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的基本内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的基本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的基本内容

篇1

 

高职会计教学应树立的新观念

1.树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共振教学观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以达到离开教师能独立研究、创造性劳动的目的。

2.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教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会计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硕士毕业论文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创新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训练和创造方法的教育。变革陈旧落后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对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知识的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

3.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学观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的客观要求,试想,一个不懂会计但思想品德高尚的人能做好会计工作吗?或者一个懂会计但思想品德败坏的人能做好会计工作吗?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与协调发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4.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全面教学观不可否认,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若因此将会计教学蜕变为纯粹方法技能的介绍,就会使学生对会计的认识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高职会计教学也就因此而变成一般业务人员的训练,而非出于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考虑。长此以往,我国会计工作的开拓提高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只有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在进行实务教学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理论介绍与研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摘要:论述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观念,毕业论文格式高职会计教学应树立的共振教学观、发展教学观、素质教学观、全面教学观等四个观念。

 

篇2

由借方和贷方构成,具体包括科目名称,金额,借贷方向等内容。

会计分录是指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指明应借、应贷账户的方向、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会计分录,简称分录。

会计分录是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6- 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民办为主体的三本院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学专业由于应用性强、就业范围广泛,所以被三本院校普遍作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但是,无论是教育教学投入、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三本院校都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会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会计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完善,而且需要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所以,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接受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作为三本院校,要想培养出有特色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在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三本院校的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三本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是包括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部分有条件的院校会开设ERP沙盘实验,通常在本科教育的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型工业企业某个完整月份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手工账务处理,实验过程包括填制记账凭证、设置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实验内容中的经济业务较为简单,涉税业务不够全面,完全不涉及审计实践的内容,而且通常只有手工实验部分,没有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此外,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针对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来看,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1.2 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

实践教学内容是对相关理论课程内容的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巩固理论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目前,作为三本院校来说,受制于投入成本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很不完善,无法针对教学实际自行设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无法做到很好的衔接。

2 构建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要能够全面训练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会计、审计、纳税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中,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过程,会计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地分为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两个部分,基础技能实验的内容以单项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计;综合技能实验的内容以会计学科所有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交叉综合运用为基础进行设计。各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2.1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内容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重要会计项目和特殊业务的核算方法,计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核算、租赁业务、投资业务、合并报表业务的核算等。

2.2 成本会计实验内容

成本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特殊成本会计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具体内容包括分步法成本核算、品种法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核算等。

2.3 纳税会计实验内容

纳税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纳税申报方法,计划在《税法》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税务登记和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申报、消费税申报、营业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其他小税种申报等。

2.4 审计实验

审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计划在《审计学》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借助审计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通过所给的实验资料,完成从业务谈判、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审计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结束审计工作等审计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审计业务的承接、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底稿、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分析程序、报表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验资以及归档等内容。

2.5 财务管理实验

财务管理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参与财务管理活动中筹资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资本预算方案等的设计与评价,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计划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包括筹资方案选择、可转换债券筹资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资本预算的编制、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等内容。

2.6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会计学各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门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验课程,计划在学生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该课程模拟制造业企业在某一(或几个)会计期间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成实验资料,直观地再现一系列典型的企业会计业务,指导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列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全部会计工作的操作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7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是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延伸,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该课程借助电子计算机、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中使用会计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等全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该项实验与手工综合实验使用同一套实验资料,侧重于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操作方法的训练,计划在《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结束后开设。

2.8 ERP沙盘模拟实验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针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是管理学科的综合实验,通过营造一种企业经营决策演练环境,培养学生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对财务工作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该实验的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战略中心、营销策划与销售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以它们为设计主线,把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受训者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教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体验。

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基础技能实验属于单项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各门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的实践环节,一般在该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技能实验属于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培养会计学专业职业综合技能的实践环节,实验内容涉及到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内容,一般在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通过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未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历史原因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导致了经营者对生产成本的重视。会计人员将成本计算与财务会计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二十世纪初,受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再加之预算编制的出现,使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由核算转为控制,成本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标准成本与预算的实施,这标志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明显国际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不断吸取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的最新成就,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与现代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近一、二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方法(如适时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其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而成本会计侧重于内部控制,但管理会计要进行内部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由此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界限的模糊,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理论工作者不断使本研究领域扩展,导致三门学科内容交叉

