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源监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污染源监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污染源监测

篇1

1、有毒有害废气。在监测环境污染源废气环节,大多数废气排量内都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物质,因行业特征不同,则排放的废气类型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废气治理措施的选取为各个行业保护环境的义务与职责,但监测现场显示有害物质浓度降低幅度较小,对人体伤害较大,如二氧化硫、硫酸雾等。

2、噪声污染。在监测环境污染源废气时,监测位置与生产设备间距较短,这种情况下,与噪音源距离更近,噪声过大将对监测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相比废气、粉尘,噪声污染危害基本等同。

3、高空作业。高空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此为《高处作业分级》中的相关规定。在监测污染源废气过程中,测试点位较多,高度较高,一般都在5到30m范围内。高空作业往往需要相应的设备,如与墙体墙面垂直的扶梯,也就是将活动型梯子设置到墙体上,由于墙体结构、形状各异,材料性能无法充分了解,此时如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将增加监测危险程度。

4、高温作业。据相关资料显示,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与工作环境温度具有密切联系,一般可设定为30摄氏度之上。当人体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生理机能往往会产生一定改变,其中出现最多的为中暑病症。监测时,烟道温度一般都会在100摄氏度之上,400摄氏度则为窑炉烟道的常见温度特殊情况下会高出该值,此时如进行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将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率。

5、机械设备危害。空间小、照明设备差为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的现状。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进行监测作业,工作者和设备间常常产生撞击问题,如安全意识差,则会造成严重事故。

2 环境污染源内废气监测问题分析

1、工况负荷控制

监测废气过程中,生产工况应与正常状态相符。生产负荷在监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环节需超过2/3。生产负荷与监测需求是否相符对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客观息相关。确定生产负荷一般由多方面因素出发进行有效控制,如设备运行负荷、材料使用情况等。在对废气进行现场监测时,一般需对生产工艺设备的所有技术参数进行充分了解,以此对生产设备的运行负荷进行判定,具体参数如出口温度、设备压力等,且将以上参数分析对比额定、正常工况下的参数值,通过此方式可对整个生产工况具体情况进行充分掌握。

以锅炉运行负荷为例,可选取水表法、燃料控制法等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但具体实践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大量中小型锅炉的计量仪表装置并不合适,选取以上控制则会增加监测难度、甚至产生错误数据,为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现场锅炉的实际情况对其运行负荷进行分析。

2、选择监测断面

一般情况下,垂直管段为采样选取的最佳位置,在弯头、断面变化较大位置不设置采样点。据相关规定分析,可在与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流方向距离6倍以上直径及与以上位置上游方向距离在3倍直径以上位置进行采样点安设。如管道难度大,则需在1.5倍以上直径位置进行采样点安设。于矩形烟道而言,其当量直径计算公式如下:

D=2AB/(A+B)

其中,矩形烟道当量直径由D表示;

边长分别由A、B表示。

但具体实践中,大部分监测都与以上规定不符,基于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孔开设,以此确保顺利实施采样作业。特别是部分窑炉规模较小,将监测孔设置在砖砌烟囱上,即便设置的监测断面与以上规定相符,但具体监测过程中,往往存在动压不足、流速小及过高含氧量等问题,造成监测结果与实际不符。由此可见,污染源具有较小废气排放量时,将采样孔设置到砖砌烟囱上的方式并不正确,为此,如采样作业难度大,可对监测断面与管道内上下游相关部件位置的间距增大,如弯头等,且进行监测断面测点的合理性增设。以圆形烟道为例分析,在其采样点确定中,需把烟道进行一定量等面积同心环划分,在每环等面积中心线和2条垂直互交直径线相交位置确定所有测点,其中在预期浓度改变中一条直径线在最大平面中。圆形烟道直径不同其等面积环数等也不尽相同,具体如表2所示,一般需在20个以下控制测点数量。

3、间断排放的监测时间及滤筒的影响

(1)间断排放的监测时间。当间断性排放出现在排气筒时,且排放时间在1小时之下,需连续监测此排放阶段,也可通过等时间间断在此排放时间内进行样品采集,一般数量可控制在2到4个,且对其平均值进行计算。当排放时间在1小时之上,可通过采集进行其平均值的取得,也就通过等时间间隔的方式在1小时之间进行样品采集,数量为4个,以此准确进行平均值计算。

(2)滤筒影响。滤筒质量对监测结果将造成极大影响。在滤筒应用前期需做好“过滤筛选”工作,如滤筒存有针孔问题不得使用,还需对滤筒筒壁质量进行检查,如确保其厚度、密度等符合相关规定。除此之外,测量、承重过程中滤筒在筒壁表面密度低则极易出现局部脱落问题,此时不得使用。当筒壁厚度不足,则会大大降低其强度,破损问题则会大量出现在监测工作中。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要求,各个测定断面必须具有3次以上采样次数,3分钟为各个测点采样不间断进行的最短时间。且测定各台锅炉过程中全部采集样品整体采气量必须控制在1立方米以上,管道烟尘浓度值可选取3次采样的平均值。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烟气内具有较少烟尘含量的问题,如进行3个滤筒1立方米采集的话,则会导致三个滤筒平行性不足问题,或有负值问题出现在滤筒内,导致误差加大。此种情况下,应对措施一般选取滤筒数量降低或滤筒具体采样体积增大的方式,降低误差。也可选取事先进行1分钟采样,随后对滤筒内集尘现状进行观测,且按照丰富地实践经验对各个滤筒的采集时间、体积加以确定。

4、共用排气筒问题

具体作业中,往往存在1个排气筒被2个或及其以上数量锅炉同时应用,或1个排气筒设置在锅炉与油炉内,此时将大大增加计算、评价监测结果的困难程度。一般只将1个烟囱设置到各个新建锅炉房内,可按照锅炉房装机整体容量进行烟囱高度地确定。如1个排气筒设置在若干锅炉中,可根据此排气筒的全部锅炉装机整体容量的一定高度确定锅炉烟囱高度允许最低值。此时可根据以下公式对共用烟囱排放浓度进行计算,如下:

其中,标态排放浓度由Cc,n表示;

标态排放量由Cin表示;

流量由Qi表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提升,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在全面分析了解我国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监测时存在的工况负荷控制、共用排气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全面提升空气质量,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91—02

一、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源废气的监测现状

1.1有毒有害废气

在环境污染源废气的监测中,通常所排放的废气中会存在大量的高浓度有毒、有害物质,由于行业自身均有着相应的特点,因此废气排放的种类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许多行业都纷纷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进行废气的治理,然而因为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依然没有降低废气监测现场有害物质的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在侵害人体之后,会与人体的组织产生物理或者是化学上的反映和作用,人的基本生理功能会受到严重干扰,致使人体出现病理变化。举例来说,人在吸人了粉尘、烟尘之后,这些物质会在人的肺部沉积,包括SO2、硫酸雾、HC1以及H2S等刺激性气体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体的眼疾、肺疾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等,许多废气中存有大量的致癌物质,特别是CO中毒则更是不堪设想,因此如果在检测中不能够做到有效的安全防护,则会对检测人员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1.2噪声污染

