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

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52-02

施工企业主要是从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建设及投资,其行业的特点是面广、周期长、投资量大。同时,很多时候这些建设均需要前期的大量迁移改造等资金投入。可以说,施工企业还是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风险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资金风险导致企业倒闭的现象也给大量的企业以资金管控的警示。本文立足于施工行业,探讨这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企业资金风险类型和控制措施。

一、施工行业的资金风险类型

从实践分析,施工行业主要面临的资金风险主要有资金安全系数低、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短缺等风险。这些具体风险类型主要是和企业的内外部因素有关。

(一)资金安全系数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资金安全系数低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施工企业的资金受到的挪用和贪污等。这在很多中小企业非常明显,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等。施工企业除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或执行的原因外,还存在自身组织和人力特点的原因。

在施工企业,一般资金安全风险主要出现在各个项目公司,由于其工程特点,一般在组织结构上呈现项目公司权力较大的特点。各个项目公司负责每个工程项目的投标、施工、结算等各个阶段的事务。在一些没有实现财务集中的施工企业,项目公司在业务和财务上均有较大的权力,这种权力过大的现象导致项目公司制度执行效果差和作业监督无效的现象发生。这自然容易导致项目公司内部资金挪用和贪污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将公司资金以其他会计科目用以行贿的现象。

同时,在施工企业,各个项目公司由于均是临时组建,而且很多工程均是户外作业。在人力招聘和使用上均较为粗放,项目公司在制度执行和监督上流于形式,人员的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也不好,容易导致资金安全性差。

(二)资金使用效率差的表现和原因

每个施工项目涉及的资金量一般较多,因此,资金使用效率低将导致很多资金浪费。基于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施工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资金预算差、使用差、调配差等。

首先,在资金的预算上,施工企业没有能够提高资金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差,容易导致施工企业每个项目公司没有办法确认资金的预留量。而只有确定好各个项目的资金预留量,才能为资金的合理流动提供基础。

其次,在资金的使用上,施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采购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等效率低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施工企业的采购包括了材料采购和固定资产采购,这部分采购占据了资金流出的一半,而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导致效率低下。例如,施工企业对材料和设备等要素的市场价格跟踪不足导致预测能力差,这就使得施工企业多支付了采购资金。再如,很多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中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措施,导致了采购成本高于正常水平等;同时也有些企业没有应用合适的方式控制价格波动,使得采购效率低下。

再次,施工企业在资金的调配上也缺乏效率。施工企业在各个项目的资金调配上主要依靠总部对各个项目的资金控制和数据分析基础,但是由于施工企业在这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施工企业的资金调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例如,在对项目公司的控制上,总部的实际话语权并不是特别大,而且各个项目经理容易隐藏实际资金或者虚报未来开支需要,增加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些因素的存在均影响了资金调配效率。

(三)资金短缺的表现和原因

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一般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存在于施工的各个阶段,并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最大。

首先,在投标过程中,由于现在投标需要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这就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金存量。中标后,施工企业的施工阶段也需要前期垫付资金,这些也会影响到资金的沉淀量,而且这些资金量是非常巨大的。在项目结算后,施工方仍然存在着资金结算的难题,例如对欠款的催收工作一般难度较大。

其次,施工企业内部还款压力也会导致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这些压力有可能来自于施工企业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的短期还本付息压力,同时施工企业还有可能需要为关联企业等外部企业偿还担保等。如果施工企业还有进行外部的投资,如果投资失败导致的持续投资等也有可能成为施工企业资金短缺因素。

再次,很多施工企业的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例如民间借贷和银行系统等。民间借贷高昂的利息费用可能会吞噬施工企业的利润,从而导致其资金短缺。银行的借贷则受到了国家政策调控压力大,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波动。这些都会影响施工企业的资金量。

二、施工行业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施工行业的资金风险,施工企业可以从组织上、制度上、具体管理上等角度进行控制。

(一)组织上,施工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配置好相应的人员

首先,在整体架构上。一方面要完善总公司和项目子公司的架构设置,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内部各个委员会和管理层的完善。在总公司和项目公司的架构设置上,要本着兼顾效率和监督的原则对各个项目公司的权力进行设置和监督,如有可能可以采取会计集中的措施将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权限集中到总部,同时加强对项目的会计监督。同时,在内部高层管理层的完善中,要有步骤地在董事会、监事会、各个委员会、管理层中进行有效的组织架构设置。在董事会可能增加真正参与监督的独立董事,并争取让有实践经验、财会基础的独立董事进行公司事务的监督和风险提示;在监事会也要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对监事会成员的监督职责和权限划分清楚;对管理层可以采取内部竞争或者外部市场化操作进行招聘,并可以采取员工持股计划等减少管理层的问题。

其次,在内部控制上。完善公司的必要内部控制机构和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在内部控制机构上,一方面要加强财会部门对各个部门的资金用度进行监督,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公司内外部的审计和监督。在内部的财会部门的监督上,要对各个部门的资金用度实际情况和明细进行核对,并保留相应的票据进行备查等。在实际用度中,要结合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种流程进行规范,同时结合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双向完善。在内外部的审计和监督上,主要内部靠内审委员会等机构,外部主要靠专业人士和会计事务所等。在一些资金实力较大的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并完善公司的内审机构,保证其独立性。外部定期进行审计,提升内部资金用度编制和执行的准确性。

再次,在人员配置上。要能够遵循内部控制的需要进行岗位和人员的配置。例如,施工企业要要遵循不相容岗位的规定进行各个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安排。对人员的配置还需要遵循岗位的要求等,例如要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这可以通过实际的招聘和培训进行提升等。再如,对人员的素质和品德的要求也需要在平时的教育和培训中进行提升。

