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危机管理预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事后补救开始向前期的风险防范、中期的及时处置和事后的总结完善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民办高校在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的提升。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三、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
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篇2
湖北十堰一幼儿园133名儿童食物中毒;济南一幼儿被闷死在校车内责任人被判刑;7幼儿被教师扇耳光其中一名幼儿被打到耳膜穿孔出血……这一个个事件令我们感到惊诧的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反思其背后产生的根源。其实,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这是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危机是时时处处都可能存在的,而且危机来时往往很突然,爆发之前难以准确预测,现代社会,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这也使得危机具有公开性的特征。针对幼儿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情境,例如国家缩减招生政策、大面积食物中毒、火灾、传染性疾病爆发或大面积传染、交通危害、幼儿走失、幼儿伤亡等,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分析原因,提高危机防范意识,积极主动地规划危机管理预案,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将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突发的危机事件,轻则会影响到幼儿园正常的运营,重则会严重损害幼儿园的声誉和形象,甚至会影响到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设计一系列幼儿园危机管理预案,做好危机防范和应对的准备和计划,建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最好的危机管理运营策略。
一、加强基础管理,防患于未然
幼儿园要加强日常管理,经常审视内部的危机诱因,尽量减少由于幼儿园自身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1.制订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日常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形成规章制度,使幼儿园的基础管理有章可循。其中涉及到幼儿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玩具的安全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传染病预防的管理、教职工队伍的管理、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出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幼儿成长的情绪关注、校车接送的管理、家长接送的管理等。例如《接送管理》中,规定幼儿家长必须使用接送卡接送幼儿,如果家长有事没办法接送,需要提前给带班老师做好交流,以免接送过程中出现问题。《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中,规定幼儿教师必须提前检查好活动场地、器械,清点幼儿人数,活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幼儿,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点幼儿人数。
2.加强监管,使制度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幼儿园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因为缺乏平时的有效监督,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例如近年来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严重超载或车辆不合格造成的。上级主管部门存在监管的缺失,幼儿园管理者管理不善,有些幼儿园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园抱着侥幸心理,最终导致安全事故。
二、组建危机管理机构
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幼儿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了有效应对,幼儿园可以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由园领导及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幼儿园领导(通常是园长)、分管主任、保教人员、保健医生、财务人员、保卫、后勤部门负责人。明确规定好危机处理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
1.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演习、讲座、图片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掌握必要的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2.积极搜集相关的信息,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危机因素,例如某幼儿发生了校车事故后,要及时检查自己幼儿园的车辆安全情况,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境。
3.危机处理小组要认真考察幼儿园,组织小组成员对日常工作进行维护和管理,并监督各项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实。例如幼儿园的大型玩具是否安全,幼儿的攀爬架是否有松动的现象等,一旦发现要及时整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4.针对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境,制订合理的危机管理方案,方案的内容既包括预防措施,也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方案,做到有备无患。
5.危机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事,要全园参与,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危机处理小组可以根据幼儿园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职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其管理能力。
三、事先制定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危机事件,幼儿园可以事先制订相关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规定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危机管理的预算;危机信息收集、上报的措施和途径;幼儿园易发生危机和事故的处理方法;应对危机发生后幼儿园对媒体和公众的解释方面做出规定;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等。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幼儿园可能面临的主要危机类型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突然巨大变化;招生面临巨大困难;招生数量急剧减少;大范围对幼儿园不利的社会舆论甚至谣言的泛滥;大面积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爆发与大面积传染;火灾;恶劣的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建筑物毁坏造成的伤害;其他意外人身伤害;对幼儿园疾病处理方式的不当造成的危机;可能的性伤害;交通危害;玩具与设施危害;幼儿园的相互伤害;幼儿走失;其他严重的道德伤害;其他不可预见的危害等。例如《某某幼儿园火灾预案》中要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火灾有哪些?包括电路老化、超负荷用电、故意纵火、雷电造成的失火、周围环境牵连、幼儿玩火、食堂用火不当等。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尽可能地细化,想到可能发生火灾的各种因素,因为想得越详细越能对这一事件进行有效预防。
第二部分: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落实措施。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包括园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日常要定期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梅雨季节到来前,后勤人员要检查幼儿园的排水设施,房屋是否有漏雨的情况;定期检查电路是否有老化的情况,及时进行更换,将危机管理纳入到幼儿园日常维护当中;成立危机事件报告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可以及时报告;建立幼儿园预警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通过广播、手机等设备传达到幼儿园每个角落;准备一份幼儿园空间分布图,并将公安、消防、急救、煤气等电话号码贴电话机旁;准备预防及应对危机事件相关的物力,如应急照明灯、灭火器、急救设备等;确定对外联络人员及新闻发言人等。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具体,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点面结合。
第三部分:培训与学习。首先,通过危机管理讲座或者展览,让教职工初步了解幼儿园危机的特征、危机的种类等,积极主动地建立危机意识;其次,通过培训让教职工掌握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危机处理技能,提高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演习。如《某幼儿园火灾危机预案》中,可以通过火灾演习的方式,让教职工知道火灾发生时应如何自救,如何有序撤离等。
第四部分:定期检查更新。制定了危机预案,不能常年不变。要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和当前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更新。例如,预防火灾的预案中,要及时检查更新救火设备,如灭火器,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
四、掌握危机处理艺术
尽管做足了一切预防危机发生的准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一旦发生危机,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必须采取的一切手段和策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单位形象。
1.迅速建立快捷、高效的危机处理组织。根据预案,一旦发生危机,要迅速建立危机处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管理,首先要对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如该危机事件对幼儿及教职工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对幼儿园的财产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对幼儿园声誉的影响有多大?是否危及幼儿园的生存?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
2.迅速着手处理危机。遇到危机要积极面对,而不能逃避。无论责任在谁,对当事人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并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尽量使损失降到最低,切莫急于追究责任。安抚好当事人及亲属的情绪,并隔离危机,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某幼儿园幼儿午睡时意外死亡,但因为幼儿园一味推卸责任,最后家长情绪失控,打砸幼儿园,使幼儿园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以倒闭收场。
3.做好危机公关。做好危机公关,对重塑幼儿园形象非常重要。因此,幼儿园要将媒体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战略管理中,幼儿园要安排有专人负责接待媒体,必要时要事先进行培训,以免人多嘴杂,说法不一,造成媒体报道失实。尽量多地给媒体提供相关资料,以免媒体无端猜测,造成更大误解。幼儿园要给媒体提供幼儿园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危机发生的详细情况,介绍幼儿园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尽量博得媒体的同情和理解,淡化家长是弱者的媒体心态,切记不要拒绝媒体,更不要使用“无可奉告”等官方言语,以免使幼儿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位置。
4.沉痛反思,重塑形象。危机发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积极面对,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今后的管理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不论危机的责任是谁,幼儿园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认识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危机发生背后的内外在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总之,在幼儿园危机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预防为主,积极面对。一旦发生危机要理智应对,吸取经验教训,教育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安全工作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让幼儿园的管理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1化工工艺设计
在设计之初,我们必须要清楚化工设计的原则以及精神,并且将其切实的贯彻到实践当中去。在进行化工工艺设计时,我们就可以对一些细节和关键点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既可以保证不会违反规范,又可以不影响生产,最重要的是可以规避一定风险。由于化学工艺中危险的发生往往是不经意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每一步工艺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相关单位的财产安全。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所用到的原材料以及产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他们之间会不会在某种条件下发生有危害性的化学反应。《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把物品的危险等级分为五个等级(甲乙丙丁戊),其主要从原料、中间品以及成品的物化性质、存放数量以及火灾爆炸危险程度来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的等级我们要设置不同的防爆以及防火措施,这些信息对于设计时的设备选择、操作方式以及安全保护措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工工艺设计具体涉及的对象包括设备、管道、泵阀、仪表及自动化等等。
2化工工艺设计的特点
化工工艺与其他的生产工艺不太相同,化工工艺往往含有比较新型的生产技术,并且工艺的流程与其他生产过程相比要更加复杂和严谨,一般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化工装置的工艺流程一般都比较独特,针对不同的化学产品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装置进行生产,因此,无论是对于功能化还是标准化的设计,在设备选用方面都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化工设计的工作量往往非常大。在设计时要针对不同的化学原料进行调研,确定其各种性能,然后才能对其有下一步的设计。另外,化工工艺设计的预算往往要超出其他工艺流程的设计,由于原材料多为特殊产品,不管是生产设备还是后续的处理设备,都需要做特殊考虑。并且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提前抢占市场,往往采用开发与设计同步的方式,一边开发设备以及工艺,一边将开发出的东西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在预算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科研经费,因此这使得预算与其他工艺设计相比增加不少。第三,化工工艺设计的工艺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化工工艺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化工装置的工艺条件,比如温度、压力、液位等等,有的化工装置需要多个工艺条件结合起来控制,才能形成完整的工艺装置,最终生产出产品来。这些工艺条件需要进行不断的调试和关联,这个过程也往往比较复杂。从以上几个特点中可以发现,化工工艺设计因为工作繁琐、投资量大以及产品原材料危险性大,往往更容易在设计时出现事故隐患。因此,化工工艺设计的危险识别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3危险识别与控制
