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体系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我国国内发电厂使用的600MW机组锅炉的参数
1985年600MW机组才进入我国的电力行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目前也陆续有1000MW机组投入到我国的电力生产中。我国电力行业中使用的600MW的机组绝大多数都是以亚临界参数的状态投入到生产中,也有一小部分是以超临界参数的状态投入生产中。只要600MW机组能够正常运行,且配套的锅炉设备等辅助设备和系统能够大于经济指标的规定即可。亚临界参数是指600MW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蒸汽参数,这里的蒸汽参数既包括压力,也包括温度,都低于机组正常运行中蒸汽的规定标准;超临界参数也就是是说蒸汽参数要大于规定的蒸汽参数。超临界参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类型下的超临界机组,压力在24.2MPa左右,温度要控制在540~560℃这个范围内;另一种是高效的超临界机组,压力要在28.5~30.5MPa这个范围内,温度要在580~600℃之间。
2 机组锅炉烟风系统的特点
2.1 盘车装置
通常情况下,烟风系统中的引风机都是以离心结构的形式存在着,并且烟风系统中转子的半径也已经达到了1815.5mm,预计烟风系统中每小时通过的流量可以达到1347t,这已经是目前我国研究烟风系统中的技术的极限水平。引风机转子半径的增大,使得它的重量也在相应的增加,已经达到了14t,为了能够使引风机的马达工作的效率达到规定的要求,在启动时又没有电流通过马达,就在风机的浮动端处安装了一个盘车装置,盘车装置起作用也只仅仅限于引风机的启停阶段,有效地降低了引风机转子变形的几率。
在引风机投入运行的调试阶段,在保证盘车装置不投入运行的情况下,将引风机启动两次,都没有启动成功,引风机中起主要作用的马达和盘车装置的参数如表1所示:
盘车装置在经过减速箱后,引风机转子的旋转速度为57r/min。盘车装置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为了能够为满足电动机容量的备用系数提供支持的。
2.2 离心风机的材料和结构
离心风机在生产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本着高效、经济、耐用的原则进行材料的选择,而离心风机的结构选择过程中,经济、耐用是主要的原则,更为主要的是离心风机的工作效率。离心风机的外壳材料以A36的入口箱的侧板材料为主,轴承衬里组分以铅基巴氏合金为主,叶轮的直径以3631和2026为主,中心距分为6064mm和3308mm两大类,风机的叶片都是选用的翼型形状,且转速都很快,引风机的外壳材料里有陶瓷护板主要是为了增加引风机的耐磨度。
2.3 烟风系统的匹配
对烟风系统进行匹配主要是为了使机组的辅助设备和系统的运行都能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把烟风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要想机组的烟风系统能够相匹配,在机组的风机设备、电动机等辅助设备的选择中,就要开始考虑与烟风系统的匹配度了,辅助设备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可虑以下几个方面:轮、叶片、中心板、轴承等,要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以保证机组烟风系统的高工作效率。
3 烟风系统调试出现的问题
3.1 引风机的启动过流
在对引风机进行单体启动调试时,通过盘车装置来进行主马达的启动,在风机启动的过程中,风机的速度会受到启动过流的影响,会将过流保护动作的保持时间延长至18s左右,而在电流通过中压开关室之后,电流表会将风机启动时的电流数显示出来,会发现最大电流也没有超出引风机额定电流的多少。随后对控制回路进行检查,控制回路中的电流和通过中压开关室的电流一样,都没有比额定电流多出7~8倍,通过将引风机中的启动电流作积分处理,如果在厂家规定的时间内,电流的积分数值超过了规定的数值,那么,就需要发电厂与生产厂家联系,并在厂家默许的态度下,提高规定的数值数。在规定数值提高之后,再对引风机启动几次,而引风机启动过程中的电流积分比引风机规定的数值之间的倍数都会小于7,引风机启动的过程中也就不会发生启动过流的现象了。
3.2 辅助设备的性能
在烟风系统调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风机中的调节机构不完善,性能也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能对其使用平常的调试方法了,如果在烟风系统正常运行时,对其进行调试,将会使炉膛内的负压波动加大。如果在调试的过程中,出现马达的温度过高,或者是马达的运行力度不够等现象,就需要将出现这些异常情况的马达进行更换。在烟风系统的调试过程中,除了关注一些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外,也要把辅助设备的运行情况纳入考虑的范围。
4 结语
机组容量的不断加大,会给锅炉造成很大的压力,机组一旦在低负荷状态下运行的时间过长的话,这就表示电网中的负荷之间的差距又加大了。因此,在发电厂中,一定要注意锅炉烟风系统的运行情况,不断对烟风系统的设备进行调试,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解决,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352-03
Discussion of Specific Regularity between Acupoints and Organs Based on Different Influence to
EGG Electrointestinogram by Acupuncture in Acupoints of Different 12 Meridians of Healthy Adults
SHEN Jing1,YAN Jie2,CHANG Xiaorong2,LIN Yaping2,WANG Chao2,LI Jiangshan2
(1.PhD Candidate i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a 410007,Hunan,China;
2.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7,Hu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EGG,electrointestinogram of health people by acupuncture in acupoints of different meridians and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regularity between meridians,acupoints and organs.
Methods:While acupuncture in acupoints of 12 different meridians to 30 health peoples,MP150 was used to record EGG,electrointestinogram.To analyze different influence to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gastric slow wave and electrointestinogram.
Results:Amplitude of EGG and electrointestinogram ascended after acupuncture in Zusanli,Yanglao,Quchi. The motional rhythm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 was regulated by acupuncture in Zuanli,Yanglao,Tongli,Neiguan,Yinlingquan. Some acupoints such as Quchi,Taichong,Waiguan,Zusanli,Yinlingquan,Yanglao,seemed correlated to stomach. Some acupoints such as Tongli,Yanglingquan,Yinlingquan,Yanglao,seemed correlated to intestine. Some acupoints such as Yinlingquan,Yanglao seemed correlated to stomach and intestine.
Conclusion:The specific regularity between Acupoints and Organs was that different meridians control an organ simultaneously and that one meridian control different organs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acupuncture;acupoints;healthy adults;EGG;electrointestinogram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揭示了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关系,这种特异性的作用规律究竟如何?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脉穴位对体表胃、小肠电图的影响,探讨经脉(穴)-脏腑的相关性。
1 方 法
1.1 观察对象
健康成人30例,20~50岁,体型匀称,无消化道病史,无其他疾病。近1月内无胃肠道不适症状,未服食药物。监测胃肠电图波形基本规则、有规律者。
1.2 观察仪器
MP150型16导生理记录仪(美国Biopac公司), 28号0.5~1.5寸毫针,一次性电极片(上海同安医疗用品公司,阳光牌,批号:SPA060815),针刺手法监测仪(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研制)。
1.3 观察方法
1.3.1 体表电极安放
胃体表电极:BIOPAC生理记录仪的胃体表电极3个接头中,负极接在“胃体点”,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上方(1.6±1.8)cm,旁开正中线左侧(4.5±1.1)cm;正极接在“胃窦点”,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下方(0.7±2.4)cm,旁开右侧(1.4±1.6)cm处[1];地线接在右下肢。
小肠体表电极:BIOPAC生理记录仪的肠体表电极3个接头中,负极接在“麦氏点”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点的中外1/3处正下方3cm以内处;正极接在“麦氏点”正上方3cm以内处;地线接在右下肢。
1.3.2穴位选择
为广泛研究十二经脉与心、胃、肠三脏的关系,将十二经脉(穴)分为两类:①与心、胃、肠三脏相属、络、表里、同名经脉上的特定穴或常用穴;其他与心、胃、肠三脏功能相关经脉上的特定穴或常用穴。②与三脏不直接相关的经脉,即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穴位定位参照石学编《针灸学》[2]。
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曲池;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太阳小肠经:养老;手少阴心经:通里;手少阳三焦经:外关;足太阴脾经:阴陵泉;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厥阴肝经:太冲;足太阳膀胱经:飞扬;足少阴肾经:太溪;足少阳胆经:阳陵泉。
1.3.3行针手法
所有穴位均以毫针直刺,腕、踝关节附近穴位深度0.3~0.8寸,肘、膝关节附近穴位深度0.8~1.5寸。针刺得气后,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针刺手法监测仪显示捻转角度为180度,频率为120次/min的参数左右捻转。
1.3.4实验步骤
受试者空腹静卧,接体表电极,开始同步记录电信号5min后,施术者针刺穴位得气后,行针5min出针,待受试者静卧5min后停止记录电信号,结束观察。每位受试者接受观察1次/天,每次1对穴位,12对穴位连续观察12天。
1.4 观测指标
观察胃、小肠电波形的变化,包括波形的振幅、频率、节律等的变化情况。测量胃电频率、胃电振幅均值;小肠电频率、小肠电振幅均值。
1.5 数据处理
检验各穴位“针前”、“针时”数据是否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若符合正态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性则完全随机设计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运用SPSS13.0软件。
2 结 果
2.1 波形观察
本实验受试者空腹胃电图主要表现为慢波,呈正弦波形,形状平缓,频率为3次/min左右,按照一定的节律运动,振幅变化范围为130~250μV。小肠电图慢波频率为8~12次/min,振幅变化范围为40~120μV。针刺穴位后,胃、小肠电图的波形普遍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振幅大幅度的增高、节律紊乱、频率加快,这种变化多是针刺给受试者带来的刺激所产生的干扰,多在针刺后1~2min内平稳,在持续行针时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人工观察针刺对慢波的影响直观上可分为振幅变化,节律变化,频率变化3种。
2.1.1 波形振幅的变化有两种 对于胃肠电图振幅基础值偏低者,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后能使其上升(见图1、图2);针刺其他穴后,振幅与针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由于受试者处于空腹状态,尚未观察到针刺后振幅降低的情况。
图1足三里针前振幅 图2足三里针时振幅增高
2.1.2 节律变化
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后,原本运动不规则的胃、肠电图均有按照一定节律重复出现的波群,表明这些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电运动的节律(见图3、图4);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后,原本节律不一的胃、肠波形其运动节律趋向相同,而振幅呈反方向变化,表明这些穴位能同时调节二者运动的节律(见图5、图6)。
2.1.3 慢波频率 针刺各穴位后,胃、小肠慢波频率未见明显变化。
2.2 胃电频率胃电振幅绝对值的均值小肠电频率小肠电振幅绝对值的均值
表2结果显示:十二组穴位针前比较无显著差异。针前与针时比较,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有显著差异(P
表3结果显示:针刺12组穴位前后,小肠电慢波频率无显著变化。
表4针刺十二经穴对小肠电图振幅绝对值均值的影响
表4结果显示:各穴位针前比较无显著差异。针前与针时比较,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有较显著差异,4组穴位之间两两比较也无显著差异,表明针刺这4组穴位对小肠运动可能会产生相似的调节作用。
3 讨 论
3.1 正常体表胃 小肠电图
体表胃、肠电图是以腹壁电极由胃肠投影位置引导的胃肠电信号,其特点是通过生物电的活动状态观察到胃、肠的功能活动状态。由于其简便、安全,比胃镜等侵入性检查易于令患者接受,胃肠电图可为临床评定胃、肠功能性疾病提供依据。正常胃、肠肌电活动有两种:慢波和峰电位。一般认为慢波控制胃、肠收缩的节律和传导方向,而峰电位直接与收缩有关,峰电位的数目和水平决定胃收缩蠕动的强度。体表与浆膜或黏膜同步记录表明,胃、肠电图能较精确地检测出胃、肠慢波,而峰电位一般以振幅增加的形式反映。健康人空腹慢波频率约为3次/min左右,振幅均值范围为130~250μV。小肠的慢波频率为6~12次/min,表现出上段频率高,下段较低,呈阶梯式下降,且远端小肠慢波的扩布速度低于近端小肠,健康人空腹振幅均值范围为40~120μV[3]。
3.2 经脉 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关系
中医整体观与经络理论一直强调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有普遍存在的特异性关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实验直观上观察发现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能使胃、肠电振幅上升。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能同时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促进二者协调运动。本实验所选十二经穴中,表现出与健康人胃相关的有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表现出与健康人小肠相关的有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其中阴陵泉、养老与胃、肠两脏都有关系。这些都揭示出多条经脉与胃、肠之间的效应规律:多经司控一脏[4],一经调节多脏。
多经司控同一脏(腑)是指由于多条经脉在循行路线上与同一脏(腑)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可以调控同一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同一脏(腑)的各种病证,但各条经脉对同一脏腑的作用效应有差异。在十二经脉中,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膈,抵胃”、足厥阴肝经“抵小腹,挟胃”,5条经脉的循行直接过胃腑,手阳明大肠经是同名经,也与胃有关。“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是临床治疗胃脘疾患的主穴。“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作为胃经的表里经,也是治疗胃脘疾患的常用穴。“养老”属手太阳小肠经,“太冲”属足厥阴肝经,“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针刺这些穴位表现出对胃功能的影响符合经络学说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而“外关”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该经“入缺盆,布膻中,散心包络,下膈,遍属三焦”,且三焦经是人体水谷的运行通道,与胃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相关,因此三焦经也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这6条经脉与胃有密切的关系,针刺这6条经的穴位对胃的调节作用大于其它经脉。十二经脉中与肠腑相关的经脉有4条,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实验结果中,“养老”属手太阳小肠经、“通里”属手少阴心经,针刺这两个穴位对小肠肠运动产生影响也与经络循行有关,肠电体表电极放置的位置属于小肠部位也可能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胆者,中精之府”,肝之精气化生为胆汁贮藏于胆,泄于小肠,以助肠腑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与肠腑消化、吸收水谷,以及分清别浊功能都有关。因此两经的腧穴具有调节肠腑作用。实验结果也表明了这4条经脉与小肠有密切的关系,针刺这四条经的穴位对肠的调节作用大于其它经脉。
