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物流基本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19-02
1 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数字虚拟时代,仿真虚拟已成为生产、科研、教学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应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一定技能。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偏重理论学习。单纯的理论学习枯燥且不易理解,实践环节相对缺乏,不利于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在课中及课后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较严重,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教学要求。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有限,综合就业能力不高,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差甚远,进入职场后无法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育中应遵循职业能力训练的规律。低年级学生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内实训室或基地;高年级学生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等途径,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校内实训室是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首要的是搞好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实训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硬件是利用机器和设备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业务流程能力等,软件是对学生经营策划与管理生产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在虚拟的职场环境下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数字化仿真实训室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计算机硬件与仿真软件的优点,搭建起校内实训教学平台软件,成功地解决课程的校内实践难点,弥补校外实习资源不足的缺点。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实训课程有着极大差别,切实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将学院打造为现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中,首要的任务是选择适合的仿真软件。仿真软件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覆盖全部教学设计内容的现代化、先进化程度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工厂、工地、部门、园区等)为基础背景,以突出教学、训练为特征的理想的现场教学环境为目标,重点建设高仿真、高交互、智能化,可实现3D漫游,具有单人独立操作、多人独立操作、联合操作,及对关键设施设备实施拆装、解体、检测、维护等功能的积式结构、网络传输的大型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在仿真实训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设备操作到方案策划,从流程演绎到系统管理,针对特定的某项具体事务,在数字空间中模拟该事务的特定环境、条件和剧情,使参与者能够获得和真实世界中相近甚至是一样的感观,从而达到与现实世界相同的训练效果。
通过仿真实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减轻教师教学和实训的压力,在同等训练水平下能够大大缩短实训时间,达到增强实训效果和降低实训成本的目标。另外,在专业仿真实训室建设中,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技能兴趣,并结合各专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以达到教师、学生、社会相融通。
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仿真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二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师生在实训过程中教学相长,寻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教师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准教学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 潍坊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掌握专业相关技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仿真软件配套训练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物流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物流数字化仿真教学系列软件是一套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管理的系统。软件采用B/S架构,只需要在一台服务器上安装,只要网络有连通,就可以应用,无用户数限制,客户端不需要安装软件,支持基于校园网、互联网的应用。可拓展实训教学的模式,将实训从机房拓展到校园网,无限拓展教师、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采取两种模式:一是集中模式,在带有局域网功能的多媒体机房内实现,其优点是集中式授课,教师演示后,学生再独立操作;二是分散模式,如图2所示,软件服务器安装在网络中心,并接入互联网,只要连接到校园网的机器就可以应用系统,不局限于某个特定机房,学生也可以通过个人账号或在校外通过VPN设置接入校园网进行24小时全天候全空间自主学习或练习。
通过3D物流仿真模拟实训系统,学生在校可通过反复实训来了解现实物流企业的各种类型;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获得宝贵的上岗体验,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现实物流企业的各个岗位。3D物流仿真系统可以快速建模、科学数据分析,满足用户三维动画物流系统仿真的快速建模和科学数据分析需求。软件运用三维动画系统仿真模块,对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系统进行系统仿真规划设计、分析和验证,通过对物流设备、控制系统、作业人员和业务信息数据进行系统仿真,为物流生产管理以及物流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经过仿真验证的科学数据,为物流中心及工厂获取各种最佳解决方案提供快速实用的三维动画仿真形象化展示、可视化信息分析和讨论、一体化人员沟通和业务交流、数字化系统仿真和方案验证平台。
物流数字化仿真实训平台的特点:覆盖全部教学设计内容;以代表性企业为基础背景,以理想的现场教学环境为目标;突出教学、训练的特征;高仿真、高交互、智能化,实现3D漫游;满足独立操作、多人独立操作、联合操作;对关键设施设备实施拆装、解体、检测、维护功能。
3 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设的应用效果
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设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极大地改善实验实训科研条件。通过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既培养了学生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夯实了专业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一是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难题。采用职业含义更加丰富的学习情境,结合实践,探索出一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紧贴产业发展的新路。
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字化仿真实训室采用模拟的实训界面,形象生动,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犹如身临真实环境,轻松愉悦接受专业知识训练,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成后,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搭建技能人才展示技艺技能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比技能、促创新、选人才、助发展”活动,充分发挥出培养、选拔和激励人才的作用。
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弥补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诸多限制与不足,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实践操作训练。通过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将来工作的真实工作环境,全面了解业务的工作流程,缩短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是提高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当前高校教师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切身的职场经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性指导。而数字化仿真实验室提供了逼真的企业环境及具体的业务实践,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进行练习,加强业务实践,以提高自身业务操作能力及实践教学水平。
六是开展社会培训,发挥社会效益。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建成后,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提高周边地区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兴吉.关于高职工程管理仿真实训环境建设的思路[J].职教论坛,2012(26).
[2]周宁武,曾益坤.高职院校现代物流仿真实训室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0,(24).
[3]马耀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仿真教学的思路探讨: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
[4]于广天.高职院校物流仿真实训项目制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0).
篇2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性质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及国际贸易等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边缘性、交差性的新兴学科。该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本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商务概论》的实践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实践教学一直是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探讨的重点内容,讨论实践教学的教材和论文比比皆是,但是,总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因为,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要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否则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在此过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外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电子目录和移动电话。[1]我们常常将他们归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四流”。
这“四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通过程,互为存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既是独立存在的单一系列,又是一个组合体。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对待,会产生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内容从“四流”出发进行一个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一)信息流的实践内容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在整个电子商务过程中都涉及到信息流,在这里我们主要实践内容是企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和使用,以及企业如何收集和使用别人的信息。
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1.ie浏览器的设置方法:这是企业上网的第一步。
2.免费邮箱申请:这是企业和其他个人或企业进行交互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3.常见电子商务网站浏览(b2b,b2c,c2c等类型):通过此方式寻找、收集资料。
4.企业网店或网站的制作:利用淘宝等平台进行网上开店,域名的申请、网站空间的申请和网站内容的构建,企业邮局的申请和使用。
5.企业网站或网站的推广:如搜索引擎的应用、网上信息的、邮件列表的申请和使用等。
6.查询edi网站,(如上海edi,宁波edi,厦门edi,南通市edi,东莞市横沥镇edi报关中心),分析edi应用及特点。edi是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主要手段,如海关,物流和银行等。
7.博客的开通和使用:特别是企业博客的应用。
(二)商流的实践内容
商流是指物品在流通中发生形态变化的过程,即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以及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过程,随着买卖关系的发生,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商流的活动内容:交易前收集商品信息,进行市场调查;按照市场调查的结果,对商品生产计划、数量、质量、销售渠道等因素进行调整;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交易;交易的履行过程。[2]具体实训内容包括:
1.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分别举出5个不同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案例)。
2.调查分析电子虚拟市场对消费者的影响。利用cnnic网站分析网上消费者特征和电子商务对消费者的影响。
3.im软件的下载和使用:可以选择qq、阿里旺旺、生意通和百度hi等,实现网上交流和沟通。
4.数字证书的申请:可以选择在相关的数字征书网站申请、下载、安装和使用数字证书,如浙江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中国数字证书体验中心和网证通电子认证系统。
5.相关电子签章和电子签名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如金格电子签章软件和sigchanger。
(三)资金流的实践内容
资金流是指用户确认购买商品后,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商家账户上的过程。作为电子商务”四流”中最特殊的一种,资金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子商务中,顾客通过浏览网页的方式选购商品或服务,在选购完成后在线支付。顾客支付的款项能否安全、及时、方便地到达商家,关系到交易的最后成败。[3]因此,在线支付不论是对于顾客,还是对于商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实训内容包括:
1.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申请和使用:可以选择支付宝、安付通、财富通和首信易支付等平台进行操作。
2.网上银行账户的开通:可以选择招商银行、工商银行或建设银行等平台进行操作。
3.网上购物体验:可以选择淘宝、易趣、拍拍或当当网等平台进行网上购物体验。
4.淘宝和易趣比较:包括注册、第三方认证、收费以及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情况。
(四)物流的实践内容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所有权转移)和资金流(支付)的问题,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因此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4]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1.了解物流公司的物流作业系统工作流程,并比较他们的业务内容、配送工具和收费等,可以选择大型物流公司如ups、dhl和ems,中小型物流公司如浙江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等。
2.查看b2b、b2c和c2c电子商务网站的物流配送模式。
三、实施效果
精心设计的教学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商务“四流”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四流”的理解,并对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四流”进行了整合,跳出传统的实践流程和内容以及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合性,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简化,通过实训课件,实训报告,使学生实践目的明确,内容清晰,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代红梅.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6).
