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行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软件开发行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软件开发行业发展

篇1

1.软件开发的过程

软件开发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软件危机”,软件产品开发周期长,错误多,难以维护和适应修改。当时的荷兰物理学家E.W.Di-jkstra提出“结构程序设计方法”,由此出现了软件开发的最早理论: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2)软件的编制每次都是从零开始,这是造成“软件危机”的根本原因。整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到七十年代才获得成功。由此出现了软件开发的第二大技术理论体系: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3)在1998年日本京都召开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国际专题学术会议上,一致认为软件开发技术离不开构件和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现简称“架构”,由此出现了第三大技术理论体系: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4)后来随着分布式的出现,出现了第四大技术理论体系:面向服务的架构。

2.2013 年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

软件开发技术是时下最主流的高端技术,研究软件开发有哪些进步的最佳方式就是从软件开发的开发方法入手,软件开发方法的变化历程见证了软件开发与过去相比的所有进步。

2012年是国内云计算实现落地的一年,特别是微软和上海政府的成功合作,给国内实现云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云”落地了,我们如何使用这片“云”?拿什么使用?答案是云应用。谈到云应用,当然离不开云开发。可以说,云计算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国内超过百万的开发者当中,特别是移动开发,盈利的不到2成,绝大部分开发者都面临资金、技术和用户的多重短板;横跨多平台的复杂开发和测试环境,让开发者团队在不同的平台甚至不同的编程语言损耗开发精力。而云开发恰恰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移动开发。毫无疑问,移动开发是开发领域的一个子集,包含在开发之中。但先如今,仿佛其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桌面开发。

第三个关键词:BYOD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现在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目前,许多企业开始考虑允许员工自带智能设备使用企业内部应用。企业的目标是在满足员工自身对于新科技和个性化追求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在移动终端上的成本和投入。

BYOD时代的到来,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持,但同时,企业也更加需要软件的支持。作为员工,我们需要相关的软件来进行更有效率的办公,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来管理这些软件。

3.软件开发的发展

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为了做到有效替代人力劳动,则开发出计算机来进行工作,而其中的思想渊源则是所具有的通过机器来做到操作的目的。而当整个计算机械的水平达到已成程度和水平,那么才能在现实当中出现软件,在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运算过程当中,人类则是依据自己脑海当中的想法来让机器进行工作,而这就必须做到人和机器两者之间对话的实现,要不就是对于人的思想机器能够做到有效而准确的接收并且对于那些运算去执行。而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法国纺织机械师为对笨拙并且繁琐的编织机进行改变,则使用带孔纸带来进行有效控制,而到了八十年代另外的机械师杰卡德对于布乔的设计做出有效的改变,而在十九世纪初设计出自动提花编织机,这一机器则开启了机器自动化的序幕,并目在穿孔卡片当中做到使用软件程序做到对硬件运算的有效控制。而在之后的时间从演化速度来看,发展硬件比软件显得更为迅速。

这其中的原因为在早期的计算机当中,并没有严格划分硬件和软件。并且长期以来计算机所具备的功能仅仅是对于大规模简单运算的完成,斌不会做到简单的控制技术的应用,从实际上来看计算机的硬件技术也就是计算机技术。

而在二十世纪伊始,所存在的软件也就是延伸硬件其中的某种功能,在这段时期内保护软件则是对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保护上进行体现,要想在某项计算机技术当中得到保护或者得到专利的申请,则必须实现出现某种功能。这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都维持着发展硬件比软件更快的速度。

软件开发行业的前景,归纳为以下几点:(1)高成长:全球软件市场以每年 13%的平均速度增长,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2)高智力投入:所需固定资产少,生成成本少,纯脑力活动为主;(3)服务性强:软件产品售后服务工作量大,而且软件开发商在做系统集成时必须对用户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得到用户的密切配合,因此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点;(4)高附加值:软件的相对附加值高,大约是CPU的2倍、存储芯片的3倍、硬盘的5倍;(5)全球性强:尤其因特网的出现,给软件开发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得软件产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到全球,同时,软件开发又是一个受名族文化、风俗、习惯影响较小的产业。

综上所述,由于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扩大,因此软件开发行业将会继续研发和发展,在开发方法上更进一步,研发出更省时省力,让开发人员方便的软件开发方法,从而方便用户,提高软件开发的水平和知名度。 [科]

【参考文献】

[1]周博文,杜山泽.《社会管理创新:从伦理观念、管理理念到思维方式的转变》.载于《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篇2

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之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各行各业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辅助之下,高效率地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软件开发行业成为了当下众多行业之中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特殊行业,各个软件作品的成功应用富含了全体开发人员的辛勤汗水和劳动智慧。在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发人员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故此要推动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在其开发前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人员相关责任意识,达到开发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说明

计算机软件的概念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计算机系统软件和计算机应用软件,而计算机软件指的是监控、管理和维护计算机软的工具,简单来说类似于防火墙和电脑的操作系统等等。而计算机应用软件则指的是解决某些具体情况的应用软件,例如语言学习专用的教学软件和办公系统软件等等。计算机软件在功能上是利用计算机本身带有的逻辑性来系统安排计算机工作,有些特定软件甚至可以让人们从中脱离出来。

三、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区分

在我们的印象中,计算机应该分为软件和硬件,这种理解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区别,这种理解只停留在外部印象上,故此文章针对其区别主要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别在于其生产上,软件方面属于针对需求开发的专用软件,而硬件则是厂商生产制造的,比如硬盘等等。软件开发是开发人员合理利用想象力来进行研发,而不是在厂商工厂制造而来,在理解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其次区别在于产品要求上,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对于其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不能有任何错误存在,而计算机的硬件方面则稍宽容一些,可以在设计上存在细小误差,不影响使用即可;再次则是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计算机的硬件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到的,而计算机的软件表现则是在设计人员的脑海中或者是付诸于纸上,真正的想法要付诸实践,必须在计算机上运行过之后才能发现其是否可行;最后则是在计算机维护上的不同,软件在理论上是不可能因使用造成损坏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软件也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升级,同时面对出现的漏洞要及时发现并修补,保证其能够继续稳定的运行。

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简述

计算机软件开发是在客户需求上研发的操作系统或者是满足某些特定情况的应用软件,其工作是非常系统性的。软件的研发中要探究客户真实需求、开始进行方案设计、实现需求和进行终极测试。在软件使用时要经过版权方许可,否则其软件使用可能会存在风险,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对于每一个软件都会有相应的软件许可证。另一方面,很多特定情况下的应用软件许可条款和法律法规是不能相互抵触的,没有从正规渠道购买,乃至使用盗版或者在版权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拷贝,极有可能会引起法律纠纷。

五、软件产品的维护

作为软件开发项目中最后一项任务,是软件被付诸实践测试的重要时期,维护的任务目标是对最终版本进行测试,发现在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BUG,从而不断开发补丁,对系统进行完善,让软件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软件的量产。对软件进行规范化的维护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管理方式上要进行规范化,规避后期可能会出现的不利影响,在修补后要及时进行运行监测,避免出现以错补错,防止因为错误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要严格执行软件管理条例,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修补,对添加的补丁是否解决问题进行反复验证。第二,要对软件产品进行规范化保护。进行规范化保护主要方面在于要增加软件的使用频次,不断增强计算机软件成品的适用性。在软件产品的开发阶段,要对软件产品中可能会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并设置有效修补措施,保证软件产品能够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发挥软件产品的自我检测和自我修补功能。除此之外,在提高软件相关系统功能的同时,对软件产品的维护运行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细化的操作步骤,根据软件控制管理系统要求,认真地对软件产品进行检查、调整、查看。

