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篇1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

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我们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都是在责任者调离原单位且到新单位上任以后,审计工作才介入,为审计核实、定性、评价带来困难。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不是在实施审计前三日把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并抄送责任者,而是电话口头通知,甚至在进驻审计日才把通知书送给被审单位。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编制的审计方案通常都是一个模式下来的,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1)没有按审计规范征求被审单位和责任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或口头上征求意见而不要求书面意见。(2)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提出的异议不去核实也不作解释。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审计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领导干部的差异性,使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法规体系,但是法律法规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滞后性,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之外存在许多合理不合法问题。

(五)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此风险主要表现在:(1)现在的审计人员一般都不具有复合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单薄,不能适应出现的新情况。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目前仍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2)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是干部个人,一旦追究责任,多方的说情者,软磨、硬泡等方式方法往往让原本就很薄弱的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为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又要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作为一项特殊的审计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履行以下法定程序: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计程序,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由干部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日期要求。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切实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双方要对相应的事项作出书面承诺,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各种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出承诺,审计机关则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承诺,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注意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篇2

(-)审计对象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审计对象行为的载体除财政、财务收支信息外,还有其他资料,这是不同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的。审计对象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是财务信息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性又决定多种因素制约财务信息质量。一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品质以及职工素质。被审单位财务信息质量直接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相关人员专业素质,被审对象配合程度和主观意识也决定财务信息、其他信息的质量和多寡。二是系统内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往往是由多个独立核算单位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又必须评价面上的情况,在企业(单位)制度不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审计证据的片面性。特别是县级以下很多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对控制信息质量不够,这就必然带来风险。三是审计对象经济行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审计主体确定的审计范围是较宽的,审计对象的各方面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以外的信息资料),又是很难取得和确认的,如重大经营(经济)决策的形成和效果,这是在某一个时点难以定性和评价的。

(二)审计主体方面。审计主体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可能会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或不良影响),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与收集的审计证据多少、审计范围的大小,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中对此不利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把经济责任审计同于一般审计项目来执行,不能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特点、和背景。也反映在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慎重评估,继而确定审计方案。二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经济行为较广泛,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要求更高,如果不能采取的审计,收集充分的证据,进行恰当地评价,其审计意见将失去公允性。三是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的限制。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是任前审计,组织(人事)部门往往限定审计时间,不利于审计组充分收集证据。审计项目安排也有不确定性和集中性,审计机关在完成上级指令性计划时,与政府交办的成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相冲突。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更难保证审计质量。四是审计线索的移交审计的手段是有限的,如果对线索和已证实的不移交有关部门查处,只作一般性说明,或回避它,将影响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其他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承担着一种政治和社会责任,势必存在特定和人文背景下的社会风险,这种风险可以认为是无形信誉的损害。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各界包括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含义的界定不了解,继而对审计结果持不客观的评价。二是组织部门仅以审计结果评价干部,或审计机关把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使社会过高期望值无以回报,造成社会信誉损害。三是对审计结果不予利用。不论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是否合规合法,经济效益如何,干部任用不受影响,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将受到质疑。

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审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可以通过规范审计主体的行为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针对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笔者建议:

(-)全面掌握情况。这里所提的情况,是指被审对象的情况,包括单位性质、机构设置、是否接受其他部门检查。财务信息、重大经济活动等。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必须取得被审单位和个人自查材料,对提供的材料予以明确。二是公开审计项目内容、举报电话,借以取得重大的或是难以取得的案件线索。三是收集与单位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四是落实被审计单位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承诺文书。五是适时召开针对性较强地、参与者具有代表性的座谈会。通过收集情况,可以初步对内在风险要素进行测试,由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二)充分收集证据。根据审计风险测试情况,可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具体事项,审计风险大,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应越多,审计范围也应相应扩大。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全面审计。为了防止由于时间和力量原因难以达到方案要求,可充分调动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或运用其信息资料。比如,委托进行竣工决算审计、理顺帐务和建立制度、交办部门所属单位审计事项。

(三)谨慎评价。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要注意保持谨慎性,对受审计范围限制、审计所涉及的、情况没有完全搞清、未能取得足够证据或未经审计的事项,一般不作评价或作有保留的评价。科学的评价就是要统一范围和标准。象党风廉政情况、借出资金安全性等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谨慎评价但不宜定论。

篇3

目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行和全面扩大,审计风险也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各级审计相关部门已经把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性和权威性,更好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我们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一些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已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这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审计后,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做出了错误评价。如果产生的问题很严重的话就可能会发生诉讼案件和行政复议案件。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

1.主管因素。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分清相关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并且围绕企业的资产、损益、负债以及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进行合法、真是和有效的审计。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和一般的审计项目有所不同,单位和单位的领导干部个人都是审计的对象。一些审计人员可能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分清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于工作缺乏细致和严谨性,可能对外审计单位的对外担保、存在正在诉讼中未决经济案件造成损失,一些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被披露,这些主观的因素都会引发审计风险。