在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的过程中,进行检测的位置距离生产设备较近,这也就意味着更加接近噪音源,高噪声同样会影响到检测工作人员的健康。从劳动卫生方面而言,噪声的危害不亚于废气和粉尘,对人体同样会造成多方面的伤害。能够直接造成职业病的发生,如耳鸣、耳聋、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1.3机械设备存在的危害

我国的许多工业企业的设备空间通常非常狭小,照明设备不足,风机与电机的皮带以及叶轮均缺少防护罩保护,工作人员在这种相对狭窄密闭的空间中进行作业,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监测人员与设备之间出现碰撞比较寻常,一旦疏忽,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伤亡事故。

1.4高温作业

通常认为,温度超过30℃以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人体在处于高温作业的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为适应性反应,但是一旦高于了一定的限度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疾病自然而然地接踵而来,最常见的就是工作人员在高温工作中的中暑情况。在污染源的废气监测过程中,通常烟道的温度都会高于100℃,有的窑炉烟道甚至温度会超过400℃。在这种高温工作状态中,工作人员暑热、烫伤等现象屡有出现,另外,在夏季酷暑时节,阳光的暴晒也会造成中暑问题,甚至会导致工作人员身体机能的紊乱。

1.5高空作业

在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的过程中,有很多测试位置超过了530m甚至更高,通常情况下,高空作业需要借助垂直于墙体的墙面扶梯,而最为多见的则是在墙体上支起活动的梯子,但是墙体构造多样,建筑材料的性能也不能更好地把握,在高空中,两个支点间仅有几条木板搭接,中间有着2m多的距离,并且没有相应的保护设备和措施,例如有些厂房的屋顶呈斜坡状,特别是彩钢房的大量运用,使得检测人员脚下的受力点不够稳定,采空、踩塌事件屡见不鲜。此时检测任务成为高危工作,在这种监测环境下进行废气的监测,必须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另外,还有的一些监测点附近紧邻着地沟、深坑以及水渠等,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高空作业的难度,对工作人员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如果稍有大意,极容易跌落、摔伤。

二、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

2.1气体浓度测量原理

首先要做烟气的抽取,经过除尘以及脱水的处理之后,运用电化学传感器,发生电化学反应,传感器输出电流值在特定的条件下与准备监测的烟气污染物浓度成正比,因此运用测量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就能够计算出瞬间烟气污染物的浓度,并且按照监测的烟气排放等一系列的参数,最后计算出科学的气体污染物排放量。

2.2颗粒物等速采样原理

测试仪的微处理器测控系统按照多种传感器检测到动压与静压等数字信息,计算出烟气流速、等速跟踪流量,测控系统把这一流量与传感器监测到的流量进行细致地比较,再计算出控制信号,控制电路调整抽气泵抽气能力,让计算出的采样流量与实际流量相符。微处理器用检测到的流量计前温度和压力将实际采样体积换算为标况采样体积。按照抽取的废气体积以及滤筒捕集的烟尘重量,进一步计算排放颗粒物的浓度。

三、我国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的措施分析

3.1采样位置的安排

测定在进行废气监测之前,必须要深入现场,全面了解和把握废气产生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过程,了解设施主要排放污染物的大致种类,设备性能以及排放物的浓度与范围,调查相关污染治理设施的工艺流程、净化原理以及主要的技术指标等信息,同时要在现场谨慎勘察污染源的数目与所在位置,观察废气排放的周边环境,废气的走向以及烟筒的具体高度等,从而科学地确定采样的废气数量。在采样位置的选择上,要首要考虑垂直管段,注意绕开断面和弯道等特殊位置。采样位置的最佳设置点最好是距离阀门、弯头以及变径管下方向的不小于6倍直径、与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的点。

3.2滤筒的前处理

滤筒主要是用于测试烟粉尘排放的一种捕集设备,有刚玉滤简与玻璃纤维滤筒。1000℃以下的烟气采样使用剐玉滤简,600℃以下的烟气采样运用玻璃纤维滤筒,所以,第一步必须掌握烟气温度的大体区域,从而采用与之相符的滤简,应尽量选择没有空隙、外表没有裂纹与损坏的空白滤筒,做好铅笔标号,置于烘箱中在105~110℃下烘烤1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加以冷却直至与室温相宜,用感量0.1mg天平称量,注意两次称量的重量的数值差距不能够超过0.5mg,得出数值后,再放进实验容器中加以保存留档。现场查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烟气温度处于300~600℃区域间,为了降低滤筒本身减重,应该先一步在400℃高温箱中烘烤1h,再置于干燥器中冷却,称量至恒重。如果烟气温度超过600C,那么则要运用刚玉滤筒。

3.3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意识教育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开展,只有通过安全意识教育才能让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让检测人员能够在工作中意识到安全第一,不仅注意自身安全,同事之间也要相互提醒和保护,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严格禁止监测人员独自进入高危险监测地工作,务必要有专业的监护人员同行。领导在进行工作部署时,要尽量保障多人为一组;注意用电安全,监测现场往往电路复杂,电气设备较多,因此必须要时刻保障用电安全,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首先可以要求被监测单位为废气的检测提供一个安全的用电条件,或者是安排电工安装监测用电。在测试的过程中,监测人员必须选择安全的绝缘工具;冬季的监测现场可能是室外,伴随着雨雪、冰雹以及大风等天气,因此必须要注意防风和防滑;夏季时节要注意高温、高湿状态下做好防暑,工作人员要及时补充水分,凉白开水或者是淡盐开水最为适宜。如果条件允许,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在烈日暴晒下监测;为了减少检测人员的顾虑,降低工作压力,单位要为工作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或伤亡保险,不仅体现了单位的人文关怀,还免除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3.4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篇3

1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水污染源的危害及分类

1.1实验室废水危害

常见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废酸废碱和有害微生物在实验室废液中经常出现,如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入城市污水管网,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分析重金属项目时,均存在着分析残液、剩余样品(有些属于浓度极高的原水、直排水)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离子(汞、镉、铅等)可以通过富集作用在人体内积聚,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造成伤害。分析过程中强酸强碱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地下管道造成腐蚀性危害。各种有机物毒性较大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促进微生物繁殖,造成病原微生物超标;氮、磷含量过高则会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另外开展生物监测的实验室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粪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污染治理基本上还未有效开展。尽管按化学实验室规范要求,实验室应分类配备多种残液缸,但实际操作时多数形同虚设,往往还是往下水道一倒了之,较少有实验室污染管理方面的规范要求,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和技术规范,致使监测实验室的环境管理方面薄弱,造成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 。

