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①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自营业务资格
②最近六个月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符合中国证监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相关要求,且设立子公司后,各项风险控制指标仍持续符合规定
③最近一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刑事或行政处罚,且不存在因涉嫌重大违法违规正受到监管部门和有关机关调查的情形
④公司章程有关对外投资条款中明确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并经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审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考查证券公司设立私募基金子公司与设立另类子公司要求的区别,①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自营业务资格仅是证券公司设立另类子公司的要求。
2、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由( )组成。
①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派出机构
③证券交易所
④行业协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组成。
3、下列关于SHIBOR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开始试运行
B.属于货币市场格局之一
C.目前已成为认可度高、应用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
D.不具有广泛性,不能帮助金融结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开始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目前它已成为认可度高、应用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一。选项D不正确,其余符合。
4、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的途径包括( )。
①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促使股价下跌
②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
③调节税率,影响企业利润和股息
④干预资本市场各类交易适用的税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考查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①属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5、按照《证券法》的规定,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该履行以下职能( )。
①证券账户、结算账户的设立和管理
②证券的存管与过户
③证券持有人名册登记及权益登记
④受发行人委托派发证券权益
⑤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交易的清算、交收及相关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篇2
一、引言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经营管理不善,经多种措施救助无效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将不可避免。自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以来,金融机构资不抵债退出市场的事件不断增加,而我国现已建立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缺乏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目标定位、处理方式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在运作中带有明显的行政随意性。日益复杂、多样化的市场退出实际,呼唤有健全完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相匹配,为此,构建基于市场原则之上的法律化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问题金融机构就是接近或已经丧失金融清偿能力的金融机构。一个金融机构由健康状态向问题状态蜕变,是内因(金融机构自身的人成本和交易基础)和外因(市场失灵、金融监管失灵)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涉及众多的利益主体、大量的市场资本,影响重大,问题金融机构安全有效退出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不可或缺。
二、国外立法案例及其实践
(一)主要国家立法案例
1.美国。美国具有丰富的问题银行案例和长期的银行市场退出的实践,美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制度。1933年以后,美国建立健全了《银行合并法》、《存款保险公司法》和《处置信托公司法》等多方面的法律,以保障金融机构的顺利退出,保护个人债权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2008年9月,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正式签署《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简称《多德一弗兰克法案》。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赋予FDIC对问题银行的处置权力。1933年7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正式成立。FDIC是实现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核心机构,在全美境内为银行和存款机构提供存款保险。《多德一弗兰克法案》进一步强化了FDIC作为风险处置平台的作用。
2.欧盟国家。欧盟各成员国主要根据国内的金融法律和欧盟之相关规定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为。如在英国,北岩银行的倒闭以及次贷危机的蔓延,促使英国政府决定大力改革金融监管体系。2009年2月出台的《银行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设立特别处理机制(简称SRR),完善金融服务赔偿计划,强化稳定金融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部门的严重缺陷,欧盟委员积极推进G20多伦多峰会提倡的金融改革,正在致力于修改《资本要求指令》,计划于2010年完成并于2011年底前通过立法程序。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该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制定并建立一套规范、标准并能被各国所接受的有效银行监管原则和制度,其中就包括有问题银行的处理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方面的内容。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银行业监管资本的缺陷,BCBS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讨论,已经基本完成了以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银行业监管改革方案(巴塞尔Ⅲ),并于2010年11月公开了《BCBS应对金融危机的监管改革方案一提交G20的报告》。
(二)主要立法启示
1.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往往需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2.行政干预和金融机构主动性良性结合。由于金融市场的发达与完善,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往往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动性,恰如其分的考虑到启用金融市场的功能。同时,注重加强对政府金融监管权力的法律规制,通过制订完善详尽的法律,对金融监管机关在拯救问题金融机构和监督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过程中的权力、权力行使程序、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3.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中的一项重要风险补偿制度,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了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
4.重视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与重组。当银行面临信用危机和倒闭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各国政府一般均选择先对问题机构加以救助,在救助无望的情况下才进入退出程序。即使在退出过程中,也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震荡。
(三)次贷危机中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措施及特点
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大量机构破产倒闭,国际金融领域动荡,美国、欧洲、英国政府分别通过直接注资、购买股份、购买不良资产等方式救助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
1.从实施的目标和效果来看,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机构接管措施具有以下特点:(1)接管是政府对濒临破产或倒闭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缓兵之计,即不是要立即彻底拯救金融机构,也不让它即刻倒闭。(2)接管的直接和主要目标是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救援,而并非对某个金融机构的救援。(3)接管能够迅速控制和化解金融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危机和破产风险,并最大可能避免市场波动。
2.从并购重组的主导者来看,政府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危机时却具有与正常市场不同的一些特点:(1)对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等非直接方式对金融机构的救助。(2)并购会严重损害金融机构原有股东的利益。
3.从救助模式和实施目标来看,金融危机下的破产保护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种金融危机下的事先破产模式。(2)直接目标是最大化减少资产损失,最小化债权人的危机成本。(3)是金融危机下对资产规模较小、对金融体系影响有限的金融机构所采取维护存款人利益的有效手段。
三、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现状及制度缺陷
(一)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立法现状
我国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风险逐渐叠加,问题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市场。近年来我国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逐步走入规范化,使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
