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节约资源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节约资源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节约资源的建议

篇1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他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无私的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然而,我们却在毫无节制的浪费着许多宝贵的资源。拿水资源来说,本来是可以不断在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浪费,造成现在的水资源紧缺,还有森林资源、大气资源……形成这些资源紧缺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们的环保意识淡浅,对节约资源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为此,特向你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节约水资源

1、用完水后及时关好水龙头,如发现水龙头漏水要尽快修补。

2、少用抽水马桶,用过的脏水可以保留下来冲马桶。

二、节约森林资源

1、工场要有节制的开采树木。

2、少用一次性筷子,多使用自己带的筷子,这样既卫生又环保。

三、保护大气资源

1、少开车,多骑自行车,这样还可以锻炼身体。

四、呼吁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一起行动起来。

篇2

对于这些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

1、洗脸水可以洗抹布还可以冲马桶;

2、遇到有人在玩水应该及时制止;

3、洗澡时擦沐浴露时应关掉水龙头;

篇3

1、在白墙上贴上“墙的洗衣服也怕脏”的环保提示。

2、在洗手间里写上“一滴水,等于生命之源。”的标语。

3、看见有人撕纸时,值勤老师和值日生应该立即上前阻止,并对他施行一个小惩罚:扫干净,然后放走他。对于屡教不改者,将叫他的班主任来认领回去,实行教育。

篇4

1.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从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共用与管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综合效益的目的出发,将实验课程组建成以学科群为主体的教学实验室,以“学科专业提升基础发展,基础发展促进学科专业提升”的指导思想规划实验室建设;淡化单一课程发展,优化相近学科融合,淡化验证性实验,优化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将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要,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1.2实验室建设要做到先进性与适用性并存。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节约建设资金,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一定先进性、系统性、社会性和前瞻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每个实验室都要高级、先进,更不是越先进越好,应从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社会效益及学校的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全方位综合考虑。实验仪器的购置必须与实验室建设及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要考虑实际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片面追求高精度,合理配置档次。对一些基础的、对仪器设备要求不是很高的实验室,要注重其适用性,只要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即可,过高配置既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效能,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3实验室建设应做到勤俭节约、物尽其用。

节约实验资源,不仅是创建节约型实验室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教学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仪器设备购置应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统筹安排,精打细算,有效利用资金,避免积压浪费。对已损坏或停用的旧仪器应尽量进行修复、组装、拼装、维修、升级,尽可能发挥每台仪器的最大效益。通过对现有仪器设备修旧利废、拼装升级,一方面可以节约资金,充实资源,提高仪器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完备实验室技术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2.措施和方法

2.1建立综合实验室,将教学、科研、本科、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

教学和科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体。科学研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主要源泉,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增强实验教师整体素质。教学需要科研的支持,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由科研来解决,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更有利于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解决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两者的结合。

借鉴国外经验,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在一起,把创新的科研方法、内容和研究成果贯穿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建设高、中、低档仪器组合的综合实验室,提供多种实验方案、路线供学生选择,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达到最佳实验要求作为评分准则,让学生掌握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究方法。

开放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课程,使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验相互渗透;鼓励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促进科研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层次的科学研究。既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又使学生得到了教师、学长的更多指导,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2.2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建立校园实验仪器设备共用平台。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立仪器设备先进、适用、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配置具有前瞻性、品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为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克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金浪费、利用率低等弊病,建立校园实验仪器设备共用信息网,公开各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制定合理的实验设施共用政策,使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加强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和网上辅助教学。各实验室将自己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相关内容(实验大纲、实验指导、实验录像等)上网,供学生浏览;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在网上公布,实现设备的共享,为实验室全面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行全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逐渐改变以往按班级安排实验时间、内容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中心网站,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对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等实行全面开放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3加强管理,建立实验室奖惩制度,鼓励节约、创新、自主研制。

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实验仪器修理、改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技术开发、实验装置的研制或改造、软件开发和某些实验室管理工作,不但可以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节约出时间对旧仪器进行充分的组合,更好地利用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学到更多的仪器仪表知识,使学生在这些工作中受到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实验室育人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仪器维修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实验室工作积极性。无论是实验室建设发展还是学科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可以设置实验室建设贡献奖,对凡在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与维护保养、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取得明显成绩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记入档案,作为晋升的参考。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维护保养,使完好率和使用率均保持在先进水平;对仪器设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与维修工作。通过必备的检修设备和有效的工艺手段,使仪器设备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对精密度下降,性能落后的仪器设备,经改装以后确能提高性能及精度,或经改装后可作其他使用,且效益高于原水平的,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使仪器设备功能明显改进,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应鼓励改装利用。

