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加强机制建设,强化领导责任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规划、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渔业许可、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要强化制度约束力,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从机制制度上加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远景规划和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还要有法规性的保证措施,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工作成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定期进行评估考核,切实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
二、引进科技人才,抓好科技培训
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高科技人才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政府部门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等;要注重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效益。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不定期地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循环经济培训中,要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使经营者树立循环经济科技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训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现场观摩培训、实地技术指导。通过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培训,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既要符合产业政策,又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农业、金融等部门专家的评估,对立项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在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财政和金融部门给予融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的补贴,逐步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在土地经营流转、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要给予经营者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为投资者和经营者优化发展建设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农业部门还要给予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搞好科学规划,实行集约经营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和鼓劢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优化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牵动型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领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同时按照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行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增加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投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五、拓展循环渠道,发展再生资源
要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不断探索拓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各种渠道,提高复合、多元式农业循环经济效益。具体而言:要大力推广“三位一体”养殖循环模式。畜禽粪便是农村主要的污染源,若有效利用,可以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和沼渣。由于沼气的能量来自植物当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碳的排放,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可以大量替代燃煤电厂发电,改善农村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大量沼渣(有机肥)每年可以还田,逐步改善中低产田,无疑又等于增加了粮食产量。如圈、厕、沼“三位一体”养猪,具有节能、环保、抗病等多种优点。节能:沼气能用于做饭、烧水、照明、取暖等,既环保又节约能源。环保:人、畜的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且圈舍为全封闭式,彻底解决了圈、厕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抗病:圈舍封闭,有利于消毒,有效地抵御了疫病传入,加之粪尿入沼发酵,也大大降低了寄生虫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应用板栗蘑栽培新技术。板栗蘑是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不但是宴席上的山珍,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质量远高于绿色蔬菜标准。板栗蘑栽培技术,是将修剪下来的板栗树枝杈粉碎后作为栽培板栗蘑的主要原料,利用树下空间培植板栗蘑,发展立体种植,实现资源再利用,扩大农业循环经济效益。板栗树下栽培板栗蘑时,需要浇水和保持较高的湿度,采收完板栗蘑后的废料-菌糠留在板栗树下,作为有机肥料被板栗树吸收,这些都有利于板栗树的生长。板栗蘑生长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板栗树的光合作用,提高板栗的产量。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增加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板栗林下进行仿生态栽培,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一个极具生产推广价值的高利项目。
篇2
是通过市场选择刺激企业技术创新还是通过对市场外部环境的调整来刺激技术创新,这两种不同的途径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时间、方式和方向产生不同的影响。
市场在创新中的作用体现在市场对科学技术的主动选择,即企业根据潜在市场的可能性以及潜在市场所可能提供的超额利润,主动对某些目前还没有出现或尚不成熟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开发和投资,使这一类科学技术开发工作沿着市场所需要的轨道发展,而不是按照科学技术本身的研究规律发展。因此,市场要求技术创新解决的,主要是现实中影响企业利润的问题。
由此可见,市场对创新的技术的选择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引导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来完成的。在不考虑市场外的干涉的条件下,企业只会选择能给自身带来利益最大化的技术来进行研发和创新,而不管这种技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或者对整个经济结构的影响,那么这种盲目的刺激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见得就是有益的。最终,只有在不断的试错下,企业的利益和整个产业整个经济发展的利益达到均衡,此时的技术创新才会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并最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这种试错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资源在消耗的过程中并没有使整个经济达到最优状态,同时也延长了经济向更加合理的方式转变的时间间隔。这个时候,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合理的。
因此,当市场无法有效地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的时候,从市场外部的环境进行规制,通过外部的作用力来刺激企业向既定的方向研发新技术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了。当然,通过环境规制选择的技术创新与市场自动选择的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既定方向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该项技术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应当具有调整和优化现有经济结构的功能。所以,以市场以外的环境规制来刺激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避免市场盲目的逐利性,又能使创新的技术有一定的前瞻性,从而达到改善现有产业结构的目的。当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时,与该技术相关的各个产业都将面临重大的调整和优化,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激励环境技术创新活动,另一种是激励与正常生产活动相关创新。由于生产用环境资源受到环境规制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供给下降,价格上升,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和成本的增加,却推动了企业进行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只能靠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利润不变甚至增加。技术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从而减少因环境规制而增加的成本负担,还可能通过改进生产过程和开发新产品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从而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状况改善的双重收益。
三、环境规制下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循环推动分析
环境规制对生产用环境资源进行保护,自然资源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这种要素价格的变化和成本的增加,推动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保证利润的不变甚至增加。由于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出口会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此技术创新可以通过需求结构的变动来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首先,技术创新会刺激原有产业升级并催生新型产业,从而促进了产业转型。其次,技术创新引起需求结构变动,提高了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催生新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完成了对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使得原有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崛起,落后的产业逐渐被淘汰。当产业结构最终完成调整时,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由原来的较为落后的方式转变成了依靠新兴技术的先进方式,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转型,这样经济发展的一个循环完成了。
但是,当社会在逐渐适应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新的发展方式所固有的一些缺陷也将逐渐显现,那么针对这些缺陷所需要的制定的环境规制也应运而生。新的环境规制要应对新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会刺激企业创新技术去适应新的环境规制并解决新产生的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开发的技术又将影响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不断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直至新形成的产业结构能够将现有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更为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去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一个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综上,环境规制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因素,企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重新对环境规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再次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就是环境规制下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导机制,同时也是这四者间的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富萍,茶娜.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
篇3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以寻求经济循环圈和生态循环圈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 原则) 。减量化(Reducing) 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 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或再循环(Recycling) 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1.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在于“减量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节约资源、利用新能源、废弃物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技术正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所急需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1.政府应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省财政、发改委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扩大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3.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5.依法推行清洁生产
