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种植作物,主要作为北方人的主食,种植地区遍布全国,而其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而我国当前小麦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改善并提高小麦的生产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小麦的种植工作,就要从小麦种子的生产管理开始,以此推动小麦乃至农业的发展。
一、小麦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小麦种子的飞跃
要对小麦种子的发展历程有了解,吸收前人的发展经验,由于科学水平的发展,小麦种子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每亩产量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因此科学水平仍然备受关注。
(二)小麦发展面临的困境
要想促进小麦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当前小麦的发展陷入了停滞期,其生产和管理水平都没有大幅度的提高,除了种子本身的停滞还有小麦生产环境的影响,比如当前的土地问题和国家的工业化,这都极大地制约了小麦的生产发展,小麦的生产管理过程将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此从根本上推动小麦的发展。
二、小麦种子的生产问题
(一) 注意小麦种子的生产方式
小麦种子目前仍处于批量生产,小麦种子本身]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就这样的流水生产线极大地降低了小麦种子的质量。而且小麦种子包含的科技水平不高,没有相关的技术创新来解决小麦的生长或产量问题,这与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便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国家应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企业或者高校进行小麦种子的研发,发动更多的资源进行小麦种子的创新,进行其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出发点提高小麦种子的质量。
(二) 注意小麦种子的生产计划
1开始阶段的场地与技术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短缺,我国的工业化等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土地,北方众多耕地被强行占用,因此选择好小麦的种植地是很重要也是很艰难的,要在开始的初期就计划好小麦种子及小麦幼苗甚至成熟小麦的收割等问题和各种情况,要有能力应对并解决。对于小麦开始的生产技术也要有要求,除了机器化就是精细化,大范围的种植不代表粗线条的种植,也要讲究质量,要对种植过程中的技术人员和机器有审核过程,从起点把关小麦的发展。
2中期的生产质量维护
小麦的生产是有一定阶段的,要在这个周期内维护小麦的正常发展,要注意除了正常的除草和农药以外,还要时刻观察其发展环境,从细节入手,保证小麦的发展。
3后期的生产量与市场需求
小麦的生产虽然结束但是生产量及市场调研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也是制定生产计划的重要因素,对生产需求的预测将会影响这一年的小麦种植数量种植面积的投入,因此对于小麦的生产计划必须全面而准确,有效并且有力度。
三、小麦种子的管理问题
(一)内部的种子管理制度
1种子生产时期的管理
种子在生产过程中是需要严密而周全的保护制度的,除了生产人员和必要的清洁工,保证闲杂人员勿进,而且生产时候的不同类别的种子要分门别类,有条理的供应生产,还要防止生产时期出现的意外情况,成立紧急防护的队伍,要严格要求生产房中的种子,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2种子的保护
要将其移入仓库中,对于种子的存储要保证其质量和安全问题。仓库中要保证通风和干燥,防止种子出现发霉或者其他质量问题,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种子例如阳光或者湿度,要单独开辟一些房间,完善对房间的质量要求。
(二)外部的种植管理制度
1种植土地的相关要求
小麦种植的土地要适合小麦的生长,而且没有影响其他的地区发展,对于小麦种植的场地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最好适宜充当小麦的生产基,这样才会以最小的土地产出最大的利益。
2种植机器的相关要求
种植机器出了普通的播种机,浇地车,收割机,喷洒农药的飞机,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规格进行机器的应用,让小麦种植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支持。
3种植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种植人员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他们要熟悉小麦的生产过程,在恰当的时期做出应对的决策,在小麦种子的管理后期要发挥其应当的作用,他们要有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采用他们之前要进行一定的审核和考试。对于种植人员的管理要进行制度改革,责任要落实到个人,对于相关接班换班制度也要有所完善,还要成立相关的部门来进行检查,确保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健康性。
四、对于小麦种子生产管理的其他要求
小麦种子的生产除了对其本身的生产管理过程有要求之外,还有其他各个环境对其的要求,例如农民,国家和社会。农民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小麦种子生产管理的创新,在其传统的种植过程中融入新的因素,进行小麦生产改革;国家需要继续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进行小麦的创新和发展,解决小麦面临的困境,通过提高小麦种子的技术程度,来显示我国的发展程度。
结束语
小麦除了作为一种农作物,他还是一种国家能力和社会氛围的象征,这不是夸大其词,作为国家第二大粮食作物,他的技术水平就代表了我国的普遍发展程度,通过变革小麦种子的生产管理,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小麦种子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全面提高小麦种子及小麦的生产能力,解决我国的相关粮食问题和提高我国的技术能力,为社会,为国家,为农业发展创造出巨大贡献。
篇2
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建筑业的发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面对新形势,势必会产生新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上。在传统的建筑行业,与工程质量相关的因素较少而且较为容易控制,如材料、人员、环境等,但现在出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工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影响将愈发明显。为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也为了避免先出现问题后治理的传统作业方式,建筑行业必须在工程管理上多下功夫,要树立预防胜于治理的观念,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更好的适应新变化,将高科技材料与工艺有效运用,更加主动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一、工程管理度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1、施工材料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因此,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是不可替代的,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材料管理的力度,做到科学、合理、细致的去管理施工材料。但在一些工程施工期间,材料运至现场后,工作人员将材料直接应用到工程中,而没有经过应有的检测,这是不规范的行为,如果材料不合格,很有可能导致工程返工而影响施工进度,更严重的会导致工程最终的质量出现问题,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和名誉损失。此外,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在材料运至现场后露天放置,而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一些易受潮的材料和一些化学性质活跃的材料很容易因此变质最终不能使用,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2、监理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负责工程监理的单位和人员在控制工程质量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指导性的,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监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水平并且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把好关,为工程质量提供保证。但在目前看来,一些地区参与建筑工程的监理人员“走过场”现象严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工程质量将会存在很大隐患,建筑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处理,加之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工程中偷工减料,是我国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或是一些更小的县城,从事建筑施工企业多数是以“承保公司”的形式存在,在接到了一些工程项目后,建筑公司会召集施工人员,而这种组织结构的松散导致在工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比如材料的任意堆放、施工人员的操作欠缺规范性等等,都可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工程管理方面也没有系统的规范性要求或是指导意见,只是单方面的抓工期,而并没有将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当出现问题时,通常不能够明细责任。
二、以工程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的措施
1、质量管理
对于材料的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一,要加强材料进场的管理。当材料进场时,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严格实施“三检”,对于无出厂合格证、检验参数不合格和材料规格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允许进场,从源头上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第二,要对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监督,并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管理方针,做到不疏忽、不拖沓,遇到问题早解决;最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发全员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保证工程质量。
