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篇2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提高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篇3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4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注重听说,培养英语素质
1、课堂英语化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节 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Stand up. Sit down,please. Listen to me. 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循环使用,并逐渐增加句数。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的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2、教学表情化、动作化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作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
3、减缩--扩展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可以把英语句子减缩成词,即重点词教,当学生理解了"词",再用词扩展成句。
同时,我还十分重视老师课外带头说的作用,创造课外英语语言环境。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打招呼:"Hi!""Morning!""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注重合作学习,创新学法
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能力产生在二、三岁到青春期之间,过了这个年龄,这种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一定会下降。作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儿童天真、直率、随意和大胆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创新学法。
1、俩俩对话
“俩俩对话”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对话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对话、改编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编的 对话。对话长短不限,可以两句、四句……甚至几十句,让学生量力而行。通过“俩俩对话”,学生能人人动脑、动耳、动眼、动口,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对话,更重要的是连那些胆小、内向的、基础差的学生也得到锻炼,从而调动了班级里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实地”活动
外语的习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学习外语的任务是进行交际,学习外语的根本途径是使用外语。只要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自然会产生习得目的的结果。有人说“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生操练和使用英语是真实的,也是有意义的,所以教师应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使英语从学生嘴里“流”出来。
篇6
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存在着缺乏语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碰到生词有畏惧感,语言输出不丰富等问题,但又找不到有效的对策。其实,学生缺乏语感、语言应用能力差的原因就是因为英语语言输入量不够,达不到顺利进行语言输出所需的量。学生需要的“语言食粮”不够,是一个影响英语学习、制约英语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也成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3. 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篇7
一、新课改大环境中,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代的发展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高职英语课程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使用适应时展的需要,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但与此同时也给高职英语的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思想
对“三教”从总体上规定统一要求,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2、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要求
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随着入学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均应达到A级要求。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中角色的转变
老生常谈的旧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机械式的教学程序,沉闷地课堂,被束缚的学生,把校园折磨成荒凉的牧场,学生如被篱笆圈住的绵羊,老师就是执鞭吆喝的牧羊人。几十年的教学过程如同一台陈旧的录放机,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照本宣科播放那陈旧的下里巴曲调,沉闷 、无聊、内疚让我们未老先衰,华发早生,失去了生机。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1、由教学的纯组织者变为课堂情景的创设者、参与者
想要上好《高职英语》这门课,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把课堂活动的场景设置在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更多地是站在学生那一边,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提高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老师也将渐渐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之一。
2、由单纯的教学者变为科研者、学习者
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参与到教学中去,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三、引导学生在新课改理念中调动学习情绪、转变学习方式
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情感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短期学习效果,还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尤其要关心和鼓励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过于内向的学生,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个学生都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肯定和赏识可以给他们巨大的动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合作和成功的快乐。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扬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英语这个工具,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这既可以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又可以增强他们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事物,是适应时展需要的,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从它的产生到自身的完善,从初步为人们所接受到逐步发展,直至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必然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逐步接受,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并将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真正地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概述
既然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教师就应当明确自身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者,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应当从以前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育的交流者。教师与学生在本质上平等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在将新课程理念引入课堂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毕业班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虚的,他们往往只将过多的眼光放在学生的成绩上,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和收获。落后的、错误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辅之以正确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作了一个简要的探讨。
二、如何将新课改教学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整体的学生,包括好生和差生,他们的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教师关注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权威,教师通常居于主导地位,其将自身认为重要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学生常是被动接受,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但如果将学生的“要我学”的想法转化成“我要学”的话,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这一点的实现离不开一个民主、和谐和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彼此认真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就从心理上更加亲近教师,教师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少很多,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更加容易。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一般,英语课程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才有可能用心去钻研在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难,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包括有趣的课堂导入和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等诸多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特质,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其对英语的兴趣。
3.要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课堂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死气沉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堂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那必须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教师在设计教案,挑选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设计和考虑一些课堂互动的方式,比如让学生自己上台用英语概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台下和台上的同学互相提问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首先会加强自学,同时还会动脑经组织语言,设计问题和找出答案。这种方式比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课堂互动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不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也同样适用于学习技能的培养。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语言因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整体练习中提升速度和正确程度。同时,在语言的动态练习中,学生又能节省原本应该花在学习上的零碎时间,同样还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关的内容。因此任务型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技能。由于定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也就能较好地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和改进。
5.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案
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分数,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也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教师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成绩、进步情况、潜力等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评价和家长参与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则包括口语考试、笔试、课堂作业和其他教学活动等,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检测学生近期学习情况,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便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更加客观和公平,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行的今天,英语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认真研究新课程的标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摸清班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取得分数和能力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苟辉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J].新课改(教育学术版),2009(1).