篇3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性质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及国际贸易等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边缘性、交差性的新兴学科。该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本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商务概论》的实践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实践教学一直是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探讨的重点内容,讨论实践教学的教材和论文比比皆是,但是,总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因为,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要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否则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在此过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外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电子目录和移动电话。[1]我们常常将他们归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四流”。
这“四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通过程,互为存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既是独立存在的单一系列,又是一个组合体。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对待,会产生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内容从“四流”出发进行一个适当的归纳和总结。
(一)信息流的实践内容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在整个电子商务过程中都涉及到信息流,在这里我们主要实践内容是企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和使用,以及企业如何收集和使用别人的信息。
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1.ie浏览器的设置方法:这是企业上网的第一步。
2.免费邮箱申请:这是企业和其他个人或企业进行交互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3.常见电子商务网站浏览(b2b,b2c,c2c等类型):通过此方式寻找、收集资料。
4.企业网店或网站的制作:利用淘宝等平台进行网上开店,域名的申请、网站空间的申请和网站内容的构建,企业邮局的申请和使用。
5.企业网站或网站的推广:如搜索引擎的应用、网上信息的、邮件列表的申请和使用等。
6.查询edi网站,(如上海edi,宁波edi,厦门edi,南通市edi,东莞市横沥镇edi报关中心),分析edi应用及特点。edi是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主要手段,如海关,物流和银行等。
7.博客的开通和使用:特别是企业博客的应用。
(二)商流的实践内容
商流是指物品在流通中发生形态变化的过程,即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以及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过程,随着买卖关系的发生,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商流的活动内容:交易前收集商品信息,进行市场调查;按照市场调查的结果,对商品生产计划、数量、质量、销售渠道等因素进行调整;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交易;交易的履行过程。[2]具体实训内容包括:
1.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分别举出5个不同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案例)。
2.调查分析电子虚拟市场对消费者的影响。利用cnnic网站分析网上消费者特征和电子商务对消费者的影响。
3.im软件的下载和使用:可以选择qq、阿里旺旺、生意通和百度hi等,实现网上交流和沟通。
4.数字证书的申请:可以选择在相关的数字征书网站申请、下载、安装和使用数字证书,如浙江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中国数字证书体验中心和网证通电子认证系统。
5.相关电子签章和电子签名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如金格电子签章软件和sigchanger。
(三)资金流的实践内容
资金流是指用户确认购买商品后,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商家账户上的过程。作为电子商务”四流”中最特殊的一种,资金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子商务中,顾客通过浏览网页的方式选购商品或服务,在选购完成后在线支付。顾客支付的款项能否安全、及时、方便地到达商家,关系到交易的最后成败。[3]因此,在线支付不论是对于顾客,还是对于商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实训内容包括:
1.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申请和使用:可以选择支付宝、安付通、财富通和首信易支付等平台进行操作。
2.网上银行账户的开通:可以选择招商银行、工商银行或建设银行等平台进行操作。
3.网上购物体验:可以选择淘宝、易趣、拍拍或当当网等平台进行网上购物体验。
4.淘宝和易趣比较:包括注册、第三方认证、收费以及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情况。
(四)物流的实践内容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所有权转移)和资金流(支付)的问题,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因此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4]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1.了解物流公司的物流作业系统工作流程,并比较他们的业务内容、配送工具和收费等,可以选择大型物流公司如ups、dhl和ems,中小型物流公司如浙江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等。
2.查看b2b、b2c和c2c电子商务网站的物流配送模式。
三、实施效果
精心设计的教学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商务“四流”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四流”的理解,并对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四流”进行了整合,跳出传统的实践流程和内容以及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合性,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简化,通过实训课件,实训报告,使学生实践目的明确,内容清晰,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代红梅.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6).
篇4
一、配送中心的信息
(一)含义
配送中心的信息按字面理解,是配送中心产生、运作、经营和发展情况的反映,是配送中心方方面面的表现,包括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信息、后勤生活服务信息、运作信息和经营管理信息。这明显比较宽泛,因为配送中心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多是在其建立和组织结构定形后发生(虽然信息管理的成效也影响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并要求其做出相应的设置)的,并且应主要关注作业及其管理。故而此处可以将配送中心的信息界定为与配送中心作业及经营管理有关的信息。即使这样,对于不同类型的配送中心,由于其作业及经营范围不同,因而不同情形对应的信息类型、内容、多少都有差异:有的始于供应商终于客户,此时配送中心不仅要负责生产企业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配送,同时还要承担企业产成品的销售配送任务;而有的始于供应商终于所属企业,此时配送中心负责从供应商处进货,然后配送至企业的分店或分厂;还有的始于所属企业而终于客户,此时配送中心负责将产成品配送至客户。
(二)内容
虽然不同配送中心信息的内容、类型和多少不同,但依据上述界定的配送中心信息的含义,可以从一定的角度或侧面对配送中心的主要分类和内容进行一般性的揭示。
1.从配送中心信息对应的操作活动分类,配送中心信息可分为配送中心信息作业信息、配送中心实物作业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三部分,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其中,关于信息的信息是配送中心货物处理及管理信息的反映,指信息的来源、可靠性及价值评价、加工处理技术与设备、储存位置及手段等信息。
2.从反映货物移动或所有权交接情况分类,配送中心信息可分为物流活动信息和相关的商流活动信息,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
其中,物料移动信息是指时间、地点、路线、效率等信息;物流高、中、低层信息是指物流活动操作及决策信息,如高层的配送中心发展规划、服务的项目及水平的设定、业务是否外包等,中层的中短期计划、车辆调度、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等,低层的短期作业计划、出勤等。
配送中心的物流信息依其职能不同,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来自外部特别是服务对象的订货信息;二是反映库存影响采购决策的库存信息;三是安排商品采购及验收的指示信息;四是指示分拣配货等的作业信息;五是其它方面的管理信息,如物流成本、仓库和车辆等物流设施的管理信息。
二、配送中心的信息管理
(一)含义
配送中心的信息管理就是利用适当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方法,快速实现物流活动相关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加强物流信息的利用和控制。
配送中心信息管理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是采用人工管理还是采用自动化管理,是用手工、人脑还是用电子设备解决信息的收集和存储加工,是信息的局部管理还是集成管理,是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部门还是延伸到整个配送中心甚至外部,这关系到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的成效。
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和加工,这是一个循环执行的过程,因为新信息,如进出货信息(每次都不一样)不断出现、老信息需要进行加工不断重复利用。其流程如图2所示,先把各环节、各节点信息收集好后,传输到一处集中储存,此时可以按意向加工储存信息,待需要时将加工或存储信息传至需求处。
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物流和商流活动信息,规范、严密、约束和推动信息的收集、传输、储存、加工等活动,提高信息效率和效益,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带动配送中心服务水平、物流效率的提高和降低经营成本。
(二)途径
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的目的可以通过配送中心物流活动管理的信息化实现。配送中心物流活动管理的信息化就是要通过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等信息的界定、规范、集成,应用一定的物流信息硬软件设备或技术,实现配送中心信息作业的无纸化、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物流活动、信息作业和决策活动的效率与科学性。
配送中心物流活动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要求配送中心信息管理一步达到最好水平,完全实现中心信息作业的无纸化、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应该说,信息化是分层次的,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即信息化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环节、部门或整体运作分别实现。
1.信息作业的电子化
是指信息作业要充分利用电子设备和技术,实现信息收录、传输、储存、加工的无纸化,实现配送中心复杂和海量信息的快速而少失误处理。如商品、仓库、货位等的射频识别和修改、各类信息存储的软盘、硬盘、光盘和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加工的数据库挖掘等应用软件技术、数据和信息显示的多媒体技术等。
2.信息作业的自动化
是指通过各类技术和理论的综合应用,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设备和经济、管理、数学、系统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实现配送中心进、出、存全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处理,提高信息作业效率,如光电扫描技术、库存的自动盘点、EOS(电子订货系统)、EFT(电子转帐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
3.信息作业的网络化
是将配送中心的供应商、客户、各环节、各部门连接起来的信息网络建设,包括通讯网络和业务专用信息网络建设,常涉及第三方专门的网络运营商,运用通讯技术、EDI技术、Internet技术及相关的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实现信息的异地实时传输与共享。
4.信息作业的智能化
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和处理定量问题的同时,可通过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实现信息作业能够辅助和参与定性问题处理的智能决策,如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等,提高配送中心作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三)管理方法
