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媒体的运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账号认证原则:与上述公开身份原则相对应,传统媒体人应尽量在相关的新媒体上进行身份认证,从而获得相应的认证标志。同时,认证信息中的介绍应与个人简介的信息基本一致,不应出现相冲突或矛盾之处。
3.头像真实原则:真实头像不仅让陌生人感觉亲切,也让熟人能够有效识别。在头像使用中,通常不宜使用模糊不清、太多修饰或太过艺术化的照片,也不宜使用头像太小的照片,且不宜使用儿时的照片或子女的照片。
4.姓名真实原则:与上述三点相配合,自然而然就是账号名称使用传统媒体人真实的姓名。如果使用业内都熟悉的笔名,则应该在简介或认证信息里加以说明。有时,同一媒体下所有记者或编辑可统一采取“媒体名称+姓名”的命名模式。
新媒体内容的原则
5.核实来源原则: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新闻类的信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而是道听途说,则要进行核实。如果是非官方网站、信誉度低的网站或非认证用户的信息,也需要核实信息的来源,这本是传统媒体人的基本素养。
6.及时原则:由于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内容更新得更快,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能够及时地相应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里,在核实来源真实的前提下,速度就是重中之重。当然,即使要求速度,也要尽量减少差错。
7.客观描述原则:这也是传统媒体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即使没有新媒体也应该这样。新媒体上一些主观臆断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公愤,因此在描述问题时应尽量客观,尽量不用夸张或煽动性的描述方式,尽量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描述。
8.语气平和原则: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上时事新闻类的信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义愤填膺的语气,特别是那些有较大争议的信息。即使有时想表达关爱、怜悯或着急之情,也不要在信息描述时过分渲染气氛。
9.引用声明原则:在引用其他媒体或其他用户的信息时,要尽量声明出处及作者等信息。如果引用的信息有链接地址,则应尽量附加在信息中。
10.短小精悍原则:由于微博、微信及微视频等新媒体内容多数都显示出“微”的特点,那么传统媒体人所的各种信息也应该尽量简短。不需要的废话尽量不写,不需要的图不配。这不仅可以节约观看者的时间,也可以节约观看者的网络流量。
11.保守秘密原则:总有一些事情在某种情况下是不能在新媒体上说的,这可能涉及国家、企业、机构或个人的秘密或隐私,必须慎之又慎,能不说的尽量不说。另外,一些信息必须等媒体机构的正式信息后传统媒体人才能在新媒体上。
12.链接导流原则:为了扩大传统媒体官方网站内容的访问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谈到传统媒体官方网站已的内容时,应尽量在帖子中附加这条信息对应的网址。这不仅可以为传统媒体网站导入流量,而且可以方便观看者查看详细的原始内容。
13.多帖避免原则:由于微博之类的信息长度太短(通常140字),则对较长的内容尽量不要分散成若干个帖子,而应尽量使用长微博的方式,将内容合在一张图中。若使用多个帖子说一件事,则连贯性会是个问题。
新媒体影像的使用原则
14.影像清晰原则:对于新媒体上的新闻报道类的信息,为了让观看者通过它们能够了解准确的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拍摄清晰的图像或视频。
15.重视版权原则:由于影像的版权通常较受重视,因此在引用时要加以注意。好在多数视频影像问题不大,因为视频网站通常给了相关地址,可以嵌入到其他平台中,且播放次数会同步记录到原始视频身上;对于图片而言,应尽量获得原作者同意,或者在帖子内容中标明原作者。
16.交代清楚原则:一些新媒体所配照片虽然很清晰,但不能完全反映现场的情况,要么主要人物不突出,要么重要人物没有正面形象,要么与帖子文字不相关,这些都会影响受众的理解。
17.低俗过滤原则:很显然,传统媒体人对一些不适合公开的低俗内容,应该有足够的过滤意识,并尽可能注意避免。毕竟,新媒体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要考虑低俗内容对未成年人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
18.广告避免原则:对于新媒体而言,要尽量避免直白的广告。对于新媒体引用的影像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在拍摄时可能摄入一些品牌的相关画面,通常应该避免类似的画面,或者在有关品牌上添加水印等元素以遮挡。
19.征得同意原则:影像的版权通常比文字更被看重。在新媒体中使用影像素材前,最好能征得影像作者同意,并考虑适当支付一定数量的使用费。实在无法找到原作者的,则至少应该标明原作者的相关信息。
20.惨景慎用原则:惨烈的场景对受众的冲击力很大,且往往对受众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并可能是对惨景中的相关人物的一种不尊重。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造成的影响面可能更大,要慎重考虑惨景照片传播所带来的伤害。
新媒体评论的原则
21.观点客观原则:对于影响力较大的新媒体而言,有关的评论观点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发表观点就必须更加客观,以事实为依据,给予相对客观的评价,而并非主观臆断,或者功利化地发表观点甚至盲目站队。
22.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是做许多事情的基本原则,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的使用亦不例外。只有更公平、公正地评论,才能让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人显示出相应的声誉与价值。相反,那些故意歪曲的评论则只能沦为跳梁小丑。
23.表情慎用原则:一句话加上表情与不加表情可能差异很大,通常不加表情的评论语气较为平和,加了表情的评论语气则相对加强。例如,加了“呵呵”与“哈哈”表情的评论多数是增加了调侃的成分,而加了“哭”表情的评论显然更多体现的是悲伤。
24.公开分级原则:在点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公开方式。通常,如果是宜于公开的内容,则可能在评论的同时加以转发;如果不太适合公开的内容,则可以选择使用评论不转发或私信的方式。
25.对话衔接原则:由于在微博等新媒体中,转发评论后的内容可能被系统加以裁剪,此时可能出现某些评论内容上下不衔接的问题,从而造成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进而造成一定的误会。建议此时可以删除或调整评论次序后重新转发评论。
新媒体互动的原则
26.积极响应原则:积极是新媒体互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没有互动,则没有信息的充分沟通;没有互动,则没有相关误解的消除;没有互动,则没有一方疑惑的解答。实际上,互动往往可对原始信息加以补充或修正,从而使之更完善。
27.讲究礼仪原则:礼仪是风度与修养的表现。不论是任何问题,新媒体中的互动与其他渠道的互动类似,都应该讲究礼仪,既做到不卑不亢,又做到有礼有节,从而让相应的互动气氛较为融洽。
28.以诚相待原则:新媒体的互动即是某种意义的交往,交往则需要以诚相待,否则可能疑神疑鬼或相互猜疑。特别是在一些从未见过面的网友之间,双方都应该坚持以诚相待,既不摆架子,也不卖关子,从而形成坦诚的关系。
29.平等互动原则:平等是新媒体互动所提倡的另一重点。不论身份高低,不以职业区分,只要有精彩观点,就值得交流互动、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让交流各方同时受益。显然,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上不应凌驾于其他用户之上。
30.避免无效原则:新媒体的互动不应该误入歧途,应该重视其有效性,避免词不达意,或生涩难懂,或拐弯抹角,或意思表达不明确,应言简意赅、清晰描述及通俗易懂,从而有效地避免互动中的无效现象发生。
新媒体删改的原则
31.删帖慎重原则:对于在新媒体上已经发出去的内容,删除应该相当慎重,特别是重要的新闻或已经有相关转发或讨论产生的帖子。
32.删改说明原则:在删除或修改过程中,应该对为什么要进行删除或修改有所说明,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猜疑。当然,这也提醒传统媒体人,在信息时应多对内容进行核对。
33.跟踪扩散原则:由于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通常较快,此时要对一些出现差错的内容加以跟踪,以观察其是否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34.信息补充原则:如果不对一些不完整或有小差错的信息进行删除,则可以对原帖的内容在转发或评论时加以信息补充,使这些内容与原帖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描述。
新媒体社交的原则
35.关注慎重原则:虽然关注谁是一件相对自由的事儿,但传统媒体人还是应该相对慎重。毕竟,有些特殊用户的账号可能代表着某个阵营或某种价值观,关注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认同。
36.礼貌邀请原则:有些时候,为了在新媒体上和对方互动,可能必须与对方形成好友关系,此时的邀请应该尽量体现出传统媒体人应有的礼仪。
37.平等交往原则:与前面提到的“平等互动”原则接近,新媒体中的社交关系也应该体现平等,这也是新媒体消除权威、去中心化的一种基本需要。
38.诚实守信原则:中国人提倡与朋友交往时的诚实守信,新媒体环境下也不例外。如果失去这一基础,则交往会失去价值,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大打折扣。
39.设身处地原则:好友间的交往常常需要设身处地,即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即使有些信息貌似很重要,但出于保护对方的考虑,可能不得不做出放弃。
利用新媒体采访的原则
40.事先约定原则:由于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不一定随时随地在线,那么传统媒体人在利用新媒体采访相关人士时最好进行事先约定,避免采访扑空情况的出现。
41.话题预习原则:对于采访内容,传统媒体人应尽量事先做好功课,对相关话题有所了解,从而避免提出一些相当外行或让被采访者感觉莫名其妙的问题。
42.问题清晰原则:传统媒体人对想采访的问题需要清晰地加以描述,避免含糊不清,从而避免让被采访者一头雾水或不知所云的情况出现。
43.观点确认原则:对于采访所得到的回答,在整理内容之后,应该尽量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采访记录发给被采访者,让被采访者加以确认,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44.身份确认原则:对于被采访者,应该向对方确认其身份。对于多种身份者,最好能使用与采访话题最接近、最相关的一种身份。
引用新媒体内容的原则
45.声明来源原则:一些传统媒体人会从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上获取一定内容并在传统媒体中加以引用,此时声明网上内容的来源则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46.账号可信原则:在传统媒体引用新媒体的内容时,应尽可能选择那些相对更可信的账号所发的内容。另外,对于重要的问题,权威人士的账号所发观点则更具影响力。
47.截图备用原则:对于新媒体上的内容引用,有时对内容进行描述不易表达其含义,或者被引用内容可能被删除,此时截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48.稿费征询原则:任何原创的内容都有其价值,传统媒体人本来就比较看重这一点。那么,当传统媒体引用新媒体内容时,与作者联系获得使用授权并确认支付稿费的金额,则显得较为必要。
篇2
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首先可以带动教育培训形式创新,且可以为教育培训内容的丰富提供很多支持。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媒体传播形式总称,其在教育领域内的运用价值越发多元,干部教育培训中很多创新教学法的运用也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个有效载体。正是由于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价值较为多样,很多高校在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中也积极进行着新媒体运用尝试。但也要看到,学生干部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且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对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角度,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在开展上的规范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些因素影响和作用下,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受到了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如何高效运用新媒体,发挥出其固有运用价值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2.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现状