六、软件研发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简述

(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软件设计过程重视度不足

困扰软件设计公司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设计能力上的缺失,很多项目经理和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设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为了赶超进度,在很多项目开发进程中设计得过于简单,甚至于直接省略设计过程,对市面上的相似产品进行搬运和抄袭。这样做的后果极有可能会造成版权方面的法律纠纷,同时极大地制约了设计人员的想象能力和设计灵感。诚然抄袭已有作品能够有效加快项目开发进度,但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软件开发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进行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对详实、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案,缺少相关设计方案会使得软件开发工作难以为继,出现止步不前的现象。除此之外,创新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是技术发展、行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推动力,在我国就有许多企业因为缺失创新能力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形之下,相关责任人员应该明确自身职责,通过结合以往参与开发的经验,不断创新思路,发挥想象力,最终推动软件开发创新发展。

(二)对于客户需求理解不甚全面,缺乏深度交流互通

在软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客户经理没有真正了解到客户真实需求,或是因为沟通的不及时而错误理解客户需求,导致最终开发成品不符合客户需求的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出来的作品,无疑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换句话说,软件开发没有明确定位,就会让软件产品出现一定的风险。而对于风险的解读方面存在有两种不同的释义,一种解释其风险是带有不确定性质的,另一种释义则解释其风险在损失成本上带有不确定性,不管这两种对于风险的定义如何,能够明确的是其风险引发的后果会有损失发生,甚至极有可能既无损失也无收益,广义上讲风险引发的后果不外如是,金融基金股票中常常提到的风险就可以归为这一种。狭义上讲的风险,其定义重点在于其损失性,表明风险只能带来损失,并不能带来利益。这种狭义风险用来阐述因为信息差带来的软件开发后果极为合适,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供需方面的沟通交流,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版权意识的缺失,软件开发处境和编程代码库紊乱

当前对于软件开发的需求量正在不断攀升,亟待开发的软件项目数量也在不断上涨,参与开发人员分别负责的版块数随之增加,故此造成版本数量急速增长,到最后甚至会出现某一个专门负责版块的开发人员找不到版本的现象发生,从而引发版本以及代码库紊乱。其次如果参与编程人员水平不高,还容易出现抄袭的现象,造成版权侵权,进而使整个开发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让整个软件公司的发展受到波及。

七、面对问题提出的针对性规范化应用举措

(一)对客户真实需求进行深入了解

在进行软件开发之前,一定要对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才能使软件的开发少走弯路,在减少浪费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让软件的开发具有价值。软件开发项目中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把握住客户的需求,对其需求有明确的定位。在某种层面上来讲,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它决定了软件开发的研究方向,能够为研发提供策略支持。故此软件开发项目首先要对需求分析进行深入探究,定期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其借助于这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培训来进行自我学习,使得项目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展现出专业人员的技术素养。此外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其产生文化认同感,针对产品特点来进行介绍,对将要开发设计的项目有整体性的认知,促进相关技术人员之间的交互,为软件开发项目的平稳运行提供助力。

(二)增强相关人员对于软件开发规范化的认知

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工作是和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一个系统性工作,只有通过人们的认可,在使用中发挥出其作用的软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软件。相关人员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在软件开发的准入上要设置一定的门槛,挑选出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明确参与软件开发人员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对软件开发行业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并由相关协会制定具体的行业标准,让整个软件开发项目在法律法规的监管下进行,鞭策软件开发人员能够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来进行开发工作。

(三)专注于产品开发

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软件开发技术发展的严重阻碍,即创新研发方面相对落后。与之相对的国外软件开发行业,能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研发地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力量雄厚。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进行创新研发能够形成消费合力,是企业长远发展、不断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我国软件行业能否在软件开发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四)重视规范化经营管理模式

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保质保量进行生产制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是提升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这在软件开发行业中也同样不例外。规范化产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质量特殊竞争力的表现。在我国软件行业中,规范化管理经验相对缺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新研发成果上相对落后,甚至于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我国的软件开发行业要想保证竞争力,就应该在经营管理中不管规范化,这种管理体制上的规范化能够让企业在竞争恶劣的环境中崭露头角。此外,我国的软件开发行业在起步上相对滞后,专业技术能力上存在不足,整体软件开发行业正处在发展阶段。软件开发企业要在技术层面上不断的进行突破创新,在资源利用上进行高度整合,才可以使得我国软件开发不断进步,突破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五)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精心审定

在软件开发工作的开展上,想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一个相对详实的、富有特色的设计方案。只有在这种设计方案的引导下,才能让软件开发工作进展得更为顺畅。在项目开展之初,要对各个环节的细致工作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突出其设计理念,突显其创造性。作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前期准备活动,规划着软件研发的前进方向。所以,软件开发工作中其设计方案要富有创造力,突破陈旧思维观念的制约,不断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断推动软件开发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六)定期开展项目总结工作

软件开发完成之后,项目参与人员要仔细进行复盘总结,细致探讨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符合客户最初需求的部分,还有项目中可以改进的部分。唯有如此,项目开发技术人员才能从中不断获取经验,为后期开展的其他项目开发提供借鉴和帮助。项目开发工作能否最大程度的给客户留下印象,提升工作质量,减少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离不开项目工作组的不断复盘总结。

(七)规范化软件检测

作为软件开发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软件是否能够实现客户的真实需求,需要对开发的软件进行测试。在软件的测试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情况在所难免,如何规避和清除错误,让软件能够真正投入使用,是软件测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考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广泛存在于软件设计研发的各个阶段,软件测试的结果也决定了软件的使用寿命和软件设计研发的质量。因此一定要对软件测试足够重视,真正解决软件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样问题。在检测过程中,一定要让客户进行参与,由专业人员把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来进行说明,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规范化的检测方法来对软件进行真实环境检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来满足客户的研发要求。要对检测的过程进行规范化,对软件的各个功能都要进行检测,同时还要对各个功能版块的检测结果进行存档,以便于能够快速定位出现问题的版块,反复修改检测之后,使得软件的性能能够调试到最佳状态,以达到完美的使用效果。在检测完成之后,要详实的填写软件测试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全方位分析,对其做出正确评估。

(八)制定规范性的维护方案

软件研发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软件产品完美交付使用,对出现的BUG要及时进行修复,充分保障功能的实现。在软件实际使用期间,维护人员要对其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填写报告,针对软件问题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软件维护人员要明确其错误出处,精确定位问题板块并解决问题。针对维护需求进行详细评估,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将完整开发版本和客户进行交付,让整个软件开发项目圆满结束。

八、结束语

对计算机软件开发进行规范化操作,是计算机领域长远发展的前期保障,同时也是软件开发创新发展的基础,在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专业技术水平研发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软件开发工作中设置明确的标准、规范的行业准则、技术上的硬性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软件开发行业发展,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此外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加速软件开发方面,还需要增强业务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在版权方面进行控制,避免可能会因为版权问题出现的法律纠纷。在研发高水平的软件过程中,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要切实维护软件使用者的利益。规范化能够有效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够显著增强我国软件开发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计算机软件开发向更高层次的阶段发展,在竞争日益严重的国际软件开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掌握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司利平.浅谈Java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1,17(24):2.

