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建筑力学”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力学”课程的内容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组成,该课程涉及面广,课程所研究主要内容都是建筑结构工程中构件的力学问题,如建筑结构中的梁、柱等杆件构件的内力及应力等强度问题,以及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整体变形和极限变形等刚度问题。“建筑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在所学专业中起着桥梁或纽带作用,学生必须掌握相关力学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认知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提供必要理论支撑。然而,“建筑力学”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晦涩难懂,学习主动性不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繁杂、教学组织较困难,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现在许多“建筑力学”教学内容复杂、跨度大、难度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繁琐的公式推导,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枯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筑力学”教材都是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删减或精简而成,基本上没有考虑专业学习目标的不同,即使考虑了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部“建筑力学”教材。
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另外,由于课时较较少,课程进行较快,同时存在较多的图例和例题,这些都可能使学生养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建筑学“建筑力学”课程设在第二学年,学生还没有接触实际工程,而在这期间开设的课程都为基础课程,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认为逻辑性强的力学知识与专业关系不大,对这种理论性强的课程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有一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注重习题数量,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考核制度不合理
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习题的练习,一般的教材都会配有相应的练习册,有很多习题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单纯为了训练而训练,导致一些学生质疑学“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性;传统“建筑力学”课程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试方法。这种考核方法不能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专业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很难体现学生对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结合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建筑力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发展和改革中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任课老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进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时,落实的思想是“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按照以“建筑力学”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的总体要求,注重体现三个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介绍专业工程实际和工程背景;结合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和参加各类力学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建筑力学”课程具体改革方案如图1。
1.编制适合专业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专业的“建筑力学”教学大纲,分专业、分层次进行培养,针对“建筑力学”教材中内容普遍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来精选教学内容,减少一部分理论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应用计算,通过综合设计,力学竞赛和创新设计等方法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提炼“建筑力学”基本知识主线,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消除畏惧感,有章可循,做到心中有数。该主线以平衡方程为核心,以几何组成分析为手段,以建筑结构中的杆件内力、应力和变形的求解为主要目的,主要涵盖建筑结构中的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具体“建筑力学”知识主线如图 2。通过基本知识主线的提炼,有助于教师将“建筑力学”中基本知识准确、具体、透彻讲解,让学生对力学知识更加明确、系统化,对基本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使学习更加趋向于理性化、实用化。
2.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建筑力学”课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力学基本知识体系,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应用,促进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建筑结构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兴趣。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实现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启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来培养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和结构设计的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从“建筑力学”的教学需求出发精选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最能揭示所学基本理论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案例应该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选择的案例既不非常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最好从人们熟悉的建筑结构中选择案例。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悬臂梁的施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桁架结构的内力求解和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际的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的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能够主动去图书馆和网络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期加强对“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解。通过案例学习能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在建筑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2)建筑结构施工现场教学法。其有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力学基本知识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静定桁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去参观木桁架、钢屋架、桁架桥梁、体育馆屋架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桁架中上弦杆、下弦杆、拉杆、斜杆中哪些杆件是压杆,哪些是受拉杆,参观完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当讲至静定结构位移计算时,就带学生看现场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的起拱和在实际结构中梁结构出现裂缝变形等工程,并提出引起结构变形和裂缝的原因,返回到课堂,进行位移计算的基础理论讲解,并结合所参观的变形进行变形计算。这样,学生上课兴致非常高,会积极努力思考,感觉到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把基础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工程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3)启发式教学法。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教师确定教学具体办法和手段,讲课要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例如利用去掉二元体法则对结构几何组成分析时,可以从基础出发依次加二元体形成结构在判断结构的几何性质,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是不是可以从结构出发依次去掉二元体的方法来判断结构的几何性质。超净定结构利用力法来求解结构内力时,基本结构选择的结构一定是静定结构,但是去掉的约束不同,静定基本结构就不同,解题过程就有差异性,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静定基本结构来解题。根据实例利用图乘法计算实际结构位移计算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结论,这样引发思考问题的热情,加深了基本知识的记忆,增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能力的目的。
(4)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适合讲解重要的基础力学内容,这样学生能够跟上进度,记忆深刻。但是由于板书书写速度慢,很多复杂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讲解不灵活、不直观,再加上“建筑力学”课时少,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利用声音、视频等功能,能带来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十分容易解决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文章描述的力学难点、重点。传统的答疑方式是“建筑力学”课堂教学关键补充和延续,不能忽视,严重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利用Internet开辟网络答疑方式,可以方便快速解决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
传统的考试模式重结果、重分数,轻过程和轻能力。这严重影响着“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是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考试改革更要注重过程教育,严格控制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表现、笔记、作业、阶段测试等组成。出勤考核是指学生的平时课程、实践等环节的出勤情况,表现考核是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平时参与实践的态度,笔记考核由学生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记录总结组成,作业考核包括课后作业、实践作业、竞赛作业等,阶段测试考核包括章节测试、期中测试和竞赛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四、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建筑力学”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参加各类力学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在考核过程中本着重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方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6):86-91.