实现配送中心信息的有效管理,达到配送中心物流活动管理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就要从配送中心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在外部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内部认真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1.建设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将配送中心某一环节、某一部门或某一活动的信息集成,借助计算机硬软件设备与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指挥和控制,提高信息作业的效率和正确性。
2.应用物流信息技术
配送中心内外部物流活动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和加工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如条码技术、射频技术、EDI、GIS、GPS等。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撑,物流信息技术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传输数据和信息。
3.利用外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配送中心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经营的商品、客户、供应商的信息经常变化,与此对应的商品量、交通与配送路线等信息也在变化,因此配送中心要注意利用外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获取市场信息和交易信息,从多个方面获得相关信息。
(1)政府
政府是物流活动的重要推动者,其法规政策、规划建设都对配送中心的物流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政府的用地法规、配送中心经营的卫生安全规范会对配送中心的经营成本、操作流程的复杂程度起重要作用,交通和通讯设施、物流园区、通关系统、水电暖等硬软件条件的情况也会对配送中心的成本和服务水平产生影响,因此,配送中心物流管理要注意从政府的行为中获得有关信息。
(2)行业
配送中心的物流管理和所属企业性质,要求其经营需注意了解所在行业和物流业等行业协会的信息,以便对配送中心经营的规范性、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企业
配送中心还可以从所属企业、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同业竞争企业、各类配送中心那里获得丰富有益的信息。所属企业的决策思想和规定目标要在配送中心经营管理中体现和实现;供应商和客户的要求错误!链接无效。商品种类、包装、服务项目和水平,影响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同业竞争企业和各类配送中心的物流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配送中心的经营。
(4)社会
社会上大大小小的物流、商流活动个体、集体更可以为配送中心经营提供丰富的物流信息,如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网站、物流企业及其网站等。
(四)管理步骤
配送中心的物流活动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升、由内部向外部不断推进集成的过程,要依据一定的步骤分层次实现,如图3所示。首先要理顺配送中心的基本和特殊作业流程,发现配送中心的信息需求,明确信息加工要求;然后在配送中心内部,实现物流信息的集成化、网络化管理;再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跨越配送中心的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畅通于顾客、配送中心内部、所属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信息链接,达到对配送中心内外部物流资源的有效控制。
1. 明确配送中心的基本和特殊作业流程
从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可以看到配送中心的商品按照进、存、出货方向所经过的环节、顺序和相应的信息传输走向,如图4所示。这些流程反映了配送中心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管理的起点,并且其正确性影响信息的质量。当然配送中心还有逆向的客户退换货、向供应商的退换货、配送中心的坏品处理等特殊流程。
2.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基础建设
在此阶段,配送中心要进行的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准备,即配送中心物流资源的信息化。其主要活动是物流有关资源的数字化、文字化、图形化、图像化,其中数字化是物流资源信息化的根本,像商品的条形码、以及仓库中货架、货位、设备的编码等均属于配送中心物流资源的数字化。尤其是配送中心中农产品、水产品的比重常常很大,其条形码的编制、粘贴有一定困难,推行这些非包装产品或不易包装产品的信息记录和显示是信息基础建设的难点。因此要进行人员、商品、设施、设备、单证等方面的编号或电子标签的信息存储,配备信息识别、处理设备和技术,在配送中心内部各环节率先实现物流活动的信息化管理。
3.配送中心物流信息集成管理
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后,可进一步实现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的高度集成,将配送中心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物流活动信息集中和连接起来。要做的主要工作为:信息规范化;信息处理程序规范化;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来自统一的数据库。要求在范围上包含配送中心内部物流所有环节的信息,在时间上包含配送中心经营活动历史的、当前的和未来预期的信息。物流信息集成管理能实现物流在配送中心内部流程的最优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集成的主要表现是建立涵盖配送中心各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
4.所属企业其它部门的信息利用和协同
配送中心所属企业的其它部门会对配送中心的物流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配送中心在内部物流信息集成的基础上,要注重建设企业内部的通讯网络、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得配送中心能够获得畅通的企业信息。
5.其它企业的物流信息利用和协同
即配送中心要注意利用外部企业如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各类网站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且要和这些企业进行通讯和网络的信息联系和协同。这些外部物流相关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为实行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外包管理等,手段是互联网Internet、通讯网或专用的增值网(VAN:Value Added Network)。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配送中心在有效管理内部物流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外部物流相关资源的管理。
(五)约束条件
由于配送中心的信息管理内容复杂,涉及许多活动、环节、部门和企业,耗资巨大,其信息化要考虑诸多约束条件,包括主客观以及内外部约束条件,如图5所示:
篇5
CAS是英文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的简写形式,中文含义是指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它是用来控制订户(Subscriber)对广播服务或者节目进行接收的系统,即订户只能收看经过授权的广播服务或者节目。CAS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关键,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在电视台的电视系统中对用户进行授权控制及授权管理,从而实现数据广播系统的有偿服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包括系统调度管理、网络技术、数字压缩编码、加解扰技术、加解密技术、复用器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机顶盒技术、智能卡技术等。同时也涉及到用户管理、节目管理、收费管理等数据库方面的应用技术。国际上的条件接收系统运行已有20多年历史,我国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有模拟电视加扰系统的实施,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进展不如预期大。
DRM 系英文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简写,中文意指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内容与传统实物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可以接近零成本地复制和传播。如果是这样,就没有人愿意为获取数字内容而付费,从而破坏整个数字内容产业链。因此对于数字内容产业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护数字内容免遭非法复制、传播。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正是为此而生,它的核心主要是两项:一是数字加密,阻止数字内容的非法传播;二是权限控制,限制使用数字内容的方式,如使用期限,可否打印,能否从电脑拷贝到手机上等。DRM工作原理是,首先建立数字节目授权中心,经编码压缩后的数字节目内容利用密钥(Key)进行加密保护(lock),加密后的数字节目头部存放着KeyID和节目授权中心的URL。用户播放时,根据节目头部的KeyID和URL信息,通过数字节目授权中心的验证授权后送出相应的密钥解密(unlock)才可播放节目。DRM技术主要应于在电子书、电子文件、音频与视频流媒体、图形图像、移动多媒体等五个方面。
从安全技术上讲,DRM和CAS都源自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即“公钥基础设施”的密码学,PKI同时还有一种非常广泛的行业应用――银行业的网上电子银行支付。在银行业PKI保护的是电子钱,在广电或者电信行业PKI保护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应用程序等电子文化产业的版权。CAS是保护内容实时传输的安全,不会被盗版,目前的主要应用是在机顶盒和运营商的之间的距离,而DRM保护的是内容所有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流通的安全;CAS的目标是对各种广电运营商的前端进行加密,然后对各种要求接入机顶盒和电视机进行认证,同时通过智能卡和CAM卡解出CW来允许终端播放,而DRM有所不同,它首先要建立一个认证中心,然后对所有电子出版物(如视频、音频、文章、程序等)进行版权认证,进入它的版权保护数据库,同时对市场主流的电子出版物的浏览器,播出器、阅读器进行认证,并对各种负责电子出版物流动的运营商进行认证,由各个运营商对电子出版物版权进行实际商业管理,并对各认证终端的实际授权情况进行统计,这种体系可以有效的保护电子出版物的数字版权。从前述可以看出:CAS基本上用在传统的广电行业,它只对传输通道提供安全保护,而DRM主要用在基于IP协议基础上,是对内容的一系列保护,可以支持文件级的保护,也可以支持实时流的保护,在双向网络环境下,DRM技术的潜力要比CAS更大。下面就以服务商将某部电影传送给某合法用户为例来说明 ,CAS只能保护这部电影传到用户手中是安全的,若用户接收到这部电影后再转拷贝给其它非法用户的话,CAS就束手无策了,而DRM则可以完全保护这部电影无法复制给其它非法用户,因此可以认为CAS是DRM的初级形式。伴随三网融合步伐的快速来临,相信CAS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而由DRM替代,在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的IBTC 2011白玉兰国际影视技术论坛上,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在谈到影视节目知识产权保护中透露:“为了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国家广电总局的“十二五规划”中计划建设一个全国性框架的影视认证电子中心,从IPTV的数字版权管理入手,建设面向多种播出平台的影视节目版权管理系统,加强电视台、电台、网站的影视内容播放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也说明了这点。■
篇6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数字化需求的具体分析
1.数字化管理。它主要指的就是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是管理对象得到量化和行为,通过采用相关的管理方法实现公司管理。它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企业的基本的活动主要是依靠网络进行。第二是使用量化的管理技术来进行企业管理,他的目标是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增加公司的价值。
但是在实现化管理中应该注意对业务流程的重组工作。因为,有很多企业在建设数字企业的时候,都没有对业务的流程和信息进行系统的集成,所以这就使得生产和销售工作不能连接,这就要求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工作。另外,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也要进行不断的变化,而数字化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企业必须要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所以企业就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业务流程。
2.数字化营销。这要求企业要把营销作为对象,建立相应的系统。它将企业各个区域、各个部门还有相关商务伙伴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使得这些信息能够充分使用,建立一个健全的营销信息模型。这样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提高企业的效益,降低成本。但是要注意的是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工作。
3.数字化制造。这指的是在企业的产品制造时将数字技术应用其中,这样能够是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它主要包括了括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和ERP实施。企业的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的基础主要是供应链管理和ERP实施,所以要得到重视。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数字企业商务模型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数字企业商务模型,这样就是企业进行数字化的管理、营销、制造。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信息、物流和资金的统一管理。并且能够通过对信息流的管理进而实现对物流和资金的管理。