    在学科建设中,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解决对策

    1.出台教材编写大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重复交叉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成立由中国会计学会或财政部或教育部或三家联合牵头组织的会计系列教材编写大纲小组,并对大纲内容进行商议。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目前各院校教材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内容不统一,而且稳定性差。(2)各院校均拥有德高望重的会计先驱者,他们对本校系列教材的内容、结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应避免。(3)要求各院校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保持每个学校的特色。(4)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各院校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而且也利于对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组织教材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应由不同院校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构成。大纲应明确界定各科范围,总的编写原则应为:(l)力求保持各门学科的体系完整;(2)避免交叉重复;(3)反映会计各学科中稳定、共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内容。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为避免交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应合并,将其称为成本管理会计。二者的合并有其必然性:(1)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从其历史发展来看,两者密不可分,骨肉相连,不能割裂。(2)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3)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着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

篇5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或者是表演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几乎是一直在排练,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深化情感,升华精神境界,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音准辨别力差,音乐感受力差,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当然,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从事有关活动,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为队员创设环境。

(2)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打节奏,或者利用一些唱游,律动,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等等,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训练和演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篇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篇7

(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并非欠缺,而是数量相当之多。但是,由于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数量过多,造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应有的管理效果。会计基础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的执行力度,强化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三)实现岗位设置的科学化

某些单位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在人员配备上总是不够充分。其实,会计基础工作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重视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得以实现。因此,应当对岗位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并配备足够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效果。

(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

企业应当以会计管理的现实状况为基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将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加以完善。该项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部门:基础管理部门和体制管理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预算管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纪律、绩效考核和审计监察等。综合来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评价流程

会计基础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既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流程。一方面,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以高效性、系统性为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将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的贯彻落实。此外,企业还要开展定期的制度学习活动,就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就会计基础管理而言,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强化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因此,应及时找出会计基础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并将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从而防止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形成损害。要做好这项工作,会计工作者应当身体力行,不断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坚决摒弃不当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

篇8

    1.课堂授课部分。由于《管理会计》本身具有知识量大、难度较高的特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将课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对课程内容的难点进行讲解,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完整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理论。在口头讲述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的板书,对重难点进行合理罗列,梳理知识结构和重要的逻辑关系。

    2.课后作业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布置作业,使学生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教师还应当适当的安排预习任务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定的熟悉,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3.教学成果测试。在整个教学周期中,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提问也可以是书面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之外也应当进行应用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考察,督促学生进行深化学习,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升实际能力的锻炼。

    4.实践操作。《管理会计》是实际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应当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完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认识的水平,丰富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动态前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理会计》基本教学过程的分节设计

    管理会计的首要教学过程需要完成本量利分析的教学工作。本量利分析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的不同性态问题、本量利三者各自的财务管理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综合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计算方式。基本知识要点包括:1.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定义、图形表达和三者的区别。该部分的难点是混合成本部分,需要学生理解包含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非直线连续成本的含义、图形表达、适用范围和分解处理过程。在动态过程中应当进行成本的可能值的估计,学生应当掌握根据历史成本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学会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成本可能的走势;学会运用工业工程所涉及的投入产出分析估算成本;学生也应当了解使用合同和对账面分析的办法进行成本计算。学生应当明确各种成本计算方式各自的缺点和适用范围。2.学生应当掌握变动成本的计算方式。明确变动成本计算的意义、特点和计算过程。3.应用各种数据进行本量利分析。首先学生应当明确产量、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损益方程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应该重点掌握边际贡献方程式和边际贡献率的概念,明确相关数学工具和使用方法。学生应当明确使用本量利分析图进行相关数据的图形表达,主要包括基本的本量利基本式盈亏临界图、贡献毛益盈亏临界图、量利式盈亏临界图的分析。学生应当了解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内容,学会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学生还应当明确进行影响交易数量、产品成本和营业利润的因素的分析,掌握相关因素、目标利润和敏感性分析等分析手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大部分教学内容是进行制定全面预算。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全面预算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制定流程,并了解全面预算的作用对全面预算有整体性的把握和了解。其次要求学生掌握预算的制定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调整预算制定法、零基预算制定法、静态预算制定法和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法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方法,了解定期预算制定方法和滚动预算制定方法的含义、特征、基本原理和处理方式。最后,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方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材料、人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和管理费用等预算的制定过程、涉及的会计科目的使用;现金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的制定程序、会计表达并能够进行针对有关项目的分析工作。《管理会计》的第三项主要内容是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分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分析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分析两部分的基本内容。其教学内容包括:

