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篇1

商业模式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描述了不同参与者和他们的角色,以及这些参与者潜在利益和最后收益来源。Petrovi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隐含在实际业务流程背后的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辑。罗氓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Rappa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Rappa的定义与企业界普遍的理解一致,本文采用这种定义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问题

从根本意义上讲,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是企业对模式的再设计,在模式创新中,需要对行业中的既有模式进行分析,寻找新模式的存在机会,整个过程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其核心问题也就是发现和寻求新的模式创新的机会是否成立的问题,无论是新创模式还是在既有模式下的创新都是如此。模式创新不同于企业运营改良和运营优化,它意味着发掘出新的需求,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创造出新的赢利模式,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客户新的服务,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企业运作的其他活动。商业模式创新的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化企业的经营职能性差异。一家企业,即使其人力、物力与竞争对手相差无几,也可获得竞争优势,办法就是事先确定什么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及赢利能力的成功要素,然后明智地将资源重新调度分配,借以改进在该成功要素方面的表现。

2、利用对手的弱点。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尽量看准对手的弱点,乘弱而入,才有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要清楚掌握对手的弱点,企业就需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做一详尽的比较,这样做可以提供线索,为企业定价和成本构成方面奠

定竞争优势的基础。

3、不断问为什么。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一种看似非常简单,但却极其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地问:为什么?特别是一些普遍为人接受的产品设计及生产运作概念,更值得质疑。

4、为使用者寻求最大利益。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考虑到:越能为用户带来更大利益的产品,在市场上越受欢迎,也就越有竞争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事实上,企业的商业模式既不新鲜,也不神秘,如何一个企业无论从事何种业务,都一直在使用这样或那样的商业模式,只不过人们对它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已。如果人们能够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并突出至关紧要的经济特征和竞争的关键因素,由此构建整体的运作模式,那就是企业实施经营活动一种重要而便捷的手段。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企业创新行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有很大的不同,模式创新包括了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资源、制度、模式的整合。此外,模式创新还必须实现价值创造的目的,包括顾客、供应商、股东和企业在内的各方都应获得更大的价值或价值预期。因而,模式创新涉及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出发,归纳出以下几种模式创新的方法和路径:

1、重新定义顾客需求的模式创新。由于顾客需求的变化是常态的,企业必须能够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洞悉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重新定义顾客需求意味着企业需要对产品和服务所在的细分市场的目标顾客进行需求的不断确认,这种确认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2、重新定义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这种创新的特点是基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而提供的营销物(包括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并由此出发来进行整个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重新定义意味着对现有细分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替代,重新定义后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它改变了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形式或款式的改变。重新定义后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和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重新规划,实现与既有产品和服务在价值上的区别。

3、重新定义顾客接触方式的模式创新。顾客接触方式涉及到顾客界面的设计和选择,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如何送达顾客的;二是企业与顾客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在这两个方面,企业与顾客之间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接触。顾客接触方式反映了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运行现状,也反映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价值。因此,顾客接触方式的选择和创新的目标是基于不断提高顾客接触效果的同时也达到合理的成本控制。针对顾客接触方式的界面分析已成为当前模式创新研究的一个焦点。

4、重新定义供应链组织方式的模式创新。供应商界面是商业模式的基本结构组分,供应链组织方式关系到企业如何向顾客提供价值实现,我们把向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都视为供应商,提供相似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视为一条供应链。这种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核心业务上集中更多的资源,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构建新的供应链组织方式,从而使自身更具竞争力。

5、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网络协同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创新围绕顾客价值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内容而进行,企业可以通过价值创新的各种手段,相对于竞争对手向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需要以顾客价值为中心,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与其他企业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展开模式创新。企业与其他组织间进行协同的模式创新,可以包括多种形式,运作此种模式的企业以顾客价值需求出发来创新其商业模式,并与其他企业产生协同构成某种价值网络。

四、商业模式创新的不确定性

过去,人们在认识创新的时候,并未将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考虑在内,实际上,企业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的还是模式创新活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局部或暂时地改变竞争格局,对市场和竞争最深刻的影响还是在模式创新上,即使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能与有效的企业商业模式相结合,这种创新就可能无法创造价值。企业从模式创新中可能获取巨大的收益,也可能由于创新的失败迅速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因此,模式创新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可以说,模式创新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创新中最重要的不确定性,也是创新活动的最本质特性,远远高于创新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五、商业模式创新中需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许多企业对自身的商业模式缺乏清晰的认识,或者根本就没有自觉的商业模式,相当多的企业还处于产品导向阶段,对企业业务经营缺乏清晰的规划。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需要了解商业模式理论,打造适用的商业模式。不管采用哪种途径创新商业模式,都离不开业务流程的再造,在原有流程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彻底地改造流程。企业需要摒弃流程中不创造价值的环节,改进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将被割裂的过程联结起来,成为通畅的流程。在流程再造的同时,根据需要调整公司组织架构,使部门之间职责明确,组织系统更加柔性,能够满足顾客随时改变的需求。只有业务流程有效地再造,才能真正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篇2

前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中国国家经济、政治大变革的背景下,企业家们渐渐地发现曾经成功的经营经验与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一些竞争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已经无法应对新的竞争形势,过去企业的竞争优势渐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面对企业的这种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商业模式不同的定义,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的定义,即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对商业模式研究较早的Timmers(1988)年认为商业模式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产品、服务、信息、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的源泉,从整个系统上给商业模式一个完整的定义。中国在学术方面对商业模式比较权威的定义为原磊(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说明了企业如何通过对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基础上,为股东及伙伴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一、商业模式创新必要性分析

(一)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了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不仅是企业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更是变成了企业竞争的焦点。原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迈克尔・邓恩将商业模式和技术进行比较认为“一个新兴企业,它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商业公式,高技术反倒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模式比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的立足的先决条件”,即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杨振勇也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高形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2005年经济智库(EIU)发起的调查中,有54%的首席执行官认为到2010年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比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更重要。

(二)同质化竞争促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行业已经度过了井喷式的快速发展时期,正进入一个产品已经普及、需求相对稳定、行业增速基本平稳、利润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行业成熟期。市场类型也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成为大多数行业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所谓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同质化在企业的营销模式、营销策略、竞争力等多方面也表现出了同质化的特点,同质化竞争不仅是企业进入微盈利的窘境,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着沉重的成本压力。进行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突破这种同质化竞争的根本出路 。

