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环保战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提高资源生产力
资源生产力是指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总量。提高资源生产力,企业以更高效的方式生产产品并非需要拥有成本最低的原料,而是通过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原料使用方法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传统意义上的炼油厂,是最典型的环境污染大户,而日本的根岸制油所却以“无污染”的理念改变了传统认识上的观念并实现实际意义上的清洁生产。该厂建立于1951年10月,其发展历程同样印证了日本致力于环保事业的轨迹。坚持“没有任何浪费”、“任何一滴的原油都是能源、原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原则,坚持“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和“显现当前最突出的能源制造特征”理念,以产品多样化来实现零废物,以顶尖的生产技术来实现零排放。根岸制油所自建厂以来,坚持技术研究开发,实现了多次历史性技术革新和产能的大幅提升,而在管理方面,如此的大型企业,实现了仅有650名员工高效生产模式。正是环保先行,技术第一的理念,成就了根岸制油所的成功。
2 降低环保监管费用
环境方面的挑战可以看成是供水管道上的一连串小漏洞,它们会令企业的价值慢慢地流失。它们也可能突然出现,就像大坝上的一个大裂缝,能够危及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重新设计你的产品,使它不含有有毒物质,这样你能减轻监管方面的负担,并可能避免未来发生损害企业价值的事故。这些努力可以降低商业风险,同时保护企业一直以来辛辛苦苦收获到的“黄金”--可靠的现金流、品牌价值,以及顾客忠诚度等。经过多年无拘无束的自由扩张之后,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遭遇了来自抗议者的强烈攻击。他们指出沃尔玛的店铺无计划地过快增长,四处蔓延,破坏了湿地,并且威胁到了水资源供给。在一些社区,监管者也加入攻击的声浪中,开始抨击这个零售大鳄的扩张计划。在内部会议上,沃尔玛的首席执行官李·斯科特告诉他的高管们,他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将会保护公司不至于失去其“发展许可证”。企业为了监管要求必须采取多项措施以防被清除出局。
3 创新设计,满足客户环保需求
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丰田公司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的成功,包括熟知汽车市场的丰田公司本身。鉴于电动车以往的糟糕业绩,这一冒险看起来绝不是一条通向赢利的坦途。然而丰田汽车的高层却看到了这条路前面的潜在价值。路遥知马力,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研发,普锐斯在2004年荣获《汽车动向》(Motor Trend)杂志评选出的“年度汽车”称号。在那时,顾客们要等待6个月之久才能提到他们的混合动力车。正当底特律的汽车企业濒临破产,数万工人下岗,并且对所有人提供“员工折扣价”的时候,丰田却在提高售价,扩大生产,2006年的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118亿美元,离全球头号汽车制造商的桂冠更近了一步。丰田致力于环保并不是偶然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丰田计划设计21世纪的汽车时,就已经把环保作为一个重大的主题,将其看得比汽车制造商一贯重视的所有卖点,诸如车的大小、速度、性能,甚至吸引时尚一族的能力等更为重要。这真是日久见人心。
4 提供精确的数据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互联网提供的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正在改变商业世界。在博客遍地开花,微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根,手机上网普及到大街小巷甚至连公司里也不例外的情况下,企业或者企业供应商的运营中若有任何地方出现任何错误,都有可能几乎同步地暴露在网络上。互联网不仅可以将各类新闻广而告之,也可以作为检验新闻真伪善恶的“试金石”。这两股力量交相辉映,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新闻信息只要出现在网上,就意味着要接受网民的检验。互联网成了事实调查者和新闻推动者的一个工具。在这个透明度越来越高、获得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的世界中,何人应为何事负责变得越来越明晰。由于越来越容易追溯到污染和有毒化学物的源头,我们将会知道是哪些人制造、运输、使用并弃置了这些有害物质。毋庸置疑,担当全责是新的标准。
5 降低上下游成本
企业应经常关注商品价值链上的信息,找出其价值链上对环境影响最突出的地方并有的放失的寻找解决对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的高管发现他们的一个生产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的冷冻鱼块业务出现了供货危机,因为全世界海洋里的鱼类正被捕捞殆尽。面对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有限性的无情现实,联合利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建立了海洋管理委员会--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可持续性渔业的独立实体。这个委员会为那些总捕鱼量有限、鱼群总数不会随时间减少的渔场提供认证。为了鼓励渔民们寻求认证,联合利华许诺从2005年开始,它的鱼类产品将100%购自可持续性渔场。联合利华的高管层把这个许诺,连同它所需要投入的高昂费用,简单地视为商业问题。联席首席执行官安东尼·伯格曼说:“作为全球最大的鱼类买家,保护海洋环境使之不受无节制捕捞的破坏,关系到联合利华的商业利益。”一位供应链经理直白地说:“我们不是环保工作者,我们也不是科学家。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袖手旁观,我们就没有生意可做了。”
篇2
面对复杂动态的不确定性竞争环境,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主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不仅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或某个时间点上获得竞争优势,而且更希望能够在中长期抵御竞争者的威胁而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成为关系到企业长期绩效和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企业必须努力在环境与自身优势之间谋求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寻求新的基于资源与能力的优势源泉,保持与不确定性环境要求相匹配的柔性水平。
1 一体化竞争情报战略
1.1 一体化竞争情报战略模型
企业竞争情报战略是企业在对自身竞争情报能力与外部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竞争情报的愿景、目标的战略定位、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做出的长期而系统的谋划,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战略竞争情报和技术竞争情报等情报资源,实现企业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吻合,提升企业决策能力,使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情报与技术竞争情报是竞争情报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资源基础,决定了竞争情报战略的实施效果。
研究发现战略竞争情报流程是线性的,由情报分析小组将情报提交企业管理高层,辅助决策,该流程中反馈与知识共享受限。技术竞争情报则是采用网络化模型,竞争情报多为个人行为,情报信息在扁平的组织中横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非线性传播。因此,将战略竞争情报与技术竞争情报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鉴于此,笔者在传统竞争情报战略的基础上,考虑到客观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不确定性环境的影响,构建了融合战略竞争情报与技术竞争情报的企业一体化竞争情报战略模型,见图1。
在动态不确定性环境中,竞争情报战略是一种一体化、多维度、立体化的战略。它突破了竞争情报流程传统的线性推进模式。情报过程虽然也包括竞争情报流程的主要步骤,但这些进程是一种并行的、互动的网状结构,有利于信息与情报的及时交流与反馈,满足了动态不确定性环境对情报时效性、精确性的需求。
1.2 竞争情报战略一体化分析
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一体化竞争情报战略直接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导向,体现了竞争情报工作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定位。竞争情报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播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情报战略可分为战略分析和选择两部分:竞争情报战略的分析是在政府政策、法律规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能力等内、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借助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找出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竞争情报战略的选择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技术竞争情报、战略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整理、传播流程,从成本领导战略、差异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等竞争情报战略中选择实施,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企业竞争情报战略作为立体化战略架构体系,包括战略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的获取、分配、利用、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规章与制度等方面的战略规划与设计。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实施流程作为一体化竞争情报战略的基础,是一个t持续演化的操作流程,通过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跟踪非连续性变化、把握行业结构的演化以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能力和动向,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同时,竞争情报战略出是一个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渐进过程,通过与其他业务战略紧密配合,在企业战略、业务战略间达到动态平衡,共同提高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提升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驾驭能力与控制力。它决定了企业中长期竞争情报工作方向与内容。
2 不确定性环境影响分析
竞争情报战略连接着企业战略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每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竞争情报战略的变化与调整。经济的周期波动激化市场竞争强度;市场规模、市场增长与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市场竞争水平、行业竞争水平;资源获取、行业战略态势决定了企业信息密度与行业垄断程度,信息密度高低影响着竞争情报战略态势,行业垄断程度制约着竞争情报战略选择。
