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实用13篇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

篇1

一、建筑徒手表达的概念

建筑师的手头功夫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基本功,通常我们在教学中把这种基本功训练习惯地称之为“钢笔画”,但这种说法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确切,因为这个称呼容易与美术中的钢笔画对等起来。美术中的钢笔画重点在于画作本身,比较注重画面的美感,对建筑表达中需要反映的建筑形态构成方式、建筑空间特点等则关注较少。同时把手头功夫称作“钢笔画”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功底深厚、表现复杂的钢笔画,容易给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造成望而生畏的负面情绪,不敢动手尝试。因为达到相应的水平需要扎实的素描功底和相应的美术知识。这些要求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工程过于庞大,且其中很多要求并不是建筑表达所必备。

“建筑徒手表达”是建筑师手头功夫的较为合适的称呼,其名称就把“画”的概念弱化了,因而建筑徒手表达可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建筑徒手表达主要是表达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信息:例如建筑空间的特点、建筑形态的逻辑关系、形态的比例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徒手表达不一定要从美术意义上画得很漂亮,只要能准确的表达建筑设计相关的信息,对建筑设计就有实际意义。这是建筑徒手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在准确表达设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画面画得具有欣赏性和富于情感,当然就更好了。建筑徒手表达的称谓在建筑专业的学生入门之初可以消除对于钢笔画的望而生畏的情绪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建筑徒手表达就是使用徒手表达的工具,例如钢笔、铅笔、水笔、马克笔等,把所见、所想到的信息记录或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建筑师记录资料、记录想法、交流设计最方便、最快速的工具,也是建筑师的工作语言。

二、建筑徒手表达的特点

建筑图手表达不同于美术中的钢笔画主要是两者关注点不同,建筑师记录的是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信息,其目标不是画本身。这些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情感,但更重要的是对建筑设计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座建筑物时,首先会分析它的形态构成的特点:体块与体块如何咬合,形态构成逻辑的方法时切割或加减法,以及细部的做法等,这些都是建筑师所要关注的,是内在的形态逻辑关系和结构特征。而美术中的钢笔画则不会主要关注这些建筑专业问题,就不可能主要记录这些信息,虽然往往可以把一张钢笔画画得很漂亮,但却对建筑师的工作帮助不大。

现在有关钢笔画的教材虽然为数众多,但大多这样的钢笔画或效果图参考资料是由美术专业的作者编写,其侧重点与训练方法与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其所画大多数对象为古典建筑、园林、农庄、破屋、风景、树木,而表现现代建筑的却很少。古典建筑拥有太多装饰性细节,其他风景类的钢笔画重点是对场景的理解,更多的事基于对光影、质感及形态构图等的考虑,虽然也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功,但是一旦遇到现代建筑,却往往无从下手。因为现代建筑的形态强调内在逻辑关系,线条简洁,细部主要表现材料连接的特点,与装饰性细节有本质区别。如何从把握表达建筑形体信息的角度进行建筑徒手表达的训练,并把这些方法用于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是需要探讨的重点。

三、建筑徒手表达的目的

建筑徒手表达的目的就是记录与表达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学习建筑的学生为何要进行记录信息的训练?因为建筑师不仅仅要记录外在建筑所表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就自己脑中所闪现的信息。例如每次开始考虑如何做设计时,映在脑中的是一个具有结构特征的 ,有内在形态逻辑的关系图(也就是Diagram)。即使有些设计师所画的线条并不那么优美,如果蕴含着独特的设计思路,草图也依然非常宝贵,因为其包含着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具有创造性信息的逻辑表达。

四、建筑徒手表达训练的重要性

1.与建筑思维同步:当代电脑软件发展迅速,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真的效果图,但为何徒手表达的过程依然重要?因为建筑师创作的过程需要迅速把脑中灵光一现思路记录下来,与通过电脑把软件打开的思路时不同的。同样,运用当下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操作复杂形态,其表达的内在逻辑还是要依靠徒手表达记录下来,再用于电脑编程。若能手脑同步并用,记录重要信息(不一定时逼真的效果图),就可以作为下一步设计的重要前导。

2.作为交流设计的工具:建筑师经常需要进行团队工作及客户沟通,徒手表达所记录的建筑师的思维就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建筑师们互相讨论中交流思想以及在与客户的讨论中去说服对方。如果建筑徒手表达的能力不够,一方面记录的信息不到位(不一定是脑中所想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传递的过程存在损失,他人无法接收到你所想表达的信息,这样在集体合作中就会发生一些障碍。相反,如果徒手表达的信息充分,你所表达的信息大家就可以领会,可以互相交流、探讨,从而帮助建筑师工作,所以建筑徒手表达是一种具有工作特征的基本工具。

3.作为收集、提炼信息的方法:作为建筑学生和建筑师,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翻阅大量的建筑资料,虽然现在技术发展很快,可以用相机、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得资料,但这种使用技术手段获取的信息是原封不动的,只是从纸质到电子的承载方式转变,没有经过思维处理,缺乏信息的提炼。如果用徒手记录的方法,首先就必须理解采集的资料的特征,然后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以确定需要记录的是什么信息。徒手记录不像扫描一样记录所有信息,而是有选择性的记录你所需要的重点信息。经过大脑分析和提炼的信息,对建筑师而言是最有用的。

面对一个建筑物,不同建筑师所记录的信息往往会不一样,这种差异性就是每个人思考建筑的不同过程。这种记录的判断标准并非是画得像与不像,或者是否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画,这种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建筑师记录的是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虽然这张徒手表达别人看来和实物并不一定百分之百相像,但所要记录的重点信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此可以说明建筑徒手表达在提炼、概括信息方面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于“徒手表达”的理解更具深刻性和多重的视角,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对建筑表达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学语境下的设计表达。

参考文献:

[1]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M].学林出版社,2007.

篇2

一、改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初学建筑速写时,经常会过高地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画的形体很准确,线条很流畅……当画面效果不理想时,又容易失去继续作画的信心,或者因害怕画不好,一开始便没有信心。要知道建筑速写虽然很快捷,但是并不简单。好的建筑速写作品能表达出景物的形体结构丰富特征,其中包括对形体关系的把握,对画面构图和线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建筑速写作业,因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会显得有些“笨拙”,其实这些“笨拙”的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财富,其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训练内容,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造型规律,掌握入门的方法,使自己的建筑速写作业慢慢地变得“笨拙”。

建筑速写的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用线描方式来表达形体结构和空间层次的画法;用排线、排点、黑块组成明暗色调来表达形体空间与光影的画法;用线描与明暗色调相结合来表达形体空间与光影的画法。三种画法的表现力各有所长。其中,线描画法技巧相对单纯,既能概括简洁地表达物象整体的空间关系,又能细致地表达物象的形体特征,是常用的方法。

建筑速写线描的表现方法:用线条描绘物体转折边缘;用线条的相互穿插、遮挡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用线条的疏密对比表现物体之间的层次感。掌握了这三种基本手段以后,就可学习更多的表现技巧,如:虚、实线的运用,粗、细线条的运用,线条的松紧处理,运笔速度快和慢的变化……

无论选定了哪一种画法学习建筑速写,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画一批“难看”的作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用很长时间,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推行建筑风景建筑速写教学训练的阶段学习法

学习建筑风景建筑速写技能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1.单体描绘训练

单个物体以石膏几何模型、方凳、花草、衣物等生活用品为训练对象。单体描绘训练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客观地用心观察物象,二是掌握应用线条表达物象,三是怎样把握物象的特征。建筑速写是视觉艺术,因此画建筑速写首要任务是观察。学生往往不习惯使用自己眼睛去看,甚至有将对象符号化的倾向。因此要训练学生真正地用心观察自然,运用直觉的、图像化的、空间化的、具体化的、综合化的模式去观察。

