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农业服务体系,也有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网络体系,是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机制。它是和农业生产部门(农场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组成了一个包括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贮存、运输、加工、包装和最终产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农业综合体(或称农工商综合体)。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很不适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所在。
一、国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纵观国外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其农业服务体系基本都处于成熟期,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服务构成了政府、合作社和私人公司三个层次的网络体系,即公共农业服务系统、合作组织农业服务系统、私人(公司)农业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互有所补而又自我发展,形成了“政府+农户”、“私人(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户”三种常见的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政府不仅承担着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引导、援助等促进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任务,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使公共农业服务系统更加充满了活力。
2、“私人(公司)+农户”服务模式。私人的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包括独立经营的家庭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主要为农业提供系统的购销、加工以及产中服务,其服务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领域。
3、“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服务模式。在农业服务体系中,合作组织系统为农民提供销售、购买、信贷、运输、仓储、灌溉乃至电力、电话、医疗保健、住房、植保、灌溉、家畜品种改良等方面服务。
二、国内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是以国家的有关涉农政府部门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服务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设在县、乡(镇)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设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植保站、良种站等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其服务的对象的主体是农民,提供服务的特点是无偿或微利的,提供服务的性质是社会化的。有关部门还采取政令、法律、试验等手段,以“深化改革,抓好落实;扩大试点,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巩固成果”为总要求,以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在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加工流通企业被喻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
3、“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我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形式,一般是松散的组织形式,会员入会只交纳少量的会费,依靠大户投资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合作组织收购和推销产品通常采取买断制、推销、中介或保险机构等经营形式。
4、“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十农户”服务模式。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以集体所有土地和其他共有资产为边界的组织,它汇聚了社会组织、合作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交叉功能,在农业服务中具有双重经营体制的作用,承担着乡(镇)村范围内的管理协调、生产服务、资产积累和政府委托的某些政权职能。
5、“市场+农户”服务模式。该模式中的“市场”是指具体从事商品交换的场地,一般是由场地或集散地的农村社区集体利用其公用土地建立起来的场地设施,目的是利用市场集散商品的效应,为当地村民提供一个农产品销售场所,也为村组集体建立一个出租摊位和收取管理费的创收窗口。
6、“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主要是那些为农民提供各种综合配套和系列化全程服务的个人和经营组织。这种模式,对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地区来说,起到了疏通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当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相似性分析。世界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各具特色,但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现有模式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呈现出平稳的渐进的发展态势。
2、差异性分析。
篇2
放射性核素是能够发出射线并释放出能量的元素,在19世纪被居里夫人首先发现。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现在放射性核素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化工、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发展。但是,放射性元素在为人类服务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也产生了一些危害,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对农业土壤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从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元素经由物质循环,也会进入到空气、河流,植物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危害。
1.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源
在进行核试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核元素释放到外部环境中,这些被释放出来的核元素便是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核电站或者核能武器发生意外事故而致使核能外泄,都会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并且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长久存留在土壤中,很难治理。而且核子试爆和核化工所排放的废弃物中也会含有一些核物质,这也是农业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之一。铀是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是核燃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物质中都含有铀,并且含量很高,例如某些砂岩、水、煤、石油等物质,在开采、使用这些物质的时候,也会有部分铀流失到土壤中去,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此外,有些医疗放射性物质也有可能因为意外或者随着医院排放的废物而流入到土壤到中去;有些化肥中也含有放射性物质,如磷肥,因为其原料磷矿石就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这些化肥洒到农田里就会造成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
2.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现状
(1)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紊乱
土壤遭受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物质会随着生态循环进入到生物体内,随着放射性物质的积累增加,生物体会所受到的放射性辐射也会随之增加,这会造成生物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少量的放射性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生物物种发生突变,导致生态系统间的正常替生变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生变异,导致土壤的分解功能发生变化,还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会下降;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也转移到农产品中去,造成农产品的放射性增强,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物质循环会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流入到大气和河流中,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扩大。大量的放射性辐射会给生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一个生物群落里,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合作、共栖、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形式,所以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的生存相互影响、彼此息息相关。不同种类的生物对于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种类的生物在较低的放射性辐射之下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死亡,而有些生物种类可以在较高的放射性辐射下保持不变。而且,由于物种间相互影响,所以当土壤中的一些物种发生变化时,土壤中其他的物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引起生物群落的变化。此外,土壤中的生物种群也会发生变化,如种群内的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年龄组成发生变化等。
(3)土壤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了极大危害
土壤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人体受到的外部放射性辐射增加,而且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呼吸、食物等进入到人体中,并在人体体内留存积累下来,使人体内的放射性辐射也增加。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导致人体毛发脱落、贫血、白细胞减少、出现肿瘤甚至癌变等。
3.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物修复
由上文分析可知,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并且农业土壤一旦受到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就会长期存在,因为土壤自身对放射性物质的分解及其缓慢。所以,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处理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时,也可以选择化学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高昂、设备技术要求高,所以适用性不强,但是处理放射性污染较严重的土壤时必须采用这种方式。对于一般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都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式。
(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内、阻挡部分放射性辐射以及阻碍放射性物质的传播。植物通过根系或者枝叶将土壤中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吸收进植物体内,从而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就减少了,并且不同的植物,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能力不同,要选择植株较高的物种。植物密集的枝叶也可以阻挡放射性辐射并粘附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颗粒,所以要选择高复集性的植物种类。
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植物修复技术是在放射性物质被植物吸收或者萃取到其地上部位的时候就收割掉、并进行处理。此外,植物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蒸发技术和植物固化技术,前者是指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放射性物质蒸发进入空气中,后者是指将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固定在制定位置,但是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将放射性物质处理掉。
(2)微生物修复
有些种类的微生物可以吸收或吸附并分解放射性污染物,所以微生物修复也是处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方法之一。微生物虽然很“微小”,但是它们单位质量下的表体面积很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巨大,所以采用微生物修复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但是,微生物修复方法容易造成土壤变质从而使土壤遭受其他污染。
4.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土壤遭到放射性污染,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都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我们要重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分析、治理方法研究。在修复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农业土壤时,要综合考虑可操作性、经济成本、治理效果等因素,尽量采用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成本低、治理效果较好的生物修复方法。但是,生物修复方法也存在有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改正。
篇3
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步拓展和手机销售量的大增,如今手机已经向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纵向发展,逐渐开始涵盖了公交卡、预付卡、银行卡、社保卡等多方面的功能。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移动金融服务的一项内容,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随时、随地的进行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的日益普遍极大的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虽然,目前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尝试接受移动支付业务,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处于停滞状态,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1 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环境特点和优势