篇4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不可变更,这是由于要想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的环境友好的社会,就必然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实现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循环经济坚持的原则是“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即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等循环利用的原则,其目的是大力推进节能节约社会的发展,加强对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21世纪发展的三大亮点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经济发展过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要求必须以一个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质和能量,实现高效率利用而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会计就是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
一.循环经济会计假设
如同会计有假设一般,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三大基本的假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早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提出来了,但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相对较慢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事实上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第一个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的假设,经济会计的理论就无法完善,这三大假设是资源的可循环性,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事实上,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基本前提依然是会计学的四项基本假设,但循环经济活动由于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性,故而会计主体是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综合和概括,首先是可循环性,可循环性强调的是资源是可以循环的,可循环性的提出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受到关注的,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开始认识并且了解到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个过程。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这种物质可以不断循环利用原则的基础上,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必然要遵循着一个从社会资源到产品最终到再生资源的发展过程,在这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可以真正的实现环境友好的诺言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社会所要求的和理想的,循环经济会计正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会计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和假设是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聚焦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一个生态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一个生态文明与和谐的社会讲究的是如何实现对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从而进行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中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 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是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努力来建立一个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协调一个区域间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关系,最终促进这个区域的协调性发展。所谓的生态补偿是指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目的,事实上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机制,而不是独立的经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经济的“副产品”而存在,在我们的生态经济保护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各个系统之间都是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其目的都是最终实现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和平衡。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支持; 通过对经济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制约,对于生态系统中那些破坏稀缺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制止。循环经济理论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三个假设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假设,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要实现现代人类经济发展对社会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需要。还要满足我们的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的要求,毕竟资源能源及环境的需要是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我们不能只注重于自己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后代的破坏和影响。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 这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生产消费的欲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经济飞速发展是建立在我们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环境极大破坏的基础上而得来的。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就是伴随着许多的生物种类的灭绝和社会资源极大消耗的过程,其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极端天气等都是我们过多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必须严格的遵循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
二. 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与原则
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循环经济会计进行不断的定义和诠释,首先是循环经济会计目标,我们知道会计的目标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循环经济会计当然也不例外,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使得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有着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差异导致着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多样性,所有的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目标,会计目标的分析可以从逻辑的内涵来进行分析,决策有用和相关性就是会计目标。我们知道,企业的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的决策,循环经济会计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所谓的决策有用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约束条件(经济性、技术性)下具有决策者的有用性。
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原则,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大致是三个部分,即在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个原则。首先是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经济性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资源高效利用和与环境友好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两者的共同作为支点的,循环经济社会的发展倡导的是建立一个最优生产的,最优消费的而且最低消耗的社会。循环经济社会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以及能量的梯次使用。循环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和运用,通过清洁生产可以实现对资源使用的源头监控,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最大化的节约资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量会大大减少,最终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第二个原则是效率性原则。所谓的效率性原则是指在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对整个全过程的封闭循环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的目标,即实现生产系统自持的过程。从企业微观层次的角度上来看,循环经济是指在企业的整个纵向生产链中, 生产产品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的过程中实现生产链的循环过程;其实施的目的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第三个原则是效益性原则。所谓的效益可以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得企业和整个社会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知道,通过实现一个污染预防和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避免或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实现废旧物的再回收与利用可以使废物排放被减少,而且极大的节约原材料并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我国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的构建
首先是制定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会计实务与所处的环境法规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 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以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与实施, 因为为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然要增加企业的支出和开销。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乐意或者主动进行,必须予以强制执行。虽然我国己经建立了大量的环境法规等文件来进行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环境法规往往是不全面的,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法规势在必行。
其次是完善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研究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 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方式内容的不同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加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 无法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影响其决策。
最后是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做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及时充分了解自身所面对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企业或者是国家都要充分了解所面对的环境压力和环境保护现状。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和绿色需求现状,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会计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下,循环经济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愈发的强大起来,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有力的促进我国的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循环经济会计也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比如现在十分受重视的绿色会计就是循环经济会计的细致发展,循环经济会计可以将会计学和生态经济学交叉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加以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绿色会计以生态环境和财经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外部性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价值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回回,王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框架[J].财会通讯,2007(2).