(二)制度上,要熟知相关的法律,完善施工企业的制度制定

施工企业要能够首先熟悉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并能够对行业自律协会的规范进行了解和执行。施工企业的主要会计法律法规体现在新的会计准则和建筑合同要求等,这些施工企业要进行掌握,以便于后期财会业务的展开。同时对企业通行的资金活动内部控制指引也要进行熟悉,并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好。

施工企业的制度制定主要要根据其业务特色和组织特点进行设计。第一,要设计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这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采取资金归口管理的制度,对筹资、投资、营运等资金活动进行控制,划分好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等。同时,对各个岗位按照不相容分离制度进行设置,执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第二,对资金的回收进行有针对性的欠款催收责任制和奖励制度的设计。施工企业一般都面临较为严重的回收款问题,这需要企业在制度设计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施工企业可以在项目前期评估、合同签订和执行、竣工后的款项催收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在具体管理上,施工企业要加强风险识别和控制

在风险的识别上,施工企业要能够对资金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等措施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的识别是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键。只有识别出具体的风险类型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可以采用和预算相对比、各个项目对比、主管访谈等进行评估和识别。例如,施工企业根据项目初期的预算对比可以发现一些采购问题导致的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各个公司间的对比或者和行业中的龙头对比可以发现自身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和项目资金短缺的风险等,通过对主管的评价可以发现一些公司制度设计或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善。

而在风险的控制中,第一,要能够提升公司预算的前瞻性和准确性。资金预算是具体执行中指南针,良好的预算可以发现很多的资金使用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金的充足性。预算的前瞻性也可以让施工企业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融资和资金的调配,减少资金的融资成本。这样资金的使用才更具有统筹性且更高效。

篇2

1农村金融机构会计主要风险成因分析

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1薄弱的网点建设

违规操作现象严重,这是产生会计风险的直接原因。前些年,很多新增网点多是为了吸收资金,基层的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增加存款展开的,包括农村银行等网点负责人的配置,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的公关水平和吸存能力,很少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水平等方面。由于网点管理监督相对薄弱,导致其建设严重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客观要求。金融机构的会计风险防范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更有甚者无条件迎合客户,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于不顾,违规现象特别突出。

1.2管理者重视不够

管理者不重视,职工队伍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会计岗位新手较多,管理队伍缺乏良好的内部循环和建设,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会计人才比较稀缺,而相比之下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观念缺乏,使得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1.3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需的遵守的准则与规定,制定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缺少完善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多风险,使得会计工作开展无法顺利进行。

1.4滞后的会计核算手段

会计核算手段的滞后,使得会计工作系数的难度增大。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电算化水平不太高,依据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金融机构不具备控制和事前预测风险的能力,而且,对于风险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防范与控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2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规划缺失

长久以来,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控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即便对于具有针对性的触发型建设,由于被动规划,往往也会引起同类其他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总体规划。农村金融机构会计建设中,网店面延伸较广,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会计风险控制制度存在滞后及分散现象。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点大多由于反馈滞后及分散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整体规划。

2.2农村金融机构内控过多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逐步增强,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众多农村金融机构却违背了当初风险防范的意愿,在控制上走了很多弯路:很多金融机构对每一环节和每一工作人员都设置制约条件,这种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内控的关键;对任何环节都严加控制,对业务的风险程度采用严密的防范控制措施,而过分控制的结果却往往被弱化,导致很多风险点被忽视。过严、过重的控制一是使得执行成本过于高昂,二是操作性不强。控制得过密与实际操作的不足同时存在,结果往往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出现。

2.3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基层会计工作业务种类繁多,关键点也比较多,管理者对基层的检查无法全面、有序的进行,再加上检查人员本身水平不高,缺少专业的金融知识与业务技能,这就使得监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与金融风险不能进行很好的预测,出现问题则不能找到重点,使得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履行。

3加强会计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1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是要防范会计人员出现差错,通过内控制度来降低金融风险。会计内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成制度和措施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树立信息安全的观念,认真关注信息改变背后的实质性内容,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包括两方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对于管理层面来说,要根据法规的要求制定对应的会计内部控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改进经营方式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内控提出要求;而操作层面需要制定出遍布全部会计业务的责任制,通过相互之间的制约来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此外,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就是立足于现有的系统技术,引进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研究点,不断向会计风险控制输入科技因素,以此来提高会计内控的手段。

3.2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预警体系,方便实时监督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了解金融机构结构和业务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我们国家金融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建立起与此相关联的金融会计制度和准则只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则应该逐步完善表外业务在内的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管理体系。

3.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机构要展开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风险与技能培训,可以以学习沙龙或者定期聚会等方式召集员工进行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板块,业务主干主要来讲授风险防控的要点,以此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同时,组织员工参与业务知识的考试,并对结果汇总评估,通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和考核,来促进与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对于管理层而言,一方面要改变管理者看重业绩的这一观念,建立起内控优先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使管理者学会如何来进行内控管理,提高内控能力,落实管理责任制。

3.4点面防控结合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的涉及范围广泛,一方面需要统筹全局,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风险防控的工作。在完善会计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运行更加良好的会计风险监测、衡量、预警机制,有效提高识别和化解会计风险的能力;建立全面检查处罚机制,落实有效防范会计风险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各环节的风险度上,对一些高风险的业务、环节、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制定有效的防范、排查监督,从而消除疑虑,使得会计风险工作更系统更加有效,达到防控工作的目标。

3.5加强日常财务分析

对于日常的经济活动来说,农村金融机构除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之外,还需要加强财务分析,对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和预算情况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日常化管理对每次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其的合理性、效果性和适应性,通过比较上年同一时期的收支情况来做出正确分析,从而到达在源头上寻找原因,并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对经费投入、时间长短、完成质量和成果水平等分析,达到使机构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