对于客户的管理,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互动性的活动。但只要注意的是,数字营销不仅仅要针对消费者,还有对合作伙伴进行营销。消费者在线就可以对产品进行查询,并且可以进行购买。而系统可以在接受了用户的订单之后,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等进行考察,然后在确定是否要接受订单,如果订单确定以后,要及时更新用户的记录,并且通过物流将产品交给客户。
对企业来说,不仅仅要对产品进行数字营销,还应该实现制造的数字化和管理的数字化, 数字ERP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还有资金、采购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还可以实现和金融机构的在线交易。另外还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原料的采购活动。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数字企业功能模型
一般企业主要有三方面的经营活动,第一是生产,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第二是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三是要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面向功能的应用阶段,系统侧重于把任务重组成互相关联的过程,例如把订购手续变成了销售软件系统。过程的观点把一组特殊的和分离的职能活动变成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可靠的系统,并且朝着把多种功能融合为协调的集群系统方向发展,如:销售应用越来越多地与顾客服务和营销应用软件集成,形成了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CRM)。这样的系统还包括ERP、SCM等。
在走向功能集成的应用阶段,系统则侧重于把不同的内部功能集成在一起,构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数字企业,具体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销售链管理、企业应用集成、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等,进而实现供应链在企业内外的有效衔接,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如ERP、CRM等的有机结合。如果没有好的ERP,企业就无法及时掌握自己各类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以及采购到货情况,网上订单将得不到自动确认,必然会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如果没有好的CRM,客户要求和个性化服务无法有效及时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企业对用户的响应速度。
因此,三个主要的功能系统SCM和ERP、CRM是一个数字企业密不可分的三个IT系统。ERP系统作为企业间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商务协作的供需链管理的基石,只有与SCM紧密结合才能制造出客户喜爱的产品,因为如果没有高效的生产、商务,物流配送执行系统,SCM就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另外,ERP或生产系统为CRM中的数据仓库提供了丰富的数据。CRM中的市场策略,销售管理和合作关系会对SCM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CRM的分析结果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给ERP系统提供了决策数据。SCM对CRM中客户满意程度也会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功能系统必须实现与决策支持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的集成。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数字企业体系框架结构
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数字企业体系框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数字企业由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条件支撑而形成,具体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技术开发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服务应用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具体而言,数字企业体系结构由数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内部环境由数字企业应用服务(开发具体的数字企业应用系统)、数字企业服务支持环境(主要提供一些通用性信息服务)、数字企业构造开发部署平台(主要构建数字企业应用开发的技术环境,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数字企业IT基础设施四部分组成;外部环境由物流配送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安全认证系统和相关政策环境四部分构成,整个系统框架提供一种数字企业整体运行环境和建设思路。
2.数字企业应用服务体系结构及相应支撑系统。
整个数字企业应用服务体系结构由前台数字企业门户系统和数字企业应用支撑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门户系统包括公众门户系统、企业自身管理门户系统和供应链管理门户系统三部分,主要作为企业和客户、供应商、服务商进行信息沟通、共享和业务处理使用,同时作为企业的信息展示平台,具体需要后台应用系统提供支持。
所有用户均通过门户登陆数字企业系统平台,通过数字企业系统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整个数字企业系统通过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进而间接实现对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管理,保持信息一致,实现利润增殖。
五、结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实现数字化的相关内容,我们在建立数字化企业时注意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化网络,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实现数字化,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更科学,销售更方便。不仅仅要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还要使企业的销售数字化和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数字化,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全面,更快捷,使企业经营更好。
篇7
商品条码也就是在生活流通领域中用于标识商品的全球通用条码,它具有全球统一的编码和标识标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任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标准化识别。条码是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最基础的贸易技术之一。
商品条形码是指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识,用以表示一定的商品信息的符号。其中条为深色、空为纳色,这一系列条和空组成的黑白条码可用于条码识读设备的扫描识读。条码除了条和空之外,对应的还由一组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可供人们直接识读或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使用。这一组条空和相应的数字所表示的信息是相同的。 条形码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它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型技术。条码技术的应用是今后市场流通的大趋势。企业无论是设计制作,申请注册还是使用商品条形码,都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商品条形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下面从条码的编码原则,质量检测原理、意义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对条码进行一个阐述:
1 商品的编码原则
1.1 唯一性
唯一性原则是商品编码的基本原则。同一商品应分配相同的商品标识代码,不同的商品必须分配不同的商品标识代码。基本特征相同的商品应视为同一商品项目。
商品的基本特征项是划分商品所属类别的关键因素,包括商品名称、商标、种类、规格、数量、包装类型、价格等。每一种商品的不同类型即每一有差异的产品都应编制其一一对应的唯一商品代码,要做到一物一码。
1.2 稳定性
稳定性原则是指商品标识代码一旦分配,只要商品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就应保持不变。同一商品,无论是长期连续生产、还是间断式生产,都必须采用相同的标识代码。即使该商品停止生产,其标识代码应至少在4年之内不能用于其他商品上。
1.3 无含义性
无含义性原则是指商品标识代码中的每一位数字不表示任何与商品有关的特定信息。有含义的编码,通常会导致编码容量的损失。
对于一些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需要了解它的其他附加信息,如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及数量等,此时可采用应用标识符(AI)来满足附加信息的标注要求。应用标识符由2~4位数字组成,用于标识其后数据的含义和格式。
2 条码的识读和质量检测原理
条码的识读原理是条码符号的识读是通过不同颜色对红色光源的反射率不同,进而分辨条、空的边界和宽窄来实现。影响符号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颜色和尺寸。
条码符号的印刷质量由符号等级来表示。符号的质量参数及分级包括:译码正确性,可译码度,光学特性(最低反射率(Rmin),符号反差(SC),最小边缘反差(ECmin),调制比(MOD),缺陷度(Defects))。
条码符号质量及判定规则
2.1 符号质量
符号等级不得低于1.5/06/670,实际操作中,由于商品在装卸等过程中条码易受损毁,因此建议符号印制质量等级不低于2.5/06/670。因此,企业最好委托具有商品条码印刷资格的印刷企业印刷条码。
一致性:商品条码所表示的商品标识代码应与供人识别字符相同。禁止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商品条码。
空白区宽度:应不小于标准规定的空白区最小宽度尺寸(单位为mm)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的值。
2.2 判定规则
只有同时具备符号等级、一致性原则以及空白区宽度和编码唯一性才能判定为合格条码。
条码符号的优点:
符号制作简单。条码符号制作容,成本低,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信息采集速度快。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分,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倍。
信息采集量大。利用条码扫描,一次可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录入的信息量成倍增长。
可靠性高。键盘录入数据,出错率为三千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出错率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码扫描录入方式,误码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条码符号识读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容易,适合众多的领域和工作场合。
灵活实用:条码符号既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识别设备组成一个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以和其他控制设备联接实现自动化管理。
3 条码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条形码技术在商品流通领域和管理中应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便于销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且可以避免由于人为的差错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管理上的混乱。近几年来,经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系统集成商等有关各方面的大力宣传、推广和实践,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在商品流通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行各业,尤其是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行业商品的条形码普及率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商场、超市等正加快使用条形码管理商品,促进了条形码技术在商品流通管理中的应用。
4 条码技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目前我国条码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拥有数十万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并且仍在不断扩大中。随着天猫商城等互联网电商对其旗下店铺所售商品条码的要求越来越高,条码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重视,对未来商业零售的大数据大物流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在国际方面,首先,条码技术产业增长明显。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条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全球条码技术装备的市场规模5年间增长了70%以上,亚欧美各地区均有一定的涨幅。其次,条码技术逐步融合其他自动识别技术。 由于各种单一的自动识别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种技术互补融合成为一种选择。再次,条码技术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条码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新的条码技术标准体系也随之逐步形成和完善。国际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联合工作组JTC1是国际上开展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针对条码技术在全球开放的商品流通与供应链管理过程,开展商务应用标准的研究及在全球的应用推广,建立了EAN/UCC通用规范,并进行实时、动态维护。
