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面发展的意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从“四个全面”的逻辑联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在四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从治国的角度出发,从全局的角度加以考量,这样才能实现改革的发展目标,在新形势的发展趋势下,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四个全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具有并列的关系,他们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在一起,并且做到融会贯通,有侧重的发展,通过对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的认识可以发展对于依法治国这一概念人们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层层深入的过程,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意义重大。
在四个全面中,依法治国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这与三个其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顺利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进行分析,依法治国与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对依法治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依法治国的实现也能为其他三个全面战略的落实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战略,那么对于四个全面理论框架的构建也会存在一定的阻碍。依法治国的落实还可以对法制价值起到定向的作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公平正义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正在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加强四个全面战略方针的落实,就需要以公平正义作为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实现小康社会。通过法制的领导,才不会让改革迷失方向,而通^进一步落实法制观念以及制度,才能顺利地实现党的宗旨,这些内容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应该对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加以进一步的认识,这一战略的提出,说明我国执政的战略思想变得越发完善,当前我国的基本治国理念也基本定型,所以在四个全面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符合人们生活发展需要的小康社会。而要想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就是要明确四个全面的战略方针,将其作为指导,这样社会才能更加的具有活力。在四个全面中,依法治国这一战略方针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所以,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改革发展这一重要的目标也是要通过依法治国这一战略才能实现的。如果无法实现依法治国,对于国家的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阻碍。
2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统筹兼顾,从全局进行把握,同时还要深刻的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对其本质以及内涵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这才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主要出路。在这其中,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又是重中之重的。全面依法治国与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联系,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要以此为基础朝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改革与法治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同志形象地说,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只有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一方面,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才能保证改革航船不会跑偏甚至倾覆;另一方面,法律必须与时俱进。法治领域也是改革的重要方面,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必须废止和修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其要义是不仅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改革的成果也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党依法执政,既要求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最形象的诠释,也是对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关系最生动的表述。我们党经过90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这既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保证。
结束语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法治信念和法治能力关乎法治建设进程和目标实现。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牛鼻子”。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72-01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由美国雅培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大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范围宽广等诸多优点,且可与生化模块C8000相连。且检测试剂稳定并易于进行室内与室间质量控制。然而全自动化仪器的高故障率亦对检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文即是作者在雅培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实践中遇到的:容易出现加错标本,和机器本身出现标本识别移位的故障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改造方案并付诸实践成功解决故障的过程,以便应用到其他的现代化的检验设备使用中去。
1 标本容易加错的改良方案
1.1 标本容易加错的现象:
由于该机器的原来的设计是每个标本架只有5个孔,也就是每个标本架只能放置5个标本,这样就使使用者放置标本时,必须要好好的记着所加标本的原来的编号,待放到架子上时要好好的计算出标本的位置是在第几个架子、第几号位置编号。譬如:手里拿着16号标本需要放置到标本架子上时,就必须计算出是第4个架子的第1号位置才是16号的位置。是非常的不方便吧?
1.2 标本容易加错现象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发现了这个非常不容易计算出所要加的标本位置,并且又很容易加错标本,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的现象时,就一直在脑子里寻求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不久我就想出来了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在每个标本架的靠近1号位置端,设计出了一个不干胶贴,上端标明1、2、3、4……架子号顺序号,下端标明该架子的5个标本号在该架子上的应有的顺序范围。详见附图1改造后的第一个托盘俯视图
2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改良方案
2.1 故障现象:
应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批量编程,每个标本架放置5个标本,每5个标本架为一组,每一组用一个托盘托起,即标本号依次为1-25、26-50、51-75、76-100四组。在全部标本仪器检测完成后,对HBsAg阳性标本利用金标法复查时,偶然发现阴阳性结果极为不符合的现象。遂对每个标本对应的架号、位置、结果逐一排查,发现个别标本架上的标本并没有消耗(即没有被取样),但却赋上了数值。经逐一检查仪器所加样本与操作者编程的标本架号位置明显不同,即发生了跳跃,如31号标本所赋值实为36号样本测试值或其它样本值。
2.2 故障分析:
经与使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兄弟单位工作人员及雅培中国工程师沟通,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是:利用ARCHITECT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批量编程1-25、26-50、51-75、76-100号标本架号位置后,仪器会首先会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同时也给每个标本进行扫描。如果某个标本架的条码没有扫描到,则机器会自动顺延一个标本架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出现跳架移位现象,也就是我们上述的故障现象。譬如仪器在批量编程,31-35号标本架的条码扫描过程中没有扫到,仪器则默认该架子不存在,标本也不存在,跳过了该标本架,将36-40号标本架或及其它标本架上的标本默认为31-35号标本。以后的标本均以同样的方法顺延赋值,即后面的所有标本均顺延了5个号码,如不复查而直接报告传输的结果,必然出现张冠李戴的严重后果。上述现象并非偶然,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日常检验工作带来相当大的不便,工作人员往往会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排查或复查标本与结果是否相符,一度认为此仪器的标本识别和处理软件系统存在巨大缺陷。
3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解决方案
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严密的科学探讨和积极的创新实践,我们对ARCHIT -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进样系统,进行了简单而合理的改良,使上述故障得以完全解决。具体方法如下:
准备100个改造过的与架同高的平口空试管(以合适放置加样杯为宜),利用条码机打印1-100编号号码的条码,分别贴在每个试管上条码器能够扫描到的位置。将这些贴有条码的试管按顺序放置在标本架上,并保持条码向外,易于条码系统识别判读;实验操作时只需将加样杯放置在对应贴有条码的试管上即可。请注意:只需更换加样杯加病人血清标本。更多的标本亦可用类似方法粘贴上1-100或更多的试管条码。
详见附图1 图2所改造的H540试管架俯视图和侧视图
经过如此改良,仪器在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时,同时也会给每个试管条码进行扫描,如果其中某个标本架条码漏扫,但仍会扫描到试管上的条码号,机器则自动的默认标本架的存在,就不会出现跳架移位的现象。
4 思路扩展与推广应用
标本容易加错的解决方案:就是以较小的改造或改良,而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的不足,避免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像这种小的改造可以用到大多数的试管架子是5个试管位置的大型生化分析仪、放免分析仪等的仪器上。
篇3
党的十以来,内蒙古大学始终站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战略工程的高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通过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聚焦思想引领,强化主体责任,筑牢育人之魂。学校坚持在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整体推进育人工作,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切实承担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意识形态和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统揽全局、统一部署、协同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二是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实施“十三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全员育人实施意见、师德师风建设推进计划、文明校园创建方案等举措,构建完善了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推动立德树人观念落地生根。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全校目标管理体系,纳入基层党建考评机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依法治教水平的重要抓手。学校近三年制定完善《内蒙古大学章程》等制度68项,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培养能力,夯实育人之本。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工程,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扎实基础、进取精神、责任担当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通过实施“旗帜,领航”德育实践创新计划、将第二课堂以学分制形式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等措施,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立德树人的着力点真正落在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上。二是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深化“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路径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大力推进师德学风建设。通过完善学术规范体系、选树教书育人典范开展“尽责圆梦・内大先锋”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潜心治学、诚信为学、以德立学的环境,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三、厚植文化根基,服务青年成长,遵循育人之道。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引领各族学生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人生。一是唱响主旋律,让德育实践融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通过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敦品励学、向上向善、成才圆梦。二是建好主阵地,将文化修为融入校园文化的全方位。通过打造“IMU剧影力”等自治区级校园文化精品活动,不断增强文化阵地育人功能,完善校园文化服务体系,真正⑺枷胝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落实在青年成长的需求上。三是善用新手段,将思想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全领域。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采取贴近青年接受习惯的新形式,增强思想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打造贴近师生心灵,跨越时空,润物无声的网上精神家园。
篇4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一年。菜、牧、棉三大支柱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纺织集群优势初步显现,优强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园区建设、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进一步搞活,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新高。城乡建设整体推进,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金融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不断健全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强化安全维稳责任,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大好局面。
成绩来之不易,进步凝聚汗水。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拼搏奋斗与大力支持。在此,我再次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县人民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第二层意思: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开创新的业绩!
新成绩标志着新起点,新起点孕育着新希望,新希望承载着新跨越。2006年是我县的发展年、奋进年,如何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精神风貌,扎扎实实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豪情满怀辞旧岁,继往开来迎新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和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当前,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我们决不能等待观望、左顾右盼,必须珍惜分分秒秒,借“势”发力,乘“势”而为,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税金融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下狠功夫,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好教科文卫等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逐步形成全县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三层意思:祝愿大家新春快乐!
