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品检测与安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又名《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同时也是部分农科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食品安全概论方面的课程如《食品安全学》与食品检测原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如《食品分析》等的综合,内容涉及到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品的安全评价、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农科类学生,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掌握农产品检测技术,并与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影响生产安全食品的影响因素和如何在田间生产安全食品。该门课程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农作物良种选育、农产品质量鉴定、农产品贮藏、食品安全及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然而,由于《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这两门课本身涵盖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多,将两门课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但此课程作为农学类选修课,课时数相对较少,只有32个学时,目前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速度较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且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该门课程主要涉及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正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所缺乏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和质量下降。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为重点,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的内涵、发展史及相关标准;农产品酸度、蛋白质及主要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油脂、维生素、限量元素、有毒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的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等[1]。由于是给非食品专业学生授课,关于食品安全学的相关知识可简单介绍与讲解,如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品的安全评价、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即可。而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需要重点讲授,即要在教学中要结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测定方法着重讲解相关基本概念、测定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使本课程所介绍的分析技术同时具备科学性和法律的规范性。同时要根据授课学生的课程学习背景,相应增加与农产品检测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仪器分析知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将色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论加到农产品有机酸、氨基酸和限量元素测定内容中,简单介绍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与应用情况。此外,注重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例如在介绍限量元素的测定、有害物质的检验与测定时,不单是按教材内容讲授分析方法,而是结合食品安全的现状,介绍国际上先进的、快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特别是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检测技术,如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重金属、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卡检测农药残留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检测食品安全性等,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实践教学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通过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实验内容,要求每一个实验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以避免学生重复性工作现象的出现。另外,还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针对不同项目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包括样品采集与制备、待测液的制备等。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选择了农产品中还原性抗坏血酸含量、油料作物油脂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限量元素硒含量及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化学滴定、物理提取、化学消化、生物技术检测及原子吸收检测等方面的技能,而且要在实验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测试仪器设备,让学生自主测定样品,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设置小项目,例如蔬菜批发零售市场蔬菜安全性评估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具体实施,包括设置测定指标、采样方法、样品处理、测定等方面,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蔬菜批发零售市场蔬菜安全性评估实践报告。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检测技能、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教学,协调好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理论课方面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否则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案例导入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由知识点问题引入,辅以必要的参考求解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知问题由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例如,在讲解农产品中限量元素测定内容时,引入当今社会关注热点问题“镉米”事件,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新闻报道及数据信息,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围绕镉米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测展开讨论,然后再向学生从农产品安全检测方面讲授相关知识。又如在讲解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其测定技术知识时,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视频节目,从节目中充分了解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其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调控食品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具体到我们这个专业,我们该如何通过土壤管理和植物营养管理降低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这样学生就对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了足够的兴趣,之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检测技术原理与技术。让学生在讨论和课堂讲授中学习和强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测定技术方法的掌握。此外,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网络与远程教育平台,因此可制作丰富、翔实的教学内容如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习题解答、复习测试题等在网络教育平台上,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看教学内容,便于自主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可以打开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提问、质疑,由任课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目前,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还是闭卷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蔡克勇曾指出:“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基本知识与实践动手技能的考核。例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基本知识、实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三方面的考核,建立从学习过程、实验操作、期末考试到课外实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实验实践技能考核中,严格要求学生,包括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准确性,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如在农产品限量元素硒含量测定实验中,提供给学生一个测试样和一个标准物质,通过学生对空白、标准物质和样品的测定结果,判断学生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作为实验操作判分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课外实践考核中,让学生采集本地蔬菜批发市场的10种类不少于30个样品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农药残留定性检测,依据实践报告结果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分数。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从课程内容选择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出发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广泛吸收其他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部分:①对食品当中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元素的数量进行严格的限制;②对食品当中所使用的添加剂种类,使用范围及数量进行规定和限制;③对食品进入市场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制;④对食品进行检测的方式方法进行限制;⑤对食品的有关标识和说明书进行限制;⑥对所生产的食品适用于哪类人群和成分进行规定和限制。
食品检测。食品检测就是以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为依据,对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对会用相关的食品检测设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食品检测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是食品进入市场销售的基本前提,对食品进行检测的制度有出场检测制度,生产许可证检测制度及委托检测制度和随机抽样检测制度等。
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目的。对食品厂家所生产的食品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目的是:能够对食品的总体安全质量状况进行了解,内容包括食品当中是否含有污染物质和潜行病菌、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质量的相关标准规定,有助于推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另外还能够及时的掌握目前市场当中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获得重要的食品检测信息和数据;最后做为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责任就是向社会的全体消费者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参数,让消费者放心;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与监督管理工作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比较完善。我们国家在经过多年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过程当中,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直到目前,我们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体体现在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数量逐渐的涨,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不断提升,质检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组织结构体系逐渐被完善,总之,现阶段我国已具备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与监督工作得到了有序的开展。我国在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基础上,食品监督工作也得到了切实有序的展开;政府设立了众多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机构和部门,同时也对各部门的具体责任给予了明确的划分。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测体系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1. 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
1.1 安全水平较低
虽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食品检测的安全水平却比较低,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例如有些生产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化肥和农药等,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有些小作坊违法进行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并在其中添加违禁的物质,造成食品有毒或者有害,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有些消费者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无法辨别或者不注意辨别有毒有害的食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危及到其自身安全;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添加剂未经过长期的风险监测,国家的检验方法又不太完善,如果冒然用于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1.2 检测技术落后