篇3

1 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主要的问题

虽然一般软件开发过程被称为工程和项目,但是其主要特点却与传统工业项目有着很大不同。传统工业项目自诞生起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因此有着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然而计算机诞生距今也不过只有65年历史,而软件工程理论体系也是在软件危机爆发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用以管理软件开发。而这也使得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相关问题有待解决。影响软件开发过程的主要问题包括:用户需求、开发流程、质量控制。

1.1 用户需求

虽然技术、人员对软件整体开发都有着一定影响,但是用户需求对于软件开发流程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并且这点已经得到业界广泛认同。用户需求是软解开发工作开展的前提,软件架构、技术指标、开发周期都是要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安排、实施。因此在项目需要在完全澄清用户需求后才能,正式开展。

一般在相关软件开发模型中都会强调对用户需求的处理,在CMMI开发模型中对于用户需求的澄清共分为两级,一级是从整体角度,软件有整体需求澄清,从全局上分析软件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级Story需求澄清,Story是分解后的每个功能点,虽然这种需求澄清是针对软件开发人员,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将用户需求进行细化,从而避免了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理解出现偏差。

1.2 开发流程

软件开发流程主要是指软件开发过程总体进度安排、开发策略等。软件开发流程的建立主要出现在软件危机爆发后,早期软件企业一般都是以“软件作坊”的形式存在,人员较少,开发也一般依赖开发人员个人能力,然而软件由于规模不断增大,使得软件质量、开发进度等指标都普遍出现了难以把控的情况,从而形成行业危机。因此相关专业人士为了缓解这种局面,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软件开发流程并建立软件工程这一学科,使软件开发逐步实现科学化。但是由于软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软件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对于软件开发流程的执行水平也是各不相同。对于现在很多“软件作坊”,开发人员少,水平低,并且出于对软件开发成本的考虑,使得对于软件开发流程遵守情况非常不理想,甚至完全不遵守,在软件开发过程只留下很少的维护文档。而对于一些大型软件企业,虽然有着较为完备软件开发流程,但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流程。

目前软件开发行业主流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瀑布型和敏捷型,瀑布型主要试用于大型新型软件开发工作,瀑布型开发模式是在所有软件编码工作开始前就估算好工程整体用时,软件设计架构等,因而可以方便从整体上把控软件开发流程。如图1为瀑布式软件开发流程:

敏捷型则是将部分软件设计和估算工作放在开发过程中,因而可以加快软件开发进度。如图2,是敏捷开发流程模型。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于开发模式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开发新型大型软件时如果使用敏捷型开发流程,由于敏捷型在前期估算和把控工作要弱于瀑布型,因此可能会造成软件开发过程失控,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软件架构不合理、人员不足等情况,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影响最终产品。

1.3 质量控制

软件行业往往流行着“编码结束才是开始”的说法,其主要原因是编码工作在软件整体生存周期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后期维护工作却在软件整体生存周期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为只有在实际测试和运营过程时,软件所包含的潜在问题才会被发现,而这些问题一般在编码时是很难被开发人员发现,然而如果在开发时就将这类问题解决,将极大减小软件开发成本,因此软件开发过程质量控制工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减少软件中所潜藏的问题,同时严格把控软件开发周期。

2 计算机软件开发改进建议

计算机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体系。通过对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相关专业人员需要及时找出相应改进建议,从而提升软件开发整体水平。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加强沟通是关键。通过沟通不仅可以使软件开发人员充分领会用户需求,同时还可以加强开发人员间协作,提升团队效率。其次是要规范流程,只有严格遵守流程,才能保证软件质量,减轻后期维护成本。最后还要注意提升软件开发人员整体水平,目前软件开发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鱼龙混杂,只有切实提升从业人员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行业发展。

3 结束语

软件行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只有切实提升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才能促使整个行业得到提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

[1]陈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规范化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刘熙.浅谈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进度控制[J].鄂州大学学报,2013,20(2):68-71.

[3]胡天然.软件开发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篇4

一、能力目标的确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能力应该与企业的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因此,课程的能力目标应从企业的工作过程中提炼而来的。

笔者在企业调研中,通过岗位考察、问卷调查和对企业相关岗位不同层级的优秀员工进行访谈的方式,收集企业不同岗位员工在个人成长历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并从中提炼出能够代表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以此作为下一步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分析、技能标准制定、课程方案设计和教材资料建设的依据。最终,对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制定如下:软件安装配置能力;软件文档阅读和撰写能力;软件原型开发能力;项目环境设计和搭建能力;代码编写能力;代码测试和调试能力;总结、撰写项目报告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程序员,测试员等职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之在进入企业后,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在相关岗位中发挥作用。

软件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很快的。因此,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是不可能长期适应企业要求的。在教学的设计中,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他们对于实践很感兴趣,但是对于理论却很难接受。但是,单纯的实践能力培养是违背高职教育的根本原则的。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不是“高级技工”,这些劳动者不单要有劳动技能,还要肩负起岗位创新的责任。因此,教学设计中重视实践环节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企业调研中发现,无论是业务能力较好的学生,还是业务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存在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课程设计时。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框架

在对软件开发过程和学生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表1所示的对照表。整个教学过程被划分成了九项任务,使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周期变短,学生不易产生疲惫感。若干个任务的集合完成的是瀑布式开发过程的某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又体现了相关能力目标的培养。

四、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团队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从笔者的实际经验得出,每个团队的人数以5人最为合适。

团队中的成员根据任务不同,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图1所示。

团队中角色的分配不能固定。原则上,团队应该有一个总负责人。但是这个总负责人是根据任务不同而变化的。比如,在文档撰写的教学部分,文档撰写方面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可以作为本阶段的负责人,承担技术支持的角色,由他来给其他成员分配任务,处理文档撰写中出现的问题。到了代码编写阶段,可能这个技术支持的角色又换成了其他成员。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同时,大家都有工作可做,避免了某些成员包揽所有工作的情况。

教学的实施可以采用“确定任务、制定计划、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检查测试、结果评价”的“六步法”进行。

首先,向学生确定本堂课的任务。任务应该分为理论方面的任务和实践任务。一般理论任务应该在确定任务后,制订计划之前完成。这时候,需要教师利用小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本次课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介绍清楚。然后,学生可以根据实践任务制订计划,进行方案设计。

计划和方案设计好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制订计划和方案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最终的计划和方案要由教师来把关,保证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

计划和方案制定好后,就应进行项目的实施和检查测试。在这期间,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最后对项目的评价包括组内的评价,组与组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

五、课程的考核

课程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过程的考核方面。在考核内容上,应该是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并重。理论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

具体的考核应该分为小组评价成绩、项目答辩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各项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建议为30%、40%和30%。

六、结论语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对本行业各个岗位能力目标的把握。在明确了能力目标后,课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应该以能力目标为主要依据和评价标准。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都不应脱离这些能力目标。

软件开发行业的不断发展,给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关于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看法,方法也不会只限本文所阐述的内容。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它要不断的适应软件开发行业发展的情况。因此,这条改革之路应该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只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而不会有终点。

参考文献:

