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商业模式(Bussiness Model)起源于1957年,到本世纪才飞速发展。Osterwalde等认为商业模式可以分三类:一为概念描述型,分信息流、服务流以及产品流,因为存在潜在收益,所以扮演不同角色。Jonas和Thomas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框架,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二为抽象型,描述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三为特定真实型,描述特定的模式,包括Dell模式、eBay模式等其他模式。翁君奕(2007)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组合,核心界面认为任何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构件合理性。但是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以基础条件等进行运作。
二、要素型商业模式研究
(一)、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概念高度不一致致使构成要素也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有,JonasHedman等认为应包括组织资源、竞争者和顾客等等。加里·哈默尔认为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与客户界面。另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Amit和Zott提车的商业模式三要素,内容、交易控制和结构。同时代的Afuah和Tucci提出商业模式应包含收益、能力、顾客价值等等,在网络上可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研究
起源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型可分为B2C和B2B两种类型。Morris依据企业成长期不同分三层次,分别为基础层、特有层、规则层,每层包括六要素。基础层表示在导入期、特有层表示成长期,规则层表示成熟期。黄培、陈俊芳认为应分三层次,分别是内中外三层。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蕴含着企业价值的创造。
三、商业模式发展核心战略研究
(一)、市场机会拉动力
商业模式为了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产生动力。Lindgardt等(2009)认为,创新能带来企业特有的商机,通过结论得出,经济倒退蕴含无限商机,可以让企业重焕生机。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刻,公司对商业模式创新性的高度一致认可。特定时期创新行为更加重要,也更能解释。创新焕发企业的动因很多,其核心就一个: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都是外在形式。
(二)、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创新。Malhetra(2001)认为,事先驱动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应连续、动态、激进的商业环境变革。Sosna等(20l0)认为特定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应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同此点,但商业模式的内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影响其企业创新。
(三)、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价值创新为灵魂、以占领客户为中心、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以应变能力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商业模式突破性发展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借助商业模式这个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消费者看来,考虑眼前利益,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只有把竞争视角深入到用户中,才能进入到竞争空间;王雪梅等指出:商业模式的发展核心是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价值曲线来看,其中1/3来自企业内部,2/3来自企业之间,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竞争力。伴随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脱离信息网络,企业最终将无竞争力可言。(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社会企业概述和研究框架
(一)社会企业概述
现有的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企业的内涵有不同定义。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在1998年最早提出“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实现两者的可持续性平衡,如图1所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9年提出了对社会企业定义较为完善的概念,认为社会企业是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时立荣、徐美美、贾效伟等人(2011)认为社会企业具备社会公益性、实体经营性、就业导向性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等核心特征,他们认为在现行的社会制度下,利用社会企业的多元化形式进行公益创业,能适用于解决多种社会问题,社会企业更符合现代福利精神。
(二)研究框架——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关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学者们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其中Gray Hame(2000)提出的商业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和成熟,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如图2所示。他认为,商业模式应包括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四大要素。而这些因素两两之间都形成一个界面(分别是客户利益、构造和公司边界)。客户利益将企业的核心战略与客户需求连接在一起,核心战略和战略资源构造了企业的竞争力,公司边界连接了企业的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但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的价值网络并不仅仅和战略资源之间存在联系,它与核心战略和客户界面之间也存在联系,所以公司边界不应只连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应该是前三方面的要素都会影响企业的价值网络。这三个界面将四个要素紧密地连成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四要素之间彼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选用Hamel商业模式要素对案例进行分析。
不同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社会企业起源于英国,目前英国拥有世界上最成功、最具活力的社会企业。整体来看,中国的社会企业现在还是起步阶段,英国成功的经验对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案例选择
1.英国公益信托组织JRHT。1904年,英国基督教教友派信徒、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约瑟夫朗特里建立了JRF约瑟夫朗特里慈善基金会,并且很快成为了英国最主要的社会政策研究和发展慈善机构之一。在这百年间,一直致力于发现社会问题的原因,提供依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意,以帮助克服贫困、缺憾和社会不公,并影响政策决策者。JRF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通过提供解决之道帮助英国最有障碍的人群。JRHT成立于1968年,以典型的公益信托的方式来经营。JRHT为JRF的研究成功提供实际操作,将JRF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意付诸于实践。
2.天津鹤童。1995年4月20日,鹤童在天津诞生,是由民间发起、民间投资、民间运作的民间组织。由老领导、老前辈、专家学者、企业家、实务工作者和热心公益人士组成的鹤童理事会,有着服务老年人的公益使命,有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和一套不致任何人利已营私的管理制度。社会对其认可及信任的程度、其所使用资源的效用及社会期待或需求满足可以交代的程度(责信度)很高。鹤童依赖社会捐输并享有“社会公器”的免税地位,其可持续性发展有了保障。随着组织的逐步成长,鹤童紧紧围绕老年产业的上下游产品,在老年产业链上做足文章,发展了很多相关产业。组织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坚持以支定收,坚持不以创造收益来衡量成败,坚持在服务和产品创新上集中思考,把老年服务做实做强。
(二)案例的商业模式要素对比分析
1.客户界面。相同点:JRHT和鹤童通过社会募集、政府资助和自身运营来补给运营成本,自身运营主要是向顾客收取相关服务费用的方式。
不同点:JRHT和鹤童服务的对象不同。在建立鹤童组织时,鹤童组织服务的对象就定位在高龄、需要帮助和照顾的非自理老年人。而考虑到这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和价格承受能力,通过仔细核算单床成本,确定了以成本定价的基本原则,从而把社会效益摆在了首位。此外鹤童组织坚持通过社会筹募来支持常年收养存在严重经济支付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并且坚持常年开展与老年人进行心理沟通和精神慰藉活动,积极丰富老人的生活。JRHT和鹤童向顾客的定价方式也有不同。JRHT服务对象较广,有固定的收费方式;鹤童由于其服务对象的限定,进而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可支付能力,基本是以成本定价来进行收费,但根据产业相关服务采用使用者付费、差别取费等方式。
2.核心战略。相同点:英国公益信托组织JRHT和天津鹤童都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企业使命,企业立志帮助改善困难人群的生活质量,不以盈利为企业目的,将公益摆在首位。此外,JRHT和鹤童组织还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还能提供部分就业岗位。
不同点:JRHT是寻求改进贫困和有障碍人群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家和社区的质量,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和帮助。鹤童定位在高龄、需要帮助和照顾的非自理老年人,且这部分老年人具有需求大、价格承受能力低的特点。提供服务方式不同。JRHT提供退休社区、辅助住房服务、照顾性住房,并促进居民的自给自足的参与社区照顾;鹤童提供专业养老护理院舍服务与管理的核心业务与技能,多年来,鹤童还积极实现相关产业的多元化战略:透过掠夺性定价和互相购买等方式。
3.战略资源。相同点:JRHT和鹤童都拥有良好的信誉和资历,社会对其认可度及信任程度很高,企业资金来源十分广泛,但主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政府、自营、捐款。在管理方面,采用的是内部专业化企业管理,通过商业化资本运营来补给成本。JRHT和鹤童组织还鼓励人们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不同层面的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培养了当代人的志愿者精神。
不同点:JRHT维持企业经营的资金来源很广泛,但近些年来更趋向于依靠自己的商业运作能力来维持机构的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收支渠道形成机构供给的多元资源支持,除了社会的捐赠,JRHT更多依靠从委托人到受托人再到受益人的商业运作能力来维持机构的发展;鹤童服务的对象多数是无法自理的老人,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开发相关临近产业,目前企业的运营资金主要是靠政府的资助和社会捐赠,并坚决抵制以侵犯老人权益和护理员的权益来降低成本这一做法。
4.价值网络。相同点:JRHT和鹤童本身在建立之初就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对外与政府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好,且合作渠道甚广。同时JRHT和鹤童作为第三种力量,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不同点:企业运营资金方面,JRHT通过自身的资金运作能力以及总公司JRF的支持,形成各种收支渠道的交叉互补,维持机构的正常收支平衡和持续运作、发展,待企业进入正轨后,依靠自己的商业运作能力来维持机构的发展;鹤童以社会捐赠和政府资助为主,捐赠来自社会各界包括海外,实行透明化的捐赠制度,辅助以相关服务收费来支持组织运营。鹤童有一整套向社会筹募、财务公示等透明的运作体系,其吸引企业家透过捐助行为来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做法,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商业模式分析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JRHT和鹤童组织的商业模式各要素,可以看出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异同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最适合中国式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两个企业在商业模式四大要素上都有一定相同/相似的界面,如图3所示。在客户界面层面上,JRHT和鹤童都有着类似的回应处理方式和定价模式。在核心战略层面上,JRHT和鹤童都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企业使命的。在战略资源层面上,JRHT和鹤童都拥有良好的信誉和高社会认可度,有着重要的核心能力。在价值网络层面上,JRHT和鹤童因为其独特的企业性质,都拥有着广泛的供应网络,且都实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通过JRHT和鹤童组织的商业模式案例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社会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在各个层面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因为我国社会企业完全可以很好的借鉴英国成熟的社会企业案例,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企业优势,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积极寻找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从而保持其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双重平衡。不是单纯的依靠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四大要素中的某一个要素或是某些要素,而是四个要素之间彼此紧密的联系,从而维系企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结论