[2]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少华:《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孟凡利:《财务会计理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5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及其他复合系统需求构成危害。它不仅要求农业生态潜力的持续,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础产品(农产品)和产出服务(环境服务)的持续。
(二)生态控制论理论
生态控制论是在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理论。这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变换、处理过程和调节控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循环再生理论、相生相克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
(三)农业区域系统观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必须采取系统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区域系统观理论分析方法。农业区域大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整体,但其性能不等于各个子系统特性的简单相加。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同时研究其他子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制约关系,因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之外的其他子系统都是该系统的环境,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孤立事件处理,必须将该系统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研究。与此同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避开可能风险,协调关键因素,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四)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理论是以某一区域整体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等)为对象,研究环境的整体特征,从中确定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农业环境承载力是农业环境系统结构特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环境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而使农业环境承载力的质与量发生变动,将使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虽然农业环境承载力具有变动性,但这种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人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时,可以通过明智的、有目的技术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改变农业环境系统的结构,增强环境承载力。
(五)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对传统经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根本口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农业循环的研究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学是农业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撑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门科学。而农业循环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因此,农业循环的发展能够扩大生态学的内涵,这对我国今后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农业循环的实践深化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理论,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循环对经济学理论的贯彻。再次,农业循环的生产活动要求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生态环境阈限内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循环的研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容量理论的思想内涵。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不断的提高黑龙江省的生态效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循环,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农业循环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943.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发展农业循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篇6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型经济,是指通过生态学规律来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加以指导的活动,其核心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基本特征是消耗低、排放低以及效率高。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及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发展的最大效益。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生产及服务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产生的废弃物等,将最小化的资源投入作为根本目标,核心是最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是指为了使产品的使用周期得到进一步延长,可以将产品进行重复多次翻新后再利用,以便能最大程度地节省生产这些产品所要消耗的资源。最后,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是指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多次回收,并将之变为可再次利用的资源,从而做到实现废弃物最小排放的要求。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的保障,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企业化道路,就是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建设生态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其中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充分利用是发展的核心。近些年,我国通过建设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来践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清洁生产,建设企业生态文明。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用了大量的创新产业手段,加强产业技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节约了资源,改善了以往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该模式中,努力创新,积极寻找可替代的新能源,将有毒有害的原料替换掉,不仅使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还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进行了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了排放,缩短了生产周期,为生产的顺利、高效运行起到了积极影响。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植入到企业决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全过程中,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旨,拓展产业链。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应注意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行进行监督、管理。
三、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施资源循环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以清洁生产为核心,降低污染程度。
(1)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与国家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工业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其基本原则,也应注意适应国家整体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与国家整体战略相协调。工业企业不能只注重自身的发展,要加强与周边产业的紧密联系,或是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新的产业兴起,拓展产业链。在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污染,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的同时,也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底。另外,电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措施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使循环经济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企业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生产。例如浙江巨化电石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企业将一个生产过程的废料、垃圾变成另一种生产过程的生产原料,“垃圾”在循环经济的“食物链”中变成资源,能增加企业收益,最低限度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石企业将在发展电石生产循环经济进行探索,首先对现有内燃式电石炉进行密闭化改造,一是利用收集来的煤气采用气烧石灰窑生产电石原料石灰;二是将原料筛余物焦粉、石灰粉成球回炉;三是将炉气净化产生的粉尘等工业废料制砖;四是利用气烧石灰窑窑气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以上四项均为利用电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料发展循环经济较典型项目:一是可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减少物料在环境中循环的量,也减少占用环境的容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3)加强企业生产创新技术的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例如,电石企业炭材环节,采用新的烘干节能技术,降低炭材烘干过程中的炭材破损率,进一步降低电石生产能耗,促进电石企业高效节能生产。