2、应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ISO质量保证体系。ISO的质量管理核心是过程控制,关键是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措施是施工纪录。目前,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ISO14000体系认证,也有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ISO14000体系认证。其执行的关键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纪录,只有做到了事事有人写、有人做、有人查、有人改,ISO质量管理就一定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3、进度管理
施工前要首先对工程的整体做出规划,比如进行施工进度的编制等工作。在施工进行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施工计划,并且要求施工人员熟悉工程图纸,掌握合同要求。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编写进度计划的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与监理人员一起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方案,以便在施工的过程中顺利沟通。编写施工方案关键在于对进度的管理,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通过合理调配,才能够使工程顺利完成。在时间编制方面,可以采用分阶段法进行,比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月计划、季度计划等,这样可以将总体任务化整为零,便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也能够更加及时的解决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工程款的给付,要严格按照合同中所要求的进行,对于拖延工期的行为,要进行索赔。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或是其他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条款的增减,但需要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
4、机械设备管理
在施工中,对于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如何使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等,都是关系到工期和质量的问题。管理人员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时,需要本着科学、合理、合规的原则进行操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可用性,并且保证其不过度使用,注意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进行隐患操作。对于操作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专人专岗,操作员必须有相关的资质认证方可上岗。在使用机械设备时注意要进行签字确认,并在交班时做好交接工作。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机械设备,注意其放置地点,比如搅拌机不能够放在距离施工人员休息处较近的区域,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现象。
5、加强监理检测监管
重视建设工程检测和监理工作,加强检测和监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工程质量控制的作用。定期对检测机构和监理市场进行专项调查,重点检查和处理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理任务的行为,尤其应明确和落实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同时严格管理建设工程机械设备检测机构,尤其规范内部管理混乱的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检测市场秩序。
6、场地环境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场地环境的管理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许多施工队伍没有对环境进行管理的概念,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场地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低,但在专业施工队伍看来,施工环境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场地设计的合理且整洁,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期和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进行其他方面的管理,反之,场地环境较为恶劣的施工现场,其各方面管理也势必是混乱无章的。对于场地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布局,按照人机分离的原则进行基本布局,即将休息区与作业区分离开来,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地面,并且在生活区设定卫生间、洗漱和换洗场地等,保证工程现场的合理有序。
7依靠政府的指引
在宏观方面,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质量的提升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从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政府支持,才能够使建筑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以及健康的成长环境。这需要在业内形成行业协会,积极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不断通过健全行业规范来进行行业整体发展,实现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竞争,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需要涉及到制度、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等多个方面,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有着现实意义。对于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引入长效机制,并且配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会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江苏省;建议
一、概述
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于2009年上线启用,2010年在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它一方面为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时了解和动态管理权限范围内的资产状况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随着系统运行的逐步完善,它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内部资产管理有效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迎来了改版和升级,2012年底,新版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使用。尽管新系统比旧系统从页面设置到功能使用都有所完善,但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系统存在的不足
1.资产使用人对系统的主动参与度低
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单位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主要是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负责系统资产的登记、录入、盘点、调拨、处置等手续。尽管系统是架构于互联网之上的,但作为资产使用人对于自己名下使用和管理多少资产,资产使用状况如何,几乎做不到时时查询和了解。如果没有离职等特殊情况,无人会主动了解自身管理和使用的资产情况。资产使用人对系统的参与度低,在资产转移、灭失过程中,易造成资产管理人与资产使用人权责不匹配,同时也不利于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
2.资产系统查询功能不足
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全省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发和设计的资产管理系统,因各个单位的类别、业务差异较大,拥有资产的种类也千差万别,而且各单位对于资产信息的需求也不近相同,升级改版后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尽管比旧系统功能强大,但查询功能依旧不够强大,最为明显的是无法按照资产价值区间范围来统计,更不能依照对资产信息的需求自设条件来统计资产数据。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例,在申报课题时,往往需要填报单位近几年来已有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分几档填报,如20万-50万、50万-100万、100万-500万、500万以上等的仪器数量,以此来衡量项目申报单位科研基础条件好坏,也是项目是否能评审立项的一个重要因素,查询功能的弱化,使得资产使用人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大大削弱。
3.资产系统中处置程序不科学
新系统对于旧系统而言,许多功能改进了不少,但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既不科学也不实用。例如,已经超过报废年限的资产,系统不能通过资产报废程序自动核销,同样需要一连串人员操作后才能从系统中核销,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使系统的智能化未得到有效充分的开发。
4.资产系统构架不7整
根据《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95号)中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种经济资源。然而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涉及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也仅仅只包括了土地,例如专利权、品种权等无形资产都游离在系统之外。然而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创造的无形资产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固定资产价值,无形资产在系统中不能完整体现,既是系统构架不完整的表现,也是这部分资产还未被高度重视的表现。