食品安全的检测设备是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基础,但是很多食品安全的检测结构因资金短缺问题,无法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使得食品安全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与加工工艺被研发出来,并用于食品的生产和包装等环节,不但使得食品中化学物质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而且有些新型的化学成分无法被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出来,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1.3 检测体系不完善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太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其原因为制定安全标准的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多各行其是,没有进行有效地沟通,使得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存在标准不一、相互矛盾和重复等问题,让执法部门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同时,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中定性指标较多,而定量指标较少,使得食品检测工作的操作性较差,部分企业利用检测标准和法律法规中的漏洞进行违法经营,这样既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又影响了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
1.4 安全检测监管不力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主管部门不但需要承担起推动食品行业发展的责任,而且需要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进行监管,在职能上扮演着“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对立性角色,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无法完全做到公正。同时,食品生产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食品安全检测的任务繁重,主管部门受到检测设备、检测技术和检测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在监管方面难免存在疏忽和漏洞,从而给违规企业以可乘之机。
2.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的对策
2.1 增强企业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不仅任重而道远,而且涉及很多领域与行业。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做好食品安全重要性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首先,政府需要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认识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违规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产品需要承担的严重后果,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到依法经营,承担起企业应付的社会责任,不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其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电台与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识别有毒有害的食品,并向消费者公布维权方法与维权方式,在提高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同时,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中,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最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食品安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做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并与广大媒体进行沟通,将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正确看待与处理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从而保障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2.2 注重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增加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帮助其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与合理配置检测的精密仪器,充实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力量,加快对检测设备与检测手段的完善步伐,增加食品安全检测的项目,逐步实现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标准化、速测化与便携化。其次,食品安全监测机构需要加大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掌握食品中添加剂、农药、违禁化学品、植物冰原与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现代生物学等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最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检验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提高检测队伍的整体水平与食品检测质量。同时,检测结构需要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鼓励其自学或者以半脱产方式到高校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检测水平,更好地胜任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3 健全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
首先,原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无法完全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政府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完善。例如2014年5月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修订了如下内容:加大对食品安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重视婴幼儿的配方食品安全;对食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行为进行规范;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修订措施,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确保食品安全处于全程监控中。其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统一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中,卫生、检疫检验、工商、食品监督和农业等各部门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进行确认与统一,消除其中存在的矛盾、重复和交叉等问题,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不会陷入到标准不一的困境中。最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注重农产品认证体系的建设工作,如HACCP体系认证和GMP体系认证等,将无公害的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纳入到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中,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认证的地位,保障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与经济利益,让消费者可以通过认证标识采购安全食品。
2.4 引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裁判”和“运动员”的职能分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适当放开食品安全的检测范围与权限,让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由于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与市场化经营手段,依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与检测范围,有着高效、专业和独立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将会承担重任。同时,为了保证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做到公平客观,以及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大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政府监管部门只有正视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并做好增强企业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注重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完善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和引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进一步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在.食品安全检测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11):62-65.
[2]吴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和发展探究[J].北京农业,2015(9):280.
[3]李春飞.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及对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5(18):62.
篇4
1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一)食品安全的检测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每年被曝光的地沟油、工业明胶以及黑作坊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广大消费者从第一次第二次知晓后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淡定自若,从开始的毛不着头脑到现在明白许多食品领域的专业词汇这无一不是对我国食品检测现状的无声讽刺。
(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并且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慢性、亚急性或者急性危害。广义上来说,食品安全是专门探讨食品在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其卫生及食用安全,以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任何国家任何地区而言都是不容小觑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经济。近些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不顾人民健康,唯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掺杂其他,鱼目混珠,甚至滥用添加剂、掺杂非食品原料,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次发生。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追究根本也不过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蔬菜,瓜果中残留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果农、菜农为了增加收益,多次对瓜果蔬菜喷洒或喷洒高毒的农药,表面上看来增产了,但同时也将农药残留在了蔬菜水果内,这些农药超标的瓜果蔬菜被广大消费者食用以后必定会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很大危害。其次,一些利益驱心的企业或是个体商户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是其他化学用品,比如利用滥用激素来催熟水果蔬菜、家禽家畜,而这样培养出的产品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三,除上述添加化学用品之外,有些黑心商户会在制造加工食品食材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材料,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来制作熟食品又或者使用地沟油来炸制食品。最后,对某些地区而言,由于城市某些企业违规排放废水,导致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水都受到很大污染,一些有害重金属元素通过食品进收入人体,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而且,以今年为例,全国雾霾严重,雾霾天也必然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
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类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几部,虽然已经基本构成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出台较早,要求标准较低,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了,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下展现出他的弊端,对待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有效规范,合理操作。尽管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要么出现各执法部门重复执法,争相监管,要么出现互相推脱,争着不管的现象,这样就给某些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户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此时政府权利的涉入是检查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保障,如何运用政府公权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方面做好统一协调,是现今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弊端太多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太过笼统,实际生活中难以操作,而且其中不少法规确实存在标准严重滞后,有的甚至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与此同时我国有许多重要的标准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别有用心的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
由于我国消费者普遍消费水平较低,缺乏相关常识,往往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可能注重价格高于质量,抱着侥幸心理买一些促销食品,问题食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知识的常识也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4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监管体制
完善监管体制是指将监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力度进一步加深。目前大多数的小作坊都出现在城乡结合或者社区、乡村的周围,而这一地区以往受到交通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几乎成为监管中的真空部分,所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完善监管体制,将监管的触角深入社区、乡村刻不容缓!