(三)知识经济时代要讲究经营智慧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的经济形式经过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历史长河,正式迈入具有21世纪知识经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从技术转化为商业模式。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家(2008)认为现代社会是讲究商业模式的社会,只有讲究商业模式才是讲究经营智慧;早多数竞争者讲究智慧的时代,某个企业不讲究商业模式,实际上就是不讲究经营智慧,只有讲究商业模式,企业才能通过商业模式来提炼、体现自己的经营 智慧,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立足。但是只讲究商业模式不讲究商业模式创新也无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还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基于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等,借鉴相关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去设计与竞争者不同的、更有效的商业模式。

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是在一定的因素影响下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同样受到企业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之前,要全面地考虑到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外部因素,不断进化的技术经济环境、竞争者和合作者组成的新的经营系统对企业创新造成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新技术的开发与完善,不仅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商业模式也使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获得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不仅技术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市场环境高度包容的特性,使得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源,提高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促进企业顺利地进行商业创新。从竞争者层面来讲,竞争者商业创新的压力也使得企业不断进行商业创新。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也直接拉动企业进行商业创新,这也是影响企业进行商业创新最主要的因素。

(二)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对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首先,企业高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学习成为推动商业模式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家从学习和实践中发现机会、选择合适的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方式来达到减低商业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目标。企业家拥有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在不确定环境中发现他们面临的新的机遇,必要时能以较低的代价实现企业的目标,对企业所在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其次,商业模式的创新要求组织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企业正处于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在准确的洞察机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学习能力,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无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还是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是企业选择新的商业模式的前提。

三、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一)理念认知层面创新

商业创新要点首先在于企业家和管理者对人力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即理念认知的创新。理念的共同特点是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以及做一些新的事情,这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及创新的精髓。新的理念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水平的活力,是企业变革的动力,有助于企业适应环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商业模式的理念创新点的提出可能不是由企业家或管理者提出的,而是基层一线员工提出,但是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理念的代表,这主要原因是基层一线工人是理念和行动之间的纽带。商业模式理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和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和认知模式密切相关,而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和认知模式往往体现在对动态环境的反应,在动态环境下,作为决策者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商业模式理念认知创新中不能学习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经验,因为那样会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同质化和刚性化,而失去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

(二)组织惯例层面的创新

商业模式理念认知的创新是通过组织学习改变企业家、管理者的心智模式,组织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克服隐藏在商业模式之中的组织惯例或核心能力的刚性。为克服组织惯例和核心能力刚性,企业必须通过组织学习,强化风险意识,进行自我批判和行业内外的综合思考,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创新,使技术和企业文化,制度和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商业模式的组织惯例的创新同时还带来企业的结构、运作程序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与企业游行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重新组合定位,即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位。

(三)业务系统层面创新。

理念认知层面的创新和组织管理层面的创新的共同作用使得组织能够实时地进行组织资源的整合和重构,最终使得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组织惯例的创新为企业能力作用于资源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了运作的基础。在企业完成组织惯例的创新后,结合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创新,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调整、优化和改进,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结论

企业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竞争中能够打败竞争对手,摆脱企业发展的困境,就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的了解,理论结合实际,在现实大环境的背景下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突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得企业能够实现企业客户价值最大化和持续盈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静,朱方明.成熟企业不连续创新的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

[2]田志龙,盘远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6,(1).

[3]龚丽敏,蒋诗松.试论商业模式概念的本质、研究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

[4]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5]沈永言.商业模式理论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篇3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与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掌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特别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企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用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比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与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篇4

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06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分别超过30%和35%。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本文试图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3.1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40.

[2]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3]AllanAfuahandChristopherL.Tucci.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NewYork:Irwin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0.

[4]RaphaelAmitandChristoph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5]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2,Summer2000(4)55-69.

[6]GaryHamel.Leadingtherevolution:howtothriveinturbulenttimesbymakinginnovationawayoflife[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7]RussellThomas.Businessvalueanalysis:copingwithunrulyuncertainty.strategy&leadership,2001,29(2):16-24.

篇5

一、理论分析

1.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与经济租金

Linder 等(2000)指出若企业将扩张模式运作延伸到新的市场、新的价值链、新的产品和服务线,将为企业开发异质性资源提供可能[2]。在商业模式引领下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竞争能力、效率和效果差异化增加。根据模块重组视角的观点,商业模式创新即是不同元素之间的不同组合,组合的多样化即企业间的商业模式的异质化,企业能力的差异化。

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的租金来源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本文认为企业租金的核心来源于企业的异质性禀赋即企业异质性资源以及其能力差异,它们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租金。异质性资源具有稀缺性等特征,在市场中的表现是供小于求,于是具有异质性资源的企业具有绝对的价格决定权,如图1,如果P2是供需平衡时的市场定价,企业将把价格定为P1,那么企业可以获得(P1-P2)*Q1的经济租金。有形资源越稀缺,其价格就越高,一个资源禀赋良好的企业就能够比禀赋差的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租金。图2中,对于生产性质的企业来说,整个市场上的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决定了产品的价格P。根据这一价格,各个企业家都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在这一产量上,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其市场价格。这样,企业A的产量为Q1,企业B的产量为Q2,企业C的产量为Q3。由于企业的能力差异,企业获取不同的回报:企业A的能力最强,其在获取行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还可以因为其自身低成本的优势获取较丰厚的经济租金;而企业B能力弱于企业A其只能获取正常利润,经济租金为0;企业C的能力最弱,其市场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无法获利,经济租金为负。同样,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也存在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越强,则企业产生经济租金的可能性越大。

经济租金可被认定为是对企业家才能的一种奖励机制,它的基本点在于承认个人对租金的追求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企业家会因为商业模式创新得到较高的奖励,从而激发企业家的行动。企业家在经济租金的诱惑下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经济租金会随着竞争者的模仿和分食最终消散,于是形成了企业家对下一波经济租金的追逐心理,必然会促使企业家进行下一轮的创新。租金不断的产生和消散,从而促进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不断循环。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创新能使企业产生异质性禀赋,异质性禀赋又将决定企业的经济租金,企业家对经济租金的追逐最终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2.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分析

