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3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1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2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篇2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 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生产力研究,2005(08).
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04).
篇3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金融风险 金融自由化
一.理想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
对于金融体系之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问题,经济学家们持有异常纷纭的观点,这些结论迥异的研究成果简直使人迷惑。自熊彼特、戈德史密斯、格利和肖、麦金农以来以至于内生金融增长学派,大量经济学肯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积极关系,但也有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持保留意见。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反对熊彼特所坚持的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家精神的论断,认为是企业领导而金融追随,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自动和被动地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这就否认了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有些经济学家不相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说法,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断言,经济学家过分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则经常以故意忽视金融来表示他们对于金融体系作用的嘲讽态度。在一本包含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展经济学前沿》的论文集中,并没有涉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而且在尼古拉斯有关发展经济学的综述中,也没有讨论金融体系问题,甚至在列示他所忽略的问题的清单中也未提及金融问题 。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更加使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作用产生了疑虑。鉴于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巨大,对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全视而不见是不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是近几十年来不可否认的经济现实。经验研究证实,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确实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特别指出“运转良好”,是强调金融体系的两面性,即在金融体系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金融体系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一个不存在金融抑制、达到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而且金融监管非常有效的理想经济中,金融体系的运作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中就是试图描述这样一个理想情形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功能;而经验研究尤其是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金融抑制状况较为轻微、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政府金融监管较为有效的经济,比那些金融抑制严重、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比较滞后、政府金融监管效率低下的经济,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更少的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可以从至少五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分而言之: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风险的交易、风险的规避、风险分散化和各交易主体的风险分担。在所有风险中,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是最为普通的一种金融风险,所谓流动性(liquidity),就是一种资产可以以协议价格被转换为购买力的速度和便利程度,而所谓流动性风险的产生,是源于与将一种资产转换为交易媒介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都可能影响流动性,加剧流动性风险,这些摩擦产生了一种动力,导致可以提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产生。直觉和事实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提高流动性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流动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经济中的高收益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期的资本承诺,但是储蓄者却不希望长时期放弃对其储蓄的控制权,因而假若金融体系不存在或者金融体系出于非常幼稚的发展阶段,就不能提高长期投资的流动性,因此较高收益率的投资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史学家希克斯通过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认为革命时期英国金融市场的发达使得流动性风险得以减轻,这是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的重要原因。根据希克斯的研究,工业革命最初几十年所生产的产品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被发明出来,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相反,技术创新的成果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本投入和资本承诺,而在18世纪的英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的新要素正是资本市场流动性。在存在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储蓄者持有诸如股票和债券等转换便捷的流动性资产,同时,资本市场将这些流动性金融工具转化为非流动性的生产过程中的长期资本投资,假如没有金融市场这种转换,需要大规模长期资本投入和资本承诺的英国工业革命就不会产生 。除了降低流动性风险之外,金融体系还会降低与个人项目、私人厂商、个别产业和地区有关的金融风险,也就是所谓具有个人特征的风险(idiosyncratic risk)。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都可以提供风险分散和分担以及风险交易的渠道,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和储蓄率水平,金融体系提供风险分散化的服务可以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对于技术创新有推进作用。在金融发达的国家,金融市场体系提供了流动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满足了大规模长期性投资和大规模技术创新的需要。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获得更多有关投资和资源配置的信息,这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于金融体系而言,私人的信息获致成本(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osts)更高,私人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搜集大量的有关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态势的信息,因此,私人信息获致成本的高昂创造了金融中介产生的激励。金融中介机构在获致信息方面的优势使信息成本得到节约,因而有利于有关投资机会、投资收益、经营管理状况、宏观经济等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就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促进了经济增长。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完备的金融工具,是经济中各种投资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这些信息引导着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一般拥有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关厂商的各种信息获取和扩散的通道,当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增大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获得更多的有关厂商经营管理以及宏观经济态势的信息。而在那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信息获致的成本高昂,这就阻碍了私人资本向长期投资的转变,阻碍了高收益投资的形成,资本配置的效率被严重降低。金融抑制的消极后果之一是使得信息获致成本增大,从而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改善公司治理。