(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无论食品监管怎么严格,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为了避免消费者遭受欺骗,消费者自身要先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判断的基本技能。消费者要学着从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是病理因素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食品质量监察部门也要定时宣传普及这些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辨别安全食品,达到让问题食品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的目的。
(三)加强对食品污染源头的治理
无论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怎么严防死守都要先保证食品本身的安全性。建立建设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的环境中生长,保证灌溉水源的无污染,从源头防止农产品污染,从根本上杜绝有害物资对农产品的污染。比如,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的计划,有组织有机构的进行基地建设,当地政府也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食材,保证食品食材的质量。
(四)完善法律法
国家要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尽快出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对于黑心商贩毫不留情的进行处罚,以一儆百,让大家以此为戒,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商家同时也要酌情鼓励,以激励其他商家企业。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尽可能更大范围的覆盖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以改变食品安全现状为目标,不断更正。
(五)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首先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高质量的检测不但能够保证市场上流通食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给心存侥幸的商家敲响警钟,让他们心存忌惮,有所畏惧,即使无法根除也能减少问题食品向市场流通的数量,相对而言也就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度。其次,增强社会舆论导向目的是倡导商家诚信经营,利用公众舆论来督促、监督商家。例如,对于信誉度高的商家可以通过媒体进行赞扬,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不诚心信商家,通过媒体进行批评,利用公众舆论进行施压,强制逼迫进行改变。长此以往,相信不会有商家或是企业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
5 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它暴露出的不仅仅是食品的安全,更多的是我国体制问题和国民道德的缺失。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要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在许多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从食品的产生到加工、监管等流程中严格把关。
参考文献
篇5
在新的一轮政府机构大改革的趋势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对工商、食品药品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实施归属地化的管理,三线城市的政府完成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建立一个系统的、高效的、可靠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体系。三线城市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防止食品安全的风险发生、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促进食品产业链的稳定健康发展不容忽视。
一、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体系的现状
三线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模式,整个食物链中包含了生产厂地的环境评价、初级的农产品、食品的生产加工等等,基本上都能满足三线城市的政府监管以及食品的生产、流通、加工以及进出口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要求。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食品监管的各个部门独立行使职能;食品检验检测结果运用各部门没有共享;检验与检测设备陈旧;食品安全的标准不统一。最后出现了“空、乱、散、低”现象: 空指的是进行综合协调的检验与检测机构出现空缺;乱指的是检验与检测执行的标准不一样;散指的是检验与检测的资源分散;低指的是整体检验与检测水平比较低。
二、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检验、检测标准不统一
三线城市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食品检验与检测机构把握检验与检测标准的尺度有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检验与检测体系功能的发挥。例如: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的植物油以及粮食等食品中添加的添加剂进行了调查,公布的检验结果显示: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可以达到88.6%;但是质检总局对全国面、酱油、米、油、醋等五大类食品质量的抽样检查发现:出厂产品中大约有64%的检验检测结果显示不合格,甚至存在25%的生产厂家没有执行相关标准。
(二)检测、检验专业性工作人员短缺
对三线城市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工作执行人员的素质进行分析可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少,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则少之又少;有一些食品检验与检测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本专业人员,只能进行一些普通的检验项目,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完成。所以,如今三线城市检验与检测机构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专业人才短缺。
(三)检测、检验水平落后
对三线城市的检验与检测设备以及装备进行调查发现:很多部门的检测设备都是90年代采购的,甚至有的是80年代的,相比而言质监、食品药品部门好一点,配备了一些精密、先进、前沿的设备。政府对这一部分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检验与检测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也就间接造成了一部分食品安全指标精打达不到、甚至不能检测。三线城市的食品检测机构开展的检测范围窄、项目少,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数据参考,所以检测机构缺乏权威性和法定性。
(四)检验、检测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对三线城市的部门分布查看后发现:如今三线城市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机构中社会中介机构几乎没有介入,主要分布在检验检疫、农业、卫生以及质检等部门;还存在一个部门下边设立多个检测机构的现象。各个检测部门隶属的检测机构缺乏沟通,自己忙自己的事情。所以,当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发生需要进行检验检测时,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性、相互推诿。
三、完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体系的建议
(一)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检验与检测机构是检验技术的载体,对机构设置进行调整的时候的原则是:合理、科学、节约,布局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三线城市人口的数量、需求量等等,同时考虑城市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长远的发展需要。首先要满足城市基本功能,其次要体现出智能化、标准化以及人性化的特点,要对各检测职能部门的检测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从而构建一个“以市作为检测中心统筹完成组织管理、各个检验机构作为执行主体完成食品检验与检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独立检测室作为最基础保障”的三层检验与检测体系。
(二)各部门层次分明
建立三线城市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中心,该中心作为由政府主管的食品检验与检测机构,需要承担的职责主要有:组织工作人员定期编制检验检测计划,并参与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的经费预算;组织落实政府临时确定的专项的或者特殊的监检验检测计划,并分配与之有关抽检任务;对公共检验与检测机构的原资源进行备案管理,并科学配置、合理使用现有资源以及新增资源;维护检验检测网络系统,并对重大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进行审核;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以及检验检测方面的业务研究。与其他监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监督指导工作。
(三)明确各部门职责
国务院相关规定有明确的要求,即:要严格遵守一个监管环节全部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段监管、辅以品种监管,从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三线城市的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机构是完成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的技术支撑,所以也要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要把分段检测作为主要检测手段、辅以品种检测手段,只有品种检测与分段检测两者结合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三线城市政府一定要组织好整个城市食品检验与检测体系建设的管理工作,首先应该为食品检验的实验室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其次要对三线城市的政府确定的检测机构进行审查,再次要验证各个质检机构是否具备检测范围内的重要检测项目的检测能力,然后安排好检验与检测标准、技术以及方法的更新、交流,最后一定要协调好各个检测机构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突出问题的检验与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位于曾都区的东大门,距市区8公里,版图面积278.8平方公里,人口15余万,下辖43个行政村、5个社区。淅河镇食品药品监管所自2014年6月成立以来,于每年7月-10月开展农村食品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得到较好落实,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严厉打击,农村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但是该地区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周期较短,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一)食品生产环节问题
一是农村地区存在较多生产白酒、食用植物油、豆制品等食品小作坊,小作坊未按生产规范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原辅料进货验收、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产品出厂检验及销售等4项台账记录不全,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严;二是存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严重违法行为;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工厂设备简陋,“五防设施”不健全。
(二)食品流通环节问题
农村食品销售者在食品采购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及索证索票制度,记录销售台账也不规范,未主动向配送食品的上游食品经营者索取许可证书和销售票据;农村食品销售者未定期开展自查,及时清理过期变质食品,“三无”食品,“傍名牌”,假冒伪劣食品乘机流入农村市场。
(三)食品消费环节问题
一是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隐患突出,未及时备案,食品原材料采购比较随意,食品操作加工不符合卫生标准;二是农村小餐馆、农家乐、家庭厨房分布广,数量大,监管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很难达到食品安全量化等级;三是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卫生条件差、流动性大、无照无证经营,难以保障食品安全。