篇5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点很明显,那就是速度,计算机从问世到现在的生活工作必备之物,发展的速度可称之为飞速。目前最为明显的计算机技术的弊端就是硬件与软件发展的不协调,下面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影响因素

(一)计算机软件陈旧落后

在计算机系统被开发的过程中,受到材料的限制,计算机硬件设备会出现老化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也会对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带来负面影响。但计算机的软件不会出现老化的现象,但从计算机软件更新的速度来看,会出现软件陈旧落后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开发人员没有及时的根据市场情况和发展速度对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

(二)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缺乏

在软件开发行业中,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撑起软件开发的基础。想要有高质量,高效率的软件开发能力,必须要有高技术人才支撑着才能让软件开发的可靠性得到保障。但在实际中,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对其他行业较少些,多数的从业人员都是基础性的技术人员,高技术人员少之又少,这也是制约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技术性技术人员对自身开发的软件技术的调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在软件开发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够及时的得到完善。

(三)监督和审查力度不够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每一阶段都是需要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来对软件的各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来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创造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但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的开发人员将效率作为软件开发的首要要求,对于软件的质量和创新方面没有高要求,更别提有效的审查和完善了。这样的开发目标直接导致了软件开发的质量不会很高。相关的企业也没有建立起专业团队对软件开发成果进行审查和监督,监督机制欠缺,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在利益的长久影响下回逐渐的缺失。这些因素增加了软件技术发展的风险,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1]。

(四)软件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创新能力是其高质量的保证,也是可靠性的保证。但就目前软件市场中的现状来看,雷同的产品非常多,抄袭现象频频出现。由于基础性开发人员过多,实践机会有限,导致了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基础性工作人员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成熟的软件的依赖性较高,软件的创新性得不到保证,影响着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来看,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研究者一般都比较关注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这也无形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产生了限制。

三、降低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因素影响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计算机软件检测体系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企业对于软件的检测是存在漏洞的,没有相应的体系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检测。没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础,很大几率会出现软件漏洞问题,从侧面来看这也是技术性规范缺乏问题,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计算机软件检测体系,有了自我检测能力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补和完善。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人为的造成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主要来源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首先,从规范方面出发,制定程序编写及相关技术方面错误的惩罚标准,防止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出现基础性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定期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最后,增加从业人员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发出创新性的灵感,提高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2]。

(三)对计算机软件开发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阶段,审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在很多企业汇总,审查和监督的作用,并未在软件开发阶段显示出。一款新的软件技术进入市场后,会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在开发阶段审查缺失导致的后果,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的加入,软件进入市场后会困难重重,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都是问题,更别提成为大众的新宠。而且,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结果。所以,在软件开发阶段必须中重视审查和监督的作用,这一环节是软件日后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3]。

(四)综合有效的分析不可靠因素

篇6

由于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内容,对于系统软件来说,它主要是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基础,能够为不同软件提供了正常的运行环境;而对于应用软件来说,它主要是对计算机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因此,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缺一不可的内容,确保整个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

软件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以及自动形式系统的开发三种方式。对于生命周期法来说,它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按照严格的要求将软件分解成多个阶段,尤其是每一个阶段的开始和结尾。而对于原型化方法而言,其理论则比较严密,同时需要大量的定义和说明,通过该方式能够有利于开发人员对原型化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满足软件本身的要求。对于自动形式系统的开发来说,它主要利用多种软件开发工具,从而自动实现对编码的分析和设计。因此,作为一个大型的软件,它离不开整体团队的支持,才能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

2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发展现状

2.1 软件行业发展的迅速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将矛头转向国内的软件市场,使得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软件企业的规模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软件开发技术在人才、科研力量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同时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基础上,也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2.2 软件行业相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量提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条件下,软件行业的相关人才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研发的质量,为在激烈竞争的软件开发市场中站稳脚步。

3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对用户的需求掌握和了解的不够深入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良好的开发团队是推动软件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尽管当前情况下,我国软件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为了满足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这就需要计算机软件开发团队深入了解和掌握用户的需求,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而编写设计程序。然而,在实际软件开发编程设计过程中,人们还无法准确的了解和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这在一定程度往往出现浪费人力和财力以及物力的现象。

3.2 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缺乏配合的契机

在计算机软甲开发过程中,如果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将很容易对软件开发技术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比如,不少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或者企业等对于软件知识结构的掌握无法和信息技术同步,很难对软件的设计有较为完善的要求,甚至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出现较大差异。所以,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配合契机也十分重要。

3.3 软件核心技术还显得远远不够

由于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起步比较晚,在开发技术上的能力还显得远远不足,尤其是创新意识方面,软件核心技术还显得远远不够,在这种条件下。软件行业的核心技术无法满足社会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要求。所以,对于我国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应不断强化对软件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质量,进一步推动软件行业的发展。

4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对策

4.1 详细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用户的实际需求

一个软件能够研发成功与否和用户的需求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从实际出发,研发出人们需求的软件。所以,这就需要系统分析员对用户的需求以及软件的开发难度等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满足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需求,满足大众的需要。另外,详细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用户的实际需求的实现,和用户以及开发者之间有着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进而设计出适宜大众需求的软件。

4.2 建立精锐的软件研发小组

精锐的软件小组不仅能够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还能确保软件的运行性能。通常情况下,一支精锐的软件研发小组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软件程序员以及软件测试人员等多个部分,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不仅需要拥有十分丰富的管理经验,还需要拥有过硬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对于系统分析员来说,应掌握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坚实履行个人职责。而软件程序员则需求负责具体的软件程序编写工作等,此后才能促使软件测试人员对整个程序进行测试。所以,只有不断建立精锐的软件研发小组,才能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的性能,为立足于日益激烈的软件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加强对软件设计及其进程检查力度

在对软件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其进度进行检查,这就需要借助软件功能来实现。因此,在检查软件设计的进度过程中,还要对文档的编制以及技术支持等进行全面关注,从而确保软件设计进程的合理性。另外,一名合格的软件工作者,不仅要拥有高超的编程技能,还要不断提高编程的质量,才能有效确保软件设计的质量。比如,在确保同等工作量的基础上,要对代码等进行详细检查,确保软件设计的准确性,一旦发现错误应及时进行纠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

5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

篇7

2.软件开发所依托的基本信息来源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无论是通用型还是专业版财务软件,其信息采集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其所开拓的市场却非常大,对于财务工作来说,即使是相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在核算上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电算化水平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用户在选择软件时所看到的软件公司对该软件某些功能的演示,经过本单位的具体应用才,发现有很大的差异,不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特点,即使软件公司根据用户要求进行了部分改动,其软件模式的大局已定,很难尽如人意,用户只能放弃该功能的利用,最终影响了企业电算化的效率。

3.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现阶段的电算化发展只是局限在孤立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上,会计信息共享方面的发展非常欠缺。反观我国电算化发展的十余年,每一个基本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的单位,几乎都同时拥有几套报表程序,满足不同部门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由于各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决定了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另外各软件的使用者,出于各自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对于企业来说,只能对同一数据重复录人,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另外,财务部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核算部门,其会计信息的积累过程与其他业务部门统计信息是密切相关截然不可分的,然而工资核算系统无法直接利用人事劳资管理系统数据;材料核算不能享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数据资料。凡此种种,这不仅仅是对人力和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它增加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4.人员问题财务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称职的财务工作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今天,对财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既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目前,各专业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财务工作的实际岗位上,正处在人才的青黄不接时期,老的财务人员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新的财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实际经验应对日益复杂的帐务处理,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考试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满足工作需要,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又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或是一窍不通,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这也是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