2.客观因素。第一,从各种管理因素分析审计风险,它一般会受到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机构的可信度、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影响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第二,把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就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因此,对其监督的力度大、程度深、范围广,所针对的问题也比较尖锐,包括了财经法纪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各种形式,这些形式不但提高了审计风险,也提高了审计人员责任。第三,经济责任面临着很多条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完成审计任务,这样就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深度。第四,目前,对于经济审计的监督往往都是事后进行的,尤其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更有可能“先离任后审计”,这就失去了时效性。审计结果的滞后性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最后形成的损失职责无法分清,也不能追究,制约了审计监督工作有效的发挥,影响其权威性。第五,经济的责任很难界定,不容易量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分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舞弊责任和错误责任、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等,因此界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通过主观的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改革现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工作人员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但是,党地方政府或组织部门下达指令或授权才能对其进行审计,因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要求很不适应。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察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作为国家的排出机构,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察部门直接领导行政工作,实行专职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察部门报告和负责审计结果,还要抄报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备案。

2.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各级单位应当制定一套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办法,查明被审计者应负的经济责任是其主要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评价。能够出台全国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文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统一的规范评价。

3.建立双向承诺的法律责任制度

审计组组长和审计对象分别要做出书面承诺,包括提供资料的完整度、真实性、审计质量等内容,还要明确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还能促进审计提供资料的完整真实性,如果有人隐瞒真实情况,则责任就由自己承担,做到责任分明,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4.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部门联系制度

应当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度,经常沟通,互递信息,不仅要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行使职能能力,还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组织和人事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结合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强狂,以便更深更透的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5.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建设好审计干部队伍,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分析能力,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另外,后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

6.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

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为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意识,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对在审计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视故意和无意、情节、涉及内容、造成后果等情况,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总结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展,对审计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因此,怎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少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1(02).

[2]李紫阳.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规避措施[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篇4

前言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领导干部是否发挥作用,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对医院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医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可能由于审计程序设计不合理、审计方法存在问题,对其作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对此,在利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升任期经济审计责任的效果和可靠性,对当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现阶段,针对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主,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审计环境,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内容。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而对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分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过程中,以医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采取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复核的审计流程,更好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对其进行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审计计划制定,并对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能够对审计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符合实际发展需要[2]。

(一)审计计划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有效制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考虑到医院在当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情况,并对医院管理变化情况进行把握;其次,对医院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明确,考虑其日后发展的选择情况,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再者,对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考虑,对出现的人动情况进行分析,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符合现阶段变化情况;最后,考虑到之前年度审计结果,对组织内部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来说,审计计划要考虑到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受托性,保证组织人事部门能够在审计过程中,考虑到这些问题,将相关审计信息传递给审计决策者,保证审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二)审计实施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考虑:

1.注重构建审计小组

审计小组的构建,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设计计划,配置审计组成员,能够对审计任务进行有效完成。在审计小组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性,能够对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可由医院内部人员进行参与,保证审计工作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2.加强审计调查

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审计调查主要涉及到医院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医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并对被审计人员在任期间的经济贡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可采取资料查阅、座谈会、汇报工作等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

3.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审计小组在进行调查后,对被审计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有效了解,这样一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要考虑到审计涉及的重点内容,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4.注重实质性审计的应用

实质性审计主要是对审计目标、范围、内容进行明确,并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从而获得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对任期领导进行经济责任评估的关键指标,在审计过程中,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4]。

(三)审计报告阶段

针对于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地审计调查和审计评估,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生成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生成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需要经过多次复核。在这一过程中,由审计小组的组长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后,才可以将审计结果进行存储,形成最终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涉及到了审计面临的多种风险问题,要对风险提出相应的管理意见和解决办法,保证审计符合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医院行业为主,探究了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有效应用,更好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估。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采取多次复核的方式,提升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篇5

一、构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

第一,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承担主体是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

第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风险的产生源于国有资产这一特殊受托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这一特定的资产所有者履行审计评价责任。

第三,审计人员与国企高管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审计关系。表现在不是以审计收费的方式进行审计,故由于审计风险导致的审计失败通常也不是通过经济赔偿的方式进行承担。

二、构造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思路

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主要适用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型中审计风险只包含审计查证阶段的风险,而不包含审计评价与处理阶段的风险。

对于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其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评价当事人履行经济责任效果的好坏,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审计人员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决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风险,即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评价风险是指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的国企领导所进行的评价不准确、不客观所引起的风险。处理处罚的风险则是有关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根据评价不准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国企领导进行了不恰当的处理或者处罚,导致国企领导采取行政复议,从而导致对审计质量的质疑,形成对审计机构和人员声誉的损失,严重的话可能要承担必要的连带责任。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这些风险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这些风险要素中,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而评价风险和处罚风险是建立在前两个风险要素基础之上的,受前两个风险要素的制约。

第二,各个风险要素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在评估风险要素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按照“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罚风险”的顺序进行。

第三,各个要素产生的后果不同。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对象有关而与审计人员无关,而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则与审计人员有关而与被审计对象无关。

第四,审计风险各要素均不等于零,它们共同作用于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不同,评价风险与处理处罚风险之间以及二者与其他两种风险之间均不独立。因此,应该在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基础上,加上审计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构成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模型应该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