2.组合形体描绘训练

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显示出更为丰富的立体空间效果。进行组合形体描绘训练既能加强对单体物象的认识描绘,又开始研究与表达组合形体造型的丰富性,为下一步的场景构图描绘训练打下基础。从单体到组合形体,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往往只注意单个的物体,不太注意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学习整体观察和表现组合物体的方法。

3.场景描绘训练

篇3

3)教学评价陈旧。建筑结构课程符号多、计算公式多,构件的构造要求多,这些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理解和运用,大部分无需死记硬背。但是以传统的闭卷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一定会误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了应试,学生就一味刻板性的死记,不去理解和琢磨。这种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极具功利性,非常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2面向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和工程抗震等相关内容,而理论课时是相当有限的,如笔者所在学院建筑结构仅有48个理论学时,因此教学内容就必须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并不需要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计算过程,这些工作交给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或者注册结构师们去完成。如在讲到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时,笔者建议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计算以及示例说明,而应该着重介绍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作了哪些假设及适用条件,D值法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作了什么改进;在讲到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的计算时,不要一味强调大、小偏心构件承载力的具体的计算,构件的配筋率As或As''''为多少,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大偏心受压构件和小偏心受压构件如何界定,两者的破坏本质上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征;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时,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地简单介绍,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总之,应该突出概念,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不是定量的数值计算。概念设计应从工程设计一开始,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房屋结构而言,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的安排,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对建筑学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融合。

2)教学手段立体化。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再运用传统的纯板书教学,而应该借助于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新的教学手段,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给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实体建筑物,如悉尼歌剧院、比斯迪拜塔、北京鸟巢等来引出建筑与结构的关系,进而考虑采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悉尼歌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中心的结构形式是什么,选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优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后授课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结构形式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提出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结构选型对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性等等。

3)注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砌体和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在重点介绍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配筋砌体构件的有关内容可列入学生的自学范围。当然,自学内容可通过课后习题来巩固,自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可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主要采取做结构模型的方式,提出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将想象中的建筑造型以结构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在建筑结构模型只有支撑建筑的结构骨架,而没有附以外观的装饰和构造的复杂材料,当建筑仅以结构骨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结构一定会有切实的体会和强烈的感性认识。笔者带学生参加过几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建模竞赛,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深刻,那就是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后对结构的概念、对力的概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结构的力和美应用到建筑方案的构思和建筑设计中,如何用结构来表现建筑造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由于传统的期末考试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定量分析,忽视了定性分析。为了避免上述误导,笔者认为应该改革题型,试卷中不应该出现大量的计算题和死记硬背式选择题,提倡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题型,比如增加力的概念题、概念性设计分析题和结构选型等有关的试题。建议考虑开卷考试的方式,并进一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模型的制作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而不是答案本身。

3尝试性教学改革情况

笔者所在学院从07级开始尝试性教学改革,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建筑结构期末考试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且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试题库中的每一份试题的试题内容分布均依据考核大纲,难度系数也基本相当)。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的成绩分布看,参加教改的年级(建筑107、建筑108)考试成绩略好于未参加教改的年级(建筑106)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上后续课程的老师也对参加教改的学生反映良好。

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18-02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中和在从事土木工程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包括建筑学专业若干主要课程的内容,如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防火;同时,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1]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建筑工程领域的先导。通过对毕业生同学的跟踪调查,8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于建筑相关的职业,包括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大部分同学认为,在所有的专业课中,“房屋建筑学”中所涉及的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的指导作用是其他内容无可比拟的。因此,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借鉴其他的先进教学理论和教育模式和结合“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上做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刘玉花老师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情况做问卷调查分析表明:82%学生认为学好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很重要;79%的学生希望加强平时考核;35%的学生觉得越学越有意思,收获很大。[2]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虽然大部分同学认为该课程很重要,但只有部分同学收获较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问卷调查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

1.总体感觉枯燥无味,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房屋建筑学”课程主要分为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两大部分。新的教学计划对课时由68学时减到54学时,课程设计为一周,但教学内容不能删,反而要将不断出现的新的建筑构造技术内容引入课堂。由于我国教育多年的应试体制,许多大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应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更习惯于听课的模式。但房屋建筑学课程综合性强,内容繁杂,实践性强,同学普遍反映上课枯燥乏味,难懂难学。

2.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目前,“房屋建筑学”的考试采用期末完全闭卷的方式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考查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主要是考试时间短,不易完成。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任课老师一般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无意中助长了部分学生不深入学习的浮躁情绪。学生也热衷于“快餐式”的学习方法,平时不用心,临考前根据提纲找答案,背题目,不能深入、综合地进行复习,造成高分低能的后果。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明显,部分同学考试分数高,但课程设计动手能力差。

二、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专业兴趣和学习效率。

1.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构造成为有机整体

针对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零碎缺乏系统性的现象,笔者将建筑设计大作业为课程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使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构造成为有机整体。在建筑设计原理部分授课结束后布置设计大作业,题目为6班幼儿园建筑设计、12班小学建筑设计,根据学号单双号选择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在掌握“房屋建筑学”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一栋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并绘制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结合建筑构造部分的课外作业如墙脚设计、楼梯设计、屋面构造及排水设计、变形缝构造等,让学生直接在自己所做建筑方案的基础上来完成。这样安排的好处:第一,建筑构造设计本身就是建筑方案设计的深入、延续和完善,与建筑设计的规律完全吻合;第二,建筑构造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第三,学生对自己的建筑方案有一种作为自己的设计成果的亲切感和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课程设计,不仅更深层次理解、掌握了课程主要的知识点,同时独立的设计过程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2.教学以原理为主导,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与教材内容的陈旧产生了矛盾。要想把这些新的东西都在大学期间灌输给学生,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持以建筑构造原理作为教学的主导,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这里强调的是原理学习的主导作用,重点讲清楚每一种建筑构造做法的基本原理,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出其所在最新的规范和图集出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3.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参与互动的机会

结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不便进入工程实体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视屏或图片资料等更直接观察建筑构造的具体做法,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只用眼睛,不动大脑,不动手等不利于学习的行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适当结合建筑案例进行教学。在使用图片资料时可以准备一些校园内的某些建筑物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既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又可以让同学养成平时留意观察的习惯。比如在讲变形缝构造时,笔者准备了多个教学楼和实验楼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析辨别可能是哪一种形式的变形缝,这些建筑都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建筑,那么当他们下次再经过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

4.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很多数据、专业名词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从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笔者主要采取实物测绘、现场调研的方式。建筑构造部分讲授结束后,分组对校内不同时期建造、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进行调研,布置了调研任务,带着问题去现场。主要调研内容为了解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承重方式;建筑物的墙体类型、细部构造;建筑物板、梁、柱等的类型;楼地面、屋面构造及顶蓬构造特点;建筑的楼梯的位置、数量,测量楼梯各部分的尺寸;建筑物的建筑装修材料及构造等。现场要进行测量、记录和拍照,结束后制作PPT,随机找调研组同学进行汇报,计入平时成绩。汇报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老师的引导,对学过的知识更加深人全面,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辩论,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5.考试阶段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以上通过各种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专业名词、常用数据和一些标准、规范等记忆性的内容。笔者采取了分时段考核改革试点。考核时段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进行了五次小测验,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通过平时小测验,弱化学生对期末考试的依赖,减轻学生考前压力,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不利影响。最终考核成绩中平时测验占40%,大作业20%,期末考试40%。

三、实施的效果分析

“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方案在土木2011级本科学生中实施,为方便对比期末考试与以往相同。与未实施改革的土木2010级期末成绩对比,结果发现,通过改革学生成绩有较大提高。改革前:优秀率4.8%,良好率28.6%,平均成绩75.4分;改革后:优秀率17.1%,良好率34.2%,平均成绩79.6分。效果对比图见图1、表1。

四、结论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由学生参与每次测验改卷和大作业的批改工作。以上教学改革和探索希望能对相关课程教学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5

