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电行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电行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电行业发展

篇1

自2010年以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作用的日益显现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辐射作用,作为北部湾桥头堡的南宁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益发明显。南宁市机电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南宁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为此合理调研分析南宁市机电市场行业现状,并根据现状作出合理的调控,将有利于推动南宁市的建设与发展。

1 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

(1)调查对象。以机电市场中各种机电产品销售商为调查对象。

(2)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产品种类、产品来源、顾客购买所考虑因素、供求情况等内容。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或多项,作为该题的回答。

(3)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工作小组分发填写并收回。

(4)数据处理。调查问卷的数据由Excel软件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这次市场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2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占比为80%。东博机电城和五里亭机电市场是南宁两个最大的机电产品市场,为了从这两大市场中深入了解南宁机电市场的一些情况,成立了调研小组,以问卷填写、口头交流、网上搜索的方法开展调研。问卷调查表以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为对象。综合调查的结果从中分析出机电市场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有利因素,进而预测出南宁市机电市场发展趋势。

2.1 市场销售的主要机电产品

通过图1、图2可知,在机电市场中主要销售电钻(26.67%)、电机(18.33%)、水泵(26.67%)三类机电产品,占整个机电市场机电产品份额的69.67%,在机电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说明这几类机电产品目前销售情况比较乐观,其中以水泵的销售状况为最佳,但市场中机电产品只是局限于某些产品的销售,而其他种类的机电产品的销量则显得相对较低,这样影响到机电市场整体水平发展。

2.2 销售商所面向顾客及顾客购买因素

图3 产品消费者

通过图3可知建筑商41.25%和个体户32.5%是机电产品消费的主要客户,这些客户对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我国南方又是以农业为主,对机电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也有利南宁机电市场的发展。

图4 消费者考虑的因素

从图4可见,顾客购买商品最看重的是质量占35.64%、售后服务占27.72%,说明这两方面才是关系到顾客最实际的利益。价格和性能并不是客户最在乎的因素。

2.3 产品来源及渠道

图5反映出了销售商所经营的商品来源厂家占92.59%,只有7.41%的销售商来自其他经销商,说明直接从厂家进货仍是销售商的首选。这样保证了市场机电产品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由图6可知,南宁市机电产品的主要来源是广东、上海、浙江、河南、河北、江苏以及重庆等发达地区,国外进口所占比例甚少。

2.4 市场各产品的供求情况

通过图7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宁机电市场产品的供求关系能维持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但是供过于求所占的比例却同样明显。这说明南宁机电市场的发展利弊并存,在供求平衡与供过于求之间徘徊。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机电产品供过于求所占比例比供不应求大。

3 东南亚贸易情况

从图8中可以看到南宁的机电市场对东南亚贸易的基本情况:南宁的机电公司在扩展东南亚市场的力度上还不足,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状态低迷。只有少数的经销商将产品成功地出口到东南亚市场。但通过调研也了解到,部分经销商已经意识到东南亚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并由部分经销商计划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将产品销售到东南亚市场。

4 市场制约的因素

从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制约机电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市场的成长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地区的经济实力直接地制约到机电市场的发展快慢。另外,地区的政策、产品供应商和顾客来源也是制约机电市场发展。地区的政策反映了本地的发展方向,它是指引市场稳步向前的旗帜;同时销售商随着产品供应商的变化而变化;顾客的来源则会影响到产品销量的多少以及市场的发展。

5 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南宁机电市场中以电机、水泵、电钻为主要机电设备产品。机电产品销售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产品的质量是顾客购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产品大都来源于国内各大城市地区,国外进口很少。广西具有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位置的优越区位条件,是我国大多数省份进入东盟最便捷的通道,有能力承担起中国对接东盟的物流中心的重要角色。

随着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将为南宁市机电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现今,东盟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而言不高,这些国家机电产品多数仍依赖国外进口,而南宁机电行业应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拓宽东南亚国家的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篇2

1.机电行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机械电子行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社会飞速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机械电子的发展已然成为了评价我国对外贸易能力的高低以及国际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这几年以来的创新发展,机械电子行业涉及的领域还是比较全面的,覆盖到了我国的的多个行业,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随着国际经济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个发展的新机会,同时,对推动我国贸易总值的增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中坚力量。伴随着我国机电系统的发展和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机械电子行业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贸易发展影响是很大的,伴随着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的革新,也让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中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数量每年都有增长,出口总额也不断攀升,让我国成为了出口机电产品的最多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的机电行业发展设置了一个更加有上升空间的平台。

2. 机电行业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行业的关联度不高。我国的机电业是一种集中式的行业,因此,产品结构简单,使得机电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非常容易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尤其是时间一长,简单的市场结构已经满足不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国际竞争力就会有所消减。第二,自主研发能力弱。我国机电行业的研发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对机电领域的新的重要性不够重视,资金力度也不达标,导致行业缺乏相应的创新力和相关的资金保障。第三,缺乏人才。由于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导致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的短缺,同时,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重视度也不是很高,直接影响了机电行业的全面性发展。但是,人才对于机电行业来说,是实施具体行动的领导者,是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构成者,对于产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机电行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才的参与,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对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机电行业及机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已经准备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重视专业性技能的培养,彻底抛弃以往陈旧的发展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重点,为机械电子行业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以及技术支撑,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满足日后市场中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度,为的就是根据事态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也为日后的市场竞争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护屏障。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的研究成果的产生,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已经是常态了,这对智能化发展的机电行业来说,当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而发展科学技术,为的就是日后的创新有更加扎实的基础,基于这种情况,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是高科技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从定义上来分析,机械电子就是机械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在摒弃了陈旧的发展模式之后,将新兴的电子技术带入到技术的生产应用当中来,主要是为了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还有就是尽可能的帮助国民经济有所提高,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保障环节,在今后的进程中,发展平台将会更大更好。