三、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分析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中,仍然采用以制度审计为主的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各个环节进行的,针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评估;最后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确定审计的最终风险,把最终风险控制在审计人员可容忍的水平上。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人员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在风险基础审计条件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在审计准备阶段制定审计方案时,需要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这一阶段的运用主要是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在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时,可以采用一般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暂不考虑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在确定计划检查风险之前,先根据被审计企业的情况,对重大评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水平以及不包含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的总体可容忍风险。根据已经确定的风险因素,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计划检查风险=总体可容忍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计划检查风险确定以后,再去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而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同时,还要对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进行估计,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水平。

在审计终结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用于评价实际终极风险是否低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水平。先对实际检查风险、实际评价风险和实际处理处罚风险进行评估;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实际终极风险,其公式为:

实际终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实际检查风险+实际评价风险+实际处理处罚风险

最后将实际终极风险与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该审计结果可以接受;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说明审计证据不够充分,需要重新评价各种风险的估计是否恰当,必要时,应追加审计程序。

四、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验证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审计风险的构成以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四大要素进行分类为佳。重大错报风险既包括被审计国企由于某些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事项责任不够清晰,某些经济业务或资产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所导致的固有风险,也包括国企由于内控制度不够健全或虽有健全的内控制度而未能发挥效果所造成的控制风险,或者由于这两种风险交织所产生的风险。笔者将重大错报风险风险系数设置在0—1之间。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被审计单位的某些经济业务或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存在的错弊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将其风险系数设置0—1之间。评价风险是指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国企高管进行的评价不准确、不客观导致的风险,它是产生后续处理处罚风险的前提,因此设置的风险评价系数在0~5%之间。处理处罚风险是根据评价结果对国企高管处理处罚不当导致的后续风险,主要是对审计机构和人员声誉的损失以及国企高管申请行政复议所导致的连带责任的承担,该风险评价系数设置为0~2%之间。

下面以某煤炭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说明这一模型的应用。

该煤炭集团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根据省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安排和2009年省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组于2009年10月10日至12月10日,对公司董事长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审计。被审计人在位期间存在多计费用,少计利润以及偷税漏税等现象。该公司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可避免出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四类审计风险,以下从这几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分析。

(一)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

审计小组经过研究确定将该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5%以内,即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审计评价的正确性上存在95%的把握。

(二)分析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听取了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并进行了谈话,了解到在经营过程中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和财务管理,重大经济决策程序规范,财务收支基本真实、合法、有效;被审计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严于律己,且对干部职工也要求严格;被审计领导能够做到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能够很快执行领导意图,但对触及财经法规问题,过于灵活。该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但个别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出现出借违规资金、基本建设项目审批不严,出现概算外工程以及对子公司监管不严格等现象。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测验,了解到个别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不够及时或失效。比如违规出借资金长期未能收回,在资产管理中,应收款长期挂账未能收回,成为不良资产。

遵循稳健性原则,审计人员将该公司的控制风险确定为中下水平风险,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内控的穿行测试。测试后,发现85%的业务能够按规定程序执行,审计小组决定将该风险设定为15%。

(三)确定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公司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对一般账面采用10%的抽样范围,对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等,扩大抽样范围达到50%。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公司进行实质性测试,针对会计报表采用分析性复核、余额测试等审计技术。其中分析性复核主要侧重于总分类账余额的总体合理性,余额测试侧重于对期末各总分类账余额的核实,特别是对重大投资项目或重大经营决策业务的实质性测试检查,以降低检查风险。因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程度越高,其所需抽取样本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因时间紧、人员少,还未实行审计技术的信息化,因此审计人员考虑效益成本原则,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20%。

(四)估计评价风险

审计人员对员工随机抽样调查将总体范围控制在40%,对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般职工再按比例进行抽样,在领导能力方面、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廉洁自律方面、检查监督等方面进行调查题目设置,这样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年均主营业务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7%,履行经济责任总体上是好的,得到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可。但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殊性,评价指标设置得不够全面,重要性程度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将评价风险估计为2%。

(五)估计处理处罚的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对上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的估计和分析,对被审计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风险有了较好的把握,同时也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风险作了充分的估计。基于此,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失败,导致对被审计人造成处理处罚不当以致引起被审计人申请行政复议,从而造成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名誉受损或者承担相关责任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给出的处理处罚风险为1%。

(六)汇总分析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对该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的分析,按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公式,实际终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实际检查风险+实际评价风险+实际处理处罚风险,得出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为6%,该风险在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内,应扩大抽样和测试范围,直到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五、结论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不仅与审计环境的复杂性有关,也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职业道德紧密相连。因此不管是审计风险的规避,还是审计风险的构建都应当建立在细致分析被审计对象所处经营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以及审计工作审慎性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蔡春,田秋荣,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2] 卫建国,李洪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研究,2009(8):62-64.