5.部分资产录入系统缺乏统一标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划拨的土地、房屋及构筑物比较多见,有的单位在录入系统时,将这部分划拨资产,有的单位以零金额录入,有的则依照财务准则要求以名义价值1元录入,甚至有的单位根本就不将这部分划拨资产录入系统。就笔者所了解的,未录入系统的划拨资产在某些单位不在少数。部分资产录入系统标准不统一,对于资产统计而言,横向对比缺乏可靠依据,而且会造成系统数据与资产实物不一致。
三、改进建议
1.提高资产使用人系统参与度
提高资产使用人系统参与度,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资产录入权限、个人资产信息查询权限、资产处置提交的权限设定为个人。资产使用人自己根据新购入或使用资产的合同、发票等信息自行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并上传资产外形的照片,保存提交。当资产使用人到财务报账时,再由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对提交资产的审核,审核无误后,直接输出资产卡片并盖固定资产章,交由资产使用人报账时使用,如果资产卡片无固定资产章,财务人员可不予报销。如果资产信息录入错误,资产管理人员通过系统退回,并在退回中告之退回理由,方便资产管理人员修改。当个人在岗位变动、配置新资产时需对自己名下管理和使用的资产有所了解,根据岗位变动,可申请资产变更;根据资产配置要求做出正确的资产购置决定。在资产损坏或需要报废资产时,在系统中及时提交处置申请。
这种从资产在系统中诞生、存在和消亡的全过程都由资产使用人参与,可有效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强化了资产使用人对资产的重视。另外也使资产管理人员从繁重的资产信息录入事务中解放出来,将精力转入更为宏观而有效的资产管理中。
2.提升资产系统的统计查询功能
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但是行政管理部门掌握国有资产宏观情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手段,更是为资产信息使用各方提供及时、准确、有效数据的平台。提升系统的统计查询功能,尤其是增加系统多条件查询,不仅使系统使用各方获得最大的效益,而且也使系统发挥更大作用。
3.优化资产处置程序
在填报固定资产卡片时,通常都会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填报资产的使用寿命,即折旧年限,例如电子产品折旧年限通常为5年,家电产品10年,家具15年等。如果资产已到使用年限或者超过使用年限,应该可以直接点击报废处置,系统自动审核通过,不需要按照流程申请处置和批复;只有对不到使用年限的资产,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资产不能使用而需要报废处置时,才需要按照系统设定的处置流程申报资产报废处置。这不仅能够减少审核人员许多无谓的工作量,更能使审核人员将精力用于那些因为特殊原因而导致资产未能达到使用年限就报废处置的审核上。尤其对那些价值大又不到使用年限就处置的资产,在资产处置审核时,处置理由不但要明确,更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管理的角度切实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4.完善资产系统构架
无形资产往往是产生价值和效益更大的国有资产。大到国家,小到单位,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往往远远超过固定资产带来的收益,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重视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增加无形资产管理模块,一方面从资产系统构架上完善,另一方面让系统真正成为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平台和手段。而且也可以通过此系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无形资产财务核算管理。
篇4
加工单位中的定作合同是一种协议,它负责定作单位与承揽单位在生产中的责任和义务,是生产加工中不可或缺的文件,因此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只有管理得当,才能对加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合同成本控制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加工费用越来越低,同时对生产加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压价让利,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制造业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内部的成本控制管理,当前大部分的加工制造业的合同成本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加强合同成本控制成为加工制造业日益关注的焦点。
一个加工规模的大小,技术水平的高低,加工的效率等影响着生产管理的方向,也影响着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为了避免加工生产中一些问题的发生,就要从加工现场管理的自身找原因。因此提高管理中的工作效率是管理中的重点项目。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合同成本控制与生产管理的制约。一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加工方案将给加工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加工中调理的不清晰会使加工的效率大大降低;加工现场监督不足会使加工中原材料的配备和存储达不到加工中所要求的,对产品的质量和进度都将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合同成本得不到控制,生产管理就无从谈起。
合同成本控制要结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合同成本控制必须把加工不同阶段的标准统一化,加工生产的顺利进行都会严格遵循所指定的规范。因此要想解决加工合同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弊端,就要先明确加工的工艺。加工中的工艺可以制约生产管理,让其不会脱离正确的轨道。
最好在生产加工中建立生产管理成本控制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对生产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交流,可以较为方便的参考一些加工的资料,制定一些加工流程和加工的标准。这样既可以将管理的思想清晰明了,公开透明,在加工的实际中也能够减少加工技术的偏差,对问题能及时准确的分析和解决,达到成本控制的最佳化。
二、合同成本控制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生产管理是生产加工中的重中之重。生产加工中的原料管理,工期的制定,现场施工的监测都离不开生产管理。它影响着生产加工的科学化和系统管理的多样化。生产管理包含了合同的管理、进度的管理、统计的管理、安全质量的管理以及成本运行的管理。我国生产加工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就是资金的节约和质量的保证。
要想做好合同成本的控制就要做好生产前期的策划、加工的准备、项目的加工以及完工后的验收。其中,在加工前期要拟定协议书,对整体的要求有个具体的概括,要进行产能的考察和评估。加工阶段对原料的管理,存储至关重要,现场的加工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质量的控制、成本的控制、进度的控制都要认真做好。在完工后产品的验收中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保证验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改进加工制造业合同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加工制造行业工作人员与加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意识。1.强化加工制造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在加工业务承包制中,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普遍接受成本管理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经济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除了对员工进行经济教育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够把成本控制放在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组织专业的员工培训活动,使员工具备更专业的成本管理知识。2.强化加工制造业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意识。要实现合同成本的全面控制,就必须经过加工前的成本核算、加工中的成本控制、加工后的成本考评机制来实现,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全面实现信息化。加工制造业的管理层应加强对合同成本管理机制的学习,深入了解成本管理理论体系,对其组成结构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用先进的知识来衡量各个加工工序中成本降低的潜力。与此同时,扩大对比成本控制的范围,实施“走出去”战略,学习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水平,找出自身的缺陷与前进方向。
(三)在加强合同成本管理控制中,要建立完善的合同控制管理机制。合同主管是定作单位合法的责任人,也是合同成本控制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主要负责加工过程固定的成本以及可变成本的管理,是定作单位与承揽单位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考核与检查人员。
(四)合同成本控制管理要有层次感。定作单位主要负责招标工作以及加工项目承包合同中的管理任务。是对固定成本以及可变成本优化配置管理进行负责。同时还对加工中的固定成本和分包合同进行审批,对生产成本进行组织设定,明确生产加工中实际的成本目标。要做到实施中先进行决策、加工中的检测以及完工后的评估总结。企业的层次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生产加工层次是加工项目承包的责任人与实施者,生产加工层次是企业成本的核心。
(五)要加强合同成本控制责任制体系。在进行责任制体系的实施中,要落实好合同成本管理责任层的建立,完善好合同成本管理责任机制,把合同成本责任划分到项目中的各个部内。加强职能部门与所属部门进行核算以及合同负责人对合同成本的分级管理,健全企业职能部门与企业上下之间的检查制度以及要建立互相制约的合同成本管理体系。要突出合同成本控制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就要坚持合同体系中以收定支的原则来进行实施考核。
四、总结
生产加工的科学管理是企业效益的基础,合同在生产管理中很好的起到了成本的控制。只有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减少企业在加工中不必要的损失,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爱军.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几点建议[J].广西轻工业,2008(11).
