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1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导致各级各部门对职业技术教育扶持力度不够,客观上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报考职高,直接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第二,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教师原为文化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条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满足现代职教的发展要求。另外,受高收入和良好工作条件的驱使,一些高学历人才往往选择流向大城市,导致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第三,学校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县(乡)为主。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执行也不到位。分拨到各单位的行政经费,特别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行政经费连教师的工资都难以得到保证,就更不要说新增教师工资、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等关系到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未来发展的项目了。为了自我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学校采取教职工集资、建筑商垫资的方法建设校舍,导致债台高筑。要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提高农民素质。要使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农村职教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农村职教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农村职教的发展提供了大舞台。近年来,农村职教特别是“农”字头的专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学生招不进,招进留不住,留住就业难,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究其原因,除了职业教育自身努力不够以外,更主要的是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地位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尽管做了很大努力,在农科专业上采取了政策性倾斜,但是收效甚微,因为教育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只有改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薄弱地位,农村职教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如今这一大环境已经开始形成,农业滞后的问题已经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近两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农村工作条例,实行减免农业税、农村子女受教育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围绕扶持农业,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第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市场经济就意味着竞争,竞争不仅要靠规模而且要靠质量,农业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不仅需要高产,而且要达到优质、低耗、高效。这种“两高一优”农业,必须实行集约型经营才能实现,而要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民素质必须跟上,否则将是一句空话。提高农民素质要多方努力,而职业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市场经济发展与转型都是促使农村职教大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村职教面临更高的挑战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无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物质基础,因此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高峰的到来,农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速度必然加快,这就要求农村职教能够培养出大批农村管理人才及大批会使用、维修、保养先进农业生产设备和工具的人才。要改变农业的粗放经营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含量。现在我国科技在农业上的贡献率仅有35%,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特别是应用技术在农业的推广尤为重要。除此以外,许多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也将被大量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如电子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这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文盲半文盲不行,就是初、高中毕业生也很难适应要求,只有经过专门职业技术培训,才有可能适应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也将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生物技术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杂交育种,改良更新各种农作物、果木树林、家禽牲畜等品种;运用生物体的人工控制,大幅度提高光合效率,增强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运用人工智能改善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消除单产提高的不良因素等。集约型农业正是通过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达到向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目的。在农村,这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非常有利于农村职教的发展和壮大。从分析中不难看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这既为农村职教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农村职教面临新的挑战。

(三)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村职教的育人模式发生了改变以前职业技术教育是按照某种岗位需要培养人才的。农村职教过去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设置专业的,例如畜牧专业、特种养殖专业、农机修理专业、花卉盆景专业、植保专业、农村企业管理等等。现在看来,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职教原先这种育人的模式需要改变。将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先进设备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农村将会出现大批种植养殖大户、新型的农业主、家庭农场主等,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不但善于生产,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而且在生产中会运用技术,甚至能对雇佣工人进行技术示范和指导;他们还要善于管理,对生产如何运行,如何分配筹划,如何消损减耗,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能精心策划;他们还善于了解和预测市场,根据市场预测的结果来确定种植养殖的规模、品种等;还懂得收获以后的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管理、市场经销,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过程已经是自然、环境、经济相交织的集约型的生产过程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至少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二是生物赖以生长繁殖的环境;三是生产的手段和工艺;四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所以就农业生产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懂得和掌握先进的栽培饲养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还要会生产管理,会服务经营;他们不仅要承担自然气侯和环境影响的风险,还要承担市场变化、市场竞争的风险,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了,而是精明能干的智能型、复合型的人才。

三、新形势下发展农村职教的对策建议

新的增长方式要求农村职教必须改变原来以岗位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应该为广大的农村着力培养复合型、综合型、智能型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从体制、经费上提供保障第一,教育部从办学体制上给予支持,农业院校建立农业(民)职业继续教育学院,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技术、信息、教材、设施等保障。省级政府农业部门提供经费保障,培养有专科学历层次的后继农民,并选拔较高层次从业农民培训1年,颁发职业培训证书或技术资格证书。农业部或地方政府所属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中央及各级农民合作组织定期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有时独立开展,有时配合农业推广部门组织实施,所需的人财物由农协负责。地方政府定期举办“农业节”、“农民日”,开展农业文化、技术、民俗教育和职业培训。第二,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教的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经费,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比例投入农村职校;职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校建,增添实验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对农业类职业学校和专业采取特殊政策:一是降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收费标准;二是资金倾斜,鼓励学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三是建立涉农类专业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四是设立涉农学校和专业专项基金。

篇2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所谓循环农业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充分利用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农民环境意识较低,特别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还相当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在: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干旱性突出,全国约2/3以上的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因而,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一直保持在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超额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却十分严重。据统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约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被浪费。因此,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新型经营机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就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农业产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低。以植物纤维为例,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2000万吨的稻壳,这些农业副产242010年第35期(总第2307期)品不仅开发利用率低,而且往往造成环境污染。

