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文化的特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篇2
一、“问题学生”总体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定位、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事处世模式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从懵懂到清晰认识自我,步入社会的必要过渡时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概括地说,“问题学生”是指部分大学生在品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一般是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合理妥善处理好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致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他人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差异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教育的转型时期,青年学生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差异性往往正是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个体成长的社会期待,”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班级年级群体中的部分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的差异性而言的,相比较他们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表现为缺陷与特长并存,使其在身心表现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心理上过于消极或好胜,行动上我行我素,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外在目标要求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般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或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表现为偏激扭曲或错位,没有成型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在行为上时常表现怪异,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在当今社会发展信息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里,”问题学生”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正常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现实性,即使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并不在于”问题学生”本身,而是受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所以关键要看我们的教育者怎样看待,因为无论是学习问题、行为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差异,他们同样具有平等的人格,而不能将其看作是人格上的耻辱,更不能使”问题学生”处于被孤立被歧视边缘化的地位,”问题学生”在高校当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所以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掌握其特殊性,因人而异,要注重个性化培养,以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个性化培养的内涵特征
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讲,大学生的个性是指每一个大学生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这是个性化教育的真谛。
三、“问题学生”个性化施教策略
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真正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针,尊重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各类学生最大化发展的个性化施教策略。
“问题学生”是教育实践中普遍存的,也是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倍感烦恼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进入校园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教育的受益者,使他们获得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充足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这些“问题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探索其管理策略和引导转化的方法,使他们成为个性突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的创造者,对当今高校教育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心怀学生利益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触动,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只有走入“问题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痛苦及心理矛盾,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取得学生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最终解决问题,才能促进“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其转变形象,提高自我素质,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步入社会。
(二)坚持发展个性的基本原则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高校学生的特性差异进行系统分析,将学生依照具体特性指标进行科学分类。针对聚类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学生特性差异的个性化施教策略,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聚类方法对“问题学生”特性指标进行分析,探索个性化施教策略。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注重整体的知识教学质量,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培养有发展特长的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性,开发差异资源,实施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
(四)建立个性成长培养档案
要不断搜集“问题学生”各方面信息,建立“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实践证明,这不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这些所建立的“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因为对这些难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怎样干预,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为科学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行动研究的可参照性依据,也大大提高了高校辅导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并促使其养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科学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
(五)倡导教学的风格化和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不但是指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挖掘教材的“个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而且还指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即鼓励教师积极追求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不同的教学艺术流派。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风格化、个性化,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式。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特价值,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拥有自己独特兴趣、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六)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所谓个性化教学指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针对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和需求,从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七)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评价观建立在一元价值观的基础上,以目标评价为基本形式,只注重学习结果,强调统一性,忽视个别差异,这种评价观显然不能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要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强调评价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是对于个人潜能的激发,并不强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同样的知识,所以教师教学评价目标应是差异化的,要紧紧抓住其个性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促其发展。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综合。过去,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以考试的成绩(总结性评价)为唯一标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育的评价,要遵循多样综合的原则,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有过程评价;既有主体评价,又要有客体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还要有定性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充分调动潜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对“问题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充分发挥其潜能,既需要教育者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也离不开集体的教育影响与同辈的关心帮助;既要集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教育性,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能要求教育群体齐步走或对其一刀切,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其自由充分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怀甫.对当代问题大学生个性缺陷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3):125.
[2]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92.
[3]朱以财.高校“问题学生”引导教育策略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3):11-12.
篇3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在科学的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被人忽视的无人区。” 当今世界,在科学、经济、社会相互交融的环境下,科学发展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趋势。面对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引入多维视角,使学科发生交叉融合,打破原有的方法和体制的界限,来解决这些存在于学科的边缘甚至内部的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系列新兴的会计交叉学科不断的涌现,对会计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会计文化已远远超出了传统会计管理的研究领域,拓宽到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美学等许多领域,把会计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纳入会计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交叉学科发展对推进现代会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强大的科技大潮冲击下,学科整体格局出现不断分化与不断综合,不断深层化与不断交叉,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打破了专业学科的垄断,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格局的变化,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而会计文化建设也在交叉学科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寻求突破,在原有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模式、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锻造积极向上的会计精神,探索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会计文化新模式,以适应会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一)革新了会计教育模式,培养综合性的创新人才
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单一学科的研究思维、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规律。为适应跨学科交叉培养综合性新型人才的要求,需要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教育。通过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教育,拓宽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丰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随着会计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会计教育也积极探索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改变单一知识结构的“专才”培养模式,进行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教育改革,推动会计人才的创新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的创新人才。
(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创新会计学科研究方法
大量交叉学科的涌现,震撼了传统学科按传统模式建设的方向,暴露了传统学科结构及其建设的局限性,致使任何一门传统学科都无法故步自封,只有打破自设的“城门”,突破原有学科的界限,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成就,积极学习其他学科新的科学理论与新的方法,通过两门或多门学科之间的理论、方法与体系上的“移植”与“融合”,“嫁接”与“杂交”,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会计交叉学科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群体合作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体系上借鉴、理论上移植、方法上聚合、内容上渗透、文化上融合、前沿上提升,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之间的思想撞击,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拓宽会计研究领域,优化文化创新环境
交叉学科发展首先在于对传统思维定式的突破,开拓前所未有的思维领域,建立独特、新颖的观念。它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对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交叉学科的探索性和相对性特征使会计研究重点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发生变化,一些新兴的、细化的会计分支学科也不断的涌现,因此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对拓宽、深化会计的研究和运用的领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会计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了创新能力。从而为会计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解决我国会计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另辟蹊径
中国会计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中西文化不断摩擦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深受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它必然要面临许多世界各国会计文化建设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中国会计文化建设所特有的难题。而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一)道德困境: 近年来我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会计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和“信用沼泽”。会计诚信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制度改革的极大关注,普遍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企业产权中个人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法制等都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会计舞弊案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可见,为了防范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除了进一步改革治理准则等制度领域的纰漏和弊端,还有必要反省那些在制度约束之外的因素,比如文化和道德。因此我们将社会学、文化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交叉融合到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引导正确的会计行为、培育积极向上的会计价值观,来解决会计“法制”式刚性监管的不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矛盾:会计准则作为必须通过权威性会计专业机构制定的一种反映会计活动基本原理和指导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其本身就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制度文化在具体会计实务中的一种指导性和约束性的体现。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的关系一直是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面临的一对主要矛盾,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乃至相互整合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环境是典型的转轨经济环境,许多交易或者事项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相应的有关会计处理也没有现在的国际经验可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地强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反而可能会事与愿违。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无国界性的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搭建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拓宽国际交流的领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利用学科的地域性、具体性特征将我国特殊的会计难题以开放的姿态置于世界的大视野中,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民族性、地域性资源,找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解决途径。
(三)“会计大爆炸”带来的缺损: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大爆炸”,会计领域也难以独善其身。它表现为会计需求与目标、内涵与载体、范畴与领域以及技术与方法的全方位膨胀。“会计大爆炸”一方面给会计带来无所不能的 “手段”,使会计系统具备了“绝对过剩”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始终无法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是会计大爆炸带来的缺损。要走出“会计大爆炸”缺损的陷阱不仅要靠会计理论的创新,而且需要会计实践大胆地探索,更
需要会计理论对当前丰富而多样的会计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解决这种缺损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例如:生
态环境日益恶化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提倡绿色,由此催生了会计学、环境经济学等相交叉的环境会计,来满
足不同利益关系集团对环境影响信息的需求;而知识经济时代使人或人力资本成为第一资源,取代了原来的机器、厂房、原材料
等代表的有形资产在企业财富创造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此催生了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相交叉的智力资本会计,它
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既考虑非人力资本投资者的得失,又考虑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与需要。应会计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
新兴的交叉性会计分支学科使建立能够提供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多维信息的会计模式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交叉学科发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2]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1).
