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

篇1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现在在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博赞“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波音公司在设计波音747飞机的时候就使用了思维导图。据说,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设计波音747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要花费6年的时间。但是,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他们的工程师只使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波音747的设计。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1.脑科学基础

随着脑科学的研究深入,人们认识到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脑负责逻辑推理,语言,数学等语言性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右脑负责抽象,图像,颜色,空间等非语言性思维,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左脑又被称为思维脑,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由于大多数人习惯以右手为主,这就造成左脑较右脑得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神经突触连接,这种左右脑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协调的工作使人脑的思维能力大打折扣。

“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半球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2.认识心理学基础

结构性知识也称理性知识,是指某一领域内各概念如何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性知识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认识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线性笔记相比,思维导图不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且色彩丰富、富于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应用思维导图学习时可使大脑兴奋区域增多,建立多条神经通路,使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深且多,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教学实践说明初中生对画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记笔记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它使记笔记的过程成为学生创造的过程,不再只是教师板书的复制。在学生画思维导图时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这样不仅对知识内在的联系体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使知识形成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这样在总复习时学生就能自己归纳知识框架,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了。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于教师的板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笔记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都要涉及板书问题,板书是教师利用文字符号和图表等形式,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学要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将有助于有意注意,提高记忆效果,改善学习质量。无论是教师的板书,还是学生的笔记,都应追求概括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和有效运用,以及学生良好的笔记方法,无疑将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教师首先对思维导图的历史、应用,及效果进行介绍,然后由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板书,示范思维导图的画法,并鼓励学生学着用思维导图完成笔记:在教师引出这节课的题目后,带领学生画出本节课的主题,即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主题下包括以下大标题:就由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发散地画出几个一级分支,并用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在曲线上写上能够说明此主题的词语。根据教学内容,一级分支下面还可画出更多级的分支,将相关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写在曲线上,教学内容完成了思维导图也画完了。经过大约6课时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由学生独立归纳课堂笔记。这样学生的笔记就是由一个个的思维导图构成的。

有关“酶”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使他们体会、观察到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之后,教师可把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如标题)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主题。随着单元教学的进程指导学生逐渐完成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一般需要在1张八开纸上完成(如图)。平时教学中某一章或单元的知识往往需要几节课甚至十几节课才能完成,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记笔记,往往感觉知识非常零散,如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就抓住了学习的中心,围绕中心层层展开学习,不断完善和补充思维导图,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了,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思维导图式笔记使与某一学习单元相关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现出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应用于教师的复习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复习

最初的一段时期内,每节课前的复习提问教师都要求学生先阅读上节课的思维导图,然后再回答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应用思维导图复习既快捷又易抓住重点。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比较美观,他们非常愿意在课后应用它进行复习。这样2~3个月下来学生就养成了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需要参考平时的思维导图,将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并找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画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思维导图,反映出一个学期的重点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一过程一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启发。然后在这个思维导图的统领下用好每一章的思维导图。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样复习课中学生参与的深度大大增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往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常会对各章节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认识,不理解各章节作者编排的思路,总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够系统连贯。通过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有序整理,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掌握各章节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内化,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生长的知识系统。

2.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导图,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地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画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使学生思路清晰,有利于开发空间智能

篇2

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许多学科教育实践中。中药课堂教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药学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分散,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相对较为枯燥,因此历来成为中医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思维导图在近些年来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被受到广泛的重视。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导图作为放射性思考模式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来勾画出对具体事物的形象,从一个中心点向外延展,形成四周放射的分支链结构。人类大脑思维能力是复杂的,而思维导图实质上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基于人脑对成象画面的整体模拟,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简化思维模式,活动较高的记忆效率。

1.1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分析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与人脑神经元模型具有相似性,我们在探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时,将人脑与森林建立对比,人脑中的神经元犹如森林中的一棵棵大树,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人脑,大树相互盘结形成森林,其中,每一棵大树都有树根,每一棵树都有枝杈,而神经元就是大树:轴突,大树的枝杈就是神经元之间的树突。由这些神经元共同组成的大脑,实现了对“链接”信息之间的记忆,从而形成一张无限的信息网络,借助于生物电信号来传导我们的“思维”。为此,思维导图将教学中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主题词或者特殊的影像构建成思维“链接”的网,由此放射出的多条线条,末端就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每一个节点又是另一个中心点的节点,从而延展至无穷各发散的知识点网络。也就是说,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知识点之间的发散与扩展,与大脑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似性特征。