危险识别与控制,主要就是对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中可能包含的危险点进行排查,在设计阶段提前摸清可能出现危险的地方,并且针对不同原因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最大程度上增强生产流程运行的安全性。
(1)物料。
在生产的过程中,原材料的变化往往是多样且快速的。原材料可以分为几个演变过程,即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成品,它们可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具有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性质是识别危险以及对危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方面主要应该有物料和产品的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以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
(2)工艺路线。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安全性高的原材料代替安全性低的,同时也要考虑化学反应产生的一些副产品是否有毒有害。另外,对有害的副产品要进行必要的处理,或者稀释或者中和。在进行工艺运行的时候,减少设备链中原材料的储存,并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3)化学反应装置。
作为化学反应装置的核心,化学反应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产品都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来得到。但是与化学反应相对应的是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进行工艺设计的时候,要在最开始就预想好在工艺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事故是怎样的,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反应器以及搅拌器的选择。
(4)管道。
瓶瓶罐罐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东西,同样,管道也是连接整个化学生产工艺链的媒介。通过管道输送的物质往往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或有毒的特点,因此,如果管道不能完全的封闭,可能会导致这些有害物质泄露,对生产人员造成生命财产的威胁。在管道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对可能发生的泄露进行预想,并且从材料选择、管道连接以及受力分析等多方面规避泄漏问题的发生。在实施生产之前,要提前对控制管道的阀门材质以及密闭性进行检查,并且对管道布置的位置进行合理分析,防治由于管道震动导致的有害物质泄露。易燃易爆原料应该尽量不要经过拐弯处的管道,并且所有的管道支架都应尽可能的接地。
(5)安全防护装置。
在化工生产的现场,必须要有相应型号的灭火器,以便在原材料因化学反应导致起火的时候能有尽快处理。另外,对于一些危险性比较大的生产工艺,相关工作人员还需着防护服进行操作。高危实验应尽量保证全自动生产。
4结束语
化工工艺设计是保证化工生产能共正常进行的前提,在保证符合国家现行设计规范时,还应该在设计时就将预防危险发生这一理念融入到工艺设计中,并且不断对设计进行完善,保证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实现本质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催克清,张礼敬,陶刚.化工安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王红林,陈砺.化工设计简明手册[K].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化工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
社会在发展,行业也在不断进步,就化工企业而言,虽然现阶段的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明显地提升。然而,随着市场对化工产品需求的日渐攀升,化工企业生产和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生产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再由于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设备的自动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参与生产的设备越多,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担子也就越重,尤其是对于化工生产来说,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设备的管理上难免会因某些细节或环节的不到位而埋下安全隐患。化工生产涉及多个领域的多个项目,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功能、性能各异的机电设备参与,而为了满足化工生产的需求,有些机电设备还是属于进口设备,不仅造价高,而且对运行的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就对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一旦管理上有疏漏就会影响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安全故障或是功能发挥失常,严重影响化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程,不同的设备其结构、性能都各不相同,而且操作、维修、维护、保养的侧重点,以及流程也各不相同。所以说,化工机电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对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化工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不足
2.1化工机电设备安全与维护管理制度待完善
在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这些新工艺以及设备的参与使得化工生产的效率更高,质量更佳,促进了企业发展的进程。但在设备的管理理念与制度上,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一些新型化工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办法没能得到针对性的更新,而且,企业的生产规模、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但与之相应的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制度并没能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持续的更新,这就会导致机电设备在安全管理上会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也正是影响化工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使用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化工机电设备安全与维护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待提升
为了满足化工产品的高质量要求,除了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进行革新外,性能更加出色的机电设备也不可或缺。所以,当前,很多化工企业为了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多会采购一些进口设备用来辅助生产。这些机电设备不仅性能更优良,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造价高,而且对运行环境以及维护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一旦在运行环节中疏于管理或是维护,极有能出现故障或是功能发挥失常,不仅会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很显然,在进口设备的维护上更加考验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因为不同的设备其结构、性能都各不相同,而且操作、维修、维护、保养的侧重点,以及流程也各不相同。很显然,这就对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不仅要懂得操作管理,同时也要对设备在使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出合理的维修措施,以及加强对设备后期的维护管理,这意味着,不仅要懂得设备的电路原理,而且对于传动原理、电子自动化技术等都要有广泛而深入的涉猎,这显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丰富的设备管理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支撑,才能在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有更为精准的判断与科学的操作。所以对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考验。维修维护管理队伍专业水平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质量。不仅会导致机电设备由于缺乏恰当的维修维护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同时也导致了机电设备的安全隐患。
2.3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缺乏经验总结
基于化工生产的环境特殊性,以及生产过程特殊性,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问题在所难免。但是,并非完全不可避免,只要在日常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注意经验总结,并形成管理维护规律,就能减轻故障的频率。但是,当前在化工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很多设备往往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对生产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并且,问题出现后,得不到迅速有效的解决。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由于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缺乏总结所致,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出现故障纯属偶然,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对相关的故障现象、故障排除手法、日常的维护重点等没有详细的记录,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还是会不知所措,无法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故障排除,不仅影响了化工生产活动的正常展开,同时还影响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3化工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路径
3.1建立健全设备管理责任机制
基于化工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保障设备状态,就要针对当前企业生产中各部门所使用的设备实际,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持续的完善。以制度为机电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指引和规范。①制作科学的设备操作章程、维护保养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并将制度落实落细,到岗到人。②将设备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自至而下,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覆盖到各级领导层、管理人员及设备操作人员,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责任,除了日常生产中要密切关注设备的状态外,也要做好日常的维护保养。③针对设备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机制,健全和完善目标责任制,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与奖励,来充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从技术层面与思想层面形成网格化的管理形势,确保机电设备的平稳、可靠运行。
3.2加强设备管理维护队伍建设
化工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化工机电设备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必须加强对设备管理与维护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①积极引进更加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人才,当前化工机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很多设备都是进口设备,在维修管理上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专业能力更突出的管理人员来实施相应的检修与维护,所以要引进高水平、经验丰富的设备管理人才来充实队伍;②加强对现有设备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针对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要点、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上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③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育,提高其工作热情与责任心。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强化机电设备管理维修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实际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中要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切实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
3.3强化化工机电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加强化工机电设备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化工机电设备日常的维护管理。(1)在前期设计阶段需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来选择合适的设备规格及型号,在生产过程中做好设备的定期检测与维护工作,防患于未然好过事后弥补,坚持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以免因小失大,错失最佳的管理维护时机。(2)做好技术管理。由于化工设备所涉及的技术多且杂,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经验的积累,并将相关故障现象,故障危害,要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维修维护管理局面,对设备所发生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排除方法、所更换的零部件等,以及日常的维护流程、管理重点等,形成书面化、电子化的维修维护保养手册,并在设备管理人员中推广开来,人手一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也能显著地提升设备的管理质量,减少故障发生。(3)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要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一要检查设备是否状态良好,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二要检查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三要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设备操作。(4)要检查设备的安全质量管理,到期的、已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不合格的设备一律要强制性去除,对使用设备需要的维修、验收记录做出具体详细地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4结束语
化工设备的稳定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是保证化工企业生产安全和生产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化工设备的日常管理,针对设备使用、管理、维护过程中存的不足,不断地创新管理机制,针对具体故障问题,采取合理的方法加以处理,以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玉强.关于做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燃机与配件,2020(3):223.
