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镇生态环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溪东乡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所在
溪东乡位于福建省松溪县北部,距县城38公里。村镇沿渭田溪东岸布列,故名。1984年撤社改乡,辖8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3个村民小组,1.33万人,聚居汉、畲、黎 、侗4个民族。境域面81.7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0.35万亩,耕地1.36万亩。龙山海拔1349米,为松溪县第一高峰。毛竹4.1万亩。地下矿藏有钨、大理石、花岗岩等。产稻谷、毛竹、笋干、茶叶。乡镇企业形成以清水笋、香菇为主的食品加工和以竹、木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两大产业。小学“四率”连续十二年保持部颁一类标准,被列为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乡之一,村村有医疗所,户户饮用自来水。公路通县城。有先秦时期文化遗址。
近年来,溪东乡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乡镇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
溪东乡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一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1.2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垃圾三级处理模式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村庄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尤其是垃圾填埋、焚烧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
1.3 农村企业污染依旧存在严重隐患
溪东乡农村各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虽然近两年有所整治,但仍然有一部分企业污染较重。如多家清水笋罐头厂等。
1.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目前,溪东乡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综合分析溪东乡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可归结为农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企业污染三大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环境管理重乡镇轻农村,农村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渠道不畅,农村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农村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低下。
2 溪东乡生态环境建设做法
溪东乡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抓手,不断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打造绿色家园。
2.1 深化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
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和环保知识手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活动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人人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浓厚氛围。
2.2 加大农村清洁家园治理力度
一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一步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或地埋式无动力处理设施,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各村多采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生物膜法、沟塘等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对乡中村、乡村结合部的区域垃圾收集转运,纳入乡级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对各村推行“组保洁、村收集转运、乡处理”的乡村一体化处理模式,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逐步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存放、统一收集、统一清理、统一处置。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调查监测与划界定标工作,设置保护区标志。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2.3 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一是,做好清洁田园工作。首先加强化肥、农药的市场管理,建立以供销系统为主渠道的农药化肥营销网络,发挥行业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其次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最后是政策扶持,全面推广秸杆还田等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二是,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区,对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地,严格执行环境评审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全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木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大力推进“白色”污染治理。针对县级废旧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的再加工能力,根据乡村人口和地膜覆盖面积确定回收指标,在乡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行政村设立回收点,确定个体流动回收员,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2.4 建立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生态建设,如全力推进雷厝片300亩以上的高产粮食栽培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大做强周墩村400多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有识之士到溪东村马源自然村投资建立葡萄等果蔬示范基地,同时带动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新机制。
2.5 强化农村生态建设监督检查
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依法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环保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生态村为载体,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在乡级政府设立环保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各村设立由村干部兼任的环保监督员,各农村小组设立由护林员兼任的环保信息员,逐步建立乡、村、组三级环保工作网络,完善生态环境建设防意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3 取得的成效
3.1 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积极推进
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田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溪东乡被评选为国家级生态乡,溪源、古弄被评选为国家级生态村,周墩、西洋、举上、溪东被评选为省级生态村,朱源、东源、雷畲、西边被评选为市级生态村,真正打造一个富美和谐的新溪东。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如溪源村妇联发动全村家庭主妇开展“庭院整治”,同时出台相关配套鼓励政策,有效改变了村镇的环境面貌;古弄村生态创建实行年度申报制度,将创建计划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投入到位。此外,溪东乡党委政府出台了考核奖励办法,对创建成功的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所有这些对生态村的创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2 “生态庭院”构筑初见成效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溪东乡在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以卫生改厕、沼气开发利用、庭院美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生态庭院”创建活动,强力推广“畜―沼―茶”模式,以猪、牛、羊粪作原料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优质肥料喷施茶树和毛竹,减少病虫害,节约农药、化肥,同时处理好畜禽养殖粪便等污染。把厕所、猪圈与沼气池连在一起,常年可产气,不仅实现院落的美化、净化、亮化,而且村民可省下一笔液化气费用,大家也极少上山砍柴火,即能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生态。正如现在村民常挂嘴边的一道打油诗:“做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烟熏火燎不再现,文明卫生真方便。”目前全乡先后建起了沼气池560多座,从而构筑起一条不产废料的家庭经济产业链,同时减少了对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3.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
篇2
我镇将环保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制定环保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经办人员,保证了组织机构完整。
(二)加大宣传,提高对环保的认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我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广播宣传、张贴海报、分发传单、拉横幅等方式对环保知识进行大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
(三)齐抓共管,加强目标管理
在工作中,我镇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实施,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的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实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1、对集中饮用水源进行保护
认真配合协调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好辖区内涪江水源地和太乙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宣传工作。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一切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活动、工程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宣传力度,增大群众知晓率。同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全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整改工作,通过宣传发动,目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整改工作有机取得初步成效。