一、目前技校《建筑构造》教学的现状

1.现行教材滞后,知识老化

教材滞后,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教材陈旧,教材知识老化,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许多建筑材料、构造做法、施工工艺等,缺乏时代同步性与科技前瞻性;加之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原因,使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做法不能跟上变化。所以,教材陈旧,教材知识老化,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筑设计及技术的发展;加之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等因素,更严重制约着建筑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建筑构造》课程是专业技术类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多,技术性强,但复杂的计算和公式的推导少,逻辑思维应用少,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形象思维。因此,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涉及许多工程实例,必然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讲述建筑构件的构造做法,对于从未到过工程实际现场、缺乏实践锻炼体验的学生来讲,基本上弄不清楚,对于创新和发展建筑构造形式就更不用提了,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沉闷枯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了教学当中学生反映“建筑构造难记难懂”、教师感觉“建筑构造难教”的现象。

3.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现场参观教学效果不明显

建筑构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大量建筑构造教材的内容已经落后于实际工程做法,很难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加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困难也较大,学生对建筑的实施过程、施工图中的构造如何实现没有直观感性的认识,缺少现场生产实践的教学和现场参观的教学让学生难以将所学的节点与施工现场中所看到的实际构配件进行对应。组织学生到已建成的建筑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现场进行教学,也因为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教学进度与在建工地进程的协调性等问题,只能短时间的走马观花,导致现场参观的教学大多也流于形式而收不到良好效果。

二、技校《建筑构造》教学创新策略

1.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加强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教学联系

要加强建筑构造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要加强教材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的相关联系,结合国家规范及时变更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建筑构造及建筑设计的理念和内容,或是适当增加建筑节能、保温、隔热、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太阳能建筑、深层防水技术的内容。教师还要多关注建筑技术领域的新动向,将构造设计原理和构造设计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构造层次,培养学生利用构造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加强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教学联系,在进行施工图综合训练前就有针对性地对构造设计进行训练。比如让学生找出校园内建筑的现有实例,依照已有的建筑外观绘制节点详图,把节点详图与设计对应起来。或者指导学生将自己方案中的特殊节点进行构造设计并制作成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其方案的技术性表达能力,建立构造理论和设计实践相联系的思维模式。这样既能加强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实现从建筑方案设计、构造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一体化的训练,又能加强对建筑设计的创造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充分认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是实验室模型教学。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建筑构件、建筑配件、建筑防护以及与其相关的构造做法,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模型实验室里进行建模,将其按一定的比例做出来,使抽象变成具体。通过建模学习,学生可以在今后的设计中更好地把握结构的选型,可以对配件的功能、造型、尺度、质感、色彩等有更好的驾驭能力,全面掌握建筑构造设计技术。其次是“工地现场教学”,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地进行工地现场授课,工地现场教学要与课堂教学交叉进行,在工地上学生能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到建筑的各个组成构件和构造节点处理,把书本知识和工地实际紧密联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建筑构造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是实习基地学习,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如学校设计院、老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学习。

3.合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的产品。它的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具有主题明确、素材精确、形象直观、层次清楚;具有高度交互性、因材施教、界面较好、操作简单等特点。课程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面,而不是花费很多时间在黑板上画不那么准确的示意图。为加大课堂信息量,必须打破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难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直观化的演示,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加强学生建筑构造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将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新思维、意识纳入到成绩考核范围之中。每次设计的作业中对于不同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给予一定的分值,以此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及展现,避免学生的懒惰与抄袭心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潜在的创意才能,激励学生设计出新颖、安全、适用、经济的构造做法。

三、结语

以上笔者粗略探讨了技校《建筑构造》教学的创新策略,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作为一名技校一线教师,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努力研究。

篇6

界画一科

中国建筑历史久远,诞生于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描绘了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壮观,“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巨大的建筑像大鸟一样张开翅膀,跃跃欲飞,让人不禁产生无限的遐想。可惜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岁月荏苒,许多文献中记载和描述的辉煌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只能于画家最直观的艺术语言――界画中,寻求它们的遗迹。

界画即“界划”,中国画中的一种。在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有“台阁”、“屋木”、“宫观”之称,到了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便有了“界画”一词,明陶宗仪《辍耕录》载画家十三科,已将界画楼台列为一科,指利用界尺划线来准确描绘楼阁屋宇和舟船桥梁等的建筑绘画。

关于界画的工具和运笔,鲁迅先生曾经有比较形象的描述:“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也无粗细了……”实际上,传统的界笔是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而界尺,则类似于一个用四根笔直的竹片订成的可拉伸的平行四边形模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这样就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

仅从技法而言,界画并不深奥,无非一点一笔皆要求中规中矩,合乎实物比例,技法严谨工细讲究法度,因此“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芥子园画传》),在传统的画家十三科的分类中,山水打头,界画为底处于末尾。但画好界画并非易事,顾恺之言“台榭一足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徐沁在《明画录》中谈到:“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昔人谓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均壮深远,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准绳,非若他画可以草率意会也。”

事实上,界画虽然是一种建筑画,但却不同于现在意义上的“建筑画”。一方面,作为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建筑图样,大到整体的建筑布局,小到具体的榫卯结构,界画家都必须描绘得历历在目,依图可建,这需要丰富的建筑知识和极大的耐心、技巧。而另一方面,界画又是绘画艺术,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依附于中国山水画,唐代的富贵臻丽的画风,北宋大山大水式的写实精神,南宋边角构图的空灵蕴藉,无不同时体现于其中。受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的影响,界画不强调建筑的体量,而是强调建筑给人的舒适感受,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空间哲学。能脱出绳墨的羁绊并使之艺术化者,方为界画大师,因此在历史上以界画为专业的画家不多。《宣和画谱》在“宫室”一门中只列举了四位画家(唐尹继昭,五代胡翼、卫贤,宋郭忠恕),并且明确说,“自晋宋迄于梁隋,未闻其工者”。

界画之史

建筑绘画早有先例。《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六国时,“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到了汉代,文献中提到有《甘泉宫图》、《汉麟阁图》、《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汉明帝画宫图》、《洛阳图》等图将其时著名的宫殿苑囿描摹下来,可惜全已佚失。但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还大量地保存着当时的宅院楼阁等建筑绘画。这些,当属界画之前身了。

《洛阳伽蓝记》曾记录了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以这数万间佛寺为创作对象,在顾恺之、姚昙度、张菩果、陆探微等一批画家笔下,以宗教建筑为题材的作品如《自马寺台样》、《灵嘉寺塔样》等陆续问世,今天我们尚能见到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用界画方法绘制的舆车与龙舟,技巧之高超足让人慨叹。

不过,界画的早期形式不同程度地依附于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创作,以及建筑的设计,真正的独立得归功于隋代的两位画家,“杨(契丹)、展(子虔)精美宫观,渐变所附” (唐张彦远)。《宣和画谱》称隋展子虔“善画台阁,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在传为展氏的《游春图》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楼阁已经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唐初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擅美匠学”,不仅是才华出众的画家,还曾为当时的皇室修建过大量宫室。是精于建筑术的营造学家。唐代末年又出现了专以楼阁擅名,画“干栋万柱、曲折广狭之致皆有次第,又隐算学家乘除法于其间”的尹继昭。

公认的早期界画是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这也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也最为可靠的以界笔“檀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该卷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把梁鸿的居所安排在山环水绕的大自然中,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虽由人造,宛自天成”。房屋以及木栏栅篱用界笔描画,结构清楚,并有一定的透视感和纵深关系。建筑虽然在全幅中所占比重有限,但严谨的画风和较强的写实性仍能反映出五代画家在界画上的表现能力。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界画所表现的范围、风格和题材较前代更为多样,在表现技巧上也趋于成熟。随着郭忠恕、王士元、张择端等专攻楼阁并卓然有成的界画大师的出现,界画从最初简单的建筑设计图稿发展到具有独特美感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并最终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和山水画点缀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以楼阁为主、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的一门独立画科。据史籍记载,郭忠恕的建筑画以准确精细著称,甚至可以作为施工图用,“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矩,曾无小差”,“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他不仅对建筑的构件和做法至详至悉,而且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高超的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达到了使观者“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艺术效果。而宋代最负盛名的界画作品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承平景象,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我国12世纪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虽是一幅风俗画,但画面中描绘了大量的建筑,以鸟瞰的角度,不断推移的视点来摄取景物,展现出汴梁城当年的一组组建筑群落:农舍、村镇、店铺、桥梁、城楼、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虽类型繁多,方位各异,但组织构图有条不紊,平行透视和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更引观者进入一个俯仰顾盼、以游无穷的城市空间。