[2]黄日焕.谈化工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0084.
[3]赵建军.谈化工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工程技术:文摘版,2020(15):632–633.
篇5
深基坑一般指开挖深度超过5m的基坑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深基坑工程包括基坑支护、基底加固、降水、土方开挖等内容。H1深基坑有以下特点:[2,3]①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个性。深基坑工程涉及土力学中稳定、变形和渗流3个基本课题,土压力引起支护结构的
失稳、渗流引起土体破坏、基坑周围地面变形过大都可能引起事故。②具有很强的时空效应和环境效应。深基坑的空间效应表现为其深度和平面形状对深基坑的稳定性和变形有较大影响。时间效应表现为土体蠕变使土体强度降低,使土坡稳定性降低。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众多,地基土有非均质性,深基坑工程外力不确定性、变形不确定性和土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基坑具有很大的风险性。④具有开挖深、工程量大、工期紧的特点。⑤深基坑事故具有突发性、危害大、损失多、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二、深基坑工程的事故产生的原因
1.按照责任单位
事故按照责任单位共分6类,包括:①建设单位无计划盲目建设,无限度地压价,无限度地压缩工期;不适当地参与选择或强行拍板开挖方法或者支护方案。②勘察资料不详细,勘察资料提供的数据不全面;地质勘察数据处理失误,勘察报告提供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均比实际数值大,使支护结构设计不安全。③基坑设计人员经验不足、判断失误、考虑不周;采用的计算模型错误,支撑结构设计失误,设计计算错误,超载取值有误,止水帷幕设计有误,设计安全系数过小;过分相信软件计算结果,未能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做出判断。④施工组织设计不当,施工方案不合理,没有经过专家论证;支护不及时、挖土与支护严重脱节、超挖、基坑长时间暴露;处理水患措施不力、基坑施工经验缺乏。⑤现场监理失职,不熟悉深基坑施工、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⑥监测数据不真实,监测点布置不合理等。这些单位造成事故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2.按照破坏模式
基坑工程事故按照破坏模式可分以下几种破坏模式,各破坏模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1)刚度破坏包括围护墙体的强度破坏和支撑结构的强度破坏。
①围护墙体的强度破坏:由于超挖、超载、支撑不及时等原因使得土压力引起的墙体弯矩超过墙体的抗弯能力,导致墙体裂缝或断裂破坏。
②支撑的强度破坏:当设置的支撑强度不足或刚度过小时,在侧压力的作用下支撑破损或压屈或折断引起的破坏。
(2)稳定破坏包括滑移整体失稳、踢脚隆起失稳、管涌失稳、底鼓失稳、槽壁坍塌失稳、坑内土体滑坡失稳。
①滑移整体失稳:在松软地层中,由于支撑位置不当或施工中支撑系统结合不牢固等使得墙移过大,或者地下连续墙插入比过小导致基坑外整个土体产生大滑坡或塌方使得支护系统整体失稳。
②踢脚隆起失稳:软弱的粘土层中,基坑开挖使墙体向内侧挤压,基坑下方的土体向上抬起,如果墙体的插入比过小,开挖到一定程度后坑底土体就会隆起,坑外地面下陷,严重时,会导致墙体坍塌,支护体系破坏。
③管涌失稳:在含水的砂层土中采取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时,坑内挖土抽水使坑内外产生水头差,如果止永帷幕深度不够或者止水帷幕在较深位置存在缺陷,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粗颗粒先后被渗流带走,土体内形成通道,即管涌,严重时,会导致地面下降,围护结构破坏。
④底鼓失稳:如果坑底有薄的不透水层,而且不透水层下方有较大水压的滞水层,当土重不足以抵挡下部水压力时,坑底会发生隆起,严重时,墙体失稳。
⑤槽壁坍塌失稳:在饱和含水地层,由于墙体存在裂缝等质量缺陷时使得围护墙墙的水效果不好或止水结构失效,导致大量的水夹带砂粒由接缝涌向坑内,严重时.引起支护结构失稳和地面塌陷。
⑥坑内土体滑坡失稳:长条形基坑内分段开挖时,由于放坡过陡、降雨或其他原因引起土体滑坡,有时土体会冲毁基坑内支撑和立柱进而导致基坑破坏。
(3)刚度破坏:由于围护结构刚度不足、墙体渗漏引起地层损失或者由于高压旋喷土体加固造成土体破坏使得围护结构变形过大造成周围建筑物、路面及地下管线破坏事故。
3.与水有关的事故
软土基坑中基坑工程常常遇到地下水,许多基坑事故都与地下水治理不当有关,特别是暴雨渗入、管道漏水等对基坑有很大的危害。水患是造成许多基坑工程事故的直接或间接的客观原因之一。根据对75个地铁基坑事故的统计,与水有关的基坑事故约占基坑总事故的70%。
三、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应急处理
深基坑工程不可预见因素多,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应急准备,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基坑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1.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
(1)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取坡顶卸载,降低水位,加强监测。
(2)当坑边土体严重变形且变形速率持续增加有滑动趋势时,应视为基坑整体滑移失稳的前兆。需对支护结构进行回填反压,等基坑变形相对稳定时,采取支护结构补强措施,可采用增设锚索(杆)或增设支撑结构等。
2.踢脚失稳
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在坑底桩墙前堆砂包反压,在基坑外侧挖土卸载,根据失稳原因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如在档土桩被动区打入短桩加固等。
3.管涌失稳
停止基坑开挖、停止降水、灌水反压,等管涌、流砂停止后,进行坑外桩后压浆堵漏、被动区土体加固措施。如果管涌水流很大,可在出水口上堆压砂包以分散渗透路径减小动水压力,然后再进行双液注浆。
4.槽壁失稳破坏
(1)若发现连续墙渗漏或者止水帷幕止水效果达不到要求,应立即对漏水量大、漏水点较深的情况,采用双液灌浆进行堵水,采用水泥浆和水玻璃的混合浆液进行堵漏,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
(2)若漏水点较多,必要时,需在止水帷幕外侧进行旋喷加固。
5.围护结构位移过大
(1)由于支护结构位移过大坡顶产生裂缝时,需采用黏土或水泥砂浆对裂缝进行封堵,以免雨水溶入,土体软化,坡面水压力增大,寻致支护结构位移进一步加大
(2)当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明显倾斜时,可在坑底与坑壁之间加设斜撑,如基坑周边场地允许,可设置拉锚。
(3)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增大内支撑预应力。
6.周围地面沉降过大、建筑物破坏
(1)在需进行沉降控制的建筑物和降水井之间设置回灌水井或回灌水沟,通过水井或水沟向土层注水以维持坑外地下水位的原始高度,减小土体有效应力从而减少地基沉降量。
(2)通过劈裂注浆使得地层中形成脉状或厚板状胶结体,达到地基土体加固的目的。
(3)当基坑周围建筑物发生严重开裂、倾斜时,应立即组织人员紧急疏散,并立即用支撑加固或拆除。
7.水管破裂
先关掉给水阀门,探明裂口位置、形状及大小。如果裂口不大,可将木头削成与裂口相同形状并楔入裂口,然后浇筑水泥砂浆。如果裂口很大水势无法控制,需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四、工程实例
1、概况
2010年8月,广东省湛江市某深基坑发生一起管涌坍塌事故。因大量水、流砂涌入旁通道,引起周边地区地面沉降,造成三幢建筑物严重倾斜,防汛墙由裂缝、沉降演变至塌陷,由渗水、进水发展为结构损坏,附近地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沉降,并发生了防汛墙围堰管涌等险情。
2、事故原因分析
由于发生事故的联络通道所处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处在第7层承压水地层中,开挖过程中承压水冲破土层发生流砂,流砂的产生带动土层扰动、移动,造成结构破坏,引起地面土体深陷,继而发生地面建筑物倾斜、部分倒塌,防汛墙沉陷、坍塌等险情。事故原因是施工单位在发生故障、险情征兆出现、工程已经停工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现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调整施工方案,且调整后的施工方案存在欠缺。总包单位现场管理失控,监理单位现场监理失职。
3、事故处置对策
(1)通过设立钢筋混凝土封堵墙、架设支撑和预埋加水管、设置混凝土塞以封闭 ,同时向坑内灌水,尽快形成和保持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通过水压自动监控系统,实时检测水位、水压和流量。
(2)为防止海潮和地表水进入事故区段,抢筑防汛围堰、对风井实施加盖、封闭;采用旋喷桩,对渗水处紧急封堵、在主堤内侧增设钢板柱、对主堤和内侧地面进行注浆,采取吹泥管袋镇压棱体、土工布和模袋混凝土罩面,全面加固防汛主堤。
五、结语
(1)通过对基坑事故的研究,得出了基坑觉事故的原因,为今后基坑施工提供借鉴,减少工程风险。
(2)施工单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责任单位,约一半以上的事故都与施工单位有关,管涌破坏约占总事故的30%,与水有关的破坏约占总事故的70%。
(3)给出了基坑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质,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可以最大限度地较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02
篇6
1 概述
公共卫生行业承担的职责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职业病防制、精神卫生管理、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儿童免疫接种管理等,在管理过程中要涉及到大量的重要信息数据,包括疾病监测数据、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免疫规划管理数据等,这就对公共卫生行业在信息数据管理的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务必要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从网络防范技术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各类信息数据安全有效。
2 目前公共卫生行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信息安全威胁
信息数据面临的安全威胁来自于多个方面,有通过病毒、非授权窃取来破坏数据保密性的安全威胁,有因为操作系统故障、应用系统故障等导致的破坏数据完整性的安全威胁,有因为硬盘故障、误操作等导致的破坏数据可用性的安全威胁,还有因为病毒威胁、非授权篡改导致的破坏数据真实性的安全威胁,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将会导致信息数据被删除、破坏、篡改甚至被窃取,给公共卫生行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2.2 安全管理缺失
公共卫生行业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如果存在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在IT系统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的科学规划,将导致后期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工作比较被动,业务的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安全管理建设不对称;或由于重视信息安全技术,轻视安全管理,虽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但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到位,如病毒库不及时升级、变更管理松懈、岗位职责不清、忽视数据备份等现象普遍存在,很有可能会导致本不应该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3 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1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的安全防范技术薄弱
许多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备,都是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以后国家投入建设的,运行至今,很多省级以下的公共卫生单位由于领导认识不足或经费所限,只重视疾病防控能力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很少将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陈旧、软硬件设备老化,信息安全防范技术比较薄弱,因网络设备损坏、服务器宕机等故障或无入侵检测、核心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备,导致信息数据丢失、窃取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重要信息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一旦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
3.2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建设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最大的动力资源是掌握信息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行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基础,然而,公共卫生行业的人才梯队主要以疾病控制、医学检验专业为主,信息化、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队伍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也很难对本单位现有的信息化、信息安全现状进行有效的评估,缺乏制定本行业长期、可持续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能力,这也是制约公共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数。
3.3 信息安全培训不足,职工安全保密意识不强
信息安全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它不仅是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更是整个公共卫生行业的重要工作职责,很多单位没有将信息安全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许多职工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缺乏网络安全意识,随意接收、下载、拷贝未知文件,没有查杀病毒、木马的习惯,经常有意无意的传播病毒,使得单位网络系统经常遭受ARP、宏病毒等病毒木马的攻击,严重影响了单位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许多职工对于单位的移动介质缺乏规范化管理意识,随意将拷贝有信息的移动硬盘、优盘等介质带出单位,在其他联网的计算机上使用,信息容易失窃,存在非常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4 如何促进公共卫生行业计算机网络安全性提升