3.6建立有效的激励策略

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姑息不究,对于违规情况采取罚款替代,对于管理者惩罚疏漏,对于员工罚多奖少造成的逆反心理等。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内控管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奖罚分明,统一要求的内控文化,把正向的激励与惩罚问责机制相结合。对那些轻微的违规行为要当成教训,以沟通为主,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要引以为戒、整改到位,容许一定程度的从轻处罚;而对于那些严重违纪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则决不姑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改进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对会计主管和员工正面的激励要加强,对于管理层面的处罚考核问责制也要加强,这样才能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合理有效的经营下去。

3.7基础规范工作与强化创新管理

为了使会计风险防范工作顺利进行,就要真正全面地落实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着重抓好会计达标升级的工作,把它当成防控基础的工作,从源头上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在平时的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有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目标,不断摸索,善于利用创新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加强岗位分工和职责的管理,强化各个层级管理者和员工在防控过程中的责任,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实行内控绩效的评估和考核,推进制度的落实与创新性管理的规范化操作,达到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防范控制的良好效果。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和艰巨的,具体操作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改革与风险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控制度,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正常化;其次,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的流程和会计风险控制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体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监督保障层结构。此外,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就要从细节与整体上做足工夫,做好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

参考文献:

[1]宋辉艳.新会计准则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研究——基于会计核算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8(7).

篇3

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对象,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将面临诸多的风险,一旦金融风险席卷互联网行业,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构建风险抵御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积极调整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事物发生的走向超出预期的计划,具有不确定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方法,风险的发生会给国家和社会大众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风险管理就是在对风险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借助多种思维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最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2.1.1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类型

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中介风险:该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中较为常见的风险,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在资金运作中占据较大的作用,用户和企业都是借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进行交易,对于一些用户交易资金较小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的监管就容易出现偏差,用户就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该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中介平台监管的失职,没有建立完备的监管制度。操作风险: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由于支付带来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也是目前社会上由于支付发生的最多的风险状况,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扫码设备提取用户的信息资料,再加上民众的支付安全意识较低,造成这种风险的增加。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中的资金本身流动性增强,就会带来资金错配和资金流动不畅的情况,进而造成流动风险的发生。

2.1.2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的付出才能够将企业中的风险规避制度更加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之前需要将企业内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采取更为合适的应对措施。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周期较短,在应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依旧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付,帮助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好的防范风险。

2.2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环境下,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运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在企业中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内部进行约束和调整。

3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问题

3.1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低,不仅仅存在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同样也会有这些问题。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本身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导致企业的风险意识较低,忽视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内的员工也存在对工作效益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忽视公司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状况,一旦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运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3.2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

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自身企业的运作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就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过于粗糙,管理设备落后、管理制度过于传统和对日常的管理存在忽视现象。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缺失的体现,进而会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资源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3.3不够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如果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容易出现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懒散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员工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例如挪用企业公款等。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承担了互联网领域和金融领域两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内部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受到损失,建立起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更加良性的发展。

3.4执行力不高、评价机制的缺失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模式,实体企业能够对客户的贷款实施实时监控,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却无法做到这个方面,对客户的追踪的精准度存在偏差,也无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人工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了下滑的迹象,这也会导致企业中的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较低,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3.5网贷内控风险高、合规程度较低

所谓的合规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的操作流程是符合国家指定的标准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不合规操作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快,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做出违背国家行业制度标准的行为。不合规操作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为常见的风险问题,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违反活动的场所,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4基于风险管理的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4.1基于风险导向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最大化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首要的任务就是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也发挥出风险共享的效果,在应对风险时,能够借助企业各自的优势对风险进行化解。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工作细节,逐渐使企业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加快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双方都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2对风险控制各环节进行强化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各方面发展因素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安全方面,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构建较为成熟的风险防范的制度,便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操作时能够及时抵御外来黑客的攻击,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需要建立起维护组织,一旦发现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设置出风险报警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威胁,能够立刻发出警报,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得到最及时的通知。

4.3风险管理内部环境的创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更加有效的抵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的运作中营造良好的风险意识氛围,通过适当的宣传手段,对企业的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促进工作人员为完善企业的风险机制积极做出贡献,及时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出的风险规避措施。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出现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企业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培训,提供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为企业的顺利运作提供支持。

4.4进行p2p网贷平台征信法律建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和p2p信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的p2p网贷平台征信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步。首先是建立信用评估系统,借助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对客户进行严格的保密,但是对于必要的信息做到及时披露;再者就是科学化的征信法律建设,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p2p网贷业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条规进行裁决,维护借贷平台和借贷者双方的利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对风险管理的介绍,了解到二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不仅企业要积极做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政府部门同样需要给予法律条例支持和政策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在正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够最大化的为企业避免风险入侵造成受损,才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但近几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未来中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涨的威胁依然存在。未来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保基金随时都会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并有可能被通货膨胀所侵蚀。对社保基金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极其重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养老的三大支柱中,3580亿元的企业年金、8690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都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但拥有1.95万亿结余的基本养老金依然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保基金甚至面临着收益为负的重压。

这些都说明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是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怎么来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呢?