2、严抓秸秆禁烧工作
2020年以来,我镇针对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要性,把秸秆禁烧工作列入了当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为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目标,我镇把秸秆禁烧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作为今年最后三个月的一项中心工作之一,在前期努力基础上,再接再厉,全力以赴,严防死守,疏堵结合,想办法,添措施,多措并举,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一是在镇村干部大会上具体安部署秸秆禁烧工作,并与各村签订《镇秸秆禁烧工作责任书》。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秸秆禁烧工作:各镇村组干部结合脱贫攻坚、党风廉政社会满意度走访及其他日常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户秸秆禁烧工作宣传;通过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秸秆禁烧工作;在人群聚居区、村委会宣传公示栏、镇政府宣传公示栏张贴秸秆禁烧相关宣传画册、广告标语。三是各村镇村干部结合脱贫攻坚、党风廉政社会满意度走访及其他日常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工作的开展,重点做好秸秆禁烧的宣传、劝导、止及收取焚烧卫生处置费工作;同时,镇上成立巡查组,每天不定期由镇值班领导率值班人员和镇环保办工作人员对全镇秸秆禁烧重点区域施行全镇沿线)巡查,巡查过程中做到现场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广播,做好宣传、劝导、制止、处置等工作。四是大力配合市环保、农业、城管等部门对本镇辖区内重点区域的宣传、巡查、劝导、制止、查处,加强工作对接和相关信息上报等工作。五是在全镇各村公路沿线、生态环线沿线、各村传统农业种植集中区张贴秸秆禁烧和集中利用宣传标语30余幅和警示牌20余个。六是通过家家户户发放《秸秆禁烧宣传单》和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使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焚烧危害及罚款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按上级要求,落实厕污共治工作
我镇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生活环境,全镇厕所建设工作紧扣上级部门卫生厕所和无害化厕所建设标准,全程专人跟踪督导指导施工工作,并组织施工方参与建设前标准培训会参加集中培训,对照标准逐条解读,答疑解惑确保施工质量。对照上级部门的标准规范,分管领导牵头到户考察按照何种方案施工,准确分类实施改造,同时按照相关卫生厕所、无害化厕所补助标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各村按照各户实际情况建立一户一档台账,选择适合各户的施工方案,由各户签字认可后方可施工,并对每户改厕情况从开工、施工到完工的每一个阶段由镇上安排专人亲自参与督导,确保施工质量;并对相关照片、资料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统计。截至目前我镇建设完成卫生厕所13609户,无害化厕所7500户,新建公厕7座。
4、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促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对全镇散乱污企业进行集中摸排,建立散乱污企业台账,对登记在册的散乱污企业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由镇环保办牵头,加强对全镇散乱污企业的巡排查,针对辖区内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群众意见比较大反映比较突出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散乱污”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专项整治,根据不同情况下发整改通知书。同时,协作配合市环保、发改、工商质检、国土、水务等部门,各司其职,联合执法,采取“断水断电、拆除设备、清除原料、恢复原貌”的工作标准,对环保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彻底取缔关停,大气污染物排放有效减少。通过对这些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和有效监管,使我镇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有效促进。
5、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加强群众环卫意识
结合新村聚居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村组落实并加强环境保洁人员工作责任,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卫生死角的治理力度,对积存在路边、房边、地边、村边、渠边、坑边的农作物秸秆全部清理,保持清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户卫生意识差,不能完全理解厕污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受改厕意愿不强,对新修建无害化设施接受度较低,认为有储粪池就不该修建化粪池;
(二)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够,群众环保意识有很大提升,但还不强;
(三)部分村组干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环保意识不强,落实不到位,影响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最大的短板就是秸秆禁烧工作目前无有效的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来全面禁烧秸秆,而且在巡查中逮到的秸秆焚烧人员多为老年人。
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努力改进,更好地服务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在2021年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制度,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切实把环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3
(一) 建立上下贯通、调控有力的组织机构。
镇里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经贸、土管、农机、畜牧等10余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优美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在体育场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成立9个专业项目工作组,各工作组都制订工作方案,并与领导小组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指标层层分解,采取组长碰头、工作调度、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每季召开一次调度会议,集中力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镇政府与驻地大企业建立发良好的地企共建关系,互通环境整治工作的情况使地企双方在治理环境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
(二) 着眼可持续发展,科学制订生态示范区规划。
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我们聘请了德国、以色列、中国家业大学中国煤炭科学院唐山分院等国内外10余位专家教授广泛参与,对我镇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广泛的考究论证,从经济因素到技术因素,从政策因素互社会因素等进行充分研讨,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邹城市北宿镇生态示范区发展规划》,把规划与:“九五”、“十五”规划和《2010年经济与社会远景目标》紧密结合,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废弃资源开发、绿色小城镇建设四个工作重点,即西南部粮食主产区攻结构调整与生态农业;北部矿区主攻采煤塌陷地开发治理与固体煤矸石的转化利用,东部工业园区主攻污染防治;小城镇主攻绿化、美化工程。每一重点又细化为若干小区,每一项都明确了要达到的程度及完成时限。力求使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推进的预期目标。
二、 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烽培育生态农业
最近几年,单靠生产粮食,农民增产不增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镇党委,政府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变化,让农民认识并尽快调整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为此,在认真研究,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北宿镇生态示范区规划》,我们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调整家业结构的发慌路子。经过了前后四年的不懈努力,全镇家业结构高速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蔬菜、高档鲜食葡萄、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经济林木五大主导产业,粮经比例达到6:4。目前,全镇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2600年,中小拱棚3200个,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1500万元,规模养殖企业30余家,产值勤1。2亿元,速生林业10万余棵,产值2000凭着万元。
一是创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走示范带动的路子。1998年我们聘请另家业大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了高科技示范园,占地下920亩,总投资达3800万元,建有四连栋智能温室,特色双连栋温室、钢架无立柱复合墙体日光温室、1200吨冷库、工厂化育苗车间和家业组培中心等国内先进的基础设施。组培中心采取营养液无菌配制等方式引进、培育果菜苗木新品种,减少了生长期间的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的使用率,每年为农民提供种苗200余万棵,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全镇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有5个大类20余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证明书”。镇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被命名为“山东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农引推广重点基础上区”和济宁市“无农药残留、放心生产区”。