这种界画与山水画在风格上的同步在元代发生了变化。与当时山水画坛大量出现的文人墨戏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意画风不同,借助当时盛行的水墨画技法及李公麟一路的白描技法,逐步走向了纯界画的境界,描绘建筑主体“细入微芒”,而山水配景已不 再重要,状物精微的写实性达到极致。当时的宫廷画家王振鹏是元代最重要的界画家,其风格特色准确细致,多以宫廷建筑为主题,专用墨线白描法画建筑,并以墨线深浅、疏密、平行、交叉之不同,来区分建筑各部的质感、材料和体积感,代替以前的设色或淡墨渲染的画法,被虞集评为:“振鹏之学,妙在界画,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

然而,正是这种法度的谨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笔墨情趣和审美特性的发挥,与文人画家寄性咏怀、缘物抒情的审美理想背道而驰。加之囿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科学技术和百工匠艺始终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没有地位,要求中规矩、合法度的界画,逐渐被视为缺乏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梓人匠氏”之作。随着元季文人画的勃兴和明代文人画统治地位的确立,界画备受攻讦而日见式微。有明三百年间,以擅长界画闻名者,只有仇英一人,而他也只是将其精美的界笔建筑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篇7

 

一、引言

 

1.一个背景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于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提出在新学年开始全面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做到:教一门课程、改一门课程、总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笔者对项目化教学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进行分析与探索,试图构建既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又能落地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方式。

 

2.二个实际

 

在笔者教授过的物业管理及项目管理专业的小区规划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经营管理、建筑学、物业管理专业和项目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中做不完全统计:纯理论讲授课时,学生在低头玩手机的概率约在1/3左右;有讨论练习的课时,低头玩手机不在讨论组中的学生人数仅有个位数;带有参观与操作的课时,低头玩手机的同学基本没有。学生出现低头玩手机是一个信号:无趣、跟不上节奏、知识点模糊……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此时手机上的内容吸引力更大。

 

以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来看,高职同学基本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是通信工具,更是社交、娱乐、咨询工具。因智能手机强大的硬件,各类APP及信息平台制作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及选择更加多样。这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从黑板白粉笔的单调板书,到图片、动画丰富的PPT讲课,形式有所变化,但是授课对象更新到90后,应根据90后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

 

推进项目化,根本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笔者有从事多年专业工作的经历,故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探索性的将工作要求及工作流程以单元练习的形式引入到课程中,结果不甚良好,与预期差距较大,如:景观设计与建筑单体绘制内容部分,只有个别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大部分学生处于随意应付。与学生交流时,被告知基础内容他们没有理解,甚至没听过(遗忘),在第五学期按实际工作要求完成练习,难度大。

 

笔者与专业基础老师交流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如果只是单一在一门课中提出要求及训练,学生的知识记忆、运用的连贯性是被割裂的,简单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ppt制作能训练,但是深入一些的专业技术能力就很难得到系统的训练,需要环环相扣的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训练。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情况为从一年级实训开始授课班级,到三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授课效果较为理想,直接从三年级上核心专业课效果不理想。

 

3.三次实践

 

二、高职项目化教改

 

1.高职项目化教改的目的

 

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目的。引用何克抗教授在其撰写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学习者要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是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2.项目化教改落地难点

 

教学方法中的项目化是将职业中实际工作内容及过程以项目任务书为载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编排出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步骤、训练强度、训练平率,将职业体验以直接经验来吸纳,变为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及能力。然而,在对这两个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改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落地难的问题:

 

(1)管理专业同学课程中只要涉及到计算、制图、绘图、景观设计等偏工程类实际操作,因缺少连贯和系统的实操训练,在大量的教师示范操作下学生觉得有难度。

 

(2)评价机制简单,最终的考核依旧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卷面成绩依旧占最终成绩70%以上的比例,每个项目中学生的个体表现得不到合理体现。

 

(3)项目化训练中的课上课下1:1练习,学生的自觉性不够,以小组完成的训练和成果,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训练。

 

(4)训练硬件与软件条件单一,建筑实体参观、景观实景参观、视频、抄绘图纸、分析评价图纸内容等都已经不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需要一套新颖的符合90后的个性特征的训练条件让他们眼脑心手脚都得到调动的教学工具。

 

3.三门课程项目化教改实施

 

《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学》和《小区规划管理》是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下的有共通逻辑结构的三个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其整合在一个体系之下:建筑识图是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识别图纸各种符号与尺寸。然后是建筑学,要让学生掌握常见建筑类型的构造做法,识别建筑风格。最后是小区规划与景观规划,从整体上把握小区的结构体系、管理与景观设计、实施、管理。

 

三门课是内容由浅及深,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范围从小到大的关系,从课程设置上又是独立的三门课程,在这样的认知下就不能割裂的把一个内容单独的重复,而是每一门课的项目设置总要为下一门课做好铺垫,比如同一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内容,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但是下一门课会复习上一门课的知识,让其连贯。三、手机作为媒介的互动教学

 

1.手机作为媒介的互动教学发展(实践)

 

(1)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的主要功能为短信、彩信的编辑及收发,同时还具有信息发送机反馈记录功能,解决异地学习者不能参加面授和异地同步视频提出的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此平台同步发布教学内容微播的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异地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课前、课后沟通交流反馈。

 

(2)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通识课程教学互动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送的媒体多样——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外连接的特征,教师通过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教师可以在平台后台根据学生提问推送信息,因为平台信息的实名认证,考试成绩等可以直接推送。

 

2.AR技术为媒介的互动教学技术支撑

 

AR技术展示抽象的平面图在实际中的三维立体模型,并且可以通过互交模式,由学生旋转、放大、切换、移动、复制三维对象,完成从认知到操作的项目训练。

 

AR技术将建筑识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景观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及管理整合在一组或多组模型中,场景模型、元素模型作为选择元素,由每个同学自由组合完成要求。

 

四、实践为先导的教学构想

 

1.《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基础资料建立层面: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中是将小区总平面图和建筑平面图分块识别:作为核心讲解案例的一部分,首先置于整个小区总平面中,将小区总平面分成几个色块,红色是案例讲解区,蓝色是案例分析区,绿色是学生操作区。整体是一个完整小区的总平面,学生首先学习各类符号与尺度标记的含义,调取分块区域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实操练习。

 

分层:小区总平面图中包含四个层次,即小区规划设计层、景观设计层、建筑单体层和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层。四个层次是实现建筑工程知识体系完整连贯的重要联系。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建筑单体层的相关知识,但是也预先了解到,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

 

在此层面上的手机互动,更多的是通过扫描平面图,完成知识问答检测,知识点的延伸扩展。

 

2.《建筑学》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展示层面:《建筑学》是将建筑单体层与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层的内容通过AR技术完成互交演绎。调取红色块中的建筑单体平面讲解区,用手机扫描建筑平面图,在手机上将呈现建筑单体三维模型,学生通过点击三维模型,将其旋转、放大缩小来认识建筑各组成部分,并在点击过程中出现建筑构造做法及施工技术文字及语音说明,并配以适当的施工作业视屏加深学生印象。调取蓝色块中的建筑平面,手机扫描各个平面图,将获得不同类型及风格的建筑单体三维模型、调取绿色块中的建筑平面,将建筑的梁、柱、板等元素的模型在平面图中布置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认知程度。