大量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的存在,降低了投资者获取有关经营者信息的成本,尤其在股票市场上透明度较高的股票价格,成为一种获致成本极低的公共品,投资者很容易通过股票价格以及股票市场上公布的其他公司信息来判断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促使经营者改善公司治理和调整企业战略。所以在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从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投资者从发达的金融体系中获取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对于经营者的监督,因而,金融体系在这里似乎充当了一个无形的管理者和社会评判者的角色,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依照市场原则对资金的流动进行有效的配置,可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相反,在金融抑制的经济中,信息获致成本较高,人们难以通过金融体系来获得有关公司经营的信息,因而投资者就难以对经营者的业绩作出适当的评价和监督。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在金融抑制的国家就会特别抑制金融市场(比如股票市场)的作用,而试图以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甚至政府的直接干预来形成资本配置的主要手段,金融市场对厂商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被削弱,因此就不得不以政府的权威形成另外一种监督与约束的机制,而后者显然是成本高昂的。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动员储蓄(mobilizing savings)和大规模资金积聚。动员储蓄和促进资本积聚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过加强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散化机制、以及降低信息获致成本,金融体系可以有助于经济中的分散资本的快速和大规模积聚,从而为工业化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资本。动员储蓄是要花费成本的,但是发达的金融体系通过大量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广阔的金融市场,降低了由不同私人手中收集储蓄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成功地使得储蓄者在放弃其储蓄控制权的时候感到安全可靠,降低了储蓄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史的事实表明,在美国19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中,投资银行在储蓄动员中起到重大作用。许多投资银行利用自身与欧洲市场的联系而从境外筹集了大量资本,还有很多投资银行与美国境内的实业家和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利于储蓄动员,还有的投资银行在各州之间巡回宣传以向居民户出售证券,这些资金筹集行为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关动员储蓄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金融创新的目的都是降低储蓄动员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起到有效的增进作用。而金融抑制的国家进行储蓄动员的方式是通过利率的扭曲、对金融市场的压制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单一化而实现的,这些金融抑制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动员储蓄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却抑制了储蓄和投资的形成,增加储蓄动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现象,长期中抑制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交换。斯密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较低的交易成本可以允许更大的专业化分工,因为一个专业化分工较细的经济所包含的交易比自给自足经济(autarkic economy)所包含的交易要多得多,专业化分工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就是交易成本要足够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的发达,使得经济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经济中专业化程度的加深,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更活跃的交易与技术创新,从而也就意味着更强劲的长期经济增长。总之,以上我们综述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所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对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抑制经济的绩效逐一作了比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这些积极层面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假设之上,现实中的金融体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会使得上述功能受到削弱,尤其在金融体系遭受重大冲击的时候,比如在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金融体系的崩溃会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同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也会伴随出现一些金融脆化和金融动荡的情形,这些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削弱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基于经验和国际比较的结论
学家们已经在和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上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这些经验涉及公司层面的研究、产业层面的研究、特定国家的研究以及更广泛的跨国比较研究,这些研究都揭示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和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的关系。和经验研究的结果都很难使我们下结论说,金融体系仅仅是自动地对经济行为和化作出反应,或者说金融发展仅仅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附加产品。有关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他使用了1860-1963这一个世纪中间35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到结论说:“假如考虑几十年这样的长时期,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国家,甚至出现这样的,即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平均速度的快速增加 。”但是戈德史密斯的经验研究存在着若干缺陷:一是其经验数据仅限于35个国家;二是未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控制;三是没有考察金融发展是否与生产率提高以及资本积聚有关联;四是金融中介的规模未必能够准确衡量金融体系的作用;五是金融体系之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未揭示其因果关系,这些缺陷,戈德史密斯自己也有所察觉,而这些开创性的成果为以后的研究者奠定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方法论上弥补戈德史密斯的缺陷,对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精密的考察。King & Levine考察了1960-1989年这30年间80个国家的数据,并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要素进行系统性控制,研究了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高的渠道,建立了衡量金融发展的其他方法,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可以用以预测长期经济增长率、资本积聚和生产率的增长 。
King & Levine使用四种方法来衡量金融发展的水平,试图以此更准确地评价金融体系的作用。表1概括了1985年四种指标值相对于人均实际GDP的比率。第一个指标DEPTH,表示金融中介规模或金融体系流动性负债与GDP的比率,结果显示,最富国家的公民(按人均收入额属于前25%的人)的年收入的三分之二是以正式金融中介中的流动资产形式持有的,而最穷国家的公民(按人均收入额计算属于最低的25%的人)仅有四分之一的收入是以流动资产形式持有的。可见,在实际人均GDP和DEPTH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金融发展的第二个指标BANK,表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在配置信贷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它等于银行信贷与银行信贷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的比率。设置这个指标的目的,是要说明,在一个国家中,银行一般比中央银行更有可能实现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虽然设置这个指标有着内在缺陷,比如银行并不是提供有价值的金融功能的唯一金融中介,另外银行也有可能只为政府所有的或者公共企业提供信贷,但是这个指标大体可以反映金融中介在一个国家信贷行为中的重要性。在最富国家中,BANK这个指标达到90%,相反,在最穷的国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几乎与中央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处于同等水平。