二、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解决方案:

篇8

电信行业、手机行业、房地产开发行业、汽车制造业、保险行业、金融行业、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均荣登2006 年高薪行业榜单。传统的高薪行业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拐点或者不可抗因素的话,薪酬不会有明显变化,都会处于高位。

薪酬增幅高位的行业主要有:潜力巨大的网络游戏行业,薪资增幅平均达到15%,其间与网络游戏业务相关的职业,比如网络游戏的运营、开发、企业设计等岗位,薪酬增长速度加快,关键性岗位薪酬增幅甚至高达20%。

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中的ic、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领域,薪资增幅均达到11%。越来越多的ic 国际巨头看好中国元器件制造领域的发展,一些从事研发、电路设计、生产工艺类的人才成为企业抢夺重点。

通讯设备制造业薪酬增幅迅速。随着中国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先行。当然,该行业也属于传统的高薪领域,增幅达到10%以上。

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机械制造类行业,薪资较往年有明显增加,维持在3%~ 4%的水平。2006 年的精密仪器类制造业、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薪酬均有明显提高,达到6%左右。

汽车配件制造行业增幅见涨,随着国内汽车使用量的猛增,生产车灯、车龙骨等各类车载系统、改装用品的汽车配件行业薪资速度很快,大概在6%~ 7%。

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好,增长幅度大,但是整体基数低。酒店、商旅、物流、船务、海运领域,人才竞争激烈,再加上外资的入侵和竞争,薪酬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总的增长速度还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比如,酒店行业,往年的增幅一般是3%~ 4%,今年可能达到6%。

公关行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在中国只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业务的逐渐扩大,需要公共关系服务的企业甚至政府越来越多,公关行业的薪酬增幅今年达到8%~ 9%,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网媒被划入互联网领域,从薪酬水平来看,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的薪酬总体水平高30%~ 40%,增长速度也高两三个百分点。

此外,2006 年的环保行业、水务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加上市场需求的增大,薪酬增幅显著,达到8.5%~ 9%。

有色金属行业薪酬呈黑马态势

今年薪酬呈“黑马”态势的行业,最典型的是原来不被关注的有色金属行业,由于铜、铝等冶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薪酬增长呈黑马态势,由往年的1%~ 2%的薪资增幅,提高到2006 年的5%~ 6%;造纸业、纸品生产业,以前年增幅一般在3%~ 4%,2006 年薪酬增幅达到7%~ 8%。此外,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渠道开发或终端销售、加盟连锁领域的岗位薪酬涨幅可观,未来发展前景巨大。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整个医疗体系将逐步推到全国各地,入村入镇,国内各个医药公司,国外的医药流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与去年持平的薪酬增幅不明显的行业和职业,有软件开发业、软件系统集成业,大概在7%~ 8%,互联网行业、无线增值运营业、无线服务提供业,前几年发展非常迅猛,薪酬基数高但今年薪酬增幅趋缓;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平面媒体行业、广告行业、金融行业、石油电力行业,基数均保持较高水平,但增幅不明显。

2006 年薪酬走势趋缓的行业有:服装制造行业、品牌电脑行业,涨幅大概在3%~ 4%,比往年有所下降;消费品行业,家电制造和营销岗位,其增幅较以前略有下降,今年保持在5%左右。

职场薪酬回归理性

篇9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现状

我国的全球化在不断的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科技和经济都在不断的进步,尤其是在国际化的这一大的背景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已经得到了诸多企业的支持,软件的开发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在科研和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全球经济的影响,对于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相对于发达的国家来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历史还比较短暂,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导致了软件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面临着极大得到难题,而且我国在计算创新的研发上较少,导致了软件产品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核心,使得我国的软件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参差不齐的显现,并不能够满足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本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对于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找到软件开发技术的关键。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方面的人才应用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且计算机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得硬件的资金投入大大的降低,而且在人才结构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我国的软件开发技术前景堪忧,除此之外,仁恩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比较薄薄弱,使得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变得更加的困难。

2 云计算技术对于软件开发的影响

2.1 从开发的模式来看

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软件使用的传统的开发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是单机版,单机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用效率较低,极容易受到阻碍,而且是在使用相应资源的过程中,也会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其他的资源无法得到科学的利用。云计算技术的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存在的局限,打破了常规的软件开发模式,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的单机版变为了云计算,从开发的模式上来看,使极为有利的。

2.2 从开发工具来看

在工具开发的过程中,云计算技术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云计算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的大多数是辅的软件,而且开发工具是整个软件开发的灵魂,也是具有着一定的生命周期的,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的保证软件开发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程序人员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使用的是Delphi和Java等相应的语言,而且程序员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的,根据这一需要进行编码的更新,在进行编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软件开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在进行软件编码的时候,关注的仅仅是软件的性能和内存,并不重视其他的环节,但是在云计算技术被应用下之后,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使用的大多数是互联网语言,互联网语言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以ECMAScript等为主,这样就使得软件的开发与互联网的联系变得更加的密切,语言的应用变得更加的先进,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软件开发的综合性也变得极强,与互联网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程序员,在编程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的关注云计算中的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不仅仅重视软件的性能和内存。

2.3 从软件的设计来看

在云计算技术的影响下,软件的设计也有着很大的突破,软件设计的结构有了多样性,软件开发主要是利用相应的资源来进行软件的编码的,利用云计算技术逐渐的提高了信息获取的速度,信息获取的途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的便捷,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逐渐的编程了虚拟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的方向就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资源在获取的^程中不会受到地域或者是时间限制,而且在任意的地点和时间都可以利用相应的资源,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的便捷,设计机构变得更加的深化,主要是从头人性化设计入手,促进了软件设计的发展。

2.4 从设计模型来看

云计算在软件开发的影响还表现设计模型上,集中体现在Hadoop,这个是软件设计中的核心软件,主要的任务就是处理数据,从众多数据中提取一些数据将数据变形以及加载,在设计软件模型的时候,使用了云计算技术可以让模型中的数据变得更多,而且还能保证软件的利用效率。

3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开发也在显示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软件与硬件的独立化更加明显,但是当云计算技术将软件开发推向更具服务性质的方向上,将软件与硬件结合在了一起,这个结果的出现都要归于云计算的计算方式归集化。当了解整个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历程不难发现,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让软件开发的抽象程度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软件开发从封闭的计算机平台转向互联、互通、合作的计算机平台,环境软件开发的地位从边缘逐渐变为中心,特别是网构软件已经经成为了将来软件开发的主要趋势其特征主要是自主性、协同性、演化性等,由于互联网的开放与动态多变性决定了对网构软件的开发是具有变化性质的网构软件将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开发的发展趋势之一。

4 结论

由上述可知云计算技术对于软件开发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但会影响软件开发的模式、开发的工具以及开发者而且对于软件的设计模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从本文内容上看,在软件开发中使用云计算技术是有积极作用的,云计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而且这种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在软件中。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促进软件开发的发展,而且云计算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于软件开发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李永先,栾旭伦,李森森.图书馆迎来"云"时代[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01).

