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1

说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并不陌生,在很多学科中都用到这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因此,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难理解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物理环境,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类比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法等.

例如,在讲“物质的物理属性”时,这一章属于相对简单的一章,但是包含了很多的物理概念.如,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等等.这些概念是学生都背过的,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以“物体的质量”概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并融入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自己得出有关物体质量的相关概念,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二、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所谓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引入和建立该物理概念的原因,即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涉及很多的概念问题.“声音”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很少有学生去研究它的物理意义,而只是简单地记忆它的概念.面对这种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如,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考虑一下,通过电话我们是如何听到对方的声音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结合了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讨论后,可能有的学生说,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是通过说话振动产生的;等等.可能学生得出的结论不是很正确,但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后引入“声音”概念,因此声音的物理意义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又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如,在轿车运动快、自行车运动慢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引入“速度”的概念.因此,速度的物理意义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这种理解物理意义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

三、活化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篇2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例如:压力和重力。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二、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例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三、通过解题训练强化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动能和势能”这一节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一些现象的分析,给出了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并通过的大量提问然后让学生判断物体在那种情况下有动能或势能,那种情况下没有动能或势能。如:停放在教学楼前的老师们的汽车,它有动能吗?有重力势能吗?有弹性势能吗?对于这种简单问题,学生会马上做出回答,没有,在设问,为什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利用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因为车停放在楼前,有一个“停”字,我们就知道它没有运动或它是静止的,而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时而产生的,所以停着的车不具有动能,另外,它就静止在地面上,相对地面没有被举高,所以不具有重力势能。至于弹性势能,其实,他的车轮跟地面相互挤压,发生了微小的形变,所以有弹性势能存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讲述: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拉伸的橡皮筋具有什么能?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反复举例练习后进行总结: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动能。凡是相对于参考点是被举高了或在高处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反之,不具有重力势能。凡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反之没有。实验见证,通过采用这种及时举例反复训练的方式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能取得很大的实效。

四、发散思维,深化概念

1、概念求同。在物理学中,同一个物理量有不同的定义,同一定义有不同的名称。通过“求同”的方法去深化概念,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物理量。例如,在讲“重力”时,建立起概念(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重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物体在月球表面是否受到重力,那么概念又是如何定义呢?”经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初步认识到:月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月球吸引而受到的力,也叫重力。所以,学生可以自己判断:重力并不是只指地球的吸引力,其概念得到了深刻认识。

2、概念求异。初中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把握不准。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其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理解成: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此时,教师要解释清楚“容易”与“能”,“不容易”与“不能”的区别,学生从而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篇3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很多概念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与新课程理念接轨.本文针对在初中物理概念课这一课型中如何更好的落实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节概念课都能生动有效浅谈个人的认识和做法.

1 通过创设概念的构建活动,以探究的形式推导出科学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学生马上要学习物理新概念,首先可以先创造出挖掘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认识.这种环境设置可以是合作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亦可是知识的迁移,公式的推导等等.然后把新的概念与学生先前熟悉的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再加工,将生活实际与概念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的有效应用,体会知识的价值.

密度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着“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此方法是初中物理以及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密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出示铁块和铜块、水和酒精、钢丝和铝丝三组物品,要求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加以区分,通过活动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物质的另一特性,引出密度这一课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分别测量几组大小不同的铁、铝、木等长方体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是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途径,得到实验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点拨学生分析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关系和质量关系,初步得到“铁(铝、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初步得到“铁(铝、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随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这一比值一般不同”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另一种物质的特性之一,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内涵,知道了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从而完成密度概念的初步教学.

2 关注前概念,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所谓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前已经存在的看法和认识.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正(负)迁移和原有概念的局限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前概念中.学生头脑中广义的前概念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正确的前概念、错误的前概念、迷失的前概念和空无的前概念.