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是循环变革的过程,而非一次性。首先,任何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都始于对既有模式的“破坏”,是在竞争中产生和发展的;第二,企业的商业模式从建立起就时刻面临各种其他商业模式的挑战,随时可能解体;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一个失去竞争力的旧模式走向一个富有竞争力的新模式,新模式瞬间又成为其他模式“破坏”的对象。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产生,一方面建立新的结构,一方面又要应对随时可能的解构。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再由解构到新的建构并不断循环的过程,模式的构建—解构—构建演变为创新的逐次发生,同时伴随着租金的产生和消逝。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类似于超循环的演变模式,如图3。商业模式的构建—解构—构建,不断创新将使企业系统由低序结构向高序结构演化。新模式对旧模式的“破坏”是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敏锐预见,它反映了企业家对商业模式的认知水平。新模式与旧模式之间存在各种联系和相关性,是旧模式的嬗变,新旧模式的不断交替演变是一个随着对企业经营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而提升的过程。综上所述,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可表述为:企业家为追求和实现经济租金,遵循商业模式构建—解构—再构建循环演进过程,使得企业系统不断地从一种有序状态转变到另一种有序度更高的状态。

二、研究假设

经济租金是对企业家突出能力的奖励,企业家基于经济租金的追逐不断发挥他们的能力特质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造优于竞争对手的绩效从而获取经济租金。曾涛(2006)认为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因是企业的知识能力或能力要素,它们来自于企业家所具有的隐性知识、私人信息以及能力,这些知识能力或能力资源表现为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能力、整合能力、配置能力、技术能力、产品生产和产品整合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产品技术标准、专有技术等开发和运用能力[3]。苏晓华(2004)则把企业家租金理解为对企业家发现商机、承担风险、组合资源的特殊才能进行的补偿,它与企业家发现商机的洞察力和对投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承受能力成正比,是一种基于信息或者知识创造而产生的租金[4]。以上学者都强调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经济租金获取与企业家能力之间的强相关性,本文选择结合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配置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1.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常伴随着市场机会的捕捉和把握,发现机会的能力即是指的是企业家从非均衡市场中敏锐地发掘可盈利的潜在价值。如在压力锅爆炸事故频繁,几乎造成行业灾难的形势下,苏泊尔的领导者独具慧眼地看到了新标准在业内还未执行的商机,第一个执行新标准,独享丰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可见,企业家对商业机会的捕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甚至创造其他企业难以想象的经济租金。由于巨大经济租金的吸引,企业家会不断的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把握这一商业机会。同时,企业家对商业机会的捕捉会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商业机会越多则商业模式创新的频率就越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配置资源的能力,指的是企业家能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投入到最佳用途,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原磊(2007)指出企业必须不断针对自身所处价值系统的不同环节进行组合、配置,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并获得超额绩效[5]。企业价值活动的源头来自企业各类资源组成的具有企业独立特征的资源集合,资源集合中各类资源如何配置,权重的不同影响企业价值产生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即反映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改变企业价值产生过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成功转化为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整合”就是协调、组织和融合,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关于从哪里以及如何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即企业家把企业内部与外部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异质性资源,它对内表现为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对外表现为发展及维持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个人和单位关系的能力,并使得这些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李振勇(200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企业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率、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6]。可见,整合资源是完成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绩效的重要要素。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增强,关键资源越来越依靠整个企业群体或企业网络,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依靠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实现多方利益的统一,达到外部资源的内部使用化,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4.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Teece(2010)指出,尽管利润来自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商业或经济成功[7]。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局部或暂时地改变竞争格局,对市场和竞争最深刻的影响还是根源于商业模式创新上。企业从商业模式创新中可能获取巨大的收益,也可能由于创新导致企业走向灭亡,相对技术创新和市场不确定性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值得企业重视。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面临着内部文化的变革及外部市场环境动荡等双重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在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或开拓新市场时尤为凸显。皇明集团进入太阳能领域时,整个产业内无参照、外无引进,但其董事长在这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下,顶住压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吸引了众多忠实的消费者,完成了“皇明模式”的成功。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克服市场的阻力,越有利于抵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产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5.商业模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Mitchell&Coles(2004)认为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收入来源,调整价格吸引更多购买者,降低企业的操作成本或是针对最终消费者的营销成本,当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运用,且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时,企业就实现了在这三个维度中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8]。概括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集中体现在收入来源的扩充,成本费用的降低和市场占有率高三方面。收入来源增加产生的利润、成本费用降低所减少的差额都是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所获取的经济租金。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表现为潜在租金的获取:一方面,高且稳定市场占有率,巨大的市场空间,是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的前提,从而使降低成本费用获取经济租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市场占有率的增加为企业利润的增长提供了可能。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为了在同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标新立异,从而获取经济租金,即企业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取得绩效的内在实质就是经济租金的获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5: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经济租金是企业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配置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最终体现为租金的获取。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产生具有强相关性,而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影响。因此,根据理论推演和分析得到搜寻经济租金与获取经济租金的整合模型,如图4所示。

三、实证分析

1.问卷设计。鉴于研究所涉及的各变量较难量化测定,本文基于大量文献并结合实地调研信息,依照量表形式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对数据进行五级Likert量表打分法处理。由图4的初始理论模型可知,共有6个潜变量,分别为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配置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绩效,其英文缩写分别为DC、AR、IR、BRU、IB、BIP。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描述参见表1。

2.数据获取。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分别采用委托相关政府企事业联系人、传真、电子邮件三种发送与回收方式。发放的地域范围主要覆盖长沙、株洲、湘潭、东莞、深圳、青岛、上海以及浙江等城市和地区,发放对象为企业家,共计发放240份,回收167份,剔除不合要求的问卷4份,有效问卷达163份,有效率为67.92%。样本的特征为男性企业家占据85.89%;受教育程度本科级别的占据半数,他们所经营的企业性质中私营企业占据66.67%。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六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697-0.881之间,说明各测量项的数据是可靠的。效度分析结果:KMO都大于0.6,Bartlett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因子负荷值都大于0.5,且累计方差解释率的比例都大于50%,表明数据的效度检测大体符合统计要求。因此,数据具有可靠性,可代入模型进行运算。