    1.会计分析部分会计分析部分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投资报酬率这一基本概念,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含义,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计算方式和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两种核算办法,明确总资产报酬率的各种计算方式,主要包括总资产息税前报酬率、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有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公式的基本含义,并且能够根据公式基本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当了解权益净利率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当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使学生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会计分析还应当包含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在成本中心部分,学生应当了解成本中心的基本含义、成本中心和投资回报率指标的相互关系和成本中心的基本类型,学生应当重点掌握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以及责任成本的的有关概念,明确判断成本费用责任归属的基本原则、制造费用和分摊方法,明确分摊方法的基本步骤;在利润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当中,学生应当了解利润中心的含义、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差别和联系以及利润中心的基本分类,重点掌握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理解利润中心的选择过程,重点掌握内部转移价格的计算,掌握市场价格、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混合成本转移价格和全部成本转移价格的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最后,学生应当把握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主要包含投资中心的基本含义、考核指标两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投资贡献率和剩余收益两者的基本含义和评价方法,明确投资贡献率的缺陷,理解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投资中心的分析方式和应用方法。

篇9

大类招生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我院已于2015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制度,这一改革不是简单的相近专业合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会因之产生重大变化。在我院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学专业纳入了大类招生的范围,笔者所授的《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平台课,面临着由于受众变化而引起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调整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的特点

大类招生是一种较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一年半或两年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专业的了解和学习成绩来确定专业方向。大类招生的改革伴随着课程体系的变化,即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我院分专业前课程分为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大模块。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是比较盲目的,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对所选专业的了解也很肤浅,因此,大类招生使学生能够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基点,逐渐加深对各专业的认识,而且随着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点,认清自己的目标,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同时,由于之后专业的选择是一个竞争过程,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意向,结合前期成绩和表现确定学生最终的专业归属。因此,大类招生的双向选择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发现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大类招生的《会计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按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我院会计学类的课程面对两个受众群:会计学专业和非会计学专业。前者需要按照《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基本脉络顺序展开学习;后者则结合自身专业的需要,将上述三门课程的内容综合为一门《会计学》,或者将上述前两门课程综合为一门《财务会计》,再单独设置一门《管理会计》。由于会计学与非会计学专业的差异,上述课程从广度到深度都有较大的不同。我院实施大类招生后,《会计学》成为专业平台课之一,即所有分专业前纳入大类招生范围的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而分专业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进入会计学专业继续学习,其他大部分同学则进入其他专业,因此,他们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换言之,实施大类招生后,《会计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专业入门基础课,对其后续专业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属于专业相关课程,或称为财务通识课,学习目标旨在使自身对会计学知识有初步而又较全面的认识,以期对自身的专业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可见,招生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会计学》课程受众的变化,面对学生未来专业的不同需求,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门课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保证分专业后会计学专业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应能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到具有一定广度的财务知识。

三、基于大类招生的《会计学》课程建设

1.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知识需求,形成“1+2”模式。我院原有课程体系下,《会计学》这门课程是面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内容全面均衡覆盖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大类招生后需综合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形成“1+2”模式。具体而言,《会计学》课程内容转化为以会计学原理基本内容为主体,适当补充会计学原理的拓展知识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部分内容,即以原《会计学原理》、《会计学》两门课程重叠的部分作为基本内容,亦即将会计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另外补充两个方向的相关知识:其一,会计学原理的拓展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补充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其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二者均形成文字补充资料提供给学生,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可能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性阅读。