[3]陈毓圭.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全新认知,从以往的“温饱”问题,逐渐深化为当前“优质生活”。正是人们消费理念的极大改变,加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了旅游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人们在旅游热情释放的同时,对旅游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完善开发思路,构建体系化开发方案。而这一切的重点和关键都在于旅游资源,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最终都是采取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开发模式。
2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分析
想要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其前提和关键就是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不仅是实现联动、融合开发的前提和关键,更是探讨二者相互融合可能性的基础。事实上,茶文化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容纳了多项元素的旅游资源。在一些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关旅游景点。诸如:普洱的产地等等。可以说,二者融合符合旅游资源开发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
2.1都具有观赏性,能够让人感受身心愉悦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人们通过旅游活动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开发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据。只有满足人们需求,才会有市场,才有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茶文化都有极强观赏性,游客通过参与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系列资源所带来的心灵放松、身心愉悦,两者都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快乐的重要资源。
2.2都具有资源独特性,具有开发价值
任何一个资源想要体现其价值,确保其独特性是重要因素。旅游资源和茶文化都有分布独特性,以及具体内涵,同时一些资源还是长期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别人所模仿,其资源独特性也使整个开发更有价值和内涵。这就能确保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实现开发投资有回报、开发内容有市场、开发活动成体系。
2.3都符合人们旅游消费心理,有市场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项融入多重元素的服务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为代价的商品交易过程。所以,这一过程,也是“商品经销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因此想要确保整个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从人们的消费心理出发,通过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收益。而茶文化所反映的生态、养生、绿色、健康等理念正是当前人们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生活的向往,这些都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匹配,所以只要开发得当,都能获取相应的收益。
3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茶文化是茶叶产地,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其价值深远,且不可复制。而茶文化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产地文化,即不同茶叶产地,所形成的茶文化截然不同,这不但确保了其不出现同区域内的类同化现象,更为形成体系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3.1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分析
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首先丰富了整个旅游活动的内容,实现了旅游活动从内到外的展示。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精神,而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物质,一种载体。如果片面的开发其中某一项内容,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通过将旅游资源与茶文化紧密融合,不仅延展了开发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整个活动从本质内涵到外在载体的充分展现。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效融合,将大大提升旅游活动开发的价值,实现整个开发过程的“价值提升”。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自驾游”比例逐渐超过“跟团游”这一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更关注的是参与体验、自我追寻,更加关注的是整个旅游活动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茶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客户提供除了自然资源之外所带来的独有价值。游客通过参与茶叶制作,了解茶文化的历程变化,实现自我成功探索是茶文化价值链条有效延伸的重要表现。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为旅游资源开发增加附加值,为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融入茶文化,能够为整个资源开发过程添加新的元素,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开发的有效延伸。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具有一定内涵,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回笼提供保障。
3.2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分析
尽管利用茶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适度原则。正是这两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开发、与发展现状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加上行业发展预判,来确保整个开发进度符合发展实际。再者,坚持以游客为核心的原则。客户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游客有着庞大的备选群体,如果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符合时展特点,那么游客就不会选择到此旅游,所以开发过程应该坚持围绕游客需求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将二者有效融合。最后,应坚持深度融合,确保形成系统化内容。利用茶文化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绝对不是做“表面文章”,是将两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体系化开展的重要过程,更是通过有效融合,构造全面完善的旅游体系。只有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才能赋予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
4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思路和方案阐述
正如“布局一盘棋”的思路一样,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实施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规划、全面布局,并通过切实合理的开发实践,才能切实实现两者资源的有效联动。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思路和方案为:
4.1重视市场调研,规划切合实际
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有清晰知道市场现状、客户需求、发展趋势,才能为自身发展寻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定位。才能为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充分依据。规划是开展建设的前提,也是决定整个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贴近建设实际的规划方案为旅游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既能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同时又在国家法规要求下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4.2重视产品开发,构建链条化产业
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构建全新的旅游产品。通过构建链条化的旅游产品,确保游客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多样乐趣。随着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当前旅游市场已经出现“全家一起游”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构建链条化的产业,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比如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其表现形式除了观光休闲之外,也可以融入茶产品制作,茶文化体验等等,通过附加值增加,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4.3重视产品品牌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游客对产品品质有着明确要求。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得某种业态一旦有了较好的市场,就很快会被其他地方所模仿。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护市场份额,就必须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自身品牌的有效维护。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必须形成独有的产品品牌,在最大限度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取二者的优点和特点,研发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4.4重视开发建设步骤,阶段推进