条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是日新月异,二维码的应用如火如荼,通过应用到手机、网页等传播媒介,成为目前大众快速获取信息的平台之一。RFID射频技术也处于发展初期,具有便捷性,快速性,无需人工干预等优点。一旦成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发展空间也将不可限量。
面对未来,随着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应向纵深发展,建立全球产品与服务分类编码标准的条码技术应用,构建基于条码技术应用的电子商务用公共信息平台,在产品溯源、物流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应用条码技术等将是大势所趋。
篇8
现代化是一个模糊、动态和综合的概念。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永无终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过程,是人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工业革命开始,经济社会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
物流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相对传统物流而言,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全新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效率更高、效益更好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系统,以实现物流的系统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等目标。其中,系统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根本区别,强调了物流功能的整合;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动化的基础,而智能化更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更高层次应用;网络化旨在打破物流信息“诸侯分割”局面,将物流结点连接在一起,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的统一;标准化是适应物流产业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而对物流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球标准化。
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物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能够对中国物流业现代化水平有一个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因此,要求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物流现代化的内涵、各子系统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较好地量化流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程度。
(二)前瞻性原则
由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企业销售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从而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发展趋势的变化,在构建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被赋予的新时期的含义和内容,做到具有前瞻性。
(三)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
现代化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现代化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
(四)可操作性原则
过去,在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时,往往只注重了统计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将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琐,而对其可操作性考虑得较少,这样,通常会导致统计数据搜集的难度加大,统计成本增加。因此,在构建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时,应从易操作的角度出发,将物流统计建立在现有的统计基础之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有条件的指标先起步,逐步推进。
(五)相对独立性原则
由于物流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描述物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之间常常存在信息重叠的现象。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以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简明实用原则
构建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以便为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在建立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关键。
(七)国际可比性原则
在物流产业现代化研究中,做一些适当的国际与地区间的比较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为便于进行国家与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应尽量使指标和资料的口径、范围与国际上常用的指标相一致。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建立物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程度和进程,并提供必要的尺度。根据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含义和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本文从物流产业现代化保障和物流产业现代化成就两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
(一)反映物流产业现代化保障方面的指标
物流产业基本情况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物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基本概况,也是其他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主要包括:物流产业就业人员、物流产业资本规模、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等指标。其中,基础设施又包括自有仓储面积、货运车辆数、租用仓储面积、普通货车数、装卸设备台数、专用货车数、物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套数、铁路专用线条数、集装箱专用车数等。
物流环境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影响与制约物流活动的外部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与条件十分繁多,但应当主要选取国民待遇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市场规范程度和社会诚信程度等4项指标。其中,又以研究、制定诚信指标及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最为迫切。
物流组织化程度指标。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需要培育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以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规模效益。为此,选取、设置了“排名前10家、50家、100家大型物流企业的年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的指标,以便比较和了解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同时,由于目前在物流产业领域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它们有着自身的优势,能够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潮流。基于此,还应专门选取、设计“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程度”这一指标,以关注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成长。
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指标。该指标是指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业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电子商务总量、电子商务总量占总营业额的比重、自动化设备数量、自动化设备占总资产的比重等指标。电子商务总量就是指物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贸易方式完成的营业总量。电子商务总量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就是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电子商务贸易方式完成的营业总额占该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可反映物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所产生的效果。
(二)反映物流产业现代化成就方面的指标
1.物流产出总量指标。设置该类指标的目的在于反映物流业生存、发展的状态,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产出水平。应当选取的指标包括社会物流总值、物流产业增加值、货物运输周转量等指标。
社会物流总值。该指标反映全社会物流发生的总规模。物流总值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高。
物流产业增加值。它是一定时期内物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量(总产出)中,扣除所消耗的外购产品和劳务价值量(中间消耗)以后的余额。货物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乘以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该指标反映货物运输量和运输规模。货物运输周转指标由货物运输量、货物仓储量、货物装卸搬运量、货物包装量、货物流通加工量、货物配送量、货物信息处理量等构成,用以衡量物流规模,反映物流的全貌。
2.物流产业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由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设置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类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税收贡献率。
国民经济贡献率是指物流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量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国物流产业发展和实力的重要指标。
就业贡献率是指物流企业的就业人数与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物流产业对社会就业所作的贡献。税收贡献率是指物流企业上缴的税收与全社会所上缴税收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物流产业对国家税收所作的贡献。
3.物流效率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角度,衡量物流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社会性指标。
经济性指标。该指标要涉及到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经济性,主要有固定成本(包括基建投资及车辆、仓库、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占用等)、可变成本(包括人员薪金如工资、津贴、奖金等,营运消耗如燃油、材料消耗、物流设备折旧与维修等,物流企业外付费用如港口费、养路费等,还包括事故损失、管理费开支及其他临时性物流费用支出等)、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后的直接经济收益、时间节约的经济效益、物流运作能力加强的经济效益,等等。
技术性指标。主要从技术上衡量第三方物流实施后各项指标的表现程度,主要包括快速性、便利性、直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灵活性等指标。快速性,指物流过程的迅速程度;便利性,指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后利用物流手段的方便程度;直达性,货物从起点出发,无需办理中转而直接抵达目的地的特性,它包括单一物流方式的单运直达和多种物流方式的联运直达;安全性,指在物流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正常运达目的地的特征;舒适性,特指企业在接受物流服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适程度,这主要取决于物流方式、运载工具设备、运行时间长短及服务水平;灵活性,指运载工具对物流线路的非依赖程度及采取某种临时性紧急措施的可能程度。