2.1 正确的前概念

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正确时,在学习新概念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确认前概念的科学性和价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观点、看法、认识的合理性;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信息来丰富学生前概念的内容,使学生枯燥、单一的前概念不断生动、丰富起来;在教学中通过促进学生理解使用概念的方法,使原来学生孤立、零散的前概念更为逻辑化、体系化.

例如在“速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是学生在生活、游戏中早已体会到的,但要他们讲清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进一步确立“速度”概念却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研究对象和建构材料,帮助学生进入师生共同设置的教学情境、合作探究、逐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因为从定性比较物体(小车)运动的快慢到定量比较物体(小车)运动的快慢,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思维要求都较高,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探究活动,教学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方法.从不用测量工具定性比较小车运动快慢,到只提供一种测量工具,但不允许小车同时运动的前提下比较小车运动快慢,最后到只给每一小组一辆小车,在提供两种测量工具但不允许不同小组之间交流的前提下比较小车运动快慢.在要求逐步变化、难度逐步加大的设计中,学生逐步解决了两辆小车在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等时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问题,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错误的前概念

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错误时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

例如学生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大小为1牛的力是很大的力;(5)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等.这些已有的前概念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在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本节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方式,然后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逐步消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在实验事实面前建立正确的概念.

2.3 迷失的前概念

当学生对头脑中的前概念迷失时,说明学生在头脑中具有多个前概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陈述、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前概念的辨别,对于学生头脑中矛盾的前概念,可以采用引入认知冲突、实验检验等方式进行取舍.

例如在《摩擦力》这节概念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其实对摩擦现象并不陌生,也知道存在多种摩擦情况,但对于各种摩擦的特点却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静摩擦大小可以改变而滑动摩擦大小无论物体匀速还是非匀速运动一般保持不变;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等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先设计三组实验:第一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运动起来,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第二组要求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但保持不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第三组要求每个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通过这三组实验先帮助学生明确滑动摩擦、静摩擦这些基本概念,然后逐渐加深难度通过用弹簧测力计在木板上拉小车,以及把小车一端固定在竖直平面上保持不动,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板让小车发生相对运动等实验明确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以及滑动摩擦力无论小车匀速还是非匀速时都保持不变的特点.

2.4 空无的前概念

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空无时,往往这些概念所涉及到的物理F象和过程并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验操作等手段逐层推进,从具体出发引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入手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找到共同点,理解抽象概念的内涵.

例如在电流、电压、声波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概念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把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声波与水波作对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样在《内能》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把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分子势能与物体势能、内能与机械能相联系,化无形为有形、化微观为宏观帮助学生在感知上认识理解这些概念.

终上所述,概念课的教学目的是建构新知,体验过程,发展思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克服浅尝辄止的认知惯性,深刻体会科学要素;通过抽象概括所感知事物的本质特点,化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斟酌概念的字里行间,学会挖掘概念潜在的内涵与外延.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一定能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物理概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二、课堂教学(纠正学生前概念)

①利用认知冲突策略。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前概念一棍子打死,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要懂得利用认知冲突策略转变学生的前概念。例如:关于落体运动规律,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取两张质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揉成纸团,另外一张做成纸锥,让纸团和纸锥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让学生观察下落情况。可观察到纸团下落快,纸锥下落慢,让学生意识到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无关。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纸锥下落慢,是因为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如果不受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又会如何?让学生观察真空管中金属片、羽毛下落情况,可发现真空管中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下落,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不受空气阻力作用下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学生通过实验,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对原有的认识进行重组,建构正确的观点。②利用形象语言进行归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幽默、形象的语言,一步步地归谬出科学的物理概念,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新知识,纠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课后反馈环节(巩固科学概念)

篇5

一、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有效导入

概念的教学可以有很多展开模式,对于有的核心概念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作为有效导入,这往往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多物理学概念都是在实验过程中提炼而来的,很多概念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体验与验证。基于物理学科的这一特征,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透过有效的实验过程来帮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与感受。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概念的生成,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概念的体现方式。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所在。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对于这个概念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利用实验来作为教学导入。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对于这个实验而言,一定要突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种类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比热”的概念更直观的得到体现。有了这个实验过程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会更为深刻,对于这一核心概念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二、合理的利用比较教学法

