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外学者就银行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的形成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理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会推动经济周期形成并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时,经济周期亦反向影响银行盈利能力,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规模增加、银行利润随之增加;在经济衰退时期,信贷规模减少、银行利润随之减少。
亲经济周期性虽然可以使商业银行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但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伴随经济衰退而陷入困境。鉴于商业银行属于经营信用机构,稳健经营、抵御风险一直是银行业推崇的目标。因此,置于经济波动之中的商业银行往往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这不利于维持其稳健经营的社会形象。在这种经营环境下,如何克服亲经济周期现象、维持银行平稳经营,不仅是理论界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管理层所热衷探讨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银行业逐步形成了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入为主的三大收入来源,收入结构更加完善,经营风险得到了更加有效地分散。国外一些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成功地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并没有因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影响自身经营和盈利情况,呈现出弱经济周期特性。
肖建军、黄彦菁(2009)以美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富国银行为样本,通过对该行1993年-2008年间经营数据的多角度综合评估,认为富国银行的经营状况与美国经济波动之间相关性较弱,不存在明显的同步特征。同时,从证券市场表现来看,富国银行股票价格一直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即使是在次级债危机的冲击下,股价只是出现短期下跌,随后迅速回升,这为银行利用危机实施扩张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2008年10月,富国银行战胜竞争对手花旗银行,以151亿美元收购了美联银行全部资产,如果不是因为具有这种弱周期性的非常稳健的经营状况,富国银行不可能在并购美联银行中获取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滑静、肖庆宪(2007)通过实证研究认为,1978年-200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呈现出明显的亲周期特征,尤其是在信贷投放上。纵观历次经济的大波动,每一次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都与投资联系在一起,而投资资金主要源于银行信贷,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也是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完成的。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以及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本文试图以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为样本,来分析中国的经济周期与银行盈利周期的历史表现情况。如果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9%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基准,可以认为,从1998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衰退到2006年-2007年的经济繁荣,再到2008年4季度-2009年1季度全球次贷危机影响下的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在十一年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衰退到繁荣再到衰退的经济周期。
根据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对应银行盈利表现,可以认为,银行盈利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性,具体见表1(由于数据获得的问题,本文选取已上市银行作为分析对象)。
为了更进一步探究银行盈利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深层次关系,特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情况与宏观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拟合。本文选取可得财务数据时间较长的招行、民生、浦发、华夏这4家较早上市的股份制银行2002年-2009Q3整体税前利润增速,与之对应的宏观经济增速拟合,可以看到银行盈利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完全同步,均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见图2(由于2008年企业所得税由33%降至25%,出于可比性因素考虑,选用税前利润为拟合指标)。结果显示银行的盈利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完美拟合,二者的变动趋势非常一致。如果将观察范围扩大至14家上市银行,银行盈利情况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表现的亦相当明显,见表2。
三、银行盈利周期的特征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银行业有明显的亲经济周期特征,尽管现在一些国外银行随着收入结构的丰富化,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但是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盈利周期仍与宏观经济周期保持密切同步。
尽管银行盈利周期与经济周期方向上保持一致,但两者在幅度上并不完全等同,在实际运营中,存在银行利润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的情况,也存在利润增速明显低于名义GDP增速的时候。总的来看,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利润增速明显高于经济增速,可以获得20%左右的超额盈利;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低于GDP增速,有约20%的超额损失。
影响银行盈利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贷款规模、利差、风险成本、非利息收入和费用成本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三项因素。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来源仍然主要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中国商业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本文通过分析却发现,尽管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于贷款收入,但是贷款规模增长速度与银行盈利能否高于名义GDP增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图4所示,在银行盈利远远高于GDP增速的2007年-2008年间,贷款增速却是与GDP增速持平的;而在银行盈利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时,贷款增速却远高于名义GDP增速。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我国银行的利差是由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决定的,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周期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松紧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特性,造成银行业面对的利率水平变化总是领先于宏观经济周期,使得存贷利差和信贷成本对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影响作用巨大。
为了遏制经济过热,2007年,央行不断调高基准利率水平,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也相应受到控制,但由于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是非对称性的,以及商业银行有效地进行了资产负债管理,对存贷款结构进行了适度优化,同时紧缩政策也造成了银行在与企业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反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稳中有升。相反,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却造成了利差的持续缩小,尽管在宽松货币政策的鼓励下,银行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但实际盈利水平却出现了显著下降,具体见表3。因此,可以认为,在中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的盈利周期不仅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同时更受到由宏观经济周期造成的货币政策周期的影响。
四、对商业银行盈利的亲经济周期性的建议
根据前文的论述,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亲经济周期特性。由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宏观经济与银行业之间关系愈加密切,相互作用就会更明显。尽管经济周期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会导致或加剧经济的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延缓经济增长。
纵观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银行是主要的金融中介,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和组织管理来消除经济周期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这就要求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银行管理者,都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尽量消除银行业的亲经济周期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要加大对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对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强化对信贷授信的总量及结构的研究与控制,构建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应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机制,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发生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同时也要转换存量、优化增量,增加对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或处于景气上升期行业的信贷资产,减少受宏观调控影响行业的信贷资产,建立多元化的有利于风险分散与效益最大化的资产组合。
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经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做好金融服务供给者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维护客户群体,重视交叉销售。例如,富国银行就长期坚持交叉销售的经营理念,银行80%的收入和业务成长来源于交叉销售,这不仅稳定了客户群体,也提高了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率,从而增强了自身稳健经营的能力,使自身的经营具有弱经济周期性。
当前国内银行纷纷结合新巴塞尔协议建设自身的风险防控体系,部分银行还从国外引进一些建立在复杂计量模型基础上的风险监控体系,这固然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风险防控的现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盲目性。毕竟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且具有独特性,难以用统一的数学模型成功模拟。事实上,银行的客户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性,只有对客户的精准分类,围绕不同客户开发不同金融产品,才能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金融需求,只有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建设多元化渠道,才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从而将自身的经营置于经济波动之外。
参考文献:
1.孙天琦,张观华.关于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J].新疆金融,2008(2).
2.张龙清.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商业银行风险初探[J].西南金融,2008(11).
3.肖建军,黄彦菁.商业银行弱经济周期性分析及启示――以美国富国银行为例[J].南方金融,2009(9).
4.贾学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7(12).
5.安信证券研究所.经济周期与银行盈利调整[R].上海:安信证券,2009.
6.王文生,王晓胄,王天雷.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6(11).
篇2
简言之,我们对冬虫夏草型投资基金构想是:既是主动又是被动的“新型分级基金”;轮流担任主基金的“民主分级基金”;具有经济周期指示意义的“新型宏观经济指标”。
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
主动管理(亦称主动投资),是指通过积极的策略实施力图战胜业绩基准的一种投资管理模式。主动管理投资者需要经常预测市场行情或寻找定价错误证券,并藉此频繁调整证券组合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被动管理(亦称被动投资),指长期稳定持有模拟市场指数的证券组合以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的投资管理模式。被动型基金一般选取特定的指数进行跟踪,因此被动型基金通常又被称为指数型基金。
从投资理念的角度而言,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的主要分歧在于市场是否有效。被动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是市场高度有效,任何企图战胜市场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主动投资的理论基础是市场非有效或弱有效,投资经理通过积极预测市场行情或者对个股估值,成长等基本面的分析研究,可以建立战胜市场,产生超额收益的组合,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阿尔法。
冬虫夏草“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冬虫夏草是个宝。”有如冬虫夏草既非动物又非植物,而是属于第三科的微生物;在主动管理模式和被动管理模式之外,我们有没有可能设计出第三种投资管理模式呢?