[2]房江琪.浅议科技查新在科研立项工作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2010(02).
[3]杨若男.做好未上市企业保密工作的几点建议[J].甘肃科技纵横,2006(04).
篇5
一、TRIZ理论方法
在TRIZ之父Altshuller的领导下,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TRIZ理论体系。
1.TRIZ体系结构
TRIZ提供了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避免解决问题过程中繁琐的试凑工作。TRIZ方法论包含分析工具和基于知识的工具。
(1)TRIZ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包含物质-场分析、ARIZ算法、需求功能分析等,这些工具用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转换。①物质-场分析:TRIZ将所有的功能都分解为两种物质及一种场,产品是功能的一种实现,可用物质-场分析产品的功能。物质S1可以是被控粒子、材料、物体或过程,物质S2是控制S1的工具或物体,场F是用于S1与S2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如机械能、液压能、电磁能等。②ARIZ算法:ARIZ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③功能分析: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设计中的重要突破、成本或复杂程度的降低往往是功能分析的结果。
(2)基于知识的工具。基于知识的工具包含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效应数据库。①40条发明原理:用于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建议,应用该建议可以使系统产生特定的变化以消除技术冲突。②76个标准解:用于解决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模式的标准问题。按照目标这些标准解被分为五类,分类中解的顺序反映出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③效应知识库:库是TRIZ中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工具。运用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几何效应可以使解决方案更理想和简单地实现。
2.TRIZ解决问题流程
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冲突则应用原理去解决;如果问题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则应用效应去解决;第三种选择是对待创新的技术系统进行进化过程的预测;最后是评价,确定是否满足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后序的设计工作;反之,要对问题进行重新分析。
二、TRIZ的应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工程领域到政治、生产管理、组织结构、教育等非工程领域,无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1.TRIZ在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
在参考工程领域的创新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应用TRIZ是完全可行的。近几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TRIZ方法及工具的局部修改后,应用在管理领域上。Mann&Domb把40个创新原理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就每个创新原理提出相应的商业原则,建议当企业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此40个创新原理作为解决的对策。Ruchti&Livotov利用TRIZ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过程,提出12条双向原则作为解决商业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参考。
2.TRIZ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创新中的不足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创新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TRIZ直接用于生产管理领域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结构失效、问题分析方法单一、解题工具不足、算法不能适应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操作性差等。
3.TRIZ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改进建议
(1)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结合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TRIZ理论体系;(2)针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3)把质量功能布置(QFD)、六西格玛设计(DFSS)、约束理论(TOC)、田口方法等方法与TRIZ进行结合,以改进TRIZ分析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方法单一的缺陷。(4)进一步细化生产管理领域的问题描述,逐步做到以定量分析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TRIZ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篇6
活动结束后,公司组织对安全建议进行评优,并对优秀建议予以相应奖励,请各位同事踊跃参加(所有参与者均有纪念奖)。
我们围绕“安全生产现场查隐患防事故合理化建议征集”主题,面向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公开征集,请公司员工将建议以文字形式放入办公楼大厅的意见箱(需要署名),或以微信形式发送给安环部(*********微信同号)。
安全现场生产合理化建议内容主要包括:
1、对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的建议,对生产场所存在的某项安全隐患,提出具体的消除和治理的建议;
2、对工艺改进、设备更新、配备安全防护装置、危险工艺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技术改造等提升本质安全的建议;
3、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4、对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提升一线员工安全素质的建议;
5、对抓好劳动安全生产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的建议;
6、其它有利于职业安全健康的建议。
本次活动相关奖品有:
纪念品:**(20~50元)
二等奖(2名):***(90~150元)
篇7
1 煤矿内部机修厂的生产特点
煤矿内部机修厂主要担负着煤矿及选煤厂的非标准设备及配件制造和设备大修理等任务。机修厂和煤矿机械制造厂虽然都属机械加工行业,并且都是为煤矿服务的,但生产经营各有不同特点:
1.1 是机修厂以修为主兼制造,而煤机厂以造为主。
1.2 是机修厂多为单件小批生产,故有设备型号复杂,通用性强,设备利用率低的特点,而煤机厂则为大批或成批生产,专用设备多,生产效率高。
1.3 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修厂的产品变化大、工序多,故生产的衔接,均衡性难度大;煤机厂则由于产品批量大,便于均衡生产。
1.4 是,机修厂的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生产环节多,产品质量不易控制和稳定,因此成本高,生产周期长。
1.5 是,机修厂由于产品不断变化,要求工人能一专多能,劳动分工较粗。
2 煤矿内部机修厂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机修厂的生产管理是一项新工作,它和其它行业的企业升级相比较,具有共性也有其显著的独特性。从共性上看,机修厂在四项考核指标上有质量、消耗、效益、安全四个方面,与国家企业升级规定的要求保持了一致性;在企业管理工作考核上有基础管理工作、专业管理工作,现代化管理与技术进步,安全文明生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与煤炭工业国家级企业管理工作考评保持了统一性。但是,由于机修厂有着独特的生产特性,各企业在建厂时间、地理环境、资源条件、设备配置、产品构成和人员素质等情况上的不同,加上目前管理体制、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分配体制的不尽完善及合理,各局对机修厂的承包办法,放权程度,分配方式又不统一[2]。所以,机修行业的企业升级从标准的制订上和活动开展上,都注意了结合机修厂的实际,力求做到标准水平要高,考核评审要严,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先进性、可比性和可行性,使企业升级能反映出煤炭工业机修厂的主要特点。分析和研究机修厂的生产管理特点,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机修厂开展企业升级的意义,目的和方法,以及提高机修厂“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搞好机修厂的生产管理工作都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3 煤矿内部机修厂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机修行业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其生产规模,修理质量,生产效率和人员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煤矿生产服务,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正常进行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现行管理体制,机修厂单件小批的生产特性,以及机修厂自身内部的管理原因,目前多数企业的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经营机制还很不完善,这些主要表现在:任务长期“吃不饱",产品质量低劣,设备修理周期长,成本高,效益差,机修厂的修理能力和修理水平与煤矿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不能相适应。针对机修厂目前这种生产经营被动,管理比较落后的状况,煤炭工业在企业升级中,把“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煤炭工业机修厂工业企业管理,完善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作为企业升级的目的,使机修厂的生产管理工作方向明确,针对性强。
4 加强煤矿内部机修厂生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义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以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具体来说,一是为了增强领导和职工安全生产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安全状况的好坏与企业从上到下是否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直接关系。只有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增强了,真正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为了职责分明,各尽其责,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类人员和不同的生产岗位。只有各个环节都实现安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三是促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得以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使这一方针真正具体化、行动化,才能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3]。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根本,同时也能在事故分析中起到分清责任的特殊作用,它是处罚的依据,也是在重大责任事故或事故中,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此外,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是各岗位工作业绩考核标准之一。由此可见,安全生产责任制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4.2 完善机修厂的内部考核体系
建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考核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考核领导小组,并坚持每月至少检查2次。明确以一个部门检查考核为主,其它部门协作,要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奖优罚劣。建立定置管理奖励基金,以更好地促进定置管理工作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
4.3 加强企业内部有效控制
为了使生产管理充分发挥效能并持之以恒,必须对生产管理采取控制措施。首先,要经常开展“5S”活动,把生产管理经常化,其次,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来促进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生产过程中,要始终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为了满足工艺要求,要加强设备的检查工作,包括设备运转可靠性、精度保持情况等,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定期检查设备的机械能力,测定发现机械能力不足时,要采取措施,使机械能力符合工序要求,保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4]。
结论
