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

篇1

一、遗传单一性的危险

随着人工林的发展和比重加大,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对天然林及其遗传材料的压力, 另一方面不能不担心遗传单一性的危险。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纯林,在造林中大量引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外来树种,不加限制地大量使用单一无性系造林,都会引起遗传单一性的危险。我国许多重要造林树种,早已失去了天然基因资源,无疑使优良遗传品质种源的收集,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当前人工造林中,使用遗传品质改良的种群比重正在加大,对森林遗传品质进行人为 的控制,导致“野生”种群的利用逐渐转向比较“进化”的种群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因频率随具体需要而变化。在这些新的种群中,因对选择亲本材料的基因库受到限制,然后 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的选育,淘汰很大比例的原始群体,其遗传基础常常被限制在很窄的范 围内,多样性的流失。将导致有利基因或基因综合体的丢失,在育种群体和种子生产群体中出现近交或共祖现象,近交将会降低生产群体的适应力,随着育种世代的发展,遗传基础愈趋变窄,导致遗传改良活动走进死胡同,这是林木多世代改良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遗传多样性的缩小和丧失,所产生的有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物种遗传多样性水 平高低,直接涉及物种遗传基础的广与窄,并决定对环境条件波动的适应性大小,遗传基础广的,可塑性大,能对危险环境变化起缓冲作用,这种类群对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反之,遗传基础窄的,对危险环境变化适应性弱,要采取相应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也就是说,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遗传单一性威胁群体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要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已经摆脱濒危状态,必须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来取得证明。有些物种正是由于群体内基因交流机会减少,遗传衰退,个体之间差异很小,摆脱不了濒危的处境。这也就是说,种内遗传多样性或变异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其进化的潜力也愈大,有助于保持物种或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或可以减慢由于适应和进化所导致的灭绝过程。

二、遗传多样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保存稀有和濒临灭绝的树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丧失,是自然保护的基本任务。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在1990年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项目标,即①维护各基本生态过程和各生命维持系统;②保存遗传多样性;③保证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1年生作物还是多年生林木,无论是栽培还是野生植物,其遗传多样性保存问题是相似的,保护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存在具体差别,但大体上是相同的。其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

1、就地(原地)保存

就地(原地)保护是指在自然界生境内的保存,即在自然生境内保存目的树种的片林或混交林,以防止通常来自人类活动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都兼有就地保存基因库的功能。它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其主要优点是保护了生态系统,林木可继续进化,如辟出一小片永久性样地,长期监测种群的变化。其基本原则是要求保存足够的遗传多样性,使物种得以充分发挥其进化潜力。生态系统的保存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而遗传资源的保存不同,不必保存大量含有同样所期望基因综合体的个体,主要需要管理保护的林分,能维持理想的遗传组成传一般几千株树就足以建立有效基因库有即能够保持自体更新能力的群体。同时,要注意对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的保护,因为在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可能不同于主要群体的基因频率,可能产生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变种或生态型。

2、迁地(异地)保存

迁地(异地)保护是指在人为条件下把森林遗传资源收集并带到其生境之外的地方 进行保存。它是栽培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如品种(种质)资源库,近缘野生种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心、树木园、植物园等。由于受经济制约,通常只限于对优良树种或潜在价值明显的树种。如主要造林或商品性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其目标可区分为保护原始群体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的静态保存,进化保存和选择性保存,随着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的不同,通常迁地保存的几种形式为:通过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建立无性系库,对种子易于保存的树种建立种子贮藏库,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离体保存库等。

3、离体保存

离体保存是指利用种子、花粉、根和茎的组织或器官在贮藏条件下来保存。近20年来,全球有50多个国家建设了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的低温种质库。由于种子贮藏库还不可能保存所有树木的种子,有些树种种子又不耐贮藏,故保存的重点只能限于主要的造林树种、育种材料和珍稀濒危树种。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林木种质的保存有2种形式:

篇2

根据野外实地采样,室内整理分析可知白龟山水库主要草本植物群落(表1)及每块样地的草本植物多样性状况。

2.1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即库区上、中、下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实地调查的16个样地中1-5号样地为水库下游样地;6-8号样地、14-16号样地为水库中游样地;9-13号样地为水库上游样地.对表2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得到:上游草本植物种类只有9种,中游草本植物种类为12种,而下游草本植物种类有13种之多.因此,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有上升的趋势.

2.2库区横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库区横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即从水域到陆地(依次为近湖岸、中湖岸、远湖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表2中样地1-16,每个样地中的小样点1-2为近湖岸,3-5为中湖岸,5-7为远湖岸.植物群落的高度与湖岸远近关系由图2表示.对表2进行整理,得干扰因素与湖岸远近关系如表4.表4中近湖岸样点所受干扰因素中16个样点为水淹,14个样点为轻度水淹,水淹占近湖岸所有干扰因素的88.22%;中湖岸所受干扰因素较少,仅占33.33%;远湖岸受踩踏的样点为24个,受火烧影响的样点11个,踩踏和火烧双重影响的样点2个,分别占干扰因素的64.86%,29.73%,5.41%.因此近湖岸主要受自然干扰水淹为主,远湖岸主要受人为干扰踩踏和火烧为主,中湖岸受干扰影响最小.由于无干扰时,草本群落自然生长,高度为自然高度,物种最多,遵循自然演替规律;有干扰时,草本植物受到影响,一般会变矮小,一些物种可能会消失,物种多样性下降.因此,草本植物的高度和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成正相关。据图2及表4可得:①近湖岸草本植物群落高度较低,长势较差,主要原因为湿地水淹等自然干扰因素影响所致,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②远湖岸近道路草本植物群落高度最低,长势最差,一方面是其获得的水分和养分过少,并且长期受到火烧、踩踏等人为因素干扰,造成远湖岸近道路草本植物稀少、矮小,草本植物多样性较少;③中湖岸草本植物群落受水淹和人为干扰最小,并且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因此,中湖岸草本植物群落表现为高度最高,长势最好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应该作为湿地植被群落的重点保护区.

