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工程概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程概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工程概论

篇1

1.2要正确把握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与工程施工质量之间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控制效果越好,并不意味着工程质量就越高;反过来,工程施工质量越好,也不代表成本控制效果就越好。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有着直接关系的是工程经济效益。从某种角度来说,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效果越好,建筑企业在该项工程施工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以最小的建设投资成本换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回报。当然,我们在讨论如何控制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仍然需要考虑施工质量。尽管施工质量和成本控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合格,需返工重建的话,施工成本必然会增大。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施工成本,最后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成本控制或成本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务必要采取措施严格做好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下面简要介绍几点关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健全制度,明确成本控制目标

首先,要健全与完善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制度,同时编制与该制度相配套的成本控制责任制度,明确建筑施工单位的权责。制度建立过程中,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并结合工程招投标情况来合理确定下工程的成本控制目标,落实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权责,切实保障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2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

其次,在健全成本控制制度,明确下成本控制目标,并落实好成本控制权责之后,还要将成本控制原则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做好工程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详细如下:

2.2.1实现施工组织设计上的优化

建筑企业需要从工程承包的源头,也就是从投标报价、中标成交以及合同签订等阶段抓起,依据工程的规模、性质以及工艺特点,并充分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施工能力、工艺装备以及技术水平,实现对动能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选择其中最经济、最科学、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对施工中的每个阶段实现合理安排,在组织流水作业、强化管理、控制施工工期的同时,实现成本支出上的减少。

2.2.2依靠先进的技术以及工艺实现对成本的降低

承包人在具体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节约措施,对将会使用在施工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做好的统一的规划和周密安排。在方案实现验证之后,对确定下来的技术方案以及施工工艺应该坚决贯彻落实,并保证其技术可以得到安全可靠的顺利实施。

2.2.3加强材料费管理,做好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材料在工程建设成本中占最大的比重,节约材料费用,对降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源头抓起,严格把好质量、定价、选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键环节。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避免材料超期储存积压,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

篇2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合理控制施工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工程隐患和事故,提高工程质量。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

2.1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方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与设计要求采购材料,同时加强材料验收制度执行力度。

(2)制定工程质量标准。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工程质量标准,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该制度规定的质量标准应高于国家验收要求。

(3)做好工程关键部分施工。对于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分,应作为施工难点与检点,加强重视。作为建筑工程业主方,应有效控制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及运行管理等方面质量。

(4)保证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工程安全与质量,所以,必须保证主体结构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动态管理,也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关键部分,主要对施工中的人、物、环境等状态进行管理和控制。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给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造成直接影响。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建筑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该企业法人代表,均对工程施工负重要安全责任。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必须具有优秀品格,能采用有效管理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经理素质的加强,应落实以下方面:

(1)通过考试和考核方式,对建筑工程项目经理资质进行认证。

(2)对于任意工程投标或承包施工方,由相关专家对建筑工程项目经理提出与工程相关的问题,根据其回答情况,确定中标或承包施工方。

(3)全面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通过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原则,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经理自身素质。2.3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加强建筑工程进行控制,可以促使工程承包方根据承包合同要求完成工程建设目标。为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该计划需具有一定前瞻性与预见性,尽可能适应发生变化的工程施工条件。施工方在熟悉工程设计图纸的前提下,以合同要求为依据,合理计划工程进度。为了保证达到工程总工期目标,应对分段控制工程施工过程,并在制定进度计划时留出一定时间,预防工程施工时施工条件发生变化。

3.有效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全面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承包体系,还应加强内部管理和项目管理。内部管理的加强可以有效挖掘企业内在潜力,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项目管理的加强,可以合理规范建筑工程项目承包行为。在建筑企业中严格控制企业管理、经营与财务等费用,实行开支和领导审批制度,可以有效规范企业管理工作,使其呈现制度化趋势。

3.2利用先进管理手段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手段不断现代化,并逐渐应用于建筑企业。建筑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效益受工程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所以应加强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做好企业职工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其管理意识和水平。此外,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使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实现现代化。建筑工程从中标至完工验收阶段,需具备高水平施工技术,同时应运用先进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需利用计算机完成管理工作,这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目前,已研制出很多可用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和控制成本的专用软件,不仅提升了工程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项目设计与管理决策起重要作用。

3.3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

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不仅需具备相关的工程管理技能,还应掌握一定的法律、经济等知识,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具备这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培养力度。此外,建筑企业应根据工程施工劳动力需求,对劳动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调配,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工程项目经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遵循“动态平衡、统筹优化”原则,科学合理的分配劳动力,对其流向进行总体安排,同时建立整体优化劳动力,保证劳动力供给平衡,以及根据建筑施工需求组织劳动力等机制,确保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为实现劳动力资源与建筑施工需求平衡,应定期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以利于及时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篇3

1绿色施工

1.1绿色施工的内涵

所谓的“绿色施工”,是指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安全系数的前提下,将低碳理念融入其中,以控制建筑施工活动对于场地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到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节约水资源。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量庞大,而且周期长,所以其对周围环境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特别是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会危及到自然生态平衡。推进绿色工程建设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1.2绿色施工的低碳理念

建筑施工,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但代表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人们开始崇尚低碳生活。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多地渗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1.2.1绿色建材

在建筑施工当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尽量采用绿色建材。这些材料不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而且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具有消磁、消声和防静电等等的性能。此外,一些采用高科技手段所研制出的新型建筑材料还具有调节人体的机能。

1.2.2控制污染

建筑施工过程当中,要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在降低消耗量的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1.2.3绿色理念

建立绿色理念,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开展研发活动。无论是对产品的设计上,还是施工的管理模式上,都要考虑到经济性和适用性,而且所研发的建筑产品一定要安全可靠。

