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前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以及城市化进程地快速推进,由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问题。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以及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体现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解决气候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在此背景之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渐在各国达成共识。城市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7年起,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苏州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十分重视苏州低碳经济的发展,编制了《苏州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为苏州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发展方向。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步伐已经迈出,然而,为更好地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对苏州目前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本文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苏州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5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苏州目前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一、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构建原则。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应该构建一个反映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尽量选择可比性较强的相对指标和区域间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因此,选择指标时,数据应该可以通过各级统计年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获得,以便进行研究;(3)代表性、综合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所要说明的问题。
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笔者在深入研究低碳城市特征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以及目前国内外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构成,基于上述原则,构建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比较
数据选取及分析过程。本文数据选自2011年苏州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南京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以及常州统计年鉴,并经整理测算而得。
因子分析法步骤:
第一步:首先收集整理5个城市15个指标的相应数值,由于各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与数量级不一样,为了准确地评价各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Z Scores)。
公式:x′ij=(xij-xj)/σj,其中:xj=ij,σ=,
第二步: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R 并得到其特征向量。采用统计软件 SPSS15.0 进行分析,得出 R 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共有三大特征根:5.199、4.908、4.012。它们在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化方差的94.602%。因此,前三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所提取的四个主因子 F1、F2、F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上页表3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上页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由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A4)、人均生活用电量(B3)、人口密度(B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5)决定;第二主因子由人均GDP(A1)、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C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3)决定;第三主因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A3)、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A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B1)、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数量(B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4)、环境投入占GDP比重(C6)决定。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各因子所占权重即各自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并由此得到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综合指数F:
F=41.504/94.602 F1+28.618/94.602 F2+24.480/94.602 F3
将标准化的数据代入前式可得出5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一般来说,综合得分越高,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就越高;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在5个城市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需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最后通过计算得出2010年苏州同沪、宁、锡、常五个城市的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结果如下(见表4):
通过因子分析法,将苏州与沪、宁、锡、常四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苏州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居于5个城市之首,常州次之。这说明苏州近几年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苏州在因子2与因子3的排名均为第一,而从因子2和因子3所涉及的指标来看,这些指标涉及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政府对环保的投入等方面,最能直接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情况,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几年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因子2、因子3各指标中,苏州也有落后的方面,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苏州仅有41.4%,在5个城市中位列最后。苏州的人均拥有汽车数量位于5个城市之首,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却最低,这种交通方式显然与低碳交通的理念不相符合。然而苏州在因子1的排名却不高,从原始数据来看,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还不高,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人均用电量在5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这说明居民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低碳化,产业低碳化要求产业技术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大幅度提升,产业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产品附加值高,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得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然而苏州目前仍然是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同周边城市相比还不高,这种产业结构十分不利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因此苏州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政府提供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加快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增加公共交通密度。加快城市的轻轨和地铁建设,打造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汽油燃料比重。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运输新技术。
3.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极力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即在维持高水准生活的同时尽量使用节能低碳的产品和工具。政府应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教育市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意识,号召市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努力实现个人生活的低排放、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金石.WWF 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22.
[2]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13.
篇2
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性安排,通过明确城市低碳发展目标,识别确定低碳发展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现行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制度化安排,具有法律效应,在空间安排之前,对城市性质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有概要性规定。其二是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功能定位与目标、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规模、人口与劳动力、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整体 的发展规划,主要是时序性和目标指向的而非空间性的。其三是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市域土地利用的制度性安排,从用地角度合理配置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标性 和空间性的结合。虽然供地也具有时序性,但非目标 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法律效应。
以上三项规划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城 市的整体建设发展进行规划,是多目标指向或非目标 指向的。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从低碳化目标出发来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因此是单目标指向的,其规划的重点更多在于城市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由 于城市空间安排和土地利用指标的配置对城市低碳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给出方向性的规定。
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基础
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前期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分析现 阶段城市低碳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 内外部发展机遇和挑战。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强调碳排放约束下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基 础是掌握城市能源及碳排放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提是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各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通过研究城市温 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水平,可以清晰地掌握城市 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组分,辨识温室气体排放量和 其排放特征,准确掌握城市能源利用中的低效和不 足,发现节能和碳减排空间。
温室气体清单是城市减排可测量、可报告和可 核查的先决条件。只有基于全面、详尽的温室气体 清单,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减排潜力和成本, 才能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减排方案。能源统 计数据基础薄弱导致城市不能准确掌握碳排放的 分布和趋势。这也是国家发改委要求试点城市建 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原因。