二是创办生态规模养殖企业,让农民做无本生意。为拉长产业链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镇政府与北宿煤矿联合创办了不起10万头生态养殖场“北晨养殖有限公司”,配套无添加剂颗粒饲料加工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仔猪,颗粒饲料赊销给农户,并提供饲料技术,让农民做上了“列本生意”,先后引进推广美国PIC台系杜洛克等优良品种,全镇生猪存栏量达到20余万头,2001年成功获得入沪销售格,并被确定为“全国生猪活体储备基地”。为解决粪便资源污染,该公司投资240万元,新上了利用猪粪加工颗粒有机肥项目,每年为蔬菜种植户提供颗粒有机肥20万吨,减少了辖区内种植业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建立绿色产品示范推广基地,加强对农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培训。镇政府在镇成人学术、家业高科技示范园、2000亩高档鲜食葡萄园、前后瓦“贡品”“香椿芽”温室培植基地、西故村樱桃谷鸭制品公司、10万头生态养殖场创办了8处绿色产品科技推广基地。1998年以来共举办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班次50余次,发放明白纸3万份,培训农民5000余名,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的酴和争创环境优美乡镇意识。
四是深化林业产权改革,建设平原绿化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上,我镇支持年年造林不间断,沟、渠路、田、村统一绿化。镇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监督实施,全镇农田林网,每个网不大于300亩,中级产田不超过200亩,同时坚持一路两沟,沟旁植树,目前,全镇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木覆盖率14。2%农田林网覆盖率达90%。载是基础,管是关键,我们大力进行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林业产权,林业经营权,按照一路、一渠、一片林,一档案的要求,实行科学管林,依法治林,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客护树木的积极性。使植树变得群众热心,政论省心,农民受益,政府省钱。原来被称为“败家树”、“赔钱树”,改制后成为“绿色银行”和“自然氧吧”。
三、 是治理转化废弃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篇4
引言:
作为发展中大国,城镇化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将农村的人口转移,而是须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结构的根本变革,还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康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须要明确,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城镇产业结构不断变革的过程,更是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将城市文明不断向乡村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须要正确地处理好这种文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地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素质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凸显,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农村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据统计,截止到 2012 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两万多个,城镇化水平约为 52.57%。因为当前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导致生态环境建设也积累了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三废问题突出。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农村中的企业化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农村企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形成的速度。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企业相对密集的生产经营地。所以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多与农村乡镇企业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规划和治理。乡镇农村企业规模小,不集中,“三废”任意排放,难以集中进行污染治理。
2.生活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城镇化过程使人口有分散变为密集,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重。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粗略估计可达 74 万吨,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排放无序,利用效率低,大部分采用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可能传播疾病,其渗透还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城市垃圾也向农村转移,加重了环境的污染。
3.大量农药所产生的污染。随着农民在土地种植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等化学制剂。我国农民使用的农药有 90 多种,而在这多达百种的农药中,对居民健康危害较为严重的则有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及某些含金属的化肥。而土壤被有毒的化学农药污染后,对人们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产生影响。被污染的土壤经过雨水的冲刷、携带和下渗,会污染水源。人、畜通过饮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4.大量土地被占用,人地矛盾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农村中政府向土地要政绩,要效益。政府摊大饼现象层出不穷。所以城镇规模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政府的预先设定而并非由农村相应的产业决定。所以大量土地被占用,但却缺乏真正具有实质性的项目来盘活土地,造成了有限土地资源的无限浪费。
二、城镇化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规划,符合实际要求地开展城镇化
城镇化的规划与设计要适合当地区域特点,而且一定要能够与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用长远的角度看,不可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利益与发展,必须着眼于地区的整体情况和整体利益。必须建立自己的品味和特色。对于城镇的规划,要把地区整体发展、生态共存、城乡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共建等相结合,突出城镇合理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和策略。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贪大求全。而是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条件及地理位置来选择发展的策略。在规划城镇规模方面,要着重发展中心城区的功能,以中心城区功能为核心并以放射性带动周边建设和经济发展。
2.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调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着良性循环,以对生态系统最小的影响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城镇区域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企业污水、废水、废弃的集中管理。对于各功能园区的建设,要尽量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同时在企业引进方面,严格把关,避免进入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广节能降耗等绿色产业。倡导清洁绿色消费。
3.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城镇化的相应措施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小城镇农产品比较充裕的条件,大规模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增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和谐联动,是对城镇化长期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坚实基础。通过信息化与高新技术的联合使用,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更加完善和提供广阔前景。
4.加强环保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区域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地区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环节。从目前城镇情况了解,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当城镇化的速度较快,迫使农村直接变成城镇,而人们的思想意识却停滞在农民意识状态,并未因此“城镇化”,致使其对环境保护的意思、作用以及自身的行为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对于环保意识的加强,不仅仅需要宣传教育,还需要行政机构在行为引导上更加完备。(1)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即对人们行为后的影响来施行奖励或惩罚,惩恶扬善,依此来提高环保行为的概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行为。(2)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使人们的环保行为变得有法可依并且达到加强执法的力度。(3)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监督。向群众提供参与环保管理的平台。
5.建立章程,完善监督与治理机制
在城镇化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从理论上讲,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维护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责。经过实践检验,政府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作用。制定和落实相关制度措施,通过用法律的方式方法建立农村城镇的环保法规系统,通过法律加强对环保的管理,是环保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保状态制度出相应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法与相应的规章制度互相配合,使城镇化的环保更加专业化、法制化。
6.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镇环境的载体,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管网体系的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特别体现在污水的处理方面。在完善改造管网建设的时,给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要同步进行,不仅可以缩短工期,还可以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加强对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设施建设,对于居民个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我们可以采取以家庭为单位收集,由村或乡镇负责收集运输,交与县级处理。县级可以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来处理收集上来的生活垃圾。对于企业而言,则需要政府引导或扶持企业改革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绿色原料,减低废弃物的排放,企业要加强对废弃物的科学循环利用,对于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回收措施,对于具有危险性质的废弃物,要建立安全的处理系统及专门废弃物焚烧体系,进行集中的科学无害处理。扩大城镇绿化面积,积极发挥防护林地对涵养水土、隔离污染、防风固沙等作用。建立科学化得交通运输体系,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推广环保型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城镇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实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篇5