第三条道路的探索
从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的定义可以知道,这两种投资管理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投资哲学和理念。被动管理者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任何企图战胜市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主动管理者则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者弱有效,通过积极的策略实施是有可能战胜市场的。
对于市场是否是有效的,目前尚无定论。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暂且不去追究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存在即合理”,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共存,说明他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缺点。能否取长补短,结合二者优势走出第三条道路呢?
以下我们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从市场的数据看,多数主动型基金跑输被动型基金,只有少数能够战胜被动型。市场有可能是非有效的,但是要想找到这种非有效性并且利用这种非有效性实现的稳定盈利,确实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国信投资时钟
研究目标:择时+行业配置
传统的择时和行业配置方法,主要来自于对经济周期和行业景气的判断。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宏观经济指标和行业景气数据进行择时和行业配置,效果一般,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甚清晰。
我们从美林投资时钟的投资观点得到启发,经过严谨的辩证思考和逻辑推理,结合A股市场数据的实证检验,构建了国信投资时钟,并勾勒出“国信经济周期”的轮廓,目的是为了用“国信经济周期”指导择时和行业配置。实证效果良好,且两者之间存在清晰的对应关系,即牛市对应“国信经济周期”中的复苏周期和过热周期,熊市对应滞胀周期和衰退周期。
关于经济周期的论题,各国许多学者都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但大多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且主要用定性的方法,而具体到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较少。
2004年11月10日,美林证券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The Investment Clock》研究在经济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的投资策略。
我们结合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美林投资时钟的定性结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周期的论题。我们根据行业的经济周期属性,定性结合定量挑选每个经济周期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分别构建复苏指数、过热指数、滞胀指数、衰退指数。实证结果显示: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循环,复苏周期一过热周期一滞胀周期一衰退周期一复苏周期一过热周期一滞胀周期。
股票市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不可精准预测,影响股票市场走势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基本面、消息面、政策面、资金面、技术面等等。虽然我们认为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周期是影响股票市场的主要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短期外部冲击对于股市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当股票市场走势脱离宏观基本面运行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对策,即既要居有竹,也要食有肉。
国信投资时钟之经济周期循环
经济周期的产业周期的分解是指,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间的周期波动互为因果,宏观经济的波动从产业层面看直接表现为不同行业间的非同步的周期波动,宏观经济上升是大部分行业同步上升的结果,宏观经济回落也是行业总体处于周期回落阶段的外在表现。大部分时间内,行业波动则表现为非同步的梯次性的传递,上下游产业间周期的交替起伏与内部传导,构成产业结构波动的原因。这种行业景气轮动现象的内在基本原因可能主要是产业关联,城市化进程,消费结构升级及其带动的产业升级等。
结合三大产业群的轮动次序以及近年来中国行业景气轮动规律,经济周期的分析重点应该落在对行业景气的结构性分析,而非总量性分析。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利用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股市走势的问题在于: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任何宏观经济指标都是从单一视角来对宏观经济进行监测,很难通过构建精确的模型将所有宏观经济指标的相互作用描述清晰。而在股市中,投资者的每一次买卖信息已经将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经济信息汇聚于股市中,所以股票市场本身就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复杂预测模型和良好的监测指标,可用来替代美林投资时钟的产出缺口和通胀趋势等宏观指标的分析。
基于以上理由,以及美林投资时钟的定性结论,根据不同行业的经济周期属性,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挑选出每个经济周期的代表性行业,然后分别构建了周期成长指数,周期价值指数,防御价值指数,和防御成长指数,用来观察A股市场的行业周期,绘出A股市场的经济周期循环图,由此在A股市场内部构建了类似美林投资时钟的国信投资时钟。经过我们的实
证检验,利用国信投资时钟在A股市场上划分经济周期来指导行业配置的效果明显优于美林投资时钟。
冬虫夏草型投资基金构想
既是主动又是被动的“新型分级基金”
运用相对指数方法,挑选房地产、汽车、有色、煤炭、医药生物、零售、高速公路、机场8个行业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构建A股周期指数(注:A股周期指数构建过程中,相对指数计算的时候只计算这8个行业,其他行业指数不参与计算)。
复苏指数――对应投资期为复苏期,成份股为复苏周期受益行业股票,比如汽车、房地产等;
过热指数――对应投资期为过热期,成份股为过热周期受益行业股票,比如煤炭、有色等;
滞胀指数――对应投资期为滞涨期,成份股为滞胀周期受益行业股票,比如医药生物、零售等;
衰退指数――对应投资期为衰退期,成份股为衰退周期受益行业股票,比如高速公路、机场等;
经济周期指数――成份股为复苏指数、过热指数、滞胀指数,衰退指数的所有成份股。
母指数(经济周期指数)和子指数(复苏指数、过热指数、滞胀指数、衰退指数)采用相同的加权方式进行计算,并且保证母指数等于四个子指数之和。新型分级基金
子基金――被动型指数基金四个子基金即周期成长基金、周期价值基金、防御价值基金,防御成长基金将分别跟踪复苏指数、过热指数、滞胀指数、衰退指数,属于被动型的指数基金,管理目标是跟踪误差最小化。
母基金――主动型量化基金 (1)母基金基期单位净值1.00元,每个子基金预分配资金0.25元;(2)根据“国信经济周期指数”进行经济周期判断,选择主辅基金。例如:如果当前经济周期为过热周期,那么周期价值基金担任主基金,其余三个基金担任辅基金,(3)三个辅基金均出借0.05元给主基金,这样主基金资金为0.40元:三个辅基金净值均为0.20元。
母基金0.80元的资金是被动跟踪母指数(经济周期指数),另外0.20元的资金是相机抉择跟踪当前所处经济周期对应指数,合起来便是一个对基准指数(经济周期指数)进行增强的主动量化基金。
轮流担任主基金的“民主分级基金”
分级基金基本概念一般情况下,分级基金是通过对基金收益分配的安排,将基金份额分成预期收益与风险不同的两类份额,并将其中一类份额或两类份额上市进行交易的结构化证券投资基金。
两类份额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由基金基础份额所分成的两类份额中,一类是预期风险和收益均较低且优先享受收益分配的部分,在此称之为“A类份额”,一类是预期风险和收益均较高且次优先享受收益的部分,在此称之为“B类份额”。类似于其它结构化产品,B类份额一般“借用”A类份额的资金来放大收益,而具备一定杠杆特性,也正是因为“借用”了资金,B类份额一般又会支付A类份额一定基准的“利息”。
两类份额的约定比例分级基金的设计机制不同,两类份额的分拆比例也不同。
传统分级基金简单示例利用“优先一普通”的分级安排,使风险在委托人之间重新分配,满足不同的风险偏好;优先受益人获得稳定的基本收益,普通受益人获得资金杠杆的放大。 (见图1)
民主分级基金传统的分级基金的主基金(普通受益人)和辅基金(优先受益人)是固定,而冬虫夏草型投资基金的主辅基金则是非固定的,根据经济周期的循环而由对应的子基金轮流担任主基金,其余子基金为辅基金。复苏周期,周期成长基金担任主基金;过热周期,周期价值基金担任主基金;滞胀周期,防御价值基金担任主基金;衰退周期,防御成长基金担任主基金。
各子基金均是被动型的指数基金,通过主辅基金制度安排,辅基金主要负责母基金的Beta稳定,担当主基金的子基金则在任期内负责母基金的Alpha创造。
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冬虫夏草型投资基金的设计理念,对于具体的分级协议设计,我们不作为本文的重点。对于具体的分级协议,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因产品需求而异。 (见图2)具有经济周期指示意义的“新型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在市场还没有专门的经济周期指标,对于经济周期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产出缺口指标(通过GDP测算,理论和算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和通货膨胀指标(CPl)的趋势性变化进行定义。
篇3
一、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概述
1.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而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波动状,这种波动可能会促进经济的进步,也可能给人来带来严重的灾难。西方的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也就是说,不同的时期经济增长快慢不一,实际的经济增长曲线总是与期望的存在偏差,我们都希望这种偏差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这样才能够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经济周期的概念却因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果按照逻辑的理论分析,经济周期就是经济波动偏离均衡状态的体现。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收缩与扩张的交替出现。
2.商品房地产周期与房地产波动。商品房地产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衰退和复苏以及萧条这四个阶段,这些过程的实质就是宏观经济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动态的运行模式,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表现为不规则的波动。另外,房地产经济波动则是在房地产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速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经济不稳定运行,这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波动现象,尤其是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曲线与实际的相差较大,研究这种偏离的程度能够有效的控制房地产经济的增长程度,房地产经济实际增长曲线与趋势增长曲线的偏离程度越大,那么房地产经济波动幅度也就越大,房地产增长的稳定程度就越差,反之,房地产增长的稳定程度就越好。
3.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总的发展来说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分两个不同层次来分析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因为,一方面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这个大范畴的一部分,是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周期波动;另一方面,房地产周期波动是房地产行业运行过程中经济周期波动,也就是说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在房地产行业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形态。
二、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的投资过大,土地供应短缺,房地产投资比重的不断加大,其增长速度和可能超出国民经济的承载范围,一旦经济出现负增长趋势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总结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状态特征不难发现,周期长度的不规则与波动幅度的大幅改变,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很不稳定,其中政治因素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房地产经济周期之所以会发生波动首先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尽管我国颁布了福利分房制度,但是依旧不能满足人们因为住宅需求,其次,就是数量型的单一扩张与收缩,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企业增提素质水平的提高,最后,就是产品倾斜性波动,房地产业更偏向高档住宅,而忽视了广大百姓的需求。
三、解决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大幅波动的举措
总结我国前两次房地产周期波动,特点是波动的幅度不同,而房地产业周期剧烈波动的危害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消费的持续低落,将会最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整体消费,使得经济增长失去原有的动力,,进一步严重的讲可以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减缓,更有甚至致使衰退。所以,尽可能的,减少系统外部环境的冲击,努力改变系统内部特性,作为缓解房地产经济强幅波动的重要方式。