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经营违法违规食品;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农村食品生产者大多是加工小作坊,生产者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农村食品经营者采购商品时未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使不合格食品乘虚而入农村食品市场。第二、农村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理性维权意识,在购买食品时未索要发票,未查看食品标签,买东西图便宜采购劣质食品,在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后不知采取什么渠道举报投诉。第三、农村食品监管不到位。一是监管力量薄弱,执法人员不足,以淅河镇为例,淅河镇管辖人口15余万人,辖区内农村加工小作坊18家,农村食品店139家,小餐馆285家,实际食品安全执法人员仅3人,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二是多部门监管出现重复监管,交叉监管,监管空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城管、工商、食药监、农业多部门,部门沟通不畅,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三是农村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检测不及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缺乏食品检测设备,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监管人员只能从外观、包装、索票索证进行检查,无法检测食品质量,有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第四、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不大,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力度不足,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制度不健全。淅河镇食药所每年举办“12331”、“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食品免费快检、食品安全知识咨询、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展览等形式,传播科普饮食理念,提升公众辨别能力、自我保障能力和社会监督能力。但是宣传活动多集中在镇区,针对农村地区的宣传较少,农村地区老人与小孩食品安全知识严重欠缺,食品安全宣传范围应更广泛宣传对象应更具体。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一)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保障,也是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将生产经营违法违规食品企业纳入黑名单,及时在监管平台进行公示,真正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二)增强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大力宣传及普及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知识,充分利用广播、农村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尤其向老人及儿童宣传教育如何识别过期食品、三无产品、假冒伪劣食品。
(三)提高食品生产经营准入门槛
基层监管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行政审批流程,对新开办食品企业做好现场审查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四)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有效整合执法力量,食品监管、工商、质检、公安、农业等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与配合,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予以打击,加强综合整治,保障群众饮食安全。特别是辖区内小餐饮、流通小摊贩的监管,不能部门单打独斗,各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规范小摊贩经营行为,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五)发挥群众力量形成监管合力
通过制定一定的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和依靠群众力量,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基层网格员、食品协管员、村干部积极性,有利于及时掌握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六)提高农村食品监管水平
篇7
0 引 言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了解食品来源与加工程序并买到放心的食品,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话题。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把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中,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智能化和透明化。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让消费者能够对食品生产信息及检测结果进行查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RFID码查到产品的自检信息,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使用B/S模式的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仪器管理、文件管理、人员管理和资源管理,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
1 系统总体设计与结构
基于物联网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不仅要节省人力,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还要做到检测过程效率高、检测结果透明化。基于物联网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根据功能划分,将该系统分为仪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和溯源管理系统三大块。生产企业把食品送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检测,仪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把检测的相关数据自动上传至监管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质检部门的工作流程、任务分配和最终报告归档,避免使用纸质文档,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溯源管理系统采用了RFID和传感器技术让检测结果透明化,同时设计开放的公众监管平台让检测数据在Web端也能被公众看到。
2 系统详细设计与技术
2.1 ARM嵌入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置
仪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传统的检测仪器与新型的快速检测装置。这种食品安全快检仪能大概检测出食品中某一项指标的含量,并对比标准值是否超标。例如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海带中的二氧化硫含量等。食品安全快检装置内置蓝牙通讯模块,检测数据可实时上传至公众监管平台。
2.2 仪器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大部分检测任务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进行定量检测。实验室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是实验室自动化的关键内容。仪器连接到实验室管理系统,分析仪器将分析结果自动传送到管理系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正确性。数据自动采集仪器的接口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图2所示的带有计算机作为数据工作站的仪器接口和图3所示的没有数据工作站但可通过RS 232 串口输出数据的仪器接口。
带有数据处理工作站的仪器设备检测完结果后可配置自动导出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导入工作站后可直接展示在工作站,并进行后续检测结果的数据填入,便于批量操作,无误后发送到网络上。管理系统读取此文件的内容,按照既定规则读出所需数据并写入数据库的检测结果字段。
没有数据工作站的仪器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相应的仪器操作软件。通常这类仪器通过RS 232 与外部通讯。为了能将仪器统一管理,可以通过转换器将仪器接口转化成以太网接口,通过以太网协议与管理系统连接。
2.3 实验室管理系统
2.3.1 实验室管理系统架构
实验室管理系统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五大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严格管理。该实验室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由J2EE平台开发而成。按逻辑并使用SpringMVC架构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层(BLL)和数据层三层(DAL)。三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 表现层
表现层是客户层和Web层的统一。表现层通俗的讲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界面,实现人机交互。表现层采用Html5+JSP /Servlet生成动态页面,客户在浏览器进行操作后,Ajax将请求信息打包后发送给业务层的Javabean进行处理,并将响应数据返回给表现层。
(2) 业务层
业务逻辑层是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沟通的桥梁,主要负责数据的传递和处理。业务层由Controller接收由浏览器发出的Ajax请求,使用Javabean对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交给数据层存储。
(3) 数据层
数据层直接访问数据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读取、保存、删除、更新等操作。该层使用基于映射语言XML面向对象思维编写的mybatis轻量级框架对数据层进行操作。
(4) 数据库
数据层对数据进行操作,发送请求到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用于存κ据,并对数据层的请求做出响应,处理完数据后返回数据层。
2.3.2 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
实验室管理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可分为人员管理、检测标准管理、检测工作管理、检测任务管理、实验室仪器管理和检测结果归档管理等模块。
系统可以分配管理员或检测人员的权限给不同用户。检测人员同样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例如室主任可以给检测科员分配检测任务并审核其完成情况。上级制定实验计划并给下级分配检测任务,下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受或退回。每个检测项目流程已经预先在系统中编写好,如果下级接受检测任务,则填写原始记录并提交。上级审核下级提交的原始记录,可通过或退回。若通过,则根据检测结果编写最终报告并提交。上级审核下级提交的最终报告,若通过则归档。
2.4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把传感器、RFID技术、G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本系统主要采用RFID无线频射识别技术,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能够自动获取目标对象的相关数据。
2.5 溯源管理系统设计
溯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5所示。RFID标签可以存储食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运输和检测结果等过程的全透明追溯,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通过RFID读写器可以读取食品相关内部数据。同样我们也可以对RFID标签中的数据实时更新。由于RFID标签通过无线电收发信号,所以数据的安全性比较高。读取到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市场的所有数据后,我们把所有数据上传至Web端公众监管平台。公众监管平台的核心技术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类似,该平台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消费者可以在此查询相应的食品安全溯源信息,也可以通过调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接口下载检测报告。为了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安全信息,我们也设计了移动端App,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时,只需用手机扫描食品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即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有疑问,可进行质量投诉或咨询。
3 结 语
本文O计的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个从食品生产到食品检测再到消费者购买的较为严密和可靠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从根源保证了食品安全,解决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大问题。同时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实验室数据量大、任务逻辑复杂、检测效率低下、检测结果错误率偏高等问题。但目前系统面临的问题是必须获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支持,只有企业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才能利用好数据,让食品安全检测信息被消费者看到。但是我们相信,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一定是未来食品安全发展的大方向,在大数据时代,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未来的食品安全会越来越让消费者放心。
参考文献
[1]孙登峰,王顾希,钱杉杉,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J].中国测试,2015,41(8):1-7.
