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

篇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①填好上机实习日志;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个文件夹中;③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才可以离开。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做好了却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学生不会乱坐位置,并会把自己的东西自觉地放到以自己班级、自己名字为名的文件夹中,这样既保持了前后节课的连贯性,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文件,也防止了误删他人文件。从一开始笔者就严格要求。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注意细节、尊重他人、做事认真严格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加强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互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能大有长进,相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充足,这些优势本应该很容易促进初中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因为网络使用的相对封闭性和较鲜明的个性化操作模式,加之初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因此学生的操作很难纳入到教室和家长的视野中来。我们的一些学生常常坐在电脑前打字、浏览,家长以为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事实上其中一些学生却是在网上聊天,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为此耽误了很多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造成了精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让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互动,让学校和家长了解初中生究竟在网上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德育工作的方向标,进而指导学校的下一步德育工作。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伴,从独立学习到小组互帮互学。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学会与人交流,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如在学习《信息的搜索》时,在任务驱动的方式下,进行分组学习,在各个小组中学生们各有分工,互相帮助,根据各个学生的专长进行分工合作,对自己主题的信息进行浏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组内和组别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使得课堂形成一种具有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环境,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共同发展。

四、抓好网络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1.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到来,而且学生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中学生网站和论坛;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了上网以后,可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的心里话。发挥网络技术育人优势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于发现、利用,其实网络对于中学生也不完全是“陷阱”。

2.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环境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很多不良信息便通过网络方式泛滥。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1.通过“防火墙”、网络管理软件、技术加密等手段监控、过滤、清除学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降低学生接触垃圾信息的几率。2.组织学生进行上网培训,努力提高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自觉抵制各类垃圾信息和信息的入侵和干扰。

3.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网络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环境下情感教育对于拓展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要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次,将情感教育纳入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中,并研究相应的实施模式;最后,需要优化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加强学生情感参与。

篇2

尽管在审计体系中,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有着各自明确的职责定位和分工,但是,就审计治理体系整体功能作用的发挥来看,各审计主体的职责定位和分工是相对的,并且审计监督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是必不可少的。从审计基本层面看,发挥经济监督功能对三种审计都是责无旁贷的,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经济鉴证都离不开经济监督这一前提。从审计监督功能作用的发挥来看,内部审计监督是最基本的,是审计监督体系的基础防线。

二、审计治理中内部审计基础防线的特征和效用

(一)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基础防线的特征

内部审计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其工作成效已经成为外部审计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所依靠的基础。分布于各个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内部审计部门,处于审计监督的最前沿,在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着最为基础性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审计治理体系的基础防线,具有如下特征:

1.内生性

内部审计是基于组织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内生性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根据委托理论,现代内部审计既是监督成本,也是守约成本。作为监督成本,内部审计成本是委托人(所有者)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监督费用;作为守约成本,其发生是高管层为满足外部股东监督委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求而采取的主动行为。但是,在内部分权控制体系下,组织内部还存在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如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之间、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委托关系。因此,内部审计还有助于缓减组织内部的成本。内部审计师熟悉企业内部系统,并且具有专门的行业知识;同时,由于内部审计成本低,审计频率和覆盖面较高,因而“内部审计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契约成本的节约” 。而且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管理部门可借此弥补各种程序上的缺陷,以避免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系统、组织财务状况甚至整个组织产生的重大不利影响。这些对于防范组织运营中的不法行为和提高组织运营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中极具价值的资源,是组织治理的基石之一。从根本上看,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通过内部审计,防范组织风险和改善组织营运,为组织增加价值,促进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只有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才能全面加强组织管理,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机能,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这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源。

2.广泛性

内部审计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系统和各个基层单位内部,在审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着最为基础性的作用。目前,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都普遍要求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明确要求: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受托责任结构层次的增加,企业经济活动与外部联系的日益密切,是现代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内部受托责任以完成外部受托责任为基本目标,是外部受托责任在组织内部的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审计对受托责任“重认定、重评定、重判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内部受托责任。内部审计作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是组织内部治理规范的基础,已经广泛成为董事会、高管层和外部审计可以利用的极具价值的资源(王光远、瞿曲,2006)。随着单位之间经济活动联系的日益密切,要求实施和强化内部审计的社会呼声愈益强烈,形成了内部审计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的新动因。