在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中,《商业银行法》第64
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8条、《证券法》第153条以及《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有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接管规定。托管是近年来我国处理问题证券公司中最常用的手段,虽然2005年《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第2条规定了对保险公司股票资产进行托管的定义。但关于托管具体的法律性质、受托公司的条件,各方当事人的权力、义务等,我国法律目前仍未有明晰的界定。另外,我国法律也针对停业整顿、重组、并购做出了相关规定,金融市场上中也存在着大量实践。
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海南发展银行行政关闭后,撤销这种严厉的行政强制措施走入了我国的金融市场。《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9条规定、《商业银行法》第70条规定、《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第5条,《证券法》第211条、第219条,《保险法》第86条都对撤销的适用条件、撤销主体及撤销后的清算做出了相关规定。
我国的金融机构走市场化的破产之路,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立法还是十分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新《破产法》、《公司法》等也涉及了问题金融机构破产的内容,但是其仍然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数量有限、内容单薄、可操作性也亟待完善。
(二)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缺陷
我国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摸索,虽然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但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低效率、高成本的现状也折射出我国现行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缺陷。
1.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协调、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法律条文过于简单、粗糙和分散,相互抵触和法律真空的情形并存。主要表现在:
(1)现有立法规范特别是《金融机构撤销条例》未能对撤销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存在较多的漏洞和空白点,法律适用性差。
(2)缺乏金融机构破产的专项法律。《企业破产法》未对金融机构破产的特殊问题做出专门规定,依然适用过去那些散布在不同部门、不同效力层级的法律法规,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
(3)同法律法规之间适用条件极不统一,冲突明显,导致适法困难。如银行破产原因方面,内外资银行的破产原因不统一,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破产原因不统一。
2.处置成本分摊机制不健全,援助资金单一且具有“准财政补贴”性质。
如何分摊被救助机构的损失,我国法律没有做出任何规定。目前,解决兑付储蓄存款等个人债权所需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来自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所提供的救助资金,另一方面来自地方政府从人民银行的借款。从金融实践看,最后贷款人制度在化解金融风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程序不完善等制度问题,客观上助长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央银行救再贷款是在国家财力有限和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由中央银行独立承担了救助资金,具有“准财政补贴”性质。
3.行政干预过度,救助成本过高。由于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政行为缺乏规制,金融市场主体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市场退出效率低下。
四、完善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体系
完善和发展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最根本的是要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目前需要迫切建立和完善有问题机构市场退出的配套法律法规。
(一)完善金融机构撤销法律制度
1.尽可能减少监管机构在撤销中的自由裁量权,明确被撤销金融机构权益的保障措施。首先应当细化金融机构撤销的启动条件、审批程序等内容,保证撤销程序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其次应赋予金融机构明确的抗辩权,保障其市场地位不会受到随意侵害。此外,强化监管机构失职、等所应承担的责任,做到权责相统一。
2.完善托管制度,更好实现撤销目的。首先应将托管定性定位为民事委托关系,二者关系的确立应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其次应明确托管机构应享有具体权利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最后建立有偿托管机制,促进托管行为的合法有序开展。
3.明确债权人权益的保障措施。监管机构应定期公告清算的进展及资产处置状况,防止被撤销的金融机构妨害清算以及清算组成员。
(二)健全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
1.构建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不管是金融机构破产程序的诸多特殊事项,还是银行监管部门的职权定位,都需要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鉴于法律立法程序的复杂以及我国建立金融业破产制度已经刻不容缓,当前以行政法规形式建立相关制度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2.明确金融机构破产的立法目标。结合金融机构破产的立法和实践来看,其目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这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二是平衡债权人、债务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合理规范破产启动条件。首先是对金融机构破产原因在立法体例上可采用概括主义和列举主义并举,甚至可以确立量化标准,方便实践操作;其次,明确各类金融机构一律适用同一破产原因,不要人为造成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最后,应将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自身及债权人同时列为破产申请人。
4.科学规范个人债权清偿制度。在金融机构破产清算中对个人债权的保护应区别对待:一是对于存款类个人债权通过建立存款保险等保障制度来对个人债权实行保护;二是对于人寿类保险和证券委托及投资基金等有委托性质的,采用转移办法。
(三)制定《存款保险条例》,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个别银行挤兑而引起金融恐慌,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稳定运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防止银行的挤兑,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信心,使金融安全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遵循有效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原则,加快推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2009年6月,IADI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共同了《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强调建立一个普适性强的存款保险框架,并特别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先决条件和具体设计,为各国推进存款保险改革提供了国际通行准则,我国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步伐,尽快建立一部明确的《存款保险条例》。
2.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合适的存款保险模式,实现由隐性全额担保向显性限额担保平稳过渡。一是实行差别费率,以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强制性普遍参与原则,避免逆向选择,防范道德风险;三是在存款保险功能作用方面,应赋予我国存款保险机构部分监管职责,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中央银行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协调机制。
3.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和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环境。我国应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和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良好环境。
(四)改革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
1.确立明确的救助规则。在我国制定一个明确的救助规则是必要的。其一,防止紧急贷款救助的滥用;其二,明确的规则可以减少贷款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其三,紧急救助的透明度维护公众信心。至于中央银行救助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补救。
2.完善货币市场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中央银行最后贷款手段的及时、灵活、有效的运用创造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再贷款中的抵押贷款制度,保证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安全。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金融制度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措施,对于提高金融制度效率、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在某种意义上还处于“制度真空”的状态,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们应尽快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惠,金融混业经营下的利益冲突及防范对策[J].南方金融,2007,(6).
[2]魏革军,过度透支信用是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9,(6).
[3]范湘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D].西南政法大学,2002.