3.2 机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技术发展背景下,机械电子的创新发展周期越来越短,这都源于它的创造价值的大小来决定的,在机械电子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模糊化。机械电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应用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所以,能够满足每一个涉及领域的技术,追求全面性的发展是电子技术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目前的发展进程里,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标准机械化口,环境接口和动力接口的电子产品,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每个行业发展的需求。第二,数字化。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项目里比较重要的概念,为数字化的机械电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机电行业的优化发展。第三,集成化。这一点是发展的关键,主要是连接着机械电子的每个部门,为的是让每个部门都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机械电子的整个生产过程里,每个部门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每个部门都可以更好的协同合作,最终完成生产工作。集成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生产环节中,需要一个完善的生产系统,为的是紧密监控生产中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保证整个过程能够实现最好的运转。第四,网络化。在这个网络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机械电子行业当然也不例外,网络技术为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发展条件,也为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一个网络体系,整个生产过程由计算机监控,这都是技术上发展的重要表现。

结束语:在科学经济的影响下,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附加科学属性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为我国的机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因此,机电行业只有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技术,让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断的提高,把自己的产品质量做大做强,才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日后的发展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

篇3

1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现状分析

(1)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电产品的需求量和关注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相应的出口也就显得越来越关键,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也取得了极大地发展效果。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更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机械电子工程在外贸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抢眼,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还表现在竞争力的明显提升上,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竞争力更是显得极为必要,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只有在国际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够较好提升其发展水平,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这一点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数量不断增加中就能够得到较好体现,此外,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表现在相应的技术手段创新和优化上,因为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中涉及到的各类技术手段都取得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因此,其发展必然也就极为顺利,能够为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国际发展提供较强的支持。

2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1)产品结构单一问题明显。从现阶段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中来看,其产品结构单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从市场中来看,我国机电产品的集中指数较为明显,集中程度极高,这一点虽然能够较大程度上促进某一产品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问题。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产品的出口中,这种产品结构的单一性表现更是存在着较大的隐患问题,其很容易造成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出口的较大波动,也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对于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存在着较大限制。(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从现阶段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状况上来看,虽然相应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和优化,具体的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也有所发展,但是自主创新水平依然不足,依然需要在今后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研究中引起高度重视。这种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的表现主要就是因为投入力度不足,我国很多机械电子工程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是比较少的,往往都在销售额的10%以下,进而也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进程,和国外发达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当前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和缺陷来看,要想促使今后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必须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注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针对现阶段我国出口机电产品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问题来说,要想切实高效提升今后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速度,促使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需要从多元化入手进行研究,全方面提升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中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产品竞争力,争取在机械电子工程产品出口中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最终促进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国际性危及,保障出口的顺畅性和可靠性。(2)加强对于技术研发的关注和投入。结合当前我国各机械电子工程企业对于研发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对于研发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问题来说,为了保障该行业持续发展,创新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必须要着重加强对于该方面的改善和优化,切实提升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中对于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力度。基于这种研发创新的关注和投入来说,首先应该明确研发方向,结合今后社会发展中对于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要求,明确相应的创新研究内容,并且基于研发创新的需求给予资金以及其它方面的满足,保障创新研发工作的高效进行,促使其能够成为未来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的竞争力核心所在。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来说,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着眼于当前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重点探究和完善,不断提升我国在技术领域以及管理层面的优越性,促使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不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2天然气与煤发电环境效益对比

以浙江某燃机电厂2台9F燃机(单台390MW)、某火力发电厂单台600MW机组为例,机组年利用小时数都为5000h,测算天然气发电厂相对于燃煤电厂的环境效益值[1]。计算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过程中采用污染损失法、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PCS)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对天然气与火力发电厂环境效益进行计算,其中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价值标准见表4,天然气电厂相对于燃煤电厂的环境经济价值见表5。采用上述方法研究表明:在此指标下,天然气电厂与相同容量的燃煤电厂相比,其环境价值低17.99分/kWh。在浙江当前电煤与煤电机组运行水平下,燃煤发电成本大约为0.18元/kWh;在当前的气价与燃气机组运行水平下,燃气发电成本大约0.64元/kWh,计入环保价值后的天然气发电价格仍然比燃煤发电高30分/kWh左右。天然气发电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发电和外送电,未来浙江天然气价格可能只升不降。在经济调度原则下,天然气发电相对于其它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可控性、可调峰性的优势难以体现。

3影响浙江省天然气发电的因素

天然气发电的发展和前景除了受能源需求量和各种燃料的比价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环境政策的影响。

3.1价格联动不均衡,气电价格缺乏竞争力受到全国的影响,浙江省的天然气价格同样在不断上涨,浙江省政府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多次推出气电价格联动政策,部分分担了企业上涨的发电成本,但电价上涨幅度仍然低于气价上涨幅度,对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压力。同时目前燃机上网电价已处于高位,上调空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联动机制还并未固定,面对气电补贴规模的不断增大,政府财政压力空前,如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气电价格联动机制是否能够继续根据,还不确定。下表为浙江某燃机电厂历年气价、电价变化情况表。

3.2气电双重调度,气源供应不稳定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2011年之前燃机电厂都是调峰类型项目,而2011年之后项目以热电联供为主。从调度来看,燃机电厂的发电调度权在电网公司,而气量配给权在天然气公司,从而形成双重调度状态,计划执行中经常出现“有电无气、有气无电”的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天然气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电厂用气在天然气分配次序相对偏后,天然气供应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在冬季等重点以保民用气为主的时段,机组正常保养用气也很难得以保证。

