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兴国安邦战略的一项关,键性决策,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要靠教育,小学教育是这种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我们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学校创新性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切实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提高小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规模和培养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仍影响着民族文化素质,成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培养的障碍。
近几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且,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所以,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潜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保证。
2 在阅读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2,1科学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在有了新的主义或想法之后学会自己去验证,宝库而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相关的信息,以及如何去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最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去检验,坚持科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2,2开放原则。与封闭式教学相对,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显然这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发展感性认识来触发其创新的灵感。所以在教学重要打破书本的局限,要结合实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创造丰富的直观,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其丰富的创新精神。
3 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应当进行的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是其根本便是阅读教学。因此,推进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好阅读的素质教育。
3,1改革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重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操作,掌握知识,领悟学法,形成能力,并迁移至课外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去探索独立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篇2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且,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所以,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潜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保证。
二、在阅读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1.科学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在有了新的主意或新的想法之后学会自己去验证,包括去收集相关的材料、相关的信息,以及如何去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最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去检验。坚持科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2.开放原则。与封闭式教学相对,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显然这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发展感性认识来触发其创新的灵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书本的局限,要结合实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创造丰富的直观,利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来活跃学生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其丰富的创造精神。
三、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应当进行的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是其根本便是阅读教学。因此,推进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好阅读的素质教育。
1.改革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操作,掌握知识,领悟学法,形成能力,并迁移至课外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去探索独立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篇3
一、教师与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还不具备自主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阅读知识读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就教师介绍的阅读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分享一些有趣的阅读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在多媒体投影仪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二、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资料,当然要在教师引导下,选择积极健康的阅读内容,学生才能以个人爱好进行自由的选择。只要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阅读读物,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间接地干涉了学生自由的选择。例如,教师把一本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的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要求写下观后感想。这样,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对此读物感兴趣,从而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带着学生去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意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三、正确引导,树立阅读的榜样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孩子有模仿的天性,所以周围的环境可以塑造孩子成长的方向。家长是孩子成长阶段重要的榜样,所以教师应该和家长经常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阅读的榜样,从而熏陶孩子的阅读行为,使家长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把优秀的名著作品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能很好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让他们以优秀作品中体现的精神为榜样,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例如,教师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经典的片段能激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朗读,让学生听过之后对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迹进行评价。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首先,学生进行阅读也是有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及时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就可以在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找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学生教授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及时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其阅读兴趣的形成。
其次,很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的意义都是值得学生品味和学习的。例如我国古典的诗词,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朗读,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在写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这些经典的内容。并且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渐渐地体会到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不对其中的内容主旨进行思考,那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把自己领悟的内容记录下来,才能在后期不断地鞭策自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精彩绝伦的词句或者片段,一定要养成将这些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的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才会发现阅读中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4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喜欢知道才能取得显著地效果。兴趣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实实在在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兴趣画上等号。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老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指导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书,来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读书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此外,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积累的能力。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介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教师有必要从中撤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法可依,进而增进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向小学生可以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一)确定阅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读物的实际来选定阅读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晒之。夫必十日一行, 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二)加快阅读快速,提高阅读效率
让学生懂得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才能积极的、创造性的阅读理解。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三)用自己的思想意识理解书本知识
读书要融进自己的思想意识,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篇5