1.减少商品房地产业的外部冲击。要想更好的实现房地产业的宏观经济调控,就应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能够规范市场行为,再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房地产经济的正常秩序,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建立房地产检测预警系统,实现经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将土地的开发与商品房的买卖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起到调节经济周期波动的效果。与此同时,改善房地产的调控机制与调控手段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调控手段,确保中长期产业发展与短期宏观调控兼顾,尽可能实现宏观调控的软着陆。
2.稳定商品房地产业的内部结构。首先,塑造居民的消费能力,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这就使得房地产的投资动机与居民的消费动机不同,不仅让居民消费产生盲目性,更影响了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应该加快落实住房补贴,让不太富有的人民大众都能住上满意的房子。另一方面,就是强化房地产经济的总体规模,只有提升了自身抵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稳步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加大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内在稳定作用,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机制,通过拓展多级市场实现多种形式的交易,增强市场流动性,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于住房的需要,减轻房地产的周期波动幅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防止其剧烈波动的有效措施,相信我国长期的战略导向措施能够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更加稳定的运行,与此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房地产经济的周期运作规律,改善房地产内部的传导机制,在短期内实现房地产经济周期的驾驭,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新经济周期中世界经济管理的变革
经济周期又可以称为商业周期,主要是指在整个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扩张、收缩相互交替、循环的一种周期性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某个国家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指该国家的总体收入、总体支出以及总体就业情况的循环往复。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经济扩张、经济发展巅峰、经济衰退以及经济发展跌入谷底,如图1所示。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这是一个市场变化动荡起伏的过程(袁健,2012)。
在新经济周期世界经济管理变革中,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展的需求,经济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一,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政府之间的共同协调管理市场的作用加强。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以更强的力度干预金融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政府联合应对经济危机,以加强合作协同性。如召开20国集团会议、成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这些作为协调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以有效控制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孙晓娟,2012)。第二,预期经济管理系统更加严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在总结以往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遵照经济周期的规律,构建了预期经济管理平台,突出政府和市场中各经济主体的管理分工和协调。加强对重要的微观因素的预警管理,加大对难以预测的非周期性因素进行深入理性分析,建立了应对非周期性经济波动的政府反应模型,从而大大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第三,跨国公司开始发挥超越国界限制的管理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管理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我国第一次经济周期发生变动是在1977-1981年期间,历时5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2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3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8.1%,这个经济波动周期适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保持中位运行,经济平稳发展,波动较缓和(陈思,2012)。第二个经济周期在1982-1986年期间,历时5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3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2年,经济高位运行,经济发展顶峰较高,经济发展谷底较浅,经济整体波动不大。第三个经济周期在1987-1990年期间,历时4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1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3年,经济波动幅度很大,经济增长质量很低。第四个经济周期在1991-1999年期间,历时9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2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7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较高,经济扩张能力较强,整体经济运行平稳(郑新立,2010)。第五个经济周期在2000-2008年期间,这次经济周期至今还未结束,但从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综合增长率较高、经济运行很稳定。如表1所示。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分析
(一)我国经济波动周期时间延长、波动系数降低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平均时间为4.6年,呈现周期性经济上升时间约为2年,周期性经济回落时间约为2.6年,上升时间略短于回落时间,具有明显的短暂回落的形态,说明我国经济持续性、稳定性较差。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的两次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增长,并且最末一次的经济周期仍旧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经济周期的波动系数大幅度降低。这表明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但是直接干预经济的影响能力变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要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我国经济周期变化和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关联性增强
1977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中,但是当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平稳的增长发展趋势时,我国的经济却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周期变化逐渐和实际经济发展周期的关联性增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降低了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同样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变化,直至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回落到第四个经济周期中的谷底数值。从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看,我国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1.4%下降到8.4%。
我国经济管理抉择的思考
如果根据波峰年的经济增长率计算,我国从1978年以后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从2008年开始进入第四个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说明我国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第五次下降时期,这个时期预计到2035年结束,随之在新技术革命的诱导下进入第六次上升时期,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也将迎来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作为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周期中的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经济管理变革,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世界经济管理结构的变革对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在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必须转变经济管理方式,重新构建我国经济管理体系。
(一)重新构建政府经济管理体系
政府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不是取代中观行业管理、更不是对市场上各个企业“无微不至”的管理,而是对行业和企业的宏观管理。所谓的宏观管理和传统的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所不同,而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统观经济社会大景象,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出明确的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从国家利益出发,努力在国际重大的经济问题中赢得合理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增强国家应对突发的国际经济管理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对反经济周期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在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提升全球性的经济管理效率、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相协调。
(二)提高中观行业管理协调能力
中观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市场中的大型企业,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而要想让行业协会演变成真正的行业协会,必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行业协会职能。要尽最大限度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改善中介组织参与经济管理比较弱的情况,完善产业的动态调控管理机制,提高中观行业对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导入功能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综合监督管理作用。挖掘出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中观行业的跨行业经济协调管理功能。
(三)重视维护国家利益
要从我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站在国土安全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投资审查、管理。同时,要积极鼓励我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巧妙运用东道国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我国企业在跨国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护企业的合作权益,取得东道国国家的认可与支持。革新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加强对社会责任以及公共利益的管理,并使之和企业的社会性、社会责任管理相符合。此外,还用重视保护激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创造力和活力,使国营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增强网络防范与安全规制管理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规范与安全规制管理。在我国一些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很弱,且防火墙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防范管理能力很差,在网络管理的综合系统配置和系统相矛盾的问题比较严重。例如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未充分融合,且技术方面的软件、硬件使用不配套,网络管理综合性较强,缺乏条理性等各种问题;与网络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有网络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都不完善,这就很容易被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违法分子钻空子,利用非法手段窃取商业机密、破坏企业网络、或者盗取网络银行密码等。鉴于这种现状企业必须:第一,根据我国经济和国际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设立公共组织结构和政府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机构,在技术方面进行深度防护,形成网络运营商、网站、主营机构以及网络用户之间联合防护管理的协调制度。第二,提高社会中各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网络技术与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有效监管。第三,从国家经济管理的层面思考,根据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分级管理相关企业对网络的依赖强度、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等。利用掌握用户成分情况、网络安全事故控制情况、网络风险管控、以及控制威胁对象等,构建统一协调的安全网络管理体系。第四,按照网路技术和网络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网络安全防范管理机制,让网络常规保护和国家的应急保障体系有机结合。实际上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不断加强网络经济管理的历史,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网络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从社会公众、政府组织机构到政府各个层级的动态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第五,加大力度管理网络技术人才,进行网络人才系统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管理。同时还有善于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网络家园。