在用仪器设备技术指标下降,但未达到报废程度,可降级使用或调剂。仪器设备结构陈旧,性能落后,已经破损或丧失功能的,没有维修价值,经技术鉴定,分别列为淘汰品和报废品。淘汰设备调拨给其他可设法利用的单位使用或拆件利用,或作为培训技术人员的实习用具。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设计学习用具,为学生课外实验提供条件。报废仪器进行拆解处理,把有用的东西作为实验耗材用,将报废报损残值变价的收入应用于维修、更新仪器设备。

对责任心不强,造成仪器设备丢失、损坏、提前报废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者,视损失大小,情节轻重令其经济赔偿或给予纪律处分。对事故隐瞒不报者,要加重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和领导责任。

3.现实意义

3.1节约建设经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提高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利用率。实验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为研究生、本科生论文实验提供了条件,如果能认真考虑对废旧实验仪器的再利用,则不仅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校节约大量的建设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率,让学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

3.2养成爱惜设备、管好设备的良好作风。

养成良好的爱惜设备、管好设备的作风非常重要,不爱惜设备,违规操作,损坏后不及时维修,设备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通过对实验室教师的教育和严格要求,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教师和学生都养成了爱护实验设备的良好作风,提高了经济效益,锻炼了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了业务素质。

4.结语

总之,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硬件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抓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产出和学科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经验,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体系,通过各项措施,使实验室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更高。

参考文献:

[1]张淑玲,李继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48-150.

[2]张晓蓉.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19-121.

[3]韩露.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38-39.

[4]周宦银,房宗良,刘家华,等.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41-143.

篇5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理念和治国思路的一次重大转变,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逐步扩大。我国的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的13.6%。我国不仅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还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资源的稀缺将长期存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发展战略。我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统计,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不仅仅是资源节约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1、资源的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的不足与资源需求的巨大并存、资源使用的不科学与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并存、资源的有限性与追求利益的无限性并存等都使我们面临的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与资源的稀缺随之而来的是“水荒”、“电荒”、“油荒”等等,如不厉行节约,资源就难以为继,环境就难忍重负,将导致经济增长徘徊和经济发展受阻,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高(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两低(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美元计算,我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如果经济增长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这不仅使资源紧缺状况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加大,而且也会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节约资源的潜力巨大

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较低,资源浪费问题严重。例如,钢铁、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等等。如果采用先进技术标准,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产率,预计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计算的存量节约潜力可达3亿吨标准煤。节约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是高能耗和低能将现状说明,我国资源利用有着巨大的节约空间。

4、节约资源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资源节约的内容广泛,重点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可再生能源、环境管理、废旧产品利用和清洁生产等诸多领域。目前我国节约资源的标准体系仍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标准覆盖范围狭窄,许多方面存在空白;标准内容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标准制定的随意性强,仍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三、标准化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中的作用

1、标准化已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撑

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的条款活动。标准化的产生实质是工业社会的一次节约革命,它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精细化管理来促进节约。泰勒把标准化作为科学管理的基础,这也说明标准化生产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损耗,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节约管理模式,可以为经济发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已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撑。

2、标准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来提高产品质量。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标准化的保证。标准化不仅是产品质量保证的基础,而且还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标准化的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标准化是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1962年颁布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到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都强调“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近年来,我国也将制定节约资源标准作为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已制定63项能源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淘汰高能耗落后产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起着重要作用。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了《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将制修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926项,这是从标准方面配合加快资源节约建设的重要工作,将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管理、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这八个重要领域建立标准体系框架。由此可见,在节约资源的实践中,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人类行为,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行为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标准化是跨越国外“绿色壁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出产率的主要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减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显现。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我国产品出口受阻,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的环保、节能标准也是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标准在环保、节能方面的约束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如何更好地利用标准化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另一方面是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两者都可以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来实现,逐步通过各项标准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充分发挥已有资源节约标准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为节约资源而专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共有120多项,涵盖了基本概念、统计和计量、合理用能、能源平衡与测试、节能检测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其中21项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则涉及了家电产品、工业设备和商业设备中的各种高能耗产品。严格有效地执行这此标准后,将会有效地节约资源。