[2]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 :37-39.
[3]ASTM Committee.ASTM E 1578-2006 Standard Guide for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LIMS) [S]. United States: ASTM Committee, 2006.
[4]尚岚,朱茜,丁峰元.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校准技术探讨[J].中国测试,2015,41(1):50-53.
[5]蔡晓思,刘桂雄,吴国光.基于CFDSE和FRID标签数动态估算方法[J].中国测试,2014,40(3):98-100.
篇8
1 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情况概述
食品安全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反响从而严重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我国在过去开放式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是食品安全重要的潜在危害,比如农药残留超标等。除此之外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存储条件不完善等,都容易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对此国际上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在应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早期防控和快速检测这两个方面发展很快,对于我国而言,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不仅面临着检测任务重,时间急的困难,同时还存在着检测设备昂贵,对于送测样品需要提前做出更加完善的准备,检测时间长等问题,这些都会要求食品安全监测技术需要具备快速检测的功能。
2 免疫层析试纸检测技术概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免疫层析技术就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其技术原理主要是根据毛细管层析作用,在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将抗原和抗体进行结合,在这种特异性结合的前提下,通常需要高度显微镜才能够看出,但是通过层析试纸技术,就能够通过创新的标记材料,让这种特异性反应能够在肉眼下看出,或者通过紫外光和红外光线来分辨,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用于免疫层析试纸的标记材料开始不断创新,而且有关针对标记材料的检测设备也进行了大力创新,从传统通过肉眼进行半定量检测模式转变成通过检测仪器快速读取定量方式,这有效的提升了检测速度,同时也提升了检测的精度。
免疫层析试纸主要是由样品垫、结合垫以及硝酸纤维素膜以及T线也就是检测线和C线又叫做质控线、吸水垫以及PVC底板等模块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下面就通过分析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工作原理来说明具体的检测技术。目前针对免疫层析技术主要分为双抗夹心法以及竞争法两种模式。对于双抗夹心法来说,主要是将样品放到样品垫上,然后试纸条中的毛细管就会吸收这个样品中的抗原,并经过通过胶体金材料标记过得抗体结合垫,并在这个结合垫上进行反应,此时继续层析会衍射到T线,此时抗原又会被T线上的抗体所吸引,而过量的金标抗体会继续层析,此时又进一步被C线中的抗体捕捉,这时候就会出现C线和T线同时变红,于是就可以证明是阳性。如果T线不变,但是C线变红,这实际上也说明呈阴性。如果C线没有变化,那就表示这个试纸条检测效应消失。竞争法模式的显色效果和双控夹心模式属于对立面。
3 免疫层析试纸技术研究进展
3.1 检测模式
目前这种技术根据检测模式来划分主要有单检检测和多检检测两种模式。下面就对这两种技术进行简要分析:第一,单检技术。在检测试纸条上只有一条T线和C线就是所谓的单检查技术。这种技术检测准确,灵敏度高,呈现假阳性可能性极低,这种检测技术主要针对少量人员的检测。
第二就是多检测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纸质条上含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T线,但是只有一条C线。那么这种技术就能够在同一个纸条上进行多种检测,因此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约相应的检测材料,不过在检测灵敏度方面就相对欠缺,特别是当有害物质浓度较为稀薄时,就很难被检测出来。
3.2 试纸外型
免疫层析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试纸条的形状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双层析通道也有十层析通道,并且能够在同一个纸条上获得两种或者以上的有害物质。第一,双向层析试纸。这是由梁新苗设计的一种更方便放样的一种新型试纸条类型。这种外形同时还有效节约了相关材料,并对葫芦科病毒有很强的检测能力。且还具备操作方法简单,灵敏度高,检测准确度高的优势。
第二,十通道免疫层析试纸。这种技术是建立在一个试纸槽技术基础上,这个试纸槽含有十个试纸盘,然后在试纸槽中间增加一个引流片,从而保证样品液能够均匀进入到试纸槽之内,于是就能够实现均匀的层析效应。这种检测方式不但具有单通道试纸技术的优势,同时一次性还能够测试多种,所以有效提升了测试效率。
3.3 检测手段
这种技术的核心就是生物技术,并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随着免疫层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融入其他先进的科学知识,如光电传感器的应用,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使用等,能够从之前的定性检测,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定量检测,有效提升了检测效率和精确度。
4 目前免疫层析试纸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临床检测诊断方面,就可以利用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来实现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还能够对口蹄疫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进行科学检测。而在食品安全层面,免疫层析试纸技术则能够对食品中潜在的有毒物质进行全面的检测,而且检测方法简单,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廉。
目前针对免疫层析试纸的广泛应用在定量问题方面还有一定的瓶颈,由于传统的试纸仅仅能够提供半定量的检测,不过这已经比传统的试纸只能够进行定性检测已经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这种半定量的检测模式,显然还不能够成为当前免疫层析试纸未来的发展,因为从技术突破来看,定量的层析试纸技术才是最终的发展目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国内外,有关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产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这种标记技术还不能够做到全定量,而在生物技术和纳米科技以及光电技术的持续发展基础上,新型的标记材料会不断涌现,这对于定量检测的最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而定量检测技术的成功研发,必将为食品的安全监测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我国生鲜食品安全检验存在的问题
(1)安检部门对生鲜食品的监察力度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监测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现行安检部门的职能分工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日常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食堂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商业管理部门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从当前源于产地批发市场,途经销地批发市场,最后流入农贸市场(或超市)的主流通渠道分析,这种检测网络看似严密,实质上存在较多漏洞。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监测结果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企业自身监测缺乏可信度和法律认可;监测收费制度影响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2)安检重心不均衡。安检重心偏向于事后检测,疏于事前规划和风险预警。当前,安检部门重在对流通渠道中的产品进行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检测工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执行程序。对产品的产地检测不重视,类似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预先风险防范机制。监测力度在大中城市较强,而在乡镇非常薄弱。检测标准对农产品的品种划分不明确,生鲜食品尚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别进行管理,而是依附于加工产品的管理条例。