2006年的成绩,倾注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2007年要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有待全县上下继续团结进取、拼搏奋斗。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断加强学习,在新的一年里,干出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大家在节日期间切实做到“六个不忘”,即:一是过节不忘安全,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坚决防止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过节不忘廉政,各级领导要做廉洁自律、移风易俗的模范,严禁公款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三是过节不忘招商引资,要利用春节期间在外工作人员返乡的大好时机,利用亲缘、同乡关系进行招商引资;四是过节不忘稳定工作,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一定要把稳定当成春节期间最主要的政治大事来抓,搞好矛盾纠纷排查。五是过节不忘困难群众,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让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六是过节不忘值班工作,要认真安排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工作,确保上下联系畅通,在尽情欢度传统佳节的同时,要认真筹划和组织安排好一季度工作,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开门红”和各项事业的“好开局”。
篇5
自我的迷失
当下,人类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伴随的是人类欲望的无休止增长。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方式的全球性影响,导致人类普遍的对生产和交往方式过度物质化的追求。过度的物质化又促使物质主义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衡量标准。物质主义的肆意横行使人性发生了扭曲,人被物奴役化了,人的本质被异化了。人的本性迷失了就无法释放自己的个性、精神世界就无法得到自由和善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证,人类就无法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异化世界之路。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适逢其时的为我们指明了人类的发展走向,也为我们树立了评判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这里论述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以人的发展的角度划分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
实现自我的内涵
根据三大形态理论我们知道实现自我指的是人们在自觉调节的丰富而又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也即成为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的第三阶段的人。
自由,一般指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法律上的意思是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我们这里说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主体能自觉认识必然性,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相互统一。
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2]因此,在马克思这里,自由指的是人能够自主的活动,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个性的内涵。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也就是说个性是在社会关系属性中表现出来的和他人相区别的规定性,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和实现自己全面的本质。
自由个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实现了自由个性的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的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最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的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3]
实现了自由个性的人: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劳动带来的对人本身的统治,实现了对自由时间的支配;实现了自己的类本质,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具有全面丰富性、独特性、自主性、自觉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我。
实现自我就是使人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那么成为这样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的现实选择又是哪般?
实现自我的价值选择
关于实现自我的价值选择,我们不能把物质财富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以生产力的增加为目标,为生产而生产,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的物质欲望需要,但是伴随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牺牲、资源的过度消耗;这样造成的影响是发展不能够持续、人的发展呈畸形状态。而自由个性的发展需要的是个性的丰富和能力的多样化,人在科学、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发展。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个性的实现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选择。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永远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手段;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最终价值诉求。
另外,在人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明确最终的价值目标还要注意实现自我的主体-人和外部环境及因素的和谐统一。实现自我,人类就需要不断开发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扩大自己的交往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自我的持续正态发展就需要持敬畏的态度、拥有守护的意识并采取善的方式方法和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确保自我发展能够获取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篇6
家长如此反应本在意料之中。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存在一种诡异的悖离。随着人口高峰退潮,中国学生的高考录取率持续走高,理论上应该让家长们的紧张心理有所缓和,但现实并非如此。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几所“高大上”的名校挤破头,似乎家长完全以挤上巅峰大学作为解决孩子人生一切问题的唯一出路。
对家长反应如此悖理,舆论很容易归之为其人价值观有问题。但如果好好做次调查,看看在“反对孩子做家务”和“家长社会地位”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或许会有意外发现:可能越是现在忙于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家长,越是反对孩子参加劳动,因为他们在给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时,多以自己人生作为反向参照。所谓“价值观混乱”实际映衬出残酷的生活逻辑:劳动者既然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不认同,当然不会再把会劳动视为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相反,跳出“劳动者身份的社会遗传”,才是身为劳动者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
篇7
对策: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由于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也就难以得到英语的全面锻炼。在中式英语教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学到的都是中式英语,往往会写不会读,更不会用,这是目前高中词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能够写得出来,考试做对就足够了。但是,英语学科可是一门实际运用型学科,在这种片面的应试思想的指导下是学不好英语的。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英语,而不是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此,我们在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必须充分贯彻全面学习的风气。要想促进学生们词汇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从听、说、读、写等多个角度实施教学,对于词汇学习效果的考核,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写的层面上。在每次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发音,然后才是词义,最后才是词汇的用法。这种由浅及深,逐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词汇有效教学的根本。在词汇教学效果的考查上,从发音开始,一直到词汇的用法,都需要纳入考核的范畴之内。
