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保产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保产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保产业发展

篇1

1.2环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环保产业包括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低公害产品生产五个方面。从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各所其占比例悬殊。据统计,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中,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55%,环保设备产值占30%,环保技术服务占10%,低公害产品开发产值占4%,自然生态保护收入仅占1%。可以看出,后三项所占的比例过小,其中环保技术服务的份额过小也说明环保科研技术未能和工矿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有机构的结合到一起。

1.3环保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品单调

从环保产业的发展史上看,环保企业的建立,投资少,规模小,较分散,多为自发转型而来。虽经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仍然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真正在全国叫的响的企业和环保产品不多,具备成套设备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从环保产品发展的种类上看,我国的环保产业大部分集中在粉尘、污水两大领域的技术开发、设备生产上,而两者的应用条件受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能力约束,也受到市政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制约,于是“竞争激烈,生意难做”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1.4环保产业的培育、宣传力度不够

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许多环保产业人士所认同,但较多的环保部门和环保企业侧重在环保展览会上对产品的宣传,而在全国各地开展有声有势和持续性较长的环保宣传系列活动较少。环保宣传未形成气候,各级领导未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群众没能发动起来,舆论导向力度不够,环保产业市场就不会培育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前进的速度势必减缓。

1.5其他因素阻碍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1.5.1环保产业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状态。许多污染企业上治理项目多是一种被迫行为,业主在选择承接治理项目单位时的心态也是特殊的,这种消费心态也使得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1.5.2受以罚代治政策弹性的影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进行罚款是理所当然的,是我国环保法规正确性的体现。但是有些单位却利用了法规的弹性作为护身符,宁交罚款而不愿投入治理。这样,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治,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得不到开发。

1.5.3还有一些不规范的非经济、技术、价值因素影响着环保产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2.解决环保产业存在问题的探讨

现实的环保产业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环保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应对入世后国外环保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对此环保人必须有清楚的估计和认识,认清自己,看清形势,通力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2.1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行业体系

实行行业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环保产业的行业体系,不成体系,行业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需要按环保产业协会的建立宗旨及组成机制,完善基层产业,建立从上至下、步调统一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管理体系。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维护职业道德,树立行业新风,始终保持协会的社会团体性质。正确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达到强化行业管理的目的。

2.2环保企业要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技术产品结构,以科技为依托,质量为后盾,解决好开发与经营的关系

我国的环保企业要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产品开发,抓好质量,在研究市场的同时,去引导用户消费。环保企业开发产品不应盲目,更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去搞,而是将眼光放在更高层次,放在尚未开发的处女市场更有意义。环保企业要从科研上主动出击到市场第一线去寻找课题,解答难题,从设计上善于总结,不断优化工程设计,为市场提供科技精品,使自己的技术全面化、产品多元化。此外企业还应努力去开发如环保技术服务等环保产业市场,使整体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3打好宣传仗,实施培育环保产业市场的长远战略

环保企业要善于运用展览、展示、展销、售后服务、技术讲座、BOT操作等现代化市场动手段和电视、报刊、广播、图文广告、等现代传播方式,塑造环保形象推广产品成果。我国的环保企业原理惯用“唯我独尊,天下第一”之类的自吹自擂宣传,从而忽视有政府组织的社会性宣传活动,实际上,只有组织有声势的轰轰烈烈的社会宣传活动,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市场才能真正得到培育。群众的环保意识曾强了,一旦发现污染立即投诉,就会形成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把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

2.4环保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当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正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4.1国家实施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的机遇

世纪末的“一控双达标”行动是国家实施的限期治理的措施之一,它给环保企业带来了一定效益。限期治理及长效管理是法治,能真正解决保护环境的实质,体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成就,同时也给环保企业增加了用武之地。新晨

2.4.2加快城市化进程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要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加强城市噪音和光电污染管理;倡导清洁生产;推行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所有这些均需投入大量资金,无疑将刺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2.4.3抓住与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接轨的机遇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环保产业的发展应该利大于弊。首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的营销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产业层次,加快外向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其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努力实现世界资源最优的使用、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组织允许各成员国为了环境保护而对本国的企业进行补贴,环境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处理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均被视为重要目标,ISO14000被益为能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因此,环保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环保人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篇2

这样的产业,已引起社会上投资者的大量关注。根据东方证券的软件,可以把它们归类为PM2.5企业,新能源,太阳能,页岩气,煤层气,地热,核能,低碳概念,智能电网,新能源车,锂电池,环保概念等12大类。当然可能还有遗留,但目前重要的节能环保企业基本上均包含在内了。他们的数量有几百个,我们只能从现价(截至8月31日收盘价),市盈率,市净率,流通市值,总市值(单位+09表示10亿元,+10表示100亿元,+11表示1千亿元,+12表示1万亿元)等基本数据入手,再看他们的具体资料来进行分析,缺资料的不要。(附录是12大产业的企业数据)