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状况有了一定程度好转,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行了新媒体运用尝试。从干部教育培训中新媒体的运用状况看,新媒体运用层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新媒体运用形式较为单一,新媒体往往只能充当简单的教育培训内容展示工具,其它层面的运用价值也受制于固化的运用形式无法较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内容依然较为固化,新媒体的运用并未较好弥补这一干部教育培训不足,在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十分固化时,新媒体的运用也会带有一定局限性,这也成为了干部教育培训中新媒体运用层面的问题表现。最后,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较为机械,很多教师缺乏新媒体运用经验,这也导致新媒体的运用很难转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新媒体运用事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在这些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扭转时,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新媒体运用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3.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策略
3.1借助新媒体强化教育培训沟通
从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上看,新媒体运用形式需要得到有效多元,借助新媒体强化教育培训层面的沟通也十分必要。教育培训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干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且教育培训服务的提供需要同学生干部群体的需求将相互适配。因此,通过新媒体与干部群体进行沟通,获取一些其对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看法较为可行,这对于相应教学培训活动开展形式的调整,以及内容的确立都能提供很多参考。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创设具体的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一些学生干部工作技巧、经验的分享交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获取到一些教育与引导,这也可以将新媒体同干部教育培训事宜更好联系在一起。此外,教师也应当在日常借助新媒体时代下社交软件同学生干部进行沟通交流,为其提供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培训、引导和帮助。
3.2依托新媒体扩充教育培训内容
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较好扩充,新媒体时代下,依托新媒体扩充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做法也较为可取。例如,教师可以在MOOC平台上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获取,并制作成课件,结合课件讲解更好把控教育培训节奏。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其它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经验进行有效分析,在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实际状况与需求,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培训主题。确立出了基本的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主题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教育培训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教育培训内容的扩充。诸如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干部的沟通技巧培训相关内容十分多样,通过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教育培训资源,并在教育培训中进行转化也能有效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内涵,进而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有效性。
3.3结合网络中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育培训
篇3
新媒体;社会化营销;融合
1社会化营销策略的基础
1.1“更消费者时代”的要求“更消费者时代”是营销和广告活动中的概念,是营销和广告定位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他们在消费中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消费主体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成为消费的核心,也为广告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广告既要细致的了解目标受众的个人爱好、生活方式以及媒体接触习惯,等等,还要了解不同媒体的传播特性和目标消费者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接。
1.2生态传播理念的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样式纷繁复杂,各类广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广告想要博得受众眼球、吸引受众注意,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打破传统广告的硬性营销,提出了生态传播的理念,就是充分考虑到广告效果所带来的社会整体利益,一方面保证广告作品产品诉求的质量,另一方面注重社会文化传播的力量。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方式,将信息准确的传播给适宜的受众,这既为企业节省了资源,也满足了消费者的视听感受,更好地达到了广告传播效果。
1.3行动化趋势的加剧广告的行动化趋势来源于竞争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广告公司基于广告活动的基础上,将企业广告宣传和社会公益主题结合在一起,在进行公益文化宣传的同时,将产品自身的内涵主题结合在一起。在传达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能直抵受众内心深处,调动受众的情感。同时也利于企业形象的完善和美誉度的提升,进而达到品牌传播的最高境界。
2社会化营销策略的特征
2.1精准性社会化营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消费者进行创意传播活动,比如可口可乐的暖心营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人们不同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纪实传播。比如,可口可乐在菲律宾所做的一次社会化营销活动,把目光对准了无数海外务工人员,可口可乐用摄像机记录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菲律宾打工人员,为了节省更多的钱寄给老人、孩子糊口,已经有好几年没回家,于是可口可乐帮他们买了机票,帮他们回家,全家团聚。针对过年期间很多人大包小包带回家,飞机行李就难免超重,于是可口可乐就在机场为大家送去超重,这样大家就不用担心行李的问题。
2.2互动性互动性特点可以帮助企业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众既是产品的诉求对象,又是社会化营销活动的主角,在产品诉求点和传播载体之间找到契合点,以新颖独特的、新鲜的创意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如金霸王2015年推出的公交站台互动传播广告:在寒冷冬季暴风雪的袭击下,人们一起站在公交站台下,按照广告的提示,手牵手,让人体成导体,公交站顶部上就会吹来暖风,为候车的人带来温暖,广告语“温暖来自你我”。受众为人们营造了温馨的画面,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有着受众的互动参与,既是活动也是广告。
2.3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改变了广告的传播方式,广告主能更好地掌握受众的个人信息,受众能够更好地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广告主,双方信息对称。企业通过对社交平台大量数据的分析利用,深入挖掘出用户的兴趣及真实需求,更准确地去攻克产品的设计研发,使社会化营销策略的广告活动得到深入的广泛传播和议论,扩大广告效果。
2.4低成本高收益社会化营销为企业带来了低成本的组织力量。社会化营销的广告以记录的方式,将创意活动记录下来,并通过微博、微信和相关新媒体渠道进行播出,广告媒体成本较低,但是播出之后,人们相互转发传播的口碑力量却是巨大的,往往企业以同一核心概念连续推出几个这样的广告活动,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组建一个庞大的粉丝宣传团队,其力量不可估量,只要合理利用就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现在已经拥有了数量庞大的粉丝团队,并在可口可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每当可口可乐有线下活动或者出饮料新品,这些粉丝就会起到大力宣传的作用,将宣传效果最大化,而这些收益几乎是不需要成本的。
3社会化营销策略的创新应用
3.1满足受众的体验要求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还要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要。社会化营销完成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体验,提升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黏性。比如,一则牛仔裤的广告,当消费者走进试衣间穿好牛仔裤,试衣间的地突然像传送带一样运动起来,消费者也随着运动,速度不断加快,运动姿势难度也不断加大,对于牛仔裤的消费者,就是感受运动时的舒适性,通过此次体验,能够更好地感知到牛仔裤是否舒适。
3.2发挥受众的口碑传播口碑传播是指受众在相关群体之间进行的对企业和产品相关信息的传递。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口碑传播越来越重要。可以是体验者的传播,也可以是看过社会化营销活动视频的传播,通过了解企业在新媒体上的口碑,容易感染受众的内心,进而改变对企业品牌的态度,即使消费者暂时不需要这些产品,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想到。
3.3挖掘产品与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点以产品诉求为核心的营销时代已经过去,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营销时代也逐渐改变为价值驱动为核心营销时代,消费者的观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是一份触及心灵的体验。广告人员应该注意把企业的品牌理念通过移动媒体平台清晰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形成有效的沟通、互动。
3.4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企业要科学合理地配备新媒体资源,增加新媒体的运用和开发。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有效地运用新媒体的高科技,才能达到理想的营销效果,及时创新开发,才会出现新的互动方式,才能在互动中增添企业的活力。所以企业要努力运用高端科技,不断开发新媒体,为社会化营销提供更多元化的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李震.基于AISAS模式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04):393-394.