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在规划与市场影响下,有侧重的阶段性进行,这也是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理念的客观要求。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阶段性推动开发,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将二者的融合深化,才能确保从根源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阶段性开发不仅是由产品构建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也是由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所决定的。
4.5重视游客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游客主体地位的确立,如今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感受。因此,要结合这一趋势,充分做好游客服务工作。通过精细化、智慧化旅游环境建设,提升客户的参与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际上是让所有建设都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无论引进旅游配套服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都是游客。只有充分融入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推动旅游开发成熟发展。
5结语
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层次低、资源体系化融合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不断成熟,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茶文化是一项融入了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养生健康等一系列资源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多元、形式多样,是当前旅游开发过程所倚重的重要的资源。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不但可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内涵,同时也让游客充分领略到茶文化独有的底蕴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韩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3,3:36-39
篇5
(一)茶文化的历史特性
茶文化的成型和发展历史悠久,自我国商周时期便已将茶叶作为被统治阶级向统治阶级上供的贡品。汉朝时期,茶叶以滋补品、药品的形式成为佛教参禅的专用物品。直至三国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颇为成熟,饮茶已基本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必不可少习惯性行为。到了唐宋时期,茶叶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的茶馆、茶楼开始出现,斗茶、赠茶等将茶叶作为提高生活品质附加品的现象普遍,同时形成了当今仍然保留的敬茶文化。
(二)茶文化的时代特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文明国家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取,为茶文化增添全新活力与内涵。在新时期文化不断转型升级的思潮中,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含义也在随之拓展、延伸、扩大和创新,将茶文化与现代高度的科学技术、新媒体行业相融合,吸收资本经济市场精髓,为茶文化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以显著提升。茶叶的价值是确保茶文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随茶叶行业国际交流频率日趋提高的促使下,茶叶附加经济价值显著提高,使茶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大型化、社会化、国家化以及国际化发展。进而,致使茶文化内在含义快速膨胀,影响力迅猛提高,成为世人瞩目的人类文化重要内容。
(三)茶文化的国际化属性
年代久远的中国传统茶文化,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人文、文化、历史充分结合,衍生出日本茶道、韩国茶道以及英国茶道等。英国是茶叶行业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虽然我国已有四千多年茶文化历史,但英国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饮料公司,该公司在茶叶方面的生产总值超越我国七万余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立顿茶叶象征着一种都市化、时尚化的现代生活,以价格低廉且品质优越的表现,是我国大部分茶叶行业与茶文化领域不可比拟的。现阶段,喝茶已成为英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内容,是展现男性绅士风度、女性优雅气质的一种礼仪,也是女王等本国贵族出席重大活动不可缺少的礼仪性程序。日本的茶文化受中国影响最为深刻,其茶道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更具备相对独立的本国民族风情,随时间的不断推移,日本茶文化已形成独特的系统和流派。
二、传统茶文化的内在含义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内涵形式,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元素,利用茶文化系统内涵的具体分析,可以充分感受到茶文化整个体系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更能将其中所展现的文化元素演变成为当今各种艺术创作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文化铺垫。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体系的发展创作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路,使文学作品可以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使作者改变传统创作理念、风格,进而使整部文学作品的品质、深层含义得以大幅提升。在现当代的茶文化思想体系中,其不仅具备相对丰富的物质元素,也具备相应的精神文化含义。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含义方面,茶文化为现当代文学构思环节、创作环节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素材。同时,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文明价值和精神价值规律,成为规范认知和学习体系的有效内容。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中,表示生物生命构型与艺术构型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情感融入方式,可使生命具体形态得以升,成为具有多重体验的情感形态。感官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工具,感情是生命感官系统、思考组织受外部环境和内在性格所产生的精华。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将茶文化生命内涵投影于作品当中,进而激发人类情感,通过观者情感上的共鸣,使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得以升华。从感性的角度审视茶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其独具特色的灵性和生命形式特点,是激发文学作品不同含义的重要因素。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正源指出“作家眼中的茶叶,是富有精神和思想的鲜活生命,茶叶的纹理、质感等外观元素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有力工具”。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茶文化的诠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体系中,包括了大量不同创作素材的元素内涵,不管是具体事物,还是基础创作理念,其现实上均和客观应用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相对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思想体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而言,研究茶文化融入于文学创作的具体表现机制,对于茶文化思想理念的理解和传承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一)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文学作品内容中,对茶文化的理解蕴含着大量幽默、风趣的元素,与其他作家相比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在贾平凹先生的笔下,喝茶不但是普通人的一种名堂,对于佛家弟子而言,也是禅文化的一种体现;对于道家子弟而言,喝茶又是一种道法;对于现代知识分子而言,喝茶则是一种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的阐述。由此可见,在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文学思想中,喝茶既是一种修养、品格,又是一种极具情感元素的情怀和情操,同时也是乱世时期各种事物的一种形态诠释。
(二)老舍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我国文学巨匠老舍先生作品《茶馆》中,对茶叶和茶文化均有较为成熟的全面认知和立体化描写。老舍先生本人对茶文化与喝茶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并对整个喝茶活动和其背后所蕴含的茶文化真谛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探究。因此,老舍先生在个人文学作品创作体系中,利用茶文化映射出老北京、旧北京的社会背景,展现出大裕茶馆的兴起、繁荣直至衰落的变化过程,实现了将茶文化充分融入文学作品创作的理想效果。由此可见,虽然老舍本人并未从事过茶叶、茶楼行业,但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文化修养,以及对事物敏锐的艺术化观察力和反叛精神,使其实现了众人眼中的普通物品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奇特过程。
(三)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是将作品融入茶文化元素最多的作家之一。在汪曾祺先生一生的文学创作中,融入大量茶文化元素,富含了大量的茶文化思想理念,充分展示出作者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茶元素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汪曾祺先生的著作《泡茶馆》一书中,利用自身对昆明各所学校大门口多种茶楼、茶馆的了解,以及对茶馆、茶楼等商业性和文化性价值的探究,进而将整个茶文化系统所蕴含的价值元素加以诠释。通过对汪曾祺先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读者可深刻体会到茶文化对于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影响力。