总而言之,在未来国际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必然会凸显出网络特点。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和企业管理效率的好坏取决于企业管理模式相同,国家进行经济管理效益的好坏同样也取决于其经济管理模式及管理行为。在新经济周期中世界经济管理效益的变化是促使各个国家经济管理变革的重要依据,我国只有顺应世界经济管理的变化,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转变经济管理方式与理念,重新构建政府经济管理体系,提高中观行业管理协调能力,以及增强网络防范与安全规制管理,才能和跨行业的国际经济管理相适应,进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健,郑英隆.新经济周期中世界管理变革与我国管理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
篇5
一、房地产业周期现状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政策,所以在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下房地产政策也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根据我国房地产改革以来的发展实际情况可知,房地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密切,房地产业的发展会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率的提升而加快。房地产业在不同时期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处于宏观经济高速成长期,引发了极其旺盛的需求。除市场供求关系外,政府在房地产业投资过快扩张引起宏观经济失调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都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致使经济周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经济繁荣阶段、经济复苏阶段、经济萧条阶段、经济衰退时期四个时期转变为当前的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两个阶段。根据对1987~2008年房地产发展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为五至七年,而每个周期又具体细分为高速发展、稳定发展、复苏、停滞、萎缩。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
(一)土地因素
土地是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使用和转让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实践中不少地方政府迫于预算约束和追求政绩的压力,严重依赖于土地开发收益以使政府不断增长的各项开支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耕地被占、房地产过热、新区盲目设立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金融风险。整体上看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状况被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直接影响而打破,房子产泡沫随之产生。同时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是我国当前发展中的两个核心主题,而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主体是政府,所以房地产经济的波动与政府制定政策的走向息息相关。特别是土地投入量的多少取决于土地政策的变动情况,房地产结构、供给数量也随之改变,最终使得房地产需求受到影响。
(二)资金因素
制约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金因素,其中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投资是其主要内容。首先,据权威统计房地产增加值、投资规模相关系数接近1,可见在房地产中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经济与投资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经济状况。同时这种投资具备冲动性和盲目性、时间上的集中性、竞争同质化等特点。其次,据调查银行贷款占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四层,同时购房者七层的购房款是从银行贷款,可见银行贷款也是这部分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房地产经纪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由于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资金来源中比重越来越大,银行为了竞争而降低贷款条件的行为不断增加银行信贷风险,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被进一步加剧。
(三)市场因素
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诸多因素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商品房价格、商品房空置率。首先,分析投资波动、商品房空置率可知:商品房空置率会受到投资波动的影响,并且新的房地产投资也会在空置率的刺激下产生。但当前我国这种房地产市场效果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还没有被有效的显现出来;投资扩展对商品房空置率的影响远低于投资收缩对商品房空置率的影响。其次,房地产周期波动最显著指标是房地产价格,同幅性、同步性、同向性在两者之间表现明显。在同土地因素的关系中,二级市场的影响力远不及一级市场,房地产市场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土地调控政策。能够很好说能这一点的包括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的建立、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的叫停、土地有偿出让等土地政策的变动。在同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关系中,房地产市场需求高低变化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对房地产价格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销售面积的变化、商品房价格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
三、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首先,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强化。不动产网络等级制度从2007年开始实施,土地资源的管理自此得到不断强化。政府部门应当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出发,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土地供应量和各类用地的供应比例在合理的范围内,改变一线城市低价过高的现状。其次,央行适时调控。为了促进全国整体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稳定,央行应当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收紧m2。当前银行贷款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它支持着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阶段。与此同时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会使得房地企业的风险传递给银行金融。再次,改革住房税费政策。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税收政策,所以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求对住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最后,对商品房价格进行控制。近年来民众的生活压力很大程度来源于过高的房价。因此国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房价不合理上涨进行抑制,进而对房产泡沫进行预防。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重视,通过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了解和控制实现行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本文主要根据钢铁行业指标来判断经济的“量”和“价”,从而定位经济周期。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判断钢铁行业的运行指标与经济的运行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将经济指标分为经济属性和经济结构两部分,其中经济属性主要包括增长、通胀和流动性等指标,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
(一)钢铁产值、价格、库存表征经济属性
钢铁产值看经济增长。螺线、冷板、热卷和中厚板四大类钢材总产值增速可以较好模拟工业增加值增速。GDP是一般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其数据频率只至季度,为了更快速反映经济变化,我们可使用工业增加值或全社会发电总量来刻画月度频率之经济增长。钢铁行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模拟整体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钢材价格看通货膨胀。PPI与CPI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衡量通胀方面价格指数,下面我们考察钢价与PPI、CPI之间的关系。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由于螺线的主要下游为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性需求,因此螺线的投资属性在钢材品种中最强,在需求相对刚性时更易受供给冲击影响,供给受限下的供求机制使产量增速和价格增速往往反向变动,其价格传导机制为上游至下游,因此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与投资相反,消费品往往供给端约束小,需求端将更影响供求格局,因此价格变化往往带来产量的同向变动,这一特性也使消费品价格机制由下游向上游传导,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因此身处中游地位的钢铁向上预测投资品价格,向下反应消费品价格,同时也作为上游价格(PPI)也向下游(CPI)传导的中介。
钢铁库存看流动性。库存与贸易商囤货成本密切相关使其能够观察流动性。贸易商囤货成本对贴现率极其敏感,故贴现率上升时囤货成本上升,社会库存下降,反之则反是。而贴现率上升本身也将放缓经济增长。因此贴现率上升对钢铁库存既有“闭源”又有“截流”之效果。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四大类钢材产值拟合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用粗钢产能利用率和加权模拟吨钢毛利来预测名义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用投资性螺线钢材价格来预测PPI;用消费性冷轧钢材价格来反映CPI;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和钢铁贸易商统计贴现率来观察社会流动性以及资金的紧张程度。
(二)钢铁需求结构表征经济结构
螺线需求看投资。房地产等终端需求一般会提前一定时间告知贸易商下一阶段的需求量,而贸易商手上有终端需求的长材订单之后才会向钢铁企业下单生产,钢材的发货及结款也需一定的时间,因此螺线产量增速领先于投资额增速。
冷板需求看消费。冷轧板主要终端需求为汽车和家电,所表征的可选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因此冷轧板能够较好地表征消费需求的变动。冷板的产量变化反映了耐用消费品订单的变化,进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评价。
热轧、中厚需求看出口。热轧与中厚板产值增速领先于中国进出口总金额增速。中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机械设备为热轧与中厚板下游;因此热轧、中厚板数据上表征出口需求很显著。
总体来看,支出法计算GDP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可以分别用钢铁产品结构的冷轧板、螺线材,热轧板与中厚板来表征。我们可以通过螺线的产量、金额以及价格的增速来预测和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用冷轧板的产量、金额、价格增速来分别预测消费者信心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反映CPI变化;我们还可以通过热轧板和中厚板的产量、美元金额以及价格来预测中国出口数量指数、中国净出口贸易总额以及中国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
二、吨钢毛利与社会库存定位经济周期
