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文学作品中作者多利用语句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表现出来,在反应作者生活环境、社会状态的同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理解、感悟作者的感情,受到教育、熏陶后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我们拿捏好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1)通过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以及我国悠久历史的情感。(2)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心里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其辩证思考方式。(3)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在培养个性发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

2.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2.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学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重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老师要注重对一些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讲解,同时保证文章中心思想积极、阳光;在课程安排上,首先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就近原则或者培优不差的原则划分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对文章进行研读与学习,经过讨论再在班级中发言,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也可对作者的思想表现手法进行研习。最后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2.2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必定是有限的,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要更好地进行德育教学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老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更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意林》、《格林》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杂志。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不应容忍学生随意观看文学杂志,因为文学杂志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各类不已,其中有很多没有营养的文章,不仅不能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老师必须规定学生观看杂志的类别,在内容的选取上花费心思,优选积极阳光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人生观、价值观。

2.3注重警世名言的积累与学习

篇2

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人和自然的生态矛盾,已成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中国人和中国的自然环境、资源等具体的生态矛盾及其解决,是决定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外,还有必要提出和实施生态德育。

所谓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生态德育是在传统的人际德育的基础上,把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指导人们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正确位置。它旨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以生态伦理为学理依据,运用新的“生态道德规范”,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生态德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寻求一种合适的关系模式,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济的道德目标。而在教育教学中生态德育并不单纯是某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生态德育的重任。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容,生态德育教育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有着充实的教育素材。比如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与生态德育相关的有:有关自然抒情的有《赤壁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蜀道难》、《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归去来兮辞》,有关自然哲理的有《沁园春•长沙》、《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归园田居》、《滕王阁序》、《逍遥游》等;这些教材内容都是活生生的生态德育实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和谐发展。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包含了以下生态德育教育内容:

第一类:描写自然美,赞美自然,抒发自己热爱自然,渴望和自然亲近的感情。

第二类:以环境保护和科学普及的内容为主,使学生了解自然,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问题的生态观念,激发学生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揭开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类:阐发自然中所蕴含的哲理,启迪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学自然所表现出来的哲理品格。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环保意识,使学生热爱自然;激发道德观念,提升思想境界,使学生热爱社会;建构精神家园,完善人格世界,使学生热爱自我。有意识的生态观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一、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环保意识。

比如初中课文《开天辟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毗。”在这里,人与自然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生态观教育中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和我们的受教育者才能跨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世界,才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二、教育学生尊重自然,按照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合作平衡的生态意识。

课文《敬畏自然》在最后说道: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是我们的征服对象……敬畏它们(宇宙的其他部分),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教材中还有形形的环保内容的课文,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崭新的生态观的教育,教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摒弃功利性对待自然的看法,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追求生态性的开发与追求,是新的环保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激发道德观念,提升思想境界。

现在的学生,对所在的大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上间接获取的,通过文字、符号所表露的信息,渗透进自己的悟解,从而对现实的大自然进行带有个体色彩的诠释。我们应以自然为师,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帮助,感受、欣赏和学习自然,从而激发自己的道德感、理智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建立崭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以启发学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自然的尊敬与仰慕。《岳阳楼记》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滕王阁序》表达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登泰山记》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观沧海》则融入了诗人囊括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抱负,可使学生受到心胸开阔、志向高远之美的陶冶。

生态德育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其核心是返璞归真,将学生拉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体验和谐,还教育以人文。

参考文献

篇3

一、因材施教法

尽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的“口授”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的“讲”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便是思想道德教育,它充分体现教师的“爱心”,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选择地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充分满足“自我”,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为因材施教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

在赏析课堂上,教师要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二、情感教学法

情感法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前代教育家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才能以情动人。让自己与作品中的情发生共鸣,然后将情物化,形成语言。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的情,将情的信息释放,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感情投入,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华。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作文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最佳环节。通过写作实践,加强教育对象的德育修养。作文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俗话说“文如其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 生学作文时,也要指导学生学做人,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风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和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写作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文章观点要鲜明正确,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驳论文要以理服人,不能乱扣帽子甚至 人身攻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游记及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川的感情,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文章中,这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4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社会发展、语文教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高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其次,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德育在包含语文在内的各个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成为了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高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最后,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改革方向的,也让语文教师可以在寻找渗透方法的同时,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有利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其的长远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贴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课堂是培养德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教材,所以要以教材为主,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应向学生介绍所讲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时也得到了思想教育,从而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离骚》时,就可以把屈原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屈原的精神,甚至也可以播放有关屈原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树立屈原在学生心中的爱国形象,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通过作文写作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所以,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写作,通过文章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纠正。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还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让学生可以从表面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这些优质的文章中得到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开展作文竞赛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使写作和德育教育的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2.3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谈一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方法。

