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 :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质量;风险;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1-02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国际贸易之间进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国际贸易产品质量。因此,资本市场支持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方式来分析国际贸易质量,通过对模型与变量进行理论推导,验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相互关系。
一、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内已向世界贸易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但是,国家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是受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大多数企业融资问题难以解决,自然而然国际贸易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状况是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2005年,某学者指出资本市场支持状况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对于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地区,对外部融资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其可以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在2012年,某学者也对资本市场支持对进出口外部融资进行了分析,但是,都没有涉及到资本市场发展对贸易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分析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用机理对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二、理论机制与经验分析推导
(一)针对资本市场支持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理论指导
由于资本市场支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发生逆向选择现象,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带来严重的挑战,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另外,贸易高质量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风险不确定性也容易造成逆向选择现象,因此,为了生产贸易高质量产品,采用理论机制和经验分析的推导方式,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例如以国内外贸易为例,将中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A,将外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B,以基本模型为基础,进而分析进出口贸易产品生产函数,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在贸易条件自由的状态下,B资本市场主要参与出口贸易高质量的产品,而A资本市场则主要参与出口贸易低质量的产品,两者相结合,可以将两者相结合的资本市场假设为C资本市场,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0~λc范围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λc~1范围内,通过分析C资本市场的生产函数关系,即
通过计算信息对称部门和信息不对称部门的产品价格,进而得出最终产品加合,公式可以这样表达为:
若Pc(i)>0,则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第二,在信息对称大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若产品价格大于最终产品价格,由此可知,完善的资本市场国家主要参与贸易高质量的产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贸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在贸易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模型与变量分析
1、模型,建立资本市场支持影响国际贸易质量的模型,首先应确定国家(i)、年份(t)、国家特定效应(λi)、控制变量(X)、时间特定效应(γt)和随机干预项(ε),其设定模型公式可以定义为:
其中,etci,t表示产品的比较优势,采用静态模型的方式对其估计,虽然该设定模型可以对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但是,该设定模型没有对中间机制进行分析估计,为了更进一步验证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影响,并突出产品比较优势,可以采用这样的设定模型对其进行验证,如:
其中,CAi,k、φk、aextei×etck 、aextei 、etck分别为产品比较优势、产品特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国际贸易质量等,分析这两种设定模型,并比较两种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CAi,k,可以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的比较优势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高低值,并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差值,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高,比较优势呈现上身趋势,而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低,则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和国际贸易质量差值,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比较优势的差值,计算出比较优势的差值为正,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变量,分析式(1)中设定模型,其可以采用绝对指标计算和标准指标计算两种方式来衡量被解释变量贸易(下转70页)(上接61页)质量水平,第一,绝对指标计算方法,根据资本市场人均GDP、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所有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来计算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而计算出贸易质量层次水平;第二,标准指标计算,即通过计算资本市场的产品和贸易质量层次水水平的差值来得出结果。对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aextei,其是核心变量,可以采用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测度方法来测定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于式(2)中的因变量,变量是比价优势的主要指标,可以通过分析国家产品的出口比值的方式来判断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从式(2)中分析,aextei×etck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也被称为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与国际贸易质量水平交叉项,针对aextei的取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度量方法,对于交叉项,近几年大量学者也对交叉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验证过程中,通过取对数的方式来获得交叉项。
3、实证分析,为了验证式(2)中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之间的关系,通对式(2)产品层面进行估计,最终得到回归结果,通过分析交叉项系数,若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的交叉项系数为正,则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提升了贸易高质量产品,交叉项以符号rl表示,若rl为正,则表明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分析计算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支撑程度高的国家,在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不同行业与国家的交叉项,如“国家人资资本与行业人力资本密集度交叉项”、“国家人均物质资本与行业是否为密集型交叉项”,通过分析产品回归结果,表明这些交叉项均成立。
三、结论
通过理论指导和模型、变量分析,得出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越明显,贸易高质量产品就越显著,进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采用理论机制和实验分析的指导方式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通过分析验证,表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不仅有利于扩大贸易产品数量,也有利于提高贸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 张海伟.制度和制度变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 经大学,2012.
篇2
新一年,资本市场发展将如何“更上层楼”?又有哪些动向值得期待?
严格监管的方向不会动摇,监管协调值得期待。回顾过去一年,随着监管层严打违法违规、努力维护市场稳定,股市波动率大幅下降。从监管层传递的种种信号来看,2018年严格监管的方向不会动摇。随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新一年金融监管协调必定会有大动作,金融监管也将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在严监管的基础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已经成为当前的大任务,这意味着无论是防范“黑天鹅”还是“灰犀牛”都需要提升市场“肌体”内在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可以相信,2018年资本市场的生态也将深层次地重塑。
篇3
审计工作作为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保证程序,对财务报告的鉴证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公司价值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制度(Black, 2000)。当前资本市场存在许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同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不同,对不同上市公司的审计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上市公司对审计师的选择问题成为关系到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投资者、审计师以及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所有权性质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按照所有权性质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其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的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政府的一致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由于其资金来源为公共资源,兼具了营利性和公益性两个特征。盈利性表现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追求,公益性是指国有企业注重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对于非国有企业,股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最关心的是其经营者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有许多是国有企业,国家是其主要控制人,因此对于所有权性质的区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计师选择分析
审计工作是连接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司经营者聘请审计师对其报表进行审计,提供审计报告,以使所有者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从而帮助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业绩。
关于审计师选择有三种代表性理论:一是成本理论,认为审计是一种降低公司成本的机制,成本越高,企业对独立审计的需求越高(Watts and Zimmerman,1983)。二是信号理论,认为公司选择审计师的行为就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如果公司拥有较多有利于公司价值的信息,则将选择高质量审计师;如果公司拥有有利于公司价值的信息不多,则将不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这是因为选择高质量审计师支付的费用溢价将超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收益。三是保险假说,认为审计除了具有鉴证价值外,还具有保险价值,即审计能给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提供某种形式的补偿(Dye,1993)。国内则主要基于两个角度研究审计师选择:一是从公司成本的角度研究审计师选择;二是从供给与需求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角度研究审计师选择。
不同的审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与审计师个人的能力和企业的特点有关。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以事务所是否属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划分不同的审计师,已有文献表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相对较高,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相对较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审计师进行审计。
三、所有权结构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
企业对于审计师选择可能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很少有文献探究企业自身的所有权性质对其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我们将对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由国有股权控制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独有的特点,我们将从国有企业特点出发讨论其股权性质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国有企业在选择审计师时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虽然存在更多的管理者问题,但是国有企业股东在与审计师合谋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相对很大,并且企业组织结构非常复杂,国有企业股东也相对拥有更大的权力,因此在与审计师沟通时有更多的话语权,有更大的权力迫使审计师与国有股东合谋。另一方面,低质量审计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在审计时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对国有企业股东妥协。因此,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容易产生合谋问题,同时小规模事务所相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更容易与企业产生合谋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股东能够替代高质量审计师在资本市场上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外部资金筹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会进行的活动,但是资金筹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够达到预期结果。国有企业股东在资金筹集方面相对非国有企业更有优势。国有企业由于所有权性质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利用政府关系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融资成本,所以不需要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帮助其进行资金筹集。
再次,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上市公司本身带来政府的隐形担保,从而替代高质量审计师的鉴证或保险功能。企业进行审计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通过审计报告提供企业经营不存在问题的鉴证。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更大,其经营状况的波动很容易造成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作为股东的政府会不希望看见因企业出现严重的经营或财务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因此当国有企业出现严重的经营或财务问题时,国家会采取措施对企业进行救济,从而形成一种隐形担保现象。由于政府的保障使得国有企业对于经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降低公司对审计师鉴证或保险功能的需求。因此,国有企业自身没有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相对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
最后,由于我国国有股的流通受到限制,因此国有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跌对于国有股股东没有太大的刺激作用,国有股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股票价格来增加财富,因此对于企业经营的业绩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同时由于国有股流通受限使得国有股股东不用担心其自身控制权的流失,因此股东没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
国有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低质量即非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同时国有股比例的不同也会影响国有企业对审计师的选择。当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较高时,国有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力越大,公司为了与审计师合谋,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公司国有权比例越高,就越有可能得到政府在融资方面的帮助,越不需要高质量审计师在融资过程中的鉴证或保险功能,进而越能替代高质量审计师在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中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司国有股比例越高,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可能性也会越低。再次,审计师在面对国有股东的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妥协。这意味着国有股比例的提高能够破坏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治理作用、保险作用、在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传递作用,导致高质量审计师在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当中的作用将会减弱。审计师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是影响公司选择审计师的重要原因。由于国有股比例的提高破坏了高质量审计师在降低融资成本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会减少国有股东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国有股东在资本市场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对于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不足,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且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的概率越低。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倾向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主要是由于对于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缺乏导致的。审计需求是审计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高质量的审计是促进我国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激励因素,企业接受高质量审计来保持健康发展才能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健康成长。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现我国高质量审计需求相对缺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增加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而避免国有股股东股权过度分散的问题,使得广大中小股东通过行使表决权来进行对公司的控制,与国有股股东形成相对有效的制衡,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对于高质量审计师的选择,提高我国企业的审计效果,从而有效发挥审计师的职能。
其次,提高股票的流通性。我国虽然在2005年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许多企业最终控制人所持有股份的流通性依然不足,从而导致国有股股东没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股票的流通性,使得市场产生有效的财富转移机制,提高企业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
最后,完善法律监管。这包括对于企业股东行为的监管和对审计师审计行为的监管。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师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政府的相关措施使得国有企业股东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选择。法律监管越严,企业进行舞弊和寻租行为的风险就会越大,企业的透明度将会提高,从而使得公众对企业行为更加敏感,造成股价波动幅度增加。企业为了保持稳定,必然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传达企业健康发展的信号。
参考文献:
[1]陈俊, 陈汉文, 吴东辉. 不确定性风险、治理冲突与审计师选择———来自1998—2004年中国A股IPO市场的经验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92-103.
