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当前幼儿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和形成原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通过对小班幼儿一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幼儿中打人、骂人、争抢玩具等不良现象很普遍,性格孤僻、固执、蛮横不讲理的幼儿也很多。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幼儿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长辈“一边倒”给予的“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人平等交往的经验。遇到情况,他们不知该如何做出反应,更不知做出的反应是对还是错。于是,他们在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时,多是以在家里的情形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像自己的父母那样让着自己。原因之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心疼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吃亏,就教孩子如何攻击别人,另外有些父母明知是自己孩子的错,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两句无关痛痒的话,就是一味地姑息迁就,不管不教。有了这些错误的影响,往往削弱或抵消了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正面教育。
二、良好的日常行为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日常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待人接物的态度、方法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日常行为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成功,要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形式各异的“比赛”,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无法适应的。问题儿童、心理产生偏差的儿童,其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受到诸多教育的第一关,是诸多教育的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许多幼儿由于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对长辈没有礼貌,虽然学会了一些礼貌用语,却不愿意使用;与同伴相处时,表现的自私、霸道;有些幼儿遇事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乱发脾气,甚至高声尖叫;在家和在幼儿园里,会做的事不愿意做,不会的事不愿意学;吃饭要人喂,对待食物挑挑捡捡,偏食严重,乱吃零食;害怕困难,做事凭兴趣,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睡觉没有规律,看电视无节制。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和培养,很多的幼儿不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见到长辈和客人会主动问候,积极使用礼貌用语;争抢玩具、打人、骂人等不良习惯改掉了;学会了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现在经常能见到“哥哥”、“姐姐”拉着“弟弟”、“妹妹”的手愉快玩耍,友好相处。很多家长反映:通过培养教育,幼儿变得懂事了,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提高了,没有满足要求乱发脾气的现象少了;孩子学会讲道理了,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看见别人做错了还能去纠正;幼儿已养成了早睡早起,保持衣服的整洁,勤洗澡、勤剪指甲等卫生习惯,这就是培养幼儿良好日常行为的意义所在。
家园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幼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赖是无人能替代的。在某些方面,父母的教育比幼儿园更有效,那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比教师更全面、更细致,教育起来更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另外,家庭教育还具有“自然性和自由性”(卢梭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更牢固、更深刻。另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幼儿教育已不再是单独的幼儿园教育,它已为社会和家庭提出了更紧密联系的要求。社会、家庭、幼儿园三者相互配合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一大趋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幼儿园指导家长、家长配合幼儿园一起教育,幼儿的进步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1、《一切为了幼儿》(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 南京幼师编
篇2
一、幼儿文明礼仪发展现状:
1、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疆主要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幼儿园8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的幼儿。在幼儿园中以幼儿礼仪教育为突破口,重在养成,促进内化。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在幼儿园中加强礼仪教育,不但能培养少数民族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培养少数民族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还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2、幼儿园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文明礼仪教育,涉及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教育幼儿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通过主题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幼儿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幼儿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小天使”,形成“人人有礼貌、个个懂礼节、处处讲礼仪”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时,需要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因为有少数民族幼儿,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使教育生活化;如:传统节日上的礼仪教育,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群众的传统佳节,节日里有很多风俗习惯,春节是汉族小朋友的传统佳节,每个民族都要互相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汉族小朋友要尊重维族小朋友们的一些生活上的风俗习惯等。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的生活教育化。做到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循善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榜样示范,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在幼儿园内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教师大会,利用班主任会议、校园广播文明礼仪歌谣和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出专栏、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文明礼仪活动氛围,在幼儿园内和教室里制作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图片,让孩子们在上下楼、自由活动或者是来园离园的时间里,都能感受到礼仪的熏陶。使师幼充分了解文明礼仪活动的做法和要求,充分认识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进步对师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进一步培养具有优良日常行为习惯的要求,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体现。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师幼进一步认识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明礼仪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人人讲文明、个个讲礼貌的良好氛围。
篇3
案例:“垃圾桶的肚子好饿”
对于刚进班的小班宝宝来说,他们废纸入篓的意识并不强,经常把擦过鼻涕的面巾纸随手就扔到了地上。在纠正幼儿这一行为时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育策略,让垃圾桶自己和孩子们进行交流。首先,我在垃圾桶的外面贴上了哭丧着脸的五官,然后把它放到了桌子上,用难过的语气对孩子说:“小朋友们,我的肚子好饿啊,你们从来也不给我喂食物,我快要饿死了,你们快把地上的废纸喂到我的肚子里吧……”看到垃圾桶的表情,听到垃圾桶的哭诉,孩子们内心深藏的爱心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争着捡起了地上的废纸,送到了垃圾桶里面。一边送还一边说:“吃吧,吃吧。”看到这,我适时地提出要求:“小朋友们,我们以后可要做个有爱心的人,不要再让垃圾桶饿肚子哦!”孩子们认真地点了点头,大声地说:“好!”