1.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淡漠历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针对这一思想实际,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介绍王安石生平时,挖掘出列宁对他的评价"中国十三世纪的改革家"这一因素;在学习《窦娥冤》介绍关汉卿生平时,把关汉卿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比,突出关汉卿的成就不比莎士比亚差的因素;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挖掘出法国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评价"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女子文学"这一因素,等等,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教育。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经常坚持挖掘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德育启悟点,对学生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德育熏陶作用。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文训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不是独立于语文教学之外的特殊的教学过程,而是和语文训练融为一体的。这是因为语文具有表达思想的工具性,语文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所以,任何一种语文课型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并不像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文课的学习,在语文训练中逐步受到思想的熏陶,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如,教师在教授宋代爱国词人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这一首言志诗时,可通过朗读背诵、鉴赏主旨、品味语言、抒写感想等具体的语文训练来感受词人的"穿云裂石、激昂悲壮"的豪迈之气,从中感受到岳飞的"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这就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语文训练之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语文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听、说、读、写等,而语文训练也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不论听话、说话、阅读或写作都包含着较强的思想性。所以说,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寓于语文训练之中,才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3.借助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阐释事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阐释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借助这一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事理、领悟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还可以使他们初步具有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学习当代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这篇作品时,可引导学生明确:本文通过写一系列生命的个体被"寒风"吹彻的痛感,写出了他们在自然灾难面前的苦难、抗争、希望等,抒写了"人类对生命的苦难的体验"的理性思考。 所以说,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阐明事理、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只要抓住契机、适时引导,一定能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德育参透的目的。

4.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高中阶段又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高中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高中语文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老师要充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德育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做到德文统一,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接下来,本人将根据德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看待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秉持语文与德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接受更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常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融入的思想内容与语文形式相互影响,而蕴含的德育因素很少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寄寓于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客观事实等。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并总结中心思想,从而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文学素材里的中心和主旨都是对文章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恰恰是对德育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等内容,都能很直观地体现高中生的德育,因此,老师要注重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凶残,并让他们学习爱国主义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带着这种悲怆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游褒禅山记》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并把这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作者这些优秀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1.高中语文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断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德育知识的结合和统一,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对古典名篇进行教学时,老师要时常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传统美德教育。

2.要想提升德育在语文中的渗透效果,就要激发学生内心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离骚》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感;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在封建统治下自己鲜明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三、利用情境教学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获得思想品德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来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特征,感受当时的现实背景,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雷雨》这节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同时要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从中深刻了解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表演^程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心理,进而更好地理解阶级矛盾,认识到应该反对资本主义,支持社会主义,让学生在扮演中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篇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它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涉及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各种门类知识,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以下内容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重视新课导入,活跃语文课堂

在进行教学时,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基于上述提到的古文,如果学生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那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仅仅是能够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难以理解。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导入时可以用激情感染学生。在进行导入时,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去回味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切身感受欧阳修先生的那种游滁州而醉情于山水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能够明白文人通常都会心由山动,情为水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苏轼游赤壁,观赤壁而后由怀古到感己,最终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接着通过《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为学生们展示长江的波澜壮阔,让学生有如苏轼当初临赤壁的那种感觉。接着是进行粗略的阅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和词人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在对写作背景进行介绍时,让学生们产生对苏轼的认同感。最后再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们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并让学生们进一步的受到感染。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让整堂语文课充满了文学教育的味道。

二、开展情境教学,渗透文学教育

1、将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生活融入情景建设

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园内,让学生处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的释放。当学生面对大山、大江、大河,自然现象的力量会唤起在他们心中的欲望,毫无察觉的将他们带进文学的情景。著名教育学家李镇西说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他带领学生登山与学生一起游戏,在田野里上课,完全将语文教学和美丽的大自然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展现了语文生机勃勃的本色。

2、多学科融合,创建知识情境 语文是各学科科类中的基础学科,显而易见的交叉点,可以使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科与科之间的融合不只是把知识作简单组装,而是让语文教师尽量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他学科,将知识重新分划,就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知识来加强语文能力或解决某些问题。俗话“文史不分家”,每部文学作品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并折现当时社会的现实,没有历史背景的作品是很难让读者引起共鸣的。特别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陈情表》其内容就是历史,还作出了对当时历史的见解,又如《赤壁赋》《寡人之于国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类文章的相关的历史介绍更是必不可少的。