 

3.《小区规划管理》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应用层面:《小区规划管理》课程将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中最宏观部分,连接上两门课的基础运用,更多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部分应用。调取红色块小区规划总平面中的一个组团,手机扫面组团平面,组团交通道路结构、楼栋、组团景观呈三维模型供讲解。调取蓝色块小区规划总平面的多个组团,手机扫面组图平面,多个组团逐步呈现三维模型,配合小区规划设计说明、景观规划设计说明和小区绿化管理展开链接。

 

调取绿色块,独立的一个组团平面图,手机扫描后,多种植物类型、户外休憩桌椅、连廊、构筑物等三维元素分类排列,学生通过互交点击,按照自己的构想放置出一个组团级景观设计三维意向图。

 

五、小结

 

篇8

1934年,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在上海建立,开始自制铅芯和着手研究采用国产原料制造铅笔。该建筑的这些铅笔字迹都形成于1934年之后,可见此时社会上铅笔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而且洋货和国货同时并存于济南的铅笔销售市场中。铅笔原料主要有铅笔杆用料、石墨铅芯原料、颜色铅芯原料和外观装饰用料等。这些民国时期铅笔字迹都是黑色字迹,因此这些字迹的保存耐久性与石墨铅芯原料的成分组成密切相关。石墨铅芯原料和辅助材料原料有石墨和粘土。石墨为着色剂,其中的碳原子为层状排列,同层之间的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较强,而层与层之间的碳原子间的结合力量很弱,由此形成石墨整体宏观表现出来的滑腻性和可塑性。石墨制成铅芯能划出黑色痕迹,牢固粘附在纸面上,并能用橡皮擦掉,因此一般都选用含碳量高、颗粒细腻的石墨。粘土作为粘结剂,利用其可塑性和粘结性,将石墨颗粒粘结起来,以增加笔芯的一定硬度,作为铅芯原料的粘土要求可塑性好、含铁量低、烧结范围宽。辅助材料包括成型材料和铅芯改性材料。铅芯成型材料用于提高可塑性和粘结力,改善铅芯成型性能,常用的有饴糖、黄耆树胶等。铅芯改性材料用于铅芯烧结后油浸处理,借以改善铅芯的物理性能,如磨耗、浓度、芯尖受力、光滑度、硬度等,常用的有石蜡、牛羊油、凡士林等,通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搭配混合使用。铅芯颜色原料有色料、体质原料、胶粘剂、油脂和蜡。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起着色作用,要求着色力好、遮盖力高、质软、细度高、耐热性好、无毒等,常用色料有钛白粉、炭黑、酞青蓝等。

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天然的矿物性颜料,化学性质极其稳定,非常耐水、耐光、耐热、耐酸碱、耐腐蚀。石墨具有层状结构,同一平面内的碳原子间化学键的结合力大,而面层与面层之间的距离较大,仅仅以范德华力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使用石墨铅笔在墙壁上书写字迹时,石墨铅芯材料结晶颗粒在均匀地脱落的同时通过压力作用粘附在墙壁的微细孔隙中,从而在墙壁上留下黑色的字迹。从铅笔字迹材料的稳定性来看,性质极其稳定的石墨材料决定着铅笔字迹不容易被侵蚀,但是铅笔字迹与墙壁之间的结合力极其微弱,仅仅依靠粘附作用形成黑色字迹,因此该建筑墙壁上的铅笔字迹仍然是很不耐久的字迹。

民国时期铅笔字迹的危害因素

民国时期的铅笔字迹被重新发现后,就暴露于空气中,与各种外界因素相互作用,遭受着老化变质的危害,主要包括灰尘和有害生物的机械磨损、有害气体的腐蚀、水分长期持久的侵蚀、所依附墙体材料的老化变质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

1灰尘和生物的机械磨损

灰尘的来源主要是大气中的飘尘、焚香烧纸形成的烟尘以及建筑上部坠落的尘土。生物来源于霉菌类、昆虫类、鸟类、鼠类、爬行动物类以及其他类别的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周边自然环境植被中。灰尘固体材料被粉碎成粉末后,形状各不相同,多带有棱角,表面积显著增大,因此加大了与周围介质的接触面积,加之其粒子运动的奇特性,并不是按气流方向运动,因此灰尘落在墙壁表面后,在长期蠕动作用的过程中,对铅笔字迹会产生机械摩擦。生物的机械磨损主要表现为生物在活动过程中碰撞铅笔字迹,使石墨铅芯材料脱离墙体。同时生物的分泌物也会遮盖字迹,使字迹的清晰度降低。

2有害气体的腐蚀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酸性物质、强氧化物质以及强还原性物质,它们能够与铅芯材料中的粘土、成型材料、改性材料等不耐久材料发生分解、氧化、还原等老化反应。这些材料在老化降解过程中,在铅笔字迹的材料中形成数量众多的孔隙,字迹材料的结合强度就缓慢降低。当结合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石墨材料也就随之从字迹上脱落下来,导致字迹颜色变浅,模糊不清。

3水分长期持久的侵蚀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测绘,发现造成墙壁大部分病害的直接原因是水分的侵害。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周围地理环境影响,建筑四周水路疏导不畅,墙体常处于潮湿吸水状态,时间一长便造成墙壁地仗病害,进而引起墙体表面病害,危及到壁画的长期存续以及铅笔字迹的长期保存。该建筑地势较低,受到雨水和地下水危害尤为严重,排水不畅,使墙角浸水严重,此处墙壁内的支撑柱已经开始糟朽,墙面严重空鼓,壁画颜料与铅笔字迹开始由下向上逐渐脱落。根据试验,黑色铅笔字迹在水中长时间浸泡时,颜色稍变浅,这是由于有少量的石墨及其粘结物———粘土、成型材料以及改性材料脱落所致,由此可见,铅笔字迹材料长期处于严重潮湿的环境中或遭水浸也会影响其耐久性。墙壁材料长期处于潮湿的情况下,不仅有机物会分解变质,同时潮湿还将促使许多化学反应发生和容易滋生霉菌,产生进一步的化学性、生物性损害。墙壁中的水分威胁同样会传递到铅笔字迹上面,也使得铅笔字迹发生褪色模糊。

4依附墙体的老化变质

墙壁制成材料中的水分一方面溶解了材料中的可溶盐,改变了墙壁原本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墙体材料中某些矿物质随着吸水与失水而产生“湿涨干缩”效应及各种机械压力,墙壁的稳定性逐渐遭到破坏,墙面地仗材料开始变得疏松,附在上面的铅笔字迹的结合强度也随之降低。因为水分长期侵蚀墙体,进而通过毛细作用迁移蔓延到表面地仗材料中,粘土成分被水分溶蚀而逐渐丧失机械结合力,直至地仗的粘合力不能承受墙壁地仗自身的重量时,墙壁地仗就从墙体上面脱落。靠近地面部分的地仗首先老化变质,壁画主体部分最底部已经模糊不清,而该区域的部分铅笔字迹已随着壁画墙壁地仗材料的老化变质也有完全消失的威胁。3.5人为因素的破坏铅笔字迹一旦重新显现于世人面前,就与壁画一起作为历史记录整体共同进入了陈列展览的范围。在对外展示的过程中,就面临着人为损坏的风险。由于民国时候的铅笔字迹在建筑中发现较少,而且是具有详细日期的记录,因此游客的好奇心理可能会促使其做出试探性的触摸举动,在这一过程中粘附于墙壁上的字迹就可能被磨损。另外在建筑清洁卫生过程中,清洁工具可能会触碰到字迹的粉末,因此铅笔字迹有可能被不恰当的保护手段所伤害。

民国时期铅笔字迹的保护修复

为了抵御各种外部因素对字迹的危害、延长字迹的存续寿命,必须对危及铅笔字迹的墙壁地仗材料以及铅笔字迹做出必要的保护修复措施。结合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对铅笔字迹分别实施了字迹的表面清洁、墙体材料的水分阻隔、字迹材料的加固封护以及字迹的物理性隔离等保护措施。