二、 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发生,对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但是对于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积累制度,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就大得多。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它造成社保基金资产本身不断贬值,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二是它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增加,并最终有可能使未来社保基金的支付发生严重困难。因为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其结果是靠社会保障金生活的离退休职工必须领取更多的社会保障金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采取国家保障或企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障金的收支直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或企业财务预算,即现收现付,很少有结余积累,因而不可能进行投资营运。在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制模式转变以后,由于个人账户几乎“空帐”运行,加上资本市场发育的时间不长,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而不能用于购买企业债券股票、实业和不动产,更不能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

我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长期被限制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上,虽然保障基金安全,但却制约了基金的增值。这至多只能保证基金的名义安全,而无法保证基金的实际安全,特别是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养老金未来需求的急剧膨胀。

三、面对通货膨胀,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保基金投资貌似安全,实际收益率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社保基金可选择的投资工具较少,很难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而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都较低,且容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社保基金投资效益不高。

其次,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从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主要凭经验做出,缺乏一套量化的风险衡量指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

最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效率低下,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差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保基金目前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分散管理,这不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也使社保基金经营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加大。而且,由于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没有明确地与政府分离,所以政府行为时常会影响到基金管理。

四、社保基金管理中通货膨胀风险控制措施

(一) 通过对投资资产工具的选择并进行优化配置来提高基金投资效益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原则》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但根据当前投资回报率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存款、国债的收益率最低,股票收益率虽然较高但其波动性较大,而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不仅收益高而且差异性较小。所以要提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还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使保险基金进入到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等收益高,稳定性好的领域,并合理配备比例,以求最佳的资产投资组合。

(二) 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

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配套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法》应不断地发展完善, 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在修订的时候应对涉及投资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如投资机构的主体、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权限, 可用于投资的比例、入市基金的筹措等。

(三) 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管体系

根据中国国情并从长远的制度稳定出发, 可采用以法制监管为核心、适当集中的综合模式,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管的集中度, 以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结构。

(四) 社保基金的运营方式多样化

除银行、国债、股票、企业债券等投资外,社保基金可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考虑直接配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 在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之间平衡来确定投资比例, 在实现社保基金期望值的同时, 可以考虑进行长期相关指数的投资。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

篇5

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社会组织,内控工作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并可能对自身的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根据金融企业内控管理规范的要求,本文将从创新工作管理机制、严格工作监管机制、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的优化措施与创新流程,以实现商业银行在新监管形势下的转型与发展。

2目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控管理机制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机制是其内部管理的基础,但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展及业务创新的层出不穷,传统的内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表现在管理制度的滞后,而且更严峻的问题是管理方式的落后已经难以承担起有效管理的职责。若不从机制上予以根本的改进与创新,内控管理恐将沦为空谈。

22 内控监管机制僵化导致内控管理流于形式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可不谓丰富,管理要求不可不谓严格,但各部位的风险隐患仍然不断显现。究其原因,管理方式的僵化难辞其咎。当业务的发展遭遇管理制度的掣肘时,管理部门往往并不积极重新评估流程、改进管理制度;经营者便只有想方设法绕开制度制约,或是制造程式上的合规来敷衍制度管理的要求。如此便不可避免地为风险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23 内控保障机制不完善造成各级机构管理效力不均衡

由于银行的内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综合管理体系,总、分、支行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诉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缺乏科学系统化的管理工具,纯粹依托管理人员的自觉与素质则必然导致各级管理机构、分支机构之间管理标准的不统一、管理效能的不均衡。

3创新工作管理机制

31 强化内控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

在银行的内控制度中,法律法规纷繁复杂,监管制度经常变化。由于缺乏体系化的制度文库,经营管理过程中寻找最新的制度规定常常成为业务管理的难点问题。建立一个内容涵盖全面并及时保持更新的银行制度文库则成为内控制度系统化建设的基础与必由之路。某大银行在十多年前推出的“风险管理平台”工程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可惜该项目夭折于高层领导的意外更迭之中。

商业银行有效的规章制度建设,是顺应业务创新速度的内控制度建设。首先,银行管理部门通过收集各项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文件,以确立法律法规对银行新业务的要求,保障制度对业务的外在约束力。其次,在对标框架的建设上,通过基础业务对标、日常业务管控对标、业务开展前期中期后期的完成流程,实现内控管理在对标建设上的完成框架。最后,在商业银行各项标准的制定中,通过完善相关行业法规,按照假设的对标结构,实行管控和重点更新,实现商业银行对标的内化转向[1]。

32 创新制度管理手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内控知识的学习上缺乏动力,因为对管理规定的不了解导致的违规风险往往来源于此。某银行深圳分行近年来推出电子手册项目,在内控制度的主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首先,分行完善电子制度文库,并为基层业务人员、管理人员配备平板电脑式的“电子手册”,专职制度管理人员及时维护电子文库并推送到各个平板电脑上。分行对电子手册的维护、使用人员的开机使用情况、手册学习情况进行持续的考核,效果显著。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银行内控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对新技术的利用。

33 创新生产管理手段,将管理要求固化在业务流程之中

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以“人”的管理为主,今天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则强调“人机共管”。近几年来,很多商业银行都在实施营运结算业务的“前后台分离”项目,大部分银行在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便将业务管理的制度规定通过参数化的模块固化在电脑系统中。业务操作中人管理不到位的风险通过系统化管理从而有效地化解了。

4严格工作监管机制

41 拓宽问题发现渠道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特殊性。监管制度和评价是发现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方式毕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全面详实地反映商业银行运作的要求。因此,从银行管理者的角度上来看,加强董事会的调研工作,完善内部和外部的审计工作,是拓宽商业银行发现自身内控问题的新举措。在多样化问题发现渠道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沟通的顺畅和商业银行内外部建设的完善,并将其提升到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管理的日程上来[2]。

42 监督评价和纠正机制的完善

根据问题出现的类型程度不同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问题的登记统计,分级分类评定管理,限定问题的整改时间和整改效果鉴定。通过问题的整改效果与单位经营绩效挂钩的方式,加强管理人员对问题的重视与改进力度。通过风险分类评级结果,可以集中管理资源,实现对关键风险部位的有效管理,提升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效。