2.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突破常规的同班授课同一教学要求的传统模式,引入个性化教育理念,按照学生不同的未来专业选择意向分级设计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索全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1)分级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未来专业方向不同,对其而言,课程的性质亦有所区别,其一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二则是其他非会计学专业的财务通识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遵循同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那么很可能造成前一方向的学生学不透,后一方向的学生又达不到一定的广度。因此,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势在必行,可设定为两层次标准: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这是所有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均需达到的最低标准;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按未来专业方向分别设计具体的补充要求,即分别针对会计学专业要求的深度和非专业要求的广度设定提高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2)把握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实施大类招生后,每个教学班中的学生未来专业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在开课之初,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初步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由于此时大多学生对各个专业尚无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因此,需要增加导言的部分,对会计学的基本内容、相关的职业发展以及会计学与其他专业的关系等进行介绍,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适时地通过小问卷及时了解学生专业意向的变动,从而做到针对学生的选择适当地安排和调整个性化的教学方案。(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意向进行选择性学习。在学生初步明确专业意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选择性学习,并向学生明确第二层次,即对应专业方向的提高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意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同学需选读前述第一方面的补充资料,并需完成相应的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以便为将来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有意选择其他专业的同学则要求选读前述第二方面的补充资料,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财务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亦可以阅读全部的补充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最终专业的确定具有不确定性,从我院历年招生情况看,选择会计学的学生最终可能会超出专业的限定人数,因此会鼓励有会计学专业意向的同学同时阅读第二方面的补充资料。(4)合理安排课后的辅导工作。由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基本限于会计学原理的基本内容,补充资料的阅读需在课下完成,因此课后的辅导工作对于学生实现第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至关重要。每周安排一次课后辅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相对于其他专业,针对会计学专业意向的辅导更为复杂。大类招生前,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初级财务会计》课中需完成大量的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这部分内容在大类招生后进入《会计学》补充资料一,另外,为提升教学效果,原有的实验室情景教学也将引入《会计学》的教学中,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进行支撑,因此也会将原《初级财务会计》课中的学生助教制度引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以期能够按照课程设计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大类招生是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招生时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是应对这种形势的理性选择,但在诸多实施“大类招生”的学校中,也不乏最终叫停者,原因是多方面,n程内容的调整不能适应招生制度的变化,难以满足不同专业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以致未能实现大类招生的目的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院大类招生制度开始实施之时,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我院大类招生制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Consider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bout "Accounting" Based on Recruitment in Classification

LIU Xue-ming

篇10

管理会计是应用现代会计方法对财务会计资料以及有关统计、业务资料进行加工、改制、计算和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事前预测、决策、计划以及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所需信息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管理思想科学化与完善化,管理会计大致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一)“成本会计”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初,到二战后期,社会物资匮乏,卖方市场居主导地位,企业之间竞争不激烈,“成本会计”依附于财务会计系统进行成本记录。科学管理理论赋予“成本会计”一个新职能,即成本管理与控制。标准成本系统将事前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结合在一起,成为管理会计的雏形。

(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形成。前一阶段,卖方市场使管理重心在生产上,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滞涨”阶段加剧企业竞争。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将管理重心转向决策,保持竞争优势。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成本会计”的职责由提供相关成本信息向参与管理决策扩展。由此,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逐渐成熟。

此时,科学管理决策模式主要是追求最优结果,管理会计也是将相关方案资料量化,确定有关变量的最优数量关系,以进行决策选择。

(三)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逐步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知识来源于思维,由物本管理变为人本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思想上的推陈出新。

由此,管理会计决策目标由“最优准则”变为“满意准则”,考虑人文因素,会计人员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运用学识、经验,综合他人意见,深入综合分析与评价模型结果。

二、西方管理会计体系

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要有基础理论;而作为一门应用科学,还要有具体方法和内容。从基本理论出发形成基本方法,并在基本内容中运用。因此,管理会计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三大部分。

(一)基础理论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由此总结出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应该包括:

1、对象。关于管理会计对象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观点有现金流量说、价值差量说、资金总运动说、经济活动说。

2、职能。管理会计基本职能是提供信息、参与决策。从对象出发,具体职能是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

3、目标。因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但作为决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则更侧重于向内部提供信息服务。

4、假设。实践上升到理论要有一定前提条件来界定工作范围,统一操作方法、程序。目前,基本假设主要有:理、合理预期与充分占有信息。从职能与目标出发,这三者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

5、原则。为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基本要求与工作规范必不可少。主要包括:最优化、效益性、决策有用性、及时性、重要性、灵活性等原则。

(二)基本方法

从管理会计目前应用来看,基本方法主要有:

1、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依据成本性态,产品成本进一步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因变动成本可控,这种划分更有利于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

2、本-量-利分析法。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反映一定时期成本、业务量和利润间关系,以此找到收入与成本平衡点,是盈利预测与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

3、标准成本与差异分析法。在生产过程中以标准成本为参照,定期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对异常重大差异及时纠正。

