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篇1

高鸿宾强调,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需要全国产学研密切结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要加强研究重大的、基础的、共性的技术问题,企业要更多关注技术推广和转化。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专业分中心和依托单位要同心同德,突破各自具体利益的瓶颈和障碍,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篇2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据估计,目前我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仅占5%~10%,整个行业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模仿、轻开发,重引进、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多数国产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和配套性差,主要技术基本依靠进口。

二是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而且缺乏创新意识。由此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精深加工不够,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明显较弱。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许多科研人员满足于科研成果的发表,而不注重如何使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成为真正生产力。

四是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力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由于体制和利益等原因,整体效能与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一些科研机构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导致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难以集成配套,无法实现广泛的推广应用。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甚合理,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成长导向与评价体系欠科学,不利于青年创新人才培育。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10年来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而不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破解资源约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加快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现有一个国家中心、261家分中心,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一支优秀的技术创新队伍,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因此,研发体系各专业委员会不仅可以组织好本领域分中心之间的联合攻关,而且可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协同攻关。

二是有利于加强交流,信息共享。研发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分中心之间、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切实解决信息封闭、不对称和交流不畅等问题,实现了信息共享。

三是有利于强化合作,集成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技术,机械装备是实现技术的重要载体。研发体系国家中心可以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围绕关键重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集成和创新。

四是有利于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各分中心可以借助研发体系这个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创新,逐步从“小而全”向“专而精”方向转变,在所属领域做大做强、多出成果。

五是有利于转化成果,推广应用。通过研发体系可以促进科企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成熟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分中心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不断增强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研发体系建设步伐,切实承担起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

二、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新的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验表明,机遇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对此,我们丝毫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耕地、水等物质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要树立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的轨道上来。

(一)科技创新事关产业安全,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国际国内视野看,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农业增值增效不够。如粮食的深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8%,苹果为4.7%,柑桔为5%,肉禽类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初加工水平低,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率居高不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向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拓展,才能取得价格谈判权、规则制定权、利润索取权,才能打破国际贸易关税壁垒,防止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摆脱一些产业被外商控制的局面。

(二)科技创新事关生态安全,是突破农产品加工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现实看,很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得不到开发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每一次从初加工、精深加工到综合利用加工的跨越提升,无一不是创新的突破。通过创新驱动,可以“吃干榨尽”农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资源利用高质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产品消费绿色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事关食物安全,是保障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支撑

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要装中国人自己的食物,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从国际经验和规律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也是人们对加工制品消费高速成长的时期。只有通过创新驱动,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从量上和质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人们的消费领域,才能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纵深发展,拓宽食物来源,利用农产品的功能成分,提取研制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食品,形成温饱型、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功能型等多元化食物体系。

(四)科技创新事关质量安全,是构建农产品加工全过程标准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范围特别是我国来看,安全、绿色、健康农产品加工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而一些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差。通过创新驱动,推广一批高新技术,促进加工装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促进加工原料生产向专用化发展,实现标准化生产,推进加工过程实施HACCP规范及ISO9000族系规范,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创建加工品牌,让农产品及其制品“产”得安全,“管”得严格,吃得放心。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完善扶持措施,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体系,促进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切实解决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

二是坚持“产学研推用”有机结合原则。协调推进,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坚持技术集成创新原则。要将加工技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集成融合,让企业广泛接受和掌握,加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原则。不断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在鼓励多出成果的同时,发现、培育、造就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多出成果促进人才成长,以人才培养带动科技研发。

要以研发体系为龙头,以集成基地为平台,以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形成靠得住、用得上、可依托的技术创新骨干力量。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要紧紧跟踪国际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需求,聚焦重点加工领域和核心环节,筛选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难题,组织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二,加快推进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规划。这几年我们在技术集成基地建设方面已经投入7600多万,主要用于科研中试条件建设,要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第三,加快推进成熟技术示范与推广。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活动,深入推进科企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选择10个重点省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