篇4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是由戈尔德马克提出的,后逐渐在全球扩展开来。我国是在21世纪开始使用“新媒体”的,新媒体通俗来讲是指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例如手机报、博客、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终端即时通讯、网上商店等,这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掀起新媒体应用的新浪潮。我公司工会也追随其后,开始应用新媒体进行工会工作的各项开展和实施,下面就工会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进行如下阐述。
一、目前广安供电公司工会运用新媒体的情况
1.工会充分利用省电力工会网站所包含的信息,全面更新和反馈要闻、通知、民主管理、群众生产、班组建设、自身建设、文体活动、职工园地以及厂务公开等专栏的信息,为范围内工会干部接收相关业务信息和员工浏览提供有利保障。
2.在省市公司开辟的政工之窗平台上,工会相关信息;传播职工之家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优秀的经验做法,展示员工文化创作和丰富的健康文化活动。
3.广安公司工会开辟了微信平台――员工之家,工会主席为群主,及时工作讯息、工会动态;积极宣传和展示先进员工事迹,传播无限正能量。同时建立了员工专用QQ群、微信、微博、各类短信平台及二维码等;做到员工与工会之间交流高度畅通。
二、目前应用新媒体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目前工会应用新媒体工作开展逐渐进入有序状态,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专业技术和整体实力薄弱
首先,新媒体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资金为支撑,最关键的就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的相关人才。高端的设备设施是新媒体推广的关键,这里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维护和扩展,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更好的发展新媒体应用,但是工会由于该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所以在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相对缺乏,相关技术也较落后。
其次,新媒体的应用给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例如:对于新媒体的编辑而言,其不仅仅需要具备传统新闻媒体人的策划能力,而且要能从新媒体受众的心理出发,选择最合适的形式呈现并传达信息;其次,新媒体的网络编辑需要深谙网络页面设计等相关知识,要善于运用网页的版式、色块、标题等提高网络的点击率;而手机新闻编辑则要更注重利用最精练的语言,造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冲击力的新闻。但是目前,工会拥有的新媒体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媒体组织,对多媒体的管理力不从心。
(二)新媒体创新力不高
新媒体推广的内容是工会服务和推广的灵魂,而内容的价值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服务的创意与创新,产品的创意与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新媒体内容的关注度、参与度与满意度。现阶段,员工对于工会文化新媒体应用关注度与参与度的匮乏,也一部分是由于新媒体内容的创意与创造力不足。我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在新媒体内容创意与创新开发上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山寨思维”,相关工作的开展仍然以模仿先进地区经验来进行。因而,如果想要提高员工对新媒体应用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我们就必须大力的促进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增强工们工会新媒体产品的创新力度。
(三)员工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不高
目前,我公司仍有一部分员工对于信息咨询与浏览还局限在实体图书室、报纸、杂志等形式,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不太了解,对如何利用新媒体去享受服务的意识不高,主要表现在员工并不了解哪些信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也不清楚通过新媒体能搜索到哪些文化信息,对于如何通过新媒体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服务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员工对于新媒体知识理解和认识的缺乏,导致员工对于新媒体应用的接受程度不高,这严重限制了工会新媒体应用的推广和普及。受众对于新新媒体的利用意识不高,会造成工会公共资源浪费,影响工会推广信息数字化的积极性与进程,所以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三、优化建议
(一)提高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是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前提。由于现阶段,工会文化服务新媒体管理的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且新媒体管理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不高。因而,工会应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对媒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素质与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人才观,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符合工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远中近期化人才培养规划。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人才政策,确保我公司上下像重视科学技术人才一样重视新媒体相关人才,加大对新媒体文化服务管理人员的扶持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中新媒体管理人员的待遇。最后,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与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新手媒体服务体系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网络设计、平台建设、日常维护等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与高层次人才。
(二)注重员工对新媒体的感知和认同度的培养
现阶段,新媒体在广安供电公司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传播媒介、基础设施、数据平台、管理机构等传播要素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是,员工对公司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的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并不高,仍有大部分民众不知道怎样利用新媒体了解我公司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培养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未形成。因而,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员工对于新媒体的感知与认同度的培养。首先,相关部门应向受众展示新媒体的效用,让员工了解到自身通过新媒体这种崭新的传播形式与介质可以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务,其相较于传统文化服务部门和传统媒体存在哪些特点与优势,让员工产生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产生初步了解和进一步尝试的好奇心。其次,应大力宣传目前广安供电已经进行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员工了解现阶段其通过新媒体可以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享受这些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加大对员工媒介素养的培养。公司可成立新媒体兴趣小组,整合自身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深入了解员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爱好与期望的基础上,着实建立培养员工媒介素质具体方法与渠道。充分利用公司网站、数字媒体等平台,夯实新媒体的宣传与辅导工作,对员工的疑问和意见及时并有效的处理,切实提高员工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及应用程度。
(三)加大对行业信息化的内容投入
公司内部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硬件传播媒介,还需要人力管理、内容投放等要求。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媒体时代单单只有基础设备是不行的,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内容投入。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强调一下几点:
第一,保证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任何媒体传播的内容只有足够的丰富才能够更好吸引受众,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对新媒体内容的丰富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内容主要来源于市场本身、公司内部、政府部门以及员工生产实践中,要丰富新媒体中工会工作相关的信息内容,媒体本身就要加强工会组织与各个领域的联系。制定良好的合作模式,确保各行业涉电人员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将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料于网络。并且还要保证此种模式的延续性,在市场的不断变化中,不断调整。只有保证媒体内容的丰富度,才有可能深刻的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让更多人获益。
第二,要保证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针对性。这里所说的传播信息主要包括地方工会、电力工会的信息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在这里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比如说普通的公司员工(基层会员),他们从事工种细分不同,需要的相关信息是不同的。有时候即便是同一层次的群体,他们可能从事生产的品种不一样,对信息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就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信息,如网站建设中,针对公司员工开设的专门的栏目,就应把工作中实用技术、供求信息、等栏目作为重点建设。