篇6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表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已不适应经济离任审计的需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提出了新的审计理念,降低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一、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一)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AR=IR×CR×DR难以对领导者的品行、执政理念等因素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常规审计对象不一样,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尤其是被审计人员为党政机关的负责人。本人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其意识所支配,为此在经济离任审计过程中很有必要了解被审计人的品行、执政理念支配下所产生的经济行为而带来的风险,而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难以胜任这种特殊的任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与审计资源极其不对称,从而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检查风险达不到人们可接授的水平。经济审计内容从时点看,跨年度长,涉及到的审计工作量比常规审计量多出几倍甚至好几倍;从审计证据内涵看,既要需要财务信息又要收集非财务信息;审计的要求看,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审计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又要审查领导干部投资决策是否造成损失浪费情况。面对这样的审计环境,审计资源极其有限,按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在取证方面就难以保证审计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从而检查风险根本上达不到人们可接授的水平,审计结果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

(三)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基本上是流于形式。风险评估的要求。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AR=IR×CR×DR,AR是依赖内部控制而评估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仅在于内控制度,如果内控制度不成熟或不可靠,那就此评估出来的审计风险就根本不切合实际,在审计过程中可能起着误导性作用。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在实际评估中很难区分开来,为稳健起见,审计人员往往不去评估(认定为100%)使其流于形式。

(四)不适应政府的职能的变化。当今我们建立的是有效政府、责任政府。所谓责任政府即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及其结果,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政府经济责任最终体现在是否切实充分地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单靠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式难以评判经济责任人的经济风险。

二、建立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探讨

(一)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确定。经济离任审计风险众说纷纭,如审计程序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复杂环境带来的风险、法律法规滞后带来的审计风险等等。经济离任审计风险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审计人员能够避免的审计风险即检查风险,另一类为审计人员无法避免,但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和了解并要确切地评估的审计风险。为此,经济离任审计风险应该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客观风险要素和主观风险要素,客观要素可为重大要素和例外要素,由此审计风险模型可以确定为:审计风险=重大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剩余风险)。

(二)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优点

1.引入“重大审计风险”元素,改变审计方式、方法

现代审计风险准则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将经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设想为“重大审计风险”要素和“剩余风险”两要素。最大优点是,可从人的意识形态入手判断人的经济行为,以此确定人的主要行为方向,并作为第一考虑要素,避免了单依赖于制度审计的弊端。在模型中规定了重大审计风险是第一审计程序,并以此作为审计导向。这样就能使审计工作直接进入重点审计领域,避免不必要的审计执行路径,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节省审计成本。

2.重视整体观,充分发挥审计资源

现代审计风险准则从整体到局部的审计思路,为审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以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确定重大审计风险领域,便于集中审计资源用于重点审计区域,充分发挥有限的审计资源,解决经济离任审计资源严重不足问题。

3.审计的着眼点转向“经济责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着重于领导者的经济责任,而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主要在于经济管理和决策方面,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着眼于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在审计风险评估中把领导者的经济管理弊端和决策过程纳入审计风险的评估范围,审计工作的目的更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三、认定重大审计风险领域探讨

(一)认定原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遵循“分析、评估、执行”的原则,通过执行分析分析性程序,在分析过程可按照下列思路展开:领导者执政理念分析―决策过程分析―用人导向分析―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分析―政绩、业绩分析―重大审计风险分析―剩余风险分析。在通过分析确定重大审计风险基础上进行按下列程序执行审计:重大审计风险分析、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

(二)认定内容。认定内容是确定“重大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认定内容可从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意识形态方面:领导者是否有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利观;2.经济行为方面:工作出发点、对党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国有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等等;3.领导决策方面:是否讲民主、讲科学;4.用人方面:是否以提拔优秀人才作为用人导向,是否存在“小团体”、“派系”,有否上下串通,为已所用。通过以上几方面分析,查找“偏差”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作为审计风险导向,按其“偏差”和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程度确定“重大审计风险领域”。

(三)进行符合性测试确保认定的有效性。审计人员完成“重大审计风险”评估后,如果有必要依赖“评估”的结果,应执行下列程序进行符合性测试,如果有差异存在应重新评价,以调整“重大审计风险”水平,确保认定的有效性。

1.民主测评。审计机关应转变审计理念,在审计过程中建立现代风险导向机制重新界定审计风险,按照“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思路对被审计单位各层次的人员进行测评,从源头上把握正确的审计方向。民主测评要求群众参与监督,群体是深入基层的实践者也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又是来自于阶层、各部门、各地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民主测评能够反映领导者经济行为的政治方向,其测评结果可以作为经济审计导向分析的依据,也是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程序,是发现审计线索的重要手段。

2.开座谈会。开座谈会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座谈,从中取得一手资料,分析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经济管理是否科学民主、是否切实充分地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开座谈形式可为集体和个人形式,它是经济离任审计不可缺少的程序。

篇7

二、其审计的风险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所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其主要是在整体的结构上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其审计团队不够专业、且人员单一,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不仅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等其它方面的知识。所以因其知识的结构不够合理性,进而经济责任的审计产生了风险系数。

其次就是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较弱,也会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因其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够且专业素养有限,将直接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其风险系数随之增加。同时也会造成审计文书的表达方式未能达到规范的标准,从而引起对法律法规的运用不能够合理有效的运用,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增加了风险。