3.模型运行结果。对于与路径系数相应的C.R.值,当其值大于1.96时,表明该路径系数在p小于等于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对于拟合指数,一般认为 介于1-2之间,RMR小于0.1,RMSEA小于0.8,IFI、TLI、CFI大于0.9,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初始模型的运算结果表2所示,模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4.模型修正。由于模型的拟合指数不理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商业模式创新虽然受到4个因素影响,但整合资源及配置资源的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同时受到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影响,最终体现于影响创新绩效,而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并愿意为实现这种市场机会去承担风险。为了进一步细致分析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及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删去潜变量IR和AR,得到修正模型,如图5所示。修正后得到的模型的运算结果以及拟合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四、结论

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现实中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最早来源于企业家的一个创意,或是对机会的发现和捕捉,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具有现实切合性。

2.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虽然企业家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起源于企业家对一个商业机会的捕捉,但针对商业机会的创新能否实施更取决于企业家能否愿意为捕捉这一商业机会去承担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可能使得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租金,同时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动荡等内外双重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家的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创新行为产生的正向影响这一假设得到验证。

3.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能带来创新绩效,同时由于创新绩效的内在实质为经济租金,因此创新绩效的实现,实质是经济租金的获取。在现今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环境下,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尤为重要,商业模式从产生到成熟的周期逐步缩短,一个模式的创新往往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要想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持续获得经济租金,就要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持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4.实证结果验证了商业模式创新中经济租金的存在,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间接效应,即企业家这两种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行为追逐经济租金,顺沿模型路径可以验证经济租金来源于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观点:企业家租金根源于企业家所具有的知识、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承担风险和创新精神。

5.根据模型结果,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通过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正向影响的假设不能得到有效验证,因此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企业家组合资源、配置资源等特殊才能的观点不一定成立。根据表2中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可以就企业家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强到弱做出排序: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其后依次是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ehavior analysis

ZHANG Gen-ming,YI Rui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rent the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causes,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in the entrepreneurs ’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n construct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earching economic rent-acquiring economic r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repreneurs’ capability to discover opportunities and take on risks as well as uncertainties have an obviously posi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s’ behavior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respectively, and innovation behavior has an obvious positive impact on performance. Therefore it can be verified that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can achiev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conomic rents.

Key words: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 Economic rent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Harper& Row,1985.

[2] Linder J, and S Cantrell.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R].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2000.

[3] 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济大学,2006,4.

[4] 苏晓华.企业治理之租金视角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84-90.

[5]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4.

篇6

创新理论的 发展

经济 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首先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新组合和经济发展,离开了创新也就没有资本主义,更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个在破坏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毁灭的生命变化过程,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把创新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联结 科学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

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里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之中;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无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 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前两项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中间两项可以视为市场创新,最后一种是管理创新,即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通过新管理方式,不断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强对资本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从而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学说。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家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价格制度外,政府的 法律 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和企业的文化制度等都属于生产的制度结构内容,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而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核心是界定和保障产权。

综上所述,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它包含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商业模式”兴起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即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是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经理人关注的焦点。从学术界来看, “商业模式”一词最早出现在accounting review(jones,1960)。目前,商业模式又称“新商业模式”、“ 电子 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并经常与电子商务、新兴创业公司以及高科技公司联系在一起。

amit & zott从价值链、价值 网络 的角度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源泉。marietta.j.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她指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比现有商业模式更好的选择,它将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者说它将完全取代原有做生意的方式,并成为下一代企业家在竞争中获胜的标准。

gray hamel则比较完整地提出的商业模式构成的四个维度内容要素,即客户界面(回应处理与支持、信息处理与洞察力、 企业 与顾客的互动关系、定价等) 、核心战略(包括经营宗旨、产品/ 市场范围、差异化基础) 、战略资源(核心能力、战略资产、核心流程) 、价值 网络 (供应商、合伙人、联合) 四大要素,详见图1。

翁君奕认为,随着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活动。而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给定的平台环境下,发现客户环境、伙伴环境、内部环境以及它们关联中所存在的价值潜力并以新的平台界面、顶板界面、客户界面、伙伴界面和内部构造的要素组合来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取得能够持续超越竞争对手和现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是商业模式内不同维度和不同界面及价值流动的任何创新。

罗珉(2005)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是一个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因素;第二,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客户界面、企业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等四维度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这四个维度之间密切联系,互相支持,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系统。相应地,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客户界面创新、企业核心战略变革、战略资源的新获与重组、价值网络的优化等,其每个维度及要素内容的创新又从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但是,单独的一个维度或者某一个要素内容的创新可能都无法构成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只有将各种要素相结合,建立起一个新的盈利系统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新标准,才能被称为商业模式创新,因此它是多种传统创新相融合的系统化创新(详见表1所示)。

篇7

1.在古代时期,商业模式理论还没有产生,但古人的智慧已经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经验。曾有记载“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市场中,以交易为获得手段,以自身需求为交易目的,在交易的前提下,所组织的各种商品信息,宣传手段和性价比构造都是商业模式的内容。传统的商业模式以简单的“需求―交易―获得”流程为代表,其运行要求较低,规矩较少,较为实用和便捷。

2上世纪90年代是商业模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信息技术,它以强势的姿态挤进市场经济发展,商业模式理论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在信息阻塞的时代,消费者无法正确了解商品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存在信息传递的困难,而且交通闭塞无法为商品提供便捷快速的运输方式,在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闭塞,阻断了可利用商品的发展前途,信息技术在经营者,投资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有信息传递的作用,为合作提供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市场营销手段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传播,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动力。

3到20世纪中期,商业模式进行了一次变身,在市场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圣夜模式体系开始进行探索。时代变革催生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推进了时展,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具体的表现为人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交易而是将目标建于超市,专卖场等新颖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发酵剂,以丰富多彩的营销手段为具体表现,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得商业模式融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关于对商业模式的具体理解

1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

商业模式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纽带,肩负着重要的市场意义。商业模式的概念没有具体定向,只是根据企业的选择所总结的一些概述。可从经济角度,管理角度,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从经济角度来说,其定义易于理解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从管理角度出发,所属的范畴为营销手段和市场经营模式,其含义较为抽象,不再单纯以获益为主要目标;从发展战略来看,其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企业的综合指标,在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叙述。

2商业模式的结构和要素

商业模式的框架主要有内部运营结构,外部营销结构和财务结构,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商业模式包括这三种结构,具体划分可分为三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战略类,其基本架构相似,区别是侧重点不同。