篇10

1软件测试工作的重要性

软件测试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软件测试可以提升开发效率。在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一般将质量、进度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很多项目负责人都会尝试各种先进方法技术,以期望可以加快开发进度,一旦出现返工现象,会对项目进度产生巨大影响,这就突出软件测试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合理的测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快开发进度的同时避免出现返工现象。软件测试工作拥有很多测试项目,其中包括集成测试、单元测试,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软件存在的BUG及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提供充足的修改时间,减少开发工作量。二是软件测试可以保障软件质量。在开展计算机软件项目时,关注进度的同时还要关注质量,通过常规的软件测试,可以发现系统问题,但是无法发现系统BUG,这时候就需要展开集成测试,可以让模块之间拥有更高的集成度,减少软件错误。

2计算机软件测试面临的问题

2.1软件测试自动化程度较低。

近些年,计算机软件行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也出现了自动化测试工具,但是这类工具本身技术不够成熟,存在较多的缺陷,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费用,操作难度相对更高,无法实现快速拓展等,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要求,仅仅运用到一些软件测试的特殊工作,在实际的软件测试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测试人员,特别是在嵌入式测试这一部分内容中,基本无法使用自动化测试软件,需要人工校对测试,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软件开发水平越来越高,软件工程规模也在随之扩张,但是现阶段软件测试仍然以人工测试为主,一方面会提高开发成本,导致人工费用占比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无法保证最终的软件质量,人工测试很难达到零差错,影响软件质量,同时降低测试效率,增加项目运行风险。

2.2测试工作介入时间较晚。

正常情况下,软件开发和测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搭配完成软件开发工作,才能得到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为了充分发挥软件测试的作用,就要控制好开发时间和测试时间,但是就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软件开发工作上,缺乏对软件测试环节的重视,经常将测试工作安排在较后的位置,导致软件测试介入时间过晚,无法实现对软件质量的科学管控。由于软件测试介入时间较晚的原因,在开发后期才发现软件存在的缺陷问题,只能展开返工,增加不必要的花费。

2.3测试方案与案例的利用率较低。

现阶段,软件测试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多的漏洞,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无法提供专用的测试案例库,在后续的软件测试期间,经常出现重复利用测试案例的现象,这就会造成不小的资源浪费。同时,现阶段没有完善的测试程序归档规范,在测试结束后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归档任务,导致测试案例库得不到及时更新,只保存一些较为老旧的案例,无法发挥实质作用。在软件测试的后期阶段,即使发现与前期相似的测试工作,也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案例,还需要重复测试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浪费资源的同时还会耽误开发进度。

2.4缺乏稳定高效的测试团队。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成本占比较高,可以达到总开发成本的30%左右,需要一支专业的测试团队,才能顺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任务。但是现阶段项目开发期间过于重视开发,对于软件测试较为忽视,缺乏足够的专业测试人员。在此同时,项目给软件测试拨下的经费相对较少,甚至出现经费短缺的现象,导致软件测试工作进展缓慢,逐渐发展成形式化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忽视软件测试的原因,无法培养出足够的软件测试后备力量,很多测试人员长时间重复同样的测试工作,无法提升综合能力,掌握的技能相对较为单一。可以看出,现阶段大部分的软件开发项目都缺少专业的测试团队,测试人员掌握的专业技能较少,无法保证软对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计算机软件测试工作的解决对策

3.1灵活使用软件测试方法。

(1)强化自动化测试手段。虽然现阶段自动化测试手段较少,但是仍然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手段,在软件测试期间应该加强对这类手段的重视,选择技术更为成熟的自动化测试手段。在选择测试方法时,要展开综合性的评估,考虑到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才能达到预计的测试效果,加快开发进度的同时提高软件质量。在选择自动化测试手段时,考虑到系统架构、数据库平台、软件规模、复杂程度等,选择适合的评估项,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开发工具,一方面可以提高测试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测试效率。同时,还要加强对软件自动化测试手段的研发,结合市场需求推出新型产品,弥补市场上的空白。(2)学习借鉴及自主研发。在软件测试过程中,要加强对先进案例的学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工作起步更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及测试经验,研发出完善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要加强对宝贵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软件开发测试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我国软件测试水平。同时,企业要可以加强对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研发,要考虑到自身的规模和需求,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获得的测试工具更符合企业需求,可以大幅度提高测试效率。

3.2构建软件测试标准及软件测试体系。

一是标准化软件测试规范及体系。明确规定软件测试工作流程、团队建设模式、软件测试不同阶段工作内容以及预期取得的成果,统一化软件测试工作文档格式及内容,对软件测试工作的不同阶段内容制定可行性较高的标准体系。二是构建软件测试案例库。持续完善软件测试案例库,有助于提升软件测试案例的利用率,能够尽早确定系统问题的来源,缩短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方案制定所需要的时间,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真正提升软件测试效率,保障软件质量。

3.3软件项目更加重视测试管理工作。

篇11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07- 01

1 现阶段地勘单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在财务软件升级方面存在盲目现象

一些单位在财务软件版本的选择上盲目求高,甚至在对新版本的特点、新增功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升级,而忽视了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结果支出不少,新增功能难以利用,现存问题未能解决,造成一定的浪费,比如:地勘单位往往是一套班子,企业、事业两块牌子,人事管理及工资管理既要执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又要考虑企业化经营的需要,因而财务软件的薪资管理升级意义不大。

1.2 现有财务软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1)财务软件有许多的模块,而总账是其中最重要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与其他模块协同运转,与其他模块传递相关的数据和凭证,而目前许多单位只重视总账的使用,对模块之间数据和凭证的传递功能没能利用。

(2)会计业务都有其规范性,因而有许多重复业务,一些单位还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加以解决。

(3)现阶段财务软件已大量融入了管理的思想,但许多单位基本上还处核算阶段,财务人员重视账务功能,而管理意识不够,使得财务软件的一些功能处于被“闲置”状态。如: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项目成本等模块仍未启用。

1.3 财务人员岗位设置不利于电算化功能的充分实现

财务人员岗位设置过于固定,有些单位制单会计、成本会计、综合、出纳等岗位很少轮岗,有些人员几年甚至几十年只从事一种工作,造成财务人员工作不全面,工作没新意,各自为战,不想其他岗位所需,造成财务软件的功效没能完全体现出来。如:制单会计常年制单,报表及管理意识不够,给报表编制、财务管理等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1.4 财务人员过分依赖财务软件,而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不够

近年来,单位业务量增大,内外部需求增加,财务软件总有不能涉及之处,而长期以来许多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过分依赖,忽略了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运用,形成电算化工作的一个盲点。

1.5 目前所用财务软件难以满足地勘会计制度要求

地勘单位属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除了承担国家预算内项目外,市场项目日趋增加,且经营形式多样化,存在着事业和企业两块牌子同时运转的现象,地勘单位性质模糊、事企混合,而目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均为通用软件,难以满足地勘会计制度及地勘单位管理要求,比如: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预算内项目及基金项目,地勘会计要求按项目、按工作手段核算,而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按部门等核算,而目前所用软件辅助核算可做两级,用友U810.1虽新增了自定义项来增加辅助核算级次,但仍欠完善。为满足日常管理需要,只能通过设置会计科目来实现,过多的会计科目给查账和编制报表造成一定的不便。另外,地勘单位事企混合的性质,使期末转账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或事业单位,而现有软件开发未考虑这些因素,给财务人员期末处理造成一定困难。