按国务院的要求,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由于是产业升级换代,采用高新技术,所以我们假设企业的利润是总产值的10%-20%,也即4500亿到9000亿元,净利润是5%-10%,即2250亿到4500亿元。这提供了另一个寻找好企业的方向。

经过筛选,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应当选总市值在10-80亿元,流通市值不超过50亿元,除非全流通,市盈率在15-25,市净率5倍以内,现价在10元以内的。此外,要有独特的核心产品和高新技术。大型企业市盈率必须在10以内,市净率在2以内。

当然,这2个表格是动态的,如果某企业发展了新技术,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净利润快速增长,自然它的市盈率会快速下降,会进入我们的视线,否则表格中的企业也会迅速被淘汰。此外,投资者必须查它们的资料,要净利润的增长大于30%以上的企业较为合适,然后再进行比较,挑更高的。企业还必须每年有较好的分配,不断送股或转增股本。本来有个企业002081金螳螂,做室内装潢,节能环保,净利润快速增长,完全符合要求,5年涨了6倍。但可惜近期公司董事长被公安传唤,机构发疯抛盘,股价暴跌。所以对企业内部的经营外变化也要高度关注。

篇3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新晨

篇4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借由国内外对于环保产业范畴的界定,进行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国际上对于环保产业的范畴界定,已扩及包含能资源等项目的广义上的定义,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推动,因环保产业所涉及的主管机关甚多,其相关法源及政策,亦相显得分散,此现况将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尚无一致性的范畴界定,相对亦缺乏客观的环保产业的产值、人力等统计资料,仅能由环保设备及其零件出口值,得知小部份产值现况资料,而环保支出统计,亦可显示环保市场的需求,惟我国环保支出的统计方式及资料,与实际上仍有落差。目前仅能由每年度环境工程及相关系所毕业人数,得知基本产业人力的供给量。此外,借由企业及政府环保公共工程的下水道建设的案例分析,可得知环保产业与企业、政府间的供需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契机。

但是环保产业于推动上,最终需依赖产业资讯平台的建立与整合,以提供政府于立法、施政以及环保产业于发展策略上的参考,然环保产业工作的推动,其性质为跨领域亦为跨部门的属性,故提升平台的层级,有利于统筹各部会的分工,借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的检讨与分析

环保产业对于法规的制定及政策的施行深具敏感性,而法规对于环保产业则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法规及政策的导向都将牵动并影响环保产业的发展,故于推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更应将其相关的法规及其所推动的政策依据环保产业现况结构及经济发展情势作一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以建议政府于法规及政策上的调整,使其更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主管机关依其权责分层依法行政,导致权责分散,且整体统筹的功能性薄弱,而环保产业是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其各相关行政主管机关依各专业拟定出,各该领域的法规及产业发展政策,然却导致相关资料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的情形。

环保产业为一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各产业间的关连性高,如能建置一统筹资讯平台,借由平台上的专业人员对环保相关法源及政策、国内外环保市场分析等相关研究,将可更有效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资源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为具前瞻性及技术创新性的产业,亦符合未来环保潮流的趋势,政府应加强着眼于此等产业的相关法规增定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研拟,由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引领出相关产业并强化的。

政府的污水下水道、自来水系统及管网建设、废水回收等公共工程建设,对于相关使用设备、器材等硬体设施,应优先采用国内产品,并得优先采购具环保标章的环保产品,以利扩大内需进而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各政府行政主管机关于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作为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有所帮助。然而我国现况的情形为各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各有其推动权责机关,如相关主管机关,其虽系针对各自的专业及行政功能上,对环保相关事项进行立法及施政推动,惟环保相关的产业是否能直接受惠及接受辅导,以及产业该如何执行?未来如何因应政府诸多法源及政策,用以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市场的布局策略。针对上述,政府应建置一产业资讯平台,将国内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推动事项逐一纳入分析,且借由平台内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及研究分析,用以建议环保产业于发展上的方向及因应国内外趋势,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接受政府适当的补助与辅导。

3 环保产业发展要提升资源再生产业竞争力

为促使资源化产业不断成长,并提升业者妥善清理工业废弃物的能力,期使废弃物能以更妥适的方式获得处理,使能减轻环境的负荷,借以创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筹并顾的优质产业环境,主要内容要项如下所示:

掌握资源再生产业市场资讯及健全法令制度。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分析;调和资源再生相关法令;研修订资源再生产品规范或规格及国家标准草案