加强煤矿内部机修厂生产管理工作是为煤矿生产服务为宗旨,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指导思想,以提高产品和修理质量、提高效率和降低物质消耗为主要内容。机修厂企业升级工作内容的确定不但明确了机修厂的生产管理要重点抓什么,而且对机修厂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搞好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马鹏飞,张举. 煤矿机修厂搬迁改造项目工艺设计[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05:126-127.
[2]杨牡丹. 关于机修厂效益管理的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07:176-177.
[3]王金凤,别晓彬,贺旭玲.煤矿企业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J]. 财务与会计,2014,08:39.
篇8
新形势下,国家电网也进入了全面改革更新的时代,各电力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也顺应政策的号召纷纷开展起来[1]。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思考改进,由此造成的安全问题必将影响到电力生产的稳定进行。因此,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给广大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力产品和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并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和构建合理可行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 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企业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有计划管理的过程,重点强调的是生产经营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后果,在正式生产经营实施之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运用科学的方法或者经济技术手段等对风险进行提前分类识别、判断与分析,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来规避或者有效化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2]。因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和偶然性的特点,事先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能够起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效果,从而尽最大限度地将风险带来的事故损失减到最小。因此,风险管理是必须实施的活动。
(2) 风险管理的步骤。①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即认识和判断风险。只有认清风险管理的类型和可能面临的风险事故,才能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管理计划和方案。因此,风险的识别可以运用生产流程分析、调查列举、资产状况分析、分解分析等方法。当然为了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衡量确定,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之前增强自身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并提高技能和素养;②风险衡量是基于风险识别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的范围、影响程度、造成的损失数量等。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定量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来预估[3];③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控制和处理是针对预测的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的环节。一般而言,风险控制采用的方法是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回避风险等;处理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已经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方案后,企业应该总结和统计各个部门的反馈建议,及时跟踪整改,并且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投入实施。
2 风险管理对于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产生活中人们用电量的增大,电网安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关系到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也影响到电力企业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所以电力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然而,人们需要认清的现状是,尽管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变化无常的天气和趋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无法提前预估,对电网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困难,也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电力企业的市场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电网的正常安全地运行,为了实现电力部门的“安全永远第一,预防主要任务”的宗旨,减少事故发生,迈入新的台阶,应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3 运用风险管理构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策略
3.1 运用的原则
(1)全员参与的原则。这要求电力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时候,要将风险管理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部门当中去,力争全体成员在各自的岗位和职能范围内,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且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分工安排,确保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做到协调一致。
(2)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电网的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要坚持全程管理的原则,即以电力生产的周期为基础,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上来。根据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持续性推进的原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部门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时候,可能遭受到的风险也会随着发生特点、类型等方面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因此一定要结合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不断优化衡量方案、处理方案等,保证用持续更新的措施和体系进行电网的生产管理,从而促进生产管理实现科学性和先进性。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管理人员要将电力生产的实际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将理论指导实际,并在生产实践中去加强检验。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促进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3.2 运用的策略
3.2.1 加强电力现场生产的风险管理
生产现场是正在生产的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状况,引发风险和事故。因此,电力企业在构建风险管理的体系时,要将重心放在电力现场生产这一环节中。因此,电力部门首先要对电力生产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展开业务技能的提升培训,确保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从事生产活动;其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要尽量优化生产环境和生产纪律,约束生产行为,及时定期排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和处理,以此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2.2 强化电力生产设备的风险管理
生产设备是影响电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的时候,除了加强对生产现场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应该进一步深化对电力生产设备的管理。电力企业应该安排专业的仪器仪表检测人员对变压器、线路,以及其他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更新;要对仪表展开校正的工作,确保各类设备的精确性。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关键的重要生产设备,应该结合设备周期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并且及时预估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事故。
3.2.3 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与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的实施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因此,电力企业部门应该在深入了解企业电力生产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状况制定出监督评价的管理方案。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管理氛围,切实提高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不管是对电力生产过程进行监督还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都要严格按照监督评价体系的细则和标准进行。争取将风险管理全面系统地落实到电力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
4 结语
总之,电力安全生产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和保证稳定生产的前提。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并从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电力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进而确保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篇9
1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安全生产管理是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系统安全的观点,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并且把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纳入企业发展系统过程中,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管理方法能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虽然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到2016年上半年,已经产生出超过数十种的管理方法,根据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 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想要实现质量标准化生产就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划分,通过对阶段进行精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使质量监管功能可以更有效的展开。其中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PDCA循环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PDCA循环内容契合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需求。
1.2 安全生产对象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尽量详细列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包括生产企业的制度、生产设备、生产人员、生产的材料、生产的环境等等,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纵向内容全覆盖。在安全生产对象管理中经常用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安全评价体系、OHSMS管理体系等等。
1.3 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