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与传统的银行服务相比,移动支付在有效保证提供可靠、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能够帮助银行降低多网点的建立成本以及小额交易的护理成本,使居住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农村人群接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加以及手机功能的增多,手机支付点对点的交易形式与网络支付相比其安全性有所提高。再加上,手机支付不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有手机就可以享受移动支付业务,这为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缴纳家中的水电费等各种费用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来说,在政策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经济实力以及消费水平等都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金融服务机构更是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支付体系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1]。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银行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渠道更为广阔和畅通;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城乡差距也在逐步的缩小,农村地区人群中手机的使用也基本得到普及,这就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的难点分析
2.1 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成本制约了该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移动支付业务虽然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是移动运营商通常都会在其使用调价中附加部分其他业务条件,比如手机品牌绑定或者手机卡使用套餐等,一般来说,客户只要开通移动支付业务,只要没有注销该业务,无论是否使用,都会产生每个月1~6元不等的服务费,这种推广方式一方面给用户带来了使用成本的增加[2]。另一方面容易使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当然,目前也有部分银行支持免费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比如交通银行,但是该银行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开设分支机构,因此,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工作前途堪忧。
2.2 农村地区人群消费习惯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
农村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其发展也比城市来说要落后的多。农村地区的居民更习惯于现金消费,银行卡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也只是用于现金的存取以及转账等业务的办理,他们对于移动支付业务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这种业务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什么,怎么去进行支付和结算,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利用它的便捷性[3]。这种知识上的无知和思想上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另外,现在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是在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进行大量的宣传,而忽略了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2.3 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制约了该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就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来说,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是通过WAP、BREW、SMS以及STK等途径实现的。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WAP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方式,大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它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移动支付业务。除了这些银行以外,还有一小部分银行采用的是其他实现方式,往往由于实现方式的繁琐而使成本提高。比如工商银行采用的是STK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就要求客户将手机的SIM卡更换成STK卡(此种卡具有指定银行业务程序),STK卡不仅通用性比较差,其换卡的成本也很高,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的推广[4]。
3 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意见和建议
3.1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先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通过之前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是非常具有先天市场条件的,它能够在保证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突破金融服务增加银行建设点和增加移动运营商运作成本的发展瓶颈。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初具规模,手机普及率也已经达到了90%以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出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商业模式,使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5]。
3.2 加大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基本知识以及优势的宣传,转变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加强移动支付业务的宣传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要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支付观念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官方媒介将该业务介绍给他们,以增强业务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运营商以及其他与移动支付业务链相关的企业,如银行等,也应该将用户的需求与一共支付技术的特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将移动支付业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并向他们讲解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以及操作程序,使广大用户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舒心、放心,同时扩大宣传范围。
3.3 加强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统一移动支付的标准和规范
人民银行作为金通服务监督和管理工作的主体,应该在维护金融稳定和确保金融安全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人民银行要负责各项技术参数和标准的制定,减少不统一的支付标准为移动支付业务带来的风险,进而提高产业的总体效率。同时人民银行还要采取与证券交易相类似的监管要求以保证银行专户存放和定向流动[6]。另外,要积极探索移动支付保险机构建立的可行性,对利用新型支付工具犯罪的行为采取合理的防范和严厉的打击。
4 总结语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要想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需要通过政府部门以及移动运营商、银行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克服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各种难题,使移动支付业务逐步成为农村地区现代金融服务和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超毅.我国手机支付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5):74-76.
[2]贺学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基于ING与中国某银行的比较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48-50.
[3]中国民生银行课题组.移动支付的挑战与银行的对策[J].中国金融,2011(04):32-33.
[4]李琪.电子商务交易中新移动支付模式案例分析——以某移动公司为例进行移动支付模式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8):109-111.
篇4
首先,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产品类型仍较为单一。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以商户贷款和商户存款为主要内容,尚未开始对小微企业进行非贷款类产品的销售,同时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以企业法人授信为主,极少采用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方式。然而,贷款和存款仅仅是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部分内容,交叉销售才是花溪农村合作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景所在。增加产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高银行在单一客户身上的产品覆盖力度,可以降低银行单一信贷产品的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富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中有超过60%来自非贷款类产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已开发出大量针对小微企业非贷款类的收费、支付和财务管理等服务,这些产品在盈利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充分利用电子渠道,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更可通过网络和电话银行提供远程服务。最重要的是,通过对非贷款类产品的销售,可深入到小微企业内部,和小微企业携手共同成长,最终成为小微企业最可依赖的银行。
其次,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不足。小微企业自身“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决定了银行特别要注重控制风险,但一旦严格控制银行的风险,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就会提高,一旦银行放宽标准,银行自身风险就会增大,只有平衡好这一矛盾,才能实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虽然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已将传统侧重贷后风险控制变为全流程的小微企业风险控制,从客户准入、业务审批、放款管理、贷后管理、资产催清收等方面入手对小微业务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评价,推动全过程、全覆盖风险管理思想的实施。但该行仍主要以质押、抵押和担保等传统的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服务,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的贷款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因而,探索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更新理念,变被动控制风险为主动经营风险。该行应根据小微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在保证业务总体风险高度分散和对个体风险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风险定价,变被动控制风险为主动经营风险,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结构中的弱担保比例;其次,发展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模式。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应根据资本约束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区域、行业、集群、客户、担保方式、定价等方面入手,有效调整各类零售资产的风险组合和结构,在保持全行小微授信业务合理、协调增长的基础上,有效地防范小微授信业务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最后,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小微企业服务员工素质有待加强。随着花溪农合行发展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经营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同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自身人才问题已日益加剧。花溪农村合作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部门中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诸如咨询、担保性业务等高层次、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同时,对银行自身而言,素质参差不齐的信贷员在为小微企业服务过程中,容易对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经营状况分析、判断失误,形成操作风险。制约未来花溪农合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金融高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为了让花溪区内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应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把对金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作为今后工作的关键。可通过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充分利用花溪区内高校集中的优势,举办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班,如会计、财经、审计、风险控制等;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将他们充实到高级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外聘资深行业分析师以及风险投资专家对花溪区内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更为深入地了解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以弥补行业分析领域本银行内高端人才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王国才.先行先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7).
[2]郭敏,刘畅.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1(5).
[3]牛鹃鹃,万荃.研判经济走势 关注热点问题 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N].金融时报,2011-7-9.