无论是社会层面、企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社会企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研究存在着巨大空间,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偌大的中国,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社会企业作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第三股力量,扮演着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无法承担的角色,社会企业不容忽视。社会企业的行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英国政府通过实际行动、充分授权等形式,来降低社会企业发展的障碍,不断推动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帮助国家解决其力所不及的领域问题,促进社会就业,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国家和各相关社会资源都应积极响应和支持,完善我国的社会企业发展,给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企业发展模本,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
篇3
最早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是罗斯查尔德,他形容经济生态系统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好被看作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是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JamesF.Moore)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新观念,他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投资商、政府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这种经济联合体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赵湘莲等学者这样描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态:“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商业系统。但它与一般商业系统不同的是,它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中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链网式集成形成了系统存在的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每个成员仅是价值网中的一个结点,执行着某一功能,某一结点的缺失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协同进化会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但它与生态系统又有所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未来目标和构想的人工系统。系统中的成员必须分析在这种构想中希望扮演什么角色?希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和控制达到一种什么程度?他们在价值网各节点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并在共同的前景下对自身及系统进行精心管理。
因此,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商业系统和企业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外,还体现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和行为复杂,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是典型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不仅具有企业网络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必然遵循的自然生态现象几个核心的特征:
第一,存在就是目的。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是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基本的行为动力。物种从环境中去的资源,纯粹是为了延续本身与族群的生命,并非意图对其他物种有任何贡献。在生态说的概念下,“生存”本身即是商业模式存在的目的。企业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情形,就像物种在生态环境中求取生存的情况一样,我们注意的焦点在于企业商业模式如何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持续本身的生存。至于商业模式的存在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功用、对消费者有何意义、对社会福利或资源分配有何改善,都是商业模式在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关心的重点。
第二,物竞天择。物种在面对其生存环境时,是非常渺小与无助的。在生物演进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物种曾经改变过生存环境。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这种宿命观,和传统的策略者抱着“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和信服“自己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的主流思想,有极大的不同。换言之,生态说基本思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如何由环境中取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来适应当前的环境,而非商业模式对环境有何贡献或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被环境支配的被动性立场下,我们应理解,商业模式生存是配合环境进化而非进步的结果,重点应在于“适合”而非“完美”。
第三,长时间,宽视野。传统的策略逻辑以个别商业模式为分析单位,不论是商业模式本身的条件能力,或未来的发展策略,均以单一商业模式为分析对象。然而,族群生态学是研究物种族群如何适应环境的一门科学。从生态的观点思考,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条件相似的组织族群,即使其中个体的行为各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强弱的生存能力。但就长期而言,整个族群被天择淘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换言之,生态说的策略逻辑是适用于整个族群的,个体是无法对抗这个趋势的。当然,它亦必须亦较长时间幅度来观察,才能验证逻辑的正确性。
生态观点既然不以个别组织为分析对象,它的议题就常常围绕在大结构上,去推论企业与其他各类相关利益组织或竞争组织之间的关系,或考察如何还有一些关系的安排,以及对法令政策、人力结构等环境因素所做的调整,以求取族群的生存,是一个典型的宽视野的巨观思考。
三、商业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与策略
(一)战略类型
1、核心型战略。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充当商业生态系统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影响这个系统的特定行为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网络核心战略是指在改善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情况,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使本企业取得可持续的绩效的一种运营战略。其特征是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努力构建外部的网络结构,积极维持整个网络的健康并从中受益。
2、支配主宰型战略和坐收其利型战略。坐收其利型战略是一种不连贯的战略,采取该战略的企业既不愿意通过一体化来控制生态系统,但又过多的从生态系统中攫取价值。即采取这样战略的企业既不承担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的责任,又不愿意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弊端明显的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某一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生态系统,但它过度的管理了生态系统。这种战略虽有弊端,但支配主宰者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使得过度攫取价值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3、缝隙型战略。着眼于专业化和差异化,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缝隙型企业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二)发展策略
1、顺应策略。这个策略的基本理念是,承认这个环境没有办法改变,也不准备去挑战这个环境,只希望在变化环境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2、快速追随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快速追随对忽然出现的市场是成功的关键。要做到快速追随,“同步工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任何研究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基本的构想提出,然后开始研究后,准备推广,培训,如此必然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施。今天如果要让商业模式准时实施,就必须让这些活动同步进行,当构想刚出现时,就已经开始准备推广与培训。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商业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市场需要。
3、生存与繁衍策略。当外在环境变化很快速的时候,企业要记得,生存是第一优先。若今天不愿意顺应大环境来做改变,只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很快会被环境淘汰。但今天大环境的改变这样快,要赶上环境的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时候流行什么商业模式,很难在事前掌握,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制定适当的商业模式繁衍策略。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维护措施
在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个起支持作用的企业,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不仅要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还要维持它的健康与动态平衡,并不断增强它的生命力。
第一,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IBM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而且提供的是平台型产品,其可以称得上是所在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但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猜度,会不会在合作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暴露自己的业务和优势的风险?因此,为了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就必须给它们留出足够的价值空间。1999年,IBM决定放弃应用软件,专注于发展中间件。中间件目前在软件业务中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正是由于避免与众多的应用开发商争利,IBM才赢得了这个群体的信任,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
第二,保持理念的先进性。要提高协作和创新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能够被各方接受的统一理念。这个理念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否则就很难保证这个生态系统的长期存续,更不用说获得什么优势。
第三,推动生态系统中的合作。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必须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创造活动,其中既包括合作伙伴与自己的合作,也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核心企业要能提供一些免费的资源和资讯吸引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加大合作的力度,力争把蛋糕做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四,控制生态系统风险。核心企业在推进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时,必须把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核心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时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系统中的骨干企业应对其他企业的弱项予以适当的帮助,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另外,商业生态系统还要重点防范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湘莲,陈桂英.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系统[J].经济纵横,2007(4).
2、李炜,王安民.构造健康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模式[J].中国经贸,2007(12).