商业模式的要素包括,价值主张,盈利模式,网络构架,资源组成,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价值主张的本质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服务创造价值。盈利模式是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达到盈利的目的,盈利模式提供客户一个可接受的价格,愿意让顾客掏腰包买自家的商品,根据需求量和商场的价格大致情况,调整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存在的疏漏

1商业模式的定义模糊不清

定义好比整个事件的出发点,包括目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对于现代企业商业模式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就无法从实际贴近商业模式,对于商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商业模式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在总结其定义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不易被总结。

2对于商业模式认识不清

商业模式是不同于发展战略和发展手段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发展方式和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手段是以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商业模式包括他们。由于对于商业模式的认识不清导致发展眼光的狭隘,企业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内部结构不平衡。

3不能体现商业模式的关键性作用

企业不能完全理解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在选择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厚此薄彼,一贯的追求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的关键性主导地位被无知的经济欲望所掩盖,导致整个市场被经济追求充盈,可能会带来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不公平交易,最终会导致市场经营崩溃。

四、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

1价值核心以顾客为主

市场交易的基本动力是消费者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是商业模式的最基本和最有突破性的战略。一切以顾客为主,坚持“顾客是上帝”进行商品交易必须在绝对公平的环境下运行,顾客是市场的主力军,具有正负两种作用。

2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进步阶梯

没有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只是一个空壳,创新基本的动力是技术。如果企业坚持传统的商业模式,就相当于坐吃山空,守着旧日里过活,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技术创新是不能摒弃的。

3营销管理的创新

如何了解商品的销售前景,如何保证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怎样保证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营销管理是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在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过程中,营销管理作为指南针,起着绝对性作用。营销管理包括销售情景预测,消费者需求调查,商品宣传手段,商品销售渠道等方面,营销管理的创新满足了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

4服务模式的创新

服务决定了商品的高度,对于一个有品位的商品来说服务决定其本身的价值。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尽量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评估,促进服务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寻找新的市场或是发掘新的利益锁链,在商品的设计过程中融入最新的美学观念,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幻想,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减少消费者的困扰。

5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的资源设备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发挥最大的利用程度,管理模式的创新意味着企业构架的全新整理。对人才的重新分配,资源的重新整合,设备的重新安排,保证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全新的管理模式下健康发展。

总结

创新是什么,创新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站稳脚,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创新。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商业前景,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全新竞争局面,为企业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赫挺,李申伟,商业模式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

篇8

一、商业模式定义及构成

目前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可分为三类。1.经济类:仅描述企业的经济模式,即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1]。2.运营类:描述企业的运营结构,即企业设计何种流程与构造来创造价值[2]。3.战略类:描述企业的总体战略,涉及市场、企业行为、外部机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等[3]。Morris et a1.(2003)对商业模式定义如下: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4]。

Mark W. Johnson et al.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构成[5]。顾客价值是指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同类产品所无法替代的,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如苹果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开发硬件、软件,并整合服务,令消费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下载音乐过程。盈利模式包括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结构,以及存货周转率等。如美国西南航空通过打折机票吸引网站的高点击率,公司的主要赢利来源是网站的奢侈品广告与低成本控制。关键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产品、设备、品牌等,企业通过关键资源为目标客户提供价值。关键过程则是实现客户价值的手段,包括培训、生产、服务等。如亚马逊每年约28%的运营成本用于开发计算机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不仅让用户体验提升,又使公司在其他方面节约成本约40%。

二、商业模式创新动力

1.新技术推动

Kodama(2004)、Yovanof和Hazapis(2008)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推动了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6]。如IBM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施“智慧的地球”战略,并细分为包括水、交通、医疗、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六大系统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的电力、能源、商务、铁路等领域,进行了数千个“智慧的地球”相关的项目实践,成功转型为智慧成长的商业模式。

2.市场需求拉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有时是为了抓住特定的市场机会而进行的。Linder .et(2000)认为,挖掘市场机会更能解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动机[7]。如京东抓准用户对货品保真、价格便宜、服务完善的需求,成功塑造产品+价格+服务的商业模式。2010年提出“大服务战略”,实现无间隙客户服务,并相继推出“211限时达”超快配送、“售后100分”承诺、全国上门取件、先行赔偿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全方位升级了服务能力,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提升了用户体验。

3.竞争环境压迫

Venkatraman, Henderson(2008)在研究中发现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8]。Sosna .et(2010)认为,市场的变化(新竞争者和规则出现时)会使现存的商业模式缺乏盈利性[9]。如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上,上海大众凭借汽车人性化的配置、高端的驾乘体验,精准的营销策略以及对当今国内汽车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其旗下主力车型在细分市场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三、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本研究发现企业商业模式路径可分为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是要素创新与价值链创新,其中要素创新强调通过改变商业模式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创新是企业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合理的位置,发展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纵向维度是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其中维持性创新是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的改进创新;破坏性创新是使企业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并改变现有市场需求的创新。见图1。

1.维持性要素创新

维持性要素创新包括提供特别的产品或服务,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独特的和附加的价值,那么它就在能够主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并有效地保护利润流。另外,维持性要素创新还包括盈利模式创新,具体指:(1)收入模式创新,如前文提到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2)成本结构创新,如戴尔的直销模式,通过高效整合采购、装配、输出将电脑直接送到顾客手中,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从而降低成本,取得巨大的竞争优势。(3)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如前文提到的亚马逊“无限库存”战略目标。最后,维持性要素创新还包括关键要素及过程创新,路径涉及人力资源与核心技术开发,渠道建设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相结合,优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企业合理外包与投资等。

篇9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跨行业、跨领域、系统性的思考、设计治理大气、处置固废、处理污水、修复生态的商业模式,是推动环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15年2季度上市公司行业的分类结果,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行业大类代码为77)共有14家上市企业,其中中小企业板3家,创业板6家。由于博世科(300422)、伟明环保(603568)是在2015年上市,缺少对应数据,可观察12家上市公司2012―201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都是正值,因此,当前环境企业商业模式运行整体比较合理,环境企业迎来一个好的时代。但不同环境企业的利润值变化是有差异的,利润值连续变大的企业有7家,即中国天楹(000035)、桑德环境(000826)、国电清新(002573)、碧水源(300070)、中电环保(300172)、永清环保(300187)和中电远达(600292);出现波动的有3家,即凯美特气(002549)、东江环保(002672)和维尔利(300190);连续变小的企业有2家,即国祯环保(300388)和高能环境(603588)。商业模式是影响企业获利能力或潜力的重要决定变量,通过透视这14上市企业的商业逻辑,可以洞察到环境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策略。