3.3天然气发电利用小时低,清洁环保效益未体现持续增长的燃料成本,使得天然气发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境被动。2013年,浙江省统调燃煤机组平均计划完成率103%,发电利用小时数达到6017h,而燃机发电项目的计划完成率普遍较低,以半山电厂项目为例,一期仅完成计划(3500h)的93%,二期计划仅为1000h,却还是只能完成98.8%,未能充分体现出天然气的资源稀缺、节能减排和环保高效特性。

4浙江省天然气发电的激励政策建议

电网方面。要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天然气价格、上网电价的联动机制,具体办法:原则上以3~6个月为一个气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气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10%(或者更小),相应调整其上网电价;如变化幅度不到10%,则下一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10%,进行电价调整;同时制订电力行业污染排放权立法和排污交易法,加强对电力企业污染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在保证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标的情况下,优化煤电与天然气发电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充分发挥天然气发电的节能环保效应。天然气方面。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是浙江省天然气发电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建设调峰储气设施,大力建设管道和相关基础设施,要求管道公司提供公开准入服务,从而给予地方配气公司、大型终端用户更多的选择自由,同时优先保证高效利用天然气企业(天然气热电联产、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的气源供应;天然气价格是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响天然气发电竞争力十分重要的因素(天然气燃料成本站发电总成本55%~75%)[2]。短期内依靠财政补贴与税收政策等补偿机制,但中长期对于未来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取向,以市场为导向必定是最终选择。要实现该目标,一是坚持以市场定价的原则,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尤其是在管输费上限价格规制、管道运输特许经营制度设计、管输费用标准的透明和公平性等方面,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实现天然气行业的有效监管。

篇5

 

1.机械电子行业概述

 

机械电子本身属于工程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很长一段实践机械电子属于机械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和重点课题,但在我国当下机械电子已经逐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也是我国机械电子行业得到较好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当下的机械电子行业主要包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和机电融合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发展优势特色装备产业等行业,而在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的工业经济预测认为,机械电子行业的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这也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子行业本身所蕴藏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中,这一行业还支撑着我国机械行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开速发展,这种功能大发挥是由于机械电子行业在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之间架起了一座高效益的桥梁,而这一桥梁的架设也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1]。

 

2.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

 

为了能够对我国新时期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更好的论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我国当下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以此明晰我国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不足之处,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资料,对我国当下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

 

2.1企业管理方面

 

在我国当下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中,我国当下机械电子企业众多,但在企业管理中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切实影响着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相关发展。具体来说,在我国当下一些企业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先进的机械电子企业中,这类企业必定已经拥有一定市场基础,而在未来企业必将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很大一部分机械电子企业面临的发展举步维艰、濒临破产的现状,也与这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能力以及资源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机械电子企业必须对自身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环境,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

 

2.2人才制度方面

 

在我国当下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中,机械电子企业存在的高端人才匮乏,机械电子产品研发、营销、管理方面人才的短缺,使得机械电子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与创新中受到着很大的制约,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整体发展。上文中我们提到了机械电子行业属于跨专业学科,这也就是的机械电子行业本身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高,但在我国当下高校所培养的机械电子行业人才中,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不足等问题极为常见,这就使得我国机械电子行业人才缺乏现象极为严重,这一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就将一日受到制约[3]。

 

2.3资源技术方面

 

在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中,资源的短缺问题影响着机械电子类企业的发展,这里提到的资源,指的是现金、企业产品后备资源、产业后备资源等方面,而这些资源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机械电子行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的受阻,制约着我国机械电子行业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的脚步。此外,我国机械电子企业本身缺乏的占率思维,也使得机械电子行业缺乏成长与创新的空间,这也对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与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3.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上文中我们对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了解,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资料信息,对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发展方向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3.1产品创新

 

在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创新中,产品的创新是这一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而想要通过产品创新实现机械电子企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通过完备的市场调查辅助产品的创新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企业产品创新的顺利进行。而通过产品的创新,企业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需求,这就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将得到有效提高,机械电子企业自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创新发展[4]。

 

3.2资源创新

 

为了能够较好的保证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发展,机械电子企业还需要通过资源创新的方式,为自身的发展铺平道路。在具体的机械电子企业的产品开发中,资金、人才以及信息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必须进行资源创新的原因所在。在具体的资源创新中,企业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与方法,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并将资金用于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环节中,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从社会中吸纳机械电子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够保证机械电子企业产品创新开发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

 

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机械电子企业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我国当下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中,很多企业都会在自身发展中积累许多知识产权资源,但由于我国政府与民众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这就导致了机械电子企业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导致了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屡屡发生,而想要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机械电子企业就必须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通过法律手段真正严惩盗用知识产权的企业。此外,企业还需要对自身技术创新工作予以严格保密,并在第一时间申请产品专利,这样才能够保证机械电子企业较好的创新与发展[5]。

 

篇6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篇7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bank outlets;marketing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57-02

0 引言

商业银行实现营业网点由传统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便于有效提升营业营业网点的综合服务及营销能力。银行营业网点,作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布局的合理性及功能定位的准确性与否,反映了一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策略。目前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营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营业网点功能定位的准确性,都非常重要,否则就会与现实市场需求形成一定违背。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体金融大环境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各方因素的配合,包括加强团队建设与销售管理、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销售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做好客户转介、资源上向销售倾斜、解决大堂经理、高柜、低柜以及客户经理四者彼此职能分割问题等。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强化营业网点建造格局