篇4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具体而言,体现在股权的高度集中还是股权的高度分散上。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三个弊端:一是使大股东借控股公司之名行侵害上市公司之实;二是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使小股东的利益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三是使收购和接管难以进行,公司接管市场的运作效率、质量和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四是使小股东没有能力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情况下,股东们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监督经理层的执业行为是否按照股东的利益而行动。在股权高度集中与股权高度分散两种情形下,股东大会都必然形同虚设,则强势方都有动机和机会利用会计信息谋求自身利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难以形成与索取的。
2.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一般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构成,前者系高层管理人员,后者系外部人员。在这种机制下期望经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不可能的。而非执行董事出于自身声誉考虑,即使有动力去促进高质量信息的披露,但其作用未必得到真正的发挥。因为他们在公司中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缺乏发挥作用的动力,加之他们的信息来源甚至是职位的提供都依赖于执行董事,直接受执行董事控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篇5
企业非效率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种形式。本文把投资不足界定为:企业主动或被迫放弃一些能提高企业自身价值、净现值大于零并与其自身成长机会相符的投资项目;本文把过度投资界定为:企业的投资与自身的成长机会和能力并不相符,但还是选择了一些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
二、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的根源
(一)委托与非效率投资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这一组契约并不能保证契约的各方完全按照契约的约定进行工作。企业的投资行为将会影响企业价值,导致企业这样一组契约关系联结的改变,契约关系联结的各方则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影响企业投资活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非效率投资
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到资本投资活动中,也能合理的解释非效率投资的行为。融资约束理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管理者掌握的信息比投资者更具有优势,投资者只能根据管理者的决策判断公司价值,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缺乏者也就是外部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要求公司为使用的外部资金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必然导致外部融资的成本显著高于内部融资的成本,从而企业管理者在融资时更倾向于内部融资,导致融资约束的发生。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投资的保障,当企业有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却因为融资约束而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企业将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三、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理分析
(一)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基于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功能
高质量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反映企业内部交易状况的重要信息,通过缓解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帮助投资者正确定价,减少了企业融资成本,从而达到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具体而言,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上缓解信息不对称,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l)高质量会计信息能?蛟黾又と?市场的流动性和降低投资者估计未来收益时考虑的风险水平,降低企业权益融资成本,从而治理企业因股票融资时导致的非效率投资。(2)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缓解企业债务融资时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从而治理企业因采用债务融资时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基于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
篇6
一、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和“压舱石”,本文认为深圳金融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民营经济受益良多;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尤其注重对民营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的中小企业寸步难行。对深圳来说,民营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它们得到金融“活水”的灌溉滋养,也是实现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末,深圳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同时,深圳金融业始终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忠诚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0余年来,金融业为深圳基础建设提供了70%的资金,为深圳企业生产提供了80%的流动资金,为深圳居民大宗消费提供了60%的资金。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高效务实服务实体经济。在深圳,金融从实体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引导资金“活水”的流向,信贷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从信贷结构相关数据来看,去年9月末,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8511亿元,同比增长14.2%;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657亿元,较年初增长19.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558亿元,同比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围绕深圳现有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更新改造升级”,以便于将“金融资本”引导推动实体经济高质发展。从以下两个实例来了解:例一:工行科创中心围绕原创新药行业特点,通过“科创企业债权类投融资风险限额测算模型”为企业核定了风险限额,并按照药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推广的不同阶段设置了分步提款的方案。这也是深圳工行首个原创新药企业的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在特殊时间节点的用款痛点问题,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腾飞助力。例二:农行深圳分行创新推出科创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票据,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开拓出科创企业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新渠道。3月,由该行牵头主承销的“深圳易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定向资产支持票据”(ABN)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为6亿元。不仅如此,农行深圳分行还联动农银国际、投控资本等机构,发起设立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各方资本满足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深圳科创基金目标规模20亿元,采用市场化方式独立运作,以股权直投方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科技项目。此外,深圳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要在银行间直接发债融资,往往由于信用评级不够达不到发债要求,因此要不断通过证券化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投贷联动等方式,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的突出特点,银行正在淡化传统授信审批所倚重的资产、盈利和担保的“老三样”,转变为对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新要素”的考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深圳新增A股上市公司2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对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渐显现,深圳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深圳企业124家,数量居各大城市第一。上半年,深圳辖区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合计超过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在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方面,深圳大力引领价值投资文化、提升大宗商品定价效率、发展私募股权市场。深圳是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它注重发展、规范和优化私募股权市场,为更多产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深圳拥有大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为更好地服务此类企业主体深圳一直在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打造完整的资本服务链条。特别是对处于创意期或者种子期且更加需要资本扶持的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发展出以深交所为“链条”龙头,牵引更多的创业资本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从而推动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其创新驱动的背后站着一支庞大的“创投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深创投——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专业从事创业投资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是国内最耀眼的“官办VC”,投资企业数量位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其曾在2007年与苏州政府对接合作,设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而后在十余年期间覆盖了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四个层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基金覆盖网络。由于深创投的创投基金背景,深圳市政府在政府引导基金的探索中充当了双重的角色。特别是在探索阶段,与全国各地政府合作设立政府子基金,深创投作为子基金的管理者参与其中,为财政资金获取收益的同时,摸索了保本+固定收益、特殊奖励、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选择回购等不同的引导基金模式。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由深圳市政府与深创投合作,该引导基金的运行架构是:由政府独资成立引导母基金,深创投作为受托管理人全面负责母基金的管理工作,母基金再联合社会资本投资专项子基金,进而投资于企业。整体而言,深创投运营基金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角色淡化、投资行业广泛且面向全国。