1.2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征来看,思维导图能够将枯燥的信息通过相应的转变模式,融入规律性的、彩色的、易记的图画,使得图形图画比枯燥的词汇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多种色彩、线条、搭配、梯度信息的运用中,还有助于激活右脑皮层,实现对右脑思维能力的开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从空间、色彩、节奏、及想象和整体意识上来传递智力信息,而思维导图的在学科知识中的应用,正好符合人类开发右脑潜能的需要,从而将繁杂冗沓的支离信息,转换成直观、清晰、有序的图形图画,便于认知和记忆。思维导图从自由联想出发,强调对传统线形思维的突破,凸显思维的重心和层次,并将思维进行分解,从而形成网状思维逻辑。特别是对于记忆大量主题词的中医学药学知识,不仅可以节省记忆时间,还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层次清晰、色彩鲜艳的快速高效记忆。

2思维导图在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知识是中医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为记忆量大和密度性强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的考察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中药学中对本章节不同药物性能、功效等的分析与概述,以及与其他章节相似功效药物的比较分析,简单从知识点的识记上来算,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为此,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理念,从对应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建立节点链接,并从药物的性能、功效的差异上放射出不同的线条,再对各功效相似的药物与之建立延伸,对于不同功效的线条可以通过线条颜色来区别。由此来建立的中药知识点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融合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还能做到层次清晰,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1在中药学总论中的讲解应用。总论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框架,不仅包含中药学的发展概述,中药采制工艺和技术,还有对各类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等知识的概要介绍。为此,依循传统中药学知识讲解方法来分析总论,从中药的特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中来阐释其用法及用量,很容易搞混。为此,借助于思维导图理论,将中药进行划分为寒、热、温、凉四类基本特性,从其特性来看,温热性质的药物对寒凉性质的疾病具有疗效,而寒凉性质的药物对温热性质的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各类药物从味道上再进行划分为酸、咸、甘、苦、甜五味,而每一味药物又可以通过归经来发挥其对脏器的作用,如对某经络发生的疾病则需要选用该类经络药物来治疗,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升、降、沉、浮来说,不同的药物对于调节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又有其相应的规律和特点。

2.2在中药学各论讲解中的应用。从我国常用中药的种类来看约有400多种,又按照药物的功用来进行划分,以章为单位,章下分节,从而对不同来源的不同药物的药用部位进行了再次划分,体现了药物疗效的特殊性和广泛性。各论的重点是对药物功效、性能及应用的详细分类和说明,结合中医学辩证论原理,对于各种药物的基本疗效和适应范围的划分,通过引证必要的方剂,从而体现了药物应用的实际法度,也为方剂学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3在讲解解表药中的应用。从思维导图的应用来看,重在帮助学生从药物功效的基础上来增强记忆。以解表药为例来看,对于中心主题词:解表药,向往分散出两条对应的曲线分支,分别标注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再结合各次主题词来画出分散曲线,如结合“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标注”的方式来逐步提炼主题词,逐步形成以辛温类和辛凉类为中心的放射性曲线。需要说明的是,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尽量减少文字的使用,并对主题词的个数把控在3-5为宜,对于标注也尽量精简,从而让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

3结语

思维导图在中医学的应用与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带来了新的尝试,同时,思维导图以人脑思维模式为基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放右脑潜能,还能够从知识点的刺激、学习、记忆中增强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结,从而将学习过程与思维训练合二为一。

篇3

一、中医英语及其教学现状

中医英语(English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urp-

ose)简单地说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3]它是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付诸实践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专业英语的一部分。中医英语既具有公共英语在用词、造句上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中医语言表达,知识信息的专业性,中医英语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比如在用词上中医学有的“阴”“阳”直接用汉语拼音翻译为“Yin”“Yang”即可,因为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表达;在造句上由于中医语言一句话往往信息含量较大,因而中医英语中被动语态、复合从句的句式也比较常见,这些无形中都加大了英语教师传授专业外语知识的难度和医科学生理解中医英语的难度。