篇3
一、人力资本效应
人力资本作为先进技术的载体,直接决定着FDI的技术溢出效果。跨国子公司进入东道国后一般实行本土化战略,雇佣当地员工,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当地雇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经验后,通过流动到本土企业和建立新的企业两种方式实现外来技术的转移。
一般来说,掌握外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当地雇员流动到本土企业的雇佣成本较高,本土企业为了实现技术的进步,需要支付较高的薪酬工资以吸纳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本土企业需要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结构重组、购置新设备等为技术创新提供条件。这一系列行为的实现都要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实现资金的供给,但如若本土企业与外来技术差距过大,内部融资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时,则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技术差距越大,需要的外部融资越多。国内金融市场的公司股票、债券、长短期银行借款等外部融资工具为本土企业大量的外部资金需求提供了便利。国内金融市场越发达、融资效率越高,外部融资越容易,企业对技术转移的吸收就越快;反之,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会阻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
当地雇员还可以在本地建立新的企业,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绝大多数富有创新潜能的企业家在一开始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自主创业。Alfaro等人(2004)认为,金融市场会通过影响潜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而影响对FDI溢出的吸收,FDI全新技术的引入不仅会拓宽东道国国内市场,而且也会促进出口市场的发展,这种结果的出现需要东道国国内市场对企业家创业活动的支持。因此,东道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是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促使更多的新企业创立。
二、产业关联效应
Javorcik(2004)认为外资企业不太可能将自己的先进技术转移给同为竞争者的本地企业,但是外资企业有可能将技术转移给他们在本地的中间产品供应商,这是因为行业中的竞争加剧可能会使FDI通过与另一个行业中的本地企业建立联系,如FDI通过前向联系让本地企业销售其产品或通过后向联系采用本地企业的产品来降低成本。因此,产业关联效应可以通过跨国子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实现。
后向联系中,跨国子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利用本土化优势、获得期望的产品和实现竞争,与当地的供应商合作,并为上游厂商提供各种技术援助、管理咨询服务及人员培训等,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使本土企业受益。前向联系中,跨国子公司通过向下游东道国厂商提供高质量的中间品以及专业化服务,刺激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使FDI溢出效应成为可能。但在此过程中,本土企业需承担一定的成本,如雇佣外来专家费用、人员培训费用、技术研发费用等,需要从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
三、技术创新效应
Hermes&Lensink(2003)认为,FDI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等促使国内企业更新已有技术或接受新技术,实现技术外溢。FDI通过非自愿的方式进行技术扩散,实现形式有两种:竞争效应和示范模仿效应。
一方面,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本土企业存在技术差距,子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与本土企业进行竞争,迫使本土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跨国子公司采用的现代商业模式和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又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降低了学习模仿成本,有利于示范效应的发生。但本土企业实现技术的自我研发创新和技术的学习模仿有一定的成本,需要筹集资金购买新设备、培训员工、提供高薪吸引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等,而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筹措的场所,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融资支持。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前后向关联促进FDI对东道国经济的正向溢出。
参考文献
[1] 江春,龚立彩.金融市场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9.
篇4
二、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1.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2.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篇5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篇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并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其在教学中主导的作用,而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时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知识应该是一个人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二是积极运用知识。学生应该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积极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三是努力实现自我反馈。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学生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者对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进行了区分,前者是由教师控制并主导的,而后者则更加自由。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主动且自由的,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工具和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与帮助。自由开放式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情景的构造,因为知识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且在不同情景下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造各种与现实相似的虚拟情景,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使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
(三)坚持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孤立地凭借自身的经验对某一知识进行学习,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对知识的建构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也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合作学习则克服了这个缺点,它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协商互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组,给每一个小组特定的学习内容,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总结小组结论,然后与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再次展开全班内的观点交流。[3]这样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汲取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新的领悟。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亲自参与到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导向性作用。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作为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金融市场学》有许多显著特点。
(一)内容重叠,篇幅宏大
《金融市场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叠之处。例如,传统金融市场部分一般是《货币银行学》所侧重介绍的内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部分是《金融工程学》的主体内容;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投资、金融监管等部分则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监管学》等课程加以对应并详细介绍。在体系方面,一本较为全面的《金融市场学》教材往往除了涵盖上面已提到的内容外,还包括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效率市场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俨然是一部范畴众多、体系繁杂、篇幅宏大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金融市场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提高了教师教学时对授课内容安排的设计难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脱节都会增加下一节内容的理解难度。
(二)注重实践,史论结合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现实中的金融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状况有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并在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金融市场问题的能力。讲授这种旨在将课本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学科需要教师借助良好的实践认知和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学》涉及很多历史事实与典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时,要熟悉这些内容,要善于从各种零散、破碎的历史事实与典故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线索,梳理理论,总结规律。反过来,为了将这些历史讲得有骨有肉,又需要将相关理论贯穿其中,拓宽广度,挖掘深度。
(三)时效性高,开放性强
在这个日益开放和自由化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交易方式、工具乃至市场层出不穷。教科书的更新步伐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校园与书本的象牙塔中,他们终将会面对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一旦他们跨入金融市场,显然仅仅依靠书本上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时注意紧跟金融市场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进展,对市场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有目的、有前瞻的筛选和加工,然后结合课本,合理地给学生传授及时、科学、新颖的知识。
三、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
《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之贯穿于《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构建主义原理,《金融市场学》应做好如下几点教学设计:
(一)提纲挈领,抓好入门介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爱因斯坦的这一说法为实现构建主义教学原则提供了一种思路——培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市场学》的兴趣,教学伊始,任课教师就应紧紧抓住师生第一次见面的宝贵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与对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提纲挈领地做好入门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以己为例,为了介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能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了解并体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金融市场学》的学习意义,笔者采用了图解法,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它对现实中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关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与抽象。其中,在商品市场上,作为要素的唯一所有者,家庭部门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并凭此购买消费品;而作为唯一的生产者,企业则向家庭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将其出售给家庭部门。最初,家庭与企业之间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获得彼此的产品,这种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货币尚未出现,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金融市场”。但物物交换面临所谓的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创造了货币,用来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商品交易。随着货币的出现,货币流通产生。但货币流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金融,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部门有了闲余资金,即储蓄,而企业又需要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金融通才成为可能并必要。于是,金融市场应运而生。金融市场是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桥梁,决定着社会资金的融通规模与效率,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学科,《金融市场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现实世界和深入了解国民经济如何运行,也有助于我们积极投身现实,成为金融市场的弄潮儿。