1.2实验室废水分类

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室主要以地表水和工业废水检测、生物检测和环境空气和工业废气检测等实验内容为主。样品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实验室的主要污染源,对于一些非经常性监测项目中标准溶液、标准样品、贮备试剂易出现过期、失效情况,在处理过程中也会对水产生污染。实验室废水往往是既含有无机物又含有机污染物,由于检测项目众多,废水内含有的有害成分种类复杂。根据废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性质,可以分为有机和无机实验室废水两大类。无机废水主要含有重金属、重金属络合物、酸碱、氰化物、硫化物、卤素离子以及其他无机离子等。有机废水含有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石油类、油脂类物质。

2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水排污现状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环境监测任务。环境监测网络已经逐步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站一般都配备功能齐全的分析实验室,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分析实验室在为环境监测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因缺乏有效管理及技术能力所限而成为环境污染区。监测站区域分散,工作频次不均匀,而且缺乏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督,往往易于被各方面所忽视。监测实验室,尤其是在城区和居民区的监测实验室大多数未专门设立废水处理系统,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因为很多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居民的下水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其危害不可低估。在监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废水相对增多,废水的水质相当复杂。此类废水的排放周期不定,排放水量也无规律性,且所含污染物成分较为复杂,除含有洗涤剂及常用溶剂等有机物外,还有较多的酸碱,有毒有害的有机物以及重金属等。随着国家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和环境样品分析量也越来越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大,对实验室的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已刻不容缓。

3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实验室不同的废水,污染物组成不同,处理方法和程度也不相同,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室废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量少,间断性强,高危害,成分复杂多变。因此,处理废水往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或是针对性的分类处理,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所以要加强实验室废水的处理及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和选取经济合理、技术成熟的污染防治措施,实验室一般废物的排放包括源头控制及合理处置两个管理环节。

3.1实验室废水排放减少措施

在环境监测化学分析过程中,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实验室废水排放减少。在分析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环境污染少的标准分析方法,使用可降解的无磷洗涤剂 ,在酸碱中和时尽量选用废酸、碱调节废液的pH,做到废物利用。在满足分析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采样量,尽可能使用仪器分析从而减少试剂用量和采样量。对于环境质量控制标准样品管理中,控制购买暂时用不上的试剂,不要大量存放标准样品,并尽量先使用要到期的试剂。对于能回收利用的试剂尽量回收利用,尽量利用可回收的试剂。

3.2实验室废水污染防源头控制

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在注重能力建设、质量管理的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根据本实验室工作的特点加强实验室管理,在源头控制和治理上狠下功夫,防止实验室的水污染扩散,想方设法减少实验室污染。推行绿色化学实验是减少实验室污染的一个主要策略。要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替代毒性较强的试剂。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各实验室可以合作成立区域性的试剂调度网,选择一部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试剂进入网络,实行实验室间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大批化学试剂失效,从而节约实验成本。应发挥地区中心实验室的作用,集中部分项目,对社会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相对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也有利于实验室污染物的集中治理。

3.3 实验室废水处置

由于实验室从事的实验大不相同,废水的性质差异也比较大,而且污染物的组成也不尽相同。对实验室废液应该分类收集,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一般废液可通过单位污染处理装置进行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后统一运送到特殊废品处理厂等部门处理。经过处理后产生的废液统一经污水管网送到污水处理工厂进行进一步处理达标排放,处理后得到的废渣可送到固废处理中心进行焚烧处理。

结束语

上述文章阐述了了实验室的废水污染源种类以及危害,针对我国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水排污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阐明分析实验室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应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增强实验室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出实验室废水预处理和综合处理等处理方法,避免实验室废水排入地表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篇4

(二)建筑工程施工粉尘、垃圾污染成因

建筑工程施工在拆除高层、多层建筑物时,不管采取爆破或人工拆除,都会从高层或多层建筑物的高处往下抛撒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粉尘飞扬污染环境,建筑工程施工车辆(机具)驶出工地时,运输散体材料、流体材料或清运建筑垃圾。没有做任何的防范措施,造成沿街、沿路抛撤建筑垃圾的现象时有出现。建筑工程施工场地乱堆乱放易扬尘物料、易扬尘建筑垃圾不采取任何封闭措施。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在楼层面乱堆乱放多余的材料及垃圾,在工程竣工清扫各楼层时从各窗户、楼层到处乱抛垃圾产生扬尘.

(三)建筑工程施工水污染的成因

建筑工程施工工地,一般没有任何生产用水、污水排放设施,到处污水乱流,而且施工污水泥浆溢流到临街路面和施工现场外,清洗车辆的污水,不做任何处理直排人路面,临时给水管线也不埋人地下,经常滴漏和长流水;有的食堂生活污水,厕所下水管道没有排放口,到了夏天又臭又脏,蚊蝇草生;高层建筑作业区也没有便溺设施,随处乱尿,既不卫生又不清洁。

二、建筑工程施工造成噪声、粉尘、垃圾、污水污染环境整治解决的对策

(一)建筑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1.发挥环保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和可能产生污染环境噪声源,施工单位必须在开工的巧天前向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地、占地面积、施工期限,在各施工期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以及采取防治噪声污染的措施,经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开工。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噪声功能区域划分》加强监督,采取监测场界噪声的方法,限制其施工时间,所有机械噪声源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环保部门还可以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对建设单位征收足额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污费,以此对环境、社会和周围居民作为补偿。

2.动员鼓励“公众参与”的监督办法

环保部门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向施工场界周围的居民和群众团体公示可能发生噪声污染的情况,取得居民谅解,施工单位还必须听取当地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监督。每个公民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保护自己应享有的环境权益。而且公众还有权监督环保部门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促使环保部门执法人员必须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秉公执法、不拘私情,以保证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得到建设单位有效的治理。

3.施工单位尽量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采取有效办法研究使用降低施工噪声的新技术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各类施工机械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噪声。执行清洁生产,一是必须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以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二是对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落后施工机械和施工方式方法实行淘汰制度。三是在施工中应采用降低噪声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噪声污染在施工中有效地得到控制。推行降低施工噪声的新技术,一是采用吸声降噪的新材料,多为纤维材料、颗粒材料、泡沫材料等,可以在打桩机、搅拌机、电锯等高噪声施工机械附近设置吸声屏,以达到降噪的目的。二是采用消降噪的办法,主要对通风机、压风机、采用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扩散消声器、缓冲消声器等办法降低噪声。三是采用隔声降噪法,采用隔声性能好的隔声构件将施工机械噪声源与周围环境隔离,使施工噪声控制在隔声构件范围内,尽量以减少环境噪声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程度。四是采用隔振降噪法,在施工机械设备与基础或联接部之间可以采用弹簧、减振、橡胶减振、管道减振、阻尼减振技术,可大大降低减振至原动量2/10一2/100,降噪25一45dB。