由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管理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动态变化,正确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竞争战略制定非常重要,企业要由此制定应对市场竞争的竞争情报战略。引发环境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市场需求、技术、竞争、供应商以及政府政策都是不确定性的可能来源。构成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如表1所示:
依据环境变动和复杂性方面的变化水平,环境的不确定性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环境的变化和复杂性状况越严重,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就越高,环境变量的变化速度决定了环境变化的水平,进一步影响企业竞争情报战略的选择,如表2所示:
低不确定性状态下,由于技术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缓慢,客户需求、客户产品与服务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此时企业的竞争情报战略旨在维持既有竞争优势,重点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强调优先改善效率,以求在稳定环境下取得成功。高度不确定性状态下,企业面临技术、客户需求、政府规制和其他宏观变量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环境预测及合理的战略决策变得困难。在高度动荡和复杂的环境下,维护已经取得的地位十分困难,成功越来越依赖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以及如何与其保持动态一致,组织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中度不确定性融合了高复杂性、低变动性或低复杂性、高变动性,在此状态下,企业需积极制定战略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的获取、传播、利用、实施战略,寻求企业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动态平衡。
3 战略竞争情报对一体化竞争情报战略的支撑
1996年,Carolyn M.Vela和John J.McGonagle提出了战略情报的概念,认为它是支持战略的一种情报,也即最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他们认为,竞争情报可以向战略情报提供输入。他们所说的战略情报从情报产品的角度上说,其实就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情报产品,强调为战略决策服务方面的应用。2002年,Kirk W.M.Tyson明确提出了要“关注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的联系”,为此,在设计竞争情报流程的时候,要设计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之间的链接,内容包括:对外部环境的持续监测、对公司计划和计划流程的持续监测、对利益相
关者活动和观点的持续监测、经常为战略战术变化提出建议以及持续的再造。
3.1 战略竞争情报的基础作用
战略竞争情报由情报分析小组组成,直接为董事会及生产研发经理提供情报。情报分析人员识别外部宏观、微观环境,并定向持续跟踪主要竞争对手及环境动态。2001年Rouach&Santi提出了“情报金字塔”的概念,战略竞争情报分析小组完成对“情报金字塔”中市场情报、竞争对手情报及战略情报的搜集及分析,能够做到:①为企业的战略并购提供依据;②识别有价值的商业机会;③加强对行业趋势及不同领域的预知。
战略竞争情报分析小组作为信息流的“漏斗”,将情报转化为战略简报,通过既定渠道向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可实施的情报。由数据转化为可实施情报的单向流程如图2所示:
企业战略竞争情报是企业竞争情报战略的基础,完成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内部环境的检测,以便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者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市场需求、战略联盟、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计划,实现企业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吻合,提升企业决策能力,使企业最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2 战略竞争情报流程缺陷分析
在层级组织机构中,通过SWOT分析、盲点分析、四角分析和情境分析等战略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向管理高层提供情报存在一定的风险。根据已有经验数据,有效的竞争情报模式包括:面向管理高层的直接需求、与高层管理人员密切接触、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KITs、借助“兵棋推演”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相反,试图向所有部门提供服务、向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宽泛的情报产品、竞争情报报告过于冗长、仅对历史数据简单加工,将无法保证竞争情报的有效性。
由于企业内、外部的反馈很难实现,战略竞争情报的流程多为单向的。此类流程以Kahaner提出的情报模型为单表,而Ashton提出的情报循环模型强调竞争情报绩效的评估反馈,对情报行为的识别进行改进,但由于缺少反馈,将导致情报搜集的宽泛性,如图3所示:
4 技术竞争情报的基础性分析
在不确定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为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与保障,同时也促使竞争情报向智能化、个性化、系统化、集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竞争情报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必然会导致竞争情报流程结构化的改变,也对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情报敏感性、技术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竞争情报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简称CTI)作为竞争情报战略的重要基础,既是一种信息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收集各种信息;也是一个信息过程,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搜集和分析;同时又是一种信息产品,可以得出对决策有益的分析报告。CTI工作侧重于支持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企业通过CTI进行系统、及时和准确的搜集和分析,就可以提供预警和理解竞争环境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竞争情报的愿景、目标的战略定位、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做出长期而系统的规划,保持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提升企业决策能力,使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4.1 技术竞争情报的基本流程
W・B・Ashton认为,技术竞争情报的活动的整体流程由6个阶段构成,分别是情报活动规划、数据搜集、数据分析、信息传递、情报应用和效果评估,如图4所示:
一般情况下,通过各种信息源所获取的情报还不能够满足企业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的竞争情报活动更趋向于将信息源的范围扩大化,但是技术竞争情报主要针对企业所面对的外部技术环境开展情报活动。
根据企业的各种不同情报需求,CTI团队首先去收集、整理有关技术信息(包括技术环境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动向、技术策略信息等),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提供重要的技术情报,供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支持。
4.2 技术竞争情报活动规划
CTI的规划阶段作为流程中的第一步,首先需要确定用户的技术情报需求,锁定企业CTI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对象,然后按照需求环节制定的计划,完成企业的技术竞争情报活动。
企业有关技术方面的典型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技术、企业和市场需求。科学需求主要指对新的基础学科、新的发展突破或市场潜在进入者进行跟踪以发掘其潜在的价值;技术需求指对当前市场上的技术应用状况、潜在的技术进步、可能存在的技术缺陷或新的技术实现途径及应用进行评估;企业需求指辨识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的关键核心企业,并分析它们所扮演的角色(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现状、规划和市场动向进行评估;市场需求指评估当前及未来的商业前景,同时预测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核心竞争对手的关系。这四种典型的技术需求,其中企业需求与市场需求是CTI活动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而科学需求与技术需求则主要针对企业CTI活动进行。
篇3
从环保管理特点来看,国际知名电力企业均具有清晰的环保战略目标、一流的环保人才队伍、优良的环保业绩及持续的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等。国际知名能源及电力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管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具有清相晰的环保愿景和战略目标,建立了规范的环保管理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二是优良的环保业绩,资源回收率、绿色采购率、污染物减排率等环保绩效均达到国际前列;三是广泛绿色食品牌影响,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清洁能源、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等,绿色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四是持续的环保创新能力,具备持续的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环保战略创新、环保管理创新等,并通过持续的环保创新带动公司和行业节能减排;五是一流的环保人才队伍,拥有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环保人才队伍,拥有大量环保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六是优质的环保综合服务。
篇4
Key words: Long King Co., Ltd.;low-carbon economy;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09-02
0引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绿色GDP。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烟雾、酸雨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科学家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和100年左右耗尽[1]。因此在未来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在此背景下,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因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摈弃20世纪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低碳经济意味着两方面: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能源替代,中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就要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在低碳经济大潮中,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发展,采取什么经营战略是本文研究重点。