3.预防性

李越冬(2010)认为,对企业经营运作、风险管理与控制情况的审核,应该是内部审计职能的重点发展方向。内部审计以独立、客观的身份实施监督,基本宗旨之一便是通过审计手段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真实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对人形成直接的约束,减少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预防各种不法行为和低效率事项的发生。

篇3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二、创设情境,激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三、利用图片教育,更强引导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篇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你知道吗,你会知道吗。

世界太大,我还来不及找到一个安身之地。世界太小,小到已经容不下我。我想,我想用真心对每一个人说话。我希望,我希望我不用勉强他们也都能喜欢我。我知道,我知道,我所在之地,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净土,极乐之人当然也是不存在的。

篇5

0引言

初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教育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个是其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灵敏度、判断力以及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第二个是能够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艺术氛围,以此滋润学生们的精神层面,让他们的身心受到无比的愉悦;最后一个是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懂得了真、善、美、丑,并且还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艺术美所蕴含的奥秘,比如,了解了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以及多声部美等。总而言之,音乐就是以“美”为主,不断的对学生们进行美的熏陶,利用美育来推动智育以及德育的全面发展。

1.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情感

新课改中明确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们创设情境,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一个生动、形象以及具体的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体会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表现,重视学生的发展;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们有了一个感受音乐的良好机会,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将自己音乐才华展示的同时,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及塑造健康的人格,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育者在教《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RENMI》时,要求每位学生在操场上画上方格,一边跳一边唱,下课之后随机抽取几名同学谈谈这节课中的感受,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表示这堂课非常的轻松,没有任何压力。可见,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全部释放,并且,他们的人格及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学生们在对音乐美体验、感受以及情感展示过程中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和心灵。

2.进行融合交流,升华音乐情感

实际上,教学活动属于一个特殊情境下的人际关系交往活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在传递认知与情感信息的同时,还会潜移默化的交流着师生间的情感。教育者对学生的情感主要是从言语、举止以及行为中而流露出来,以此感染每位学生;学生对教育者的情感也是从言语、举止中流露,为教育者所感受。他们的情感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对课堂教学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师生间是否有良好的情感将直接的影响着课堂中的心理气氛,这主要是因为情绪感染功能与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特征而决定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的良好情绪状态,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潜能与创造性的激发十分有利,增强了学习效率。而如果教育者教学过程中情绪状态不佳,那么,就会使得课堂学习十分压抑,学习效率难以提高。笔者从有关调查中发现,在同一环境下,课堂心理气氛会对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属于特殊地位,所以,其的情感是师生间进行情感沟通的主导源点。实际中,教育者应热爱学生,积极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学生们探索寻求真理,唯有如此,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学生们的向师性才会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才会畅通无阻,从而创设出一个既生动又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3.深入情感渗透,感悟音乐之美

音乐的情感表现主要来源于音响与精彩的形式;要想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就必须聆听音乐;教育者课堂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聆听歌曲,激发他们的情感,对他们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产生美的体验。该体验对学生的心灵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将其潜力全面激发。学生聆听歌曲时,可能会出现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过程中一种自然行为表现。比如,随着歌曲的播放有节奏性的击拍、随着旋律晃动身体等。虽然这一体态律动十分的简单和直接,不过,其足以证明学生们对歌曲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体验,对于他们更进一步的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比较胆怯,不会做体态律动将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表现出来,教育者应积极的鼓励他们做体态律动,当他们有了体态律动后,再引导他们演唱歌曲,让每位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加深情感体验,感受歌曲中所蕴含的内在美。另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们有情感的唱,歌曲旋律不仅要唱准,而且还要将歌曲的内在美表现出来。会唱歌与情感体验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所在,而会唱歌则是对情感与歌曲内在美进一步体验的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不仅突显了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全面的发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的音乐体验能力与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制定多样化的生动、通俗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教材中规定的技能全面的掌握与了解。在音乐课中进行情感渗透,可以使学生感情丰富、思想细腻,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本文只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论述了音乐课中进行情感渗透的几种方法,还有不足之处,望同行们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益宇. 新课标下探音乐教育评估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篇6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的时代以其丰富的资源信息渠道,广泛的信息来源和生动活泼的应用手段而成为交互式教育手段的新媒介。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终身学习不再只是口号,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化的社会也将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1.对于教学者而言,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仅仅是教师传道受业的一种手段,而是为给学科教育提供的崭新媒体,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中学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内容《数据的代表值于离散程度》时,可以将生硬的术语名词以较为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权平均数,方差,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极差等专业性较强的数学用语对于初中生来说十分生疏,因此常常成为学生们难以消化的课堂内容,课堂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用无限的想象力来体会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所学为己所用呢?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教师可以制作生动的教学图画,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想象思维,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2.而对于学习者而言,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是提高认知技能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的关键一步。

