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

1.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原则

1.1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中去,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掌握。

主体性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自身需求,使他们的自主、能动、创造性得以提高,让他们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的对知识加以解释。学习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自己知识经验加以构建。

1.2历史探究性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要结合探究性教学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做到遵循以下原则。

1.2.1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拥有着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正处于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的过渡期,思维较为活跃,其创造性、批判性也有所增强,但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有其独特的爱憎观及可塑性,情感世界也较为丰富,逆反心理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单纯的课堂上说教的教学模式有抵触、不信任情绪。对于古今中外历史不陌生,但是对于其中本质性、规律性东西则把握不够。因而,在进行历史探究性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内容上的选取可以适当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将探究问题完美把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1.2.2把握探究性教学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典型模式是:提出问题、搜集数据、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以科学探究为参照,其教学过程结构一般分为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提高。

1.2.3结合历史探究性教学特点

探究性教学具有主体性、合作性、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体验性与实践性则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合作性指的是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的外在机制;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及外部环境。

2.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策略

2.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2.2设定相关任务,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提倡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及通过设定相关课题任务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的任务来获取知识,从而使得自身的能力得以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以培养。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题时,与该课题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探究并将自己理解到的知识编制成小故事给大家呈现出来,通过演绎小故事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巩固有关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及结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探究课题。

2.3组织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性平台

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给定的活动进行活动课的安排,也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教材内容中的某一主题,自己组织相关历史活动。

2.4适当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激活历史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性思维的过渡期,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其不能像其它学科一样可以复原,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及感悟大有裨益。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与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相违背,这就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良好培养。乡土历史指的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通过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感与记忆的融合,这就使得历史对于学生来说便不再那么触手不可及,而是真正的存在自己生活之中。有关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学生也较容易搜集到,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产生较强的历史感,逐步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好习惯。

3.结语

鼓励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合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篇2

一、注意探究课的设计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

3、对具体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对学生的猜想处理要注意思维发散性与聚合性相结合

例如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或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猜想,将学生思维发散: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合:“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分两种,一种是物体没有全部没入液体中,一种是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中,前者可纳入排开液体的体积中进行研究,后者可命名为“浸没的深度”来研究。

二、处理好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1、要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注重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2、要注意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教师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对探究环节进行最优化处理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

2、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处理

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

3、探究课的课时进行合理增加与灵活处理

一般情况下一节探究课的时间是讲授相同内容时间的1.5—2倍。我们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

四、怎样才能上好物理探究课

1、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篇3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逼真。伴随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更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应看到,物理课程也存在着急需突破的教学“瓶颈”: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不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对物理实验表现不积极,认为实验只是对教材内容的模仿操作,缺乏新意。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起步阶段,甚至对学生今后的长期学习都会产生启蒙影响。教师应当通过探究式教学,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索、实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逐渐学会自己阅读、观察、实验和思考,并主动发问,真正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物理学的原理。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把握的要点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主动投入精力。所以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首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焦点,并善于挖掘物理知识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进而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探究物理原理。例如,光学知识比较抽象,但学生对光学变化的不同效果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如果从实践现象出发,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再回归理论分析,也会取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式教学实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二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是基础,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并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主动投入到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因此,教师关键是要教授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讲求活学活用,无论是电路的设计与连接,还是力学的相互作用,都不是纸上谈兵,学生只有学会自主探究,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才能取得真正的收获。

第三,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种动力的支撑,对学生来说,获得教师的肯定和激励是他们热切盼望的,每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兴趣,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重新认识自我,进而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遵循兴趣、主动性、激励的方向指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着力推进以下策略:

第一,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的情境。理论知识讲解是教学的基础工作,但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应当营造物理知识的应用环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然后再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奥秘。因此,在每一章节知识讲解前,教师应广泛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资料,设计饶有趣味的实验。例如,学生刚刚进入声学的学习时,教师可引用宠物店吸引宠物的销售策略,通过播放人无法听到、但动物却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吸引动物前来宠物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无形力量,认识振动“频率”的内涵;或是选取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如何辨别“声色”。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是探究式教学的贯穿线索,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第二,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实验。初中物理在每一章节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内容,但教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打破传统的模拟操作,以主题实验的方式给予学生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主题实验教学可采取分组的方式,由教师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主题实验任务,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及实验要求,包括准备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小组成员总结实验结论等。例如,在质量和密度实验中,教师可提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糖块的密度等具有启发式的实验主题,然后小组成员展开系统的探究活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成员可上台演示实验过程,讲述实验心得,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三,加强物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物理文化实质已经融入在教材之中,只不过文化的“浓度”不够鲜明。但物理文化对学生启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经过物理文化的熏陶,会进一步增强探究意识,深刻体会探究学习带给自己的收获。物理文化既包括客观的物理研究实验器具,也包括物理学家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教师可在每章节的讲述中增加对物理学家的背景介绍,将物理学原理的发现寓于其中,或是介绍物理仪器的发明历程,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的浩瀚历史。例如,牛顿对力学的研究历程,阿基米德所处的历史环境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借此机会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素养。