第三,保证传播内容的准确性。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种类越来越纷繁复杂、数量越来越巨大,尤其是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许多是没有实用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虚假信息给员工带来巨大的损失的同时还使员工从思想上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产生不信任感,使得互联网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工会新媒体编辑人员一定要甄别电力信息内容,保证为员工提供的电力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保障电力互联网媒体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公民媒介素质的不断提高,新媒体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新媒体对于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拥有着数字化、即时性、兼容性、交互性和非时限性等一系列的优点。目前,新媒体的应用对于广安供电工会的文化服务工作有着具大的影响,可以更好的推进和开展广安供电的相关信息服务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找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然后改进这些不足,才能促进工会新媒体的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新媒体对县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相关服务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受到冲击,从这个意义出发,通过对以往传统媒体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电视因为将声音和画面进行有效的连接和结合,可以满足受众的相关要求,特别是对信息传播的要求,更多的人愿意通过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来接收各种新闻信息。因此,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节目已经成为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不仅可以对各种新闻内容进行精确的分类,还可以针对用户的实际需要提供更加细致化的功能服务,使受众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接收到最感兴趣和最有用的信息。此外,县级电视台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主动地通过新媒体去搜集自身需要的新闻信息。电视台如果无法实现同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有效沟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视台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从另一方面而言,新媒体信息的制作流程相对更加自由,而且其传输速度相对也更加快速,渠道也更加广泛,可以实现受众同新闻传播主体的有效沟通。这些因素都对电视广播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新媒体的发展对促进电视广播新闻传播变革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必将促进整个新闻行业迎来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媒体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有效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二、推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同新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实际应用
(一)对新闻资源进行认真挑选,推动地方新闻本土化的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接受者和新闻的者,人们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对自身经历过的事件进行传播,这已经成为一种新闻传播常态。对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而言,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成为新闻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传播媒介和新闻终端的有效利用,加强同受众之间的联系和有效的沟通,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在舆论的引导和信息的传播中,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二)对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有效优化,推动新闻故事性的发展
传统的新闻报道大多采用对新闻事件进行直接叙述的形式,对受众而言,即便新闻内容本身有着一定的传播价值,但是受众很难有效地接受这种传播形式。而在电视台对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往往会借用很多有趣的故事对新闻进行阐述,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烈共鸣。新闻工作者应当看到,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借助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这方面而言,新闻工作者可以得到相关启示,一是通过借用相关网络语言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二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可以适当通过聊天和拉家常的方式进行新闻内容的播报,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实际认可度和参与度,同时也增强了新闻节目的服务功能,便于新闻节目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对新闻的渠道进行深入拓展,切实推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面对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台自身品牌效应的有效发挥是考验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对品牌效应的利用,调动各方面资源对新闻的渠道进行分析和拓展。从另一方面而言,县级电视台的技术人员通过运用相关技术建立网络电视台的时候,要看到手机移动终端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将电视台新闻传播的渠道拓展到手机移动终端,最终通过打造属于电视台自身的终端软件,传播更多鲜活真实的新闻活动,以此进一步扩大电视台的传播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的有效维护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对相关新闻进行有效的和跟进是其一项重要的措施。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固然在迅速成长,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和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如何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以此有效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交融,进一步扩大县级电视台广播新闻传播的实际影响力和传输速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而言,面对新媒体对电视台各项工作的强烈冲击,县级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应当从全局出发,用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实现新媒体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有效应用,更好地满足电视广播新闻受众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电视台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玮.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县级台新闻之我见——以漳平市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传播,2014(13):30-31.
篇6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初中数学也迎来了它新的发展阶段。在新课改之下,对于初中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初中数学在中考中的不可言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他的重视,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有效地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例如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等等教学辅助设施,同时学生也要积极的进行配合来共同打造一个高效课堂。不过在教学实际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很多的教师存在着一些误区,过分夸大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初中数学新课改中多媒体的运用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探究。
1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多媒体运用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过度使用多媒体
和传统的板书等等方法相比,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运用的确有着非常巨大的优点,受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充分肯定。但是在目前却有很多的数学教师却过分的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要全面引进多媒体,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但是实质上这些教师走进了新课改的误区,并不是实质上的教学改革,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运用,所以在现阶段存在着很严重的过度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们要知道,初中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抽象性,所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也能够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加以突出。但是过度滥用,只会物极必反,需要深刻认识到它仅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是为了方便数学教学而运用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2使得课堂学习效率降低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很多的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教学之后,就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仅仅是在PPT之中放入许多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在上课的45分钟之内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点,但是这种方式仅仅只会造成数量的提高而导致质量的降低,也就是课堂效率的降低,因为一下子被灌入大量的内容,很多的学生都会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始终处于紧张的上课记笔记的状态,生怕速度过慢而错过任何一个有效知识,这样就会盲目记笔记而没有理解上课内容,只会背离教师初衷,造成课堂效率低下[2]。
1.3忽略传统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但是目前很多的教师却把它当成了唯一的一种进行运用,因此而忽略了其他诸如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需要教师根据上课的需要来配合进行使用。例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能够给予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能够记忆深刻,但是这也会给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带来麻烦。因此老师可以适当的采用板书的方式,将数学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再放在黑板上进行具体的阐述,方便学生理解。或者是题目比较复杂的题目,老师可以适当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找出解题思路,再使用多媒体播放具体的解题过程。
2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运用多媒体的有效对策
2.1根据上课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能够激起学生钻研探索数学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上课的需要,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等适当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3]。同时在PPT的展示过程中,要注意增强PPT的内容有效性,不要片面的追求华丽的背景而使得内容不足。尽管优美的外观会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欲望,但是却也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毕竟数学知识点才应该是学生应该关注的内容。
2.2将学生放在多媒体教学的主体地位
要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真正做到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就必须要将学生的真实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手点,这样便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的运用只有紧密联系初中生的思想实际,从学生的真实思想出发,才可以全面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和主动性。否则,非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性,更有甚者,还会使得学生对多媒体产生反感心理,那就更加无法提高上课的实效性。