篇5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界定
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服务业的划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工业已经形成了两大国民经济构成。因此,专家们将服务业界定为“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本质上是除了农、工、建筑等三个之外的产业部门。当前,将服务业界定到具体行业则包括:物流、旅游、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
从行业历程来看,服务业在我国国民产业里属于起步较晚的行业,其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被农业、工业所“掩盖”。这直接导致国家长期注重于农、工两大产业的经营规划,对服务业缺少了足够的宏观管理措施,约束了服务行业经济收益水平的增长。新时期经济思想得到了积极转变,传统经济理论逐渐被先进的理论模式取代,服务行业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综合分析,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表现:
1.创造财富。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必然促进了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扩大了国家创造经济财富的渠道。服务行业是针对中高收入群体提供的服务,添加了更多服务模式以创造较大的收益。目前,服务行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小,若其经营范围与市场空间被完全打开,必将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财富。如:伴随着服务业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流通的服务产品日趋增多,其结果必然会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同时,服务业在创造国民财富的过程中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项目,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行业创新。创新是社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产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必须改变早期坚持的国民经济模式。服务业犹如市场上的“潜力股”,国家重视服务业发展等同于实现了市场行业的创新。以生产效率为例,过去农业生产的效率偏低、生产投入的时间较长,阻碍了国民产业的创新经营。而由于服务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实际地为社会节约了劳动时间,这是创新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扩大消费。刺激消费是行业创造经济收益的最有效方法,扩大消费群体是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举措。服务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于消费的新兴产业,带动了一个新消费群体的形成。服务业在刺激新型消费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如:服务业既能加强生产与消费的联系,使产品顺利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又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指导和扩大消费,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了解,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起连结作用和协调作用。
4.带动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显现。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仓储等主要服务业行业和旅游、文化、家政、动漫、环境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
三、宏观调控下的服务业经营
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应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根据国民产业运营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调控措施,推动服务行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服务行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及指导,才能保障服务业长久地经营下去。
1.指导经营。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扩大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是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刺激了中国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调整不仅为国家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服务业经营带来了许多的调整。考虑到抵制国内外市场潜在的风险,国家需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引导服务行业的科学化经营,综合防范国内外市场面临的风险隐患。如:服务企业经营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新产业的管理指导,规范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协调经营。服务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通过服务行业报告指数可以分析出某个时期的经济水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经济事业依旧处于改革摸索时期。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时代变革的新经济环境,应深入分析服务行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服务业与其它两大产业的营运,避免了服务业经营期间产生的经济冲突,使企业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3.风险防范。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其内部经营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的走向。表面上服务业具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许多有价值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为国民经济积累了丰厚的收益来源。同时,服务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隐患,如: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国内服务行业遭受外国企业的竞争,最终服务客户群体大量地流失。制定经营战略初期,必须详细地分析服务业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提前编制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减小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坚决抵制外来风险的破坏。
4.宏观调控。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均有相应的经济决策,特别是在本国产业经济调整方面常会发生变动。面对经济改革背景,国家应通过经济决策以协调国家产业的稳定发展,及时地解决产业运营时出现的不正当竞争与市场风险。就中国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应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发挥出宏观调控职能,以国家经济决策为指导,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创新经营,协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此外,政府要指导经营者及时调整市场决策,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营运要求。
结论
以服务行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新形式,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精神上的消费服务。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国家要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用的经营战略,维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红.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经济周刊,2010,20(12):22-23.
[2]沈斌.谈以服务业为首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11,20(10):45-57.
篇6
1.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问题分析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促进了农机服务行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维修加工服务行业均存在规模小、修理点众多且杂乱等特征,技术水平应用能力较低。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多由内外多方面因素造成,外部因素主要是我国乡镇农机维修行政许可实施存在相应的困难性,同时机电维修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及较强专业素养,这便造成我国农机维修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农机维修工,属就业准入工种,需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从事相关工作,内部因素多为机械应用主体性造成,农村中使用农机机械的多为农民,因此该类人群一般未受专业技术培训,其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较低,故而难以具有系统完善且正规的专业技术实现机械维修,在农机机械出现问题时,只能靠自身相关使用及维修经验实现维修,导致安全隐患产生,难以实现机械高效操作应用。
2.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
2.1机电技术在拖拉机电器系统故障维修应用
拖拉机是农业操作中常用的机械之一,拖拉机在应用过程中其最常见的故障多为直流发电机不发电,该类故障的产生多由多因素造成。因此在维修前需考虑电枢线圈及整流器绝缘云母是否完整,是否烧坏;考虑发电机是否导电;激磁线圈是否存在短路或者断路现象;发电机轴承是否磨损。以上多方面均为该故障的多发性及基础性原因,但机电技术在具体应用中,还需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程度故障采取不同技术予以维修。
2.2机电技术在联合收割机中的故障维修应用
在联合收割机故障维修中,应注重铆合件、易损件的检查与维修;对于不存在平衡机的轴类机械修理时,应在配重时将螺丝拧紧,避免电焊配重;同时在套类零件加工过程中,应将油槽尽量置于套孔上;在对轴上及皮带轮上的键时,应尽量保证修理前后的尺寸相一致;收割机液压维修过程中,应先将底阀及分配器卸下,后在泵压管下实现充气,安装液压油滤芯后排气;液压维修时,多应用密封件,因此为保证维修质量,应采用新的密封件。
2.3机电技术在播种机中的故障维修应用
播种机在操作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问题,如地轮滑移率过大,无法实现排种,开沟器堵塞,播种不完全,多现遗漏及不一致播种,播种过程中其行距及数量多具有较大差异且播种深度过浅。因此,对于此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可采用机电技术予以故障维修,若机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地轮滑移率较大问题,则说明播种机内部传动机构发生阻卡,多由播种机前后位置不平整导致,在对该问题解决时,由于液压操作手柄位于机械位置正中,可对拉杆长度予以调整,解决该类问题;开沟器堵塞多由农具在降落过程中用力过大、土壤湿度大等不规范操作问题引起,因此在对此类问题解决时首先应升起农具,清理堵塞物,行进中农具降落则不可在农具停止还实现操作。
2.4机电技术在拖拉机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拖拉机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由于液压系统问题导致无法实现机械正常工作开展。拖拉机液压系统问题的产生多由系统中的小杂质导致精密零件损坏造成系统失常。因此在机械日常应用中应注重对液压器的保养及维修。维修人员应了解机械液压器的基础功能构造,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后在具体实践中予以应用。如,在机械加油时,应保证过滤器置于相关位置,不可将过滤器去掉,尽量采用同一牌号液压油清洗,杂质清洗后,更换新滤芯,防水防气,避免杂质。
篇7
在当下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税收制度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营改增”计划的实行,服务行业已经逐渐被纳入该计划范围。与传统税收制度相比,收费方式相对合理,收费制度越来越公平,同时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
二、“营改增”纳税人的界定
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 500 万元的纳税人视作一般纳税人,未超过的纳税人归为小规模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按以下公式换算:应税服务年销售额 = 连续不超过12 个月的应税服务营业额合计/(1+3%)。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即: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 3%。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即:应纳税额 = 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且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三、“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一般来说“现代服务业”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企业,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二)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营销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的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基本教育、公共卫生、医疗和福利信息服务等)。
四、“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宏观影响效应分析
服务行业实质上是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镜子,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服务,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营改增”计划方案实施之前,服务行业与其它经济发展产业的纳税方式不同,不能享受税收服务的优惠政策,所以说即便是在税率较低的情况下,服务行业也要承担相对较高的税负压力。“营改增”计划方案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推进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调整了“营改增”计划相关内容,让服务行业与其它的经济发展产业享受同等的待遇,继而为扩大服务行业的发展规模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政策优惠下,大部分服务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通过对“营改增”计划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企业发展的标准方向,随着政策制度的变化,加快了企业经济转型的脚步。
(二)微观影响效应分析
“营改增”给我国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宏观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承担税负的变化,与宏观影响切入点不同,微观影响主要表现在服务行业的财务指标变化,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影响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行业收入,行业消费水平和服务企业的利润提升度,具体内容如下:
1.行业收入。行业收入的实质是服务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赚取的费用,主要的活动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行业费用标准的制定主要以税收制度内容为依据,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受我国传统税收制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我国交通运输企业都不会更新车辆设备,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行业不能享受进项折扣优惠政策。但是在“营改增”计划方案实施之后,交通运输企业利用增值税进项
折扣的方式,在特定的时期进行车辆批量换新活动,与此同时扩大企业运营功能点,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经营模式现状看,税负的增额不断减少,交通运输企业全新的经营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也逐渐趋向于完善,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环保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行业消费水平。“营改增”计划方案的实施,减少了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为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提出一定的项目优惠计划,继而吸引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力,从整体上提高服务行业的消费水平。以小型的服务企业为例,小型的服务企业大多都受到外部资金的支持,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大,“营改增”计划方案的实行,对小型服务企业的影响不大,所以小型企业没有税负变化的担忧,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小型企业可以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丰富服务的形式内容,与此同时有效利用“营改增”计划内容,实现提高行业消费水平的目标。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营改增”计划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重复收税的问题,同时放宽了企业经营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增有减的税收形式,简化了收税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内容调整企业经营发展结构,进而实现降低企业税负负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浅谈“营改增”对信息技术行业税负的影响[J].2013.