一经调节多脏(腑)是指一条经脉在循行路线上与多个脏(腑)、器官密切联系,或功能上与多个脏(腑)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调控多个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治疗多个脏(腑)的各种病证。本实验结果显示,“阴陵泉”、“养老”两穴与胃、小肠两腑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认为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均有调节胃、小肠两脏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观察针刺十二经的腧穴对健康人胃电、小肠电的影响,反映出:①健康人处于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生理状况下,针刺穴位后未产生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作用。②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效应规律可概括为“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一般来说,循行路线与脏腑直接联系的经脉对脏腑的作用强于未直接联系的经脉,而未直接联系的经脉与其功能相类似的相应脏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③对于实验结果的两个疑问。关于“外关”穴与胃的关系,古籍及近7年的文献报道中运用“外关”主要治疗头面部、颈肩腰部疾患,很少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本实验针刺“外关”穴调节胃功能作用的发现有待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验证。“太冲”对胃电振幅的影响与其他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它的针感强烈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受试者针刺太冲时比其他穴位得气快,且针感极强,受试者对痛觉的反应影响植物神经对胃进行调节,这也可能是仅此穴位针刺后产生抑制胃电振幅的原因。
参考文献
篇3
文化市场体系是由各类文化市场构成的。对文化市场体系构成的探讨,就是对各类文化市场进行科学分类。这是研究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2.1研究文化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标准内容,我们对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对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应明确以下几点,作为认知的前提。2.1.1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应归属为文化市场体系范畴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专门针对那些进入市场、以商品交换方式运作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要素而言的。那些不以商品交换方式运作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要素,不应包括在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范畴内,也就不应纳入文化市场体系之中,如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所列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下含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等,应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不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列。2.1.2应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按照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来划分文化市场类型对文化市场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及其相应的标准进行,如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国家统计局就是从统计的角度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类型进行划分的。此种分类虽然利于统计管理,但不利于文化产业经营者有效地识别市场的内容与性质。因此我们主张,对构成文化市场体系的文化市场的分类,较科学的标准,是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按照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来划分。这样有利于准确把握各类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发展文化产业。2.1.3应将交换对象相同的文化市场整合成一种类型来进行研究组成文化市场基本活动的产、供、销都是围绕交换对象进行的,不同环节以不同方式参与市场运作的市场主体,都是围绕相同的交换对象而运作的。因此,具有共同交换对象的市场主体,应放在同一个市场中进行探讨,不必要也不应该将其割裂成几个不同的市场来分别研究。2.1.4从功能价值上判断各类文化市场的类型,亦是我们探讨文化市场体系结构的一条重要思路研究文化市场体系构成的根本目的,是要弄清楚各类文化市场在社会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功能价值,以判断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作为文化市场,功能价值不同,其运作的目的、行为方式、对社会的作用等也大不相同,政府对其管理方式与政策也会有所区别。因此,为利于政府对文化市场实施分类管理,我们除了要按交换对象性质标准来进行文化市场基本类型的划分之外,还应从功能价值上判断各类文化市场的类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主张:探讨文化市场体系构成,可以从市场交换对象的属性与市场的具体功能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下面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对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进行具体分析。2.2从市场交换对象属性角度看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因交换商品属性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文化市场按其交换商品属性的不同,可分为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三大基本类型。(1)文化产品市场。这是以文化物质实体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所有场所、过程、关系等的集合。其特征是:市场交换对象是有形的文化产品;以个体分散购买消费为主;交易频繁、次数多、量大;就商品阶段性质而言,是最终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阶段。凡具有上述特征的文化市场,都可称之为文化产品市场。(2)文化服务市场。这是文化商品市场的特殊形态,是以无形文化服务为交易内容的所有场所、过程和关系等的集合。其特征是:市场交换对象是无形的文化服务;交易次数少,但门类繁多;以个体集中消费为主;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具有同一性,一旦生产终止,它所提供的文化价值、消费者的文化享受也就结束了。除此之外,享受文化服务的费用比一般服务费用高,文化服务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凡具有上述特征的文化市场,都可称之为文化服务市场。(3)文化要素市场。这是指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所需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市场。文化要素市场通过提供生产经营文化商品必不可少的有形或无形的生产要素,担负着为文化市场体系配置资源、促进文化市场体系顺利运行的重任。其特征:首先,文化要素市场中交易的商品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并且是以无形要素为主;其次,市场购买者主要是各类文化企业,交易次数少但交易对象相对固定;此外,就商品阶段而言,文化要素市场是连接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的市场,是在文化市场体系内部运行的市场。凡具有上述特征的文化市场,都可称之为文化服务市场。下面将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三类市场的具体构成列为下表。2.3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看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功能是一个事物(或某项活动)所具有的功用与机能。文化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各类文化市场由于交换对象所决定的交换内容的不同而满足的是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各类文化市场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如看一场文艺演出,能满足观众的娱乐休闲的要求;读一本学术专著,能满足读者的专业知识的要求,等等。因此,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考察文化市场体系的构成,更能适应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此外,这里所说的功能价值,是指文化市场对消费者而言所具有的功用与机能,不是对文化市场体系内部来说的,所以,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考察,就排除了仅对文化市场体系内部发挥作用的要素市场,只对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按功能价值标准进行分类。我们认为,从市场功能价值角度考察,文化市场体系由娱乐型文化市场和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两大类型市场构成[3]。2.3.1娱乐型文化市场娱乐型文化市场是围绕以娱乐消遣为主要价值依据的文化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此类文化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文化消费需求。消费者进行这种类型的文化消费,其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娱乐型文化市场主要由文化服务市场中的一些娱乐业项目组成。如卡拉OK厅、室内高尔夫球场、水族馆、溜冰场等。娱乐型文化市场的范围很广,如卡拉OK厅、歌舞厅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但由于这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中表演的功能弱化了,甚至是消失了,娱乐自身才是主要目的,因此属于娱乐和放松身心的文化活动。还有与体育相关的,如室内高尔夫球场,是与体育项目相关,但由于其作为体育的基本要素,竞技性消失了,消费这些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玩,为了休闲和放松,非比赛。此外,文化产品市场中以一些娱乐性产品为交换对象的市场,也应归于娱乐型文化市场的范围,如娱乐节目,图书期刊中的娱乐性读物,以及数字出版物中游戏类产品等。2.3.2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是围绕以传播文化艺术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造诣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此类文化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追求文化价值的精神需求。消费者购买这类文化消费时,主要目的是获取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一个概念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至少包括认知价值(获取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审美价值(获得愉悦等美感)、传承价值(保存文化)、教化价值(净化心灵)、传播价值(获取信息,以提高决策的适用性)等内容。但是作为经营项目,文化商品的价值应该是其文化含量。即便某些文化艺术产品有使消费者放松或娱乐的作用,但也并非是其作为文化艺术型文化市场产品的主要价值所在。目前属于文化艺术型的文化市场主要有:音乐市场、舞蹈及戏剧等表演市场、影视剧及艺术片制作播映市场、艺术品拍卖及展览市场、文化艺术科学类出版物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在这些市场中,尽管也存在经营娱乐性产品,如影视剧市场中的娱乐片,出版物市场中的娱乐性图书期刊等,但就其市场整体而言,文化价值仍是其主流导向。之所以要打破前述按市场交换对象属性划分文化市场类型的基本格局,而按市场功能价值再将文化市场划分为娱乐型及文化艺术型两大类型,主要是从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及发展需要出发的。我们对文化市场构成进行严格区分,厘清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市场的特点、功能,有助于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管理,使两类市场都能朝着符合各自内在规律的方向获得较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分开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来管理文化活动的思路,就大体说明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已对功能价值不同的文化市场类型有了初步的认知[4]。
篇4
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石油现货市场、中远期合约市场及期货市场组成的石油市场体系;二是在各市场不断创新完善的市场经济交易制度基础上发挥调配资源作用的市场机制;三是有序竞争的市场主体,包括石油生产商、炼油商、石油贸易商以及金融机构等。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由这三方面结合并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
与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相对应,现代石油市场价格也形成多个相互影响的市场价格体系。如果忽略原油及油品品种的不同,石油市场价格体系大致可分为石油现货市场价格、中远期合约市场价格与石油期货市场价格三大类,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石油现货价格以石油生产及运输成本等为基础,随着石油市场供求状况等实体经济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石油期货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石油期货价格在石油现货价格基础上,更多地受到人们对未来石油供求预测和评价的影响,从而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幅度;而中远期合约价格处于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更多地取决于生产成本及供求双方合作关系等因素,受到期货价格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价格在合约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现代石油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体现在石油市场体系中各个市场价格的形成及相互影响上。石油现货市场价格更多地受到即期市场供求状况变动的影响。如,飓风对炼油设施的破坏,导致一定时期石油加工产品市场供应的减少和需求的相对上升。这些产品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其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由于石油现货价格上升,石油供应商的收益就会上升,从而刺激各国石油炼制商满负荷生产,在一定时间后,市场供应数量增加,缓解了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这时市场现货价格开始下降。这个由飓风引起的市场供求变动导致价格升降的过程,就是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石油资源供应的作用机理。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人们预期因素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到石油期货价格形成与变动的情况。当石油现货市场的油品供不应求时,如果人们预期未来较长时期情况都不会改观,那么,人们就会估计未来油品价格必然上升,于是一些投资者就会买入相应的期货产品,从而增加了市场上该期货产品的需求,结果期货市场更加供不应求,其期货价格将上升。如果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越多,期货价格上升的幅度越大,并有可能超越市场实际供求不均衡应有的价格上升幅度。因此,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人们的预期对期货价格的这种作用方式,明显带有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特征,因而石油期货价格变动反映了石油期货的金融特性。