总结:通过拟人化的语言来说出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要求更容易引起孩子心底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形成意识、端正行为。
二、关注细节化的策略
小班孩子的年龄一般都在4-5岁之间,他们对老师指令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我们在进行日常行为教育时一定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到从小事抓起。如摆放小椅子,虽然这是一个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的细微动作,但它却是小朋友日常行为中最基本的一个动作。当然像这样基础的行为还有很多,比如排队、洗手等等。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并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帮助。
三、环境支撑化的策略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积极的环境创设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教育。” 确实,老师每天重复的枯燥说教,不仅自己感到厌烦,孩子听多了也会感到乏味和烦躁。因此,在进行日常行为教育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让规则外显,以此提醒幼儿主动遵守规则。
案例:会说话的小脚印
在我们班茶水桶前面的地面上,贴了10对蓝色的小脚印。这是用来提醒幼儿每次喝水只能有10个小朋友在这排队的(这样就避免了全部小朋友都拥挤到茶水桶旁的局面)。同时,在每个脚印间都贴上了一个红色的小箭头,让小朋友知道当前面的人走了,你就要往前走一个脚印。
自从小脚印贴上后,不需要老师重复的言语讲解,孩子们很轻松地就了解了喝水排队时应遵守的规则,大部分幼儿都不再像以往那样争啊、抢啊,而是努力地控制着自己,根据小脚印的提示有秩序地排着队伍,有秩序地喝水。
四、巧立好榜样的策略
好模仿是小班孩子最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日常行为培养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及时树立好的榜样,让幼儿在积极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在孩子中间寻找、发现好的行为习惯,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让好的行为在集体中放大,并最终成为孩子争相模仿的对象,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案例:爱花小天使
孩子们刚进园不久我们就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对花坛里的小花特别感兴趣,常常有孩子随手采摘花瓣。但与此形成对比的就是露露每次经过花坛边都只是静静地看看、闻闻,从来也没有摘过一次。而且当她看到别的孩子摘花时还总是轻轻地说着:“花儿好看我不摘”。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教室里进行 “爱护花朵”的教育时特地大大地表扬了露露的行为,同时做了一个“爱花小天使”的标志送给她,并要求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向露露学习,做一个爱护花朵的文明宝宝。
有了榜样的示范,有了标志的激励,孩子们摘花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很多。
五、要求一致化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的管理都需要两位老师共同配合、共同协作,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培养的时候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班内的老师必须要求一致,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在行为遵守方面出现朝令夕改的场面,才能使孩子在头脑中对各项行为的秩序要求更清晰、更明朗,执行得更好。
除了班内的两位老师要求一致外,我们还需要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向家长反映,并提出配合要求,从而使孩子的良好行为能保持一致。
篇4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篇5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问题
1.良好的生活环境
若想在幼儿阶段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干净温馨的家庭活动场地、幼儿园活动室等,进而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些不好的因素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无缘无故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叫、喜欢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上述行为,教师和家长绝对不能让幼儿这样发展下去,而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向幼儿提问题时应保证问题明确具体
教师在向幼儿提出问题时,应尽量保证问题的合理明确性,便于幼儿有效学习。例如,要培养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教师需告诉幼儿:进入幼儿园时,看到教师和伙伴要积极地问好,在离开时还要说再见;和其他人交流谈话时,要尽量做到专心,不要打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讲文明讲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教师也要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化,保证幼儿严格按照要求落实。
二、幼儿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措施
1.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提高对培养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视
德育教育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幼儿的素养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幼儿进行能力培养,教会幼儿怎样做人、强身健体、自理自护及热爱生活等道理,还要不断提高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轻松的教育环境,要为幼儿提供完善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园存在着陌生和害怕的情感,教师就应用鼓励、支持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对幼儿进行肢体上的鼓励,摸一摸幼儿的脑袋、对幼儿竖起大拇指、为幼儿讲述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或是播放一些熟悉的歌曲,对于行为习惯有进步的幼儿要适当给予奖励,进而让幼儿逐渐喜欢上教师和学习环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2.合理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从幼儿阶段的特点来看,若想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积极进行环境创设,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合适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环境的有效创设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幼儿的行为,还能促进幼儿自身认知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中有一个幼儿,他在进行玩具的摆放时经常丢三落四,将玩具中的小东西随意丢弃。在一次活动中,他将玩具中的一小块积木掉到了美术活动区域内,结果被充满魅力的美术作品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教导,告知他漂亮的美术作品之所以漂亮主要是因为摆放整齐,进而培养幼儿养成整齐摆放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既有爱心又要有耐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基于幼儿身心特征,要注重从幼儿身边实际生活环境出发,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例如,幼儿园在对幼儿作日常检查时,一方面教师要检查幼儿衣物口袋中是否装有危险异物,另一方面通过每日重复这一过程,教师再加以教导说明,能够使幼儿认识到危险异物的危害性,有助于幼儿安全意识的养成。