二、探索我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区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受担保圈、恶意逃费金融债等不良因素影响,整体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区内企业上市积极性不高、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阻力较大;区内现有园区产业基金未能真实有效运转,政府引导基金整体发展未有实质性进展等等。对此,借鉴深圳发展金融经验,本文总结了对我区如何引导金融服务经济高效发展的几点思考。1.进行金融信贷模式转型升级目前,为处理银行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恶意逃费金融债等问题,政府大多处于协调引导角色,如全力压降不良贷款,做好重点风险企业化解工作,市县两级合力推进银行向上争取处置资源,向市法院集中推送重点不良贷款,加快司法进程等等措施。效果是:1—10月份,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59.94亿元;10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80.83亿元、不良贷款率5.39%,提前完成全年不良贷款率压降目标。但仅靠政府引导,政府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借鉴深圳经验,“解铃还须系铃人”,将银行与企业的问题交还于银行、企业来处理,建议从市场化的角度处理此类问题。具体来说,引导支持银行创新其业务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吸收其现有“不良信贷”问题,效仿深圳农发行、工行等上述做法,创新自身模式,真正“围绕各种产业、不同规模企业所需”量身定做金融产品,而不是固守“重资产、重担保、重规模”的信贷老套思路,创新业务模式,更加贴合经济实际发展所需。2.探索先进金融运作模式,激活区内产业基金目前,我区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各类园区公司也成立了产业基金,但面临着可投项目少、基金平台不成熟、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点是缺少实质运作的动力,建议可尝试深创投使用的利益绑定机制——跟投机制。跟投机制,是指在基金运作开展过程中,由参与决策、运营的核心层和骨干成员与企业一起共同投资,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一种机制,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但由于其有足够强的收益且风险对赌锁定,激励约束统一,实现了有效的激励效果。据了解,深创投的强制跟投项目投资额的1%;项目激励机制,公司净利润的10%奖励给全体员工,净收益的4%奖励给团队;投资制度十分完善,从项目挖掘—立项会—各类尽调—预审会—投委会—投后管理—决策退出;投资退出机制灵活,能投能退,能退能投。以深创投为例,373个项目已退出,其中:196家已上市,177家非上市退出中有16家并购、112家回购、27家转让、22家其他方式退出;资本活跃,投资市场成熟,国企主动让利,社会资本活跃。而这套成熟流程中,有一个我们值得去尝试的环节,用它来撬动整个基金运作的突破点——“跟投”机制。实行项目激励,投资收益按比例奖励投资团队;投资制度,完善投资制度,探索市场化投资机制,尽职免责,充分利用直投、基金投、租金换股权等投资方式;退出机制,重点做好投后管理,全方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视投资周期、企业业绩等择机退出;寻找开发区的让利模式,激活社会资本,提高投资意愿。3.加快内部潜力挖掘,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我区目前已有20家企业纳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其中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今年我区新增7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目前累计已有18家企业报至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上市后备资源整体占比偏低,在区内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威玛、新大上市挂牌也是进展整体缓慢。可以说,我区资本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深圳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发展,将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力。对此,建议我区进一步深化引导区内企业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改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今年9月初,书记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要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我们更应顺应这种金融发展趋势,全力支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机制,也可为私募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创投管理机构提供一种可投资项目退出渠道,助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篇7
(一)资本市场助力科创企业。科技创新想要实现创新启动发展就必须要与创业相结合,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有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但是创新技术的前景往往不确定,因此想要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比较困难。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企业后续创新乏力。第二,高端人才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根本,而此类人才往往成本较高,期望实现企业股权的变现。科创板的出现将帮助我国的科技创新企业摆脱当下困境,提高科研水平,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需要创新的引导。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将创新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二)科技创新是我国摆脱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尤其是全球爆发了肺炎以后,经济下行压力陡增。在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渐渐丧失,科技竞争成为核心,对此,我国急需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创新企业,向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迈进。此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想要化解产能过剩,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转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企业供给质量,加速结构优化,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三)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自1989年以来,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并存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此次在创业板试行注册制是对A股市场的一次有益探索,有利于在未来解决企业上市难的问题,同时推动了A股一级市场的去行政化改革。从科创板上市条件和退市标准两个方面来看,科创板所设置的上市标准符合科创企业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特点,允许尚未盈利或者讯在未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对于多种股权结构也放宽了限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服务于创新企业上市。在退市标准上,制定了相对于其他版块而言更为严格的标准,也就是做到“宽进严出”,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程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一些ST的垃圾股彻底地被边缘化,让市场出清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二、科创板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独特要求
(一)权力机构的独特要求。注册制要求权力机构将工作重点放在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上,其核心要求是信息披露监管。尤其是上交所在审核过程中采用公开问询的方式进行监管,可以进一步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二)对参与方的要求。注册制明确了发行人即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中介机构的作用是审核。保荐机构如果存在欺诈行为,除了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责任以外,还有可能会被取消保荐资格。(三)对信息披露内容的独特要求。在内容方面的总体要求与其他版块类似,主要是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有所区别的是,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要注重对技术和创新模式等内容的披露,着重强调技术风险,对尚未盈利风险和累计为弥补亏损的风险也要做出补充。
三、科创板信息披露的相关风险
(一)发行人无法高质量披露信息的风险。一方面,发行人作为信息的提供者,与投资人之间存在信息供求双方的矛盾。发行人想要稳定股价、减少商业机密外泄、保持竞争优势,而投资者则是想要获取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为合理判断企业的价值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科创属性存在被企业粉饰的风险。一部分企业并不符合科创板的上市要求,由于人员和基金等科技属性存在加大的篡改空间,因此部分企业的创新属性有虚假成分。(二)权力机构尽责不到位的风险。倘若相关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想要上市但不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弄虚作假,钻监管不严的空子,劣币驱逐良币。对于那些真正的科创企业,企业价值被低估,发行人对市场失去信心,最终可能在整个板块形成恶性循环。(三)中介机构专业能力与独立性不足的风险。一是寻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往往都是某个科技领域的探索者,对于中介机构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对于科创企业往往也缺乏全面的了解,限制了对科创企业内在风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二是保荐机构与发行人的利益实际上是捆绑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保荐机构很难保持真正的独立性。(四)违规信息披露问责机制不完善。对于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责任,我国并没有明确中介机构的权利义务边界,这就使得中介机构的行为很难被指引。如果投资者因为信息披露问题而造成损失,由于证券市场对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投资者维权成本高且胜诉不定,这就导致相关机构及企业未能对投资者做出相应的赔偿。
四、完善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从“审出好公司”到问出真公司,明确信息披露标准。目前我国主板市场采用核准制审批上市公司,企业只有达到规定的多项指标之后才能上市。在核准的过程当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判断,力求为市场“审出好公司”。而科创板实行的是注册制,主要是以问询作为主要的审核方式,在多次的问询与回答过程中,督促发行人进行信息披露,为投资者“问出真公司”。以“真公司”作为信息披露标准,主要是看公司所披露出的信息与公司的真实情况是否一致,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性。中介机构通过问询的方式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是否可以持续经营。在科创板发展的初始阶段,审核是确保注册制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基于以上对注册制审核的分析,发行人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等披露文件是审核的重要依据。针对科创企业自身的独特性,要重点关注发行人所递交的有关科技创新事项的披露情况。发行人的技术是否具备先进性、投产变现能力如何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都是投资者所最为关注的问题。只有向投资者呈现发行人公司的真实情况,投资者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形成良性循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市场化改革。(二)从“全面询问”到“重点询问”,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问询作为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督促手段,始终要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重点关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询问时,详细全面并不是首要原则,因为这样会增加问询与被问询双方的负担,一定要有的放矢,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问询,例如,股权结构是否合理。与同行业的公司相比经营状况是否正常、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强化发行人所在行业的特征和经营模式的信息披露,突出影响风险判断的信息披露。对存在疑问的地方,要求发行人提供合理的依据,以致能够消除问询人的疑问,进一步提升披露质量。信息披露是问询的核心,对招股书上所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多轮问询,询问的层面尽量多元化,包括法律、财务、行业等层面,以投资者为导向,突出有效信息,在多轮询问中,越是到后期越要突出询问的重点,在保持合理怀疑的基础之上,尽最大努力进行信息的充分披露,以逐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三)构建良性信息披露生态。1.完善发行人的问责机制参照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问责机制,监管机构主要是进行持续的事后监督,因此对于进入科创板的企业采用的无罪推论,整个监管体系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入口的审核上。我国在科创板注册制的建设过程当中也应该逐步化解入口端的压力,将有限的资源平衡到入口端与持续监管端。推进各市场主体发挥生产力,优化市场资源配置。2.推进权力机构归位尽责要想更好地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监管机构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大量的实务经验。监督质量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及预算的投入,监管人员不能局限于政府工作人员,也应吸纳更多的资本市场从业人员加入进来。监管机构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以资本市场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真实、准确。面对互联网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监管机构应运用强大的数据运算、人工智能等功能,提升监管水平,整合信息资源,注重信息共享,让人工监管与科技监管走向融合,提升监管效率。3.促进参与主体归位尽责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还是相对较低,散户的信息识别能力有限切参差不齐。科创板注册制应引导投资者机构化,并且不断深化投资者教育,倡导个人投资者通过机构参与投资。同时,中介机构要提升自身的执业水平,保持审慎的职业态度,发表客观的专业意见。(四)强化问责机制,增加违规成本。在2020年最新出台的《证券法》当中,关于证券法规的违规成本显著提高,后续工作的具体落实还取决于执法机构能够坚持严厉的处罚规则。我国应该建立专业化的关于证券法规的法官队伍,以便于交易所直接进行沟通,获取相关的交易证据。证券集团可以建立统一的律师费用标准,并在律师费用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在案件和解方面,赔偿金额可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进行判决,加强对投资人损失赔偿的保护。
五、结语
在注册制的背景下,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由于制度的不成熟,在科创板注册制试行之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面临发展的瓶颈。此次科创板注册制的信息披露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探索,并购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上市环境,从而为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对比相对成熟的部分国外市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助力我国高质量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应该以科创板为起点,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披露风险。