例如,在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堂上听取老师对知识点的讲授之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查漏补缺,甚至于为了深化自身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有关的视频讲座,例如以微课教学为主的题谷网站,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进行课堂之外的再学习,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知识四通八达,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到生活实际当中。

在中学生的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将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学技术手段,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其基本目的。

二、信息技g在初中数学中的重点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很多的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过程铺垫,初中学习的数序多是基础性内容,过程性的知识内容很难为学生所接受。解决这样的教学难题,更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拓宽教学途径,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打造全面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何画板辅助完成授课过程,使教学资源可以更加形象的出现。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律自主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进行讲授,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利用专业软件作为操作平台,使用画笔工具进行有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习题操作,在使用辅助线时,可以调节使用其他颜色的线条,提醒学生关注解题重点,更加直观的展示出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和准确地把握讲授要点,节省课堂资源的同时,也让整节课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学生的集中力也会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2.或者是引进微课,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初中数学的重难点,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各种要求,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见识,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熟练地运用。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学生们面对全新的内容可能会难以接受,而教师一味地讲授全部授课内容学生很有可能会对该内容产生厌烦情绪,此时,教师大可以引进微课,重点点拨学生的定理运用技能。结合准备题库中的对应习题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几何画板工具进行验证,体验教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远比在课堂上一字一句的教更有效,学生也更喜闻乐见。微课的魅力,就在于课程虽短小,却是学生们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学生们最急切想要看到的,所以,教师在整合资源时一定要做好工作,调查学生们真正的薄弱环节,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数学自来是特别抽象的学科,需要极高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帮助这方面较弱的学生学好数学,需要教师能够将抽象困难的课本知识变得具象简单。而这也就是信息技术给初中数学课堂带来的新革新,让数学也变得趣味盎然。

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高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将高校课堂教学作为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性则需要教师来调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互助和自我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获取课堂知识,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改革教学评价作为手段,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1.随堂增加学生的自我监测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并安排相关练习题,重点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于检测的积极性,设计相应的环节,比如,竞赛,小组赛等形式,安排学生自我选择,强化训练效果。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中位线》的课程时,新课结束之前,教师安排学生自我监测环节,教师将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于本节课内容相关检测题目,采取或个人积分,或小组积分答题竞猜,在掌握学生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去,展现自己所掌握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就学生们的回答情况相应地安排作业,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内容,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加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创造价值。

2.在检测学生的同时,应注意检测题目与现实应用的关联性。这样可以将知识拉近生活,让学生对于冷冰冰的数字不再有陌生感,多了生活中的亲切,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让数学走进生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出题应联系实际生活,例如测量大型建筑物的高度,大山的高度,旗杆的长度,池塘的长度等问题,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不再将数学作为“数”学,而是真正提高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多数学生认为数学相较于其他科目较为枯燥,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而已,数学其实是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们看到,感觉到这一点,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探究欲望才会真正被带动起来,发展数序从劣势学科变为优势学科。

3.检测教学效果时,应将不同学生分梯度,出题范围要广泛,难易均衡,适应不同程度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提高训练的效果。