在电石出炉环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装备,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出炉机,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可以积极探索电石深加工项目,开发电石下游产品是电石生产企业向前一体化,促进产业升级,分解目前电石市场供大于求,生产运作质量不高有效途径。电石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是电石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通过创新技术的升级,一是可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减少物料在环境中循环的量,也减少占用环境的容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垃圾污染程度,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污染。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4)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与自然规律。发展企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工业企业又与这两项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在工业企业生产中,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一,因此,工业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时,一定要尊重实际、尊重自然与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工业企业改革的重大问题。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稳步前进。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中,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改革,同时也是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以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为突破口,通过工业企业的变革和创新,来带动其它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与自然规律,要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与国家整体战略保持一致,要积极调整电力结构,加强企业生产创新技术的应用,以清洁生产为核心,降低污染程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耗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积极采用各项创新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地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效能与价值。
篇7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思想萌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一术语名词这一于九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始出现。循环经济起端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保巧妙地结合起来,双发相互促进的一种经济活动的形式。而在这个本质和指导思想下,循环经济的涵义便是,仿照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系统,打造低生产、利用和耗能的一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目的是高效率利用资源和实现循环利用,主要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利用。
传统经济在生产中要素单向流动,经济增长以等比例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为代价,生产过程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废弃物排放”,资源单次利用,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循环经济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生产中不断循环,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环状模式,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节约了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立足于生态,主要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使得资源的价值升高扩大以为,更是为了实现节约现有资源、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
近年来循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模式可归类为杜邦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1)杜邦模式。杜邦模式针对单一工厂的生产,以提高利用率为核心。通过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工厂内部各个生产步骤间相互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耗费,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较小的生产投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2)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模式适用于工厂集群,需要工厂之间的相互配合。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工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联合所有个体工厂的生产过程,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工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和能源,实现生产资料的循环,其过程是“工厂A资源投入—工厂A生产—工厂A废弃物—工厂B资源投入”。
(3)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DSD体系是一种依托回收中介实现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循环经济领域的专业化分工。DSD指的是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作为一个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这一中介组织作为中枢和纽带,将各个生产企业组织成一个循环网络,而各个企业则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进行特殊标记,然后由DSD委托专门的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包括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级主体,层层相扣最终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第一层是政府推动建立多层次法律体系,第二层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第三层要求国民建立循环经济观念,提高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意识,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3.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分析国外内成功经验,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宏观上可以参照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型,政府、企业、个人相互配合;企业内部采用杜邦模式,工业园区内部采用工业园区模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实现德国DSD式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建议如下:
(1)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循环起来,而首要的是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首先,要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树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文化,规范监督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发展方向中,将建设清洁工厂、实现绿色生产作为公司的转型目标。
其次,政府可开展创建循环经济先进示范点活动,将好经验推广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层层灌输到各子公司和全体员工中。
(2)以产业化、知识化促进专业化。企业可以依托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应与清洁技术研发机构相互合作,基于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聘请环保专家做技术顾问,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等方式,彻底改变节能工作不统一、无规范的局面,实现了企业节能专业化管理,为公司做好节能减排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知识人才,加快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循环经济规范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为增长点。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循环生产过程,其特征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
企业在具体循环经济模式上可以参考采用目前企业层面普遍适用的杜邦内部循环模式与瑞典工业园区模式,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矩阵,依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排放物变废为宝。
(4)完善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完善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应配备完善的处理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