第四,以开放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每个学生的天生特质不同,对学习也会产生不同的爱好和倾向。教师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是要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收获探究成功的喜悦。例如,有的学生对焦距成像颇感兴趣,有的学生热衷研究浮力,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科学的激励和引导,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

四、总结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并综合运用多种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篇4

一、设立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探究的过程中,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产生疑问,学生才能根据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情境,根据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物态变化”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窗上的冰花、树梢上的冰柱、原野中的大雾、春天冰雪的融化等,这些图片、视频等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根据这些现象进行提问:学生,你们说这些冰花、雾气都是怎么形成的呢?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通过所看到的图片,认真地进行思考,这是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

对于情境的创设,首先,教师应该了解情境建设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服务的.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该选择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情境意境、置身其中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解决其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好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保持较为积极的学习心态,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未知的内容.探究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提供较好的探究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那么,教师在建立情境时,就应该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体会,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情境与问题紧密相连,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水与酒精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的特性,然后拿出几种材质不同的小方块,让学生进行辨认,讨论是如何辨别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二、 提供有效材料,促进学生的探究力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搜集材料,通过实践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材料,但不能将所有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温度”这一节的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对温度有更加准确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准确地测出温度.那么,教师为学生准备三杯水,这三杯水的温度不同,让学生对水温进行感受.首先,让学生分别将两只手放入热水及冷水中,然后,将手拿出同时放入温水中,让学生说说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实践,学生就会了解,对于同一物体的温度在不同情况下自身的感受也就不同,只凭借感觉测试温度是不可靠的,必须借助温度计才能准确测出实际温度.这就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明白在探究中要有较为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建立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树立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只有教学环境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更加放松地对知识进行探究,他们才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之间有更为良好的沟通,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真正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探究教学方式.例如,在相同的教学情境下,如果课堂教学氛围十分压抑,那么,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相反,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就会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探究教学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以上这些方式,都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探究教学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更为有效的探究中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例如我们在《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搜集整理了《元史――太祖本纪》,学生基于课文对“成吉思汗”相关内容的描述,对“成吉思汗”的详细历史进行学习。学生们在研究《元史――太祖本纪》的过程中,首先去探寻蒙古族兴起的过程,再对《元史――太祖本纪》中的人名、地名,一一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来完善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次史料学习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以及蒙古族兴起的过程,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了有效的开阔。

二、利用图片史料的观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历史印象

图片史料是伴随相机出现以后产生的新型史料形式,图片史料既包括历史文物的照片,同时又包括近代以来真实的历史照片。我们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利用图片史料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历史化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在观察图片史料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真切的感触。

例如我们在《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一课的教学中,就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照片。学生面对“司母戊鼎”“毛公鼎”“四羊方尊”等文物照片时,近距离地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我则结合文物照片为学生解读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等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对青铜器更为丰富的了解。之后我们展开课文教学,学生在直观观察青铜器文物照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知识产生了更为具体的理解,使他们通过对图片史料的观察,促进了历史学习。

三、组织学生基于史料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篇6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对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科学概念的建立、深化和应用,就必须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本人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一般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启迪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与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启迪思考、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三个环节却不甚重视,这就导致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片茫然,以致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耗费了时间,而且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不及教师直接讲解来得深刻、牢固,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所下降。其实,不是新课程理念出了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全面。

许多教师在创设出情景后就直接提出需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这种做法看似结构完整,水到渠成,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所要探究内容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一无所知。

协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的验证过程,也是学生将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升华和再生新知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到的结果正确吗?得到的结果意味着什么?与实验前的猜想一样吗?以前见过类似的事件吗?这样的结果该怎样表述?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调整

探究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拥有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权,但不是要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高超地引导、组织、支持学生的探究。