3结论与建议

篇3

1 植物多样性概述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营林技术,指的是在营林技术以及传统的林业技术等项目的基础之上,充分的结合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科学现状和现有的技术基础,以及技术和理论的结合,并且通过相关科学化手段的应用,促进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以人为的方式控制植物的生长,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当前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已经逐步成为了林业工作之中的重点环节,而在实践操作之中营林技术是最为核心的手段之一,可以全面的实现林业生产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协调及共同发展,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建设。在相关工作当中还需要加强指导意义的分析,明确构建起植物生态群落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营造混交林木,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营林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植物病虫害是指对植物健康成长和发育产生影响,给林业带来严重灾害的虫害或者病害。这些植物病害或者虫害会损伤林业树种的品质,对森林的多样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要使植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必须采取积极合理的营林技术和管理。

2.1 首先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植物多样性被破坏。林业部门及营林工作者,必须树立“健康森林”的全新营林价值理念,把预防病虫害作为重点工作开展,改变传统营林工作的重视对病虫害的清除和治理;传统病虫害治理工作关注治标,应该更加注重标本兼治;传统反制手段主要是化学方法,应该引进生物防治方法,才有利于森林物种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治应该在科学的防治思想指导下,将合理、先进的营林技术积极推广。

2.2 做好植物的检疫与监控工作,力争尽早发现病虫害的苗头,避免发生灾害后再治理,尽量降低防治成本。我国的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生植物疫情的林区及时封锁,避免疫情扩散。此外,要加强对幼苗和其它繁殖植物运调过程的监管,真正将病虫害概率降到最低。

3 营造混交林,构建良好的植物生态群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营林技术相关手段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之中的应用,可以明确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工作之中相关技术的重要性和基本的意义。而为了更好的营造混交林,还应当构建起科学化的、和谐的植物生态群,在当前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工作之中,不仅仅需要合理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了充分保障植物的多样性,不仅要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还要从平衡植物结构的角度出发,营造混交林,构建良好的植物生态群,促进各种植物的良性生产和更替。

3.1 林业产区要提倡多树种科学配置,比如喜阴植物与喜阳植物混合种植,使林业结构趋于合理和稳定,从而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2 对人工造林进行必要混交,因为混交林内的枯枝落叶层能够形成比较容易分解的腐殖层,可以使林区土壤变得肥沃,易于植物生长,保护植物多样性。同时混交人工造林,可以使得部分害虫由于失去了树木寄托而无法作祟,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3.3 还要注意苗圃建设,幼苗虽小,但是也可能潜藏一定的病原体和害虫,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这样才能保障出苗率,还要定期施肥、除草和抚育,以保障植物成活率。

4 坚种良种壮苗,克服条件不佳的弊端

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比如酸雨、雾霾、化学污染等,导致森林的土壤条件大不如前,林业生产人员普遍反映种树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更显严重。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就必须坚种良种壮苗,克服条件不佳的弊端。

4.1 合理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不同树种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它们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尽相同,将这些树种合理搭配起来种植,可以实现强势带动弱势,处于一个平衡的生长系统中。

4.2 由于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具备不一样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林业生产工作者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物种,采取各种选育措施。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少量引入外来树种。在混交树种方面,可以采取针叶与针叶、针叶与阔叶、灌木与灌木、乔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保证植物的多样性。

4.3 为了保障良种壮苗的充分生长,林区生产者还要定期对其施肥、抚育,在其周围安装监控摄像头,通过电脑及时了解这些壮苗的生长、发育情况,促使其显示出卓越的生命力。

5 实施封山育林,保障植物持续生长

封山育林“是保护和塑造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有助于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和牲畜对植被的破坏;能够使植物的持续生长得到有效的促进,此外这一手段还有助于逐步变单纯林为混交林。将过去稀疏的森林变成浓密的森林,从而使得多样性的森林体系逐渐形成。

5.1 采取封禁的手段。进行封闭式造林,尤其是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尽可能地阻止一切人为因素,禁止行人上山以杜绝破坏植物现象发生。

5.2 防止家畜的破坏。一般林区周围都会有一些家畜,林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些围栏的设置来阻挡这些动物的入侵,以防它们在觅食的过程中乱啃植物、践踏植物。

5.3 保护益鸟。一些捕食性昆虫和益鸟生存于森林之中,它们以害虫为食,因此林区要积极采取保护措施来使这些有益生物也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这些森林的朋友是我们保护植物多样性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保护植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如果植物群落失去了多样性,会给人类的空气和绿色生态建设带来破坏。我们林业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支持,营林技术人员应该不断改进技术、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用科学、合理的营林技术保护植物多样性,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篇4

1 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城市作为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在进行人工建筑规划的同时,又融合了许多自然因素,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生存环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在城市中建设了许多大规模的工厂,由于其本身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理工业废料、废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给生物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许多生物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致许多生物被灭绝。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设,土地资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栖息地就会逐渐减少,城市建设中留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生物无法在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逐渐消亡。随着生物的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城市本身的发展,给城市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但是,经过有效的调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虽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然而从认识的整体上而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护的整体水平未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化的措施,促使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面性的认识,促使其自主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城市的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保证城市生态平衡,为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能够保证当前生存区域的平衡性发展,并且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本身的科学性,通过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的发展。

3 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性应用

3.1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注重物种多样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在工作过程中,对不同物种在当前区域中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保证其引种和繁育工作的成功,为物种多样性的实现奠定基础。多样的物种构成对城市中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园林系统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灾害或者病虫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国白蛾这种灾害性的病虫害。

另外对各种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过对乡土性物种的科学性驯化,促使其生物多样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种类,从而实现植物上的多样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动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其的均匀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有效保证其整体的生态平衡性,保证其实现长效永续性发展。

3.2 在城乡交错区域进行园林绿化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增强其功能,首先必须保证各个绿化带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各个区域绿化带上的联系性,有利于各个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第二,在城乡交错的地带,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重要的分界线,在城乡交错地带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其实现各种动物之间的迁移活动不会受到限制,从而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城市实现健康高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绿化趋势是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的,乡土树种将更受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景观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4 结语