(二)讲练结合,突出学生自主性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实践,《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内容现已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显然,这些教学内容既涉及一般知识的介绍,又涉及各种理论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时,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相反,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突出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练习,实现干中学。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金融市场学》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对各章节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授课时精讲、重点讲,甚至只讲这些内容,而对其他内容则需泛讲或略讲;二是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课前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章节布置给学生自学,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三是介绍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专业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多浏览这些网站,多看财经报纸杂志,并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利用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展开讨论;四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列参考教材书目单,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教材,采众家之长,加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利用案例,强化合作学习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通过使用比较能反映教材内容的实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使其从特殊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研究使学生活用课本知识。[4]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高度契合。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学生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的掌握,而是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台前走到幕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入小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小组成果可以通过ppt和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然后全体再就小组结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这种群体间的观点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金融市场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在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使用一些说明式案例来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功能时,可以通过举一个套期保值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加以形象化理解。另一种是在讲解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时,可采用讨论性的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股票市场的发行和流通时,可以让学生就目前国际上不同的股票发行制度展开讨论和研究。
篇7
(一)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案例选择与开发
案例教学是金融市场学创新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它以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师生互动为基础,辅以仿真实训为检验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案例教学基本是以案例为依托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案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案例质量。甄选案例和设计创作案例应是展开教学研究活动的第一步。适用于金融市场学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包容性和百科性。所选案例应该涵盖当前需要讨论的知识点,应使得该案例能够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同时,该案例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百科性,能使得学生在案例情景中了解相关行业背景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对所学章节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其次,代表性和启发性。学生在经过讨论案例,学习案例这个阶段之后,应该能够在今后就业面临实际问题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汇市场的案例选择为例,外汇市场的案例中不仅应该包含形式各异的外汇市场专业术语,同时案例中应该辅以外汇牌价的汇兑计算。学生在经过外汇市场理论的学习之后,应能够处理银行等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汇兑窗口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除了选择具有以上特点的案例之外,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或金融机构,了解行业内的现行实务,争取用自己的业余知识编撰出一系列案例库。教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案例尤为重要,案例开发的情境应该尽量丰富,从工业制造到政府部门,从非营利组织到金融机构都应该包罗。
(二)金融市场学案例教学讲授点评与讨论技巧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结合金融市场学课程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授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第一,从理论出发,帮助学生向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引导。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对象是已经掌握了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基础课程理论的本科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各金融主体的行为(包括筹资、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政策行为和监管行为),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关于各章节中由教师精心甄选或是开发的案例,必然包括了各金融子市场主要术语和概念,往往情境都设定的是现实金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有着高度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例如,在讲授抵押和资产证券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和美国的发展应用情况,结合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危机,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分析讨论,研讨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通过案例教学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市场学中金融子市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第二,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金融市场学课程多是与金融工具的运用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内容设置,而金融工具在这样一个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早已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金融市场学的案例教学,也早已转化为关于形色各异的金融工具的案例教学了。案例教学原本就注重于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针对同一个案例,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学生必须适应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其他人的见解,并提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案例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角色转化也已成为学生替代教师作为主角。学生在教学内容展开的前几周,就已收获相关的案例材料,预习案例内容是学生们课后的主要功课。如果课程内容中设置了小组讨论,那么学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向同组人表达其对于案例的看法,同时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作为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及小组的整体见解。这种教学安排,无形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学教学中,教师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即是该市场理论知识的传道授业者出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甄选出案例的介绍也不应当仅仅浮于表面。引导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师首当其冲的,其次,启发学生形成自己对案例的独特的有条理有学术根据的见解才是教师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受限于阅历,受限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薄弱,受限于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不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是有碍于学生形成自己言之有理的观点或见解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整场伴随式的引导就显得意义重大,这种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讨论顺畅或是观点的表达,更有利于研讨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工作。学生从中肯的点评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整场案例研讨的有建设性的评价。这些点评作用极具有启发性,更是教师今后编写开发案例的第一手素材。
篇8
一、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理论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逐渐向以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为核心转化,由此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由托宾和马克维茨创建的现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形成了现代西方金融学的主流学派。
伴随西方金融理论向微观转化的潮流,西方金融教学开始日益重视资产定价、衍生金融工具、货币时间价值等金融经济学的内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本科教育也应该适应这一世界金融理论引领的金融教学方向的趋势,使金融本科教育与金融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面临的市场环境
1. 国内市场环境
从1994年实行新的金融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解体,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除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银行大量涌入,可以预见:随着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伴随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的金融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除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做出界定、整顿同业拆借市场、规范货币市场外,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和上市以及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变化无一不对金融学本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要求其要能够紧跟时代特征更新知识。
(2)金融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锤炼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以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核心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货币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又带来了筹资方式由间接为主转为直接为主,筹资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及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剧。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使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要求以往金融本科教育中忽视金融市场理论和实务的传统金融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加入与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及技术,以使金融本科教育的内容有多元知识的结构。
2. 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
当前,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伴随这种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在加快,经济领域中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减少,从而增加复合性金融人才,即既懂管理又懂金融的人才和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的金融本科教育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曾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过几次大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培养金融战线的领导干部,60-70年代主要培养又红又专的财经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为金融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无疑对金融本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新时期金融本科的人才市场需求,这个目标定位显然要加以调整。通过对近几年金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结合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当今金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重点培养通才中的专才”较为合适。理由如下:
1. 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过去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当前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入世6年来金融业越来越开放,这就要求金融本科教育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既要掌握银行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学生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有关原理和规则。因此,金融本科教育必须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2.市场需求状况要求必须强化“专才”教育