3、教师词汇教学缺乏体系,教学效果不佳
对策:构词法讲解,归纳对比教学有些高中生总是感觉有背不完的单词、做不完的习题,其实,只要对词汇进行适当地总结,我们的词汇学习会变得很容易。就拿汉字的学习来讲,我们在学习汉字的伊始,就是运用汉字构词法来理解汉字,然后根据构词法将汉字合理分类实现高效记忆。对于高中词汇教学,我们也该如此。首先对学生进行词汇构词法讲解,之后对词汇进行分类教学,实现高效词汇教学。英语的创造就是对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单词比汉字易学多了。往往我们只要掌握词汇的词根,加上必要的构词法,我们就能够同时掌握多个单词。例如,在词尾加上ly将形容词变为副词,加上er,ment将动词变为名词等。对于较长的单词,经过拆分后就变成几个简单词汇的组合。例如government,是政府的意思,就是由govern和ment词缀组成的。再比如look,watch,glare都有看的意思,只是看的程度不一样,分别为看、注视、凝望,看的程度是越来越深。通过对词义相近、词形类似的词汇的归纳分类,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就会简单多了。
篇8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肩负着全面发展学生的重任。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小学语文中增加古诗词教学是有现实意义的。总体来说,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注重古诗词的背诵,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较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少关注。通常,教师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讲完一首诗,剩下的时间就是让学生朗读、背诵,如果课上时间不够,教师就会布置课下背诵作业,然后第二天检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但弊大于利,只是背诵,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久而久之会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现代文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对古诗词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不注重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更不必说对古诗词的鉴赏了。因此,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只是把作者、创作背景、古诗词中呈现的画面简单地介绍给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的深入解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古诗词自身的逻辑性和画面的完整性被破坏,学生很难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古诗词。
1.3对古诗词的讲解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缺少对意境的讲解。
古诗词最独特的魅力是其中蕴含的意境之美,学生通过品味这种意境之美,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注重对古诗词意境的讲解。然而,当今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却把古诗词内容当做重点内容讲解,机械解释每一句话的意思,缺少对古诗词的意境的讲解。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只重视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意境的讲解,因此,学生只理解诗词的浅层意思,品味不到古诗词的美感,审美情趣自然得不到提高。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古诗词教学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增加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量,并且对小学生必背的诗篇和课外阅读诗篇进行了规定,目的是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的人文知识得到丰富,在理解古人情感的基础上,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古诗词教学态度,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得到全面发展。
2.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学生的心中,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他们认为教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为了不“辜负”学生对自己的信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但对所讲的古诗词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而且要把握好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便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3注重对古诗词意境的讲解。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精湛、语言优美,并且其中蕴含由多变的情感和缤纷的画面创造的意境,当读者用心品味与感悟时,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便会浮现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注重对古诗词意境的讲解。主要方法如下: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从而慢慢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其次,教师讲解基础知识,逐字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与学生共同品味其语言特点;最后,通过对古诗词意象的挖掘,领悟诗人的情感,从而构建画面,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意境。如讲解《咏柳》时,通过让学生诵读和对“柳”这一意象的挖掘,体会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品味诗人创造出的春天柳枝轻拂的意境,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美。
结语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虽然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广大教师不断努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就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作用。
篇9
其次,文化生产力对 哲学 关于“精神生产”思想的新发展。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 政治 经济学的“精神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 科学 、 艺术 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 规律 的支配。”均马克思的精神生产主要包括这样几层意思:第一,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物质生产同属于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第二,把艺术与宗教、法、道德、科学等归为不同于一般生产的另一类生产,这类生产虽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第三,强调精神生产的“人属方面”,从人的类本质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把精神生产理解为“全面生产”即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一部分,是不受肉体需要支配也进行的“真正的生产”,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生产。第四,明确提出了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力”概念,并认为物质生产力对精神生产力起决定作用,而精神生产力反过来又影响着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和解体,“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有可能。”因柳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文化生产规模狭小,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尚不突出。这一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生产力的理论。面对今天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特征,显然马克思所讲的作为人类一般精神文化活动的“精神生产”,就不能容纳这一事实。