2 绿色施工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2.1绿色施工的现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建筑材料、沙子、水泥等物质资源,同时在建筑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垃圾,会增加周围环境造成负荷。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为了促进建筑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使之与自然协调统一,我国政府从实际国情出发,先后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等一些保障绿色施工的方案。

绿色施工,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这也是一些建筑企业努力通过ISOl400l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创建一系列有效措施达到绿色施工,比如注重采用周转性材料、绿色环保建材,在施工现场用沉淀水清洗道路等,并且同时采用有效的节水、节电、无纸化办公等措施。通过绿色施工,不仅能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信誉,还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文明施工。

2.2绿色施工出现的问题

由于绿色施工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施工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在绿色施工的实施过程中出来很多的问题。

2.1.1施工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使施工企业在完成份内的工程项目质量、工期、安全和功能等要素,还要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健康、安全和舒适,也就是要求企业绿色施工,这就需要采用一些绿色施工的技术和方法,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施工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2.2.2绿色施工意识淡薄

很多施工企业不能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和意义,只是为了迎合政府和公众的要求,不能积极主动的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适合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操作方式进行绿色施工,一切都是流于形式。实际上,绿色施工是将“绿色方式”应用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将其作为一个微观系统进行有效的的绿色施工设计。绿色施工技术除了封闭施工、文明施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噪声扰民、清洁运输等外,还包括尊重基地环境,减少场地干扰,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进行施工,尽力节约原材料、水电等资源,运用健康环保的工艺,减少建筑垃圾废物的数量,以及保证施工质量、实施科学管理等基本措施。

2.2.3忽视绿色施工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绿色施工必将成为体现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阻碍自身利益的因素,进而忽视了绿色施工在企业中的竞争优势。

3 开展绿色施工的对策

3.1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相关的法规和制度

这是实施绿色施工的必要手段,当人们的绿色施工意识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时,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并创建切实可行的法规和制度,这需要多行业、多学科的协调,以形成一种从上到下的强大推动力,规范施工企业的施工行为,确保绿色施工的有效实施,虽然我国绿色施工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和前景都非常可观。

3.2创建绿色施工的激励政策

为促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快速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的杠杆来进行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扶持手段,鼓励绿色施工技术及方法的实施,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有助于企业自主实施绿色施工,并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而提升了工程的整体绿色含量,完善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促进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3.3宣传教育绿色施工的理念

为了促进绿色施工理念深入人心,需要定期对施工企业领导以及参与施工的一线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的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深入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对施工企业领导进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面的培训,并使之从中受益。绿色施工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施工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更快提升建筑施工人员的绿色意识。

3.4创建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将绿色施工尽快落实,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绿色施工的评价标准,建立绿色施工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符合并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认证的施工企业,颁发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识。这不仅提升了绿色施工评价标识的地位与社会价值,增强了企业对获得这种标识的愿望及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5绿色施工过程的具体实现

3.5.1控制噪声

建筑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最好在建筑外墙采取全封闭措施,降低混凝土泵车和振捣设备的噪声是关键,对于开孔、预埋等强噪声施工操作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3.5.2 控制扬尘

实施拆时要及时洒水降尘,采用封闭式运输,同时避免轮胎在道路上留下痕迹。施工过程时避免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作业。土方作业最好在晚上进行,挖装过程要轻抬轻放,尽量避免粉尘扩散到场区外。存放土方时,在外的的土体表面需要覆盖或种植绿色植物。

3.5.3控制垃圾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是产生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一次完成,避免多次返工,将建筑垃圾降到最低。一般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得超过 400t。处理建筑垃圾以回收再利用为基本原则,回收再利用率要大于30% 。

3.5.4控制水污染

施工工地产生的建筑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性非常大,应用除油和除害装置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3.5.5建筑节能

施工过程用电尽可能使用节能电器,节能灯具、减少能源消耗,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控制用电照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要推行无纸办公,减少复印打印,可采用双面纸重复打印等节约措施。

3.5.6 节约材料

施工前合理安排优化方案,提高相关施工用材的周转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损耗。使用结构施工模板尽量实地测量再购买,提高尺寸精度。对于混凝土、钢筋等构成实体的建材,科学合理使用,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损耗。

结束语

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施工单位、建筑企业、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的参与。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减少了相关资源的浪费,改善了施工环境。为了确保绿色施工的有效实施,需要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建相应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运用绿色管理手段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这不仅能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的队伍规模也逐渐扩大。有些企业为了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轻视了施工过程中的现场安全的重要作用,致使事故频繁发生。这样不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财产的损失,同时还给伤亡人员的家属带来沉重打击。企业因此降低资质影响投标。

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概述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其施工材料、与施工人员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关系密切,所以,无论是哪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相应的安全问题出现,很容易引发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目前,建筑工程的施工场地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有:第一,施工场地中所需要管理的安全项目相对较多,工程管理者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因为部分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比较差,在管理施工场地的时候比较松散,再加上对施工工艺比较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从而致使施工场地的危险性增加,安全管理的效率也不高。第二,很大一部分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构建及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且未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施工场地的安全等,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力度不强,无法贯彻落实有效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第三,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片面强调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主要构建较多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比较缺乏且不健全,造成了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进度比较滞后,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针对上述的相关安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执行不力不足

实践中可以看到,随着国内对建筑行业发展的不断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很多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依然不容乐观,安全隐患问题屡见不鲜;同时,实践中还存在着违章办事、安全管理查工作落实不到位以及执行力不足等问题,法律警戒、制度上的约束力难以真正体现。此外,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实的地区,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经济快速发展,严重忽视了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建筑市场混乱,挂靠、分包转包现象普遍

