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新月异地刷新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带来物质财富空前的丰富多彩,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改变人们生存状态,人类面临又一次的生存竞争危机。一个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初现端倪,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要素。
新的时代背景,诱发了我们对教育的重新思考。我们认识到,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当今信息传播的急速性,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新性,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的高程度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前,教育不仅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教育,许多国内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最确切的说是教育的竞争。谁赢得了教育,谁就占有了二十一世纪。
二、存在的问题
有两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一是清华学子刘海洋残害大狗熊,二是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5只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身上和嘴里……从刘海洋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残缺的心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失败,同时也是“应试教育”埋下的一枚苦果。
马加爵作为一名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为了一句话而残杀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4个同室寝友。看似荒缪的行为,也不难看出这名大学生脆弱的心理和变态扭曲的心灵。这无疑对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我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社会观念淡漠,思想道德低下,缺乏责任感,没有上进心和进取心,心理偏差十分普遍。而在有的西方国家,学校十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配有专职心理医生。日本的“挫折教育”,美国的“拓展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际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就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来看,笔者通过谈话、观察、侧面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整个学校的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标准、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理想树立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思想,行为能力自制力差。主要表现在上课不用心听讲,不愿做作业或者抄袭作业。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学习,逃避学习,把学习当作差事来应付,没有学习的内动力和外压力,学生没有感到时代的竞争危机和紧迫感。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主观上缺少自信,丧失上进心和进取心。
(2)虚荣心比较强,承挫力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正视自身处境、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一有点困难、失败、挫折就惊惶失措、悲观失望,一遭受一点打击就很难爬起来,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德国残杀17条生命的中学生就是这样情况。一但他们进入社会,最终导致人生失败,从而自暴自弃,无疑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
(3)社会交往能力差,多数学生成封闭型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性格胆怯、孤僻、自卑、冷淡,不能主动与别人交往、交流和沟通,举行什么活动缺乏参与意识。交友的圈子仅限于同一年龄层次同一样性别的亲戚、邻居、同学之间。二十一世纪人类最终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素质之一。
(4)理想目标太低,缺少开拓进取的品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关于人生理想调查,排在最前面的三个理想目标依次是:打工、当兵、汽车司机,这充其量只是谋生的手段,还谈不上叫理想,还有40%的学生没有考虑过理想。理想目标太低,虽然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但也说明理想促进教育是不够的。没有远大志向,失去抗争和质疑的意识和勇气,更何谈人生成功,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将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也十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如果片面追求“应试教育”,“考试成绩第一”的话,这将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刘海洋来做关于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政治试题的话,肯定是高分。那么就他残害大狗熊的行为,我们该怎样给他打分呢?所以教学要创新,要坚决贯彻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实践当中去。对学生进行“卡耐基”式、李阳“克立兹”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构成良好素质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培养,健康人格首先应该自尊,自尊方能自信、自立、自强。例如:对胆怯、自卑、没有信心的学生,让其上讲台进行演讲或者自我介绍,要求声音达到洪亮为止,已达到克服胆怯,树立信心,使学生向自我潜能挑战。
篇3
二、具体表现
1.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上课不认真听讲,很少能独立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
2.纪律方面:自我约束力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并且迷恋网吧。
3.交往方面: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
4.家庭方面: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
三、心理分析
1.该生是家中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性格比较叛逆,冲动,不够成熟。但较善良,愿意帮助他人,能尊敬老师。
2.该生成绩较差,有自卑心理,在班级活动中处于“配角”地位,情绪日益消沉。
四、辅导策略
1.调查研究,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教育和管理好学生,首先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该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学习态度和家庭情况。寻找教育规律和该生思想变化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向联系,保持教育的同步性。
学生因各种主、客因素的制约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经常、最深刻。而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逐渐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老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访、召开家长会等不同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家访要形成长期化、制度化。同时针对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向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经验,态度要诚恳,有耐心,用热忱去感化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关心、引导、督促等逐步恢复学生的心理健康。
3.以爱动其心。
高尔基说过一名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作为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同情学生的处境,多和学生接触,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古人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情感联络,以心换心,用感情去医治学生长期造成的心灵创伤,增强其自尊和自信心。
4.以严导其行。
适时介绍一些有利于增强自信、培养身心健康的书籍供其阅读,交谈学习体会,坚持正面教育,增强纪律观念,让他从中辨别是非丑恶,渐渐把心“病”治好。
5.适时调整教育方法。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树立循序渐进的目标,逐步引导、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从思维、行为上入手,做细致的教育工作,抓反复,尤其要做好后期“护理”,把各种不良思维、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6.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关心、扶助。
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温暖、改变其那不良的思维、行为。可通过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形式,创造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才能,使其从“配角”转变为“主角”。同时要求其它任课老师也做好同样的工作,不揭老底,培养和树立学生新的自尊、自立和自信心。
五、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教育,学生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上课认真听讲,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信心增强,能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有明显好转,能主动关心同学。对父母也较体贴,学习和生活开始趋向正常,对未来充满信心,心理障碍基本消除。
六、引出的思考
上面学生行为并非个别现象,在当今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那么,如何尽量地避免此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及学校德育教育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1.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可以在每学年初利用观察法、问卷法、单独询问法和心理测量法等方法对所任教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调查,建立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出本学年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如“悄悄话信箱”、“实话实说专栏”等,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学生自我情绪,并积极配合班主任、其它课任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频、音像等直观现实生活中的正、反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案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参与式”,“分组讨论”,等有效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2.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普遍家庭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要摆脱这种怪圈,父母应该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守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篇4
随着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各地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初中,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和过去不完全一样的问题,很多问题带有独特性,只有在寄宿制学校中才会出现,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奋斗目标