(3)检测对象有疏漏。检测对象集中在交易型产品,对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疏于检测。近两年粮油价格上涨对农村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诸多农户重新分配耕地面积,减少谷物种植而增加蔬菜、瓜果栽培。面对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困境(收购商数量少,规模小),多数菜农、果农只能就近出售。产品从田间直接进入乡镇农贸市场出售,除肉禽外,蔬菜、瓜果均未经检测。检测对象集中在交易型产品,对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疏于检测。事实上,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户通过传统的栽种技术和经验,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依赖性较以往更强,成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
二、生鲜食品安全检验的对策
(1)加强安检部门的职能整合。现行的检测机构组织是职能型组织,农、工、卫是三大并列的职能部门。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权责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能够较好地进行工作控制,但是在开展项目式检测工作时,没有直接对项目负责的权力中心;各职能部门不以目标为导向,独立开展工作;最严重的是各部门协调困难。随着一些新型经营业态的出现,如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生鲜超市,检测工作实质上以项目形式展开。
(2)在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生鲜食品安全快速检验室及与之配套的信息平台系统,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大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生鲜食品快速检验实验室应包括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设备、鲜肉水分检测设备、水发产品甲醛检测设备、自制凉菜细菌检测设备等重点食品快速检测仪器,并开展相应项目的检测,同时配备至少两名专业的检验人员,以提高检验能力,做到及时互补,确保检测结果无误。对检测结果应留底长期保存,以便检查。建议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在各超市和农贸市场间建立检验结果信息平台,一旦发现问题,可通过系统及时通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及时消除危害。
(3)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检测平台 。突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集成分散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检测中心,实现分散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集分析、测试、校准、技术诊断服务、科研开发和经营运作于一体,拉拢区域检测业务,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检测平台的搭建将盘活资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轻检测人员在检测高峰期的负荷,消除懈怠厌烦情绪引发的粗略检测现象。在卖场(超市),消费者甚至可以亲自在终端机上查询所需产品的具体信息。生鲜配送中心作为超市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供应主渠道,同时也是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最主要的一道防线,应加强对其进货渠道的监控及检测,并对生鲜超市在销售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及时予以退货或销毁,以引起供应商的高度重视,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4)建立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形态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流通组织建设和流通渠道建设的艰巨性。以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商组成的流通网络是当前生鲜食品流通的主干渠道,受到多数专家和管理者的推崇。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就是围绕主干流通渠道,对产品进行多层级检测,防止支流产品流入,树立主流产品的标杆形象。配以对卖场非主流产品的严厉打击,迫使为数众多的小流通商进入主干流通渠道,以商或者契约合作者身份收归安检部门直接管辖。根据流通顺序,建议实施“三大”检测步骤:增设以大型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为主的半成品粗检程序。
(5)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局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检测制度,对在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食品自检实验室提出规范性要求,并向他们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技能指导,监督超市和农贸市场对生鲜食品实行自检。市场开办者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应立即报告,并及时在市场公示栏中公布。对反复超标的挡位要实行退位处理,市场经营管理者对进场食品应检未检、或检测不当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若经营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食品,有关部门有权对市场经营者处以罚款,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消费权益。
总之,超市和农贸市场是生鲜食品流通的主要场所,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关键部位。以政府为主导,在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生鲜食品安全快速检验及信息平台系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系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定安.政府监管职能需要加强和整合[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篇10
1.项目简介
我们在结合国内现状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想要建立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该系统通俗来说就是通过温湿度等各类传感器将环境数据实时上传至我们的服务器,然后由我们将信息整合后在相应的信息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传感器技术,我们能够获取食品的环境以及成长成熟的相关信息。但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辨别食品是否安全,我们将与部分厂商合作,对他们的食品按批次不定期进行随机采样,然后送至食品检测部门,我们将获得的数据依照食品本身品种区别进行评价打分,对厂商建立诚信等级制度。我们还会依照物流等情况,给出食品的参考价格,防止不良商家从中谋取暴利。
2.相关技术及应用
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我们将采用此技术,给每个批次的箱子都戴上电子标签,同一批次给予相同的编码,通过读写器识别,消费者就能知道批次号,然后在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匹配,就能获得相关信息。传感器技术:利用各类传感器,我们能够监测食品生长环境,获取相关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信息将通过网络实时传送至我们的服务器。由于前期资金等原因,我们无法大范围覆盖。但是,我们会与个别农户合作,进行小规模试点实验。EPC编码技术:EPC代码是下一代产品标识代码,它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对象进行全球唯一的标识。EPC存储在RFID标签上,这个标签包含一块硅芯片和一根天线。通过读取EPC标签,可以与一些动态数据连接,例如食品原产地和生产日期等,通过此技术的应用,我们能很好进行数据的传递以及人机的交互。
三、项目的特色和创新
1.从当前大的食品安全角度出发,结合当前食品安全监测问题以及我国食品农产品供应体系链较长的现状,解决了如何让消费者吃的放心,提升消费者生活水平质量的问题;2.多方位采用系统优化方法,结合消费者需求对系统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面向对象,面向处理方法,面向数据方法进行设计;3.采用了新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系统的构建,大大提升了系统检测的效率性,节省了时间,同时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使得系统可信度得到大幅提升。
四、结论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也已经迸入了食品安全时代。目前,物联网的技术不断的发展,将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EPC编码技术以及对数据的分析等和环境监测系统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的结合可以让人们了解食品中所含元素、产地以及产地环境等信息。加快食品安全的发展,减少亚健康,在食品方面让大众放心。
作者:王章健 柏思佳 都书婷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付雄新,周受钦,谢小鹏.基于RFID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3):3897-3900.