4.1 强化管理,建立行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有效运行,建立出一套既符合本行业工作实际的,又满足网络实际安全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4.1.1 成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引进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单位开展的工作特点,从管理、安全等级保护、安全防范、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统管全局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4.1.2 制定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全员信息安全知识培训,让全体员工及时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最新动态,结合信息安全事件案列,进一步强化职工对信息安全保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安全管理意识的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网络安全攻击破坏的能力。
4.1.3 建立信息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内部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同时将信息安全检查纳入单位季度、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检查结果直接与科室和个人的奖励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挂钩,落实奖惩机制,惩防并举,确保信息安全落实无死角。
4.2 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
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通过对公共卫生行业处理、存储重要信息数据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等级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等保建设情况进行测评,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从制度落实、安全技术防护、应急处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隐患发现能力。
4.3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安全需要依托防火墙、入侵检测、VPN等安全防护设施,充分运用各个软硬件网络安全技术特点,建立安全策略层、用户层、网络与信息资源层和安全服务层4个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1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在公共卫生行业网络安全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结构和功能通常划分为滤防火墙、应用防火墙和状态检测防火墙三种类型,一般部署在核心网络的边缘,将内部网络与Internet之间或者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有效地记录Internet上的活动,将网络中不安全的服务进行有效的过滤,并严格限制网络之间的互相访问,从而提高网络的防毒能力和抗攻击能力,确保内部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4.3.2 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检测方法包括基于专家系统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两种,利用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迅速及时地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帮助系统对付内部攻击和外部网络攻击,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在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等方面进一步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4.3.3 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VPN技术因为低成本、高度灵活的特点,在很多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公共卫生行业也有很多信息系统都是基于VPN进行数据传输的,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等,通过在公用网络上建立VPN,利用VPN网关将数据包进行加密和目标地址转换,以实现远程访问。VPN技术实现方式目前运用的主要有MPLS、IPSEC和SSL三种类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PN链路网络采用的就是IPSECVPN模式,利用VPN链路隧道,实现国家到省、市、县四级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传输共享。VPN通过使用点到点协议用户级身份验证的方法进行验证,将高度敏感的数据地址进行物理分隔,只有授权用户才能与VPN服务器建立连接,进行远程访问,避免非授权用户接触或窃取重要数据,为用户信息提供了很高的安全性保护。
5 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卫生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数,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加大网络安全软硬件投入、强化安全防范技术、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等,才能保障公共卫生行业在良好的环境中有序、顺利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庞德明.办公自动化网络的安全问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
篇7
Keywords: Petrochemical archiv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传承企业文化的重要工作。各个单位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发展管理规划中去。提高关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的档案管理,做好工程项目设计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促进单位档案的科学规范化,不断推荐单位档案工作的创新,有效利用和保护档案,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服务。
一、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档案的特点
(一)组成的成套性
通常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需要把各种不同专业的设计人才分成设计小组,按照程序开展设计工作,形成比较严密的文件材料系统,使得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具有成套性。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以及利用要求把工程的设计材料文件收集齐全。依据工程的不同阶段进行配套整理,系统的反映工程的技术设计信息, 不能把其他项目的图纸混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齐全,方便以后的利用。
(二)形成的阶段性
根据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工作的程序,一般一项工程需要有准备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配合现场施工安装阶段,如果前一个阶段的设计工作不能完成,那么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也不能彻底的开始,只能做一些准备,前一阶段的设计过程中用到的文件经过批准之后很可能成为后一个阶段的设计依据。
(三) 内容的专业性
一项石油化工的工程设计需要很多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参与,相互配合。所以一项工程的设计方案材料是多个专业联合创作的过程。不同的专业有着自己的专业性特点,所以,石油化工工程工程设计的档案在分类归档过程中,需要考虑文件资料的专业性和专业之间的联系性。不要把不同专业的技术信息文件混淆在一起。
(四)修改、补充的多变性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是从技术上对即将建造的工程的全面规划,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修改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如果设计的方案在某些地方出现了缺陷或者错误,就需要及时的对设计方案进行补充修改。有些工程的设计图纸经过了多次的补充修改,有的设计图纸成套作需要设计人员进行重新的设计。设计文件的修改或者变更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石油化工工程档案和其他一些单位的档案管理的不同之处。如果设计方案出现更改的时候,必须要把设计更改的材料和工程设计的技术文件资料进行配套的整理,确保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准确和完整。
(五)使用的通用性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工程,设计师在继承和借鉴别人优秀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设计,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一些元素通用性强,设计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多次的使用,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档案的通用性可以大大避免了单位的重复劳动,加快设计的速度,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六)数量浩大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内容比较多,过程复杂,形成各种各样的设计图纸和文件资料。图纸文件资料的数量是浩大的,在归档管理上需要有足够的存储档案的空间。同时做好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七)使用价值的时效性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档案用于工程项目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第一次利用发挥作用后还会有第二三次, 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但是工程设计档案有部分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就失去原来的利用价值,所以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的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把已经失去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资料进行销毁或者保存到不常用的地方。
二、提高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
对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来说,合理的制定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有序的开展企业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档案工作的前提需要。从各方面比较全面的进行规范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在档案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能够及时的对相关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工作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做好文件的归档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提升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要把档案管理制度落实到工作中去,抓好对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档案工作质量的考核。单位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对于解决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高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关于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规范企业的档案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促进档案管理改革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要把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认真抓起来。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标准等档案可以为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凭证作用,但是传统的档案存储方法比较落后,查阅起来也不是很方便。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信息的数字化,不同的工作人员依据自身岗位的权限,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查阅浏览所需要的工程图纸、资料和相关的其他信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整个企业的档案工作水平,方便了工作。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单位相关的网页,把工程的信息上传到网上,方便了交流和沟通。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要积极的推荐企业的档案信息化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管理。尽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
(三)把握重点工程建设,抓好项目档案管理的全过程
作为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的档案管理,是需要把项目工程从开始设计规划到最后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资料、文件、图纸进行归档的。需要认真做好关于重点工程的档案记录,注重对工程设计在各个不同阶段时期的资料信息的收集归档。对工程的相关文件材料要同步的积累和管理,保证归档的质量。由于工程施工一般周期比较长,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数量大,种类也比较多。这也给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的档案收集,保管,整理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带来很大的工作量。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对工程的材料及时收集,保证档案归档的完整准确性。