1基于低碳经济的龙净环保发展战略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净环保”)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环保类企业。公司主要经营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业务,所有业务都有低污染的特性,其中脱硫业务近年来大幅增长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电除尘器为国内行业龙头产品,市场份额约为10%-15%。作为隶属于低碳经济概念板块的企业,龙净环保从1971年建厂时只有5万元资本金和7个人的一个山区小企业,发展到今天的大型环保类上市企业(股票代码600388),它经历了中国环保产业从无到有、从粗放到集约的发展过程,而且代表了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带动下,龙净环保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40年长盛不衰的经营战略经验对其他公司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1.1 坚持科技化生存,重视自我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龙净环保的核心理念,创新能力的提高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龙净环保依靠科技化生存战略,重视自我创新能力,在不同时期均率先研发国内出领先的产品,如图1所示,龙净环保不同时期的创新产品。
建厂之初,龙净环保率先在国内将可控硅技术应用于电除尘供电装置,是我国第一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可控硅自动调压电源产品。20世纪80年代,龙净环保在国内首先实现电除尘高压供电的多功能控制及微机控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电除尘低压控制系统和脉冲供电装置领域的空白;90年代,他们在国内首先研发了电除尘器的计算机智能控制和网络控制,通过技术引进开发生产的BE型电除尘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初的龙净环保发展更加迅猛,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更加注重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公司不断创新能力的提高,逐步完善了公司除尘、烟气脱硫和气力输送三大主导产品系列,奠定了公司在国内环保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龙净环保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不拘泥于成就,创造出既环保又有潜力的产品。
1.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人才力量龙净环保重视科研投入,积极培养人才。2001年以来,龙净环保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5%用在了科技研发上,其中仅脱硫技术引进入门费一项就达3000万元。
2004年,龙净环保的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认定为全国首批1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它成为我国环保行业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2007年,龙净环保更是在研发上投入了5400多万元巨资[2]。龙净环保不拘泥于现状,企业重视产品、技术的更新改造,使引进的技术适用于中国的市场需求,并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BE型电除尘器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国内外同行赞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产品。现在,龙净环保又将美国流派的顶部振打技术和欧洲流派的侧部振打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顶部和侧部两种技术结合的新一代产品BEL型电除尘器。
1.3 抓住机遇,决策果断龙净环保发展战略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公司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其他企业犹豫不决的时候,龙净环保早已经做好了应变措施,甚至在某些时候,由于龙净环保的先见性,使他们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当我国“十一五”规划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水、气、声、渣都将更多的应用过滤材料的时候,龙净环保就迅速做出发展袋式除尘业务的企业经营战略,此产品不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便于回收干料等性能,公司预计2010年,我国发电行业如果50%用袋式除尘器,总计需要滤料3600万平方米,若按滤料3.5年使用寿命计算,每年更换所需滤料将有1030万平方米;钢铁工业袋式除尘需要2100万平方米,折算后每年需更换滤料600万平方米[9],另外还有生活、医疗、废物处理在内的垃圾焚烧也需要袋式除尘设备,因此,我国对袋式除尘设备需求巨大,除尘滤料,尤其是耐高温纤维滤料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龙净环保迅速抓住这个机遇,从2005年开始大力发展袋式除尘业务,事实证明该公司的经营战略果断而有效。决策的先见性、行为的果断高效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该公司的另一个主导产品――脱硫业务,也是龙净环保在充分考虑了市场前景和企业发展策略的情况下作出的另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果断的发展战略。
1.4 关注行业发展,注重市场调研环保产业最主要的特点是政策拉动性。就目前情况而言,环保不是企业的主动需求,而是被动的。环保行业的企业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客户对于环保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国家的强制政策以及社会最迫切的需要,任何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既要具有先进性,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亲自进行市场调研是龙净环保能够保持前瞻性的制胜法宝,他们没有委托第三方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市场调研。凭着在环保行业近40年的经验,对自身实力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正确理解,龙净环保总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任何有发展性的策略的选择都是基于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结果。
2龙净环保发展战略的推广
龙净环保作为国内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发展经验对于其他环保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注重创新的力量,增强环保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任何企业想要成功都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应该加强本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降低产品的碳含量,尽量使用环保的生产设备。对于环保行业的企业而言,环境意识是其发展的基础动力以及不竭源泉。近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更加需要企业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开发适应性强的新产品。环保企业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研发当中,同时要学习龙净环保的发展经验,努力开发新型环保产品,拓展新的业务,并依托环保行业现有的专业技能,应用先进和实用的技术工艺,同时要综合多家环保企业的技术优势,吸取国内外最新技术工艺,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2 加强合作,注重借鉴龙净环保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加强国内企业间合作,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公司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一流公司的先进环保技术,包括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全套电除尘器技术,德国潘特公司烟气调质技术和澳大利亚气力输送技术,丹麦托普索公司烟气脱硝技术等等,并成功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动力,创造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使得龙净环保成为中国大气环保领域技术的领导者。但是,目前国内的环保行业发展比较初级,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营,没有一个严格的行业标准,企业之间产品的差异性也很大,尽管龙净环保发展状况良好,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不强,因此,国内的环保企业之间一定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事实上,目前国内对于环保企业的投资相对较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了2%,而我国仅为1%左右[9]。环保投入资金短缺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瓶颈。总体而言企业发展主要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只是到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环保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保持忧患意识。
2.3 关注变化,决策果断,抓住机遇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环保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龙净环保发展的关键就是注重政策的变化,当国家出台某项政策或者国际国内出现某些环保政策变动时,龙净环保总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环保企业要发展就要紧随政策发展的趋势,注重政策的变化,环境法规是环保企业发展的强制性动力,政府的政策极大左右了环保企业的发展。龙净环保一直把研究与开发视为本企业经济技术增长的关键,同时注重与政府和工业界建立友善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整毕竟是不可预期的。只有不断加强科研投入,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引领一代、造福一代,才能更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收益。
3总结
龙净环保的发展、壮大与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环保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全过程,而且代表了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在其成立的近40年里,不断创新、加强合作、紧随政策、危机意识、全局观是龙净环保持之以恒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新型的环保企业,才能带动国内环保企业的长足进步,既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能扩大自身经营能力,将企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J].知识经济,2010,(07).
[2]孙智君,王文君.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政策[J].学习月刊, 2010,(10).
[3]任丽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动态[J].学习月刊,2010,(10).