第三个指标PRIVATE,等于提供给私人部门的信贷数量在总信贷数量(不包含对银行的信贷)中的比重,而第四个指标PRIVY,等于提供给私人企业的信贷数量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背后的假设是,那些为私人部门提供信贷的金融体系比那些仅仅为国有部门和政府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体系更有动力投身于加强对于企业的研究,更有动力进行公司控制,也更有动力去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动员储蓄和提高交易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人均实际GDP和流向私人部门的贷款数量之间,存在着统计上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King & Levine接下来继续探讨1960-1989年间标志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这四个指标(F)与同时期三个经济增长指标(G)之间的经验关系的紧密程度。三个经济增长指标是人均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总生产率增长率,所谓总生产率增长率,即“索洛余值”(Solow residual),是用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减去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的0.3倍。如果用F(i)表示1960-1989年间代表金融发展(DEPTH,BANK,PRIVY,PRIVATE)的第 i个指标的值,用G(j)表示同时期代表经济增长(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的第j个指标,用X表示控制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其他要素(如人均收入、、稳定性、汇率、贸易、财政有货币政策等)的条件信息矩阵,那么在77国中进行12次回归分析的公式就是:
篇4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King、Levine等从产业层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特里克(1996)从“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个方面来辨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金融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支配作用,金融体系为那些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帮助企业启动起来,这个阶段处于“供给导向型”形式。而当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由各部门对投融资的强烈需要而引起的对金融系统的需求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5(08).
[2]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3]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6(04).
[4]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07).
篇5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如Patrick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供给主导”的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
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与Shaw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RobertLucas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综述
1.国外方面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体资产的价值与GNP的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检验35个国家在103年间(1860年~1963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般是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指明两者何为因果。
King和Levine针对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样8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Levine和Zervos(1996)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扩展了和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是银行发展、股票市场流动性,不但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很好预测指标。
Arestis等(2001)使用来自5个发达国家的数据,采取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在控制股票市场易变性和银行体系效应的基础上,检验了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果也表明尽管银行和股票市场都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银行的效应更大。
2.国内方面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不足。然而,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成果,同时考虑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运用了国外成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宾国强(1999)采用OLS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实际利率、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麦金农的理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确实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金融深化有促进作用,得出结论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韩延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史永东(2003)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袁云峰等(2007)利用Battese&Coelli(1995)提出的随机边界模型以及中国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间接度量我国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
随着现实的经济金融状况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虽然诸多的学者基于各种理论试图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但仍未能达成一致,不过,通过对以往成果的研读,可以使后来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更深层面的了解,从而在路径的选择上更好的决策,以指导中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见,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金融”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就不好确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随之出现,未必现在认可的东西就永远正确。
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
1.衡量指标和数据方面,随着理论上“金融”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随着现实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发展,着力寻找更全面准确和易于衡量的指标,以及质量更高的数据。
2.学科基础方面,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应该引起科研工作者相关机构足够的重视,要从制度上引导和促进其发展,以期更好服务于该课题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总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2]王亮: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paneldata分析[D],2007
[3]张倩: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2007
篇6
二是加强政策传导。支行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及其主要经济部门传导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如向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专题汇报,或者是通过地方党政高层经济工作会议,传导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并给合县域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支行还成立了“浏阳市经济分析与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咨询委员会”,聘请了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统计局等10多家单位领导为成员,每季召开一次研讨会,分析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找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三是开展协调引导。支行协助市委、市政府每年在长沙举办一次上级金融机构行长经理参加的金融座谈会,向各级领导汇报浏阳经济金融情况,通过宣传、推介浏阳,树立浏阳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以加大对浏阳融资的力度。每年协助市政府召开1-2次重点项目推介会,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行政点贷的方式,采取政府出菜单,银行吃点菜的办法,把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