调查发现,当前建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为了谋取不法利益,很多无资质的单位或者小承包队,挂靠在有资质的单位上,越级承包工程项目,为了获取利益,不惜偷工减料,以致于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该种情况下,常见的现象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被层层的转分包成很多小项目,分包商也比较多,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各自为政的现行非常的普遍,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埋下了安全管理隐患。对于那些挂靠的小分包队而言,他们的技术不过硬、建筑施工条件不具备,应从很难缺乏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安全资金资金不舍得投入,粗制滥造、滥竽充数。比如,升降机、塔吊等大型的机械设备应用过程中,因钢索、缆绳等不符合要求,安全防护网强度太小、质量太差,因此很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违反安全规程操作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对于建筑从业人员而言,多数是务工的农民,该群体的特点非常的鲜明,即多以血缘、地缘以及业缘关系而集聚在一起,通过亲友的介绍,跟着一个包工头进程揽活,置于专业的施工技能、高素质等品质,根本谈不上。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就业不稳定、人员流动性非常的大;传统的思想观念成为农民工安全意识差、安全保护能力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他们看来脏、重、累以及苦和险等工作,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根本就不在乎,以致于安全事故发生时,都是致命性的。

4、施工单位管理、安全投入不到位

首先,很多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对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更是马马虎虎,甚至存在许多违规行为。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项目挂靠的问题,尤其是建筑行业,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实力资质纯粹靠挂靠来取得建设项目的资格,导致许多挂靠项目得不到妥善的管理,有些甚至没有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

施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质量管理检查走马观花。另外,设计方案没有考虑实际施工现场状况,导致方案与施工现场不符,容易发生错误或存在隐患。

其次,由于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大了成本,是一种浪费,因此许多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很少能够做到全面到位。大部分企业对项目工程不愿增加安全投入,缺少施工现场安全措施费用、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机械设备、工具、附件等有缺陷,对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面罩等也无法保障。

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保障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当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管理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多数安全故障的发生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有关。因此,实践中应当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保障制度(如下图所示),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制度不能只是停留在制定上,而是应当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一项制度能够落实和执行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制定和存在的价值。具体实施方法是从建筑企业入手,充分利用责任、制度规范施工行为;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套自下而上、层层挂钩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和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层层签订建筑项目安全生产责任书,将措施、责任以及思想和组织等,有效的落实到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一定要从工作环境、建筑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消防管理、材料采购及验收、机械操作、文明卫生以及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相信将这些制度切实落实到位,必然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加强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管理

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现场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这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关系着建筑施工质量、成本以及施工进度等。因此,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施工现场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确保建筑施工操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求对项目施工图纸认真分析和全面认知,全面了解相关技术要领,并且对建筑项目施工条件科学评估,加强建筑施工工序的科学优化。第三,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具体施工细节,合理设计施工方案。第四,做好技术交底,全部施工人员都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以此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3、细化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要求

首先,在施工现场明显的位置悬挂标牌、安全标志。在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入口位置,设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监管电话牌、建筑安全生产规定牌以及施工消防保卫牌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牌,以此来接受监督;在场区有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危险部分应悬挂安全标志牌。其次,施工现场周围用设置封闭围栏。市区施工过程中,高度应当在1.8米以上,场内地坪硬化处理,确保到道路坚实畅通性。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洞、孔、口以及沟、井等,应设围挡、或者警示标志,尤其在夜间应设置警示灯;施工脚手架应按标准要求进行设计,选用符合规定的器具,以专项安全施工组织为基础对其进行设计和搭建,并用绿色密目式安全网封闭。进入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一律要配戴安全帽,独立悬空作业过程中,还要配挂安全带。

4、确定重点,加大投入

“物”的安全管理包括文明施工和对安全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予以保证,对现场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安全防护用品给予配备。其次是查找危险源,寻找安全控制点,施工企业纷纷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贯标认证来规范企业的安全管理。这一管理体系之所以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找出安全控制点,把握安全管理的关键。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各个施工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危害性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列出清单,同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找出我们安全管理的关键点、最危险点。

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安装、拆卸、顶升、验收、使用和维修保养等情况;起重机械司机、信号工、司索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脚手架工程:落地式钢管扣件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验收及使用等情况;脚手架搭设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基坑支护、临边防护、变形监测等情况,各环节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及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使我们能够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有轻有重。

5、加强施工企业与政府监管控制职能

首先,施工企业与政府应改变安全管理工作中传统的落后的监管方式,一方面施工企业与政府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监管方式,从多方面实施建立综合监管方式;另外一方面,政府监管应建立监管队伍,实行主动出击的原则,不区分普通工程建设项目还是特殊重要在建项目,不论项目是在建或拆除,全盘将所有工程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其次,各级企业负责人与政府应该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系,特别是各级政府应该将安全管理工作列于整个施工进程中的首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好道路;各级企业政府还应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到各单位部门及其负责人,建立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项目某阶段的安全管理进行汇报总结;

结束语

一个事故不断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不断的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应该引起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关注,尊重生命、关注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力量,降低企业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正常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福.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9).

[2]张健.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9).