社会性指标。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衡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主要包括社会节约程度、社会综合发展程度和提高物流的整体服务质量等指标。社会节约程度,指社会全部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程度;社会综合发展程度,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与发展对社会整体综合发展状况的贡献程度;提高物流的整体服务质量,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与发展对整个物流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
4.物流服务质量指标。该指标反映物流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包括客户服务水平、客户满足程度、交货水平、交货期质量、货物损耗率等指标。其公式表示如下:
客户服务水平=满足需求次数/需求次数
缺货率=缺货次数/需求次数
客户满足程度=满足需求数量/需求数量
篇9
现代化是一个模糊、动态和综合的概念。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永无终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过程,是人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工业革命开始,经济社会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
物流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相对传统物流而言,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全新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效率更高、效益更好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系统,以实现物流的系统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等目标。其中,系统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根本区别,强调了物流功能的整合;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动化的基础,而智能化更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更高层次应用;网络化旨在打破物流信息“诸侯分割”局面,将物流结点连接在一起,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的统一;标准化是适应物流产业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而对物流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球标准化。
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物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能够对中国物流业现代化水平有一个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因此,要求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物流现代化的内涵、各子系统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较好地量化流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程度。
(二)前瞻性原则
由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企业销售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从而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发展趋势的变化,在构建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被赋予的新时期的含义和内容,做到具有前瞻性。
(三)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
现代化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现代化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
(四)可操作性原则
过去,在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时,往往只注重了统计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将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琐,而对其可操作性考虑得较少,这样,通常会导致统计数据搜集的难度加大,统计成本增加。因此,在构建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时,应从易操作的角度出发,将物流统计建立在现有的统计基础之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有条件的指标先起步,逐步推进。
(五)相对独立性原则
由于物流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描述物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之间常常存在信息重叠的现象。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以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简明实用原则
构建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以便为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在建立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关键。
(七)国际可比性原则
在物流产业现代化研究中,做一些适当的国际与地区间的比较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为便于进行国家与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应尽量使指标和资料的口径、范围与国际上常用的指标相一致。
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建立物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程度和进程,并提供必要的尺度。根据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含义和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本文从物流产业现代化保障和物流产业现代化成就两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
(一)反映物流产业现代化保障方面的指标
物流产业基本情况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物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基本概况,也是其他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主要包括:物流产业就业人员、物流产业资本规模、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等指标。其中,基础设施又包括自有仓储面积、货运车辆数、租用仓储面积、普通货车数、装卸设备台数、专用货车数、物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套数、铁路专用线条数、集装箱专用车数等。
物流环境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影响与制约物流活动的外部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与条件十分繁多,但应当主要选取国民待遇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市场规范程度和社会诚信程度等4项指标。其中,又以研究、制定诚信指标及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最为迫切。
物流组织化程度指标。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需要培育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以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规模效益。为此,选取、设置了“排名前10家、50家、100家大型物流企业的年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的指标,以便比较和了解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同时,由于目前在物流产业领域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它们有着自身的优势,能够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潮流。基于此,还应专门选取、设计“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程度”这一指标,以关注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成长。
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指标。该指标是指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业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电子商务总量、电子商务总量占总营业额的比重、自动化设备数量、自动化设备占总资产的比重等指标。电子商务总量就是指物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贸易方式完成的营业总量。电子商务总量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就是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电子商务贸易方式完成的营业总额占该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可反映物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所产生的效果。
(二)反映物流产业现代化成就方面的指标
1.物流产出总量指标。设置该类指标的目的在于反映物流业生存、发展的状态,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产出水平。应当选取的指标包括社会物流总值、物流产业增加值、货物运输周转量等指标。
社会物流总值。该指标反映全社会物流发生的总规模。物流总值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高。
物流产业增加值。它是一定时期内物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量(总产出)中,扣除所消耗的外购产品和劳务价值量(中间消耗)以后的余额。货物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乘以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该指标反映货物运输量和运输规模。货物运输周转指标由货物运输量、货物仓储量、货物装卸搬运量、货物包装量、货物流通加工量、货物配送量、货物信息处理量等构成,用以衡量物流规模,反映物流的全貌。
2.物流产业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由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设置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类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税收贡献率。
国民经济贡献率是指物流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量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国物流产业发展和实力的重要指标。
就业贡献率是指物流企业的就业人数与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物流产业对社会就业所作的贡献。
税收贡献率是指物流企业上缴的税收与全社会所上缴税收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物流产业对国家税收所作的贡献。
3.物流效率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角度,衡量物流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社会性指标。
经济性指标。该指标要涉及到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经济性,主要有固定成本(包括基建投资及车辆、仓库、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占用等)、可变成本(包括人员薪金如工资、津贴、奖金等,营运消耗如燃油、材料消耗、物流设备折旧与维修等,物流企业外付费用如港口费、养路费等,还包括事故损失、管理费开支及其他临时性物流费用支出等)、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后的直接经济收益、时间节约的经济效益、物流运作能力加强的经济效益,等等。
技术性指标。主要从技术上衡量第三方物流实施后各项指标的表现程度,主要包括快速性、便利性、直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灵活性等指标。快速性,指物流过程的迅速程度;便利性,指企业实施第三方物流后利用物流手段的方便程度;直达性,货物从起点出发,无需办理中转而直接抵达目的地的特性,它包括单一物流方式的单运直达和多种物流方式的联运直达;安全性,指在物流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正常运达目的地的特征;舒适性,特指企业在接受物流服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适程度,这主要取决于物流方式、运载工具设备、运行时间长短及服务水平;灵活性,指运载工具对物流线路的非依赖程度及采取某种临时性紧急措施的可能程度。
社会性指标。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衡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主要包括社会节约程度、社会综合发展程度和提高物流的整体服务质量等指标。社会节约程度,指社会全部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程度;社会综合发展程度,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与发展对社会整体综合发展状况的贡献程度;提高物流的整体服务质量,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与发展对整个物流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