物理课程中的很多概念还存在一些相似性与相关性,学生也很容易将这些概念弄混淆。针对这种类型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教学法,透过将类似的或者相关联的概念进行直观比较来突出概念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相互间的差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的深化了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对于概念的混淆与滥用,这样才能够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掌握。在进行比较教学法时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只有在具体的背景条件下相互比较的两个概念的特征与差异才会更好的得到体现,这也是更好的发挥比较教学法的效用的一个前提所在。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A物体重15 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 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借助这个示意图学生能够很直观的看到重力与压力的不同,这个例子也很有代表性的向学生们直观的呈现了二者间的差异。这才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借助这个有效的对比不仅消除了学生认知中的偏差,这也让学生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

三、对比生活实现概念的建立

有的核心概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对于这一类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生活来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概念的逐步建立。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知识点的体现来作为教学引导,并且透过相关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来逐渐将学生引入知识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生活化的类比教学形式,可以将物理概念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现象进行类比,来化解学生在理解上的认知障碍。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这也是让很多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保障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更好的吸收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合理,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也会觉得比较突兀。为了化解这一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类比,进而建立概念。有了这个生动形象的类比过程后,学生对于电压这个核心概念立刻有了非常直观的体会,对于概念的实质也形成了更好的认知。教师要善于结合核心概念的特点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将会是很大的促进。

核心概念的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这是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多样化核心概念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有效导入,也可以合理的利用比较教学法,还可以对比生活实现概念的建立。教师要善于结合核心概念的特点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吸收,这也会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娜,李美娜,王玉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前概念的转变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4(03)

[2]修绍虎,赵立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转化前科学概念负迁移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0)

[3]王书元.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篇6

一、在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

有效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概念引入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否正确有效掌握概念要领。物理概念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这抽象性却是建立在感知大量生活材料的基础上的。因此,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学必须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和直观化。

如教学内容“压强和浮力”时,在“压强”概念的引入阶段,教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故事情境:在1654年5月8日这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德国马德堡市的实验广场上熙熙攘攘地聚集了很多人,他们都在激烈的讨论着,讨论的内容是:市长奥托·格里克要重新做托里拆利的压强实验。只见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气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气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格里克一挥手,四个马夫牵来八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拉,像在“拔河”似的。 但两个半球却纹丝未动,直到马匹增加到十六匹才好不容易拉开了。于是,教师提问: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力才能将球分开呢?然后适时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针对压强的特点,以联系生活故事的方式引入压强概念,这样不仅生动直观的引入了概念,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在实验探究中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二步是概念的形成。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记忆并运用概念。而理解的关键就是深入概念本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直观对象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在概念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将对直观对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透过现象深入概念的本质,促使概念形成深度化。

篇7

如何发挥实验的概念教学功能呢?

简单地说应该注重实验过程的严谨性,以及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对比.“比较法”是物理学进行科学研究较为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生初学物理的初中阶段,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辨析物理现象、概念中的异同,能够促进新的物理概念生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物理知识.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要突出主要因素,比如上述实验主要应突出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

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引导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而主动去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的特点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主动制定学习策略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反复使用来提高概念学习效果.

2运用“比较法”,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多,不同的概念都具有各自本质,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些非本质的表象往往容易模糊学生的视线,导致了混淆,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概念间的联系,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 “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A物体重15 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 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

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

3联系生活、对比生活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但是大多与生活有联系,或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教学,将一些看似深奥难懂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常识联系到一块,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更说不出它的物理意义,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进行类比,建立概念.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实现,学生学习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混乱和变化,从中探索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总结出结论并用来解释物理现象,实现对直接经验的超越.

