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闻学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闻学特点

篇1

在当前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传媒产业对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必然。在数字时代,各类新闻媒介对人才的要求已呈现多元化、弹性化、实质化的特点。那么,如何及时地为新闻媒体“供血”,关键在于新闻教育的改革,这一艰巨的使命就落在设置新闻学专业的高等学校的肩上。尤其是新闻学专业的设置特点,成为目前各高校研究的重点。本文仅就独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目前设置新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至2000年独立学院开始出现,2005年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全国各类高校设置新闻学专业的共有661个。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兴起对普通高校新闻学专业形成了强烈冲击。但师资、办学经验方面明显呈现弱势,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采取避实击虚、另辟蹊径的办法脱颖而出。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根据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而且采取加强技能训练的角度引进,既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媒体工作者当教师,这样就改变了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现状。这些双师型人才弥补了独立学院师资的不足,他们的授课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案例法教学,案例鲜活能更好地诠释理论概念,效果非常明显。

为了使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国内一些独立学院拿出十门左右的课程到媒体会招标,实行双向流动,即有经验的编辑、记者到高校去讲专业课,高校教师去到媒体去当一段编辑、记者。这对于双方都无不裨益。媒体采编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物色优秀的实习生,高校教师到新闻单位可以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找到更紧密的结合点。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已渗透到独立学院新闻学教育中,成为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自2000年我国设立独立学院以来,高教研究者就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效果。对于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来说,有研究者比较了国外一些私立院校后认为,回归新闻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力求让理论教学接近社会实践的需要,奉行实践教学的理念,让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更具影响力。如果新闻学专业教育内涵不断被拓宽,实践教学被越来越重视,那么培养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作为教学目标成为独立学院新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关系,避免重实践轻理论,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避免应用变革与理论知识体系发展中的裂痕现象发生。

二、课程设置别具一格,造就一专多能的传媒精英

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样式齐全,一般来说,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新闻学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三类,即新闻史部分、新闻理论部分、新闻业务部分。而独立学院则倾向于第三类,也就是说第三类的比重大一些。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一方面来说,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学生普遍理论意识浅薄,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他们对理论部分不是很感兴趣,基于这种状况,课程设置方面应侧重于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学者提出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坚守职业精神,能执掌社会公信力的人。这是新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也是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近年来,新闻事业飞速发展,新型媒体脱颖而出。多焦点、分散化成为主流。以网络传播为背景的媒介融合日趋凸显,因此对于网络传播的课程已摆上议事日程。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变化已将网络传播课程推到一个革命性变化的临界点。

然而,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速度,有些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还长期处在固有的模式化、保守化。即便是课程局部调整,也只是在选修课上做实验,没有大胆的举措。教育部曾提出高校增加实践课课时数,我的理解是增加考查课,减少考试课。因为学生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就业,但是如何才能学以致用这是关键问题。

我们曾对国内某知名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该专业设置的课程别具特色,不但设有实践课(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片主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而且还开设技术课程(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与摄像)。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设立些前沿科目,比如《广播电视声音研究》《主持人人体语言》《媒介批评》《采编播合一研究》《区域媒体研究》等。

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主要是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一个优秀的新闻学子要想成功,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形成浑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丰厚了,就可能使自己编采的作品具有高远的立意、丰富的内涵、辩证的思维、最佳的状态。因此,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突破口。如果不顾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盲目仿效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照搬照抄,无论课程是否有用,纷纷上马,就会导致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的恶性循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名师培育工程

长期以来,教师以授课为主,许多独立学院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决定于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满意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评价体系已很难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突破口。

新形势下对独立学院的教师的要求主要有三点: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人才的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课题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

有资料表明,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学专业教师稳定增加,解放初期新闻教师约100人,改革开放初期约170人,1983年增加到518人,90年代初期是1011人,到1999年教师人数是1600多人,但是超常规的扩张新闻专业点,让师资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另外,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更为突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大师资调整结构,破除框框,打破地域限制,提高薪资待遇和改善生活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到独立学院任教。同时也可将研究型人才与实务型人才分离,调整实践与理论的分配比例,从而使教师的能力能有效、充分地发挥。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应建立激励机制。从学习、研究、科研、评价、奖惩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教师自我发展,不断完善。建立学习制度,开展集体学习,倡导教师说课活动。教师也应该及时地反思自我,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改革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各种成果吸纳到课堂上来,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探索发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育。

独立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地树立典型,通过教师个人的成长案例,推广示范。从而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学习机会,加强培养指导,增强独立学院的发展后劲。

在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教育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形式应由应试教育逐渐地向素质教育过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与传统的“灌”“输”“压”教育相比,更具有灵活性,特别是对于新闻学专业这一灵活性较大的学习模式,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与时俱进的改革,这个教学体系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探索。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同时也促进老教师知识、信息的更新。

四、积极探索学生培养模式,以入口带出口

虽然全国独立学院设置新闻学专业的院校不是很多,但每年都有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一方面入口—招生数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出口—就业压力日趋加大。

从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来看,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新闻作品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具备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了解新闻媒介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媒体的动态。

独立学院既要强化新闻教育与一线媒体间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又要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合作教育是一个不错的方向,是新时期人才市场化的有益探索。

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及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未来新闻人所具有的品格特点。这些性格的养成要强化新闻人的人格要素。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很难适应多变的社会局势,因此在校期间,学校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观,以便毕业后能适应新闻工作。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开阔胸襟、广阔视野、高远见识,要教育学生“三贴近”,培养他们勤勉、韧性、积极进取和对各种突况的驾驭能力。

新闻学专业设置的特色关注着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著名新闻学者何梓华指出,新闻学类专业点“超违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学校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至今不足,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就挂牌招生,其直接后果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基于上述情况,对新闻学专业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关注本地区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化趋势,从而增强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积极发展独立学院新闻学教育,尽快与国际化接轨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传媒技术新闻理念受到全方位冲击,对新闻人才需求的观念也随之变化。这一切给独立学院新闻教育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机遇。

培养“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当今的新闻媒体不仅需要理论扎实,素质优秀的新闻学子,而且需要高超的实践能力,能够充分驾驭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设备,实现采编播一体化。

“宽口径、厚基础”成为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口号,这是应对新时期对新闻教育的要求而确定的目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有些独立学院脱离新闻发展的实际,不重视实践教学,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课程设置不齐全,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不能形成规模,更为突出的是现在独立学院普遍缺乏师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因此,独立学院应正确把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领域和特色,拓展办学思路,深化学科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加大投入。