营业网点内部物理格局建设是实现营业网点转型再造的基础设施,应按照“客户分层,营业网点分类,功能分区,业务分流”的要求,划分出营业区、理财区和自助区等。各营业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对现行业务进行整合,有效区分不同业务,分类设置窗口,缩短柜台办理时间,提高柜面服务效率。营业网点内部格局转变其方式主要要围绕有利于差异化服务和交叉营销的开展,由传统的柜台封闭式向功能分区开放式转变,为客户营造一种与银行专属服务人员舒适安心的沟通环境,并通过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搭配,提高目标客户的满意度和金融业务需求“回头率”。并且优化大堂陈设,需将大堂经理位置变换至方便大堂经理观察客户、及时招引客户的方位。在客户视线关注点中增加产品宣传栏,在低柜后增设产品墙,在大堂向外侧增设产品栏,加快LED产品信息更新频率。增加大堂内产品宣传折页的布设,利用产品陈设的重复增加客户对产品的

关注。

2 优化营业网点劳动组合

营业网点作为银行最基础的经营细胞,是服务广大客户的主阵地和竞争市场的桥头堡。加强营业网点功能的转变,优化营业网点劳动组合,一是提升自助设备使用率,使大堂经理等客服人员有效分流客户到相应区域办理业务,解决营业网点服务设施不足、功能老化问题。二是通过优化劳动岗位组合,配齐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及理财经理,实行弹性窗口工作制,通过配置对讲机或畅通手机,使营业网点负责人、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和柜员实现无缝对接,有效缓解客户排长队问题。三是优化营业网点内部业务流程。将大堂经理作为营业网点管理的核心角色,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现场管理“中心”人物的作用,利用网银、流程优化、低柜办小额现金业务等手段,及时进行客户引导分流、推荐分层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维护营业现场,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四是强化营业网点规范服务,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柜员在营业前必须保证充足的办公用品、凭证,杜绝中途寻找所需用品或凭证,增加业务处理时间。并且加强营业网点业务流程再造的调研工作,密切关注日常营业过程中客户流量的变化,根据高峰低谷时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弹性窗口设置”,最大限度地利用柜台资源,减少客户的排队时间。同时,各部门强化服务工作,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营业网点绩效考核办法,推动促进营业网点全面转型。

3 整合销售人员队伍

为进一步开展客户分层维护、客户转介工作,需改变部门分割,并对各类销售人员的职责进行再调整、再明确。如将销售人员的职责从以产品划分逐步过渡到以客户群划分,根据客户性质和级别将维护职责明确至管理层、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客户经理等岗位;调整高柜人员工作职能,将高柜人员职能从单纯的现金业务调整为综合柜员,体现差异化服务;将低柜人员的职能从单纯的非现金业务调整为以理财服务为主;将大堂经理的非销售性工作转移到后台,增加大堂经理的大堂销售时间等。同时量化销售管理,不能对每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为了掌握每名员工真正的工作量和负载情况,需要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对每名销售人员的工作量予以量化,并将其作为决策的参考数据之一。

4 加强营业网点人员业务培训

营业网点转型作为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转型发展人为先。人是营业网点发展的主体,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团队前行的助力源,就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营业网点转型,一方面组织一线柜员对信用卡、电子银行、远程授权系统等在内的多项业务培训,从而全面提高柜员的业务能力,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对一些中间业务、新业务的操作流程要求柜员熟练掌握,勤学苦练,提高服务本领,从而尽可能缩短每笔业务的办理时间。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业务考核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一线柜员的工作潜能。将业务量纳入绩效工资考核,真正体现收入靠贡献,形成了“让”为“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引导基层员工自学成才,为充实营业网点专业队伍、加快营业网点转型步伐创造条件。

5 营业网点营销方式多样化

充分激发营业网点人员营销积极性,引导营业网点做大做强。一是加强公私联动、交叉销售等指标的考核,完善客户互荐、产品捆绑和分润机制,促进客户整体营销和全产品线销售。二是整合经营性机构专业技术序列,提高从事客户关系维护的营销类员工的等级和薪酬标准。对客户经理和营业网点从事客户关系维护的营销类员工,实行统一资格准入、绩效考核和薪酬等级动态管理。三是完善业务品种,扩大经营范围。要求具备条件风险防控措施到位的营业网点全面开办各类业务,使营业网点真正成为产品与服务的展示窗口和销售渠道。

6 营业网点经营多元化

银行营业营业网点要经营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效率;在产品创新上,通过融资渠道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继续灵活运用“信托+理财、理财委托贷款”等创新模式,强化信贷资产流量管理,做大做强表外业务,实现资产业务转型。同时,继续发展特色产品。重点抓好保险、信用卡分期付款、法人理财、贵金属等市场基础较好、即期成效明显的业务。重点加强电子票据推广应用,选择重点客户针对电子票据的亮点开展重点营销,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客户的信赖;在优化结构上,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新增贷款优先投向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和客户,满足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中小企业、个人和贸易融资等需求。积极拓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等新兴信贷市场,逐步提高融资份额和比重。重点围绕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供应链、产业链、大型商品集散地、核心客户上下游等客户群体,设计个性化的融资方案,争取优质客户群。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风力发电机设备向大型化发展,风机叶片所用材料已由木质帆布等发展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由于玻璃钢叶片材料因为其重量轻、比强度高、可设计性强、价格比较便宜等因素开始成为大中型风机叶片材料的主流[2]。目前,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成型方法有预浸成型和真空灌注成型两种方法。