1.婚姻关系 她充满了经济因素,是“钱”制约了买卖相生的结果。她典型地体现了封建、买办、包办婚姻的所有特征。这带有普遍性。
2.雇佣关系 鲁四老爷以五百文的工钱雇佣祥林嫂,比照“我”的“清鱼翅“一元一大盘”还物美价廉,可以说是对劳动人民的盘剥。是否符合今天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好说,但总而言之是极其低廉的。因为可以推导出几个经济算式:祥林嫂打工两个月才能买一盘清炖鱼翅;打工十三年才抵得上贺老六的收购价;打工两年才能捐起门槛。
3.身体买卖关系 祥林嫂被迫转卖里山,除了所谓的婚姻关系外,其实她就是一件私有财产,也是一件商品。卖到山里是找到了“缺货、紧俏”的销售对象,卖价充分发挥了商品的最大价值属性。
4.贫富关系 作者好像无意间交代清蒸鱼翅一元一大盘而且物美价廉,是暗示社会已经断裂。贫人与富人已经隔了一层厚厚障壁。
5.封建迷信与生存关系 祥林嫂捐门槛的价钱是大数目十二千。是柳妈与庙祝联合导演的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经济残害。是利用封建迷信思想诈骗,因为祥林嫂捐门槛后并没有还原可以参加祭祀的身份。
上述五种关系都可以从下面的具体对应中体现出来。
1.地主与长短工的关系
2.中人与打工者的关系
3.“我”与祥林嫂的对比关系
4.婆婆的婚姻账中的“转贷”关系
5.庙祝、柳妈与祥林嫂的关系
二、《祝福》中的穷人生存逻辑
社会贫富阶层断裂后,就只能是贫富各自去寻找自己的生存轨道。体现在《祝福》中的穷人生存法则就是:穷买穷,穷卖穷。这个社会不存在穷卖富,富买穷,富卖穷,穷卖富。穷人只能在穷人的轨道里转买转卖“痛苦”或“幸福”,你把痛苦转卖给他,他再把痛苦转卖给我,反之亦然。这里可以看到贫穷逼出来的自立自私行为,婆婆转卖祥林嫂的结果获利十多千就是典型的佐证。这种自私自利不是天生的,是贫穷的生存法则,是这个社会让穷人生存的唯一出路。
三、鲁镇的冷漠形态
冷漠是小说再三再四的讽刺批判的着眼点。但仔细推敲所有的冷漠并不在同一层面。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冷漠有些“清醒”。他“踱着步”寻找祥林嫂,大骂“谬种”,大骂“伤风败俗”已经是鲜明的情感对立了。但作者的笔触远没有停留在此,而是更多地指向了那些集体无意识侵害祥林嫂的一群麻木的人。
这群人里又有三个侧面。第一是短工,“说不清”什么时候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只是一个“麻木”而已。第二种是那些“咀嚼鉴赏”祥林嫂悲惨故事的人,拿祥林嫂来娱乐,来打发无聊的寂寞,打发无奈的时光,来增添生活的色彩,满足生活的平淡,弥补心灵的空虚。他们还只是“卑鄙”之后,“满足的走了”。第三种是往祥林嫂的伤口上撒盐。在她领着孩子时刺激祥林嫂,说“阿毛要活着不也这么大了”。这已有点阴暗的下意识,甚至到落井下石了。
如果经济上不能接济,还可以精神上安慰,如果精神上不能安慰,也不要精神上打击。穷到一定的时候,中国人就容易产生恶德恶行,这也是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你看人们“陪出”眼泪,进而揭祥林嫂的伤疤,在“伤疤”上大做文章。连柳妈都把“干枯的小眼睛”死死地盯在了祥林嫂的额头上,专门对祥林嫂“依与不依”感兴趣。这纯属有一种乐于窥探别人隐私的癖。这是很不道德的普遍存在的“民情”。这样一群精神状态的人确实“要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祝福》中的精神接力
《祝福》中的精神接力或者叫思想演变很耐人寻味。首先是那个短工。在回答“我”问“怎么死的”时淡淡地说:“还不是穷死的”。
第一,这是一个什么逻辑呢?如果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无聊生者则不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祥林嫂没有生存能力,养活不了自己,那就只好穷死。这部小说如果说主题的话,它其实就是告诉人们祥林嫂到底是什么原因死的。应该首因是礼教的贞洁观,然后诸如疾病、迷信、被剥削、天灾等原因。一个也是穷人的短工,对祥林嫂这样的穷人不理解,在长期贫富对立的社会里,用掩盖社会阶层对立的理论去解释祥林嫂的死亡。这显然是承认了富人的理论,也就是只有像鲁四老爷的富人才有可能把祥林嫂的死亡归于“穷死的”。这里的社会穷人不仅经济弱化,连精神也弱化了。以短工为代表的穷人承认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占有,反之富人的掠夺也就合理合法了。富人不仅要占有穷人的劳动成果,还要让穷人自觉接受富人的礼教观念,这样的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变革起来就很困难了。
第二,祥林嫂反抗的“出格”,被众人赞美为“都说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反抗特别出格。在众人眼里祥林嫂异乎寻常的反抗是来源于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是理学监生,见多识广,代表了人生的真理,代表了行为准则。祥林嫂受到了鲁四老爷家风的熏陶或教育。鲁四老爷是人们行为标准的楷模。祥林嫂拼命的反抗就是贯彻鲁四老爷精神的典范。明明是礼教的一妇不能二嫁的贞洁观,所谓鲁四老爷说的“伤风败俗”,“不干不净”。对祥林嫂一样的广大妇女的迫害和禁锢以至摧残,反而得到了被摧残者的赞许,这也是祥林嫂反抗的依据,也就是所谓的以礼教反抗礼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贞洁观在那样的社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来源就是地主统治阶级,“读书人”的知识分子。穷人在长期的奴化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地根置于底层妇女的内心世界。
篇6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作为发展中大国,城镇化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将农村的人口转移,而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结构的根本变革,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康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城镇产业结构不断变革的过程,更是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将城市文明不断想乡村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处理好这种文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地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素质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凸显,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过程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过程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城镇化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土地,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不能够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但是实际情况中,由于城镇化的规划管理者错误的理解了城镇化进程的真正含义,片面的追求土地的转化和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使得大量的农田土地受到威胁,出现了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由于城镇化中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建设布局出现混乱的局面,加之一些形象工程的大搞乱搞,威胁了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污染严重的现象,而用污水灌溉农田,田地周围堆积废弃物等污染物,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的污染,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大规模集中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也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由于城镇的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而人口的过度集中增加了人口密度,超越了城镇能够容纳的最大人口限度,这样将会增加城镇的环境负荷,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大规模集中,还会造成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等的排放,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生活污水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具有恶臭味的弱碱性水,其除了有各种化学危害物外,还会伴随着细菌和病毒等,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生活污水将会排到江河湖泊,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加剧城镇的环境破坏程度。城镇化发展必然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会产生“三废”,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城镇化建设中领导者片面的追求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忽视了对于工业“三废”的处理,威胁到了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城镇的固体废弃物对于生态环境的威胁也很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不断集中,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将会更多,成为制约城市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热岛效应明显
热岛效应是城镇化发展中不能够避免的,是人们活动对于城镇气候影响最为突出的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中的建筑物增多,建筑物、道路以及各种设施等会在夏季产生聚热效应,加上工业中排放的废弃、生活中产生的热量等都会使得城镇的气温总体上生,和城镇外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差异。城镇的热岛效应将会产生环流,在城镇中心气流将会辐合上升并在空中向四周扩散,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二 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城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上文中从三个大方面对这种不利影响进行了论述,下面本文就针对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城镇化进程需要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
城镇化的发展要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要能够从城镇环境的容载量以及资源的保证能力角度考虑,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确定好城镇的规模、发展方向,合理的调整城镇的产业布局,使其能够适应生态发展的规律,能够和生态规律协调发展。生态规律的遵循不能够停留在书面上,要真正做到贯彻落实,为此需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规章的保护,能够更切合实际的遵循生态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对生态发展规律的遵循还需要合理的进行生态景观的配置,调节城镇的生态平衡。