现在世界新闻学教育各具特点,比如美国,作为世界新闻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教育模式颇为新颖。他们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我国独立学院要从国外同行中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把好生源质量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院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现状调查和理论研究,尝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独立学院新闻学教育是今后非常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主办者应尽快与国际化接轨,在当今信息时代,力争普及数字多媒体教学,实施网络交互式学习,尝试设置网络选修课程,建设数字化实训基地,从而把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短信在诞生之初,确实是以信息沟通和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其性质也确类似于电报等应用型文体,我们这里讨论的短信文学也不包含现在的事务性、实用性的短信文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市场运营商的商业运作,越来越多的作家、文人参与到短信文学的创作,实际上很多平民大众也参加到短信文学的创作队伍当中,短信的工具性和实用功能也越多的被其修辞性的叙事和文艺性所取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也越加彰显。基于此,对于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地位的争议应该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认为短信文学应该是:以手机的短信功能为承载的,以文字符号来沟通联络、交流情感的,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具有文学审美情趣的,短小精悍、幽默睿智的的文学形式。

二、短信文学的特征

(一)篇幅短小、结构精简

手机短信以手机短信收发平台为载体,就从源头上决定了短信文学的首要特征就是短。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限制在70字以内,所以短信文学的字数也大多在70字以内。正如作家韩少功曾经指出的那样,“手机短信是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的文学零食,相对于小小说、小小散文,手机短信文学可谓是超短或极短的文学。”短,成了短信文学最为显要的文本特征之一。但同时,也正是这戴着镣铐的舞蹈,短信文学才具有了与传统的文学形式相比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生活节奏的别样魅力。例如张绍民荣获全国首届“金拇指”短信文学大赛一等奖的作品――《从前的灯光》:吹灭灯/黑暗就回了家/许多夜里/我们灭灯聊天/节约煤油/话语明亮/那天来客/深冬的黑夜/娘点亮两盏煤油灯/灯光亮出了白天/屋里堆满了光的积雪/没有好吃的/娘用灯光/招待客人。又如王忠的《打工者的月亮》:自流水线上/缓缓升起/你是一枚公用的船票/夜夜渡我回家。两首作品分别用简短的文字和跳动的节奏描写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故乡的思念,寥寥数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幽默风趣、富于意味

短信文学还往往具有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特点,使其备受现代人的喜爱。如著名戴鹏飞的:“喜鹊来,妈妈说这是喜鸟,是客;燕子来,妈妈说这是益鸟,是客;乌鸦来,孩子问你也是客人吗?乌鸦叫:yes,吾乃黑客!”幽默的语言、随心的调侃,但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还有一大部分短信或者在节假日时用于传达美好的祝福祝愿,或者传达生活的哲理和思考,集中体现和展示了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如“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继续幽兰弥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笑看短信的你。祝立冬快乐!”,言简意赅,表达了对节日的良好祝愿。“梦,总不够漫长,可是我们需要梦想!情,总让人受伤,可是我们还念念不忘,雨下得再漂亮,但我们还是喜欢阳光!你虽不在我身旁,但从未将你遗忘! ”则用寥寥数语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情感。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短信对传统的文化进行颠覆,以企图达到纯粹的逗趣效果,这样的短信文学既没有审美价值也没有社会功用,需要我们共同抵制。

(三)善用修辞、文采飞扬

“十面埋伏是雄心,破釜沉舟是决心,完璧归赵是忠心,程门立雪是虚心,卧薪尝胆是苦心,愚公移山是信心,绳锯木断是专心,精卫填海是恒心,大展宏图需八心,朋友您可别花心。”这些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排比短句,语意畅达、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又如“暖暖的风,暖暖的雨,暖暖的思念皆因你;暖暖的情,暖暖的谊,暖暖的情意告诉你;暖暖的你,暖暖的我,暖暖的祝福送给你:愿你天天幸福快乐!”

“鱼儿在海中穿梭,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安宁的住所;月亮在云彩中穿梭,是为了等待那月圆的时刻;祝福在手机中穿梭,是为了祝福你天天快乐!”运用起兴的手法,先言鱼儿穿梭、月亮穿梭,最后引出祝福的主题,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致。

“早年莫斯科修地铁,工程师将方案上报斯大林审批。不久,方案发下来,上面有斯大林的签字,细心的工程师发现图纸上多了一个圆型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正圆环形线。”利用夸张这种艺术上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深刻、生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当然,短信文学使用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双关、通感等,这都显示了创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短信文学文学合法性的又一个明证。

三、短信文学的发展前景

短信文学的发展没有因为学界的些许纷争而停滞不前,这一点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当然,伴随着短信文学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语言粗俗的所谓“荤段子”、“黄段子”,这些既不具备审美价值也没有社会价值的短信当然会对短信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更需要用好的短信文学作品来缩减乃至消灭不良短信的生存空间。”[2]

人们常说好的短信必须具备诗的语言,散文的内涵,小说的立意,喜剧的构思。从这个意义上说,短信文学集合了这四大文学体裁的优点和长处。短信文学的本质的属性是其文学性、艺术性,短信文学的发展既要突出艺术自律,也要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短信文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使这种通俗的、大众的、普及的文学样式更好的服务大众、服务生活。

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相应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地扩展范围和深度,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表达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对小学生渗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这些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透彻地掌握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内涵,还要在表达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真正了解文章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美感,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1.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语言,做学生的楷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阻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老师在讲课时一定要用普通话,这样不但规范和避免本人的语言和出现错误,又能正确引导他们提高语言水平。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具备较强的“规范性”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谨记,并时刻提醒、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具体而言,其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在学生的价值理念、是非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语言可以更形象、便捷的发挥其引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规范性语言的必要性。

2.科学性

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科学准确的语言来充盈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运用词语前,要先弄清词语在情感和语境色彩上的真正含义,深度挖掘、分析和传播知识。有时候,教师会直接根据词语表面上的含义进行教学活动,误导学生产生知识性错误,也有教师在表述上含糊不清,导致学生产生误解,因此,教师一定不能使用带有歧义的句子。

3.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体现他们的认知过程,还能体现他们协调心理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恰到好处的场所和时机下,着眼于巧妙运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指引学生,使教学充满张力和感染力。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了解事物的深层意思。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投机取巧”,称宋词为宋代的流行歌曲,拉近宋词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欢,笑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学到知识。

4.情感性

小学语文学习的任务很艰巨它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水平,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倾注感情,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实质上,语文教学就是带领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所以教学语言也应当融入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小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小学生的感情能够跟着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通过不断消化和吸收,渐渐掺入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散发出文章中作者传达的情感情绪,触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小学这个年纪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内涵都不成熟,因此,语文就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特点逐渐的引导学生。根据语文新课改标准的详细内容而得知:学生思维意识深深地受到语文教材里人文素养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里,我们必须要注意、注重教育内容价值的意向、言语感染陶冶效果。合理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性语言的运用,为教学的优化做好铺垫。