目前多数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讲解中医英语课程,即对有关中医药的英语课文进行逐句的翻译并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释义,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和忙于记笔记。由于中医英语词汇的专业性和句式的复杂性,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阻碍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热情和与教师的互动、沟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个体进行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4]。所以中医英语的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改变教师单纯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二、思维导图用于中医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医英语的教学质量

把思维导图用于中医英语课堂,其实质是利用直观、形象化的图示,把相关的中医英语知识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组织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字、词汇、图形及线条等外显的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颜色及字体把重点和非重点标注出来,合理安排分支结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教师在课堂开始阶段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可用于课堂最后阶段的总结和复习,巩固和强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教学。由于它促进了思维的可视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并且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做积极正面的引导,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从而顺利地达到课程要求。例如,中医英语中有关“中医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就该内容在课上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共同完成,不但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还易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由于篇幅所限,该思维导图只标注出了风邪的特点和部分常见证)

可见,思维导图能“帮助教师将课程内容组织成更为有效的整合框架。”[5]它在中医英语课堂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对所教的内容以一种更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此外,思维导图也适用于教师课前的备课。通过课前绘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易于教师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不但要会熟练地绘制思维导图并合理地运用于中医英语课堂,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独自绘制思维导图并借助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思维导图就会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各个阶段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课前预习阶段,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整体框架,并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易于发现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好准备。思维导图的中心思想是“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转”[6]。因而它是一种改善学生信息加工方式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中医英语学习中得到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把握。

学生课上学习阶段,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理解力,并强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绘制和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对重点信息和关键词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新内容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因而,在共同绘制图示的过程中就促进了师生间的课上沟通,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彼此之间的协作沟通和互相学习,达到对所学中医英语内容的理解;此外,中医英语内容复杂,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往往忙于记笔记而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用思维导图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只需标注关键词,通过线条进行信息的连接,从而减少了记笔记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篇4

一、学习风格的概念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其中,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或步骤,而学习倾向则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不同偏爱[1]。关于学习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O’Brien将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三种类型[2]。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特点。视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图片、图形、图表等,更适合阅读;听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听讲座、录音带、谈话等;而触觉型学习风格的学者则喜欢通过别人的演示来学习,或者通过绘画、模仿来学习语言。每一种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通过采取不同的更符合其特点的学习策略能更好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结构,有了它,我们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3]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思维呈放射性特征。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是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色彩,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条信息、感觉、记忆、思想都可以作为思维的一种分支表现出来,呈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便是根据人类思维这一特点开创出来的学习工具。它根据发散性思维的特征,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了人类思考的过程和知识的关联性。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简化学习程序,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不同学习风格类型中的应用研究

(一)对象

我们从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大三随机抽取100名志愿者。

(二)方法

我们先采用O’Brien的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区分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再对这100名志愿者开展思维导图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绘版和X-mind电脑版。培训后,促使他们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去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最后我们将志愿者参加培训前的期中考试成绩及培训后的期末成绩同一科成绩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情况。

(三)结果

我们发放O’Brien的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结果显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人数分别为64、17、19。测试后我们将志愿者参加培训前的期中考试成绩及培训后的期末成绩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工具SPSS对三种学习风格分组进行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其主要数据如表1。

如表1,三组相关系数皆为正数,故相关系数十分显著。因sig(双侧)触觉型>听觉型”,故思维导图对视觉型学习风格影响更为显著,其次为触觉型和听觉型。

四、分析

(一)从现代脑科学理论分析

人类大脑的解剖结构和机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无论何种学习风格,人类大脑的接受、传递、储存和整合大量不同信息的作用的原理是一致的。思维导图是在对信息进行分层级和分类组织的基础上,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关键词或者图像自身都可以成为一个子中心,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与人类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利用大脑语言思维的模式[4],因此思维导图对任何一种学习风格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从心理学范畴分析