预浸成型是把增强纤维浸渍在树脂基体中制成的预浸料片材产品,是复合材料的中间材料。预浸料成型方法是将铺层按设计要求的顺序,将预浸料铺放在模具内,然后用真空袋将尚未成型的制件密封,抽真空,排除夹杂在铺层内的气泡、挥发气体和袋内的空气,按最佳的固化工艺参数固化成型,工业用预浸料固化温度通常为80℃到120℃之间。预浸料成型法可以提高叶片性能、降低叶片质量,对于40m以上的叶片,目前仍有丹麦维斯塔斯集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及西班牙的歌美飒在使用[3]。

真空灌注成型工艺是将纤维增强材料直接铺放在模具上,在纤维增强材料顶上铺设一层脱模布,脱模布通常是一层很薄的低孔隙率、低渗透率的纤维织物,脱模布上铺放导流网,导流网为高渗透率的介质,导流管分布在导流网的上,然后用真空薄膜包覆并密封。树脂通过进料管进入整个体系,通过导流管引导树脂流动的主方向,导流网使树脂分布到铺层的每个角落,固化后剥离脱模布,从而得到密实度高,含胶量低的结构铺层[4]。

随着海上风电的逐步推进,叶片也在逐步的向大型化发展,一些新的材料和成型的方法也被逐渐应用于风电领域。比如碳纤维、高模量纤维等新型增强材料的引入,另外各个叶片生产厂家也在竭尽所能的利用工艺方法的创新,新材料的使用,实现使叶片向轻量化、大型化发展,同时为了解决大型化带来的运输问题也进行了结构的创新。

1.创新的成型方法

西门子公司在其一次性成型的专利中提出,该公司利用芯模的方式实现了叶片的一体化成型的工业转换,并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具体的方法是通过通过两个模具型面和其中的芯模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在型腔里面随形铺放纤维材料和芯材。通过在型腔内建立起的真空体系,基体材料通过铺放在模具下部边缘的导流管注入模具内。以此,当生成的流体前峰到达叶片后缘边并从胶液溢出口中渗出时,表明灌注已经完成。该方法突破了现有叶片通过两个半片分别成型然后使用胶黏剂粘接的传统成型方式,不仅减少了胶黏剂的使用量,而且是叶片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时也减轻了叶片的重量。

2.新材料的投入使用

为了使同一功率的发电机组发出更多的电能,客户要求叶片尽可能的加长,因此1.5MW机组叶片已经超过43m。而叶片长度增加势必增加叶片的重量,叶片重量对风机运行、疲劳寿命、机组的基础要求,都有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大型叶片,刚度也是主要问题,叶片既要加长又要减轻重量,同时还要满足设计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为此,新型的增强材料就被引入叶片生产行业,比如碳纤维、OCV公司的Hepex-tex TM系列玻纤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是玻璃钢的2至3倍。大型叶片的生产材料采用碳纤维增强可充分发挥其高弹轻质的优点,与全玻璃钢结构相比,采用碳纤维/玻璃钢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叶片可减重20%至30%;采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降低叶片质量约40%。而且,碳纤维比玻璃钢还有更重要的特点,就是可避免叶片自然频率与塔架短频率间发生任何共振的可能性,因为碳纤维有振动阻尼特性[5]。

由于碳纤维的制造成本高,叶片的一次性使用量大,所以在碳纤维生产规模还不够大、价格较贵的情况下,目前大多采用碳纤维和玻璃钢的混杂方式。比如在叶片的主梁结构上使用碳纤维但是在其他部位仍然使用E玻纤/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H玻纤的性能比E玻璃强度提高30%、模量提高17%,线形热膨胀系数低于30%、耐振动性能提高10倍,用于风电叶片时比E玻璃减重增加10%、叶片长度增加6%,关键是其价格较碳纤维要低很多。现在很多设计公司或是叶片生产厂家均在关注这一高性能纤维在实际运用情况,并希望在新的产品中能够采用这一新型高性能纤维以期达到较好的减轻重量并增加性能的效果。

3.新型的设计方法

随着叶片的长度越来越长,大型叶片的运输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叶片本身的特性在运输过程中已经超长、超高、超宽,而且现在的风场很多都是在山区运输的道路高低起伏,容易使叶片在运输途中受到损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摆放在叶片厂家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重庆海装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透露,该公司发明了一种可以分段运输的叶片,这种分段的成型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了叶片运输难的问题,但是对两个分段连接处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在实际的工况下进行验证。

4.前景展望

风力发电具有资源再生容量巨大、无污染、综合治理成本低等优点,是未来新能源电力的发展的一个主要分支。而在风力发电设备中叶片属于核心部件之一,其造价占整机造价的1/4左右。虽然这两年风电的发展遇到了寒流,各大厂家都呈不同趋势的业绩下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风电必然还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大多数叶片厂家不具备独立开发的能力,仍以购买国外设计公司的设计为主,未来如果想迎来更大的发展,更多的机会,一方面需要国内整机对自主设计的产品予以更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叶片厂家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加大对技术开发上的投入和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万琨,张志英,李银凤等.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潘艺,周鹏展,王进等.风力发电机叶片技术发展概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48-51.