(二)客观因素

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较多的审计风险未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能够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因素主要划分为两点,即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且从客观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就是我国审计的相关法规还未能够优化完善,因此促使审计风险的产生。特别是关于经济责任体系的审计制度目前相对较少。而且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因其理解出现误差,因而产生了审计风险。

其次,因其审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从而也可以导致审计的风险得到较大的提升。/!/然后虚假的信息即会导致此次的审计失去真实性,又会导致其审计的风险增加。而且经济责任的层面如果缺失完整的评价体系就会导致其界定困难,从而在审计时由于时间紧促造成违反相关程序,增加了风险的发生几率。因此被审计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经济状况比较复杂,导致对其责任的界定没有规范性,从而隐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单位的控制措施

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上积极获得社会各界群体的支持和理解,让社会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且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时必须要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从而能够在获取被审计方全力配合的同时,又能够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发现问题的同时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发展。

再者,须在最快时间内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制度,打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审计环境,从而对有法难依的困境做到有效处理以及克服。然后在法规制定的内容当中,对其责任的划分要详细明确化,才能够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对其审计的独立性加以强化,因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精要所在,因此既要对其独立性进行强化又要将其独立性充分表现出来,如此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理清理顺畅,从而对审计的风险做到有效控制。

最后,对其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加以优化完善,进行准确性以及客观性的评价进,合理性的确定审计重点,然后对其审计的方式进行改进及完善。并且也需要建立部门之间相对完善的联系制度,从而划分责任,对审计的工作人员其风险意识加以强化提高。以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审计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其审计内容过于随意,在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审计。

(二)管理者的控制措施

首先,对我国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对其干部的选拨以及任免等进行公开化的方式来进行,与此同时,管理者竞聘制度的范围也需要进行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确保是在社会群众的监督下进行的,从而在源头杜绝了暗箱操作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对当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推行大力改革的方式。在报请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部门必须要选择性的通过委托方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开展。同时还要建立分级或者分层的决策审批制度。

篇8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部门按照有关法规和内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规范的审计程序,通过对企业所属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进行监督、评价,以确定被告审计人员经济责任、领导责任的专项审计活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使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机制,进而维护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财经法纪得到有效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外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笔者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谈一点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被审计人员及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审计人员不可能将被审计人员所有的违法违纪行为全部查清,这就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客观上的风险较大。

(二)审计证据资料认证难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由于审计工作的滞后性,相关事项已经发生,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现了被审计人员的违法违纪线索,但由于相关证据无法取得和认证,无法反映真实全面的有效信息。造成可能的违法违纪事实无法落实,形成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的局限性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加大。由于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所属企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审计时,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往往避重就轻,问题不能真实全面地得到落实。

(四)经济责任审计较其他类型的审计风险造成的危害后果更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影响领导和组织部门用人决策,事关党和企业形象,如果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结论不准确,评价不符合实际,组织部门在对干部任免进行决策时,将会形成无法弥补的危害;第二是纵容违法犯罪,如果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未保持必要的持业谨慎,遗漏了审计证据,使应该违法犯罪分子得到重用,后果无疑是对犯罪分子的纵容,必将给企业经营管理留下隐患,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第三是影响审计部门的信誉和形象,如果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不客观、不准确,审计的信誉和形象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尽快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2013年审计署了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并将于2014年元月1日施行,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专门制定了具体控制准则,企业自身应当就经济责任的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或管理办法,加强业务复核,确保审计证据真实完整,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正确定位,不越权越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架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审计的只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一环节,只是对被审计人员进行评价和向组织部门提出建议,不是决策者和领导者,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取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充分尊重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反映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评价,主观武断,用绝对化的专业术语去下结论。

(三)分清责任,区别对待。一是正确划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二是正确划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三是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四是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五是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判断能力。

(四)必须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全面性。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审计结论必须以获取的真实、相关、全面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出,审计结论与审计证据之彰必须有很强的佐证关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且不可以未未经查证的事项,做出概括性、预测性评价,在进行处理处罚时,一定要严格履行合法的审计程序,做到事实准确,处理得当。

(五)将日常审计检查、外部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所涉及的时间一般较长,而经济责任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日常财务收支、管理专项审计时应当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映,以便防微杜渐,切实降低企业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且不可听之任之;同时审计人员也可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与结果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三、同时应当抓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技能。由于审计人员多是从财务人员中来,大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研判,缺少从整体角度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前应当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广大审计人员对宏观经济企业内部管理的技能,相关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审前调查,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前应深入被审计单位,认真开展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行业背景、管理模式、内部控制等方面,按照了解到的情况配备合适的审计人员,并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探索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三)尽力转移审计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具有很强的从属性和目的性,再加之审计人员的特殊地位,所以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统计、财务、纪委、安生、生产等有关部门联系和沟通,审计证据及有关资料一定要获得有关部门的签字和盖章,一方面可以使审计证据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可以转移审计风险。

篇9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在上级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减少或避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应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二、必须严格执行规范的审计程序