4.物流服务质量指标。该指标反映物流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包括客户服务水平、客户满足程度、交货水平、交货期质量、货物损耗率等指标。其公式表示如下:
客户服务水平=满足需求次数/需求次数
缺货率=缺货次数/需求次数
客户满足程度=满足需求数量/需求数量
交货水平=按期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
货物缺损率=缺损数量/交货物资总量
5.物流发展潜力指标。主要从研发、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设置,能反映出物流系统的成长潜力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延平.物流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1、普遍性
电子商务从最初的实验室里面走出来,广泛运用到各种交易方式中。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公益部门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交易的双方可以不见面而进行交易。
2、方便性
电子商务交易环境打破了地域限制的瓶颈,交易双方能够简捷、快速、简化的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比如现在广泛推行的网络银行业务。一旦注册成功后,只要通过互联网登录银行界面,客户就可以全天候地存取账户资金、查询账户信息,购买贵金属等。
3、整体性
电子商务能够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很多的业务都可以实欧诺个过行在线的标准化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这些设计严密,使用简单的操作系统,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节省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规范在线的电子商务技术。
4、安全性
在电子商务中,安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它要求网络能提供一种终端到另外一种终端的安全解决方案,如安全管理、防火墙、加密机制、存取控制、签名机制、防病毒保护等。
二、物流仓储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什么是物流仓储企业
1、企业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企业的解释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等”①。在一般性的经济学教材里面,对企业的定义有一些差异,在此对争议不做列举。
总的说来,参照通行的标准,我们在此将企业做个定义。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组织,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交换,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2、什么是物流仓储企业
在基于什么是企业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类型再做具体的划分。一般说来,在认定为企业之后,再进一步的用下面的四个标准进行划分,符合上述四个标准的,基本可以认定为物流仓储企业。
仓储型物流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1)该企业主要以从事仓储业务获得收益,该企业为客户提供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仓储服务,具备一定规模,获得一定的效益;
(2)该企业能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以及商品经销、流通加工等其他服务,这些服务也一样会产生经济活动,获得经济效益;
(3)企业自有一定规模的仓储设施、设备,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货运车辆,租用的车辆或者仓库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当的稳定;
(4)具备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应用信息系统可对货物进行状态查询、监控,并随时可以看到物流的过程。
3、从微观中看物流仓储企业(以重庆市威泰经贸有限公司为例)
重庆市威泰经贸有限公司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城区,于2000年7月依法成立,主营仓储、运输、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五金交电、建筑材料销售等业务,建有标准仓库5000余平方米及经过特殊地面处理的存放发动机等精密配件置场,多辆运输专用车为客户提供“门对门”的快捷、便利、优质的仓储服务,是著名长安铃木公司指定的规模最大的仓储企业。目前,诚信的经营理念已促使公司与全国80余家供应商建立了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并为其定点储运零配件千余种,形成了以仓储、运输为主业,多种服务形式并存的仓储运输企业。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夯实管理基础,积极引进先进的仓储管理模式,培养了适合自身长足发展的仓储管理优秀人才团队,为加强公司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势力积淀了丰富的储运经验。
三、电子商务扩容对物流仓储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仓储物流企业的发展
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网上商城如淘宝、京东、新蛋……都是属于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商城。这些在线的电子商城有庞大的购物群体,有稳定的网站平台,有完备的支付体系,诚信安全体系(尽管目前仍然有很多不足)……在这些网上的交易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购买的商品要通过这些仓储物流的企业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手中,所以在此,仓储物流的企业建设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如同传统商城一样,淘宝自己是不卖东西的,是提供了完备的销售配套。而线上的商城,在人气足够,产品丰富,物流便捷的情况下,其成本优势,二十四小时的不夜城,无区域限制,更丰富的产品等等优势,体现着网上综合商城即将获得交易市场的一个角色。但是这样的电子商务形式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一旦客户预订的货物不能够按时的进入到消费者的手里,那么网上交易的信誉就马上没有,而消费者就很难二次购买,甚至成为老客户了。
(二)电子商务技术推动了品牌的建设,促进了品牌的发展。
在传统的品牌建设中,由于没有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所以大多数的建设的速度缓慢,很难处理好快速扩张的关系,所以业务发展缓慢,而且容易遭遇到恶性竞争。而电子商务一键式的消费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电子商务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困扰
比如说,电子商务会因为某段时间某个品牌的订购数量猛增,而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企业又不能追加投资——如果选择追加投资,可能追加的投资还没到位,该定单就已经取消了。而定单是有强烈的时效性的,这对物流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物流企业的应对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
由于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所以也对仓储物流企业带来了一些困扰。再此不做说明。同时也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网络诈骗,金融诈骗等行为,也给企业造成了不少的影响。(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
注解
①《现代汉语字典》P998 商务印书馆 2002年增补本
参考资料:
[1]王金珠: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现代商业,2009
[2]勇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解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0
篇11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时间、成本、质量等压力。“数字化工厂”技术与系统作为新型的制造系统,为制造商及其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制造工艺信息平台,使企业能够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设计规划,模拟仿真和管理,并将制造信息及时地与相关部门、供应商共享,从而实现虚拟制造和并行工程,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制造行业,数字化工厂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对具备“数字化工厂”相关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1 数字化工厂的含义
数字化工厂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主要解决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制造;装配;物流等各个方面的功能,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在虚拟环境下将生产制造过程压缩和提前,并得以评估与检验,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的时间,并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与成功。其工作流程如下:(1)从设计部门获取产品数据;(2)从工装工具、生产部门获取资源数据(2D/3D);(3)工艺规划;(4)工艺验证、仿真;(5)客户化输出。
2 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培养具备“数字化工厂”人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大院校的推崇。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数字化工厂”的相关知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能够做到这点的并不容易,原因如下。
2.1 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2.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盈利是经营目标之一,其社会活动多少会考虑到这一要素,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因此,在没有相关规定和应激政策的机制下,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关注较少。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加企业成本。在与学校合作的同时,企业需要派专人辅导学生,安排学生食宿问题,由于学生刚刚走入实习工作岗位,劳动效率不高,增加原材料的使用费用。(2)增加企业风险。学生由于不熟悉工作流程,一旦发生劳动事故,企业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医疗赔偿。(3)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2.3 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3 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的意义
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准职业环境教育模式的培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其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字化工厂准职业环境方式的教育,高职学生能具备与高职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教育,提升其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在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更为一致,增强职业院校自身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改变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逐渐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数字化工厂准职业环境方式的教育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促使教师主动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重点了解新技术应用以及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等等,以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
4 结语
如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中高职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全力开展与企业接轨的专业建设,汲取企业的先进制造经验,数字化工厂项目仿照企业模式,通过现代实训车间、8S管理等内容建设构建出数字化工厂模型,再配合企业应用广泛的CAD/CAPP/CAM/PDM等软件,完成数字化工厂核心内涵建设,并由此展开教学模式改革,做到真正与企业接轨。
参考文献
[1] 王金庆.数字化工厂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
篇12
只要看看几个大的电商平台和搜索等入口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再看一下总的行业增长和新进入企业的数量,这三个大数字就可以推导出整个电商行业大致的情况。
如果嫌麻烦,就采用一个简单的方法:直接搜索一些较大零售企业的“电商增长率”,看到的基本都是两三年前上线之时的豪言壮语,几乎没有一家敢于公布2013年的增长情况。
面对收入占比不到20%,侵蚀公司利润却超过两成,同时又看不到亏损收敛希望的新业务,一个典型鸡肋,老总们该怎么决策?