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9年中国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警戒。国土资源部2001~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显示,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25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仍然以人畜力为主;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经营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缺乏规模经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我国要克服农业生产中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矛盾,就必须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三、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构想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要快速稳定地发展,必须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路子。

四、出台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相应法规及其政策。

加速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各级政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规及其政策,把政府支持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把领导的集体智慧与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稳步推进,加强服务,搞好规范,促使循环农业经济健康有效地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及时加强指导,搞好协调。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体系,把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手段,完善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小、中、大循环和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和发展机制。

(二)努力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进行创新。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相关方面的锐意创新。

篇3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

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篇4

武川县位于中部,阴山北麓,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北38公里处。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4万人,占总人口数84。农业是武川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具有武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武川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武川县农业发展现状

1.粗放经营的小农经营模式

武川县作为农业大县,仍然是粗放经营的小农经营模式,农民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产品的产量仍不稳定,受气候的影响也很大,而且又是十年九旱,目前农民的生产种植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增加产量,抗灾能力也极差,往往就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产量就好,收入也就相对得高,灾年也就相对得低。所以农民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化肥、农药等的投入以后,最终能落入自己口袋中的钱很少。

2.城镇化加快使土地荒芜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武川县进城务工、因子女上学举家迁徙、外出打工人员剧增,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大片土地闲置荒芜,村里多为五十至六十岁的老人留守。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武川县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和增长,所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结合当前武川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改进农业发展理念

要在农业发展理念上有新的改进和突破,一是在思想上由简单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的方向转变,农业经营逐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程度;二是加快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三是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薯种苗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薯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四是充分发挥武川县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优势,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扩大生产试管苗、微型薯推广和原种生产基地、一级种薯生产基地规模建设,打造立足全市、面向全国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基地。推广康尼克食用薯新品种,全面提高产量与效益;拓展精深加工、销售、储藏各方面能力,实现“武川土豆”品牌效应的全面提升。五是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武川县大豆辅乡圪顶盖村和上秃亥乡三间房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农户发展庭院食用菌生产种植,建设食用菌产品生产线,满足食菌产业发展需要,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企业独资经营等多种模式,参与产业建设经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加强区域合作,走政府引导开发、企业自主建设的路子,开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健全食用菌流通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推进食用菌市场建设,注重地区特色品牌商标注册,打造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

2.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的效益

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链条延伸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被禁锢在“农业=粮食”、“农业=种养业”的传统的观念中,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属性,进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各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注重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从武川县的实际看,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高产、高效种植业;二是要积极建设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逐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强化科学技术服务,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强化农业科学枝术的服务,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的选育,集中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四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

4.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合理流转土地的途径。

搞活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只有合理流转,才能提高使用效益。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武川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但是武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专业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社员和非社员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品牌不够响亮,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武川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二是扶持力度不够大;扶持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扶持重点主要放在少数示范专业合作社上。在扶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发展与提高、发展与规模的关系。三是经济实力薄弱,兴办收贮服务配套设施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的收购季节,需要大量收购农产品的流动资金。但由于专业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流转土地的有效途径:一是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以规范促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要由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升。在内部运作上,要规范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三是在服务水平上,要强化统一服务。首先要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引导专业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其次是要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引导专业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定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要积极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再者是抓好教育培训,提高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工作,是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和健康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迫切要求,更是合作社的一项日常工作和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步入制度化轨道;二是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条件、有实力、有信誉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转。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提高土地管理和使用效益。四是围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基础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

篇5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难于达到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平。部分农村地区尚存在“木犁牛耕”现象,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得到普及,许多老旧的机器,部分农业生产工具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应对措施普遍达不到应急标准,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这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无法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无法在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已被突显现出来。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低,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直接因素,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关键因素,致使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农业资源态势不佳。我国是资源储备大国,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国,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这是造成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业生产依旧沿袭着传统模式,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资源的产出增长率与资源的实际消耗形成严重的反差,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使环境日益恶化,这也是导致农业生产中,环境遭到大面积破坏的直接诱因。

(四)农业投入资金技术短缺。资金的供给不足是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的重要原因,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r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首先,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定期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加强农业体制改革,应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转化,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产量和质量。再次,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之中,引导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既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能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对农民应加强力度宣传、推广、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加大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和使用,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高效、快捷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

(三)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调整农业结构,改善高投入、粗放式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应向多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名特优产品与绿色食品。因此,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四点: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第四,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

(四)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首先,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再次,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

(五)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首先,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其次,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再次,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后,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1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农业已经逐渐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之中,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随着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路径。