二、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是保证我国长期石油安全供应的重要的制度基础
(一)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价格信号可以反映地区石油供求状况
现代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信号是石油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也是影响市场供求的重要指标。石油价格水平的变动有其客观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一个完善的开放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其石油市场价格机制将不仅反映国内市场供求,而且反映当地及周边地区石油资源的供应状况,并在价格信号的作用之下调配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
在讨论国际石油定价权时,我们不能脱离石油市场体系孤立地分析石油定价“话语权”问题。如果缺少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支撑,争夺石油定价“话语权”就缺少实现的制度基础。
国际石油市场有个现象需要解释:石油大买家并不一定能得到优惠的批发价格。这似乎有悖常理,买的数量多,节约了交易成本,对买卖双方都有利,应该得到优惠的批发价格,至少也不应该出现价格上涨的结果。反过来,在石油总体供应趋紧的情况下,大买家使得市场供应紧缺状况加剧,价格上涨也应该是合理的。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解释并不合乎实际。因为比中国更大的石油大买家美国,其购买价格相对中国的确低一些。那么如何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呢?
其实,现货价格与中远期合约价格是不同的。美国大量的石油进口是通过长期合同方式,其价格早已确定,基本不受现货市场价格短期变动的影响;而中国购买石油有相当部分是在现货市场上,现货的需求量增加必将促动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另外,在现代国际石油市场体系下,具体到石油期货市场,一个大买家的出现,首先触动的因素是人们的预期,通过石油期货市场作用机制推动期货价格的上升,期货价格反过来再影响现货价格。在由现货市场、中远期合约市场及期货市场组成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中,市场机制将价格与供求,以及人们的预期、国家政策、企业竞争策略等等因素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传导机制。 因此,要实现我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和顺畅的信息传导机制,否则,我们国际油价“话语权”就缺乏现实客观的市场基础,而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是获得石油“话语权”的制度基础。
(二)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用于调配国际石油资源以保证我国石油供求平衡的是一种制度
目前在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尽管通过几大石油企业的努力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需要,但我们明显感觉到我国尚缺乏一套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来确保长期石油安全供应。比如,我们在做石油进口贸易过程中,除了长期合约外,还有近一半的进口量集中于现货市场购买。而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远大于中远期合约市场,导致石油进口价格方面的隐忧。原因就是我国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不完善,我们靠的是石油企业,而不是一种自发运作的市场机制来保证市场石油供求的平衡。
如果拥有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我国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可以培养更多的有实力的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行业的竞争。如果我们拥有一套完善的有效运作的市场机制,就为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一些正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竞争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个环境是由一些规范的资格认定、市场行为规范、交易规则、行业法律及条例等营造起来的,在这些规范和约束下以及开放竞争的环境中,逐步培育出更多的懂得现代石油市场规则,熟练掌握石油交易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企业。这将壮大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量,更好地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
第二,拥有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有效的市场机制,能向国际市场准确传递中国石油供求信息,从而保证价格信号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导致中国石油需求信号失真。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国际市场上人为炒作中国题材的影响。由于人们的预期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期货市场上价格的变动常常出现不理性的过度反应也属正常现象。近年来,有人把石油期货价格上涨归结为中国因素,这显然夸大了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事实上,相比美国6亿吨和日本2.5亿吨的石油净进口来说,中国的1.6亿吨的石油净进口量并不大。不过,这种情形也提醒我们,已经到了应该完善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时候了。我们应以市场传导机制和市场信号传递我国石油需求的结构与数量及价格信息;而不只是把石油进口更多地集中在缺乏安全感的国际石油现货市场上。
第三,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完善意味着,中国完全能够按照国际石油市场的规则行事,这将吸引更广泛的交易方参与我国石油市场体系运作。市场交易活跃是成功市场的标志。石油现货及中远期市场交易活跃,首先获益的是市场所在地区,其石油供应能得到保证。而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旺盛则表明期货价格对其他相关市场价格的影响更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该地区该产品的价格走向。
由上所述,完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将奠定我国石油长期供求平衡的制度基础。但是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完善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与加强国际石油合作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国际石油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国际石油市场垄断竞争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石油竞争是建立在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基础上的垄断与竞争共存的。建立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也为我国的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
三、积极推动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及其监管体系的建设
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首先应完善两个方面的架构:一方面是石油市场体系、市场基本制度及主体建设,另一方面是市场体系运行所需要的监管体系及必要的监管法律与手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并不完善。自2006年8月上海石油交易所成立,11月大连石油交易所成立,2007年11月8日上海石油交易所的西部交易中心挂牌以来,我国石油现货及中远期市场建设正在逐步推进。自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以来,其交易活跃,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我国燃料油期货价格走势尚落后新加坡1到2个交易日,燃料油期货的价格引导权还在新加坡期货市场。这说明,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建设已经得到稳步发展。但由于国家对原油市场准入的管制及成品油市场价格及准入的管制等,今后我国石油市场体系的发展可能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国现代石油市场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石油现货及中远期合约市场,并在现货和中远期合约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石油期货市场。在现货中远期市场建设中,着重市场基本交易制度的建设,积极推进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在期货市场建设中,应积极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和成品油期货市场。一方面,我国目前原油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可以设想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原油市场供需关系的原油期货市场,形成一种国际性原油交易基准价格,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相抗衡。另一方面,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结构、季节特征的成品油期货市场,形成国内成品油基准价格体系,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科学引导生产和消费,合理配置石油资源。
(二)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市场主体
石油市场体系建设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市场交易主体。市场交易主体的多元化是石油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基础。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石油公司垄断。未来我国石油贸易市场主体应该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国营贸易企业为主体,允许众多非国有石油公司存在的开放的多寡头市场竞争结构;与此同时,允许国际石油公司及被批准的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等参与市场竞争,最后形成各种石油市场主体竞争共生的市场格局。
首先,应重视和发挥民营资本的特点和优势。石油行业中存在一些小规模的石油工程项目,小企业就能胜任,则可以民营资本弥补大企业生产服务方面的缺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做大,特别是由民营资本联合建立起来的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
其次,要鼓励我国石油企业进行跨境并购发展壮大。就所拥有的资产、产量或储量而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国际石油巨头,从参与石油跨国经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角度看,有必要壮大我国石油企业的实力。而跨境并购是中国石油大公司实现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第三,应允许有资格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运作。参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运作的国际金融机构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资格审查,这与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步伐相适应。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管制逐步放开,我国石油市场的参与主体将会增加。
(三) 建立国家石油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国家石油市场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运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有效的监管体系,政府就不能放松目前对市场的管制。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市场运行一旦出现混乱局面而无法有效控制,将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家石油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门统一的石油监管组织体系――能源部的建立,这是保证石油市场有效监管的体制保证,逐步建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多层次石油监管组织。二是石油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应由石油监管组织部门负责。三是监管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制度。国家监管的领域主要包括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和管道运输、销售两个领域。就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而言,政府应积极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参与油气行业上游领域的各项业务,打破几大公司对上游油源的垄断。就管道运输、销售领域而言,石油、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的管道运输、销售、配送等应是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具体的管理工作由能源部下设的能源监管部门承担。
其次,石油立法是政府监管部门行使监督权力的法律依据。石油立法有三个层次:一是法律,对石油基本活动的基本规定;二是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法规,通常是根据某法律的授权另外颁布的实施细则或有关法规条例;三是政府部门对特定事项的具体决策,如许可证、批准工作合同、批准开发计划或销售合同等。三个层次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石油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四)建立政府的石油市场信息管理体系
应逐步建立我国石油市场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应下决心建立国家宏观层面的甚至是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市场信息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是为政府监管市场而建,是基于企业的生产、交易、库存等基础数据的更为宏观的数据。甚至有些预测数据需要组成专家团队,以模型的方式滚动预测,形成年度系列数据。例如可参照EIA的库存周报形式,披露我国的石油库存信息、销量信息以及追踪整个市场的供求及价格变化的情况。根据这个体系提供的信息,政府可及时监测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变化趋势,必要时提前做好市场调控的准备。
篇5