2.3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方便教学,而并不是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板书,提问等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存在了很长时间,也有其显著的优势,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适当配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有利也有弊,需要大家一起去共同探索发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不断配合和共同努力,一起打造初中数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篇7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多媒体教学
室内设计是指在已经建造好的房屋内部进行装饰、设计等,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室内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满足居住者的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在各个教育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室内设计也不例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合理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可以选用生动的图片呈现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使抽象的内容显得更形象、清晰,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室内设计的乐趣。
一、多媒体教学给室内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增添乐趣
第一,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反复的机械操作,特别是在板书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此外,多媒体具有丰富的文字、画面等相关视听信息,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理解、思考知识点。第二,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多媒体可以三维影视浏览室内外环境,还可以展示室内设计的风格特点、设计完成后的整体效果,让室内课堂教学更富直观性、生动性。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更使用不同的媒体,使学生能够收获更丰富的专业信息,在扩大教学容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更值得欣喜的是,在学校计算机教育系统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共享性,让学生提前了解更多的行业信息,随时阅习教师的教案,访问丰富多样的资源库,从而提高学习自由度,扩大学习空间,提高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使一个班级或整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分享。
二、多媒体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室内设计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考量教师的思维理念,更考验学生的创造力。室内设计学习者需要在长期大量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一定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储存大量的实例为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愿意接受新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参加实践,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化被动为主动。另外,在当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前卫的室内设计知识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室内学习网站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室内设计专业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的原理,然后进行审美训练,欣赏优秀室内设计作品并分析其艺术特征,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方式。多媒体的运用,能方便地实现学生对室内设计的审美要求。
3.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在以往单一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书本为例讲课,学生听课,这样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对室内设计教学的顺利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主动引领他们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然后让学生将对生活的认知度与专业相结合,如,可以将自己拍的图片用到作业中,实现情境再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行深层次发展,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实现教学效率的优化。
4.应用多媒体解决专业知识难点在室内设计学科课程中,人体工程学是重中之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彰显艺术的多元化。利用多媒体,可以把身边的生活现象拿到教学题材中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让课程内容不再乏味。更主要的是,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让生活现象表现得更为直观,学生印象也更为深刻。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室内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室内设计同生活更加一体化。合理地将多媒体与室内设计课堂教学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能显示出巨大的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人才的竞争优势,教育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摈弃以往封闭的教学模式,以积极的心态作出最大的调整。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传播知识是如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8
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生存的世界里,电视媒体的霸主地位正在被撼动,或者说,以往那种坐在客厅看电视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撼动。
在旧传播时代,电视处于传播中心位置,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来决定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新传播时代,电视的控制力和传播能力已经大大弱化,在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以市场和受众为中心,并更加重视用户体验,才能真正适应新传播时代的要求。
电视媒体是典型的大众媒体,传播范围广,但与受众的关系较为浅薄。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可以称为“个体媒体”,可互动,与用户关系紧密,类似人际传播,缺点是到达特定用户的成本较高。
所以,电视与网络可以成为良好的“伴随”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绝对竞争关系。电视媒体需要新媒体实现粉丝效应,新媒体也需要电视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到达用户,实现盈利。没有电视的播出,就没了统一的时间节点,就不会出现上千万人同时关注一件事的状态,而没有互联网,相关话题就不会发酵、再发酵,最终成为一个“现象”。一方面,影响年轻人的主要媒体不再是电视台,而是各种互联网终端;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在专业制作领域则依然保持着自己传统的优势,两者配合才能形成效果最大化。
二 省级卫视运用新媒体的策略
那么,一个省级卫视怎样运用好新媒体呢?结合实践来看,应充分尊重新媒体自身的规律,在四个方面做好破和立。
第一,运用社交媒体时,要破除“公告栏”和“节目预告表”情结,应该创造互动氛围,用契合自身电视媒体气质的内容,实现人际传播,网罗粉丝。
在电视台内部,线上的节目始终是第一位的。不少省级卫视开办自己的社交和自媒体账号,也是为了简单的预告片,预热线上节目,目的是将粉丝的关注转化为可以考量的观众收视率。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往往收效不大。“公告栏”和“节目预告表”还是信息的单向传播。在各卫视竞争激烈的今天,在社交媒体上振臂一呼,就想要应者云集,几乎是奢望。社交媒体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放大影响”和“网罗粉丝”。放大影响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制作带有话题性和观念性的内容,让它裹挟着希望被传播的信息在社交圈子中流传开来,进而吸引跟媒体气质相符的受众成为粉丝。
第二,与视频网站合作时,不要简单地把视频网站当做“第二屏”。可以尝试邀请视频网站介入内容制作和前期推广,共创共享。
视频网站是各省级卫视接触比较早的网络媒体。但直到现在,真正台网合作,从内容策划初期就共创共享的成功案例还不常见。虽然视频网站花重金购买电视台综艺节目的新闻屡有耳闻,但网站和电视台在节目方面全面合作获得成功的,目前也仅有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合力打造的“汉字英雄”。省级卫视在尝试与网络视频合作时,不妨多些“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视频网站强大的收视数据作为节目策划的数据支持;台网互动,利用电视媒体“广”的优势和视频网站“准”“互动”的特点,协同进行节目推广。
第三,在新的传媒环境中,要破除“电视节目”心态,应该建立“视音频产品”观念,在节目策划制作的过程中,就试图寻找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可能,摊薄制作成本,增加接触受众的渠道。
电视节目声画并茂,但也由此推高了制作成本。通常,电视节目花费巨大的工作量制作完毕后,在电视台一播即过,算上重播,每分钟制作成本也不便宜。而普通电视节目的网络播出。一般情况下,都是签的打包协议,相当于免费供视频网站播出,换取多一点的曝光率而已。在电视节目策划之初,就把多屏多媒体的概念纳入考虑之中,一个节目,传播的内容准备好以后,可以以视频方式呈现,供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播出;也可以以音频方式呈现,供电台和网络广播电台播出;也还可以整理出文字,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传播,其精华部分还可以考虑出版成书。节目形成产业链的同时,也借助多种媒体的力量,增加了节目与公众接触的机会,容易形成注意力合力。
第四,打破“电视台的新媒体项目”的思想禁锢,应该按照新媒体的规律来创立和运营新媒体项目,寻找可能的盈利点,反过来将电视台的公共传播资源、节目制作能力、媒资、广告资源等看做可以内部整合的资源。在电视台母体的支持下,实现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盈利,最终实现双驱动,完成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真正融合与发展。
人类的信息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已经走到了数字传播阶段。传播行为不变,但表现形式和传播技术在变。传统媒体最终将被数字新媒体替代,这是时代的选择。现在经历的就是这种替代性变化,互联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像,可交互能搜索,能够满足传统媒体目前所能提供的各种功能。像数码相机替代胶卷相机一样,当数码相机出现后,不论胶卷相机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它。
三 省级卫视运用新媒体的案例及展望
也就是说,从传媒方式的发展来看,新媒体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但新媒体的盈利模式一定与电视台制作节目,面对公众广播然后收取广告费用的盈利模式不同,有自己一套运作方式。可以说,由于互联网的免费惯例和新媒体之间强劲的竞争,一个新创的新媒体要露出头角,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比目前垄断经营的电视媒体来说,确实不易。小树苗的成长需要大树遮挡风雨,在不少新媒体寻找电视这样的大众视频媒体合作的现在,电视台内部能否整合自己的资源,来培育小制作和传播成本的新媒体呢?