篇3

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2011年06月)

国家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目标

安徽合肥计划建设5825亩伏缺菜基地

乌克兰决定征收粮食出口关税

今年全球食品价格难以下降

国际谷物协会上调2011/12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估

人大建议将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

农业部六项措施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我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我国“十二五”期间全力实施超级稻“31511”工程

中美玉米生产技术对比及对我国玉米生产的思考

皮雅曼——红色产业帝国——记新疆和田皮雅曼石榴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平

休闲农业示范园规划探析——以“江西省双金园艺场休闲农业示范园”为例

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对策分析

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

寒地黑土区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丛书》征订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国健全和完善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

10年来我国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

宁夏积极实施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

2009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产量数据点评

输欧面制品面临更严格的进口食品检验

菲律宾推行进口大减粮计划

FDA批准孟山都低亚麻酸大豆油的“公认安全”申请

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就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答问(选摘)

解答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一)

2010年度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揭开“转基因”的神秘面纱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在低碳经济时代大有可为

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2010年中国马铃薯大会5月底在贵阳市举行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辽宁省进行春耕春播工作督导调研

农业部启动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

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在海口市成立

国家发改委回应大蒜疯涨:抑制个别商品不合理涨价

战略谷物公司略微上调欧盟玉米产量数据

09/10年度墨西哥秋冬玉米产量将减3.1%

日本买家将采购270万吨7到9月船期的玉米

今年迄今越南大米出口已达10亿美元

泰国政府计划提高国内稻米种植面积

3月哥伦比亚乙醇产量年比增长4.7%

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2010年4月)

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西南干旱北方低温,农业政策助生产

水稻种子干燥技术规程

原国标GB8876-88《粮食干燥机技术条件》修订说明

篇4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篇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产业结构;资金支持

农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背景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应用意识、有效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是我国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必然。近几年,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同时也突显出很多问题,如资金不足、人员素质有限等。为了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提高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资金、人员、机制上进行有效地改革,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快速发展。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不足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我国政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仍存在缺口,主要是因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很多经费投入,如在技术人才培养的资金、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及技术机器设备的资金等。农业技术推广是新时期提出的对农业改革的要求,所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存在空白,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使资金的缺口不断增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阻碍。

1.2农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不足

在农业技术人员中,部分人员存在思想陈旧、素质较低,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这些人员不能明确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业技术成果认识不足,同时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和提高,逐渐被社会所淘汰[1]。此外,年轻人急于脱离农村,不愿意与田间地头打交道,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感兴趣,纷纷进城务工,导致农业的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而在这些人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对新信息认识不足、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等现象,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1.3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技术工具不齐全或者比较落后,推广方式效果有限;同时,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缺乏保障,使技术人员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不完善,使技术的推广存在更大的阻碍。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建设的动力是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使农业技术推广得到稳步发展。政府对技术推广的投资要具有针对性,每一项资金投入都要有据可依,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使资金使用更加透明化。首先,政府的投资用于人才培养上,政府可以针对技术人员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2]。例如,设置奖学金、科研基金等,激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及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成为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合格人才。其次,政府的投资用在技术的研发和引进上,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只有技术先进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农业建设中,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地方政府要支持并鼓励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引进,鼓励技术人员根据地方的特点进行技术研发,并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同时,鼓励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入,这样不但能够节省研发的时间,还能够确保技术的成熟性,但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对技术进行适当改进,使其更适合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需求量较大,政府的支付能力有限,所以部分政府对推广资金的支付存在困难。因此,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政府部分,还要拓展其他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投资支持。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广与企业间架设桥梁,如政府可以在职权之内为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

2.2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

农业技术人才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技术推广工作中,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建设成一支热爱工作、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具有高水平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型农业技术人员队伍,使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认识,使其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新技术的学习中,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其二,要从源头抓起,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与教学间的联系,为高校提供现代农业推广建设需要人才的信息,使高校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使其自愿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来。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需要与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使科研机构能够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2.3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装备,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完成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建立农业监测中心、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并采取有效的推广方式,提高农业的预警能力和监测能力,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设置,方式优秀人才的流失。