对于城市来说,不仅要建立碳排放清单,而且 要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时序研究,这是基于 它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排放变化趋势,评估减排效 果,并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和措施。
(二)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
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是在现有和预期的。碳排放约束下,对城市间碳生产力、消费模式、技术 水平和资源禀赋及低碳努力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所做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 产力和阶段性特征。衡量一个经济体向低碳经济 转型的基础要考虑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 和消费模式四个因素。并根据以上认识,从低碳产 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构建 了低碳经济( 城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核心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单位产品能耗或单位产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的比重、碳能源强度( 单位能源消费的碳 排放因子) 以及森林覆盖率等。这些宏观碳指标, 与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目标吻合,能 够使城市在落实国家低碳经济总体目标时,达到“三可”的要求。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的评估,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正确认识自身现状,找出优势和劣势,明确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各个城市区位优势和功能定 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和要点,进而制定有针对性可实施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三、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手段
建设低碳城市应注重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实现低碳设计。
(一)低碳城市系统构建。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高速城市化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在现有目标上作出调整,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国现阶段高速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与契合,其碳排放与城市系统耦合关系研究是寻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关键。
(二)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
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进行相关创新研究:1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2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大都市空间结构;3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4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
(三)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
城市总体结构方面的低碳对策无外乎包括减少碳排放对策和增加城市地区自然固碳效果两个方面。可以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四)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
由于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功能、开发建设强度、建筑――空间形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楚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四、低碳城市规划案例――以昆明世博生态城为例
昆明世博生态城的优越区位、绿化保持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世界罕见的,具备了打造世界性人居典范的优势。世博生态城是一座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城,最后被列为亚洲唯一推荐的“IN 的家”项目。
世博生态城为昆明打开了国际化的居住文明,在近 5,000 亩城市珍藏的大自然地带, 中国东盟会务中心和世博新闻中心、东盟首脑别墅、世博城邻里等高尚建筑群掩映在绿色山林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世博生态城的发展连接着昆明这个城市的传统和现代,它不仅是东盟各国首脑与会期间的诗意栖所,更是一个森林环绕、鲜花遍地的心灵牧场,作为昆明登上世界品质巅峰的力作,世博生态城所要体现的是居住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珠联璧合,让中国、亚洲甚至世界为之倾心。
篇3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然而,城市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1]。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2]。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3]。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法案。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已有保定、上海、贵阳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过于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争相打造低碳“名片”,缺乏系统性的安排[4]。然而,低碳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经济结构的优化,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城市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发展路径。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城市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1 国际上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5]。而随之国际上众多城市也展开了以温室气体减排、构建低碳社会等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 在LCCP 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Carbon Trust and Energy Saving Trust. The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owcarboncities.co.uk。伦敦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更是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2007年,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发表《今天行动,守护将来》(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计划,提出了在2025年使CO2排放量相比1990年水平减少60%的目标。《伦敦气候变化行动计划》(London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在其不同的行动与方案中制订了许多具体措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诸如绿色家园、商业、能源效率和运输等问题[6]。
伯明翰曾经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移逐渐走向衰落。经过漫长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会议、展览和商业旅游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产业定位明确,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类似的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作为美国最早完成工业化、最先发生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地区之一,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成为波士顿摆脱产业转移困境的重要选择,目前已经在波士顿的128公路区形成高技术企业密集的产业区,其知名度仅次于硅谷[7]。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提出打造低碳社会的构想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东京政府于2007年发表《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定下2020年相比200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的目标。其基本政策涵盖推动企业减排、减少居民生活浪费、政府设施节能、减少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8]。东京市在城市规划中还侧重考虑住宅的节能和环保等要素。
丹麦哥本哈根分两个阶段实施低碳城市战略。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将排放量降为零。推出50项措施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热电联产,推广节能建筑,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鼓励市民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等方面。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计划包括促进政策、示范项目、法律与管理手段,并将能源措施纳入到城市发展中。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有1 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100%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个年度周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城市辖区借助于城市系统,在其他时间,威斯特拉汉能地区用其能源盈余来供应能源系统。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续的交通对这些活动进行辅助[6]。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目前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以及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的探讨。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气候组织于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通过实施该项目,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
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9]。如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在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上海东滩生态城总体规划设计.。再如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10]。
随着人们对低碳发展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或示范区的理念,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方式。表1列示了目前国内典型城市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的发展愿景和已经采取的行动措施或制定的规划。尽管众多的地区开始低碳发展的尝试,而发展程度却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也各式不一,大到国家级、省级的低碳示范区,小到低碳乡村、低碳社区,部分地区打造综合型的低碳规划,部分地区则重点致力于新能源、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城市或地区的低碳发展经验及其推广价值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但无论如何,它们在低碳城市的探索中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3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总结
综合上述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综述的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不同的城市也选择了各式各样的低碳发展模式。总体来讲,国际城市相对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国内城市的发展实践更多还处于尝试性阶段,相对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园区示范,低碳产业选择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的探索。综合各种发展实践,我们将目前城市低碳发展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各种模式的典型范例城市如表2所示。
3.1 目标模式―― 综合型“低碳社会”
我们将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家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定义为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该种模式几乎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能源供给到能源消费的各个领域,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环保交通、低碳消费模式等各个层面。该类城市多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转型基础,如伦敦、东京、丹麦等城市。