作为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和不明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理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处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刻不容缓也作用巨大。应结合语文、思品等课程,教育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的信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读书、演讲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能有几回搏,幸福不会从天降等奋斗拼搏的精神。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理想与信念,再加上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必要的督促,学生就很有可能投身到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消除失落感,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消除颓废消极的情绪,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在贯彻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抗挫折教育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渴望尊重和成功是人之特征,爱听好话爱听表扬是人之特性,正面引导、鼓励、激励是课改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主流,但更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因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大河的水流一样总是向前奔去,但必有漩涡和回流,这是规律。人生就像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要教育学生树立“困难对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则是宝贵财富”的信念,面对挫折,要有必胜之信念,做搏击风浪之海鸥,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回报。如果学生有这样的信念,他们就会笑对挫折,笑对人生,从容乐观地面对紧张或许有点枯燥的学校生活。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是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好坏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的做法必须改变;二是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对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其主要的社会生活环境,良好的班风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三是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也是区别于学校各科教学的主要特征;四是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潜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五是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一个健全、和睦、情感温暖、民主的家庭,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六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关心、融恰、愉悦的心理氛围是非常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四、加强家校联系,多渠道育人
篇5
一、物质需要与经济尚不独立的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也波及初中学生。例如,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给初中学生一定的刺激,一种畸形消费观正困扰着初中学生。节假日,同学们互赠贺卡,同学们过生日,大家带着礼物去祝贺并大吃一顿。在穿着上讲究名牌,他们点着名要买名牌服装,女同学去一次发廊要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种超能力的消费与他们的经济尚未独立形成尖锐矛盾。造成这种高消费的原因,有的是家长娇宠,有的是“从众心理”在作怪,有的是虚荣心,相互攀比,有的怕拿不起会在同学面前丢脸而掉价。上述种种不正常的心态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家长不应该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艰苦朴素、消费有度应该是良好班风的内容之一。那种“高消费”如得不到及时的控制,部分孩子将必然走向反面,这种结果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二、闭锁性与要求理解的矛盾
初中学生强烈地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有怎样的价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能对自己作出分析,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常常把师长们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所达到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他们还能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意见与自己的实际表现进行对照,从而认识自己。此时的青少年已经意识到人际关系。从初中低年级开始,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了明显的变化。“意气相投”的成分增多了,朋友们的聚会是最能使他们兴奋的事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显示自己的能力,倾吐自己内心的奥秘,来自伙伴的安慰与理解比什么都重要。初中学生与长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有时人们称之为“代沟”,尽管这种提法欠妥,却说明了初中生的心理是闭锁着的。青少年的闭锁心理与其独立意识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沉默寡言,想干就干,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有时甚至以“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自己闯天下为由离家出走,有时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蔽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这一类学生有时往往通过日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苦闷。
三、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障碍都是影响初中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认识上的偏异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偏异将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任何意志消沉、独断、草率、冲动、任性和随心所欲都将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决定和执行。自私、自卑、怯懦、脆弱、虚伪等性格异常将影响学生性格的和谐。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也会有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重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这给广大初中学生的心理环境投下阴影,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家庭环境应该积极融洽,师生、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应该平等,这是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全面关怀学生的成长,老师不能单抓学生的学习,体育老师不能只抓体育锻炼,应该从改善学生非智力素质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培养新世纪人才而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
篇6
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1.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培养目标具体化。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心理和身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知,进而提高自信心。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通过上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优化教学设计,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内容明确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教学内容明确化。因此,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健康知识,通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其次是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饭勖娑岳?难的心理,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健全和完善。再次是情绪调控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最后是社会适应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3.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游戏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小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缓解学生的身心,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2)创设情境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疏通情感,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3)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
4.教学评价科学化
篇7
一、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一一落实课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包括组织机构,从教人员的配备,实施的手段和方法等,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至于产生苦闷和压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碍。由于当代初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呵护,基本上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儿童伙伴,在家庭中又处于特殊的地位。家长为了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相对增加了,生活内容丰富也复杂了,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多了。这样,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愉快的生活,能够较好地处理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视其为重大事情,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三、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第一,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到不溺爱和娇宠孩子,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第二,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篇8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2.1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2.2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2.3减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4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2.5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6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3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篇9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初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学习内容的增多,再加上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原有的自信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接受挑战,树立信心,教师要注重把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起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诚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压力,接受挑战,树立自信。