总之,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片面性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使人们进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运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并且为城市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提升城市整体的大环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福波.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5)

[2] 陈晓菲.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海绵城市景观途径探讨[J]. 生态经济. 2015(10)

[3] 邱玲,陈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认知评价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之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5] 张军,董彩丽,王崇,李治阳. 生物滞留设施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6(07)

篇5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篇6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生活空间,亦是人类彻底改造自然的一种人居环境。在城市生态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乡土及生物多样性原则(Native diversity),它强调城市绿地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城市绿地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因为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作为生物的栖息之地,其结构与动态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范围是市域――宜宾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两区八县,全境面积1329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宜宾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翠屏区、南溪区和宜宾县,现状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268平方公里。通过对宜宾市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了解其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缺点,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原则和目标,探讨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布局。

1 宜宾市自然概况和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总体现状分析

1.1 宜宾市自然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市域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总面积约13283平方公里,素有“川南形胜”的美誉。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整体地貌呈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低丘河谷地区兼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立体气候明显。

1.2 宜宾市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总体现状

1.2.1 物种多样性现状

宜宾市植物物种较丰富,是“植物王国”、“香料之都”、“药物宝库”、“茶叶世界”、“天然竹海”。全市拥有乔灌木86科205属435种,竹类13属59种,属国家或省级保护的树种有22种,其中有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银杏、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苏铁;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厚朴、水青树、红椿、香果树、桫椤、梓叶槭、油樟、润楠、楠木、红豆树、任豆,4种国家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川桂皮、化香树、鹅耳枥、罗汉竹。全市现保存各类名木古树1065株。

1.2.2 遗传多样性现状

宜宾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因此其遗传多样性也非常丰富。宜宾市目前的遗传多样性仅仅还只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并未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遗传信息的相关机构。

1.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由于多样化的地貌和气候类型,为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全市境内主要有森林、湿地、农田以及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各种低山常绿针叶林、阔叶林、竹林植被群落,亚热带阔叶林、灌丛、草丛植被群落,亚热带水果植被群落,亚热带竹林植被群落等。

1.2.4 景观多样性现状

由于宜宾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景观多样性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此外,宜宾市城市绿地涵盖了生态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多种绿地类型,使得城市绿地的景观类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1.3宜宾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宜宾市生物多样性总体现状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6点:

(1)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绿地结构简单;

(2)景观绿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

(3)自然生态系统弱,人工生态系统占主体;

(4)城区绿地组成结构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均匀;

(5)生态环境恶化,限制生物多样性发展;

(6)乡土植物保护的公众意识较弱。

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原则

2.1 科学分区原则

根据区域范围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分析区域范围敏感性,并依据敏感性的高低进行敏感性分区,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2.2 保护优先原则

根据规划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物种濒危程度,优先保护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的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古树名木及面临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和原始生境,最大限度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3 地域性原则

规划要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保护和构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态系统,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乡土植物,反映地域生态特征。

2.4 景观生态原则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创造差异化生境明显的缩影式景观,增加生物共存和密集程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2.5 分类保护原则

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主要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两种,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址等,而迁地保护则是利用少量的生产绿地,如苗圃、花圃和城市公园等场所。两者做到统筹兼顾,并与生境的保护相结合。

3规划目标

2.3.1 近期目标

采用建立宜宾市植物园、花木基地和珍稀植物迁地保护中心等方法,收集和保护乡土园林植物种群,强化乡土植物的引种、栽培、驯化与珍稀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园林植物从400种增加到6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到50%以上,突出地方植物群落的景观特色,使景观结构更加合理并促进鸟类等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地等植物群落中繁衍、生息,初步建立起乡土植物收集、保护和繁育的研究体系,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撑。

2.3.2 中长期目标

进一步丰富城市绿地的生态类型及其植物种类,有意识地增加鸟类的栖息地、动植物迁地保护数量和种群;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全面提高宜宾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园林植物种类力争达到7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到60%以上。

2.3.3 远景目标

继续强化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实施,达到城市绿地生态类型齐全、生物多样性结构合理的目的,使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达10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70%以上,建立起地方特色显著、城乡绿地系统相互融合,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的山水园林城市。

3 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4.1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概率大小。敏感性高的区域,生态系统容易受损,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建设的重点,也是人为活动受限或者禁止地区 。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支撑手段,采用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的GIS软件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为平台对宜宾市市域和中心城区范围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且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理论,以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科学依据。

4.1.1 市域生态敏感性分区

宜宾市市域生态敏感性分为四个等级。市域南部地形较复杂,植被完整度高,生态敏感性高,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也是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由南向北为山地,丘陵,平原;生态敏感性也呈南北向递减分布。在城市建设区范围生态敏感性最低。基于空间分析得出市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图,将宜宾市敏感性分为四大区即高敏感区、敏感区、较敏感区和低敏感区。

高敏感区――生态功能保护与禁止开发区,包括西南部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水源保护区。该区生态最敏感。环境最脆弱的区域,其自然条件较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是宜宾市重要的就是保护区域及生态屏障。

敏感区――生态功能保护与限制开发区。主要以林业用地、农业用地和牧业用地为主,为过渡带,此地区自然条件较复杂,植被长势较好,是生物多样性的连接纽带。

较敏感――生态功能协调区,主要为农业用地和牧业用地。该地区地形较简单,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与破坏。动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

低敏感区――生态功能协调区,引导建设区。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植被受人为干扰破坏较严重。是生态敏感性低的区域。该区主要进行迁地保护与生态修护。

4.1.2 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分区

宜宾市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也为四个等级。基于空间分析得出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将城区生态敏感性分成四大区,即高敏感、敏感区、较敏感区和低敏感区。

高敏感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包括城区内主要的自然山体、水源保护区。自然条件较好,生态敏感性较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是宜宾市城区范围内主要的生态屏障。

敏感区――该区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但该区在城区生物多样性维护上起着联结纽带的作用。该区主要以林业用地为主,规划时应该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生物栖息的场所。