参考文献:
[1]申万宏源课题组,周冰,尤左伟,邓浩,袁金华,阚泽超,独旭.科创板运行中相关风险点与防范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20(01):2-10+20.
[2]程晓刚.证券公司科创板业务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9(21):8-11.
[3]李章红.科创板上市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20(09):34-35.
篇8
为深入实施金融赋能行动,聚力打造区域性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充分运用资本市场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现就资本市场突破行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推动孵化、培育、发展、聚集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符合产业导向的上市公司和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标杆,推动形成竞争力和带动力强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质能提升、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淄博板块”。
——上市公司数量实现新突破。力争3年实现全市境内外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国有资本新增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到2023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5家。
——后备资源培育实现新突破。“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20家以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新增150家以上,深挖新赛道、新动能、新经济领域后备资源,建立200-300家分层次上市后备资源企业梯队。
——资本市场服务实现新突破。资本市场服务机构入驻100家以上,全市基金认缴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对我市企业投入比例50%以上,资本市场资源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对接效率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生态持续完善。
——上市公司引领实现新突破。上市公司累计直接融资超过1000亿元,累计并购重组金额200亿元以上,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资本市场与新经济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通过链接资本市场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新空间,新经济、新动能、新赛道等重点领域上市工作实现集中突破,推动我市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培育区。
——政府服务效能实现新突破。部门联动机制畅通,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阻碍的效率增强,企业募投项目本土落地率显著提高,利用资本市场意识和能力跃上新能级。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上市公司数量倍增计划
1.拓宽企业上市渠道。支持我市主业突出、发展成熟的企业到主板上市,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企业到创业板上市,核心竞争力和科创属性强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符合条件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进入精选层并力争实现转板上市。支持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标黑体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各区县政府(含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下同)〕
2.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质国有企业在境内外相应板块上市、再融资。推动全市国有资本控股平台前瞻布局一批产业契合度高、聚合效应强的上市公司或关键领域企业,加大市外上市公司招引力度,推动国资控股的市外上市公司将注册地、纳税主体迁移市内,促进市内外优质资源整合嫁接。具备条件的区县级国有平台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3.提升资本运作水平。推动建设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鼓励上市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孵化、市场化并购重组、收购优质资产、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行为,围绕产业链孵化、培育、聚集上市后备资源企业。对于主要经营地不在我市的上市公司,积极出台政策、创造条件,引导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将项目和资源投向我市。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二)加大后备资源培育力度
1.优化后备资源行业布局。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市、区县上下配合,瞄准传统优势产业、“四强”产业和新经济产业、新赛道领域的上市后备资源企业,开展“扫街式”挖掘和“地毯式”考察,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重大项目企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和独角兽类、哪吒类、瞪羚类企业培育力度。每年遴选50家以上符合分层培育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后备企业库,推动形成层次完备、板块健全、梯队合理、产业先进的企业上市梯队。(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
2.完善入库企业管理服务。抓实上市后备企业库管理,经申报、审核、征求意见等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后备企业给予最高130万元培育补助。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跟踪和持续服务,入库企业提出排除上市阻碍申请的,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予以解决或提供具体建议。引导企业依法合规运作,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切实提升拟上市企业和后备企业规范化水平,把好入口关。〔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功能。推动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规范公司治理,实现融资发展,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晋层提升进入创新层、精选层。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以资源培育、挂牌规范、市场服务、融资支持等专业服务方式吸引企业挂牌,每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挂牌,力争2023年全市累计挂牌企业突破900家。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上市培育板”,先行培育辅导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争取各类创新试点,更好地发挥资本要素集聚、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功能。(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4.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数据服务。联合证券交易所建立资本市场培育信息系统,提供监管动态、政策资讯、上市进展等多层面数据分析和服务。鼓励企业接入系统,享受上市培育、路演展示、数据分析等线上综合服务。及时通报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上市后备企业相关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开展资本市场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三)着力优化上市服务生态
1.建设资本市场服务载体。深化与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用好深圳证券交易所淄博基地,联动强化上市融资服务。持续深化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在上市挂牌培育方面合作深度,提升“在地化”服务能力。依托专业机构建设开放式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搭建“一站式”对接平台,提供本地化、持续性、定制式高质量资本市场服务,为我市链接汇聚资本、人才、机构等各类金融资源,打造资本市场服务“金融生态岛”。(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
2.加大股权投融资力度。建设股权融资服务平台,拓展、优化平台功能,推动股权投资及担保增信机构入驻平台,强化对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招引和落地服务效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参与“四强”产业、新经济赛道和未来产业中的初创企业、成长企业的股改、规范和培育。推动政府出资的基金逐步提高我市企业投入比例,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开展投贷联动服务。(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局、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淄博银保监分局)
3.推进上市精准培训平台化建设。与中国证监会举办的资本市场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完善优化企业上市精准培训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上市后备资源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各级各部门把握资本市场形势能力和资本市场实操技能,拓展培训合作领域,丰富培训形式,定制特色主题培训宣讲活动。推动培育资源集聚辐射,链接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等各类资源。(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四)提升企业上市后续服务
1.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引导上市公司结合发展需要,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再融资。引导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在我市落地见效。鼓励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强化资本运作,增强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企业形象。(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发挥上市公司区域经济转型带动作用。加强资源统筹,创新“飞地”应用,引导优质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投入,支持上市公司打造集开发创新、智能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支持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市内优质企业,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上市公司产业链、技术链延伸,加速高素质人才和团队引育,打造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引领的优势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3.促进上市公司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加大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实施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设立并购重组基金,支持政府性引导基金、并购基金、银团贷款等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打造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带动区域产业、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各区县政府)
4.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主体责任,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及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加强上市公司风险防范化解,引导上市公司合理规划、合规开展资本运作。加强与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沟通协作,开展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债务融资、退市等风险监测排查,对控制权外移、迁址等情况及时妥善处置,引导区域内上市公司坚守淄博底色。对面临资金链断裂、退市等风险的上市公司,分类推进风险化解和重组整合。支持市内国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合法合规参与上市公司重组。(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五)完善提升上市协调服务
1.推进服务流程再造。实行“一函通办”制度,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过程中需相关职能部门及协调解决的事项,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形成《协调事项函》,报市领导小组同意后转交各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办理,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回复。有关部门对在审、辅导企业非重大违法经营行为要及时指导、纠正并帮助整改。对涉及在审、辅导等拟上市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如无重大或紧急必要事项,可减少对企业检查、调研。(责任单位: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依职责分别负责)