“美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5]多元智力理论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有意义的启示,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智力方式展开学习,使学习趋向个性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运用的视觉空间智能较多,采用空间的、非线性取向的表达方式,对细节进行组织、归类能够使学习者以视觉形式把分离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因而对擅长运用视觉空间智力的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者更具促进作用。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围绕着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顺延着各要素之间的关联,通过绘画、模仿学习语言来融会贯通地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因而思维导图对触觉型学习风格的学者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与大脑处理自然事物的方式一致,故思维导图对任何一种学习风格类型的学习者都具有促进作用。又因人类智力具有多元性结构的特点,故思维导图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根据学习风格和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再结合本次开展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思维导图对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都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增强学习者的记忆力。故每个学习者都应了解和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因思维导图对不同学习类型风格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故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形成个人的学习风格,结合学习内容绘制、应用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二)提高视觉素养,积极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积极研发和完善思维导图,使其应用范围更广泛,效果更显著。如:电脑版思维导图可配音,促进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更有效率地利用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1-12.

[2]李涛.一项关于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调查[J].基础英语教育,2004,6(02):11-15.

篇5

制药工程专业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制药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特征,是社会急需并且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制药工程,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制药工程专升本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具有明显的工科特点,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的课程,例如化工原理、药剂学、生物制药技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等。这些课程应用型强,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规律性可循,无法系统有效的掌握这些课程中的重点。所以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工程课程系统的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思维导图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1]。思维导图的关键是一个“导”字,用图来引导思维。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可以变平面的、线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为立体的、放射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一致起来[2]。我们采用思维导图在工科类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能够使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联系紧密,克服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基础与实践互相脱离的弊端,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制药工程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到实践问题中。

一、工程类课程知识点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我们以制药分离工程课程中的超微粉碎为例绘制思维导图。首先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主题可以利用关键词和图像来表示。其次是考虑“次主题”,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每个分支都代表本主干知识的一部分,在使用“次主题”后,罗列细节的要点,将相关联系的次主题的知识连接起来,完成一个知识的完整的思维导图[3]。学生通过图片就可以把中药粉碎技术中的超微粉碎技术形象的印在脑海中,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粉碎技术的基本知识条理化,形象化,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在工科学科中按不同的知识模块绘制思维结构导图,有利于帮助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制药工程类学科的重点内容和知识体系,通过分层级的线条连接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明确教学重点,构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快速整合工科学科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工程类课程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快速的笔记方法,利用了人们天生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与传统笔记法、传统学习法有很大的差异[4]。利用思维导图,将分散的工程课程知识点网络化,有利于学生总体上来把握,这样学生的印象就很深,达到了复习的效果;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学生同样可以运用以前的思维导图,在头脑里形成一种处理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框架,知道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入手。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开展思维训练,将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观的画面,在图上“画”出便于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实践中,结合制药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一起总结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在每个学科中绘制思维导图,并且将各个关联学科形成网络,总结上下游关系,绘制课程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工科学科知识点系统化,脉络话,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点的能力。绘制完成的思维导图,我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观看思维导图,将每章的知识点系统复习,掌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化工原理的教学中,我们讲到干燥的单元操作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绘图把干燥的知识点浓缩到一个图片中,通过这张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复习和掌握干燥所有相关的知识点。