强化产业运作规范及管理。办理再利用许可审查;维护资源回收再利用资讯管理系统及相关资料更新;针对个案再利用工厂进行查核及追踪辅导;办理公告事业废弃物种类的再利用机构查核、追踪辅导;办理个通案再利用机构及审查委员座谈会;办理再生产品制造厂商评鉴。

协助产业再生技术研发与提升。做好研发平台强化与推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再利用技术建立。

推动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辅导特定产业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

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构资源再生对温室气体减量效益评估模式;强化网络资讯及提供技术咨询辅导;工业废弃物清理作业辅导。

篇5

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依托国家和省上布局的一批大型环保产业,特别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紧紧围绕能源、化工、机电、果品等领域产业,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年底,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40余家,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其中年实现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

二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彬长旬能源开发、礼泉县废旧资源再生、渭城区能化产业为载体的相关环保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产业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风润新能源、彩虹光伏、绿源地热,以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彬长集团、星光养殖、清渭中水,以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的203研究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依托煤炭开发、煤电生产、水泥生产及农业生产等产业形成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业快速发展,规模和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部分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从业领域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从事资源回收利用,涉及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由先进技术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能力还不强,“产、学、研”脱节。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要素供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不广,难以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科研等配套服务方面主要依托西安和其它城市,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滞后。

(三)面临机遇

一是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

四是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立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各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废物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力争培育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1家以上;有10家年产值在5—15亿元的骨干企业,有20家产值在0.5—5亿元的重点企业;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发展重点

(一)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1、低碳节能技术。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的产品和技术,使太阳能利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太阳能、LED光源、节水(含雨水)设施、节能墙材、低排量汽车、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示范小区、酒店、商厦、办公楼、工厂、学校、街道等。

2、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小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和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兴平市星光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沼气应用模式;开展渭河电厂等煤电企业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水煤浆、粉煤等高效节能燃烧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展冀东、声威等水泥生产企业余热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做好兴化集团氨法脱硫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3、环保产品应用。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取得生态产品、节能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资质认证,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获得环保资质认证的产品。

(二)环保产品生产

1、污染防治设备。依托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借助西安和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和净化、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控仪器仪表、应急处置与防护物品等设备制造产业。

2、新型环保材料。依托长庆石化、蓝德环保等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载体填料、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防治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燃油增效净化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3、节能和清洁生产装备。鼓励发展大型国产化洁净、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加快CFC(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替代产品、低噪声设备和各种低排放、低公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工业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研发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大力推广洁净燃烧技术,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依托我市多晶硅、光伏玻璃、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打造我市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链。

(三)资源综合利用

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依托彬长旬能化基地,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处置技术,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加快实施地热采暖废水回注地下和再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以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依托,建设营运好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加快发展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建设市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礼泉县生物质能发电、富亿农金土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环保服务

依托西咸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支持核工业203所、中医学院、环境监测站、环保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及中省驻咸机构开展环保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努力提高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服务、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集科研、融资、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四、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实施我市“1352”环保产业振兴计划,促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即: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构筑三个产业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实现两大突破。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我市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三大产业基地

1、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产业基地。以礼泉县资源再生产业园为载体,实施一批危险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废旧轮胎、废弃油品、废旧车辆等综合处理处置项目,以及重金属吸附材料、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等项目,总投资约40.5亿元。

2、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基地。以彬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实施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电企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化工废物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等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为载体,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硅材料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上下游相关延伸产品生产,总投资约78.5亿元。

(三)打造五大产业链

1、废水处理产业链:以市区各污水处理厂、中水净化厂为基础,做好对各县及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加快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对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本地企业生产污水处理添加剂、处理设备、生物菌苗等。

2、生物质能产业链:以农村秸秆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沼气生态应用等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积极引进专业化处理技术,对全市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多晶硅、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为基础,延伸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构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

4、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煤电企业的脱硫石膏、粉煤灰以及拆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以彬长矿区的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开发、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以及大型水泥企业的余热发电为基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我市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5、环保服务产业链:以我市现有科研院所、相关协会、专业公司为基础,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科技、环境信息、项目融资、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等为主要内容,构筑专业化、市场化、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实现两大突破

1、实现全市环保产业由分散到集聚,由小规模、低层次到不断做大做强;

2、力争全市环保产业有若干领域或产业链进入全省和全国先进行列,并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环保局定期组织,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参与的市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交流合作和有关咨询;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我市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并对中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培训等。环保产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由市政府协调解决。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为环保产业项目做好用地保障,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缴纳土地使用税。进一步落实好脱硫电价、垃圾生物质能发电政策。及时制订环保产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推进环保产业聚集区建设。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2-0064-06