2.推动募投项目落地。探索建立首发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各区县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协调我市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和上市后备库企业募投项目土地、能耗指标等关键要素市内流转。在市领导小组牵头协调下,企业注册区县和项目落地区县按“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原则商定经济指标和考核指标成果分配比例。募投项目确实难以在市内整体落地的,全力争取将研发总部、销售总部留在我市。(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3.加强专项政策扶持。对首发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参照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管理。对上市后备库中企业新建、扩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编制、项目供地、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支持拟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参与各类涉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项目、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认定。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前奖补力度,降低企业上市负担,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按照上市签约、辅导备案、受理首发申请、成功上市四个阶段,以1:3:4:2的比例,市财政分阶段给予奖励。企业按照上市挂牌要求进行财务调整规范、股权架构规范而形成的地方贡献,对公司按90%给予奖励,自然人股东按80%给予奖励。企业上市后前两年地方财政净增部分,第一年按全额,第二年按50%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县政府)
三、组织保障
篇9
可见,会计准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准则的提高也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前提。
二、为证券市场服务是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目标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一种规范,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与企业具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他们需要掌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因此,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要至关重要。对此,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
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主体,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期望收益,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好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从而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好的会计信息还必须有较高的准确度,以使使用者预测企业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有更合理的基础。尽管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纯粹的会计技术的改变对企业价值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计政策、会计技术会有利于或有害于企业价值的形成。
在我国,对会计准则目标的认识与国际上存在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次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再次是满足企业内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的用户首先是政府,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居于次要地位。这与国际上通行的观点有较大差别,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决策服务,为资本市场服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甚至认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要不在会计准则主要服务范围之内,各级政府可以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明确规定不同的和例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影响为了其他用户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它们也能满足那些用户的需要。管理部门可以决定额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这些信息的报告不在会计准则框架范围内。
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共同之处不多。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这三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满足外部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又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外部投资者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满足不了证券监管的需要,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准则服务对象的确定毫无疑问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准则制定者的价值判断。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准则制定的基本前提。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根本的不同。2002年10月底,我国国内上市公司已超过1210家,总市值占到国民产值的50%左右,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机构,更有多达6000万个人的投资场所,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准则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资本市场全球化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
近10多年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速度逐步加快。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序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也使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1997和1998年间,亚洲部分国家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俄罗斯及部分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透明度不高,会计和审计不可靠。其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要求这些国家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否则不提供支持。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视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会计问题,也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彻底的改革,以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不具备良好准则制定条件的国家使用。
篇10
一、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从70年代初期开始,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出发,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 (relevance)与可靠性 (reliability)。按照FASB的定义,相关性具体指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信赖,它又分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1998年9月,在《增强银行透明度》报告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6]。该报告认为,在完善的计量原则之上,高透明度要求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
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归咎于会计信息透明度,会计信息透明度可理解为在高度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体系基础上,是给所有市场参与者,如投资者、债权人、各利益相关者及各监管机构等及时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真实而准确的信息,以对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前景形成正确评估的能力。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差异
在多数潜在的透明度差异中,最初的原因可能是来源于公司所属的国家。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透明度的级别。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影响透明度。经济增长快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外来资金,激励和促使法规制定机构提供较好的披露标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家的和文化的变迁,它们改变着公司治理结构。某些来源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压力可能诱导公司去披露信息,这些压力追溯到公司所处的和会计环境。一个具有足够保护私有财产、债权人和少数股民利益的法律体系促使公司可通过行事犯罪和民事诉讼的处罚来提高透明度。合理的会计和审计法规有利于透明度通过较好和充足的信息披露实现跨公司、跨行业的分析比较。
其他潜在的决定透明度的因素与公司自身的特点有关。规模不同的公司拥有着不同的会计信息环境,不同的经营决策者的管理意识和信息披露行为,从而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的高低。例如,公司的规模大小可能影响透明度级别。规模大和经营业绩突出的公司可能有更多机会受媒体的注目或证券、财务分析家们的关注。在美国研究显示,较大规模的公司比小规模的公司有更优越的信息环境 (Atiase,1985, Freeman,1987, Bhushan, 1989)。正在增长和有发展前景和潜在价值的公司也有不同的信息环境。这些特点可能比公司治理结构对透明度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环境
在加剧竞争的市场机制中,公司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决策环境,而在这一环境中,高质量信息披露环境是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关键因素。为了全面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原因,根据会计信息透明度差异的原因可分为与公司所属国家有关的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特点有关的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会计准则、法律体系、资本市场
1、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一个国家颁发会计准则去激励公司提供投资者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准则包括财务报告的要求,审计标准,一般可接受的会计原则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和股票市场披露要求。如果这些准则是弱的, 公司能选择去操纵要求的信息或不去披露相关信息。因此,弱的会计准则能导致较低的透明度。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基础。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通过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规范的。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总会计师迈克尔萨顿曾说过“美国资本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
一方面,不完善的会计准则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可见会计准则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1997年初东南亚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其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 (UNCTAD) 的调查报告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透明度 (lack of transparency)。该报告对东南亚国家会计实务的关联方借贷、外币债务、衍生工具、分部信息、或有负债、银行财务报表披露等六个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的比较,发现这些国家会计信息披露明显低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另一方面,滞后而含混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准则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和实际实施执行上的差异。为了便于投资者获取正确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投资者和监管方越来越倾向于要求上市公司向公众提供简明和易于理解的财务信息。许多公司发现难以列出与复杂而更新的会计准则相符的财务信息。为了便于更妥当地处理与复杂经济业务相关的具体事项,会计准则赋予会计师们以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但如果这种弹性和灵活性被滥用就造成会计准则的漏洞,使财务信息失去了可信度。证券市场上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的案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会计准则的本身的质量和制定标准有关。
2、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在保护股东利益,维持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中处于首要地位。Shleifer and Vishny(1997) 主张法律保护是本质的,如果外来投资者提供资金给公司,法律体系的重要功能包括维持管理者去履行对股民的忠诚责任,提供重要公司事务投票表决优先,阻止管理者的内部交易和保护债权人。
Skinner (1994) 主张公司对股东法律责任的能影响披露。如果公司没有自愿披露好的或坏的信息,由较大的股票价格跌落造成股东收益的损失,股东可能诉讼公司。当然, 这个框架依赖适当的设计去保护少数股东的法律系统。 如果法律体系没有保护股东,管理者当然会失去动机披露坏的信息。