安全生产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国的特定的阶段和特点内容,对保证安全生产的质量起到至关作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键点管理方法是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内容管理的辅助方法,经常用到的方法有,抽样技术、风险分析方法、危险点控制方法等等。
2 目前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化的内容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正式开始是在2011年国家质监局对企业的要求下实行的,企业需要与当地政府配合,全力开展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从而达到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时间尚短,因此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主要依据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与《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其中对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建设。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和评定标准对质量标准化的规定或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质量标准化管理进行改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健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标准化在企业中实行的效果,不利于企业之间统一标准化模式,影响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建设。
2.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今的企业中并没有完善的、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由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探索阶段,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没有合适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使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在发展中遇到一定的阻碍。
2.3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工作人员、机器设备、材料、环境等,由此可见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在管理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企业内各个部门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这也使管理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料。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全面,在生产管理工作中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难度,在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都会有一定的增加,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的效率下降,影响企业质量监管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3 优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的措施
3.1 优化政府监管机制
在我国质监局提出质量标准化管理后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需要政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而使质量监管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虽然现有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对质量标准化管理内容有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其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通过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质量标准化管理可以持续的发展;其次,利用相应的政策对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对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国家政策可以在企业中落到实处;最后,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水平,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标准化管理中的科技内容,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与优化高科技设备,提高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程度,保证其可以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2 建立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
在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中,需要有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对标准化管理内容进行审核评价。在质量监管工作中,可以利用监管分治的方法对监督部门与管理部门进行分别的指导评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评审工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通过将这二者分管的方法对企业质量监管进行合理控制,使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3.3 建立完善的自律实施机制
目前在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对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有着明确的规定,而PDCA循环方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在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时通过利用PDCA循环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利用PDCA循环所具有的科学原理解决在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PDCA循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不嗟亩约喙芄ぷ鹘行完善,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对PDCA循环的周期进行确定,从而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促进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完善。
综上所述,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为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可以满足企业在生产中对效率与质量的需要,从而提升质量监管的效能。目前在生产企业中质量标准化管理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本,从源头上优化质量标准管理工作,使其在质量监管体系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满足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一份助力。
篇10
电力企业生产是一门系统工程,而生产安全又是这一系统工程中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电力安全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电力生产管理工作不足尚存,不能高枕无忧,要不断加以改进。电网安全生产是一个庞大、复杂、变化巨大,且理论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经济、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网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电网企业须不断改进思路,加强管理,以确保人身、电网与设备的安全。
1.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及影响因素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影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因素可归结为:
(1)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心态和情绪的好坏,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人的任何一种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应落实到生产第一线的人的身上。就是说,人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
(2)物是指设备和设施,设备和设施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对设备和设施进行定期评估和维护,掌握设备运行的规律性,对不合格的设备和设施及时更换和改进,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
(3)工作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的要求。
(4)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失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2.电力生产管理的现状
2.1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 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电力生产管理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2.2缺乏风险识别能力
看不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看不见冰山下面潜伏的巨大隐患,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和危害。缺乏风险分析的能力,受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对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隐患,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不熟悉生产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了解新型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存在盲目性和主观性。
2.3忽视安全生产软管理
软管理是相对电力设备管理而言的,包括电力安全生产的资料、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等。软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淡化。比如,大修一台开关或主变压器与贯彻检修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相比,就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后者远远逊于前者,甚至流于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网装备科技含量的增加,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了,现场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也趋少,电力生产管理工作则相对复杂化,软管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若干建议
3.1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
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应能正确地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分解到企业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 以制度与考核的约束来开展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电力生产管理。提高一线生产岗位安全生产补贴,在考核奖惩上,因为他们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中应该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真正实现生产者“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观念的转变,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从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到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在安全思想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一次质的飞跃, 才能够从事故源头上发挥遏制不安全因素的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3.2电力企业系统内部实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