篇9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它是数学中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质的概括,是创造性地发展数学的指导方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数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者既统一又有区别。例如.在初中代数中,解多元方程组,用的是“消元法”;解高次方程,用的是“降次法”;解双二次方程.用的是“替换法”。这里的“消元”、“降次”、“替换”都是具体的数学方法,但它们不是数学思想,这三种方法共同体现出“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具体的数学方法,不能冠以“思想”二字。如“配方法”,就不能称为数学思想.它的实质是恒等变形,体现了“变换”的数学思想。然而,每一种数学方法.都体现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每一种数学思想在不同的场合又通过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这里的手段就是数学方法。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理性认识.是相关的数学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依据。数学方法是指向实践的.是工具性的,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因此.人们通常将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数学思想方法。一般来说,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三个层次:低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代人法等),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分类、数形结合等)。较低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经抽象概括可上升为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各层次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为什么要研究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1.教学本身的需要初中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编写教材的一条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它是大都不能明确写进教材的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则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有理解后者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统帅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思维一般品质乃至整个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数学发展的需要翻开数学史,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偶然数学到必然数学,从“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以及从手工证明到机器证明等,历史上的这几次重大转折,首先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转变,这种转变还表明了数学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发展.还有质的飞跃,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日益丰富。如果说历史上是数学思想方法推进了数学科学,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在传导着数学的精神,在塑造着人的灵魂,在对一代人的数学素质实施着深刻、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3.国民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青少年只有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参与社会竞争。对数学来说,就是具备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去自学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比只教会学生几个数学公式更为重要,它将使学生获得自学数学、发展数学的本领,获得把数学思想方法迁移为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更什的智能结构.让学生终生受益。正如德闰学者冯劳厄说的:“教育尤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都忘掉时所剩下的东西。”这种使人终身受用的东西.数学教学中指数学思想方法有资料表明.我国的中学生毕业后直接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与启迪
4.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对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灌输与记忆,不注意这些概念、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过程的揭示与解释,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想方法进行抽象和概括,存在着“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状况,即使有应用过程.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一招一式、一题-解、一法一题的个别解决,定势套路的总结,而轻视思路分析.忽视解题的思维过程,不能将具体的知识和个别的数学方法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揭示方法的实质和规律,长此以往,严重阻碍r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把传统的知识型教学转化为能力型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良好手段和渠道。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根据“大纲’‘精神,初中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转化、分类、数形结合等基本方法主要指待定系数法、消儿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由于数学方法在教材中大都有具体陈述,而数学思想却是隐含在知识系统之中.这为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带来了一定困难_为此.下面谈谈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在初中数学中的表现1.转化思想所谓转化思想是指一种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其它数学思想方法都是转化的手段或策略)初中数学中运用转化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把新问题转化为原来研究过的问题如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除法转化为乘法等(助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新问题用已有的方法不能或难以解决时,建立新的研究方式如引进负数,建立数轴;变利用逆运算的性质解方程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等等。‘2.分类讨论思想所谓分类讨论是指对于复杂的对象,为了研究的需要.根据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通过研究各类对象的性质,从而认识整体的性质的思想方式。在分类讨论中要注意标准的同一性.即划分始终是同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分域的互斥性.即所分成的各类既要互不包含.义要使各类总和等于讨论的全集;分域的逐级性,有的问题分类后还可在每,类中丙继续分类。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指导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数学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有利于学生严密、清晰、合理地探索解题思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中需要分类讨沦的问题主要表现个方而:(扮有的数学概念、定理的论证包含多种情况.这类问题需要分类讨论。 如平面儿何中二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角的分类、圆周角定理、圆幂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的证明,都涉及到分类i寸论(约解含字毋参数或绝对值符号的为一程、不等式、讨论算术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中二次项系数、,与图象的开方等,由于这些参数的取位不同或要去掉绝对值符号就有不同的结果.这类问题需要分类讨论(3)有的数学问题.虽结论惟一但导致这结论的前提不尽相同.这类问题也要分类讨论3一效形结合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是指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由抽象向具体转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不直观,形少数时难人微”有些数最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算和分析.得以严谨化。在初中阶段,数形结合的“形”可以是数轴、函数的图象和几何图形等等.它们都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l)以形助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师可以用数轴上点和实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讲清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函数图象的性质讨沦一元三次方程的根以及讨论一7乙一次小等式等等(2)以数助形,帮助学生简化解题方法。初中数学中还渗透了类比、归纳、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力一法之间,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如何加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性根据‘.大纲”精神.在初中要求‘’了解”的数学思想有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垮、反证法;要求‘理解”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兀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这吸“了解”、“理解”、“会运用”是教学要求的具体尺子.随便提高或降低都会给这一基础知识的教学带来灾难
2.加强知识的发生过程.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莱布尼兹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过程)比发明本身吏重要了”。数学教学不应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而应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且有哪些数学思想和力一法.它们各有什么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等。否则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尽管头脑中也知道要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解决,但仍然不知从何处人手
3.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逐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低年级介绍较低层次,在高年级介绍较高层次;新授课阶段介绍低层次的,复习巩固阶段介绍较高层次的。下面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开始讲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让学生明确两者虽然不同,但作用却是一致的—都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两者统一称为消元法。消元的思想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在复习阶段则让学生理解消元思想实施的结果是化二元为一元,即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为彻底解决问题铺平道路,从而把消元的思想上升为化简和转化的高层次的数学思想。