3、开展实践动,建设语文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语文本身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这类能力主要来源于实践。”《琵琶行(并序)》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表演前的心理状态、琵琶弹奏的精湛技艺以及乐曲的表演效果。在教学课程中,我采用了表演启迪的方法,模仿学生熟悉的钢琴表演。先在教室门口仔细的整理衣服,然后将讲台想象为钢琴开始表演,在模仿完毕后,以标准动作结束;然后给自己鼓掌,将我想表达的意思成功传递给学生,正确地规划出学习的层次。实践与语文教学的完美集合,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下的语文缺失,唤回了语文本身具有的广泛性、实用性本色。

三、重视教学反思,做到育人育智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课文的优美之处,然后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德育教育与课文的内容进行融合,进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品德素养。现在的学生有很多都是“90初”的学生,他们喜欢用“火星文”来表达自己的所想,喜欢听周杰伦、许嵩他们的歌,有的学生还喜欢烫“棉花头”、穿“韩版低裆裤”,当然,对这些行为方式的选择是他们自己的爱好,我们做老师的没权利过多的干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育途径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健康,让他们的思想更加的健康。而课堂不仅要重视课堂的质量,更是我们美化学生心灵的主要阵地,课文内容就是我们主要的武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苏轼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用周瑜的才华横溢和意气风发来反衬出自己的年老无为。

篇8

如学习《陈情表》一课时,我们可以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教师可借此给学生讲一讲对长辈的孝顺和赡养义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又如,小说《包身工》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只有十五六岁,住在恶劣的条件中,接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压榨。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芦柴棒”,没有名字,备受虐待。讲课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我国的《劳动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或招用童工。”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公德类材料作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这篇作文中的事例: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对此,网上议论纷纷,几个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琪琪悲剧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也已打破道德底线,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却罔顾法律将其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并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琪琪事件”里,网络暴力正在腐蚀人们的心灵,扰乱社会秩序,触犯道德底线。教师要通过这些告诉学生,对网上的信息要学会甄别,不要做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再看2015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因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小陈迫于无奈,也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不是害,不为亲者讳是法治精神的体现;给警方写信可以写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重视隐私保护。

针对2015年8月18日出现在邯郸街头的“警民对跪”一幕,教师可让学生写一个评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跪事件”的背后是我国要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的结合,首先要大众破除“人情高于法”的执念。

三、通过语文字词教学介绍法律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教师可尝试从法制的视角来分析。如讲解“赡养”时,教师可将“抚养”与之相比较,告诉学生父母抚养孩子是无条件的,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未成年人出生后有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能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

有些语病题也给我们提供了法律教育的机会。如2015年保定调研考试的一个病句题: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2014年12月1日前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本是没有语病的句子,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减轻和从轻是重复。在试题讲解时,教师可给学生解释一些法律概念:减轻处罚是指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处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小幅度的处罚。

总之,语文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同时,法制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完成德育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动脑筋,找办法,利用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初次阅读并不能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或者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向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方向靠拢,通过阅读与感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培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气氛,仿佛置身其中,触景生情、读有所思、思有所感。

例如,在《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教学中,首先明确诗歌的类型是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但是,我们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诗歌教学就是要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学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习诗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唤起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第一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知人论世方能感受其人格魅力以及其诗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步,诵读感知,通过多种读诗的形式来体会诗歌中每一句话背后蕴藏的情感。第三步,要让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这篇诗歌告诉我们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题目中哪个字至关重要不能去掉?那就是“归”,这也是这首诗题目的题眼,既然在题目给出如此多的提示,那诗歌中会透露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有什么信息值得我们来思考呢?第四步,通过这几部分的解读和思考,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首诗歌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田园情怀以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形成自己对诗人的看法,树立自身的价值观目标。总的来说,引导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思考、感悟的能力,总体思路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总结、感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背景渗透式教学

诗歌教学中的背景渗透,对于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个性态度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对作者生平事迹及人生经历的了解,学生可以对作者建立初步的印象,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写诗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举例来说,对于现代诗歌散文的学习,首先应该对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有个整体性的把握,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它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井》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形象鲜明,含义隽永,美感异常。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随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诗歌的深层含义,写井即写“我”,“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通过背景渗透教学,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视角和心境去鉴赏诗歌本身,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研究式教学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在诗歌教学中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个人感悟进行总结,并且在讨论总结中收获更多对诗歌中情感因素的理解,逐渐充实自身的德育积累。