建设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是杭州市政府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决策。如何在长三角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根据杭州市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自身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政府决策的重要保证。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由于中国是大国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浙江省和杭州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应率先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杭州市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一万,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杭州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多,在现有的资本市场上融资比较困难,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来使杭州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介绍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将整个资本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有的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针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具体说来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 三板市场。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应该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OTC)、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代办股份转让市场。
(二)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层次性及运行机制分析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主板、二板虽然有一定的层次性,但由于自身容量的原因不可能把全国所有的甚至是小部分股份公司纳入其中,也就注定了其有相对高的市场进入门槛,所以它应该是多层次市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在区域层面构建区域性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或柜台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需要以区域性资本市场为基石,而区域性资本市场必须要与全国性资本市场实现无缝化衔接。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全国性与区域性市场的合理定位,政府与民间监管职能分工,既有市场自由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引导。
1.区域性资本市场分层机理的理论基础:基于交易费用的考察
关于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两者的对应关系,学者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另一派则对此表示怀疑。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影响区域性资本市场构建及其分层的交易费用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认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分层机理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理论得到一种较为合理的经济解释。
(1)问题的理解
交易费用的概念最早是由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认为市场、价格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式行为主体之间边际交易费用的等价,契约是交易费用促动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的计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解说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度安排在交易费用方面加以计量,则对这些制度安排优劣的评判就难免带有主观性。在这个问题上,威廉姆森(2002)曾在微观企业层面的交易费用计量上做出过贡献。他认为,尽管直接计量“事前”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存在着困难,但可以通过对制度的比较对交易费用做测算。拓宽威氏的思路,关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制度的比较来测算交易费用对资本市场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记X为融资者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中融资者的交易费用表现为上市费用、信息披露费用,可以比较融资者在原有的融资体系下的成本X1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后融资的成本X2,其差额(X1-X2)可以定义为融资者交易费用的节约;记Y为投资者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交易费用表现为证券交易手续费、投资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成本,差额(Y1-Y2)可以定位为投资者交易费用的节约;记C1和C2分别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前后监管的总成本;记Z为社会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减少金融风险积累、地域差异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收益;则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而产生的总收益B为:
B=X1-X2+Y1-Y2+C1-C2+Z(1)
总收益与建立适宜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监管体系相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这些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民营经济始终面临着金融约束,这些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不够深入,例如缺乏一个完善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也许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的不同交易费用进行剖析。就我国的现状而论,银行制度对大型民营企业的贷款已不存在或很少存在“所有制歧视”;或者说,大中型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壁垒基本消除,民营企业融资的困难,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走向全面发展,其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迅速的产业部门。然而,高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状况要求有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从而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如果我们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区域性资本市场)中经常存在的交易费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便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投融资的制度安排,也就是不可能建立适合于中小民营企业长足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分析和研究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交易费用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中交易费用的概况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将我国现阶段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分为三块:非正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式(银行体系)、金融市场式,以考察我国区域性金融体系动态演进中的民营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交易费用的变化。三者的边界如图1所示。图1中,银行体系“软资产、硬负债”的特点,规定了银行贷款通常只是适合于那些短期的、流动性大的投资;而对于那些长期的、流动性差的投资,则由资本市场提供,资本市场主要补足企业资本和提供长期贷款。资本市场(图中圆c)和银行体系(图中圆b)的交界区域I,则是由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功能重叠构成的。这个区域中,究竟是银行体系为企业提供服务,还是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服务,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在银行体系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一般银行所占的份额会比较大;在资本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资本市场所占的份额比较大。显然,由于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层次结构比较单一,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渠道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也就是说,比较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给企业提供的资金份额相对较小,企业的资金共给主要依靠银行体系,或部分依赖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渠道。
图1金融中介式、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
金融市场的边界图
图中的虚线圆C,是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后功能大大拓展的显示。图中的虚线圆B,则表示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的建立完善了银行体系。C和B的拓展区域满足了上文描述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科技成长企业的融资需求。这部分融资需求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下,由于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缺失和银行体系的不完善,不得不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市场。
应该承认的是,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创新性,它对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联系我国的实际,非正规金融市场在图1中占据很大的空间。但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我国对非正规金融市场运作一直采取压制的政策,这便大幅度增加了通过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交易费用。我国现阶段缺乏面向区域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实,实质上是一种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进而引致高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以图1来解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意味着c与b扩张为C与B,亦即区域 I 扩展为区域 II 。不过,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重叠领域的扩展,会引起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竞争,但竞争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会降低企业融资的交易费用。当然,从理论上解释,图1的四个圆交叉区域所显示的融资需求,的确既可以由经过完善的银行体系提供,也可以由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但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不断扩大的企业融资需求对金融深化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尚处于从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过渡阶段,图1所勾勒的II区域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小民营和科技企业为筹集资金而不得不支付高额交易费用的情况,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存在。
三、政策建议
由于全国各区域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各区域中的资本市场在全国统一的“大框架”内,还应该有适当的特色。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而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济活力较强,市场化程度高。进而,杭州市的资本市场也必须与上述状况相适应。因此杭州的资本市场建设在遵循全国总体思路的同时,还应该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上文的理论分析中曾提到过,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与全国性资本市场衔接。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全国性与区域性市场的合理定位,政府与民间监管职能分工,既有市场自由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引导。随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上市可以在各层次市场中进行转换。发展初期的公司通过低层次的区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机会和股权流动,在发展到更高阶段、赢得一定声誉后可以转移到层次较高的全国市场,以获得更高的市场定位和融资机会。
综合来说,杭州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如下五点政策建议:(一)杭州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必须是整体性制度安排,需要考虑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性和追求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激发各方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杭州资本市场的生命力。(二)杭州整个区域内存在一个庞大群体的市场融资需求,区域性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选择,可以保证区域内企业的成长性不受到资金面的制度约束,提升区域经济体的活力与整体价值。(三)区域性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程度低,区域性强,潜在的风险极高。因此对于杭州来说,首先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建设必须要在国家整体资本建设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要强调政府监督与民间自律并重的管理体制。(四)市场化的区域性“私募股权市场”才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坚实的基石,可以设想区域性的产权交易所开展有限责任公司股权(非标准化的资产)托管转让业务,让区域性的股份代办转让市场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标准化的资产)业务,构成以横向为主的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五)需要有选择地在适当时机丰富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强调私募与公募相结合,场外和场内并重。
参考文献:
[1]胡海峰、罗惠良.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中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J].新视野.2009(1). 24:26
[2]胡海峰,方淑英.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科技自主创新.[J].未来与发展.2009(2).18:21.