(四)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鲁迅先生对茶文化理解颇深,并对喝茶、品茶、赏茶有着独特的喜爱。在鲁迅进行文学创作时,时常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品茶。进而,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将茶文化的感情价值充分发挥,不仅将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加以诠释,更将文学作品赋予了生命和活力。例如,1933年十月,鲁迅先生在《申报》发表散文《喝茶》,该文形象生动鲜活,推理和论证严谨科学,具有极为强大的说服力。以喝茶开头,又以喝茶结尾,使茶元素贯穿文章整体,以茶文化映射出“雅人”极具病态的思想情绪,蕴含鲁迅对黑暗社会鲜血淋漓人生的反抗态度。
(五)梁秋实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梁秋实先生文学作品富含大量的茶文化元素,在其散文《喝茶》中,开篇便写到,我不善于品茶,也不精通茶道,更不懂得茶经。实则不然,梁秋实先生是我国现当代作家中,对茶文化理解最深的一位,其认为“茶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的发展史,如同瓷器文化、中国画文化同样重要,在文学作品中谈及茶文化,就如同谈及人生,使情感、精神均归于茶香之中”。《喝茶》整篇文章以茶为主线,从茶的品种、茶道用具,到喝茶的艺术,对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茶文化意义重大。
结语
综上所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茶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紧密关联,文学作品通过对茶文化元素的运用,可大幅提升自身文化价值,优化文学底蕴,彰显文学气质。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频繁出现,可使自身现已具备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挥。因此,茶文化与文学创作是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文化共同体,是文化层面与文化载体层面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6
1茶叶外包装设计与茶文化联系探索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就对饮茶行为与内涵进行了学术层面的研究,“茶圣”陆羽曾著有《茶经》一书,对饮茶、品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思考,这一部分的茶文化对茶叶外包装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饮茶文化主要是从中国的南方传入中国的北方,最终对中国的整体文化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饮茶被作为一种文人雅士的艺术行为,在各种中国古典著作当中均有描述,这些古典著作的内容也对茶叶的外包装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外包装设计技术不断发展,无论是铁盒还是纸盒,都可以引入与茶有关的文化,比如将相关的典籍当中涉及到茶的论断引入其中,从而帮助茶叶外包装从传统的简单的纸包装,发展成为具备艺术气质的多元化包装形式。中国人总是对精神文化有着独特的追求,而饮茶行为本身,除了提升身体素质之外,更是对饮茶人的文化气质进行渲染。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叶的种类也随之不断发展,对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不同的茶叶外包装而言,不同的茶叶文化都需要发挥其各自的作用,这样才能够让茶叶外包装将茶叶本身的个性表现出来,让茶叶外包装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2从茶文化的角度分析茶叶外包装设计要素
中国人的茶文化,首先重视清雅,中国人从魏晋时代的清谈之学发展至今,都非常重视在饮茶的时候谈经论道,把饮茶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行为,正如古人说的“远上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银茶”,中国的文人雅士将饮茶的艺术融于自己的文化脉络当中。在茶叶的外包装上,首先应该把茶叶的清雅文化表现出来,茶叶外包装将茶文化当中清雅清淡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很多茶叶外包装当中出现留白的原因。留白是中国画当中的一种绘画艺术,是主要图案和空白之处形成两者之间的对比,并通过这种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空间。而留白恰恰能够和茶叶文化的清淡之趣结合在一起,在茶叶的外包装上,不应该过多地装饰繁缛的花纹,或者是将部分的图案填满整个茶叶的外包装,而应该将茶叶的外包装当中适当引入留白的成分,让茶叶外包装的清雅之气表现出来。茶叶外包装的清雅文化,应该采用清雅的颜色作为其外包装底色,不应该用大红大紫的方式装饰茶叶的外包装。又如,在书法的选取上,应该选取和茶叶本身气质相关的书法,作为其茶叶名字标题字体。这样就能够避免茶叶的外包装和茶叶本身的文化形成冲突,最终让茶叶的外包装为茶叶的意趣添砖加瓦。从另一个方面看,茶叶的外包装文化重视细细品尝文化的表达。细细品尝的艺术,在茶叶外包装上可以有所表达。对于传统的茶叶论著典籍当中涉及到饮茶的部分,都可以将其融化变成茶叶外包装的一部分。茶叶本身是一种品尝的艺术,其中有许多茶文化、品尝文化本身具备丰富的特征,茶叶的品尝之道可以通过外包装进行表现。对于品尝之道的文化在茶叶外包装中的装饰,不需要非得引入饮茶的图案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一些有关茶叶品尝艺术的典籍,用里面的文字内容结合中国的书法进行装饰。对于中国饮茶之道和中国茶叶外包装的结合,可以充分地应用中国传统的茶叶文化典籍以及相关的文字与图案本,这些都能够帮助中国的茶叶外包装提升其文化上的品质。中国的茶叶外包装设计上,往往会出现雷同的现象,这就需要在设计茶叶外包装的时候,充分挖掘各种茶叶的文化特质并应用到茶叶的外包装上,这样才能够让茶叶的外包装更具备吸引力。对于不同的茶叶而言,其品尝的文化和方式也有所不同。茶叶外包装的设计者要根据不同茶叶的品尝方式,摸索出不同而恰当的茶叶外包装设计方式,进而让茶叶外包装透露出茶叶文化的本真。茶叶外包装设计方面,对于颜色构图及其内容的布局上,都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茶叶对于外包装的表现能力上的要求,进一步地探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比如传统的乌龙茶、红茶等不同的茶类产品,其烹制、品尝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而在设计茶叶外包装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不同茶类产品品尝方式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反映到茶叶的外包装上,让茶叶的外包装更能够吸引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茶叶的需求。因此,茶叶外包装设计的差异性,正是茶叶外包装竞争力所在,应该抓住这一差异性的核心,提升茶叶外包装特异性,才能够让茶叶外包装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3中国茶叶文化产生的不同茶叶包装选择
首先,中国茶叶的包装可以采用茶文化当中崇尚简朴的风格,促进茶叶外包装在设计上与茶叶清淡的文化特色相接近。在传统清淡的茶叶外包装上,唐代的时候就有专门根据茶末的特色进行设计,茶末的包装可以用纸盒进行包装,也可以用纸进行单独包装,同时也可以选用瓷器进行包装。唐宋时期的瓷器都是崇尚单种颜色的设计,单一的颜色衬托出茶叶本身质朴的内涵,而茶叶外包装采用最淳朴的纸包装,能够让茶叶本身所具备的清淡尚雅的风格表现出来。用棕色或白色的纸作为茶叶的包装,能够将茶叶本身返璞归真的哲学风格表现出来。对于茶叶其本身就是一种取自于自然的物质,在包装上也应该将这种茶叶独特的风格与文化表现出来。对茶叶的表现能力而言,因为茶叶本身的形态都有所相似,可以通过外包装上的差异性,将茶叶本身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进一步提升茶叶的艺术感染力。茶饼也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包装方式。通过茶饼进行包装的茶叶,一开始主要是云南的普洱茶,其目的在于让茶叶更便于运输。而茶叶用茶饼形式的包装,能够表现出茶叶具备内敛的文化特质。古朴的茶饼包装外面都有一层包装纸,这种包装能够在上面通过简单的图案,将茶叶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传统的茶饼包装,经过了历代的演变,一般采用单色印刷的方式将茶叶的文化表现出来。实际上,茶饼的应用已经不仅限于普洱茶,对于很多乌龙茶以及其他的茶叶而言,茶饼包装也成为其茶叶文化表达中的重要类型。精装作为一种礼品包装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茶叶包装上,对于中国的茶叶而言是代表礼仪的文化内涵,所以其外包装也更需要加以注重。在茶叶包装上,通常要涉及内包装与外包装,对于内包装而言,仍然可以采用简朴的风格,将茶叶本身的特色凸显出来,简单的内包装实用性的作用是进行防潮。而外包装作为礼品,在装饰上主要是注重简朴而不失特色。在礼品包装上,中国的茶叶礼品包装要注重其本身的特色,可以采用中国传统书法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等元素,突出茶叶礼品的特性,同时选用符合茶叶本身风格的书法和水墨画,能够让茶叶本身的文化特性表现出来。对于传统的礼品包装,有一部分采用较为浓烈的颜色装饰茶叶的外包装,但是并不是所有茶叶都适合用浓烈的颜色和图案来作为礼品装饰。不同的茶叶有其本身的特性,应该根据其不同的茶叶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外包装风格进行装饰。中国的茶叶礼品外包装,从简朴到具备特色,都有其各自的茶叶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下不同的茶叶外包装能够吸引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对于崇尚风雅的人而言,简洁而不失风格的外包装,能够促进茶叶销售。在设计茶叶的外包装上,应该根据茶叶文化当中的特性,比如茶叶文化中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通过这些元素来设计茶叶的外包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茶叶的外包装包含更多的茶文化,用茶文化来带动整个茶叶外包装在文化内涵上的提升。实际上茶叶文化当中相关的内容非常多,而这些文化元素都可以加入到茶叶的外包装当中,让茶叶的外包装更具可读性。所以,茶叶外包装的设计在融入茶文化之后,其可读性也就是其文化内涵会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是需要茶叶外包装的设计者充分的解读茶叶文化,并且寻找不同茶叶文化的特异性,从而推动茶叶外包装设计上的文化性。
4结语
茶叶外包装设计应该充分地联系茶文化,并且从茶叶的传说、神话以及寓言故事当中汲取营养,帮助茶叶外包装进一步提升其文化性,最终让茶叶的包装将茶文化传递出去,真正实现为茶的文化服务。所以茶叶包装设计者应该充分根据茶叶自身的特点,积极汲取茶文化的营养成分应用于茶叶外包装设计当中,并且进一步运用美术等方式进行优化,进而能够推动茶叶外包装对于茶叶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茶叶外包装设计其实是对茶文化的重新建构,对于茶叶外包装设计而言,设计者应该积极地探索不同的方式,积累设计经验,帮助茶叶外包装提升茶文化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春雷,翟健含,施斌杰“.零废弃”包装设计案例探析[J].设计,2015(19):130-131.