(二)建筑工程施工产生污染环境的粉尘和垃圾整治解决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是在拆除高层或多层建筑物(不论采取爆破或人工拆除)时,可以对建筑施工场地采取全封闭或建筑物外的脚手架全封闭,防止粉尘外漏;还可以采用高压水车经常洒水和浇水,以减少粉尘的污染。二是施工现场须按标准进行物料堆放,做到整齐、有序、有标识。堆放易扬尘物料必须采取封闭措施,如无法采取封闭措施的,应定期采取浇水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三是施工过程中积极对现场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土方工程施工阶段对进出现场的车辆必须进行冲洗,严防污染路面。施工时如果出现古树、文物等阻碍施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隔离措施,报有关单位治理完后再恢复施工。四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各作业班组做到工完场清,以保证施工楼层面没有多余的材料及垃圾。项目经理部派专人对各楼层进行清扫、检查,使每个已施工完的结构面清洁,运人各楼层的材料堆放整齐,保证整个楼面整齐划一。五是现场主出人口外应设有洗车台位,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方能离场上路行驶,对装运建筑材料、土石方、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派专人负责清扫及冲洗,保证行驶途中不污染道路和现场。六是大门口进出口两侧loom内派专人清扫,无建筑、生活垃圾和污染;对建筑、生活垃圾要分类堆放,及时清运。七是施工车辆运输散体材料、流体材料或清运建筑垃圾的车辆应采取封闭清运,不得污染路面。八是对施工现场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洒水、浇水,减少粉尘,装卸有粉尘材料时,进行洒水湿润可以在仓库内进行。

(三)建筑工程施工污水的治理措施和解决的对策

①临时给水管线、生活污水管线应当埋人地下,临时排水应当自成系统,保持畅通,管线并无滴漏和长流水现象,生活污水并保证能及时的排人城市污水管网。

②施工污水泥浆不得滋流到临街面和施工现场外;污水、泥浆水要经沉淀后才能排人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

③施工现场的出人口处应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和沉淀池,进出现场车辆要冲洗,清洗车辆的污水经沉淀处理后在排人城市排水设施。

④食堂、厕所应设置污水排放设施,并定期进行冲刷、消毒、防止蚊蝇孽生,高层建筑的作业区应有便溺设施,落实专人管理保持卫生清洁,对所排污水作相应的处理后,再排人城市污水管网。

篇5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防治;监测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了逐步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逐步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到了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田土壤以及空气的污染;另外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形成规模,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大量的生活污水也全部直排,这些都致使农村的环境质量已普遍开始恶化,所以尽快在农村开展全面的水、气、土壤、生物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化肥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1 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化肥随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人体氮的51%,这些江河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又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农药对水体的染污也很普遍,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吨滴滴涕,而其中的100万吨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1]

1.2 对土壤的污染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农药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而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特别对粘土和含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

1.3 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微粒随着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特别是滴滴涕,它除了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滴滴涕还具有独特的流动性,它能随水汽共同蒸发到处流传,致使整个生物圈都受到污染。

2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据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部分污水直接进入到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村全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全部露天堆放,垃圾臭气直接在空气中传播,大量细菌、各种微生物、病毒对农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3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大量畜禽养殖都是圈养或散养,圈舍很少定期消毒,空气污染严重,另外大量的畜禽粪便都是露天堆放,然后经过自然发酵后才能成为农家肥,在此过程中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堆放时没有进行防渗、防漏处理,部分渗滤液直接进入地下水,然后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地表水,对水质造成污染。

4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科学施用钾肥、磷肥、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因地制宜,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合理并科学地施用化肥。有机质是农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源泉,同时还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以及施用的厩肥、人粪尿和绿肥等,很多营养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也要通过微生物将它们分解,变成可溶性物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垃圾堆肥和垃圾复合肥的产生,既处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生产出能够满足农业需要的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4.2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农药之前,首先必须调查研究各种病虫害的起因和发生的条件,做到能预测预报,对症下药。其次是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另外还要注意改进农药使用性能,改进农药在使用中的某些缺点。[1]

5 农村环境监测方案

5.1 建立建全地表水监测系统

在地表水流经的区域以村镇为单位,以村镇的排污口及取水口为界点,设置一个或几个村镇的采样断面,每年定期进行地表水项目全分析,在每年的农村灌溉期增加监测频次,分析上、下游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流域内的全程比对,以便于发现其污染程度和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以求尽快改善水质状况。

5.2 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

根据地下水的流向、经过的岩层、地下水水深,以村镇为单位设立监测点位,每月进行一次地下水水质监测,着重开展化肥、农药涉及项目,同时进行同一地下水系间的监测数据比对,结合当地化肥、农药使用的品种与数量分析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及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5.3 建立空气自动监测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设立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在乡镇设立数据终端,设专人进行数据传输和系统维护,各三级监测站可以时时监管、监控全县各村镇的空气变化情况。另外,同时可以在村屯增加临时监测点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这样农村的整体空气状况就会形成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网络,使农村的空气监控成为可能。

5.4 定期开展农村土壤监测

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农村环境普查工作已经进行三年了,应该尽快将这项工作做为监测站的例行监测工作,加大监测频次,增加监测点位,力求最大限度地反应出农村土壤现状,极时发现土壤变化趋势,将已经出现板结状况的土壤尽快进行改良,将出现轻微污染的土壤马上改变种植方向及化肥、农药的施用方案,对于土质优良的土壤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保持土壤现有的状况。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乐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又将面临涉及面积广、人员多、设备和技术人员短缺、工作环境艰苦等等问题,所以尽快建立起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是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篇6

一、我国针对环境检测进行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工业治理工作存在缺失,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所以,我国一定要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想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环保局首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监测环境污染源,从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仅是发展初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因子种类繁多,在环境检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系统的正常作业以及数据的准确分析,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仅如此,传统监测系统总的有线传输功能与现阶段环境监测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以期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能力,实施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二、在实际作业中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压缩传输与处理

应用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环保局提供具有准确性的污染源数据,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微型传感器。科技的创新在增加传感器设计种类的同时,对传感器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使用故障频发,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搜集、检索以及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处理过程中,还导致数据出现准确性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为环保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有线检测与处理

随着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环保局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要具有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准确采集污染源的数据信息以及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系统还要具备准确分析、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功能。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只具备有线监测的功能,可以对近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与数据传输。对于较远距离的污染源却无能为力,对环保局的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性,无法与现阶段环保局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三)远程监测体系存在缺失