(二)规范幼儿日常行为
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做好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消除因幼儿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在幼儿进餐时,提醒幼儿保持安静,不要打闹嬉戏,以防食物误入气管;在幼儿行走及上下楼梯时,告诫幼儿不要在楼梯上戏耍打闹,不要拥挤,要沿楼梯及道路的右侧行走。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范导正,使其规范行为习惯。
(三)锻炼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教师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还要培养锻炼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使幼儿明白在遇到危险时,采取哪种方式自我保护,避免遭受伤害。例如,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如坐滑梯,幼儿在滑到滑梯末端时,因站立不稳,难免会发生摔倒等意外状况,此时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将两手撑地,减少摩擦的方式,化解危险,减轻伤害。
(四)强化幼儿安全教育
1.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内容
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要融入安全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幼儿安全防范和处理能力。在课程内容形式上,要基于幼儿身心特征,力求直观形象,简单易懂。借助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儿歌、绘画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小故事,小案例吸引幼儿兴趣,向幼儿讲解卫生保健、突发事件、消防安全等常识,逐步提高其安全意识。在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组织幼儿进行集体交流讨论,让安全知识真正进入每个幼儿的心中。
2.营造安全教育环境氛围
幼儿对周围环境独有独特的记忆力,因此,通过营造安全环境氛围,也能够使幼儿强化安全观念。例如,在楼梯口及电源处分别张贴“严禁攀爬”和“小心触电”的文字图片,在游乐活动设施旁标示“小心摔倒”的示意图片,使幼儿处于一个安全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中。
3.通过采用游戏方式渗透安全教育
基于幼儿的好动天性,教师可借助游戏内容渗透安全教育内容。例如,让幼儿扮演马路行人及交警等角色,结合交通规则,向幼儿讲解马路行走规则,如在穿越人行道斑马线时,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观察幼儿表现,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努力使自身行为向其他受表扬的幼儿靠拢,在游戏中实现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的教育效果。
篇7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我们根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孩子实施不同的品德教育。如,对于小班的孩子,我们教育他们要懂得谦让、分享;对于中班的孩子教育他们懂得待人接物时的礼节;对于大班的孩子教育他们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等。在中班活动《小兔回家》中,着重让孩子学说“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不客气”这几句文明用语;每天孩子入园时,值班老师亲切地向来园的孩子与家长问好;在每周的升国旗活动里,主持升旗仪式的老师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环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午餐时,老师通过温柔的话语向幼儿传递着爱惜粮食、文明进餐的礼仪信息;离园时,再一次亲切地与孩子、家长道别。通过日常渗透的方式,孩子们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了现实的经验,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交往中,从而提升了幼儿讲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契机,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要求有明确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此,我们着眼于幼儿一日生活,把安全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加强晨午检力度,消除隐患,通过孩子参与检查,增强幼儿识别危险的能力。加强室内安全教育,减少危险的发生。一日生活中,教育幼儿不随意站在凳子上、桌子上,更不能从上面往下跳,以免跌伤或磕伤,另外,不随意钻桌子、钻凳子,以免碰着自己的头。教育幼儿不随便关门关窗,更不能用力突然关门关窗,以免夹住自己或其他小朋友。活动室内有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空调等电器,首先告诉幼儿不能随便登高操控电器,不拉、不剪、不刺电线,不登高将铁丝等插到电源插座里等。户外活动中,教师的站位要合理,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巡视幼儿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视情况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和引导。照顾因身体不适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活动的幼儿等。
此外,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增强幼儿判断、预知和防范隐患的能力。我们通过情景表演游戏《不跟陌生人走》《我是小司机》等,让幼儿掌握简单的规则和安全知识,如:红灯停、绿灯行,雷雨时不站在大树下、不能打电话,什么情况拨打特殊电话号码119、120、110等。让幼儿在和这些特殊老师的游戏和活动中获得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
三、为人师表,教师是一日活动中语言教育的重要角色