1 商业模式结构的分析框架

好的商业模式是环境企业成功的根本。但当前,商业模式仍然是异质性的概念,如商业模式就是解释企业如何工作的一个故事;从技术中获取价值的一个中间构造; 做生意的一个方法;企业已实施战略的一个映射;组织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原理的一个描述;决定企业如何做生意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连接的活动系统[1][2],而Cavalcante et al.(2011)将商业模式视为一个核心重复的标准过程(Core Repeated Standard Processes)。[3]从本质上看,商业模式完成两大功能性任务: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因此,李永发和李东(2015)认为商业模式由三个组件组成:顾客价值主张(Customer Value Position)、盈利模式(Profit Model)和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4]其中顾客价值主张组件定义了顾客价值;盈利模式组件定义了企业价值,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成为顾客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约束条件,界定顾客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实现的可行值。为了更直观且更有效说明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功能,我们提出一个价值空间的概念,将价值空间定义为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之积。参见下图,由于组件间存在一个匹配关系,实际商业世界中,商业模式不同的组件或许存在冗余资源或活动,因此若假设CVP表示顾客价值主张组件的实际效应,PM表示盈利模式组件的实际效应,CRSP表示可重复的核心标准活动组件的实际效应,S(t)表示在时刻t时CVP,PM和CRSP产生的价值空间,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则S(t)=CVP×PM,并且商业模式从时刻t1到时刻t2产生的总价值空间V=∫[DD(]t2[]t1[DD)]S(t)dt。一个特定商业模式最理想的状态是各个组件间完美匹配,不存在冗余或不足状态。

商业模式CPC 结构框架

2 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

企业商业模式生成演化是一个迭代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匹配阶段、复制阶段和重塑阶段。企业家洞察到一个独到的、有价值的商业概念,然而在商业概念实验实践之前,都应该归属于商业模式的前生命阶段。但一旦进入实践阶段,哪怕只是刚吐芽的种子,尽管还产生不了任何实际价值,但作为真实模式的存在,进入到探索阶段。探索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蓝图模式,就是为这个商业模式幼苗想到理想的培养方向、目标。探索阶段之后,就是匹配阶段,此时真实模式和设计的蓝图模式相互融合、调整、修正,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调和模式,因此调和模式不等于蓝图模式。调和模式是一个理想与现实都妥协的稳定成果,若是产生的价值空间足够大,便进入复制阶段。但是商业模式效能不可能永远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利润区会因为顾客需求、市场竞争以及政策规制等变化而发生漂移,因此,商业模式必然会从复制阶段进入重塑阶段,在位者对当前的商业模式进行迭代、转型。

商业模式生成演化的过程,其产生的价值空间在时刻发生变化,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个特定企业的特定商业模式而言,其创造出的价值空间必然是一个有限值,并且从商业模式投资到实际价值的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必然要有足够现金流支撑到商业模式可创造出足够大的价值,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选择合适的时点重塑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迭代,延续企业的寿命。

3 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3.1 创新顾客价值主张

深层次洞察政府、社会、客户的环保痛点,善于描述独特的价值主张。中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61个空气监测点城市中超过90%空气质量年均值超标;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级和极差级水质的监测点比例共为61.5%。环境问题严峻,社会十分关切。若能在改善环境层面做出大的贡献,将是环境企业提升社会声誉、口碑的关键切入点。2013年,桑德环境发现乡镇环保是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痛点,具有爆发性成长的潜力,于是创新乡镇环保的商业模式,并在土壤修复市场提前布局。上市公司,如永清环保和国电清新,从装备制造商、环保设施运营商转向定位于综合环境服务商,本质上,改变环境企业对顾客价值的定义。

3.2 创新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创新策略主要聚焦于收入源、创收频率、获利时间的设计。环境产业是一个法规和政策引导型产业。2013年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制度保护环境和资源。201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节能环保产业建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境法》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企业排污成本增大。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严格性约束,为环境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动力源于两类客户:一是政府类客户。环境条件成为城市评比的一项核心要素,关乎城市、当地政府及其主政者重大利益,政府诉求成为环保市场爆发的示范力。中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显示中国2013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是9037.2亿元,污染治理设施直接投资为4479.5亿元。二是企业类客户。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明确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环境企业的盈利点主要在于:环保设备销售、环保项目设计与安装、总包、托管运营、建设运营。不同盈利点创造价值空间的能力不一致、价值耗散的风险不一致、从投资到价值获取的时滞性也存在差异。

3.3 创新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

增加、减少、创造、删除、创新、整合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中的核心活动,实际有效扩大商业模式特定时点的价值空间。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相关科研院校、重点客户和金融服务组织构建产业链网,促进不同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匹配、增强活动互补性,从而创造良性循环圈。跨界协同创新将会创造惊人的生产力,比如,大量碳元素留存于空气中变成为污染物,而回归土壤中就是肥料,因此,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可以产生企业与企业间的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环保产业发展到现阶段,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会使得商业模式的核心活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商业模式创新进程。碧水源模式的本质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PPP模式,战略引入互补性合作者,必将加速其复制扩张的进程。国祯环保从设备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累积经验、资源转化、人员变动、观念转型,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Amit R,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53(3):41-49.