[3]冯小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创业板市场建设.[J].深交所.2008(3).13:15.
[4]黄勇民.试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N].广西大学学报,2003年8月第25卷. 36:37.
[5]柳季,马骥.试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以NASDAQ为例.[N],东北大学报,2005(2).59:63.
[6]唐志道.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财经论坛,2006年第9期;117:118.
篇6
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建设农村流通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2.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
二、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
2.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
3.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4.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2.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篇7
一、湖南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特点
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加速成长。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逐步提高,一大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起来,目前湖南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万家,其中国家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认可的龙头企业166家(国家级24家),泰格林纸、正虹科技、唐人神集团、金键米业、洞庭水殖等一批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这些龙头企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畜禽中介销售组织700个,个体贩运户发展到4万户多户,年销售额200多亿元。
流通结构趋于合理。一是批发市场居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导地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枢纽和核心,承担着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二是现代流通方式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流通渠道不断扩大。我省农村商品市场伴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增长,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超市,都陆续发展起来了。长沙市以每年一届的红星农博会为契机,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和培育了红星、马王堆等8大农产品市场。
二、湖南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不配套
我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长期以来,国有粮食部门、供销合作社一直是我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者与承担者,拥有政府所赋予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在农产品市场占绝对垄断,另一方面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双重角色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
2.价格机制不健全
我省农产品交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垄断收购、农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贩贩运。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并反应农产品真实价值,我省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广大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较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省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性、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多,虽具有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3.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建立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近年来,我省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无证经营、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等现象都是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我省农产品市场所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空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规出台后透明性、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效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
4.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目前湖南缺乏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农产品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能控制到终端的大营销网络,没有在城市建立更多的连锁直销的农产品超市,主要依靠中间商销往传统的农贸市场。此外,目前我省农村缺少大量的从事农产品销售流通、拍卖交易的经纪人,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切实不能得到保护。
5.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我省农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如农药残留问题,家禽、家畜的检验检疫问题,甚至影响到我省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三、完善湖南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弥补和消除农产品市场缺陷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要政府参与农产品垄断经营,而是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农产品市场垄断,解决农产品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充分提供有利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公共物品,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服务。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使农产品供需保持相对平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产品生产安全。
2.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一要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供销社自身改革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个目标,真正成为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二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初级市场,这类市场是指分布于全省各地广大农村与集镇相结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小型市场,集市贸易是其基本形式。三是要有计划地建立若干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产品批发交易活动在市场内进行,逐步减少场外交易。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要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向远期合同和期货贸易发展。
3.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共享体系,完善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设施设备,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及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切实有效地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并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公开制度和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
根据国外的经验我省应初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祁春节,荷劲.武汉市农产品流通及其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4,8:25-27.
[2]俞菊生,王勇.构建世界级城市上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上海农业学报,2004,3:45-48.
篇8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4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仍存在太多的不足,如市场规模不够大、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投机性问题严重、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每一层次的内容、制度、边界、互联互通问题等等。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的资本市场必然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当投资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投机行为的发生就不可避免,资本市场的投机必然影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专家学者给出了众多有效可行的建议,如健全退市机制、完善退市制度、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明确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则、改善资本市场软环境,把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使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保证资源配置与运用机制的有效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设计的关键等等。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按照上述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如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行。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事实,商业银行的竞争问题,互联网金融和民营机构的快速发展形成的金融风险问题以及如何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等还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借鉴欧美金融市场运行经验,在把握中国资本市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设计的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制度约束
欧美资本市场发生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约束下的资本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相反,它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欧洲在驾驭企业及资本市场方面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并蕴含于欧洲资本市场运行过程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制度环境。例如尊重不成文的社会规范;重视个人股东;不单单以股价来评价公司;尊重上市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警惕企业间并购;强调企业集团控股股东的支配责任;坚持最低注册资本制;原则上禁止公司回购股份;原则上禁止公司向法人定向增发;原则上禁止发行不同种类的股份;尊重自律规则等等。这些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虽然体现了欧洲资本市了日常场的成熟体制,为欧洲市场资源配置提供的运行基础,但却使得欧洲资本市场的作用趋于保守、缺少创新,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落后于美国。
同样,美国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成功的典范,纳斯达克成就了苹果、思科、英特尔,OCTBB造就了微软,SharesPost和SecondMarket创造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Zynga,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在规划本国资本市场时更多借鉴和关注的是美国资本市场。这些成功的资本市场案例,证明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多样化的异质的资本提供了更好的配置,体现了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资本支持的有效性。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同样证明了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仍然存在着投机过大的弊端。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即影子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来源,旧金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不能应对新条件下金融监管疏失、金融产品定价、信息缺失和扭曲等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常被认为:一是倒金字塔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资本市场规模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极不相称。造成中国资本市场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中国对美国资本市场的顶层借鉴,忽视了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美国公民的动机及其对环境的辨识,也忽略了美国过分的自由与其资本市场运行之间的契合。也就是说,中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运行经验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忽视了两种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别,试图以模仿和部分调整来运用西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改善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了现在的结果。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未能获得美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动力,也未能如欧洲资本市场那样“稳健的运行”,但却仍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自身的经验,创建了需要不断改变的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环境,为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向更有效的方式过渡提供了现实基础。虽然中国资本市场未能反映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也未能反映中国真实的投资现状,但它确确实实在改变着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为民间资本的流动与集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形成了今天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显示,运用两种统计口径得出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分别占GDP的29%和40%;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1%和16%,这表明了中国资源配置方式的更加灵活与多样化。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确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体现虚拟资本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也提醒人们,未来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从现实经济制度出发,考虑制度约束,在特定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交互作用中,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目标做出决策,改变现有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与程序,通过创新来形成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仅要从效率上解决长期资金融通问题,也要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差别与歧视问题。
二、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目标。这一思想缘于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借鉴美国资本市场经验,形成现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搭建的上市平台,隶属于深交所,除主要接收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以外,其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则主要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然而,这些标准化的市场仍未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也未能为民间资本的有效运用提供更大的空间。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体系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不能为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在数量上占有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更为分散的民间资本不得不依赖于影子银行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的残酷现实。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出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措施、2012年4月19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都表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是2011年10月,温州的借贷危机引起社会关注,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反映出民间资本的投资取向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矛盾。以上这两种情况并非刚刚出现,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民间信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亦是中国很早就存在的问题。这表明,实体经济条件下,资源很难配置到中小企业的现实以及民间借贷这种影子银行的最初形式的风险并未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更为严重。一方面,中国经济进程由从国外引进技术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阶段过程,在前两个阶段,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利用了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优势,而在自主创新条件下,小企业因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意识需要资源配置的重新转向,对资源的更大渴求造成了这种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资本市场需要包容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保证经济稳定的同时,保证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影子银行的最初发展,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温州,虽然温州的民间借贷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缺少代表性。但时,温州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仍能反映中国民间资本的共性。中国的民营资本与温州的民营资本有着相同的资本市场外部环境,在相同的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从而在资源配置的实施特点与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演进中形成了趋同的“可选机会集合”。2011年温州的借贷危机与温州产业空心化,2012年下半年温州房价的下跌和2013年温州的“弃房”现象都表明,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性投资是中国很多民营资本的选择。然而,在此之前,温州民间借贷在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2011年温州资本的困境,即固有的影子银行机制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存在矛盾,或者说,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矛盾在需要改变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开始显现。这是因为民间私人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国内房地产的投资行为中形成的投机偏好,是资本市场未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合适的投资渠道所引发的,即由市场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我们并不否认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投机重要的原因,但资本市场未能发挥作用引导投资者投向未来更有价值的产业或行业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由“制度适应”向“市场博弈”的过渡期间,通过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小企业,是解决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民间借贷也以更为规范的形式开始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自由化条件下的运营经验。因此,影子银行体系随着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变化,开始在社会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灵活、不断创新以适应经济变化的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信贷关系的补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在中国尚未能有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来约束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贷款、与银行合作的理财产品、非银行委托贷款等以及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个人借贷、地下钱庄、私募基金、业内集资、企业间贷款等形式将私人资本运用于投资和投机以获取收益。这些形式通过将委托链不断拉长,一方面将其中的风险隐藏起来,另一方面又把这些隐藏的风险无限放大,表面上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事实上却是风险的重新分配。因此,2012年10月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中央也提出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表明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高杠杆下的债务风险成为金融系统和区域经济最主要的风险源头。
影子银行因其高杠杆率、期限错配、高度关联性、信息不透明、监管缺失等特点,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大量释放,为长期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其风险表现为,一旦相应的长期投资出现质量问题,为获取高利将社会资本用于过剩产业的投资,实体经济因过度投资而相对过剩,利用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过度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的风险将以系统性风险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子银行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一方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流动性,保证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创新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监管体系,充当了信用无限扩张的主要工具,并通过信用扩张来使自身取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影子银行通过不断以新的金融产品实现信用创造,促使信用扩张的过程形成了不断增长的金融资产需求,推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形成资产泡沫。因此,如何判断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及其对资产价格的推动作用,科学测度资产价格繁荣及其破灭对流动性水平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货币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当前如何利用影子银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自主创新并避免信用过度膨胀面临的挑战。
三、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设计
中国资本市场一方面明显不适合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交易;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融资的指导思想,限制了金融创新,未能设计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投融资者的当前需求。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设计必须细化顶层规则与程序,保证实施特征的有效,以引导下层资本市场交易的合规性,保证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解决金融机构的责任边界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以及诸如:如何处理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关系,如何使金融制度促进生态发展等等。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物质生产落后面貌的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相对丰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都引发了生产与生活的变化,也引发人们对绿色生产、生态环境、大气质量的关注,对科技、教育的重新思考,这些都提醒我们在设计资本市场时要重新判断未来的投融资需求,注意现有经济结构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二,要简化与放松下层资本市场体系的规则与程序,以有活力的“影子银行”保证创新的不断产生,同时不断将创新纳入到有效的资本市场规则之中。比如,通过有效制度规范解决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问题、理财业务的关系问题;通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解决其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信用调查的困难,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成本等等。从欧美的经验看,虽然欧美国家在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萧条到1995年之后的金融自由化,再到2008年之后的金融稳定方案的长期金融制度变迁中,表现出的有效监管情况下创新不足,放松监管情况下投机过度的事实,是私人资本过度逐利行为造成经济波动的结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欧美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调整,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差别却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在不同条件下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资本市场体系设计应该以用来满足特定社会分工条件下,社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为原则,对此,不仅仅是建立长期资金高效融通的现实机制,更是需要将流动的资本配给到更能有效运用其创造价值的企业,即要保证影子银行的功能的实现。
第三,建立科学透明的财务体系,从最底层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记录,是将金融创新的成果纳入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事实依据。对此,需要建立更为广泛和健全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体系;需要政府把职能从控制风险转移到向市场揭示风险上来;需要对提供信息和公证服务的中介机构加强管理和推介,以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效性的需求。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设计中,要考虑财务信息的采集与使用问题,减少政府对影子银行的限制,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基于放松限制与加强监管的矛盾解决需要,必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通过资本市场提供有效、全面的财务信息是最根本的途径。它也是解决在宏观经济框架下对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的综合考量以及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科学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混业经营的审慎推进、金融立法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崛起之关键[J].资本市场,2010,(1).