在我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因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面对大范围的污染状况,环保局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监测污染源,并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传统的系统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多是利用模拟传感器,对A/D进行转化,最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传统的监测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距离较近、布局简单以及分布集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无法对远程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环保局也无法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对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解决,就需要有效且准确的对压缩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FAST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以及压缩等。传输、存储、处理所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以及相应数据,是FAST协议的主要功能,应用该协议可以为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数据流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长的信息,利用传输编码实现数据的序列化,可以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促使数据的压缩效率稳定提升,并确保信号持续准确,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无线监测与远程控制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积极引进无线通讯技术,例如,CPRS、SMS等。虽然这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促使监测系统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但无法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传输,所以,环保局在引进上述两种技术后,还应该开设GIS短信业务,并制定GPRS环境系统方案,促使上述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有效结合,最终满足环保局对监测系统提出的无线传输远距离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处理数据等要求,确保可以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分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参考信息,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环保局还可以建立健全远程控制体系,改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提升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结语

环保局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技术,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源复杂化与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篇7

所谓环境监测是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来反映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结果就是指监测数据,它应当准确而全面地反应出某区域范围内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环境监测的方法渐渐由手动监测向自动监测发生转变, 自动监测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GI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IS技术不仅能够合理高效的对多种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管理, 对监测管理进行科学的评价, 还可以收集数据,使空间分析和决策整合成一个整体的信息, 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技术支持。GIS的具体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

1 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物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实时监测,并且对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收集与环境质量监测相关的数据,以此了解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它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环境质量监测针对的是一定的区域,对该区域的水质、噪声、空气状况、生活垃圾等方面进行定点的、长时间的监测以掌握该区域的污染现状并且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从而反映出该区域受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物空间分布状况。

一般情况下,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数据都是在空间上离散的点,我们可以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内插方法来准确地反应环境质量的现状。比如说,通过某监测河流上监测断面的数据对该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另外,在对监测环境中的各种客体(如废弃物、水质等)进行评价时, 常常与多个污染指标有关。怎样依靠这些多个单一的、包含一定空间信息的污染物指标来对空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GIS的空间叠合分析来实现它。空间叠合分析就是在一定的空间系统条件下, 每次都将同一区域的两个地理图层进行叠合, 以此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 或者建立各种地理对象间的空间联系。前者通常可以用来搜索同时具有集中地理属性的分布区域, 称为空间叠合属性;后者通常用于发现某区域内一些专题的特征, 称为空间叠合统计。这样就实现了利用多个污染指标的空间叠合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全面分析和评估。综上所述,要想准确地表述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 仅靠某一点的监测是不够的, 只有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等优势, 结合污染物的分布,全面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得到准确而客观的表述。

2 污染源监督监测

污染源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污染源的分布, 为监视主要污染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所采取的长期定点的监督监测,主要对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对某一地区的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一定的掌握和预测。要想评价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不仅要获得污染源的浓度和排放总量的数据, 还需要了解污染源所在地理环境的背景信息。在污染物排放量同等的情况下, 如果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同样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决定了对污染状况影响的表述必须要利用GIS。这要求不仅要进行污染源的定量分析, 而且还要进行空间上的掌握。而GIS正是这种结合的体现, GIS用数据来表示空间分布, 将数字和图形作为一个整体, 而且支持数字与空间思维同时开展, 相对于传统的地图分析方法有明显的改进 。

除此之外,GIS的空间缓冲区分析是进行污染源的扩散影响分析的有力工具和依托。所谓空间缓冲区分析就是根据被分析对象的实体, 自动在其周围一定范围建立带状区, 以此来识别这些实体对周围对象的辐射程度和影响程度。GIS与污染源监测监督相结合,能够通过计算得出污染源扩散的具体范围, 从而总结出污染源与环境污染间的大体规律,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准确地预测出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为污染源规划和环境质量保护提供有力方法和工具。

3 应急监测

GIS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污染物应急监测是指对各种污染事故的污染源进行现场追踪,确定污染事故造成环境的污染程度,带来的危害等。它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动态地监测并且对重大污染事故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是环境监测功能中重要的一个方向。为了使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要确定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 其次利用GIS与环境模型相结合来预测受影响区域的具体范围, 利用GIS的可视化特点得出污染区域内的敏感单位、救援单位、以及最佳路径等基本信息, 以此为应急监测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4 结论

有关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套集先进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平台,它能有效而准确地反应出水质、空气、噪声以及污染物等实时的监测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帮助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整体监控和管理。GIS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整体反应速度和能力,提高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在最大限度上有效降低污染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何艳.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4) 359-361.

[2]王桥,等编著.环境地理信息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石化企业是以对石油天然气进行化学储藏、提炼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工业废料,在进行上述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进行运输和排泄废物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重大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这种污染事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使周围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因此,石化企业要严谨的对待石化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对其进行应急监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的解决环境污染事故。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一、应急监测在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价值

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严峻性中,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首先,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石化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没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径,在发生事故时,突发性环境污染会在不固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排放高危险性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其次,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成分复杂,主要成分包含液体、气体和固体。气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液体中则含有大量的耗氧物质,一旦进入到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水体中,就会急剧的恶化自然水体的水质,使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最后,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另一特性是范围广泛,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周围环境,对周围大面积的环境都会造成影响。可见,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具有非常高的严峻性。而应急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上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确定污染出现的地点和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污染物的成分,从而进一步的解决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二、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应对措施及处理方法

2.1 确定污染因子

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和危险品种非常多,具有多种形态、多种传播方式、大面积出现的特点。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时迅速的对污染因子进行判断和辨别,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速度。石化企业的最主要两大污染源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成分为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以及耗氧物质等。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经过不同种类的控制措施,因此,对污染因子的判断是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基本工作。企业的环境监测系统应该能够迅速的启动应急监测设备和工作流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围和发生的其他环境问题。以便通过有效的监测,从而达到控制事故情况,减少事故危害的目的。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属于是发散式的污染,污染物进入空气或水体后,会迅速的扩散到水体和空气中,并且无法明确的检测到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因此,对环境污染的采样点的布设,就是找到污染物传播范围、确定污染物的传播速度的重要手段。环境空气应急监测点的设计应该设计在污染发生的地方,确定污染源后,在静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放置在离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在有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反之在上风向的位置上,并且特别是当周围出现医院、居民区、学校甚至是商业繁华区时,要将监测点设置在这些区域周围,以便确认环境污染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在气候条件对污染的监测产生影响时,要采取更加密集的检测方式,可以采取网格布点、轴线布点和扇形布点等方式进行空气采样。在发生水污染时,需要在水污染源头设置监测点,并建立事故污水收集池。并在接触到饮用水源或牲畜水源地等地区时,对上述水源地进行设点监测,成立应急监测小组,保证水源地的污染最小化。

三、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3.1加强石化企业生产工作中的环保宣传力度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业对生产安全重视程度高,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在生产中产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在进行生产时,企业应重视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对环保的宣传。在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及时的通知相关的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解决和处理,并对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改善,一旦错过了敏感点的监测时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处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2加强石化企业应急监测的配套装备

应急监测时,需要多部门的人员对污染源进行布点、采样、追踪和监测,因此,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检测设备以及联络设备。以便随时的报告情况、改变方式,调整位置等工作。在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防护设备的配备。这些都需要企业对配套设备进行充分的准备。

3.3石化企业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提升

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出现的时间不固定,呈现突发性的特点,如果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应变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工作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整个污染事故的处理。因此,要对石化企业应急监测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大量的实战演习,以得到良好的技术熟练度,充分的提升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建.浅谈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能源与环境,2014,06:68+70.