一、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和各种法律法规体系。环保产业是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环保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特别的意义: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环保产业是促进产业生态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一)国外环保产业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环境产业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施节能清洁生产,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力争形成自己的环保产业优势。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有力扶持。为体现环保的时代特征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积极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舆论导向、资金保障、内外政策协调,为大力发展本国的环保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保罗・R・伯特尼(2004)从以下角度:基与市场的政策工具、全球气候政策、危险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政策、固体废弃物政策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进行阐述,既反映了美国环境政策的现状,也体现了对现行政策分析方法的最新成果。

Grant Ferrier(1998)分析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时认为,环保产业的外部动力因素主要有:(1)法律、法规的驱动;(2)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企业的支付能力;(3)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手段。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主要的动力因素是(1)和(2);在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产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因素是(3)和(2)。

日本人仲上健一教授(2002)认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实施有效的环境对策。因此实施彻底的环境管制,对企业实行同环境对策有关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充实环保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如同日本在解决产业公害问题上所经历过的一样,中国应通过开发、转移与环境和节省能源有关的环保技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这不仅可以为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为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间合作做出贡献。

(二)国内环保产业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的研究多数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方法。魏礼群(2006)针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呼吁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郑玉歆(2003)围绕如何把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决策的主题,就如何为决策提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徐嵩龄(2000)概述了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的特征及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等,提出:就国民经济对环境产业的影响而言,首先,环境产业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的负环境外部性的一种响应;其次,环境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需以整个经济系统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为条件的。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史表明,环境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的技术档次。

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各位学者都各有所长。张世秋、王仲成、安树民(2000)从一个产业得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四个重要条件:市场需求、制度安排、科技创新、知识积累,分析了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质。首先,从环保产业所具有的产业共性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市场经济中环保产业的市场容量问题。其次,从环保产业所具有的个性来看,环保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产业,由于市场和制度失灵现象的存在,导致其难于市场化,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质。李纪武(2002)提出由环境因素、政府作为、环保产业发展3个基本部分组成的环保产业发展的三维理论模型。阎兆万(2007)认为环保产业要以环境技术为基础,同时,环境技术又要通过环保产业来应用于产业环保化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创新。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根本上取决于环保产业市场的开发潜力。

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已认识到环境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看到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其经济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环保产业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达国家对环保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市场完善,国内更多注重对环境政策的宏观探讨,建议加强对如何优化环保产业结构,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形成真正的社会需求方面多做探讨。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洁净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已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共同开展的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境保护产业从业单位约1.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合理

根据有关调查,在2005,我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规模经济单位7954个,占环保

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8.4%;1500万-5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899个,占环保企事业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大规模经济单位1770个,仅占环保企事业总数的15.3%。而且,在整个环保产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山东、广东、辽宁、湖南等省的年收入总额在100亿-200亿元之间,浙江、江苏两省年收入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2、环保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环保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求符合千差万别的消费者偏好,而且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虽然我国环保企业较多,但是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特别是环保产业多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环保工程承包、自然保护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牛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使得环保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3、环保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方面制约因素,环境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很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低下。此外,我国的信息咨询服务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我国环境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弱

虽然不少环保企业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设计队伍,但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且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差距最为明显。其原因是,环保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环境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环保市场监督不力,不正常竞争导致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挫伤了企业的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环境技术监督制度不健全,环境技术标准化和环境工程技术队伍还跟不上环境产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结果是我国大部分机器设备和核心技术依赖国际进口,无法取得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在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贯彻,外国企业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我国本已未发展完善的环保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5、环保产业融资渠道狭窄、投资供给不足,投资主体依赖于政府,而各级政府财力又有限,企业投资规模明显偏低。按照国际经验,当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才有所改善。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

6、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不健全

(1)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这16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2)虽然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政策体系,但不完备,缺乏环保产业政策的规划蓝图。重要的宏观管理政策,如环保产业政策、环保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环境服务的政策等,目前尚未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发展滞后,使整个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条在制度、政策方面就在欠缺,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

(3)环保产业的经济政策仍较薄弱。如表1所示,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繁多,但实际奏效的政策并不多,而且相关的配套政策未适时建立,再加上环境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及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完善。

(二)未来环保市场的规模预测

过去被视为公益事业的环境保护,今天已变成一座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富矿。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已与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领域。另据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发达国家过去10年发展最快的有两个经济领域: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据统计,1992年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2500亿美元,2001年已增至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8%,远远超过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国外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环保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可达1.8万亿美元,环保已成举世瞩目的“前景产业”。

未来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未来20年经济发展将对于资源供给、城市环境、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有可能达到14.3-14.9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将由2000年的4.5亿增加到8亿人左右,人口密度将由2000年的131人/km2增加到148-155人/km2。我国人均主要自然资源占有量将呈下降趋势:人均水资源将由2000年的2220m3/人下降到1965-1886m3/人,人均耕地资源将由2000年的1.12亩/人降到0.99-0.95亩/人。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到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221亿吨/年增加到500亿吨/年,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1.21亿吨/年增加至3.6亿吨/年;二氧化硫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2571万吨上升到3073万吨;氮氧化物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1880万吨上升到2668万吨,烟尘的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11883万吨上升到17691万吨。目前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意味着环保产业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2005年,环保产业的产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约5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950亿元,环境服务营销额约500亿元。