篇10

运营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此类定义主要是描述公司、供应商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与选择,涉及市场主张、增长机会、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

整合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内部关联性的变量的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

本文主要采取整合角度的含义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从整合角度能够看出,商业模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商业模式涉及到战略目标的选择,根据企业现有资源确定能够提供的客户价值。第二,商业模式描述的是构成要素之间的网络架构,涉及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企业内部的管控、资源分配方式。第三,商业模式涉及到一系列的运营活动,涉及交易的方式、定价等内容。

二、国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制度层面上,不断改革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在具体的企业层面上,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则是提升国有企业效益,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整合角度的商业模式含义及主要内容,国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价值主张。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创造客户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基础,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 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为此,企业必须识别自身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加强资产经营,匹配好客户需求,同时,不断对企业现有的客户群进行重新定义,细分和挖掘客户需求,创新客户价值,发现新的盈利增长点,研发和提供差异化、专业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价值网络。通过合作等形式聚合企业价值网上的核心力量,优化供应链管理,形成战略联盟,外包非核心业务,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形成更强的集群竞争力。在企业内部,为了将企业的价值主张高效地传递给客户,需不断优化企业提品和服务的路径与方式。比如改变分销渠道,提高价值传递效率,使顾客更便捷地得到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

第三,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取得收入,盈利模式创新要考虑盈利的媒介、交易的方式,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策略等因素,盈利模式创新要结合企业的价值主张,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结合价值传递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渠道,以共赢为导向来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和合作方式。

三、以F集团为例,创新国有企业商业模式

F集团是当地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集团紧抓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发展平台优势,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拥有物流、科技、水务、现代服务、置业、热电、能源等20余家子公司,人员超过600人,资产总额突破300亿元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近期由于集团业务调整,经营状况出现了新的挑战。首先,集团的部分核心资产调整,主营业务之一港口物流资产被剥离,由于该部分重要资产的剥离,直接造成集团整体信用评级降低,融资规模减小;其次,由于土地市场暂缓拍卖,依靠土地一级开发获得收益在减少,融资规模进一步降低,融资压力进一步加大。

集团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也存在着较多的机遇。F集团仍然是所在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主体,开发区现阶段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巨大的需求:一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依然较高;二是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和运营需求强劲;三是商业和生活配套服务需求依然较大;四是大型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需求强烈。这些需求为集团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面对着这些挑战与机遇,集团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创新商业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努力开创集团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在价值主张方面,重新梳理确立核心业务。集团所面对的客户主要包括委托方及管理方―开发区行政管理部门、区内入驻的企业及园区内的工作人员、产业工人等。针对这些客户,明确集团提供的服务内容,即集团现阶段的核心业务,具体包括: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服务;公用事业建设和运营,这是入驻园区的企业重要的基础服务;商业及生活配套服务建设运营,这是企业及园区工作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引入及投资服务,是园区开发建设的关键,也是园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为有效提供好这些服务,集团不断增强自身的资产能力、资金实力。针对园区开发建设前期资金需求量大,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集团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于集团内部的盈利稳定的优质资产,率先考虑进行上市融资,充实企业资金水平,利用偏好稳定收益的社会资本,助推企业进一步发展。针对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产业项目,尝试与风险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较好地缓解了此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

第二,在企业价值网络方面,优化合作方式。对于入驻开发区的企业,集团公司努力对接各类型企业的具体需求情况,不断优化服务的方式和形式。比如,针对园区内的各大型石化类、钢铁类企业,不断优化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从物资采购平台建设、仓储地点布置及运输渠道安排等,都能够最大化地节约成本,努力降低客户的物流成本,高效输送各项产品和服务,从整个生产流程搭建高效的合作网络,最大化地提升产业链上各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篇11

(一)、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扩充

在企业产品提升的这一点,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不管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如何改变,企业的广告宣传工作做的多么出色,作为企业,其核心价值力还是源于自己旗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自己企业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做好的自己的产品,就要从产品的质量、更新速度、适用广泛程度、不同型号产品的定位、产品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等等方面进行构思。首先,做好产品的质量自然不必多说,这是体现一个公司实力的最直观的指标,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留住消费者。其次,作为新世纪高速发展环境下的各类厂商,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让产品与服务与大众需求同步,甚至超越行业内平均水平引领市场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当然,产品更新速度虽不好做到超出同领域平均水平,起码也要和行业内的大多数企业平行,毕竟能提供最新的产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有机会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求得生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到属于自己的消费者。再次,在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下,很多产品和服务已经能轻松应对多种不同的工作环境,能够在更广泛的程度上适应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出利用率更广泛的产品,则更能抓住市场份额,抢占市场资源。还有,还要注意自己所生产的不同型号产品的业务定位和范围,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在产品的定位中有一定的体现。精准的产品定位有助于打造配套的质量、服务,另外,定位中也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不同产品的个性化指标。我们做产品不能依靠大众化、批量化的形式来做,消费者的自我感觉和认同也不会一模一样,这样一来,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特点、没有自己产品的独特之处,就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就是失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客户,造成公司发展的损失。最后一点,就是打造自己产品、服务中所独具的文化内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很多产品的附加价值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其文化层面,比如对历史渊源的把握,比如产品背后的故事等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鲜明的特点一样,赋予了产品所独有的附加价值,这种附加价值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取代的,是有价值的。

(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作为现代企业,想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定位,那么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企业的知名度关系到企业的客源,那么企业的美誉度关系的就是企业的长足发展。相比之下,企业生存需要知名度,企业发展则靠的是美誉度。美誉度代表着的是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是品牌获得公众支持喜爱的程度,显然美誉度是更加重要的,是企业最为珍贵的市场潜在份额。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中,也是要着重注意做好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美誉度的问题的。

在提升企业知名度、产品美誉度的问题上,我也有自己的拙见。首先,还是要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保质保量,企业的服务达到客户满意的程度。没有实打实的质量作为基础,品牌和发展等等问题无从谈起。认真的态度带来优秀的产品,一流的产品才能让企业长足发展。其次,通过品牌营销的方式提高品牌美誉度。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考虑,作为消费者自然希望买到放心的、用的住的商品和优秀的服务,大品牌知名企业自然在商品市场竞争中把握优势。利用品牌营销的方式,既能树立整体的品牌名誉,又能把我市场份额占得消费者群体。在品牌的树立、品牌营销的过程中,要充分加入科学技术成果,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把传统产品产业规模化、形象化、个性化,达到一个很好的市场销售效果。再次,充分做好公共关系事业,适当为社会做公益。企业用合理有效的用好公共关系可以明显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公关营销可以含有推销产品的成分,但是更重要的部分仍然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为自己的企业和品牌打广告。在一些功利性偏低、商业性不明显的地方推销自己,在一个比较自然的环境下比较容易让消费者群体认可自己的企业与产品服务,积极支持教育发展、环境建设、城乡改造、医疗服务、助残赈灾等等公益活动,都是企业树立自己社会责任感、企业大众文化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培养消费群体的好感,提升自己企业文化被认可的程度。最后,充分做好自己业务的售后、公关、销售环节,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给消费者提供了解企业、了解产品的舒适的交流空间,主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这种以“顾客至上”作为服务态度的方式会得到消费者的体谅和理解,为双方的互信打下基础。