篇4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事实上,对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关系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研究初始阶段,学者们认为二者是相互包涵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他们是企业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且在逻辑和内容上是互补的。
(一)商业模式是战略的具体反应:由于战略的概念出现较早,而且更倾向于宏观的长期规划, 而商业模式更倾向于具体价值创造规则的制定与实现。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的一种具体表现。Seddon等指出企业商业模式是Porter的企业竞争战略的一种缩影,它概述了企业以其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为目标并为客户创造和提供价值的活动系统的基本细节。Santos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回答的是战略概念中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只是战略的一部分;由于这种观点在对评价企业在战略指导下如何运用商业模式盈利非常有启发, 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战略是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有些学者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哈默尔(2000)、Afuah(2003)提出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包括了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Morris等进一步深化,认为战略是关于绩效的, 而商业模式与方式有关, 商业模式包括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
(三)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互补:事实上,战略和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并非一个词的两种含义。战略与商业模式是企业的两个侧面,相互之间是无法替代、互补共生的。从内容来看,商业模式侧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关注内部结构和价值实现,主要内容是如何具体的经营企业从而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包括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而企业战略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优势,是对企业的长远谋划,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方向,包含目标体系和行动体系。
在作用方面,两者都具有全局性,都面向整个企业;都具有系统性。战略分析本身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起点与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现有产业的界定、是否进入新产业或创造一个新产业,首先须依靠战略分析来把握所处的竞争环境,而这个过程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JM・ETLA(2002)等认为战略思考始于良好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系统是完成组织特定目标的核心经济关系,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改变产业的经济性,且难被复制,能够创造出强大竞争优势。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Magretta,Chesbroug具体分析了商业模式与战略在如何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而又互补的内容。马君、Mitchell 等(2003)研究指出最成功的公司就是那些能够将持续、有效的战略和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在一起作为发展基础的公司。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观
在综合了上述思考的基础上,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的观点向前推进, 提出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匹配观。分析以上这些观点, 尽管存在不同之处, 但它们都强调商业模式与战略是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的。如果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 将外部竞争与内部经营互补的进行匹配, 就会为企业获得绩效、创造价值, 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 从匹配的视角探讨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Zott 和Amit在考察了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后指出商业模式与市场战略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匹配关系。李东等也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容器,企业须通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将潜在的容器效应转化为真正的企业绩效。在具体匹配方面,Yip 指出常规战略能够改变企业市场定位, 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但环境的突变能引起的激进战略变革,使商业模式根本性的改变,有效地匹配冲突的战略, 形成动态核心竞争能力,产生持续优势。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战略又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长期愿景和价值主张。两者的有机匹配是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如何匹配
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有效匹配有助于学术界清晰界定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 指导企业界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和战略,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竞争优势。二者的有效匹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支撑并影响战略:在企业确立战略定位之后,应采取相应的竞争模式及商业流程。正确的战略定位本身不能保证企业盈利,还需要合理的商业模式支持。张文松认为一个战略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力与所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否相适应,商业模式此时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后的策略,商业模式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将各方交易活动相互连接,对企业的战略起到支撑作用。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因此商业模式对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其次,商业模式强调平衡协调,这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同样适用于企业战略并有助于克服战略盲点。
商业模式影响战略贯彻的实施效率与成本。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规则体系可形成对顾客行为及竞争与合作者行为的可预见性, 实施环境的可预见性将影响到战略的均衡性与稳定性。同时,商业模式影响战略调整的成本及控制效率。当商业模式对市场稳定性的支撑状况, 将影响到企业如何利用经验曲线以产生规模效益。企业更容易做出有关扩大产量、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安排,这些均有利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及把握。
(二)企业战略对商业模式的引导作用:商业模式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价值链、资源、战略网络、合作战略、交易成本等企业战略及创新理论。而这些理论一直蕴涵于企业战略理论之中。从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到波特的定位理论,Prahalad 等的企业核心能力等理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交易成本有深入研究;Gulati(2000)等的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的战略网络,Elliot(2002)提出企业战略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如何外部市场上实现企业间的差异化,以使企业与竟争对手相区别并取得优异绩效。这样,商业模式创新就可以摆脱以往对直觉和经验的依赖,而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竞争优势等企业战略的理论成果。因此可以说,战略为商业模式设计提供了长期愿景及价值主张。企业战略对于模式设计和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意义,企业战略的通权达变的思想有助于模式设计并完善其不足。
四、生态位评价能够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有效结合
现代技术革命发展刺激经济增量空间形成及存量空间的管理变革,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的重塑以及新兴产业的开发问题。变革和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决定了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的动态创新与变革的过程。理论上,商业模式与战略有效匹配的途径有: 通过设计商业模式的包容性, 提高主动性和增强灵活性和通过超越战略的路径依赖, 培育战略柔性和打破战略惯性来促进战略变革与创新。
现实中,在匹配的过程中, 最佳的战略与商业模式选择会随各种匹配因素变化而变化。由此,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研究中应考虑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亟需更系统精确的分析框架和更具普适性的评价措施体系。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应将时间变量加入到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函数中。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基于生态位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模型,试图将通过生态位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匹配起来并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以期指导企业的策略选择和发展方向。模型主要内容如下:当企业的内外外部因素( 资源、技术、需求、文化环境) 发生变化(正、负两种影响)会驱动企业开始寻求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创新。首先,企业应对自身现状及能力进行客观地、科学、全面分析, 寻求企业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匹配。基于生态位视角,将生态位与战略结合,把握生态位竞争战略;将生态位与商业模式结合,寻求基于生态位的商业模式创新。利用生态位评价对企业进行可有效的,动态的客观评价,若企业获得良好的生态位则可确定企业已创新成功,企业获得持续的生态位竞争优势,经济租金增加。当内外部环境再次发生关键性变化时, 企业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创新。通过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形成了企业的不断演进。
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在于评估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与匹配性。Morris 等(2003)认为匹配包括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内部匹配指商业模式构成因素内部和之间的相互匹配;外部主要指商业模式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匹配就需要对对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评估,以往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Tucker, 2001;Shelton 等, 2005),对企业来说更多是思路启发, 但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 要么需要复杂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复杂模型为工具,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 操作困难或难以为缺乏相关知识的管理者理解和接收(Gordijn,2001;徐迪, 2005)。生态位评价可有效的克服这些问题,首先,生态位评价给出了如何评价商业模式的落脚点和分析点,其次,从生态位评价可将企业战略具体化为生态位战略,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生态位评价将企业的评价方式从盲目注重创新方法或技术的先进性转移到实用性上来。翁钢民(2009)等学者对具体的生态位评价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设计, 在严格逻辑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科学的简洁、高效商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把创新要素归纳位较少的限度,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使不同商业模式,战略之间的评价和比较成为可能。同时,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创新的方法从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
五、研究展望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持续变革才能获得它独特的持久生命力与竞争优势,正如权变理论所指出的,最佳的选择会随各种匹配因素变化而变化。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 而且也必然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予以支撑, 企业追求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并不断接近最优的过程。商业模式的弱包容性、惰性、固化效应,战略的路径依赖性、客观刚性,组织阻力等都需要客观准确的评价方式来克服,本文引出生态位评价是对定量研究的探索,后续研究可继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Betz F. Strategic Business Models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002.vol 14, 21- 27 . [2] Santos J, Spector B, Van Der Heyden L. 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in incumbent firms[R].INSEAD Working Paper,2009.
[3] Morris M . T 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6) : 726- 735.
篇5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60-02
1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与商业模式有关的说法有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的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客户价值是企业通过其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盈利方式是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方式,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简单地说,商业模式就是关于企业“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综合体,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或经营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怎样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商业模式的确定是企业发展模式的起点,决定一个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规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2中小企业不同商业模式的风险分析
下面,我们结合中小企业经常采用的几种商业模式来分析不同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
21分工协作模式
分工协作模式是中小企业把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通过生产或提供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他们不是直接与大企业竞争,而是尽可能采取与大企业合作,做大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分工协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
211协同关系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的业务主要是由大企业提供的。因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就直接决定了大企业是否愿意把相应配套的业务交给中小企业来做,这也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业务量的大小和盈利水平。当然,影响协同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双方领导者的感情、过去合作的情况、中小企业配套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中小企业配套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等。一旦双方这种协同关系出现裂痕,对中小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要失去相应的配套业务,也就失去了利润的来源。