4、作业管理法。20世纪70、80年代,高新技术逐步成为生产的支撑,控制辅助费用也是竞争优势所在。把生产过程细分为一个个连续作业,根据“作业耗费资源、产品耗费作业”的因果关系精确分配归结成本。

(三)基本内容

结合科学经营活动顺序,从基础理论出发,运用不同技术方法形成了管理会计两大组成部分:在规划与决策会计下,预测分析主要对利润、销售、成本、资金进行量化预测,决策分析则是指短期经营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等;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包括预算控制与责任会计。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会计逐步形成。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内向型管理会计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管理会计开始引入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包括顾客、竞争对手、资源来源等方面,发现机会和威胁,为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提供服务。

三、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要保证中国经济在激烈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动力,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势在必行。

(一)借鉴已经形成的管理会计体系

已经形成的管理会计体系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在基本方法中,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和差异分析法应用于我国传统产业中的成本分析与控制效果显著。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作业成本法也应该逐步开展。

(二)立足中国国情,调整现有管理会计体系构成

中国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阶段与文化传统,对现有体系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基础理论与基本内容方面进行调整,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优势。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于西方以两权分离为基础的私有制,因而管理会计目标不能仅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应该注重提高社会价值,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职能上,在微观企业管理要将分析、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作用贯穿经营全过程;在宏观国家管理上还应该服务于整个社会优化资源配置,支撑宏观经济管理决策。

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因此成本预测与控制应该作为基本内容的重点,在基本方法中也应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的计算成本。但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对外开放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成本优势不足以支撑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也应推进。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受孔孟之道影响颇深,中庸平和的思想也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严格量化的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容易引起员工反感情绪,因此应当从多方面考察员工工作,并将考核与激励相联系。

但是,中庸思想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而预测与考核评价恰恰需要这两种意识。因此,还要加强对管理者竞争与风险意识培养,保证管理会计顺利推行。

最后,管理会计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对企业所处行业特性及环境有足够认识。这也是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要加强教育工作,培养出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与实施的重要保障。(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篇11

笔者认为,关于会计理论内容的多种表述并存,既是丰富多彩会计理论的客观反映,也是人们观察角度不同和选择分类标准不同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根据对事物分类必尽的原则,结合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其他会计理论专题三个方面。(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本质(定义)、会计的性质、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与相邻学科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会计史等内容。会计基本理论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是原理和基础性质,其功能是长远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财务会计理论是关于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研究财务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素以及财务会计基本程序和方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管理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行为理论是关于会计行为活动的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优化和规范。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即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通过探索,开辟应用的途径,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操作性。(3)其他会计理论专题。经济发展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会计实务的发展是会计理论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环境日趋复杂,不断地涌现出会计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良好的会计理论指导新会计实务的开拓,从而形成一些专门的会计理论问题,如环境会计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等。这些问题或者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或者不够成熟,某些部分还无法付诸实践,暂时不能列入会计基本理论或者会计应用理论范畴,为研究方便和会计理论内容的完整性,将其作为会计理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合理的。

二、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回顾与评价

会计理论体系是由若干单个会计理论按一定逻辑关系形成的能完整反映本学科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会计理论内容为构件的有机结合体,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由于人们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认识论的原因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形式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明确归纳会计理论应包括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分类;同时,应建立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确立各种理论功能的配合与互补。目前,中外学者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尚不一致,不论其研究的角度如何,作为一个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各个层次的理论,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几种代表性的会计理论体系观点如下:

第一种,朱国璋在《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一书中介绍当时美国学者的观点,将会计理论体系归纳如图1所示。该表述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假设理论流行时期。会计假设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制订会计原则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早期制订公认会计原则的过程中,忽视会计理论研究,所制订的会计原则局限于对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的惯例进行归纳与认同,受到各方的批评。后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研究部第1、第3号会计研究公报的发表,基本上确立了会计原则的研究思路。“假设―原则”,即从假设出发,采用演绎的方式,推演出基本原则。但笔者从研究资料发现,作为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假设研究,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况。如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研究报告第1号中提出了3类14条基本假设;伊利偌斯大学研究小组拟订了6条基本假设;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张渤教授在澳洲会计师协会1961年年会上,以“会计理论之建立”为题的讲演中,提出了40条会计基本假设。