从人类一般的精神生产理论发展到文化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又一次提升和发展。虽然二者都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但在马克思那里,精神生产的实质是一个认识论范畴,精神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是人的主观活动,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来源。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和“政治、 法律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诸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而文化生产则属于生产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这两个概念,只是从需求和生产的角度来区分的,不能因为文化生产活动生产的是文化产品,而认为它是人的纯主观的精神活动或认识活动。只要是生产活动,都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这一本质并不因为需求和产品的不同而改变。
精神生产活动由一般的实践活动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是精神活动自身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存在着根本区别,精神活动的特点是内在性,即人的主观的内在的东西。但精神的作品不能以纯粹精神的形式存在,而要借助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这就产生了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让度”。但精神生产究竟怎样“让度”,采取何种具体形式“让度”则取决于时展状况和人类的需求状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 历史 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平低下,物质需求占主导地位,精神文化需求只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这种条件决定了精神活动的“让度”或外化形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非生产活动方式,不通过商品交换方式使精神得到“让度”,如极少数人的自我欣赏的形式,或者以公益的形式等;二是以生产经营的方式,通过商品交换使精神生产得以“让度”,即提供文化产品供人们使用和消费(欣赏和娱乐)。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从整体上告别物质匾乏,精神文化需求大大提高。为满足这种需求,精神生产的“让渡”形式必然发生转化。在当代社会,只有采取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引人市场经济机制、利用 现代 科学技术手段,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当代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机制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就是人类精神“让渡”的最佳方式。进人21世纪,文化生产力飞速发展,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现实,把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理论发展到文化生产力理论,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哲学本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文化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再次,文化生产力对哲学“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在马克思看来,这一理想的实现决不是对原始 自然 人的“复归”,也不是对抽象“人性”的放肆和张扬,而是一种建立在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之上的“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并且,马克思还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绝不能仅仅靠物质生产领域的进步来实现,它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精神生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的丰富、展示和提升,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包括生产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第二,人的自由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即个人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特有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等,它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高级形式,其结果是“有个性的个人”的形成。在现实中,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又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第三,社会实践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主要指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产物。人的发展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丰富、张扬和提升,是人通过他的社会生产实践将自已的内在需要、意志、愿望、能力等内在的力量对象化或外化的过程,并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地得到拓展、完善提升,进而不断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并成为自己对象的主人。
篇10
一、利用文章标题质疑激发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可以窥视文章内容、线索,甚至中心,课题之处质疑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点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火花。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巧设质疑,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激发其探究兴趣。
二、利用重点段落质疑解决问题
重点段是文章表达中心的主要脉络,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这句话总览全段,抓住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真有意思?”这个自然段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等,把几种形态的狮子概括地说一说,并结合“好像……”让学生在自读中展开想象,在引读中展开想象。“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水声淙淙,好像美妙的音乐,小狮子陶醉了。”再结合末尾的省略号,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狮子的形态没有写出来,“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这样设计,无疑是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主动自然地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三、利用内容重复质疑把握全文
所谓重复之处是指一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如:《难忘的一课》一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寓意深刻。每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譬如: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划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这些朴实的语言,反映了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热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质疑,从整体上就把握了全文。
四、利用矛盾之处质疑突破难点
课文中的矛盾之处,也是作者着力推敲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矛盾之处,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从中悟出道理所在,提高认识。《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最后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不是的。可是作者又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呢?正是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经挽救了三位年轻的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这样质疑,把突破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五、利用联系之处质疑拓展思维
篇11