例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基础不同的学生应该加以区分,对于底子较薄的学生来说,应当设计一些关于定理等基础性的问题,重点在于让他理解知识的基本点,看到题目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想,思路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而对于掌握的较为熟练的学生,则应多设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方面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检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同时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题目发送至微信群,或者是手机qq群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完成自我监测。并且学生们还可以就不懂的问题在群内进行讨论,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全面巩固课堂知识,打造全新高效课堂。

四、信息技术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不同影响

信息技术在新课标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关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变成了知识的引导者,教师们不可再秉持传统的师生观念,应当跟学生们营造一种共同学习进步的氛围;学生们获取新知识的来源不再是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渠道,学生们这正成为探究者,为了获取知识而从四面八方获取信息资源,当时网络信息来源太杂,正确性有待提高,所以学生们对于信息正确与否的辨别能力也就十分重要。

1.教师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性,并帮助学生应对探究路上的难题;在讲授新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大概地理解,并且引导学生搜集信息,自己大胆做出猜测,最后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对将要讲授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掌握基础概念,同时在网上搜集二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并做出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的特性,x的求解过程,学生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将这些过程自行内化成为解题的能力,将比教师们的课堂讲授更加有效和深刻。

2.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否则,将会出现很大的漏洞,学生一旦对错误的解法印象深刻后将很难更正。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推荐正确的教学网站,倡导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时刻寻求老师的指导意见,同时,端正学习态度,同同学之间互助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们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相关网站,获取有效的资源信息,成立互助小组,提高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认真听取老师的对应指导,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完全掌握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程完结后,做好巩固,内化知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育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传统教学的困境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应用得到解决,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信息技术穿插于课程中,完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洪亮.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M].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0期

[2]潘月葵.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M].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6期

篇7

    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最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可以及早让学生有所了解。例如梯形上底为3cm,下 底为7cm,高为4cm, 面积是多

    1 1

    少?S=─(3+7)×4=20(cm[2])。若上底为0呢?S=─×(0+7)

    2 2

    1

    ×4=14(cm[2]), 这时梯形转化成三角形,S=─×7×4=14(cm

    2

    1

    [2]),结果一致。若上底也为7cm呢?S=─×(7+7)×4=28(cm[2]

    2

    ),这时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附图{图}

    这样就构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二、渗透整体思想,优化解题过程

    整体思想注重问题的整体结构,将题中的某些元素或组合看成一个整体,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 已知

    附图{图}

    像这样把问题放到整体结构中去考虑, 就可以开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

    三、渗透化归思想,促进知识迁移

    将生疏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已知的问题,这是运用化归思想解题的真谛。随着问题的解决,认知不断拓 展,促进了知识的正迁移。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连接对角线将四 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这样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以此类推不难求出凸五边形、凸六边形……的 内角和,学生很容易接受。

    四、渗透函数思想,展示变化观点

    函数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数值向学生展示运动变 化的观点。例如当长方形周长为20cm时,长和宽可以如何取值?面积各是多少?其中哪个面积最大?列出表来 让学生填写: 周长cm 长cm 宽cm 面积cm[2]

    20 1 9 9

    20 2 8 16

    20 3 7 21

    20 4 6 24

    20 5 5 25

    20 6 4 24

    20 7 3 21

    20 8 2 16

    20 9 1 9

    20 …… …… ……

    这里仅取整数,也可取小数,这样的长方形很多很多,面积最大的只有一个是其中的正方形。这里毋需提 出函数的概念,仅仅是数学思想的渗透。

    五、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探究知识的奥秘

    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几何表现。通过数形结合往往可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例 如正方形边长为5cm, 若边长增加3cm,面积是不是增加9cm[2]?不是。先看计算(5+3)[2]-5[2]=64-25 =39(cm[2]),再看图形:

    附图{图}

    面积增加的是阴影部分,而9cm[2]仅仅是其中阴影重叠的部分,这就非常清楚了。

    六、渗透类比思想,指导应用知识

篇8

1.1、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许多人都看过苹果落地,但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来了灵感,很轻松的解决了困惑很紧的验证黄金王冠真假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物理来自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规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塑料瓶盖上为什么会有一些竖纹;爬山是走s形为什么省力;夜间行驶的汽车为什么车内不开灯;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为什么越快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些"为什么"的理由,这种教学设计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理解物理知识透彻。