212大企业经营状态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承接大企业相应配套业务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大企业的经营状态,只有大企业经营状态好、业务量大,中小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配套业务量;否则,中小企业只有坐等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会经常处于待产状态。所以,大企业经营状态的好坏也是中小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
213成本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盈利的水平不仅取决于从大企业那里获得相应配套业务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自身配套产品和服务成本的高低。如果中小企业提供的配套产品和服务成本很高,不仅降低了自身配套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而且也相当于压缩了企业自己的利润空间。
214差异化的风险
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与大企业提供配套的中小企业有很多,除了前述因素外,中小企业能否从大企业那里获得相应的配套业务量还取决于自身配套产品和服务是否有差异化的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如果采用这种模式还应该注重建立差异化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时要在成本领先的基础上寻求差异化,要主动研发不同类型的产品为多个大公司提供配套服务,以分散自己的经营风险。
22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特许经营机构将自己拥有的商标、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权经营模式有助于中小企业在不需要大量资金的基础上快速拓展业务;同时,特许经营机构还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培训,弥补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的先天缺陷并获得经营上的支持。
特许经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固然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然而中小企业家选择该种模式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风险:
221特许经营成本的风险
特许经营的成本,特别是知名企业的特许经营费用更高,这是中小企业采用这种商业模式首先要考虑的。当然,和特许经营费用较高相对应,可能与知名企业合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业务和更高的利润水平。
222经营规模被限制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许多特许经营协议限定授权企业只能在指定区域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因此,中小企业因此会面临经营规模被限制的风险。
223独立性丧失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授权企业在获得支持和辅导时,往往会丧失企业的部分独立经营和控制权。
当然,和特许经营一样,很多中小企业也采用直营连锁或加盟连锁的商业模式来扩大企业规模,这类连锁企业有一个优势:它的可复制性很强,基本上只要把一个成功的样板店的经营模式复制到其他全国各地,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经营问题,这也就是麦当劳、肯德基能在全球遍地开花的原因。当然,一旦由于经济不景气或其他原因需要关闭连锁分店、削减企业规模时,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
23利基经营模式
在市场上,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补缺者。作为市场补缺者,他们应该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个细小部分,不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竞争,而是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利基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选择一个特殊的利基市场,集中力量或重点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润。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方面最具竞争力。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于差别优势容易消失,或者由于经营模式被模仿,或市场结构变化使得差别市场不复存在。正是由于利基经营模式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并不在于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而在于创造出一连串的短期竞争优势。
采用这种模式的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充分运用“创造性毁灭”效应,即在现有竞争优势丧失之前,将公司的战略竞争优势转移到新的领域或产品上。
3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供选择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一般来说,由于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所具有的规模和所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小企业选择并采用的商业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钱荒、人荒、电荒、高成本、高税收”的重压之下,传统商业模式对利润空间的大幅度挤压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入困境。中小企业要想突破发展困境,就必须从传统的低成本模式转移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来。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商业模式案例进行研究,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收入模式创新
收入模式创新是一种利用客户体验、选择和喜好来进行创新的模式,它主要是指通过重新配置产品或推出新的定价模型来实现创新,这种创新方式一般与产品的后续服务有关。例如,我国目前很多婚恋网站除了通过提供婚恋服务来向会员进行收费外,还会通过向会员提供增值产品、无线增值业务和开展会员收费活动等方式来扩大收入来源,当然,网站广告也是很多婚恋网站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2行业模式创新
行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向新行业转移、重新定义现有行业,并创建全新行业,实现行业模式的创新。例如,九阳股份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融合榨汁机以及电水壶功能,建立了小家电行业中新的细分行业——豆浆机行业。
33协作模式
协作模式创新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分析,重新定义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和组织边界。例如,美特斯邦威将工作重心放在服装设计、品牌运营、渠道建设上,而将生产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
近年来,部分加工类企业向价值链的前端如研发、设计,以及价值链后端如渠道、服务等延伸,也是协作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中小企业需要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进行资源整合,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上述几种方式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谭小芳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EB/OL].慧聪网,2012-07-06
篇6
商业模式的定义至今在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认识。Ramon Casadesus-Masanell(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逻辑,描述企业如何运营、如何为它的利益相关者创造和抓住价值。Zott&Amit(2010)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系列相互依赖活动组成的体系,从核心企业扩展到多个边界;这一行为制度使得企业和他的相关伙伴企业共同去创造价值的分享价值。
当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观点是Osterwalder(2005)所讲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组合。
㈠商业模式的两个特征
1、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层面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
如收入模式(广告收入、注册费、服务费等),向客户提供的价值(在价格上竞争、在质量上竞争),组织结构(自成体系的业务单元、整合的网络能力)等,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
2、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
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他们相互支持和互补,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㈡商业模式要素
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㈢商业模式的设计工具——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是把业务分解成战略上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的一个工具,是其他渠道成员,如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完成的一个更大的活动的一部分。关于价值链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重视价值链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管理;二是关注竞争优势的构建;三是关注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产品流信息,以便减少缺陷和库存,加速到达市场的时间,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2、价值链分析
3、保险业价值链演变
传统保险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产品研发,市场和品牌推广,保单销售,承保,理赔管理和客户支持,再保管理和投资管理等多个环节。
全球领先的保险集团基于价值链的战略选择的本质在于对价值链各环节的选择和组合,表现为整合与进一步发展、共享与内化、外包等多种类型,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价值链整合与专业化发展产生了产品专家,外包产生了平台/交易专家,共享与内化产生了渠道专家。
⑴产品专家:聚焦于产品创新和价值增值服务的创造,具备卓越的、基于客户数据的精算技能和深层客户分类知识,重新整合保险价值链,并与整个保险价值链结成合作伙伴。
⑵平台专家:具有市场导向的商业模式,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导向方法,提供客户所需的架构、维护和相关服务,规模经济是关键。
⑶渠道专家:聚焦于客户需求、理解客户,不仅限于保险产品销售,而是聚焦于客户需要,通过多渠道和方法,扩展可能的销售渠道,探索与保险产品相关的附加服务。
二、保险集团的商业模式
随着全球保险业进入渐进性产业演变的成熟阶段,整个行业的增长也趋于放缓,传统保险价值链和原有模式正在受到质疑和挑战,保险价值链也在发生着演变,逐步被分解成独立的价值片段。
为了适应客户价值主张的变化,保险集团不得不通过在分解后的保险价值链上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商业模式,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由于价值链是设计新商业模式过程中考虑得重要因素,因此保险集团实际上的新商业模式与前述三种保险价值链定位基本一致。
㈠第一类:渠道专家和价值链整合模式
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为了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客户群基础,以强势品牌为立足点,发挥渠道优势,都选择了渠道专家和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这种模式的保险集团必须是产品专家,同时具备强大的价值链整合能力。
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通过交叉销售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业务线扩展到其他金融业务领域(如养老基金、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贷款、储蓄、甚至租赁和信用卡等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以期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在不同业务间产生协同效应。这类保险集团的盈利模式是:利润=承保利润+其他金融服务利润(如利差)+投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承保业务与其他金融服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
综合性保险集团通过发展保险关联产品和服务,将业务扩展到与保险业相关联的产业(如与意外险相关联的救援救助业、与健康险相关联的医疗产业等等),向客户提供保险与关联综合服务。这类保险集团的盈利模式是:利润=承保利润+保险相关服务利润+投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承保业务与保险关联服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
㈡第二类:平台专家模式
在保险业外包需求的刺激下,还产生了一批专业化平台公司(如专业保险公司、专业理赔公司、专业再保险公司、专业模型公司等)。其中,全球领先的保险经纪集团(如Aon-Benfield、MMC、Willis等三大集团)通过为(再)保险客户提供(再)保险市场研究与分析、保单销售和客户技术支持及咨询等外包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平台专家,以满足客户的外包需求。保险经纪集团的盈利模式是:利润=保险经纪业务+咨询服务利润。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以保险经纪业务为基础的高增值咨询服务。
㈢第三类:产品专家模式
产品专家模式是将资源、能力和业务聚焦于某个细分市场(如RGA聚焦于寿险再保险市场、安泰聚焦于健康险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地专业化服务。这类保险集团的盈利模式是:利润=承保利润+投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产品创新和稳健投资之间的平衡。
㈣第四类:投资模式
除了以上所述三种类型商业模式外,实际上还有一种商业模式,那就是投资型保险集团的代表——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采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链整合模式——以“零成本”保险资金为核心的产融投资价值链模式,即以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为股票投资提供零成本资金,而股票投资的收益又转化为实业投资的资本金,实业投资的利润成为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盾。这类保险集团的盈利模式是:利润=承保利润+投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严格的低成本承保、流动性和高收益投资。
三、保险集团商业模式案例
㈠安盛集团——渠道专家和价值链整合模式
安盛集团的新商业模式是价值链整合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即向客户(包括个人、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提供范围广泛的金融保障产品和服务,包括满足客户生命周期内的保险、保障、储蓄、退休计划、财务规划等需求。
为了实现全方位金融服务模式,安盛希望巩固、增强、发展内生增长,保留现有客户并吸引新客户,保证集团能够抓住真正的外部增长机会,将发展努力集中于更有盈利性的部门,集团寻求巩固在发达市场和高增长市场的地位。
安盛设置了五条运营优先权或称变革催化剂——即五个增长引擎:
1、产品创新:是差异化的源泉,反映了安盛每当在其市场引进新产品时希望提供价值增值的渴望。
2、核心业务专长:安盛的目标是以最优价格提供最好的服务。
3、渠道管理:是差异化的第二个源泉,反映了安盛通过减少渠道管理压力增加销售业绩的渴望。
4、服务质量:是安盛不断追求的目标。
5、效率:安盛致力于减少运营成本和改善运营质量。
为了实现卓越运营,安盛倾听客户声音,采用了员工持续的流程改进计划。全球战略是利用集团规模和网络,鼓励本地化发展和开发协同效应。
㈡AON(怡安奔福集团)——平台专家模式
AON是平台专家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其优势就是聚集客户,由战略客户管理人和客户关系管理人与客户合作,共同理解客户的独特需求,通过在保险产品、功能和客户行业等方面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与客户业务的无缝连接。
㈢RGA——产品专家模式
RGA集中于寿险再保险业务,目前在全球寿险再保险的市场份额已经跃居第三位,仅次于慕再和瑞再。其远景是成为以客户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全球领先的寿险再保险人。其使命是,利用在寿险再保险的专业技能,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提高交易便利性;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有效而快速的响应;雇佣有潜力的员工,为他们创造高效环境;为股东提供持续增长和盈利。
㈣伯克希尔集团——投资模式
伯克希尔集团是最为成功的投资型金融保险集团,其业务分布广泛(涵盖财产保险与再保险、公用事业与能源、铁路运输、金融、制造、服务和零售业等)而且相关度不高。其中,保险业是其组合的核心,为证券投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而证券投资获得的收益又成为其实业投资(公司收购)的资本金,最后实业投资的利润为保险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这个后盾的推动下,保费收入与浮存额进一步扩张,证券投资业务有了更充足的资金,然后是更大规模的实业投资。在这个产融价值链的循环中,伯克希尔的资产和收益都在快速增长着。
㈤瑞士再保险集团——(再)保险金融创新模式
作为领先的全球再保险人,瑞再为管理资本和风险提供再保险产品和金融服务。瑞再2007年提出新战略,认识到全球风险转移市场的环境正在快速演变,为赢得持续的盈利性增长,瑞再努力革新商业模式,采取更加整合的业务处理流程,着眼于扩大客户基础和有效率的风险转移解决方案范围。
篇7
这正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家制定的国家战略是“产业结构升级”,在国家宏观战略之下的微观经济体――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呢?