“十五”以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攀升,到2010年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500亿元左右。

根据《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进行预测分析:

首先,水污染预测部分选取的是全国用水量的需求预测以及全国用水量的需求预测以及全国废水治理投资预测,如表2、表3所示。

其次,大气污染预测部分选用的是二氧化硫产生量的预测,如表4所示。

最后,固体废物预测部分选用的是固体的生产量预测,如表5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环保产业任重道远,它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拓展。

三、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及建议

环保产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具有不同的特点:公益性、被动需求性、政策引导性,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里所说的政府力量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环保产业发展。正确的经济政策能够对环保产业具有保障、调控、刺激的作用,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实现有章可循,维护市场秩序。尽快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例如《环境产业法》等对环保设施的经营者应规定相应的资质条件;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同时,应明确环保设施经营者所能享有的优先待遇以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权。调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环保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团结合作,首先保障其法律依据,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让环保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要按市场需求,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改变“急需的产品短缺,不需的产品过剩”的现状。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杠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2、强化产权约束,建立责任制度,健全环境产权制度。我们目前环境产权立法尚不健全,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大,供需严重失衡,急需相应的产权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环境产权主要有排污权和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我国虽然普遍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却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早日实现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排污许可证可转让。明确环保产业的产品质量责任、违约责任以及侵权责任,全方位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环保产品中的共用品具有社会效益,能直接减少重大环境损失,财政应为具有共用品性质的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产品提供所得税、增值税、进出口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开征环境保护税,根据“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等公共品的收费标准;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保财政债券等,支持财政投资及其他非财政投资。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税改革、征收环境税、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政府对环保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环保产品生产、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给予优惠;财政税务部门也将在财政投入、税收、扩大资金渠道方面给予优惠。

4、建立环保投资主体,投、融资方式及资金形式多元化和社会化体制,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政府应继续发挥作为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投、融资方式包括政府投资、政府贷款、商业银行贷款、BOT等多种模式,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更多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以吸引民间投资者,同时扩大引进国外资金的力度和领域,国外长期优惠贷款主要安排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并向西部地区倾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环保专项贷款,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国际间合作贷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建立环保投融资政策体系。我国正在建立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市场化、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环保收费、税收、金融、财政、融资进出口等。将国家财政的环境投资转变成补、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投资的助推剂;对环境产业中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对于征收费用标准较低的地区,低于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的部分由政府实行补贴;可以考虑将项目周围的土地开发权或者其他相关项目交给项目投资者,以作补偿(如将城市供水和污水建设一体化等);当提高税费征收标准的政策与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承受能力产生矛盾时,可实行先征后返,由当地政府向弱势群体发放一定比例的税费补贴,以保证社会安定。

6、合理确定环保产业投资回报率,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首先,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其次,各级政府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条件和建设要求,保证建设项目建成后能正常运行,避免造成处理能力的不足或浪费,影响投资的经济效益和回收周期。再次,建设项目立项时,必须同时确定投资回收渠道和方法。

篇7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篇8

一 政府是环保产业的导向者

政府作为环保产业的导向者的职责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环境立法执法和政府的政策手段运用两个方面。通过政府的环境立法执法工作,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又通过政府的政策手段运用,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1.政府的环境立法执法

第一,立法方面。我国应借鉴环保产业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针对我国环境保护以及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推动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从而保证执法依据更明确,执法行为更规范,执法结果更准确,执法效率更高。

第二,执法方面。我国现实中的环境执法体系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虽然中央政府出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考虑热衷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但作为中央政府地方人的地方各级政府由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并不一定热衷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环境执法方面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委托人”问题,地方政府为了单纯经济利益的考虑从而保护那些不利于环境的利益群体,为环境执法添加障碍。所以说,形成我国自上而下的环境执法的垂直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垂直的环境执法体系能够尽量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预,从而有效地实现中央政府的法规意图,提高执法效率。另外也要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从而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政府的政策手段运用

作为环保产业的导向者,政府的政策手段的运用同样非常重要。政府可以运用价格、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手段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予以引导和调控。