2、积极利用正在审定标准的潜在作用

标准是政府进行市场引导的有效工具,可以通过标准的制定来限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在制定标准的工作中,将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作为主要原则,把节约和综合利用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已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还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需较长时间的实践总结。

3、正确引导无形标准的导向作用

篇6

一、引言

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无疑有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突破节能减排指标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硬约束。基于对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的研究表明,邻近区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1]然而,就既有关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和实证评价方面的探讨,忽视了对邻近区域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空间相关性及溢出效应的研究。

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的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最早关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理论解释是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在探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时提出的。[2]以中国省域间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为例,Ying和Long Gen以1978―199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广东经济增长对周围省域的空间溢出效应,指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对周围4省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影响作用有正有负。[3]在Ying等开创性贡献的基础之上,Brun等考察了1981―1998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认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在短期内不足以减少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4]

从国内已有研究来看,王铮等基于Douver Peeterse模型,建立了一个分析区域间经济互动关系的简单计量模型,指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中西部经济互动中发挥主环节的作用。[5]陈安平将全国划分为8大区域,以8大区域为对象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由脉冲响应函数(IRF)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指出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对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南部沿海、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则没有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6]潘文卿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在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探讨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和格局的基础上建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并分析表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指标市场潜能对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证实省际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指出,该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省域间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7]

总体而言,各种研究多证实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现阶段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

那么,中国区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否亦存在与之相似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呢?本研究认为,就省域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而言,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考核省域节能减排的绩效来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尺之一,从而对节能减排绩效较好的省份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在中央政府的环境规制和政策激励作用下,地方政府之间的标尺竞争会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它们在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支出等方面相互模仿,表现为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正向空间外溢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一旦加大对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投入,将会形成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优势,而邻近省域资源要素的流入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激励会进一步强化已经形成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优势,导致周围省域发展能力的弱化,表现为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负向空间外溢性。

基于此,本研究假定不同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相关性,拟通过选用科学的空间计量方法证明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若存在,再进一步确定空间溢出效应方向及程度。

二、基于GPCA模型的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动态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内涵较为宽泛,主要涉及经济发展、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社会支撑、资源环境等层面。本研究遵循系统科学性、简明可操作性、动态可比性、生态优先性的指标构建原则,在源自上述层面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指标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具体遴选步骤为[8]: (1)指标初选,在设计时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上述层面所涉及指标的具体分析, 将能够反映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主要指标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910](2)征询和筛选,对初选指标进行专家意见征询, 反复进行三轮, 逐步去掉那些相互重复或具有明显相关的指标。(3)指标的确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分类和归纳, 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二)GPCA模型简介

构成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以往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评价方法仅限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需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的质量大打折扣,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系统分析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本文尝试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eneralized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GPCA)这一模型,从省域层面入手,依据表1所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些指标2006―2010年的时序立体数据对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绩效的动态演进态势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评价。GPCA模型是一种重要的且被市场广泛认可的综合动态评价方法,对于其构建原理,在此之前学者对其已有详尽阐述,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基于2007―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TATA110,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并实施标准变换后,对中国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总体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的评价区域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

通过进行GPCA分析,可得到全局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贡献率,且前9个全局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026%(大于80%),效果较好。其中,F1、F2、F3、F4、F5、F6、F7、F8、F9(分别代表第1、2、3、4、5、6、7、8、9个全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81%、1317%、925%、541%、457%、427%、357%、343%和279%,故可将其确定为所需要提取的9个全局主成分,由此可写出综合得分F综的评价公式:

F综=03381F1+01317F2+00925F3+00541F4+00457F5+00427F6+00357F7+00343F8+00279F9(1)

根据主成分的计算公式及综合得分F综的评价公式,可得到中国30个省域2006―2010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全局主成分值及综合得分,具体结果见表2。