篇5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遵循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我院设置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其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施工一线技术、管理所必须的应用知识, 面向建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专业核心能力之一“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要求,本课程以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监理等岗位为出发点,以工程决策、设计、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为主线,积极与企业合作,按照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工作过程设计典型工作流程,通过工学结合的情境设计、分组实施,使学生能够进行施工准备,编制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以及资源供应计划,绘制施工平面图,且能够指导现场的实施、控制和组织管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和总结以及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守规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以及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本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建筑行业中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既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体现“三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任务项目的实用性、综合实训的可操作性,便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也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对于目前施工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1 定位高职教育,增加实践教学

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一名一线高职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其所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就是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上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其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劳动者。由此看出,我国高职高专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从本质上有别于本科教育。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为代表的用人单位,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特别需要技术与知识融合的应用型人才,而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代表的用人单位,主要是胜任本单位面临的综合技术与管理工作。

因此,高职教育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而强调实践性环节。为实践“应用型”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工程施工、组织管理、验收等作为重点授课内容,并增强实践性环节,为学生提高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提供良好平台。

2 以工程实践为背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为原则。传统施工组织课程,大多以基本理论为基础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乏味,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中容易存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忽略了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实践应用,存在对理论阐述不清、致使学生无法接受和消化理解的现象。

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课程内容选取有建筑施工组织的概论、施工准备工作、流水施工原理与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及应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等。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选用先进、适用教材,逐渐尝试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等教学相关资料,内容适度且角度新颖,符合课程的设计要求。教学内容由原来的以计算方法和公式推导为主体,转变为以工程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观念更新为重点。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 组织课堂专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课堂分组讨论某些特殊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融会贯通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枯燥的学习变得活跃起来,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去讨论和思考,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3.2 加强案例法教学。借鉴典型案例教学法,为满足案例法教学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将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案例教学之中。广泛收集文献资料,为案例法教学积累素材,参与管理实践工作或工程项目评审工作,满足了案例法教学的需要,取得明显教学效果。

3.3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一个好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情境能够通过呈现材料为学生获取文本知识提供台阶,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情境的创设不是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其应隐含着课程的基本概念、法则、原理,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建筑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基本规律的理解上以及对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建筑行业的态度上。

3.4 有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教学。给学生了解施工现场情况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平台,在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使用施工现场的工程图片和视频文件,在课程课件中,使用课件和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课程教学的生动性,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教学效果。

4 多元化现场教学,注重培养能力提升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建筑施工组织》是一门工程类应用型课程,在强调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特别注视其工程性和实践性。现场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尝试“专家请进来,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即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实训指导,并请他们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现场互动性、即时性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评价。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力争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通过诸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不断地形成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渐提高了《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地位,使我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宽,并普遍受到受人单位的好评。提高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安勇.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3月第9期):20-21.

[2]晏永玲.试论施工组织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08(6):1-2.

[3]肖凯成.“任务化”教学方法在“建筑施工组织”课程中的应用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0).

[4]徐春芳.《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职业技术,2006(3):51.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篇6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概况

我校的学生是来自全省各个地区的初中毕业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

校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但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别较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意识淡薄,这就给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应用最多。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理性和空间的想象力难以建立,知识系统性不高,对于三角形内容和函数的相关知识应用了解不够,所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难度很大。因此,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应结合测量学内容,多讲授三角和函数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利于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数学学习气氛。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一带而过,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式发展的需要。

2.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现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现在在工地上广泛应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先进的仪器,各校配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虽然我校在近两年对测量仪器投入很大,购置了一些较为先进的仪器,如GPS、宾得全站仪等,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导致在实训课上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的热情。

3.测量实验场地随意简单

学校在做测量实训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没有已知的控制点,因而教师在学生做完实训项目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另外,测量实验场地范围大,教师照看不过来,部分做实验习不认真的学生偷懒不做,或做错后不愿重做而刻意修改测量数据。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学生记忆力和毅力的培养

测量需要精确照准一个目标,需要精确对中、整平仪器,需要定心下来细心进行计算,需要专注地看、听、记、做,没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准确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一些主要的控制点的高程和坐标、角度和距离、建筑基线的测设要素和计算公式等都离不开记忆,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做笔记和实习报告,将每天教师讲授的内容记录下来,如实做好实习报告,多加复习,另一方面在巡回指导时,应向学生提问,回顾今天的任务和理论内容。从每组组长开始要求,组长再要求组员,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测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测量是很艰苦的工作,从事建筑施工工作要禁得住日晒雨淋,禁得住各种环境的考验,这需要有非凡的毅力。测量条件艰苦,都是野外作业,风吹日晒,环境恶劣,而且任务艰巨,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学会把困难当作前进动力,通过测量实习的锻炼,收到锻炼意志、培养乐观精神的目的。

2.学生测量技能能力的培养

测量工作,既精细又需要耐心和毅力。职校学生大多对学习本来就不大有兴趣,怎样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呢?教师安排测量任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施工场地平面控制测量,即按要求在建筑施工场地选取有控制意义的控制点,通过精密的测角、量距、平差改正,得到规定要求的控制点坐标。在测量中需要步步校核检验,任何的偏差、粗心都会导致后续工作的进行障碍。在这种不断检查、纠错、总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高程控制测量,即在建筑场地建立可靠的水准点,形成与国家高程控制系统相联系的水准网。水准点的密度应尽可能满足安置一次仪器即可测出所需的高程点。场区水准网一搬布设成两级,首级网作为整个场在的高程基本控制,一般情况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水准点高程,并埋设永久性标志。若因设备安装或下水管道铺设等某些部位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可在局部范围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设置三等水准点。加密水准网以首级水准网为基础,可根据不同的测设要求按四等水准或图根水准的要求进行布设。学生在看到自己经过不断努力完成的成果时,那种油然而起的成就感会使他们深受鼓舞并乐意投身到测量工作上来,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来,达到这样的效果,测量实习的意义自然就会体现出来。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实验实习教学一直充当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和手段,教师一般是先把理论知识讲解完以后,再安排实验实习,而且都是由教师先把大致的思路和相关的要求讲解一遍,学生再按照统一的器材,按照书中统一的操作步骤、统一的方法和思路去做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不够,而且学生往往会认为实验实习可有可无,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地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测量实训是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讨论,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而后独立思考分析,然后教师帮助引导,指出其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创新,而不是死搬教条。如可以问学生:你如果不用给定的器材,是否能用别的仪器来完成这次实习?不按书中的方法,是否有别的办法?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了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动手实习,但仅仅课堂时间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必须开展一些实习活动,如利用课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我校成立了测量协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指导其他同学,相互学习讨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进