改革费用观念,推进环境价格改革。原来的“谁污染谁治理”的观念在操作上存在固有缺陷,不能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同时也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建立“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更契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真正引入“污染者负担、受益者(使用者)付费”的收费制度,才能形成对环境资源使用者的成本约束机制,才能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及环境的外部性,很好地起到激励企业治理污染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污染治理产品、技术服务市场的扩展,将环境资源使用者的被动需求转化为主动需求从而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产业融资渠道。环保产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客观上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来解决环保产业对资金的需要问题俨然是不现实的,政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来拓宽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从政策上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环保产业的借贷行为进行扶持,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要对环保产业中某些不易赢利或赢利甚微的行业予以银行贷款贴息;另一方面,政府引导组建环保产业基金等分散投资风险,提高盈利可能,从而达到吸引投资者投资环保产业的目的。另外,政府也可以为环保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创造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

二 政府是环保产业的监督者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监督,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作为环保产业监督者的政府首先要明晰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事权;其次对环保产业的行业内部行为及外部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最后政府监督还要结合社会公众的监督,发挥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

作为“国家资产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政府尤其要明晰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事权,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事权: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属于政府的环境事权,由政府承担并组织实施;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环境风险属于企业的环境事权,由企业承担并纳入其成本约束;个人依据“使用者付费原则”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产业和服务;另外在市场成熟和主体合格的情况下,可以将政府对公共环境建设与运营的环境事权进行转移以纳入市场化操作。可以说,政府对环境事权的明晰是政府实现环保产业监督者职责的重要一步,它是政府监督环保产业发展的起点。

政府要对环保产业的行业内部行为监督,加大行业内部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欺骗行为、地方保护行为和行业垄断行为,给予制约和查处,使得劣质高价或劣质低价产品因失去竞争力而退出市场,从而推动建立开放、统一、平等的环保产业市场。另外政府还要对与环保产业发展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例如建立环保产业行业管理规范,促使环保产业管理部门自身的行为得到有效地约束,保证环保产业监管公正、公平和公开,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为环保产业监督者的政府,同样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监督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社会公众依据“使用者付费原则”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产品或服务,应充分享有和发挥自己的环境事权的作用。由此,政府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建立长效有序的监督机制,例如可以采取举报有奖制度、开通公众与相关部门的电话等,从而推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由于个体力量的弱小以及公众中普遍的“搭便车”心理,有必要建立起地方性的群众组织来壮大环保力量,对任何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监督。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其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显,而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行径直接影响其形象和声誉,所以通过互联网、报纸等舆论媒体,可以形成对企业的环境资源利用行为的有效督促。

三 政府是环保产业的服务者

政府作为环保产业发展的服务者,其作用反映在方方面面。首先,政府为环保产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服务,推动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其次,政府为环保产业的结构转换提供服务,提高环保产业集中度,实现环保产业的经济规模化;最后,政府为环保产业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提供服务,推动环保产业走上自我监督、自我实现的良性道路。

1.加强技术服务,推动科技创新

环保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征,其产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技术水平,环境技术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环境技术的薄弱将极大制约环保产业的发展。所以说为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应提高对环境技术研究开发的服务水平。一般说来,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为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

一是政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促进环保企业自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效益转变的渠道,切实维护进行科技发明、发现和创新的环保企业或组织的利益,从而真正使得环保企业自发形成成为环境技术创新主体的需要,从而加大科研资金开展环保生产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改变资源利用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二是政府利用国外市场,为本国环保产业引入外国先进环境技术提供服务。与世界上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虽然通过自身努力进行环境技术的创新是根本,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外部市场的运用,应该积极引入外国先进的环境技术并消化吸收进行再创造。

三是政府应该协调“产、学、研”三者的关系,为三者的合作提供服务。一直以来,环保产业过程中的“产、学、研”相分离的情况普遍存在。一方面,由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发的环境技术等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使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缺乏动力和物质积累;另一方面,产业和环保企业本身在开发技术和进行科技创新上不具有优势,致使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在低层次徘徊,所以政府应协调三者关系,为“产、学、研”的沟通协作提供服务。例如,可以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方式组建环保产业技术中心,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环保企业分别以土地、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入股,技术中心可以面向市场承接国家、各级政府或企业的环境技术开发研究项目。

2.优化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效应

我国的环保产业中的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组织程度低、技术开发能力薄弱、效益低下,少数规模较大的环保企业又多有行政隶属,结构相对松散。为促使我国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政府有必要优化环保产业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当地培育环保产业集团,实现环保产业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对规模较大的环保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为大企业间的改组、联合和兼并提供政策服务,从而推动一批竞争力强的环保大企业和环保企业集团的成长;另一方面,政府不能忽视中小环保企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广大中小环保企业进入环保大企业生产链环,形成大中小型环保企业之间形成合理分工、有效协作的新型产业关联进行服务。通过政府对环保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服务,从而构造出我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环保产业的产业组织构架。另外,政府要调控好环保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门槛,根据环保产业技术资金技术密集的特征,适当提高进入门槛以防止环保产业的过度竞争,又适当降低退出门槛使得一部分过剩企业能够顺利退出市场。政府通过培育大型环保企业和环保企业集团,从而促进生产集中和市场集中,最终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3.扶持行业协会,推动行业自律