总之,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特点是由设计单位自身的性质以及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技术设计成果,对这些工程设计成果重要的记录载体就是单位的工程设计档案。充分的认识和掌握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各种特点以及管理策略可以不断提高设计单位的水平,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为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单位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延芬, 如何做好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J]. 陕西档案. 2011(02)
[2] 王玲, 石油化工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开发[J]. 才智. 2011(19)
篇8
1.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
1.1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安全保卫人员是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素质好坏、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安全保卫工作。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其他岗位进行转岗而来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工作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在业务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都很难满足当今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需求。医疗机构对于保卫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人员的变动也比较频繁,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工作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自律性和纪律性。
1.2医疗纠纷比较多
最近几年,我国医疗机构的纠纷案件是越来越多,在发生医疗事故纠纷之后,因为双方缺乏应有的理解与信任,导致增大分歧,有的患者及家属由于不够理智、冷静,经常会做出冲击医院以及毁坏公物、阻塞交通的行为,甚至有的时候会围攻、谩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行为已经是目前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所引起重视的问题。
1.3医疗机构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管理难度大
医疗机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场所,由于存在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现金流量大、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结构也比较复杂,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等。一般情况下,就医人员会为了治病而准备大量的现金,因此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盗窃行骗的主要目标。在医疗机构这一特殊环境下,绝大多数的患者和家属都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治疗疾病和照顾患者方面,忽略了治安防范意识,最终导致钱财、贵重物品的丢失;不法分子也正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进行各种非法行为,这给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在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部门也重视工作力度,严密布防、积极巡逻,但是由于医疗机构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人员流动性大,时间长,给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强化管理措施
2.1提高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加强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我们必须要提高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保卫队伍。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培训,从指导正确的仪容仪表开始,对保卫人员的业务、政治等进行综合的教育,另外,管理人员要时刻观察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给予解决,带动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
2.2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把岗位责任制作为核心内容,总结历年来经常发生的关于医疗事故的纠纷案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切合实际,并要求医疗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医疗及护理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尽量降低误诊、误治等现象的出现,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另外,要善于发现医疗机构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医疗机构的领导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引起重视,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商解决,避免扩大事态,尽量将医疗纠纷遏制在萌芽之中。
2.3加强技术防范设施建设
由于医疗机构存在着危险部位多、现金流量比较大、流动人员多等客观情况,因此,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医疗机构的防范设施的投入,合理扩大技防和物防设施的应用范围,将技防、物防以及人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保障能力。在平时常规的防范建设基础之上,针对医疗机构的治安情况和治安形势,科学、合理地部署技术防范力量。对于医疗机构中重点要害的部位,要安装红外线报警器或者是摄像头等防盗、防火监控装备,实时监控医疗机构的各种情况,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防控能力。
2.4建立安全保卫工作的责任制度
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如果只是一味的依靠号召的方式或者只依靠保卫部门去负责的话,将很难强化安全保卫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安全保卫工作与各个科室及各个工作人员责任制、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好并落实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及保卫制度等工作。
第一,落实宣传教育工作。安全保卫工作需要群众的支持,对群众及时进行安全教育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此种方法来增强人们群众的安全意识,进而使得医疗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有了坚强的后盾。这种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是行不通的,需要国家、政府等各个机构的相互支持,共同管理,综合治理。
第二,全面落实安全检查工作。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有必要设立安全检查环节,以便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研究,积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消除隐患,进而保证安全。安全检查工作必须要做到位: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检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检查;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都要检查,将普查与重点检查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以确保安全保卫工作的稳定开展。
第三,落实安全保卫制度。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结合安全保卫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安全保卫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安全保卫制度要规范化、标准化,并且一定是要从医疗机构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出一系列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其装订成册,公示出来,下发给各个部门,使全体的工作人员都能相互监督,使得安全保卫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工作更有秩序。
3.总结
就目前医疗机构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安全保卫工作不容削减,只能加强,我们在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方向,及时调整管理方向与结构,使得安全保卫工作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标准型以及长期性,以确保医疗事业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尽管有人淡化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已经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如施工图纸设计中自审、会审;主要原材料的检验、测量仪器和仪表的年度报检、开工报告的报批、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特别是其中安全技术措施如模板支撑设计、设备吊装方案、大临设施的安全措施、深坑坑壁支护等、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各种安全技术交底、工程质量验收等等,哪一项工作都和安全管理工作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
其实,从本质上讲,技术工作和安全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含有安全工作。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质量。当工程质量缺陷小的时候,就表现为不合格项或出现质量事故;当工程质量缺陷增大或累积迭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质变为安全隐患,甚至酿成安全事故。
从目前现有的管理体制上来看,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不可能施工现场每个专业的施工、每道施工工序都完全介入和监督;从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范围上来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安全管理业务有完全的融合性。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和责任。
二、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1、法律地位
2003年11月3日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第26条: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织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织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1)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2)土方开挖工程;(3)模板工程;(4)起重吊装工程;(5)脚手架工程;(6)拆除、爆破工程;(7)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2、企业地位
目前,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规定,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主要由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工程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才能编制经济、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编制牢靠、稳妥、安全的安全作业环境措施和安全生产措施。
3、工程项目中的地位
建设工程管理主要有四大控制:一是质量控制;二是安全控制;三是成本控制;四是进度控制。四大控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安全控制又是其他控制的前提。工程技术人员在这四大控制中的安全控制起着关键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策划地位:编制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生产措施,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或规定等等。(2)指导地位:在每项工程乃至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3)组织地位:对施工中资源进行计算、配备、优化、调整,实现安全生产。(4)控制地位:负责安全措施、设施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
三、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1、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技术方案
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工、料、机的供应情况,结合工程特点、技术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经济、合理、安全的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操作性强、便于施工的作业指导书和合理可行的进度计划。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中应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施工方案和生产工艺,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比较特殊的施工部位、关键工序、重要环节,如模板支撑加固、吊装施工、深坑支护以及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必须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分析和论证,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过程中加强检查和验收力度,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