(三)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2006―2010年,中国各省域的综合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意味着其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域的排名状况,5年内各省的排名波动幅度不大,尤其排名前10的省份中,有7个省份的排名未发生变动,排名上升的共有11个省,主要集中在西部(占比为7/11);排名下降的省域共有9个,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占比为4/9)和西部地区(占比为3/9);其余省域的排名保持不变。

三、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检验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全域空间自相关现象存在与否,一般可通过计算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1112]来实现,其计算公式为:

i=1,2…,n,j=1,2…,m;m=n或m≠n。Moran’s I指数可看作各省域观测值的乘积和,其取值范围为-1≤I≤1。大于0表示正相关,表示不同省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具有相似的属性在空间区位上集聚;小于0表示负相关,表示不同省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具有相异的属性在空间上集聚;等于0则表示各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在空间上是随机分布的,即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二者相互独立。通过绘制的空间相关系数的Moran’I指数散点图,可将各个省市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以四个象限的集群模式加以划分,分别识别某个省域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图的右上方的第一象限,表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高的地区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高的其他地区所包围(HH);左上方的第二象限,表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低的地区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高的其他地区所包围(LH);左下方的第三象限,表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低的地区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低的其他地区所包围(LL);右下方的第四象限,表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高的地区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低的其他地区所包围(HL)。

基于上文得出的2006―2010年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借助一阶邻近矩阵的方法确定空间权重矩阵W,可在随机性假设条件下对其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 统计值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经计算,2006―2010年中国30个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综合得分的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分别为04454、04606、04654、04382、04385,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

(二)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估计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需要选取合适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进行测度。本文选取广泛应用于空间溢出效应计算的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Spatial Lag Panel Data Model,SLPDM)来验证前述理论假定。为符合模型设置的要求,本文选取2008―2010年30个省市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综合得分等相关数据构成面板数据,综合考虑中国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建立如式(3)所示的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溢出效应进行估计:

省市区t期因变量,本文由中国i省市区t年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综合得分表征;WYit为其空间滞后因变量;Yit-1为滞后一期的时间滞后因变量;参数ρ为空间溢出系数,反映样本观测值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程度及方向,即相邻区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WYit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Yit的影响方向和程度;W为n×n(本例中n=30)阶的空间权重矩阵;参数β则反映时间滞后因变量Yit-1对因变量Yit的影响;εit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为确定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具体形式,首先通过F检验的结果决定采用混合估计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3所示,固定效应模型在同混合模型作比较时其F 统计量对应的p 值小于 001,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混合估计模型的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优。

表4中所列回归结果中,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95654,空间滞后因变量WYit、时间滞后因变量Yit-1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了1%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变量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国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均显著存在,证实了前文关于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间存在标尺竞争效应的理论假设。所最终确定的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如式(4)所示(括号内为t值)。

(三)溢出效应影响下的局域集聚态势分析

既然上述分析表明,各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种效应影响下,局域空间集聚态势将如何演变呢?根据Anselin的观点,地区间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可能反映不出局域分布的非典型情况。[14]因此有必要使用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来检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下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空间关联的局域特征。

实证结果显示,期初(2006年),高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高空间滞后省域仅有1个:上海;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低空间滞后省域有5个: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和新疆;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高空间滞后省域仅有1个:海南;高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低空间滞后省域未见显示。期末(2010年),高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高空间滞后省域数目增至2个:天津和江苏,比期初多出1个;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低空间滞后省域数目降至4个: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比期初减少1个;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高空间滞后省域仍为1个:海南;高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低空间滞后省域在空间集聚形态中亦仍未见显示。上述省域均通过了5%或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见,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下,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集聚态势呈现出如下演变特征:

一是高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高空间滞后省域的集聚形态渐趋扩张,但其涵盖的区域范围有所变动。说明在整个空间分布格局中,高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同邻近省域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和集群效应的核心区域有所变化,且规模在不断扩大。

二是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和低空间滞后省域的集聚形态渐趋缩小,其涵盖的区域范围亦有所变动且日趋缩减。这说明在整个空间分布格局中,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同邻近省域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和集群效应的边缘区域规模在不断减少,且范围有一定的变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GPCA模型综合动态评价中国30个省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并结合ESDA方法进一步分析省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绩效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集聚演变态势,分析结果表明:

篇7

契约自由是意思自治这一民法基本原则在合同领域中的表现,在民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法中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立法上对劳动者与雇主关系进行调整始于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①“19世纪初期,公法色彩显著的劳工保护法律制度已经突破了传统私法之意思自治领域。”直至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劳动立法都从劳动立法中独立出来。此时,劳动法已是属于社会法这一区别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劳资关系的调整不仅涉及个别雇用契约之法理构造,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追求劳资关系的协调。”②因此,在当代劳动法领域中契约自由原则的范围更加后退,从而为国家干预腾出更多的空间以达到利益平衡之目的。

契约自由原则虽然在现代劳动法中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作为保障劳动关系活力的一项基本原则始终贯穿着我国的劳动立法。契约自由原则在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但基本上都不是完全无限制的契约自由:1)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2)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3)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我国劳动立法中对于选择契约形式的自由作出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存在着一个例外。《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一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4)劳动合同的期限。根据第十三、十四及十五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对订立合同的期限从总体上采取了契约自由的原则。但也存在一定限制。5)劳动合同的内容。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双方除了在法律规定的必备条款中约定权利义务等内容外,还可以在其他认为有必要的事项进行约定。6)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7)劳动争议解决中的协商和调解制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发生劳动争议之时,有订立和解协议或调解协议的自由。

二、 契约自由原则在劳动法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正如前文提到的,劳动法已经从民法中解脱出来进入了社会法的领域之内。民法中把双方当事人当成平等抽象地人格,在双方地位平等的情况下,保证其都能自由地实现其意志即是最大程度上的公正。但是当实现了“身份到契约”之时,在近代法律的变迁中,契约有逐步向身份的转变。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对此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在罗马法中,劳动关系建立在物权基础上,劳动者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中世纪的劳动关系建立在人身权基础上,劳动者虽然有付出劳动的义务,但同样又得到主人保护和照顾的权利。③近代劳动关系中的契约自由可能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强者,亦即雇主的契约自由,但它绝不意味着经济上的弱者,亦即雇员的自由。这种契约自由意味着在劳动关系双方自由和平等的表象下,事实上存在的不过就是它已经超越的隶属性劳动制度。④虽然这种对于契约自由的否定可能有些片面,但也不能否定在劳资双方强弱对比的劳动关系中过度的契约自由会损害劳动者的权利。在我国现行的劳动立法中对于契约自由原则的应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存在过度适用契约自由的风险的:

1. 非全日制用工口头协议不利于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及对劳动者的保护

在劳动合同的形式方面《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对于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则规定此种劳动合同双方可选择采用口头形式抑或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缔约形式之口头形式,依据法律本意乃是因应灵活多变的用工需求。对于期限较短,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之非全日制用工,缔约形式之简单化是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之特色。”⑤但是,这种简单化的劳动合同之形式在满足市场经济中弹性灵活之时,对于保护劳动者权利却显不利。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并非仅限于期限短且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其次,书面合同具有较高的证据效力,在处理劳动合同争议之时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最后,当可以选择合同形式之时,处于优势主导地位的用人单位总会选择对其有利的口头形式。

2. 自由订立多个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这里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定义,采用的标准是针对同一用人单位而言的。同时根据第六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与多个用人单位签订多个劳动合同的自由,只要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由于非全日制的短期性特点,劳动者确实需要多份工作从而使其达到等同于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时间以满足其劳动需求,因而现实往往却出现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签订多份劳动合同,从而导致多份工作累计的工作时间达到了超全日制用工的水平。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一条以及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固定的工时制度,并把延长工作时间限定在一定的标准之内。且延长工时必须支付比正常工资更高的报酬。然而,在非全日制用工中,由于允许自由订立多个非全日制用工合同,而劳动者往往为了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选择放弃自己休息的权利,而长时间的超时工作却并未得到用人单位支付的高于正常工资的报酬。

3. 约定试用期制度导致适用钻营和重复试用问题

“所谓适用钻营,指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试用期,专门使用劳动者于试用期内,试用期即将结束劳动者即被解雇。”⑥《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约定试用期的自由。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以及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在试用期间,试用期工资可以有所降低且试用期解雇员工适用更低的标准。因而便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自己的用工成本,从而利用约定试用期这一自由,在试用期将至之时解雇劳动者,侵犯劳动者合法的权利。此种用人单位在解雇劳动者之后往往会重新招聘一批劳动者,而后故技重施,在试用期将至时又将新的劳动者解聘,循环往复。