3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资金、人才及机制都成为了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阻碍,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入社会资金支持,采取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机制,开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陈修平 单位:四川省叙永县叙永农技推广服务站

篇6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篇7

将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支持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抓紧制订产业技术政策,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做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规划的修订工作,明确国家支持的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的主要任务,推进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工作。

研究提出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规划和政策,明确高技术发展工作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准备。

(二)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抓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产业技术联盟、专利池等创新形式,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继续抓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专项实施中,要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科技资源,选择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重点支持;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加快进度,争取2009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归口协调工作。

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第二期)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及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IMT-Advanc-ed技术方案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IMT-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四)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分行业列出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国家亟需的产品技术开发,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原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取向硅钢片、钛合金、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研发,努力替代进口。装备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原材料装备等成套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消费品领域,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品牌建设,提升生产效率。信息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下一代网络、光纤接入、AVS_IPTV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节能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和科技奖励管理规定;实施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研究建立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依托行业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基地;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大范围推广应用。

(五)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为行业健康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标准是我部的三项主要职能之一。当前要以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标准战略。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运行机制,注重标准制定与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结合,紧密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国家重点专项、产业发展重点、安全生产以及规范市场等方面开展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发挥好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降耗标准体系,加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标准研究制定。抓紧对现有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清理,重点解决标龄超过10年以上标准的复审工作。优先制定缺位标准、修订低水平标准、废止落后标准,利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建立起完善、合理、协调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在重点领域的突破。抓好IMT-Advanced国际标准方案推荐和TD-LTE标准化推进工作,占据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竞争先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运用研究;在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促进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积累,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面向工业行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知识产权相关人员的实务能力培训,加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六)提高工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把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到新水平。质量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应,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是行业、企业的信誉和生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对扩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要把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制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实施工业行业质量振兴工程,“抓规划、抓标准、抓研发、抓监管”,重点解决基础薄弱、标准滞后、法规不全、市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篇8

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约是农业产值的3~4倍,而我国仅为1.7倍;约80%左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约占7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滞后;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产后损失大、安全隐患突出;产业下游和市场发育不良,物流设施建设滞后,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从外部发展环境看,首先是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日益突出,融资难、用地难、技术瓶颈、人才不足、专用原料缺乏等问题广泛存在。其次是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第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产业和环保政策门槛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成本大幅上升。第四是国际竞争加剧,一方面,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我国农产品加工重要行业,挤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

面对机遇和挑战,“十二五”和明年工作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结构布局调整优化为主攻方向,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为依托,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产后初加工技术装备,扶持一批领军企业做强做大,强化公共服务,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目前,我国230多所大学都设置了农产品加工或食品工程学院,各省农科院都设立了农产品储藏加工研究所,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全行业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技术研发人员,他们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这支队伍应该发挥的作用和生产需要相比,还存在科研成果少、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节等突出问题,大量科研资源未得到整合,各自为战、重复研究比较普遍。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一套好的机制和平台把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整合利用起来。因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我部认定的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构建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以此为平台,加强同行业人员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争取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组织编制《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分领域、分品种、分区域选择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研发机构或领军企业,重点进行研发设备、仪器和小试、中试设施建设,提高研发能力。三是编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十二五”建设相关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行业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组织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申报、实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尽快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篇9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大约200万,世界排名第一;研发总经费5802.1亿元,世界排名第三。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的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排序,从2007年的第28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31位,再降到2009年的第32位。为什么位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投入,不能产生与之对应的科技实力?有文章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科技资源配置交叉化。从2010年国务院各部委财政科技预算看,目前中央各部门掌握科技经费预算的单位有20多个部门和机构。科技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造成科技投入项目重复与支持不足同在;资金投入不足与浪费惊人同在。