篇7
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剖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在多个社会文化领域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各文化领域相继形成了既具有共性,又极富自身特色、成熟的文化价值体系。尤其我国作为一个饮食大国,饮茶文化早有记载,至唐代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茶道文化,对我国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及周边国家如日韩的茶文化发展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生活追求的越来越为热衷,品茶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一类饮食文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获得巨大的发展,不仅在茶叶总量方面获得巨大的提升,在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也得到质的飞跃,茶叶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提升其知名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加大研究。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要美观、新颖和独特,还要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优秀的茶文化,对提升茶叶产品的文化价值,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下文将就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
1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一种共有的文化体系,我国从唐代开始,就已初步形成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及民族性的茶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文化体系已十分成熟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文化也迎来了迅猛发展的第二春。茶叶包装作为传承与发扬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多的是赋予茶叶优秀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迎合人们内心的需要。茶叶包装设计的作用,不仅是美化茶叶外观,起到沟通茶叶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其更是一种文化作用,强化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文化,能有效丰富包装的功能,转变以往只作为产品收纳及保护功能,还能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其对传承我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2融入茶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2.1融入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茶道文化发展演变至今,已孕育了无数的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如有关茶的故事,及历史传说等,其中不乏饮茶、采茶及种茶等诸多传奇故事,而这些富有传奇色彩,又极具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茶文化,可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素材。在现代茶产业中,茶叶产品比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还要比拼茶叶的包装设计,而茶叶包装设计中,又极能体现茶叶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茶叶的文化艺术价值,相对于茶叶本身价值来说,要高得多。当前人们饮茶,其实就是饮的一种心情,一种文化,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的历史文化,对于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加强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等有着积极作用。如当前很多茶叶包装设计中,其设计素材很多都取自于有关茶的历史文化,如浙江红茶,其包装设计就是以品茶、加工茶,及种茶等场面作为设计素材,其在提升茶叶外在美感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我国茶叶的历史文化。此外,要想更好的体现茶的历史文化,茶叶包装设计,还可以从其包装的装饰及色彩造型等方面予以精心设计[1]。
2.2融入地域特性的茶叶包装设计
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已有几千年,茶叶品种层出不穷,这些茶的产地不同,其自然生长环境不同,使其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地域文化特性,是当前茶叶市场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如当前品质较高的绿茶,其主要产地在华东及华北地区,其包装设计就与偏爱保健功能的普洱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特性,采用富有地方文化及民族色彩的包装设计形式,如云南普洱茶,在包装设计中,就采用了许多云南当地的文化元素及材料等,如其包装设计的材料,主要有干笋叶及竹子等,同时在其他包装元素方面,还有一些极富云南当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等。这些包装设计风格,不仅能让消费者了解到茶叶的自然生长环境,还能很好的体会到茶叶的地域文化特性[2]。
2.3融入茶道精神的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其相较于视觉感官方面的刺激,对人们精神领域具有更强的撼动作用。茶道精神也是茶文化中最为精髓的内涵文化,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对提升茶叶的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普世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茶道文化的精髓主要是讲究“清、净、雅、和”,而其中尤以“和”为茶道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和”不仅是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宗旨,其同样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茶道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作用。如在大千茶楼,其茶叶包装设计就融入了茶道精神,主体形象是一枚红色印章和一只鸟笼,同时在色彩方面,以黑色为底色,整个画面呈现的就是一个黑色幽静的世界,其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又如在龙井茶包装设计中,以绿色为基调,体现了清雅性,也很好地展现了其产地江南水乡的特色,其竹筒的外观,既有古朴感,又极具现代气息,盒盖背面的设计,更是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茶道精神内涵[3]。
3现代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
3.1绿色设计
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及环保理念的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各领域都发起了绿色生产的运动,在茶叶包装设计领域,也是如此,绿色概念也席卷了茶叶包装设计领域。而茶叶包装设计中,对环境的破坏存在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其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塑料材料等;另一方面是茶叶的过度包装设计,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因而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及资源危机,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茶叶包装中,要在不降低茶叶品质的前提下,拒绝过度包装浪费,同时其包装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那些无污染、环保天然的材料,绿色包装理念也将成为未来茶叶包装市场的重要趋向。
3.2个性化设计
茶叶包装设计不断发展,茶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类茶叶企业为了生存,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出现的抄袭现象十分普遍。茶叶包装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峻,这极大地阻碍了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领域,实现个性化设计有着积极意义。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时,要结合消费者群体的特点,设计符合其群体及个人审美需求的方案,这就要涉及很多因素,如群体及个体消费者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如茶叶消费群体是法国人时,在茶叶包装设计时,其设计就要符合法国人的大方、浪漫及优雅的气质;如果是德国人,其设计则要注重庄严肃穆性及严谨性[4]。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茶文化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可以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质量,同样高质量的茶叶包装设计对有效传承茶文化也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加大对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王瑞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D].青岛大学,2012:12-15.
篇8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名茶的品种达二三百种之多,质量精美,品种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茶营养丰富,具有保健、药理等多种自然功效。中国人热爱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包含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是在(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分别从药用,文学角度谈到茶。茶文化产生最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开始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文人雅士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文化的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代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1]“国朝”即指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家思想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此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文化进入到兴盛期,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出现了宫廷茶文化,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伴随宫廷茶文化的发展,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也日益兴起,普通百姓也参与到茶事活动中来,进一步繁荣了茶文化。进入明代,不少文人雅士关于茶都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明清以来茶文化得到普及,茶叶品饮呈现简约的特点,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饮茶已根植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快,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十二届,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国内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也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发展茶产业、促进茶贸易、弘扬茶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二、茶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信条,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2]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无论陆羽提倡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还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导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为中国茶道的精神。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中国茶文化以“和”为最高境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中,还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道家在发现茶叶的生理功效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茶文化中,同时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茶禅一味”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禅宗之要义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禁锢,在一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中国茶道追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这些茶道精神是源于佛家思想的。
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参考文献:
篇9
1观光茶园的简介
在农业观光旅游兴盛的潮流中,作为茶业新发展的观光茶园应运而生。观光茶园以传统的茶田为景观基础,满足茶叶种植的生产功能,并从形式与色彩上给人传播景观的美感,是一种强调景观视觉审美体验,在参与茶叶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农业景观类型。这样新型的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茶资源进行了多元化的利用与发展,有效的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茶园有如下几点特性:
1.1生产体验性
茶叶生产是茶园的基本功能,观光茶园在传统的茶树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强调可参与性,可以让人们体会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动,并从中获得农耕劳作的乐趣,拉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1.2景观观赏性
茶园的选址通常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工的规划与设计,使得茶园更有艺术观赏性,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发展条件。
1.3休闲娱乐性
观光茶园伴随农业旅游发展而来,在茶文化体验的同时具有休闲、度假、观光、游乐、购物等的综合旅游功能。可以让游客感受田园气息,从农田生活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质朴愿望。
1.4文化教育性
观光茶园让人们享受茶园景观风光之余,还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们对于精神文明追求的体现。通过观光茶园可以学习到跟茶相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茶道等茶文化艺术,对茶的物质文化发展起到传播与弘扬的促进作用。1.5生态可持续性观光茶园在常规的茶叶种植以外,重视整体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观光茶园有着良好的生态平衡,并且农业观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要素