5.艺术性

语文老师的教育语言拥有某种高度就成了门艺术,说话的艺术讲的是老师在教育环境里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用十分具建设性的好的句子,可让学生慢慢感受到语言在生活中与文学创作中的魅力,更加对美产生一定的欣赏、识别与创新能力。语文老师的教学语句拥有很强的审美特点:说话时的声音需铿锵有力,语句通顺流利,这是语言上的鉴赏;会运用活灵活现、诙谐有趣的语言,在使用语句与不同修饰上展示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句要表现出强烈具体的思维含义,这即是形式上的鉴赏;而对语境上的看法,则需巧妙利用词语,把学生带人情境,具较强的思考性;在层次上,则需流利连贯,连接得非常巧妙,语句节奏突出,结尾令人回味;最后是身体语言的鉴赏,老师要多运用表情与形态,这亦是一门教学语言。当然,具w的教学应以具体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实时调整,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综合学生特点来调整自身语言特点,为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提供保障。

6.系统性

篇4

发展阶段上的初创时期,逐渐趋于成熟完善。作为新一代传播媒介,虽然一些高校的新闻网站已经拥有了独立域名,逐步走上了专业化轨道,但总的来看,大部分高校新闻网建设仍处于初创时期或者说是起步阶段。对北京高校新闻网站的调查显示,“各校新闻网所开设栏目的数量不等,相当部分高校的新闻网只有一个栏目,最多的有80多个栏目。”①一些创办较早的大学新闻网站逐渐趋于完善,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清华大学新闻网为例,自2001年开通以来,其先后经历了2002年12月、2004年5月和2007年5月三次改版调整,板块分类日趋清晰,内容更加丰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新闻信息的快捷性和动态性。追求时效性,是新闻工作的最突出特性。网络新闻以快捷见长,网站借助其技术优势,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到网上,并能随时更新,使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快捷。此外,与校园广播“定时定点,稍纵即逝”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新闻以文图为依托,能做到“有据可查”,且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人们可以随时浏览网页,查阅近期报道和最新的新闻。而校报少则一周、多则半月甚至一月的出版周期,使其无法承担迅捷传播新闻的任务。

功能上的教育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新闻网站建设十分重视其教育功能。在校大学生是大学新闻网的最主要受众,其思想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学新闻网是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思想、形成理念的重要渠道,我们应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大学新闻网在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信息内容的采集和报道上,大学新闻网应该做到掌握确凿的事实,选择适合网络传播的新闻,站稳立场,牢记新闻责任,不能为吸引眼球而猎奇。同时,还要注意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不良新闻和负面新闻的传播。

二、大学新闻网存在的问题。

大学新闻网现阶段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大学新闻网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问题。

功能定位问题。如何处理新闻信息与宣传教育的关系,是大学新闻网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新闻网站关于二者的功能定位尚不明确。因此,大学新闻网与大学思政类网站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是大学思政网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学校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大学新闻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网站有着天然的关联,大学新闻网必然要承担起政策教育宣传的重任。但“新闻网”毕竟应首先成为校内外新闻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其重点还应是新闻,栏目设置还应以“新闻”为中心。而如何平衡协调提供信息与政策宣传的功能,是大学新闻网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大学新闻网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和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新闻宣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闻网应具有校园文化特色。但目前来看,作为较新的传播媒体,大学新闻网在校园文化塑造过程中的地位虽然比较明确,但作用并不突出。由于浏览者往往是学生个体,不易于引起大规模群体性的文化共鸣。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学新闻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

新闻的普适性和个性化问题。某一特定的新闻内容对受众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要看受众主体的判断。在众多新闻资讯中,针对大学新闻网的主要受众――在校师生,新闻的选择必然要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并非所有的新闻对大学新闻网的浏览者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对于不同层次的浏览者来说,他们所感兴趣的报道也是不尽相同的。大学新闻网在追求信息的“普适性”与提供满足不同层次浏览者的新闻资讯“个性化”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再者,校园新闻网应多宣传正面的、积极的东西,避免负面的、消极的东西,以起到良好的宣传鼓舞作用,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在学校受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开放与封闭的问题。大学新闻网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外向型特征。新闻的对外传播是其功能所在,但并非所有关于学校的信息都适合在网络上向社会公开。而今,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持续高涨。很多讨论中或试行中的或尚不成熟的以及信息应有所规避,避免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大学新闻网受众主要包括大学师生、学生家长和校友三类。在对北京高校新闻网站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和教职工分别占35%左右,学生家长占10%,校友占10%强,其余为社会受众。②可见,与社会品牌门户网站相比,大学新闻网的受众范围相对集中,不容易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大学新闻网建设还需挖掘自身潜力,以其文化资源的优势为依托,通过和大型门户网站合作,吸引更多的受众。

条件限制与发展潜力问题。由于技术和条件限制,许多高校的新闻网站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网络的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处于初创时期的大学新闻网,一方面往往依靠校报的采编策划队伍,缺乏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它还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加上资金、编制等条件限制,大学新闻网建设大多硬件不足,人员缺乏,甚至与校报、校园广播的编播队伍交叉或重合,新闻报道缺乏独到之处,不能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大学新闻网前途无量,如何把现实条件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也是当下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

造成上述大学新闻网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部分高校对于大学新闻网的建设还不够重视。他们单纯把新闻网视为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又一个政策舆论宣传阵地,而忽略了其最主要的功能――新闻传播,阻碍了其效能的发挥。其二,大学新闻网相关人员不了解现代网络的传播规律。目前,大部分高校新闻网的工作人员并不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对网站的运作方式和网络新闻的传播规律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将处理校报新闻的传统模式套用在网络新闻上,使大学新闻网在内容、形式和资源整合上都与专业新闻网站有着很大差距。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新闻网的健康长远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大学新闻网建设要做好功能定位,确定发展理念。高校是政治的敏感地带、人才的聚散地、知识的创新源。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的状况、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在舆论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将思政网和新闻网进行功能细分和整合。“新闻网”的主旨仍在于传播校内外新闻,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时事要闻”的精悍短小形式加以宣传,将新闻网中的“时事要闻”里系统的理论知识链接到另设的目标明确、旗帜鲜明的高校思政网中。以新闻传播为主,政策引导为辅,做好专业的校园新闻网站。

大学新闻网打破了高校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它不仅肩负着校内沟通、传达信息和内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是面向国内国际的宣传舆论窗口和展示学校形象的宽广舞台,是宣传学校的重要信息化平台。这是大学新闻网以后发展的着力点,以区别于大学思政网。学校应本着“内外兼修”的原则,立足校园,同时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对外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形象,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在国内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塑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同时,注重学术新闻的交流,与国外同类高校建立联系,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对内对外将自身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大学新闻网工作人员要提高网络新闻意识。针对大学新闻网的主要受众――大学师生、学生家长和校友,有的放矢。除常规新闻以外,还要分析不同浏览群体最想从新闻网分别获得何种信息,设置相应板块,将新闻媒体的主观传播和受众的客观需求完美结合,将新闻的普适性和个性化相融合。分析校园网受众构成、心理,使大学新闻网真正深入人心。为此,必须不断增强网络新闻意识。