规范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必须经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确定审计立项,事先编制审计工作方案;二是审计机关必须根据《审计法》组织和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人必须提供任期内领导经济工作责任、履行经济责任、廉洁从政等方面的书面材料,审计报告也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经济责任人的意见并签字盖章;三是审计结束后还必须向组织人事部门报送审计结果报告,组织人事部门在接收报告后对审计结果的意见和对经济责任人的奖惩、使用情况,需及时反馈给审计机关。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教育,使每一位审计人员明确,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始之前,还是审计期间或终结,始终存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让每个人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形成“审计就是责任,审计就是风险”的观念,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主动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防范审计风险。

其次,要重视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水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同其风险意识的强弱成正比,而同审计风险发生的多少成反比关系。因此,必须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现代科技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使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造就一支刚正、廉洁、高效、严谨的审计队伍,以减少和避免审计风险。

四、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应当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现有的审计资源,防止出现为盲目追求完成经济责任审计数量而不顾审计质量的倾向。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抓住重点经济事项以及选择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针对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集中力量,切中要害。对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应当排除在审计评价工作之外。如果审计时不突出重点,就会出现避重就轻的倾向,失去经济责任审计意义,给审计结果带来风险。

五、合理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中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非常重要。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应有资料接收清单,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拒绝、妨碍检查,转移隐匿有关资料、资产,这是被审计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审计部门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计单位责任。对于上述情况,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

六、把握原则,客观公正,谨慎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有利于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审计小组和审计人员必须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审计结果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力避主观色彩,不允许文过饰非、华而不实,在审计评价中不允许出现可能影响客观公正的语言和文风。对某些由于审计手段和审计条件的限制而未查明、查实的事项不应下结论。

第二,审慎性原则。审计评价时,思想上要重视,操作上要仔细,还要依据审计标准,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反复琢磨,做到法律法规引用准确无误、语言动用恰如其分、评价过程严肃认真、评价结果不偏不倚,从审计评价的内容到审计评价的文字表述,都要从严审定。

第三,历史性原则。一是对查出的经济责任问题,要按照政策法规的使用年限进行评价,在哪个时间段发生的问题,就用该时间段内具有效力的政策法规来评价。二是经济责任活动跨越时间较长,既要防止被审计对象将经济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推到前任身上,也要防止其推给后任。

第四,独立性原则。评价时,审计小组和审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既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省略偷懒”,简单地抄抄表格,敷衍了事,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坚持独立性原则不动摇,反复核实验证,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实事求是与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篇10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权力监督和制约功能(刘家义,2012)。经济责任审计意见恰当与否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以及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和选拔任用等。有效地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发挥的关键前提。借鉴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目的、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与财务报表审计有诸多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了对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审计风险或者说审计判断风险外,还包括审计结果运用导致的政治、社会等风险,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包括审计判断风险和审计结果运用延伸风险,这就使防范与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意义更为凸显。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容的多样性。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传统其他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在审计事项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界定。领导干部责任界定不当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仍是一个难点。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现实情况也比较复杂,更需要借助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不仅包括鉴证风险,还包括责任界定风险。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两者对“重要性”概念的运用不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是指没有发现重大错报的风险,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查处领导干部权力误用滥用事项,因为权力的运行需要安全合规有效,错误或舞弊没有重大与否的区分。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现代审计的抽样审计技术等一般性的审计风险原因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转型时期,是我国政体国体及其权力运行性状下的特殊产物,是权力安全运行自律和自控的机制设计,是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实践总结的制度完善,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审计内容上主要围绕权力运行,即以权力运行为主线进行的审计评价,区别于以资金为主线的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以认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为内容的财务报表审计。权力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是在特定环境下权力人作出的应激行为,由于决策场景难以复原、决策所具有的主观心理过程、认知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导致对于权力运行的合规有效性判断存在错误风险。

二是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着眼于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权力运行为主线展开,围绕权力运行确定审计内容、收集审计证据、作出审计判断以及进行责任认定。权力运行的合规有效评价涉及大量的非财务事项审查评价,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强调的是财务事项审查评价,对非财务信息等专业要求尚未建立标准或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由此导致审计人员在专业判断时会面临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风险。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规定了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单位运营管理如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以及领导干部自身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审计内容复杂,审计范围广泛。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时间较短,而审计对象或审计业务时间跨度可能很大,这种特殊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较为广泛,既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领导权力,还包括企业行业运行、业务管理等。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内容