幼儿园3-6岁幼儿的教育不像小学中的文字性教育,小学中有日常行为规范等的约束;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尤其是幼儿园从早上的入园到下午的离园这一段时间都在学校,都是由老师在进行组织与教育,比如,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爱护植物、爱护我们的桌椅板凳,但是如果老师在生活中没有做到,那么在孩子心理就会产生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你说的话就会没有威信了,因为你都没有做到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呢?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42
人的一生中最初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虽然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但人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不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品德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业。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不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而是在孩子的一日常规活动中进行渗透,用环境、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幼儿教育的的内容包括五大类: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类中都要有品德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渗透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孩子越来越宠爱,甚至于溺爱,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三四岁的孩子因为自己的东西被旁边的小伙伴分享了一点就大哭大闹,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常常会因为自己不小心摔倒,就砸凳子、砸杯子等,这种现象正是品德教育缺失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一致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具备一致性。但是目前情况显示: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一定的品德教育,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品质,比如尊敬师长、爱惜粮食、爱护公物、珍爱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可是在家庭中这种教育却被淡化了,甚至有的爷爷奶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觉得年龄小可以原谅,放任他们自由。这样导致学校花费了三分之二时间获得的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流失了,真是事倍功半。另外,不管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它们对幼儿的品德教育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爱父母、爱师长、爱自然、爱劳动”等许多具体的内容只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而没有具体可行的策略与内容。
(二)品德教育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
严格来说,品德教育要贯穿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和一日常规之中,可是在幼儿园的活动与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语言课中通过讲孩子喜欢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良好品质,在音乐课中通过吟唱爱国、爱家、爱伙伴的歌曲来熏陶学生,在劳动、科学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在日常行为中很少有教师有意无意地贯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品德教育的时间与内容没有延续性与阶梯性
幼儿教育是三年制教育。教材内容随着幼儿年级的递增随之变化,可是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在系统的教育教学中品德教育是忽隐忽现。虽然幼儿园的教材中有品德教育,但仅凭借那数页内容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至于从幼儿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这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容呈阶梯形的设置更是教学内容的缺失。
二、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孩子纯真的品质,又包括生活细节中显示出来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度与真诚。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渗透。
(一)在衣、食、住、行中渗透品德教育
从早上入园,教师就应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如和老师问好,与家长道别。进入教室后,应让他们自己擦桌子、摆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一日三餐前,教育他们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另外,在升旗活动中还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在参加各类活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美好情感。
(二)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品德教育
传统教育中孩子的知识、品德、习惯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学校的课堂。所以,课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加强品德教育呢?在幼儿园的每一节课中,教师都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精神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次的启发、熏陶、感染,从语言的表现到行动的实践,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让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时期的培养。因此,在幼儿时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塑造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优秀的个性,使他们从小怀有感恩的心,懂得尊重,成为有文明、有道德的人,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学前品德教育不仅依靠幼儿园的力量,同时需要家庭环境熏陶和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三、德育在学前教育中有效渗透的途径
1.营造浓厚的德育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威力,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应当创设有效的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德育环境,使得品德教育处处体现。
2.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指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得德育与教学有机结合。