与传统的重在宣传的大学新闻传播相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大学新闻宣传已经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开放体系,大学新闻网不应只是政策传达的手段,不是一个学校的“新闻联播”。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新闻宣传理念,确立公共意识,遵循网络新闻传播规律,审视学校的各类信息,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关注大学发展。当然,这首先需要提高大学新闻宣传的水平与质量,摒弃简单的工作汇报和自我宣传表扬的信息,选择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信息。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策划、记者、编校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是做好大学新闻网传媒工作的关键。大学新闻网站应当成立自己专门的记者队伍,从网络新闻传播的角度对学校的重大新闻进行报道,保证网页图文并茂,声像同现。同时培养网络编辑、策划和校对人员。大学新闻网站要求管理者既具备应用网络的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既懂得网站的建设维护,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为此,要培养专业的网络采编策划队伍,把网站建设成为理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使受众在获取新闻资讯的同时,赏心悦目,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同时,还要注意在新闻选择和报道方式上与校报、校园广播有所区分,各尽所长,避免“新闻撞车”,造成资源浪费。

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发展战略和客观物质条件考虑专业化方向。不同的高校有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校园氛围和大学文化传统。各高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建设专业化校园新闻网站,打造自己的专属品牌,设立精品栏目。例如,大学新闻网建设的先锋――清华新闻网,在栏目设计上有很强的包容性,除了报道新闻事件外,还设有“紫荆论坛”、“清华人物”、招生就业等专栏,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浙大求是新闻网的定位就是办专业的教育新闻。求是新闻网的内容都是跟学校有关的新闻和一些对高校的中心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此外还要注意,在页面设计上,网页的特色应与学校的特点相协调。校风严谨的学校,其网页的设计也应力求严肃;而学风活跃的学校,其网页设计则应在色彩上更具冲击力,彰显其开放本色。

教育部门、新闻宣传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要加强管理,分类引导。高校网站是高校在网络世界的整体形象展现,是展示每所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丰富内涵以及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而大学新闻网在营造良好的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氛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有关部门必须对大学新闻网进行宏观管理,分类引导,避免无序发展。

比如,进一步促进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和造就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网络环境。教育部非常注意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两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包括了“十佳高校新闻网”,大力引导大学新闻网的建设方向,起到了对其他高校新闻网建设的示范效应。北京大学的北大新闻网及其他9所高校的新闻网站凭借出色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而“榜上有名”,成为引领其他高校大学新闻网建设的风向标。

注 释:

篇5

一、规范性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语言技巧上的规范,另一个是语言传情达意方面的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正在形成期,会不自觉的向老师、家长、同学等周边的环境学习,其中语文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上课所用的语言会被小学生当做语言表达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文教师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一些语言表达的语法、发音、词汇运用都需要教师格外注意,教书育人不可随意。比如,地方方言时常会被带入课堂,“吃饭”被读成“次饭”,“湖北”被读成“福北”。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需要规范课堂语言,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从小学这一基础时期就让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做到语音清晰,语调自然、语句通顺、表达有力张弛有度。

其次,教师需要注意语文教学中语言意义的正确传达,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教给学生如何理解语言本身的意义[1]。语言是一种工具,它所承载的意义才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是需要对教材上的词汇语句进行正确的解析,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拼写,还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含义。汉语本身非常的博大精深,常常出现一句话有多重含义,小学生可能会对此模糊,教师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向学生解惑,将语言的规范使用传授给学生。

二、系统性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动态上,学习能力上,兴趣爱好上,从不同方面考察其语言形成特点以及接受语言训练程度,有系统性的对小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结合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将语言学习方案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出语言素质训练策略的系统性。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与接受方式,注意不同年龄、年级之间的起承衔接[2]。当然,系统性并不是一味的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适当的教师也可以精讲一部分抽象词汇作为平时课程的补充,但是主体重心依然不能偏离对于小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扎实训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设计,都要明确整个教学语言训练的任务,有针对的让学生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优化提高。

三、实用性

实用性是小学教师语言教学的价值体现,根据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体现在语言教学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及参与性。首先,谈到趣味性,众所周知,语言魅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的趣味性,抓住小学生好奇贪玩的心理特点,上课时利用故事吸引,有趣的语言将为学生整个学习带来快乐。这种有趣的语言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思考力都会带来影响。其次,语言教学的很重要一点就在于操作性,重点突出语言训练策略。课本教材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经典的情感表现力强烈的文章,小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文意的理解和文章的通读,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语言的实地演练,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3]。第三,参与性特点,语言教学的主体从来都是学生,这点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明确,很多的语文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是不正确的。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将学生课堂中学到的表达可以运用于生活,课堂上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设计活动,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完善语言能力。

四、情感性与艺术性

情感性是语言的灵魂所在,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用语言将文字的情感力量表现出来。语文教学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学语言应当充满感情,用充盈的情感使学生的学习在情感世界得到洗涤,得到来自语言艺术美的感受。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或庄严或闲适或激昂或欢快,让学生充分领悟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当然,与情感性相伴相随的是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语言的艺术性自然会高出普通的理解语义,它需要语文教师的讲学语言明快流畅,形象生动,亦庄亦谐,并饱含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是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智力发展、社会能力的适应、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学生人生影响非同一般。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规范,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 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篇7



一、英语新闻特点

新闻听力虽然难度较大,但由于新闻在叙述结构,词汇和句式特点上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了这些特点会大大的帮助学生提高对新闻听力的理解能力。

(一)英语新闻叙述结构

新闻报道结构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和时间顺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顾名思义,是指新闻的叙述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保持一致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构的新闻报道通常在结尾才给出新闻事实的结果。这一结构常用与报道比赛,演出,犯罪案件等。而“倒金字塔”结构是指整个新闻叙述按照“导语”—“副导语”—“新闻主体”的顺序来叙述,将新闻时间内容按重要性来先后排列。导语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整条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导语通常会涵盖5W要素,即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y(原因)。当然,由于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有时候导语也可能只包涵其中的几个要素。例:The US State Department has announced an internal inquiry into how the personal files of all three American presidential hopefuls came to be breached. The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said the files most likely contained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passport application and were accessed on several occasions by employees.这是一段新闻的开头部分,这篇新闻主要讲总统候选人资料泄密事件。也就是导语所讲的内容。“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报道最常采用的结构,因此可以看出,导语对于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二)英语新闻句式安排

新闻报道词句平实,显得经济,紧凑而严密。为了以最节省的文字容纳高浓度的信息量,句子常常大量使用修饰语在基本句型SV或SVO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适度地展开其定语和状语结构成份。这种嵌入结构(embedding)的大量使用,正是典型的新闻英语的句法结构。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如以下例句:

例1:In Russias presidential election,Dmitry Medvedev, Vladimir Putins chosen successor,is heading towards an overwhelming victory of more than 65% of the vote.