2、加强对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设施的落实力度
作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安全质量一定要摆在首位。因为没有安全,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更不要谈质量和效益。很多技术人员在检查验收时,往往会偏重于有关技术质量指标的检查,因为业主和监理最关心的正是这些方面。而作为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其实更需要注重的恰恰是验收标准中的牢固性、稳定性、可靠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时,应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职责,要在检查确认的基础上进行对接,在中间交接表上也可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必要时工序交接也可邀请安全管理人员参加。要做到“上不符、下不施”。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十倍”规律:如果上道工序产品质量的缺陷的处理费用为“1”的话,那么等到下一个工序完成时,相应缺陷所须的处理费用就为“10”,依次类推,到再下一道工序完成时,所须的处理费用将达到“100”。并由此兴起了“零缺陷”产品运动。如果我们对每道工序工作在安全方面也这样严格实施的话,我想安全事故必定会大大降低。
3、认真组织专业性安全检查和不定期的特种检查
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和特殊施工工序,除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性检查外,应组织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性安全检查。检查前应明确检点、检查手段和检查方法。如对架桥机、塔式吊机、龙门吊机、施工临时栈桥、挂蓝、高空作业场所、深坑施工场所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等,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以确保安全生产。
篇10
0 前言
工位是指产品在生产线上流动时,员工在一个节拍内完成规定作业内容,产品相对停留的区域位置。在工位建立的基础上,将安全技术、管理标准、作业规范通过各类目视化文件落实到工位,同时,明确各级管理者及员工的管理职责、管控范围、管控流程,实现现场安全管理常态化。
1 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本质安全度
1.1优化工艺流程。运用精益工具对生产线进行全面的工艺梳理、分析,制定优化的工艺线路,合理调整工艺布局,并以降低中间在制量为目标,建立定时、定点、定容、定量的配送机制,减少现场物料的储备和积压,保持现场物流畅通,提高物料周转率,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1.2合理划分工位,保持作业固定。作业人员在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固定的作业,其所接触的危险源基本固定,有利于员工熟悉和掌握,在发生变化时,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处置;同时,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组织监控,提高异常(隐患)处置速度,使各级组织掌握安全动态,实现常态化管理。
1.3提升本质安全化。通过替代法、降低固有危险法、被动防护法等,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条件;联锁法、自动控制法、保险法等,使得设备能自动防止操作失误和设备故障;密闭法、隔离法、避让法等,防止物不安全状态和人不安全行为的交叉;优化人―机―环境系统的配置,使系统处于最安全状态。
2 识别工位危险源,制定有效管控措施
2.1风险评价。危险源的辨识应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等入手,针对工序人员的具体活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能源资源的输入输出,分别辨识出危险源。
2.2危险源控制。通过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教育措施,按照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的顺序尽可能的去降低安全风险,从而有效对危险源实施控制和管理。
3 编制工位安全管理表单,实现动态管理
工位安全管理表单是精益安全管理在工位上落实的具体体现,可以在工位上设置工位安全定置图及防范要点、工位安全日历及隐患整改记录、工位安全点检表等目视化表单。
3.1安全定置图及防范要点表。以工位为基础单元,按照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时间顺序,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对应的安全风险和伤害类别,制定相应的安全管控措施;将危险源在定置图相应位置标出,形成安全定置图;安全定置图与管控措施制成表格,形成工位安全管理标准――工位安全定置图与防范要点。
3.2工位安全点检表。将各专业部门管控项点分解至工位,安全点检项点对应《安全定置图与防范要点》中识别的危险源,确定各项点点检时间,按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划分,明确各级管理者点检频次,由工位、工区(班组)长、安全设备等相关管理人员、分管领导定期进行点检确认,落实了安全生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理念。
3.3安全日历及隐患整改记录。根据安全隐患整改流程,绘制和设计安全日历,并如实记录每天的安全隐患和异常信息,方便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表单的运用,使工位安全管理标准在现场目视化,促进现场安全异常的快速解决,实现PDCA循环的过程管控,形成安全信息记录和收集的平台。
4 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员工安全素养
4.1规范作业动作规范。建立精益安全工位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交接班、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培训教育、互联互保、安全奖惩等管理要求;制定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和点检规范;制定危险源异常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分发至相关工位并组织培训和宣贯。
4.2完善安全异常(隐患)处置流程
通过完善安全异常(隐患)处置流程,能够使得从最贴近现场的工位所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分析和解决。安全异常处置流程重点是职责明确和反应迅速,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在第一时间经过判断、上报、制定措施、处置解决、验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处置,从而彻底消除隐患。
定期对各类安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安全隐患、事故的分布情况,找出高频次项、重大安全隐患、事故等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从人、物、环、管等方面,制定整体改善计划,实现安全管理的提升。
4.3组织开展验收评价,建立评价改善机制
制定以工位为评价基础单元的评价和验收标准,细化安全措施在工位上的运用,定期组织安全、精益、工艺、设备、生产、人力等部门开展联合考评组,对现场执行情况和各级管理者管控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公布检查评价结果,实施奖励与考核,促进工位的安全管理提升。
4.4提高员工安全素养。提高员工安全素养,除了开展各种安全培训、教育外,主要做法就是要经常性地进行危险预知训练(KYT)。KYT活动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工位(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教育和训练活动,它是一种全员性的“自我管理”活动,目的是控制作业过程中的危险,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
5 结束语
在实施工位制的精益安全管理时,科学合理的工位作业节拍、精益畅通的物流现场,是保障节拍化生产线实现有效流动的根本;通过精益安全工位建设,可以促进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有效完善隐患处置和预防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本质安全度。
篇11
而伴随着煤矿生产设备的不断提高,由原有简单的设备转化为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的普采及总和机械化采煤是煤矿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同样也说明了设备在采煤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所以这就要求在煤矿开采中要保障设备的合格性,确保机电设备的运行性能,同时相关人员也要加强对煤矿开展工作的管理对设备的维护,从而达到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维护煤矿开展的安全性。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管理不到位
具体落实管理是维护整个机电设备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一些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对设备的管理意识仍然不够清晰和准确,认为管理只是辅助生产,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实行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管理的特点,煤矿的领导对于管理的认识也不够,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久而久之,导致机电设备的管理意识越来越淡薄。一方面是一些相应的煤矿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性的知识,经验也确反,对机电设备管理的要求低、重视度低,不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机电设备在从开始选购到最后装置。维修、废弃等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全面的维护。
(二)设备存在较多隐患
虽然说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带动了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换代,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化的、旧时的、有故障的设备依然在使用中,这些设备的安全设施和保护装置都不足,为煤矿开采工作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一些容易生锈、腐蚀的装备没有做到定期的防腐。如:井筒装备。2.对一些固定的设备没有做到定期的校验。如:电压表、压力表。3.对一些特定环境中发生的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机电设备在存放。运输中对于温度高、湿度大、灰尘多这些问题应该具体采取防锈、防腐、防尘的措施。
面对设备中出现的这些安全隐患应该及时的解决问题,避免设备进一步的损坏,出现漏电事故,给煤矿生产带来危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同时要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措施,加强管理意识,杜绝不必要的伤害。
如:工作人员要及时的检查馈电开关的过流保护和漏电保护装置,保障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及时提升系统的保护功能、定期检测装备;及时更换老化无法使用的设备等。
这些都是要工人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认识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设备的检修要运用专业技术,确保各个设备都在自己正常的工作范畴中运行,做到全面的优化设备、减少隐患,维护生产安全,保障生产效率。
(三)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近年来煤矿事故的时有发现,以及一些人对煤矿生产的认识都是在幸苦、劳累的程度上,使人们对煤矿工作理解为不安全,这就导致了一定的技术人员,在对煤矿工作的选择上有所保留,认识有所欠缺,而不愿进入工作。这就导致了在煤矿生产中机电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普遍偏低,相关的调查也表明在机电事故责任人中,文化程度偏低的占有一大半。而且一些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对设备的认识也不够,相关的专业的维护、保护技术手段也有所欠缺。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准也停留在大众化的设备中,对新型的、特种的设备,技术不够,掌握不够全面和彻底。而起一些岗位的调动性、变化性较大,这都一定程度上的给设备带来了安全隐患。
(四)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少
每一设备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设备功能也有自己的使用率。煤矿开采工作是一项大型的,对经济和生命安全都带来一定隐患,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的投入必须是及时的、科学合理的。避免因设备年限过久。功能保护力度不够而引发的事故。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有大量的企业违背了《煤矿安全规程》的标准要求,对一些老化的、超年服务的设备继续保持使用,为煤矿的生产安全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二、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前期的规范化管理
前期规范化的管理主要是从设备选择、安装、验收和质量方面进行管理。
1.在选择设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煤矿开采的设备。2.对设备各个部分具体落实到某个人,加强对设备的管理。3.从设备的验收到最后的应用维修等各个过程要做好详细的资料,分析管理,加深对设备的认识。4.选择设备时,加强对质量的监管。5.安装新型的设备时,要以一定的质量为标准。6.淘汰不合格设备,避免不稳定因素。7.设备安装后,全方位的进行检测,合格后进行验收。8.试用正常后再投入使用。
(二)坚持管理制度化
坚持管理制度化就是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一些错误的管理思想。在人员方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明确知道自身岗位的真正意义,从本质上认识煤矿生产的安全与机电设备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加强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安全隐患。
在工业矿区生产中,要维护相关的制度,依照标准进行生产,对一些存在这危害的设备装置要具体的落实好巡查检修工作。相关设备的员工坚守自己的岗位,依照规定、贯彻落实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设备的管理上要科学、合理,有规范、有程序、有制度,保障设备的安全。