2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2.1 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最初属于哲学命题,研究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类。“终极”一词有“最终”、“最后”、“顶点”、“极点”等意思,因此,“终极关怀”就应指最终的或最高的关怀,关怀之极点或顶点等。黑格尔为人类建树起“整体主义”的终极关怀,却剥夺了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与现实活动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在终极关怀的主体观上,以“现实个人本身”取代了黑格尔的“源于绝对精神的人类集体”;在终极关怀的实现问题上,以“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否定了黑格尔的“个人对国家的无条件服从”。这样,马克思把终极关怀的目光投在了现实的人身上。自此,终极关怀就被广泛使用在与人相关的很多概念中。
2.2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含义。源于竞技运动对人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思考,人们提出了回归体育本质、实现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命题。对“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概念的解释通常是植根于马克思对终极关怀主体和实现问题的研究上,即体育关注的是现实个人本身,可以实现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据此提出体育的发展方向应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改革提出“健康第一”体现的是以人为木,社会体育领域号召大家要增强个人体质和增进健康,竞技体育领域呼吁关注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发展等就是体育对人终极关怀的体现。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应仅仅是一个概念,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体育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体育对人终极关怀含义的丰富性。体育对人终极关怀的对象应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关怀的内容宏观上应该有两个方面:一、终极关怀应该关怀现实中人的需要,并充分发挥体育自身功能帮助个人实现需要,体现终极关怀的现实性;二、终极关怀不应仅停留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而应从整个社会需要出发,帮助人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体现终极关怀的超现实性。
目前,我们关注最多的是终极关怀第一方面的内容,只是强调体育应该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愉悦身心的工具,失去了更高层次需要的指导。个人的惰性很难依靠个人来超越,只要体育中的艰苦项目在学生看来是有害身心的,在中学体育中就一概删除,只要是孩子不喜欢就没有了开设的理由。一味迁就能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能培养出肯为社会谋福利的人才?对此我们并不乐观,不考虑人将来需要的关怀不是真正的关怀,而是溺爱,在这样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
其实,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应该更多地考虑第二方面的内容,从超越现实方面关怀现实中的人,具体来讲就是从未来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关怀现实中的人。譬如说人生活于世需要竞争力,体育就应该从人们的将来需要出发,培养人的竞争能力。此外,社会需要具有公平竞争意识的人,体育也应顺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发挥自己的功能将人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下的,若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就会被社会淘汰,从根本上讲体育还是在关怀“人”。
3 体育终极关怀这一概念的自身局限。曹永国在《教育终极关怀:一个需待批判的话语》中指出了教育终极关怀自身的种种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我们认为体育终极关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局限。
3.1 体育终极关怀“完美性”的局限。这个社会存在很多异化我们的东西,像各种制度、规范、在厌恶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等,体育也是如此。正是意识到了体育对我们的异化作用,人们才提出了体育终极关怀,其本意是要排除体育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幸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梦想会在终极关怀的指引下消除体育对人的异化作用,把体育变成完全听命于我们的忠实仆人。这一目标太完美以至成了虚幻的楼阁。首先,人的发展是对自己的扬弃,若无法从对自己的反省中发现前进的路标,只能借助外在的帮助,而这其实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异化,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异化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无异化亦无发展。其次,外界加诸我们身上的种种限制(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明,否定了这些世界将是一片混乱,人也谈不上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异化过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尺度。
体育终极关怀的本意是要关怀现实中的人,但完美性使这一目的失去了落脚点,现实中的人永远是有各种各样“缺陷”的。大家为生存扮演着各种角色,追逐自己想要的。但体育终极关怀却是要关怀人的全面发展,要把人培养成完人,又赋予全面发展以现实中人无法实现的意义。因此,关怀的目标就由现实中的人转向了理想中的人。体育终极关怀的目的虽然很美,但最终只能投向虚无。
3.2 体育终极关怀中的人道化危机。体育终极关怀要求体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求通过体育培养能够幸福生活的人,但它极易成为“只有在终极关怀的指引下人才能实现自我,成为本真的人,获得最大自由、幸福与尊重”,体育终极关怀中潜隐着人道化的危机。终极关怀本是要关注个人未来,充分尊重并实现个人的需要,最终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这一理念中,人们忽视了尊重个人需要,只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且所谓的“全面”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全面发展就是人所最终要达到的?它的具体内容又有哪些?人一生的追求一定是要实现全面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是某些人提出来的目标而已,而现在却加在了所有人的头上。这样,理论上的人道化却归于反人道化。
4 体育终极关怀理念在实现过程中的误区。马克思对“终极关怀”问题的研究指出,终极关怀应该关怀现实中的人。我们在体育领域借鉴哲学领域这一概念并积极实施时却走上了一条歧路。将学生的需要、感受奉为上帝,学生不喜欢的教学项目就不开,学生不乐意上课肯定是老师教得不好:在理解“关怀现实中人”问题时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认为让孩子快乐就是关怀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美其名日“快乐体育”。这种情况下,体育关怀的最多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好像是体育唯一的追求。其实,这弱化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体育能够给予孩子的并不仅
仅是一个好身体,还担负着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塑造任务。
在实现“以人为本”这一体育终极关怀理念时,人们走到了一个误区,导致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上帝,项目开展与设置完全根据他们的需要,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开心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意愿就是老师、学校的工作。养成了学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集体意识,而且剥夺了体育活动中必要的艰苦锻炼,也就无法通过体育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
关怀现实中的人,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关怀人们的基本需要,但这并不是一味迁就。真正的关怀首先是培养他们立足社会的能力,其次应是能在社会中越活越好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首先需要的是竞争力,从整个社会需要来讲是需要公平的竞争力。体育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首先应该发挥其公平竞争的特性,培养人们良好的竞争习惯和能力,这既是关怀个人,也是关怀社会。
人存在于社会是需要竞争力的,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不该回避体育的竞争性。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人们提出的“快乐体育”被解读为完全按学生的爱好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欢笑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认为这样的愉悦身心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体育关怀学生的体现,几乎所有艰苦的运动项目均受到质疑与指责,认为它们无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味迁就学生的感受与要求是对他们的关怀吗?不是,是溺爱!难道这就是我们对他们的终极关怀?