(二)城镇化进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向,树立好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正确的意识作为保证,城镇化发展进程要想和环境和谐发展,最大限度的保证生态环境,则需要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向,树立起环保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实现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为此,作为城镇化进程的管理部门,尤其是管理干部和决策者,需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学习,并加强对每个城镇化建设者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得其在进行城镇规划时能够处处以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为准则。其次需要加强对城镇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使他们改变目前企业发展严重污染城镇环境的现状,实现城镇企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最后需要加强对普通民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完善这种宣传,使得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保思想和环保理念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健全舆论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家的参与意识,这样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建议,也能够利用全民的力量促进环保理念的提升。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强制力保证城镇化进程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律的贯彻落实对于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问题凸显,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有些相关规定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说需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修订,对于城镇化发展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在法律中能够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使得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结束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城镇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文章中也从三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实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璐璐 廖柏寒 论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
[2] 周煜斌 我国农村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篇7
第二章扶持奖励的范围和原则
第三条扶持奖励的范围
(一)建立完善的长效保洁机制;
(二)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
(三)推广应用农村新型能源;
(四)编制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五)创建达标的环境优美乡镇;
(六)创建达标的生态文明村。
第四条扶持奖励的原则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
(三)坚持乡镇、村投资为主,县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
(四)坚持以奖代补的原则;
(五)坚持不重复奖励的原则。市、县政策在项目区域内不重复奖励,具体执行县定政策。
第三章扶持奖励标准
第五条对建立完善的长效保洁机制的扶持奖励。对推行“环卫就业”方式、每个行政村按每百户1人的指标配备专职保洁员、严格执行保洁管理制度、落实保洁员工作职责的乡镇,县政府按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对保洁员给予工资补贴。___镇、河南寨镇、十里堡镇、西田各庄镇、溪翁庄镇、檀营乡、石城镇、穆家峪镇、巨各庄镇等县城周边9个乡镇和所属村的垃圾,由乡镇政府统一运输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理费用每年50万元,县、镇乡两级各负担50%,包干使用。
第六条对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的扶持奖励。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对按照县爱卫办规划设计标准进行改厕的农户,凡农户所属行政村改厕率达85(含)以上的,每新改建一户户厕,县政府无偿提供洁具一套,并给予300元的资金扶持。
第七条以示范村、户为主,鼓励农村推广使用新型绿色能源。对农户按照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的规划设计要求,建设使用新型沼气池、生物质汽化炉、节能吊炕、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等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标准如下:
(一)新建沼气池按每个15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二)新安装使用生物质汽化炉按每个3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三)新建节能吊炕按每铺2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四)新安装使用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按每个400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五)新安装使用太阳能照明路灯按县、乡镇、村1:1:1的投资比例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第八条对编制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扶持奖励。坚持“科学设计、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突出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对按照县有关部门规划设计要求,编制以发展民俗旅游为主的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行政村,按每个2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
第九条对创建达标的生态文明村的扶持奖励。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达到市级建设标准的行政主村,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标准如下:
(一)人口在200户以下(含200户)的行政主村,按每村3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奖励。
(二)人口在200户以上的行政主村,以30万元为奖励基数,每增一户增加奖励资金500元。
第十条对创建达标的环境优美乡镇的扶持奖励。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全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达到国家级和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的乡镇,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标准如下:
(一)经验收合格,达到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标准的乡镇,县政府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
(二)经验收合格,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标准的乡镇,县政府再给予50万元资金奖励。
第四章扶持奖励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一条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验收与管理由县农委负总责。每年10月底前,各乡镇将下一年度启动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和相关工程项目上报县农委,县农委会同县生态办、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市政管委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县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
第十二条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资金管理由县财政局负总责。县农委与各乡镇签订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合同书后,由县财政局将扶持奖励资金根据建设进度情况分三期予以拨付,启动拨付资金30,项目工程过半拨付40,项目完成后拨付30。
第十三条扶持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一律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四条各乡镇政府要制定相应扶持奖励政策,加大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乡镇政府扶持奖励政策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县级政策扶持奖励资金的50。
第十五条各乡镇财政科要加强对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于每年结束后一个月内向县财政局报告上一年度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县财政局对年度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实行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各乡镇专项补助资金的参考依据。
第十七条县财政局对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对专款到位不及时或使用效益不高的乡镇,将减少或停止以后年度专项补助;对挤占、挪用专项补助资金的,将收回和停拨补助资金;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在执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县农委、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条自本办法执行之日起,原《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密政发〔20__〕40号)自行停止执行。
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
扶持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确保顺利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总体目标,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适用范围:年度内纳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内的项目单位。