测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利于学生巩固测量理论知识,利于学生形成测量技能、技巧,同时直接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利于学生今后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耐心讲解、认真操作示范、细心指导操作训练,并抓好仪器使用安全,对任何环节、步骤上的错误都不放过,做到技术规范统一。

1.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再如,在讲到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或水准测量、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向学生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还可以例举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训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加以总结和强调。这样可以让学生记住重点,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上调整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以学生为本,注重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1)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让学生能更快地提高实践技能,教师的素质和经验有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应当经常派教师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然后对讲课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在实训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5年我校测量课程教学由原来每周四节课改为集中在三周内学习,其中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达80%,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做,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以做为主。学习内容突出实用性,如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抄平是建筑工程测量中经常性的工作。因此,测设已知距离、角度、高程三个基本功学生一定要切实掌握,并力求熟练技能。我校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总结,认为三周的课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从2009年开始课时调整为四周。

4.2.3测量实训考核

测量实训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应增加测量实训操作技能的考试。我校对土木工程类的学生进行测绘技能水平考试,理论和操作要求人人过关,两项通过者发放江苏省测绘局技能考核四级合格证书,并规定没有这个证书不得毕业,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我校每年开展测量技能大赛,同时还积极参加联合学院、市、省、国家测量技能大赛,并在这些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法码。

五、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测量大纲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循序渐进为原则,不断结合工程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工程建设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纠正“重实习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实习”的两种错误思想,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卢之章,杨廷金,程荣安.生产实习教学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3.

[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1991.5.

[3]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

[4]崔景贵.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篇7

一、电子招投标概论

(一)概述

招标是一种采购的方式,但是一些招投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大、整个招标过程动则成百上千,有的投标甚至达到几百万;投标商为了中标,在投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上做出一些更改,使招投标达不到预期效果,意义不复存在;招标过程中泄密情况也时常发生,投标人围标、串标的情况,给招标人与投标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以上情况急需规范招投标活动,除了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外,还需及时跟进技术手段。《电子招投标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能有效地降低业务的操作难度、避免业务执行的不规范行为、减少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

(二)电子招投标实行的必要性

电子招投标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开、公平、公正,避免许多人为因素造成的泄密现象发生,还能有效的防止投标人围标、串标,使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促进招投标各主体的规范化管理。而且电子招标能减少资源的消耗,避免了招标人长期往返于投标人或中介机构间,也避免了因打印装订投标文件人消耗的大量财力、物力、降低了投标人的投标成本。方便招投标书的资料快速存档、保存。

(三)电子投标在我国发展现状

我国部分省市的部分领域已开始实行电子招投标,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管理也缺乏规范性,如招标人需要到现场购买招标的文件,投标人的纸质文件依旧需要统一递交到指定地点,公开拆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对投标人陈本的降低的目标,也没有实现招投标的电子化。有些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推行电子招投标,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对信息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买卖双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不能融合,用电子商务来完成的比例非常低,使得企业在推行电子招标中采购难度较大。从可操作度方面看,对价格以外的因素要求较高的产品来说,用电子招投标的形式不太适合,因此我国的电子招投标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电子招投标给建设工程招投标带来的改变

(一)使招投标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传统的招投标流程复杂、周期较长、规章制度繁琐、运作成本较高,而电子招投标的形式能增加招投标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加迅速的、准确的、科学的解决工程招投标的问题,利于公平竞争,而且在电子招投标这个交易平台上,招标项目的招标公告、答疑、中标、评标结果公示都必须及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寻租行为的产生。电子招投标在加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的基础上,也可避免招投标工作中的暗箱操作,招投标过程的每一步都得及时进行公开,便于招投标人、中介机构和合同管理人员,对招投标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管理,能有效提高招投标的竞争性与参与度。电子招投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提出了新的灵活操作方法,改变了过去耗时长、缺陷多、人为干扰因素重的标评模式,使建筑投标工作进入最佳状态,切实改善了建筑工程招投标的软环境,从根本上预防了建筑工程中再次发生腐败现象。

(二)有效降低投标过程中的成本

招标人或中介机构通过编制电子招标文件,并在平台上公布和备案,能有效的改变传统招投标过程中印刷纸张和粉末的浪费,降低招投标的文件编制、备案和材料的成本、时间、人员、交通成本,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招投标形式,实现节能建设环保型社会的要求,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提高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效率

电子招投标平台只需要招标人或中介机构将文件资料通过网络上传上去,在网上实行申报,相关部门通过网络对其资料进行及时审批与备案,同时通过电子交易平台传输和下载递交的电子投标文件,优化了整个招投标工作的业务流程,不仅节约了时间,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评估桩基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评标系统进行评估,大大提高了评标效率,缩短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周期。

(四)较强了工程招投标的监督与检查工作

电子招投标从报名到的抽取评标专家评标流程等君爱局域网或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使用了网络安全认证评估、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及身份认证的系统,是各项工作能有序的进行,利用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监管部门对整个招投标的全部过程进行监管和监督,提高了建设工程招投标透明化和工作效率,营造了公开公正的招投标竞争环境。

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中介机构需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电子招标文件范本,对招标文本进行编制,文件内容的修改或增加只能在范本允许调整的区域内进行,并对在做出修改的地方用其他颜色标明,便于监管部门在审核中及时发现与范本中的不同之处,提高监管部门的审查效率;投标的行为更加规范,因为投标资格是通过电子化审查的,杜绝投标企业对提交的资格审查资料造假,而且使用的是数字化证书,电子投标文件不能进行篡改,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同时为监督部门查证道德有疑问的标书提供有效线索和证据;电子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上,建设有招投标管理部门、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等一系列相关部门,完成招投标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实现各个管理部门间能进行数据交换和适时地互动,通过介入电子监察系统,在重点环节设立了检查点,实行在线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