1.2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由于农业和农村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也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对于农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较大的阻碍[2],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社会经济、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应该实现和谐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因素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自然法则,然后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然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依托和促进关系,最终实现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2推动农村环保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之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经常成为被忽视的因素,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环保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多的阻碍。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时候,农村环保产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区位特点来看,环保产业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村对于环保产业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将大大提高农村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4]。从实际的经济效益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以更高的价值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应该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构建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增强

篇7

1 缘起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它能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更多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寻找出一条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有利的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农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1]。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1.2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没有适应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的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等情况存在。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从管理体制入手,提高农业人员的执政能力。

2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的转变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已经驶入了新轨道。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经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深加工以及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思维。

2.2 经济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信息化开始进人到普通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力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只有不断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管理的效率。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2.3 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可以使农业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还能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

2.4 管理制度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人。“加强政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制度,加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2]”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3 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1 加大政府投入和科技市场监督

目前,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3.2 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必须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还要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得以增强。

3.3 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要满足这些条件,还需要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建立农技信息网络,通过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篇8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

(1)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国的农业结构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农业的产业经营模式组织数量不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根椐统计,到2012年为止,我国只有8%左右的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规模小,没有特色和竞争力,起不到带动和支撑当地经济的作用,而且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不够高,品牌效应也一般。

(2)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才紧缺。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各个环境,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建设相对比较滞后,项目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农业经济项目发展缓慢,比如政府的引导比较少、资金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后,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需要改善。

(3)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地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功能下降、草原的不断退化,随着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水资源浪费不断地加剧,浇地用的水泵正在被不断地加深,如果不对水资源的使用加以节制,我们的农业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况。

二、提高农业经济地位的必然性

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中国的经济能不能进行发展,就要看农业能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却往往过大,所以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

(1)建立农业专业合作制。现在,农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专业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些新兴的农业专业作社可以给农业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农业合作社是自愿加入的形式:市场经济的产物。这种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根椐市场的发展需要,确定产品的种类和品种,合理配置相关的土地使用,资金重新分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资料、经营实力、生产成本呈几何数增长,这样可以使销售的渠道更加地宽广,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改善现有的一家一户制人力有限的问题。

(2)提倡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跨入了一个应用推广的阶段,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统筹和规划的意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需要建立起来,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需要人才。

因此完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在传播农业技术、农业产品生理需求,防病和治虫方面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可持续性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农业地区加强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科学农业生产建设。建立一个全面、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标本兼顾等原则,兴建一些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设施,比如拦河坝、运输交通干线,农村科学技术产业园。比如说,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实行农业生产监控化,自动化生产,引进适合中国农村的先进的管理系统。

现代院校要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对于下乡到农村进行技术支援的大学生要有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当代的大学生支援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当中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加入了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为农业生产正在走向科学化,从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等多方面进行结合。

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的部门应该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控制对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篇9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篇10

近年来,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发展思路值得人们去关注。

1 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地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不足,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产品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这种生态农业经济的道路可以有效地利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人们产生一定的生态保护的意识,解决那些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以及别的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状况;同时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热衷于化肥,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而生态农业道路鼓励人们使用农家肥,这样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地质量,也可以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改善,让一些农产品不受污染。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技术水平不足

农业生产大多数是在有着广大土地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农民进行农业劳作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水准仍然处于落后的阶段,农业的技术水平不足使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产品的转化、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相对困难,同时农村中的技术人员比较缺失,这对于农产品产量以及农产品的质量都没有保证,这就造成了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

2.2 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农业经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所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都造成了对农业的一种最原始的认识,农民自己对农业的认识是耕作、收获。没有意识到其生态性以及农业具有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作用,单单将农业认为是人为了吃饭而必须进行的一种劳作。而城市人一般对农村、农业都持一种鄙夷的态度,似乎提到“农”就显得特别的低下而没有身份和位置,尽管“三农”问题的提出,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农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依旧有些无法改变的偏见,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到城市打工,都争着想脱掉“农”的帽子,这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路

3.1 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

农村中技术水平的低下大多还是由于对于农业的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带动农业的道路,使科技带动农业发展,让农业也跟科技联系起来,走一条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培育出一些高产高质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农业技术进行发展,如进行一些生态食用菌的培育和一些无土农作物培育,进而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

应该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根据农业的发展特点,使农业也走向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利用农业的特点可以带动农村中养殖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色农业的发展,种植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例如一些稀少的甜玉米,相对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的发展。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对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引进,人才是生态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方面,可以利用人才对生态农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改进,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一些策略上的帮助。

3.2 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传统的人们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和轻视是依旧存在的,似乎农村永远跟愚昧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往往会忽视,这样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就要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变,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改变以前那种盲目垦荒、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稳定。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农业科技的人才到农村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就是改变农村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业也进入市场,去进行市场的考验,在市场上进行产品的改进,进行技术的革新。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沈梅,唐嘉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