三、思维导图方法的课堂效果验证

篇6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篇7

1 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篇8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2014级、2015级普通专科护理学生中各随机抽取200名作为研究对象。2014级的20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2015级的20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所有学生均为普通高考录取,年龄在18~23岁,平均(20.22±1.32)岁。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传统的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理论、技能操作,学生听课,理论课和技能操作考试在学期末安排。1.2.2观察组①根据教材不同模块设置,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贾春华主编的第二版《中医护理学》,共分中医学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护理三大模块。对中医学基本知识的讲解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PPT课件中插入图片、动画资料,讲课时形象生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抽象的理论;对中医护理程序与方法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设置情节,教师扮演“患者”,学生扮演“护士”,针对“患者”的情况,“护士”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并进行实施、评价;对中医临床护理模块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教师设计典型病案,提出问题,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在课堂中学生以护理人员的身份进行讲解,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引导、总结。采用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护生的中医思维能力的活跃度,开拓创新,有利于护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1]。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典型病例,由被动转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和积极性。②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产物———智能手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思路,充分利用手机来巩固教学效果。如在课前、课中使用“问卷星”软件输入试题,学生当场答复并提交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确定授课重点。让手机不再成为降低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而是变为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之一。③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医院见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2]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重点任务:“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在讲课中,教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的实用性。组织学生到我校附属中医院进行见习,使学生对拔罐、刮痧、针灸推拿等中医护理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④采用导生制,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实训质量。导生制是一种由教师选择一些高年级或较优秀的学生经过统一培训后作为导生,负责指导其他学生或低年级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3]。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可采用导生制,由教师统一对精心选的优秀导生进行一对一培训,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细节认真讲解,并进行考核,确保导生理解掌握。导生分组并利用业余时间培训3个低年级学生,使其对操作技术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导生在业余时间手把手教导护生,不仅增加了学时,同时也消除了师资短缺的矛盾,而且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4]。⑤参加技能竞赛,规范操作技术。我校多年参加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医护理技能大赛,并承办了2015年的中医护理技能竞赛。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认真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参赛的过程带动了学生对中医护理技术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对中医技术的操作进行了规范,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根据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有利于现场检测和展示护理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总结成功经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目的[5]。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学生学期末理论和技能操作平均成绩的差异;将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输入“问卷星”软件,学生当场答题并提交至教师端,共分为八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医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技能操作能力提高、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灵活、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师满意度。评价分为完全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完全满意率+较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学习平均成绩比较观察组学生理论课平均成绩为(86.22±2.32)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课平均成绩为(71.38±4.32)分,观察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技能操作平均成绩为(88.78±3.25)分,对照组学生技能操作平均成绩为(75.92±4.11)分,观察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观察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各个层次的比较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满意率观察组(98.5%)明显高于对照组(56.3%)(P<0.05),说明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满意。见表2。

3讨论

中医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养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多方面的尝试,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使中医护理学由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有趣,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应用“问卷星”软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活跃课堂气氛;导生的业余带教,提高了学生们对基础护理技术的掌握,打破了学时限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医院见习与中医护理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敏,黄惠榕,黄秀钦.护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细节管理教育[J].光明中医,2013,28(5):1074-10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Z].2011-12-31.

[3]刘湘.新生导生制度及其实践创新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405-407.

篇10

doi:10. 3969/j.issn. 1671- 5918. 2017. 14. 047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何为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发、促进、支持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达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可持续性地学习奠定基础。传统中医教育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实践了一系列的中医教育的改革方案,虽有很大的改观但仍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在校大学生缺少对中医的热情、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积极答疑的能力。一部分学生能靠被动记忆记下各种病因、病机、病证和方药,能够很好地应对考试,但是一旦出现与课本不一样的病证,便无证可辨、无方可选。再加之现在的课程越来越多,大部分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学生们课时少,任务重,因此改革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构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重要意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学科。主要阐明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把探究性学习方法运用在温病学的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既能让教师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又能增强学生对中医的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中医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引导式探究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温病学整体观(亦是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和辨证论治(如: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的精华特色,围绕温病学的特点(如:特有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以及温病学的用药特色、辩舌验齿),突出重点(对教材的总论做一点一般介绍、减少对重复内容的反复讲解、突出讲解温病学的辩证思路和诊断方法)、精讲难点(相似疾病的鉴别等)、解析疑点(温病方剂与伤寒方剂的变通与异同),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温病学在中医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好难点重点的同时,提出自主探究性的问题(探究性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允许学生做出多种解释或结论;问题要有可探究之处),学生则独立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巩固原有基础知识,查缺补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如:跟诊见习、实验研究)这样能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因为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实践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吸收,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自学性的内容,教师点到为止;对于学生课后反馈的难点(来源于教师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以及学生自主提出所反映的疑难问题),教师应进行答疑解惑或者引出新的知识,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运用教师本人的学术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学生方面,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遗留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和古籍来解决问题,亦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获取其他不同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教学不仅极大调动学生求知性和主?有裕?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多样化探究性教学

(一)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基于基础教学内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点、基础理论)做有深度、有广度和有意义的延伸,同时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学科的联系),还要注重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温病学关系密切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人到教学当中(如: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青蒿鳖甲汤的最新应用研究等),使教学内容前沿且新颖。对于一些还未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指出其创新之处的同时又指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和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二)学生跟诊