[2]曹凤岐.解决问题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J].资本市场,2010,(1).
篇9
美国是房地产市场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房地产业增加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住房约占美国家庭资产的30%,约2/3的美国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总体上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体系主要有两个明显特点:
(1)房地产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全球最发达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房地产金融一、二级市场互动发展。美国不仅拥有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而且也是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末,美国为家庭直接提供住房贷款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已达5000多家,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就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固定利率、可调整利率、渐进还款抵押贷款等丰富多样的抵押贷款类型。20世纪30年代以来,房地场金融二级市场的发展,使抵押贷款成为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大大提高了房地产融资能力,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开创,使美国成为各国争相学习的典范。流动性高、违约风险低的抵押贷款证券方便了资金的流动,降低了整体的金融风险。
二是成立了多家专业化房地产金融机构。1861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储蓄银行,1831年诞生了储蓄与贷款协会,1908年成立了第一家信用合作社。之后,美国政府先后创设了三家参与二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机构。1938年,美国建立了“联邦抵押贷款协会”,成为第一个为住房抵押贷款筹集资金的抵押金融机构。1968年和1970年,又分别建立了“政府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宅贷借抵押公司”。专业化金融机构的诞生,加速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房地产投资信托业务(REIT)成熟。房地产信托业务起源于美国。1960年美国正式颁布了《房地产投资信托法》。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房地产投资信托发展缓慢,1992年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允许上市后,房地产投资信托业务在美国空前发展。1993-1994年两年间,美国共有95家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上市,融资额达到165亿美元。1997年,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的总值达到1405亿美元。
(2)注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在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中,美国政府十分强调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区域规划管理。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区域规划和管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行政强制手段限制土地开发节奏,控制房地产市场结构。包括实施分区制度、再分类制度和开发规划制度等。分区制度(Zoning Ordinance)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将土地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的区块,分别作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除特殊情况以外,一般不能混杂。再分类制度(Subdivision Regulation)是在分区制度的基础上,对土地的使用做出进一步的细分。如在居住区内,把不同的地块划分为独立住宅区、多住户住宅区和公寓住宅区。开发规划制度(Growth Planning)是通过政府的预先规划,引导和管理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以保护有限的资源和历史风貌建筑。
二是注重财税手段调节。税收手段是美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常见手段。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低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例如在住宅买卖过程中,购买者可以获得三方面的税收优惠:①免税。根据税法规定,55岁以上的美国公民或居民,在销售自用住宅的所得中,一生一次可以扣除12.5万美元,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②减税。住房购买者在计算自己当年度的应税收入时,可从自己的总应税收入中扣除支付的地方税和住宅贷款利息,从而减少自己的应税收入。③延税。购房者如因购买新的自用住宅,而将旧的自用住宅卖掉,可以将其售房所得,不计入当年应税收入总额中。享受此税收优惠的住房购买者必须是在出售旧住宅的前后两年内购买新住宅作为自己的自用住宅,而且购买新住宅的价格必须不低于出售住宅的销售价格。
三是依靠法律手段调节。美国政府为确保房地产市场行调控和管理的效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如1931年国会批准了《联邦住房贷款法》,1934年美国第一部《国民住宅法》宣布实施,1965年的《城市住房发展法》以及《房地产执业法》、《公房管理改革法》等等。各州政府也分别制定法律,对房产交易、抵押贷款、中介服务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房地产法规,主要侧重于土地规划、住房目标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补贴等;州政府的房地产法规,则注重于土地分区、房地产交易和管理等。
四是注重信息整合。为准确调控房地产市场,美国政府非常注重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如,政府部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详细掌握了房屋所有权人名单、家庭收入状况、人口状况、抵押情况、房屋性质、房屋状态、交易历史、资产评估信息等。这些基础数据为分析判断市场走势,准确调控房地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2、英国房地产市场体系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需求十分旺盛,2005年,英国房地产市场交易额达485亿英镑,成为欧洲最活跃的房地产消费市场。
(1)房地产租赁市场发达。房屋租赁是英国房地产市场上的主要业务之一。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完成,英国每年新建商品房竣工量保持在很小的规模,房地产市场以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业务为主。房屋租赁业务的迅速增加,促进了房地产租赁市场的繁荣发展。2004年,全国贷款购房用于出租的个人贷款行为从5年前的7.3万英镑猛增至47.3万英镑,成为住房需求的重要来源。目前,英国约有35%的居民租赁住房,其中约20%的居民从当地政府租赁公有住房、15%的居民租住私人住房。
英国房地产租赁市场发达与中介公司服务规范有直接关系。英国的租赁服务主要有四个特色:一是信息公开。英国所有合法出租房源的信息都要在网上公布,租房需求人可以在网上初步了解到房源的基本状况、装修标准、新旧程度等基本图文信息。二是服务规范。中介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收费,决不收取服务协议规定的佣金以外的任何费用,更不会赚取差价。三是全权。中介公司全权房屋产权人委托的租赁事务,租房人不与房屋产权人发生任何关系,包括租金、租期及其他相关细节都要与中介公司
打交道。四是全程服务。租赁合同签订后,中介公司将继续为租房人提供服务,并负责对租赁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一直到租赁关系解除为止。
(2)物业管理成熟。英国是最早出现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国家。19世纪60年代,英国就出现了物业管理行业,当时英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房屋出租比较普遍。为了维护住户的权益,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便产生了专业的物业管理。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具体工作由社会机构――住宅管理协会(ARMG)负责协调,采取行业管理。英国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很多,涉及住区保安、物业维修、卫生清洁、绿化养护等项目,也包括物业建设前后及使用全过程的管理。
二是物业管理服务实行完全市场化。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完全由市场形成,具体提供什么服务、收多少管理费,由双方协商决定。政府对具体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不作任何规定,一般无统一标准。英国的物业公司或机构大多数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一般只有少数固定工作人员,临时聘用者较多。
3、香港房地产市场体系特点
香港房地产市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香港房地产市场高度发达,在整个经济社会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称为香港经济的寒暑表。
(1)市场开放程度高。香港房地产市场与香港经济一样,对全球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开放,是世界上开放程度最高的房地产市场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正常投资和消费行为不设任何门槛。除政策性住房以外,香港所有商品房均可在市场上自由转让。商品房租赁也没有任何限制,不设房地产租赁许可证制度,业主拥有物业产权即可出租,租期也没有限制,仅在香港《地产转让及物业条例》第六条规定,租期超过3年房地产租赁交易,需要签订书面租约。
二是房地产市场交易手续简便。香港没有规定房地产转让必须要办理登记才能生效,房地产交易秩序双方签署买卖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必经过任何公证程序。根据香港法律规定,房地产买卖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制定。
(2)政府进行积极的市场干预。一是土地调控。香港实行高度垄断的土地供应制度,主要有四个特点:①土地所有权完全由政府垄断,土地供应仅是批租土地使用权。②土地批租除一次性收取全部批租地价外,在批租期间内,每年还要收取象征性的地租,强化土地所有权的概念。③采取多元化的土地供应方式。根据土地不同用途、性质,确定划拨、协议、招标、拍卖等不同土地批租形式。④严格控制每年的土地供应量。由政府专门部门土地发展委员会,根据计划和需要确定每年的土地批租量。二是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对中低收入者的居屋政策,主要是通过贷款担保等政策支持月收入2万港元以下的家庭购买政策性住房。②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屋(廉租屋)政策,主要是根据低收入家庭的不同情况提供优惠租房。③对公务员等群体实行特殊的住房政策。主要包括分配住房和资助购房计划两方面政策,确保公务员队伍稳定。
二、值得借鉴的主要经验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同,其房地产市场体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具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总体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房地产市场体系有四个共同特点:
1、市场架构比较完善
从市场发育情况看,发达国家或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架构比较完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二三级市场都比较成熟。存量住房交易成为市场主体,住房租赁市场充分发展,如2005年,英国、法国的租赁住房比例分别为35%和32%,美国的租赁住房比例达到30%。二是衍生服务市场发达。房地产金融支撑体系健全,中介服务市场规范,较好地保障了房地产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三是物业管理市场规范。形成了高度专业化、人性化的物业管理市场。
2、市场功能比较齐全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不仅具备市场交易、信息查询等基本功能,还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专业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市场评估、分析咨询、委托、法律支持等服务功能,同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融资功能,如形成了债券、信托等新型融资产品,为房地产开发经营和交易活动提供完善的服务。齐全的市场功能推动房地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3、市场秩序比较有序
规范的市场秩序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房地产市场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讲,典型国家房地产市场在交易标准方面统一规范,在交易过程方面透明有序,在市场监管方面严格执法,在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依法严格限定和规范各种市场行为,形成了良好是市场秩序。
4、市场调控比较有效
从国外房地产市场发展实践看,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积极进行市场干预。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不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积极的调控,既保持必要的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又要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的正常居住需求。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基本设想
1、总体思路
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经验,结合实际,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化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完善制度、健全法制、合理引导、整顿秩序,尽快形成一个统一开放、公正公开、法治透明、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就是在土地出让和商品房产权交易等环节,实行统一的标准,对内对外一视同仁,形成架构完善、功能健全、高度开放的房地产市场。
――公正公开:就是在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交易和执行等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做到信息公开,又要做到结果公正,真正让每一个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法治透明: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将房地产市场开发、交易、管理等环节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规范有序:就是要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高效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秩序。
2、基本原则
(1)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践和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证明,市场机制是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改善老百姓居住质量和居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篇10
一、我国水产品流通的特点
1.水产品流通数量大,品种多。我国是水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2006年水产品产量5250万吨,从1989年起至今,水产品产量一直居世界之首,渔业经济总产值2005年达到619亿人民币,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我国有13亿人口,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大城市人群的消费需求尤为巨大.