(一)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墨”,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地也不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上从学习环境入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成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二)创设阅读的时间。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没有及时督促指导,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三)诱导阅读的渴望。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有原则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的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欢读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的有效读书方式。我每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教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以见到《童话故事》,从《白雪公主》等书籍,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中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能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大的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措思、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记得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刺激下很快被故事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二)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一年级小学生,对任何事都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 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体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现苍蝇成群众,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让学生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三、自主读
篇6
1 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的重要性
1.1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1.2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单纯依赖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1.3阅读是基础,阅读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可以把其他方面带动起来。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2 当前小学语言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阅读教学课程少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而且,好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
2.2 老师不够重视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2.3 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或是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
3 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措施
3.1 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学生要有多样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建立三级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3.2 发挥学生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3.3 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3.4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学生有了探索和阅读课外资源的兴趣,如何让他们的兴趣持之以恒,体验阅读的乐趣呢?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此外,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阅读。如开展“读书汇报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结束语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阅读的有机整合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产生和培养要以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所以,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在课文还没有读熟,语言文字理解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抓住某个情节加以“发散”,那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可取,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感受和学过的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通过联想,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中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回来。我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回忆学过的《送雨衣》、《温暖》以及《一夜的工作》记叙光辉事迹的课文说一说,学生一方面要回忆有关的课文,检索过去贮存的有关事迹的资料,温故而知新,用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渴求;另一方面,还要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这个检查组合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对问题的看法。教师要努力创设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阅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赏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自己独到见解,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自的看法。让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判断力相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丰富学生语言。让学生多观察事物和生活,积累表象,儿童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比如让学生多观察春天,当学生看到柳树发芽,果树开花 ,太阳的脸红了……自然就会说出有关春天的语句: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蜜蜂和蝴蝶在花间飞舞……阅读教学时还要丰富学生想象力。培根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产生丰富的联想,思维活跃,创造力强,通过揭示关键词语,句子,让学生思维活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教师拓展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又冷又饿,缩成一团的样子,让每一个学生做做动作,根据语境,合理地想象,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当然,还可利用概括性较强的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篇8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作为一个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下面是我对语文阅读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阅读生态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建立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增设阅读课等相对增强同学阅读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简短的诗句,古诗词等。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有合适书籍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同学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比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的大概内容,选定后精读,边读书边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不可强求逼迫,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才是教师应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是最懵懂的时期,大多数小孩子都热衷于动画片,但是我们会发现动画片用语言形容的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故事书,可以通过每天让同学上讲台讲个故事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喜爱。为了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像学校提议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对于文章的结尾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三、以身作则,学会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读书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用自身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中的形象来自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映照,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的主要反映表达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有人说:如果把形象性语言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躯,感情是他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出语言所描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能够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的形象感。这样一方面语言触动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生命和个性的直接感觉和判断。
四、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求真务实使学生学有所乐。
教师应该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教师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学生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让小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互动教学的形式是从单纯的灌输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一种转变,能让学生在谈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强化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应该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总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篇9
领会著作者意境,与作者同喜忧。“领会著作者的意境”就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融进作品的情与景中,对文字进行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用叶老的话来说就是大脑中形成与课文相对应的图像,与作者同喜同忧,受到感染。 一是以“实”衬“虚”,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如学习《燕子》一课时,我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想象仲春季节,垂柳依依的河岸,美丽的燕子如何自由自在地飞翔。二是提供表象,引导想象意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黄包车夫、女佣这样的职业现在都不存在了,学生难以形成确切的形象,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我按照“谈读书”“说碰壁”“救车夫”“关心女佣”四个小故事作了四组幻灯片,配合讲读,演示画面,让学生在我提供的表象诱导下,进入课文情景。全班学生不仅对课文中几个人物的音容笑貌,行动举止,衣着打扮,职业特点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加深了对鲁迅先生受憎分明这一高贵品质的理解。