篇8

情感刺激属于主观方面的因素,而情境刺激则可认为是客观环境刺激,通过情境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属于浅环境刺激层次,来源于内部驱动力。

2.充分利用相关物理前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望,同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正确引导。生活经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一般客观事物的直觉认识,例如:照镜子――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用放大镜看书――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烧水――沸腾;晒衣服――蒸发;坐汽车看到树向后退――运动的相对性,等等。有些前概念是正确的,它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推、拉、提、压等概念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学习;而有些概念是错误的,这类概念也叫错误概念或相异构想,这一类概念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有干扰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往往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等等错误的前概念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学生长期生活经验的反映在头脑中的积累而形成的,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反复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前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深刻,可谓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这种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对错误概念采取措施。

再者,学生头脑中前概念范围宽泛,教师在运用感性素材唤醒前概念意识的时候,应当对即将要教授的概念内容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内容自发地进行归纳、总结,而避免引起思维的混乱。

3.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对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

3.1 在已有的对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中,主体思路是强调运用情境化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兴趣,对物理的抽象内容有形象化的认知,所以情境的创设大多着重新颖性、趣味性、刺激性等,这些策略的形成主要还是因为初中生抽象对象思维能力的局限。然而,笔者认为,抽象的本质越清楚才知道如何将之形象,对于教师来说,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应建立在对物理本质透彻分析、对抽象对象(概念、规律)深入研究,对教材整体架构、内容的前后联系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虽然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但是,教学对象的能力层次越低,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尤其在对概念这样一个抽象内容的教学上,所以,教师本身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架构,了解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篇9

一、巧播未来种子――培育学生的重视心理

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领导为什么只重视语数英,而忽视了理化生?”“学生都不学物理,真是气死了” “既然物理如此不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投入呢?”诚然,有些情况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但是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我们还必须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

所以,要想真正改变上述现状,我们一定要攻克学生对物理的轻视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之所以对物理产生厌学情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怕耽误自己学习语数英的时间,认为不学物理也无所谓,不就90分吗?稍微听听就行了,也能得四五十分,不必花费课外时间去做练习。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改变学生的观点,转变他们对物理的学习态度呢?对此,我们不仅要用物理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学生,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彻底改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例如我有一节物理课是这么上的,先给学生出了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学生是热情高涨,讨论的也很激烈,然后我让他们逐一说出自己的理想,无非是军人、科学家、发明家等等。这时,我就有针对的提问,对于想当军人的,我就问:你知道军人为什么要穿迷彩服?你知道军事雷达的作用吗?它是怎样被发明的?对想当科学家、发明家的学生也提出了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当然,在问学生的同时,我都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所有的那些答案都和物理学这门自然学科有关了。

二、巧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心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差距”,调动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分析,热情的探讨,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滑轮”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本节内容的,开始让学生推荐全班力气最大的两名同学和一名力气最小的同学,这时老师拿出两根圆木棒(不太粗)和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根圆木棒上,然后绕到另一根圆木棒上,就这样来回多绕几次,然后让力气最小的同学拉着这根绳子的绳头,另两个大力气的同学手抓两根圆木棒向后使劲拉,怎么啦?两名大力气同学却被力气最小的同学拉到一起了。奥秘何在?学生会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由此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入主动参与,紧接着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用一个滑轮和一根杠杆竟然能提起一头大象,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因为我们深信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心理。

三、巧变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再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他们都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能够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经常给他们一点惊喜。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物理学的教学特点,我认为在物理课堂上可以适当地发挥网络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轻松的完成因学生有限的理解力而造成的教学难点。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现在我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上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看完这些,我提出在这里物质是什么?它们各呈什么状态?有几种?进一步提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变成水滴”等一系列问题,把书本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融入课堂中,就将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十分简单。