例2:The Kenyan army has launched a major military operation targeting a militia in western Kenya.

例1中Vladimir Putins chosen successor就是Dmitry Medvedev的同位语,即对梅德韦杰夫身份的介绍。同位语常用于交代人物身份,职业,年龄以及组织结构的地点,性质等。

例2中targeting a militia in western Kenya这个分词短语用来修饰operation说明这次行动的目的。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句子主谓清晰,层次分明。

(三)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

1、新闻词汇。英语新闻里有一类词被称为新闻词汇,这类词是指对同一概念,同一事物或行为,英语新闻媒体所用的跟其他英语语篇所用的词不相同的词。新闻词汇的特点是简短形象,动态感强,节省篇幅。如用ban代替prohibit,top代替surpass,key代替important等等。

2、专有名词。由于新闻报道会涉及人物,组织,机构,地点等等信息,专有名字就会大量出现。学生常常对这类词感到陌生,一旦句子中出现几个专有名词,就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造成理解障碍。

3、新词。新闻的特点就是新,它会涉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社会现象、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社会风尚不断出现,新的发明创造、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商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新的词语。这类词有的是旧词装新意,有的是有原有的两个词合成而为一个新词,有的是由原由词派生出来的新词,当然也有新造词。

二、英语新闻听力教学

通过以上对新闻特点的分析可知,在新闻听力教学中应牢牢抓出新闻特点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加强新闻听力理解能力。

(一)由于新闻信息量很大,结构相对复杂,学生常出现无论怎么听还是听不太明白的情况。因此建议除了听之外,安排学生精读和背诵。首先拿到新闻认真阅读,找出其中有特点的新闻词汇和专有名词等做好记录。再脱稿反复听音频材料直到能够背诵。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词和音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能够迅速积累新闻词汇和熟悉新闻句式,结构。

(二)分类整理新闻词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分类词汇表。新闻按照题材广泛,大致能分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题材。其中政治军事和经济类新闻是学生们的难点。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接触这一类的材料少,对其相关的词汇不熟悉,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新闻词汇表,督促学生多家诵记是很有必要吧。同时建议这种词汇要放在短语或句子中一起记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单词与单词之间的语音影响,从而养成组词成句的思维习惯,走出翻译式的理解图式,加快思维速度。

(三)训练学生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新闻句子特别是导语,由于涵盖了大量信息,常常会是比较长的句子,这就要求训练学生迅速把握句子主要结构。如上面提到的例1,In Russias presidential election,Dmitry Medvedev,Vladimir Putins chosen successor,is heading towards an overwhelming victory of more than 65% of the vote.这句话的主谓结构为Dmitry Medvedev is heading towards an victory。同时,句首的presidential election也是学生恩容易抓住的信息,由此可以很容易的推断出这句话的大意为梅德韦杰夫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平时上课多拿长的新闻导语给学生分析,先在大脑里建立起这类句子的常用模式,之后再进行长句的听力练习。

(四)要求学生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对背景知识的把握可为听懂新材料提供巨大的帮助。新闻题材非常广泛,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头脑中产生不了对新知识,新题材的联想,对原材料就难以理解。如,有篇新闻是关于法塔赫的,如果学生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不熟悉的话,听起来就会被里面大量的专有名词绕晕。

新闻听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单几种方法就能解决的,但相信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对方法,认真踏实的坚持训练,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丁其林.英语新闻阅读指南[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篇8

可见,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展开再一次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从艺术性、情感性、生动性、以及可接受性等几个重要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以及效率的提升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便保障该文章实用价值的实现和发挥。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具体特点的分析和探究

2.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小学生对语言的艺术感知和艺术认识能力最初便起源于教师对艺术性语言的具体运用,为引导小学生形成最初的、正确的艺术感知能力,教师应注重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艺术性语言的运用,当然,该艺术水平不应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单独存在,必然应以学生的理解和欣赏为前提。

2.2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情感性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对自身精神、人文内涵不断丰富的关键阶段,语文应在该阶段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情感、认知引导作用。就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可知:学生精神领域深受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十分注意、重视教学内容价值取向、语文语言感染熏陶效果。合理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性语言的运用,为教学的优化做好铺垫。

2.3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生动性分析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限制,不只在表达能力方面不够完善,在理解、接受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该特点来调节自身教学语言以便使其具有生动性。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将语文课程建立在“趣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之上,辅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而体态语言教学又是其中最为实用而有效的具体方法。

小学生眼里、心里的世界是生动而灵性的,甚至他们主观的认为花儿与太阳是在笑、乌云与阴雨是在哭,他们天真地认为每一首儿歌和每一个故事、童话都是真实而富有生命的,所以他们甚至会和小动物对话、想与蝴蝶共舞、愿为小蝌蚪找妈妈。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心理,合理借助于体态语言来感染、带动学生学习、理解。具体到细节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或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批评态度、通过多微笑来增强自身的亲切感等。

2.4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可接受性分析

结合小学生智力、年龄、心理特点,为增强教师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教师用语中,多采用单句和短句,并尽可能的多采用实际生活、实际对话过程中的常用表达形式;其次,教师应摒弃“成人对话”模式,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立场、和知识层面来组织语言,用“孩子对话”模式来展开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充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可接受性,以便为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铺垫和充分准备。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和谐性、高效性得到保障。

2.5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规范性分析

“规范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所必须的特点,对相关从教人员的教学用语提出了相应的、必要的要求,是其进行教学语言选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参考依据。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可谓是能力与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能和无比神圣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语言更是直观而直接地作用于学生观念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规范性语言的必要性。

篇9

收稿日期:2013-03-21

作者简介:王成礼(1985—),男,山东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术语翻译。通信方式:wangchengli2003@163

引言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1],术语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是相关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术语的跨语际传播成为学科术语应用的一种常态。在中国的心理学术语中,外来术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翻译外来术语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拟从翻译学的视角和心理学历史的角度,归纳总结中文心理学术语的特点,并对主要的翻译策略进行讨论。