教师开放临床跟诊平台,让学生到临床跟诊学习。教师在临床上选取恰当病例(如:经典所讲的肺热移肠这一证候类型,证见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等,这些症状可见于病毒性肠炎、肺心病、鼻炎、糖尿病等疾病中,便可以灵活地运用肺热移肠这一证候的论治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将临床的所见疾病与中医的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活学活用中医经典知识的思维通过临床传授给学生。从经典延伸到临床,又从临床回归到经典,让学生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为。学生方面,注重教师的方式方法,主动适应教师丰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完善自己对温病学以及其它基础学科的认识,加强自己对临床的认识,把经典知识学活学通,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尽早掌握并熟悉一些临床技能。

(三)开放式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如:临床实践、现代药理实验等),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并增强学生对中医的兴趣;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如:网络课程、微课、慕课、文献检索、微信课堂和微信公众号),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课外参考读物让学生借阅或者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供学生自己选择,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课堂上采用思维导图和对比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区别知识点和疑难点。学生方面,注重教师的方式方法,主动适应教师丰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完善自己对温病学以及其它基础学科的认识,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主动运用多样化教学,增加知识的储备,完善知识体系。

三、个性化探究性教学

王秀莲等提出对温病学文献或者相关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询资料,这类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或者文献检索,然后经过归纳整合,写成学术性的小论文,教师给予修改建议。对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试验(例如:温病学中某些方剂对某些特异疾病病原体的效应、温病学方剂中某对药对或单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经过筛选,由教师指导并帮助申请实验,学生具体操作(例如:首先让学生运用科研思维来设计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后利用统计学知识统计和分析数据,做出相关表格,最后得出结论)。对临床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加大案例分析的数量和难度,案例由教师精心筛选(然而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病可以同病异治,有时很难说医生所给出的就是最佳治疗方案。因此教师在引入案例的同时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扩宽思维),然后学生对病例进行诊断分析(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方药等),学生间相互交流,扩展思维。这类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跟任课教师跟诊见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病例让学生模拟处方,从而增加学生对临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个性化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维习惯及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对中医的热情和对临床的应变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课堂问题方式,采用PBL教学法,把学习置于复杂而且有意义的问题中,例如:编写课堂病例时,将一些鉴别诊断的内容隐含在其中,有利于学生据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需要进一步询问的症候、现病史、既往史及过敏史等,鼓励同学提出假设并给出相应的结果。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试考核模式,加入实践操作等实际能力考核,让学生面对模拟患者,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当场诊断(中医诊断、西医诊断均可),考察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可以根据情况建立模拟病房、模拟门诊等),在考核的结束后,教师总结归纳出学生出现在考核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引导和扩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开阔思维。学生方面则应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在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了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思维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11

A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Educational Reform of Senior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YU Zhengmiao,ZHONG Jiaxi,WU Zhibing,LIN Xingdong,YANG Defu,ZENG Zhenglu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Because of the vague teaching idea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in single curriculum, PBL was combined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in high grade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Methods: Speci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 of "the classic and clinical" received PBL,while the controlled class received learning of traditional mode in the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curriculum.The 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eaching effect was excellent and most students accepted and favored 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 PBL was superior in discussion, speech, communication, case induction and document reading, but inferior in study adaptability and emphasis mastering. Conclusi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in high grade can conduce to the superiority of PBL. Because students must face the clinical cases and PBL has so much advantages, all the senior students in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class will be supposed to receive PBL as a transition from classroom study to clinical stag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edagogy;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in high grade;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subject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折,导师只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小组讨论中所获得的许多新问题是自学的主要内容之一[1]。PBL教学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麦克玛特大学,80年代后在北美获得较快的发展,90年代后,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教学的试验。在我国,香港大学医学院于1997年率先实行此教学法[2],近年多所中医高校均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3]。

部分学者在实施过程中未采用经典的PBL教学模式:并非以病例问题为中心综合各科知识,而是将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在单门课程中引入了PBL教学,称为“不纯的”或“杂交的”PBL教学[4-5]。在中医教育中通常采取了这种模式,因此,在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始终存在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还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这样突出的问题,给师生造成困惑[6],而本校高年级专业分化的教学改革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高年级专业分化是近年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至2007年,本院中医学专业已经成功分化出“经典与临床”等5个方向,实现了小班教学,为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基础[7]。前三年半教学内容和模式与中医专业的基础教育完全相同,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方向分化,进一步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与理解,熟练强化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突出中医特色,为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打牢基础[8]。