市场需求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而当前各类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在“通才”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专才”教育。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的满意程度。当前金融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金融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然这与个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各类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金融本科学生在具备丰富金融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强化某方面的技能。金融专科生较薄弱的金融基础知识使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更高级别的研究生又因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也不适合做具体的金融工作,大量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广博的金融知识又在某方面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如金融市场决策,需要金融本科生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之后又把“专”的知识学会,在市场决策中专管某项业务,而且决策要正确。所以,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仅局限在“通才”培养上还不够,而应该是不论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是“通才中的专才”。
三、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改革并完善金融本科课程设置,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定位
无论是何种培养目标定位,都必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或弱化某些教学环节来实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金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总体应以“淡化专业课,强化选修课”为思路。专业课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本科阶段必需的基础知识,满足本科阶段“通才”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选修课则可以保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满足“专才”这一目标定位。学生毕业后无非两大去向,一是就业,二是考研。基于这种实际,可在金融学专业上设定多个金融方向,并在各方向上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群体,这样来保证所有本科学生在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的“通才”基础上,既满足部分学生就业的“专才”需求,也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专才”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新的环境需要
1. 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得不牢固,导致“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弊端出现。因此,可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形式教学,如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如《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学》等实际上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运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企联系,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注重学历这一社会潮流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由硕士或博士组成。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不够丰富,具体到微观的业务操作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加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力度,让学生到实际的金融部门去实习,实现“走出去”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实现可通过教师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课题研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以方便本校学生的实习。同时,还要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办讲座、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和简单的实际业务操作。
(三)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以强化金融本科学生的外语能力
中国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及金融全球化趋势都要求现代的金融本科人才既要掌握大量金融基础知识,又要强化英语和通晓国际金融惯例,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受到重视,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探索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堂容量确定是否进行双语教学,一般来说,课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适宜推广双语教学;二是要注意加强双语授课教师本身的英语及金融理念的修养,某种程度上这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要注意双语教学选择的教材应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跟踪金融理论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
(四)积极筹建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达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目标,除了课程设置上在专业课之外加大选修课的份量来体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要有配套的金融实验室来体现。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培养方向建立相应的金融实验室,如模拟银行、模拟股市等。又如在模拟银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等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谋求一个职位,模拟银行业务。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进行业务模拟实践,可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洪梅等.关于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全国高等院校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6.4.
[3]王学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4]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5]曾康霖等.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
篇9
2.基于行业标准《金融投资学》教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向多元化发展,非常注重金融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注重其对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决断的胆识、气魄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金融市场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和目标,因此,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金融投资学》,应该在研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增加对多教授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型,培养学生领悟、理解金融市场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
2.1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这种讲课模式对于《金融投资学》这样的应用型课程而言,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而应该提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法是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作为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对金融市场动态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试试关注社会经济新闻热点,在课堂中经常穿插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市场动态,形成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以及改进。对于《金融投资学》的教学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去寻找金融市场自己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形成PPT,在课堂的最后二十分钟,上台进行分析。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当前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进行案例教学
篇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76-04
收稿日期:2012-08-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度省级教研项目“强化应用型的会计学教学内容设计”(20100435)资助
作者简介:朱炜(1966-),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近年来,全球金融动荡日趋加剧,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金融管理及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对金融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金融分析的基础是会计基础,金融管理和金融分析人员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外,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需要应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而且,财务分析,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手段,其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这就对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金融学专业必须强化财务分析的专业建设和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一、金融学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分析
(一)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1.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意义。
金融学专业建设意义主要包括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金融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研究目的。在现实方面,金融学专业建设可以为当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建设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而且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状态也不断地显现,并有日趋紧密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金融市场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也就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2.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内容。
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设置,其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所谓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是目前高等学校立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构建符合标准的知识体系框架,而这一框架的实现过程就是课程设置的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生能够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必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等学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优秀教师,推动高等教育金融专业的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是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金融人才的培养。以下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口径宽、重基础。
金融本科教育应该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传授金融学相关知识,进而培养金融学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口径宽、重基础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做到全面性和基础性。全面性要求课程设置涉及的方面既包括专业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其他通识性的知识学习,比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要求在课程设置全面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具体体现在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程度上,以保证学生后期的发展。
(2)轻重分明。
金融课程从层次方面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金融学的发展、制度演变、政策沿革等方面。微观方面有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产品设计等。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基础知识的扎实尤为重要,这就体现在微观层面上的知识获取,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突出和适当扩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比重。
(3)体系完善。
体系的完善包括完整与改善两个方面。完整性要求金融课程建设的体系要完整,包括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理论课程、实务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也就是说每一种课程都要有,且比例应该是合理的;课程设置的改善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具体课程的内容和比例。
2.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定量分析的课程较少。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是科研方法,两者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国内高校与金融定量研究相关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未来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为主要形式的发展,而金融产品的创新依赖于具有定量分析功底的金融人才,因此应该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定量研究金融产品的内容。