一中文心理学术语的特点

心理学始创于19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将其从哲学学科领域中划分出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尽管古典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也“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范畴体系”[2],但其作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独立学科则始于20世纪初,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的成立被视为我国现代心理学学科的形成标志。”[2]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心理学确定为一级学科,确立了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也标志着该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源头是西方心理学,具有和西方现代心理学相同的科学概念体系[2],因此,其术语系统中有大量概念借自外来术语,术语翻译成为中文心理学术语产生的主要方法,很多心理学术语经过术语泛化进入日常汉语中,常见的如“抑郁(depression)”“孤独症(又称自闭症,autism)”“从众(conformity)”等。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心理学研究仍继承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心理学的宝贵学术思想,自然也沿用并保留了一些本土经典的心理学概念范畴,比如“性善论”“七情”等。这两类术语来源构成了中国心理学的术语体系,从数量上看,外来术语居多,本土术语较少,其中中国本土术语英译则更少。

从心理学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中文心理学术语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以多源头的翻译术语为主。“中国现代心理学术语中的外来术语主要有两大源头,一是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直接传播,二是西方心理学经日本学界间接传入中国。”[2]例如在《西国记法》中,利玛窦提出记忆在“脑囊”[2],这里的“脑囊”指的是人的大脑,而术语“直觉”(intuition)则假道日语传入中国。

鉴于我国心理学术语构成的特殊性,据作者对心理学术语数据的观察,发现心理学术语有如下三个特征:

1)基本概念体系借自西方心理学,本土术语少,如黑林错觉(Hering’s illusion)、非条件反射(又译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等;

2)术语产生方法以翻译为主,且翻译方法多为逐字翻译和直译,中文术语欧化程度较高,但渐有本土化趋势,如格式塔治疗(又译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心理年龄(又译为智力年龄,mental age)、人格心理学(又译个性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等;

3)心理学术语翻译和使用尚欠规范,使用大量含源语成分的短语型术语缩略词,如CR(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F分布(F distribution)等,通过对南大术语库(NUTERM)动态心理学术语数据库关键词底表观察,保留英文字母的关键词涵盖了从A到Z的所有字母,在林崇德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里也有同样的现象。

二术语翻译方法探讨

“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活动也就是翻译活动之中,人们首要的任务是致力于符号意义的再生。换言之,翻译就其根本是意义的再生。”[3]术语的意义即是其概念意义,也就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综合表征。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音响—形象。它们与某种概念发生联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就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任意性,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即约定俗成。

术语是属于某一学科的特殊词汇,本学科内所有术语构成该学科的概念体系。它与普通词汇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它所表征的是概念。但是,从语言符号的一般属性来说,术语也有其能指和所指的区分:“概念叫作‘所指’,音响形象叫作‘能指’。”[1]也就是说术语的能指是其物质形式,即术语符号或指称形式,而其所指则指相关的概念及其意义。本文依据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这两大分类,将术语翻译方法分成三大类进行讨论:所指为主的翻译策略、能指为主的翻译策略和所指能指融合翻译策略。

1所指为主翻译法

对于因语言文化差异所限,能指形式较难对应创造的术语,译者应确保其所指概念意义的传递,可主要针对所指进行翻译,相关翻译方法包括:逐字翻译,直译,意译,音译+意译。

(1)逐字翻译、直译

逐字翻译是指翻译中不考虑语法结构等因素按照原文顺序进行翻译的方法。

“很多科学术语可以按照汉语从左到右的顺序来翻译(现在一些外国语言学家称这种结构叫作“积木”结构)。”[4]心理学作为侧重理科的交叉学科,“积木”结构术语比较常见,而且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线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很多英语心理学短语术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如:private self译为“私我”;social control theory译为“社会控制理论”;role coordination译为“角色协调”等。

逐字翻译法是比较简单的术语翻译方法,适用于汉英语法结构和搭配相近或相同的短语,例如“积木”结构术语。对此类结构的术语进行翻译时要考虑源语的概念,和译入语的语法、构词规则,勤查字典,适当时候应采用直译的方法。通过逐字翻译方法翻译的术语由于保留原文短语顺序和搭配,欧化程度比较深,多为新创术语,在翻译中概念意义变化较小,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概念基本吻合。

直译较之逐字翻译而言,考虑到了目的语的语法等诸多因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是既保持原文概念又尽量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逐字翻译也可纳入直译中,作为直译的起点。直译能较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同时也能比较准确表达概念,较少出现翻译过剩的问题,如术语identical element theory of transfer应译为“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2)意译

意译是指:“扬弃外来语语音,用汉字单字按汉语构词法制造新词,以表达外来词义。”[5]

心理学中personality是一个重要术语,译为“人格”,借自日语。《牛津心理学词典》对该词的定义为:The sum total of the behaviour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stinctive of an individual(个人特有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6]

《现代汉语大辞典》(第三版)对人格的定义为: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汉语辞海》对人格的定义为: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③人的道德品质。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学术语“人格”的概念意义和两本汉语词典不同,其概念意义要小于汉语词“人格”。《汉语辞海》中这样定义“个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概念意义与术语personality相符合。“人格”可作为“个性”的上义词,心理学术语personality译为“个性”似乎更为具体。

意译是对于概念而非名称的翻译,从而容易出现译文术语与原文术语在概念上的偏离,特别是用本国对等术语来翻译外来术语。这种翻译方法走的是本土化的道路,大众易于接受和传播,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翻译方法存在较大程度的意义流失,有时会导致误解。但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术语的翻译“名符其实”,可以提高效率,减轻读者负担。

2能指为主翻译法

所指概念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术语,译者可暂时先对其能指进行翻译,确保其所指的有效输入。相关的策略有借译和音译。这种策略体现了术语跨语传播的历时性特点,其有效性主要通过时间的检验,是一种权宜的策略。

(1)借译

借译是指直接借入外文术语,将符号和概念完全引入,是对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即“音响—形象”中“形象”的零翻译。通常出现在学科发展初期,大量外来术语引入,无法短时期内对所有外来术语进行翻译和本土化。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本国语言的翻译、吸收,借译术语逐渐被本土化的术语所代替,同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等价术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表达同一概念的术语) [1]。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框架源自西方现代心理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国民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大量中文心理学术语中保留了英文字母,很多英文术语通过借译、零翻译的方法进入到中文。

如:ID(本我);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questionaredata(Q-资料);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最小可觉差)。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借译术语IQ是概念和语言符号完全从英语里引入的典型例子。虽然这个术语译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但IQ还是经常出现。

术语questionaredata的翻译采用的是保留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翻译第二个单词的方法,两者结合构成了汉语术语“Q-资料”。

借译通过概念或词汇的完全借入,填补了目的语词汇空白。从翻译的角度看,目的语采用源语的符号和概念意义,不存在概念意义的变化。但借译术语不宜过多,它们提高了术语学习和使用门槛,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能指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借入概念的同时借入语言形式,丰富本族语的同时也会造成目的语的污染和混乱。