5 体育终极关怀的超现实性。终极关怀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关怀的含义中有“终极”的意义。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一方面要关怀现实中人的需求,帮助其实现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迁就个人需求,还要考虑社会需要。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又具有超越现实的特性。
竞争力是人生存于世的基本保证之一,但体育若一味强化竞争,则会走入极端,培养出的人才可能极富攻击性,对社会具有很大危害性。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帮助人成为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并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人。竞争力是个人的需要,体育应该对人的这一需要予以关怀,但人之为人,又必须有超越竞争、关怀他人与社会的一面。对于这样的需求,体育同样也要予以关怀,这才是体育对人应该体现出的终极关怀。
健康是人们的需要,体育对人的关怀应该体现出对人们健康的关注,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好,还包含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在体现体育对人的健康关怀时更多的是指向人们的身体,忽视了更重要的两方面。我们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仅是指一个人从幼儿长大为成人,而是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人们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在特定时期或在特定情境中为某种理想舍弃自己的健康,这既是人成为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不应仅仅局限在现实人的物质层面上,应该更全面些,帮助人成为社会中真正的人,这就是终极关怀超现实性的另一方面意义。
总之,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中,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其特定的追求。关怀历史中的人,就要在其生存的过程中,帮助其实现特定的追求。终极关怀一方面要帮助人实现追求、满足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其超越个人追求,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应立足现实,思索体育对人生的意义。不关注入基本需求的终极关怀没有意义,也不是对人完整的关怀,同样,不帮助人实现人之为人的关怀也不是终极关怀。
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具有历史性,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本本,其具体含义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应立足实际,从终极关怀的现实性和超现实性特点出发,赋予体育当前力所能及的具体任务,用超现实性来统率和引导现实性,立足未来,关怀现实中具体的人。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赵庆杰,塑造人文精神提供终极关怀,世界宗教文化,2001.3
篇12
2010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校”)的建设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示范校的魅力逐步显现出来,首批28所示范校、第二批42所已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通过验收的示范校将进入后示范校建设阶段。验收不是示范校建设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其建设的重点将转入内涵建设,检验内涵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高职学生能否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这里涉及了向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向度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原初意思是说物理量的递延具有一定方向性,是个矢量,后来把它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借用它来揭示思想流变的多向性与社会思潮的多元生态的主流趋势。多向度是一种能够囊括社会度层面的现象的多元分析模式。与多向度相对的单向度一词,随着西方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问世后,成为人们熟悉的概念。所谓单向度,就是向一个方向、一个维度。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笔者为了研究方便,这里从价值层面把与单向度相对应的多向度界定为:多元价值主体所诉求的教育价值呈多层面多方向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能满足高职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能满足他们今后继续发展的需要。由此,一个具有多个向度发展的人才能可持续发展,单向度的人发展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笔者认为,包括示范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存在培养单向度人的倾向,即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挥棒的驱动下,以就业为导向,采取订单式培养快餐式速成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有些院校不分专业一律实行项目主导、任务驱动、问题导入等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偏重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强化,这种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有意无意地造就着马尔库塞语境中极度崇拜物神和科技神、人文精神缺失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由于没有创造性,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人,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人。示范校应该在探索培养人才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把学生锻造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
一、示范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由于不少示范院校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从教育的过程看,存在着工具化的倾向,人被异化为工具。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就业导向的作用下,各示范院校都把最主要的精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在“示范专业”上,而这些专业大都是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好,但非示范专业与公共基础课往往被忽视或不被重视。毕竟“示范专业”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学生所学专业仍是非示范专业。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不是被当做“人”加以对待,而是被看做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为工具和手段来加以模塑。学生成了就业的工具。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课、技能课和工具课,忽视人文学科、基础学科等相关学科的课程,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不高,成为一个单一的工具人、技术人。学生被纯粹的技能异化了,表现为单一的工具性,丧失了其目的价值性。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竞争力不强。
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教育目标的碎片化,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在示范校建设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过度强调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一味地注重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即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过分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及创新意识受到极大的压抑;过于强调学生眼前技能向度的发展,忽视学生其他向度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变得功利了,他们衡量某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唯一标准是该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某一职业是否有用。凡是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他们才会用心去学,而那些“无用”的课程则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这种做法既割裂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割裂了个人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妨碍了个人和社会的长远进步。功利化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单向度的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从受教育者个体看,人被符号化,导致人的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在现代社会,个体连同他的个性、特点、文化等被简化为号码的存在,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QQ号等,而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及其主体文化特征被遗忘了。目前,高职教育实施的带有工具性倾向的教育大大强化了人的符号化存在,很多学生整天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被定格为整个机器的符号,这在教学中不断被强化,很多人认为学生越是被符号化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殊不知,人一经简化为数字,一经被符号化,便不再有个性和特色。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漠,学生变得孤独、空虚,也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甚至导致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