[2] 石丽媛.“营改增”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04:38.
[3] 胡芸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影响研究[D].青岛理工大 学.2014.
篇8
收稿日期:2013-10-3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2013169)。
作者简介:韩岳峰,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申瑛琦,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张龙,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一、引言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来说,虽然服务业属于低能源消耗、低碳排放的产业,但随着三次产业的重新划分及各产业碳排放量的积累,服务业的碳排放必然成为碳污染的重要来源,由此服务业碳排放问题将成为了未来一大研究热点[1]。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比例的最优化过程,以低碳为目标的产业优化是今后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
纵览已有研究成果,基于碳排放角度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主要是针对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研究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得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找出产业结构的重点优化方向,如段莹[2]、虞义华[3]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二者关系后,通过定量的方式采用具体的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如于娜[4]、谢链锋[5]等的研究。而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活动的碳排放将成为碳排放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低碳角度下的服务业发展导向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文在计算吉林省2004-2010年服务业内部行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吉林省各服务行业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而找出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方向,为政府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目前,尚未形成对碳排放标准的监测方法,数据一般是基于煤、石油、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推导计算得出的,如张雷[6] 、朱勤[7]、张龙[8]等采用的方式是间接碳测算法(IPCC法)。本文采用IPCC法,从服务业物质投入的角度测算吉林省服务业的碳排放量,并构建吉林省服务业碳排放量公式如下:
2.灰色关联分析法
碳排放问题是一个存在信息不充分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领域,而且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决定了它的发展。它与产业发展的很多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需要进行关联性分析。关联性分析有几种计量经济模型,比如数理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但这些方法往往要求有大量样本数据,且各因素之间彼此无关[9]。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使用这些研究模型是不合适的。
此外,碳排放强度和服务业结构的关联度数值本身并不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文重点关心的是以此得出的不同服务业与碳排放量关联度大小的排序结果,从而找出未来控制碳排放的服务业结构调整方向。基于服务业碳排放测算难及现实可操作性的考虑,经过综合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反映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关系[10]。关联程度通常是以关联系数体现的:关联示数越大证明关联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法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见表1
(二)数据来源
在《吉林省统计年鉴》分行业能源品种消费(实物量)中,统计能源消费量时涉及到17种能源,根据本文的研究,将能源按形态划分为3大类:煤类、油类、气类。其中,煤类包括原煤、洗精煤、煤制品、焦炭;油类包括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其他油制品;气类包括天然气、焦炉煤气、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在测算吉林省服务业各行业碳排放量时,数据主要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5-2011)》中三大能源平衡表中的服务业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对于没有表示出来的服务部门,则其能源消费量按当年投入产出表中各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比例来估算。为后续研究的开展,需要先将能源实物量换算成标准煤。具体公式为:标准煤=实物量×标准煤折算系数,表2所示为各能源的标准煤折算系数。
三、分析与结论
(一)服务业碳排放的相关分析
1.服务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运用表1给定的各能源标准煤折算指数、能源碳排放系数(万吨标准煤)及公式(1),由各服务行业不同能源消费量计算其碳排放量,最终得到2004-2010年吉林省各服务行业的碳排放量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近几年,吉林省各服务行业碳排放量差异较为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放量最高;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逐步递增的方式在超过100万吨;相较而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碳排放量不足10万吨,为绿色服务产业。就服务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处于首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0年碳排放量高达439.38万吨,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154.82万吨位居于次席,碳排放量最少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仅为0.97万吨。
2.服务业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值计算
以表3显示的2004-2010年吉林省13类服务业的碳排放量为数据基础,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服务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体来说,将吉林省服务业总的碳排放量作为参考序列,服务业中的13类具体行业作为相应的比较序列,依次进行无量纲处理(得到标准序列)、计算差绝对值、关联系数,并最终对关联度进行排序。
经过计算,得到吉林省13类服务行业各自的碳排放量与服务业总排放量平均关联度分别为:RA=0.93,RB=0.78,RC=0.78,RD=0.84,RE=0.91,RF=0.87,RG=0.67,RH=0.86,RI=0.92,RJ=0.65,RK=0.71,RL=0.89,RM=0.67。具体排序为:RA> RI >RE> RL >RF >RH >RD >RB = RC> RK >RG =RM >RJ 。
(二)基本结论
结合前文研究结果与相关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行业碳排放量角度来看,13类服务业碳排放差异较大,吉林省服务业碳排量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2004年相比,分别累计增加了87.5%、120. 9%、113.5%、102.1%、84.7%、107.9%、142.5%、91.6%、94.1%、118.1%、64.0%、101.8%、106.1%的碳排放量,平均增幅在1倍以上,最高增幅出现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低增幅出现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具体来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属于碳排放量高的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型服务行业为低碳排放量服务业。所以,从碳排放量的角度看,为减少碳排放,首先需对传统服务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应该把此类产业列为吉林省重点调整和优化结构的服务业对象。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如民航、长途运输等工具)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石油,而绝大多数的餐饮企业能源消费则以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为主, 这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却很少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其碳排放高的最主要原因。当然, 与这些服务行业缺乏绿色经营理念、节能减排科技投入少等原因同样密不可分。
(2)从分行业对服务业碳排放的影响角度看,13类服务业碳排放影响差异较大,关联度最高的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93),最低的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65)。同时通过上述两点结论及上面分析可知,碳排放量多少与碳排放对服务业影响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单纯地认为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这是我们非常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碳排放量多少与碳排放对服务业影响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进而基于这两个角度选出的服务业优化导向也就不同。,类似现象在李健[11]的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已经做了合理的解释。因此,从服务业碳排放灰色关联分析的角度看,要想有效减少服务业碳排放,首选应是优化关联度较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尽管本文分析中有些服务行业无论是总量还是对服务业总的碳排放量影响方面基数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表现为服务业的碳减排效应不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迅速,甚至逐渐成为带动地区经济的主要源动力,而且随着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碳排放问题必然影响巨大。因此,必须未雨绸缪,现在就应注重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降低服务产业碳排放强度做好准备。
四、讨论与展望
本文定位的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导向主要是基于碳排放量及服务业碳排放灰色关联度的角度,更进一步说,本文的分析只是找到了在服务业内部行业中应该有目的、有准备、有次序地选择优化哪些行业,并没有在行业经济效益、产业关联、充分就业和产业规模等约束条件下去寻找具体优化途径。随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其在三产业中比例的大幅提升,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必然会被迅速填补,笔者目前也在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但由于庞大的工作量及数据收集难度,并没能在本文中一起研究,这些遗留问题将是笔者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重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所重点强调的学术重点在于服务业碳排放量与服务业碳排放影响之间的关系,摒弃误区。另外,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像中国这样资源使用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走先排放、后治理的路径,而必须在借鉴服务业发展及服务业碳排放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边发展、边治理,甚至未发展、先设防,实现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云,张俊飚,李波.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6):752-755.
[2]段莹.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 (23):94-95
[3]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 (3): 89.