(2)财务分析在金融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高。
金融管理和金融分析人员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无论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还是信贷市场参与者,企业、个人、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都需要应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务分析在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明显不高,基本没有把财务分析作为金融课程中的核心位置考虑。而财务分析作为金融运用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理应在运用者的知识框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金融课程的设置,应该强化财务分析在金融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3.目前《财务分析》课程在金融专业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期货、证券投资学、公司财务等,财务分析课程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很低,内容往往只是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学中会计报表信息为基本出发点,运用会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会计报表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调整,为财务比率分析奠定基础,从而准确分析企业单位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状况,仅仅这些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对财务分析的挑战以及财务分析主体和需求者的变化,缺乏与金融现实环境的协同,也缺乏随着管理决策与控制对财务分析信息需求转变的协同。
二、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与内容剖析
以上分析了金融专业建设的意义、内容,也分析了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当前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以下就财务分析及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行一定的剖析。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财务分析是财务分析主体为实现财务分析目标,以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财务分析技术,对分析对象的财务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管理控制及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门具有独立性、边缘性、综合性的经济应用学科。
(二)财务分析的分类
基于基础学科的不同对财务分析进行分类财务分析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分析主体不同、分析对象不同等多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财务分析有不同的分类,本文基于财务分析学依赖的学科不同分类。财务分析按照所依赖学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其二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主要依赖于会计财务报表,运用会计学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论基础是会计学原理,注重研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假设的不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运用报表中的会计数据构建一系列会计指标,形成对公司财务活动各种能力的分析,比如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是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一般而言是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的财务分析。在此情况下,财务分析主要依赖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以及内部报告,使用的工具是统计与计量模型等一系列量化技术。可见,无论是基于会计学还是基于财务学都要依赖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形成对财务分析具有着基础性作用。
(三)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内容
我国高校一般将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归在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学范畴内,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在于财务分析学是建立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它自身的课程设置。本文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
其一,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是一切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变化,对其深入的探讨需要有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知识储备。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要求管理学应该成为财务分析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一。行为理论涉入到经济领域在最近几十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然而行为理论与心理学也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的设置可以有利于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和把握。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领域内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法学已经成为各种学科的基础类学科,因此,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理应属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基础类。
其二,专业基础类: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与财务管理是财务分析的专业基础,因为财务分析是基于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的,只有学好了会计与财务管理才能做出有效的财务分析。金融学的考察对象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而财务分析应用主要面对货币与资本市场,因此金融学在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中也应该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加以重视。我们知道,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将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价值做出判断,而定量研究会使用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统计学作为财务分析的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构建了财务分析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类。
其三,专业方向类:财务分析原理、财务分析实务。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而财务分析原理就是对财务分析的这些组成要素进行系统阐述;作为应用型经济学的分支,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分析主体和目的的不同设置一些应用型课程,也就是财务分析实务。
其四,专业选修类:此类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与财务分析领域密切相关的专门性问题。比如证券分析学、管理控制、价值评估、企业管理学等。
三、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地位的思考
(一)提高财务分析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地位的现实意义
1.基于金融分析师基本技能的需求。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一个优秀的金融分析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知识储备,金融分析师应该是财务分析专家和理财专家,不仅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实力、问题和风险,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风险控制和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因此,财务分析学在金融分析师的知识体系中将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然而,财务分析的基础是会计学,所以会计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金融分析师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分析师应该熟悉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对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计量属性都要清楚。具体而言,在会计处理方面,理应熟练掌握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所适用的条件;在原则方面,谨慎性原则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但金融分析师对于它的使用合理性也应该有所了解;在计量属性方面,随着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探讨深入,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相对以往有所扩大,金融分析师尤其要重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成因方面,就有很多关于公允价值使用的争议。
金融分析师还应该根据表外信息披露,比如管理层报告与会计报表附注等,以求准确解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潜力、风险防范等问题。
综上所述,金融分析师只有有效掌握会计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分析,在分析时应该从财务报表及表外披露入手,获取诸如会计计量属性、原则、方法、企业管理层变动等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风险大小及发展潜能。
2.基于政策制定者及监管层的需求。
在金融领域内,除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分析师需要财务分析外,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层来说,财务分析也尤为重要。因此在金融学专业强化财务分析地位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金融监管人才,以服务于政策制定及监管部门。
首先从政策制定角度来说,在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上,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经济发展形式适时调整金融政策,而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掌握必须依赖于对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认知,其信息的获得需要政策制定者对企业财务的分析。比如,某一时间段内行业回报总水平亦或是行业内各个年度、季度增长情况,而这些信息来源于会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其次,对于监管需求来说,在资本市场中,监管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主要依据还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前不久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其中就包括了退市机制 2012年5月1日起在创业板实行退市制度,6月28日,上交所公布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同时深交所也做出了修订,对主板、中小企业板退市标准进行改进整合,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退市标准体系。。此外,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否也会表现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上,监管层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而做出合法性判断。
(二)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地位的具体措施
1.基于会计学和财务学设置金融学专业财务分析课程。
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要求掌握会计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会计学中的会计分析方法;基于财务学的财务分析,要求以财务学或财务管理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以反映财务活动与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为基本分析依据,以价值分析与量化分析技术为基础,以专门的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为分析技术工具,以公司财务比率或能力分析、证券市场分析等为主要内容。因此,加强会计学、财务学的课程教学应该成为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
2.基于金融学与财务和会计相结合安排财务分析教学内容。
为适应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要考虑从投资者、中介机构(如财务分析师)、管理者、监管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财务分析主体的各自目的出发进行设计和安排。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开设一些基于财务分析的实务类课程,比如投资项目评估、证券估价、业绩评价、风险管理、企业重组等,这些实务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能够认识财务分析在他们未来工作领域内的基础性作用。
3.设置财务分析实务或专题教学。
根据财务分析实践的需求,从专业教学的关联性以及分析主体或分析目的出发确定财务分析实务专题,主要可考虑以下选择:基于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基于金融市场的财务分析、基于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基于管理控制的财务分析、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分析等,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授课教师水平。
金融学专业教学可挖掘、探索的领域很多很广,值得教师去探索,去努力。老师们应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能力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对所授內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目的的达到需要软硬件的配合,在提高财务分析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的同时,要重视财务分析教师水平的提高,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扎实、财务分析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才可以胜任教学任务,才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关于对财务学几门课程定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2):53.