2.水产品流通要求高。由于水产品与其他商品不一样,是有生命的动物性,所以水产品的流通要求绿色化,即在流通过程中做到保质、保鲜、不被污染,要有冷藏、冰冷的要求.
3.水产品流通实现的难度大。由于水产品本身的特性和价格再求,存在运输难、仓储难、包装加工难、流通难等,这就要求对水产品的流通要有别于其他商品流通.
二、目前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大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主要表现以“市场流通”为主。以上海为例,有专门集中的以水产品为单一品种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如铜川路水产品批发市场、军工路东方水产城、恒大水产品批发市场。有依附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水产品市场,水产品只占整体市场中一个部分。有依附冷库的水产品市场.
从这些水产品市场运行情况看,市场建设初期,大部分是政府行为,后期则是政府鼓励下的企业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支持性的服务和监管,如工商税收、卫生检疫等.
从参与者来看,水产品市场水产品生产者,城市批发商、城市零售商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交易各方,出现了一系列提供各方面服务的中介组织,如运输、仓储、结算和卫生检疫.
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与供给状况,水产品市场已基本走过了数量简单扩张、粗放管理、以保证供应为目的的阶段,转入了交易量大体稳定,管理迈向科学规范,质量安全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大城市水产品流通渠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其表现为“生产者-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其二是水产品流通管理模式只是松散的,初级形式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价格的变动应该是有序的,但现水产品市场的供求、价格管理缺乏契约、纽带和风险管理,这就会造成水产品价格、供求不稳定,水产品积压变质与脱销。其三是政府政策体制保障薄弱,水产品市场的管理需要一定的政策体制作保障,如开发鲜活水产品绿色通道来降低运输费用,优惠的政策来促进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的发展等。总之这些问题阻碍的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的发展. 三、构建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对策思考
1.整顿市中心区域的水产品市场,重点发展郊区水产品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城市的水产品市场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受到场地、道路、仓储制约,脏、乱、差、扰民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城市水产品市场的发展。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压缩中心城区的水产品市场,关闭或合并部分效益低,规模小,管理差、前景不良的水产品市场。集中财力扶持效益好的大城市水产品市场,重点发展郊区水产品市场,给大城市水产品市场创造广阔的空间.
2.加强政府对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的调控与扶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城市水产品市场应由市场调节,政府应对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的管理主要在制订和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与具体扶持。如每隔几年对大城市水产品市场发展规划进行修订,调整现有市场和改变“小、多、散、杂、乱、差”现状,提升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使市场布点合理,功能完善,以适应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盈利能力欠佳,难以支撑市场软硬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新建和改造完善大城市市场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市场硬件建设、信息收集传输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在银行贷款、税收方面适当给予优惠.
3.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鼓励民营、股份制市场建设实现规模化经营。现阶段大城市水产品市场的经营主体是水产品批发商、水产品直销企业、大中小水产品买卖参与者。发达国家市场中的批发公司、中间批发商法人等高层次的经营主体在我国的城市水产品市场还没有形成,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组建行业协会,培育批发公司等经营主体,提高经营实力、信誉、人员素质,使水产品市场逐步规范。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主、有实力的水产品龙头企业介入水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大城市水产品市场投资体制.
4.加强渔商联手,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创办集生产、批发、加工、零售于一体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做到生鲜、产销、批零、扩大直销经营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总之,构建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体系,保证城市居民的消费、水产品流通的顺畅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务必要做好。本文就如果构建我国大城市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对策,完善水产品流通提出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食品行业的冷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8
篇11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概念界定
资本市场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市场是指经营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具体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等;狭义的资本市场把以间接融资为特征的中长期信贷市场排除在外,专指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证券市场。从广义角度看,在资本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中,究竟哪个市场为主导,则要以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而有所侧重。本文中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指狭义的证券市场。
在云南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云南资本市场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有所不同,利用资本市场的制度和信息的成本有所不同,资本市场应是分层的。分层的资本市场其实是将融资中的风险分散配置的一种机制。看似“垂直”的资本市场分层结构,其实是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阶梯,它可以适应不同信息不对称状况的企业和不同信息成本的投资者的各自需要。
二、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构架
(一)主板市场
1.A股市场。沪市A股市场和深市A股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力军。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是为大型、成熟的上市公司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是整个金字塔形资本市场的顶部,是最高层次的资本市场。云南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在此基础上,探索按本地公司质量和市场流动性、稳定性指标进一步细化主板市场分层。
2.B股市场。B股市场是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自1991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上市发行以来,中国的B股市场已经由地方性市场发展到由中国证监会统一管理的全国性市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B股市场可以说基本已经完成了当时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在不久的将来,也许B股市场会在衍生产品及其他方面做些一些有益的探索,最终可能完成A、B股的合并。当前云南B股市场是否值得发展仍有待观察,当视经济外向度的提高程度来决定。
(二)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是针对中小型公司和新兴公司,尤其是高技术企业上市的市场。将来的创业板市场不仅仅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也包括一切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
1.中小板市场。由于目前存在的深圳中小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和运作规则与主板基本相同,实质上只是一个小创板市场,不是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条件的二板市场,而仅仅是创业板市场的一个过渡。
2.创业板市场。创业板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批,我国首批28家公司于在2009年10月30日于创业板上市,由于云南中小企业的众多,在不久的将来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将可能大大超过主板,成为云南资本市场第二个主战场。
3.国际板市场。国际板是指一国供境外企业来该国上市发行股票的证券交易市场。当前云南如果能够推出国际板市场,那么云南的资本市场就形成了较完备的资本市场体系,就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接轨。一般来说是否拥有国际板市场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是否发达先进的重要标志。昆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能否尽快推进国际板市场的建设既是云南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昆明构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图的体现。国际板市场不仅能够服务国内、省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我省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GMS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带利益分配中提高发言权。
4.场外交易市场。目前中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条块结合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等。
(1)三板市场。三板市场的全称是“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三板市场包括老三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两个部分。老三板市场包括: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公司。新三板市场是指自2006年起专门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开设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
新三板市场是指2006年1月北京中关村高技术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实现了柜台交易向更高层次市场的转换,对柜台交易的活跃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该系统由主办券商提供报价转让服务,部分公司还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定向增发。
云南完全可以借鉴上述经验推广符合自身情况的三板市场。
(2)产权交易市场。“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由原体改委及财政、国资系统组建的产权交易所和由科委系统组建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以做市商或会员制交易为特征,进行产权股权转让、资产并购、重组等。国资系统以上海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组织了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成员为长江流域省市的产权交易机构;以天津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组织了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成员为长江以北地区及京津地区的产权交易机构。这些交易机构全部都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发起设立的。云南也可以借鉴上述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产权交易市场。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通过云南近20多年证券市场的发展,云南省距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目前尚有距离。云南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在云南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主板市场
进一步完善主板市场,逐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所产生的A股市场与B股市场的问题,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和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式完成A、B股市场的合并。另外,增加主板市场的层次划分,建立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或三板市场的互换通道;适当改革部分交易机制,促进市场交易及流动性,如:是否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恢复T+0交易、取消涨停板限制等。
(二)建立二板市场
中国目前的二板市场尚且不是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其上市门槛和交易制度与主板市场没有太大差异,从而削弱了创业板应有的效率和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其为中小企业及创业初期企业融资的功能。另外,中小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产物应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适时与创业板合并。云南则可借鉴海外创业板有关规则设计,放宽创业板上市门槛,创新交易机制,使其真正成为为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服务的融资平台。
(三)建立统一、完善、高效的场外交易市场
目前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主板市场正在完善,二板市场尚待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尚且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建立统一有效的完善的场外交易市场将是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任何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都应该是一个互动的体系,既能给上市公司一个上升通道,又能给退市的公司一个退出渠道。由此观之,云南三板市场的定位于既是一个“收购站”又是一个“孵化器”。另外,对于云南众多企业的现状来说,上市公司在很长时期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非上市公司,因此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是为那些不能达到主板和二板市场上市要求的公司提供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
(四)条件成熟时推出国际板市场
当代各国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我省建设高效的国际板市场,不仅仅是为满足云南实体经济的需要,还能够显著提升云南省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我省乃至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权,因此,我省在条件成熟时应当适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板市场。
总之,借鉴发达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按照企业股票上市交易的门槛高低、风险度的大小和股票流动的强弱,根据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可设计为四个层次六个板块的发展框架,即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国际板市场。同时,各个不同层次和板块的市场对应于不同的企业和交易规则,并对企业有不同的筛选机制,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这种高效的资本市场是每个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发展的一般趋势。在建设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又要从我国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市场条件,着眼满足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完善的现实需求,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育军.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J].证券时报,2003.8.1.