3.2 过渡模式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低碳社会”,然而任何经济的低碳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城市需要选择一个切入点或一个领域来优先发展。综合以上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本文归纳如下三种低碳城市建设的过渡模式。
3.2.1 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所谓低碳产业,是指相对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言,能够以相对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产出的行业,多指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上部分城市的低碳转型,采用低碳产业拉动的方式,即城市发展以某种或某类低碳产业发展为核心,逐步弱化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较单一的低碳发展模式。典型的范例如伯明翰和波士顿,前者以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为发展核心,后者选择发展低碳高科技产业,均通过构建知识型城市实现低碳发展。
3.2.2 示范型“以点带面”发展模式
在城市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初期,多个城市选择先建设示范区的形式,探索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典型的城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建的马斯达尔生态低碳城,即探索建立一个“零碳排放”的生态园区Zerocarbon city planned for UAE.省略/community-content/-low-carbon-news/668/zerocarbon-city-planned-for-uae。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城市普遍尝试的一种方式,如重庆建设低碳产业园,科技部成立“低碳科技示范区”,探索低碳技术发展扩散的有效途径。
3.2.3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我们将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行业定义为低碳支撑产业,该类产业可能本身并不是低碳的,如风机制造,太阳能利用所必须的多晶硅制造、光伏设备制造等,这些设备的生产实际上是高耗能的,然而又是上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所必须的。在全国甚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下,这类产业虽然是耗能的,但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低碳经济发展中必要且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将发展“低碳支撑产业”的城市也作为低碳城市发展过渡模式的一种,尤其是在全国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探索的初级阶段,这类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该类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自身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除此以外,还存在众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其他方面低碳发展的尝试,但多是重点关注低碳发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改善交通体系,开发低碳建筑等,本文将这类城市定义为低碳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相对较成型的低碳发展体系。尽管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这种摸索性阶段,仍需要探索出合理的适合自身特征的发展模式。
4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探讨
综上,尽管国内城市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初期的探索,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摸索出明确的发展路径。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然而中国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应该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11]。
4.1 中国需在低碳发展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需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低碳城市定位也不可能以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减排为目标(如英国、日本的低碳城市)。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的协调为目标,因此,发展优先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现实途径[12]。然而,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的选择来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关键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低碳转型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产业各城市也各有侧重,不同的城市依据自身发展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可选择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或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低碳产业拉动模式。具有独特资源或产业优势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禀赋和发展特征选取低碳产业,如发展教育产业,建设知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碳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如桂林等旅游型城市,即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以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发展核心拉动城市的低碳转型。当然,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也仅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必须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则需谨防重复建设。发展低碳支撑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保定、德州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国内甚至国际的新能源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城市的选择必须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愿景,短期内的产业选择也要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搭建基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掌握市场动向,避免重复建设;另外,该类产业的建设,必须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成为高耗能的“世界加工厂”。
4.3 低碳示范区建设为城市低碳发展探索方向
推动低碳示范,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相比国际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的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逐步探索有效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示范型的发展模式,将为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甚至教训,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开始普遍运作的一种方式,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如何将园区或示范区的发展经验扩展到城市甚至更多相似的地区,将是示范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一些综合型城市,可以申请建立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规划与政策试点,探索可复制到全市的低碳发展经验。
4.4 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最终目标低碳经济转型是必须也是必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如上所述,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结构,低碳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低碳的消费模式,低碳技术支撑等[13]。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14]。因此,综合型的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无论采取何种过渡模式,都需要辅以长远的综合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构造未来的低碳发展蓝图。
5 结 论
任何城市都具有其独特性,中国的城市要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更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依据城市的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本文总结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种模式,研究发现,国际低碳城市建设多侧重综合低碳理念的深入,以综合型低碳城市为规划目标;而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则多集中于低碳示范、低碳产业以及低碳产业装备制造等发展模式的探讨上。
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更需要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①中国的城市需在低碳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着发展优先的原则,逐步优化经济结构;②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低碳产业,打造完整的低碳产业链条,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③通过低碳园区、社区示范,探索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可以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探索方向;④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城市类型和特征相结合,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Gu Chaolin.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China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4]殷耀,赵仁伟,齐海山,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现象[J].经济参考报.2009-09-07(007).[Yin Yao, Zhao Renwei, Qi Haishan, et,al. China's Low 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Need to Guard Against “Great Leap Forward”[J]. 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 2009-09-07(007).]
[5]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6]Urban FrontrunnersCiti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Global Warming. eea.europa.eu/articles/urbanfrontrunners2013citiesandthefightagainstglobalwarming.
[7]周国梅,唐志鹏,李丽平.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低碳转型[J].环境经济.2009,(10): 31-36.[Zhou Guomei, Tang Zhipeng, Li Liping. How to Achieve a Low Carbon Transition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J].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9,(10):31-36.]
[8]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minus Tokyo, June 2007.
[9]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2-17[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3):1 2-17.]
[10]庄贵阳,谢倩漪. 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A]. 见:王伟光,郑国光.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Zhuang Guiyang, Xie Qianyi.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ow Carbon Economy Transition[A]. In: 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 2009[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2009.]
[1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009,(6):1-7.[Liu Zhilin, Dai Yixin, Dong Changgui, Qi Ye. Low Carbon City: Conce pt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Urban Studies. 2009, (6):1-7.]