1.2、用物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这可能吗?学完"杠杆"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惯性"时候,我让学生解释"我们在开车和刹车时为什么会有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再谈一些身边可以用惯性解释的现象,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把物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是社会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没有给出与其联系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这样学生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的掌握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是发展能力的场所。物理教师若能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专注投入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绽放理性的光辉。

2.1、巧妙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感兴趣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在讲"电路"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我想在我家车库内安装一个防盗报警装置,只要有人打开我家车库的房门,装在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请同学们设计这个电路,同学们兴趣十足,课堂讨论异常激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创设趣味、奇特的实验导入,例如,用纸锅烧开水,水烧开了而"纸锅"却安然无恙;用冷水浇在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倒着的烧瓶底部,水重新沸腾起来。让学生在预料之外,体会到物理的奇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让学生一上物理课就有一种有趣、震惊、兴奋的期盼,从而保持整堂课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思索状态,并自主地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汲取更多的物理营养。

篇9

深基坑的“深”是难以明确界定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单位技术水平, “深”代表的意义不同。对于施工难度较大,地面以下一定尺寸的基坑谓之“深”,反之为“浅”。目前,5m以上的基坑作业被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是深基坑施工。

二、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点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为保证房屋建筑基础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不受影响,对地面以下开挖的土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工作,统称为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既要涉及到较深的土方开挖,保证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渗流、保证基坑内施工作业面干燥的功能。因此,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支护结构,常在基础打设连续密排的灌注桩、预制桩或钢板桩挡土,当土质较软、基坑深度较大而对变形限制严格时,还应对支护桩设置水平支撑或拉锚;另一部分为止水体系,常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形成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工程一般有如下特点:(1)深基坑的支护系统属于临时性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2)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因地制宜。(3)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4)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土体是蠕变体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5)深基坑工程是涉及支护体系设计、土方开挖、检测、监测等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6)深基坑的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三、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处理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图纸会审。接受施工图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及会审图纸,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尽快与业主、协作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划分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范围。同时将图纸上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提交给业主、工程监理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争取将重大工程变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2)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施工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质量目标可能无法完成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3)施工方案编制中,所有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那些在全员集思广益,反复探讨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是最科学合理、最切合实际的优秀施工方案。

2、深基坑开挖的注意事项及方法。深基坑的开挖宜选择分段、分层的方法进行开挖,分层开挖的土方厚度应在2m之内。深基坑开挖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进行施工,以免乱挖造成支护系统的受力不均匀。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对开挖深度和位置进行监测,以免施工中出现开挖深度超过基坑底标高,造成超挖的现象。超挖既浪费了人工、进度、成本,又对后续的排水工作很不利。

每一段落的基坑土方开挖,都应在支护系统前均保留一定的被动土,在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再挖这些被动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荷载的积累和基坑支护系统的变形。为了确保深基坑底部土体的自然结构、避免坑底超挖,深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200mm时宜选择人工进行开挖。大面积开挖时,应统一生产力进行开挖,挖好一段后应立即对这一段铺设垫层,这样施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基坑底部土壤的暴露时间,确保基坑的稳定。

3、降排水方法。(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2)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

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3)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4)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5)施工时,新建建筑物边线与原有建筑物较近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观察土方的稳定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时,应准备草带子、石头、砖等物品,对该处边坡进行相应的加固防护,确保工程顺利施工。(6)在基坑四周严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车辆严禁靠近。(7)基坑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宜采用上横杆高度具地面1.2m,下横杆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围网。安全防护栏杆宜采用 Φ48mm钢 管,防 护 栏 杆 立 柱 应 埋 入 地 下500mm,确保防护栏杆的稳定性。(8)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四周应设置安全照明。(9)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应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应规范。(10)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应戴好安全帽。(11)做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四、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大量高层建筑不断兴起,促进了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而深基坑部位的施工,危险性大,施工难度大,很可能引起基坑周围局部土体发生位移和沉降,危及临近建筑物、道路和管线的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深基坑施工时必须高度的重视,不断提高深基坑处理的技术水平。