用钢铁指标来定位经济周期,本质上要求我们要在钢铁领域寻找中介指标来架起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桥梁。因此,若我们能够验证宏观经济的某一指标可以通过钢铁行业中介指标的传导,且在时间上有一致性,那么我们认为这种中介指标的选取是符合逻辑的。
吨钢毛利作为经济周期中“价”的中介指标验证。从前文我们知道钢价对PPI走势有重大影响,钢材价格领先PPI 1-2个月,而毛利同步于钢价,而钢价本身又受下游需求影响,因此需求领先毛利的期数与需求领先PPI的期数之差在逻辑上应该与钢材价格领先于PPI的期数相等。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用以表征钢铁下游需求的黑色金属PMI领先吨钢毛利5-6个月,领先PPI 6-8个月;也即吨钢毛利领先PPI 1-2个月,与钢材价格领先PPI的期数非常吻合。
社会库存作为经济周期中“量”的中介指标验证。由于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变化与GDP变化基本同步,因此我们使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来表征“量”。由于黑色金属PMI表征的是钢铁下游需求,而钢铁下游需求又受投资即FAI驱动,因此FAI从逻辑上讲应该领先于黑色金属PMI。数据分析显示,FAI领先社会库存约8个月,若社会库存能够作为GDP的中介指标,在逻辑上,FAI应该领先GDP约8个月。由于,黑色金属PMI领先PPI 6-8个月,而FAI又领先于黑色金属PMI,我们可以猜测,GDP领先于PPI,并且FAI领先于黑色金属PMI的期数与GDP领先PPI的期数之差,与FAI领先于GDP的期数与黑色金属PMI领先于PPI期数之差大致吻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FAI增速领先黑色金属PMI增速约5-6个月,GDP领先于PPI 3-4个月,两者之差与FAI领先于GDP的期数8个月与PMI领先于PPI的期数6-8个月之差大致吻合。
篇7
在新经济周期世界经济管理变革中,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展的需求,经济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一,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政府之间的共同协调管理市场的作用加强。从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以更强的力度干预金融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政府联合应对经济危机,以加强合作协同性。如召开20 国集团会议、成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这些作为协调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以有效控制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孙晓娟,2012)。第二,预期经济管理系统更加严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在总结以往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遵照经济周期的规律,构建了预期经济管理平台,突出政府和市场中各经济主体的管理分工和协调。加强对重要的微观因素的预警管理,加大对难以预测的非周期性因素进行深入理性分析,建立了应对非周期性经济波动的政府反应模型,从而大大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第三,跨国公司开始发挥超越国界限制的管理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管理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我国第一次经济周期发生变动是在1977-1981 年期间,历时5 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2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3 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8.1%,这个经济波动周期适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保持中位运行,经济平稳发展,波动较缓和(陈思,2012)。第二个经济周期在1982-1986 年期间,历时5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3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2年,经济高位运行,经济发展顶峰较高,经济发展谷底较浅,经济整体波动不大。第三个经济周期在1987-1990年期间,历时4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 1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3年,经济波动幅度很大,经济增长质量很低。第四个经济周期在1991-1999 年期间,历时9 年,其中经济增长率呈现扩张上升时间为2 年,经济增长率呈现周期性回落时间为7 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较高,经济扩张能力较强,整体经济运行平稳(郑新立,2010)。第五个经济周期在2000-2008 年期间,这次经济周期至今还未结束,但从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综合增长率较高、经济运行很稳定。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分析
(一)我国经济波动周期时间延长、波动系数降低
在20 世纪90 年代之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平均时间为4.6年,呈现周期性经济上升时间约为 2 年,周期性经济回落时间约为2.6年,上升时间略短于回落时间,具有明显的短暂回落的形态,说明我国经济持续性、稳定性较差。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的两次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增长,并且最末一次的经济周期仍旧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经济周期的波动系数大幅度降低。这表明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但是直接干预经济的影响能力变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强,要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我国经济周期变化和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关联性增强
1977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中,但是当20 世纪80 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平稳的增长发展趋势时,我国的经济却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特点。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经济周期变化逐渐和实际经济发展周期的关联性增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降低了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同样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变化,直至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回落到第四个经济周期中的谷底数值。从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看,我国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的GDP 增长率从2007 年的11.4% 下降到8.4%。
我国经济管理抉择的思考
如果根据波峰年的经济增长率计算,我国从1978 年以后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从2008年开始进入第四个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说明我国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第五次下降时期,这个时期预计到2035年结束,随之在新技术革命的诱导下进入第六次上升时期,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也将迎来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作为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周期中的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经济管理变革,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世界经济管理结构的变革对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在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必须转变经济管理方式,重新构建我国经济管理体系。
(一)重新构建政府经济管理体系
政府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不是取代中观行业管理、更不是对市场上各个企业“无微不至”的管理,而是对行业和企业的宏观管理。所谓的宏观管理和传统的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所不同,而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统观经济社会大景象,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出明确的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从国家主权利益出发,努力在国际重大的经济问题中赢得合理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增强国家应对突发的国际经济管理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对反经济周期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在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提升全球性的经济管理效率、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相协调。
(二)提高中观行业管理协调能力
中观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市场中的大型企业,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而要想让行业协会演变成真正的行业协会,必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行业协会职能。要尽最大限度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改善中介组织参与经济管理比较弱的情况,完善产业的动态调控管理机制,提高中观行业对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导入功能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综合监督管理作用。挖掘出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中观行业的跨行业经济协调管理功能。
(三)重视维护国家利益
要从我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站在国土安全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投资审查、管理。同时,要积极鼓励我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巧妙运用东道国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我国企业在跨国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护企业的合作权益,取得东道国国家的认可与支持。革新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加强对社会责任以及公共利益的管理,并使之和企业的社会性、社会责任管理相符合。此外,还用重视保护激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创造力和活力,使国营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8
目前研究周期波动的理论成果有很多,评价运行机制也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研究房地产业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其中研究房地产业的经济周期波动成果更是极少。其实,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业具有短暂的历史,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轨时期,房地产业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周期波动,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就证明我国房地产经济产生了周期波动这一现象,研究工作上还是存在着分歧。因此,本文通过产业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一定程度上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不但为今后房地产运行产生了指导意义,还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特点
我国房地产发展速度体现出了高低不断交替的周期性波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的各项指标绝对值体现出了上升现象,但是指标的增长率出现了上升和下降彼此交互的波动现象,因此,我国房地产体现为循环的增长率。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住房制度改革,而之前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很低,发展也极为不成熟,因此,虽然1998年之后的市场是在1998年之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可是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整个市场机制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比较1998年前后的房地产业的销售变化情况就显得比较牵强。因此,我们对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情况的考察并不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从长远考虑,1998年将福利房取消之后,我国一下子释放了积存的住房量,再加之人们逐步改变的住房观念,造成近些年住房需求出现了井喷增长,房地产业发展也很快;当满足房地产业最初的需求之后,房地产发展脚步必定会缓慢,需求日益变得稳定。因此,高速度增长之后,一定会随着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日趋平稳,这样就体现出房地产业发展速度高低交替的周期性波动。