四是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凡涉及金融机构与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企业大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我支行都主动出面协调。如四年来23次召开专门的协调会议,解决企业拖欠贷款利息问题;通过市政府连续三年下发了关于协助农村合作银行组织和盘活资金的通知,并与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定了农村金融工作目标责任状;协调解决农业银行与供销社改制中出现的《房产证》等抵押品问题,签定了“兴社兴行”协议,既保全了银行债权,又使企业改制得以顺利进行。
二、常抓不懈,建立信用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抓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氛围。围绕打造“诚信浏阳”,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组织上街下乡宣传金融法律法规,组织文化队伍送戏下乡100多场。开展了金融知识抢答赛和社会金融知识竞赛、大家谈诚信征文,举办党政部门负责人金融知识培训班、中小学生每期4课时诚信教育等系列活动,向城乡居民开展《金融常识及投资者风险防范》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培育诚信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是抓打击整治,维护信用环境。几年来,支行牵头组织召开银、法联席会议,法院向金融机构作出对执行费按收回贷款金额的10%收取等五项承诺,共审结银信部门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1869件,结案标的达8031万元。市法院还专门成立了依法收贷小组,仅执行合作银行历年的借款案件就达928件,执行标的5762万元。
三是抓机制建立,引导诚信建设。建立完善信用制度,制定了《浏阳市信用乡镇、村、户评选实施办法》,《浏阳市“十佳诚信企业”、“诚信企业”评选办法》及奖罚措施。到2007年止,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9.56万户,评定“信用户”16.45万户,“信用村”68个,“信用镇”2个,“诚实守信企业”248个;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以及开展农户信用档案试点工作,全方位的征信构架开始形成。到目前为止,有850户非信贷中小企业,5万多个城镇居民,19万多农户的信用信息资料已分别进入三个系统。
三、协调引导,构建信贷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担保公司体系。我支行协助市政府先后组建房地产置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金信担保公司。目前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累计担保15.1亿元,被省担保行业协会认定为“内控管理样版单位”。房地产置业担保12.5亿元。金信担保公司专门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对接,累计担保6.05亿元。2007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9.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5%,基本满足了辖内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二是规范抵押评估手续和收费。针对抵押、登记中收费过高,手续繁琐的问题,协调市政府出台专门文件,实行了抵押评估、登记一站式办公,费用减半征收等措施,国土、工商等部门还改变了过去按评估金额收费的做法,实行按每宗业务收取根本费,从而简化了贷款抵押手续,维护了银行利益,减轻了企业负担。
三是建立财政偿债基金。市政府和生物医药园区每年都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乡、镇政府也想方设法解决老乡镇企业收贷收息难的问题。如白沙乡政府将企业出售,全部清偿了7家乡办企业所欠农村合作银行贷款150万元;大围山镇将一宗土地置换农村信用社90多万元呆账贷款;集里办事处用城区一临街门面置换早已关停的某烟花公司老贷款40多万元。
四是建立联保和互助担保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浏阳花炮是全省50个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群,在北京奥运会上有80%的烟花来自浏阳,但同时又是高危行业,商业银行信贷进入的门坎较高。我支行积极协调,采用多种办法支持其融通资金。如国家开发银行采用由三家企业组成联保小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办法,2008年对花炮企业投放联保贷款7700万元,占花炮行业新增贷款的28%。
四、优化投入,构建经济金融双赢双活机制
一是明确市场定位,支持产业发展。人民银行发挥窗口指导功能,定期召开行长联席会、形势分析会,加强市场分析监测,先后推动开办了“出口退税质押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金融机构根据辖内经济特点,明确各自市场定位,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十万亩烤烟、八万亩花木、八万亩蔬菜以中药材水果等农产品基地。
二是构建银企长效合作机制。为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额度小、频率高、周转快、季节性强的特点,各家银行都尽量简化贷款申报和审批手续,缩短了审批时间,
做到快批快放。合作银行每年3-4月份为近千家企业授信,金额达到4亿元。
三是拓展新的融资渠道。为解决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贷款难,合理利用民间资本,我支行积极参与政府开展的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参加了到山西、浙江的学习考察,制定了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进行报批手续。指导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该行自今年开业以来,短短几个月,贷款余额达到了2000多万元。
篇7
一、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
1、地方政府间博弈问题
富有我国特色的省份经济而导致的“地方经济”倾向,使得各省区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目标,形成了区内保障体系。财政分权则形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并在一定条件下演变为负和博弈。这种竞争的放大和强化甚至扭曲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2、区域间产业同构问题
在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的背景下,发达地区为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落后地区为避免“马太效应”的继续扩大,各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和建设,纷纷在价高利大、投资周期短的工业领域进行激烈竞争,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同质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使得产业发展的区域传递受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其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无法形成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 区域金融合作的实践及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的大量研究都指出了在经济增长中金融的重要地位。这种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而且在各国的不同地区间同样存在。周立、王子明(2001)等学者的研究同样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金融合作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一些地区也开始重视区域金融合作并初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金融联动,目前是我国开展的最早和最为成熟的,区域内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联动效应显著。而泛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金融合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很多还停留在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上,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和政府还没有参与其中。
1、当前区域金融合作的成效
当前的区域合作以长三角地区是最有成效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货币市场。一是区域内异地贷款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区域内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发展较快。上海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票据市场中心;三是区域内金融机构在银行同业货币市场上的合作十分频繁;四是区域内商业银行在零售贷款等私人业务方面的合作比较积极。
(2)资本市场。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上市融资、规避价格风险等提供了高效率的平台;二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资本重组等方面也实现了密切的合作;三是区域内金融机构互动发展比较明显。
(3)保险市场。发展相对受限,目前对异地企业和个人销售的保险主要是跨区域的运输保险,以及旅游保险、跨国公司统一承保的险种等。