法律体系必须要求公司符合要求的会计法规,投资者必须知道真正的财务状况,以判断是否他们的利益被经营者所侵犯,进而,如果投资者一旦提出诉讼,法庭必须作出妥善的处理和判断。
Denirguc-Kunt and Maksimovic (1998) 使用30个国家的样本,显示带有好的法律体系的国家使用较大比例的长期外部筹资和能较快增长。他们利用国际公司风险指南法律和规则(International Company Risk Guide’s Law and Order)指标去衡量法律系统的效益。
3、资本市场
追求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既有成本也有效益。投资者可能勉强投资在相对差的信息环境的资本市场中而要求高的回报率。市场经济需要获取可信赖的高质量信息,即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不稳定的证券交易市场依赖复杂的辅助机构和监管机制促进公开交易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透明的会计实务将揭示出在公司和关联方的内部交易,既要保证少数股民收到关于公司价值的可靠消息,也要保护公司的管理者和多数股民的利益。
对美国市场的揭示高透明度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正面,好的透明度显示降低的资本成本。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资本跨国流动,一个不透明的市场,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相对要低,依赖大量外部资金的公司通常渴望较高的透明度。或者说,这一市场取得跨国资本的成本相对要高。从这一角度来看,高透明度的信息,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资本市场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发现,一个国家 (地区)的透明度与其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透明度越高,其资本成本越低。比如,以透明度最高的新加坡和美国为参照,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其平均资本成本要高1316%;俄国的平均资本成本高1225%。
高透明度也会为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更高的信息提供成本、潜在的责任风险。当一家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不佳、各种经营风险也非常高时,提高透明度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加速该公司的灭亡。公司求生的本能,使得其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存在着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以骗取市场信任的利益动机。正因为如此,市场安排并不能自动实现高透明度,即便在发育较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上,财务造假案件仍然存在。
(二)内部环境:会计信息、公司治理、所有制结构
1、会计信息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信息。公司要求信息处理的数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超快。为了让管理者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及执行之后构成真实的反馈,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和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的公司将有不同的会计信息环境和利用程度。当市场参与者通过收集,整理,阐述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作出正确地评估时,那些能够能及时提供大量相关的、可信赖的高信息而让市场参与者形成准确地评估的公司被认为是透明度高的。
信息的不对称性影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上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会计信息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市场交流。信息不对称将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较多的收益,导致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管理者为追求实现财务和经营目标,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合理规避准则的约束,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场和信息使用者。
在缺乏透明度的公司,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大量的直接联系公司的未来财务业绩和股票价格信息的会计信息,例如: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其他公司的潜在收购,关联方交易或管理者的真正酬金等可能被管理者处理。另一方面,出于某种原因或不披露的好处,并非所有相关信息被披露或仅仅披露那些不准确或分散的会计信息妨碍投资者的正确评估,例如:公司不希望由于宣布坏消息遭受股票价格下跌;淡化公司的价值以降低来自要求薪金增加的雇员的压力、投资者股利的增加;管理者可能篡改实际收益以捍卫自身的利益或剥削投资者更多财富等。
2、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随着国家,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说有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然而, 一个最显著的国家公司治理系统的区别在于存在于整个国家的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根据所有权和控制的程度和控股股东的身份,公司治理系统可能是明显不同的。Lowenstein(1996)认为,会计披露的标准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达到透明度的方式,在有着不同的环境和所有制结构的国家,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可能创造透明度的差异。
外部的公司治理体系,如英美模式,具有较分散的所有权的特点, 基本的利益冲突是较强的管理者和较弱的分散股东。外部体系的规则不仅提供足够的股东保护,同时,允许投资者去承担他们能承受的风险。它强调的是可信耐和足够的信息,以便投资者能作出明智的投资决定,有着较强的少数股东的保护和更高的透明度。相反,内部的公司治理体系,如日德模式,具有集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特点, 基本的冲突是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 由于控股股东在投资风险和收益上的绝对优势,因而有着较弱的少数股东保护意识和较低的透明度。
3、所有制结构
国际上,存在三种基本的所有制形式:以资本市场控制为主导,以银行控制为主导和以家庭控制为主导。多数化国家既有资本市场,又有银行控制系统。前者以美国和英国为主。后者以日本和德国为主。许多新兴市场的国家以家庭控制系统为主导。
以资本市场控制为主导的体系依赖外部投资者筹集资金和利用外部政府机制,如收购,激励内部投资者维持高股票价格。在这种类型的环境中,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信息是至关重要,如果资本市场参与者要求大量的信息,公司有动机增加透明度。进而,少的透明度公司被市场认为是更具风险的,因此,相对较高透明度的公司要求高的回报。
主要的内部筹资银行控制的体系降低公众信息的依赖性。通过正在进行的借贷关系,银行收集大量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因此,当他们处在资本市场体系中,公司没有需要去发信号给市场。在银行控制的体系,保持高透明度的动机可能减少。 然而,如果其他仍然存在增加透明度外部的压力,如来自法律和会计准则体系,相对的透明度仍然是高的。
在许多新兴市场,常见的是家庭所有制结构。由于其他政府组织结构的弱点,尤其在法律环境方面,这种所有制结构可能上升。通过操纵收益或隐藏不利的消息,组织内部能直接受益于这种不透明度。例如,不透明可能是降低税收的优势,减低来自投资者增加股利的压力,减少来自雇员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或隐藏垄断的利润等。在极端的案例,组织内部能通过私下的内部公司的非正常交易剥削投资者的财富。相对而言,家庭控制体系联系相对低的透明度。
四 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需要来自公司赖以生存和的外部环境,如顺应市场发展的会计准则、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资本市场等和公司内部环境,如而有效的会计信息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适宜的所有制形式等的有效的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只有在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中,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减低投资风险;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诚信度、透明度和规范运作水平,才能达到大小投资者和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制衡。
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而出台,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规范资本市场,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以加强监管力度,然而还有待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市场参与者行为。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所处的内外环境与具有健全的监管和法律机制和完善的证券市场规模的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体系和模式上的差异,从而造成我们的会计信息透明和披露机制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营造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市场的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机制和透明度环境,引导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是不仅是各种监管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出台,更重要的是寻求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创新之路,除了加强制度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增强所有参与者的自觉维护和参与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意识的培养,树立法律和长远发展的观点,不断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和未来职业前景的信誉。
:
[1]Atiase, Rowland K, 1985, Predisclosure Information, Firm Capitalization and Security Price Behavior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3, p21-36
[2]Bhushan, Ravi, 1989,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t Follow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1, p255-274
[3]Demirguc-Kunt, Asli and Vojislav Maksimovic, 1998, Law, Finance and Firm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e 53, p2107-2137
篇11
二、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一必然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会计标准国际协调势在必行。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及其令人瞠目的交易量和影响力,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意无意地纳入到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谋求自身发展是难以想像的;同样,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产生影响。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的各个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相应地,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引起了全球资本的流动,涌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但由于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全球化,各国为了保持其资本市场地位和会计准则地位,要求其跨国公司分国别按其会计标准编制其财务报告,这加大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跨国公司因此对统一全球会计标准也给予了高度的热忱。
会计标准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危机、安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后,基于全球金融稳定、安全以及减少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而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过去各国普遍运用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本国会计准则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时,各国为自身利益以各种方式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已成事实,因此,国际会计协调是必然的趋势(冯淑萍、应唯,2005)。