第三条生态文明村建设单位指本县行政村主村所在地。
第四条《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实施时间为20__年至20__年。
第二章项目申报、审批、验收程序
第五条《___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项目实行申报制度、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验收制度。
(一)申报。凡下一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农村新型无害化户厕建设、农村新型能源(新型沼气池、生物质汽化炉、节能吊炕、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等)推广应用、民俗旅游生态文明村规划编制等建设计划和相关工程项目,必须于每年的10月底前,按照相关部门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详细筛选汇总并经主要行政领导审批后,由乡镇政府统一将本乡镇、村建设的计划和项目上报到县农委。
(二)审批。每年11月15日前,县农委将乡镇申报的下一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和相关重点项目进行汇总,会同县生态办、财政局、发改委、市政管委、文委、精神文明办、规划局、环保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审核后,报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
(三)合同管理。经联席会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的下一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及重点项目,由各乡镇政府统一与县农委签订合同书,严格执行合同管理。签订合同书后开始执行,并计入年度考核和扶持奖励范围。
(四)验收。每年分三次,由县农委会同县生态办、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精神文明办、文委、爱卫办、水务局、林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对列入当年的资金扶持奖励项目按进度(启动、过半、完成)进行三次验收,由验收工作组填写验收报告单,经县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审批和县财政局复核后,报县长办公会批准执行。县财政局凭项目阶段验收报告单按照相关扶持奖励标准以3:4:3比例分三次拨付扶持奖励资金。
第三章项目实施
第六条扶持建立完善的长效保洁机制。各乡镇要健全和完善环卫所,配齐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镇域内保洁工作的督查和垃圾清运工作。各村保洁员要求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实行保洁合同管理,执行考勤制度。
篇8
当下城镇发展大多走粗放扩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以资源环境的不可逆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我国逐步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做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其实现也需要多维的理念、政策和途径,以生态文明审视、引领、支撑、调控新型城镇化并最终实现二者融合无疑最具紧迫性[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的生态环境保护章节提到“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耦合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姚士谋等[3]从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2个角度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新越等[4]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8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孙晓冰[5]从低碳生态角度研究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在株洲市域城镇布局规划中,笔者尝试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对株洲市域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判别现状城镇的生态约束强度,以生态约束为依据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的分区管控提出建议。
2 生态红线划定
生态红线是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判别株洲现状城镇生态约束强度首先需要明确市域生态红线边界。将位于城镇发展边界之外,具有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维护城市总体生态框架完整、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定为生态红线。
根据株洲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等,在市域层面划分出10种生态红线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特殊物种保护区、高生态敏感地区。这10种类型的生态红线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但基本覆盖了株洲市域生态最脆弱最需要保护和生态价值最高最值得保护的地区,对于红线类型重叠地区的管控按照其中管控要求较为严格的实施。
株洲市生态红线控制区总面积约447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北地区、醴陵北部地区、株洲县南部军山地区、攸县酒埠江地区、茶陵云阳山和东南地区以及炎陵县的山地区。
3 生态约束判别
根据株洲市域生态红线空间分布、生态治理区空间分布、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以乡镇为单元判别市域各乡镇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压力,识别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生态资源特别丰富的生态重要型乡镇,从而为市域范围对于各乡镇的发展重点是保护性开发还是开发性保护提供依据
3.1生态红线约束
生态红线面积越大的乡镇,其生态约束也越大。根据市域生态红线划定结果,株洲市生态红线总面积292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判定生态红线内生态保护区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50%的乡镇为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此类乡镇应加大生态红线保护力度,处理好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此类乡镇市域共35个,包括大京乡、官庄乡、洲坪乡、丫江桥镇、八团乡、三河镇等。
图 2乡镇生态红线比例图 图 3 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分布图
3.2生态治理约束
既有的城镇发展模式已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激烈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亟待整治。株洲市区清水塘等地区长期以来受重工业型产业结构影响存在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攸县在采矿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采矿后矿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这两类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株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亟需治理。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和矿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范围,判定这些生态亟需治理地区的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30%的乡镇为生态治理重点乡镇,这些乡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既已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此类乡镇市域共桃水镇、黄丰桥镇、峦峰镇3个。
图4乡镇生态治理区比例图 图5 生态治理重点乡镇分布图
3.3生态资源约束
生态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是株洲市最重要的三类生态资源,株洲市水域总面积627.37平方公里,森林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判定水域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8%的乡镇为水环境重点保护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10个,主要是湘江两岸乡镇和酒埠江镇;森林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80%的乡镇为森林资源重点保护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20个,主要有醴陵北部官庄乡、株洲县南部龙潭乡和凤凰山林场、攸县东部山区乡镇、茶陵部分乡镇和炎陵南部大部分乡镇;耕地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40%的为耕地保护重点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11个,主要分布于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茶陵。各类乡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相应生态资源的保护。
以上述三种乡镇生态板块划分方法为依据,将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生态治理重点乡镇、水、森林、耕地三种生态资源保护重点乡镇整合到一张图上进行重新梳理和分类,判别出市域生态价值最高和生态最脆弱的17个生态极重要乡镇,这些乡镇建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保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开发性保护为策略,发展生态型产业。这17个生态极重要乡镇包括醴陵市的官庄乡;株洲县的王十万乡和龙潭乡;攸县的柏市镇、黄丰桥镇、峦山镇;茶陵的八团乡、潞水镇、桃坑乡;炎陵的十都镇、石洲乡、大院农场、下村乡、中村乡、平乐乡、龙渣乡镇。
4结语
生态文明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约束强度判别影响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
本研究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资源治理三个方面为依据提出株洲城镇布局的分区管控要求,其中生态红线面积超过50%的乡镇为生态保护重点乡镇;生态治理区面积超过30%的乡镇为生态治理重点乡镇;在生态资源方面,水面率超过8%的乡镇划定为水环境保护重点乡镇,林地面积超过80%的乡镇划定为森林保护重点乡镇,耕地面积超过40%的乡镇划定为耕地保护重点乡镇。综合上述因子分析,判别出株洲市域15个生态价值极重要的乡镇,在发展模式上建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放在首位,以开发性保护为策略,发展生态型产业。
本研究提出了城镇布局规划中生态约束判别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可以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布局如何引入生态约束提供一定的借鉴,但判别方法中的比例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641-647.29-36.
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2014.