较敏感区――该区以农业用地为主,生态敏感性较低,自然条件较差,受人为影响较大,动植物各类和生物多样性较低,对该地主要进行迁地保护和生态修护。

低敏感区――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敏感性低,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极大。对该地部分区域主要进行生态修护。

4.2 市域生物多样性分区保护规划

4.2.1 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以生态高敏感区为主,包括宜宾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如屏山县、珙县、高县、筠连县和兴文县等地。该区域多属中山地貌,目前自然环境的整体状况保存较好,因而本次规划将该区作为宜宾市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育区。此类区域生物多样保护的要求是维持其原有的生态过程和植物演替过程,除特殊情况(如出现森林火灾、大规模病虫害等)外,一般应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具体工作的方法,可采用按生态承受能力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方法,并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和管理,控制外来物种的进入,以达到保护生态、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平与特征和发展自然旅游的双重目的。

4.2.2 丘陵生物多样性培育区

以生态敏感区为主,主要包括宜宾市东北部和东部的整个市域低山和丘陵地带,如南溪区、江安县等地。就整个市域的角度看,该区域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植物生长且有一定的植被丰富度(如越溪河省级风景名胜区、越溪森林公园、云台山森林公园和青峰寺森林公园等地),但由于长期人类开发建设的影响,该区域自然生态状况破坏较大,宜将该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抚育区。此类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一是保护目前生长状态较好的天然林,采取封山育林、限制旅游人数、控制建设用地选址与规模等手段,力争现有天然林质量不再降低、数量稳中有升;二是对目前质量较差的林地加强抚育,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按照周边自然山林的植被构成状况补充毁损的林木,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

4.2.3 平坝及城镇生物多样性恢复区

以生态低敏感区为主,主要包括宜宾市域城镇体系涉及的各级城镇规划区,尤其以宜宾中心城市和区域二级城镇以上的城镇建设区为主。从分布上看,此类区域穿插在市域山地和丘陵之中,呈散点分布状态,并与周边自然环境有较多交叉.相对于整个市域,此类区段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较为贫乏,物种相对比较单一,宜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区。此类区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除全力保护城镇周边残留的少数森林斑块和特征性绿地外,主要是控制区域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杜绝高污染的工业门类布局,以便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逐步提升创造条件;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积极采用乡土树种、改变城镇绿化单纯追求园林绿化色彩美和形式美的现状,尽可能在城镇周边山系、城镇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处模仿自然,组织较多植物组成的、乔灌草搭配的生态群落,使城镇内部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4.3 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分区保护规划

4.3.1点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点――面积和范围都比较小,绿化形式较为简单,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不丰富。主要以城市中街头、广场、道路、防护绿地等范围面积较小的绿化单元为主体。

(2)保护措施

①尽量增加点状绿化的数量,使整个城市绿量增加;

②选择抗性较强,对有害气体和物质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增加城市生态效益,从根本服务于整个环境改变;

③尽量模仿自然的生境,采用自然的植物群落,提倡乔灌草合理的搭配。

4.3.2线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以线状或带状形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块状绿化间的连通性,影响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线状绿化给物种的空间扩散提供一个连续的网络系统,可以增强体系的连接性。在本次规划中,该部分主要由河流廊道、主要道路绿化组成,并且绿色廊道的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1)。由于宜宾市水系分布范围广,其作为主要“线”状系统,河流滩谷更是部分生物生存的必要环境,因此对河流廊道的保护和规划尤其重要。

表1 绿色廊道宽度控制范围

名称 宽度 作用

河岸植被带 ≥30米 降低温度,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

道路绿化带 ≥60米 满足动植物迁移、繁衍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城区防护林带 600-1200米 减弱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林带 50-100米 给动植物物种交换建立通道,满足动植物迁移、繁衍和传播,降低斑块的破碎度。

国道、省道、快速路两侧防护林带 20-50米 同上

铁路两侧防护林带 20-50米 同上

区域水源保护生态敏感区 水系及沿岸150米范围 减少水土流失,保证水源质量以及城市用水安全。

(2)保护措施

①沿河流廊道增加滨河公园,线状绿地,增大河流廊道的宽度,重视对水生生物的培育和应用,不仅从观赏性更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模仿自然生境,提倡乡土植物的运用和乔灌草多层次合理配置,尽可能少用纯林、草坪,增加园林植物品种。

②对于道路绿化,应当按道路,所处位置,合理规划树种,或实施一街一树的道路绿化建设方法。对有隔离带的道路,配置时除了满足行车安全外,应当实施多层次绿化,增加道路绿量,对整个中心城区的保护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4.3.3块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它的类型、形状、面积、数量、组合、动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影响,其组合与数量影响着其景观功能的发挥,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在宜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最终形成遍布城区的“绿岛”。

该范围块状绿化主要包括几个类别:第一,城市公园类: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第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第三,主要为周边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程度高,人为破坏活动较少,保留有较多原始生境栖息地的生态绿地区域,是宜宾城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区域,是宜宾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在宜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保护措施

①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恢复重建

在公园建设规划中,重视对自然生境的恢复;在生境的保护基础上,对现有的次生灌丛开展森林恢复重建,增加植物多样性;对低效的单一的人工林进行疏伐,降低乔木层密度,补植乡土阔叶大苗,促进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丰富的物种生存环境的逐步形成;沿河流湖泊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与村落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提高区域植被水源水土保持能力,恢复植被。在满足公园休闲娱乐等社会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

②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强化管理

一些保护区虽然开展了有效的保护,但由于生境相对孤立,物种交流不畅,需要将本区域进行更为细致的总体规划,建立增加保护景观斑块,通过廊道规划与建设,将各类保护区有效联结。完善保护区不健全的管理机构,增强执法力度。

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如山地生态系统等典型生态系统,湿地、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等;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种,如择伐森林、次生灌丛、放牧场、农田等广大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需要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工程,强化管理。

4.3.4面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主要是在规划中占面积最大,链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控制和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种迁移。本次规划中主要由农田、农林模式、林牧业用地组成。

(2)保护措施

主要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为主,大力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速生林,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完善提高农田林网,全面提高生态系统和农田景观的多样性建设。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防治源污染。