1.6 忽视对财务软件的管理

由于种种原因,地勘单位分分合合近年来较为频繁,但在单位分合期间,相关单位未能对财务软件做合理调配,有些小单位合至大单位后,原来的财务软件成为弃物,而分体运行的单位,分开后各自又重新购买财务软件,这样势必造成浪费。

2 解决的措施及思路

2.1 加强地勘单位内部管理

为使会计电算化高效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单位首先应根据本单位的工作需要,选择较为适用的财务软件并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其次,地质勘探行业专业性较强,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需要多方共同参与,而不是仅靠财务专业的孤军奋战,比如生产技术人员、预算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参与和配合,构建共同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网络财务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与会计电算化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实现数据共享与实时监控。

2.2 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树立财务管理理念

篇12

传统高校面向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出来的软件类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般企业不得不花6~12个月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何构建面向能力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校计算机软件类教育工作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面向能力需求建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尚未有很成功的经验。本文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四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保障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的四项举措。

一、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和高校对应用型转型的认识不断提高,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越来越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目前,不少高校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支撑培养目标,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1.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与产业能力需求脱节

传统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类人才设计开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不能较好地胜任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岗位,课程教学体系不能支撑软件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定位上,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基础扎实,轻视能力需求;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固封在传统教室、实验室上课实习,忽视与相关产业、企业的结合;在课程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占比过高,实践课程占比严重不足。

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传统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环节安排、教学方法、实践途径、评价机制、质量保障等与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行业能力要求、技术需求、组织形式、生产过程、质量标准等严重脱节。课程目标没有与岗位技术相关细分能力要求一致;课程内容陈旧,距离当前行业流行软件开发技术距离较远,更没有与生产标准相结合;实践途径、环节安排也很少与实际软件开发过程相结合;评价机制只注重验证性的个人实践结果正确与否,而不是生产性的团队项目测试是否通过。

3.支撑资源平台与专业教学需求脱节

培养应用型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支撑,需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需要有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需要有与软件生产对接的教学资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校外实践基地上,只注重把学生派到企业实习,没有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课程教学的机制,没有引入企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深层次需要,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的实习合作。

二、面向能力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针对产业需求和传统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理念。需求导向,是以产业、行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兼顾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能力核心,即课程体系的构建突出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即通盘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工学融合,是指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建设课程体系,把计算机软件产业当前生产实际的开发标准、组织形式、流行技术引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2.面向能力需求的“四对接”专业课程w系建设

(1)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全面创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梳理出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应具备三个核心能力,即“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与项目管理能力”。在剖析三项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三项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业务流程分析、软件开发、沟通与项目管理三个能力课程群。确定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衔接关系,课程中各知识点的串接,并设置课内实验、独立项目实训、企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从第一、二学年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第三学年综合应用课程到第四学年的行业相关岗位任职的职业素养课程,构建递进式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学分安排方面,大幅提高实践课时和学分。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加上毕业实习等学分占到总学分的40%以上,主要核心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5%以上。

(2)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深化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涵方法。从计算机软件行业岗位实际出发,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服务外包软件开发行业标准中的要求,将相关岗位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和技术标准细化,成为课程教学标准。学生通过“了解标准”“熟悉标准”到“使用标准”三个阶段的教学、训练和实践,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自觉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规范操作。

在教学中,根据典型软件岗位技术需求结合各课程要达到的细分能力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改革。对Java/Net开发工程师、UI设计、web前端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提炼,并通过优化课程教材与实践案例把这些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中,强调编码规范、编程习惯等基本职业规范。

(3)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着力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梳理专业课程,以岗位需求的细分能力为目标,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重构由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内实践、独设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项目实训、假期顶岗实践、专业毕业实习、就业岗位试用等紧密相连的八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校内与校外交替、学习与生产交融,实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综合、从实践到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递进式培养。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8门主要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或全部放在企业进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与软件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项目开发实例”以软件企业真实开发项目为案例项目,从合同签订、项目启动、设计开发到测试与验收,全程仿真模拟在企业实际操作,无缝对接软件开发实际生产过程。

(4)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基地联盟,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辅导报告、沙龙论坛以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设立学生创新研发资助项目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设立创业孵化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支持学生注册公司等形式推进学生创新创业.依托本专业产学研“软件研发中心”及教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机制,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为使教学项目更符合新兴信息产业软件发展方向,对接软件产业市场,选择基地联盟企业关注的、创业前景良好的开发类项目设立为创新创业资助和孵化项目。企业也将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设计和测试等环节直接放在学校,让学生以参加项目组研发和实践的形式参与其中。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设机制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支持平台

为支撑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与项目管理能力三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梳理专业课程体系所需要的实验、实践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东忠集团服务外包基地,全面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搭建校企融合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支持平台。

为了更好地取得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省计算机软件行业协会、省服务贸易协会、计算机软件企业等高管、专家和学校、专业领导、教授共同组成的学校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过程共管、互惠共赢、共享合作”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共同体――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联盟和实践基地联盟,以“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双赢三益”的新型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和企业实施人才培养。

2.依托“千百工程”共建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千人业师”“百业培师”的“千百工程”,建立一支跨越学科、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教学项目和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考核;学校教师担任企业项目经理、项目组成T和企业培训师,全程参与项目的研发、业务流程设计、员工培训等工作。团队教学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在校内外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采用团队合作授课、指导和考核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岗位试用阶段,采用企业分配岗位和真实项目,业师全权指导并考核、教师跟踪管理的模式。

3.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技术和能力需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分解课程知识点和技能需求,结合课程学习、实践的特点,构建基于课程案例资源与企业综合项目的“叶一枝一干”案例项目体系,实施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为“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每门专业核心课设计了10~20个案例资源,校企共同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企业提供、双方共同制作了用于综合项目实践课程的“人保会员管理系统”“地铁管理系统”等10个企业大型真实项目,包括各项目的计划书、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书等行业标准文档。在梳理知识、技能和案例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篇13

游戏软件专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创作基础与计算机专业素质,掌握游戏编导、策划、建模、编程技能和Flash、3D动画制作、J2ME手机游戏开发等技术,适应游戏制作、动画制作等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游戏设计行业特别需要这些人才具有跨行业知识整合的能力[1]。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但是我国现有的游戏软件开发人员知识体系不完整,这将影响我国游戏软件开发规模及游戏软件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需求[2]。

1先进国家的游戏教育现状

美国的个人计算机普及广泛、网络基础先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因为美国的游戏行业以计算机科学领域和专业理论的联系为基础,通过技术开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大部分教育机构把数学和物理有关的课程作为基本教学科目。

日本游戏产业以漫画、动画行业的专业技能和感情为背景,在游戏软件部分发展迅速,以半导体技术力量为基础,在游戏机市场位居世界第一。早期日本的游戏行业起源于娱乐室内用的游戏,是在电视游戏机市场上发展起来。这一过程,自然需要有与街机游戏、电视游戏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学院和专业学校为中心,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日本的游戏教育,首先是完全与行业内相关,其次是教以技术和内容为中心的Media Mix的文化。这种特性也体现在游戏行业专业人才教育方式的详细划分上,游戏教育分为游戏程序设计师、游戏制作人、角度设计师、图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剧本作家、音响作家等。因此,日本的游戏教育以娱乐行业的强项和专业技能为基础,旨在培养新一代娱乐行业的主力――街机游戏和电视游戏行业的新人才。