第二种,由Donald E.Kieso,Jerry J.Wey gandt著,台湾学者姜家训译的《中级会计学》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如图2所示。该表述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体系建立思想渊源有二:一是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在“论会计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二是在信息系统论的影响下,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财务会计目标,并探讨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会计准则制定实践产生的。1973年美国会计准则新的制订机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成立伊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便宣布,它将从事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研究。它认为,为了推导和制定各种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首先要把财务会计的各种目的和概念确定下来。为此,从1978年11月起陆续发表了8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其内容包括了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素的报告”这一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取代了“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理论体系,成为当今会计界的一种主流观点。

第三种,阎德玉教授在其所著的《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会计理论体系由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会计本质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发展理论构成,如图3所示。该表述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一种尝试。认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需要研究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创立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确立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三是研究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四种,吴水澎教授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把会计理论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如图4所示。该表述既吸收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如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等,同时也吸收了国外的会计观念与内容,如会计假定、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3个层次的根据是:二者认识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是都来自会计实践,是一种理性认识,又指导会计实践,因而统称为会计理论,其个性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把它单独列为一个层次;会计基本理论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其功能是比较长远的;而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操作性。

三、会计理论体系重构

前述四种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是从不同角度认识的结果,其共同点是:(1)都选择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或是“假设起点论”,或是“目标起点论”或是“资金起点论”,或是“本质起点论”。此外我国还曾出现过以“会计对象”或者“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建立的会计理论体系。(2)都涵盖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但都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上述四种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也存在一些不尽令人满意的问题,一是没有遵循对事物分类必尽的原则,因为上述各种会计理论体系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内容,忽视了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二是没有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来自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三是没有强调其他会计理论专题问题,即会计理论新课题探索问题。基于此,笔者构建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如图5所示。

图5中的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是原理和基础性质的,其功能是比较长远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本质(定义)、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会计史等内容。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即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通过探索、开辟应用的途径,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其特点是有比较好的操作性。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内容。财务会计理论是关于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内容。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管理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等。会计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优化和规范,如会计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会计行为的主体是谁、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计行为如何优化等。其他会计理论专题是关于会计学科发展中的一些新课题,如环境会计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国际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尚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还不够成熟,某些部分还无法付诸实践,可单独列为一类,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科学完整并切合实际的会计理论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推进式的。因此,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应有一个会计理论专题或者会计发展理论部分。会计理论专题或者会计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既可充实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也可能影响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上述重构的理由是:其认识过程不同;都是来自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又能动地指导会计实践;对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遵循了分类必尽的原则;突出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指出了各种理论的功能与互补。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阎德玉:《现代会计理论研究》,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篇12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的涵义;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清晰性原则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五大类。

2.会计科目按所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包括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类。

第二节 账户

(一)账户的涵义

账户的涵义;开设账户的必要性;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应当包括的基本内容:“T”型账户的格式。

(三)账户的基本数量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第三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的涵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二)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原理

复式记账法的涵义;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与复式记账原理。

2.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复式记账法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四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涵义

借贷记账法的涵义:“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的发展过程。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基本结构。

1.资产类账户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基本数量关系;各类账户的正常余额方向。

2.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则的具体表述;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记录经济业务的两个步骤。

(四)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1.账户对应关系

账户的对应关系与对应账户的涵义;账户对应关系的作用。

2.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涵义;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3.会计分录编制举例

(五)过账

过账的涵义;过账举例。

(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1.试算平衡原理

试算平衡的涵义;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原理。

2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3.试算平衡表的作用

试算平衡表的作用以及不影响借贷双方平衡的账务处理错误。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会计科目

(二)账户

(三)复式记账原理

(四)借贷记账法

四、考核要求

(一)会计科目

1.识记:会计科目的涵义。

2.领会:(1)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2)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3)会计科目的分类,工商企业主要会计科目表。

(二)账户

1.识记:账户的涵义。

2.领会:(1)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2)账户的基本内容;(3)“T”型账户的格式;(4)账户的基本数量关系。

(三)复式记账原理

1.识记:(1)记账方法的涵义;(2)复式记账法的涵义。

2.领会:(1)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与复式记账原理;(2)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四)借贷记账法

1.识记:(1)借贷记账法的涵义和记账符号;(2)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具体表述;(3)账户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的涵义;(4)会计分录的涵义;(5)简单会计分录与复合会计分录的涵义;(6)过账的涵义;(7)试算平衡的涵义;(8)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的涵义。

篇13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7、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 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8、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将十二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