对一些特别的设备要做到及时更新、更换,提高设备的先进性,使设备在满足生产的同时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严格落实设备的相关制度,保障设备质量的过关,尽可能使设备先进化、科学化,人员管理的合理化。从各个方面确保安全。
(三)加强检修管理
加强检修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主要要做到一下几点:
1.煤矿企业要依据相关的规定对机电设备做到定期的检测。如:主提升、主排风等一些装置和一些供电系统的保护。2.对专门升降人呀un的混合提升系统要做到至少每3年做一次检验。3.通风机在投入使用时,要预先做好性能检测已经运行的工作,确保正常使用。4.对通风机及主排水设备做到按月检测。5.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对惯例性事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如:雨季前对对水泵、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及线路,进行全面的检修。6..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系统和维修工作要具体加强。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维修工作,同样运用计算机整理与收集数据,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判断。有利于机电设备的发展。
(四)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就需要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一个先进设备的运营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自身价值上,更体现在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上,而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为基础。
在企业中对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需要提高其待遇水平,更要对其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培训,加深、加强对专业水准的培养,提高机电设备的操作水平,掌握设备的原理,能够及时的处理和发现设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加大安全设备的投入力度
设备的更新换代是为了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监控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对设备的处理上主要要做到的是:
1.对老化、落后的设备进行换代。2.对保护设施不够齐全的设备,及时做到升级改善,加强保护力度,更换不符合要求的设备。3.采用先进节能的设备进行生产。4.根据施工开采的具体情况对设备进行改造,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率。5.运用科学的、合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开采,提高整体的效率,保障安全。6.优先采用先进的系统装备、先进的检测系统以及大功率采煤机。
三、结速语
综上所诉,在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上一定要切实的考虑煤矿自身的工作情况,对机电设备要做到定期的维护和检修,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意识的提升,把机电设备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淘汰一些落后的、老化的机电设备,减少工作中的安全隐患,保护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相结合,保障生产安全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杜绝意外的发生,促使煤矿业经济稳固的向前发展。
篇1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项指标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建筑业也成为了我国继采矿业之后的第二大危险行业。建筑安全事故严重制约着建筑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通过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事故总数呈下降的趋势,但安全事故次数仍然较多,且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多,安全事故发生率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1]。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研究发现,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引起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从源头开始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危险源管理研究对比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研究成果例如:Hinze等通过分析统计美国20年的建筑业事故数据发现了一些建筑伤亡规律,认为坠落是建筑业事故率持续高居不下的首要危险源,加强坠落的预防是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2]; 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on)提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危险源看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所有物体,它们能量的不正常或不希望的释放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应当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使能量传达到人体的媒介和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美国学者Petersen提出了复合因果理论模型,指出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的程序、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员工训练等方面的缺陷和失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等等。
国内对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开始重视对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近年来,研究的侧重点开始汇集到对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陈宝智等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的概念、划分的理论及划分的原则,阐述了两类危险源的相互关系[3]。方东平通过研究指出,国内常用的建筑危险源评价方法往往仅限于施工现场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管理的因素,通过对多个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调查,提出了衡量危险源管理水平的定量化指标并给出了评价方法[4]。董大旻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了定量危险性评价,并确定了危险源的控制范围[5]。
3 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构建
3.1 系统描述。
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控制及应急管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从根源上避免安全事故,实现良好的安全管理目标。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依托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依据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理论,本文提出了构建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施工安全控制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使危险源管理标准化、集成化、科学化,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系统构建。
围绕危险源管理的三个板块: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评价和危险源控制及应急管理,本文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实时监测、危险源评价与分析、危险源控制。
实时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收集统计数据。依据危险源辨识理论,对施工现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并对这些危险源进行总结分类,分析其触发因素,这些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就是监测的主要对象。该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自己的危险源信息数据库,积累各类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的相关信息。施工现场需要监测的危险源一方面应当参考危险源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施工危险源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应当结合各个施工现场本身的特点,辨识出本工程中的特殊危险源,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制定出全面的监测对象集。
(2)对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应当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实地实时监测,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控制中心的远程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实现对危险源的全面监测。
(3)对危险源的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会受到监测人员的经验及主观意识的影响,为了保证监测和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应当安排多名有一定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测和收集统计数据,确保施工系统的安全性。
3.3 危险源评价与分析。
这一阶段是安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安全控制系统中扮演“大脑”的角色。这一阶段依托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对第一阶段的监测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又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依据建筑施工危险源评价理论,采用一定的危险源评价方法,并针对评价方法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利用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对施工系统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第二部分利用危险源信息数据库中积累的统计数据,参照以往的危险源管理经验,对评价结论进行分析处理,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在该阶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危险源评价作为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安全控制系统中也非常重要。在进行危险源评价时应当针对施工项目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对危险源的单项危险性评价,而且应当注意危险源的连锁性,结合施工系统的危险源综合评价,考察施工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2)在企业总部控制中心设立危险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施工现场的统计数据通过PC终端的危险源评价程序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到数据库中,数据库针对评价结论,参照积累的统计数据,利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输出预先制定的相应控制措施。数据库应当注意日常维护,并注意控制措施制定程序的动态更新,以保证对危险源评价的有效处理和分析。
(3)施工现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应当直接通过危险源信息数据库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响应程序,避免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系统经过对危险源的评价、分析,输出响应的控制指令,参照控制指令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施工系统的安全性。应当注意的是,在控制系统中所制定的控制措施是由计算机程序参照统计数据所完成的,反映了大多数该类危险源在该状态下的处理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应当考虑危险源的特性,针对施工现场该危险源的特点,由具有一定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输出的指令进行核实和校对,然后予以执行。
4. 系统运转模式
本安全控制系统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能够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其运转模式如图2所示。
该控制系统主要的控制对象是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当注意除了危险源管理以外的其他方面安全管理工作,如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构建合理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等等。只有做到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施工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5. 结束语
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探索危险源引发安全事故的机理,构建的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能够为实际的安全控制系统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对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9.