培养“语感”,达到“语语悟其神”。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感受力,学生依靠对语言的丰富感受进入课文描写的境界,形象思维就会更加生动。一是想象性的阅读,如《鸟的天堂》写道:“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乐曲。”我让学生由“白茫茫”“船”“移动”构成一幅静水移舟图,再让耳边响起桨声,这样学生脑中就产生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二是巧用比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些普普通通的词语,作者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够收到难以言传的效果,这是许多佳作的魅力所在。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我让学生把窗子比着照相机的镜头,这样,学生对“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的妙用自然领会。三是联系生活感受。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对亲身体验的词感受最深刻。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去唤起对语言的感受力,让词与生活相碰撞,燃起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
以上两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是统一的,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借鉴形象思维的规律,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附属小学)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加强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为了使学生乐读,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的书。首先我们指导学生认识安徒生:他是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近40年间,他共计写作了童话168篇,其中代表作有《拇指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还有长篇小说《幸运儿》、《生乎死乎》等。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丑小鸭》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后,同学们蜂拥而上,想抢先借到这本书,好一睹为快。几天后,班上许多学生都人手一本安徒生的书,他们都已深深地沉浸在那美的世界中了。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如学习文章《我们爱你呀,中国》之后,要学生课外阅读主题学习第一期《祖国行》中的文章。还让学生课后搜集一些诗歌,在班上交流,开展以“我爱你,祖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民族多样,历史悠久,成就伟大,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这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中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各尽其力,各展其才。
四、有效指导阅读,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依据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学会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作上批注,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欣赏精彩片段,还要体会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同时,对于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我还引导学生要学会上网查阅资料解决。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注重体验,展示阅读成果
篇11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篇12
1.细化不同年龄段的阅读要求。课外阅读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巩固字词基础是首要任务,中段应丰富积累,提高阅读能力,而高段学生则主要应增加阅读量。通过细化要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机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
2.注意教师的指导方法。教师是引领小学生走入阅读天地的领路人,对此,教师必须给学生以科学合理的指导,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这些读物应具备思想健康、趣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特点,例如《文字的奥秘》、《巨眼丛书》、《三毛流浪记全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阅读应有所计划,正所谓:“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重视阅读实践
重视阅读实践是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读书。首先,教师要注重朗读环节,可以利用晨读、课间、班会等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阅读情况评选阅读“标兵”,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通过“神情”、“表情”、“感情”等方面读出个性,加强交流环节。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读书笔记展览、讲故事大赛、赛诗大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这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次,为了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和“阅读区”,使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表达的正是这一道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情况纳入班级考核,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及背诵要求并定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以此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家长的普及和宣传,使家长充分了解阅读的好处,鼓励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双管齐下”,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设计“家庭话剧”等作业,加强家庭互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篇13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审美素养日渐形成的阶段。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人格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美好事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时,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和美感的情景,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美、自然美的渴望。
(二)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更加突显了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并且指出,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让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因此,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就确定为要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中,也针对小学生的阅读做出了新的规定: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阅读情感,并且对美好的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来鉴赏其它课外文学作品,使学生的性格以及品行可以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进而养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小学阅读对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构建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
(三)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是阅读教学意义的体现
小学阅读由于它自身具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因此,学生可以在这些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年龄特点、贴近自身实际生活的阅读材料。在小学语文所有教材中,课文篇数加起来大概有将近300篇,在这些文章中,有描绘我国自然风光的,也有讲述感人事迹的。例如,古诗《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这两句诗当中,就能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正如春蚕吐丝般的伟大,进而使学生懂得要热爱母亲,尊重母亲,理解母亲对儿女所付出的情感。再如,《观潮》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自然风光的雄伟壮丽。这些人性的光辉和自然景观的魅力,能够不断地将学生吸引到语文课堂中来,并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审美的情趣可以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对策
(一)在语文课堂中构建阅读体系
要想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充分地展现出其阅读魅力,就一定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审美视角,进而让学生从这些视角中领会作品的美感。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时,要针对语文阅读的特点,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审美体系。这个审美体系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对课文的基础性阅读、对阅读文章的情景设计、对文章有感情的朗读、教师精美的教学语言、教师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美观的板书设计以及阅读的课外拓展,等等。在按照审美体系进行阅读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参与阅读审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心理变化。此外,教师在准备课堂阅读时,还要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使课外阅读中的审美情趣深入到课内阅读中,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审美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以及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使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审美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散文以及古诗词进行教学时,更加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对学生理解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白《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通过想象,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瀑布喷涌而出的美好景象,进而对诗中的意境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使审美情绪更加丰富。
三、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渴望并且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他们的天性,同时,这种审美素养的培训,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以及审美情绪的培养,进而激励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