以生物科技公司为例,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水、电、汽,另一方面还产生了一些附属产物及废弃物。粗放型的生产管理,会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经济效益。这类公司应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彻底改变单一生产酒精的生产格局,在生产酒精的同时,以酒精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乙醛、冰乙酸等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
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可以发展冷水池系统和热水回收系统,进行工艺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发展污水治理能力再提高节水工程,利用膜过滤系统,对生物氧化达标污水进行净化再处理,使净化后的水能够全部返回生产过程中。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酒精生产后的糟水通过厌氧发酵,可用于锅炉燃烧;厌氧发酵后的渣泥富含氮、磷、钾等成份,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的功效。由此可见,完善的处理设备和先进的工艺能够帮助企业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从提升思想认识做起,培养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与推进产业化并进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科]
【参考文献】
篇8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制约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一份预测报告中,曾向人们发出这样的警告:现在如果用简单方法计算,即把资源的埋藏量用每年的消耗量去除的话,估计还可用500年,如果按复利法计算,假定每年消耗量以平均2.5%的速度递增,那就只能维持90多年了。最近,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报告对我国国情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是: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森林资源已经处在其顶点的状态;淡水资源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矿物燃料和矿石的储量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等)已经几近耗尽,或者说由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分布的越来越不均衡。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质量正在逐渐恶化,我们需要钻更深的井才能获得石油,需要使用更多可用可不用的土地,需要采用低品质的矿石,等等。自然资源的稀缺,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与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从深层次来开发新资源,从而以小的代价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价值转化。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为目标的。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吁求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大规模地呈现出来,而且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由区域性发展到全球性。土地酸化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聚集;同温层臭氧层正受到破坏;大气中温室气体使气候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海平面在升高;部分南极冰层在断裂;热带森林的退化在加速,沙漠化在蔓延。自然资源被大量利用,不仅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而且产生了大量污染,已经超出了环境的吸纳能力。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但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系统难以承受的。面对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工业生态系统模式,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命题。通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和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不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唤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也是不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认识和深化过程。“可持续发展”是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理论范畴,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削弱无限期地提供不下降的人均效用的能力的发展。经济产出的本质不是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而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最终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增长只是一种物理数量性的扩张(量变),发展则是质量性变革(质变),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让子子孙孙享有和前人相同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出永续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可以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成为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以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虽然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和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效率。但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已经被作为有限资源严格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十分严格,这使得开采自然资源和发展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成本很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在环保和开放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生态资源不足的国家开始从那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输入自然资本。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在贸易领域为进出口商品制定特定的环保标准,限制以至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的产业。更有甚者,有些发达国家不择手段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而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和一些国家的环境政策都不同程度地采取限制贸易的手段来实施环保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的经济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球的共同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理论范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污染,而且能够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从地球索取的,大大超过了它能再生的限度,而且这种索取却还在与日俱增。传统的经济模式必然会被全新的、适应整个生态圈共同利益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所代替。循环经济是适应地球生态系统,节约的,清洁的,可持续的,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l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1.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沽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傲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傲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如“伦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突出代表事件。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l,2循环经济运行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经济新思维,还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著名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灵魂和核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俗称“吃干榨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利用一再循环。
2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的不同模式:
2.1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2.2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问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T_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
2.3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网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2.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3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汁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3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对策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已经比较成熟,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其巾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1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主要经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