43 严格内控处罚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通过行政和经济处理手段,建立起内控管理的权威性,从而有效调动内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内控评价结果与经营者的工作绩效、提拔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营人员对内控工作的重视度。

5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51 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人来完成,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管理中,必须要完善每一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经过自我和银行各项业务契合度的考量中,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上、执行力度上、工作设计等各个方面,实现自我的审核,也为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建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自评的形式进行,在相关指标、等级考核、建议信息等的考量中,分部门、分科室、分个人地进行内控管理自评估,通过自我评价机制的系统化建设从而完善银行的内控文化建设。

52 完善内控评价体系

内控评价体系建设是近几年来在商业银行兴起的内控保障体系建设方式,商业银行内控自我评价系统中,必须要全面对各类内控指标进行综合考量。零售、公司类业务、授信业务、信用卡、投资银行业务,各类风险指标的设定与权重各不相同。指标既来源于外部监管要求,又要结合银行内部管理规定,不可以偏概全,但也要考虑管理支撑手段的有效性。基层机构的自评估与上级机构对其的评估相结合。针对具体执行者的执行情况,进行业务汇报、心得体会等的内控自省。通过银行管控重点的变化与调整,实现自我评价指标的维护和实施[3]。

53 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KG(01mm]

这些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风险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审计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大数据”渐渐成型的今天,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审计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挖掘出内部风险数据,迅速定位风险点,有效地揭示风险隐患。内部审计、会计事后稽核、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三把利刃”,有效地构建起银行的风险防控闸坝。[KG)]

6结语

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在向股份制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不严息息相关。在这一前提下,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管控工作的优化升级,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内控管理机制,严格内控工作机制、完善内控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供银行内部管理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篇7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制度不够严密。主要表现为制度制订的无序性导致制度本身存在缺陷。首先是内控制度缺乏相应的“立法程序”,行内规章制度制订时较为随意,一些制度未经推敲、论证仓促出台,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修订频繁,造成制度执行效率下降。其次是关联制度之间衔接不够严密,由于当前还没有一套风险评价系统,即没有一个标准的“风险量”可以对各类违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在拟订惩罚性条款时往往以人的主观意识为重,导致关联制度之间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存在差异,甚至存在“重过错轻处罚,轻过错重处罚”的错位条款。第三是当前内控评价大多局限于就事论事,缺乏前瞻性的预防控制,内控评价体系的不成熟导致一些制度的空白与管理盲点不能得到有效反映,相应的内控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

2.制度作用力度较弱。主要表现为制度培训与内控惩处机制的不规范导致制度作用效力减弱。首先是制度培训力度不强,没有有效的保障措施使每一个员工(特别是管理者)熟知内控制度,员工在不能理解内控制度及其规则的情况下,办理业务往往无所畏惧,很难产生自律效果。其次是违规惩戒不到位,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导致制度作用效力逐步递减,同样对已查处违规事件的宽大处理也成为内控失效的助推剂。第三是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一些职能部门身兼业务指导与制度检查的双重功能,职能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导致违规惩处力度削弱。

3.缺乏内控优化机制。主要表现为内控管理激励机制的缺失与内控考核目标的过于笼统。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制度建设中管理监控性的多,强制性的多,约束性的多,但激励性的内控机制较少,对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表现优秀的员工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致使员工一般情况下只是被动执行制度规定,没有主动提议完善内控制度的动力。对管理者而言,当前绩效考核偏重于业务发展,内控管理考核目标相对简单、笼统,也难以形成激励作用。内控优化机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内控机制缺乏持续改进的驱动力,不利于内控的长效管理。

二、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1.规范制度建设程序,从源头上加强内控制度的操作效力。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现为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要保障制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建设程序。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从规范“立法”程序做起,要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修改和制定等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同时要规范制度建设的“论证程序”,在制度出台前至少经过三道论证程序,即风险论证、合规论证和法律论证。一是由制度制订部门组织风险信息的收集、识别与评估,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在制度前做好模拟风险的论证与评价,使预防性控制措施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在内部设立合规部门,对制度制订条款是否符合相应的规章制度、监管要求进行审查,对关联制度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进行论证,保证制度的严密性。三是要加强制度的法律论证手续,制度的修订要提请法律工作者(如法律顾问)对制度条款进行审查,确保制度的合法性。此外还要规范内控制度的“评价程序”,要着重建立制度执行效果信息反馈机制,由内审部门负责制度的执行评价,提出工作建议,以利于制度的完善和改进。

篇8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

1.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农村信用社中,高管人员及业务人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所存在的风险,并且经常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给对立起来,不能自觉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及科学的评价,错误地把它考虑成风险的控制问题,这就会阻碍其业务的发展,且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轻风险管理的现象,有些农村信用社不是通过控制风险的角度进行业务的拓展,而是通过业务量的减少来降低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这使原本的良好业务从手中流失,也使业务的发展进行缓慢,这不仅没有降低农村信用的风险还降低了其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2.农村信用社中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在农村信用社中,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其被全行所共同认识的风险管理文化也没有形成,风险管理一般仅以后台管理为主,没有作为信贷决策、资本资源配置、贷款定价及风险敞口限额控制的有效工具,有些业务员注重了信用风险,但对组织风险、科技风险、操作风险等却重视不够,且在风险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对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地区及不同风险进行差别化的对待,其差异化思维不足,这种一把抓的思维不仅不能有效的管理好业务风险,却增添了不少新的风险。