[4]陈翥.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J].学习月刊,2010,(10).
[5]金攀.低碳农机发展路径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04).
[6]王晨.发展低碳农业,大有可为[J].科技致富向导,2010,(10).
[7]周莉萍.全国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研讨会综述[J].金融评论,2009,(01).
篇5
1我国化工环境污染现状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根本,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建设,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环保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化工行业在创造巨大经济利润的同时,也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应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降低化工行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污染[1]。“三废”问题治理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治理工作开展顺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治理效率。就权威数据机构调查显示,我国超过两千多家化工企业化工废水排放总量获得了明显的改善,2007年化工废水排放总量较之2005年减少了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2.6%,但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他的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有所减少。针对化工产业的环保工作顺利开展,构建相应的化工环保机构,各地区的化工厅,各地区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大型化工企业内部设置环保部门,对化工行业生产建设起到了全面的监督和制约,健全相应的环保治理体系[2]。对于化工行业污染问题,先后成立化工清洁生产中心以及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全方位的对化工企业生产进行监督和指导。化工大中型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近年来相继在内部成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检测中心,对化工生产各个区域和流程设立监测站,吸收更多的环保治理人才,壮大队伍规模。为了推动化工行业环保工作建设,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有章可循,化工部环保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环境保护工作决定》,颁布环保工作职责范围的《化工部环保领导小组环保职责范围》等众多法规条款,结合化工行业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环保建设意见。化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对于环保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内部推行环保生产,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严格遵循下发的相关环保政策以及制度规范,对于一些污染现象严重的产品优化调整,大力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化工企业生产“三废”排放。此外,化工行业在环保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已经初步研发出实用性较强的环保生产技术,化工企业每年在“三废”方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和改善[3]。经过了化工行业环保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不是很乐观,化工行业仍然占据着全国高污染行业的榜首,主要化工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粉尘和烟尘、氰化物、硫化物等,还有挥发酚和铅、汞,成为当前化工产业主要污染排放物。由此看来,加强我国化工行业污染治理仍然是当前环保工作首要开展方向,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2我国化工行业环保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环保意识不足
为了保证环保工作有序开展、有章可循,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众多法律条款,尽管法律法规制度较为完善,但是部分化工企业在生产建设中,却将这些法律法规视若无物,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并未将其看做是法律法规,认为环保生产只是一种公民义务,遵不遵守无所谓[4]。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化工企业领导干部自身环保意识不足,对法律认知程度偏低,以至于在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轻环保、重生产效益的现象,企业领导干部很少为环保分配更多的资金,即使有也只是敷衍上级检查,工作流于表面。化工企业的经营扩建中,忽视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建设水平过低,在无形中加剧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环境污染加剧,甚至有极个别的化工企业购置的环保设施一次未使用过,只是将其用作检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气、废水以及废渣大肆排放到周边环境中,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从中不难看出,企业环保意识有待加强,为环保工作开展奠定基础[5]。
2.2生产水平偏低
我国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无到有,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老牌化工企业较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期间,乡镇化工企业逐渐兴起,这些化工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设备,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的工业国家,并且有着较为突出的高能耗、物耗的缺陷,获得的经济效益偏低。基于此,造成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增加污染治理难度。但是就当前化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尚未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及治理技术对污染问题有效进行治理,加之全国范围内化工企业分布不均匀,过于零散,集中处理污染废弃物的想法难以实现。
2.3管理方法落后
化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始终致力于无泄露工厂以及生态环保生产,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只有少部分化工企业污染排放符合标准,不能达标的化工企业占据多数。在不能达标企业群体中,多数为中小企业,这类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生产品种缺乏统一规范标准,生产技术过于落后,分布过于零散等众多问题,导致环保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成为当前首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6]。化学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未能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用,对于其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难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造成污染事故发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外,环保治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同样是影响环保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环保科技人员更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停留在科研层面,企业难以吸收到更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在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谋求长远发展,过于重视生产效益,而忽视了环保工作开展,环保技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大量技术人才的流失,长此以往,污染问题逐渐严重,环保治理难度随之提升。
2.4治理技术水平不高
在化工科研工作开展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化工技术并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针对环保技术开发的难度,等同于生产技术的开发难度,所以在新时期化工环保科研任务较为繁重,相较于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我国化工环保技术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浓度高、生化难,西方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是通过催氧化法或者湿式氧化法等技术,将污染物中不可转化的大分子转化成可生化的小分子,提升污水处理效果[7]。这种技术由于较为先进,我国尚未引进。其二,焚烧技术,国外针对有机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方式,我国对高浓度废水的焚烧设备始终未得到有效改善,诸如在喷嘴和焚烧炉内的防腐处理,存在较大的缺陷,大型焚烧设备在我国仍然处于空白形势,有待加强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但是这种高资金投入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焚烧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创新和开发。其三,生化处理的高效菌种研究。当前我国对于高效菌种的开发重视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化工环保行业资金投入较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进一步开展高效菌种研发工作,出现部分环保项目入水处理指标不合格的问题,由此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菌种。即使购买了菌种,但是仍然缺乏足够的资金对菌种变异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难以做到全面推广。在“三废”处理过程中,由于化工生产自身特性,即使处在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所选用的生产原料不同,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技术也不尽相同,所以生产形成的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农药和精细化工行业生产中,产品种类繁多,造成的污染情况较为复杂,针对污染成分采取环保治理措施,存在众多的治理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浓度高、生化难的污水处理;②浓度高的有机废水处理;③含氰、磷废水处理;④低浓度废气处理。
3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3.1计划期间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增强环保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是首要前提,只有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协调两者之间关系,落实环境保护战略。保护环境并非是单纯的说说而已,需要有严明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加强各级监督和管理,以此来规范化工企业生产行为。我国针对环境保护制定的法律规范和标准相继出台,主要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随着污染的加剧,相应的对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完善越来越严格,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3.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化工产业布局
我国在“十五”计划期间,对工业布局以及企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主要是应环保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推行高经济效益、能耗和污染物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经济效益高,但是污染较高的产品和项目应禁止应用对于现有污染较为严重的生产工艺,需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优化内部结构,对于部分污染严重,但是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治理的化工企业,可以通过重组企业内部结构,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生产集中化、大型化,降低污染面积,逐步推进环保工作。
3.3推行环保生产模式,坚持防治结合原则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推行环保生产模式主要是强调采用清洁原料,规范清洁的生产过程,开发清洁产品,这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改革过程,所以需要化工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企业污染点和污染面积有针对性的引进先进环保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和创新生产工艺,在治理旧有污染点的同时,防止新污染的出现。相较于中小化工企业而言,推行环保生产模式是对生产技术全面的创新和改造,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污染为主要工作目标。由此,企业应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优化内部结构,选择更为环保的生产材料,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行业“三废”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愈加严峻,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当前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化工企业推行生态环保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在实际推行中尽管为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化工企业需要自我进行改革,针对污染点进行创新改革,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企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亚明.我国煤化工行业的能耗现状及节能战略分析[J].煤炭技术,2013,13(09):11-13.