1铅笔字迹的表面清洁

在清理了表面白灰层之后,壁画及铅笔字迹所在的墙壁上仍然留存有一层微薄的白灰,这层疏松的白灰与墙壁之间的结合力非常微弱,因此可以使用毛刷和毛笔对这些白灰层施行机械性清洁的方式,然后用吸尘设备吸取清除粘附在墙壁上的灰尘,而对于局部顽固性粘附在墙壁上的白灰,则以软化试剂敷在上面,等到白灰软化后就能继续使用机械方式来清除。软化性的试剂一般使用蒸馏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以及它们之间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在清理过程中,由于铅笔字迹是通过压力与摩擦力粘附于墙壁上,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大于白灰层与墙壁之间的机械结合力,所以机械性清洁方式基本上不会破坏铅笔字迹的显色材料。

2墙壁材料的水分阻隔

隔绝水患是保护墙壁的地仗层,进而保护依附于其上的壁画与铅笔字迹的根本措施。首先对严重吸潮、水活动频繁的建筑外墙的墙基、墙根做防潮防渗处理,以隔断土壤中地下水的毛细作用,其次对严重吸附毛细水的墙体进行避潮层的施工处理,防止地下水通过墙体缝隙继续上升,最后对外墙受雨水侵蚀部分做墙面防水憎水处理,以隔绝大气降水与空气中的水分侵蚀进入墙体。经过水分阻隔处理,整个建筑墙体已经能够完全隔绝土壤中地下水与盐类、大气降水、空气中水分对建筑墙体、地仗层以及铅笔字迹从下部和背部对铅笔字迹以及壁画长期持久的侵蚀。

3铅笔字迹的加固封护

篇9

手绘表现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一名设计师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技能,一个是设计及洞察能力,另一个就是设计表现的能力。美国建筑大师西萨·佩里在“论建筑画和设计草图”一文中指出:“建筑往往开始于纸上的一个铅笔记号,而这个记号不单纯是对某个想法的记录,因为这个记号开始,它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构思的每一步发展。”佩里指出了建筑设计中设计表现的重要性,其既是表现过程也是设计过程,许多设计的程序是以表现图作为依据进行设计深入的,它同样适于用建筑设计分支的室内设计。即使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当代,手绘表现仍是室内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最直接、便捷的手段,并贯穿着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

室内设计手绘表现的要素

1. 工具选择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常用的工具有铅笔、橡皮、纸、美工刀、钢笔、马克笔、彩铅、色粉笔、修正液等。铅笔、橡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工具,多是在设计初期画草图或画正稿前起稿用,H值越大含铅量越少,硬度越高,B值越大含铅量越大,铅笔也就越软。许多学生在开始起稿时习惯用2B自动铅笔,其笔迹较深,也不如铅笔画起来有手感,再加上学生会不自觉的用力过大,留在纸上很深的印记,即使后期拿橡皮擦也无法擦拭干净,造成纸表面产生毛边,影响后期的马克笔上色效果;钢笔有普通书写钢笔和美工笔两种,普通书写钢笔画出的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美工笔笔头较扁,运用起来更加的灵活多变,以上都是在选择工具上较细致的考虑,尽可能的做到“选对工具,用好工具”。

2. 构图均衡

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构图既非难事也不重要,相反,合理的构图是一副优秀手绘效果图表现的基础,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审美能力,更需要具有对整个画面的掌控能力。首先,先对空间进行分析,确定表现主体和画面的视觉中心,构图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修改,不能将就,否则在深入的过程中会发现画面越来越难以掌控。

初学者较为常见的构图问题主要是构图中心的偏离,画面偏上、下或偏左、右都会引起观者视觉上的不适。当已经出现构图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每张图都重新起稿再画一遍,这时需要我们调节画面。

3. 透视准确

生活中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反映不同,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将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透视现象表达准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平面上用线来表现它的规律,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角透视)、三点透视(余角透视)。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其自身的程序较为精确,大部分的透视问题可由计算机处理,而在室内表现时则较容易出现透视错误,因此,在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借助尺子等工具作为参考,熟练的后透视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徒手便可画出透视较为准确的线条,现在很多的绘制效果图设计者不一定完全忠实于透视画法的作图过程,而是使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能提高视觉效果,这种功底是建立在对建筑和室内空间及物体尺度的深度理解基础上,经过绘画和透视技法的长期训练后才能达到的。

4. 上色明快

色彩是通过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中所产生的视觉感受,科学的运用色彩才能获得较好的色彩效果。上色是手绘效果图最具有表现性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手绘表现中的色彩表现与纯绘画中的色彩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色彩多是以快题的形式,表现大的色彩关系,上色较明快,多体现的是物体的固有色,没有纯绘画中色彩表现的细致变化和丰富层次;其次,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较重视表现对象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感。

在上色的过程中,我们可先从大面积的空白入手,如地面、天花板,再用彩铅铺一层调子,使灰色调感觉不闷,渲染出的灰色才更加耐看。这个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色彩练习和尝试,总结出哪些颜色的叠加能产生好的画面效果,以便相似场景使用时能轻车熟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对于初学者,在上色上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一、颜色过火,主要是因为色彩纯度过高;二、画面太“脏”。有的学生画“脏”了是因为色彩过于丰富,这个颜色也加点,那个颜色也加点,没有整体的去把握色调,最终导致色彩不明快;三、颜色搭配不和谐,由于马克笔的自身特性,刚画和完全干透后色差较大,不易把握,除了多进行颜色搭配的尝试,必要时可背下一些固定颜色的搭配。上色的过程也是塑造关系的过程,明暗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关系等,这才是上色的关键所在。

总 结

篇10

一、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一般的综合性院校,技法课的教学计划排课不紧凑,理论课排课较分散。在教学观摩中发现,在只有8次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第一次课程内容为基础认识、第二次为课堂练习,第一次的课堂只是对绘画材料认识完毕,学生对真正的用笔技巧一窍不通的时候,如何进行第二次的课堂练习?这样的安排计划,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实践,需要学生系统学习了关于钢笔和马克笔的运用理论后,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综合性的多种技法练习。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违背了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建筑表现是为建筑设计服务的[2]。大多综合性院校,将《建筑表现技法》与《建筑设计》课程同时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但技法课教学进度晚于建筑设计课程。某高校进度表所示,技法课程第6周还徘徊在对色彩的理论认识中,但设计课程第6周为建筑设计专用周,设计周要求学生用表现技法对自己的建筑设计作业进行排版上色,需对建筑效果图进行钢笔马克笔的运用。这就产生了课程矛盾,技法课还未安排对色彩的学习,建筑设计课程已要求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色彩表现,并进行考核。这就对学生不公平,也违背了“建筑表现技法是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比例分配突显其弱势

在文献调查中发现,早在2008年有 “课时量不足,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3]” 观点的提出;2012年有文章提出“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4]”的观点。但至今为止,各类综合性院校对《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课时并未更改。在大纲中,技法课还是作为辅助《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

例如某高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同一学期中,设计课程占96学时,共14周,占一个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技法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只有32课时,一次4个学时,分8周进行。课时太短,而技法课程需学习线条、色彩和快题设计等表现技法。其中色彩学习章节还需安排马克笔、彩铅、水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学习。但如此短暂的总课时,每个环节所需的课时远远达不到让学生从生疏用笔到熟练掌握绘图技巧的目的。而课时比例分配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建筑设计这类专业课,以至于学生愿意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作I,忽视了技法课对专业课学习的辅助作用。

二、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解决对策

(一)修改教学计划,增加课程实践,酌情增加课时量

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应紧凑安排。以32课时,分8次课为例。理论课与课堂练习的课程内容安排修改如下:

1、要求老师对手绘材料做介绍,观赏名家优秀手绘案例,观看手绘步骤。

2、进行钢笔、马克笔、水彩等应用技巧的理论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办法;甚至讲到理论重点处,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

3、在理论课后留相应作业。分为理论课作业和手绘作业两部分。理论课作业:抄书,对技法理论进行抄写。只有对基础理论的熟记与掌握,才能达到后期实践的熟练与变通。

4、学生对表现技法有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后,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书本教材中对问题的认知、理解、记忆;实践课则注重深入社会,体验过程,培养创新能力[5]。到教室以外的环境进行写生练习,让学生面对实景进行现场构图、选取透视角度、合理安排画面;并让学生对构筑物周边环境进行设计,练习如何取舍主体建筑周围多余的景观与植物。

通过修改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理论、临摹、实践,循循渐进的掌握建筑表现技法。并对培养计划进行修改,酌情增加课时量。

(二)修改教学进度表,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遵循建筑表现技法是辅佐建筑设计的初衷。将技法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并结合大一暑假的城市建筑认知实习,在实习的途中可以进行技法的实践练习。或将课程安排提前,在学生对钢笔、马克笔等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建筑设计课程的第一个设计周的安排,让学生对绘制建筑效果图更自信,效果更突出,卷面表现和分数更合情合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教学方法的具体建议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充足时间对素描、色彩进行美术基础课的学习,美术功底薄弱。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上课,而应在理论学习之后,手绘训练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让学生针对范画进行临摹,从中分析学生对理论掌握的运用程度,以及对表现技法课程的认知程度,从而对学生手绘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总结

针对目前综合性院校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着重分析《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上课,用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杜绝盲目的临摹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联系;并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手绘和设计能力,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彦汐.手绘教学的意义及步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134-135.

[2] 任君.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684.

[3] 屈梅.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创新思路[J].内江科技,2008,29(10):76-76,100.

篇11

一、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资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法医类鉴定;(二)物证类鉴定;(三)声像资料鉴定;(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根据此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实践中,通常会建立一个三类外的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不仅会从司法行政部门登记入册的司法鉴定机构中进行选择,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入名册。也就是说实际上有两类机构在从事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工作,一类是司法行政部门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的机构;一类是虽未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但在人民法院登记入册的专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而不论哪类机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五条的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明确业务范围;(二)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三)有在业务范围内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四)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3名以上司法鉴定人。同时根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并可靠性考核合格”。以及《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从事下列活动的机构应当通过资质认定:(二)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因此,做一个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机构至少要通过省级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才可以从事司法鉴定。

在实践中,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通常包括司法鉴定范畴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两类。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的司法鉴定,很重要一点就是把争议参数实事求是地检测出来,即为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采用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仪器采集数据,提供检测参数;对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类的司法鉴定,不但要实事求是地提取争议参数,并且要对结构或构件的某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及结构安全性等评定,这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检测机构。而根据《计量法》和《检测和校淮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的相关规定来看,工程检测类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能力参数范围(不包括产品),通常是只能出具检测报告,即上述所说的第一类,只提供检测数据,不做评价。而要对争议参数进行评定,只能是通过iso/iec17020:2005的检查机构才可以。

工程建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机构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其实只是实验室(机构)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鉴定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规范管理建设工程领域,国家建设部门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规定和体系,即在实验室(机构)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参数的基础上,对申请从事不同领域检测鉴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取得证书才可以从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检测鉴定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因此笔者认为进行不同专业的鉴定,应该有不同的行业相关资质才可以。如要进行钢结构检测的司法鉴定就要取得钢结构资质;要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性质的司法鉴定,就要有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资质等等。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既然由个人承担责任,那么是不是个人有相关行业资质即可,还是其所在鉴定机构也要有相关行业资质值得商榷。

所以,根据以上论述,对于一个机构仅仅具有计量认证资质是不够的,不易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而目前相关法律对于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资质问题还缺少明确的规定,希望以后在进行司法鉴定相关立法工作中能从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特殊性上对此予以考虑。也鉴于此,同行在接受委托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委托要求的资质,避免因资质问题而导致报告不被采信。

二、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委托

我们知道《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章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有以下规定: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向委托的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协商一致的基础鉴定司法鉴定协议书。司法鉴定鉴定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2)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3)委托鉴定的要求;(4)委托鉴定事项涉及到的案件的简要情况;(5)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6)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7)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8)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这两条对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规定了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具备的内容。而在实践中,诉讼阶段的鉴定委托通常都是由法院统一对外委托,出具委托书,法院不会与司法鉴定机构签订鉴定协议。在鉴定委托书上,法院一般也表达得比较笼统,经常是“对某某工程进行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委托鉴定事项的不明确会导致实际的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内容与委托方的想法不一致,影响案件审理效率。

举例来说,笔者曾经接到一份委托:对某冷库的建筑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寥寥几字,表达十分简单。那么从字面意思来分析,本次鉴定可能至少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对该楼主体结构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并用设计图纸的相关参数进行判定,这包括构件的钢筋分布、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检测对象涉及到主体结构;二是对该楼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和使用性鉴定,检测对象涉及到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两者的工作量和所需要的鉴定费用相差较大。笔者通过委托方(法院)提供的卷宗,经过与鉴定申请方进行深入沟通后,了解到:鉴定申请方仅怀疑柱、梁、板的钢筋配置不符合设计要求。因此,经过沟通统一后,委托鉴定事项就应明确为:对柱、梁、板的钢筋分布进行检测,并判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抽样数量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50344)。为了确保报告结论的严谨,避免日后因委托鉴定事项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因此笔者请法院重新发函对此事予以明确,然后才开展检测鉴定工作。所以在委托时就明确委托事项,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矛盾。

三、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方法和规范的选用

由于原被告双方对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的不熟悉等原因,在委托书(也包括当事人的鉴定申请)中关于所检测参数和鉴定结论对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往往不明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合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1)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2)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合技术规范;(3)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合技术规范。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合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这只是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到鉴定实践中就会产生一些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举2个例子;

例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某司法鉴定协议书的委托鉴定事项为:对某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若司法鉴定协议书对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未有明确约定,会出现以下几个可能情况:(1)采用回弹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2)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3)采用钻芯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采用以上3种检测方法,很可能会有3种不同的检测结果,这对最后的司法鉴定结论会有决定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所以司法鉴定人采用何种方法、规范进行检测鉴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并与委托方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结论的公正与客观。

例2: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类。某司法鉴定协议书的委托鉴定事项为:对回迁楼进行工程结构鉴定。同样司法鉴定协议书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一,选用什么规范?回迁楼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可以采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也可以采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0-03),采用不同的规范会有不同的司法鉴定结论,违背实际条件地采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0-03)则可能激化加剧原被告矛盾。所以委托方需要和司法鉴定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的沟通,明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所依据的检测规范。第二,选用哪个规范版本?旧回迁楼建筑工程质量鉴定是采用新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还是采用老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显然选用前个规范,抗震构造措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而选用后一个规范,抗震构造措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若从双方关心目前回迁楼结构是否安全的角度,笔者认为宜选用现行规范。同样,为了避免以后由于鉴定结论而产生不利影响的一方对采用的规范有异议,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司法鉴定协议书与委托方沟通后进行明确。

篇12

1 30个命令搞定建筑CAD绘图

工民建等专业对CAD的要求是能修改,并绘制建施、结施图,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临时施工图。

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包括:建筑总说明、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布置图、立面图(最少两个两向)、剖面图(一般要求剖到楼梯)、大样图等;结构施工图则包括:结构总说明、基础布置、配筋图、各层柱布置图、各层柱、梁、板配筋图、楼梯大样、节点大样。

结施图绘制是在建施图基础上多出了画钢筋的命令。根据以上的特点,笔者得出了结论,虽然CAD是大型软件,有几百个命令,但绘制常规的建筑全套施工图纸,运用CAD的命令只有30个左右。