[2]林炳秀,鄂旭.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应用研究[J].软件,2014,35,(2):79-81.
篇11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
SUN Rong GAO Qiang YANG Zhi-biao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spection Test Center of Yuli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current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ystem of Yulin C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quality and safety;examination system;status;countermeasures;Yulin Shaanxi
近年来,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农作物病虫害日益加重,各类农药滥用严重。我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1.8亿~1.9亿公顷次,施用农药的防治面积约1.5亿公顷次[1]。这些情况导致农药残留量日益严重,在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农产品出口创汇带来挑战[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些国家已经被视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3],因此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实属必要。现通过分析榆林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1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2006年12月6日,市编委批准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全市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三品”认证工作等。在加强市级检测机构建设的同时,市农业局积极推动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筹建。
为了加强市场监管,2008年榆林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方案》,2008年7月1日,榆林市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榆林城区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招聘检测员,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予以退市处理,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2010年5月,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2013年通过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陕西省农业厅机构考核审查认可。经过几年的建设,陆续已投资仪器设备约 600万元,已基本能够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参数达70余个,基本能够满足农产品质量农药残留常规检测项目要求。
2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检测标准不完善
当前,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存在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制定与国际检验检测技术接轨的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农药残留、安全用药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2 监管分散,缺乏统一协调,难于形成合力
目前榆林市各职能单位分别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存在多头监管现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缺乏统一协调机构。诸如畜牧兽医局负责动物产品备案报验监管,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抽样,缺乏统一协调的机构,一旦发生上色鸡蛋、毒豆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难及时有效解决[4-6]。
2.3 检验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就检测技术来说,榆林市检测技术的发展一种是跟踪先进技术,另一种是面向市场的一些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以满足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工作所需,比如一些便携式的检测仪,可以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就对一些农产品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测。但据了解,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农产品、食品中360余种农药残留,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检测251种[4];而现有的检测技术手段明显不足,特别是检测速度、人员素质等还未能满足要求,不适应短时间、大规模批量监测,这直接导致对一些问题产品检验的困难。目前,榆林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已配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而兽药残留、激素残留等参数的检测,尚缺乏较先进的仪器和技术,特别是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指标,多数机构无法检测[7-9]。
2.4 监测覆盖面有限
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备和人员不足,检测项目和检测覆盖面有限。现有的检测机构数量与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生产、销售点多面广、品种繁多,加上农药新品种层出不穷,品种更新快,都给质检中心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及检测手段和检测方法上的压力。
3 加强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对策
3.1 加强领导,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健全监管组织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环保、工商管理等多领域、多部门。当前应以关系国计民生的检验监测手段建设为重点,围绕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重点研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快速检测体系。要合理布局、系统配套、避免重复,以现有法定检测机构为依托,整合现有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尽快建成技术含量高、检测项目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4-6]。承担并指导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检测监测工作,加强对果蔬、粮油、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监测[1-6]。
3.2 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扩大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规范检验检测体系
在现有农残检测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开拓创新,建立起机构健全、手段先进、功能完善,适应生产和市场需要的,市、县相配套,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完善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速测”与“定量检测”手段。首先,对产地环境中的水、土、气,以仪器精测为主进行监控。同时为提高配方施肥、田头诊断等水平,建立速测土壤肥力、疫病等指标。另外,对肥料、农(兽)药、各种生长素或生长调节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以各专业仪器检测为主。最后,采取实验室仪器检测与现场速测相配套的检测手段,监测农产品及其初级制品等。还应根据农产品在生长各期间的农药和其他化学投入品使用特点,对有可能出现高残留、长残留的农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取样,增加其在抽样中的比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要加快研发便携式的农药、兽药及其他有害物速测仪。充分利用微型化的气谱、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特种生物传感器、特种酶反应技术研发药残快速检测仪[5],对农产品进行先定性(快速)检测,再对出现阳性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3.3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加快调整、修订、补充、细化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注重标准的配套性、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使标准涵盖农产品本身、产品的环境、包装销售、加工、配方、运输、食品添加剂储存、品质等级、标签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农药残留物允许含量等[7-8]。另外,加快更新标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执行。标准制定和实施都要有超前性,注重与国际接轨,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化,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4 结语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保障消费者安全的需要,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还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加大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和示范、推广的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达到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邓启明,黄跃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初探[C]//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5)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对策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4:6.
[2] 涂田华,张道新.加强江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2):136-138.
[3] 钱芳.浅谈加快市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5.
[4] 郭玉英,黎书伟.韶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310,313.
[5] 邓启明,黄跃东,连伟如.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3):8-10.
[6] 邢宗和,张锦生,赵苹,等.对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5(2):23-27.