二、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房地产体现出的固定资产特性表明了这一行业具备一定的垄断性,从竞争形势上分析仅体现为一定的区位竞争性,分析其根本,稀缺的土地资源是导致目前房地产业特性的根本原因。
土地供应量决定了房地产业的具体规模,这也表示房地产缺乏弹性供给。同时,房产的高价值决定了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别是房地产投资、房价等。从需求上分析,房地产消费体现出的双重性造成消费者对房地产价值的高估,产生了投机行为。此外,由于房地产投资开发和销售之间存在的差异、房地产与物价适应产生的滞后性,日益凸显了短期内房地产需求和房地产供给之间的矛盾。综合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对房地产周期波动造成影响的具体因素包括:
1.投资量。社会经济的增长受到了资源带来的约束,尤其是房子产业更是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约束,受到了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影响,因此,对房地产业经济波动来说投资量的影响尤其显著。
2.供给货币量。是否成熟的金融市场和运行机制将会对货币供给量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业属于高投入的个人行业,对资金产生了极高要求,在房地产供给端货币供给量指标对行业信贷规模造成了影响,同时,在需求消费端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所以,对房地产业周期波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供给货币量。
3.政策导向。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发挥了关键的导向作用。由于土地供应量属于房地产的上游资源,政府手中集中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国家是否支持发展房地产业,将会对其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同时,对房地产业和消费者的信贷成本造成直接影响的是银行利率政策。综合分析,与其他行业的周期波动存在显著不同的是房地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政策周期性。
三、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改革住房税费政策
利用税收杠杆对建设与消费低价位房积极促进。近些年来,国家颁布了很多对住房消费进行鼓励的税收政策,针对一些在建设与消费环节中出现的不合理收费进行了清理,进一步减轻了居民购买或者换购住宅的压力。
(二)利用保障房政策抑制价格
国家需要对不合理上涨的房价进行抑制,避免产生房地产泡沫,具体办法是大规模推动保障房。贯彻落实保障房大规模建设政策,可有效抑制房价迅速上涨的空间。
(三)加强管理土地资源
对商品房价格不合理上涨进行控制,需要按照住房市场产生的需求,确保合理供应土地以及各种供应用地的比例,对一些地价过高的城市有效控制。在土地市场上进一步形成地价看跌的预期。
(四)央行科学调控,有效抑制迅速产生的房地产泡沫
央行应将全国总体经济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作为重要出发点,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M2进行收紧。我国开发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超过60%都来自于银行贷款。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情况,每一个开发房地产阶段都不能脱离商业银行的支持,也就是开发房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住房贷款等。可是我们同时应当看出房产企业过度依赖银行,大幅度下跌房价势必把房地产企业风险转化为银行的金融风险。
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便是房地产经济,一旦泡沫出现破裂,会出现人们没有房子居住、有房买不起或者承受沉重的房屋贷款压力,与此同时也会产生空置大量房屋的现象,进一步对人们的幸福指数造成严重影响。对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科学控制,极有可能发现潜在的房地产行业的规律,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尽量平复波动,制定对应的措施,避免产生房地产危机。
四、结束语
在迅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下,通常房地产业存在着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投机需求已经超过了刚性需求等问题,它们也是对房地产健康过渡周期波动造成制约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家政策对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受到了国家主导性政策的较强影响。通过2004年的高位运作,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引导之后,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稳定下降,有效控制了购置土地和开发规模,房价增长幅度有所降低,表明我国房地产周期已经进入了调整期。
参考文献:
篇9
以市净率来计算,小盘股相对上证50的相对估值溢价已经超过了2001年到2002年的峰值,处于历史上最高的溢价水平(如图1),相对沪深300工业成份股的估值溢价的结论是相似的。
从历史来看,小盘股并不总是对大盘股享有明显的估值溢价。比如在2006年、2007年,或者在1996年、1997年,小盘股和大盘股的估值相当,甚至有些折价(如图1)。而目前,中小板的估值处在一个明显的泡沫时期。为什么小盘股涨那么多,但大盘股涨不起来呢?
以前我们认为,这与流动性的松紧具有一定的联系。在流动性比较紧的情况下,小盘股应该具有一些折价,而在流动性相对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小盘股应该有一些溢价。但是,使用流动性不太能解释溢价的幅度,包括历史的波动。
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出现过几轮明显的流动性充裕的变化,比如1996年、1997年,以及2006年、2007年。但在那几年,小盘股的估值溢价并没有出现。这比较清楚的说明流动性可能不是其中最主要的解释,尽管可能有一些关系。
回顾过去2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十年周期特点。因为中国作为一个高速追赶的经济体,仍然处在产能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产能余缺的变化似乎是以十年为周期。我们发现小盘股相对大盘股的估值溢价波动也是大约十年为周期的,而且小盘股的相对高估值几乎总是出现在十年周期的末端,比如2000―2001年,比如最近两年。
小盘股的估值溢价显示出和经济周期同步的迹象,使得我们有两个猜测:第一,估值溢价的波动更大程度上来自于经济周期性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流动性松紧的影响。第二,如果它是来自于经济周期性的力量,那么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未来这种估值溢价将逐渐消除。
基于以上判断,如果2011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开始进入一个连续加速的新周期,那么小盘股的估值溢价将会进入一个系统性的修复阶段。参照历史经验,这种修复一旦开始会持续数年,不太可能在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之内结束。这是市场参与者特别值得注意的风险。
行业估值和经济周期
小盘股的估值溢价表面上似乎和大小盘风格有关。但从横断面观察,大量相似规模的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估值溢价和净资产回报率。这说明了估值溢价和风格关系不大,更多地来自与经济周期相关的行业属性和市场预期。
我们在行业层面上对估值做了几个方面的计算。首先,在横断面上,根据不同行业股票的平均规模大小计算他们的估值。无论是用PE还是PB,我们都看到一种负的相关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估值和规模大小存在因果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往往是一些非常大的行业。另一个结果是,即便是对规模相对可比的行业来讲,在估值层面也会出现惊人的差异,这用风格去解释是不完整的。
进一步地,我们计算了不同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发现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并不具有明显的风格属性。但是在估值层面上能比较明显地看到这一特征,说明估值差异更多的不是受当期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周期性因素相关的行业属性和市场预期对估值的影响可能更大。
如果经济周期是驱动行业估值的主要力量,那么在经济周期的不同位置,行业的表现就有经济周期的痕迹,从而在板块横断面上能发现相应的证据。为了研究经济周期不同位置的行业表现,我们首先要确定市场表现和经济周期的位置。
如果我们认为从1992―2002年是上一轮经济周期,那么在此之间经历了两轮牛市――第一轮是1996年前后,第二轮是2000年前后。1996年是经济周期的强盛时期,而2000年是经济周期的末端。
在最近十年的经济周期里,我们也经历了两轮牛市――2006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虽然,从整体A股指数上,2009年以来的上涨幅度算不上惊人。但如果进一步考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更广泛的资产价格,2010年整个资产价格总指数可以确定地超过了2007年的最高点,从而毫无疑问是一轮大的资产价格牛市。而和十年周期一样,2006年是经济周期的强盛时期,而2010年是经济周期的末端。
因为经济在1996年和2000年,周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小盘的估值溢价大不相同。同样,在2006年的牛市中,中小盘没有明显的溢价,但是在最近的牛市过程中,溢价的情况非常引人注目。
在2000年和1996年的两轮牛市对比中,我们发现在1996年强盛的家电和周期性行业,到2000年普遍受到市场的抛弃。而一些非周期性行业和可能代表新经济方向的行业,在经济周期末端的2000年出现了明显的估值抬升。
为了观察不同经济周期的行业估值变化,我们分别计算了不同行业在1996年和2000年的估值情况,再将2000年的估值除以1996年的估值,最后将比值放在纵轴上(图2)。
如果某行业处于虚线(平均估值比值)附近,则说明该行业在两轮牛市之中的表现是相对一致的,估值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大,估值的变化只受整体流动性松紧的影响。如果行业明显处于虚线以下或以上,则说明在周期的影响下,行业的估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平均水平(虚线)以下,说明行业在2000年的牛市中表现不佳,出现了估值的折价;而虚线以上则说明行业在2000年的经济周期末端受到追捧,出现了估值溢价。
估值折价典型的是家用电器。产生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因来自于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在1996年前后,家用电器快速进入家庭,整个行业盈利大幅度的上升。在此条件下,整个家用电器的估值处在很高的状态。但是到了2000年,经济处在产能周期末端,因为激烈竞争和产能过剩,行业已经处在比较衰落的状态。并且这种衰落可能具有更长时期的周期性,未来的新一轮经济和消费周期可能和家用电器无关。
其他具有明显估值折价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也有明显的周期性。在1996年,企业的盈利很好、经济增速较高,此时金融业的坏账风险、利差收入的前景都显著地好于2000年经济周期末端的情况。其他的周期性行业,比如采掘和黑色金属,在产能周期末端的2000年也出现了明显的估值折价。
同时,不少行业在2000年受到追捧表现出明显的估值溢价。比如信息设备、电子元器件、餐饮旅游和医药生物等。这些行业高溢价的原因可能并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和经济周期关联不大的非周期性行业。在周期性行业处于下降通道之时,非周期行业的盈利增
速仍处在相对有利的水平,从而体现出较好的前景和方向性。而当时的电子元器件和信息服务,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彼时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憧憬。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些行业并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主要力量。
如果我们去对比2006年和2010年的行业估值变化,实际上和1996年、2000年的情况是相似的。市场普遍抛弃的是银行、房地产、港口、机场、化工等这些周期性行业,追捧的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非周期行业(图3)。这背后的基本原因跟我们对2000年和1996年的讨论是类似的。
市场为什么要抛弃银行和地产?在2000年,市场抛弃家电是因为产能过剩、过度竞争,企业很难盈利。那么现在市场抛弃银行、房地产背后的原因是也是相似的。过去十年的经济周期有两个重要的遗产,第一是房地产泡沫,第二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而后者同房地产泡沫又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尽管地产和银行的估值很便宜,沿着悲观的角度,如果出现地产泡沫破灭和经济硬着陆的情况,那么银行、地产和周期性行业的盈利前景都存在相当明显的风险。所以,我们认为市场出现明显的风格变化,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是深刻的,而这些风险非常系统地体现在行业估值的变化之中。
风格转换展望
行业的估值取决于基本面、流动性和其他行业的变化。即使行业基本面和市场流动性不变,由于其他参照行业的变化,也会影响行业的估值水平,从而产生风格裂口。
总结来看,行业的估值可能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取决于行业的基本面,包括盈利、增长等等。第二,取决于流动性。即使基本面没有变化,但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资金去追逐股票,估值也会创出新高。第三,取决于其他参照的行业。在1996年,即使非周期性行业的盈利不差,但家电和周期性行业更有吸引力。但是到了2000年,家电行业和周期性行业前景系统性恶化,同样的非周期性行业因为参照物的前景发生了变化,投资者觉得它们更有吸引力(即使其本身的盈利前景没有出现系统性的改善)。所以,非周期性行业的估值水平相对上升得很快。
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因为股票市场要做配置,如果整个资金的松紧不变,在银行、地产基本面变坏的情况下,投资人普遍的做法是抛掉银行、买进生物医药等非周期行业。所以,即使非周期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由于参照的周期性行业的预期变化,非周期性股票的估值也会被推得很高。非周期行业的高估值是建立在周期性行业估值下降的基础上,所以在流动性没有变化的条件下,风格层面的裂口也会明显的产生出来。