篇13
1.引言
铁路项目施工环境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加上铁路建筑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大量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劳务工,新的技术、设备、材料不断涌现,在作业活动中存在事故隐患,针对施工计划中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随年或季、月施工计划一起,要求各施工作业单位根据“重大危险源”清单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清单”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等安全评价工作得出的成果。本文就对这一过程进行简单论述。
2.在施工过程的危险源辨识2.1施工作业活动划分风险评价的对象是辨识出的危险源,而危险源辨识的对象是作业活动。因此,划分作业活动是风险评价的前提。实践证明,作业活动划分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对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工序为主线划分作业活动。例如,铁路站场施工,可分为如下几个施工阶段:地基处理,基床以下路堤、基床、路堑、路基支挡结构、路基防护、路基附属设施等。对每个施工阶段,分为若干种作业类别,对每个作业类别,划分出若干种作业活动。例如,将路基支挡结构工程划分为10种类别:重力式、短卸荷板式、悬臂式、扶壁式、锚杆和锚定板挡土墙等。其中重力式挡土墙可分为基坑开挖、模板加工、钢筋加工和混凝土施工等作业活动。又如隧道施工可分为如下施工阶段:洞口段及洞门施工、开挖支护、防排水、仰拱施工、二次衬砌施工、隧道内沟槽施工、铺轨等。对每个施工阶段可划分为若干作业类别,作业类别可划分为若干作业活动。例如,开挖支护工可划分为:1、、钻炮孔、2、装药3、连线起爆、4、开挖、5、运碴、超前支护。其中,石质围岩开挖涉及爆破作超前支护使用的格栅钢架可分为切割、焊接、吊装等作业活动。最终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具有如下的特点:在性质上相对独立,所包含的作业内容也相对独立。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还需考虑在工序这条主线之外的其它方面。例如:施工外部环境、天气、产品质量等。针对每个方面,再划分出若干种可能发生的作业活动。2.2危险源辨识2.2.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在铁路施工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通常并不需要采用太复杂的方法,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为主结合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等进行分析,即:当作业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连接的作业步骤时,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识每个步骤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某些作业活动,包括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可同时辅以安全检查表方法。2.2.2辨识的充分性为保证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四个方面,缺一不可。(2)既考虑目前进行的工程项目各种作业活动中现实存在的危害,也要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内将要实施的工程项目中作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害。(3)把事故、违法违规、安全检查等作为鉴定辨识充分性的尺子。充分的危害辨识结果,应包括本项目和类似项目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原因,所有严重的违法、违规现象,安全检查表中的绝大部分项目,特别是重要的项目。(4)要由有实践经验、懂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人员组成小组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将辨识的结果发放全体项目成员手中,予以补充、调整和完善。
2.2.3危险源的描述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描述不准确、不妥当等现象,恰当地描述危险源是危险源辨识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其风险程度的前提。描述危险源时应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物、人、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应注意把危险源和其引起的结果(即事故)区别开来。例如"钢丝绳长期磨损而未及时检查、更换"是危险源,而"断裂"是其引起的结果,不能写到描述中;注意将危险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区别开来。如"隧道空压机噪声大"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危险源,正确的描述应当是"未对隧道空压机采取降噪措施,使噪声超标"或"在空压机附近作业未采取昕力保护措施"。危险源描述要具体,只有具体,才能 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即判断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应出现诸如"无证上岗"、"操作错误"、"管理不善"、"施工方案不正确"、"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齐"等笼统的词汇,应具体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原因,随之引出明确的控制措施。
2.2.4共性作业活动的调整在危险源辨识时,可对同类项进行合并。例如,邻近铁路营业线机械设备作业,其工作安全要求和内容是相似的,且风险也大致相同:1)申请营业线施工计划;2)机械设备检查验收;3)防护 (一机一人一防护);4) 机械设备在指定范围内施工;5)列车通过提前停车等待;6)收工后做到机具物料不侵限。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按上述六种作业安全要求进行。但要注意,除列出各种设备的共性危害外,还要列出不同设备安装涉及的特殊危害例如;吊车支出吊臂的角度、吊车支腿下的地基承载力等。
在涵洞与桥墩工程的主体结构工程中都有的“钢筋制作加工”、“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模板拆除”等,由于过程、对象和相关的危害及风险大致相同,可只辨识一次。但是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特殊性。例如,桥墩主体结构施工的特殊性在于主体结构施工多数处于高空作业环境,高空作业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评价方法有RAC风险评价指数法、ESP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由于工程铁路建筑施工的特点,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的应用比较普遍。3.1方法介绍 LEC法,主要是以系统危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值定为0.1—10, E——人体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E值定为0.5—10,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定为1—100,评价公式是:D=LEC其中:D—危险性分值,根据经验,总分在40分以下为可承受风险,总分在320分以上是高危险分值,1—2级需要严格监控,并制定方案或目标进行控制,3—4级需要加强监控,对运行进行控制。
3.2风险评价将辨识出的危险源清单采用上述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得出风险评价表。下面风险评价表为临近铁路营业线作业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危险级别为2级以上(包含2级)的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整改或停止作业。从结果我们也可看出,临近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不善始终是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因素,这也与工程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4.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得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编制清单进行,(在工地设立重大危险源警示牌和文件方式)从而警示各方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做到动态性、针对性管理。
5.结束语铁路施工项目建立在项目“危险源预警机制”,可以增强铁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安全风险管理与施工计划紧紧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防范”,始终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