中国企业的这一轮产业升级,并不是说就不要中低端制造业了,而是要对中低端制造业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向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附加价值。
而要达到持续提升赢利能力和附加价值,最核心的战略就是要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
有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模式对于企业有多么重要。
一、商业模式就是帮助企业持续高赢利的战略
中国企业普遍处于低利润区甚至无利润区,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如何实现中国企业从“挣血汗钱”、“卖苦力”向高利润转变,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利。而企业要实现赢利,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在哪里。
商业模式就是着重于发现利润区,并创造新价值。
往往一个行业都有一条价值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的打造和销售,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
研发
采购
制造
物流
营销
服务
(制造企业价值链)
而在这条价值链条里,是有着好多个利润区的,而且每个利润区的利润高低是不同的,有的利润区高,有的稍高,有的则很低。作为企业,就是要准确把握价值链的高利润区,然后根据这个利润区去设计自己的赢利战略和模式。
除此之外,在任何产业价值链中,利润区不仅不是均匀分布的,而且还会随着产业的成熟而不断漂移,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利润就会离开那里。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本身竞争力的薄弱和全球产业链的分工,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中间的生产环节,这一环节是利润最低的部分,只占了整个产业链利润的10%,而其余90%的利润则被欧美企业拿走了。
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企业重新定位于高利润区并获得持续赢利能力的问题。相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则是指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而要在原来制造业的核心环节――加工制造环节里,逐渐开始往价值链的前后端延伸,推动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品牌营销、金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发展,这些业务本质上就是使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的关键环节。
商业模式,就是强调帮助企业定位于这些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然后对企业整个商业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塑造,以打造企业的长期持续赢利能力和不可模仿的战略优势。
二、商业模式帮助企业实现从产品时代向价值时代的转变
中国企业从前的两个成功模式――“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从本质上讲,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的竞争规则。
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公司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改进它们的产品,依靠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来取得规模效益。市场份额是产品时代的前进旗帜,是指路的明灯。它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利润就会接踵而来。”
于是。企业就会要求不断加大生产力度,依靠低成本竞争占领更大市场份额,走的是以数量扩张、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这种低成本思维沿用了传统的战略思想,认为努力争做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会非常有效。成本思维一开始会相当有效,因为在供大于求的时代,市场也由很多对价格敏感的顾客组成,购买者不关心品牌间的差异而且讨价能力很强。这个时候关键点在于价格要比竞争者低,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但是,成本思维会进入一个陷阱,只有产量迅速增长才能不但降低成本,为企业赢来更大的降价空间:只有降价,才能多销产品。这种低价放量的循环要求高投入、降价、上量三者相互联系,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够运行良好。一旦企业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链条断裂。而且,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降价越来越多,利润会越来越薄。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还能勉强支撑,一旦成本上升,如此低利润的运作模式将难以为继,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2008年,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关门和倒闭的原因。
以产品为中心时代追求更大市场份额的思维路径,是一种短视的经营模式,它是以牺牲企业可得利润为前提的。对市场份额的努力追求和客户力量的增强,使得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下降,整个行业都集体陷入无利润区。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无利润区不断产生。无利润区是企业的“黑洞”。这个黑洞将象自然界的黑洞不断吸入光线那样,不断地吸入企业有限的资金,而最终不产生利润。
有鉴于中国企业和中国行业大多已经进入到低利润的竞争阶段,这就预示著,以前的那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规则正在被新的游戏规则所改变,这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是价值时代的思维模式。更进一步地讲,就是说经济环境将要从旧的以产品为中心、重视市场份额和市场规模转向新的、以客户和价值利润为中心。
一个新的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时代到来了!
价值战略者强调竞争不是基准,一个公司应该在价值上追求领先,以主导市场的发展。价值战略老从来不说,这是竞争对手正在做的,让我们予以还击。
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
更直接地讲,价值战略者追求的取胜策略不是依靠低价格制胜市场,而是从价格转移到价值,从市场转移到顾客,从产品转移到产业,进入价值链高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
企业要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神话,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而创造价值的方式中,商业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模式是创造价值的艺术。它提供了思维框架、概念化的模型以及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可以使公司的管理
者确认哪些机会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并在交付这种价值时获得利润。
商业模式分析的中心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整个价值创造系统。换句话说,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战略看做是有系统的社会创新,即对复杂的商业系统进行连续的设计和再设计。
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可以断言,在商业模式主导下,一切价值都将重估!
三、商业模式转型帮助企业再造成本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原有的习惯性的战略设计,首先是从企业内部出发,基于公司的核心能力和它的资产,找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根据这一能力来做“取舍”,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包括选择多元化或专业化以及企业业务定位,然后转向投入要素和原材料,定价和出售,最后才是渠道。
这种传统的价值链思维,是由内而外的,而由于中国企业从前的成功模式是“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所以这样的由内而外的战略设计,往往就是基于企业本身的成本优势,进行低利润的“红海竞争”,却忘了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以创造高利润。
传统价值链,从资产和核心能力开始,由内而外 资产/核心能力 投入/原材料 产品/服务 渠道 客户
同时,这种由内而外的战略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巨大变化,还在依据以前80年代到90年代的消费环境来制定战略,必将产生战略的偏失。
首先,国内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低成本竞争、市场份额导向、规模优势之所以在以前能够制胜市场,是因为以前的中国市场处在需大于求的阶段,在这个时候,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此时市场是基于需求,而非基于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顾客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其话语权是非常缺乏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
2D00年以后,中国经济已从“过剩经济”向“饱和经济”转变,“饱和经济”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话语权的增强,“饱和经济”打破了顾客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平衡。现在,市场处于供远远大干求的阶段,顾客的权利开始超越生产者的权力,顾客开始具有话语权。
这种市场大环境的巨变,要求企业必须调整导向,从规模导向调整到顾客导向上来。
其次,则是消费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战略起点需要改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中国消费者分层的趋势日益明显。如果要把国内市场按照经济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标准进行划分,国内市场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也就是顶层,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主要的购买群往往是中产阶层和白领,其中80后一代也已逐渐显现出他们强大的购买能力了:
第二个层次是成都、武汉、杭州等省会城市,它们是国内的一线城市,其中坚消费群往往也是中产阶层和白领。可见,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主力消费群几乎都是中产阶级,其消费特征是:他们所占数量比例最大,而且消费方面比较偏重于国际名牌,讲究时尚和新潮流,诸如喜欢耐克、苹果等;
第三个层次则是地级市和县城,这些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主要是公务员和做生意的,他们消费的对象常常是国内名牌,诸如安踏、361度、七匹狼等等;
第四个层次,则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这些市场主要的消费群是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常常不讲究品牌,讲究的是价廉物美。
中国消费者消费分层的日益复杂性,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必须从消费者偏好出发来制定战略,而不是由内而外。如果由内而外,先从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开始,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考虑到各个层次消费者的差异,而导致顾此失彼,甚至不得要领。
所以,现代价值链要求以客户为中心,起点是客户,然后转向核心资产和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去发现可能的方案。
现代价值链:从客户需求结构开始,由外而内创造价值客户需求结构
渠道
产品/服务
投入/原材料
资产/核心能力
有效的企业战略一定是顾客导向的,这应该成为一条真理。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留住顾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以及敏锐的市场感觉,并能够明确表达企业的定位及方法。企业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使得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业系统、分工以及激励政策等都以顾客导向为基本前提,调动企业所有的资源围绕着顾客需求展开。
而商业模式系统制定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顾客,并为他们提供价值。并为此而构建企业新的商业系统和核心竞争能力。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企业改革。商业模式首先强调的是对商业系统的重塑,在此基础上,再对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关键性的创新,由此形成既有重点又有系统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说,商业模式是帮助中国企业改变战略导向,重构成本优势之外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这样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企业所迫切需要的。
当今的中国市场,再依靠以前那种生产出一种产品,就希望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市场已经在转型,我们的企业家必须要转变思维习惯,改变以生产为主导的思维,去寻找行业价值链里利润最高的环节,然后结合企业本身的优势,创造出自己新的利润模式,如此,方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握先机。