[2]戴厚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技术进步战略[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09):1-4.
[3]刘良,花永康.我国精细化工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精细化工基地信息通讯,2012(01):8-14.
[4]孟全生.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非国有企业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2):7-15.
[5]康淑云.我国煤炭行业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5,26(10):32-40.
篇6
引言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提出了加快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对策,希望可以切实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对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形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 政府观念滞后,职责不明确
在发展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政策实施上,由于我国政府的环保观念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一直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环保观念,没有充分的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落后的环境保护观念使得他们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对策是可行的,制约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二)我国城市环保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城市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环保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普遍规模较小,不能形成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也不完整,远远达不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环保企业的规模小,环保科研机构的缺乏。致使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较低,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有些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研发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质量比较低下,可靠性和适应性还有待提高,需要改进的环保产品多,制约着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三)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到位
“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战略产业,但是部分省、市无较系统、较完善的引导和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支持体系,亦无引导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制度、办法等,更无明确的对环保产业企业支持、投资、发展的鼓励与优惠政策。其中,包括给予环保产业从税费征收、资金投入、银行贷款、价格支持、技术服务以及能源、用地等方面倾斜与鼓励政策规定等。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环保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华东地区环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少省市均给予了环保产业较大的发展空间,较宽松的发展环境,较优越的发展支持等,但处于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未能同经济社会发展同发展,未能与节能减排需要共进步,也未能与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并行,从而使环保产业发展受限,与其他省市拉大了距离。
(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作为新兴产业,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整体产业结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运行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没有完善的产业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环保企业大多归属于其他产业部门管理,无明确的自身管理部门。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地方环保产业的发展,限制外来环保产品和环保企业,通过地方保护的手段,使得地方环保企业可以快速发展,这种行为是违背市场的公平竞争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保企业的经营的积极性,制约着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二、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 完善环保产业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
要想确保环保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保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法律的约束规范环保企业的行为,促使其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化的运作,实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法律因为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能够引导环保企业按照正确的道路发展,确保环保产业的稳定运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产业管理经验,规范环保产业的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二) 企业合作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环保企业的数量多,但是整体规模比较小,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及销售等领域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环保企业间应该多进行交流,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环保产品的研发能力,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多方面的打开销售市场,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同时,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有效的减少环保产品的研发时间,有助于环保研发产品尽快的投入生产,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三) 明确政府职能,为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环境
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职能,政府对于环保企业的管理要实行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让企业自己运作经营的管理模式,政府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加大对于环保产业的投入,充分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完善的环保产业经济制度,规范环保产业管理标准。同时政府应该减少对环保企业经济的干预,让经济刺激环保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政府需要做好监督管理的职能,维护环保市场的稳定,实现环保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实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环保产业发展平台
加强规划引导,由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统一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节能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目标任务,提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并将环保技术装备开发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要认真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和严格执行鼓励发展、限制和淘汰的环保技术、工艺和产品目录并对重大环保科技攻关和重点国产化项目、环保新产品试制、环保科技示范工程。运城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评估立项、科研经费、验收鉴定、成果推广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特别是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及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给予用地、信贷等支持等。
结语
综上所述,环保产业是推动环保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期,政府需要明确职能范围,规范环保产业的运行,企业自身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企业间相互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事实上,大部分环保NGO都非常认同品牌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塑造一个强大的品牌。我认为,与商业品牌相类似,环保NGO的品牌塑造也应始于品牌战略的制定,成于长期的品牌传播和管理。
环保NGO品牌战略的制定
品牌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品牌定位问题,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定义“我是谁”、“我为了什么而存在”。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要全面审视自己的业务和能力,也要认真分析外部环境的要求。
首先,品牌战略应基于业务战略发展而来,因为品牌是协调“做”与“说”的红线。NGO被誉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第三部门”,它们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代表公民社会与政府和企业形成制衡。作为从事环保事业的NGO,环保NGO正是要在公共环境利益的倡导中、在与政府和企业的博弈中不断推进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看,环保NGO的业务定位或行动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影响政策制定、实地示范证明、社会机制建立和公众教育引导。环保NGO选择不同的业务定位,就应该在其品牌定位中引入相应业务类别的品牌特质。比如,业务定位于“影响政策制定”的环保NGO,其品牌应该相应地具有高瞻远瞩、有影响力等特质;以“实地示范证明”为主要行动方式的环保NGO,其品牌则应该具有专业、务实、提倡合作等特质。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应该局限于目前正在做的业务范围,而要思考未来可能的业务发展方向。成功的品牌定位应该能够同时覆盖现在和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指引业务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其次,品牌战略应该回应外部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环保工作的深入,环保NGO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环保NGO要与复杂的目标人群打交道,其中可能包括政府、企业、专家、合作机构、媒体、公众等等。在制定品牌战略时,环保NGO必须思考和明确“哪些是我最重要的目标人群”、“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回应他们的需求”。与前面关于业务战略的思考类似,对于目标人群需求的分析也应该考虑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并试图引领这种变化―真正伟大的品牌不是被动地满足需求,而是主动引领和创造需求。从当前的中国社会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与自身活动和利益直接相关的空气、水、气候等问题上,而很多环保NGO关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呼应。基于这一点考虑,对于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保NGO来说,其品牌似乎不应该孤立地聚焦于生物保护,可以将“生物多样性”与人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与人们生活更相关的角度定义和介绍自己,这样似乎更加有可能引领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关注和行动。外部环境的另一方面是与自己竞合博弈的同行。中国环保NGO的队伍日渐壮大,品牌的定位也是在寻找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区别于同行的独特位置,这就要求环保NGO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关注同行的行动和变化―知己知彼是成功制定品牌战略的前提。
环保NGO品牌传播中的两点思考
品牌的塑造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不能仅停留于战略的高度,必须合理运用各种战术,去赢得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战役”,最终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所以说,品牌传播是一个旷日持久且内涵丰富的复杂话题,我这里仅针对环保NGO品牌传播中的两个要点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公众传播
与商业品牌相同,若要成就强大的环保NGO品牌,必须赢得公众的认知和认同。更何况环保NGO还要吸引来自公众的捐助,这使得公众传播对于环保NGO来说至关重要。按照前面提到的环保NGO四种不同的业务定位,主要从事“公众教育引导”的环保NGO在公众认知的建立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们的业务行动确保了其与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其品牌理念比较容易被公众接受。而对于另外三种业务定位的环保NGO来说,不仅其主要的业务工作很难被公众理解,更加复杂的是,由于其在工作中必须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很难避免与之“”,因此一些环保NGO甚至可能会被曲解为被政府和企业“绑架”,导致其公信力受到影响。对于这三种环保NGO来说,探索有效的公众传播方式尤为重要。一种不错的选择是在坚持自己主业的同时,尝试开展一些“公众教育引导”活动,比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思考“公众教育引导”活动与自己品牌定位的联接,要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品牌理念,使公众建立正确的品牌形象认知,避免稀释既有的品牌资产。
新媒体的利用
篇8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与科技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为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摆脱传统低端价值链分工模式以步入创新驱动轨道,国务院于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之一,对节能环保的扶持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宏观层面上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实质是由微观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组合而成,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因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生产效率的高低能有效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其快速发展,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全要素生产率,以期对节能环保产业如何提高效率提出建议和对策。
1 模型、指标与数据
1.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研究方法,它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st用于分析跨期消费函数变化而提出的,Caves将该指数引入生产率变化的测算,Fare等在距离函数上对指数进一步分解。
1.2 指标选取
我国现有节能环保上市公司59家,在选取2009年12月31日之前于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节能环保公司,以及剔除净利润为负的公司,最终得到24家上市公司样本。在投入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在产出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对投入产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得到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生产率指数以及分解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动、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对其TFP及组成部分做如下分析。