韩国游戏产业受日本街机游戏产业的影响,主要以娱乐机游戏为主,计算机游戏(PC Game)产业出现后开始有了以私立学院为中心的计算机游戏教育。但大部分教育不够灵活,没有把游戏行业内的专业技能充分教育过程中。根据1997年政府发展IT行业的政策,世界最高水平的网络基础结构得到加强,加入超高速通信网的人数剧增,受益于此,网络游戏迅猛发展。从学院起源的游戏教育也开始在大学里设立学科,目前与游戏相关的学科已经成为竞争率最高的热门学科。现在正在开始新的产学合作模型,吸收世界水平的网络游戏行业的专业技能,通过现场实习,让学生们当场可以把受教育的内容用于实践。

关于未来游戏行业的教育形态,应该是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很自然地加上行业专业技巧,通过这种过程,向培养毕业后能够发展自己国家游戏行业、具备技术上和理论上的能力的人才的方向发展[3]。

2 我国游戏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还处于游戏教育的初期阶段,还未形成有深度、成体系的教育模式。由于市场对游戏软件开发人才的大量需求,自2006年以来,许多学校设置游戏软件专业,有些高校还设置了游戏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但是游戏软件人才培养尚在探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

(1) 开发游戏软件的工程师需要有一定的应用领域背景,而许多游戏开发的工程师在学校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科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缺少系统的游戏设计工程的知识,导致项目的设计质量不高,尤其是游戏故事性、游戏性、文化性等比较弱;游戏设计项目管理能力较弱,导致无法在提高游戏品质的同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开发。

(2) 在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科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各学科领域,都有许多人从事游戏系统的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但是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不代表系统化的教学,也不能弥补没有系统化教学的缺陷,使得从事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训练出来的研究生仍然不具备关于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完整知识体系。

(3) 用计算机科学或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或是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游戏软件工程人才不合适。但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游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因为游戏软件这一新兴学科刚刚起步。研究成果非常分散、不系统。而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教材等的主体是针对某一单一学科的单一阐述。没有形成系统的、全局的、综合的教学参考。

(4) 现有高等教育重理论与技术的培养,缺少实践训练,尤其是缺少工程化、产业化的实践训练。而游戏软件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实践训练,学生几乎对理论与技术都很难理解,更难有能力动手开发。

(5) 现有教育体制非常缺乏职业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业的企业在规模、管理、竞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6) 课程体系不健全。如果课程设置只是将现有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拼凑在一起,那么是不可能成为体系的。

(7) 没有教材。教材是支撑课程体系的基础,作为一个专业必须有系统的教材,这些教材应将分散在各个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理论与技术进行梳理整合。

(8) 没有结合工程化、产业化的实践体系。设置该专业是由于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驱动的,那么就应该考虑市场需求的内涵,而不是重复已往以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

由于上述问题,目前的游戏软件专业设置距高等教育的真正系统化培养还有很大距离,而且,若不解决上述问题,该专业也将会变成一种伪培训教育,最终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单一、缺乏综合设计能力,从而使我国游戏软件行业始终在低水平停滞不前。

3游戏软件人才需求

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与国外的游戏制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游戏软件设计人才能力不足。

按照有关机构对较大规模的游戏企业调查结果,游戏开发人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企划类:制作人(Producer)、企划设计人员(Designer)、剧本编写人员(Writer)。

(2) 程式设计类:程式员(Programmer)、程序测试员(Tester)。

(3) 美术类:美工(Artist)、动画设计(Animator)、音乐设计(Musician)。

网络游戏的企划人才最为缺乏,而且这类人才也是很难通过专业培训培养出来的。

4游戏软件人才能力素质构成

游戏软件人才能力素质应该模型包括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和工程能力三个方面。

(1) 职业素质: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专业人才。企业选拔人才、考核人才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德排在首位。因此,职业素质的培训应是培养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的基础,主要培训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并为学生介绍如何规划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

(2) 知识结构:游戏软件专业融合了企划、程式、美术等多种学科及技术,游戏软件的开发同样要经历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各个过程,因此游戏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除了系统学习游戏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项目管理等知识,硬件知识、应用域专业知识、游戏软件的开发技术与工具也都需要了解,但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于是,对硬件、应用领域专业基础、开发技术与工具的知识点、范围与深度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3) 工程能力:对于游戏软件工程人才而言,工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去创建一个实际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学习新的开发平台与工具,需要有软件、硬件的集成能力,也需要过程控制、项目管理的能力。

5游戏软件专业课程设置

我们确定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五层。

(1) 通识教育类(公共基础课):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导论、政治、英语、数学等。

(2) 程序设计类:基本上是所有软件专业人才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

(3) 企划类: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游戏制作人、企划、剧本编写等人才。

(4) 美工设计类:为培养学生对游戏美工进行设计而开设的课程,包括艺术概论、3D动画基础、色彩学、平面设计基础、Flas制作、Flash游戏制作、Maya、Photoshop等。

(5) 游戏设计专业课:J2ME手机游戏开发技术、游戏建模技术、游戏场景角色合成制作、角色设计等。

(6) 实践类:通过专家讲座、工程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整个学习过程由实践贯穿始终,工程实践、企业实习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团队逐步强化训练。

6必须强化实验与实践

培养游戏软件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多种实践模式、通过专业的实验室、企业合作、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等多方位的努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游戏软件工程师。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实践模式相结合的方式[5]。

(1) 任务驱动式教学: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布置有一定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游戏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并独立完成应用设计[6]。

(2) 课程实验:每门课程都有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与作业掌握所学内容[7]。

(3) 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完成相对完整的小型项目实践,掌握所学课程的全部内容,达到融会贯通。

(4) 游戏开发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企业精英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与前沿,了解就业形势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生与企业精英的直接对话与接触,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更好地为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就业服务。

(5) 学年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相对大型综合项目的设计,考核学生的知识点与能力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模拟企业的管理体系,训练学生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学习创新的能力。

(6) 企业实习:我校游戏软件设计专业学生将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我校与国内多家知名游戏设计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由企业委派行业精英到我校授课,企业在研项目部份内容由学生完成。学生本科最后一年的学业将在企业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亲自参加企业项目制作[8]。

7结语

我们在游戏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尽可能对硬件、软件、技术平台、美工、企划以及相关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训练[9]。但是由于我国游戏软件行业起步较晚,要想真正做到高等学位教育的真正系统化、科学化,还需要从事本领域研究与教学的工作人员共同长期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边晓春. 发展中国游戏软件产业的思考[J]. 多媒体世界,1997(9):41.

[2] 何保建. 对发展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04(7):48-49.

[3] 罗祥远. 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5-58.

[4] 康一梅. 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8):56-59.

[5] 何志强,崔新会.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97-199.

[6] 赵韩强,赵树凯,王小娟,等. 研究教学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9(2):14-18.

[7] 王志平,张毅,童华,等. 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6):102-104

[8] 于延,王建华. 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8):47-49.

[9] 朱文哲. 从客观地认识电脑游戏谈电脑游戏教育的重要性[J]. 计算机教育,2009(6):99-100.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Talent Model of Game Software Majors

YU Yan, WANG Jia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