砍掉它?这个决心真的不好下。一方面电商代表了未来的趋势;另一方面公司这几年零零总总投入不少,百十号人马组织起来不易,想说放弃还真有点下不去手。
留着它?看看2014年电商部门预算,想想还要上马移动互联网,再想想实体店也在滑坡,需要更多投入。
这时候,要是有人端上一碗成功学鸡汤,估计你也会像曹孟德当年一样,大喊三声“鸡肋”。
问题出在哪儿?
公司的电商团队基本上会在总结中给出两个解释:一个原因大体上会说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PC零售已经过时,公司需要进一步投入,抢占移动电商时代的制高点。还有一个解释就是竞争太激烈,营销成本上升太快,人力资源匮乏。
更专业一点,还是会觉得公司投入不够,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因为互联网专家们说了,电商时代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想着盈利不可能做好电商,只有到了行业前三名才有机会盈利。
看着长篇累牍的教诲,看似有理有据的分析,通常,做传统零售的我们都会深信不疑。
好与不好,其实都可以找到无数原因。然而商业最核心的本质,还是要看看在从事的生意的价值链上,目前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
以传统百货商为例,随便打开一家国内知名百货企业的线上商城,看到的网站无论在浏览结构、分类结构、商品和品牌结构等方面都大同小异,看完十个之后,有没有人能记得住哪一家有什么特点?
“没特点”在商业意义上内涵就比较丰富了,最直观意味着营销费用没办法节省,减少费用投放流量,立刻就下来了。其次就是转化率必然欠佳,运营成本必然相对较高。因为没有特点,意味着都不知道消费者该买什么,只能往上堆商品和品牌,这个动作的成本相信大家都能算出来。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没特点的本质问题在于没有强势品类。简单而言,在传统实体体系下,百货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商圈选择以及定位等原因,有意无意都形成了一定的强势品类。普通消费者都知道买什么,要到哪个商场可以买到的可能性最大,因而每个活下来的商场都是有一定品类经营能力的。
一个强势品类的形成需要很多年,这个规律在互联网时代仍然适用。然而,当你把在一个实体区域数一数二的强势品类搬到网上,发现立刻不那么强势了,销售效果也不佳,也就不敢坚持打造一个强势品类,于是周而复始,开始进入了鸡肋状态。
出路在哪儿?
让我们回到“弃”还是“不弃”的问题上吧。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非常明确,因为已然没有退路。
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百家规模以上零售企业增速已经连续两年下降,百货业超过70%的企业在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以目前3-4%的行业平均销售净利润率来测算,即使线上零售增长率回到正常的30%左右,传统零售企业的安全边际已经几乎没有了,一句话:退无可退了。
背水一战在历史上往往有些悲壮,传统零售企业从数字上看,也不得不应该有点悲壮的心态了。尤其是以联营制为基础的百货,一旦销售下滑到一个临界状态,立即进入供应商用脚投票的恶性循环,绝不存在一年下滑几个点的侥幸状态,而是到一个临界点后就将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因此,目前选择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足够的试错时间了。
从北美几十年商业兴衰历史来看,成功和失败几乎都可以归因于核心品类的演绎上。因此所有选择其实都要围绕这个商业核心运营要素来进行。
首先,重新梳理整合目前的强势品类资源,确立突围方向
从兵法上来看,背水一战首要任务就是选择突破方向。零售企业的突破方向一定要从已经形成的强势品类入手。对于强势品类的确立,不能停留在目前状态下,需要向上整合资源和供应链。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供参考:凡是在北美有生活经验的人往往会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蔬菜和水果,在西方人开的超市中买的通常比华人超市中买的质量好而且保存时间长,结果当然是只要西方人超市有的东西尽量都买了。
笔者为此考察过物流环节,立刻就知道原因所在了:在第三方物流商那儿,西方人开的超市的验货、冷链要求、运送时间等要求远远高于华人超市,当然这也意味着物流成本高。
笔者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想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形成一定的强势品类,一定要从商品的源头开始,整合好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可持续运营强势品类的商品资源,这个资源的主要含义就是商品独特性和性价比。
其次,重构目前移动、传统互联网和实体业务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最大的忠告是尽量忘记全渠道之类的时髦概念,而是专心将可用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组合,以一个正常对待新技术和新渠道的心态和节奏去正常运营,在企业可以触及和影响的商圈内,形成有特点和有温度的商业氛围。
可以考虑的一个策略是以“移动做点,互联网做线,实体店做面”,具体解释一下:
“移动做点”:把移动端作为一个未来信息和客流的主要入口,肯定不能放弃。之所以强调移动端“做点”,一方面因为移动设备的屏幕和浏览特点所决定,另一个核心原因是移动端要求品类更加“聚焦、极致”,甚至要体现到单品的程度。移动端运营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可以依靠口碑和社交网络自推广的入口,当然起步阶段的推广必不可少,但不能再重蹈传统互联网商城时代的覆辙。
篇13
物流与网络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备条件
网络营销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的方式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完成的各种业务交易行为。每笔成功的交易都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其中,物流是基础,信息是桥梁,资金是目的。每天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数以百万计的商业交易,每笔交易的背后都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流,贸易伙伴需要这些信息一边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储、提货以及包装等。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网络营销时代,物流与信息的相互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
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保障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相反,缺少现代化的物流,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网络营销是多么便捷的贸易方式,仍将是无米之炊。
物流是网络营销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
网络营销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的信息流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促销行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具体是指商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
物流是实现网络营销的保证
在网络营销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通过网上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网络营销的活动并未就此结束,只有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即只有通过物流过程,商务活动才得以终结。因此,在整个网络营销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是实现网络营销的保证。没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无论网络营销采用多么便捷的形式,商品生产和交换都难以顺利进行。
网络营销中物流的新需求
信息化是网络营销物流的核心
网络营销的核心是信息化,这个信息化不仅体现在选择商品及电子支付上,也充分体现在物流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信息的表示、传递、存储及使用等方面与传统物流过程相比较有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物流信息表达的数字化,物流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及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据库化,物流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物流信息查询的个性化等。显然网络营销中的物流是与电子化信息流密不可分的。
网络化是网络营销物流的基础
物流的网络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即物流信息传送、存储的网络化,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信息传递与存储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上下游顾客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储存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内部网,即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通常由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构成。
自动化、智能化是网络营销物流的双翼
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同时还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物流作业能力,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等。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其核心是人机一体化。自动化的设施很多,包括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等,很多发达国家已将这些设施普遍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而我国由于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自动化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智能化是物流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物流的智能化涉及很多的技术难题,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提高物流的现代化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网络营销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整体化、系统化是网络营销物流的最终目标
网络营销物流应是信息流、货币流、物流的整合体。网络营销作为数字化生存方式,代表未来的贸易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因此要求整体生态环境要完善,要求打破原有行业的传统格局,发展建设以商品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物流、信息流、商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网络营销物流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两个企业的事情,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大公司,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组建覆盖全球的配送网络也是不现实的或是低效率的。
营建网络营销物流的具体方案
组建物流联盟
物流联盟指货主企业选择少数稳定且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形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对于已经开展普通商务的公司,可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销售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原有的物流资源,承担网络营销的物流业务。拥有完整流通渠道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开展网络营销业务,比ISP、ICP或互联网站点更加方便。国内很多制造商、销售商的物流设施普遍比专业物流企业的设施先进,这些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物流网络和设施支持网络营销业务。另外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物流网络上的优势,在达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其业务沿着主营业务向供应链上游或下游延伸,第三方物流企业转而进入网上购物的经营,有着相当的经营优势。因此,组建物流联盟是最合理发挥制造业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的自身优势的一条捷径,在生产企业已有的物流设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理念和制度安排,共同建立企业的网络营销物流系统。
物流中央化
物流中央化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统一从整体进行规划管理的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含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包含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