在创设情景中,教师要快捷、简明地将预设情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无论是探究目的的确定还是探究过程的设计,也无论是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还是探究过程中的注意点,探究过程的合作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探究结果的概括与交流、提炼等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而教师如何适时地引导就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学生在体验了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的事实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看不见的鼓面振动通过实验反映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鼓面振动停止,还能产生声音吗?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再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刚才的猜想,并归纳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把实验前移,先进行实验再让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兴趣,唤不起学生对新知的激情,产生“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学习”的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热情。

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会不断提升,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自己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地位,直到最终的退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探究式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式教学的阵地不仅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的探究性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能使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丧失兴趣,感觉越学越难。探究性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身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进而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必须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及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2.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激发科研热情。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紧跟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但容易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展示自身的能力。对物理教学,既要有严密性与规范性,又要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这要求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才能有效把握课堂。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物理老师需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启发,所选择的实验内容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究性实验的方案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

当前的物理教学内容是非常抽象的,由于抽象,对学生来说太有挑战,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自然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实验教学不但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趣味,而且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压强这一知识时,教师分别请一个男生和女生上台钉木板,老师问:“谁会赢?”学生都认为当然是男生赢。结果,相同的时间内,女生却赢了男生。当现实与所想的产生巨大反差时,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非常强烈。“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男生比女生的力气大却输了的事实,向学生展示两个钉子的不同,进而过渡到受力面积,得出结论: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3.加大实验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例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增强实验的开放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探究影响浮力因素的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把饮料瓶浸在水中,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自己寻找增大浮力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瓶子与水面的关系,没有没过水面时,浸得越深,感觉到的浮力越大,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大小受物体排开液体多少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适时地给予鼓励,学生的发现与创新精神就能不断提高。

4.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探究性实验教学虽然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进行自主实验。对学生实行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究性实验教学与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物理学科实验性的特点,使物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充满热情。以上主要论述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地位、策略两大问题,以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保障物理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萍.浅析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0(10).

[2]李明.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探讨[J].新课程(上),2011(6).

篇8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着重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们是处在活动的主置上,课堂主要为学生们搭建实验的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探索,并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们只是偶尔为学生们点播一下。总而言之,在探索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设计的方案以及得出的结论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探究式教学重视合作

探究式教学课堂中需要同学们之间分组进行制定方案以及调查分析。小组组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方式发表对事物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综合意见相互之间学习。由于学生们的生活以及经验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看待事物也有着不同的见解。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对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反思或者反对,从而更深层次的建立对新事物的理解。

(三)探究式教学课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探究式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水平,使学生们的探究水平不断的提高。由于探究式课堂对学生们的素质很难在纸卷上评价,单纯的卷面无法方方面面的显示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探究式教学课堂更多的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学生们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学生们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评价自己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的表现,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实施策略

策略的内涵要比方法更加的丰富充实。以下为《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策略。

(一)组织策略

实验探究:在研究实验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需要提出实验研究需要探讨的内容,其次是准备实验的器材。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具灯等等,通过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所形成的图像,从而计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定性关系。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老师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然后逐步的清晰实验探究的内容,而不是一开始就定性的提出实验的探究内容。其次,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应该多次的巡查,为学生们进行指导,及时的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第三,分组的小组当中,需要各个组员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最后,同学们需要分析和交流探讨好的发现。

观察探究:探究实验就是需要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挖掘出需要探讨的内容。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当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需要老师的一一介绍,而是需要同学们自己的观察,提出质疑并最终解决疑惑。探究式课堂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实验完成后,老师需要对此探究式实验进行合理的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和过渡。

阅读探究:探究式实验既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寻找有用的信息是探究式实验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为了使学生们的信息条理清晰,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提炼对实验有用的信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老师需要提前布置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就交流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的备课设计变化策略

上课是要讲究课堂效率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完成实验的教学,那么备课计划的灵活变化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步骤很多,为了快速的完成实验,教师就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1、可以把原用的100ml的烧杯换成50ml的;2、可以用温水代替冷水,减少加热时间;3、烧杯口盖一张平整的硬纸片;

(三)合作策略

探究式实验合作的内容包括目标统一,任务分开以及协同工作几个方面。不仅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还要共同的记录并讨论。良好的合作习惯需要小组组员共同的努力,对学习能力不同的组员要区别对待,共同提高实验探究的准确性。

例如在上面提到的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可以将实验分给三个小组完成,每组分配相应的时间,举例分工如下:

这样分工合作,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能提高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更能让同学对实验充满兴趣,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的内容,使实验的学习效果更好。