(五)便于招投标资料的存档与查询

因为电子标书的文字和图片全是数字化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结束之后,能过将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在线数字归档,不需要把大量的纸质资料进行存放,电子存档快速方便,且资料能长期有效的保存,对全文的数据提取,可把历史数据作为评估以后招投标是的参考资料,也有利于对已存档的数据进行再次利用。

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招投标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优势,却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电子化的投标文件不能像纸质文件一样加盖物理印章和法人代表章(签字),晚间的法律效力存在问题;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的流程设计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电子网上投递的投标文件是否会被他人获取、打开、篡改。各地区间的信息化管理程度都不同,难以做到统一,且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个管理人员担任多个职位,专业水平也不同,不利于电子招标的推行。

电子招投标形式的推行,是建设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想要全面推行电子招投标,还需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现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规范,如最近新增《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条文解释等;更新《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替代《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与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比如建筑给水、消防给水中,就必须运用水力学相关知识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通过《水泵及水泵站》的学习,进行建筑物泵房设计。作为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目的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安装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就业途径。

1.2突出工程实践,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以能力素质导向为指针,规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堂试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渐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应坚持“理论、实习、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开展相关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内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布置,了解和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安装,结合工程案例完成各章设计大作业,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本科教学最后环节———毕业实习设计的一学期,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演练,以一人一题的方式,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整栋建筑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进一步推动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导师或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在企业中毕业设计质量。

1.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际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等内容,教学内容繁多,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更新较快,并且新的建筑给排水消防设备图集、图纸、图片较多。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整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且传统教学的视觉效果弱,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课件中链接相关联的Flas(如水箱工作原理、气压罐工作原理、自动灭火系统等)、建筑设备图片、建筑给排水CAD图件等图像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及技术规范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态仿真各种建筑生活给水方式、消火栓布置形式、热水供应系统等工作原理,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实地工地,通过参观实习,亲身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施工和设备安装,查阅相关给排水管道和给排水附属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了解相关验收标准,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加深理论知识。

1.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大多都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未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少学生靠在考试前抱佛脚突击复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缺乏。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突击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应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少量的开放型题型,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给出多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限定考试时间,制定可以查阅相关规范资料的考试模式,使考试题目相对灵活,考试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书本知识。我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即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为工程实践和国家注册考试实行了衔接。此外,在课程考核中要淡化试卷分数,强化课程实践分数,建立课程设计成果考核、实习报告考核和课程设计答辩体系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的形式。

篇9

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徘徊在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融入人才市场,但是就业率并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企业对于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这就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总书记曾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其次,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有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已经被教育理论界所接受,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工学结合理论与各个教育环节的渗透、结合,真正实现市场化条件下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融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文章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五种具体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基于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探讨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建筑专业的认证实际。在各门主干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的教材中有许多重复内容。针对目前多内容、少学时,又要给学生扩展一定的信息量和留有必要的思考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训练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重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1)把专业课程中内容混合的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部分从原课程中剥离出来,整合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为少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2)对专业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在合适的课程中讲授。例如,关于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在基础工程和钢筋混凝土设计课程出现重复,此内容应在基础工程课程中与其它常用基础类型统一讲授,使学习更系统。

在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实际,也就是以社会上各种建筑工程专业的注册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导向,如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将专业课程内容最大限度的和社会要求相衔接。

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是和“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相对应的。传统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是按照国家对学科教学的要求设置的,并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通才,工程方面的知识都学,但是没有侧重点。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彻底改变“学科本位”课程观,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各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同时,教学要以就业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参照,从培养目标出发,改革和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必需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求完整性与系统性;对一些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创建一批新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如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设置课程专门化方向,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式都有所侧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定位相一致。

3.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工学结合的精髓是实践训练。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必须强化学生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例如,对于“钢结构”课程,从毕业生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应加强学生钢结构深化设计能力的训练,根据课时安排情况,设置为期一周或两周的钢结构深化设计训练。课题的选取可以是虚拟工程,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但要注意工作量适中。将课题下达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图纸分解过程进行钢结构设计,并最终能初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图纸深化技能,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常见建筑钢结构的构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

4.校企联合教学,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其核心是校企联合。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应尤其要加强施工技术的技能训练,而这部分的职业技能训练必须借助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来共同完成。比如,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一门课程,可以重点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施工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体的施工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要深入建筑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进行充分研究调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内容,以培养高技能、高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以期实现零磨合顶岗的毕业生。

5.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师资水平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从总体上看,一些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需要。一方面,从事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对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应有的认识,职业教育观念淡薄,常常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状况也不太理想,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能有效地指导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实际教学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普教化倾向。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这样,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与“学”结合的“双师”素质人才,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地传授取自于工、用之于学的力学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概括出,建筑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原理、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以及有效组织、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内容本身来自于工程实践,又用之于工程实践,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技术与组织管理两方面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上述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的讲课难度更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①学生对施工技术类课程重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授课教师工程经验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课程之间缺乏交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⑤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实践性强、逻辑关系差等特点,若授课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教材中少量的图片讲解有关施工机具、材料、工艺、工序的具体问题,学生就无法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依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建设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相关研究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结合讲解,穿插一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

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建筑领域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和推广情况,了解工程前沿的知识和动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和介绍,注重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传统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篇11

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建筑装饰施工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一方面本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经验,熟悉装饰材料、施工流程、施工细节,在这点上由于高校教师本身的局限性,专任教师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施工课程所需的能力,相对于实际的施工经验,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充分。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知识困难,掌握知识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上课困难,而且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建筑装饰施工课程中所学与真正从事施工现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较大差异。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把建筑装饰施工这门课程做成具有自身特色,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的课程,笔者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对建筑装饰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一些尝试性的改革。