结语

通过本次宜宾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针对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6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首先,建立点、线、块、面相结合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网络,在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河流等的建设过程中,配置多层次、混交复层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物群落,注重乔、灌、草以及层间植物的多层次搭配,组成近似天然的植物群落。其次,在空间布局上,以中心城区与周边8个县为核心逐渐向外扩展,形成迁地保护向就地保护过渡的分布格局;市域内人为干扰较小的山地及各类保护区等区域作为以林地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的生境及乡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育中心,而中心城区与周边8个县则以园林绿地多样性及乡土生物多样性迁地保育为重点。最后,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控制城市绿线,确保生物多样性规划落到实处,以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活动、政策宣传和强化法律的方式呼应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建立起宜宾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今后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应针对现状存在的某些不足,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唯有如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才能获得更好地运用,城市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 中国园林,1998 ,14 (1) :18 - 21.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4702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保障。如果森林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差就很难抵御病虫害的侵袭造成大面积的死林现象,并对于加快碳循环方面也是不利的,所以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得不到保障就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起到阻碍作用。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存在问题,那么也将不利于森林的经济效益,比如木材的采伐以及游客的旅游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植物的多样性。通过对森林的抚育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通过一系列的除草灌溉以及施肥等措施能够显著地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能为森林的多种植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所以积极地开展针对云南景洪地区的森林抚育对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森林抚育对云南景洪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1 云南景洪植物多样性现状

根据云南省景洪市植物统计相关资料, 景洪市是云南当地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景洪市已知植物种类达264科1471属3890种,植被类型多样,自然植被有8个植被类型,13个植被亚型和29个群系;有哺乳动物102种,鸟类427多种,两栖爬行动物115种,鱼类近100种,昆虫种类更为丰富。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4种、野生动物35种,又是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荟萃地。景洪地区植物的多样性不仅是我国植物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世界植物学界研究的热点区域,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以及采集样本较为困难的限制,该地区还有很多濒危的树种以及生物还没有被发现。

2.2 森林抚育对植物多样性影响

森林抚育的目的是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质量和工艺价值,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云南省景洪市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来源于其较为厚实的天然林基础,但是目前对森林的砍伐现象较为严重且尤为突出,所以亟待采取措施展开对云南省景洪市的森林进行抚育,最大限度的保持该地区植物的多样性。

对于森林进行抚育能够显著的改善林分产能。通过进行森林抚育能提升森林的经济价值以及碳汇集能力还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的生产力。通过对于云南省景洪市的森林抚育的部分试点的成果可以看出,通过进行森林抚育使得景洪的储蓄量明显的增加了。林地生产力的提升是林地植物多样性的保障。通过进行森林的抚育有效的避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竞争现象, 为很多生长条件较为苛刻的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过森林的抚育还能够有效地调节林下的制备。据有关资料表明对于林下的制备进行较低强度的采伐对于植被的种类、密度以及盖度等参数影响较小,而具有中强度或者是大强度的砍伐则对于森林的影响较为严重。进行抚育采伐要选择较为合理的采伐的方式,通过合理的采伐方式来降低植物数量减少所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为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其进行休养生息。

另外通过合理的采伐还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结构。在对森林抚育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采伐,使得植物生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增加了土壤对于有机物质的分解能力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另外通过合理的间伐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活性,也正是由于土壤酶的集聚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较为合理的环境,为微生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森林抚育还能够营造更加具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体系。通过森林抚育的过程也显著的改善了当地的卫生环境,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这些举措对于维持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加强景洪市森林抚育的重要措施

按照提高生态功能和促进林木生长的原则,主要采取定株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和景观疏伐等抚育方式。

加强对于森林抚育作用的宣传, 并完善关于森林抚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经过多年的森林抚育工作,当地积累丰富的森林抚育的经验,人们也深入了解破坏森林所要面临的法律刑罚,但是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还是有很多的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违反森林抚育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要结合到森林抚育的法律对当地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宣传破坏森林抚育的严重后果,将经营抚育的措施确实落实到位。

加强抚育技能推广,能够显著的改善操作的技能和经验, 对于森林的抚育包含多项的内容和程序, 在森林抚育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采伐技能,是否采取了合理合情的方式进行森林采伐。在这个过程中将透光抚育以及生长抚育二者协调好,解决不同的树种之间以及不同的植物之间的竞争生长的关系。作为云南省景洪市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森林抚育的工作,应该多召开一些森林抚育的经验交流会来交流森林抚育的经验。

林区的补偿与补贴显著提升了, 对于森林进行抚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当地群众广泛地参与,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地的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关系。在实施森林抚育的过程中做到公益补偿兼顾公平。采取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以及生态保护等原则,建立起由财政和林区的政府对当地群众的直接补偿以及间接补偿的措施和完善相应的体系。

4 结语

云南省景洪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当地森林覆盖率较高,林区的植物种类达到了264科1471属3890种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对于生物物种科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林区植物的多样性也能够有效的提升森林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得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得到保障,通过对森林抚育以及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森林抚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而积极的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谭惠瑜.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抚育关键技术[J]. 绿色科技,2013(8).

篇8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有不同演替时期的多种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冰川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这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相互镶嵌组合,形成了适宜多种动植物、昆虫栖息的生态环境,奠定了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基础。在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系统内生物成分复杂、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庞大。

(二)生物物种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95科451属1311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4.8%。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保护区已采集命名的昆虫有16目175科1609种,目数占世界昆虫33目的48.5%,占甘肃森林昆虫23目的69.6%。

(三)珍稀、濒危物种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有雪豹、藏野驴、斑尾榛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鸟类8种、兽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鸟类26种、兽类13种),濒危鸟类占全国濒危鸟类的17.49%,兽类占全国濒危兽类的19.14%。甘肃省保护动物6种(鸟类2种、兽类4种),甘肃省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24种。保护区内保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叶草、绵刺4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瓣鳞花、黄芪、蒙古扁桃4种。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12属16种。