[4]于娜.基于节能目标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5]谢链锋.低碳约束下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6]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等.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经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 211-217.
[7]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98-102.
[8]张龙.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因素分解研究――基于能源消耗与贸易角度的LMDI分解法[J].当代经济研究,2013(4):47-52.
篇9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遇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篇10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竞争力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服务贸易也已成为各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和主要动力。中印两国在劳动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及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相似的国情,对两国服务贸易进行对比研究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01~2012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以高出世界同期7.58%和8.85%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指标对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提供的中印服务贸易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情况。首先是侧重于量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的分析。在这方面,中国竞争力强于印度。在服务贸易内部,中印两国MS值最大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竞争力也是相对较强的。其次是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个侧重于质的指标的分析。其结论是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而印度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在旅游、建筑等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于印度,而印度则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
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1.对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
印度政府在其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核心作用。新的钻石模型将政府作为钻石模型的核心,作为一个主要的决定要素。下面将利用修正后的钻石模型,结合中印两国国情对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2.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政府因素的比较分析。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引者和协调者,可以为一个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中,政府必须扮演强力的角色,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政策,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生产和消费,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等。政府虽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更多表现的是消极作用,其中政府对服务行业的不当规划和干预影响最大。在中国,很多服务行业都存在着政府管制与行业垄断,许多服务企业都陷于市场与政府双重挤压的经营困境,自主性受到约束,对市场变化难以及时做出反应与调整。另外,缺乏完善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也很大,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印度政府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积极。印度服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创造的良好环境。印度政府对服务行业的行政干预较少,对外开放了本国大部分的行业部门。印度有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和良好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印度政府最大的缺陷是行政效率过于低下。
二是生产要素的比较分析。中印两国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劳动人口,传统服务业发展都相对成熟。不同的是,印度培养了众多的科技精英,为服务贸易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印两国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合理开发,两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三是需求条件的比较分析。从国内需求条件看,中国要明显好于印度。首先,中国拥有更为庞大的消费人口。其次,中国居民收入更高,拥有更为庞大的中产阶层。最后,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更为合理。从国外需求看,在传统的旅游、交通运输和建筑方面,中国的需求条件更具优势。中国拥有更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在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都以高质低价而闻名。在新兴服务贸易方面,印度需求条件明显更具优势。印度拥有与西方国家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方式和语言。
四是服务业及关联产业的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相互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要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中国缺少一个可以代表中国服务贸易、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强势行业,服务贸易各行业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化学反应并未充分发生,而印度服务业内部相互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一方面,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另一方面,印度具有强势的软件产业。相关产业方面,中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印度,更能带动和支撑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是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的比较分析。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该国的服务企业,而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往往又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等。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缺乏长远有效的企业战略,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不正当竞争和恶意竞争时有发生。中国企业彼此之间经常产生内部斗争,相互压低产品和服务价格,造成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另外,中国国内服务行业的自由开放程度不足,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显得极其不足。
三、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政府政策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支持
一是自由开放政策。过于严格的行政管制和高度化的行业垄断是限制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服务行业各部门可以有步骤、有限制地对民间资本和外资实行开放。以印度为例,竞争力极强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部门是印度较早开放且力度较大的部门。实行高度自由化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服务企业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服务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宽松的税收政策。印度对软硬件进口一律免税,软件服务企业更是享有对税收、劳动力和污染等方面管制的豁免。而我国服务企业目前的税收负担仍然很重,因而政府应加速推进税费体制改革并覆盖服务行业。宽松的税收政策将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增加企业资金储备,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是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是我国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限制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法律给予服务客户的保证是:“数据最终永远属于客户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保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营造有序的竞争环境并吸引国外优秀服务企业。因此,政府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2.充分利用和培养生产要素
一是充分高效利用现有丰富的生产要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是生产要素丰富。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实现旅游出口的重要保证。将这些生产要素充分结合利用,保持我国传统服务贸易的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提升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前提。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创新高等生产要素培养机制。服务贸易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中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占据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渠道化。丰富的高等生产要素将是我国提升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3.提高服务业的消费比重和层次
波特在分析服务业国家竞争优势时强调:“对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而言,需求条件可能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服务业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度服务的需求状况。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仍是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仍然不足。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服务需求大部分集中在必要需求上,如生活服务、教育等,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显得力不从心。提升需求的关键是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4.培育现代服务企业和强势的服务贸易领导行业
我国企业要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水平,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敢于参与国际竞争。印度软件业在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迅速提升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同样需要一个强势的服务贸易领导行业。一方面,这样一个强势的领导行业能够支撑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中国服务行业的全球知名度,起到宣传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建筑业,并且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在全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他诸如通信、金融保险都可以成为我国具有强势地位的服务贸易领导行业。
参考文献:
[1]李练军.“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1).
[2]丁平,徐松.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08).
[3]陈光远.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4]赵秀红.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2.
篇1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上升。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服务业生产率的变化。如果难以提高服务业生产率,会导致从表面上看服务业在发展,而实际上服务内容不变,服务价格不断上升,也即会患“服务业成本病”。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生产要素投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一种方法。TFP指数测算方法很多,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等。郑京海等测算了我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组成,其研究表明:1979年~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中经历了TFP高增长期,而在随后的1996年~2001年却呈现出TFP的低增长态势。李尽法等应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1996年~2006年河南省农业TFP指数。顾乃华等,李小平等等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
本文试采用基于数据包络法的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及上海分行业的服务业TFP指数。研究结果对于客观认识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 Malmquist指数及测算