[2]郭艳.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北方环境,2013,06:138-140.

[3]何兆华.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种类及应急监测对策[J].安徽化工,2014,01:56-57+62.

篇9

1、确定农田环境污染因果关系

1.1确定污染因子

根据受污染情况,开展农田土壤、水质、空气及农产品监测,结合国家各类监测因子的标准,比对未受污染和人类影响的土壤、水质、空气及农产品监测结果确定污染农田的污染因子。

1.2确定污染源

通过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监测分析,比对污染因子,用排除法确定污染源头。

1.2.1确定灌溉用水是否为污染源。

生活、工业污水中,含有植物所需的养分,且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导致农田受污染。

1.2.2确定大气是否为污染源。

大气中的有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农田,造成污染。

1.2.3确定化肥是否为污染源。

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农田污染。长期超量使用农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2.4确定农药是否为污染源。

用于作物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有一部分散落于农田,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

1.2.5确定固体废物是否为污染源。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1.3确定污染因子与污染源关系

根据污染因子分析报告、污染源调查报告,进行数据分析比对,现场农田现状及人员走访调查情况,根据分析确定污染因子与污染源因果关系。

2.确定农田环境污染损害程度

2.1确定污染因子浓度

根据对受污染的农田开展监测,比对背景值及国家标准,调查影响范围及深度,从而确定污染因子浓度分布情况。

2.2确定污染因子危害

根据污染因子浓度及分布情况,污染因子物理、化学性质,国家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部门的对各位物质危害分类情况,分析污染因子对农田、农产品、人类的危害。

2.3确定污染因子修复方案

根据技术可行、经济相对可行的主要的农田土壤修复方法,结合污染自身特点,周围环境特性以及污染物要素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理可行的修复方案。如:一般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案可从原位修复技术中的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隔离法、化学氧化法、电动修复;异位修复技术、土壤洗涤法、焚烧法、换土法。或者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利用不同作物对污染因子的富集特性有较大差异,同时作物的可食部分污染因子含量也存在差异,通过了解污染区域污染因子特性。有针对性的选择对造成该区域污染的污染因子,不敏感的作物进行种植。有效减少污染因子通过食物链向人体的迁移措施。

3.确定农田环境污染损失

3.1确定农田污染修复费用

根据鉴定及专家论证的修复方案,确定污染因子修复费用。其应由修复方案编制费用、修复材料费、监测检测费、修复效果评估费、监管费用、人力成本等组成。

3.2确定农田污染后农产品质量及产量下降损失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司法鉴定经济损失估算》的规定,一是确定损害评估内容。包括农田环境污染损害费用及农田受损部分修复费用。二是估算对象和估算范围确定。根据现场调查,确定造成污染的对象及损害持续时间。三是损失量参数确定。根据现场踏勘、采样监测报告以及现场测量数据,确定影响区域及农田上农作物的财产损害情况。四是损失价值计算。农产品损失采用市场价值法,该法适用于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具有市场价格或者可以换算为市场价格的农产品经济损失估算。根据农产品产量损失和农产品质量损失之,并鉴定基准日至农业环境恢复到污染前状态的农产品经济损失。从而确定农田污染后农产品质量及产量下降损失。

【参考文献】:

[1]《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司法鉴定经济损失估算实施规范》(SF/Z JD060100)―2014年3月17日实施)。

篇10

1 环境监察内涵

环境监察是一种环境保护执法行为,具有具体性、直接性以及围观性,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对于环境监督保护的重要举措。

环境监察的注意任务是在政府环境部门统一领导下,对管辖范围内污染物排放以及污染情况进行现场处理,如果辖区内有对海洋或生态破坏事件发生,也应该进行现场监察处理。一般情况同一级别的部门之间不能直接进行越区监察,必要时需要和其他区域相关部门进行联系。环境监察包含两点,一是现场,一是处理,即在环境现场进行的执法行为,环境监察不是管理,而是“日常、现场、监督、处理”。环境监察的分类一般有三种:一是按时间可分为: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二是按照活动范围可分为:一般监察与重点监察;三是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守法监察与执法监察。

2 环境监察现状及问题

对于现在的环境执法来说,还处于非常严峻的形势下。中国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在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对社会和人们的破坏和危害程度也是渐渐增大,很多企业只是一味的利润最大化,在监管力度不足的条件下,很多具有严重环境污染的微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当然也有部门的大中型企业不顾环境问题,偷偷的排污,严重损害了人类的居住环境,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直接参与污染企业经营。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环境监察工作急剧增加,再加上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还不完善,监察的方式方法技术含量不高,使得监察工作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环境监察的技术含量。

3 环境监察综合信息系统

环境保护监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个人认为建立科学全面的环境监察信息系统有利于环境监察的有力开展,环境保护与污染源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中应包括很多方面:环境信息综合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监察地理信息、现场执法信息管理、企业内部环境信息、环境执法部门内部管理、社会监督举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管理等应用模块。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信息系统在环境监察的应用。

环境保护与污染源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媒介,为向公众负责的服务型政府提供环境监测、优化、管理,污染源控制、治理、消灭,政策制定、检验、评估、修正,并进一步探究环境问题成因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综合平台需要采用业务流程引擎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系统使得环保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提高环保监察的工作效率,是环境管理工作者必须的工具。信息平台和污染源数据库综合应用,做到一个企业一个档案,和“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相结合,对环境保护部门管理的辖区内环境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环境保护与污染源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可以设立的主要功能模块有:

1)领导管理模块:GIS电子地图的形式让环保局领导对于全局工作一览无余,为局领导掌握全局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系统提供便捷的操作方法,自动对数据进行归集和整理,并以图文并貌形式展现。局长通过直观的数据和图形,立即可对当前区域的污染源形势做出基本判断,系统还提供各种图形、环比、同比、增长率等分析功能。

2)监督管理部门模块:处理监督管理科日常业务,包括企事业单位与环境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申请审批,建设项目的试运行申请审批,建设项目的验收竣工审批等。作为三同时业务的领头科室,系统提供了各项对三同时验收项目的监督监察,使监管科可随时了解某项目所处业务环节。

3)监察执法队模块:处理检察支队日常监察业务,对系统自动传递的“环境评估”、“试运行检查”、“限期验收”、“处理”、“日常监察”等业务信息进行相应的实地监察并记录反馈监察处理结果。通过该模块,监察支队可对污染源进行长效管理。