二是科技资源管理分割化。目前,我国已建立了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实验室,13项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个,13个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4个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上述科学仪器设备,由于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研究机构,不能有效合作,大多利用率不到25%。而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比我国平均高出5~6倍。

三是科技资源运转封闭化。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评价脱节,许多科研课题从立项、招标到完成、验收,就在科研人员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导致成果研发与成果应用分离,产学研活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专利转化率为25%,专利推广率在10%~15%之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 整合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篇10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效应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效应,可以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两个层面理解。1.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关系依然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体,而具有较高经济增加值和较低能耗及污染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尚不显著。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约2000万辆,汽车销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20%。但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一方面暴露出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过大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造成了严重的汽车尾气排放,汽车产业亟须进行整体性的产业优化和升级。低碳经济模式为实现其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能,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界的异军突起,展示了纯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可行、重构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汽车产业链。因此,低碳经济模式为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可能性。2.有助于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在知识经济的历史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贡献于经济产出,不断实施和加速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成为各经济体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创新战略已经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的层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达到GDP的2.5%的硬性指标要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路径能够为我国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动力支持。从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上,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工业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等路径来突破和产业化上述技术的过程中,必然为中国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提供充分的市场激励。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发挥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1.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英国在2007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8年,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改革政策草案;德国通过的《欧盟生态农业条例》和制定与2003年的《生态农业法》是德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顶层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详细规定了低碳农业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能、农业化肥的使用准则,而且对违反上述法律体系的法则进行了详细规定;美国于2007年颁布的《低碳经济法案》和2009年实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都是低碳经济的顶层立法体系。2.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法律体系建设在市场化主体的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显著的导向性和激励,碳税就是一种具有激励功能的低碳经济环保立法实践。碳税是一种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定向税种,旨在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碳税征收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荷兰早在1988年就启动了分布式能源计划,通过计划实施,荷兰的分布式能源为电力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700MW猛增到1998年的7000MW,占总发电量的48.2%。同时,荷兰新的《电力法》赋予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特别的地位,规定政府对其售电仅征收最低税率。3.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实现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目标,技术创新是关键,而实现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装备的更新,必须建立在完备的金融支持的基础上。因此,在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过程中,金融法律法规等配套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非常显著。例如,澳大利亚采取了通过金融支持的形式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于2011年颁布的《低碳农业倡议法》为其实施低碳农业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低碳农业倡议法》的体系下,农户享有碳排放的交易权以及碳排放的收益权。同时,政府获得的碳排放收益用于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推广服务。通过金融支持的模式,澳大利亚有效形成了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

三、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法律实践,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1.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例如在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中海洋牧场往往被视为海洋水产品的生产系统,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海洋牧场在提供生态廊道、调节流场和物质输运等方面的生态作用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制定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观点,实现法律体系全方位覆盖环境监测、生境修复、资源养护等领域。2.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在低碳经济环保政策方面的宝贵经验,采取激励与约束相融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普遍选择。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激励政策方面,对企业低碳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技术研发支出等给予支持,例如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研发经费支出可以采用加计扣除等方法;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约束政策方面,提高碳税征收的税率,或者可以采取在碳税征收基础税率实行低税率的基础上,采取累进制高税率形式提高企业生产成本。3.加强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发达国家在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金融等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我国在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匹配低碳经济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金融配套体系建设。例如,以碳税征收为基础发起设置的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采用有限合作制的形式开展基金投入运作,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以企业低碳技术改造、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为主要投向,以股权投资为主要形式,通过资本市场退出的形式实现建立在碳税收入基础上的产业投资基金价值最大化。4.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环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市场化主体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市场化主体的行为特征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开展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综合构建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保护效益)等绩效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并通过数据监测和收集对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定量化评价,从而为政策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奠定提供依据。

四、结语

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发挥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法律实践,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姜照阳,吴迪.后危机时代:循环生产模式———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9):169-173.