[2]高红梅.结构力学改革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活力,
2006,(23):35-36.
[3]郭诗惠.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3):16-18.
篇2
1 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愈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大家的共识是:教育教学方式要由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职业本位,教学计划要以能力为核心,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筑结构》课程就是在分析能力本位、职业本位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建筑力学》等几门课程按照职业技术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有机的整合。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紧紧围绕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不断融合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1 加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重点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院提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 经过课程建设小组教师的多次研究讨论和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认为还应结合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构架,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优化整合,并编制了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材。
(1)根据高职技能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目前建筑结构类课程存在的主要不足,将《建筑力学》、《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三大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理论知识以易学够用为原则,加强应用性,突出能力培养。
(2)体现结构课程为施工服务的意识。即从施工应用的角度上把握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改革方向。如在课程中加强结构的构造要求、质量控制及缺陷防止等内容。
2.2 教学内容的拓展
随着新规范、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我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将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不同之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新规范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3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考核体系的设计
3.1 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国内相关专业较有效的教学经验,改变长期使用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等双向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大量图片,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内容。已经完成《建筑结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用于教学,为配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编制了《建筑结构》多媒体教学讲义,解决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如案例教学法、工程事故分析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又如研讨式教学法、自学提示法、设计性实验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建筑结构》课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现在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做了不少习题,但让学生具体计算绘制一实际工程的简单梁、板时却无从下手,不知怎样确定梁、板尺寸,也不能详细准确地计算出梁的荷载、内力并配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讲完理论概念及计算公式后就这样做例题:“已知某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b×h,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级别及梁承载力弯矩设计值,求钢筋用量?”课后习题往往也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做题训练,学生就会认为做结构题与做数学、力学题区别不大,无非就是死套公式。根本达不到贯穿结构知识,完成整体设计思路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在结构设计前先发放施工图,在了解图纸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这不仅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结合专业知识了解了每个部位,如板是双向板还是单向板、梁柱的一些具体构造、对关键部位的加强情况等,同时也看懂了图集中的钢筋断点和锚固长度。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考核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为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考核采用复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模式。
(1)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
(2)全程式:是指考核贯穿教学整个内容。除期中、期末考试外,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均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记录,既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及时调整讲授进度和深度。
(3)多元化。
课程成绩的多元化:考核采用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实践成绩等正分,旷课、迟到早退等负分成绩综合而定。
考核内容多元化: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涵盖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主动性、创新性,突出综合性特点。
4 创新课程、课程特色、实践效果
(1)注重培养职业技术岗位能力,综合和分解课程知识,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间的统一关系,对课程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以使综合性的课程形成。
(2)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互相融合与渗透,也就是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统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明确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即根据专业实施素质教育。
(3)在教学方式改革与教学方法优化上,结合课程的施教对象、内容、性质,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
(4)在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质量上,结合能力与知识形成规律以及认知规律,注重考核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
(1)课程知识凸显重点、通俗易懂、职业能力的目标清晰化。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多样性:有多媒体呈现、讲评作业、综合练习等等,实现了课程教学生动性、形象性的提升,方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地提升。
(3)素质教育的内涵渗透在课程专业知识当中,尤其是通过马列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专业知识间的一系列联系进行理解,确保有效地统一读书和育人,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
(4)凸显考核课程的过程,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总成绩(占50%)当中记入平时作业的成绩、课堂提问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提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结果,必须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成果。课程组成员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不断修改课程改革试点方案。通过几轮的试点和修改后,在建筑工程专业各个教学班级中进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程改革试点方案日趋完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
参考文献
篇3
如前所述,学生普遍存在轻结构的观念,针对这一点,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绪论中应在强调结构方面做足功课,可先引入几个重大的因轻视结构而导致的事故。例如,2004年5月23日,巴黎戴高乐机场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2E终端楼部分坍塌,造成4人死亡。调查结果显示该建筑在追求外观以及功能的同时,对新型结构的认识不够,安全系数偏低,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再引入著名建筑师重视结构的名言,例如,密斯曾指出:“结构体系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它的工艺比个人天才、比房屋的功能更能决定建筑的形式。”[1]奈尔维说:“我的所见表明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建筑物的普遍规律,它所必须满足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因此,学生要改变以往轻结构重感性艺术的观念,树立建筑创作中的整体概念。最后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目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结构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不是要达到像结构专业那样进行精确的力学分析和计算,学习这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各种各样的结构概念,以便在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时有科学的分析能力,对典型的结构体系有较好的理解,能正确地认识建筑物设计中的全局性问题,掌握一些近似的估算方法,了解一些宏观的估计,以便具有定性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