篇12
第二条 本预案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省**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
第三条 本预案适用于**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群体健康损害,或可能构成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区食品药品安全预警防控监测方案(试行)》,负责本区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现场指挥,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牵头处置,局内各相关股室队按职责做好相应工作。
第五条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实行监督管理。要贯彻依靠科学技术防范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的方针,实施科学监管。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强日常监督、监测和评价,密切关注药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危险因素,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体用药(械)安全有效。
第六条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相结合。建立预警和控制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食品药械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 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第七条 根据引发事件的主题不同将食品药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分为三类:一是食品群体性安全事件;二是药品不良事件;三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四是药物滥用不良事件。根据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并实施分级响应。
ⅰ级:特别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危害特别严重,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省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
(3)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ⅱ级: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地(市)级行政区域的;
(2)出现食品药械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药械滥用行为;
(3)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
(4)省人民政府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ⅲ级:较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影响范围涉及市辖区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体饮食用药(械)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2倍以上;
(3)发生人数超过30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
(4)出现死亡病例的;
(5)省级(含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较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ⅳ级:一般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影响范围涉及县(区)辖区内2个以上乡镇,给人体饮食用药(械)安全带来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在30人以内,无死亡病例报告的;
(3)市级(含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一般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八条 **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领导全区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事件发生后,局成立指挥部,在市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指挥部由区食品药监局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由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药品器械监督股、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负责事件处置的领导、组织与协调。职责如下:
(1)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组赶赴事发现场;
(2)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发生人员伤亡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协助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及有关证据材料,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4)做好引发不良事件的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的取样、留样和送 检工作。
第九条 下设机构与职责:
(1)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
协调辖区内有关部门承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测与评价工作;收集、汇兑、上报辖区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分析、预测食品安全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
(2)药品器械监督股
对药品不良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传达指挥机构的各项指令,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组织对有关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负责收集、核实、初步评价不良事件,并按要求向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报告;配合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决定采取停止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组织部署市场监控;向区指挥机构汇报事件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和应急措施。
(3)食品药品稽查大队
对药械突发事件中涉及的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决定采取停止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组织部署市场监控;向区指挥机构汇报事件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和应急措施。
(4)办公室
传达指挥机构的各项指令,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实施应急预案;负责通讯、交通工具、经费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向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新闻信息。负责有关应急处置文件、新闻稿的审核,负责提供法律、法规支持
第三章 监测、预警与报告
第十条 食品、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戒毒机构发现食品药械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区卫生局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第十一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组成我区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
第十二条 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通过日常监管和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分析,做好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预警级别参照第七条分级方法,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预警。同时,在接到上级有关部门、毗邻市(区、县)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预警通报后,实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十三条 任何事件发生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以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包括:1、立即着手开展调查,将事件情况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3、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救治和维护社会稳定;4、做好有关资料、证据的收集和保护;5、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6、做好上级指示的其它工作。
第十四条 根据事件分级,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应急响应。按照分级处置原则,省、市、县(区)根据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作出应急响应。高层次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后,低层次应急响应自然启动。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上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上级的指挥下,做好应急工作;一般(ⅳ级)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工作;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市局的指挥下,做好应急工作。在区内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应急预案程序:
1、立即组织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对所涉食品药械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以下工作:①依法责令立即暂停生产、经营、使用该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②依法封存所涉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③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救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④做好有关资料、证据的收集和保护;
2、立即会同**区卫生局组织核实以下情况:事件发生地、事件、不良事件表现,发生人数和死亡人数;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在本行政区域的销售、使用情况,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以及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报告;麻醉、精神药品群体滥用事件,会同区公安部门调查并报告市公安局;涉及疫苗接种的,及时与区疾病控制中心沟通;
3、监督实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对已经确认为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引起的不良事件依法进行处理;
4、向区人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五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24小时内填报《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或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或《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同时按要求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送有关资料。
第十六条 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住院病人不足5%,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急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论证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其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事件,由省人民政府以上机构宣布应急响应结束;较大(ⅲ级)、一般(ⅳ级)事件,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
第五章 后期处置
第十七条 对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由相应职能部门进行查处,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协助有关部门、单位恢复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监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发生责任单位实施整改,及时跟踪、通报整改结果。
第十八条 对事件预防、报告、评价、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并报送上级部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 保障监督、监测网络有效运转,负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向社会公布电话、网址等,方便公众及时上报发生的事件;建立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方式,保证及时互通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后,监督、监测网络应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通畅。
第二十一条 组成由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技术鉴定和现场处置设备,保证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赴现场,及时开展事件处置与技术鉴定。
第二十二条 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开展应急工作所需要的物资、设施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机制,防止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物资缺失或报废后必须及时补充和更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和储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应急体系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区财政承担。所需经费列入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由财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以保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四条 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开展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常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和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正确对待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减少和减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引导媒体正确宣传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避免引发恐慌;要组织开展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理水平和应对药械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组织本行政区域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报送资料要求:
(1)药品经营企业:
事情发生、发展、处理等相关情况;
药品说明书(进口药品需提供国外说明书);
质量检验报告;
是否在监测期内;
⑤典型病例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⑥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2)医疗卫生机构:
事件描述:
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名称、批号、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诊治过程、转归情况、在该地区是否为计划免疫药品;
典型病例详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产品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随之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实践
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逐渐重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很多地方张贴了相关的宣传标语,在各大媒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很多地方都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了相关组织。部分地区还进行了农资打假活动,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作用下,使很多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具有高毒的农药进行了禁用。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检测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检测种类也随之增加,并增加了检测的频率。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监管力度有了显著地增强。强化了对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监督管理。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又较少,导致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耕地较为分散。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根本无法实现耕地的集中化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只能依靠农药化肥的投入。耕地的分散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的工作量。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工作主要针对农村,但是,相对基层的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机构非常少,无法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工作全面进行。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准确的检测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以及农产品的激素使用以及相关的产品质量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工作策略。
2.1 政府应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体系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不断强化和完善工作任务。政府应加强与农业生产工作的联合,建立相应的合作社,由合作社掌控农业生产,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确保农产品无剧毒农药和激素侵害。在合作社中推行机械化,进而提高农业产量。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为基层配置相应数量的监督检测部门,应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进行综合培训。
2.2 要增添检测设备
增添检测设备,并根据具体实际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标准进行机构配备,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质量。创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产品标准的制定,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与完善,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具有一定的依据,使监督范围更加明确。
2.3 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制度
从生产者入手,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并对生产地进行不定时的产品质量抽查,对检测不合格产品及时进行严格处理。并对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的农产品进行跟踪,保证工作的质量。
2.4 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
在各大市场成立“高品质农产品”的交易区,通过市场监测的高品质农产品可以在高品质蔬菜区进行交易,并且建立质量合格蔬菜交易区,质量合格的产品在经过监测合格后可以进入。对这些产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如果高品质农产品质量下降,则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类农产品进行换区处理。在这期间如若发现质量不达标的农产品,则对当日农产品进行销毁处理,如果产品质量持续不合格则取消其市场交易资格。
2.5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魇痉叮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介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使农民深刻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3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