(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性使会计国际协调无可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出口贸易国其经济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对外经济的依存性也越来越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形成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我国企业到境外筹资并挂牌交易,或者同时在境外上市;越来越多的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拟在我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我国企业不仅将资金投资于国内其他企业,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己将视野转向国外并将资金投资于外国公司,并已形成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我国境外筹资企业、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子公司或投资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需要分别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造成大量的编报成本,因此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更符合成本效益原贝则也将使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和可理解。同时,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拟在中国境内发行债券,按照我国法律要求应当按照我国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这将意味着国外所有的会计标准在中国必须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能为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理解使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市场中除个别的资本项下的外币流动受到限制外,大部分市场经济的特征都已存在,而市场经济所共有的交易事项在我国也已出现,例如,企业购并业务、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另外,国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督机构对会计标准的趋同以及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都对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提出了挑战,会计的国际协调不可选择。另一方面,会计的国际协调符合我国的利益,既能减少我国公司到境外上市的筹资成本和每年编报财务报告的成本又提升我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本土会计准则
两者并重尽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很高,但对于会计准则是否有必要国际化,理论界和实务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反对“国际化”的研究认为,准则之间的竞争能够使得准则更加有效,可以保护企业不受狭隘利益监管力量的制约,新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也不会影响准则的外部性。而赞成“国际化”的研究认为,国际化符合跨国企业的需要,准则之间的竞争会损害准则的质量,使用财务报告的投资者并没有能力分析复杂的会计问题,因而可能会被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利益团体所控制进而造成损害,相对于各国自己制定准则而言,“国际化”的准则有利于保护准则制定者免受利益团体的压力,两套准则会降低准则的外部性。
面对这些争议,学术界一直在寻找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不同会计准则的优劣,常见的方法是“比较不同准则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针对资本市场的很多研究中,本土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不低于国际或国外会计准则的判断得到了验证。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IAS下的会计信息更有价值,因此提倡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有必要的。
从这些研究的结论来看,简单地要求从本土会计准则转向IAS的主张并没得到有力的支持,不同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本身也具有价值相关性(李晓强,2004),不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是互补的,而不是互斥的。比如,尽管芬兰会计准则的信息对于国内外投资者都有价值相关性,但国际会计准则能向国外投资者提供芬兰会计准则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再如,美国会计准则能提供国际会计准则之外的信息,但国际会计准则的信息也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不同会计准则的差异是有必要的,以一套准则为目的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并不是既定的前提。
因此,评判会计准则优劣的标准应该与本国所处的经济环境联系起来考虑,即“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根据这套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能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政府监督部门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够达到监督的目的,注册会计师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发挥其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鉴证作用”(冯淑萍,2001),这一判断标准与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如美国以高质量来要求IAS,本质上是在强调美国本土的会计准则。我国一直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会计核算的惟一标准,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特殊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基础条件等都决定其不可能照搬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冯淑萍,2002;刘玉廷,2002)会计的国际协调并不意味着放弃本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是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注重会计的国际协调,在交易的环境和实质均相同的情况下尽量取得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冯淑萍、应唯,2005)。
四、会计结果与制度环境
环境因素是一个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既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美国证监会主席莱维特1999年10月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指出:全球性的财务报告系统必须包括制度和制定者以外的基础设施体制环境,包括高质量的审计准则、高质量的审计事务所、高质量的保障机制、有效的市场监管。
体制环境包括融资系统(银行导向还是市场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官方还是民间制定)、法律体系(大陆还是英美法)、税收(对会计的影响程度)以及外部审计的作用。比如在德国,资本流动性、会计处理的稳健性和税收导向使得资产负债表更受重视,因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更有用;而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影响使会计盈余更有用。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在会计估值时有着不同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作用在各国却有所差异,该差异无法被宏观经济因素所解释,更多地和所在国的财务报告环境差异有关,因此准则应用环境很重要(夏冬林、李晓强,2005)。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法制环境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来自普通法国家的上市公司比来自大陆法国家的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财务信息,文化上越强调个人对机构和组织权威的认同,社会上也就提倡组织内共享信息,对外的信息披露也就越少;文化越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竞争,那么社会越要求信息透明。此外,公司本身的特征也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海外销售业务多的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及帮助外界对公司经营的全面判断;负债率高的公司通过与债权人共享信息而降低了信息的对外披露程度;股权融资比重大的公司更多地对外披露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公司处于市场地位和企业规模的考虑也会披露更多信息。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程度高以及法制的执行情况好是高质量会计的必要条件,改变会计准则不可能改进会计信息,除非法律和执行上也有相应的加强,因此,在推行一整套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准则之前,制定者应该先考虑到这个国家的体制环境。
正因为如此,如果IAS不考虑国家之间体制差异,那么IAS可能反而不如本土会计准则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以东南亚为例,虽然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会计准则深受IAS的影响,按理应该反映出高质量的会计盈余,但由于与欧美的经济政治方面的激励不同,例如政治、税收以及诉讼等,这反而使得会计盈余质量更差。因此,尽管可以按会计准则的一些特点来划分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类型,但不应该忽视这些激励因素的影响。所以,协调化必须考虑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
五、结束语
篇12
一、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短缺的根源
(一)资本市场认识不足 提供错误财务报告的公司认为,即能够误导甚至欺骗资本市场,遗漏负面信息或是使负面信息模糊化。人们对出现这种情况进行以下假设:假设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仅仅是被动地吸收容易获得的公共报告的信息;假设使用者都找不到甚至不会去寻找其他的与公共报告相抵触的信息,或是可以提供补充的信息;假设只要遵守了会计准则的信息就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造假者甚至更大胆地假设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没有能力对不完全或是错误、误导性的信息施以任何惩罚,特别是在造假者遵守了会计相关法规的情况下。当管理当局试图舞弊或有其他欺骗行为时,财务报告中就会包含会导致市场价格变动的“意外”,而这种舞弊欺骗行为将会败坏管理当局的名声,并且增加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风险。“安然”事件中,人们信任的管理当局所为的欺诈是巨大的,而且声誉很好的审计师也没有报告,事情暴露后足以摧毁整个市场。
(二)会计信息的明晰与含糊影响 是提供清楚明了的会计信息还是提供模糊的会计信息如果可以选择,许多企业管理层似乎都认为选择后者对其更有利。很多公司的财务人员的工作是故意将公司的财务报表弄得晦涩难懂。由于漏掉了有用的信息或遮掩事实,模糊的管理决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提高了资本成本。即使略掉的信息传递的是劣质消息,市场也会对这种遗漏产生负面反应。首先,没有清晰的报告会使市场预期最坏的结果并且实施一种更高风险的惩罚;其次,当真正的坏消息确实明确地出现时,市场会认为这正好证明了管理当局的不可信任的猜想,于是就再也不会相信这个公司。
(三)披露不完全信息 “只报告最低限量的信息就够了”是常见的,但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仍然是破坏力很大的。由于那些为财务报告制定规则的政治程序的存在,妥协就导致了财务报告有最低的要求但同时又鼓励或是建议更完全地披露这种情形,这样做会导致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不完全。尽管法律界的执业人士对于是否尽量披露信息持有不同的见解。由于职业道德要求保守所有的秘密,直到被迫披露或是只有当见到有明确的法律上的好处时才会将信息公布于众。因此,倾向于建议客户尽量少地披露信息。但对于公司而言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形,会计信息是公司财务提供的产品,如果所有产品都是按照最低的政府标准设计而成,那会引发惊人的后果。
(四)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缺乏远见 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效管理,但管理层对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做了不恰当的关注。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而忽视了报表给他们带来的收益。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部门在每个公司内部被当作一个“成本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公司CFO财务总监或者其他会计主管的业绩都只是根据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来衡量,因此会高度关注成本最小化,而忽视这种最小化给财务报表有用性带来的不良影响。成本中心的经理往往会为了个人的升职和奖金,选择编制成本较低的财务报表。多数公司经理没能看到与编制财务报表成本相对应的收益,人们往往把编制财务报表看作是应付政府要求的一种负担。
(五)低估独立审计的重要性 有些企业都将审计当作是消耗价值的活动,只是为了满足最低的法律方面的要求才做的。所有的人包括注册会计师都只关注“这些财务报表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寻找的是能给出肯定答案,且成本最低价钱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能够容忍乃至能够与其“协作”的会计师事务所。许多注册会计师对这种现象的回应是毫无疑义,将审计程序减少到法定的最低限度,这样才能成为低价的竞标者。同时还尽力寻找机会为客户提供非审计的服务,而这些服务越来越高的费用使注册会计师们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至少是形式上的独立性。
二、新会计准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规定凸现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区别于其他经济信息的重要特征。
(二)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 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在以后会计期间如果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可以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这一规定给企业利用计提资产闰值准备来操纵会计利润提供了可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从根本上遏制了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三)提高企业业绩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债务重组中对于债权人让步而使债务人获得的经济利益直接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利润表中没有反映债务重组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利益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符合会计国际惯例,也提高了企业业绩。