否则,如果仅仅希望依靠产品打天下,其结果多半是一败涂地。因为,不管在哪个行业的哪一个门类,国内市场竞争都已经非常激烈,这个时候,市场需要的不是多一种产品,而是需要多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篇8
上个世纪90年代,James Brian Quinn创造性提出相关概念之后,学者们就已经对智慧企业进行研究,但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尽统一。从纷繁复杂的学术观点来看,有关智慧企业的内涵仍有共性可寻,即信息驱动,智能覆盖,以灵动管理模式应对环境突变,使无生命体转向拥有高级综合能力的组织形式。
(二)基本的特征
智慧企业是根据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而进化出的高级组织运营管理模式,其本身必然蕴含了众多独特优势。本文总结出智慧企业三个方面的特征:柔性化管理、智能化对接、无界化整合。第一,实行柔性化管理方式,破除“刚性管理”的弊端,潜移默化使员工将强制性行为转为自发性行为[1],在“无为”中获取员工忠诚和信任。第二,将信息技术穿插于价值链中,实现对内对外的智能化联结,以科技创新驱动组织运行,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2]。第三,打破界限壁垒,联合产品、服务、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组成动态合作联盟以适应市场变换速率以及达成共赢格局。
二、智慧企业商业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B2B,B2C,ABC及FABC等创新型商业模式颠覆传统营销模式,创造多元商务生活融合方式。本文借鉴成功互联网企业的成熟商业模式,力图总结出一同具有竞争优势的智慧企业的商业模式。
(一)新型营销平台创建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下,这些移动平台的使用将使企业不断贴近顾客生活,实现双方随时随地零距离交流。企业一方面通过移动营销平台,有效便捷传播产品信息,并且在与用户的实时互动中,形成“一对一”精准营销,有利于开发和管理用户;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联合互动营销,在推广企业品牌的同时,带动线下产品销售,扩宽盈利点,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二)移动终端最终支付
随着“虚拟经济”以及“掌上时代轰轰烈烈的来临。将企业产品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略去复杂的销售渠道,通过手机终端实现最终支付,开拓出企业更大发展空间,催生企业发展模式的急速变革,衍化出一大批新型产品或服务。而最近手机支付宝、微信等的强势来袭,更是迎合了移动终端愈发重要地位的趋势。
(三)实虚产品或服务结合
实虚结合模式通过免费或收费极低的网络虚拟服务或功能获得顾客关注度,并以此为跳板再通过线下相关补充或不相关的实体物品或服务赢得最终利润。其实这种模式的原型为直接交叉补贴模式。智慧企业应转变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的固化模式,尝试利用虚拟网络的新盈利模式――线上线下实虚结合,双道模式变换盈利。
(四)采用客户体验模式
仅依靠质量和服务已经无法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实现客户价值,客户体验管理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秘钥。正是这种产品或服务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感受差异,构成了用户对产品、对公司更为直观的认知,以此激发顾客下一步购买的欲望及其动机。目前这方面苹果体验店及淘宝客服做的比较好,这也是两种实虚不同客户体验方式的代表,极具代表和模仿意义。
(五)联盟其他参与者
以联合结盟等方式,将互补或不相关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组合起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这种极大集成模式所创造出来的竞争力是任何一家单独的企业所无法比拟的。随之更会带来定价自由的强劲优势。在实现企业之间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也达到最优化,迎合了“自然驱动”下的绿色浪潮。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更为可持续也更为高效。
(六)引入第三方市场
篇9
他说:“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企业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空白点,大多数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来完成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而美国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在生产到传播再到营销的一个数字化流程已经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未来文化产业要贴近人们消费需求进行四屏合一,实现跨平台无缝衔接,并通过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流程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大量的客户。同时也能通过数字化管理,在生产体系当中带来创新。
新元文智在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投融资服务中,发现目前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存在八点困境:第一是创意的不确定性。创意是依托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恰恰是稀缺的。第二是资源有依附性,很多公司和电视台进行合作,或者你的广告资源是来自于第三方。第三是文化项目创作周期过长,一般创作一部电影要半年或一年,甚至两三年,但是收益却是短期的,一般上映期最长不到一个月。第四是外部资源不稳定。第五是政策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第六是新技术带来的破坏性。第七是消费需求的波动。第八是对消费者的偏好把握难度较大。
刘德良指出:文化产业企业一定要把市场的需求把握精准,要真正去理解市场需求,运用多种综合手段,在产品创新、在技术应用、产品开发方面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产品一定要有门槛,如果轻易的被别人模仿,轻易被超越,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不出来。我们的企业往往站在主观意愿去思考企业的经营,但这远远不够,一定要基于产业链和行业的发展规律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判断,做出有计划、有准备、有的放矢的发展战略。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向
“新元文智经过3年多的研究咨询工作,对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成功实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刘德良介绍说,成功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点可以分为以下8点:
第一是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与内部运营管理的标准化。比如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企业,它们把市场化分散的资源,导演、编剧、演员、作家等等一些,通过内部形成一个严谨的标准化的标准体系,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结构,生产体系,带来的每年度稳定的作品的产值产量,以及保证了作品生产的质量。
第二是品牌产品打造与强力营销体系。比如亚洲联创做的文化音乐剧《猫》,以及深圳华强科技集团开发的主题乐园“方特欢乐世界”,他们通过优质高端的产品,创造一个强力的营销体系,最终塑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吸引消费者持续的消费。
第三是散落资源网络建设与新型业务模式。分散的广告媒体资源通过以技术为基础,内部的流程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高价值的广告网络。比如象分众传媒、快客电视传媒等。
第四是贴近市场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比如杭州金海岸、山水盛典,把贴近社会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打造出来,实现了创造体系、产品体系和连锁的运营、经营管理体系管理的完美结合。
第五是上下游产业贯通和综合收入模式。像华谊兄弟、盛大文学、盛大游戏、完美世界等,他们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进行贯通,从而能够使版权的价值,创意价值最大化。因为创意是稀缺的,如果一个良好的创意如果没有办法产生系统化的运营,产生足够大的价值,那么这个创意的成本是很高的。
第六是跨界产品开发和综合运营的管理体系。比如淘米网、明日阳光。明日阳光把篮球的培训加英语口语的培训,再加他的舞台表演,完美结合在一起,把美式篮球培训原汁原味的移到了中国,受到孩子和家长一致欢迎。
第七是市场渠道建设和多元化经营业务模式。像万达产业集团,走的是一条市场渠道的建设,和多元化经营模式之路,从电影院线到演出剧院,再到文化地产,对接电影制片、演出剧目和主题公园。
第八是技术为先新兴内容发行传播平台。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传播平台、内容发行平台的打造,像视讯中国、华视传媒、优酷土豆、百灵时代传媒等等一些,把技术变成一种工具,从而实现数字内容的转播和带来以苹果iPod、手机为人们提供现代化便捷贴身的娱乐工具,像我们这次看到的唱吧、欢聚时代,都是技术到工具到用户到平台。
新元文智经过深入研究,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思考方向:第一是认真思考产业链的结构。文化产业目前发生快速的变革,凡是对未来的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敢于去打破现有产业链的结构的企业,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的企业。产业链价值和结构的重构,其实是当前的一个文化产业大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
篇10
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始第二天,9月14日,论坛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颁奖仪式,来自菲律宾、老挝和阿富汗的三名企业家因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授予亚洲“年度社会企业家奖”。
根据颁奖机构施瓦布社会企业家基金会的颁奖介绍,“社会企业家”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一些人,既包括各行各业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家,也包括热心于教育、废弃物处理、公共卫生和农村发展的人。他们的共同目标是造福于大多数人,造福于人类社会。
在中国,“社会企业”是一个新名词,目前中国的社会企业还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鲜有较成功的案例,且面临难以坚持创始发展理念、缺乏接班人及科学化管理等诸方面的问题。
全新的企业模式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人们听到我的这些想法之后说,这个老头子怎么疯了,这种事情怎么行得通呢?但是获奖之后,大家就会说,这真是一种睿智的想法,真是太棒了。”
2009年3月11日,被称为“穷人银行家”的尤努斯来到北京,接受国内多家媒体采访时做了如是感慨。
也许是因为国内目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现实,面对这个因帮助穷人而荣获诺奖的孟加拉国人,中国的财经媒体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他的每次回答和每一个观点,几乎都无情地撞击、甚至粉碎了我们救助穷人的传统理念和现行做法。
“就我本人而言,我不是特别鼓励(传统)慈善,我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慈善家。”作为以帮助穷人而闻名的尤努斯,此番表白让记者颇感意外。
他解释说:“我觉得钱不应该总是按照慈善的方式来用,我也经常向一些慈善家宣传,告诉他们慈善基金完全有其它的更好的用途。”如果你只是持续地向别人提供慈善捐款,实际上是害了他们,而不是帮助他们,因为他们会过度依赖你,而你也没有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如果换了我,我就会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现在这种生活境遇,而不仅仅是向他们撒钱。”
他举例说,即使对乞丐,他也不采用慈善捐款方式。今年格莱珉银行开展了一个救助乞丐的项目,选择对象为世代是乞丐的人,这些人除了乞讨之外没有任何一技之长。具体救助方法是:把钱给乞丐,让他用这些钱买一些水果或者饼干;然后,在乞讨的时候告诉被乞讨者:施舍点钱或买这些水果和饼干。实验的结果是,很多施者既给钱,也买乞丐手中的水果和饼干。而向乞丐最初提供的2000-3000元资助,后来增长到了10万元。
“后来有15000人因此不再当乞丐了,他们的推销工作已做得很好。对这些乞丐,我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完全是发挥他们个人的能力。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创造性的,无论他生活在什么地方、无论他属于什么阶层,只不过他的创造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可能生锈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上面的锈抹掉,给他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实际上,另有资料显示:2003年,尤努斯就把目光瞄准孟加拉数百万计的乞丐,发起“奋斗成员”项目,最终帮助了7万多名乞丐改善生存条件,摆脱乞讨生涯。
尤努斯介绍说,当初在孟加拉国给当地妇女提供贷款时,也曾碰到这种情形:“这些妇女会说不要给我钱,我这辈子都没碰过钱,这个钱给我丈夫用好了;但是我们坚持把这个钱给她们,并让她们自己思考这些钱怎么用。当然这个过程花了很多年时间。”
尤努斯和格莱珉的创新实践在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就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其成功经验和模式已经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得到推广,甚至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开始采用小额信贷来帮助穷人脱贫。
我们发现,社会企业与传统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目标驱动型”,后者是“利润驱动型”;前者追求实现相关的社会目标,后者追求财务利润最大化;前者在收回股东的初始投资后,不分红,企业获得的利润均用于继续扩大规模,支持长期社会目标;后者按股东出资比例分红。社会企业与传统企业一样,也要同样面对产品、服务、消费者、市场、费用、收入、利润等问题,所不同的只是用社会利益原则代替了利润最大化原则。