一.教学项目化,实训场变课堂,让学生卷入职业情境

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改革建筑装饰施工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装修案例做课题,课堂按照图纸施工为教学内容,采取在施工现场先操作、后讲解,边操作、边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期间,将设计、材料、施工、检验一体化。这样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才能体现出来。

专业教师可选择一个一学期能完成的家居装饰工程,在施工实训场按设计图纸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装饰施工的先后顺序,对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设计施工进度,并对本阶段的建筑装饰构造和施工理论进行通俗的讲解,接着将学生按实际工作量分组后轮流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专业教师、实习教师和技术工人进行施工指导,在完成一道工序后再集中并总结、讲解系统理论知识,用同样方法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二.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授课,实现两段式教学整体化

在一学期内,先在教室内讲授建筑装饰施工课程理论知识,后在集中周进行课程实训的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集中实训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点凌乱,只能将部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中,前面的课堂理论教学等于浪费时间,学完后并不能够马上熟悉施工技术,毕业后进入岗位角色慢,从而造成了本专业特点不突出,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原有的两段式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将教室转到学校专门的装饰施工实训基地,实行现场教学,在一学期内结合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完成一个模拟项目为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先操作演示并讲解,再让学生操作,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条件,企业也可以变课堂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法是可以利用的一大条件,学生在校内实训场实践之前,可以先通过企业施工现场的观摩来提高认识和学习。在观摩的同时即可以通过施工单位的工程师或施工员来讲解施工技术,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从而更好的为自己的实践课程做好了准备。同样,在校内实训场所实践时,也可以邀请企业施工单位工程师或施工员到教学现场进行指导,从而弥补了校内专业教师实际施工经验不足的缺点,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将《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等主要课程进行整合

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对于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必学内容,是建筑装饰工程体系中的主干,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来讲,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这三门课缺乏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部分内容一直是分成三门课组织教学,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弱化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因此,可以尝试对这三门课进行大胆整合。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应定位于施工图设计人员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因此,高职类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在有一定的设计能力的基础上以装饰技术为重点。

整合几门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这种方法可使学生了解各工种之间的搭接与协作的重要性、施工的连贯性等,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材料施工到基层上,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施工后装饰效果的好坏又能很直观地启示学生:材料是体现设计思路的重要环节,而施工工艺的完美更会为好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材料与施工”的有机统一。

通过尝试教学改革实践,使学生牢固掌握装饰施工的技能,完成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不同阶段调整重点来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陆化来;《建筑装饰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周茗祁;《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12

 

设计概算是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指标,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设备的预算单价,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等资料预先计算工程从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建设费用经济文件,即计算建设项目总费用。它是国家确定和控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依据;是确定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是工程承包、招标的依据;是核定贷款额度的依据;是考核分析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性的依据

 

设计概算是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指标,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设备的预算单价,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费用定额或取费标准等资料预先计算工程从筹建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建设费用经济文件。

 

它是建设工程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经济上的反映,是预先计算和研究建设工程价格的费用性文件,是对工程投资进行决策、分配、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依据。现代建筑工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要,控制风险投资,改进和完善工程投资估算,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指导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二.概预算的异同

 

建筑工程概预算存在不同的设计或施工阶段,其编制的依据,与其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都是控制拟建工程费用的文件;都是对一个工程的造价的初略的估算,都得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计算,都是工程量乘相应的单价加上相关的其它费用组成设计概算或施工图预算,都不是最终的造价。

 

预算定额是在基础定额(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班消耗定额)的基础上,将项目综合后,按工程分部分项划分,以单一的工程项目为单位计算的定额。一般是编制施工图预算或甲乙双方结算的依据。

 

概算定额是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将项目再进一步综合扩大后,按扩大后的工程项目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定额。一般是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或进行投资包干计算的依据。两者相比,预算定额的工程项目划分的较细,每一项目所包括的工程内容较单一;概算定额的工程项目划分的较粗,每一项目所包括的工程内容较多,也就是把预算定额中的多项工程内容合并到一项之中了。因此,概算定额中的工程项目较预算定额中的项目要少得多

 

三.当前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阶段的建筑概预算还不完善,在概预算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由于概预算的不完善,致使在计算工程量时存在着差错,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额外支出。

 

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编制预算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通常是3年才更新一次,因此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并且新增补的定额往往缺少代表性,这就造成了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不按设计施工,导致很多计划外支出,造成工程超支,不得不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以调整工程预算。而相关各方对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的可行性、科学性、适用性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管理等。

 

施工企业的选择关系到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影响工程经济收益。所以选择施工企业是相当重要的。在招标过程中,施工方往往会采用多报工程量、施工周期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施工收益,这也导致建筑工程造价与实际投资不符,概预算编制与实际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四.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管理可行性措施

 

概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项目概预算编制的水平,及其精确性和预见性。,因而要做好一项工程的概预算不仅要求负责人具有扎实的概预算专业知识,还要非常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工程施工的具体步骤及方法。编制人员首先要做的是端正态度,进行项目概预算分析是为了确定与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对现有的建设资金进行有效地支配与控制,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必须加强管理,认真对待。另外,编制人员还需仔细了解工程的类型,作用及规模等基本性质,熟悉设计方案,熟读设计说明书及相关设计图纸,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在计算时务必做到既不重复计算也不少算,漏算,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需要套用定额计算时,需仔细选用,熟悉定额意义,熟读说明,最大程度地使所选定额与实际相符。再者,编制人员不仅要把图纸上标示的项目计算出来还要将一些没有标示但实际施工中会出现的项目也计算在内,保证概预算的准确性和预见性。这就要求编制人员必须了解施工的步骤和方法,准确设计施工组织及把握施工工艺,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

 

五.总结

 