观光茶园的景观营造是基于景观设计的要素来完成的。艺术的对茶园进行设计、规划与管理,借助科学的知识与文化的素养,运用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对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终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观光茶园景观环境。
2.1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
2.1.1地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基础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响着观光茶园景观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与空间感受。由于茶叶种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园多选择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园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地形变化丰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园之选,有着自身独特的景观优势,因此只需对不理想的部分进行改造,结合茶园的具体情况设计观光景观。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势造景,依附自然山体营造优美的观景区。相对平坦的地势则适合做功能性的景观节点,如茶文化广场,茶业科普园等。在对地形改造设计时尊重场地条件,以“师法自然”的态度结合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构成景观空间,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组织茶园排水,还可以考虑光照、风向、降水量等因素来创造茶园局地小气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常与地形结合构成景观空间,营造出景观的生机活力与美感,观光茶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应该多元化的选择。茶树从尺寸上来划分可分为灌木、小乔木与乔木三类,设计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高度来配置茶树品种,能够丰富景观层次并且不同根系长度的茶树对土壤资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情况下,适当种植一定面积的防护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气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气茶树冻害的发生。从景观效果上讲,也可以达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护林有效的划分空间,控制了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尽收眼底。茶树间可以套种经济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树、李树、柿树、橡胶树等,在视觉上制造出景观高差变化,也能增加农耕体验乐趣。茶田边缘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最常见的是结合豆科植物种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类就是种植油菜花等观花农作物,提升观光茶园的景观效果。2.1.3水体“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会使茶园景色更加灵动活力,并且充满文人气质的山水画意情怀。茶园水景的设计可以增添景观的观赏性、体验性,还可以从实际功能上做到对局地小气候的温度调节,削减噪音、延伸空间感的作用。对于观光茶园水景的营造可以从水体的形态利用类型考虑。平静开阔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体面积则不宜过大,水体中可适当种植荷花、睡莲等观赏水生植物。在景观驳岸的处理上可以将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穿插设计,局部可以采用栈桥、亭榭的形式,注意水体倒影的特性,与茶田可产生呼应关系。对于流动的水体设计可以结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汇水处设计景观,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将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组织的排出,溪流两侧以自然边界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设计景观叠水丰富景观空间。
2.2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人文要素
不同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类型的景观,观光茶园的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还叠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设景观物质条件的同时还需满足游客在观光茶园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观光茶园景观的人文要素具体体现在建筑构筑物、景观道路与铺装、景观小品三个方面。2.2.1建筑构筑物观光茶园的建筑构筑物以服务性的公共建筑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业科普馆、茶文化博物馆等,通常作为观光茶园的核心功能区,因此设计时就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实用功能性,还需要结合茶文化设计建筑特色,体现与观光茶园主题的统一性。在水榭茶轩、林间茶室等观光茶园的小型构筑物设计时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构筑物从形态与细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来体现观光茶园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乡土建筑材料,从实际上做到绿色生态设计。由于观光茶园具有的休闲娱乐性,为了满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观光茶园内可以考虑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参考当地的建筑形式结合观光茶园特色,让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园乡土风情。2.2.2园路、铺装园路是观光茶园交通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道、次干道与景观步道,当茶园坡度大于8%时考虑以台阶的形式处理。观光茶园的主干道设计主要起引导与集散的作用,需要连接观光茶园的各个主要功能片区,道路宽度设计在5-8m,考虑为车行道。次干道道路宽度设计为2.5-5m,主要为游客进一步游览茶园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层次的观光茶园游园步道道路宽度设计为1.2-2m,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道路设计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步道、台阶、汀步、桥廊虚实变换,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意境。园内的铺装建议多采用质朴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砾石、草木等,在铺装题材上可以选用与传统茶文化有关的元素符号,以增加观光茶园的文化氛围。2.2.3景观小品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是表现茶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观光茶园内的雕塑、文化景墙等景观小品来体现茶诗歌赋、茶事名人、历史故事等,使得观光茶园景观在精神层面上能与游客有所互动,增加景观文化性的同时也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此外,在观光茶园的座椅、路灯、垃圾箱等基础小品设施样式设计时也应当融入茶元素,体现观光茶园的主题性。
3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注重观光茶园景观的形式美
观光茶园景观以农业茶田为基础景观元素,将茶田生产特色与自然景观因素结合起来,以简单的几何形态塑造了极具形式的景观美感。根据茶树的种植生长特性,茶田多以带状为单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势规则排列,在形态上组成曲线式、规整式等,形成连续、重复、渐变的茶田节奏韵律美感。在茶田与其他林木的组合中,高低的对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错的韵律,增添了景观的空间动感。在色彩上,大面积种植的茶树决定了景观绿色的基调,茶田边缘的暖黄色调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适当的调剂观光茶园的景观颜色。此外,对于植物颜色的丰富可以采取点状装饰的方法,可以种植一些具有季节色彩变化的观赏性树木,如樱花、杜鹃、枫树、银杏等,使得观光茶园的景观四季不同,各有所赏,达到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观光茶园景观效果。
3.2思考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性建设
观光茶园景观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性。茶文化的传播是观光茶园景观发展的精神层面升华,对于茶文化元素在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有效设计手段。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传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开展,如举行传统茶文化节、采茶节等。此外,还可以思考延展观光茶园的景观茶文化体现方式:一是提炼茶文化符号,从图像形式上应用于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中;二是从传统茶文化本身入手,结合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的功能设计,在茶事文化上进行继承与发展;三是将传统茶文化体现在观光茶园的体验活动中,从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潜移默化的向人们进行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4结语
长久以来人们对田园生活都有着一种向往之情,面对现代城市发展土地紧缺的情况,观光茶园景观的发展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带来多样的景观体验,同时也让茶园实现了生产与景观功能的促进发展,是一种健康的观光农业景观发展模式,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融合发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满宁 徐瑞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篇10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廓型、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其加以探究。可以将茶文化元素的独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使其在气韵生动的茶香茶色之中,为服装设计注入全新的创作灵感。如:龙井茶的清汤绿叶之姿,突显出其形态的柔美与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意韵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诗、茶画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透过服装的面料、色彩等,将茶文化元素的笔墨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使人们在欣赏服饰之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哲理思想内涵。同时,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留白”的设计手法,使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文化在疏密错落之间,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颖姿态,在虚实对比的留白空间之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理念融合与渗透。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与服饰的协调搭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风格与服装设计场合的协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装穿着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场合,保持茶文化与服装设计的一致性。当茶文化元素渗入服装设计的理念之中,服装的面料主要是传统的棉、麻为主,使用纺织、印染、针织等技法,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统一性,体现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与环保服饰设计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观传递出茶文化的随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环保服饰设计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与优雅。同时,还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泽与服饰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装设计的色彩格律、明度与茶文化环境相搭配,可以运用茶的不同色泽变化,营造出服饰的不同视觉效果,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文化深邃内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饰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茶文化语言和创新设计理念。
2.2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精神互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内容,要显现出其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如:盘口、青砖、传统木器、瓷器等,为服饰设计创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极好地诠释和解读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清秀与优雅,在服饰设计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创新运用,将青花瓷文化元素与服装的廓型相协调,使茶文化与服饰融合为一体,彰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脉络,显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如:还可以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之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饰审美表达方式,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新颖的样式,赋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风范。如:服饰中的宽博廓型可以体现出休闲惬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泽也凝练出令人神往的诗意和神韵。
2.3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方式,完美地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饰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将传统缝制工艺蜡染、扎染、编织、手绘等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中国服饰文化和传统茶文化的链接,从而创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传统茶服品牌,扬名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内蕴的精神和品性,映衬出服饰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充分融合的设计方向中,让中国茶服引领国际时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花.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5(10):272.