尤努斯承认,小额贷款无法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也不是一举消除贫困的神奇药方,但至少指向了人类的福祉方向。“我努力想象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产生于小国寡民的社会企业采取了小国寡民的模式,其模式本身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还有待证实,但这种尝试本身却契合了人性最深层的需求。
至于人们怀疑“社会企业”的概念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想法,尤努斯说,那是因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没有为此提供理论支持”。
后商业时代的社会企业
2009年3月6日,德国巴斯夫公司和孟加拉的格莱珉医疗保健信托基金公司宣布合资成立巴斯夫-格莱珉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介入,原本被视为零敲碎打式试验的社会企业开始涂上了一抹宏大的色彩。
格莱珉医疗保健信托基金公司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旗下的公司。按照尤努斯在《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一书中的解释,社会企业是由更宏大的使命驱动的营利性公司。社会企业有私营部门的活力和创业精神,通过市场经济筹集资本,有产品、服务、客户、市场、支出和收入,它区别于普通营利性企业的特点,是它以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取代了利润最大化原则。
巴斯夫-格莱珉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尤努斯关于社会企业的第一次探索。在此之前,他已与达能进行了类似合作。2005年10月,达能集团CEO弗朗克・里布邀请尤努斯访问巴黎。期间,尤努斯建议双方成立一家“革命性”的合资企业,并采取一种混合的新组织结构。2006年,达能集团与格莱珉公司各出资一半,成立格莱珉-达能食品有限公司。2007年2月,合资公司正式投产。开业仪式上,格莱珉-达能食品有限公司还邀请法国著名球星齐达内出席造势。
像尤努斯的穷人银行一样,两家企业规模都不大。从产品层面上看,尤努斯与达能和巴斯夫成立的两家社会企业都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格莱珉-达能目前专门生产营养强化奶酪,巴斯夫―格莱珉主要生产食物营养添加剂以及具有防疟疾功能的蚊帐,这两家企业的目的是改善孟加拉人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营养不良状况。
格莱珉-达能公司必须自负盈亏,不过像非营利组织一样,其驱动力来自非商业性目标。如果进展顺利,其投资者能够象征性地获得1%的分红,其他利润则投入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中。巴斯夫-格莱珉公司与此类似。巴斯夫表示,成立合资公司目的是改善孟加拉国贫民的健康和商业机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弥补自己的成本,并补偿合作伙伴的最初投资。
尤努斯在谈到格莱珉-达能公司的首家生产厂时说:“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厂,但它传递出了重大信息。”达能公司CEO弗朗克・里布也说:“我们在挣钱的同时也能做好事。我深信,人类的未来在于我们开发新商业模式和新型商业公司的能力。”巴斯夫董事长汉布莱希特则指出,社会企业是巴斯夫的新商业模式。他说:“社会企业是一种利用价值创造价值的绝好方式,巴斯夫正在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的合资企业不仅将为解决孟加拉的社会问题提供长期帮助,还能让巴斯夫开拓新市场和顾客群。”
按照尤努斯的设计,社会企业既有别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他认为,非营利组织虽能够产生社会效益,但自我维持性不强,侧重于社会使命的社会企业的优点在于既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又能够自我维持。此外,由于其收益的大部分将重新投入到企业中,社会企业便有可能在社会上进行同类复制,最终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格莱珉-达能设定了四大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开发出有高营养价值而且穷人能买得起的产品;第二个目标是改善所在地区的生活条件,包括工作、收入水平等;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第四个目标是确保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格莱珉-达能生产“硕体多”(Shokti Doi)牌营养强化奶酪。Shokti Doi在当地语言里是指“能使人强健的东西”。这种奶酪每80克就能提供一个儿童一天所需的维生素A、铁、锌和碘等营养。尤努斯希望通过这种产品,改善孟加拉人口特别是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
孟加拉的整体收入水平很低。有数据显示,该国37%的人口每天收入约为1―2欧元,22%的人口收入每天不足1欧元。为了让一般贫民都能买得起,格莱珉-达能将“硕体多”的价格定为5塔卡(约6欧分)。格莱珉-达能设计的社会利益还不止于此。尤努斯希望,通过该项目能够增进孟加拉的就业,特别是妇女的就业,最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link 社会企业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UK】)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并认为社会企业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企业导向――直接参与为市场生产产品
或提供服务;
社会目标――有明确的社会和/或环境
目标,如创造就业机会,培训或提供本
地服务。其伦理价值可包括对本地社会
技能建设的承诺,为实现其社会目标,
其收益主要用于再投资;
社会所有制――治理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通常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团体(如员工、
用户、客户、地方社区团体和社会投资
者)或代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
实施控制的托管人或董事的参与基础之
上的自治组织。它们就其产生的社会、
环境和经济影响向其利益相关者以及更
篇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O2O这种线上线下资源互动整合的发展模式已经成功融入各行各业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物业管理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其融入O2O模式后发展社区O2O能够改善物业管理模式,完成物业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同时更新物业管理企业的商业模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商机。
2社区O2O物业管理企业商业模式
随着社区O2O的进一步发展,社区管理变得更加完善的同时,也方便了业主的日常生活,笔者以一应云社区为例对社区O2O物业管理企业商业模式展开分析。一应云社区是一应云社区商务集团和长城物业集团共同打造的社区管理平台[1]。打造一应云社区的主要目的是使物业管理能够更加的现代化、高效化,在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为广大业主营造一个便捷的生活环境。
2.1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O2O企业达成合作的基础,包括共享物业和共享客户资源,如图1所示。物业管理企业拥有大量的社区物业资源和业主资源,这些资源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吸引社区O2O企业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的主要手段。通过对社区资源、业主资源的有效整合,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O2O企业各展所长,强强联合,共同创建物业行业生态价值圈,使物业管理企业的商业模式向着良性的方向转变。一应云与长城物业所达成的合作,就实现了对物业管理资源、社会服务资源以及社区商务资源的共享。其中,物业管理资源共享实现了高端化的物业服务工作,包括小区内的保洁、顾客服务、秩序管理等工作;社会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中的公共服务整合、公众互助支援等;社区商务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商务中的客户需求管理、销售终端运营等。对这三种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后,一应云社区形成了三大系统,分别为物业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区商务系统,这三大系统是一应云社区的主体架构,为其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社区O2O平台的建设
建立社区O2O平台,就是要在传统物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创建全新的服务功能。一应云社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用于管理小区物业的物业平台和为业主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社商平台。物业管理企业将所有的小区物业工作,像是入住管理、装修管理、安保工作等,全部放到线上物业平台,从而提高物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得物业部门办公效率更高;而社商平台与微信、App移动客户端等第三方平台达成合作关系,从而为业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O2O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传统物业管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在物业管理市场的层面上,显然卖方就是物业服务公司。因为物业所提供的服务含有集体性,因此其属于公共物品范围,任何单一业主都无法决策其价格,换而言之,只有全体业主或是具有代表性的业主才属于真正的买方。但是在当前物业管理的市场中,大部分住宅区并没有成立买房业主大会,使得物业管理的市场长时间处于一个有买无卖的畸形状态。这样的情况导致物业管理企业即使不进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依旧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并且生存下去。然而这样的发展观念会使得物业管理企业逐渐丧失发展动力,企业的竞争力也会降低,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2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O2O中面临的机遇
3.2.1转变商业模式
社区O2O的出现,使得物业管理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变革,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智能化改变。小区物业管理中有些需要依靠人力完成的重复性工作,可以完全由智能化机械设备代替,降低物业管理企业的人力成本投入,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物业管理可以凭借其掌握的资源吸引社区O2O企业,从而扩大物业管理的范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2缓解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由于业主和物业管理部门沟通不畅,导致业主往往不满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甚至双方爆发冲突。而社区O2O融入到物业管理中来后,为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当业主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和物业进行线上交流,从而将问题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满意度,从而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为物业管理公司赢得口碑[3]。
3.2.3闲置资产再利用
小区内部的闲置空间很多,对于大部分闲置空间物业管理企业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空间资源的浪费。社区O2O平台进入物业管理中后,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借助其优势引入社区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小区的闲置空间,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一项收益,还能够活跃小区的气氛,提高业主对小区的满意度。
3.3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O2O中面临的挑战
3.3.1社区O2O的竞争力不高
跟淘宝、京东等成熟、大型的电商平台相比,物业管理企业的社区O2O的竞争力不高。淘宝、京东创建的时间长,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样化,使得社区O2O这一新兴平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3.2产品服务要求更高
社区O2O平台和客户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导致业主对社区O2O平台的产品服务要求更高。如果业主在社区O2O上获得的服务并不能令其满意,业主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物业管理企业造成的问题,并且这样的问题一经传播,整个小区都会知晓这个问题而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产生质疑,最终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4]。因此,对于社区O2O上的商品和服务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要严把关。
4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O2O是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物业管理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把握住这一机遇,直面挑战,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牟敏,程鹏.基于社区O2O的物业管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6(08):19-21.