3姚士谋,张平宇,余成.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篇9
1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盲目地追求城镇化的扩大,乡镇企业也急需扩建厂房,从而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合理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开发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商业区、工业区对土地的滥用,对土地资源造成过度开发,这种不加规划的开发方式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使得土地资源大大削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并且限制了土地资源的长远规划和开发,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1.2水体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发以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实行粗放式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不经科学合理的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江河湖海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城镇中生活污水和生产交通产生的污染物都流入地下水库,所以,促使水体环境污染加重,造成饮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水资源本就不充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人口更加集中,用水量大增,使得水资源问题更加窘迫。这些问题的叠加破坏了水体环境,制约了水资源的净化能力,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1.3大气污染
近几年,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不断升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废气不加处理的排放和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废气排放的不断增加,其中城镇企业粉尘烟尘的排放量均超过了国家年排放总量的1/2,加重了大气污染。我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废气,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及烟尘,然而对其的净化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还影响了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化。
1.4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备,环保意识淡薄
城镇中企业多但规模都比较小,虽涉及众多领域,但技术含量都较低,对于污染物的处理管理不到位,处理设施陈旧落后,对污染处理的资金投入少,这无疑加重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人们只顾生产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从乡镇政府到企业管理人以及居民的环保意识都不够,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求发展,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2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的解决措施
2.1科学规划城镇化的推进
城镇化的推进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城镇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确定其发展方向,从而据此实现土地资源的分配,科学合理安排工业用地,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形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2.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乡镇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严格贯彻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仿真策略和政策,还应该依据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科学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法规条文,并且积极向群众和企业推广,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乡镇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但却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生态乡镇规划对改善乡镇环境和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就开始将建设和发展生态乡镇作为我国一项重大战略,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反映了时展对生态建设的新需求。虽然我国的生态乡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要实现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因此对生态乡镇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和经济意义。
1 生态乡镇规划概述
生态规划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指导,主要研究对象为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规划和建设目标。生态乡镇规划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乡镇规划要注意对耕地的保护,兼顾环境,综合开发,坚持总体规划的原则,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2)坚持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乡镇规划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学规律,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做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3)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时,一定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依靠特色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4)做到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对生态乡镇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县市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建设的长期规划,做到分步实施。五是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结合乡镇的具体情况,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确保生态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当前我国生态乡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虽然乡镇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为我国生态乡镇规划造成了许多困难,以下就我国生态乡镇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介绍。
2.1 缺少自身生态规划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乡镇规划的建设普遍缺少自身的创新思路,甚至有些直接照搬城市的生态规划思路。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存在自身的特点,过分盲目效仿城市建设思路,一味求快,没有充分考虑乡镇自身的实际情况,往往打破了乡镇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使规划杂乱无章,为后期的生态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许多乡镇参照城市建设规划思路进行交通改造,造成了大量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生了大量垃圾和噪音、空气污染,同时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生态乡镇规划过程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2 忽视了乡镇规划中的景观保护
乡镇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优势,然而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中往往忽略了对这些优势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严重违背了生态乡镇规划的原则,给生态乡镇建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情感交流等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居民更倾向于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活模式。乡镇拥有浓厚的乡土人情和独特的田园风景,这些都是乡镇所独有的资源。然而许多地区在进行生态规划时,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对山体和林地随意开山采石、滥砍滥伐,导致乡镇原有的生态自然风貌严重破坏。除此之外,一些乡镇还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在进行乡镇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古桥、古建等景观。因此在以后的生态乡镇规划中,一定要加强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保护,提高生态乡镇规划的内涵。
2.3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乡镇规划建设中的大问题,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给生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乡镇建设中虽然有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不到位,使生活垃圾大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生活环境和河道、农田的严重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4 生态规划内容不明确
虽然许多地区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也是制定了长期和整体的规划方案,但是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尚不明确,由于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指标,导致乡镇规划无法到达整体设计目标。生态乡镇规划方案中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在制定具体的规划措施是缺少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了解;(2)规划的内容不明确;(3)盲目效仿,缺乏创新性;(4)缺乏对人为社居、生态文明和产业的整体综合考虑。
3 生态乡镇规划中的几点建议
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针对目前我国乡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具体介绍如下:
(1)加大乡镇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乡镇规划应与乡镇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对乡镇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将乡镇建设提升到生态发展层次。为了实现生态乡镇规划与人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应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保证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在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污水收集排放管道和垃圾收集系统,生态乡镇规划要建立在详细的调查基础上,严格控制农村化肥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努力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和乡镇沼气工程建设,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促进生态乡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污染源的防治工作。
1)加强农药化肥防治规划。改变农村的化肥使用方式和灌溉模式,采用更科学定量的施肥方式,推广生物肥使用,防止化肥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污染水体。2)加强家禽养殖业治理。做好畜禽粪尿的回收利用,推广新技术,实现养殖业与农业的有效结合。3)做好废物防治工作。积极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安全,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废弃物则需要做好回收处理工作。
(3)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乡镇规划之所以出现许多环境问题,这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是分不开的。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同时提高基层民众和领导的思想观念,建立人、自然协调的生态观。另外,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山水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进行重点保护、建设和开发。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三方面做起:1)充分发挥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如借助广播、电视、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切实使民众参与到本地区的环境保护中来;2)对各级乡镇干部进行生态环境知识培训,转变领导的生态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严重影响,使民众认识到乡镇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增强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4)加大政府对生态乡镇建设的政策支持。
生态乡镇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作为乡镇建设的领导者,应不断加大对乡镇生态规划的财政资金投入,将生态乡镇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并进行预算。同时针对生态规划项目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贷款优惠或资金补贴,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生态乡镇规划的发展。
4 总结
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生态乡镇建设时,要符合乡镇的具体情况,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我国生态乡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11
1.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的残留。我国农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严重超标:化肥施用量超过400千克/公顷,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的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农药的投入水平也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0千克/公顷。而且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导致了农田土壤污染、水体的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薄膜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2.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我国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其中约40%未被有效利用;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几乎未作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而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3%,不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大气恶臭甚至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且工艺、设备、技术均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没有污染防治设施,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体、大气和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没有把环境和生态因素优先考虑,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习惯。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作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没有财政拨款,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影响了农村环保事业的进程。