(四)指导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在学生们分组进行试验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多次的巡查并指导学生们在实验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的试验中,教师要指导同学酒精灯和温度计等的规范使用,注意实验器材的检查和保管,提醒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的效果。

(五)开放策略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是局限的,很多科学家瞬间的想法经过验证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成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例如在研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时,就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开放空间,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假设并去进行验证。例如:假设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验证假设:教师的方式是用钢尺放在桌子边缘,调节钢尺振动得幅度和长短,验证假设的结果。如下图:

篇9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包括,教材、课外学习材料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开展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尽量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开展探究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只有具有探究兴趣,才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与本堂课教学知识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而这三个问题要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问题难度不高,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以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1]。

2.阅读教材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阅读材料,结合本堂课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从而供学生探究之用[2]。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很多学生的历史基础不扎实,同时历史学习水平较低,进而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到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科学的把握探究任务的难度,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确保学生探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关键词、表格、比较等方式进行相应知识的记忆,并且利用相应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的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3]。此外,学生还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总结探究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够将探究学习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4.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探究氛围,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20世纪70年代的具体外交成就,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4]。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且思维是较为活跃的,通过有效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此外,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应激励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学生才能够努力的克服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5]。

5.结论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的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提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主动想方设法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 文学教育(中). 2012(05).

[2]魏文娟.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 文史月刊. 2012(08).

篇10

一、充分发挥教材和课外教学的作用

历史观的培养要从教材的选择入手,只有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且结合一些课外读物,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这对初中历史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对课堂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自身要学识渊博,并且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举个简单的例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一段日本的内容,在讲述这一课时,教师不能够有过多的个人感情和观点,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过于极端的思想。通过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应该要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学生应该为了让祖国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免得使悲剧重演。老师应该这样引导学生,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学生们要从这件事情中汲取一定的教训,要学习到只有自强自大才能自我保护,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加强学习,让自己的能力更强。

二、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亲身感悟历史人物的一些特点以及他们的这些特点会让故事如何发展。学生通过扮演一些历史人物,能够明白人物的语言思维习惯,同时也明白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物的心理会决定那些历史人物会做出何种举动,明白这些故事结局的由来。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处于不断发展与更新的阶段中,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从历史事迹中学习到一定的道理,以此警示未来,督促自身不断学习努力,追求进步。

篇1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整合了现代课程理论,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世界观提出了要求,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无疑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好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组织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可以是单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讨,甚至可以是课内、课外内容。但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认为课内的探究式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独立或合作探研究,再在教师帮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对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能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能否通过自己或与其他人合作进行的探索。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知识和技能联动内容减少,因此科学探索成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在探究式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结构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这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终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习的本质,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哪一种探究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点策略应引起重视。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二)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把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物理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初中物理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本人认为: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12

2.有效探究学习法符合当今中学生的特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3.从物理学科特点看,有效探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物理学习。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有效探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基于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有效教学整体,把有效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课前的预习。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有效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有效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能力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2.课堂的教学。有效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有效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的有效探究性学习?

(1)实验探究法。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才能揭示的,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抽象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的问题与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体积不同、质量不同的同种物体作比较、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可以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引入密度的概念,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改的时间。

(2)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篇13

2.缺乏实验器材

农村学校受当地财政等因素影响,学校经费有限,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虽然近年来,国家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一部分实验器材,但新教材对实验器材的要求也有所增加,致使一些实验器材无法适应新教材,并且由于学校缺少经费,出现器材的损坏等情况也无法再补进,严重限制了初中物理教师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此外,一些学校因教室数量有限,甚至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更别说让物理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了。探究性学习需要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但器材的缺失,让一些教师不得不将原来的实验探究改为教师演示,本该进行的实验学生也只能看老师做,学生有时会因坐在后排看不到实验,因而对于一些实验现象无法看得清晰,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正常学习,致使学生丧失物理学习的乐趣。

3.思想观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为何在农村的效果如此不明显呢?这不仅有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知之甚少,观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增强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

(1)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淡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将其作为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指导,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教育。

(2)巧设探究内容。

探究式教学并非固定的模式,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规律巧妙设置探究内容。例如,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寻找替代品,或者与学生一起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农村学生常接触到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农村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的土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土灶的结构,观察木柴燃烧时火焰的现象,掌握燃烧时火焰规律,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辅助教学,对于身边的事物的探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在探究式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很多发挥想象力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挖掘学生的潜力。

探究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帮助学生的个性得到提高与完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对保守,不擅长谈论、发言、展示自我,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