3.农村信用社中存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预警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较为重视风险管理的定性分析,而很少进行量化分析,这主要表现为重视了贷款的合法性、政策性及贷款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这些分析在风险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量化分析的缺失,会使风险的识别及度量方面不够准确,对借贷企业的市场状况及财务状况的微观分析也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4.内控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也不强

依据巴塞尔银监会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的内容可知,完善的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应以合法、有效、畅通的运作为目标,并且包括银行管理控制文化、风险有效识别与评估、责任分离及活动控制、信息交流、缺陷修正及监控等几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中,还没有实现独立风险管理的部门,更没有专职风险经理;在农村信用社的内控体制运作上还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方法与化解,也不能有效地做到经营的审慎及监管,在农村信用社中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操作规则及内控制度,内控管理机制的缺乏、审贷不严及风险责任不清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量一直都很大,基本业务内控管理不到位也就使得执行力度不够,并且常出现一些相关业务岗位的问题及案件。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一些措施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农村信用社有效控制及防范风险的根本,要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训,让整个农村信用社都处于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氛围当中。先进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思想、风险管理行为、环境及风险道德标准等,它是金融企业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农村信用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更新及风险管理的认识,首先,要对风险管理核心地位进行强化,农村信用社由于以往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加强风险管理是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贯彻到共组哟中的每个环节当中,真正突出它的核心地位;其次,在风险管理中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风险管理方式应有原来的事后管理转为事前、中、后全面的防范及控制。二是风险管理有原来的侧重于信用风险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及合规性风险等并重的综合性风险管理理念。三是由原来的区域单一、岗位分散等向不留空白的全方位、层次多及覆盖广进行转变。然后,对高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及管理观念更应该加强。

2.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农村信用社拥有了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及完善的 管理机制也是很难有效地开展业务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风险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创建统一的数据库,并用规范性的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完善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计量、评估及决策体系与管理程序,而整个过程是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的;另外,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约束激励机制,包括对整个工作流程有效监督机制,奖惩考核制度以及预警制度等的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工作部门及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

总结:

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它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具有功不可没的地位,而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结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加强,能够良好的开展各项业务。

参考文献:

篇9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3(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6(2):135-137.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扩大金融开放的全新挑战。而正因如此,国有企业想更好的立足于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加强内部管理,切实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早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关键。以下笔者就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内控管理的必要性进行粗浅分析,并提出相应完善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贯彻与落实。

1. 我国国有银行建立与完善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1.1建立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全球性金融经济自由化改革的不断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越发动荡不安,全球经济都处于金融危机的高发期时期。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其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对一个国家而言不可预计。而内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有效的防范了金融风险的发展。因此,建立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早已成为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

1.2建立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用风险。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所造成的不良资产堆积,虽经历了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仍然较高,早已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首患。因此,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进而加强对审贷工作的分离与管理,落实金融风险责任责任早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其次,操作风险。近些年来,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由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岗位所引发的经济案件呈现出高发趋势。而究其原因,主要也是由于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的内控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加强内控管理,落实内控约束力、执行力,尤为重要;最后,道德风险。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中仍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靠“人治”的成份多,“法治”的成份少,以至于道德风险日益突出。而内部管理的建立于完善,正是为了切实做好国有商业银行的“法制”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2. 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防范于未然

要想更好的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作用,必须要将内部控制由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防范,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同时,我国相关的经济部门、经济组织以及经济专家,应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确保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并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是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磨擦与漏洞的重要控制手段;第二,程序牵制的原则。主要是指对不同的业务流程,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使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以达到岗位牵制的根本目的;第三,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2.2强化内控管理的监督体系,注重过程监控

要想更好的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强化对内控实施过程的监督尤为重要。首先,中央银行应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指导、监督力度。人民银行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并把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指导与监督工作作为央行金融监管的重点,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以此促进监督机制的多层次发展与深入。其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改造步伐,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基准的权力划分、权力制衡结构,进而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2.3加强内控的细节管理,降低信贷风险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信贷风险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风险,因此,目前内控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在内控管理中,要加强对内控制度细节的梳理,不折不扣的执行信贷经营、审批和监管,此三分离的制度,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定期地进行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确保新增贷款的质量。进而形成以风险评估、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系统,提高信贷风险的预警能力,从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发展。

2.4完善内控组织结构,实现规范化管理

为了更好的贯彻与落实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在实际内控管理中,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实际的业务流程,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商业银行发展需求的内控组织体系,从而确定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管理机构都能够在合法的职责与权限范围内,从事银行业务,行使职权。同时,及时发现银行内部制度在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内控管理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全新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进行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就如何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建立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更应该不断的完善与加强内部管理,落实内控制度,真正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造血机制”,以此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剑.对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1(02).

[2] 玉树银监分局课题组,王长春. 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青海金融. 2007(09).

篇11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制度和程序,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控制体系主要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级管理层责任、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政策与机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授权授信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与权限卡风险控制、信贷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负债风险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控制、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国际业务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洗钱风险控制、信息科技及安全防护风险控制、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控;信息与交流包括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沟通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履职、纠正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而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助于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和内部高级管理层客观全面了解一个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其内部控制过程各体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限制评价三个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与纠正、信息与交流等五大要素的评价。效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案件损失类指标。限制评价是对评价年度内是否发生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事件的评价,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情节严重,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等外部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一定金融以上的贪污、挪用、贿赂等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涉案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等。

 

三、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了解被评价机构的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内控评价在排风险、找差距、堵塞漏洞的同时,更多地是可以帮助被评价机构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长效内控管理机制,按照内控管理的五大要素,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

1.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2007年7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2.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工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按业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