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一节“树立自信,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活动课,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音乐巨匠贝多芬和背着父亲上学的洪战辉二人的成长事迹材料。活动课上学生敞开心扉,感情自然流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认为贝多芬、洪战辉二人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常人无法接受的,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勇敢地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和挫折,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心,开始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培养合作、交往、悦纳意识,做负责任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独特的身心特点,极易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偏差。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善于与人相处,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正确理解与他人交往的原则。
如在“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在家庭、学校、班级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责任。就像拔河一样,如果大家都在努力,而有人却应付了事,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两个同学闹矛盾,把过错都推向对方,一味指责对方,他们也是不负责任的人。
三、优化心理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关,在集体中,个体受制于整体,而整体的心理环境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宽松和谐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轻松地享受生活、接受知识,都能真诚自然地表露情感,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种氛围对那些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会有很好的影响。
四、培养良好的心境,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上进。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乐于交往、乐于学习呢?
首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融。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情的交流、爱的投入,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亲切自然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经常以信赖的目光、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使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情绪。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
最后,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心境中乐于学习。
篇10
一、初中学段弱势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压力加剧。社会弱势家庭出来的学生,在心理上也在承受着社会改革带来的压力。在普通中学,那些从普通家庭或是富裕家庭出来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相对的强势群体而在各方面得到良性发展,而那些从弱势家庭出来的学生,也更容易形成相对的弱势群体而导致非良性发展。在中学阶段,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在师生中影响力较小、受他人关注程度较低、自身素质发展较差、长期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的学生属于相对的弱势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交往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是弱势学生群体的三个主要类别。弱势家庭出来的学生,往往在这三个类别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从现实出发,弱势家庭出来的学生并非都属于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但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弱势家庭的影响特征。弱势家庭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心理压力较大,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发展,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自责、忧郁、胆怯等性格特征,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极端心理。
二、初中学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999年8月23日,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之后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全国各地多所大学进行相关的研究与试验。到目前为止,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也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富于操作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但从现状来说,初中学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虽然也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相较于国外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我国初中段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虽然我国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都知道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但面对中考的压力,也都无奈地选择了忽视。即便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限于教育理念、方法等,实际的效果也差强人意,更不用说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弱势家庭出来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相较于初中段的其他学生,心理压力更大。但在目前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很少有关于这部分学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有一些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教育方法、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将之于一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区别,实际的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针对弱势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弱势家庭学生通常在心理上都比较敏感,家庭的影响使得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尤其是一些学习困难、与人交流困难的学生,更是心理封闭现象严重,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篇1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的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许多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学习障碍或学习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加以重视,除了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外,更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从而易于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家庭环境、性格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自卑、封闭、自私、嫉妒等心理,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2.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属心理科学范畴,侧重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在宏观方面给学生一个智力和思想的标准。不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仍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思想品德教育若忽略了学生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空洞、流于形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教材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从不同的方面融入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交往艺术新思维”等就分别从家庭、学校、同学、朋友等多个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如何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以解决学生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等心理问题。由此可知,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若缺乏好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让学生取得心理认同,从而就无法切实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具体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方法有两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而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便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如:在讲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学习压力,如果有,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然后让他们摆擂台分小组辩论学习压力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习不能没有压力,需要理智对待学习压力。进而我再把学习压力的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压力,要正确对待它。这样,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辩能力。