4)监测站模块:处理检测站的日常检测业务,包括建设项目监测、委托监测并对监测报告进行反馈,生成监测报告及对外部环境的检测和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噪声等环境的检测等。提供了监测站从接受企业要求检测开始直至最后检测报告的打印的全套流程,以最快速且简洁的流程使企业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检测报告。还提供了监测站的各类统计功能,方便了监测站领导的查询。系统的大环境录入功能提供监测站对于一定时期的环境质量进行录入,同时提交给局领导进行查看,使领导即时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

5)污染源防治科模块:提供全区总览性的污染源情况,并可对行政处罚进行审批。主要处理业务有:行政处罚,全国污染源普查,夜间施工审批以及一企一档的建设等业务。

6)综合计划科模块:提供对全局年度工作的计划功能,可对各科室的年度计划予以总体调控和安排,并将各科室工作情况传递至局领导审查批阅。

7)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再利用:提供“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分析处理与再利用。系统提供的多条件组合查询具有用户白定义查询条件功能,可提供复合条件组合查询,并将查询结果以图形方式表达,使查询更方便快捷。

8)一企一档管理模块:系统可根据环保局日常工作自动记录污染源动态数据,自动形成“一企一档”信息。系统提供“一企一档”信息资料包括排污申报年报、月报、日常环境监察记录、各种送达回执、新扩改资料、“三同时”验收材料、企业的各种报告以及在日常管理中所发生的全部信息资料。系统还将污染源的行政审批、日常监察监测以及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的相关历史记录收集成档,使各科室能了解污染源的各方面的历史数据。

9)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模块: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由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的自动监测设备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监测数据及信息综合处理系统组成。自动监测设备是指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分析仪、治理设施运行记录装置及相关辅助设施,是污染防治设施的组成部分;综合处理系统是指:环境保护部门专门成立“污染源监控中心”,通过通信传输线路与自动监控设施连接,对重点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的计算机软件和设备等。

10)环境监察地理信息模块:环保监控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建设是设立各种监测设备,将城市各个重点环境和位置的环境数据采集下来,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环境噪音、烟雾排放、水源污染等,采用的环境数据通过各种通讯方式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同时环保单位安排现场执法人员通过环境监察车辆,每台车安装GPS定位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每台车辆的位置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在监测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并配合大屏幕显示,用以显示各个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数据,以及各个监察车辆的位置信息。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是各种监测设备、通讯系统、GPS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11)企业内部环境信息管理:保险制度推进环境管理市场化,引入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后,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保险公司将在第一时间参与事故处理和事故理赔,以便于对事故的快速处置,减轻企业的负担,并改变当前由政府承担全部费用的不合理局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而造成对第三方的损害赔偿为标的的保险。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后,由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进行赔偿,从而能够减轻企业在意外事故中本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而纵观国内环污事件处理,大多由政府担当主角,这样难免造成事故处理慢、赔偿慢,受害人损失得不到及时补救。

篇11

Key words: the third part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Put forward; Applicable limit;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第三方环境监测算是目前比较新型的一种环境监测方法手段,下面我就来逐一分析第三方环境监测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监测专用设备适用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以及生态安全监测等方面的适用和限制,并且在对第三方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第三方环境监测的立法建议。

1第三方环境监测的提出和发展

早在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就有全国工商联政协委员在“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团体提案中提议建立第三方水质检测体系。该提案提议建立第三方水质检测体系,将各区域重要水质检测中心从自来水公司中彻底分离出来,在财政支出或定价成本中专项列支,使水质检测中心成为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对行业监管部门负责。

瑞邦晟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虹指出了传统监测模式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恶性低价竞争导致在线监测设备价格低廉,监测仪器售出后的培训和调试不到位,致使监测数据不可靠;在线监测需要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排污企业自行监测使用的监测仪器费用高昂难以承受。他继而提出了整合整个环境监测行业,理清政府、排污企业及环保企业关系的 CO-QT模式的理念,即由社会化的第三方帮助政府处理在线监测任务,包括投资建设 (construc-tion)、运营管理(operation)、质量控制(quality)和数据应用(trade)。他认为,这种新模式有助于改变环保部门既宏观管理又具体操作的状态,从繁杂的监测事务中解脱出来,更专注于对环境监测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也有助于减轻政府对环保行业一次性投入的经济负担,为社会资本进入环保行业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因而,这种由社会化第三方运作、第三方考核、环保部门监督的途径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011年,山东省环保厅在全国率先试点环境质量监测第三方社会化运营,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转让 经营”模式(TO模式)运营。

2第三方环境监测的适用限制

2.1环境质量监测

《条例(草案)》第八十一条(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对环境质量信息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环境信息涉及环境质量内容的,应当与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商一致。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涉及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信息。”

根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目录》和《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指南》,环境质量状况属于应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况且《条例(草案)》第七章(罚则)只在第八十九条(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和工作人员违法的行政处分)第五款中规定了公布虚假环境监测信息的法律责任,并没有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涉及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信息”的法律责任。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也的确无法追究法律责任。因此,不应限制环境质量监测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全国工商联政协委员在“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团体提案中提议建立的第三方水质检测体系是可以尝试的。

2.2污染源监测

《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排污单位委托监测)规定,排污单位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取得环境监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监测。本文认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应实行市场化的第三方环境监测,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污染源也不应强制规定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这是因为一般而言,只有在污染源超标排放的情况下才应对超标排放的数据予以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目录》和《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指南》都规定,环保部门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应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向社会主动公开,而在污染源企业不超标又不自愿或无协议的情况下,污染源的监测数据并不属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

当然,污染源企业有权自愿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不过,根据自 2012年 4月 1日起实施的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受委托进行自动监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违法监测要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与之不同,对企业排污自行监测装置的检查认证可以由第三方检测机构代替环境保护部门进行。但是,这种对于设备的检查认证并不会取得企业的排放数据,因此并不属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2.3环境监测专用设备适用性检测

篇12

由于环境系统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应包括空间数据库和环境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重点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的分布、行政区划图、交通网络图等(如重点污染企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学校、医院、疗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数据库包括大量的属性数据(如监测数据库、监测人员库、气象、水文数据库、危险化学品资料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应急处理预案等)、模拟数据(包括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水体污染扩散模型等)。据此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二、依据信息指标,建立健全应急反应体系

于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末端管理,以保护区域环境安全为目的的预警系统,通过获取污染源信息、环境标准值、卫生防护标准限值以及其它环境参数,可以及时表征污染物迁移,扩散途径等内容。有效的应急反应体系应包含两个层次:环保管理部门和企业。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应急预案,并上交环保部门备案。