篇10
新形势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得到迅速地发展,幼儿园的规模和数量均有所增长,但幼儿园教育质量却普遍偏低,在幼儿教育中,大部分的幼儿园倾向于“小学化”教育,过早地向学前儿童灌输小学化的知识,这不仅违背幼儿教育的目标,而且束缚了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以下笔者将详细阐述幼儿园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1“小学化”的课程
在幼儿教育中,部分幼儿园除了设置与学前儿童年龄相符的课程,如游戏课程、绘画课程等,还设置“小学化”的课程,如珠算、英语、认字、拼音等。此外,部分幼儿园还开展相关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提前地投入到小学学习中。这些“小学化”课程严重偏离学前儿童的发展轨道,不利于其身心的发展。
1.2“小学化”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法[1]。例如部分学校开设认识汉字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汉字卡,并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让学生在下面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严重的“小学化”,学前儿童的天性被生硬的课堂教学束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3“小学化”的行为规范
在对待学前儿童上,部分幼儿园教师采用了“小学化”的行为规范要求,如要求学前儿童上课不许讲话、不可走动,其必须严格听从教师的安排,若违反了相关的纪律,则需接受相应的惩罚,或罚抄,或罚站[2]。这些“小学化”的行为规范严重束缚学前儿童的天性,对其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2.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2.1灵活设置幼儿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相吻合,以儿童的个性发展为立足点,选取对启发幼儿好奇心、能从周围事物发现乐趣的有益的内容。幼儿教育内容的选取需同时探究学前知识的内部结构和幼儿本身的个性。课程可模拟生活场景,使儿童在贴近生活的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幼儿园的课程应突破传统幼儿教育的禁锢,幼儿教育并不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赢在起跑线上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儿童心智、兴趣,为了使儿童对外部事物有初步认识,为将来的小学教育打下自主学习的基础[3]。因此,幼儿园教育内容可包括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文体兴趣、道德观念等,而不是因循守旧、照本宣科,提前灌输孩子接受课本知识,增加孩子的负担。
2.2重视幼儿生活体验,促使幼儿从“玩”中学知识
“玩”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阶段还不具备完整的计数、识字能力,儿童往往是通过生活中的“游戏”学到新知识。因此,幼儿教育应重视幼儿的游戏中“玩”到的体验。幼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讲述、奖励、提问、做游戏等灵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渴望并乐在其中,提高幼儿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认知能力、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取向。儿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做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全部。游戏的过程即孩子学习各种能力的过程,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肢体、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其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幼师可采取开放教育的方式,开展各种活泼有趣的区域,例如看图识字、动画角色游戏扮演等。丰富的活动既顺应孩子“玩”的天性,又能从中学到基本知识,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2.3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强化幼儿主动学习意识
儿童的日常行为准则的核心内容是儿童本身的自我约束。最初,孩子并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幼师应通过适当手段、适时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4]。同样的,儿童行为习惯的也首先考虑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可通过角色游戏,扮演幼儿动画里的各种角色,重演动画情景,让幼儿思考各个角色的行为正确与否,最后联系实际,总结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希望孩子能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游戏的真实感知和教师适当的鼓励,孩子的情操得到陶冶,日常行为得到规范。另一方面,幼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师务必身体力行,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孩子学习的典范,而孩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教师的任务是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形象,做孩子的引路者,帮助孩子在自己的个性空间快速成长。
2.4协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升小是一场接力赛,孩子的家长是衔接其中的接力棒。幼儿园和家长应协助家长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每月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举办专题讲座,请家长参与讲座或者平时的教学活动,强化家长正确的教学理念、理性认识孩子的个性发展。为解决某些有关教育幼儿的易见、常见教学问题或者生活问题,幼儿园可开展主题活动,号召各位家长定期参与讨论、交流,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区别的认识,使幼儿自然布入小学教育新阶段[5]。
3.结束语
现阶段,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学前教育事关整个国家未来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幼儿教育应有的重视。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具有大众化的惠民幼儿园建设,严厉惩治不具备办园资格的个人或单位,扩大幼儿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孩子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宣传素质教育,强化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逐步降低“应试教育”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小青.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5(08):551-552.