如果我们按照前一部分的逻辑理解风格分化,那么只要周期性行业重新变得有吸引力,中小盘高估值溢价会很快逆转回来。而且一旦出现逆转就会是一种长期性的、系统性的趋势。
简单分析,我们认为出现风格分化的逆转需要三个条件和催化剂:
篇10
这一特殊结构,使得“煤油金”成为左右A股市场的核心力量。
也正因如此,A股市场不仅受制于国内宏观经济,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全球流动性和商品价格的变化。A股上市公司多为周期性行业,这就不难理解美元指数的变化对A股市场是多么举足轻重了。
美元指数所表明的全球资金的动向,首先通过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直接传导到A股的矿业股;其次,通过H股的金融股间接地影响A股市场。
好的投资策略研究当兼顾短中长期的配置操作,有些投资者主要关注经济周期,有些投资者主要关注流动性,这都是单一的投资逻辑。具体到A股市场,可以从经济周期与资产周期两个视角来观察和分析。
美元在资产周期中的现金功能和经济周期中的本位货币功能,使得美元指数可以反映资产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并由此成为我们观测全球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变化的首要指标。
分析美元需要划分两个阶段:一是在经济周期衰退末期与复苏前期,美元走势变化主要是风险偏好与避险情绪的博弈;二是在经济复苏阶段,美元走势主要体现本位货币功能的变化,其走势受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风险溢价三者的相对收益影响。
从1870年以来,尤其是“二战”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后,美元主要承载着两大功能,一、从全球经济周期角度讲的本位货币功能;二、从全球资产周期角度讲的现金避险和投机功能。
从本位货币功能上讲,美元与全球经济周期形成互动。本位货币的稳定性往往面临“特里芬”两难选择,即:一方面,随着其他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要求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这就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值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
美元本位对于世界经济的作用可概括为:美元涨,世界经济收缩;美元跌,货币发行量加大,世界经济进入扩张。
1970年以来的历史经验大都符合这一规律,惟有1994年-2001年是例外,期间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美元也呈上涨态势。究其原因,当时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美元与世界经济同向运行。美元未来可能会出现反弹,但真正出现上升趋势,还有待于美国形成较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如低碳经济。
美元与资产周期的关系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贷开始放松,美元趋于下跌,此时只有债券市场处于牛市;第二阶段,在经济增速见底后,股票(尤其是新兴市场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出色;第三阶段,在物价水平见底后,其物价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恢复速度,商品中的贵金属开始凸现吸引力;第四阶段,物价水平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恢复的增长速度后,贵金属和农产品、股票(尤其是新兴市场股票)越来越有吸引力;第五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达到顶峰后,FED 开始加息,信贷紧缩,需求下降,通胀回落,没有一个市场处于牛市,现金为王。
目前市场处在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之间,股票市场有较大吸引力,贵金属、农产品和基本金属的机会也比较大。
全球美元泛滥是个老话题,但2010年美元流动性对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影响机理,将可能从2009年的美元单边下跌转换到“美元套息交易”。
美元成为套息货币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为了救助国内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
篇11
自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与居住条件,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的逐渐落实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理性,而房地产自身具有的商品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关联性的探讨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实际上就是其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所以,研究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非常有必要。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
1.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房地产价格、需求、收入、政策以及市场的预期变动等,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会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变化的影响下而不断扩张或收缩。这些因素在本质上决定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可见,房地产供给、需求任何一方面出现失衡,将会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引发房地产的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保持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2.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引起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初始原因和初始推动力,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直接,较为显著,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高度成正比,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就越快。另外,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以及战争、社会突发事件、科学技术的变革等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有直接、突发、猛烈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较长。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能够防止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的经济波动,使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在可控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下面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促进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1.处理好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差异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加上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周期既有全国性的周期,又有区域性的周期。因此,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根据房地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有效执行。
2.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力求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房地产出现过热或过冷情况,还要对利息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控方式和松紧程度方面应连续微调。同时,要在控制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谨慎控制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房地产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扩大内需,延缓周期波动,使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更为活跃,为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保持财政政策调控的稳定
实践证明,积极和稳定的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可适当的减弱财政政策力度,同时使政策的调整向中性、稳健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等。这就需要政府谨慎权衡扩张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稳定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避免财政调整幅度过大而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不稳定。
4.加大对房地产产品的改善力度
目前,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仍然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严重失衡,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政府要建立健全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建设规模;调整住房的供给结构,并促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合理化。比如,严格控制大型别墅的供给数量,适当的将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工程建设比例降低,提倡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商品房数量。同时,价格因素与房地产行业内的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影响,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的价格,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借助于房地产产品价格评估和指导,其住房价格更为理性,这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量来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具有波动的特殊性,因此,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的探讨研究,根据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消费模式,控制住房价格,只有这样,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波动才会更趋于理性,房地产的发展环境才会更加健康,其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篇12
在我国,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条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显得更加明显,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使主要的能量来源。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渐落实,房地产业的发展会更加趋于理性,会在暂时的低调发展之后,迎来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契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价值基础、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的以刚性形式出现,加之其附加值较高,特别是在十之后,我国的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会明显加快,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房地产业因其产品的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关联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产业周期。房地产经济周期是波动性的,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
房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产业周期一般要经过初创期、上升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蜕变期) 。但是,与传统的产业周期相比,房地产业的经济周期更倾向与经济发展周期。因此,对房地产业来说,其经济周期往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萧条或低谷阶段。在这一阶段,初始时期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部分楼盘的楼价开始急剧下跌,甚至会下降到物业原值或建造成本之下,市场交易量也会随之明显减少,市场观望情绪严重;而当萧条阶段发展到中期,房地产的价格会出现局部的暴跌,成交量继续萎缩,随之而来的是与房地产有关的纠纷开始大量出现;可是当萧条阶段发展到后期,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出现,而这更增加了市场的负面情绪,房地产的泡沫被继续挤压。而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房地产的正常需求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平稳,向经济复苏和上升阶段迫近。