由表1可知,整体上,2009―2014年24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9%,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2%,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为-2.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的缓慢增速是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较小,无力承担较大的科研资金投入,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分析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与规模效率变动,2009―2014年规模效率变动均值为1.005,年均贡献0.5%的增长率,规模效率的上升说明我国节能环保企业规模是有效的,正在接近最佳规模,时下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得到较快发展,企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纯技术效率变动呈负增长趋势,进而使技术效率增长较小,2009―2014年纯技术效率变动均值为0.997,平均增长率为-0.3%,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较低。总体来说,节能环保各企业需加强管理能力和管理决策,加大研发投入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而不能长期以产业整体规模扩张来提高产业质量。
纵向考察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TFP整体呈现不稳定的波动态(见下图)。在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时间跨度TFP 都处于增幅阶段。而在2011―2012年降幅度达到最大,负增长6.7%。这可能是2010年节能环保刚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为加速形成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和整顿,使得该年度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最低值。在2012―2013年TFP开始保持稳定的小幅度增长之后,2013―2014年又有小幅度下降,这说明要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在今后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整顿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
再从各上市公司具体分析(见表2),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为正的公司有7家,分别是创元科技(0.4%)、烟台冰轮(3%)、汉钟精机(0.5%)、洪城水业(2.8%)、华光股份(2%)、科达洁能(1.6%)、泰豪科技(0.5%)。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有1家,为红宝丽。全要素生产率负向增长的公司有16家,分别是南玻A(-2%)、大冷股份(-1%)、中原环保(-2.6%)、北新建材(-0.3%)、桑德环境(-3.6)、凯迪电力(-9.2%)、盾安环境(-1.9%)、鲁阳股份(-1.8%)、海陆重工(-2.6%)、首创股份(-1.8%)、中电远达(-13.5%)、瀚蓝环境(-2.3%)、龙净环保(-3%)、双良节能(-2.9%)、菲达环保(-0.1%)、创业环保(-4.8%),除了大冷股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由技术效率下降引起的,其他公司都是由技术进步负增长所贡献。
3 结论与建议
以上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对2009―2014年我国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TFP)呈负增长趋势,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TC)下降引起的。将技术进步(TC)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TEC)与规模效率变动(SEC),只有规模效率变动(SEC)略有上升。此外,全要素生产率较不稳定,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特征。企业从微观角度代表着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以上结论可知作为未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节能环保产业,当前还处于较低生产率水平,普遍存在技术进步缓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
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本文针对性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无法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政府以相应政策扶持产业成长,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环境,增强社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同时,企业结合自身实力和特点,多层次运用资本市场,以产融结合助推产业做大做强。第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高度重视创新,进行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节能环保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以重要技术突破为先导,培育的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通过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联合创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第三,面对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节能环保产业需不断探索成长的新模式,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发展。节能环保企业优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在保留传统有效管理经验的同时,进行管理创新,提高组织整体运营效率,以组织管理的进步弥补技术不足的短板。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52-65.
篇9
一、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人类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过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其中,有些成份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影响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产生了环境问题。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时期。但是,人类在制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也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趋恶化,2013年初持续在我国多个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体现。
二、环境问题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一)环境保护与跨国公司的联系
跨国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迅速发展。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参与者,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企业巨型化、垄断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目标势必会对世界经济、环境保护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环境保护也会反过来作用于跨国公司。
(二)环境问题对跨国公司的“双刃剑”作用
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使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标准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会使跨国公司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将受到削弱,从而使其将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生态殖民”的国家。另外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反过来看,如果企业生产中注重环保问题,在维持成本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产品符合环保标准的跨国公司,则能在国际竞争力上占据有利形势。
(三)环境问题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影晌
在我国,环境问题对我国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与贸易方面己经产生了以下影响:我国在投资与贸易方面,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进口标准,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保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产品在国际间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这对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我国而言,显然脱离了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会对跨国公司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影响中有好有坏,如何把不好的影响变为好的,重点就要看企业经营中的环境保护战略了。
三、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战略
(一)国际上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战略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跨国公司在环保上已经率先行动起来,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不断加大在环境保护中的投入,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开发具有环保性能的新产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在全球决策中有专人负责环保和安全工作,在最高管理层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大都建立了环境安全部门,形成了自上至下的环保管理系统。
以美国杜邦公司为例,其奋斗目标是:除了以负责的态度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外更注重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做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社会日益增长的环保期望结合起来。杜邦公司设立了废物排放为零;不断改进设计务求达到物料循环再用:在21世纪实现工伤,职业病和环保事故为零的目标。德国的汉高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应用化学品工业公司,它的目标是成为保护环境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领导者。汉高公司称这个目标为“生态领导”行动,目的是在从事各种业务活动时都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己相继开发出了许多绿色产品,如美国开发的绿色能源,绿色计算机,绿色纸,新近通用公司又研制了电动货车;德国开发的绿色电视机,绿色轮胎;日本则在开发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绿色汽车等。至于“绿色食品”,“生态服装”对各国来说更是司空见惯了。
(二)我国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战略
针对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跨国公司实施环境保护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为了使产品达到进口国的环保标准,企业增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和认证等相关环节,但这样会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
近些年来已经开发了无氟冰箱,无铅燃料,低毒涂料等,另外我国已经郑重的向世界承诺,中国将在2025年提前实现完全禁止生产氟里昂冰箱的目标。
综上所述现如今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企业要想做大、做好就必须把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视为一项战略工程,把环境保护置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中去,同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置于该战略指导之下,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的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篇10
“十一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15%-20%的增长速度。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供给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据测算,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3.5万余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产业收入总额约1.1万亿元。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环保产业仍可望保持约15%的年增长速度。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国务院又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商发号【2001】310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上述形势下,环保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基础,但也面临一些困境
2011年,商务部联合有关部门了《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战略。
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也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第一,我国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等方面仍具有国外无可比拟的优势,环境工程建设能力和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满足国内需求,也能为“走出去”提供支撑。第二,近年来,一批环保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已经具备了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的能力,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具备了较强竞争力。第三,我国部分污水和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已经在“走出去”方面走在了前面,具有了一定基础;我国的监测仪器也以其质优价廉的优势,远销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有的环保企业则与海外巨头合作或引入国外资本,实现了中国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国际输出。
虽然具有上述优势,但当前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也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政策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环保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更多来自于目标国在环境管理机制以及政策要求等方面的障碍,而我国的相关法规、标准等文本以中文版本为主,目标国难以将我国的要求与其本国及发达国家所用的标准进行便捷比对,作为其判别我国环保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当前我国环保产业主要以单个工程或项目的形式走出去,国家层面缺乏嵌入有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政策意图、相关规则以及交易模式的环保产业走出去机制。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平台缺乏、信息渠道不顺畅。目前能够展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优势的展览会、国际论坛、商贸工作机制、示范基地等类型的平台有限,导致国际上对我国环保产业缺乏了解。我国环保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缺乏顺畅的渠道全面了解国内的现有政策资源,以及目标国别环保产业状况、投资环境、环保政策要求及法律环境、商业机会、工程招标操作模式、产业预警等领域的信息,使得我国环保企业在参与当地竞争时面临着适应本土规则的障碍,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三、推进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几点建议