Malmquist提出的生产率指数有两个优点:一是该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部分,它们分别考察效率和技术的变动;二是样本必须包含多个对象和指标,但是不需要相关价格信息,当数据来源中缺乏投入要素价值份额和价格等信息,这一优点显得至关重要;后来,学者们将数据包络法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该指数的使用领域。
假设有若干行业i=1,2,…,I,时间周期t=1,2,…,T,每个行业均使用两种投入要素:劳动L和资本K,即投入要素xit=(Kit,Lit)′,产出为yti。从t时期到t+1时期,以技术Tt为参照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定义为:
Mit+1(xti,yti,xit+1,yit+1)=(1)
其中,Dit(xti,yti)和Dti(xit+1,yit+1)分别表示以t时期的技术Tt为参照的、时期t到时期t+1的距离函数。
类似地,以t+1时期的技术Tt+1为参照t时期到t+1时期的Malmquist指数为:
Mit+1(xti,yti,xit+1,yit+1)=(2)
由于时期选择具有随意性,这可能会导致误差,因此,Caves等仿照Fisher理想指数的计算方法,用前面二式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Mit+1(xti,yti,xit+1,yit+1)=[×](3)
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当该指数值大于1时,说明从t时期到t+1时期TFP是增长的。根据上述处理所得到的Malmquist指数具有良好的特征,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和技术进步指数(TC),其分解过程如下:
Mit+1(xti,yti,xit+1,yit+1)=×[×]=EC×TC(4)
第一部分EC指从t到t+1时期技术效率的变化值;第二部分TC指从t到t+1时期技术进步的变化指。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纯技术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企业在最优规模时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反映了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的差距。
为了把这种理论建模工具应用到实际测量中,需要借助线性规划的算法来计算各种投入以及产出的距离函数。而求解这些距离函数就是要通过分析t到t+1第i个行业的数据包络问题来实现:
max(p,q); s.t.t(p,q)Yiq-jKjp0;
jKjpKjq;jLjpKjq;1,1,…,n0
其中,p和q是时期。
Dip(xiq,yiq)=(i(p,q)-1),(p,q)∈{(t,t),(t,t+1),(t+1,t),(t+1,t+1)},以这种方式,就可以把距离函数的计算与数据包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得到运算结果。
三、 变量指标和数据来源
1. 服务业产出指标。为了避免价格因素变化得到的误差,服务业产出指标使用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由于2003年起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开始采用新分类标准,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分析时期选为2003年~2011年。根据各年服务业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可以计算出以2003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年服务业增加值。
2. 服务业投入要素指标。投入要素有两个,劳动力和资本。本文取服务业全社会从业人员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取服务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指标。根据全社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获得各年各地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新增数额。接下来,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各年服务业资本存量。定义本期的资本存量是上一期的资本存量与本期新投资数量之和,再减去折旧值,可以表达为:Kt=It+(1-?啄)Kt-1。其中,Kt是第t年的资本存量,It是第t年的新增投资额,?啄是折旧率(一般取值5%)。
数据处理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数值水平。在估计历年的服务业资本存量时,由于存在着价格变动因素,因此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应为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之后的实际水平。在推算服务业各年的资本存量的时候,要利用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年鉴中给出名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成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确定初始资本存量水平。本文将2003年作为初始年份。确定初始资本存量,采用了Ulrich R. Ko-hli的方法。设2003年至2011年服务业投资增长率在数值上等同于增加值增长率,增长率均为r。可以表示为:K2003=I2003/(?啄+r)。K2003为2003年基年服务业资本存量,I2003为2003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3. 数据来源和统计软件。变量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等。笔者应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ata Envelope Analysis Program,DEAP),测算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
1.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
(1)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计算表明,2003年~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年均值为0.997,9年中仅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TFP指数大于1。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提升。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服务业增长为要素推动,该时期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2%,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年均增长分别为13.95%和3.95%。第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服务业产出增长。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态势趋缓。2003年~2007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3%,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下降为11.54%。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增速分别由14.51%和5.09%下降到13.40%和2.81%。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2011年长三角服务业技术进步指数1.007,并且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正增长,成为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测算表明,2003年~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率与TFP指数高度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88.51%;服务业TFP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呈高度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76.18%。在服务业增长较快的年份,服务市场需求旺盛,TFP指数增长较快,如2006年、2007年服务业TFP指数分别增长0.5%和3.7%。
(2)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服务业TFP指数。2003年~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服务业TFP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023、0.991、0.969。从绝对值看,三者TFP指数差异并不大,约为5.5%。相对而言,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略高些。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地理位置、港口、市场容量、开放度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
近年来,江苏省和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很快,两省服务业增长均高于上海市。2003年~2011年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72%、13.94%和13.18%,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分别为5.02%、3.19%和4.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是7.16%、17.24%、13.65%。近年来,江苏省和浙江省加强了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从总体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较快。然而,由于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没有有效提高,技术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不够显著。
2. 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1)上海市服务业TFP指数。2003年~2011年上海市服务业TFP指数大多数年份大于1,其中2007年TFP指数为1.100,说明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逐年提高。分解TFP指数,同期技术进步指数均值为1.044,远高于技术效率指数均值0.986,说明技术进步正在发挥更大作用。从变化趋势看,上海市服务业也呈现出减缓态势,2003年~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9%,而在2007年~2011年下降到9.65%。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2.79%下降到1.52%,从业人员增速由4.99%增加到5.05%,参见表1。
(2)上海市分行业的服务业TFP指数。
首先,上海市各服务行业实际增长率差异较大。按现有统计口径,统计部门给出了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各服务行业增长指数,即剔除了物价因素。数据表明,2003年~2011年上海服务业年均增长11.7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17.42%,居民服务业和金融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83%和16.25%。然而,同期上海房地产业年均增长率为-0.03%,为何上海房地产业9年时间零增长呢?实际上,当剔除价格因素后,房地产业建设和竣工量,确实变化不大,部分领域还有所缩减。尤其是在上海大城市环境下,受到土地供应制约,房地产业实际产出受到很大约束。
其次,上海市各服务行业TFP指数差异也较大。2003年~2011年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小于1的服务行业有:金融业(0.910)、住宿和餐饮业(0.971)、房地产业(0.974)、信息服务业(0.992)等,即这些服务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的。反之,同期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的服务行业有:教育(1.10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1.0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24)、批发和零售业(1.016)等。若将服务行业分为生产业和生活业,这些年来,上海生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全要素生产率大都表现不佳。
分解TFP指数,上海市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大都大于1,除金融业(0.910)和居民服务业(0.759)。2003年~2011年上海市各服务行业增长率与TFP指数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56.48%。各服务行业TFP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呈高度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81.52%。大力推进服务创新,包括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是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 主要结论和展望
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
(1)2003年~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提升,TFP指数年均值为0.997,9年中仅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TFP指数大于1;(2)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态势趋缓,2003年~2007年服务业年均增长14.93%,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为11.54%。服务业增长率与TFP指数变动呈高度正相关;(3)2003年~2011年上海市服务业TFP指数为1.023,表明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然而,上海部分服务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如金融业(0.910)、住宿和餐饮业(0.971)、房地产业(0.974)等;(4)技术进步是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的测算结果,可以与其他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展望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向服务经济转型,依靠技术进步,鼓励创新,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服务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晓军.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估算.统计与决策,2012,(8):101-103.
2. 徐盈之,赵玥.中国信息服务业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动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47-53.
3. 王恕立.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4):15-27.
4.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经济学(季刊),2005,(1):263-296.
5. 李尽法,吴有华.河南省农业TFP变动实证分析——基于Malquist指数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8,(2):96-102.
6. 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1):46-56.
7.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6,(2):31-43.