篇9

电线电缆行业虽然只是一个配套行业,却占据着我国电工行业1/4的产值。它产品品种众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电力、建筑、通信、制造等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密切相关。由于电线电缆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因此行业的生产厂家众多,产品多集中在技术含量偏低的产品,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

电线电缆是典型的“料重工轻”行业,原材料的价格往往占总成本的70%—80%,除受国内、外市场缩水的影响,铜价大幅波动也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困难。企业数量的泛滥带来了行业秩序的混乱,价格战依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法宝,质量风险加大,由于缺乏研发能力,只能在低端产品上做文章。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尚待提高。

二、电力电缆主要产品特征

电力电缆类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在导体外挤(绕)包绝缘层,如架空绝缘电缆,或几蕊绞合(对应电力系统的相线、零线和地线),如二蕊以上架空绝缘电缆,或再增加护套层,如塑料/橡套电线电缆。主要的工艺技术有拉制、绞合、绝缘挤出(绕包)、成缆、铠装、护层挤出等,各种产品的不同工序组合有一定区别。产品主要用在发、配、输、变、供电线路中的强电电能传输,通过的电流大(几十安至几千安)、电压高(220V至500KV及以上)。

三、电力电缆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1、1KV及以下低压电力电缆尽管仍旧以PVC电缆为主,但是低压交联电缆逐步取代PVC电缆的趋势将有所加强,温水交联电缆应用量将会增加。低烟无卤阻燃电缆将有所发展。

2、6—35KV中压电力电缆仍是交联电缆占统治地位,预制式电缆附件得到更广泛应用。

3、110—220KV级交联电缆应用量将超过充油电缆,需要完善附件成套供应能力。充油电缆国内应用量减少,应增加充油电缆出口数量。

4、超导电缆研究应起步。对基本结构、工艺制作、性能测试及超导连接进行研究,争取制作出样品。

四、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产能分布概况

目前,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竞争十分激烈。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为3399家,更小规模的企业则更多。私人控股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私人控股企业占据了全行业62.3%的工业总产值。外资企业在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广东、浙江、江苏是我国电线电缆生产企业最为集中的三个省份,此三省份总数量超过了全国总数的50%。除此三个省份外,上海、河北、山东、辽宁省电线电缆企业数量也比较多。电线电缆企业在华东地区最为集中,企业数量超过全行业企业总数的一半,中南地区内的电线电缆企业也比较集中,达到27%,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占10%、6%、4%、和2%。我国电线电缆企业仍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全球化、市场化的洗礼,才能出现一批具有规模的、市场竞争力的百强企业。

五、线缆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缩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应尽快科学制定应对策略,积极谋求新突破。首先,企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进行电线电缆产品结构与市场策略调整;其次,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促进理性竞争;第三,加大国内电线电缆产品品牌的推广力度;第四,提高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第五,进一步提高电线电缆产品差异化竞争,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线缆新产品。

篇10

一、在发展观念上,从战略高度系统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核心技术新、市场需求新、发展模式新等特点,要抛弃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要从战略高度系统认识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1.用发展眼光看待动态产业,找准和培育有潜在优势的先导性产业

第一,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日新月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全球产业体系中动态筛选,具有战略影响、新兴涌现、持续扩散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其核心技术是高频演进、动态发展的。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就是产业创新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也会作出适时进行调整。

第三,我国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异性。从我国东、中、西部来看,地势由低至高,资源禀赋不同,技术落差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产业同构表现为产业雷同,产业小而全,小而不优,技术含量小,各地竞相拚资源。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中,一定要落实产业的科学发展,选准、找准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立足产业链的高端,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成区域的先导产业。对部分省(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对比分析。见下表:

四省(市)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比表省(市)

产业1

产业2

产业3

产业4

产业5

产业6

产业7

产业规划目标(2015年)

湖南

先进装备制造

新材料

文化创意

生物

新能源

信息

节能环保产业

年销售1.5万亿元

湖北

新能源

节能环保

电动汽车

新材料

生物医药

信息

 

50亿元的企业40家,1万亿元

广东

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新能源

新材料

节能环保

 

 

500强项目,万亿元

上海

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业

生物

新能源

新材料

 

 

产值规模实现翻番

2.用多维视角瞄准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

维度一: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认同感,对要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产业范畴与产业目标定位十分重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要锁定位于:“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从定义上看来理解容易,但实际中区分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难度的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维度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发挥产业与产业间的协调与协作。新兴产业从产业特征来讲,是高风险行业,具有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大、初始投资高等特征。从技术成熟度和产业成熟度角度分析,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或培育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新兴产业特别是需要新科技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时间跨度可能很长。

维度三:国际、省际。

省际间发展既要有竞争,但要强调协作。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任务非常艰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着总量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配套能力差、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各区域应抓住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以项目促进企业,企业带动产业,产业集聚产业群,逐步形成主导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当然不是全国各地都要同时搞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有些地区明显不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3.认识产业发展客观现状,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有其的一般性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有自身固有特殊规律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带动性强的特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有自身的规律。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性障碍,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重大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对初始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网络效应和客户嵌入性。因而,报酬递增规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和发展的支配规律。

二、在发展路径上,改变技术发展路径探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低碳化、生态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1.明确发展低碳技术(或无碳技术)的技术路线,强化实施项目工程

第一,低碳技术的产业化,低碳技术将成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信息、生物和现代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作为经济的主体带动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知识化、低碳化、生态化。

第二,物联网、智慧网络将成为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进入技术革命的转折点后,信息技术创新的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感知网、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

第三,要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工程实施。市场是选择和培育型新产业的基本力量。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低碳技术路线上,切实抓好项目工程的落实。

2.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浪潮,但是只有当重大科技创新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后,才能最终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相伴随的,是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出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制度和政策结构的重大变革。

3.培养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市场

集群(cluster)是指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的地理集中现象。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层次之间的组织形式;由于集群促进了不同维度、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助于经济发展。

面向市场,培育市场需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三、在发展方法上,要整合各种资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整合是一种管理能力,也是一个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新的技术体系的采用,对产业成本构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生产要素集聚等机制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充分发挥系统资源要素的整体功能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的形成,与一般产业经济的学科发展有其关联性和类同性,但作为以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经济体系还是有其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如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进行结构性分析,就会发现若干要素对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的系统要素的整体功能作用,促进产业的发展。