(四)会计处理注重商业实质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企业在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确认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为了避免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新会计准则还规定,公允价值的应用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人了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金融风险的披露更加具体、透明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共涉及《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四项具体会计准则。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大量出现,如果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的规范,就会使企业对这些交易的会计处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势必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增大金融风险。新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使企业进行的高风险金融投资的会计信息及时、完整地反映到财务报表中,金融风险的披露更加具体和透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三、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策略
(一)尊重资本市场 企业管理层低估资本市场的想法是不合实际的,特别是市场对无效的报告和高高在上的态度的反映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并且会使股票折价。低质量会计信息使得市场参与者寻求更有信用的信息,并且寻求那些提供了有用信息的其他的投资机会。因此,最少限度地报告策略的后果是公司股票需求下降,股价下跌。克服这种错误做法就是要使企业管理者学会尊重市场评价公共信息、收集私人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理性地反应能力,股市最终会综合各种因素使股价保持在公平的水平上。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已趋于弱型有效市场,对公开信息的反映速度较快。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要求上市公司坚持充分披露原则,应当披露尽可能多的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因为,当投资者在对收益进行预测时,会使用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另外,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越多,投资者知道的也就越多,这样就增强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当然公司在披露信息时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尽可能以较少的成本及时披露有关信息。从披露的形式来看,有效的证券市场所评价的不是信息披露的形式,而是所披露信息的实质内容。这样,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与在会计报表信息有着同样的效力。
(二)改善信息的提供渠道及提高传播时效 投资者只有掌握完全的信息才能保护利益,这一隐含假设是投资人应直接通过公共沟通渠道从管理层获取信息。尽管公众投资者常常受到欺诈和不良投资的冲击,应该得到完全披露的信息而受到保护。尽管需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投资人在平行的条件下竞争,但让公众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同专业投资者和分析师公平竞争是不公平的,因为后者更容易获得完全的信息而做出决策。现实中信息并不直接流向公众投资者的,很多投资者是通过新闻媒介来获得商业信息的。公众投资者是要保护的对象,如果传递的公共信息不够及时,就不能帮助其做出最优或者及时的决策。如果市场不是很有效,公众投资者就永远不能利用年报来预测股票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传递公共信息是否能创造价值回答是肯定的,但问题在于应提高管理层报告的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资本市场可能的摩擦,降低市场参与者对间接的投机也就是不可靠信息的以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更加及时地报告,信息得越快不确定性及其所伴随的风险消除得也就越快。更及时的报告必然导致更低的资本成本和更高的证券价格,有人提出要求降低公开报告的频率,以根除管理当局对短期利益的关注,但由于报告之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会增加不确定性并提高资本成本。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能够向公众频繁而快速地信息的服务是最好的,只有被快速、公平、广泛地加以散布的时候,会计信息才是最有用的。频繁财务报告的附加利益就是减少了基于特权信息而进行交易的机会,任何一家公司等待信息的时间越久,这些信息被一小部门特定群体较早获知并用以为其自己牟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按照现行的可以找到许多严厉手段的披露规定,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是时不时地受到阻碍或偏离了方向。在现实经济中要对资本进行有效的配置,信息就必须及时和公开地进行传递。这适用于会计信息,包括以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的形式披露和报告,同时适用于可以影响对公司价值的理解的所有财务数据的来源。及时和公开这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及时向公众进行披露,会首先被少数有特权的“知情者”获知,通过过滤后才会自由传递给公众,这样会造成资本市场参与者心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资本成本和证券价格的下跌。
篇13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具体而言,体现在股权的高度集中还是股权的高度分散上。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三个弊端:一是使大股东借控股公司之名行侵害上市公司之实;二是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使小股东的利益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三是使收购和接管难以进行,公司接管市场的运作效率、质量和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四是使小股东没有能力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情况下,股东们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监督经理层的执业行为是否按照股东的利益而行动。在股权高度集中与股权高度分散两种情形下,股东大会都必然形同虚设,则强势方都有动机和机会利用会计信息谋求自身利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难以形成与索取的。
2.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一般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构成,前者系高层管理人员,后者系外部人员。在这种机制下期望经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不可能的。而非执行董事出于自身声誉考虑,即使有动力去促进高质量信息的披露,但其作用未必得到真正的发挥。因为他们在公司中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缺乏发挥作用的动力,加之他们的信息来源甚至是职位的提供都依赖于执行董事,直接受执行董事控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市场机制是从宏观角度来说明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强化市场机制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来说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市场机制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等机制。
(1)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规范的资本市场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所有者、管理者和各中小利益相关者)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都愿意通过资本市场来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行使自身的权利,从而影响管理人员的决策,约束公司内部人员的行为,促使公司内部治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另外,资本市场竞争中有一种主要的形式即接管。他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达到更换不良管理者的目的,淘汰弱势公司,这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种约束和压力,防止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再者,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国有股比例较大,使得中小股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去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所以说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无法形成真实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
(2)经理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经理市场中,经理人员往往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理性地管理公司业务,发挥自身的价值去为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纪录,也使公司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如果经理人员发生舞弊行为,影响的还是自己,所以经理市场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产品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产品市场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市场,它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这从侧面反映了经理人员其实是很用心的在为公司创造利润,他通过自己的领导为我们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否则,经理人员必然会发生更替,外界的人们会认为公司的产品并没有做出很好的业绩,资本市场上的优胜劣汰也会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必然会给经理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披露。
2.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政府的行为与市场本身的调节相互矛盾,政府大多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却同时又要去监控政府的行为,它需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信息,却又要实现自身大股东的利益,这种矛盾的要求使政府不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3.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机制主要是指那些中介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及交易所等)所发挥的作用和社会人们的意识观念、文化观念和道德规范。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国家或者政府往往从形式上要求上市公司参与审计,并不是由市场本身的内在要求所引起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不仅要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还要获得政府的认可,这样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份额,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显得并不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所反映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对股东的作用
追求长期投资价值的股东往往以公司所有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从关注公司的长期业绩出发,关注公司的管理质量,关注公司人才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社区与环境责任等等。投资股东期望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确保其长期稳定的获利能力。然而为企业经营产出的替代变量,会计应公平地计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并向投资股东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在向投资股东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获利情况,如果以潜在的利益而不予揭示等形式反映为收益的少报,或费用和损失的多报,或通过财产实际价值的少报而少计利润,就会缩小利润分配的幅度而对股东不利,分配上就会与社会公平背道而驰。反之,因为收益的多报,或潜在费用和损失不计,财产实际价值的多报而形成的利润多报,就会引起资本流出公司,削弱企业的财力基础,损害企业收益能力的长期稳定性。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起到了保护投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作用。
2.会计信息质量对董事会决策权行使的作用
会计信息具有为董事会的决策提高信息的职能,而且是董事会行使决策权所依赖的一种控制工具,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机构,其根本目标是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并保持公司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机构,其根本目标是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并保持公司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体系包括经理的任免、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到一系列制度安排。其中,会计信息对董事会聘用或解聘经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会计信息为董事会积极有效地治理公司提供了优良的服务,据此对管理层和公司做出整体评价后,考核CEO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的业绩,并为公司战略决策和人员结构做出及时的纠正和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