2、复苏与上升阶段。在该阶段,房地产在初始时期的供给超过需求,房价和租金的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楼价已经完成了下跌的过程,并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回升的迹象已经出现;而在复苏的中期,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购买者逐渐增多,开始带动了期楼的销量。但是由于此时建筑成本与楼价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交易量的增加幅度并不明显。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而当复苏阶段发展到后期,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加速出台,为房地产业走向新一轮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繁荣阶段。房地产业不会长期的在低水平徘徊,当其发展到繁荣阶段时,宏观经济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市场的交易量明显增加,新建楼房的空置率逐渐下降 ;此时,更多的房地产商和中介机构开始大量介入,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时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逐渐的出台一系列的限制炒楼的政策措施,楼价继续高涨的后劲开始略显不足,泡沫达到了最大,新增房地产投资数量明显下降,房地产业的衰退或者萧条就在眼前。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国民经济的需求旺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的发展就会较为旺盛,一般处于上升期或者繁荣期,否则,将会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1)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房地产价格从长期看是处于一个增长趋势之中的;(2)在增长型的经济体系中,经济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在长期趋势上呈现上升模式,并且新一轮的循环峰顶往往高于上一次的水平,而在衰退中则正好相反;(3)在房地产的景气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和贷款银行的过度乐观通常会使房地产供给的速度超过需求速度,在不景气的阶段则正好相反。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消费品价格、收入水平、政策法律以及对市场预期的变动等,这些因素都会促使房地产需求总量受到影响。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也会在技术、劳动、资金管理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扩张或收缩。而供求总量和结构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房地产经济都需要进行调整,继而引发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
(二)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这些都是具有明显周期性质的宏观政策因素,在短期内对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高度正相关,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所区别 。此外,还包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等随机因素。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一)改善房地产产品的供应结构。
针对目前的住房供应体系结构仍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极不平衡的情况,要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严格控制别墅供给,适当降低偏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建设比例,提倡建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规模,切实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二)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价格。
价格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因素,而且它对行业内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的影响,运用价格规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做出评估,以判断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而借助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有助于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行业和市场秩序。
(三)规范土地政策。
在对待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上,需要通过对土地市场监测分析,总结一定时期我国土地市场运行的总体情况和态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建立土地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要规范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遏制由于土地投机而导致的地价上涨进而引发房价快速上扬、房地产投机增加的局面。
四、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需求,要与相关行业进行有效的关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由于房地产需求稳中有升,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大,但是由于引入了强劲的国外竞争对手,新增的市场需求及原有的市场份额有被国外同行抢占的可能,对国内同行来说,竞争压力增加,而作为弱势企业的弱势项目来说,对手的强大和增多,将使其更显弱势。因此,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一处)
注释:
闫新红,艾燕.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现代商业,2009(1):249-251.
王正才. 我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27-28.
刘昕玮. 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09-110.
篇13
金融经济周期主要指的是经济指标在波动与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为了对产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制与有关因素进行分析,需要重点从各种金融因素的角度M行考虑,对经济周期中萧条、衰退、高涨以及复苏等阶段的转换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与经济增长变化规律相关的各种金融变量结合起来,对金融变量的持续性、实质性波动进行全面的总结,将金融因素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中国在面对经济周期下行增长挑战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信用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两方面的研究,探索把握机遇与降低风险的新思路,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进行重构,使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这对于我国恢复经济快速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基于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一)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两传导机制比较分析
在对经济周期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资产价格、信贷配给与市场缺陷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商业银行需要在经济快速膨胀的大环境下,对信贷活动规模进行过度的扩张,进而造成宏观经济过热问题,引发通货膨胀;若银行于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对贷款偿付方面的考虑过于敏感,对信贷规模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可能会使用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差。“资产负债表渠道”与“银行信贷渠道”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金融经济周期信息传导机制,商业银行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在应对市场冲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在研究过程中所设置的假设条件与实际相符,在两个传导机制的作用下,金融冲击会被人为的放大,商业银行外源融资与可贷资金规模升水,使企业融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信用评级与融资杠杆等,进而对投资水平造成影响,使经济波动进一步加剧。
(二)经济周期与信用风险
金融工具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资金自身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经济周期以往的规律与运动特点被打破,企业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模型分析的方式能够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信用风险度量以及信用风险产生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然而,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也未必会出现违约概率下降的局面,同一借款人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违约概率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经济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贷款结构趋同的问题,各种类型的贷款资源通常会被提供给与银行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签约项目贷款的大型企业与大客户,在行业景气度下降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在新一轮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会使银行面临十分严重、十分集中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普遍倾向交通、电信、电力等领域。而这些种类的投资项目通常也存在受政策影响大、自身资本比较少、以及资金需求大等方面的特点,风险隐患也比较大。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下跌趋势。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小中企业体现出了更高的贷款需求。在贷款用途方面,贷款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个人消费领域的贷款需求明显下降。经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贷款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银行惜贷与企业贷款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信贷增速会出现十分明显的下降。另外,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处于调整经营方式的关键时期,房地产企业还贷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
三、政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营销策略进行一定的调整,在日常经营中,通过各种新的决策变被动为主动,对风险资产进行适当的清理,将经营重点放在低风险业务上,找出新的盈利增长点与业务空间;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与研究,寻找更多直接融资业务,使各种经营项目体现出充分的综合性特点。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受到股市下行的影响,需要对中间业务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向金融市场投放更多的多元化综合性业务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收入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实现收益结构的优化与业务的转型。
(二)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强化压力测试,在在宏观经济情况下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要对大额业务与高风险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性分析,结合现有的经验与专家的判断,对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良与升级,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将各种潜在的金融风险全面、客观地揭示出来,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在客户选择方面也需要融入更多的创新举措,灵活调整客户结构,要在防范风险与甄别风险的前提下,对企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常规资金提供有效的供给,在为重点企业、行业提供贷款支持的过程中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对于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新的服务渠道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从强化风险控制、稳健经营等角度为风险较小的客户提供更加稳定的服务。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的业务经营模式风险日益增加,收益明显下降,需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新兴领域与中小企业,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清河.金融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