2.高度重视产业链条的整合

遵循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培育和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创新—实用产业研发”的完整链条,系统整合国家乃至全球的科研、设计和高技术制造能力,探索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组合机制,才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方式。在我国目前现有技术、品质、资金、规模实力情况下,完全有能力进行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实现从单纯追求技术领先,向以合作、合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平台。从追求技术诀窍向寻求合作、整合创新资源的方向转变i。

第一,加强企业内部、外部资源的整合。通过全球化搜寻、整合创新资源,采取兼并重组、购买专利、技术外包等多种手段,总揽全球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第二,实施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整合战略。战略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直接推动力,随着重大技术的突破,新技术创造出新的需求,产生新的供给。技术和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战略产业的形成。主导企业和品牌制造商是整个产业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

整合的目的在于协作与合作。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战略研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3.破解产业投资“瓶颈”

投资一直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将打破这种“瓶颈”放到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持久、有效的投入机制,其关键就在于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第一,健全投融资和风险规避机制,构建适合新技术革命内在要求和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第二,积极探索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三,以政府引导、民间跟进作为新兴产业投融资的主要模式,发挥政府自主创新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健全自主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4.求解“体制约束和需求约束”两大难题

第一,创新产业体制

创新出活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方法不能用老的体制、老的办法来发展新兴产业。要围绕产业链完善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集中横向或纵向的优势兵力重点攻关。进一步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打破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发挥转制院所技术领军和行业服务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科技、经济和金融协同推进机制。

第二,捕捉市场需求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土壤与根基。市场需求的发现和创造,研发人员、企业与企业家发挥着核心和主体作用。研发人员、企业与企业家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随时能捕捉到市场需求。对现实需求一般容易发现和掌握,而对于潜在需求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判断能力。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虽然有明确意识的欲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明确的显示出来的需求。一旦条件成熟,潜在需求就转化为显现需求,为企业提供无穷的商机。

篇11

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信托行业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托资产规模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信托资产规模突破了10.10万亿,在2013年三季度的时候已经到了10.13万亿,是首次突破了10万亿,去年年末的时候总资产已经是10.9万亿;与2012年7.47万亿同比增长了46%,继续维持高增长态势,从信托资产来源来看单一信托达到69.6%,增长了1.3%,集合信托占比是24.9%。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集合信托是一个主动管理的信托,它的规模占比是在下降的,一旦集合信托出风险,信托公司风险兜底繁杂,信托公司对做主动管理型信托其实也是报了一定的谨慎态度,所以导致集合信托的占比是在下降的。

二、信托行业的规模增速放缓

信托规模在迈入10万亿之后,会不会迎来行业拐点,其重要的表现是因为它的信托资产增速在放缓。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13年底,中信、中融等45家信托公司2013年实现总收入是662亿,增长了25%。虽然净收入保持增长,但是盈利增速出现下滑,但是中融信托在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是49亿,同比增长32%,但是在去年上半年它的主营业务收入是18%,所以它的增速已经下来;平安信托在2011年和2012年的时候净利润增速都保持在40%以上,所以整个规模增速环比下降是比较厉害的。同时信托公司对主动管理型的业务也比较谨慎,集合类信托占比在下降,这些都是信托行业是否迎来拐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房地产信托迎来兑付高峰

根据信托网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房地产信托在2010年到2012年的时候呈现井喷式发展,2011年房地产集合信托到期规模是544亿,2012年是1574亿,2013年是1974亿,增长规模是非常大的。虽然它在2013年的时候集合信托是1974亿,但是包括单一在内的可能达到3000多亿,所以2013年到期规模是非常大。从2011年数据截止到2013年的11月份,跟整个房地产行业2013 年1974亿集合信托到期规模相比,房地产信托的兑付已经过去。

四、信托公司的通道优势在不断下降

从2012年开始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都可以做类信托业务,根据信托数据2013年6月份的时候券商资产规模是3.4万亿,其中通道业务是2.5万亿;基金子公司整个通道业务约为1000亿,也就是说有将近2.6万亿的通道业务是被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占据。

与资管相比,信托的劣势主要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成本高;是相比券商和基金子公司而言,信托公司的通道费率是过高的。像券商资管业务只需要1%的风险资本,在做项目的时候通道费率一般都在万分之三,基金子公司开展业务时,不受净资本限制,基金子公司应该比券商资管还要小。但是信托在这个银信合作中计提比例超过10%,故费用高。单一的可能在千分之一左右,但是集合类的收费普遍在4%到6%之间,所以从这个收通道费率来看,其通道劣势明显;

(2)监管严格;因为银信合作监管比较严,2013年8号文出来之后,银信合作整个监管都控制的更严;因为跟银行统一受银监会监管,所以监管来讲很多业务都开展不了。但是有一点券商和基金子公司这些加入通道业务竞争的同时,信托公司经常找基金子公司还有券商资管合作,像现在银信合作与银证合作都成为信托公司规避监管的手段。

五、信托兑付风险错综复杂

(1)兑付周期密集。2014年信托产品总体是迎来集中兑付期的。根据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将近2467支集合信托产品到期,到期规模是455亿。从到期时间来看2014年的5月、6月、7月是兑付的高峰期,分别有263款、254款、274款的信托产品到期,涉及规模达到488亿、472亿以及440亿,所以需要关注信托行业的兑付情况。