评价,2003年引入对基层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全面评价,并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005年总行开始对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评价,2007年引入非现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扩大非现场评价的范围。内控评价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沟通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强有力地保障了工商银行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近十多年对基层行和五年来对一级(直属)分行的评价,使工商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着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3.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和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通过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内控制度的不足和疏漏,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和重要关键岗位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轮换等重大业务、机构和人员发生变化时作出有效的评估,研究对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得到不断改进。一是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内控评价机构,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充分重视内、外部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走健康发展道路,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分支机构行和业务部门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合理设置分值,充分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防止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树立内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对各业务线条制定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有效评价,堵塞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了解分支机构内控的效果,监管当局需要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的状况,这都需要通过对一个机构内控状况的全面评价来实现。没有有效内控评价,就无法对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情况得出全面性结论,也就不可能为其内控工作的优化创造条件。

1.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级机构内控工作管理力度。内控评价工作在消除业务操作和管理隐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绩效机制、持续改善内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或完善本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加大内控管理在经营绩效中的占比,把内控管理状况及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考核和离任、责任审计和绩效分配相挂钩。

2.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完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内控评价工作是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各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防止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操作性失误和违规违纪案件,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一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员在组织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操作风险防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操作风险局面。二是强化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全行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条线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防控措施。三是强化各分支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制度梳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风险隐患。

3.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有效评价,能够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促进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严格执行授信控制,对法人客户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二是促进各分支机构执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机构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三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强化业务监督控制。配置专人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四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车迎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186.

杨瑞平.

篇12

(一)内部管理控制的含义

内部管理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但我国目前对内部控制研究的侧重点则主要集中于内部会计控制,而内部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内部管理控制在发行库管理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内部管理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参照、内部控制者为保证相关活动有效性目标所进行的控制过程的总和。内部管理控制的控制者是以管理者为主的组织中各类成员,内部相关活动有效性目标即是组织战略目标,因此,内部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

加强发行库的内部管理控制,是为了更好提升对货币金银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水平,建立起目标、标准、任务、流程、控制、考核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责任,这是加快规范基层支行发行库管理的优势所在,也是确保货币发行工作的正常操作与运行、避免引起业务事故的重要一环。

(二)内部管理控制的意义

我国目前对内部管理控制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但按同一理论体系对应用理论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尤其是建立起发行库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且作为管理控制理论中应用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是对整个管理控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将一个逻辑清晰、体系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框架用具体的规范来实行,将会更进一步唤起基层相关人员对管理控制的理性认识,不仅要关注自身业务技能、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情况,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发行库管理效果和效率。这必然要求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内部管理控制行为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完善,挖掘管理潜力,对于提升基层发行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基层央行发行库内部管理控制的规范,是内部管理控制理论体系与货币金银法规制度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力地推动两者相互关联研究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特别是将发行库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化的推出能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既有利于维护市场金融秩序,又有利于预防管理控制失效的一系列后果。若带有规范性的内部管理控制一经确立,必将提高发行库管理活动效率,这就使得各责任人将迫于约束,不得不尽全力来提高发行库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减轻发行库案件、事故、业务差错的发生,也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

二、县级发行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行库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内部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设定目标管理及规范化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当前基层发行库管理人员欠缺对目标管理及规范化管理的认识,尤其是在对现钞货币运行的宏观理论范畴的理解、增进对规范化、程序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再加上现有为提升发行库业务运行运作的面貌与环境,保障库房、库款安全和现钞货币供给,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货币、商品流通正常运行服务的理解上存在浮浅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现经济发展、货币稳定的整体性目标。其次,现阶段基层发行库管理工作主要依赖原有经验,体现在:重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工作方式;新知识、新理念更新少,开拓创新更少,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使用程度较低。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导致库房规范化建设滞后,更不利于长效坚持各项制度。

(二)发行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业务操作不规范

现阶段县级支行未独立设置货币金银股,且从事发行工作人员偏少,难以达到规定所要求最低4人配置。再加上反假、综合管理岗由综合业务部职员兼职,人员配备不足,兼职人员串岗突出、工作强度大、工作负荷重等现象较严重。近年来县级发行库岗位招录人员少,多数情况是从其他岗位调整后进入的,从事货币金银工作人员极为匮乏。虽货币金银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但没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示意图,发行库管理规章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深入落实到管库人员的实际行动上。在制定完善发行库管理岗位监督制约机制的过程中难以结合实际,针对发行库业务操作步骤和管理环节更无力制作发行库风险防控一览表和流程图,在确定每一操作步骤与环节中的风险点中难以分析风险成因、程度的标准;库管人员的能动性与主动性欠缺,使得业务操作规范难以克服盲目性、随意性。

(三)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发行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当前环境下,基层中坚业务骨干人员及高学历人员依旧匮乏,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长期得不到补充。这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与其专业技能需求仍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后续培训也极为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基层央行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而基层货币金银业务本身所具有的单一特点,使得货币金银人员无法接触其他业务,难以适应人民币流通、现金管理及调研等工作,再加上发行库人员对管理的认识上仍存在传统模式的误区,以及个人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如职称评定难、职务提拔难、人员总体减少、年龄趋于老化,因此,难以适应发行业务量的增长。货币金银工作所需理论功底、管理能力、政策把握、文字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匮乏,造成了目前发行库管理工作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的不利局面。

(四)发行人员意识淡薄,发行制度流于形式

由于发行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较少,使得一些部门领导产生了麻痹思想,松懈的情绪存在于一些成员工作中,造成了工作上有章不循。比如“先进先出”的原则无法严格执行,动态操作过程中相互信任代盖名章的现象,例行查库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缺乏规范有效的现场监督,使监督人员对管理不能形成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有些制度和规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太符合基层支行的实际工作,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补充。