(4)金融监管与服务。一是央行上海分行与南京分行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加强了在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各金融调控、监管部门还加强了信息沟通,有效防范跨区域业务风险;三是央行的人民币和外币清算等金融服务也已经突破行政区范围。
泛珠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主要表现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上,跨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和拆借量及票据交易量明显增加,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提供优质的异地金融服务,把业务网络扩展到其他地区和城市。
2、区域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现有的金融监管及经营体制下,金融机构之间的横向合作面临较多的政策障碍和制度限制。同时,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各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往往较多地考虑地方和部门利益,金融合作意识和愿望不强。
(2)区域金融合作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如泛珠三角的区域金融合作有关制度安排一般出自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制定者,从总体看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且部分制度安排缺少操作性,金融互动合作关系也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
(3)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跨地区结算渠道畅通程度不够,限制了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以及运行的快捷性和安全性;二是征信体系建设尚未完成,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较高;三是金融信息网络的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区域金融信息的互联共享性。
三、通过金融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是金融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外部环境条件下, 金融内部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 是在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需要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而目前我国区域金融合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区域金融合作的创新及其传递作用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合作程度(王爱俭,2007),并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业务上的创新
发展异地授信和贷款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国的融资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贷款是众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对于区域内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匡建国(2006)的研究也认为,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下,异地银行授信和放款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区域内银行机构相互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的业务项目和最终的清算程序,构建银行间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共担风险和收益。
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积极推出和完善适合各方业务合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形式,如抵押债务契约(CDO)、信用违约互换(COS)、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商业票据及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逐步推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增强区域内企业套期保值和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
大力通过票据业务合作平台、次级债券认购、银团贷款和信贷资产的互相买卖等业务合作,推动金融资本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尝试在公司金融与家庭金融的创新,试点并推广基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创新个人消费信贷品种等。
2、技术上的创新
依托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跨区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以及跨地区的相互信用担保认定体系,提高对金融资本流动的决策效率和安全性。构建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外汇兑付系统,积极发展和完善ATM、POS 和电子贷记转账等,为跨区域资金流动提供便捷的清算通道。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征信系统的协调。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改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一要加强目前人民银行贷款证管理系统建设,完善银行对贷款的管理环境。二要分别加强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塑造个人和企业信用新形象。三要加快制定有助促进信用环境建设的专项法规,如保护信息收集和披露的有关法规,保证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安全。
3、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
推广和发展社区银行、区域性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发挥其信息优势,在更好的开展业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通过社区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而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容纳金融创新,并为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政策性金融创新方面,积极促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区域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政策性金融创新,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性银行融资服务体系。
促进区域间银行同业市场发展,保证资金在区域内的快速流动。区域内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产业结构不一致,资金使用状况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存在资金富余的同时,其他地区面临资金短缺。区域内银行同业市场的发展可以使得资金在区域内根据经济体的需求而流动,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
建立区域发展产业基金和资金拆借市场。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推动,而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可实现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内政府间可以签订协议共同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对区域内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另外,建立资金拆借市场,资金投向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增强区域内经济活力。
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市场条件。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分割明显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建立北京为全国金融中心,深圳、武汉和重庆分别为南方、中部和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凝聚作用来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区域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二是考虑组建区域性票据市场,重点培育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票据贴现窗口,扩大票据流通。在资金相对充裕的省份成立区域性的资金拆借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适当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三是加快建立跨区域性封闭投资基金,对跨区域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进行支持。
4、金融监管创新