篇13

正文:概预算是对建筑工程项目价格进行预算计算、研究的主要文件,是项目实际投资决策、分配以及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高质量的概预算可以指导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所以,应该不断提高编制质量,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打下基础。

一、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概预算是指在建筑企业确定工程建设程序时,根据不同设计阶段以及文件中的实施内容,结合国家规定定额、相关计算费用标准、指标等因素,预先做好计算,并确定建筑项目所需要使用的全部投资金额文件。对建筑来说,要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估计和控制。而工程概预算的工作目标就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估计和控制。所以说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关键内容。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及有效地控制工程概预算,加强投资计划管理、合理分配投资资金。设计概算的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也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 (2)有利于促进概预算编制对国家有关规定和费用严格执行,从而提高编制水平和质量。 (3)有利于促进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的结合。审查后的工程概预算的技术经济指标,是工程建设指标的综合反映,以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并由此促进设计方案的更新。 (4)有利于为建设资金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不留缺口,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

二、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存在问题

(一)采用的概预算方法陈旧

当下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迅速,建筑行业相关的施工技术、工艺、建筑结构等都在不断创新。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会反复使用定额换算。但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缺点是静态,定额还是参照以往价格统计来确定,缺乏浮动性,没有根据当下技术、工艺、材料等变动而做出相应调整。只有少量的定额是后来新增补的,并不具备整体代表性,所以整体工程量的计算取费都存在误差。

(二)缺乏整体性理念

目前国内在预算管理方面采用较多的模式是阶段性预算管理,因为建筑工程往往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完工阶段,而工程的概预算只是前期对工程实施的经济预测。但工程在各阶段都会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比如说市场价格变动、施工天气变化、人为变动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预算外的额外费用产生。所以,如果缺乏整体性理念,一味按照编制的预算来进行安排,就会影响到整体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进度,这同样也会造成建筑企业最终经济收益受到影响。

(三)建筑施工过程中随意性强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原材料的购买、设备的租赁、人员的聘用以及管理费用,工程由于施工周期较长,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会因为材料价格提高导致费用超出原定材料费用预期,会因为恶劣气候影响工程进度,造成人力及物力费用增多。所以,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变动性较大,只有做好前期概预算,并在施工过程中执行,才能确保资金浮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会处于方便施工考虑,随意更改工程设计内容,造成超出预算外的费用产生,会因为材料价格浮动,采用其他材料来代替原规定材料,导致资金不透明,在施工过程中,天气是不稳定性影响因素,施工企业常常会借故延误工期。这些情况都体现了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造成工程实际资金投入超出预算。

(四)工程招标制度不够完善

建筑工程会涉及到两方面招标,分别是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招标,但由于很多建筑企业不够重视招标,很多建筑企业选择采用长期合作的设计企业以及施工企业,招标制度也不够完善。在工程设计招标阶段,因为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设计方一味追求设计效果,不遵循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设计原则,这样往往会超出经济预期。

施工企业的选择关系到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影响工程经济收益。所以选择施工企业是相当重要的。在招标过程中,施工方往往会采用多报工程量、施工周期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施工收益,这也导致建筑工程造价与实际投资不符,概预算编制与实际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三、概预算编制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编制前搜集多方面资料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前,应该搜集多方面资料,首先,必须到工程施工现场了解施工技术、方法、施工规模等等;其次,调查了解当地原材料价格、设备租赁价格等等,尤其是原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最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做到详细精确,根据施工规模确定材料种类、数量、质量,根据市场确定价格标准,还应该加入材料、设备等运输费用。研究多方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编制的概预算才能确保详细、对工程造价控制等发挥指导性作用。

(二)充分了解工程设计图纸

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者应该对各总说明、定额册说明以及各章节说明都熟悉掌握,了解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间关系,阅读图纸时,学会从图纸设计说明以及总平面图出发,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对所有设计图都进行仔细阅读,包括平面图、详细图、剖面图、立面图。在此基础上,充分掌握各类图纸所示位置及关系,然后再进行工程量科学计算,确保定额项目与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相符合,并反复检查,避免出现漏算、重复计算的现象。

(三)掌握定额内容与相关规定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定额、单位估价表以及相关文件规定是重要参考依据。当下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大量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不断涌现,相关部门就此常常补充、修改已经颁布的定额。概预算编制者应该熟悉掌握定额内容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学习调整后的定额内容与相关使用规定。定额项目划分需要清楚,并对各项目中内容、使用范围、计量单位、计算规则以及调整换算项目条件与方法等都应该清楚。这样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就能够快速运用。

(四)提高概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

概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概预算编制质量影响较大。所以,建筑企业应该选择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最好有相关的丰富工作经验。除此之外,概预算编制人员应该专心、细心,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对原材料市场价格了解、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概预算编制的专业性、准确水平。

(五)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合理运用计算机

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由于涉及到的内容、数据较多,概预算编制时间较短,计算量较大,所以,概预算编制中遗漏、重复计算的现象常有发生,需要经过反复审查校对后才能最终实施。这个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且很难达到完全正确。

随着计算机逐渐发展运用到各行业中去,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合理采用计算机可以降低编制过程中的错误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减轻了概预算编制人员工作量,最终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效率。

(六)做好价差调整

由于概预算是根据当时各方面内容进行编制的,是对整体工程的经济预测,与实际施工存在时间差。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市场价格调整、旧材料以及设备的淘汰等等,造成实际工程造价与概预算之间存在落差。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价差调整,实现动态管理。

四、结语

当下,随着国内建筑企业对概预算重视程度提高,概预算的准确以及工程造价管理控制都有很大提升。建筑企业应该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做好编制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对定额内容熟悉掌握、做好价差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编制效率、提高编制人员业务能力,最终确保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管理发挥有效管理控制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