篇11
由于目前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改善的,其结果也很难达到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传统多媒体教学中也常采用金融模拟系统,让学生体验金融市场的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成交过程仍然很难理解。因此要探寻一种更加科学、合理且操作性比较强、比较符合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因其具有实践性、探索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是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种较好的现代教学方法。所谓情景模拟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模拟金融市场情境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场景中开展各种相关金融市场业务的操作,并进行自我分析与相互评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进行引导,并在最后作出分析与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法有很多优势,是可以解决传统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情景模拟法的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例如,在货币市场的章节中,带领学生模拟同业拆借市场。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有中央银行、各大商业银行以及证券机构,因此,将全班同学分成7组,其中一组充当中国人民银行,四组分别充当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另外两组充当证券中介机构。对四大商业银行每天的存贷款额进行了设计,连续七天每天都有变化。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大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余额也每天变化。四大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中的存款准备金额是盈余还是短缺,由证券中介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供求的调节,并以双方均可接受的利率成交。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下,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提高,且课堂参与度的增加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2.模拟金融市场、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接近现实的模拟金融市场环境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金融市场学知识解决市场操作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实践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衍生市场的章节中,带领学生用情景模拟法体验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操作与现货市场不同,是双向的操作,相对难于理解。于是,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期货合约,并公布现货市场上该期货合约标的物的走势与现价,在所有学生中挑出10名学生作为期货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接受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与卖出委托并实时进行报价。挑出9名学生分成三组,一组作为综合证券商,另外两组作为经纪证券商,其他学生均作为投资者。每位投资者给予一定的虚拟资金,进行期货市场操作,并最终核算盈亏。这种模拟,既让学生了解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又能与现实紧密结合,而且通过接近现实的模拟操作,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施手段多样化、应用灵活。情景模拟法有丰富多样的实施手段,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如在同业拆借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的章节可以采用分角色模拟;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章节可以采用仿真系统模拟操作等多种实施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情景模拟法实施手段的多样化,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该方法是非常灵活的。
三、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步骤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具体操作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情景模拟、评价与总结四个步骤。1.教学前的准备。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场景,在场景中设置角色,通过学生参与角色,体验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模拟操作中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情景模拟法的教学准备既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股票交易市场为例,在进行情景模拟之前,首先通过4个学时的理论讲授以及必要的信息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理论知识,并了解本次情景模拟要达到的目的与各个角色的任务。根据股票市场的教学目的对整个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设计,对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进行预计,以便情景模拟顺利实施。对于股票交易市场的模拟,主要安排的是证券交易所内股票的交易。通过这次模拟可以让学生了解证券交易所内股票交易的各方当事人,掌握股票交易的过程,体会股票竞价的原则以及如何判断股票的买入与卖出时机。基于本次情景模拟的目的,将教室一分为二,教室前半部分包括讲台都为证券交易所内,教室后半部分为证券交易所外。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以及证券中介机构入市代表可以进入交易所内,证券中介机构的其他人员与投资者均在交易所外。投资者通过证券中介机构进行股票的买卖,且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均为限价委托。从业人员根据竞价的原则,在黑板上进行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的排序,并实时报价。投资者根据实时报价进行投资决策,最终对比投资收益。同时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情景模拟中将理论灵活运用。2.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没有明确的角色分配与角色任务的下达,情景模拟将无从进行。同样以股票交易市场情景模拟为例,将全班学生分成7组,每组5人。一组为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一组为经纪证券商,一组为综合证券商,其余四组均为投资者。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接受证券商的委托,将各种买入委托与卖出委托撮合成交,并实时报价。经纪证券商接受投资者买卖委托并收取佣金。综合证券商接受投资者买卖委托收取佣金以及自己买卖股票,所有投资者均可以以设定的虚拟资金通过经纪证券商或综合证券商进行股票的买卖,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核算收益。明确的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有助于情景模拟环节的顺利进行。3.情景模拟。在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之后,进入情景模拟环节。根据情景模拟设计安排,模拟证券交易所场内股票交易。根据证券交易所交易时间与运行机制,模拟股票交易经历开盘前的集合竞价与开盘后的连续竞价。整个过程模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某一只股票某一个交易日的交易,以十分钟模拟现实中的一个小时,体验一个交易日从开盘到收盘的过程。一个交易日体验完毕,互换角色再次体验一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对股票交易市场的各个参与者均有一定的体验。在整个情景模拟环节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要求全体学生均充分参与、融入角色,充分体验并各自发挥智慧和才干,最终对各自情景模拟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4.评价与总结。在情景模拟结束之后,要及时对情景模拟全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学生要对情景模拟中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有更深刻的体验并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评价或总结,分析并指出优缺点,为下次情景模拟作铺垫。比如在股票交易市场情景模拟中,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并明确自己的职责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担当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的学生对竞价的原则不能熟练掌握,以至于在模拟的过程中出现投资者新发出来了委托不能及时准确的撮合成交;投资者在发出委托时对于给出什么样的价位才能迅速成交没有较好把握等问题,均属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情景模拟环节进行之前需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篇12
(二)培育学生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脆弱性理论告诉我们: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投资的是风险。在金融领域,风险是不可完全消灭的,只能控制。风险能否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是金融投资成败与否、金融交易参与者能否获利、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关键。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是传授金融风险理论,另一方面是培养技能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风险发现能力和风险规避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金融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行为,建立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