(1)通过立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污染预防性.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此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进了一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二是经济循环性.如德国和13本,它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建立循环型社会,杜绝了污染问题。
(2)政府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一.政府奖励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奖励政策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是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1995年设立,为了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二是英国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该奖于2000年开始设立.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三是日本的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发达国家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
第三,政府优先采购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利的项目或产品.发达国家政府还要通过自己优先采购行为来予以鼓励,如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就占据优先地位。
第四,价格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是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政策。如日本有关法规中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目前,日本规定的4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日元。
另外,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申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循环意识等方面均是不错的经验。
3、2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1)小循环—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3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我国依法推进和实施清洁生产新阶段的开始。目前,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以及太原、沈阳等城市均制定了地方清洁生产工艺政策和法规。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O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l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I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2)中循环——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区域层面.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开始.在山东鲁北(化工)、内蒙古包头(铝业)、广西贵港(糖业)、新疆石河子(造纸)等地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目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发展到l7个。其中行业类园区8个,占总数的47.1%.综合类园区9个,占总数的52.9%;西部地区(内蒙古、新疆、陕两、贵州和广西)6个.东部和中部地区l1个.另外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Ⅸ正在规划中。
(3)大循环——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在社会层面,从2002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在辽宁省、贵阳市进行了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工作,2002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单位,同时也成为联合国环境规戈Ⅱ署全球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已在东、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建设循环经济省市试点,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论证的循环经济试点省市达到8个,其中包括2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和6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分别为辽宁省、江苏省、辽宁盘锦市、山东目照市、河南义马市、河南鹤壁市、甘肃武威市和贵州贵阳市,其中东部省市4个,中部2个,西部2个。
篇10
1.减量化生产形式。减量化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念。减量化原则是我国目前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理论思想,减量化生产形式要求节约资源与减少排放并重。减量化原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源头控制或者输入端控制资源投入和消耗,控制的结果是减少资源消耗,节约资源;末端控制或者是输出端控制,控制的结果是减少废弃物生产和排放。对农业生产而言,减量化的关键内容包括对土地污染的减量、对塑料农业材料的减量等。目前全市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等,利用率约为23%。农林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8亿千克,相当于34亿千克标准煤,这些秸秆一部分被直接还田,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我们算过一笔帐:如果把68亿千克农作物秸秆按60%青贮、氨化后喂牛羊,可减少粮食消耗近亿千克,可增加农民收入10多万元。如果再围绕我市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办好近农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那样产生的效益就更大了。最近,我们正计划搞秸秆发电,利用剩余农林秸秆燃烧发电,再把秸秆灰作为肥料返回大田,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相反,如果秸秆不能得到综合利用,或焚烧,或丢弃,或任意堆放,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将对大气、河流造成及其严重的污染。
2.生态保护模式。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环境的整合。生态保护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治理污染和保护农业环境。治理污染的措施包括要对养殖业的大量粪便及废水进行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加快对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进入到完全的生态能源利用的环境之中。
近几年,我们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生态功能,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同步。
3.再循环链接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是将传统的农业单项目生产方式转变为多项目的链接循环模式,通过这种循环俩实现生态养殖、循环种植,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经济产业链条。例如: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还田施肥;猪粪高温发酵后的肥水养鱼――养过鱼的水浇灌农作物――农作物的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这是周口市部分农村一种反复循环、对资源再利用的典型的“循环经济”。周口市融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微生物链”技术,开创三维高效生态养殖新路(三维生态技术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该公司将秸秆经过生产化转化为饲料喂养动物,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用来养殖蝇蛆和蚯蚓,蝇蛆蚯蚓转化成高档饲料蛋白,蝇蛆和蚯蚓粪便转化成有机肥返回大田,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通过物质的重复利用,使秸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沼气是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其热能利用率比秸秆直接燃烧高3~4倍,沼肥肥效比秸秆直接还田提高1~1.5倍,秸秆燃气技术还可以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节约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目前,我们全市已建沼气池4000个,计划今年再建2400个,我市商水县固墙镇万头猪场的猪粪通过发酵池高温发酵后,产生有机物――引入养鱼池,猪粪中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可供鱼食用――鱼池的水产生大量微生物,是很好的蔬菜灌溉水源――蔬菜的根叶秆又可喂猪……由于很好地利用了相互循环的“生物链”,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质优价高。
篇11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篇12
第一,资源总量偏少。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少。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人均水资源仅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资源即将接近联合国警戒线。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
第二,资源效率偏低。我国目前仍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2003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4%,而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7.4%,煤炭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将会进一步突出。