在这一背景下,第四学年下学期分化班的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础到临床的各门课程,在学习中不再受单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主要将通过解决大量的病例问题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因此,PBL教学模式与分化班的主要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笔者对中医“经典与临床”分化班2004级《温病学》课程进行PBL教学研究试验,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分组

采取整群抽样对照试验设计。以中医“经典与临床”分化班2004级(28人)为试验组;选取同学期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温病学》学习的中西医结合专业2004级七年制班(124人)作为对照组。

1.2 课程安排

于2007-2008学年下学期,试验组进行《温病学》PBL教学,内容包括暑温、湿温、温疫、秋燥、温毒、温病动物实验、乙肝病毒PCR实验测定等共24课时,病例分别来自古代医学著作、现代文献报道以及我院真实的温病病案,参考教材为《温病学》案例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9];同期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温病学》教学,使用《温病学》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10]。

1.3 讨论记录表

学生在课前得到统一印制的PBL病例及讨论记录表,讨论记录表包括11项内容,依次为病名、证型、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辨证分析、治则治法、方药、从西医学角度对该病例的认识、自己未掌握的知识、解决方案中尚不肯定的问题、拟对何种知识、何种书籍进行自学。要求学生按照讨论记录表的逻辑步骤进行自学、讨论、书写,并必须在讨论后将完成的讨论记录表交给教师接受评阅。

1.4 教学步骤

首先提出病例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学进行准备,拟定诊治方案,然后进行集体讨论,记录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和待解决的问题,至讨论结束为一个讨论周期。然后继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再次讨论,如此循环2~3个周期。

每次课设置1名导学人员(实验课为4名),由温病学教授或副教授轮流担任,28位学生共同讨论。导学人员在讨论中起组织作用,不提供专业知识的指导。讨论完毕,教师公布病例的正确诊治方案,分析讲解病例,对讨论过程进行点评。

1.5 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使用PBL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来自文献[11]并加以改进。该问卷包括知识掌握、综合运用能力、学习效率、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兴趣培养共7个维度,并包括总体评价问题和相关情况调查问题,共计36个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分为5个等级(0~4分);同时选取PBL调查问卷中的16个问题对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结束处征求自由表达的意见。通过自身对照(试验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从多个维度主观评价PBL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法)和组间对照(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评价教学效果。

1.6 研究质量控制

向学生解释清楚PBL教学的方法与优点,取得学生的理解与合作;导学人员均熟悉PBL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组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将答案告知学生;通过典型的实际病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事,从而维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自学时间和自学资源;通过点名、提问、上交讨论记录表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同样的时间和方式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

1.7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结果为等级资料。自身对照资料仅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对照资料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法进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PBL教学过程中,课堂反应良好,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基本适应PBL教学模式。发出调查问卷试验组26份(2人缺勤),对照组124份,全部收回,均为合格问卷。

2.2 自身对照结果

在试验组全部26份问卷中,18人评价PBL教学为“好”或“很好”;20人认为PBL应该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15人认为PBL对于巩固知识的效果优于传统模式;17人认为通过PBL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13人认为PBL提高解决病例问题的自信心;17人认为PBL提高了辨证论治能力;17人认为PBL比传统模式占用了更多时间;23人认为PBL学习所占据的时间值得;14人认为PBL的效率优于传统模式;21人认为PBL令自己更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17人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21人认为PBL创造了更多锻炼表达的机会;22人认为PBL能提高自学能力;16人表示在课前对病例进行了认真的自学;21人认为PBL能提高对中医的兴趣。

2.3 组间对照结果 见表1。

在全部16个问题之中,PBL组10个问题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其中“宽松的学习讨论氛围”、“参与课堂发言”、“同学交流意见”、“阐述与归纳病例”和“经常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等5个问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L组在另6个问题的评分逊于对照组,其中“适应《温病学》的学习”和“清楚学习的重点”2个问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学生自由表达的意见

大部分学生给予了肯定、积极的评价;但部分学生不适应PBL教学法,希望得到更多的教师讲述;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别较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思想比较深邃的古代名家医案。