[1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1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Fu Yun, Ma Yonghuan, Liu Yijun, Niu Wenyuan. Developmen 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3):14-19.]
[14]潘海啸,汤NFDA1,吴锦瑜,卢源,张仰斐.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Pan Haixiao, Tang Yang , Wu Jinyu, Lu Yuan, Zhang Y angfei.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for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J]. Urban Planning Journal. 2008,(6):57-64.]
[15]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2):5-10[Fu Yun, Wang Yunlin, Li Ding. Routes to LowCarbon Cities[J]. Imp 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2(5):5-10.]
[1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Xin Zhangping, Zhang Taiyi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 Urb an Studies,2008,(4):98-102.]
[17]谢军字,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 8,(12):1-7[Xie Junan, Hao Dongheng, Xie We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 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J].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2008,(12): 1-7.]
Practice and Patterns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LIU Wenling WANG Can
篇4
1.概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
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是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CO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中国的低碳城市
2.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文章《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和《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基于交通或城市结构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和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实践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1.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 %以上,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发出呼吁:人类仅有96个月的时间表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这意味着低碳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2. 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
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 ,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到2007年5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大关,汽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因此,政府必须设计有利于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从制度上进行保障。
2.2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1.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与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差距较大。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7.5%。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
2.通过规划手段优化能源结构
在新一轮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要把眼光重点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两者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
3.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需要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五、结语
世界气候组织2009年在北京报告称,未来3~5年内,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我国城市应抓住有利战略时机,积极向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任力.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 发展研究, 2009
篇5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中,低碳经济缘起于排放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严重后果。IPCC在1990年阐述气温升高的危险后,以此为强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紧密关联,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 年《京都议定书》分别强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全球变暖业已无法逆转,排放温室气体减排是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严重阻碍。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开始于城镇化建设,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成为工人,导致城市数量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加速和工业使得城镇化建设加快了进程。传统城市向着工业现代化城市转变,也给城乡设施如何布局带来难题,这些难题对城市进行现代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提出许多理论,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现代化学科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共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作用,互为依托。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际性质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开始朝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演化。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耗位于世界前列,根据IEA报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同时,低碳减排任务巨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越来越产生关联,发达国家外移高能耗企业,对包括我国履行减排温室气体和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很大阻碍。我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水平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城市尝试进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率。我国低碳经济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建设,减排、节能促进新能源、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低碳经济重点应在于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要积极利用已存在的产业,结合新能源的产出和利用,实现低碳产业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要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为关键,建立生态、绿色、环保的低碳城市,强调以人为主,建立复合的低碳城市生态系统,侧重于系统、层次和环境。
三、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
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是为了维持城市发展的公共生活秩序而进行的未来空间的设置和安排的具体表达。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是建立在城市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等基础上,安排合理空间达到节能、环保和减排的规划目标,主要表现为:
1、低碳城市规模适度
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碳排放量有正向联系,既城市规模越大,则居民碳排放量越多,更深层的表达就是人口越增加,碳排放水平越高。从这一理论看,只有适合的城市规模才能保证城市碳排放的相对合理。
2、低碳城市紧凑形态
我国城市发展要持续发展,则城市形态必须相对紧凑,要充分成复合土地利用效应,因为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密度、城市交通和碳排放间有紧密关联,紧凑土地予以复合利用,多功能结合,有助于降低居民的日常出行成本,对提高城市密度,推进城市交通利用效率有积极作用,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3、低碳城市高效交通
交通作为我国城市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指排放汽车尾气,不停增加的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阻力。所以我国应建立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以降低城市碳排放增长。
4、低碳城市低碳政策
在一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之初,就要考虑低碳发展为主,留下足够的用于低碳建设的政策实施空间。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发展的操作空间,制定低碳政策,并规划、实施低碳措施,促进低碳观念普及和低碳技术应用。
四、低碳经济前提下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对策
我国现在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有着重要的任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和管理等措施,要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展开。
1、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
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体系。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要相应地改变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目标,调整、研究我国的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渠道,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和体系。
城市发展规划以低碳为出发点,要遵循城市本身固有的复杂结构,认清碳排放不断增加的影响因素,要找到适应低碳经济下的、可以覆盖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城市发展结合低碳目标,为发挥城市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的调控作用,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消费全过程,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
2、探寻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探寻我国不同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内容。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要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两种方法,城市发展规划要与这两种方法结合,研究碳源和固碳地,探寻城市发展规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模式,创新城市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减少碳排放主要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和发展规模、促进城市紧凑性突破和多方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达成;增加碳汇指经由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加绿化、限制城市任意扩充规模和建设、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等实现。
3、调整低碳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
改变传统的建设城市以人口数理决定城市规模的方法,改由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空间和规划规模的决定因素。生态承载力可以客观、准确地说明城市和自然间的切合度,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自然的负面程度。以城市生态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更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化发展。
4、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我国必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对城市发展的安排和管理作用,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低碳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的新兴观念,我国低碳理念推广和宏观计划还远远不够,城市规划必须依靠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才能确实实施。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低碳特点,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低碳措施。
参考文献:
[1] 毛小苓、田坤、李静萍、李天宏、刘永伟. 城市生态需水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2)