[2]曹凤歧.建立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J].中国金融,2004.7.
[3]余明祥,程浩.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财经视点,2010(1):196-232.
篇12
金融市场体系则相对复杂。一个多样化与多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既增加了筹资者与投资者选择的余地,使他们很容易实现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顺畅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但同时也使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益虚拟化、脆弱化,容易导致金融泡沫、引发过度投机,增加金融运行的不稳定性。因此不能独断地将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层次越多作为结构越合理的标志,毕竟不同国家金融监管水平不同,金融运作的规范程度不同,不切实际地发展一些与经济实力和监管水平不符的市场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但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功能,能够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投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求,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看,多样化、多层化也是一个共同的发展取向,只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与多层化的进度与程度不一。鉴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
规律与要求,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宜盲目模仿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不宜超前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而首先应该扎实地构建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原生金融工具市场,并将此作为金融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表象特征。金融工具是所有金融交易的合法凭证。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越多,金融市场的交易类型越广,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丰富,因此,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既是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机构与市场功能和作用发挥的现实载体。这样,一个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体系便也合乎逻辑地成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篇1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0-02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的国际背景下,拉动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拉动内需,关键在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的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的特点:
1.市场交易行为的无保障性。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农民的消费行为是缺乏保障的。农民购买到的商品缺乏质量上的保证,产品无发票,没有保修期和保质卡,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极为不便。另外,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外出成本高,一些农民就近购买流动商贩售卖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往往容易出现假劣问题,而在农村没有投诉站,群众遇到不法行为,没有办法举报投诉,使消费纠纷不能够就地、就近得到解决处理。这种短期的无保障的交易行为,使农村的消费者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信心,导致农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最终导致放弃消费。
2.农村消费市场的不稳定性。在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大多数农村商店简陋,和住房一体的小门面居多,缺乏大型专业市场和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入驻的商业设施,经营规模小、品种不多,而且经营地点无规划性,经营时间无固定性,给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农民重要的消费场所――传统的农村集市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场所简易,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集市上商家进入和退出都无手续比较容易,造成售卖群体经常变更,消费者退换商品困难,甚至找不到卖家的情况。这些市场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3.市场主体不成熟性。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以农民个体商户、运销大户为主,处于分散经营状态,资金投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陋,运销能力低下,市场信息闭塞,专业化素质低,抵御风险能力很差。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村市场主体,对农民的消费需求掌握不及时,信息不灵敏,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
4.消费方式单一性。农村消费市场上,基本都是属于现货市场且现金消费。对于大额消费来说,农村缺乏银行网点,农民取现不方便。且农村收入具有季节性,大额消费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直接交易销售,农村批发市场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另外,由于农村市场的简易性,缺乏验钞设备加上农民知识水平低,对假币识别困难,给假币在农村泛滥开拓了空间。这对于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制约。
5.消费产品低层次性,无秩序性。农村消费市场上,日用品、农副产品居多,商品供应单一,大型的家电产品及建筑材料等商品基本缺失,可选择性不多。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许多伪假冒劣产品乘机而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过期产品由于缺乏监管也继续出售,食品安全问题比比皆是。而且农村消费市场上虚假宣传,乱摆乱放,占道抢道现象严重。很多农村集市,无人清理,卫生状况差,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虽然农村蕴藏的消费潜力巨大,但到目前为止,农村消费势头不旺,启动内需的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和扩大居民消费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外出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仍然以务农为主,收入较低。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受自然灾害、天气等因素影响大,使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上农民经济负担沉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老病死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致使农村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强,传统的保守消费观妨碍了他们的消费。农村居民储蓄意识浓厚加之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缺少积极消费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往来消费较重及婚丧嫁娶花费较多。保守的消费观、非科学的消费方式对消费的恶性循环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基础仍十分薄弱,市场主体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建设无规划等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商业网点缺乏、售后服务差;其次是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难以适应农村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农村市场规划缺乏合理性,普遍的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的现象。农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消费的持续增长。
3.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目前,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差距依然很大。首先,农村交通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要素和物质要素流动的需要。其次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大部分地区农民用不上自来水。再次,电力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虽然国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如供电时间不足、电压不稳等问题存在,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大规模消费。最后,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农村部分地区仍无有线电视和手机信号,网络在农村不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的活跃。
4.监管体系不完善,服务落后。农村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农村市场点多、分散、管理难度大,市场监管很难到位,市场秩序不规范。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代管,重收费、轻管理。农村市场相应的消费配套服务缺乏,农民消费者售后服务难,商品退换和维修难,尤其是大家电,在城市维修基本是上门服务,而农村则要到城里去维修,附加了交通费用和运输风险。
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仍有部分劳动者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素质基础略好,但是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农民自身存在着浓厚的小农意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以眼前的物质利益为重,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众意识强,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市场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薄弱,缺乏主动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懂价值规律,不懂政策法规,不能通过市场实现自己的利益,无法形成充分的市场经济意识,使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有了可乘之机,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使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举措落空。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
1.加大宣传,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培养合理的消费意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转变消费观、走出消费误区的根本是对农民进行合理消费教育,鼓励合理消费。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加大示范效应,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让农村居民从保守恋旧的消费情结中走出来,逐步改善传统的理财观念,培养其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还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教育教学投入,推广农村相关知识普及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开拓精神消费领域,如图书市场、娱乐市场等,做到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市场主体、完善流通体系和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政府应大力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专业化,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提高组织协作能力,大力培养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开发、营销的地方性人才。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导他们加入农村市场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成为农村市场建设的动力。对从事运销活动的农民,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优惠。其次,要切实把搞好农村流通放在战略位置,切实提高农村流通的质量和水平。消费市场流通顺畅与否,是市场供销两旺的物质保障。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完善农产品双向流通体系,构筑低成本、安全、便捷的新的流通体系网络,实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好卖”和日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好买”的顺畅流通。再次要建立灵敏快捷的农村商品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开展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
3.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由于农村缺乏积累资金,靠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自身来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是不现实的。要多渠道筹建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农资产销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合理,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另外,在消费环境维护方面,针对前面所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国家应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消除不利于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需分工合作,严禁造假、售假行为及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流通,净化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消费的安全感,维护农村商品市场公平交易秩序;着力于建立和健全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家电等商品,注重做好售后送货、安装调试、指导使用和维修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维护为农民消费创造良好环境。
4.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优化消费条件,成为扩大农村需求的坚强后盾。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特别是涉及农村居民的民生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兴修农村道路和桥梁,保障商品流通顺畅;其次要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兴修农村电网、有线电视和铺设自来水网、治理水土流失等;最后要完善邮电、储存、娱乐等配套设施。另外,针对农村金融滞后,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多元化改革,克服目前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完善政府投资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改善支付方式,增加农资等分期付款方式,并提供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信贷消费。研究制定符合农村消费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政策,有效地控制农村信贷风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5.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使农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国家已连续几年采取措施,但任务还很艰巨。首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要建立大市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按照市场组织生产优质畅销农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利用农村的天然优势,发展旅游观光、绿色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第三,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拓展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居民才会有消费的动力和能力,也才有可能将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才能推动有效需求的增加。
另外,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加快制定相应的法规,使农村居民尽快享受与城镇居民趋同的生活保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清理不合理集资和收费,同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扶助力度,减轻农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同时,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与落后的村组结成帮扶对子,采取资金和技术上双重援助,使相对落后的村组尽快脱贫。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编号:07NJS―28)。]
参考文献:
1.李玉举.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2.贺珍瑞.新时期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9(4)
3.张秋锦,张强,龚介民,吴志冲.农本论―――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