环保产业“走出去”,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绿色转型、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的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是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结构、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拓宽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带动国内环保产业升级、反哺国内环保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为推动环保产业走出去,建议开展如下工作: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1、开展政策研究。建议通过科研专项全面研究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各项优势、优先领域、交易模式、目标国别、具体途径、困难障碍、以及政策需求等,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充分的政策依据。
2、完善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重点领域(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火电等)的工程建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环境服务标准等,并将其国际化(至少具有英文版本)。
3、将我国引进的发达国际经验以及通过大量探索实践形成的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固化为交易模式并予以国际化。借鉴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援助做法,充分发挥当前我国的资本优势,在对外援助的资金和项目设计中嵌入有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政策意图、相关规则以及交易模式等,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1、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谈判双边经贸工委会工作机制下,针对环保产业重点国别成立环保产业工作组,对双边高层次的环保产业合作进行规划和推进。
2、政府有关部门发起建立各类双边或国际环保产业论坛,以及利用南南合作以及南一北一南合作机制等,构建区域性的环保产业合作网络,并组织我国的环保企业结合自身需求积极参加各类相关论坛、展览、贸易投资促进团等,充分利用上述平台开展交流和推介宣传。
3、在开展援外项目时,一是在援外产品目录中考虑环保产品;二是利用援外培训等渠道,协助目标国别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发展环保产业模式等,使其采用与我国衔接的环境管理和环保产业发展规则。
4、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渠道,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示范基地及示范工程,为目标国的潜在客户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我国环保产品、技术及服务的形象,提高我国优势环保企业知名度,吸引国际注意力。
(三)建立信息渠道
1、依托我国驻外使馆系统地收集重点国别的相关信息,并汇总我国环保产业优势领域的信息在重点国别予以发放和传播。
篇11
一、环保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拿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举例,该企业符合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的所得,从该企业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到第六年减半征收,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赋税,维护了新兴企业的发展。以下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大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
组织机构不完善。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一定会形成庞大的组织体系,而组织保证又是内部控制的前提。环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很少会将内部控制部门独立出来,这使得整个公司组织机构不能进行合理分工,并且内部审计也严重缺乏独立性。一些单位在经营的流程中缺乏监督和管理,这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舞弊和一些错误,最终使得内部控制的目标不能如期达到。
单位管理层面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然而一部分企业中的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仍然只停留在内部财务控制,认为内部控制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关系。并且由于其缺乏风险评估的能力,任意盲目的扩大产业规模,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会计信息真实度低。无论是什么企业,会计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环保企业中更是如此。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到位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度降低,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将不能了解企业的运行发展情况,从而影响了其做出决策的准确度。
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战略不协调。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而内部控制又是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当中,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都不能跟上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发展,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定发展。
二、营改增后税收筹划对策
(一)流转税筹划
1、业务分离纳税筹划
拿苏州地带的企业举例,近年来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工业创新转型,营改增后给其带来新的契机,由原来的混合销售转为混业经营,鼓励企业将运输仓储、设计研l、贸易销售和后勤服务等业务分离出来,设立出独立的核算服务业或者采用外包方式,这大大促进的产业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会计主体的筹划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会计账目,还要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容置疑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提供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运行方向。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3、及时了解最新税收政策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我国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时代的变化和新的尝试。作为当代的各大小企业,应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所得税筹划
1、收入确认时间
由于企业所得的税按纳税年度计算,同一项收入在不同的时点确认,会产生不一样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考虑时间点的影响。例如企业在年末存在一笔尚未确认收入的采用预收货款方式销售合同,并且企业还未发出货物,此时企业可提前提交货物从而确认收入,或者推迟发出货物达到推迟确认收入的目的。
2、对成本的影响
税改前,企业营业成本为价税合计数,税改后,需要将价税分离开来,一部分纳入进项税额,一部分纳入成本。从整体上看,营改增营业成本有所下降,其下降比例和抵扣进项税额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有很大关系。
三、营改增后环保企纳税筹划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者
环保企业要选择服务提供者团队水平高的,同时还要注重服务提供者自身具备的素质,这在很多时候影响这企业的声誉以及影响力等。
(二)企业自身要选择合适的纳税人身份
作为环保企业,要明确自身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这两种纳税人有不同的纳税税率,分别为6%和17%,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企业的受益,因此,环保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纳税人身份。
(三)规范企业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系统的完善,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同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保证。
四、环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环保企业为了促进企业经营合理合法,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维护资产的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但是这需要企业的管理层有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重视员工的作用,使全体员工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企业各阶段的目标,进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管理者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环保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管理者在内部对各部门进行协调,保证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并且不会由于二者的不协调,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内部控制是对环保企业的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有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和完善的监督审计,并且企业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下,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对未来进行合理预算和风险评估,这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五、结束语
内部控制在环保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环保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不断建立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相关制度,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并且环保企业的管理层也需要有较高的内部控制理念,要意识到内部控制绝对不止是财务管理,而是需要各个部门全部加入到里面,做到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协调内部控制有利于消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得到保障。其次内部控制要求环保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真是性和可靠性,因为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决策者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同时环保企业还需要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文化,并且将其精髓传承下去,这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且在当今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相一致,这影响着企业的进步,所以必须克服这个难题,使得二者协调并进,为环保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由此看来内部控制在环保企业发展道路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一)环保产业的需求持续强劲。
(二)随着环保产业定义内涵的拓展,我国环保产业从生产单一环保产品向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服务和洁净技术产品等多领域全面拓展。
(三)出现了具有管理水平高、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覆盖面广、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等优势特征的骨干企业。
(四)许多地区成立了环保产业的行业管理组织。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是为政府和环保企事业单位服务,协助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规行约,参与环保技术及产品的市场监督管理,建立环保行业自律机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环保产业稳健发展。
二、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产业缺乏发展战略和协调机制。
(二)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环保企业规模偏小。
(三)环保市场不规范,管理不完善。
(四)环保产业总体水平较低,研究开发力量薄弱。
(五)缺乏扶持和促进政策。
(六)环保服务业相对落后。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首先,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服务”的职责定位,把环保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合理布局环保产业局,包括一定时期内的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布局、规模、重点和目标等内容,并把环保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行业给予扶持;其次,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环保规划,制定完善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环保产业的政策导向,通过金融、财税等经济杠杆,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促进环保产业整体发展及其结构升级。
(二)调整环保产业结构,培育扶持优势骨干企业。
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引导在环保产业内部实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盘活资产存量,实行专业化分工,使环保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通过积极推动和引导环保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联合与兼并,通过国债资助、贴息贷款等资助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管理现代化、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不断创新服务和经营方式,向服务型和专业型方向发展,不断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环保企业整体规模小、水平低及服务不配套的现状。
(三)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环保市场。
政府加强对环保产业的监督管理。首先,应建立统一的环保产业管理体系,加强行业监督,规范环保市场,消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健全环境工程建设、设施运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防止环保产业市场的垄断和恶性竞争。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推动与协调管理及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的作用,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员培训、信息、政策、法律、技术等咨询服务。再次,要按照国家环保局的有关规定,要加强对产品市场、工程招标市场、工程设计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的监管规范,维护环保市场的正常程序和运作。
(四)提高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环保产业科技水平提高。