3 结 论

PBL是一种教学理念,虽然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但在具体实施中总是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纽约州立大学的Trappler B发现在精神病理学PBL教学中,专家的受欢迎程度远胜于PBL教学中经典的导学人员,他认为教学已经偏离了经典PBL教学的初衷,经典PBL本应该由学习小组决定学习目标和问题求解策略,但在该学校,学习目标是由教师制定的[12]。即使是在非常相似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的差别仍然很明显。例如英国East Anglia大学的Moore对12个采用PBL教学模式的护理研讨班的导学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不同导学人员的导学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他们的方式又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教育学理念[13]。

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一个个病例是主要工作内容,所以,笔者一直对中医高等教育PBL教学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如何将PBL这种很贴近于临床实际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更好地融入现有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不断有将PBL改革并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结合的实例。例如Samford大学的Andrew A. Webster在药物化学教学中采取“不纯”的PBL教学,在课前讲述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难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步骤等措施[4]。伦敦帝王学院的Kingsbury MP在有限的教师人数参与下,开展了“大组式”的药理学PBL教学方式[14]。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Spinello EF突破了教室中学习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公共卫生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基于网页的在线模拟病例PBL教学[15]。台湾的Lee TH在一所职业学校开展了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软件的技能的基于网络的自助式PBL教学[16]。

在本研究中,笔者探索了新的教学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针对目前单门课程中PBL教学理念模糊这一问题,为了解决PBL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还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这一突出矛盾[17],笔者结合本校高年级专业分化的教学改革,采取以下策略:PBL教学模式与分化班的主要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进入专业分化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一方面已经完成了各科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将面临实习和工作,可以通过PBL教学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练习自学、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将知识学习与病例诊治融于一体。

在学习适应性和清楚学习的重点两方面评分逊于对照组。虽然在教学开始时,进行了关于PBL教学法的专题培训,但仍有部分学生提议希望得到更多的教师讲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Barron C等认为,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转为PBL模式,经常会存在一个“困惑期”[17]。在经历了多年的传统模式学习后,突然转变为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们因而感到难以把握学习重点,而我校高年级专业分化的教学安排有助于这种适应,也有助于进一步适应今后的实习和工作。

尽管存在着这种不适应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接受、欢迎PBL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PBL对于讨论、发言、交流、阐述与归纳病例、查阅资料等方面的优势均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所以,我们对本次研究的结果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

另外,PBL可能更加能够暴露部分学生知识能力的欠缺,在传统教学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总能够通过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但在面对病例问题尤其是比较深邃的古代名家医案时便显得力不从心。笔者认为,不同的学生青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然而考虑到PBL的诸多优越性以及学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实际病例,笔者仍推荐所有的高年级分化班同学进行PBL学习,作为步入临床前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 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15(4):150-152.

[2] 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2-74.

[3] 于征淼,陈晶.浅谈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1):151-152.

[4] Andrew A. Webster, Robert M. Riggs.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a Medicinal Chemistry Problem-based Learning Sequence[J]. Am J Pharm Educ,2006,70(4): 89.

[5] 王旭开,洪新,杨成明,等.杂交式PBL在内科大班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104-106.

[6] 于征淼,陈晶.单门课程PBL教学中出现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7(5):501-503.

[7] 方熙茹,洗绍祥,陈茂珍.浅谈我校中医专业建设与改革[J].中医教育探索,2008(1):12-15.

[8] 李赛美,钟嘉熙,林昌松,等.学经典做临床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J].中医教育探索,2007(2):25-27.

[9] 钟嘉熙.温病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 林培政.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1] 于征淼,陈晶.高等中医教育中PBL教学调查问卷的设计[M].中医药学刊,2006,24(6):1109-1111.

[12] Trappler B. Integrat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neuroscience curriculum-the SUNY Downstate experience[M].BMC Med Educ, 2006,6:47.

[13] Moore.An exploration of lecturer as facilitator within the contex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Nurse Educ Today,2009,29(2).

[14] Kingsbury MP, Lymn JS.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arger student groups: mutually exclusive or compatible concepts - a pilot study[J]. BMC Med Educ,2008,8:35.

篇12

2.温病与临床

篇13

在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成为合格的医生。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是教学中的难点。将病案教学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现将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1 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课堂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由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病案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 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

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