(2)房地产信托风险向下游转移。从房地产信托出现兑付危机的地区来看,大多都是三四线城市较多,融资主体全部都是民营企业背景,而且多数是实力非常一般的。2014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如果被逐渐被挤出,可能会酝酿一些崩盘风险,房地产信托的投资者最好谨慎买入投资以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也谨慎挑选交易对手,尽量选择一些本身实力比较强的。

(3)平台类信托风险加剧。2014年平台类信托因为2014年地方政府迎来债务偿还高峰,根据审计12月底发行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2014年到期需要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到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21.89%,是2.38万亿。“借新还旧”依旧是地方政府主要的偿债资金来源,所以买平台类信托需要提高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风险评估,最好综合考虑一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负债情况以及政府的信誉。

统观整体全局,如果信托产品如果密集到期,既增加了信托公司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对于信托公司的风险把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托公司也可能面临更强的刚性兑付压力,所以投资者也需要关注信托公司的运营动态,对集中到期的信托产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对信托产品的筛选能力,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步子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参考文献:

[1]左毓秀,史建平著.信托与租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篇12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篇13

在曾庆军副司长的发言中,对于现在我们所讨论的“三网融合”做了概念的界定,即指电信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技术功能趋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这是一个适应中国本土特色的概念。事实上,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可以追朔到十年前关于“三网合一”的讨论。

国外网络融合的概念,最初并不是因为技术发展而是为了打破垄断性的市场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开始逐步形成,1996对于1934年《联邦通讯法》的进一步修改,打破了广电、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界限,让所有人都可以开展电信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这是美国网络融合发展的开始。而我国的三网融合却不尽然,“我们主要是在现有的国家的部门分工和行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来创造一个为用户更好服务的一个机会,也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既包括广电行业,也包括其他的行业。”曾庆军副司长如此解释。

今年6月,我国已经批准了在北京、大连等12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目的是以广电和电信业务相互进步,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以网络升级改造为重点,同时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实现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同时也强调要坚持行业的分业监管和共同发展,广电和电信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分别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同时鼓励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广电的三网融合任务

既然广电与电信都需要承担起三网融合的任务,那么三网融合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广电在其中又应该扮演起怎样的角色?曾庆军副司长也给了与会者一个明晰的答案。

要实现三网融合,有以下几个任务需要实现:一是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接入,正是由于我国三网融合的概念和国外的以打破垄断、修改法律为契机的网络的融合有所不同,所以在现有部门的框架下,还是鼓励双向业务接入为主。有线电视网可以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输业务和其他的电信增值业务,电信网可以提供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的传输业务,广电部门负责建设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根据总局的统一安排,节目的集成播控按照全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联合建设,共同运营和管理,初步实行两级架构,中国网络电视台组织建设中央平台,地方电视合建立试点分区平台。第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监管部门对于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有效监管,在三网融合试点阶段加强网络改造和统筹规划,组建国家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广电总局已经成立了筹备领导小组,正在紧张调研和制定组建方案,将来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和统一管理“四个统一”。

而对于广电行业来说,尤其是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建设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目前广电总局已经颁布了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技术要求,对框架建设、业务平台搭建、网络终端生产、运营支撑、安全监管以及宽带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局要求大力推进有线网络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在2010年年底以前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覆盖率都要达到本地区城区的90%以上,全部区域的70%以上,要做到全城全网、全数字化、全功能;同时还要求注意创造新的服务业态,提高运营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以高清电视和互动点播为主的发挥有线网络在视频服务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可视交互、在线交互、电视理财、网络教育等新的业务,同时为开展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电话开展业务做准备,构建与现代或者将来数字国家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高整个有线电视行业的服务能力。

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广电行业的“三大准备”

在讲话中,曾庆军副司长提到,“在三网融合过程中还要注意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的任务的连接,同时要以推动全行业的升级和为适应将来数字国家的发展,创造基础和思想准备。”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完成四大方面的准备和调整。

第一,思想准备。过去广电行业的发展目标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提供电视服务,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来构建的有线电视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广电行业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定位和业务承载。因此,要实现转型和调整,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与三网融合的发展进行对接,所有广电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先从思想上进行积极调整,做好充分的转型、升级准备。

第二,技术准备。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为1.75亿,但是实现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只有7千万左右,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双向网覆盖的用户数量为3千万,覆盖率不到20%;其中真正开通了互联网接入双向业务的只有5百万左右,占总用户的3%左右。这些数字和现实条件凑成为了广电行业进入三网融合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推动的制约因素,也是广电行业进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所需要完成的准备和基础。

第三是业务准备。目前广电行业更多的只是提供单一的按频道收看的广播电视节目,新业务的开展相对比较滞后,节目内容包括服务的内容还与真正用户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第四是机制准备。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有线电视网过去都是由各地、各级广电系统管理,各自进行独立运营的。于是也就产生了主体多元、规模化程度低、产业格局无法形成的问题。与此相应的是,广电网络运营商的服务意识方也相对比较简单,服务质量也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充分面对三网融合过程中

带来的四个变化

广电行业的三网融合步伐之所以能够积极、稳步的推进,除了来自政策上的指引和有效规范,行业实践者的探索也作用巨大。在第三届广电行业发展趋势年会上,杭州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副总裁赵志峰作了“杭州数字电视全媒体的融合探索”的主题演讲,从华数的实践中提出了广电行业三网融合过程中的“四个面对”,即面对业务变化、网络变化、竞争变化和市场变化。

第一,网络的变化。广播电视网在最初其实被成为“有线电视网”,这个网络几十年来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定式,在面对三网融合所提出的光纤到户的要求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对于竞争方通信行业来说,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较大的优势,广电行业如今如何面对这样的竞争,获取自身的优势是在走向三网融合时需要面对的第一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