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
教学中依靠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如上面提到的,“建筑结构与选型”教材内容中要讲到的结构类型就有十几种,如果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来学习如此多的内容,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都是很困难的。要做到有效率地授课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精选内容,重点讲概述性内容,让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型式有总体的认识,而不只拘泥于对公式的讲解。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每种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掌握它们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紧贴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补充现今建筑行业产生的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时效性。结合结构体系的总体概念重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和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问题,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2“.沙龙式”课堂
以往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做笔记,不懂的问题一般都是下课之后或是通过发电子邮件向老师请教,这无疑使大部分学生特别被动,而且上课、课下复习的积极性都不高,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学效果不好。通过“沙龙式”课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把不懂的内容找出来,课堂上再认真听教师分析讲解,这样还能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讲解理论性的知识点,还要快速把理论性的内容讲解完,专门安排时间和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把不懂的地方及时提出来,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进行期间适当抽出几个学时作为专题讨论时间,题目由教师和学生讨论来决定,比如说大部分学生普遍对高层建筑结构类型及特点章节内容不甚理解,教师可在专题讨论中系统地将这一部分内容重新讲解,然后和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在专题讨论中请有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工程师从实际工程建造的角度跟学生交流,使学生从实际建造的角度理解理论性的内容,同时也使遗留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3.多媒体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与选型”的理论性强,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仅仅用文字和书上图片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留下鲜明的印象。这门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实例来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不能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讲解出来。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明显地增大了上课时段的知识信息量,还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抽象难懂的内容。巧妙精心地编织教学课件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1)根据结构逻辑逐一演示(见图1)。例如薄壳结构的受力特点,可按图示顺序演示其受力计算简图到受力分析图再到不同类型的特点,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同时也使学生能清晰理解薄壳结构的特点。(2)以造型—空间—结构的顺序演示(见图2)。意大利千禧教堂的礼拜堂呈桶形平面,采用了弯柱斜梁的刚架结构,这一过程可以按照从造型到室内空间再到结构的顺序演示。
4.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建议教完典型的结构后安排学生到对应的建筑项目施工现场或已建成工程进行专门的实地调研或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带着一些预留问题去参观调研学过的结构概念和相应的类型特点,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根据课堂上所学结构选型的原则评价施工项目结构体系的优缺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这个过程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讲解。让学生把之前建筑设计课程已完成的作业重新设计,对之前没有细致考虑结构概念的方案认真地配置结构类型,这势必会与以前的方案发生矛盾,以此强化结构意识。这种方法让学生发现结构概念学习对于建筑方案创作的价值,能够提高他们对于建筑创作的整体性认识,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目前有些建筑设计院项目流水线式作业过程的弊端,促使他们在学生阶段培养从整体考虑建筑创作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篇4
1.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中,我们应要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助学习动机和自助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要把教学过程尽量安排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上多安排自主学习的环节;把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自我要求,把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变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和措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准备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日复一日的自学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大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例如在理论力学介绍摩擦力与自锁现象一节中,提前布置学生比较穿戴不同底的鞋,站姿注意重心的位置与绳子距地面的高低做亲身体验,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提出决定最大摩擦力的因素是取决于摩擦系数与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的知识点,由重心、绳子拉力与前脚趾蹬地的位置揭示了力矩作用下抗倾覆的演变措施,从而更加巩固了防止建筑塔吊在满载和空载时的倾覆隐患。
2.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恐惧感,让学生敢说“我不懂”,敢于提问题,在充分讨论之中学会学习,真正感到求知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将教学知识融于其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人人都有得到提问的机会,要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允许不会,没有嘲笑和指责,只有在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介绍材料力学中“压杆稳定”一章中如何提高杆件抗失稳能力及措施时,让同学们用笔记本纸卷成或叠成不同样的等高柱或筒,试采取可行的方式让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同学们纷纷动手凭自己对提高压杆稳定性的认识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最后看谁加的荷载多、采取的措施简便可行。经过比较推选并总结出提高受压杆件临界力的多种措施,学生的成绩也在他们亲自动手制作的模型中得到了纠正和肯定。
目前,多数课堂还不能完全摆脱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此,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最终使学生成为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在人格上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的考试制度及考核方法研究
由于受到国内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职业学校中的一些考试制度及考试方法也没能发挥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和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应用作用。实际上,考试不仅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应建立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的考试制度,以考核方式的多样性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认为采取累加式考试作为基础,以多种考核形式为手段,对试题类型的多种设计能够提升学生在平时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教学效果而言,累加式考试是远远好过“授课+期末考试”这种传统的形式。
例如,加入事例及案例分析的内容将建筑力学与后续建筑结构相结合,通过列出结构中的构件让学生自行分析构件的位置、形式、荷载情况,然后把构件简化成力学模型,并从力学理论上分析此模型的各种效应,再从效应出发得到该构件的构造要求,此种大作业式的考核不仅把力学分析与实际的构件相联系,大大地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联,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方式,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许多学生羞于表现自我,在课堂上也很少提问和发言。没有交流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被动的学习环境,几乎所有在课堂尝试互相交流的老师都遭遇过无人响应的尴尬。我们的学生确实不喜欢交流互动,所以我们才要更多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考核方式包含“答辩”“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还在这些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表达以及交互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