篇9
一、多元化新媒体信息技术特点
(一)教学资源爆炸化。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日新月异,持续呈爆炸状态,多而密。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运用电脑作为教学设施能做到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方面的结合。
(三)教学交互性强。教学中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也可以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的影响。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新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探究其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习开发性。通过新媒体可以实现远程教育。
二、英语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语言,强烈的交互性是它最大的一个特点,英语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听说、阅读、写作,运用新媒体教学,这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听说:网络环境中的多媒体软件能与各大英语教学网站链接,人机互动使得学生在听力与口语更显规范化。
(二)阅读:网络的建立,海量的英语信息被共享,学生可以选择自身爱好的题目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精读到略读再到快读,加强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在网上的阅读和交流显得尤为容易,Email的广泛运用都能快速实现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
现目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基础较差,再者学习兴趣不是很高,然后是学习呈现被动化,再者学习效率不高,最后是学习后运用不出来。改变这些现状则是多元化新媒体教学的一大任务之一,运用英语教学中“冷门”的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新媒体产品和教学方法,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和学习兴趣。通过该课题的实验训练,使学生提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交互技术的能力,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建立时尚化、立体化、自主化、个性化的新型英语学习环境。
四、多元化新媒体实施计划
我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不高,除了有限的课堂训练之外,平时缺乏锻炼的机会和环境。而根据本课题的设计,运用“冷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特点之一是可以让学生做到“随时随地练听说”,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课题的实施计划也围绕以下要素进行:
(一)借助学校的新媒体设备(主要是电脑)和师生自有的新媒体产品(主要是电脑和手机),运用丰富的中外文图书音像资料等,进行“时尚性学习”。因为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和书本上的知识好比大海和小溪相比,更新的速度也比书本更新的快很多,教学走在时代的前沿,足以彰显时尚性。
(二)结合使用广泛的微博、博客、qq、视频、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进行“自主性学习”。微博、博客、qq、视频、微信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常用的工具,特别是高校的学生尤其经常运用,如果把这些结合英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新媒体教学训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进行“互动性学习”。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关键要用得出来,交互性显得尤为重要,要互相交流探讨才能更快速的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是英语教学中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在对学生进行新媒体教学时,注重教授对于海量信息的甄别与删选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料,不是分水平,一刀切学习,而是要进行“个体性学习”。
针对以上四点可以举个实例来说明,教师要根据网上的英语信息,下载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课题,并编制在教案中,把在英语中的一些有趣的对话或者视频也一并整理归类,运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映,在播映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图文进行补充和讲解,使得英语课题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们的学校积极性,然后可以建立一个班级QQ群体,然后教师可以在群里发放一些学习的资料,然后不定时的在群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群内发放一些开发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发散思维考虑,然后老师通过自身的理解给学生们推荐合适的教学网站,定期或不定期的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最后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学习主动性也不高,可以在教学上制定一套激励措施,比如能达到多少的词汇量,或者能掌握多少语法,能背诵多少英语名句,教师都可以适当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多元化新媒体特色创新
(一)创新性。由于我校一些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加上性格内向等因素,一直处于“哑巴英语”的状况。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可以促进这一问题的改善。比如,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对话练习,而通过视频和微信等手段,则可以实现“远距离面对面”进行听说对话练习的效果。毕竟,愿意去“英语角”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并不是大多数。
(二)普遍性。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冷门”新媒体技术,在我校师生的实际生活中运用广泛,所以,对于课题的普遍开展,将极为便利。
(三)延伸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听说训练,大多在课外进行,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学习延伸性。
(四)互动性。一人埋头苦读,往往比不上众人探讨的效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新媒体技术交流,可极大扩展互补性。
(五)便捷性。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将极大限度地扩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不是非要打开书本或者坐在电脑面前。
(六)共享性。学生可以创建博客,将文章、音频或视频放在博客上,供同学观看、下载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使博客成为一种灵活、个性化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形式
六、多媒体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转化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探究性学生提供教学基础。
(二)使教学过程探究化。当问题被提出时,学生开始进行探究,运用交流、翻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习到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创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三)使教学活动网络化。在实际教学中,网络的良好运用将使教学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认为是无穷尽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也是显得很重要的。
(四)使教学结果优良化。通过新媒体的良好运用,达到了以上的结果,那么不仅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结果更加优良。
篇10
一、世博会新媒体运用的表现形态
上海世博会上,主办方、媒体、运营商及公众等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世博会在宣传动员、信息服务、媒体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增强了世博会的传播和展示效果,使海内外更多人士感受到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
(一)世博会主办方的权威
1、基于互联网的网上世博会与世博网
(1)网上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曾提出网上世博会的概念,但最终只办成了世博会的官方网站。2005年前后,国际展览局和瑞典政府合作,试图做出一个网上世博会的策划,但直到2006年上海网上世博启动时,尚未拿出确切成果。
上海网上世博会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可的世界第一个网上世博会。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网上世博会采用的互联网Web3D技术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因此即使在全球,如此大规模的三维网站也不多见。网上世博会于2009年11月12日上线,2010年5月1日向公众全面开放。所有确认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参展者均参与网上世博会。
网上世博会包括中英文版三维网站(BS系统)和网络游戏未来之城(CS系统),151个独立建筑的三维全景多视角外观,209个组织方代为建设的浏览型展馆,96个由参展方自行开发建设的体验型展馆和“一轴四馆”等13个组织方重点展馆的内景,给浏览者以逼真的主观视角游园体验。据统计,网上世博会全面开放的首日网上入园人次就达到285万,与实体园区入园人次相比高出十几倍。截至8月30日,网上世博会访问量PV值累计超过2.8亿,网上入园人次将近6000万。
(2)世博官网:世博网是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2000年4月10日开通,在申博、筹博过程中,世博网成为各界了解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平台。2010年4月7日,世博网(expo2010.cn)全新改版,包括中、英、日、法四语种,资讯、展馆、活动、论坛、服务、志愿者、地图等七个频道。
世博网注重为参观者服务,首页最醒目位置安排票务、交通、餐饮、园区导览等参观者最关注的实用信息,在首页醒目位置公布入园人数统计,公布热门展馆排队信息等,网罗展馆、活动、论坛的最新、最全信息,并提供搜索功能,还开发了“世博电子地图”,帮助参观者预先了解场馆位置,选择最方便的出入口,规划各场馆参观次序和路线,同时还实现供老年人等的无障碍浏览。
此外,世博网还在服务参观者,做好世博会的“信息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打造世博各界的“工作平台”,成为集纳参展方、志愿者、媒体人员等上海世博各方工作平台的门户。值得一提的是,为媒体服务的网上新闻中心契合了现代记者的工作习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博会时间长、范围大对媒体采访带来的挑战。
2、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世博无线官网和掌上世博会
(1)世博无线官方网站:世博无线官方网站(wap.expo2010.cn)是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的手机版,它发挥移动终端互动、随身、及时、用户群大的优势,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公众及时提供世博会官方信息,其动态更新的热门场馆排队时间、园区入口人数等实用服务信息,成为参观者在园内的贴身“导游”。
(2)掌上世博会:掌上世博会(wap.expo.cn)由世博局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合作开发,是世博历史上首次将世博展示和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通过下载掌上世博会客户端,用户即可获取世博园区实景展示与交互、信息服务、视频、游戏下载等服务,掌上世博会很好地把网上世博会的创新延伸到了手机终端。
此外,短信技术的应用也使世博信息实现了精准传播。世博局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营运方合作,通过园内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参观者一入园就接收到来自世博局的短信提醒,包括昨日平均排队时间,防暑降温、文明观博等温馨提醒,天气、交通情况等。如遇应急情况,市应急办可通过群发手机短信方式应急信息。这项服务,精准、实用,且人性化。
(二)媒体与企业的协同传播
1、传统媒体
针对世博会的报道,传统媒体依托其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生产了大量时效性、新闻性俱佳的世博内容,成为网络媒体转载、受众互动话题的来源。此外,传统媒体还根据各自的新媒体资源和办报、办台特色,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新媒体报道。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其解放牛网上开辟全国省市党报看世博栏目和世博服务栏目,聚合全国省市党报的世博报道,同时以文本、图片、视听、互动调查、博客等形式,报网互动传播世博会。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上海日报,其世博网页建立了强大的搜索查询功能,汇集包括导览地图、场馆介绍、视频、新闻、活动等内容,突出了上海日报对外传播世博会、服务海外参观者的功能。新民网则充分发挥“视频”和“互动”的特色,每天一个“视频探馆”,每天一场“演艺在线”,每周一次街访、民调,截至8月17日,新民网共独家世博图文报道315篇,独家视频报道208条。
上海广播电视台也在其网站平台开设世博特别专题,同时提供世博电视和广播内容的网上收看和收听。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旗下两家新媒体单位百视通和文广互动电视,作为世博会官方合作媒体之一,参与世博报道。百视通牵头建立长三角新媒体报道联盟,在世博会场馆内搭建演播室,与央视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合作开展“世博寻宝”活动,制作高端访谈节目等。文广互动的高清电视开辟世博点播专区;与索尼(中国)携手,就3D立体电视的现场直播技术进行探索性合作,并将技术成果运用至世博会晚会的演出直播中。