4. 现今协商制度不利于在劳动争议解决的过程中保护

协商制度是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之一,在劳动争议解决途径中占领着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董保华教授指出,工会在协商制度中存在着双重身份。⑦一方面“在集体协商程序中作为集体协商的主体,法律将其定义为代表劳动者,可以说是相对用人单位的第二方。”⑧另一方面,“在个别协商中法律将其定义为独立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第三方。”⑨“在现实的纠纷中,工会则往往喜欢以“第三者”,即作为调解者的身份出现。一个很明显的逻辑,作为“第二方”更多的要尽代表、维护职工权益的义务;工会建立在企业内,工会领取雇主发给的工资,这一悖论使其作为第二方,面临着诸多尴尬。”⑩而根据我国的立法,也同样是把工会放置在更类似于独立的“第三者”的地位。这样的法律规定会使处于尴尬位置的工会推诿责任,而根据前文论述,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因为经济力量等原因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在没有利益代表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利想要在劳动争议过程中通过协商制度得到充分的保障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 对于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说的:“劳动法是抵制劳动契约领域法律上形式性的契约自由危险的行动”B11,我们劳动法要规避过度形式上的契约自由所引起的负面效果,因此对于过度适用契约自由原则的要予以适当的干预和限制。

1. 限制非全日制用工中选择合同形式的自由

法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有选择合同形式的自由。但仅仅从满足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而赋予这种自由、规定这种例外是不具有足够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的。“与《劳动合同法》相反,多数国家给予非全日制工作的下列属性规定须订立书面合同:(1)非全日制工作类型众多且性质多变。(2)很少有直接规范非全日制工作劳动条件基准的专门法律……故非全日制工作的牢固权利义务容易含混不清。(3)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以次级劳动力(低技能)居多,具有‘易受伤害’的特性,虚假借由劳动契约清楚明白的记载以利于监督与保障其权利。”B12因此,笔者认为应取消赋予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双方选择合同形式的自由。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所有劳动合同,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在内都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2. 对订立多个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自由加以一定限制,增加用人单位审查之义务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劳动者作为劳动者同样享有国家所规定的休息和加班获得更高报酬的权利。此种权利并非民法上的权利,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放弃。相反,此种权利属于社会法上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而确立的不能为劳动者所主动放弃的权利。在非全日制用工中,为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必须对订立多个劳动合同的自由加以限制。对非全日制用工实行网上备案登记制,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合同之时该用人单位 必须附有审查义务,保证其雇用此劳动者不致侵害其正常的休息权利。若后订立的劳动合同导致劳动者累计工作时长超过国家的工时制度,该用人单位应就超出国家规定工时的部分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3. 限制用人单位重复试用的自由

试用钻营是用人单位利用约定试用期制度,重复试用以达到其降低用工成本规避法律责任的目的。笔者认为法律应当对这种滥用契约自由的行为加以一定的限制。法律可以为避免重复试用现象而作出强制性规定:当用人单位就同一岗位约定试用期并在试用期将至一定时间内将劳动者解雇达到三次以上者,则在岗位招用下一位劳动者时不得与其约定试用期。至于“一定时间”指的是试用期将至前多长的时间以及“三次以上”的标准是否科学需要进一步专门的论证,在此不作进一步讨论。

4. 在劳资双方自由协商的基础上增加工会的作用

我们知道,劳动者的力量过于弱小以至于无法能与强大的用人单位一方作抗衡。看似自由平等的争议协商制度实则为一个利益严重倾斜的天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往单薄的劳动者一方多加一些筹码以期达到平衡。“我国协商程序的症结在于工会不愿意做协商双方主体的“第二方”,以至于集体协商中劳动者一方的力量相对较弱。”B13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法律上赋予工会以第三方的地位和责任,把现有法律中“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改为“工会应当作为劳动者的利益代表参与到协商过程中”。

另外,对于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也不能矫枉过正。我们必须承认契约自由原则在劳动合同法甚至整个劳动法领域都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的,没有双方的合意就无法称其为“合同”,“劳动合同”也就无从说起。因而,契约自由和国家强制要协调其在劳动法领域中的位置,在契约自由缺位的方面,国家强制要适当地后退,给契约自由留出合适的空间。(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智华:《劳动合同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4]陈正良:《部分时间工作劳动基准法制之研究》,2003年台湾劳资关系协进会印行,第254-255页。转引自喻术红:《劳动合同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