各单位依据产权或管理关系,实行上级对下级的安全生产监督, 即电力企业对其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各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对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安全生产监督; 代管企业对被代管企业依据协议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安全生产除接受电力企业内部的监督外,还应接受所在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3.3加强队伍管理
队伍是安全生产执行的主体,加强队伍管理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队伍管理本身牵涉到方方面面,笔者认为,队伍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作风管理,要真正地做到令行禁止。电力系统多年来形成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说是较为完善的了,但是在现场并不总是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仅靠安全检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与长期严格的训练。就如“王牌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形成一样。因此,对电力系统而言,准军事化管理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的形成是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锤炼。
3.4保证安全生产投入
设立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专项资金;在新建、扩建电网工程和大修技改项目中列支“安措”费用,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3.5实施标准化作业
篇11
林业生产管理主要是借助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进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促进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取,真正实现林业生产管理的实际价值。因此,有必要对林业生产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针对林业生产管理的具体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为环境改造事业和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林业生产的管理问题
近几年,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情况下,我国高度重视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在林业生产建设方面也积极践行提出的一系列生态设想,希望能够为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还应该注意到,林业生产管理虽然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1)有关部门针对林业生产管理的监督不够规范,各项监督政策的落实受到限制,造成局部地区林业生产工作的开展存在滞后性,仍然有部分生产管理人员受到利益的驱动忽视生态管理模式的构建,不利于林业生产工作的持续稳步推进。(2)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有效支撑现代社会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难以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无法实现集成化供给,造成林业生产附加值偏低,资源的利用效果不理想,对林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产生阻碍。(3)社会大众对林业生产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尚未认识到自身参与林业生产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林业生产管理的配合度偏低,无法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夯实群众基础,也会影响生产管理的实际效果,制约林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3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及管理要点
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要点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要想促进林业生产的优化,就应该对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要点加以明确,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作用的全面发展。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要点涉及到种子的采集、播种、苗期管理、造林、新造林管理、中幼林管理、近成熟林管理等几个方面,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就选取的其中几点进行分析。
3.1种子的采集技术要点
应该对种子进行脱粒和净化处理,在对种子进行精心选择后完成储藏工作[1]。
3.2播种技术要点
即开始播种前,要保证苗床质量,并且同时对种子进行适当的消毒、催芽,在保证种子达到一定的出芽率后,将种子播入苗床,在苗床上覆盖一层草。
3.3造林技术和管理
造林技术涉及到造林地清理、挖穴、造林等几个方面,在造林地清理过程中,需要清除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并且对林地进行翻垦,深度最好保持在50cm左右;在挖穴时,应该结合造林的实际需求选择挖穴的方式,对株行距、树穴和深度等进行准确的处理;在造林工作中,一方面要保障起苗的完整性,并且对苗木进行分级处理,选择1~2级苗木开展造林工作,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应适当浇足定根水,保证土壤水分。
3.4中幼林管理
在中幼林管理工作中,较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幼林间伐,即定期对林分郁闭度进行分析和调查,当达到0.8时需要适当开展幼林间伐工作,为幼林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幼林间伐工作中需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弯留直,切实提高中幼林管理实际效果。
4林业生产的有效管理与实现
4.1林业生产及种苗管理做法
在积极探索林业生产高效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认识到林业生产和种苗管理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保障林业生产和种苗管理工作的具体质量,才能够促进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综合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林业生产和种苗管理问题,相关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关注选种以及净化存储工作,并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准确的测算,定期对种苗进行浇水和施肥等,并针对种苗的四季生长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如夏季应该注意采取避光管理手段,进入秋季应该适当的施加磷肥,在冬季则需要高度关注苗床的深度,必要时可以适当的采用点燃堆草的方式避免苗圃中出现热量的过度损失问题。结合种苗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种苗管理方式加以明确,并进一步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为林业生产管理整体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4.2林业生产管理中GIS的应用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中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新时期要想促进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使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真正满足现代化林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就应该在林业生产管理中构建信息化平台,积极引入GIS技术辅助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林业生产管理的综合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在神经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支撑下探索林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目标,为林业生产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2]。这样借助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中就能够形成对林业生产动态信息的全面把握,林业生态建设也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对我国林业经济效益的获取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4.3基于营林的林业生产管理
从营林角度积极探索林业生产管理的措施能够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辅助林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在具体借助营林手段加强林业生产管理的实践探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地分析。(1)强化管理工作,控制林业生产的成本。如果林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过高,势必会对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有序推进产生限制性影响。因此从营林角度应该加强对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减少造林方面资金的投入,增加成熟林木产量,缩短苗木的培育时间,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科学合理的选择林地,有效改善林地种植品种单一的情况,创造集成效益。(2)结合市场需求对树木进行培育。在探索林业集约化生产的过程中,要想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就需要对市场上林木需求情况进行统筹分析,进而结合市场需求对树苗进行合理的选择,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强林业生产的针对性,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有效对接,为林业生产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3)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保证所开展的林业生产活动能够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相适应,在提高生产管理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为林业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促进林业经济建设取得新的发展成效[3]。
4.4加强制度建设,控制生产进度
在发展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生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会对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生产工作需求,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制度,保证林业生产实践探索中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并且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借助制度的保障促进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在提高生产管理实际效果的同时也实现对生产进度的科学控制,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产出,在加强林业生产生态化建设的同时促使林业生产活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林业生产在现代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林业生产工作才能够实现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为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5结语
林业生产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全面把握当前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林业生产管理的技术要点和管理优化措施,应该从多角度入手探索提高林业生产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措施,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在实现林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地区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明.浅谈林业生产的管理措施[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218.