四、巧借“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空白”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积极休息,以消除他们的身心疲劳,避免“分心”现象;同时留下“教学空白”更易使学生激起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从而对其加以填补。因此,教师在施教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讲到“大气压”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视频――我准备了带橡皮塞的空瓶和一根圆珠笔芯,把圆珠笔芯插入橡皮塞,然后在瓶中倒入少量水,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再往瓶上浇热水,我们看到水中的笔芯中喷出水来,形成一个小喷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紧接着我还做了一个瓶吞鸡蛋的实验。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不要马上进行评论,而应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答案,这就是教学空白的魅力。

总之,我们要巧妙的利用物理课堂中各种教学手段,积极调控学生心理,抓住学生的心理,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真正转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使物理教学也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篇10

一、加强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夯实

重视初中生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让物理习题变得更加简单。学生对基本的物理概念记忆不清,很容易在练习中产生概念混淆的现象。一些学生分不清重量与质量、温度与热量、压力与压强,这对于学生物理习题解决正确率有直接影响。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与习题相关的物理知识,确定学生完全掌握了基础知识,再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习题。学生头脑中有基础知识,才能读懂题,读透题,成为习题的主人,而非奴隶。

二、应用分层习题教学模式

习题是物理习题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要保障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合理配置不同难度的物理习题。只有符合学生物理知识水平层次与学生物理学习需求的习题,才有利于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扫清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比如,同样针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这一节,教师要给能力一般的学生安排“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____。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___就越大。根据这个特性制成的____,可以测量力的大小,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种”基础型填空题。给能力较强学生安排选择题或者应用题,让学生的能力在习题课中有所提升。

三、应用自助习题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习题的设计者与安排者,使学生认为习题是物理学习的负担。在教学创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将习题设计与安排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日常练结一些自己的易错题或者认为较难的题目,在习题课上与大家分享,共同解决。学生提供的物理习题资源最能反映出他们的不足,教师借助学生生成的习题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习题的主动性。

篇11

在初中物理中,图像是指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图线。通过图像,不仅可以直接看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总结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图像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等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科学的图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像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

二、根据图像的内涵进行教学

图像是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是指物理概念规律,而“形”则是指概念规律的直观表达,分析图像的过程就是分析“形”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认识“数”,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探索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而这正是图像的内涵。在对图像的“数”与“形”进行分析时,可从图像的点、线、面方面进行分析。

利用点进行图像教学:在图像上,点代表的是物理状态,以点为分析着手,就需要重点分析该点所能反映出来的物理意义,一般来说,可重点分析图像上四个位置的点:图像与横轴、纵轴的交点,图像与图像的交点,图像上的最高点或者最低点,图像上的拐点。

利用线进行图像教学:在图像中,线可以表达当一个物理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物理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在利用线的特征开展图像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掌握图线所表达的规律外,还要具体分析图线在横轴或者纵轴上的投影线、割线等能力。比如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中,为了研究物质密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三个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图像,由密度公式可知,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因此,越靠近纵轴的图像密度就越大。教师在分析该图像时,可以利用线靠近轴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利用面进行图像教学:图像中的面是指面积,表现方式有两种,但是因为初中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图像面积教学可以作为拓展训练。

三、根据图像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

(一)利用物理实验获取相关物理量的数据,绘制成物理图像。

在初中物理中,有“晶体熔解与凝固过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在实验完成之后,在温度T与时间t的直角坐标系中,将晶体熔解与凝固过程用图线描绘出来,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绘线过程进行观察,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和理解。

在利用图像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介绍形成物理图像的过程。同时,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理图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建立坐标,并科学地对坐标进行分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描点、成线的方法。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条件分析图像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保证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绘制出科学的物理图像。

(二)利用理论研究得出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绘制成物理图像。

在初中物理中,物体吸热与放热公式为Q=cmΔt,可以将这个物理公式看做是函数关系式,进而绘制出热量与温度变化图像。在形成这个物理图像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除了可以用文字或者数学解析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可以通过图像直观表达。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物理图像认识相关物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抽象思维能力,还学会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四、从图像的信息收集进行教学