2、新闻网站
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互联网高级赞助商,腾讯网负责世博会官网的全面承建运营及网上世博会的总集成、总运行、总维护。此外,其世博频道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报道于一身,截至7月18日,累计流量超过10亿,腾讯手机世博的访问量更达到3.24亿人次。自4月20日腾讯独家探馆世博园、开启全景式世博报道以来,新闻总数超过45000条,平均每天超过500条世博资讯;原创视频节目时长达到7000分钟,世博视听内容平均每天达1个半小时左右。
作为东道主新闻网站,东方网以原创图文稿件、视频新闻,原创评论、新闻会直播的宣传报道为主,此外还精心策划如《冰冰游世博》等多档世博多媒体节目,并为全国网站提供免费共享的“世博服务信息专递”嵌套模块。截至8月8日,东方网编发稿件17000多篇,其中独家图文稿件200篇,共发表世博原创评论455余篇,制作高清图集689组,图片5956张,独家直播新闻会18场,开设服务性专题7个,场馆专题49个,有关世博的视频新闻共计1310条。而像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也都建设了世博专题网页,相比腾讯网和东方网,其投入精力和资源相对较低。
3、移动电视及IPTV
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广泛覆盖于上海公交、地铁、出租车、楼宇等,拥有32000个收视终端。世博会期间,移动电视是世博会服务信息的主平台之一,也是市民出行途中获取世博会信息最便捷的指南。世博期间,世博局与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公司合作,通过将世博客流信息系统终端直接安装在移动电视节目编播中心,在移动电视上实时入园人数、在园人数、园内交通、各场馆活动等最新动态,对服务参观、引导人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上海百视通IPTV平台上,世博会节目列入其首页供超过百万的用户群体选择观看,同时在传统电视频道中的世博节目也可由观众决定是否回看、录制和点播。世博期间,上海电信还和威斯汀大饭店合作,安装了针对高档星级酒店而设计的“高星IPTV”,新鲜世博内容、酒店数字客房服务等统一纳入IPTV平台。
4、手机报及手机电视
作为媒体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媒体,手机报已经得到了市场接纳和肯定。本届世博会期间,新华社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通过优势互补,联手打造了包括世博新闻、服务信息、读者互动等内容的世博手机报。这项服务于4月3日首次推出,在世博会常态运行期间,每周六向全国4000万中国移动用户读者发送。
2010年4月,中广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手机电视业务在上海地区正式商用,并正式开通手机电视世博频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视业务观看世博会热点新闻和大型综艺活动直播。此外,中国网络电视台手机台面向全国推出“世博系列报道”,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平台中进行“世博专区”报道。中国电信也依托自己的视讯中心,在天翼手机推出了一项趣味服务——天翼视讯“熊猫24小时”,通过全球眼接入信号,手机直播世博熊猫生活场景。
(三)公众的信息生产、互动与定制
1、Web2.0网站
上海世博会参与者众,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是2010年的社会焦点话题。传媒人士、世博会参展方、世博会志愿者、普通参观者等各类群体,都比较喜欢利用Web2.0网站、社会性媒体进行信息分享、生产以及享受信息定制的便捷服务。如开心网、人人网等交友网站,土豆网、酷六、激动网等视频网站,以及新浪微博等web2.0网站,都是世博信息的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平台——网民们发表评论观点,分享世博会参观体验,上传自拍视频,推送组织方活动信息等。
2、手机应用程序
随着3G、wifi网络的发展,手机终端上的相关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欢迎。关于世博会的多款应用程序在苹果应用商店供下载,包括:视频类,如CCTV全景看世博;信息服务导航类,如世博会导览、手机沃导航和行世博等;电子书类,如世博知识150问、百年世博梦和世博礼仪;全英文对外传播类,如World Expo 2010咨询软件和CRI Expo网络杂志等。同样,使用Google开发的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也发展了相关的应用程序,比如“玩转世博”等。这些程序的下载使用,完全由手机用户控制,凸显了公众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使用者的主动权。
二、世博会新媒体运用的特点及启示
1、终端应用多样化,三屏融合加速
随着WEB2.0、数字传输、WEB3D、多点触控、3G(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成熟商用,新媒体终端的应用正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世博会的传播实践来看,一方面,本届世博会的视听内容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各类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时播出,受众在家中、路上、办公室,都能通过三屏终端接收世博信息。另一方面,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日益活跃,如移动电视的时效超越了其它媒介,实现了园区动态的实时传播。此外,手机不仅是通信工具,还实现了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功能。
目前,虽然这些不同终端掌握在不同产业主体手中,但在具体应用方面呈现出共同开发、相互渗透、一起推广的特点。一方面,电视媒体积极将其视频内容推向网络和手机终端,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不满足只做内容的分发商,而热衷于运营和营销其手机视频、手机互联网业务,甚至参与内容生产环节。双方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正在从终端融合的角度相互试水,而世博就如一片试验田,使很多产品和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向大众展示,供大众体验和选择。
2、传播载体全覆盖,内容整合加速
终端融合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内容生产者高效地组织新媒体内容生产,以适应终端的变化。整体上看,世博会的内容成功落地到各类媒介,可谓全方位、立体化、全媒体覆盖。
全媒体是目前全球传媒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传媒市场不断细分、受众分众化趋势明显的必然产物。以新华社的世博宣传为例,其新闻生产团队,整合了文字、图片、视听内容,出版在了报纸、手机、网络和视讯频道等各种媒介;中央电视台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为平台,根据投放终端的不同,高效地整合的世博相关内容,打破了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的界限;上海本地的媒体,也牢牢抓住世博契机,百视通公司依托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实力,发挥主场优势,以视频内容集成商的身份,推进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整合,也参与到新媒体市场竞争中。
3、参与主体多元化,产业合作加速
新媒体产业不仅涉及传媒产业,还与技术开发、传播渠道、终端生产、资本投资等密切相关,需要产业主体间通力合力。以网上世博会为例,有政府组织与互联网企业、数字视觉服务企业的合作(网上世博会由世博局创意及领导,腾讯公司、水晶石公司建设和运行保障),也有中外运营商间的合作(中国电信与美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商Akamai公司签署国际电信运营保障和CDN合作协议,确保服务范围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及1000多个运营商网络),如“高星IPTV”的其系统解决方案,就由上海电信与北京同方易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而成。
三屏融合方面,数字内容集成商上海百视通与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公司在技术开发、新媒体内容、投资与世博传播方面展开紧密合作。新媒体内容生产方面,针对世博主题,长三角20余家广电行业新媒体单位成立“新媒体世博报道联盟”,上海百视通与中国网络电视台合作网络世博台,开展“世博寻宝”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世博会新媒体内容。可见,世博会新媒体应用方面中央和地方、中国和外国、产业链上游和下游都在加速合作中。
4、受众参与主动化,信息定制加速
从本次世博会新媒体采用的情况来看,受众的主体地位更为增强,他们更多地成为媒介的使用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受众根据时间、地点选择性地采用新媒体,例如通过无线官网和手机应用程序帮助自己进行园区游览和出行安排,例如大量参与web2.0网站的内容生产或与传统媒体网站、手机交互平台进行互动。虽然,新媒体采用过程中,受众有碎片化、分众化的趋向,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受众接受度正不断提升。比如新浪微博上,截至9月15日,“世博”相关用户超过500,提及“世博”两字的微博内容达81万多条,其中,诸如世博台湾馆、智利馆等的粉丝数均超3万人。此外,土豆网上的世博相关视频近3万个,大多由观博者自己拍摄上传……可以说,世博期间的新媒体传播实践,较好地培育了受众消费和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使更多受众领略到新媒体在新闻、服务信息获取方面的优越性。
5、信息时空无限制,传播时效加速
篇11
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对话和部分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为师生在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创设情景最多的地方。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现实、生动的场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加速学习与生活的融合。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
1、实物观察。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呈现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学生必然会产生讨论该问题的强烈动机。
2、事例再现。运用多媒体,再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或者关心的事例,为学生创设扣人心弦的讨论情境。
3、故事导入。借助多媒体,教师根据讨论的需要,播放与学生联系紧密故事片段,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才思泉涌。
二、常规情景教学的模式
1、课文情景导入。课文情景导入是教师导入课文时所创设的一个情景,它对学生开始学习时,一下子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老师对于叙事的课文常用故事的方法;对于说明文之类的课文用提问的方法来创设情景。
2、内容情景扩展的创设。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适时地加进了如下的情景:乘地铁、购物、喝咖啡、问路、买药,求助警察。笔者要求学生模拟以上的情景,做 pair work和 croup work。最后把所有的情景串起来,让四名学生各自表演一遍,第二天在全班汇演。各人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还准备了服装道具,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心理充满愉快与成功,进一步增强了运用外语的信心。
3、课文结局延伸。人的思维存在着严格的连续性,对于特定的个别事件,不会因其突然的中断,而停止对其思考,相反,年轻人的好奇心会促使他循着原先的情景思考下去,这是创设课文结局延伸情景的根据。如一些情节比较曲折或者结果耐人寻味的故事,笔者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加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去猜想构思故事的结局。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在教完初中第三册第九课“a christmas present”一课后,笔者即用英语讲了一个有关礼物的故事的前半篇,当故事进行到精彩处,学生已经进入了所设的情景中,笔者突然停下,请同学根据情景,编出故事的结局,学生们在这个有趣的、新颖而熟悉的情景中,思绪不由自主地飞翔起来,不吐不快,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创设听说情景。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依照功能项目而编写的对话和部分课文,内容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为师生在课堂上创设语言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创设情景最多的地方。但是按照“感知—理解—应用”不需要创设大量的听说情景,笔者的做法是:①从“对话”授课内容导入,机械性操练和简单小结后,给出运用此功能的具体情景四五个,叫学生做 pair work和 group work。②先从自己创设的情景导入,然后学习对话,再操练和活用。
5、词汇和句型情景教学。就词汇教词汇是很枯燥的,笔者在教词汇和句型时注意创设一些简单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奇的创新欲望,把机械性的操作融入有意义的情景之中,效果也颇佳。在初中第二册第十一课中,要教会学生“compare…with…”这一短语,按照书上的结构,笔者要求学生比较上海和杭州;比较中国足球队与韩国队等。在这些简单的情景中学生不但学会了“compare”的用法,而且在创设情景中,联想到了许多有用的词汇。当然,除了在课内尽多地创设情景,以达到词汇记和用的统一外,笔者还让学生把口头上使用的语言写下来,落实到笔头上。
6、创设第二课堂的语言情景。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是听说领先,读
写跟上的教学原则的实现,创设情景教学的具体步骤可以归结如下:理解—模仿—记忆—表演—读—运用—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科学的发展,课堂教学得到了合理的安排。除此之外,创设情景还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教师在情景设计中多注意创设一些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净化。
三、创设探究性教学情景