8. Malmquist S.Index Number and Indifference Curves.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4):209-242
篇12
服务业是包含较多分支(类)行业部门的庞大产业。深入研究服务业,必然涉及服务业内部结构及其演变。本文通过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及内在机理剖析,归结服务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拟指导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健康发展。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涵义及相关文献综述
服务业内部结构是指服务业各分类(支)行业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通常以各分类(支)行业部门增加值占整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表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是指,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服务业各分类行业部门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因此,不同时期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有所不同,会发生更替。本文探讨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即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比重升降态势的不同导致占主导地位的分类行业发生更替,比重持续上升的分类行业代表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方向。
格鲁伯和沃克(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 A.Walker,1993)的研究表明:生产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方向。格鲁伯和沃克通过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业较之其他服务行业部门更为重要,占服务业的份额最大,约为30%左右。OECD(2001)研究了1984-1998年间OECD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他们发现生产业是服务业内部变动最大的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OECD国家的生产业的比重都有大幅上升;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服务部门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及生产业,且上升至一定程度后比重趋于稳定;而流通服务业的比重趋于停滞,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大幅度下滑。Goodman and Steadman(12002)认为,商务服务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它的需求超过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导致商务服务业增速超过消费者服务业。刘志彪(2006)亦认为,发达国家近20年来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上述研究都阐述一共同特征,即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生产业比重上升,成为服务业内部最为重要的分类服务业。本文将通过1970-2005年所收集到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大量服务行业数据检验上述研究结论,相对上述研究而言,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时间跨度更大、分类(支)行业更全面,并根据这些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结论探讨赋予中国的启示。
二、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表1表明,1970-2005年期间,各分支服务行业部门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商业、运输仓储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前者降低近7个百分点,后者降低2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市场化教育医疗部门的比重明显上升,四行业部门分别约上升2、3、2、1个百分点;通讯业、文化娱乐业比重上升略升;旅馆酒店业、家庭服务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比重35年期间虽有升降的变化,但2005年较之1970年,三行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大致稳定。
要精炼概况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需要将众多的服务分支部门进行归类,以便归结不同属性的分类服务行业部门比重变化趋势。服务业的归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Joachim Singelmann(1978)依据服务行业效用与市场化程度将服务业归为四类:流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服务部门与个人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包括商业与交通仓储业;生产者服务业,亦称中间投入、生产,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社会服务部门是指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包括公共教育医疗、政府行政管理等部门;个人服务业是指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包括家庭服务、旅馆饮食、娱乐休闲等行业。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 A.Walker(1988)依据服务对象及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服务业主要归为三类: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政府服务部门。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依据不同效用。将服务业划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等等;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表2直观展示上述归类法。
按表2归类法,对表1的分支服务行业部门比重进行归类加总,得出表3。
表3分类服务行业的比重变化通过折线变化态势图(见图1)直观体现出来。
图1表明,不同分类服务行业部门呈现不同变化态势:流通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生产业比重显著上升;消费业与混合功能业比重亦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及生产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比重先略升后略降,2005年较之1970年。该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大致稳定。
计量分析进一步地证实图1结论,详见表4。
表4表明:回归模型Ⅰ、Ⅱ、Ⅲ、Ⅳ拟合效果很理想:均通过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在0.85以上,不少都在0.9以上。这说明回归子流通、生产性、消费性、混合性这四类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与回归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度相关。回归模型V虽通过t检验与F检验,但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iust R2未达0.7、后两个系数不及0.5,这说明回归子政府公共部门的比重,与回归元服务业的比重具有一定关联度,但相关程度不高。
通过表4,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观点一: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度负相关;换言之,伴随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大,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会反向减小。观点二:生产业、消费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与服务
业占GDP的比重高度正相关;换言之,伴随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大,三业占服务业比重均会同向增大。观点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表现为负相关。这至少表明,政府公共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不会随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大而增大。
通过服务业内部结构柱状图(图2)与饼状图(图3)进一步直观反映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构成的变化。
图2显示1970-2000年服务业内部构成变化。1970年,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分类行业是流通服务业,比重接近服务业的30%,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1970-2000年期间,流通服务业比重逐渐下降,2000年约降至20%。其主导地位被生产业替代。2000年,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分类行业是生产业,约占服务业的25%;这是因为,其比重变化态势与流通服务业相反,1970-2000年期间,生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20%上升至25%,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1970-2000年,服务业内部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比重先升后降,这导致该部门比重2000年与1970年差不多,约占服务业的25%;混合功能业约占服务业的20%,30年间比重呈上升态势;消费业约占服务业的6-8%,30年间比重呈上升态势;混合功能性、消费业的上升幅度均不及生产业。
图3非常直观地显示2005年较之1970年的服务业内部的构成变化。1970年,比重最大的是流通服务业,2005年,这一行业比重明显缩小,取而代之的是生产业,这一行业比重明显扩大,成为2005年比重最大的行业;2005年较之1970年,政府服务部门比重大致不变:消费业、混合功能业比重有所增大,但增大幅度不及生产业。
通过图2与图3,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观点一: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生产业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行业,即成为主导行业。观点二:发达国家生产业、消费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上升,代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方向。观点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总体变化不大,比重大致稳定。
此三观点与前文通过表4得出的三观点,内容是一致的。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分析
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四个: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现分别分析这四个深层因素对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作用机理。
(一)人均收入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表5反映人均收入水平与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比重的关联度。
表5表明:整体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公共部门除外)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较大。特别是整体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生产业、消费业的比重,与人均GNP的关联度均在0.8以上。混合功能业比重与人均GNP亦存在一定关联度,关联度约在0.6以上。政府部门比重与人均GNP的关联度很差,判定系数R: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不及0.2。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导致流通服务部门比重下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增大趋势,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后工业化时期,工农业比重相对下降、工农业增速放缓,必然影响与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的运输仓储业与商业,两业的增速会放缓。加之,这一时期工业产能相对需求经常会出现过剩,亦会负面影响与制造业、工业产品生产与融通紧密相关的流通服务业,批发零售商业与运输仓储两业增速会明显放缓,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下降。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带动消费部门发展,导致该部门比重上升。后工业化时期,人均收入提高较快,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家电或雇佣市场化家庭服务替代自我家务劳作,闲暇时间由此增多。这一时期,人们消费需求层次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消费资料方向发展,能够愉悦身心、提高生活水准的较高收入弹性的消费,如娱乐文化、旅游休闲等由此获得较快发展。消费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上升。
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过程,亦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分工深化及交易费用降低的过程。后三个因素直接作用于生产业,导致生产业比重增大。所以,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产业比重呈上升之势。
(二)城市化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表6反映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比重的关联度。
表6表明,整体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公共部门除外)比重与城市化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iust R2约为0.8或在0.8之上。政府公共部门比重与城市化率亦有一定关联度,但不及其他分类服务部门。
城市化与生产性、消费性、流通服务业比重关联度较大,具体的作用机理如下。
城市化对生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具有良好的软硬基础设施条件。吸引生产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业集中集聚。此种集聚极大降低被服务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由此带动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此外,特大型城市往往是区域甚至是全国经济中心,全球化使其成为跨国企业指挥与控制全球产业运作的节点和中心。大型跨国企业往往在这些城市设立其管理总部及投资运营业中心,亦带动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业在此集中与集聚。总之。城市是生产业集聚与发展的基地,随着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率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愈趋上升。
城市化水平与消费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消费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繁荣发展起来的,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消费需求的实现。城市化水平与消费发展之所以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前文所指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引致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是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城市化从需求激发和供给创新两方面强力拉动消费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进程亦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必增大,工农业比重相对减小,且服务业内部,新兴服务分支行业独立形成并逐步发展。因此,伴随城市化水平提高,与工农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传统的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反而会下降。
(三)分工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社会分工形成,导致生产业独立形成并发展壮大。生产又称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原先置于制造企业内部,随着社会分工水平与专业化程度提升,生产开始从原先的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业,而原有的制造业企业
则专致于生产制造环节,至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包装、储运、市场营销推广等生产环节,制造企业转向向专业化的生产企业购买。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制造企业普遍出现生产外包(outsourcing),即制造企业向外购买生产的趋势。还需提及的是,不仅制造企业选择服务外包,不少服务企业亦选择将非核心的生产如采购、后勤等外包,生产业由此获得蓬勃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演进规律由此形成:工业化后期与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替代流通服务业渐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