注解

①徐智华:《劳动合同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③参见[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

④参见[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

⑤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⑥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⑦参见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第148-154页。

⑧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第148-154页。

⑨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第148-154页。

⑩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第148-154页。

篇8

举个例子,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源的6%,这本来就不富有,除以13亿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更是少得可怜,仅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美国的1/5。

广袤的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国的森林面积在全国土地面积中的比例,排在世界第120位之后,而且现在森林仍以每年1800万到xx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森林的减少,使气候变坏,气温升高,水土流失严重,给人类造成无穷的灾害。1998年的百年罕见洪水就曾带给我们惨痛的灾难!

再举个例子,在世界144个国家中,我国的人均耕地排在世界100名之后,可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使沙漠化的速度在加快,沙漠化面积几乎扩大了31倍,目前中国有1.7亿人口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

老师们,同学们,面对国情,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滴水。坚持做到随手关好水龙头,从饮水机打水,喝多少取多少。积极寻找生活中其他可以节水的小技巧,让生活用水循环使用。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度电。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广泛寻找节约用电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尝试着去实践。

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张纸。坚持做到作业纸双面使用,多用手帕少用纸巾,把旧教科书送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篇9

1、将旧练习本中未用完的纸张装订起来,做草稿本

2、节约用纸,把草稿纸写满,不只写几个字就扔掉。

3、尽量节约用纸,无论是手纸还是餐巾纸,能用手帕代替的就用手帕代替。

4、在废报纸上练习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第二点:水资源的的节约使用

1、可以把用过的但相对比较干净的水冲马桶、擦地板或者浇花。

2、用水间歇可以把水龙头关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少量的衣服用手洗,避免洗衣机洗时使用大量的水。

4、要随时关上水龙头,做到人走水停。

第三点、电资源的节约使用

1、没人或没必要的时候,不开灯、不使用空调。

2、离开房间后随手关灯。

3、同一个房间,不用开两盏灯。

4、尽量使用节能电灯泡,节约点能源。

第四点:汽油的节约使用,减少大气污染

1、能坐公交车上下学、上下班的,就不用汽车接送。

2、去很近的地方办事,就步行或骑自行车去。

篇10

篇11

第二节改善生态环境

积极创建环境生态乡村,加大环境维护力度。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本控制城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改变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重点解决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抓好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置和汽车尾气控制,控制和治理城乡工业“三废”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农村污染源的综合治理,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农村河道整治问题。

着重抓好的生态维护。加强内河、水库的水质监控。加强主干道绿化带建设步伐,加强生态维护与建设。重点抓好干线、全县公路两侧的高标准绿化。加速绿化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建好赣江流域的水源涵养林和沙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水土坚持林,建设自然维护区。大力推进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示范村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

第三节加强人口管理

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控制数量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偏重转变,创新人口管理模式。从以惩罚手段为主向惩罚和奖励偏重转变,从片面强调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坚持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优生优育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生育健康服务,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缺陷儿出生率。

第四节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煤炭、建材、电力、轻工、化工等行业,构建清洁型、绿色产业结构体系,从源头减少废物的发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鼓励和促使现有煤炭企业拉长产业链,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和非煤产业。推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篇12

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给您们写这封建议书,是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不知您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那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昂贵的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这些一次性用品已经在各大餐馆里遍地开花,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1.落实垃圾箱分类,有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

2.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3.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4.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5.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6.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篇13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家乡附近山上的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过去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过去美丽的青山,现如今却成了荒山:的岩石,贫瘠的黄土,残留的树桩。过去我们走进山里,到处生机盎然,鸟语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动物们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随着小溪流到山脚。大山再也不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滥砍滥伐的人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是那些毁坏山林的人只砍树换钱,却没有种树育林;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是人们胡乱挥霍,严重浪费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我国森林资源已经少得可怜,怎能再让我们任意挥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对待森林资源的吧!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将能节约多少新书,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一、数据表明: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落实垃圾箱分类,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派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和别的生活垃圾共同处理。

二、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三、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四、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六、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敬爱的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美丽家园里。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