在物理图像中,是以图形的方式描述相关物理信息,学生在认知物理图像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图像的形状、走势、点、斜率等,在分析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所需的用于推理、分析、判断的信息。

光照射的强度会影响光敏电阻的阻值,光强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光的强弱程度,照射光越强,光强就越大,为了研究光强与光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相关实验数据绘制出光强与光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集相关的图像信息,并利用知识能力加工信息,最后分析与推理出相关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在收集图像信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获得相关信息,分析光强与光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图像教学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图像教学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图像形成的过程,更要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分析图形,从而开展有效的基础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帮助学生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方法,图像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篇12

1.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表现

有效教学指的是在符合当前时代及个体积极的价值观建构的前提下,其教学效率在一定的时空内不低于其平均水准的课堂教学[1]。有效教学中,有效指的是通过教师在先进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进步和发展,而教学则是指由教师引起和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的发展,重视教学效率,这一目标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效益,即何种方式的教学是有效的。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理念认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多的教学任务即有效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2]。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提高有效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教师的教学知识和策略发展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

2.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机械地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习。而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注重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主要有以下措施。

2.1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有效教学效率。

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机械教学观念,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难以理解的科目。如力学、热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难以理解和掌握该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提高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效率。

如教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课改人教版)中的透镜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眼镜、显微镜及望远镜等,让学生把书本上陌生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中常见熟悉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拉近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难题。

2.2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现代科学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增强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对物理概念原理的解释和物理实验的教学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科学的教学方式是物理认知活动的媒介,能够有效连接物理原理和现象,实现形象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将课本上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实例,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自主探讨学习。

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新课改人教版)的电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电路设计图片及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安装视频进行演示电路原理,将复杂的电路原理简单化。并通过举一反三,进行自主探讨学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2.3创设科学情境,创新教师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创设科学合适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教学策略。初中物理学科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应用性十分强的一门学科,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成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难题是物理教学的实际目的,这时科学合适的情景的建立十分必要。形象生动、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模拟,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

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新课改人教版)的接单机械的讲解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进行简单机械的真实情景模拟。教师可提出情景模拟小组探讨的主题,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在情景模拟中进行自主思考学习。这种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符合国家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

2.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评价系统的科学与否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的有效性评价关系密切,因此,科学的评价系统的建立十分关键,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及质量监控作用[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策略,要注重结合教学过程与结果,建立多样化、发展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科学的教学评价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在平常的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每一次小测验成绩,通过记录的具体评分情况,指导以后的初中物理学习和教学。然后在学期末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和期末测验成绩综合进行有效评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要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构建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课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及监理科学的教学评价策略,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篇13

信息技术指代的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传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技术。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各种信息和媒体技术的储存、展现以及编辑。而教育教学活动中,让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或者教学手段进行关联,并积极避免学科意识中的矛盾出现,这便是整合教学。故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教学理念进行的教学行为。进而确保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相关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和协调,最终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途径

(一)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

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中涵盖的教学资料愈发丰富,借助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并

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探究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太多的问题解决情景,也提供了更多课堂内外的更多物理知识。这样,网络技术就能让学生在相关教学资料的搜索之后完成亟待解决的物理问题。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有关“电与磁”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磁场是什么”“磁场存在吗”“磁场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学生一旦带有疑问,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中搜寻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磁现象和磁场性质的概念教学。

(二)计算机技术提供整合平台

说到底,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便是计算机技术搭建的教学平台。运用计算机

相关软件、PPT等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新颖和方便的学习环境。进而弥补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例如,在“电路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线路复杂、知识枯燥,学生往往很难明确分辨出电路的并联和串联状况,更不用说电路的正确连接。尤其是面对实物原件和电路图的偏差,学生更难正确处理。所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PPT、幻灯片等多媒体软件或者技术就能将复杂交错的电路元件拆分,并清晰展现给学生。亦或者教师借助某些网络视频直接展现电路的连接过程。

(三)生动进行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初中

物理整合进行教学,很多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将会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也能在这一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