二、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依托

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3]。生物多样性是祁连山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和依托。如果丧失了生物多样性,就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保护区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形成的生物及其生境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为游客提供了最为原始、最为生动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让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奥妙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憩,促进了身心健康,满足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生态旅游经营者收益

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为经营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门票收入,野生菌类和野菜为游客提供了别具风味的美食,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在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名贵的补品和药材,为生态旅游经营者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四)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为欣赏对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环境优美的休憩场所。生物多样性既是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又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样性,就丧失了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境遭到破坏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活动,以及大量游客的活动干扰,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景区内游客活动频繁的地区已经没有野生动物栖息。

(二)植被遭到破坏

由于游客的过度踩踏,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的植被遭到破坏,调查发现,保护区金露梅、紫花针茅、疏花针茅等主要低矮植被的高度和覆盖率都低于景区外草原,保护区景区内植被覆盖率比景区外平均低26%。

(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景区开发之前活动在景区及周围的马麝、马鹿、盘羊、岩羊、棕熊等野生动物,目前在景区及周边5千米范围内已找不到活动踪迹,血雉、兰马鸡、雉鹑、斑尾榛鸡、草兔、中华鼢鼠等野生动物在景区的数量下降了68.4%。

(四)生物遗传资源流失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保护区部分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遗传资源流失。景区内的山丹花因游客过度采摘,分布面积锐减91%,植株数量锐减87%。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游客管理

及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规范游客的行为,尽可能减少游客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二)严控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设施审批监管力度,旅游设施建设必须遵照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严格审批,坚决杜绝随意建设旅游设施,破坏景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境的现象。

(三)严格执法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对破坏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篇9

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也称为基因多样性[1]。对于林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首先注意到的是林木遗传变异的研究。其研究包括地理种源、林分、个体、个体内变异四个方面。这些变异体现在表型、细胞、生化、DNA 分子等不同水平上[2],一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越高或越丰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多样性的测定对研究物种起源、基因资源分布和进化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3,4]。

表型标记是最初的遗传标记,用表型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是最直接、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植物群体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形态变异。同一树种分布在不同环境中,受环境和基因交流的限制,表型性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5]。遗传性状稳定、多态性好的表型至今在分类学和遗传学中广泛应用。其中叶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表型特征[6]。表型标记虽然具有直观易辨、造价低廉等优点,但在揭示品种间的差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与形态学变异不同,染色体变异(畸变)必然导致遗传变异的发生,是林木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7],染色体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两种类型,染色体研究技术的发展,如细胞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在染色体水平上将揭示出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由于某些林木物种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反应敏感,有些则适应变异的能力较差。到目前为止,可利用的细胞学标记仍屈指可数[9]。

生化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和贮藏蛋白,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蛋白质电泳技术[10],使根据具有的相同生物功能但蛋白质组成不同的酶来反映个体或群体之间差异的同工酶标记发展起来了[11]。同工酶遗传变异多存在于林木群体内或种源内,群体多样性程度也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由于同工酶电泳技术只能检测编码酶蛋白的基因位点,对非结构基因则无能为力,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8]。

近年来,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地发展,一些相对简便且花费不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更好地组织群体内部有用的遗传变异提供信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可代表物种本身遗传特性,不受环境条件和发育时期等因素的影响[12],目前应用与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最普遍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RFLP、RAPD、AFLP、SSR、EST和SN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准确评价林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成为可能[13]。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从本质上揭示不同林木物种遗传变异规律[14],探讨林木种群的亲缘关系和基因流向,这为育种学家选育新品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种植资源的保护和物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二、保护林木遗传多样性的措施

我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 其中15~20%处于或临近濒危状态[15]。由于外地种群的引入和新品种的推广,当地遗传资源有可能遭受严重污染。加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得林木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了较大威胁。如果遗传多样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个物种的灭绝就意味着将有难以数计的遗传多样性的消失。

为保护林木的遗传多样性,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某一树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树种遗传多样性水平、繁殖特点及其与环境互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便能针对树种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合林木改良育种工作,通过建立基因库、标本园,甚至测定林等进行异境保存;还要注意把遗传多样性的保持同造林结合起来,生长周期长的树种以采用多样性较丰富的实生苗造林最好,而生长周期短的树种可采用多无性系混合造林,这样即可以保持一定的树种遗传多样性,又可以防止因遗传基础窄化可能带来的不必要损失[16]。与此同时,行政部门也要积极保护林木遗传多样性,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的政策、规则,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公民对保持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认识,为遗传多样性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德学,朱必凤,彭凌,刘盈盈.分子标记及其在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2):83-87.

[2]张春晓,李悦,沈熙环.林木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3):58-66.

[3]唐谦,徐化成.酯酶同工酶的地理变异.见:徐化成主编.油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5-7.

[5]王娅丽.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7.

[6]顾万春.统计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何承忠.毛白杨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8]胡守荣,夏铭,郭长英,陆晓春.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况.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72-75.

[9]严华军,吴乃虎.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1996,8(3):33一36.

[10]周奕华,陈正华.分子标记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及前景[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1):75-86.

[11]吕志华.DNA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进展.楚雄师范 学院学报,2006,21(9):68-76.

[12]张新叶,黄发新,张亚东.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湖北林业科技,2000,增刊:73-77.

[13]王晓丽,马祥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39-42.