例如,在教《雨巷》一文时,教师首先为学生配乐朗读了这首诗歌,欣赏完了这首诗,学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进而教师进行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教师可以接着问:“这个姑娘美在何处?模样是如何的美,衣着又是如何的魅力动人?”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学生可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的理解来大胆地谈谈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将诗歌中各个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情感阅读,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美的追思和迷恋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斯。进而教师可以在《雨巷》一诗的基础上,来延伸拓展,让学生思考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对某件事、某人某物的回忆,来掌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篇10

1、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中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而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其提升人性境界,帮助其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其个人与社会价值观,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性,其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养成需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针对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课堂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缓慢渗透,长期累积达到养精神的目的。高中语文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落脚点,通过语文教学可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得到滋养,为其提供高雅的学习氛围以及深刻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精神注重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达到自我感悟与心灵觉解的境界。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其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实施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地追求学生成绩,教师的功利追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旨在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我国语文教学中传承了祖国伟大灿烂的文化蕴含,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引进现代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精华是必需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指导学生感悟优秀文学作品,体验汉语言的魅力,创造出独特的文学作品#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要求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有机的结合,让高中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人文情怀、闪烁睿智之光的重要载体。国家教育方针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有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就是将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渗透人文精神也是关注素质教育,更是各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最佳途径。

二、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渗透的措施

1、教师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施行

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启迪者,需要在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渗透。首先,教师要先提高自身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无不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接受

到了足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后,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会受到这种气质的感染。其次,教师要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开阔教学思路。教师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何种目的和形式教育学生起着主要影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观,并在这中观念的指导下开阔教学思路,积极引进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和其他优秀的人文,并将它切实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篇1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意义

(一)德育功能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印刻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基因之中,如爱国主义、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培养起健康的价值观。

(二)智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入民俗文化,有利于发挥民俗文化的辅助作用,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理解程度,拓展语文教学的深度。语文课文篇章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可以适时渗入民俗文化,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认知程度。

(三)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蕴含美的课程,在其中渗入民俗文化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等,使学生在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中流连忘返,提高审美能力。

二、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民俗文化的意识,发挥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语文学习也只停留在追求成绩与名次上,这造成语文课堂缺失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当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民俗文化,树立民俗文化意识,通过在实际教学中渗入民俗文化,发挥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中华民族的民俗种类繁多,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与语言民俗,尤其是一些精神民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如爱国主义、尊老爱幼等,利于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树立民俗文化意识,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使民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走入学生的内心,为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消极观念侵蚀学生的心灵,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民俗文化的力量,弘扬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用民俗文化武装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成为全美发展的人。

(二)在课堂中拓展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统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民俗文化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或多或少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之中,为语文课程增添魅力。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在语文教材中都以经典篇目的形式呈现,而这些经典背后总有民俗文化做支撑,因此,教师在教授不同文学体裁时,都可以渗入民俗文化的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围绕一本教材展开,从而使语文教学受到局限,而民俗文化的渗入丰富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深度,使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之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魅力无穷。除此之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入民俗文化,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对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一知半解,因此容易激发起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民俗文化元素。众所周知,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因此,师生在学习林黛玉初进贾府与贾母等共进晚饭这个片段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古代座次安排的惯例,使深入了解封建大家族的森严等级,从而把握《红楼梦》这部巨著的主旨。

(三)在课外实践中渗入民俗文化,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语文课堂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因此教师为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学生见识,可以将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在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渗入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劳作中产生的,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民俗文化的这种特性,使之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使学生接触民俗文化。例如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设计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手抄报,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与爱国情怀;例如在中秋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赏月作诗活动,在吟诗吟唱中感受中国古人对月亮的挚爱,对合家团圆的期盼。教师也可以组织知识竞赛活动,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计“民俗文化知识竞猜”,使学生在竞赛中汲取民俗文化的养料,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另外,学校与教师应当从当地条件出发,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与特色文化,使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充满个性化。

结语:民俗文化历时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民俗文化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语文教学相互呼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大力改革,教师要积极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树立民俗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民俗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外实践中渗入民俗文化,拓展语文天地,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2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高中阶段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化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更是对学生的思想这种重要引导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显得极其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可以使文学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高度,促使思想教育更科学的进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学教育在我国各学校中所占的教学比例小之又小。这在阻碍我国教育的同时降低了我国在语文教育中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出现的问题