篇1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生根萌芽,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历史上也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过显著的贡献,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就直接带动了川、藏、滇地区乃至印度、西亚、西非红海岸的文化经济发展。茶马古道三条之一的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河南雅安,西至拉萨。由此可见四川茶文化发展同样历史悠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中就有记载巴蜀人日常通过煎茶饮食来抵御疾病,巴蜀人由于地域自然条件而饮食偏辛辣,饮茶则可以除瘴气,解热毒。四川茶文化的底蕴如此深厚,茶文化旅游的潜力也就非常巨大,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CC)曾做过一项统计,在商务旅游、度假休闲、购物消费、探险观光以及文化观赏等五种旅游体验中,文化观赏已经排在了第一位,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旅游行业的看法,也对传统旅游体验做出了挑战,专家学者围绕茶文化旅游做了很多研究。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2008)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归类,分别有名茶大规模种植区、茶文化历史名胜区、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茶艺表演、茶馆茶楼茶社等人文历史古迹、茶艺术品生产关联产业厂店及经济区等6类;同时也归纳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三大特性:大众化、区域集中性、丰富多样性,并据此对我国茶文化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王小丹(2009)在对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并借助多样化的旅游宣传渠道扩大宣传等措施,来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董捷、沈国斐等通过对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研究,提出了将杭州建设为“中国茶都”的设想,打造茶文化遗存观赏游、茶文化徒步旅行、茶馆茶楼休闲游、茶工艺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上研究针对的是福建、杭州等中国主要茶叶产地,四川同样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可以借鉴其他主要茶文化地区的发展经验,结合巴蜀自身茶文化资源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身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道路。
2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状况分析
2.1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现状
四川茶业是四川省的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截止到2015年,全省已经达到茶园总面积400万亩,年产茶叶超18万吨的规模,并形成了以成都、乐山、雅安、眉山为核心的川西名茶产业带,以宜宾、泸州为核心的川南早茶产业带,以广元、巴中、达州、绵阳为核心的川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除此之外,还有非常著名的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以及成都的茶馆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旅游经过不断开发,已经形成了很多著名的茶叶经济圈,并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如雅安和成都等,首先看雅安市,雅安市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可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片的茶叶种植地及种植园,为雅安乃至四川省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然后看四川成都,成都的茶馆更是四川独特的地域特色,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另外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工艺品和“茶家乐”等茶文化符号已经开发得初显成效。这两个地市代表性反映了四川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2.2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文化资源特色开发不足,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尽管四川茶企众多,茶馆茶楼遍地,茶产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真正品牌知名的茶企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企业都在争夺中低端市场,且各自经营并恶性竞争,缺乏整体交流联动,造成四川茶叶行业品牌群龙无首的现状,昔日辉煌的贡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中、自古就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美称的“蒙顶茶”已经逐渐被杭州、福建等茶叶产地的知名品牌、名茶所超越、取而代之。不仅如此,2011年雅安市评选出的十大茶企,在国内排名都不高,加上各茶企分散经营,对茶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很难形成茶文化的大规模推广。第二、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活动。目前为止,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四类,即茶庄茶园茶山观光、茶家乐、茶事体验以及一些茶文化旅游节。旅游节期间会举办诸如茶艺表演、茶园采摘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很有地方特色,但是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参与性和互动性不高,且持续时间短,影响力有限,对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带动显得不足。第三、人才的缺乏。不论是什么文化活动,它的载体除了特殊的习俗和事物外,最主要的就是人。茶文化不仅涉及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品茶艺术、茶画茶诗茶艺术品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与民俗、烹饪、歌舞戏曲、工艺美术等紧密联系,所有这些无论是传承还是发扬光大都离不开相应的人才。可惜,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具有茶文化知识的人才却在不断凋零,这一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3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3.1准确定位市场,打造知名品牌
四川茶文化旅游要想在茶行业以及旅游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就要定位好四川的茶文化旅游在整个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有的放矢地确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四川茶文化尽管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影响力明显不如福建、广东、杭州、安徽等地,这制约了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市场中仅处于中下游的位置。通过对福建、杭州等茶区的调研发现,四川茶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被其超越,主要原因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没有大型龙头企业做依托。品牌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品牌的最佳效果就是将形象深入人心,使消费者、旅游者能清晰地记得某个城市、某个景区特殊的符号标志,而打造知名品牌就是创造出这种独一无二的符号标志来让购买方、游客去记忆。世界著名的品牌形象大师博比•卡尔德曾经说过“营销战略包含两点:一个是运营优势,一个是差异化。而品牌就是实现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建立,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茶文化旅游地区的知名度,而且也能提高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要想打造出知名品牌,首先得要有规范的市场为依托,各个企业相互联动,相互沟通交流,使产品规范、企业文化中渗透着茶文化,然后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成功的品牌离不开精准的市场定位,而要准确的定位市场则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清楚地了解到茶文化旅游市场构成,并细分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特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竞争者相关状况,然后再对市场进行细分,企业在对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结合自身的能力情况,占领目标市场,并最大限度满足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
3.2创新茶文化旅游的营销模式,提高知名度
首先是加强对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让四川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被世人所了解和认可,这也象征着城市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宣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广告,网络宣传等方式,最近几年兴起的微信等聊天软件也同样可以作为宣传的工具,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用图片的形式分享在个人主页上,通过不断地转载与分享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所了解。其次是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优质的旅游线路。四川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各种茶楼、茶社、茶艺馆多不胜数;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可以让游客在参观茶楼、观赏戏曲、品茗的同时品尝到各种特色的小吃;四川悠久灿烂、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与茶文化相关的表演活动可让人耳目一新,把这些具特色和魅力的要素组合起来,打造成更精细、优质的旅游路线,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最后是规范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秩序,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状况,导致服务水平下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出现,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线路的形象。因此,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对企业的监督,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3.3大力培养人才战略
四川茶文化旅游走出去的关键在于茶文化这个主题,而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发扬光大则需要大量了解茶文化的人才,这个人才包含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茶文化发展传承有帮助有贡献的人才,如了解茶建筑构造的,了解茶戏曲演唱的,了解茶制造工艺的,了解茶艺的,了解茶器皿制造的等等。政府要大力培养这些人才,不让这些人才凋零,因为旅游者想体验的是原汁原味的茶文化。第二、是旅游市场的从业者。从目前来看,市场上的这些旅游从业者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网络和电视上也常常能看到欺骗辱骂旅客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需要政府来规范整顿,要想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则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行业从业者来带动。第三、是名人效应,通过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推广茶文化,挖掘出具有知名度又有茶文化特色的人来做代言人,提高认知度。
4结语
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旅游者也更希望能体验到富有内涵的旅游体验,茶文化旅游作为既有特色又有内涵的旅游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四川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旅游竞争力需要不断的开拓营销思路,转变营销方式,才能保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2]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4).