篇12
1.1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视度和积极性
由于我国煤化工企业主要产品和中间产物大多是有毒、易爆、易燃且具有腐蚀性的物品,生产工艺相对比较复杂。生产装置多为高温、高压容器和管道,如果不对生产、储存和使用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可能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的安全事故,严重时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煤化工企业必须要重视本企业安全生产的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障人身的安全、环境的保护,并保障企业能够正常生产,避免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煤化工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事故预案和防范措施。
1.2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的要求
近几年,煤化工企业在生产中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年年攀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并对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针对安全生产管理新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对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出要求的有利制约,提升了煤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执行力度,加强了煤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环节的控制力度。
2对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的不到位
由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落实的不到位,严重的影响了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执行力度。因此,要将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煤化工企业的每个人,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面性和统一性。而我国一些煤化工企业只是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使安全生产管理这项工作成为了一种形式。
2.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
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根本没有安全管的概念,他们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意义和重要性,只是当成普通工作,没有发挥出安全管理真正的作用。而且,有些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正确,默许了有些员工在工作中违规的操作行为或者让员工长期处在疲劳工作的状态,就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3提升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3.1要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到每个人
煤化工企业要自身出发,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监督管理体系。企业必须要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全面将安全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每个人身上,才能从根本上优化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企业需要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每个人提出安全生产任务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当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企业员工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事故做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处置,事后要对事故进行分析,对相关责任者进行处理,让员工吸取事故的教训,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并努力做好此项工作。
3.2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如何做才能够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呢?因此,需要煤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直接、主要的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思想教育、事故案例的相关培训和宣传,通过培训提高煤化工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和每个人而言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事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带动企业其他员工积极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并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把控。煤化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岗位的员工进行生产工艺、施工技能和逃生能力的培训,加强员工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做好这些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煤化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
4结语
煤化工企业是危险化工产品生产的典型安全事故高发的企业,不但造成企业的经济蒙受巨大损失,也不同程度的损害了企业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煤化工企业要从意识上和行动上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这项工作。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并且企业要从自身出发,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减少经济的损失,实现煤化工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者:廉文君 单位: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鹏.关于煤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2(4):112.
[2]顾慧敏.对于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6(1):29-31.
篇13
1 我国煤炭生产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我国的大中型煤矿数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多数煤矿的生产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以行政命令和经验来实施突击式或粗放管理方式。在安全管理方面多数依据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定期安全监察为时间节点来了解煤矿的生产状况,在平时的管理中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尽管这类管理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传统的管理方式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是在及时获取煤矿安全生产信息方便存在滞后性,在管理中获得的信息取决于检查人员的经验和态度,如果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或疏忽大意,容易留下安全隐患。其次,在依赖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往往由于缺乏对考察量的定量评定,更多的是依靠主观感觉,因此在生产和安全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定量分析。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当上级部门对煤矿进行检查时往往就会采取突击式的整改,这也是传统煤矿管理方式最大的问题所在,是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这种管理方式的结果就是要么没有事故要么就会出现较大的事故。在安全生产保障和事故预防方面比较被动。
从以上分析可见,当前煤矿生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方式,不能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处理和改进。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是相对孤立的,缺乏综合性的评估体系和安全保障。因此要提高煤矿生产管理的水平,就需要建立起定量分析体系,对各种生产指标进行综合性的科学管理。在现有的管理理论中,PDCA管理模式是基于对全过程管理的模式,通过对计划(P阶段)、实施(D阶段)、检查(C阶段)和改进(A),以滚动循环和不断改进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是适合于应用在煤矿的生产管理。本文将研究PDCA管理模式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2 煤矿PDCA管理模式研究
PDCA较多的应用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强调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将一个循环的末阶段作为新循环的起始阶段,通过不断向前滚动而逐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就一个管理行为的循环而言,在计划阶段主要是制定管理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准备工作。在实施阶段,就是把计划阶段的各类行动方案付诸实施。在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衡量在前两个阶段执行后,检验方案的执行效果,并确定管理目标和实际执行效果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改进阶段则是总体评价本阶段的管理行为,并对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便于在下一个管理循环中提高管理水平。从PDCA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可见,这一管理模式非常适合于煤矿的生产管理,现对各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分别叙述如下。
2.1 计划阶段
对于煤矿生产来说,制定计划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这一阶段的成果对后续的三个阶段而言具有控制性的作用,在制定计划时需要以及一定的原则,使得计划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煤矿生产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他因素,因此在计划阶段将安全管理作为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是合理的。为了落实在特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需要拟定一定的控制指标,这是计划阶段体现计划可行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具体而言,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在计划阶段,应首先明确本年度安全管理的目标,通过对煤矿的实地调研掌握当前煤矿的具体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总结,了解在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经过考察,可按不同的类别,如人(工人&管理人员)、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煤矿井下环境等,对各类因素逐个排查和分析,对不同的类别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目标。在一定的管理阶段内,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针对某些重点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才是可行的策略。还应当强调的是,在计划阶段要保障计划的可行性,就需要对计划的执行者、时间节点控制、地点控制、达到管理目标所用的方法等有明确的界定,并落实各个环节的责任人。
2.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和协调,其工作依据是计划阶段制定的各类指标、任务,并将具体的指标和任务分配和落实到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其核心是工作安排的有序性和协调性。因此在实施阶段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避免多头领导所带来的工作安排上的冲突。建议在组织安排时实施矿长负责制,建立起垂直的工作管理体系,避免政出多门和多头指挥。其次是要依据计划阶段所制定目标的重要性来做合理的人财物调配。在实施阶段的控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是体现计划阶段目标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必要手段,及时纠偏。这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对实施阶段的控制应有已经的预见性,即在偏差出现之前就作出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即实施阶段的重点是事前控制,管理人员通过控制行为来让工作人员的行为都为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服务。
2.3 检查阶段
从含义上将检查阶段是将实施阶段的结果和计划阶段的指标进行对比,从检查的内容上看,包括对本周期内煤炭生产工艺的检查、对生产流程的检查、对设备工作状况的检查、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煤炭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的采煤工艺和采煤设备进入行业钟来,在检查阶段需要协调生产管理制度和这些新工艺新设备之间的契合情况,通过检查及时进行调整,以便能够发现前面两个阶段中的问题。
2.4 整改阶段
整改阶段的含义是比较明确的,即采取措施来解决检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对煤矿生产来说,关键问题是排除安全隐患,对检查阶段所发现的危险源应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整改。其次是总结本轮PDCA中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已经取得成绩。对过去发现的问题要做总结和归纳,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由于经历有限,对于在本次PDCA循环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将其作为遗留问题滚动入下一阶段来寻求解决。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滚动进行,可完成一个周期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通过这种滚动式的管理方式,可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煤矿生产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