(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老师错了允许指正。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篇12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阶段。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初中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初中生正确交往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肩负着此项重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特点,把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人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言启迪等是师生共同开发还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有利资源,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促进他们的自身成长,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进人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多数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追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给他们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失望。所以,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针对影响自己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调适,从而学会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正是少男、少女生理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由于身体发育的原因,他们表现出几种心理问题。首先是叛逆,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大人们把自己当做小孩来看待,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容易对任何事情持反对态度。其次就是自卑,这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以至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另外,个别同学还会出现早恋的现象。
三、交往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美好的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学生渴望与人交流,渴望与人倾诉,他们需要通过交往来编织自己的七彩生活。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丰富营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2、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有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的思考,进入接受知识的良好状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怎样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拥护、信服、热爱等情感,从而产生学科情感。
3、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抓住时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有好表现,因此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的心理,对他们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有心理问题和后进生,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平等、尊重、尽力等情感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充满快乐,自信的成长。
4、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
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要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入情入境的意境,给学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能最快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三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式等。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正好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这一使命。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磨练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篇13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N Y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Kuangyan Town, Cixi, Zhejiang 315318)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stage in obligations prescribed, shoul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mental state. Because students in class often appear fear, emotionally unstable and other ba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E teaching,and i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s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gym clas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PE Educ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xplore
1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
(1)认知能力正常。认知能力也是人的基本能力,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智力没有缺陷。智力是由人的观察、思维、想像、和操作能力所构成,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3)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理想是人生方向的动力。(4)个性健全,情操健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自己有恰如其分评价,并对困难和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而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造成体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缺陷,为此,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初中生是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同时也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心理断乳” 期,心理上产生独立、交往、尊重及适应环境的种种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前提条件。当前学生的情感比较单薄,存在着情感反应和取向多方向、多角度和纷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景,应该恰当安排适应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得课堂近乎娱乐体育,或者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给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理感受,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加学习,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磨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技术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例如,篮球课是初中学生比较有兴趣学习的一个项目,如果在学习、练习中受到阻碍干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信心,女学生更为明显。所谓阻碍干扰是指在学习进度、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及受学生身心个体差异的影响和教法、组织方法上的不力等等。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不同的技能分组,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术上都有一定的收获。又如耐力跑是学生感到较为恐惧的项目。而近年来学生耐力素质的下降己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市自从安排体育中考,历年来耐力跑都是必考项目。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谅解、帮助、期待、和鼓励。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练习方法上可以用接力跑、定时跑、追逐跑、越野跑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学生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和练习方法,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乐观、个性得到发挥,以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把已知、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体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发现自己学习效果不佳,而感到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也有的学生由于怕苦、怕累主观不努力,而造成个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把练习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出现(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26页)这种现象往往伴有自责和内疚,也有学生有了一点进步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主要可以改变练习情境来调整学生心态,也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参加感兴趣的多种练习,同时可以创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述自的情绪。
4 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游戏,是指各种有规则限制的具有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价值的自身娱乐或集体娱乐活动的总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够,而体育游戏的兴起给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带来新气息新内容,因为它内容丰富多彩,在体育教学中倍受学生青睐,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例如我们上田径教材时,也可以安排学生用游戏形式的练习“跑跳绳” 接力、“鸭步兔跳”接力、“综合练习”接力等。上球类教材时可以安排“推运球” 接力、“抢传接球比赛”、“角篮球比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兴趣,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又消除了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感心理。
5 课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及时针对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课后更加给予关心,通过谈心向这些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而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在课后所提出的心理问题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解释,以利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参加体育学习、练习的自觉性得以强化,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6 要正确评价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体育课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如激动、烦躁、紧张等失控情绪时,此时教师要耐心告诫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造成急躁、被动,要学会冷静的思考,要分析原因,用什么方法来避免动作上的错误,改变技术手段转劣势为优势,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诚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7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竟之路,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一切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