篇6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又是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现状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由于近几年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突出,碳排放强度偏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且还在逐年增大,但是碳排放空间却不大。能源短缺是先天的不足,环境恶化是后天的粗放利用造成的,这种发展模式,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从客观上来说,实行节能节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必然选择。
2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以往低技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变成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
3 发展低碳经济可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目前我国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开采的状态,减缓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4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气候异常带来的各种灾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
5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开发低碳产品,有效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6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机遇。通过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几项措施
1 由政府主导,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开展行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工作,以确定低碳发展模式,不能搞大帮哄,走形式,这样才能使“低碳化”能够有序发展,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
2 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注重应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因为完善的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可以使节能减排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3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要通过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节能减排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的关键。也是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必须淘汰生产能力落后企业,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4 强化各级领导和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引导,使他们了解低碳经济及发展低碳经济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改变的意义。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做任何事都应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5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加强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表层概念等。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6 整合市场,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发展低碳技术,并加速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7 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有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制定实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建设发展低碳城市。
7.1要想使城市具有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便捷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高效的低碳能源,首先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篇7
Key words: low carbon, urban traffic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低碳交通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1交通方式的影响。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过快与出行率过高,导致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因机动车尾气排放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比例也逐年攀升,加剧了大气环境的恶化。
1.2城市结构规划不合理。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土地急剧扩张,城市规模急速扩大,导致城市空间距离不断增大;同时,城市的蔓延方式导致土地利用不充分,建筑密度不高,城市功能与布局单一。由此造成了小汽车在人们出行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的加大。
1.3交通拥堵严重。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仅造成出行时间的延误,还会造成燃料消耗的增多,以及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加剧,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外部成本。可以说,拥堵的交通已经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以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发展低碳交通的对策建议
2.1增强城市空间规划的紧凑性。
从根本上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在规划中应注重对土地的合理、有效、高密度的开发,并综合交通因素,把交通发展与扩张能力的预测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
一方面,改变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模式,着力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两端以公共汽车正常运行两个小时为界限,避免因城市规模过大而导致公交线路过长而增加能耗,污染环境。
2.2进一步确立公交优先政策。
在公车交通建设方面, 政府应进一步确立“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发展大运量快运系统,合理进行路权分配,尽快建立快速公交专用车道(BRT),全面推进公交主干网络、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加强对道路空间的隔离以保障公交专用路权的实现,改造专用基础设施,如改造公交站台增大站台容量,提高公交网线和站点覆盖。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应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强换乘枢纽建设,为停车换乘体系的发展打好基础。
2.3提高非机动化交通方式的比重。
建设和完善非机动车道,通过对旧城区的胡同与街坊道路、支路的改造开辟自行车或行人专用系统,对新建住宅区加强自行车通道和步行设施的建设,完善非机动车交通网。
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法则:减少出行的要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公共交通的优先应首先保证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全面的交通优先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城市建设首先有利于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性价比的公共交通,同时要注意改善城市的形象和控制小汽车的发展,即在城市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中考虑问题的优先顺序:POD> BOD> TOD> XOD> COD(“P”代表People/Pedestrian、“B”代表Bicycle、“T”代表Transit、“X”在数学计算中常常表示未知数、“C”代表Car)
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其次考虑城市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而在整体的交通方式构成中尤其应当重视的是自行车交通,在荷兰超过30%的出行和大约1/4的去轨道交通站的出行都是骑自行车。但是在自行车依然普遍使用的上海,人们骑自行车到轨道交通站进行换乘的比例不足轨道交通乘客的10%。在中国众多的城市设计或正在设计建设轨道系统,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轨道建设投资巨大,如果能将轨道网络与自行车系统结合起来可以压缩轨道交通的规模,从而节省资金和资源。自行车交通在我国主要城市的重要作用在世界上都是少见,中国城市能坚持推动自行车的使用,特别是如何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保持自行车使用的环境,而不仅仅是给出路的单一自行车通道建设。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4增强交通治理与政策实施力度。
在完善公共交通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交通拥堵收费制度。政府从政策法规上强化交通治理,加快交通政策的研究,将机动车保有量限制在一个可持续发展水平上,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保障能源安全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强制降低车辆尤其是小排量车辆的油耗,以促使汽车生产商提高先进技术(如高能效技术与清洁燃料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推广和应用。
2.5发展替代燃料与清洁能源。
进一步发展以天然气为主体的气体燃料基础设施,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发展以天然气为基础的替代燃料技术,加快对传统公共汽车的燃料替换。同时,重点发展低排放的绿色汽车。
3结语
公交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必然,世界各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城市化的浪潮,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资源稀缺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城市道路资源有限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因此中国的交通模式必须以公共交通为先导。公共交通是人均占有道路资源最少的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是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54- 01
1 前 言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长期性的大量消耗不仅使得全球的能源储备量大幅度下降,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类似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既要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又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其发展压力非常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实现当前的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课题。
2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正式作为一个理念被明确地提出是在英国政府的2003年名为“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政府报告当中。所谓的低碳经济,其本质意义是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代价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所以,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我国客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国内通过构建低碳城市的方式来实践“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理论界也开始了对“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深入研究,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发展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于低碳城市,我国不同的学者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例如,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等认为低碳经济城市应该鼓励研发低碳技术、实行低碳生活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在最大程度上减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放弃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经济体系逐渐向高效节能、绿色循环、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清洁发展。付允、汪云林、李丁 等则重点强调为城市构建可持续性能源生态体系的重要性,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方式来构建环境友好、能源节约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综合上述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导为低碳经济理念,低碳城市的前提条件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为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手段为低碳技术,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为实现消费模式、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的低碳化,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为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文明。