将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思想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审计准备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目的是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评估的审计程序包括观察、询问、分析性程序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要着重从权力运行舞弊机会、权力运行舞弊压力和领导干部个体特征等角度分析评估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违规无效率风险。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分析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国家宏观环境、企业行业发展体制机制等中观因素以及领导干部个体认知因素,性格、压力因素等。风险评估信息来源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职能职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发展战略规划等。风险评估中,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人动情况、完成各项业绩考核指标情况,在对权力安全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确定重点业务领域,即风险高发领域。实务中,风险评估还要从权力运行安全有效的角度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职责、内部控制健全、“三重一大”等。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落实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等。现场管理是影响审计实施阶段工作效率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审计现场管理是审计执行主体为规范审计外勤作业、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目的而形成的一整套控制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对审计现场工作的组织、审计资源的分配、现场信息的沟通协调、进度掌控等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易茜,2007)。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现场管理,有效地组织协调审计工作、明确任务分工、科学规划、团队中审计人员的良好协作、畅通的信息反馈与沟通、审计组长正确的战略决策等能够提高现场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有效的现场管理,还要求按时完成项目进度。项目实施中,审计组将审计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内容分解为若干细项,同时将核定的工作日分解量化到每一项工作,并确定对应的审计人员,制定审计项目现场工作进度表,通过现场工作进度表开展针对性管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要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调配和管理。通过与外聘人员签订审计责任承诺书,对有关廉政、保密责任等明确告知,加强对外聘人员的业务复核,有效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涉及对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等的信息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转为现实风险的重要证据。在审计终结阶段,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沟通工作,要贯彻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审计证据整理、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要充分考虑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审计判断的合理谨慎性、责任评价的合法合理性。

不当的责任评价与认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风险源。要克服传统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评价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缺陷,树立责任评价风险意识,在重事实、重标准、谨慎评价等基本要求基础上,敢担当,负责任,主动评价,通过责任认定,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功能。同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如采用故障树、作业价值链等责任认定方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必须要以审计证据为支持,客观公正地评价,特别是要注意对领导干部的成绩评价与审计发现问题的逻辑一致性。审计报告的审理审核工作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重视报告审理,由第三方专人审理,建立审理责任追究制等,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对于审计发现的线索、问题等审计小组要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及时沟通交流,对于审计权限不能够查实的问题,要通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司法部门等开展审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力云.中国特色政府审计的模式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11(10).

[2]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篇11

1 前 言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企业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现在我国的各大企业事业单位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些相关的审计机构也开始了全面的技术革新,其中主要是由理论到实践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审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审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我国企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得到了较好的遏制。本文主要是对一些审计工作中所存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的是企业中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经济审计责任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关责任人对其所管辖的责任出现判断失误,从而使企业发表出了和事实并不相符的审计评价和结论,这样就会使审计主体对所造成的损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进行审计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近几年来,由于全面深入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原因,我们国家已经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提到整个审计部门的日常议程上来。所以,在我国,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所形成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3.1 客观因素

(1)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阶段的国情,现在一些审计机关都是按照1982年所实施的宪法设立的。也就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要设立审计机关,它行使的职责是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共同领导下进行的。作为我国的地方审计机关,一定要在其行使权力时服从本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并且所取得的审计费用要由当地政府支出,审计部门中的审计干部的调动和任免都是在本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的,但是审计业务的管理工作是要服从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如果发生审计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的授意和决策时,审计机关就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这样就会很难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立场上来发表意见。

(2)环境会计因素的影响。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化的时期,我们将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法律环境变化十分快,但是其相应的会计法规和会计所使用的准则并不十分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一些铺张浪费和偷税漏税的现象还在不断出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所以在这种比较差的会计环境下就会出现一些审计对象提供的会计资料并不真实,也不完整。在一些单位内部,一些离任的干部为了使自己可以顺利地升迁,就会在会计资料上下工夫,使所呈现的会计资料完全失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资料的不真实、不完全,直接影响到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3)审计成本的制约。现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在飞速地增长,这样就会使得社会对于企业单位领导的审计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我们国家的审计工作人员和审计工作所需要费用增长的却很缓慢。因而国家的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并且他们可利用的经费比较少。通常情况下,审计责任的审计对象的数量十分庞大,在每位领导换届或者有岗位调动时都会由审计部门按照其在任职期间的表现做出相对公平的评价,这就给审计部门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使其所承担的责任加重,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工作风险加大。此外,现代审计工作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测,审计部门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并采取抽样的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审计方法的运用会使得审计的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从这方面使得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

(4)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在我国,审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这就给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只是对单位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不对单位的某个个人。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的审计人员为了使自己身上承担的审计风险变小,就会认为领导干部任期时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其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风险性,所以只是干脆对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不对领导个人在其任职期间的个人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的范围宽泛。在实际的审计评价工作中,有的审计人员总以为可以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的评价,因而就有可能对一些超越审计单位所管辖范围的财政支出进行评价,把一些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人为的加到对领导干部的评价范围中去。

3.2 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国家的审计单位是依照宪法规定设立的,他们是要履行职责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其所需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并获得同级政府所保证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法律的诉讼。对于由于审计机关所出具的不合理的意见所要承担的责任,在这一方面法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没有法律责任的压力,一些审计人员内心的审计风险意识薄弱,他们一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不注重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导致了审计结果的不合理性。

(2)审计方法的落后。如果现在的审计工作人员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是对账、证、表进行审查并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那么他们就会使工作的重心偏离,不能很好的把握审计工作的重心,从而使审计工作的风险大大加大。