篇10

一、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突出和保证审计学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教学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学上既要考虑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考虑讲授相关知识与必要的拓展知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不可能比较全面地讲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只能突出和保证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深化,对于较为简单的理论性知识可布置小论文,不用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非常熟悉,吃透教材,组织好教学进度和方法,正确把握深度与广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不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较高审计理论的掌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能较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强化对审计事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选择合理恰当的审计案例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将教学的基本点放在培养其较好地掌握审计学基本知识,具备审计实务应用基本技能上。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一方面注意适当介绍一些审计发展动向,或跟审计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引导学生关注审计领域现状,培养学生的审计情结;另一方面引入审计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剖案例,分析、判断问题,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审计处理意见。例如,讲解完每章的理论知识后,把班级的学生分好组(每个组可以5到6人),各组讨论同一个案例,每位学生都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上交各組的审计意见,由教师选评选出最优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且能比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其次,培养学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促使自身发展,是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

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审计学基础的传统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成绩(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期末成绩”的形式。期末考试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期末考试题可以出一到两个案例分析题或减少客观题的比例,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答题的习惯。

总之,将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审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是本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案例教学的讲授促使学生将审计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地理解运用,可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芹秀.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

篇11

一、从教材内容中渗透

1.在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介绍“信息”这一概念时

要综合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发展时

可以渗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的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勇于发明创造。同时,还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

3.在指导学生上网浏览网页及查找资料时

可以渗透《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网络。另外,为了避免在互联网上可能遭遇的各种和黄色垃圾信息的不良侵蚀,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知法、守法的同时懂得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由他律走向自律,做文明上网的小公民。

4.在介绍“复制”“粘贴”知识点时

学生对信息可能会很便捷地“占为已有”,可以向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向学生说明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文字、音视频等资料,同时列举该法规定的12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5.在讲解Excel中的统计知识时

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其中第六章“法律责任”中规定,“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是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具有真实性、准确性的意识。

6.在多媒体演示文稿(Powerpoint)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该软件一般是向别人讲解知识和作报告用的,渗透该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说明不能进行虚假宣传,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二、从课堂不良习惯中渗透

1.破坏机房设施

信息技术课多数时间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如何让学生去正确使用和爱护学校的电脑设施,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电脑的良好习惯,这对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机房设施是学校的公共财物,要爱护。故意损坏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向学生渗透《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有关条款。

2.上课玩游戏

有少数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总是不顾老师阻止而偷玩游戏。可以向学生渗透因长时间玩游戏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因长时间重复、机械的操作会引起腰酸、全身不适等症状;若是发展到玩网络游戏,多数是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的,一旦经济来源中断,就会发生说谎、欺骗、甚至抢劫等行为,很多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上网浏览不良网页及使用QQ聊天交友

学生仅仅具有自律能力和法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增强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重帐号及密码的设置和保密,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和相关情况,不盲目参与网络发起的活动等。

4.乱删除他人资料

篇12

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2.1 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应配套达标

目前,为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逐渐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投入规模,为学生安排配置较高的电脑。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相应地对该课程师资队伍加强建设。笔者发现,一些学校安排离退休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将信息技术课程当作“副科”来安排,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无论是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校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忽视了这一要求,使得信息技术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特别是在各阶段的重大考试时期。这不仅严重扰乱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打击了该课程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丧失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将该门课程放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2.3 加强课堂教学纪律

当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娱乐化倾向明显,教学效果存在严重问题。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正确使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身综合素养。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升学压力,再加上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导致在简单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任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玩游戏,将教学课堂变成了网吧。这种状况不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知识教育,而且破坏了各学科在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3 初中德育教育特点

3.1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等,都是经由自身的感性认识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对个人影响至深的感性认识,在中学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具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历史、幅员、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逐渐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小学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知识量的加大、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认知程度也由感性发展到理性占主导。