3 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1)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措施,是统揽全局的关键策略,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把节能减排作为当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并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了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要求,可以预见,节能减“排”必将重点向节能减“碳”转变。对于城市而言,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落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应中央政府号召和构建低碳城市的最佳方法。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及早地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的低碳转型;同时,也需要大胆积极地探索当前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途径和方式,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主动选择。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都会推动一个新的经济中心的崛起。面对本轮经济危机孕育出的能源产业革命浪潮,我国应当把握机遇,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等经济实力较强、科技实力较高、市场体系较完善、开放度较大的城市,更应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技术革命之中,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方面,立足于自身发展,大城市短期内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经济与民生稳定任务艰巨,长期则需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下一轮经济腾飞积蓄力量、奠定优势;另一方面,立足于服务全国,这些大城市应当主动承担起在新能源产业和低碳领域的激烈竞争中率先突围的使命,增强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
(3)发展低碳技术,改善燃料结构。首先要限制高耗能企业和产品的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和工业电机系统节能,注重余热余压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电力、钢铁、水泥和铜加工等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和低碳改造。 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电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城市固体有机垃圾和能源作物等进行发电,制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燃料油,改善燃料供给结构。
4 结束语
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工业、交通、经济、建筑、人口以及物流等因素的高度集中地,更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高度集中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引领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所以,对于低碳经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点的设想并进行积极地落实,并将培育基于低碳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来实施。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实现城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国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6):103-104.
[2]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
篇9
第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现阶段中国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得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热潮,“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正引领当今社会的变革。不可否认,这些概念的提出,确实为我们人类构想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可是,“低碳经济”从内涵看,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自然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若实现这两者的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体到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还需要加速发展,也将会迎来一个的碳排放高峰期,而多数发达国家已走过了碳排放高峰期。同时,中国还有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满足和完善13亿中国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列入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的四大措施中。主席随后又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区别“大力发展”和“积极发展”的要求程度,我想大家就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各项工作的重点了。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应当充分认识其艰巨性。
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我国实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低碳城市”显然也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未来之路。然而,我们现阶段很有必要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拿这些方面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比对,人们不难明白当前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打造“低碳城市”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项目,将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动力押宝在新能源产业的兴衰上,其必然不能持续。为此,必须明确建设“中国低碳城市”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系统规划,应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通过差别化路径逐步实现“低碳化”,谨防一哄而上、赶时髦建成“政绩盆景”,到时悔之晚矣。
第三,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抓好节能减排,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发达国家多选择后者,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并正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要两者兼顾,同时还要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和低端加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占60%。为此,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淘汰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尽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煤基醇醚等燃料,减少煤炭直接然绕,应是中国未来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中,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下决心关闭一大批低水平重复形成的、过时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尽快解决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点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国外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把更多投资用在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上,不要再盲从的搞形象工程,如摩天耗能大楼等。
第四,中国目前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应在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篇10
城市应当以创新为驱动力,将节能减排原则渗透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煤炭、冶金、化工、石油、建材、交通等六大高能耗行业中制定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强制其引入低碳经济技术,力求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应当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将原本的碳基能源转变为氢基能源和低碳能源,促进城市实现低碳和零碳经济发展目标。
(二)将“城市矿山”作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能够回收再利用的电子产品、废弃电器和其他废弃物资。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城市重视对“城市矿山”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有效节省冶炼矿石和开采自然资源所需求的能源耗费,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三)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发展低碳行业
(一)积极倡导低碳建筑
低碳背景下急需转变城市消费观念和经济生产方式,不断运用和创新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低碳建筑,如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等。同时还应当加大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研究力度,为构建低碳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倡导低碳交通方式
低碳交通是指人们在日常出行时选择低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目的在于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当前,城市低碳交通以地铁、公交、轻轨等交通方式为主,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低碳交通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城市居民使用低碳交通方式。此外,由于自行车属于环保、无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以也应当将其纳为城市短途的重要交通方式。
(三)建设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指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致力于发展低碳工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鼓励低碳工业使用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还应建设低碳化、循环化的新型工业布局,将清洁生产原则贯穿于工业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城市居民应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持高质量生活标准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居民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尽量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三、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
在低碳环境下,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推广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使用。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仅仅依赖于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不够的,应适当加大绿色能源的推广使用,并相应地促进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这类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出CO2,故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若是以核电代替煤电,大约每年能够有效地减少CO2排放约18亿吨左右,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势在必行,如使用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等,来达到降低CO2排放的目的。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适当增加财政补贴,积极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四、发展低碳技术
所谓的低碳技术具体是指能够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技术,主要在以下领域内有所应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节能、二氧化碳捕捉及埋存、煤炭的清洁利用、油气及煤气资源的勘探等等。低碳技术目前已经广泛涉及多个部门,如建筑、交通、电力、化工、冶金、汽车、石化等。在低碳技术的开发上,英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洁净发电、低碳交通以及可再生电力等;日本则不惜投入巨资对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进行研究开发。而在我国可以说低碳技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为了能够获得国外先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来予以实现,其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但却很难获得核心技术。同时我们也应不断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短期内效益较高的低碳技术开发生,特别是应当针对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能耗较高这一问题来开发新技术,以降低其能源消耗。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行业、使用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
[2] 佟新华,孙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0(6).