4.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一是“兼”多“专”少。二是业务不精。三是人员常变。因此,当前农村环保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5.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在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随意“入住”农村,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作为政府行为,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的宣传纳入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公益活动中,使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建立健全乡镇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及时传达政策,反馈信息。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3.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要在各地区生态功能区规划框架内,认真制定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并让这一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统筹规划,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安排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
4.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科学配方施肥,以控制化肥用量的过快增长。重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秸秆可直接还田或经高温堆肥还田;二是秸秆除直接饲喂牛羊,还可加工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碱性颗粒饲料等;三是可气化后集中供气。
篇12
【 key words 】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造成的自然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加上城区扩张对农村资源的掠夺,使得农村原来丰富的自然资源遭受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造成了农村土壤、水体、大气的严重污染。因此,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为人类保留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鹤城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1、1农村传统能源结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鹤城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属山区,全区农村辖8个乡镇和1个旅游度假区,93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10.8万人。农村能源使用上仍处于传统落后的状态,广大农民生活主要还是靠薪材、秸杆和散煤等作燃料。近几年来,政府虽然也在推广担倡清洁新型能源,但由于全区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起步太晚,基础较差,仅靠农民自筹资金和地方财政微薄资金支持,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推广沼气池2381户,户比例仅9.8%。并且农村能源工作还主要停留在推广省材灶、省煤灶阶段,以致农村乱确乱伐、乱开乱挖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大量森林植被、山地矿藏被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2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破坏
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鹤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靠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全区农药施用总量319000Kg/年,单位面积平均施用是28.6Kg/公顷;化肥施用总量2379T/年,单位面积施用量213.55Kg/公顷,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和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据资料显示: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9亿亩,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5,污水浇灌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而我省已知被污染的耕地为80万亩,鹤城有1.2万余亩多之。
1、3农村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由过去的菜叶、果瓜皮逐渐被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所代替,这些垃圾包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物质,使农村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废水呈现出成分更加复杂,污染危害不断增大的趋势。农村生活废水如洗涤废水和农药施用器械的清洗水中各种化合物、有机物的含量增大,它们随水体迁移,使得农村中溪流、湖泊富营养化,造成其污染负荷增大,导致农田浇灌水质恶化,甚至入渗影响地下水质量。农村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塑料、金属和玻璃制品的排放量增大,这些废物一方面不易被土壤降解,进入土壤后对土壤肥力、土地通透性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1、4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乡村推广发展沼气还可以有效保护植被,据统计,一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一年可以节约薪材2吨,相当于3.5亩薪材林年生产量。而且人畜粪便经沼气厌氧发酵后,成为无害化的优质有机肥,沼渣、沼液不仅达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还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促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绿色生态农业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对于农药、化肥施用造成的生态破坏,则要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合理使用化肥,注重施肥方法,从源头上控制化肥的大量施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而造成水体污染。农药、除草剂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产品,农业生产应遵循《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中相关规定。
为减少农药的污染,鹤城已逐步开始实施果蔬“一减双保”安全工程,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做好无毒示范区建设,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到2006年,全区基本实现果菜无农药公害。具体措施为:增加农家肥等有机肥料的使用比重,调整化肥的使用结构,逐步减少并禁止硝态氮肥的使用;以推广降解地膜利用技术和回收利用为重点,控制农用地膜引起的“白色污染”。
2、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目前,鹤城区下属8个乡镇,共有乡镇企业420家,从业人员1.18万人,年产值25732万元。其中废水排放总量645.46万吨,废水处理量26.75万吨,处理率仅为4.14%;废气排放总量为10.6588亿标立方米,大部分都没经过除尘脱硫等处理而直接排放大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700吨,也都是采取简单原始的填埋堆放进行处理。
2.1 全区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情况
鹤城乡镇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艺普遍落后,大都是一些能耗高、技术水平低、装备差的行业,加上乡镇企业业主素质低,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差等原因,造成广大农村污染物排放的严重超标,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极易影响当地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土壤质量。有些地方这种污染还通过污水灌溉、固体废物不当堆放等形式将有害物质转移到农作物上,使大范围的人群受害。据统计,全区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和牧区总面积达1.0多万亩,舞水河鹤城区段大部分被污染,使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因此,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其排放的废物对水、气、土壤的直接危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废物存放、转移造成的对人群健康居住环境的间接影响。
2.2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措施
受全市范围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全区现在乡镇企业虽然不再是以前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但是仍然有许多项目出于对经济利益第一的考虑,强行上马,忽视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方面的考虑。因此,要改变这种要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增强投资者、决策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
任何工作都是舆论起先导,环保工作也不例外,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领导,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方针,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增强投资者、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既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但又要承认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应认真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投资决策者万万不可牺牲环境的办法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要创造条件使环境专家,进入乡镇企业的领导层,决策层,为其出主意,当参谋。同时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全民的环境保护的法规宣传教育,形成一个大家都来关心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和监督环境的氛围。
2.2.2加强现有污染企业的治理工作
按规定要实现达标排放的行业企业,一定要限期达标;严格执行国家关停“18小”等环保政策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行业企业,坚决不准上马开工或执行关停;对新、扩、改项目,要把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2.2.3进一步改善鹤城投资环境
调整全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通过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尽量多引进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科技型企业。从总体上看,全区乡镇企业多数处于低技术层次,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发展模式,这与鹤城处于中、西部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劣势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劣势一方面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扶持(我们国家先发展东部,再发展西部,暂时没有发展中部的战略),另一方面也不能吸引有规模或者高科技企业的投资。
2.2.4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园
在鸭嘴岩、石门等交通便利又离城区近的乡镇建设工业园,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也便于对企业污染排放进行统一管理和治理。“十一五”期间鸭嘴岩工业园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落实实施好石门阳塘工业园建设、城东新区生态建设。
2.2.5开展环保技术服务,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环保部门集管理、执法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实际工作中技术服务不到位,环境管理执法难度大,其原因是环保的行政职能和企业的职能相互错位,出现误区,要治理环保部门拿方案包效果。因此应将技术职能从管理职能中分散出来,使之成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管理和依法行政,而且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重点流域或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必须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防治,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重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自然环境变化情况,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综合整治小城镇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1)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法规建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限期实行关、停、并、转、迁,对计划中的乡镇企业要严格环保规定,做到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对农业生产进行客观管理、严格控制农药的生态质量,合理指导农业用水、用药,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情况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
(2)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提出农村环境问题解决的资金渠道,资金来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方案,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建设等问题。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农村环保宣传中,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多向群众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同时要坚持“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方针,在各级乡村中、小学校开设初级环保教育课程,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萌发环保意识,养成从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怀化市鹤城区农业局关于农药化肥使用的若干规定
[2]怀化市鹤城区统计局
[3]怀化市人民政府、怀化市生态创建办
篇13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6、坚持政府支持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乡镇政府要在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调动群众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建设稳步推进。
三、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坚持走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
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加大环保投入,集中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扭转,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建设等,促进*县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期目标到2*0年,坚决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开始减缓,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种类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抓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乡的建设,全县6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三)远期目标到2030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全县80%的乡镇实现良性循环。
四、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