[2]李康耀.如何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23(04):251-253.
篇11
古人云: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儿童时期形成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在幼儿心目中既是老师,又是妈妈,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浅谈本人在幼儿教养工作中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首先要培养幼儿从小懂礼貌,学会待人接物。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三—五岁天真无邪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不仅是非判断能力差,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日保教活动中,我们不失时机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不客气等。从刚入园时每天早晨老师先向幼儿问好,到幼儿主动向老师及其他长辈问好,以及学会正确使用更多的礼貌用语。在幼儿园的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行,发现不良言行及时善言纠正,决不斥责和辱骂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和情景表演,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故事《小熊请客》就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感知到了小动物之间的互敬互爱。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自己言行的对错,知道什么是礼貌用语、逐步学会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合作等。
其次要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幼儿园,每天看到早晨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来,下午又快快乐乐地离开,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我们深知做好保教工作是关键。每一天的保教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幼儿每天都要把小椅子搬上几回,有的幼儿总会把小椅子倒过来或是顶在头上搬,这样很容易撞到别人或是物品,于是我们及时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搬法,告诉幼儿,不要因小错而为之。每天,孩子们都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他们几乎都是欢呼着拥进厕所,顿时,厕所里热闹非凡。有一次我悄悄走过去,从门口向里面张望,只见有的孩子在交谈,有的孩子在打闹,有的还光着小屁股从台阶上跳上跳下,还有的用小手在玩流水游戏。这时的厕所成了他们的欢乐天地。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个人愿意受束缚,更何况是控制能力很弱的幼儿,孩子每天来到幼儿园,被老师要求做这样做那样,孩子们非常渴望放松一下,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于是“上厕所”就成为孩子们逃避教师看管的最佳场所。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放松一下,但前提是保证场地、环境的安全。于是我们针对生活小节开展了一次有趣的谈话活动,让幼儿明白厕所是大小便的场所,在厕所打闹、玩水既不卫生又浪费水资源,而且又不安全。应该上完厕所后,很快到活动场地玩耍。此外,我们还保证每天留给幼儿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改变了幼儿在厕所打闹和玩耍的不良习惯。
幼儿善于模仿成人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幼儿。因此,在幼儿园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随时做到言传身教。如与幼儿交谈时要蹲下来,说话的语音要轻,语调要柔和,语速要慢,且适时的使用礼貌用语,这样可以和幼儿产生亲合力。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指令语、体态语、手势、眼神去做事情。幼儿园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离开家长的配合是不行的。因此,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进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做到园内园外齐抓共管。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幼儿学好知识首先要教他们如何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范畴。古人云:“处处留心学做人”,如餐前让幼儿认识饭菜名称、活动中认识玩具名称、上课时学会认真听讲等。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良好日常行为规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总之,养成教育是孩子一日生活经验的积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对幼儿的教养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幼儿教育改革的平台上精心打造幼儿教养工作优质的环境,做教养工作的有心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奠基。
篇12
1.教育理念体现先进性。
公平教育是指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特殊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是相同的。我园的公平教育的对象是所有进入我们幼儿园就读的孩子,包括在园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他们提供同等待遇、参与同等活动、得到同等关注等等。公平教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映照自我、认识自我,它又是一种求真务实、表里如一的科学态度,它更是一种关注,是对孩子的当下幸福、一生发展的关注,它能使我们在培养目标的视野里无歧视孩子之憾和本末倒置之过。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并将自己的价值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敬业、奉献、爱岗、爱幼的优秀教师。
2.机制确立体现现实性。
外来孩子入园就读的人数近年来直线增长,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我园努力在班额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吸纳在乘航办事处各企业且五证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入学,分插在各班,并不收一分赞助费,在园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所有待遇,接受同样的教育。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外来孩子,我们给予延缓交费时间,并减免部分管保费,为他们尽快解决入学就读问题。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孩子的需要。如在对新入园的外来孩子的语言发展调查后,我们采取了“用简单方言呼唤外来孩子的昵称”,让他们有亲近感;在全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外来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强,但行为习惯比较差、好动等,我们采取了“互助共赢”的举措;在外来孩子家庭藏书情况的调查后,我园向家长开放了阅览室等,使课题的研究得到很好的保证。
3.管理制度体现公平性。