3.2 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环境的具体状况,灌输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因此,教师在运用灌输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创新性地运用渗透教育,并最终使得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进行转化。结合初中阶段知识的基础性较强的特点,比较有利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中去。虽然初中设置有思想品德课程,但其他学科间的相互配合能潜移默化地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4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推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初中学生在信息时代表现出的道德弱化行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道德自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4.1 信息技术教材中加入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渗透性德育比较好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我国目前还没比较成熟的此类教材,所以加强渗透性德育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材中德育内容的选取应符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配合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元素建设立体化。用内容问题和单元问题巩固学科知识,用基本问题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三个问题,将德育和知识的掌握融合在一块,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德育的培养。

4.2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加强中学阶段渗透性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透彻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和教材的特色,还要能够了解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将丰富的德育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4.3 多样化教学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

运用示范式、渗透式、诱导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这就是多样化教学的典型代表。教师在课程安排时,应精心设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德育培养。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指导学生构建班级网站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建立网站,将品德意识渗透进来,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在考量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指标纳入学科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学科教学能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4 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合作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使其在各个学科间相互渗透,更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紧密配合,仅靠某一单独课程进行渗透性德育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得除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外,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使得学校和家庭能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其个人素质的培养。

4.5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化自觉性

目前,有关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道德弱化行为屡见不鲜,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寻找办法。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形式,以文化促进青少年成长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站在文化的视角上,渗透性地宣传与学生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等,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渗透性德育的开展是时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现阶段初中学生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弱化行为,教师有责任及时发现、有效开展渗透性德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道德自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因材施教,通过与家长的紧密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化自觉性,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0):95.

篇13

一、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初中数学的重要性

1.1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事物体现于外在的面貌千差万别,内在却可能具有丰富的联系,甚至就是两个本质类似的事物。数学题库里的题目浩如烟海,学生能够做完的仅仅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然而,同样是完成相同数目的题目,有的学生就能够触类旁通,而有的学生则只对做过的题目有印象,换一种形式和面貌出现就解不出来,这种现象就是有没有形成数学思维造成的差别。数学思想往往意味着一种规律性,掌握了规律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学生一旦养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不仅是在做数学题和学习数学这门科目上,即使是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往往会具有较强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相比而言更具思想与主见,故而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

1.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对学科整体进行认识与把握,如果说知识体系像一张网的话,那么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就像是网中连接每个知识点的脉络,有了思想与方法的指引,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起来,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目前虽然教材减少了一些知识内容,却在无形中加强了对数学方法及思想的要求。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理

数学思想方法是具有一定原理的,它可以表现出数学教学规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使数学思想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1原理一――渗透性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不会直接说明采用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重点是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使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二者又不完全一致,数学思想方法尤其独特性,那就是渗透性,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才能收到效果。

2.2原理二――反复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主要是从浅显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普遍。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同时进行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接受和理解。如果急于求成,就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严重分化。

2.3原理三――系统性

数学思想方法和具体的数学知识相似,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它也有自己的整体功能。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某一种数学思想只针对某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各成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也是数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原理。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渗透

3.1抓住机会,及时引导

在数学教学的时候,紧紧把握数学思维和方法在数学课上的渗透机会,注重数学公式、概念以及法则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在明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难题。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相互渗透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优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在数学定理、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法则等结论的论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开创有意的情景,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对数学结论有一目了然的感知。我们还可以把观察、类比、尝试等数学方法在这个结论产生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相互渗透。

3.2分段分层组织教学

第一,分阶段组织教学。这个阶段包括教学的孕育阶段和教学的形成阶段。在组织教学的孕育阶段,数学思想和知识的融合在于数学内容的内部结构。从数学教学的内容入手,可以由两条线索构成。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数学学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的累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横向的感知中明白数学的内在美。

第二,分层次组织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全面的理解,探索数学思想和方法,再对这些知识进行认真的考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知识掌握水平和年龄的差异来由简到难、由表及里的贯穿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课堂授课、巩固复习和做课后习题等几个步骤来完成数学学习。所以说,数学思想和方法要在长时间的运用中逐渐形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数学旧知识的不断巩固,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可以使用乘法公式进行类推的解决办法。

四、小结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知识三者密不可分,彼此相互联系也相互依存,初中数学教师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把握,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更好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