那么,因为只教授30来个命令,学生不再对CAD绘图望而生畏。有了信心保障是前提,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教授30个命令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具备自学能力,从而不再局限于软件的版本和命令。真正做到授之以“渔”。30来个命令(排序不分先后,教师按教学的进度讲解)是:分层、选择、删除、缩放、平移、直线、多义线、多线、圆弧、圆圈、填充、块、分解、正交、捕捉、追踪、对象属性、多线样式、单行文字、标注样式、点的等分、偏移、复制、移动、陈列、修剪、标注、镜像、打印等。

2 根据学习进度布置具体的图纸任务

在19周教学时间,需要完成建筑平、立、剖面施工图,以及结构详图。在最初的三到四周,笔者带领着学生们完成“一间机房”的平面图。如武汉市建设学校,CAD课程全部是在机房中完成,学生对机房环境最了解,对其建筑平面图最容易读懂,这样最符合人的认知模式。而且“机房虽小,但五脏俱全”,该平面图具备几乎所有的平面图元素和绘图流程。并且完成该图需要近20个CAD命令,几乎占课程所学命令的三分之二。绘制完“一间机房”的平面图,基本上再画其他的平面图,难度不大。教师按照“分层设置轴线墙体开门窗洞口绘制门窗标注、文字整理、出图”这样的流程,一步一步教授命令和方法。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绘图的流程。

最初的学习,教师最辛苦。学生完全不会CAD,基本上不能动手,教师需要手把手地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忽视层的存在,以及不喜欢看命令栏的反馈,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完全是张白纸的特点,大力帮助学生培养“在相应的层绘制相应的元素”、“随时留意人机会话命令栏窗口”,以及“适应鼠标左右键”等习惯。

此阶段的学习,教师还应该留意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做好学生绘图情况记录,过几周用得上的。一间房平面图绘制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此后的一周,教师再拿出第二张图,一栋完整的其他建筑的平面图。这时候,教师不再一步一步带领学生绘图了,而是直接请学生们动脑动手,怎么利用所学的命令完成图纸。楼梯剖面图,学习了点的等分,追踪等方法。同样,教师也是放手,让学生自行思考、动手。详图,笔者则是选择了结构施工图中的基础详图。因为涉及到的绘图命令基本已经讲完,只是需要传授绘制钢筋的方法,也就是多义线命令的使用。绘制建筑平、立、剖、详图的好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几乎绘制了一整套施工图,并且在学习的后期是学生动手为主,以后在施工企业中,见到了新的图不会发憷,不能动手。而且笔者担任的班级,学生自学能力很强,非常善于利用网络搜索没有学过的命令的使用方法。

根据进度布置具体图纸任务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来自“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 组长老师帮你减轻教学负担

学生绘制完“一间机房”平面图后,可将学生分组。全班6个组左右,6到8人/组,每组指派一名组长,一般是学习进度快,且相对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前几周学习、教师的观察,和班干部的推荐定出组长人选。

组长的任务是管理本组同学,除了签到、点名等,还要负责解答该组同学图纸绘制中的一些问题,带领同学进步。

组长作用非常大。特别是CAD这种对动手要求高的课程。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总是显得分身乏术。但自从笔者将班级分组,并有了这些“组长老师”帮助笔者辅导学生后,笔者的教学工作轻松了很多。

当然,笔者也给予组长们一定的鼓励措施,例如“加分”。再加上这些“组长老师们”被挑选出来后,感觉自己能教其他人,比其他同学要强,在学习过程中,心态非常主动、积极。在学校组织的CAD绘图竞赛中,担任组长的学生名次都相当好。

篇13

一 开设基础造型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都只是设计工具,而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主观意识形态的反映,要有艺术思维能力和创作的灵感,这是任何先进的机器和技术所不能替代的。只有人不断学习、实践和汲取知识,才能获得。这也是我们训练基础造型能力的意义所在。

“设计的整个过程,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需要形式美、技术美、空间认识和造型规律等诸多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要求设计师以及相关工作者在与客户沟通时候,能够简洁明了、迅速地绘制草图、预案。而且设计人员在构思时也可以勾画创意草稿,这可以很好地将思维得以形象转化。“绘制钢笔建筑画的目的是将创作者构思中的建筑形象预先表现在画面上,通过画面使他人理解建筑师的创作意图。”

而且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大师们除了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生动的建筑速写作品,这些作品同样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开设基础造型课程,可以培养概括、简练的描绘对象,塑造对象形体的能力和三维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快速的表达能力;可使设计师收集大量的设计资料和储存丰富的形象信息;理解建筑空间的整体面貌和感悟物体的尺度细节。也使使培养对象更具艺术气质与思维。

二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基础造型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建筑装饰专业,除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都不是美术考生,没有接触过正规系统的美术培训学习。学生缺乏一定的绘画造型基础,教学有较大地难度,学生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习时缺乏自信,理解慢。二是课程设置问题,专业课程挤占了基础造型课程的课时,基础造型课程课时量偏少。三是在课程建设上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导致和后续的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如何发挥课程最大作用,提升学生建筑装饰设计素质,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1、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完美的速写作品或手绘效果图在表现当中要求具备成熟的技巧、动感的线条、舒适的构图、精美的画面,这能为设计平添不少风采,增加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作品体现出的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设计者本人的艺术涵养,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表现能力,设计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特别是在造型基础方面,绝不能把造型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描摹三维空间效果的方法,从而忽视学生个体对对象的理解与愿望的表达。”

2、掌握“三勤”学习方法

建筑速写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课程,表现技能的提高并不能在短期能实现。如果想要把物象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需要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脑勤。

多观察身边的点滴事物的习惯,如旅游逛街时可以留心看风格独特的建筑装饰形式风格;注意观察建筑外景观布局特点等。用眼记录所看、用手记录所想、用脑记录所悟,使学生的眼、手、脑得到同步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得心应手,为今后的设计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1、“素描”与“色彩”课程的整合。素描与色彩整合为一门课,在第一学期开一学期,素描在设计专业中通常以结构素描为主,事实上在有限的课时内,在学生没有绘画基础的情况下,学生更应侧重明暗素描的训练,这样,才能建立画面物体的明暗立体感。建筑速写中、手绘室内效果图中、电脑效果图中都需对素描明暗关系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另外色彩的表现由水粉改为彩色铅笔,更容易上手出效果,彩铅与铅笔有很多相似点,也是对素描技法的一个巩固。在后续的手绘效果图表现中也会用到,其造型基础能力的持续培养,可通过第二学期校外的“风景写生”得以巩固。

2、建筑速写课程以小课形式长期开设。贯穿两个学期,上课时可以带学生临摹优秀作品或在校园内进行有主题性的写生,长期训练,保证学生审美素质的逐步提高。

3、建筑速写课程内容改革。可以把课程分为两大模块进行,第一模块以建筑外空间环境为主,解决建筑速写中的基本造型、透视原理、画面构图、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第二模块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为主。通过两学期的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在风景写生实践课程中拓展。以钢笔风景速写和马克笔表现为主。为后续的手绘效果图起到最直接地训练效果。事实也证明,风景写生不单纯是一种造型基础练习,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感受和思维。没有对建筑风景的深刻理解是画不好建筑速写的。通过画建筑及风景速写,不仅可以锻炼观察力和表现力,更可以陶冶艺术情趣,感受大千世界的灵气,从而激发出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5、与手绘室内效果图快速表现相长。手绘室内效果图快速表现这门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虽然说现在电脑制图很盛行,但是手绘效果图始终在设计行业有它的一席之地,流行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同时手绘效果图也是设计师设计实力和才情的体现,在现场与客户沟通也是最便捷、最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方式。

总的来说,建筑装饰专业的造型基础应当是“造型技能、造型观念、造型素质三者的完美结合”。基础造型能力培养,能使学生将来的快速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对设计创新思维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并最终有效提升建筑装饰设计素质,从而缩短学生由学习基础造型到设计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陈新生.《建筑速写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