4.努力做到掌握数学方法和渗透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方法,按照思维活动的规律,渗透合理的数学思想,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启发、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教科书中阐述的数学方法,使得数学不只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使这些方法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做到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数学方法的掌握,进一步了解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认识到具体事物的本质,从而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以上这两个方面的交替发展,还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化、发展等方面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而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创设思维情境,如暗示、引导、分析、揭示等,这些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饶有趣味。例如,计算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把除以a变为乘以l/a,使两种运算转化为一种运算,这是多种运算向统一运算转化的体现。在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消元的思想就成为转化的指导思想,而代入法、加减法是这一指导思想产生的必然方法。当然.加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不是靠对几个范例的分析就能解决的,而要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里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
五、数学思想方法在各章节的渗透
1、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把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结合,其应用广泛,灵活巧妙。“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名言,是对数形结合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教学中这种思想无处不在。如:在学‘数’时,结合了数轴;在学函数时结合了图形;在解不等式时结合数轴的解法;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图形;几何部分更是时时处处体现数形结合。
2、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能够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的思想。常见问题有:题目条件中含有变量时必须根据变量的不同值进行讨论。题目条件中的已知常量,要注意分情况讨论。对开放性问题,结论不唯一时,要通过讨论,才能保证问题的严谨性。
3、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应用广泛的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处处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实质就是转化的方法,从而确信转化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常见问题有: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将“二次问题”转化为“一次问题”;解分式方程时,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解斜三角形(多边形)时,将其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将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的加减法……
4、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注重在建立方程(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篇10
教学实践中,章节开头引言部分的教学很少受到教师重视,有些教师忽略引言的教学,直接进入内容教学环节,殊不知引言正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开端,尤其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引言为导领,从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身边的生物问题出发,借助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生物世界中,去领略、感受生物相关的研究领域、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的内容时,由于这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很有必要。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利用课本引言中SARS病毒的爆发作为背景知识,用录像展示2003年SARS病毒在我国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学生从引言中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由低到高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同时,在分析和讨论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科研人员在反击病毒、挽救人类性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品质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以科学家为榜样渗透德育
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众多伟大的生物学家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会成为生物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良好素材,科学家的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刻散发着熠熠光辉,历久弥新。因此生物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新闻事件的伟大成果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尤其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生物学家传记,使学生感受、体会生物学家的情怀、态度和人生。高中生物教学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每位生物学家都介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例如,在讲解必修三“免疫”一节内容时,对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的介绍:屠呦呦于1971年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发现青蒿素———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她又于1992年发明出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并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的榜样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发掘,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定会成为生物课堂中德育的宝贵资源。
三、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
知识教学应该避免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碎片化记忆性的呈现方式,应该转向以知识为载体,寻求探索知识本质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培养。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方式,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辩证地观察、思考、分析、处理生物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识时,绝不是简单呈现其定义和反应式的回忆识别。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处于生物教学的中心地位。应采用概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概念—理解概念—生成概念—运用概念逐步获得有关光合作用知识本质的内涵,并将其内化构建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这两个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并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四、以实验为手段渗透德育
篇11
1.新课引入:教师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2.概念教学:教师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3.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4.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师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圆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可利用残缺不全的图形工件,提出问题:怎样把这块工件补全?从而对学生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注意让教学内容“活”、“动”起来。采用数形结合,图形变换,一题多解等进行变式训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想也“活”起来,“动”起来。
5.知识小结拓展:教师应注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释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对应统一观点及运动变化观点形成知识网络,并进行引申拓展、串联变换,举一反三。
二、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和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篇12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盯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渗透,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寓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
其次,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篇1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100―01
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中也蕴含了显性、隐性两类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具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功能。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个实例,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整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
三、利用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