篇10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体,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即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性[4~6];景观多样性指的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核以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和人类生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傅伯杰等(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具有利用价值及内在价值,将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就是指为人类消费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资源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于其维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总经济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四个方面,并进行了评估约为40万亿元(如表1)[9]。

从表1可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例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态环境——以景观多样性为基础;生态旅游欣赏的对象是自然景观、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动植物类群、特定的物种、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欣赏对象。

表1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初步评估结果

价值类别

价值(元)

直接使用价值

产品及加工品年净价值

1.02×1012

直接服务价值

0.78×1012

小计

1.80×1012

间接使用价值

有机质生产价值

23.3×1012

CO2固定价值

3.27×1012

O2释放价值

3.11×1012

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价值

0.32×1012

土壤保护价值

6.64×1012

涵养水源价值

0.27×1012

净化污染物价值

0.40×1012

小计

37.31×1012

潜在使用价值

选择使用价值

0.09×1012

保留使用价值

0.13×1012

小计

0.22×1012

合计

39.33×1012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

2.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体,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多功能,辅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科学保护和适应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等旅游服务。[12]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森林旅游提供基础资源——生物资源,又为森林旅游提供美学价值,为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续、成功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随着森林旅游的无序、盲目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我国数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显示,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00;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33.73;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78.63,增长了1.9倍[8][10]。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不确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们还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种,加上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资源或一个系统,本身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11]。所以,人们还不能确切评估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大小,大部分专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

经营者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经营者自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必然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对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13]据韩也良(1991)研究,旅游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山体和植被的直接破坏,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积的几倍和几十倍。[14]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森林生物个体的影响。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动使动植物的繁殖习性变得紊乱,使个体的生命周期扰甚至阻断,影响到物种种群的繁衍进程,改变种群结构,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2)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反复的旅游践踏会破坏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层厚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从而破坏动植物生活的基础环境。另外,旅游活动在自然环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景区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并阻塞空气和光线,从而造成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特别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质的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3)对森林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旅游设施建设过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变了植被覆盖率或植被结构性质,造成景观破碎度加大,导致景观多样性的降低[7]。

(4)频繁的旅游交通为外来种入侵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积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两个生境之间物种交换,从而影响到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3.旅游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随着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考验,而且旅游手段越现代化、旅游密度越高,产生的负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过去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对游客教育的忽视,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衰减,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刻不容缓。

3.1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以物种为中心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两种保护途径[1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从物种保护开始的,但经验表明,单一的物种保护很少能够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18]。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设法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和景观。在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比如,在较大范围的自然区域内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应注意规划出的游览区和游径区域一旦有较大强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相比较),是否会影响已建立的自然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网作用的发挥。要求坚持对保护区网外缓冲带以内区域(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内缓冲带)的严格保护,应将人类活动都限制在外缓冲带及以外的范围内,以免由于人类活动区的不科学规划,造成区域内物种基因、能量、物质流通渠道的损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破坏;其二,应建立相应的物种监测体系,对每个物种建立档案,以便于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实施。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将森林旅游区分为中心活动区和生态缓冲区两部分。在生态缓冲区内严禁破坏森林资源。

(2)采用高设计标准使园内建筑物风格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3)把对环境影响大的不适宜商业活动及设施集中到中心活动区或敏感环境区域外。

(4)在上马娱乐项目时要考虑到生态效应,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

(5)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自觉以生态意识贯穿整个旅游活动,并且能够自觉保护旅游资源。

(6)设立醒目而生动有趣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标识牌。

(7)将垃圾分类别(玻璃、塑料、纸品、易拉罐)收集,统一处理。

3.2应处理好的问题

虽然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森林旅游割离开来,而应该借助森林旅游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促进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森林旅游应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向游人传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效果。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动植物标本档案,供游客参观。还可在森林旅游区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等教育标志。还可通过发放环保宣传单、导游员生动解说等,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2.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森林旅游,维护生物生存环境。大部分森林是无效旅游资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线路附近,因此应该考虑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某地区的自然环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19]。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避免开发经营后“人满为患”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应加强研究,加强管理监控,采用景区分流、价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员分流方法,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和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4.讨论

对于森林旅游区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维护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与发展旅游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不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是对森林旅游区的经营,同样是迫切需要在经营与设计中解决的问题。把保护与经济发展,把保护与持续利用目标相结合,使保护成为一种积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旅游调研.2005,(10)

2.陈灵芝.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策.见:钱迎倩,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15

3.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篇11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 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一概念反映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已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

生物多样性为什么如此重要?

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物种。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更有着深远的意义。

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

物种资源能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自然界的动植物能提供给人类所需的皮毛、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各种原料。

以上的例子是人们所熟知的直接价值,而间接价值也非同小可。

物种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仿生学的发展离不开丰富而奇异的生物世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个(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与其功能有关: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间接相关。许多目前认为无足轻重的物种,可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椐估计,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经人类研究和加以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定名就已灭绝。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的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能否继续以其固有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利用亟待加强,刻不容缓。

由于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80%人口分布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压力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了约25%共156种,形势十分严峻。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又是多种生物的起源中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己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尤其是近年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程。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生物物种危机,这些努力无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体国民的重视和对物种栖息地的持续改善。

篇12

一、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为大多数陆生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以及能量来源。因此,森林植物多样性是构成世界生物多样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绿意,促进了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推进,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以及气候异常等原因限制,不仅破坏了森林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使诸多生态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为从根本上保障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全面进步,保护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工作刻不容缓。首先,植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园林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的“天然净化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前提,是保证城市绿化建设工作顺林开展、保证城市园林协调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当今文明城市评比的重要指标。其次,植物多样性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别是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区域天气气候、促进能量物质的循环与流动,同时也有利于维持森林资源中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区域环境多样化,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整体水平,改善林业植物生态功能,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营林技术分析

在保护植物多样性上我国林业部门开展的不够深入,其主要受相关研究不够充足、技术不够全面及造林科学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在营林工作中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营林工作的研究,并不断的提升相关的营林技术,对于在保护植物多样性中可以应用的营林技术以下通过对林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需求的分析及研究提出了几点可以在实际中应用的建议。

1、营造混交林,构建良好的植物生态群

(1)营造混交林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方法。通常在林业造林工作中主要以纯林为主,这样便于造林工作的进行,但是在实际中此种形式的树林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并不利于树林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为此在造林工作中应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造林需求来进行混交林的种植,这样可以保证树林结构的完整,有利于树林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为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条件。

(2)必须对人工造林进行一定的混交。主要是考虑到肥沃土壤的原因,易分解的腐殖层就是由于混交林内的枯枝落叶层形成的,这种腐殖层能够使林区的土壤变得更为肥沃。从而为植物生长创造更好地生长环境,这就有助于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保护。另外进行混交人工造林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去除一部分害虫的生存寄托,也就无法再作祟了,有助于良好森林环境的形成。