为使这个课题管理的全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我园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制定了外来孩子入学优惠制度、早早班和晚晚班制度(免费)、外出大型活动集体参与制度、新入园外来孩子的管理制度、行政领导常规检查制度(及时反馈教师的日常行为情况是否规范)、幼儿园公开课活动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并加强机制与经费的保障,使我园课题管理制度更具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和全面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4.教师行为体现规范性。
无论多么优惠的政策、人性化的制度、优厚的教育资源,都要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实施。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行为更规范,我园对教师出台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如教师日常行为十要十不要、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要求、教师每日必读、教师文明语、教师七心要求等。我们要求老师必须每天与每一个外来孩子至少亲密接触一次,让老师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规范并优化自己的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幸福。
二、营造公平教育的环境氛围
透过环境这个窗口,不仅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容貌,更可以体现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和文化底蕴。我园坚持“让每位孩子健康成长 让每位家长放心满意”的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积极营造公平的、轻松快乐的氛围,使孩子们在与环境的融合、对话、探索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1.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应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在物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入手,为幼儿创设了孩子乐园、特色长廊、班级环境等,并处处突出公平、充满童趣、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
(1)融入环境,产生归属感。
我园536个孩子的笑脸张贴在门口大厅的墙上,并附有一行醒目的文字:每个孩子都很棒,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一群孩子就像一个小社会,所有个体都享有公平机会、关怀、快乐和成功。照片后的寓意是:每天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自己灿烂的微笑,从而带给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并产生“我是幼儿园的一员”、“我很快乐”、“幼儿园就像我的家”,这种积极的情感会引导着孩子自信、主动、快乐、健康地发展。另外老师们还根据孩子地域的不同,创设了“我的家乡”风俗版,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自己家乡的特色、景点、特产等布置到这个版块中,让各地域的孩子绘声绘色的、充满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全园孩子互相了解,共享全国各地美丽的家乡风光,让外来孩子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一分子,是班级小家庭的一员,从而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快乐。
篇13
一、主动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从规范幼儿的常规行为入手,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把幼儿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识指导,把幼儿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期间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促使幼儿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习惯规范中,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幼儿热爱生活和活泼、开朗、快乐的性格,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孩子的随机表扬,肯定、赞扬、鼓励幼儿的良好习惯行为。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偶尔主动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或者游戏时主动将玩具或头饰让给别的孩子,或者孩子偶然说出文明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典型,并通^树立先进典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应该坚持做到的良好行为习惯,哪些是应该纠正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中明辨是非,在潜移默化的良好习惯养成中净化心灵,形成志趣,并成为正确的行为导向,从而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日常文明行为
幼儿教师应从教育着手,注意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在细节上下工夫,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比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应引导幼儿与老师和同伴相互问一声好,与家人道别说一声“再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应教育幼儿学习并熟练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语言。这些虽然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但却是孩子生活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老师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要求,时间长了,孩子们才可能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渐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并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积极引导幼儿正确调整日常行为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利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及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与纠纷,老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看似麻烦的德育机会,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通过教室耐心的开导和教育,让幼儿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鼓励别的幼儿主动去帮助别人;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老师就要耐心引导幼儿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当幼儿心情不愉快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忍耐,学会坚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养成不乱发脾气的好习惯。如果幼儿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能够上升到个人良好品质的养成,那么,就会为幼儿今后的良好品质形成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从事自我服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