【2】黄昇.共享经济、社区O2O与物业管理创新[J].城市开发,2017(07):14-15.
篇1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被中外学者所关注。早在21世纪初,Zott和Amit[1]、Pohle和Chapman[2]、Johnson[3]等学者就以各种研究成果的方式证明了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Chesbrough H和Rosenbloom R S[4]指出商业模式是技术到产出的必经之路;Magretta J[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将企业各个环节的活动系统地整为一体。总之,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国内学者也对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行为进行研究:王翔、李东、张晓玲[6]就以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为例给出了商业模式对企业间绩效差异的驱动分析。Henning Kagermann、WeiYing Zhang、Hubert Osterle(孔翰宁、张维迎、奥赫贝)[7]也在专著中提出了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商业模式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产生哪些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变得愈加重要起来。本文就是以创业板上市的新材料企业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给出这些企业的企业绩效与其商业模式之间的影响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本文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选取了47家新材料企业作为样本对象。为了能衡量公司在同行业所处的水平,将不能用于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的公司予以剔除。通过巨灵金融数据库(用于比较企业的绩效水平)采集新材料企业的财务数据,客观地反映企业在3年中的经营状况和绩效。
2.2 变量定义及分析方法
商业模式变量是本文研究的自变量,属类型变量。为了增强商业模式分类的商业模式要素上的创新,把新材料企业商业模式分为五大类:技术型、产品型、升级型、市场型、区域型。创业板新材料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按照这个分类得出表1。笔者把企业绩效和价值变量定为变量,属数值变量。对于企业绩效和价值,国内外尚未形成一致的、普遍适用的衡量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选取适当的指标。我们认为,考察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绩效和价值的作用,必须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完整考察商业模式对不同效的差异化影响,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综合考虑偿债能力、人力效率、营运效率、盈利能力、成长性、现金流能力和市场价值7个方面,每个方面选择两种及以上变量,同时为让市场价值尽可能反映企业价值,市场价值选取PE值和PB值来测量。
说明:表2变量数据中,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为上市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与2009年数据比值的平方根;2011PE值为上市公司2012年1月至11月股市成交均价除以2011年每股净利润;2012PE值为上市公司2012年1月至11月股市成交均价除以2012年预测每股净利润,2012年预测每股净利润取最近3个月内券商机构对该上市公司2012年每股净利润的预测平均值;PB值为企业2012年市值与企业2011年净资产的比值。其余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
方差分析:为探讨不同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运用F值与临界值比较,来验证造成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One-Way ANOVA是检验单因素在不同组别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一种典型方法(卢纹岱,2006)。
其模型可表示为:Yij=μ+ai+ξij,i=1,2,…,k。
其中,k为因素的组数,j=1,2,…,n表示样本的编号。
对采用5种商业模式的企业选取不同的绩效指标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组间组内方差及最终Sig.值,判断商业模式对各种绩效差异的影响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
说明:第一,对原始数据分析,我们观察到科恒股份的存货周转率显著高于同类商业模式下的其他新材料企业。科恒股份在2009―2011年的存货余额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所致。其中,2011年年末存货余额增幅较大则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使得存货在数量降低的情况下,存货余额出现大幅增长。故我们统一采用47家新材料企业2010年的存货周转率。
第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PE值2011、PE值2012E指标的Sig.值比较大主要是因为由于行业剧烈变化,技术更新等原因。而当升科技2011年亏损,2011年处于亏损状态,故表2是我们剔除当升科技这家企业后得到的结果。剔除当升科技的数据后,其他指标的Sig.值没有太多变化,但是PE值2011和PE值2012E指标的Sig.值大幅度降低,由0.668和0.759降低为0.955和0.101,PE值2012E指标的Sig.值已经接近0.05,说明商业模式对于二级市场PE值是具备一定影响的。但考虑到国瓷材料等12家新材料企业是2012年才上市发行股票,应该采用2013年的股价和每股净利润数据比较合适,更加真实地反映商业模式对于二级市场PE值的影响力度大小。另外,股价受宏观经济、行业周期波动、投资者信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大,我们比较倾向于用PB值来描述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对企业PB值的影响非常显著。
3 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总结
第一,对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影响的显著性最强。执行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净利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净利润年均增长率6个绩效指标的Sig.值都是0.000,远远小于0.05,均有显著差异。
第二,对现金流能力的影响很强。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每股现金流量净额、销售现金比率绩效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000、0.024、0.002、0.000,远小于0.05,均有显著差异。
第三,对人均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执行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人均净利润绩效指标的Sig.值为0.027,比0.05略小,存在一定差异。
第四,对偿债能力的影响非常弱。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绩效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087、0.179,比0.05稍大,均有一些较小差异。
第五,对营运能力的影响比较弱。执行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只有存货周转率绩效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004,比0.05小,均有显著差异。
第六,对企业市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PE值2012E、PB值绩效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101、0.000,说明PB值更能反映不同商业模式新材料企业市场价值的显著差异。
4 结 论
商业模式分类一直是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未取得共识,由于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与结构的不同,导致商业模式分类标准和指标选择的差异,最终导致分类结果纷繁多样,难以分辨优劣。既有研究大多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新创企业,对其他经济领域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分类研究较少,理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以较具代表性的创业板新材料上市公司为样本,提出一个以技术创新程度和商业模式创新程度为基础的,平衡且量化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基于大样本全面考证商业模式类型变量对各类绩效产生的差异影响。
参考文献:
[1]Zott C,Amit R.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Business Model Design: Evidence from Emerging Growth Public Firms[R].Fontainebleau,France: INSEAD Working Paper Series 43,2002.
[2]Pohle G,Chapman M.IBMs Global CEO Report 2006: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atters[J].Strategy and Leadership,2006,34(34).
[3]Johnson M W,Christensen C M,Kagermann H.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
[4]Chesbrough H,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Firm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篇13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炽化。在这样的形式下,产业集群应运而生。产业集群最早受到学者及企业家关注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硅谷、第三意大利及中国台湾等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集群化现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并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了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研究产业集群:韦伯(Werber)基于古典区位理论对工业集聚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马歇尔(Marshall)则从外部经济理论解析了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动因;克鲁格曼(Krugman)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产业集群的现象与问题等等。但无论基于什么视角的研究,产业集群已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获得竞争力的来源,并且产业集群取得竞争优势得到发展的根本在于技术创新。
纵观国内外文献,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绩效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展开。虽然学者们在这两方面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可以看出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过程中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这些研究也仅限于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鲜有研究产业集群中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但是产业集群中领军企业的作用,如同深圳、上海等经济特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企业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流行开来。泰莫斯定义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与方式。而在现在社会,商业模式多指一个企业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利润,例如名牌产品企业大多是依靠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自身价值,从而获得高额回报;而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大多依靠先进的技术,所以其商业模式就是采取创新战略,获得新领域的高额利润等等。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主要来源。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是通过不断加大投资自身优势资源(品牌、技术等),来获得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保持其竞争优势。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资金状况、关系网络、企业管理体制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但一般情况下,企业商业模式大体从三个方面影响技术创新:
(一)企业的战略定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
企业的战略定位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决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战略,运用什么样的资本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本文中的资本是指企业的战略资源、核心能力,而战略资源是指企业的有效资源。显然定位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相对来讲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类型的企业如果具备合适的战略定位则会有相应的R&D投入,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特别典型的是中国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一些发展较好企业定位名牌企业,每年投入科研费用很高,基本上占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例如2006年,浙江省集群中名牌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费用39.7亿元,占利润总额的24.3%,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8.7个百分点。高科研投入使得企业拥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2006年浙江省产业集群中名牌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61.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0.6%,比全部规上工业高16.7个百分点。
(二)企业运营模式影响技术创新成果
运营模式是企业战略定位实现的行动组合,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概要表达。当企业战略定位涉及技术创新时,在企业运营中就要进行相应的投入和实施。企业运营中要涉及企业的各层级部门,包括技术层、生产层、销售层及资金管理层,而行政管理层能否有效的运行各层级部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定位的实现,影响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
(三)企业文化影响技术创新实现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着们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技术创新是一系列的连续的活动,良好持久的外部环境可以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企业内部成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能减少或者消除技术创新中的阻力,提升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即良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学习型企业文化能够促使企业技术创新。
二、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