(三)、提高服务的附加值

在上一节企业的美誉度提升中,最后一部分已经简单讨论过“顾客至上”理念的必要性,以及提供优质服务对企业美誉度的提高作用。我们还需要细细考虑如何在具体操作中把这一部分做到最好,真正把服务工作的附加价值挖掘到最大。

篇12

一、 商业模式对比评估研究综述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商业模式进入刀光剑影的市场竞争之前,可以加上预测性评估的环节,从而可以在众多商业模式创意中挑出那些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成功地进行商业创新。目前对商业模式的评估多借用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如从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专利数量创新性、客户满意度、创新成本等来衡量。也有人试着使其评估更为全面,如李蔓具尝试用平衡计分卡建立商业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用资本收益率指标、现金周转速度指标、存货周转率指标、股票市场价格指标、新产品开发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估[1]。从这些方式来看,有倒果为因的嫌疑,而且多从财务指标来评价商业模式,实际上盈利能力并不能全面衡量商业模式的优劣,要视企业所在的各个方面的环境来确定。

既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所以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直接对比就是最适合的方法。自从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提出以来,不少研究者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郭毅夫以上市公司广电运通和御银股份为例,将两者的商业模式分为调整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且两者分别处于行业的成长期和初创期,发现初创期的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成本较高,财务表现不很稳定,且风险较大,但净利润较高等[2]。Christoph Zott和Raphael Amit把商业模式分以效率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和以创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以190家美国和欧洲创业型企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即使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以创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确实对创业企业的绩效有影响,并且呈正相关,同时发现创业者试图将两种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努力可能是徒劳无功的[3]。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 Weill和Thomas W.Malone等人对资产的权力和转换程度的两个维度将商业模式分出四种原型:创造者模式、流通者模式、房主模式和经纪模式,从所设计的四种资产,即财务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出发,两者组合演绎出14种商业模式类型(有两种非法)(简称MIT商业模式框架)。对美国1000家最大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一些商业模式确实比另一些表现要好,卖资产使用权的商业模式比卖资产所有权的商业模式有着更好的利润和市场价值。同时发现基于非实物资产的商业模式比基于实物资产的商业模式有更好的

利润[4]。

二、 基于MIT的中美上市公司的对比分析

MIT商业模式框架中,创造者指企业生产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客户;分配者指企业从第三方买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客户;地主指企业让渡的是产品的使用权,而不是产品的所有权,在文中作者特别强调,服务让渡的是客户使用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的权利,应该归为地主;经纪人指企业并不生产和让渡产品,而通过组织供需双方而获利,其盈利来源于佣金。四种资产类型是: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确保其所有者掌握潜在的未来现金流权利的保险策略。实物资产,包括计算机等耐用品和食品等非耐用品。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知识、美誉度和品牌价值等其他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包括人的时间和成果。当然了,从法律上讲,人是不可能买卖的,但其时间和知识却可以计费“出租”。所以从整体上可以演绎出14种商业模式原型。

⒈ 基于商业模式的总量对比分析

从总量来说,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总收入的81%来自实物资产。创造实物资产的制造业产生了所有公司大约57%的收入。制造商受到投资者普遍重视,特别是那些勇于创新的制造企业。公司收入的28%来自租赁型交易,但是公司间的证券市场回报差异很大。在常见的商业模式中,金融和实物出租商的表现最差,而知识产权出租商的表现却位居第二。承包商——一个包括咨询公司和其他主要“出租”人力资产的企业的商业模式,表现居中。

篇1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48-02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从最初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定义、要素与分类的研究,逐渐过渡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路径、设计、实施、评估等的研究上来。但对商业模式创新阻力及其影响系数的研究却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种研究倾向,不但影响了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在实践上也容易误导企业因为聚焦于创新动力而忽视了创新阻力及由此导致的后果。实际上,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正(创新动力)和反(创新阻力)两方面的对比分析,能更全面地揭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通过识别商业模式创新中的阻力因素来规避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阻力的研究,是一个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很强的课题。

二、研究假设与框架

1.研究假设。已有相关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认知、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经济及社会、政治方面等方面。

(1)认知。有些专家认为,认知如意识、知识、技能、信心的不健全对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胜过其他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反映在组织和个人行为方面,它跟个人和组织决策者的心智模式有关。Chesbrough(2002){1}和Sosna(2010){2}认为,认知阻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阻力。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抱有过高预期而形成偏见,或对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的理解与认识的不足,也可能会因为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及思维和行为的惯性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产生认知偏差。另外,消费者认知,如对如支付系统的安全性、货物运输途中的不确定性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也阻碍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5)社会、政治因素。某些社会、政治因素如商业规则的不健全,在线交易有效性的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对交易和制度的缺乏信任等是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的罪魁祸首。某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或习俗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可能比技术更难克服、更费时。一些社会习俗,如私人关系对交易的影响,匿名在线对已建立的人际网络关系的伤害,人们对虚拟交易的担心和对实体交易的偏爱,配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如对电子数据签名有效性的法律支持,对ICT产品的高税负如进口关税、附加税、增值税、销售税等)也制约着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5: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

2.模型拟合。

(1)拟合结果。

(2)拟合优度评估。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模型拟合的路径系数表明,在阻碍中小商业模式创新的五个因素中,资源配置阻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94;其次是来自于经济与市场方面的阻力,影响系数达到0.83;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阻力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系数也较大,为0.65。而认知阻力和组织结构阻力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则较小,仅为0.49和0.38。

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的关于认知阻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的观点。资源配置之所以成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阻力,其合理解释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因融资困难所引致的企业资源紧张所致。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扶持的对象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这个渠道融资。这种银企脱离的状态,使得本来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即使有商业模式创新的理念和动力,在面临由于创新所导致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时只能选择放弃或延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意义有着清醒认识和强烈需求,对他们而言,商业模式创新认知和组织结构上的阻力或障碍是较容易克服和扭转的。但是,因融资困难导致的资源短缺始终是悬在商业模式创新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非常密切,银行很乐意融资给那些善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而获取竞争优势和巨额利润的中小企业,如微软、沃尔玛及苹果就是极好的例证。在中国,情形恰恰相反。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没有一个中小企业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而成为世界500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