篇12

1.2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就目前审计工作现状而言,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一问题普遍性存在,且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相比于常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全新形式,审计人员应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然而在审计经费短缺、审计力量不足以及审计任务繁重的现况下,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及后续教育机会,其业务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1.3审计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估,与审计对象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现阶段,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审计范围、责任的界定与追究、审计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评价标准以及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措施等各个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审计机关无法精确审计范围,或评价责任标准不一,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2.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在现代审计构成中,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关键所在。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资产完整与安全,并能够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与错误,从而实现会计资料合法真实等诸多财务目标。在建立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基础上,内控制度评审能够对企业管理层岗位职责的落实以及管理水平有全面了解。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重点对执行乏力、缺乏健全内控制度或根本未建立内控制度的审计对象展开详细审计。与此同时,还应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结合制度基础审计以及账目基础审计,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涉及较多复杂问题,具有较高的要求,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较大,因此审计部门应针对此点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推进审计团队建设,并提高培训资金投入,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后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树立严格的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执法水平。审计部门应坚持人本理念,对干部人事制度加以改革,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现代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基础审计等各类方法,推进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2.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保持合理性

首先应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并对评价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加以完善,确保评价有理有据。应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问题,多角度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允和准确性。就国家政策调整与变化而言,审计企业管理层对此无法做出改变,但审计企业经营成果最终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审计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全面、真实以及客观陈述,切忌只看表象,草率做出是非功过的结论。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责权分清原则以及对比原则,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篇13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

(一)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准确性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审计内容,一是财务审计,就是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尽心审计监督;二是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计算出各项绩效评价指标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三是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前两个方面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的评价。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来看,审计的依据主要依赖于被审计人提供的财务信息,同时只有在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真实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客观可靠。然而,就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情况来看,企业采用高水平的、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粉饰财务报告信息的现象非常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如果是根据提供的虚假财务信息进行的,那么审计人员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的职业判断,形成有偏颇的或者是错误的审计评价和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无法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界定不明确

经济责任划分的范围比较广,我们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前任的责任与现任的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管理责任等等。在实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仅仅根据一些书面资料进行分析,是很难判定导致经济审计风险的责任具体是属于哪一种的。很多时候,被审计单位出现了经济责任问题时,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各部门人员都会处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将责任尽可能的推向他人,避免给自己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经济责任问题可能不是现任领导层的原因,而是上一任领导层或者管理层人员离职之前所做的长期决策造成的,也可能是集体在开会商议之后决定的,或者是受制于上级领导而做出的决定,审计人员仅仅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短期的量化的财务信息和非量化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查评价,很难具体认定到底是谁的错误,应该由谁来承担,如果贸然确定,定会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涉及到审计内容非常广泛,这就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非常扎实且广泛的专业审计技术能力。然而,现有的情况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比较低。首先,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审计人员并未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其知识储备,当出现新的经济责任问题时就无法采用正确的手段进行解决。其次,有些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充足和专业技能过硬,但是他们的职业操守较低,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进行评价分析,根本不严格按照审计规章制度和审计程序进行,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最后,审计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在审计的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肯定会提供很多的审计资料,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审计人员不可能全面查看,只能筛选出比较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然而由于技术不过硬,很可能漏掉重要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前的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依据,在粉饰财务信息、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现象普遍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尽可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准确性,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须要提前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透彻的调查,以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被审计单位采用更高水平、更隐蔽的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造假,审计人员在提前调查的过程中仅仅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簿信息进行查看核对显然无法达到效果,因此,需要审计人员找出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审计。在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节可以采用民主测评的方法进行,所谓民主测评是指对被审计人员就职期间的表现,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是否严格按照程序执行重大决策、是否尽职尽责的完成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目标等进行考察。民主测评一般是对被审计单位各部门所有人员进行了解,但其最主要关注的部分是基层人员,通过会谈、调查问卷、约见等方式向基层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以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从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对其领导层人员在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为了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审计人员以座谈会的形式提前向其基层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主动摸清了研究中心的整体情况。

(二)全方位多层次明确界定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的界定关乎着领导层的奖励和惩罚,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在对责任归属方面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明确界定经济责任。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准确认定违法违规的习惯的行为活动,根据客观出现的事实,公平准确的去界定经济责任。其次,当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某些领导层人员可能存在经济责任问题但又无法准确界定该归属于谁的责任时,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的人事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绩考核部门等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尽管审计人员通过短期的信息资料无法确切判定,但被审计单位内部的人事、审计等部门对整件事情的起因后果了解的还是比较全面的,同时对每个人的做事方法手段等情况也比较了解,审计人员与其进行沟通商议,一定会比较客观的确定该经济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最后,审计人员的知识情况还是有一定界限的,当出现了自己不精通或者不是自己领域的相关问题时,必须要及时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以保证问题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例如,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审计处在对中石化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无法确切界定的经济责任问题时,及时与该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联系,合理的界定了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三)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审计人员队伍。首先,要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以更新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其次,除了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其职业修养,要求其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和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防止出现根据主观随意审计的现象。最后,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特别是现在大数据和云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例如,黑龙江省兰西县审计局定期的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提高其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储备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层人员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其面临的审计人员素质低下,经济责任界定不明确等风险也逐渐显露,为了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可靠,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前对被审计单位深入调查,全方位多层次的界定经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