(三)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诠释了金融创新,他指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寻求可能有利可图的创新”,一般而言,金融创新首先表现为观念创新。创新意识培养是建立在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基础上,是对金融投资学学生及其重要的一种素质培养。金融市场每一次结构调整和发展都会伴随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谁能够抢在创新中领先,谁就能把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金融衍生品、创业板、ETF、基金理财产品等市场业务的推出更进一步刺激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提供的金融投资学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外,加强金融职业道德的素质建设也必不可少。所谓金融投资业的职业道德,是指在金融投资从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金融职业特征的、调整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在金融职业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在金融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金融行业有句俗语“有才有德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业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取得投资人信任的重要方面。要想赢得这种信任,必须拥有扎实的金融投资知识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操守。将金融职业道德的思想融入到金融投资学的教学中,使得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坚守道德诚信,办事谨慎,廉洁自律,言行谦恭,长于协作的职业素质。
二、金融投资学课程教学效果优化
要发挥金融投资学课程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达成教学目标,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需要利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地设计出系统全面、生动有趣、形式多元的金融投资学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自学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内容
注重选取合适的教材是教学好坏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顺应金融投资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金融投资学的教学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理论,重视道德法律和网络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在投资分析教学中引入金融计量学、金融创新学等内容,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利用EXCEL、STATA、EVIEWS等优秀工具软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证券投资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各类金融模型中的复杂计算。
(二)建设股票仿真交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鼓励学生开通真实的股票账户进行真实交易,往往给学生内容抽象的感觉。但是通过股票仿真交易,模拟开通交易账户,通过委托进行模拟交易、查询、清算交割等过程环节的操作。为每位学生设立一定金额的虚拟账户,学生在全面分析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后,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在一定的交易期限结束后,公布学生的股票市值、总成交量、仓位、月盈率,通过市场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最后以实战总结会的形式,由学生讲述的操作心得,总结失败教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证券市场的运作,了解股票和股票代码,对股票市场有更切身体会和理解。
(三)推动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能够跟得上金融发展的形式,并可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市场变化,用最近的经济结果来判断,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经济和金融市场现状,如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话题,运用互动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篇13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动力分析
(一)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由于我国当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逐渐的开放化与全球化,而金融人才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不合理,实用性不强,不能够适应当下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以全球化的视野与全面性、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行一次重要调整与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学培养模式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国际金融市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向的适用性不强等,这也是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这些缺点会直接推动我国金融学人才模式的转型。
(二)金融需求、市场竞争的驱动力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开放化,我国各个金融行业的业务也已涉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来,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风险等方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需要。因此,我国还需根据当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有国际化、竞争性、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身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全能化,只有具备专业能力很强的专业人才才能背负起如此伟大的胜任,才能满足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2]。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它会直接推动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与要求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学的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能准确寻找到金融学人才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的培养趋势,结合各种模式的优势来制定出适当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当下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我国早期的金融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中,金融的教育方向已开始面对全世界,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方面。当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建立时,由于受到国外金融的影响,我国开始保持着宏观金融理论,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向创新与创造力上,对于各个学校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下金融环境的要求。
由于中国的金融学与国外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培养金融业不同类型的人才时,不能直接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培养方法,还需结合我国的国情、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金融市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这对我国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内的金融体制和规律,还要熟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功能、意义,能够从国际的角度和视野中分析和理解国内和国外的金融市场环境。
首先,在学历上,金融业市场开始对金融学生的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研究生和硕士生的人才要求比重在逐渐提升。其次,在复合型综合性喏人才上的要求更高。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非常复杂,只有一些能全面掌握本国的金融运行特点、懂得各种金融所必须的工具,熟悉各种金融方面的知识,掌握国内金融运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复杂的大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创造性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资本与规模,创新能解决金融内部环境的矛盾,也能直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所以,在培养金融学生的高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金融人才。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路径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培养的主要是学术研究派的博士生,后者培养的是职业性学位。我国眼下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金融市场需要和实践得出的结论,但是,由于眼下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类型,还需立足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育。
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有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合新模式的金融学人才;以金融学生的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加强创新教育等[3]。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的精髓,培养出全面性的、创新性的人才,以应用型知识为主,加强对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自主要学习,培养学生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此外,还要优化课程的内部结构,加强传统知识的讲述,注重结合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出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