通过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中,嵌入预警功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安全——预警——控制”系统。根据环境风险压力,一旦区域或流域环境质量无法满足预定的功能要求或具体范围时,就认为环境安全存在风险,需要发出警报,并由相关信息作出响度,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预警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① 利用实时监测系统。可记录各监测点位污染物数据,还可以查看历史资料,报警数据,汇总报表等。②评价预测系统。在日常监管和新建污染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污染源的类型、气象参数、环境参数,选择适当的扩散模型,模拟重点监控的指标对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或流域及可能引发事故的污染源作出数据趋势预测提出预警。同时,要建立环境公告、环境污染预警报告制度。③污染应急子系统。根据污染物动态模拟结果,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况,选择不同的污染物消减方案。在发生污染事件时,能迅速确定污染地点、污染物种类以及污染源强最大点,由此确定安全距离、防护范围、隔离范围。④可视化输出。通过图形及图形变换、声音及与通讯设备互联传递消息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可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显示污染发生的地点、范围,污染程度、污染源物理化学性质、健康危害等信息的查询结果。一旦污染发生或进入预警状态时及时在界面上以图形网络或警戒色报警,并向有关责任人发送信息,

预警系统还应包括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增强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对环境突发事故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自救意识;提高企业防范和处置污染事件能力,客服麻痹大意思想,全面消除事故隐患。

三、控制事态,提高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

根据危险品的特点,事故性质,污染程度等方面,灵活地采取应急处理方法。如化工厂发生爆炸时,苯发生泄漏,苯的燃点较低,在泄漏口弥散着高浓度的苯蒸汽,回收苯已不可能,为减少苯对大气的污染,可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在不发生爆炸的情况下让苯继续燃烧,使其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清除其污染。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室内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重,并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根据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是室外污染的5到10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100倍,其中有二十多种是致癌物。本文分析了室内环境污染的原因、监测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原因

1、日常活动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人们长期处于较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在室内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细菌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室内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在室内不断积累,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

2、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室内环境虽相对封闭,但也需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在开窗、开门通风时,会有大量的室外污染物趁机进入室内,这些污染物无法及时的排出,便会在室内不断积累,而造成室内环境污染。

3、各种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室内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建筑物中释放的放射性污染物,装饰材料中释放的甲醛、苯以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及室内的陈设品和家具等散发的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物长期存在于室内环境中,造成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二、室内环境监测主要内容

1、室内环境监测对象

要想避免室内过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室内环境监测就是对整个室内空间的污染源、污染程度等进行采样检测与分析,从而了解身处的室内环境的质量,为室内环境的改善提供意见,主要对下面三个方面进行监测。

1.1对室内污染源的监测

通过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室内污染源进行初步的调查,对特定污染源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室内环境污染情况的大致了解,然后再利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和技术对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和规模进行测试,这样就可以准确地监测出室内环境的污染程度。对室内污染源的监测,能够准确确定室内污染的来源,从而帮助人们从源头上对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目前我国对室内污染源的监测非常重视,国家住建部门和卫生部都制定了相关文件和规范来对监测工作进行指导。

1.2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

室内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空气的质量好坏,因此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也成为了室内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对象。需要监测的项目一般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和各种挥发性物质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监测方案进行定期监测,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各类污染物的浓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才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损害。

1.3对人为行动的监测

有的时候不光要对污染源和空气进行监测,居住者的行为习惯也需要进行了解,诸如是否有吸烟习惯,是否经常给室内进行通风等,因为室内环境的好坏也会受到人为的影响,了解并改变人为的行动来改善室内环境也是室内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目的。

2、室内环境监测方法

2.1技术准备

开展室内环境监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人员和技术准备,这要求我们在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培养上加大力度,创新监测技术,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有了这些技术准备后,就可以制定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镇江地区室内环境的整体状况进行清查并获得大体上的了解。

2.2参数确定

同一套参数不是对所有地区的室内环境都适宜的,这取决于室内环境的温度、光照等因素,在确定监测参数前首先要对室内环境的属性进行测定,同时不同的室内环境也要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参数范围,同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指标。

2.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一般分为仪器检测法与国家标准法,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仪器检测法的结果主要来自于仪器对样本的检测,由于空气样本易取得所以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进行空气质量检测,而国家标准法则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将样本送到专门的中心去检测,费用更高且过程更复杂,监测人员要根据情况进行合适地选择。

2.4操作规程:采样前室内要封闭10小时以上,监测现场要保持干净,不能有异物影响监测结果,采样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这一普遍采用的规程监测的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3、室内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室内环境污染认识误区致使室内环境监测工作缺位严重

首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室内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有认识上的误区,未将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纳入环境监测管理中,甚至没有开展该项工作。其次,相关已颁发的法律法规存在政出多门现象,执法主体不明确、法规职责和定位模糊、权力和责任脱节,造成多个主管部门争抢推诿的不良现象,使室内环境监测工作缺位严重。

3.2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够

有些污染物在人体中作用时间很长,可能几年都没有表现出来,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危害不够重视。然而室内环境污染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益加重,据统计,我国由于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达11.0万人/年,急诊人数更高达430万人次/年。但是目前国内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讨,未正确认识室内环境污染的危险因素,给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埋下隐患。

3.3室内环境治理市场监管不够

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建筑装修材料,目前虽然我国对装饰材料的有害物质有相关的管理控制规范,但有关管理部门对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监管不够严格,市场上充斥着各类良莠不齐的装饰装修材料,致使因装修导致的室内环境污染严重。

三、加强室内环境监测的策略

1、建立室内环境监管的行业机构

组建成立室内环境监管行业机构,将室内环境监测、治理等相关机构吸纳进来,共同协商制定行业规范,从业资格,并对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促进室内环境监测治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2、进一步规范室内环境监测及治理市场

由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质量监督、计量认证、环境保护管理、工商管理等部门联合起来,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事室内监测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严把准入门槛。与室内环境监管行业机构共同制定室内环境监测人员从业资格规范,相关监测人员要持证上岗。同时对室内污染监测和治理公司进行考核,公布考核结果,并向社会推介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优秀室内环境监测机构,和诚信可靠的室内环境污染治理机构,将没有资质、能力不足、存在恶意欺骗客户的机构进行剔除出市场,以保护公众的权益和安全。

3、提高室内环境监测的科技创新水平

完善室内环境监测体系,必须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首先要强化对室内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引入人才和购买先进设备来不断提高室内环境监测的质量;其次要通过科技创新,研究新型的环保节能材料,从根源上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4、建立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日报制度

商场、宾馆、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身在其中的人们的健康。因此改变以往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无人管的问题,建立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空气日报机制,并通过公共场所LED屏及时向公众通报,将公共场所环境质量纳入环境管理轨道。

结束语

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规范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将室内环境监测纳入到常规监测体系中,同时也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对室内环境的污染,给自己营造出更合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才是开展室内环境监测工作最重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