篇12
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
1茶文化旅游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情况、自然环境、茶文化等资源与旅游活动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旅游方式。茶叶生产区景色大多秀美幽静,茶区的多样性景观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以茶为主要载体,宣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展示民俗特色,对茶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涵盖体验、娱乐、购物、度假以及观光等多种旅游功能,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产品。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之间存在许多链接关系,这也是茶文化实现旅游效应的重要原因。茶叶作为种植物,它有着强大的自然性,它的生长环境可以整合成风景秀美的景区。在我国,茶叶的分布大多在南方的丘陵上,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气候湿润、植被富饶、环境清新的特点,不仅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也具有修身养性的能效。我国的茶树品种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茶花颜色有的白如皓月,有的粉如桃色,为茶园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基础,许多著名茶叶的产茶地区都被开发为景区,供人们参观,例如杭州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产区等。这些景区不仅风景秀美,同时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渐渐成为旅游者的青睐之地的原因。在我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茶叶相辅相成的文化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关于采茶的歌舞以及饮茶的习俗等等,茶礼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从旅游者的心理角度来说,来到别人居住的地方旅行,通常都希望获得精神枷锁的冲破,赢得心灵之外的超越。茶文化旅游旨在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通过让游客感受茶文化的内涵来获得一种崭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特性,让旅行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中穿插茶文化体验可以有效地让旅客获得精神满足。在我国,各地均有多彩的茶文化,造型各异的茶具、脍炙人口的茶诗以及精美绝伦的茶文化壁画都有着强烈的审美特性,茶这种普通的植物被后世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品格和意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宁静、和谐的性格。从某种角度上说,历史遗迹反应的也是古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性情,游人去体会这种文化同样也可以获得精神的陶冶。因此,茶文化可以和旅游活动有效地融合,这也为实现茶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茶业经济与茶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
2.1茶文化旅游提升茶业经济的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依托于茶叶生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茶业经济的资源为依托,对茶叶的产品、田园风光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在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基础之上,建立起茶叶文化的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与互动。茶文化旅游在满足游客一般旅游需求的同时,还让旅游者有机会亲自去参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获得参与和互动的乐趣,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茶文化旅游将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购物、餐饮、娱乐都有机串联起来,带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就是在茶生产销售以外,额外获得的利润。例如桂林茶园在1999年被开发之后,成为桂林的特色旅游产品,截止2014年,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桂林茶园的附加值增长。又如信阳,先后研制培育了信阳红与信阳观音,并举办了信阳茶文化节,极大提升了信阳茶文化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客源结构不断扩大到周边城市。目前信阳市日益显著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对省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强,信阳也成为北方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2.2茶文化旅游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到了茶的生产、制作等过程,同时还进一步了解了茶的历史与价值。游客亲自参与到茶叶的摘采过程,亲手去制作和品尝一杯属于自己的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茶叶的魅力,在观赏和制作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对茶的喜爱心理。不仅如此,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想所需,来购买自己钟爱的产品,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客观上茶园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游客对茶的消费,茶的生产方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来调整产品结构,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茶业经济的发展。
2.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品质量的提升
茶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的今天,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时购买的产品,购买者不仅希望茶产品包装上档次,更希望买到的是质量优良的产品。因此,对茶产品的包装档次和内在质量提升,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在茶文化旅游中展现出来的茶产品,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在生产中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满足游客的需求中不断进步,促进茶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与价值。据了解,桂林茶园中所种植的茶树品种质量较高,每年培育的茶苗达6000万株,促进了整个广西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再如普洱茶中的王者老班章,其产地老班章村是深山中一个贫穷的哈尼族寨子,当时村民甚至要到别的村庄讨饭,2000年以后,老班章茶独特品质渐为人们喜爱,价值渐显,现如今,该村127户茶农户均年收入已过百万,成为中国最富裕的村庄之一。除此之外,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天福茶博物院等,多年来海内外参观人数已超过百万,成为中国茶文化基地。
2.4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为人们充分地展示什么叫中国的茶文化,向人们普及了中国的茶文化知识,提倡饮茶,提倡养生,这也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国人一直提倡的生活必需品,文人所推崇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都包含了茶,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文明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友谊的纽带。茶园开放之后,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在国内,甚至也能促进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从而带动科技、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界与旅游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茶文化旅游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薄弱等缺点。同时,在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开发上,也存在着形式单一、方式重复、参与度较少等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何能利用茶文化旅游进一步带动茶业经济?在这里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3.1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它的弘扬不能单单地靠一个人、一个企业来完成,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权威机构的支持,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发扬空间。茶文化与茶科技、茶经济的发展有协同作用,所以在这方面,笔者希望与茶叶经济相关的政府机构能够给予大力地支持,出台系列政策来辅助茶文化的弘扬。与此同时,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也应对此充分重视,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和成果,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协同发展。
3.2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茶文化的特点和旅游行业的相关规律之上的,需要对茶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要思考如何能发挥茶文化的特点,同时又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相关要求,对此进行形式上的丰富,不断拓展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茶园管理者要充分地考虑对茶园观光的需求,例如游客对茶文化与制茶活动的体验,茶文化和制茶体验也需要有专门的场地来作为载体,通过修缮保护茶叶作坊、建设茶文化展示区等等,确保游人享有完整的茶园体验。
3.3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实行文化旅游和科教相结合的战略,为青少年建立中国茶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向中、小学进行宣传,在台湾销量第一的儿童科普读物《小牛顿》中专门有讲解“茶的一生”,图文并茂,生动的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加工制作流程及饮茶的益处让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进一步去了解茶业的发展过程,加深国人对茶文化的领悟,进一步培养出国人懂茶、爱茶和喝茶的良好习惯。
3.4加强对茶园的观光设计
一个观光旅游的项目,它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茶园的观光设计,要体现出服务特色,让游客在园区中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观光茶园的特点和风貌,这也是茶园观光设计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茶园具有多种功能,不仅有着生产功能、观光功能,同时也具备科研示范功能、科普功能,其风景建筑形态的设计与游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要体现出茶园的观光作用,首先要保证园区各个基础设施的安排与人的需要相契合,只有拥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游客的餐饮、接待、咨询、住宿、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服务需要得到妥善的安排。因此,它要包含游客接待、具有服务性质的建筑、停车场、卫生间等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园区游人的容量、基础设施设置的空间、设施使用的频率以及与茶园相关景点位置的安排,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服务,这都需要茶园管理者统一规划。在茶园的观光设计中,除了要有能够满足休闲观光等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外,还要能满足游人的个性体验需求,建立属于茶园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更有助于游客对茶园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4结语
茶文化旅游涵盖了茶叶栽培技术、茶叶制作技术、茶园建设等诸多内容。茶文化旅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是无以计数的茶业同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同时也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巨大的附加值。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协同作用,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作者:薛奕妹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5,28:179-180.
篇13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4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3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3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杆企业,大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40年至今,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2007年9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2011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Mazzanti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S则用CM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4种类型: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1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5.44万件宝贝,6873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