第三,环境破坏严重。我国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每年我国由于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5-10%,其中空气和水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左右的速度增加。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而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更是当务之急。
第四,国际贸易压力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关税壁垒逐步被非关税壁垒所替代,“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警示着我国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引进外资的同时,必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由上可见,我国已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再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不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的实施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系统的目标应体现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降低、环境污染的消减、经济效益的增加、社会福利的提高等,包括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具体的目标应该包括:
(1)近期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即:提高用单位天然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量(或产值和服务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手段,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经济,以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提高资源效率,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和更少的污染。
(2)中期目标———提高人类福利
发展循环经济的中期目标是增加社会福利总量。首先,循环经济通过“3R”原则、从生产优先型经济向服务优先型经济的转化,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压力,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循环经济通过延伸产业链,派生出对劳动力、技术、服务的要求,增加就业,使社会福利增加;再次,循环经济的实施,通过税负转移(从劳动、资本型税费向环境与资源消费型税费转移)、资源定价、生态补偿、生态文化教育等机制,重建社会结构和经济利益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最后,通过安排资源在时间跨度上的合理分配和最佳利用,维护子孙后代利用资源的权利。
(3)长期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循环经济理论倡导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当中,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的经济形态,这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循环经济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最终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总之,我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很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研究方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1)
[2]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出版社,2003
篇13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九十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一)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二)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
(三)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3R原则”有助于改变企业的环境形象,使他们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典型的事例就是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所有的举措都值得饭店企业借鉴,因为饭店业在水电、空调、一次性用品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浪费,所以贯彻“3R原则”势在必行。
三、饭店业实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饭店的节能降耗管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饭店的建筑设计不符合能源运转规律。许多饭店建筑的外表面积过大,或者在方位上没有考虑风向对能源耗损的影响,或采用不符合能源吸纳要求的外墙颜色,或选择的建材隔热保温效果低,这些都会导致饭店能源的浪费。
2、饭店的能源中心和管道分布规划缺乏系统性。许多饭店的能源中心离主体建筑过远,或建筑采用大范围集中供能方式,或中央空调的通风管道走向和分布方式不合理,都导致能源在管道运输过程中出现无谓的耗损和浪费。
3、设施设备能耗与饭店的实际经营不匹配。一些饭店的耗能设备设计容量过大,使设备长期在负荷不足的情况下运转;甚至有些设备设施本身的设计就缺乏节能保障,比如灯具不节能、水龙头出水量过大、自来水管存在隐性漏水。设备的能耗方式没有根据客源、气候、活动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4、得不到完全利用。比如,锅炉的热气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直接外排;冷凝水得不到回收,阀门质量不好,管道散热严重,导致热能无端浪费。
5、管理缺乏主动意识。许多饭店的电表、水表、煤气表、燃油统计、蒸汽流量表等计量仪表配备不足,管理中难以实时监控、掌握能耗的变化规律,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员工的服务操作也缺乏节能意识,对不用的设备没有及时停止运转,如没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关空调等习惯。
在饭店的实际运行中,存在大量的耗材浪费使用现象,比如一次性物品在饭店中大量使用;食品过期浪费现象严重等等。可见,饭店在能源使用和耗材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节能降耗空间。饭店可以通过节能技术、节能管理等多种方式,提高能源、耗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二)实施循环经济是进行饭店节能降耗管理的有效前提。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以产品清洁生产、物质和能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对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反复利用,它要求经济活动遵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商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资源循环反馈流程,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以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从生产的产品形态来看,饭店是一种具有工商结合特征的企业形态。饭店既是重工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耗能大户,同时还是轻工产品的使用大户。它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生产系统,需要一种系统的节能降耗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指引和管理。循环经济思想所倡导的管理方式与饭店的节能降耗管理有着根本的相容性、契合性。具体表现在:
1、两者的目的具有相容性。它们都是为了节约资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两者的运行方式具有相容性。循环经济思想强调对能源耗材物质的闭路循环使用,主张通过源头管理来减少浪费。饭店服务生产体系的庞大性和资源使用量的巨大性,使饭店对资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和源头管理,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及现实中的经济价值。
3、两者的技术基础具有相容性。循环经济所提倡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这三种技术在饭店当中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饭店也需要以这三种技术作为基础,来支撑其日常的生产与服务运作。
4、经济思想有利于饭店的特色化经营。循环经济思想所倡导的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饭店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使饭店和顾客之间形成绿色互动,在强化顾客绿色认识的同时帮助顾客加深对饭店的绿色印象。
四、循环经济在饭店企业中的应用
(一)减少浪费,注重环保。3R原则中最重要的减量化原则,也是饭店企业最应该把握的环节。餐饮业由于其生产性质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大量的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因此,应实行清洁工艺生产,集中使用水、电、汽,降低能耗,做好污水、废气和垃圾的处理工作,做到达标排放。
(二)实施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采购,以绿色用品取代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餐饮用品。饭店企业采购上游产品,加工后或直接提供给客人,上游产品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绿色质量。餐饮业在全世界范围的绿色采购行为将对供应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供应商将由此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所以,推广绿色用品、绿色采购,不仅能够帮助餐饮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还有利于规范市场,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广绿色产品,促进产业绿色化。对于饭店企业来说,绿色产品意味着更健康、更安全、更环保的餐饮,它需要饭店企业从产品的原料、加工程序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特别是产品的加工环节,应该注意原料的搭配、营养的保护及加工过程中控制有害物质产生。比如,油炸食品所用油的氧化值是否超标、烧烤类食品是否烤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