首先,各地区政府应将发展环保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计划,加大对环保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激励机制。其次,财政安排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国家预算内拨给的用于企业挖潜、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应向环保产业倾斜,带动多渠道资金投入。最后,努力发展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的市场,加快环保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鼓励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之间的环保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加大环保产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和处理费的价格机制、运营机制,确保政府预算中用于环保和环保产业的投资比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和引导多元化投资,引导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环保产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行工业进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提倡推广专业化运营,为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化运营创造条件。尽快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规范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投融资市场。贯彻落实环保产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政策,建立环保产业投融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六)积极培育环保服务业。
努力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环境科技咨询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鼓励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与运行服务。要积极培育环保产品市场、环保人才市场、环保技术市场、环保资金市场,积极推动环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环保科研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产品交易、工程承包等提供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1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曾一度十分严重,于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环保产业伴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在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各种有利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下,环保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已基本上涵盖了从环境污染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产业支撑,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相对于世界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正处于成长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也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涵盖了环保设备的生产和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绿色产品生产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值近10 000亿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约14 000亿元,约占GDP的1.5%,比“十五”期间提高了0.2个百分点[1]。环保产业中已拥有一批骨干企业,他们是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在电厂烟气脱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业污水治理、除尘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方面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仍较低,仅为1.5%,同发达国家5%的比例相比差距还较大。同时,我国的环保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以致出现了一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而另一面则是中国的环保企业尚未成气候,发展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
2环保企业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环保企业数量众多,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根据有关调查,截至2005年,全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 500万元的小规模经济单位有7 954家,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8.4%;1 500万~
5 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 899家,占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 000万元的大规模经济单位1 770家,仅占总数的15.3%[2]。这种环保企事业单位总体上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与环保产业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是不相称的,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挣扎于生存的边缘,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不注重技术创新,也将很难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环保企业数量众多而个体弱小,也说明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还未充分发挥,竞争中还存在着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干扰[3]。
2.2技术开发能力弱,外部竞争压力大
虽然有些环保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中心,也组建了研发队伍,但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环保企业科研能力还很薄弱,要么产出的产品是技术含量不高,要么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和设备,并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储备和技术专利。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虽然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对于良莠不齐的环保企业而言,研发实力弱的企业考虑到投资效益的问题根本不可能真正进行原始的技术创新。由于环保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也就缺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动力;加之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使优质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而言,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后果也必然是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在加入WTO后,环保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越发加大加快之时,外国企业有大举进军我国市场、争夺国内市场份额之势,使我国尚未发展完善的环保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3环保科研
与生产实际脱节
目前国内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部分的环保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主要由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由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和应用前景的预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很多先进适用如节能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难有显著表现。许多中小企业囿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也就缺乏转化这些技术的积极性,导致这种主体模式所产生出的科研成果在实际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埋头研究出的成果少人问津而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则是有明确市场需求的技术产品,环保企业却无研发和创新能力生产出来。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4],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我国环保企业尚未成为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无力进行技术储备和革新的客观现实。各方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的效率都不高;宏观科技管理政策、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与现行发展形势不太适应;优秀人才及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要实现环保产业中的产、学、研结合还任重而道远。
3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的定位,对发展环保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对环境污染控制的指标和要求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资金投入约为14 0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4%。“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5],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
8 800亿~10 000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
6 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 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 000亿元[6]。目前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各项经济政策也为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机遇。在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的环保产业中,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整个产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角逐环保市场的重要砝码,而在此进程中更要加强对产业亟需解决和突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攻关,逐步引导环保产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对自有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不断产出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通过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加快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逐步淘汰落后的、低产值、低产能的技术和产品。
3.1鼓励和引导环保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
环保产业的出路在于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和市场规范化。环保产业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环保企业更需要加强与拥有高科技基础研究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也即产学研合作。但结合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环保企业生存的空间而言,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更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应成为该模式的核心,成为合作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摒弃以前的由科研院所或高校单独搞研发,企业直接应用成果的模式,彻底改变单纯依赖买入技术生存的局面,真正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我研发能力的提高。共建的研发中心既可设在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内,也可以设在企业,但更提倡在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以带动和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共建的研发中心应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并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方式,方能适应市场的选择与发展。
3.2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
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煤脱硫脱硝等共投资了约6 000亿元,而这些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需要6 0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7]。严峻的环保形势同时也意味着环保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而作为实施环保产业的最终策动力和执行主体的环保企业要想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站稳自己的位置,则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对大型及中小型环保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对于大型环保企业而言,通过上市、兼并、联合以及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组建环保企业集团,使之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环保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选择好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3.3发挥名牌产品的优势,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
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企业争创名牌的意识,借助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注重对引进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高校或科研院所与环保企业都应走出自身固有的活动区域,注重更为紧密交流和实质性的项目开发合作,环保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实际运作过程中各方都应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智力成果,并注重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方法的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技术与市场。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品牌战略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对产品和技术的宣传,创造名牌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和无形价值。
3.4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搭建经济协作平台,协调行业发展步调
行业协会是政企联系的纽带,应构筑平台,让行业协会成为行业创新的牵头者。环保产业主管部门应与环保产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合作,组成产学研联合的力量,统筹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分领域、分行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龙头企业的基础力量,以市场化的方式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共同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力促科研成果顺利对接、转化;同时,行业协会也是行业发展的协调者,应组织会员企业共同研究、商讨发展大计,协调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得行业内企业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黎,李华友.我国“十二五”环保产业的展望与发展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1(4):38-41.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DB/OL]. 北京,2006.7.
[3] 王世汶.中国环境产业“黄金十年”的挑战与机遇[J].环境保护,2011(8):14-16.
[4] 乔寿锁.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保产业,2008(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