篇11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分析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的基础上,围绕“强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一个核心、“推动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三大重点,完善“发展环境和安全保障能力”两个支撑,打造一个“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提升我国对大数据的“资源掌控、技术支撑和价值挖掘”三大能力。具体设置了7项重点任务、8个重点工程以及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7项重点任务:围绕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部署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重点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创新大数据技术服务模式,强化我国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二是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利用大数据助推创新创业、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和优化大数据产业区域布局,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新型中小企业,繁荣产业生态。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与推广和积极参与大数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合理布局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大数据发展统计评估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8个重点工程:围绕重点任务,设置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保障八个工程,作为工作抓手重点推进。

5个方面保障措施:大数据涉及面广,对跨层级、跨部门的协调要求高,同时需要法律法规、政策、人才以及国际合作等多层面支持,提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推动大数据国际化发展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篇12

依托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岱银集团相继与总后军需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广州纺织研究院、江南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和各大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有:特高支汉麻混纺纱及其面料生产的关键技术、高仿仿毛面料的开发、高强阻燃军用防护服的试制、产业用复合材料的研究等。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快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了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为研发特色优势产品、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积累,岱银集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结构。岱银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发氨纶弹力包芯纱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最早将棉纺产品全部采用赛络纺技术生产,也是国内最早研发竹节纱生产技术的企业,并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竹节纱生产基地。岱银申请的《交捻竹节纱生产方法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是我国纺织行业首次获得该项金奖的专利项目。岱银每年都承担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多个项目荣获纺织联合会、省、市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奖、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累计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100多项,获得授权45项,是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

差异化开发 个性化发展

岱银集团坚持开发差异化、个性化、功能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行业细分市场龙头地位。根据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科研方向,围绕特殊纱线、功能性面料、流行服装进行研发攻关,实现差异化,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创出名牌,打造单项冠军。重点研究开发纺织新材料,开发抑菌、抗菌、吸湿、透气功能纺织品;利用高科技纤维,开发高强、阻燃防护用纺织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介入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互联网+”与纺织服装产业的融合,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迈进,发展成为引导潮流的大型纺织服装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岱银特色产品有包芯纱、竹节纱、色纺纱、转杯纺纱和特殊用纱。

岱银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包芯纱的企业之一,将赛络纺技术应用于包芯纱的生产,提高包覆效果,采用“气雾捻结技术”,改善捻结质量,将包芯纱“无露芯”、“无失弹”变成了现实,开发了长丝包芯、双包芯、包短纤等高端特色产品系列,织成的织物易于染色、便于整理、穿着舒适、色泽亮丽。

岱银集团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的“国家竹节纱产品开发基地”,研发的“交捻竹节纱生产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岱银”牌竹节纱被行业协会评为优质牛仔专用纱。岱银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同开发的竹节纱CAD/CAM技术,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专业定制”。

篇13

一是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纲要提出的28项先进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攻关与产业化项目,使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接近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争取国家对纺织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努力实施节能降耗。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全行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意识;研究建立有关统计指标体系,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及评价考核;支持开展纺织行业节能降耗支撑技术的推广宣传;支持废旧聚酯及纤维的回收利用,鼓励开发再生纤维;积极探讨纺织行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制定印染行业的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对进口二手设备技术审查。

三是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2007年纺织行业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棉花供需缺口加大、原油价格跌宕起伏、化纤产品反倾销等多重因素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行业平稳运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约束,协会和企业要紧紧围绕促进平稳运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向,加强对策研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经营风险。

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06年,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工作,国家专门设立“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简称纺织专项),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各地区有关单位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层层落实责任,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并以点带面,推进纺织增长方式转变。

五是促进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对产业集群区中小企业居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在纺织产业集群区大力推广集产品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网络信息、培训和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身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带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产业升级之路。各地区应加强对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并在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增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