篇1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样式的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更加多样的形式、更加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用户的体验,特别是高校青年群体。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新媒体”应该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书信、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成现代网络技术。它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一样都是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以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来传递新闻信息,这种独特优势促使其成为了当代信息资源最为丰富和相互交流最为便捷的媒介。
二、新媒体的运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方面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信息传播方式,如:博客、BBS、微信、微信公众平台、陌陌等丰富的信息传播平台,这些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交互性和新颖性,同时,它的实时性和便利性促使现代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变成了现实。高校青年作为广大青年群体中思想最活跃、最先进、接受新鲜事物速度最快的一个群体,新媒体的出现很快就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受到大学生群体的特别关注和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新媒体标志的网络(含无线网络)和手机通讯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对外沟通的交流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当代大学生迅速了解时事、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等方面的渠道,也使他们可以得到实时信息并可以了解关于信息的不同视角的实时评论,从而帮助其获取有用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进行即时的讨论和交流,以便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通过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培养其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的第一时间,就有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地震灾区的情况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捐款捐物、无偿献血等形式,积极参加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充分体现了高校青年所具有的爱国精神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其可以及时的得到所需的最新知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搭建了学生思想交流与学习的新平台。没有新媒体之前,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书信或者是面对面的交谈,并且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书籍的阅读或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讲解。无论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学习方式都较为单一。而新媒体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极大的改变了过去这种单一的交流与学习方式,促进了高校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2、挑战方面
首先,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信息容量无限性、对象隐蔽性和网络式信息传播等特点不仅带来了有利的方面,同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满足大学生模拟需求的同时,也极其容易引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等等。据统计,目前,在网络使用群体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个年龄群体正好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据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为7.6%。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渐渐深陷其中的。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些大学生渐渐的逃避现实,游离在现实之外,沉浸于虚幻的个人成就之中,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以个人为中心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极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此外,在新媒体的使用空间方面,常常是以匿名或使用网络名称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造成了所说言行无法进行有效规范,从而导致虚假信息越来越多,对高校青年的诚信观造成极大的危害。应用新媒体导致的人际信任危机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导致其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产生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失,进而影响到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承担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会产生在新媒体交流过程中表现出异常的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新媒体的应用中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常态后,就可能会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这时就可能会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现象。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频繁转换下,将有可能会导致其出现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第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其快速的方式达到传播效果,就会容易产生在时间和空间以及资讯等传播上的无屏障状态,增加了对网络管理的难度。在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作为思维敏锐的活跃群体,难免会收到新媒体所带来一些负能量的信息,对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就会被各种思想所迷惑,受到负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从以前的飞信到现在的微信,从单一的连接互联网查看新闻到现在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平板等工具阅读新闻、聊QQ、聊微信等,使得传统的交往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三、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加强对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变得越发重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正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自身优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使新媒体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互结合;
第二,要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教师要不断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除了在课堂
上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不断地强调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树立一道警戒线。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网络管理,积极完善和管理校园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媒体的传播和渠道的监管制度,从新媒体的信息源头严把关,促使学生接触的新媒体更加规范,更加安全。还要积极构建正确使用新媒体的文明公约,促进大学生文明上网;
第三,建立健全网络心理辅导体系,帮助和挽救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有效预防和减少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第四,加强高校学生自管组织的监管,依托高校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队伍来营造文明和谐氛围。充分依靠学生自管组织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做好学生自管组织的日常监管和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生组织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学生活动,接受先进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树立威信,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单一化的内容已经跟不上现代高校青年的成长步伐,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为高校工作服务已经成为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希望广大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这种工具并结合当代高校青年发展的多样化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定能为广大高校青年健康的成长,做出较大的贡献。(作者单位: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浙田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6
篇13
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利用多媒体软件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画上了小刺猬、小猴子、老虎、小鸟、小鹿,边画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住进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今天都住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我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思维。
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
在平时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不容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取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把抽象内容形象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观察和比较,一步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进一步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在讲解“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特征的来源和方法并能熟记口诀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出示了七巧板并介绍七巧板的发明及组成,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并要求摆出不同图形,学生交流并探究。教师问: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学生汇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学生摆出的不同图形,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想一想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编出口诀并举一反三。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能体会到7的乘法口诀,再问学生怎么样记7的乘法口诀更快,让学生自己交流心得并积累方法,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便能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联系生活,体验生成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逼真、生动的画面以及动听、悦耳的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在讲解“关于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地总结出两地距离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又如,在行程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时间,求速度和以及已知总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这些题目均可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学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学术语,又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了列式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