篇11

一、关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虽然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为了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消除错误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确保农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总体提升。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治理农业污染技术、清洁技术以及废物再利用技术的研发与资金投入力度过低,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循环经济关键的技术领域,主要还是依靠个别企业一力承担,企业与企业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战略同盟关系,而且大多数企业的经济需求不同,从而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缺乏资金支持,虽然相应的惠农政策在陆续出台,但仍不能符合农民的切身需求,以至于惠农政策出现不配套等情况,并且出台的各个惠农政策间也有一定的冲突,导致很多不良问题的出现。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应制定出循环农业的发展计划,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保障体系,认真研究农业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大力开展农业培训活动,从根本上使我国农民将农业循环发展的本质认识上去,加快订立农业循环发展的有关法规和惠农政策,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大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宣传和教育等。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推动循环农业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补偿性惠农政策和限制性规范。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确定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义务核责任,完善农业发展支持机制,构建公众行动、政府推动以及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有效体系。

(2)建立农村管理法律法规,构建长效的农业发展机制,实现我国农村的废物再利用战略目标,培育壮大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产业,使新时代下的农村环境从根本上告别传统农村的生态环境。

(3)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农业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一线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农业科技研发的力度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施计划制定出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人才培养出来,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

篇12

(2)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的重点是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优化。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的发展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并在这一前提下,形成对土地、生物、技术、信息、空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并在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还需要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应用和推广,太阳能、生物能源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能源,农业生产也将进入到良性的循环之中。

(3)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各要素需要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的形式呈现。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考量,在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其生产效率最高的农业生产结构,以便使所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提升其产品质量。这样一来,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长久发展模式也就会因此形成。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微观层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开始显露出来,这种“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也是低效率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了阻碍;在宏观层面,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依然存在,这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歧视,这种源于意识形态又表现于实践领域的行为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匮乏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经济的要素是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经济模式的发展都同时需要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双重配合和相互作用。可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恰恰在这两类资源上表现出了匮乏的趋势。在物力资本方面,主要的约束表现在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明显短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政策上向农业的倾斜,但是最终流向农村的资金却依旧处于小规模的范围;对人力资本来说,这是生态经济获得长期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外界的智力资本(大学生群体等)也很难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之中,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效果极低,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需要加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与农业的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的外销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转,在必要时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经济的范围,广泛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生态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环境和污染治理的监测与监管,比如,健全水利设施维护机制,治理乱采乱垦乱猎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等。

4、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不可否认,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弊端也全面的暴露了出来。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协调发展,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进步。比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降低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完成生产和组织行为,以此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方面,可供选择的模式主要是发展生态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降低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使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得到深入的发掘,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篇13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产吩,其实体以资金为主,以信用作为农村金融的手段,表现形式则以货币为主,其主要包括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和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等。相较于其他金融,当前农村金融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与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通过加快推动当前金融工作服务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当前农村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工作改革的深入,当前农村金融呈现出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的格局,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可以说当前农村金融危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对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深化改革、勇于试验、突出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随着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快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支农的能力,有效的解决制约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的遵循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并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更好的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进一步缩小城乡金融业务发展的差距。(三)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充分的挖掘其潜能,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加快对农村金融主体进行创新,重视当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培育工作,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供给需求。(四)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当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科学设计,同时还要抓住重点,以此为突破口,从而全面推进,通过先行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在范围推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五)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在抓好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重视市场监管,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保障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

经济发展的措施(一)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普遍滞后于城镇,这也使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金融供给不足及服务缺失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将农村投资金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及农业担保等都统一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并构建农业融资的风险防控机制及风险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加大对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金融服务于农业经济打造良好的条件。(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当前农村不仅金融产品少及金融服务方式单一,而且金融质量和金融效率也无法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成立为农服务的担保公司,为涉农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担保,进一步扩大抵押和质押的范围,有效的解决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贷款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发展速度较快,其与农户的发展现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其他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三)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力度,进一步降低了农业贷款风险;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针对具有良好的信用的农户,可以在贷款和参保方面开绿灯,通过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四)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随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村金融组织需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加快推进“三农”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具备资源优势及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重视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订单农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针对当地特点,合理对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部署,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特色农业,并加大对养殖户及专业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中现有农业龙头及产业化项目给予积极的支持。(五)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过程中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同时还会对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也使农业生产风险增加。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力度开展农业保险,以此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所带来的风险。当前农业保险品种和数量较少,这也使其与农业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因此需要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到农业领域中来,增加涉农保险业务。同时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其中,通过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或是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同时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要实施强制保险政策,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的供应,为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六)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信用体系的全面覆盖。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创建活动,以此来提升农民的信用水平,增强农民的诚信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金融风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实现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信用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农村资金需求存在少、散、短、快的特点,这也使原有的金融体系很难满足当前农村资金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遵循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新,采取灵活、高效的信贷形式来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