环保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大,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紧密,是一个广泛渗透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跨部门、跨领域的产业。正是由于环保产业关联性大的特点,环保企业的隶属关系比较复杂,针对环保产业的主管部门并不明确。这种情况使得环保产业在发展中,其行业管理显得比其它行业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机制的逐渐完善,政府也应积极转变职能,扶持并引导行业协会逐渐成为环保产业的行业管理主体,使得行业协会担负起引领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责任,成为有效联结政府和产业(企业)、企业与企业、环保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纽带和桥梁。在法律和现实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为行业协会的运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协助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自律运行机制,使得行业协会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一方面完善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真正地推动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健康、持续、稳定的大道上高歌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

篇9

篇10

佛山环司将立足佛山,面向华南,以“打造成为国家骨干环境综合服务商”为愿景,力争建设成为将投资、建设、运营、技术、研发、咨询服务融为一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环保公司。

该公司由佛山市水业集团负责组建。佛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佛山环司的资产和行政管理,佛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主管。

据介绍,今后该公司将对佛山的环保产业发挥战略引导、资金撬动、创新孵化的作用,承担长期性、复杂性、应急性的重大环境政策研究和跨区域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等任务,致力于佛山重大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检测、“互联网+监测”、排污权交易、环保展览等相关服务。

计划:

近期将打造“四个一”平台

“我们公司近期将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建筑余泥处理、农村污水处理、‘互联网+监测’等多个环保项目,并积极打造‘一院、一会、一基金、一中心’四个平台。”佛山环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一院”为环境研究院,重点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合作,带动佛山本土化环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一会”为环境博览会,协助政府为企业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助推本土企业的升级转型;“一基金”为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佛山环保产业生态环境和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一中心”为排污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交易服务,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活跃发展。

意义:

推动佛山环保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山正在积极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目前,佛山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水、气、土方面的污染治理也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服务,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预计今后30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环保产业将有力促进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据透露,佛山环司的组建,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有效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形成规模效应,撬动和引进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有效解决单靠财政投入环境治理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有利于强化区域统筹,打破以单个片区为单位的治理模式,采取打捆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形成科学系统的治污体系;有利于通过企业化运作的灵活机制,为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科学、专业的意见建议,为本土企业提供持续优质的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有利于充分利用佛山的制造业优势和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通过搭建产业促进平台,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来佛山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Links

篇11

引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世界各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作为资源大省,甘肃省必须把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环境的压力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搞清楚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能进一步了解产业发展的瓶颈,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一、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甘肃省着重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力度,主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节能环保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发展成效

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90亿元,达到15.2%年均增速。据不完全统计,节能环保型企业达到1 700余户,5家上市公司,超过34万的产业从业人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从2010年63.9亿元增加到2013年176.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0.23%,占GDP的比重更是从1.55增加到2.81,高于同期全国水平。拥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具有从事节能环保领域研发能力和较好研究积累的高校院所;截至2013年,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已获授权专利3 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0余项,在节水调控关键技术、水处理设备、废热锅炉及余热回收设备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存在的问题

节能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主要是由国家的政策指导发展起来的,属于非主动式发展,产业规划缺乏前瞻性,政策依赖性也比较强;虽然节能环保型企业数量居多,但是缺乏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地区发展不平衡,78%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分布在兰州地区,甘肃其他地区屈指可数,导致当地企业所需的环保设备和环保材料需向外地采购,这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速适当,可持续性强,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相适应。经济增速下降就导致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就会降低。另外,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经济增速的减缓,政府的财政收入预算减少,这些又会导致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相对减少。甘肃的产业链处在比较低端的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这就对节能环保产业提出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选择和变量选择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是把反映总体某些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在多个变量相关数据组成的矩阵的基础上进行运算的,整个过程都牵涉到矩阵、数组的运算,而MATLAB软件是一款以矩阵为基本数据单位的数值分析软件,其中蕴含的函数可以直接或组合调用。相比其他统计软件如SPSS、EVIEWS等,同等条件下降低研究难度,简化运算,方便使用者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模型。

一个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主客观分析后,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甘肃节能环保产业特性,本文选取14个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分别是人均GDP、R&D经费支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最终消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设为X1到X14。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例如财政支出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环保普及率等,基于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故不予考虑。

(二)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采用1995―2013年甘肃以上变量的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运用MATLAB进行主成分分析时,调用Corrcoef函数计算向量相关系数矩阵。