从作为经济发展主要线索的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生产专业化体现为分工与专业化的阶段性演进的产物:首先是部门专业化;其次是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再次是工艺专业化;最后是生产专业化――外包的出现。生产专业化(外包)――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其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与分工专业化构成互动机制,从而提升生产力。然而,社会分工深化,亦会导致流通服务业比重下降。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社会分工深化,新兴的服务行业部门随之独立形成、发展壮大。服务业内部,体现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部门增长加速、比重逐步提升。此原因会导致流通服务业――商业、运输这两个最早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下降。
(四)交易费用及其作用机理
交易费用降低亦导致后工业时期的企业选择生产外包,生产业由此独立形成并获得蓬勃发展。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生产外包的原因在于,企业将服务外包生产的费用与向外购买的交易费用之和小于企业自我生产提供服务的费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升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外包的生产费用与交易费用及运作效率占据优势。首先。提供生产的企业可凭借服务于众多企业而生成规模效应进而有效控制费用。其次,生产业企业倚助其专业化优势,凭借其经验、知识、技术等一系列优势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管理操作流程,满足后者健全完善管理体系的需求。最后,快捷的信息通讯技术使得生产外包的企业与此服务提供企业沟通顺畅,交易费用大幅降低。概而言之,生产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成为后工业社会时期现代企业的重要中间投入,根源在于交易费用与专业化生产费用的降低可以使服务外包的企业较大程度节约成本,还能将非核心业务剥离从而专注于体现自身分工专业化优势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所以,后工业化时期,生产业发展迅速,占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替代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交易费用亦可解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发展态势。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原因在于它能节约交易费用。可以借鉴科斯的思想,将政府亦理解为市场的替代。如果说企业替代市场是能节约微观交易费用,则政府替代市场则是能节约宏观交易费用。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四个深层因素――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之间互为关联、相互促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而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内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则通过城市化予以体现,分工深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经济发展进程亦是因制度革新、技术进步而导致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过程。上述四个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必然两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此推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并共同作用于服务业内部各分类服务行业部门的发展。
下文将以图示法直观展示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机理,即各分类服务部门如何受四大深层因素作用呈现不同的比重演变态势。
篇幅所限,四因素传导的中间环节省略,详见Ⅱ、Ⅲ图的中间环节。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呈现如下一般趋势
1、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内部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业不同。工业化过程中,属于流通服务业的商业、运输仓储业由于与工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所以居于主导地位,此类服务行业占整体服务业比重居最大份额;而在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工农业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传统的流通服务业比重增长放缓,生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成为服务业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表明这一阶段服务业结构的演进方向由流通服务业转为生产业。换言之,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负相关;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正相关。
2、受分工、交易费用、人均收入、城市化四大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作用,生产业、消费业与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三大分类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生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最为显著。换言之,上述分类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正相关。这些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分类服务行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的方向,涉及行业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这一趋势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内涵即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人们身心素质与生活质量提升。
3、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绝对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但受交易费用因素作用,该部门相对规模即占服务业的比重,会保持大致稳定。这是因为,如果政府部门规模盲目扩充,将会导致政府运作与管理费用之和超过其所节约宏观交易费用,从而增加经济、社会的负担。
(二)启示:上述结论赋予我国如下启示
1、遵循流通服务业发展规律,不同发展阶段,对流通服务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工业化初期与中期,鉴于流通服务业与工农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应积极推动流通服务业发展。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渐趋结束,工业产能相对需求经常过剩,遵循流通服务业此阶段增速放缓、比重下降的发展规律,政府部门在此阶段不应将流通服务业――商业与运输仓储业作为发展重点而盲目引资扩张,否则最终会导致资源浪费、供过于求的局面发生。
2、遵循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应积极推动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升级)方向的生产业发展。位于区域经济中心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大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全的优势,采取优惠举措吸引生产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业,如涉及信息资讯、软件测试、法律咨询等内容的商务服务业在此聚集,亦可吸引跨国公司在大都市建立投资运作中心与管理总部。通过大城市集聚的生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亦可推动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消费业及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亦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顺应这一趋势,应积极扶持娱乐文化、家庭服务、部分可市场化的教育医疗、通讯等消费性及混合功能部门发展。此举亦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当前,积极发展体育休闲、动漫娱乐、文化创意等消费性及混合功能业,可使我国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持续期间寻找到新的经济支撑点,
增加消费、拓展内需,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4、鉴于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是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加以改进。如适度放松户籍制度、消除行政性垄断、扩大对内与对外开放度、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等举措提升城市化与市场化水平,深化社会分工水平,降低交易费用。此举可推进生产性、消费性、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加速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5、鉴于交易费用理论决定政府部门绝对规模不能盲目扩张、相对规模需适度。所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应控制自身的发展规模,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同时,还应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一方面消解阻碍市场化的制度掣肘,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问题,促进市场化水平、分工水平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另一方面,化大力气解决市场机制不能自发解决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如老少边穷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与公共医疗的供给,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
[参考文献]
[1]H.G.格鲁伯,M.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OECD,Employment in the Service Economy:A Reassessment[R],OECD Publishers,2001.
[3]Goodman and Steadman,Services:Business Demand Rivals Consumer Demand in Driving Growth[J],Monthly LaborReview,2002,(4).
[4]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叨,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5]则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叨,中国经济问题,2006,(1).
[6]Singelmann,Joachim,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M],Sage Publiea-tions,Inc.,1978.
[7]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Service and the Changing Economic Structure[A],in Herbert Giersch(ed.)Services in World Economic Growth Symposium[C],institut fur wdltwirtsehaft an der univemimt kiel,1988。
[8]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9]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篇13
一、服务业的概述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一)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服务业通常是指生产或者是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及企业,在我国被称为第三产业,一般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通讯业以及政府行政行业等。
服务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服务业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其中生产业主要是指被商品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业、科学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现代金融等9个行业。而消费业是指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业、餐饮业、文化产业、体育行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行业等10个行业。按照服务业兴起的时间以及发展的历史可以将其分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三种类别。传统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时代存在的服务行业,主要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现代服务业是受到工程化进程加速的影响下形成的服务行业;新兴服务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一种服务行业,新兴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服务业出现大规模的消费,使得该行业的收入弹性发生改变。
(二)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1、贝尔理论
贝尔理论是针对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工业化时代相比较,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点,首先是产品经济向着服务性经济的转变,其次是理论知识占据中心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发展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最后是创造性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复杂问题的处理更加简单化,使后工业社会能够有效的规划社会发展。这些理论认识对于我们认识工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
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出现的时间是1960年,这一概念的出现奠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直至20世纪末,出现了总成本原理,认为总成本是制造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出现说明了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分工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变得更加频繁,教育范围的扩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应用更为广泛。服务业对于这种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处理往往是以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说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在GDP中的比重为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北上广和江浙等地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已超过50%,甚至个别地区达到60%以上,而以广西为代表中西部地区,其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却只有37.8%。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高达80%的比重。由此可以得知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着相当正面的影响的。
(一)服务投资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加快以及GDP的增长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发展速度快、比重增加、结构优化等特征,但是服务投资还相对不足,我国服务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服务行业的投资效率比较低,其次是服务业特别是一些细分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力度不足,最后一点是科研和教育作为服务行业中最有弹性的产业,投资比例还相对较小,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需要不断增加在这两个各方面的投资比例,才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服务业相关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效应、就业扩大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增长效率。服务业通过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加快了我国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社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就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二产业的劳动者逐渐向服务行业靠拢,从而使得中产阶段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最后,服务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以及增加产业的附加值,使得行业本身的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对服务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种反作用力,经济的增长能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