篇11
一、关于低碳城市
1.什么是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活中由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活理念,通过生产,消费,排放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转化,将人们的生活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型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是在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模式的碳排放控制在低量环保的区间内,推动城市居民形成健康的节能的生活方式。现今的低碳城市理念由政府的一致规划与调动,加强建设低碳产品与技术,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废物的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城市的节能减排优化作出改革,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目标。
2.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分布。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正确的低碳空间分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包括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以及低碳建筑。我国提出的低碳城市布局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土地的充分利用,将过去侧重于产业与工业的城市规划布局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活型的人文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比重,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适度配置,减少交通与工业的布局比重,体现低碳城市的规划人文性。
3.低碳城市的不同变化。一是交通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增加,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低碳型交通是指在保证交通的便利性的同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以及新型交通工具,减小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达到低排放的要求。二是建筑楼房的变化,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建筑物的低碳化是低碳城市的重点之一,在新型低碳城市建筑中使用了新兴的节能建筑材料,较之于传统的建筑设施低碳建筑的优点是能有效分担取暖与制冷的部分功能,而且在低碳建筑中可以有效地做到水循环利用。三是产业的低碳化,城市的经济支柱就是产业,是衡量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城市中产业多以工业为主,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污染过重而且能源需求巨大,相对于工业,服务业的污染小且对能源的需求较小,所以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创新。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项目相当多。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源消耗大国之一,能源储存供给量逐渐与能源需求量不符,我国对新兴能源的开发从未间断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的新能源利用逐渐有了成果,电动车替代耗油车就是低碳经济成果之一,电动车通过电力驱动,相对于过去的烧油车,使用起来更清洁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现在在人民群众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各行各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深入,低碳技术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低碳经济的企业相对过少,市场占有率不够,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将由低碳经济所主导。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当下全球关注的主流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气候与环境上,环保与改善气候越来越走进了国家的执政策略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中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结构能够进行调整,进行产业优化改革,为我国的产业转变奠定基础。
三、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1.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是我国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牺牲自然资源,牺牲能源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事实表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向科学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在走向这样的趋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低碳消费,这都体现着我国低碳城市经济的成果,达到低碳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
2.在人民群众中提倡低碳生活。在人民生活中充分加入低碳理念,可以正确的引导民众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补贴与资助的力度也应该加大,让低碳理念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支持低碳产业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应当大力支持,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处处充满低碳。对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理念也应该进行影响,支持使用环保袋,节约能源的使用量,减少生活废物的排放和污染,让低碳生活走进城市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四、结束语
当下全球的发展主流模式是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良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推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参与下,低碳经济对大力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有着推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波.低碳城市规划:目标选择与关键领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08).