2、特e要对苗圃建设加以重视

在进行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对苗木进行全面的检疫,由于一些种子可能携带病虫或病原等,由于林木幼苗抵抗力较低,若是在苗圃中种植带有病虫害的种子可能会造成其大面积受到传染,因此在实际中需要重视对种子的消毒工作,同时苗圃中的土壤也可能会存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或是其它病虫,为此在进行育苗之前需要在苗圃中进行整地工作,并对土壤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病虫害威胁到苗木的出苗率,另外,在苗圃的日常管理中还需要注意肥料的使用,同时定期的进行苗圃的除草工作,以此来保证育苗工作的有效进行。

3、合理借助营林技术防治植物病虫灾害

植物病虫害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既危害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造成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合理、适度选择与采用营林技术可以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的良性生产与正常更替。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增强森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意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综合方针,标本兼治,适度放弃一些化学药剂传统治理法,开发生物防治法,建立科学、安全、有效的营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其次,林业管理部门要注重植物疫病定期检查工作的彻底贯彻,严格监督疫情监测、检查工作的正常执行,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疫情区域的隔离与监管,隔断疫情传播渠道,减少疫情危害度。

4、定期实行封山育林政策,为植物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只有在尊重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减少人为破坏与意外灾害的发生,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要设置防护栏,避免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牲畜随意破坏、践踏植被;在人迹较多或是珍惜植物生长区域用显眼标识提醒行人禁止入林、砍伐,排除人为因素的植物破坏。

5、综合采用多种营林技术,趋利避害,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事实,再加上诸多环境污染、化学位置侵蚀等等,土壤与气候条件大大降低,必须尊重植物自身的性能特征,科学管理森林资源。首先,要根据植物对生产环境的需求、病虫害抵抗力情况、对水和热敏感度等等,选择不同的植物种植规范方案,使植物处在良性生长系统中。其次,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安排专人定期检视的方式要实时关注植物的成长过程,并根据植物的成长状况调整后期管理计划,提高森林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保障植物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研究对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该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同时也比较复杂,再加之我国营林技术领域对于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技术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所以,在今后林业技术的发展中,要加强对保护植物多样性营林技术的研究,并且要从植物多样性的多个角度,从营林技术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13

1 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1 有利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它的基因将很难保存,从而导致该物种永不再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对于人类后代繁衍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1-2]。

1.2 调控作用

生物多样性可以调控地球表面温度、大气层成分、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例如,地球早期的大气中含氧量很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现今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氧量约为21%。据科学家估计,一旦失去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4]。

1.3 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几千年前曾经土地富饶,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然而,由于长期战乱及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极度贫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1-3]。

2 生物灭绝的原因

2.1 环境污染是直接原因

人类不仅数量迅速增长,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极大地增强,填海造田,长江截流,荒漠变农田。同时,人类活动也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如食物农残、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许多陆地和水体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再适宜野生生物的生存,如咸海生物群落已完成毁灭,许多海洋生物已经彻底灭绝;由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形成的酸雨,正严重危害着地球生物[1-2]。

2.2 世界人口增长过速是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导致人类对生存空间和食物需求量的增长,致使地球上许多自然景观被大面积的人造景观代替,这些人造景观包括农田、人工草场、人工林、楼群、混凝土地面和人工水产养殖基地等。因此,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大量侵占,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原生植被随之减少乃至消失,而公园、城市绿化带等多为人工筛选的植物,原生物种锐减,加剧了种群的衰退和灭绝的过程[1-4]。

3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1 开展物种的引种、驯化和推广

为了扩大物种的栽培范围、分布区和种群规模,建议开展物种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城市园林部门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引种和繁育工作,建立了植物园、公园、种子资源园等,如葫芦岛市20多年来进入新物种约100种(包括外来归化野生草本和栽培林木)。由此可见,城市引种比较丰富,通过引种大大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方法

一是为了给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要加大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的研究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工程措施、生物多样性检测、评估方法及其指标评定系统等。二是城市物种受城市空间的限制,易形成小种群,生境碎化、隔离以及城市污染物等系统胁迫加大了物种灭绝的概率和速度。因此,应大力研究城市化进程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机制和模式。三是为了分析和预测城市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后果,应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1-4]。

3.3 重视生物本身原有的生态规律

城市是人类的集中地,因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至关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为了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在建设项目中应该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使城市建设能够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协调功能、景观设计和城市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物种保存、进化以及保持生态系统完善、稳定的目的[1-4]。

4 建立生态绿地基地

4.1 建立生态绿地基地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绿地建设既要注重其观赏性,更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借鉴自然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构筑和拓展生态位,合理配置乔、灌、藤、草,构建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尽量减少大面积草坪的建植。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使生物多样性体系具备地域特征,增加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要优化群落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善结合,提高其系统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1-4]。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由于忽视生物多样性而引发的病虫害问题不胜枚举,如长春市公园内因丹东桧柏与山定子等苹果属的观赏树木配植在一起而导致草锈病、桧柏锈病的发生;2001年辽宁省各市区内杨柳树烂皮病的大面积危害等,所有这一切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城市生态化绿地的建设,必须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选择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同时,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使其能相互制约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生态化绿地发展的目的。

4.2 生态化绿地基地的建设类型

建设观赏型、保健型、耐污型、生产型的人工植物群,以色叶树、花灌木、宿根花卉等为主要素材,增加绿化层次的差异,用高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色叶小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高落差的绿化格局;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重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应用经过试验的适应当地条件的引种树,实现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增加植物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的目的。

为改善重污染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基地建设过程中选用抗性较强的植物构建复层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这种结构通风透气性良好,生态效益高。在绿化基地中适当引进即将濒危和稀有的野生植物,可丰富景观,保存和利用物资资源。为满足市场需要和增加社会效益,可以发展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以增加经济价值,促进环境协调[5-6]。

5 参考文献

[1] 丛日辉,李研.浅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公园[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1):54-55.

[2] 张庆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7(4):99-102.

[3] 乔欣.城市用地评定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导入[D].重庆:重庆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