(2)音译

音译:“翻译外来词时,汉字扬弃其意义,仅充作记音符号。”[5]音译也称不翻之翻。

如:hysteria(歇斯底里);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又译完形心理学);Eros(爱洛斯);ID(伊底)等。

心理学术语hysteria音译为“歇斯底里”,又译为“癔症”,是一种神经病(neurosis)。在西方心理学概念中神经病(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美国精神病家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st Association)把神经病、精神病都称之为精神错乱(mental disorder)[7]。根据刘烈的分析,神经病和精神病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自省,而后者“极少自省或不能自省地为幻觉所惑” [7]。所以“歇斯底里”属于神经病范畴,“癔症”为中医术语,与精神错乱概念相近,在民间指“疯”。

术语Gestalt来自德文,音译为汉语“格式塔”,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

Eros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借到心理学中代表宇宙和人的欲望与爱的一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意为“生的本能”。

心理学家高觉敷将ID译为 “伊底”,取意于成语——伊于胡底,表存在中最深层的地方,现改译为“本我”。

音译基本不能从字面理解其概念意义,但由于音译只是对“发音”的模拟,概念意义完全借自源语,不存在概念意义的变化。同时它也是实现源语术语和译入语术语在概念上最对等的翻译方法之一。由于汉语同音字很多,在音译时应规范汉字的使用,使其具有系统性。

3所指能指融合翻译法

译者要从术语概念意义出发,即针对其所指概念进行翻译,选择符合目的语可接受性的能指形式,使两者有机融合。我们称之为对术语所指和能指的融合翻译策略。

借译+直译:phi phenomenon译为“phi 现象”;substance P 译为“P物质”;

音译+直译/意译:Gestalt psychology译为“格式塔心理学”,又译“完型心理学”;

结构翻译法:根据构词原理进行的翻译。metamemory译为“元记忆”;quasi need译为“准需要”;sense of … 译为 “……感/意识”。

就术语翻译而言,要综合考虑对能指和所指的翻译,以概念意义为出发点,寻找最佳对应等价术语。

三结语

术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学科性,需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翻译理论对心理学术语汉译进行综合考量。本文从翻译的视角对心理学术语的特点及其汉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依据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理论,英语心理学术语汉译策略可分为三大类:所指能指融合翻译策略、所指为主的翻译策略和能指为主的翻译策略,并对每类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和例证。这为英语心理学术语汉译的具体实践和其他学科术语的翻译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对应策略,同时也希望能有益于术语翻译研究与标准评价的新思考。

参 考 文 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5

[2]杨鑫辉心理学通史: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第2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3-63

[3]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

[4]张彦 科学术语翻译概论[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2-53

[5]冯天瑜 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及近代汉字术语生成[M] 北京:中华书局,2004:108-110

篇10

据西方学校的经验,开展有效的团体辅导活动要注意解决的确立辅导目的和内容以及合理地组合团体成员等问题。学校团体辅导的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如何确定目标,要从学生的原有的心理水平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而团体辅导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与同辈或长辈沟通有困难,升学就业的选择,消极情绪的消除等,都是团体辅导的很好主题。至于组织团体成员,过去的做法是把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集中精力解决某个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往往因为问题相似而彼此接纳,抱成一团,不易因外部的压力而改变原先的不良行为,所以现在倾向于以同一年龄的孩子组成团体。为了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要求团体内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和个性结构的差异。团体一般以6至12人为宜。

近年来,团体辅导已从面向学生扩展至教师和家长,其作法的理论依据是“改变学生周围人物的行为,必能导致学生本身行为的改变。”在美国,有以专家组成的儿童行为顾问(childbehaviorconsultant)简称CBC辅导法,这种辅导法是面向教师咨询之用,并不直接处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直接对学生作辅导而是从家长或教师处间接入手,这种所谓的广泛辅导引起众多争议,但争议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况且有不少案例可证明它的正确性。

团体辅导在教育上虽有较大的价值,但和其它技术一样也存在着局限,如它对涉及到情绪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较难展开,另外在安排统一的辅导时间和制订共同的目标方面也不易落实,等等。所以团体辅导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个别辅导。在国外许多学校里,这两种方式目前仍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过,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选择团体辅导会越来越重要。社会发展造成激烈的竞争,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疏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往往通过团体的支持和温暖可得到较好的消除。故专家们预见,在未来辅导发展中,团体方式会使用得更为普遍。

二、行为矫正法倍受关注。

国外辅导理论众多,但能够深植于学校之中的主要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和行为矫正法。在50年代,罗氏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曾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风行一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辅导员,无不重视辅导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采用真诚、尊重、接纳、关怀的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当事人。以达到改变其思想行为的目的。但近年来,行为矫正法以其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过程、具体的目标以及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美国70年代以后,各大学对咨商员、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进行教育培训期间,在开设的课程中,行为治疗课程占相当大的比重。各国的行为治疗家的人数也与日俱增。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地运用。

行为矫正法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使用增强、削弱、奖励、惩罚的技术,消除个人已学到的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技术种类很多,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有:果断训练法、模仿学习法、塑造法、系统减敏法、消退法。对具有多动症、紧张焦虑、胆怯、恐惧、退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使用上述方法有较好的成效。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分六个步骤:首先明确需要矫正个人的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然后观察、记录不良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接着设计有利的情境;再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最后反复训练逐步养成行为。

行为矫正法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遭到部分坚持人本主义思想的辅导专家的反对,攻击的焦点集中在其方法只注重外部行为的治疗,而对行为的内部成因不予探究这一问题上。认为这种机械的辅导方法只能规范人的行为而对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发挥人的潜能无所裨益。其实,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必然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无论如何,在当今社会问题儿童增多的情况下,学校普遍地使用行为矫正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向。

三、电脑服务异军突起

在学校辅导中兴起了电脑服务的潮流,这是辅导工作发展的必然。由于学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均需面对众多的学生,而且在辅导过程中要使用许多个体及团体的资料,辅导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借助电脑作业可尽快地处理众多的资料和信息,从而节省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能有时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服务。自70年代起,北美中学逐渐运用电脑开展职业指导。现在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学校注意利用电脑作为诊断资料和选择治疗方式的工具。心理辅导员将有关学生的成绩、测验分数、与专家面谈的记录等资料输入电脑,就可获得一份印好的治疗方式。电脑不可能为心理辅导的所有项目服务,但在下列方面却比较适合于运用电脑的程序来处理:①肯定性训练;②沮丧与冲突的解决;③沟通;④儿童与父母离婚辅导;⑤求职技巧;⑥生活习惯的养成;⑦学习技巧;⑧职业辅导等。