求解主成分:主成分的方程贡献率实际上代表主成分对样本信息变化反应程度的大小,方程贡献率越大,该主成分所反应的统计信息就越多。当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时,可以认定这几个主成分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所反映的信息。调用MATLAB中的Pcacov函数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求解主成分,结果(见表1)。

计算主成分载荷矩阵。第k个主成分Zk与原始变量Xi的相关系数R(Zk,Xi)被称为第k个主成分在第i个指标上的载荷量,反映原始指标数据与主成分关系的密切程度,这个相关系数矩阵被称为载荷矩阵(见表2),计算公式为:

Kij=eij(i,j=1,2,…n),

(三)结果分析

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0%以上,根据确定主成分的一般原则:特征值大于等于1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提取前3个主成分。

第一主成分中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量等指标外,因子载荷绝对值较大,代表经济综合因素。第二主成分中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等指标的因子载荷绝对值较大,成为第二主成分的主要影响指标,代表了投资指数因素。第三主成分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量等指标的因子载荷绝对值较大,代表了环境指数因素。考虑到甘肃节能环保产业是被动式发展模式,经济综合因素中选取人均GDP和财政预算支出代表,投资指数因素中选取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境指数因素中选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作为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1995―2013年的14个自变量的相关数据,基于MATLAB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综合因素中的人均GDP和财政预算支出、投资指数因素中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境指数因素中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根据分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甘肃环境污染现象依旧严重,环境压力继续加大,节能减排的任务依旧艰巨。未来甘肃省的环境保护的发展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力度必须加大。可以采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以节能减排任务倒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产业发展的市场内在动力普遍不足。政府必须承担起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责任,通过制定节能减排任务,倒逼企业特别是“三高”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扩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2-153.

[2] 曾胜.基于灰色技术能源价格影响因素关系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3,(4):552-555.

篇1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关环保产业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保产业在协调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方面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升环保产品研发力度,环保产业迅速壮大,日益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在借鉴西方经验和结合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环保投资从“七五”期间的47642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间137501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74%增长至16%;投资效率不断提高,由80%增长至95%;投资结构日益优化,环保投资效益逐步增强。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环保投资的效用仍需进一步挖掘。

环保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其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效率、投资结构、投资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环保投资政策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整体平稳发展,环保产业成长空间巨大。“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要强化污染物减排与治理、要加强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但不难发现,目前西方国家环保投资总量占GDP均达到25%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环保投资总量仍然不足、投资效率相对低下、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这些严重制约环保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真正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逐步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从环保产业发展层面入手,以环保投资为切入点,通过探究环保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效率、投资结构与环保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客观定位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系统性分析环保投资通过调节“总量、效率、结构”三个维度影响环保产业发展作用机理及实际效应,从而探寻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着力点。

2.国内外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保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方式、投资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

投资主体:环保产业投资主体中,公共部门在资金融合、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方面比私人部门更有优势,更能有效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1]。而公私合伙制可降低风险,吸引投资者,透明和负责任的政府与环保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健康的外部环境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保障[2]。我国环保产业投资总量不足,投资透明度有待提高,投资结构需要优化,我国政府独大的环保投资模式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发展经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对环保投资的科学利用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需要在调控风险的基础上吸引投资者,进而盘活环保产业的发展[3~7]。

投资渠道与方式:有些学者从征税与补贴角度对环保投资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认为征税的投资效应更大,更能发挥环保投资的效力[8,9]。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单一投资方式与多元投资方式进行对比,结论认为有效的方式与通畅的渠道对环保投资有正向推动作用,是环保投资作用发挥的助推器[10,11]。我国学者在完善与创新多种投资渠道与方式上进行了探索,认为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改变投资方式,进而让渠道与方式的正向效应得到科学的发挥,最终推动环保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12,13]。

投资结构与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发展受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的影响。投资结构方面,投资结构与效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恰当的结构有助于效益的提升;过分单一的结构会阻碍环保产业发展[14,15]。我国要构建“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方式发展集约型经济,推动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19,20]。投资效率方面,学者研究发现投资效率与环保产业发展正相关,认为在提高环保效率时要将眼前利益与长期趋势相结合,要在理清政府、企业、消费者在环保产业市场上的权、责、利关系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平衡区域发展,在实现环保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推动环保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15,16]。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均是基于单个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多因素分析较少。此外,尽管有学者提出环保投资结构与效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提高环保效率对环保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但系统性分析环保投资通过调节“总量、效率、结构”三个维度影响环保产业发展作用机理、实际效应以及基于全国和区域不同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很少。鉴于此,本文以环保投资为突破口,研究其对环保产业的影响,以期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环保投资的实际效应,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3.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发展影响研究——全国视角

3.1变量选择和预处理

篇13

发展服务业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会议指出,加快服务业发展,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业、农业和农村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产业,加强对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突出重点服务业项目带动,加大服务业品牌培育,促进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