我国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也就无法实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有研究证明,我国较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生活上都没有阅读的习惯,其教师本身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文学教育,在对学生教导过程中,只是针对考试可能会出现的题目进行授课,这些都是教师本身文学素养不足的原因。同时,也有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不能从深处透析整篇文章,从而讲解给学生,而是只能从理论知识上进行分析,降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现代社会各种娱乐活动较广泛,文学在高中生眼中越来越不重要,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娱乐。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收益,而文学教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给人们带来高额的经济收益,因此,文学逐渐被人们所轻视,导致其边缘化。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思路

3.1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教师以身作则,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阅读习惯,以丰富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综合提高学校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综合实力。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教师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教学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教学方式,达到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使在文学授课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文学素养代表着教师自身的文学储备,因此,只有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

3.2增强文学教育地位

3.2.1学生方面

要改变学生对文学内容的认识,应加强文学教育,积极举办文学活动,让学生在文学活动中对文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例如,组织文学经典作品朗读,以《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为例,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的核心意义,通过文学活动让学生认识文学的高度价值,产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2教师方面

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具有指导性作用。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当下高中文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措施。也可通过教育改革的方式让学生重视文学,有效促进文学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观察小组,以课堂观察的形式,深入到各个小组及其他班级课堂当中,以旁听者的身份对其整个课堂内容进行记录,分析不同教师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大体比例,结合不同文学教育比例的课堂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差异,整合成有力的数据、图表,分析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3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终身阅读观念

阅读是一项长久的、终身受益的工作,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能够开阔自身视野,深入认识社会,对学生今后长久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要在学生心中建立终身阅读的观念,认识到阅读对自身的长久性意义,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工作当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当中,以多种教学手段将文学作者的经历、创作缘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再次审视文学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以作者的正确思想品质激励自身正确发展。例如,在《出师表》当中,教师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卓越贡献等讲解给学生,学生对诸葛连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诸葛亮创作出师表时的历史背景及情感波动,深深感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智慧及忠心,从而约束自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经过长时间的阅读之后,学生在心中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阅读成为自身兴趣爱好。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4.1图文结合

图文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多以文言文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初次学习文学知识时,容易产生对文学知识的误解,以白话文曲解文言文意义,对后期语文学习造成一定阻碍。因此,必须认识到图文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以课本图片、网络图片、原创图片等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入了解。例如,在《木兰从军》一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便捷,将战场上木兰的英姿飒爽、木兰从军的毅然和不舍等复杂情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观察图片木兰的表情变化及动作手势,了解到木兰替父从军的无奈和执着等复杂情感,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言文语言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此外,学生还能在图文结合中了解文章中和图片对应的语段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回想当时学习中的图片,联想到《木兰从军》的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记忆程度。

4.2利用文学对话

文学作品、作者及读者本身都属于独立性内容,但是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作者真实想法,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自身的情感,三者有着必要的联系。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作品的深入就要考虑到文学对话的应用,让学生应用文学对话形式,掌握文章内容,并将文学内容以语言的形式口述出来,加深印象。例如,在《水浒传》的节选片段“武松打虎”中,就可以应用文学对话的方式,在“三碗不过岗”段落,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自身的独特认识理解武松的话语,按照武松的性格,展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魅力,加强学生对武松豪爽、勇敢的个性理解,让学生对《水浒传》产生阅读兴趣,并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对作品的见解。

4.3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篇13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

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即使是接受教育也是浪费的,更不可能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发光发热。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激发。语文教材大体意义上可以分为语言和文章两个部分,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到文章理解方面,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般都是名家名作,或者从名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部分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爱国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将课文中隐藏的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部分挖掘出来,并且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文言文为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文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凝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选择一些爱国方面的诗词,如辛弃疾、杜甫、陆游等忧国忧民的诗人,并对作者的诗词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历史现实,将他们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体现出来,并且以此带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角度和方向上的引导。要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明确自己的思维立场,尤其是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主观性思想的影响,从而在教材内容引导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将爱国印刻进思想中、骨子里。

2.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有人说: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而在我看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以课文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上文中提到文言文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非常强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现代文顾名思义是近现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浓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现实,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现代文较文言文来说范围要广泛得多,这就给学生在思维引导方面以多样化,教师可以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

其次,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自主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文字理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能,所以并不完全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领导。并且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性的给学生推荐自主阅读的文章内容,通过阅读优秀文字的方式,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达到自我度化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还能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人格

高中正是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成熟阶段,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人格方面有缺陷,知识学习反而会成为其走上歧途的助力。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