二、示范校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意义
示范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光荣而艰巨的,其探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引领示范作用决定了其历史责任的重大。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备受关注,关系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示范校能否把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变得尤为关键。
1.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国教育关注和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这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充分体现。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从中可以看出,该法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该法第一次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其核心也是多个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文件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别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纲要》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就业能力与创业的能力的统一(也是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有之意。
2.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人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上强调人的可持续的、不断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空间上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向度目标,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为理解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表明人的身心发展达到并处于一种均衡、协调状态,具有“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表现是人的发展不是一次性或某一个阶段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动态变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这种发展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表达的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状态。
3.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接受高职教育,顺利就业,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并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全部,而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他们要经历多次的职业变动。有资料表明,我国年轻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1次工作,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这种变化表明,高职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但这种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即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职业岗位,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应对职业变化和职业迁移的挑战,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尽快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4.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需求量达到3900万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缺口较大。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无疑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丰富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大批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因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人力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人的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能为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三、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对策
示范校作为高职教育的“211”,是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的示范。示范校在办学理念上,要去除功利化倾向,从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等多个向度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1.办学理念要去功利化,注重学生多向度、可持续的发展。笔者考察了百所示范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有50所院校提到了“校企”“企业”“名企”等字样,有15所院校提到了“服务”,这说明在价值观的追求上,以社会、企业为评判标准。从培养人才的取向上看,这些院校都明确表示实施能力本位的高技能教育,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首先是“能力”(此处将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技能”一并统计在内),有15所院校对“能力”和“技能”有所表述,另外还有12所院校提到了与“能力”和“技能”意思相近的其他说法,共计27所院校。高职院校办学大都存在着功利目的(实用和实际的目的),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办学理念上有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以一种纯粹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不追求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仅仅为升学、就业而学。百所示范校的办学理念对人的多向度、可持续发展较少涉及,只有少部分学校提到了诸如“道艺兼修”“德能并举”“德技双修”等。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且很多院校是脱胎于普通高校,有些院校提出的办学理念只是应时之举,有待进一步凝练,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目标加深认识,办学要去功利化,既要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又要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作用。
2.良好的职业道德向度——高职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人的前提。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有了一定的职业定向,他们将来从事的岗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他们在校时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后的职业道德风貌。他们毕业后能否胜任职业岗位要求,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职业道德素养。所以,示范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学会用职业道德要求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提供理论、知识、情感条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高职生正确了解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感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职业道德作为现代社会个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生要重要发展的一个向度。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甚至沦丧的人,连最起码的社会立足都困难,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
篇13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二班共有学生51人,经过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但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面大,在书写、学习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四、 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教学内容方面: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汉字,会写350个生字。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学习习惯方面: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五、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六、 教学措施:
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