电脑服务异军突起,引起部分心理辅导专家的忧虑,他们担心学生的个性将会被抹杀。因为电脑只能做数量的处理以及资料的记录工作,而学生的意志、情感、品质等问题是它不能处理的,如果辅导员过分依赖电脑的作用,则会使心理辅导这种复杂细致的工作简化为一种机械的分析工作。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电脑只是一种计算工具,辅导员的态度才是决定因素。所以,电脑作业只有和个别化咨询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小学心理辅导逐步推广

一直以来,心理辅导与小学较少发生关系。按传统的看法,小学生由于思想单纯而较少发生心理冲突,加上有老师的密切关心爱护,无需辅导也可平稳过渡到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而改变。教育家们看到:一个人幼年的经验和他一生的其他阶段同等重要,且幼年的经验是后来发展的基础。所以把辅导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成为辅导界的共识。美国自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颁布后,几年的时间内,辅导员的人数已增加两倍。在后来的增订案中,又将辅导的范围延伸到幼儿教育和二年制学院。目前幼儿辅导正在酝酿中,小学阶段的辅导已付诸实践。在美国有不少教育机构正在培养小学辅导员,不少学区开始在小学中增加辅导员的编制。

美国小学的辅导项目有:1.依个体发展重新设计课程,而不拘于某限定的成就标准。2.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表现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3.重视教室的心理卫生。4.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5.增进儿童身心和创造力的发展。6.协助特殊儿童(如资赋优异、智力低下、身体残疾、文化贯之等)达到特定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在小学中推广心理辅导已形成潮流,今后将会延续下去。

五、心理辅导重点将由矫治转向矫治与发展并举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传统的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潜能的发展性工作却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定的“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指出:“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转摘强海燕、花永泰《今日美国中小学》,第102页)辅导的工作取向向发展性倾斜,辅导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故这些内容具有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目标也由单一的治疗问题儿童变为多元化,扩及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之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种新目标把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辅导的终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终极目标对中期和短期目标的统摄作用,使矫治、适应与发展较好地融汇于目标之中。

六、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

篇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84—01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硬性统一,学生自主选择少;问题单向,学生自主提问少;答案绝对化,学生思维僵硬;书面作业多,可操作性作业少;作业量过重,缺乏实践等。为了改革现有的作业设计形式和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作业布置的目的性,笔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进行了探索。

1.满足学生心理,设计童趣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地完成作业。如学习了《一去二三里》一课后,作业可设计成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事物,再编一首数字儿歌。结果,不论城市农村出生的孩子,都将儿歌编得妙趣横生。如:一去二三里,果树四五棵,新房六七座,八九十辆车……学习了《春天的手》一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项作业:“请为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可以朗诵描写春天的小诗,也可以唱与春天有关的歌曲,还可以讲有关春天的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很广阔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将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语文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只有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如:在学习了《影子》这一课之后,我布置的作业是与影子做一做游戏,并说一说影子躲在哪儿?把课文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游戏型作业,目的是通过游戏来巩固、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学习了《看花灯》一文后,结合当地闹元宵的习俗,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描述花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风俗。显然,学生很乐意完成这样轻松有趣的生活化作业,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奇、想玩的愿望,而且也让他们在玩中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布置这一作业时,我有意把作业设计成量度和难度有别的两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其中一组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另一组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例如,在学完《桂林山水》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抄写或背诵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或者模仿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绘一处景点。这样由易到难阶梯似的作业,留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4.打破课内外界限,设计开放性作业。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为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界限以及学科界限,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尝试设计了如下几种类型的语文作业:

篇12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篇13

一.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概括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开通名为微信(WeChat)的即时通讯服务。2012年8月23日,腾讯在进行版本更新升级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即微信公众号。

借助于月活跃达8个多亿用户的微信平台,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发展迅猛。在微信公众号发展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种类已发展较为成熟,目前主要覆盖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类,如: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等;出版社类,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1912等;媒体类,如:读者、故事会等;书店类:单向街书店、文友书店等;图书馆类:国家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文化公司类: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阅读推广机构类:诗词世界、十点读书等。

微信公众号已成为读者获得阅读资讯、新书推荐、读者交流等的重要平台,对提高阅读者的阅读成效起了极重要作用。

二.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特点

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基于其特有的推送特点,阅读特点首先呈现为限制性阅读。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就是定位精准定向推送。受手机屏大小和微信设置限制,微信公众号一般是三个窗口,做得好的微信公众号在每个窗口还有可打开菜单,但单个窗口打开后一般不超过10个选项。相较于以电脑为依托的电子书窗口,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选择较窄。为更吸引读者,微信公众号采用精准定位定向推送,特别是一些以点击量获得收益的文本,读者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选择成为微信公众号过滤和编辑之后的限制性选择和限制性阅读。

其次,微信公众号的文学阅读呈现即时性,这也是在电子书发展成熟的今天,微信公众号还能分得一杯羹的重要原因。相较于电子书作为偏重文学阅读的搬运者,文学类微信公众号更像文学的再创造者。无论是原创文学、经典文学还是美文推送,微信公众号都极重视重新组合,赋予新意,让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穿上即时性的外衣。如《萌芽》杂志微信公众号主页面的第一个窗口是“杂志预告”;拇指阅读的微信公众号第二个窗口是“新知”。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与电子书读者的单向阅读不同的是,文学类微信公众号阅读具有互动性。微信公众号的营销模式是互动营销,实现线上线下公众号和读者阅读的互动,因为只有与读者沟通才能取得读者信任。如: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开展的交流活动是从全国选拨个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开展微信公众号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从而抓住读者,实现互动。

三.微信公号的文学阅读困境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数量多,但质量略有参差不齐。2016年7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举办了首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推荐活动,2017年的第二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正在推荐阶段。但获奖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度不高,更不用提全国剩下的3000多个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其打开率不足8%。

微信公众号文学阅读困境表现在:首先,娱乐性突出,经典性不足。相较于电子书早期及一直稳定开发的名作名篇,因版面限制,微信公众号并不推荐此类书籍完整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或摘抄排列组合、或择其精华点评、或热度有余深度不足,全靠线下读者阅读趣味来完成全部阅读作品。在读者阅读心理中,既然已有精华部分,则易导致不愿阅读整部作品,最终流于浅阅读。

其次,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性未引起足够重视,微信本为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的特色也是交流。作为全民阅读新阵地,微信公众号应注意更及时有力与读者互动,点燃和保持读者的阅读关注及兴趣。国内阅读互动做得有特色的是“十点读书”,线上有后台留言功能,并在12小时内回复;设置线下互动,在全国各地组织读书会;转发内容并关注会获得赠书等。但大多数文学类微信公众号较为高冷,互动组织单薄。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也不是扁平化的,目前正朝着文学阅读、广告收入、电商销售、课程学习等立体发展,成为网络文学产业化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李斯特等著,吴炜华,译. 新媒体批判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谢少常.新媒体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张雷.媒介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