三、提升发行库内控管理的思路及措施

(一)创新理念,为发行业务提供动力

当前对发行工作管理有新的观念和认识,这就要求基层一线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发行库是货币的集散地,是集宏观与微观于一体、体力和脑力于一身的要害部位,是体现央行形象的基础工程,是充分发挥央行职能的重要环节,要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理念提高发行水平。

其次,提高发行库管理人员对内部管理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基层支库库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吸收国外银行业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在优化业务的同时狠抓内控监督,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以内控优先的观念为导向。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进出库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及执行力,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

(二)强化发行库管理,在操作上要有新模式

在业务操作秉承规范化与程序化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基层发行库内部管理有效的、系统的控制创新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每个部门;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其次,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内控制真空,产生风险。发行库管理要实行库主任、货币金银部门负责人和管库员三级管理,各负其责。库主任要做到“三到位”:即发行基金调出、调入时必须到位,残损币打包、出入库时必须到位,月末年终查库时必须到位,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提高发行库管理水平,在制度上要有完善的内控机制

一是在条件与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建立起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专司内部监督检查机构,以达到充分利用内部制约机制促使库管人员形成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二是尝试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并参照目前长沙中支推行的科技基线管理系统建立起发行库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使得提高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成为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发行库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透过收集基层管理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办理业务中事故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上级行反映发行库的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日常业务管理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及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货币金银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管理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

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其次,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摆在基层央行面前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立足当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长远规划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发展潜力的提升;注重安排各个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注重学习意识的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仅要求员工成为学习型员工,更要求领导者成为学习型的领导者。领导者首先要重视和参与学习,带头学习,并将内部管理控制的理念纳入基层文化建设体系中转变为员工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R]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年度报告,2003卷2003

[2] 张先治控制环境与管理控制系统[J]会计论坛,2003,(12)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4] 丁万里基层央行发行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3

[5] 郭晓峰基层央行发行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06年第二期

[6] 文涛从内审角度看如何加强基层央行发行库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7] 缪玉成、赵宗福规范化管理是货币发行库建设的必由之路[J]金融世界20073

篇13

一、新会计制度分析

社会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出台了新增或是修订了会计准则。首先,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目前,中央财政部门对会计准则内的财务报表列报、财务报表合并以及职工薪酬等予以详细规定。财务报表列报侧重于自身重要性原则,同时加入综合性收益等概念;而对财务报表合并进行的修订,明确规定了子母公司具体合并范围。此外,关于职工薪酬方面的修订,加入了职工离退休之后的福利规定。其次,新增会计准则。其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以及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三个方面。而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推出,使计量方法和登记有据可依,同时也对计量过程中的相关披露进行具体性要求;合理安排主要对合营安排认定、相关参与方权益分配等进行了详细规定;金融负债和权益为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有效区分提供指南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新会计制度的推出、修订以及补充性说明,成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而医疗卫生机构是社会群众就医的基本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追随时展步伐,积极响应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与创新,以深化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可是,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财务管理工作情况,可发现其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社会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诉求。此外,因为理念未能有效更新,财务工作形式、方法也比较陈旧,以致于财务管理总体成效不理想,从而限制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二)财务预算管理不当

财务预算管理不当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财务工作职员忽略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的财务工作职员进行财务预算时缺少依据,或者是缺失准则,甚至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忽略财务预算工作,从而造成项目决策有失标准性、规范性,诱发投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收支平衡性。

(三)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固定,如果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发生问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大多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比如财务收支具体情况和管理行为比较模糊,极易诱发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报销工作,大多财务工作职员落实报销时,不需出具发票或者是收据,就给予了报销补贴。此外,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缺失,也会加大出纳、财务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准与成果。

三、新会计制度下,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新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新要求

一是预算管理方面。为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经营与发展,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切实加大预算管理力度,特别是收支情况的核定,财务工作职员需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实施医疗机构内部资产的科学化管理,以免发生超支结余等有关问题;二是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职能定位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资金基本是由国家政府提供。基于新会计制度之下,财务部门必须妥善处理收支管理工作,借助补偿机制优化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职能。三是资产管理方面。为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总体工作成效,需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完成财务核算、资产折旧与资金提取等工作的统一性计算,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借款等要谨慎而行。四是绩效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关于职员绩效管理有着新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需要合理构建奖励基金,采用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职员的考核,然后根据职员绩效情况,予以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激励。

(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推出的新会计制度,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基于此,为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创新与优化财务管理理念、形式,全面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切实加强财务工作成效。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引入财务专业技术性人才,借助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有关渠道,引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

医疗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为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尤为重要。而搭建财务内部管理机制时,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工作行为进行规划化,于基础上有效深化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者也要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经营、发展以及财务情况,有目的性的搭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科学设置财务内控工作岗位。摒弃落后的财务管理形式和理念,把精细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岗位,严格贯彻严谨工作作风,确定岗位具体职责,详细记录财务收支状况,多方面、多角度落实、执行财务内部管理机制。

(四)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新会计制度之下,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财务管理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首先,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者要合理编制预算管理工作原则,根据医疗机构现实发展情况,拟定科学的预算管理计划,特别是收支预算方面的编制。其次,加大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编制工作的落实力度,以切实深化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五)搭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综合考量财务管理可能诱发或者是潜在的风险,搭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时的解决、规避财务风险,以减小财务风险对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经济损失。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市场行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经营情况,搭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关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内容、选择的防范方法以及防范基本目的等要予以明确,深入落实岗位职责。此外,需要对医疗市场展开深入调查、分析以及科学预测,及时的把握医疗市场发展态势,从而预先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四、总结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新会计制度的推广与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及时的优化与创新财务管理形式、管理理念,养成危机意识,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与财务风险方法机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成果,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飒.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相关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