篇12
引言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生态城概念的提出,国内已有近百城市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包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在内的十几个省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市、区)的奋斗目标。生态城市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掌握我国各地生态城的建设发展动态,科学的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模式,我们对全国各地生态城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调研范围包括北京门头沟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廊坊万庄生态城、河南郑州新田生态城、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沈阳高坎生态城、北京长兴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唐山南湖生态城、山东黄河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等全国18座生态示范城镇。调研内容涵盖各生态城的交通系统、建筑系统、能源系统、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并走访了很多生态城居民,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本次调研结果为我国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探索, 到90年代已经形成一套以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 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因此其生态城市建设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策略。各地区生态城市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经济条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1],我国的生态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技术创新型生态城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城属于技术创新型生态城。这种类型的生态城聚集了最有创意的人才,并提供了人才相互交流学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平台及创意转变为生产力的孵化器。通过这些创新,可以解决很多城市带来的问题。这类生态城通常在发达国家发展,如由英国人设计、阿拉伯国家准备花费220亿美元建造的零排放生态城区。这个生态城区使用了所有我们能想像到的科技,220亿美金的造价,只有5万人居住,其昂贵程度惊人。这类生态城由于代价昂贵,推广性一般。由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步稍晚,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限制, 其建设方法和侧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这种类型的生态城很少,目前只有位于江西省的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型特点[2]。
适用宜居型生态城
篇13
为了有效应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集中区域,也是CO2排放量最高的区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三大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探索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对于构建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低碳交通的研究内容
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内容包括市内民用交通,对外客货运交通以及市内公共交通,民用交通包括小汽车交通、其他小型汽车及小货车交通。由于城市交通能耗及碳排放量逐年提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民用交通内的小汽车交通排碳量的增长;同时从城市范围角度来分析,如何使用一定的措施来调控小汽车增长及公共交通的碳排放平衡,是缓解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2. 低碳交通策略类型及特点
2.1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
对于BRT快速公交系统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但从一个B RT体系的构成来看,它一般包括具有道路优先权、运行速度快、运量较大等特点的专用车辆和独立安全的专用车道两个部分。
从国外城市的实践来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其推行低碳交通模式的重要保障,然而,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 Bus Rapid Transit)则是其完善公交系统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截止到2009年,全球已有70个城市已经建设了BRT,在一些国外的城市中,波哥大、雅加达、首尔等拉美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均推行了BRT项目。
BRT的建设周期较短,建设成本相对轨道交通较低,每公里BRT的建造成本约为100-1500万美元,而每公里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约为5000万一2亿美元。在CO2减排的效力上优于轨道交通,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较为明显的碳减排效果。同时,BRT相对传统公共交通又具有高速、大运量以及运力配置灵活等特点。BRT适宜于在快速城镇化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建设,尤其适合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作为替代小汽车出行、分担轨道交通压力的有力手段,但BRT对项目运营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
BRT在城市中的推广始于1974年在巴西的库里蒂巴,但20世纪70年代,库里蒂巴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很快得到推广。直至20世纪90年代,BRT在全球,尤其是在美洲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BRT在波哥大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全球对于BRT的关注,也成为亚洲国家BRT建设的样本。
2.2鼓励绿色出行
从国内外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构建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公交车为辅的绿色出行结构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在推行低碳交通模式上采取的主要策略。在所有案例城市中,巴塞罗那、波哥大、哥本哈根、巴黎等均推行了系统的鼓励绿色出行的项目。这类措施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小、收益稳定且具有可持续性。但是绿色出行模式的推广依赖于市民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宜人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合理的慢行系统规划和有效的鼓励绿色出行政策作为支撑。在哥本哈根,自行车出行的传统早在1900年代就已具备,在经历了工业化时代机动性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后,近10年来,绿色出行方式再次得到回归,市民的环保意识、政府的激励机制以及安全、有效、宜人的骑行环境共同作用,产生了全市36%的自行车出行率。
2.3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在国外许多大都市,例如墨西哥城等实行了清洁能源汽车推广计划。这一策略最大的优势在于减排效果明显,但其初始投资大,并且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项目的推行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三方的合作,同时清洁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维护均需依托国家和区域层面对汽车产业的宏观调控。因此,此类措施多在后工业化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成熟的条件下才能较为顺利地实施。
1996年,斯德哥尔摩率先启动了欧盟推广清洁能源车的低排一零排汽车项目,成为欧洲最早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的城市,同时也是欧洲清洁能源车比重最高的城市。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斯德哥尔摩于2000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旨在提高清洁能源汽车普及率的清洁能源汽车项目,其目标为在10年间,全市全部的公共汽车均为清洁能源汽车,并且全市85%的机动车可以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在售汽车的35%均是清洁能源汽车,市内200座加油站中的150座均供应清洁能源。通过清洁能源车的使用,斯德哥尔摩全年CO2减排200 000吨。
2.4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TDM:Traffic Demand Manage)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方式和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减轻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应该体现在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组织管理等各个层次。
2.5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
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混合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缩短了出行的必要性,并促进非机动模式的发展。考虑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模式对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进行一体规划也是低碳视角下国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而从国外城市进行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一体规划的实践来看,其成果则比研究成果丰富得多。美国学者塞维诺曾总结了世界12个城市在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一体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主要有四种类型(表1)。
3.结语
国外大都市发展低碳交通的主要策略包括建设大运量公交系统,鼓励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的绿色出行,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等五个方面,每类策略均有其利弊和适用特点,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多种策略的组合。欧美城市已步人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期,其城市公交系统已经较为完备,因此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和交通需求管理是欧美国家大都市主要采用的策略。拉美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人口和规模仍在快速扩张,因此大运量的公交系统建设、交通需求的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和交通的一体规划是这些城市主要采用的策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考虑到我国快速城镇化和传统出行结构的特点,在规划战略层面上探索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策略,在实施层面构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并重的绿色出行结构,在管理层面完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应是现阶段我国大都市主要的低碳交通策略。
参考文献
[1] 秦波, 刘志林. 城市形态与低碳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2):1-3.
[2] 陈飞.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6):39-46.
[3] 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等.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3):38-45.
[4] 白子健, 张勇. 绿色交通设计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应用[J]. 中国市政工程,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