一是监管理念创新。在区域内,放开对金融业务创新的限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混业经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监管体制创新。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增长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区域金融合作下的金融监管的关键在于区域间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区域内的“一行三会”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合作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关系。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金融的规模、结构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整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中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所占份额仍然十分有限。还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在金融发展中,注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规模质量、规模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金融与经济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程度,决定了金融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市场主体的各种金融需求。我国金融业虽然基本形成了种类较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但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阻碍了经济增长从以投资为驱动的传统方式,向以科技进步、效率提高为驱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使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经济体都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篇9
1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1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校企主导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产业发展与高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规模、标准以及结构不相匹配。我国要想实现工业化,就必须重视高校教育,使其能够与当下的产业发展互相融合。高校教育最初始的目标就是促进社会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种目标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向也互相吻合。当下,我国经济已从世界初加工厂逐渐转向了中国精品制造,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我国也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也需借助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
1.2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可为学校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能够增进产业发展与学校育人的距离,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可以实习的场地,还能引导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学校也可以把教学内容积极融合到项目的实际生产以及研究过程当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标准、项目标准以及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达到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与理论的进一步改革。借助真实的企业项目,帮助教师群体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提升教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生培训工作当中,创建更加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3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有利于企业提升经营效益,发展地方经济
企业可以通过创建校企主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育人方向提供参考建议;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综合能力。高校为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综合人才,更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2.1创新体制机制
2019年10月,我国发改委、教育部共同制定了《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我国各地政府要在执行国家文件的层面上,根据地方经济的实际发展特点,完善对应的产教融合体系。突破传统的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存在的机制障碍,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产教融合,通过具体的文件,促进企业以及高校的进一步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的同步稳定发展。
2.2加强校企师资双向流动
首先,企业一定要为高校的育人体系提供充足的设备、资金、实训基地以及技术人员保障,使高校学生能够毫无顾虑享受到充足的交流补助、实行基地等机会。其次,企业还要为高校的一线教师提供能够参与理论培训以及前往一线岗位锻炼的实际工作机会。最后,高校要积极向企业提供对应的技术支撑,积极参与业务培训以及科研指导工作当中;企业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优先参与校外实习机会,让毕业生能够享受到企业制定的专场招聘权利。
2.3进一步加大教学和生产融合力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与劳动本身也被列入了教育行列当中。高校一定要积极依托当地的产业群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制定,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在开展理论教学时,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外出实习以及时顶岗的实习机会,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更加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岗位,进一步实现学生实习与学校、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真正达到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2.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建设
我国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一定要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高校服务地方行业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专业,如果没有与当地产业互相匹配的专业以及专业群,那么高校也无法真正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能。因此,不管是校企合作还是产教融合,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只有培养与行业、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互相吻合的实践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高校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使双方能够合作共赢,获得长远发展。鉴于此,高校在设置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前期调研,根据最终的调研结果对自身的专业进行合理调整,使其能够符合产业发展,创建与产业发展互相吻合的专业以及与之匹配的专业群。其次,高校也要积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人才做什么以及所对应的岗位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在课堂上引入企业资源,使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够与教学过程互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加胜任企业的各个岗位。最后,高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总的来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能直接把企业的标准当作是传统的教学标准,而是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规律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融合企业发展需求与学校教育需求的基础之上,创建符合技能性人才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使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2.5坚持“校企主导”,创建互利互惠、合作双赢机制
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就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使学生的实操能力能够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水平。鉴于此,企业一定要与学校共同合作,双方要做到互相想考虑,不能只重视自身利益,一定要在保证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基础上,尽量做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而企业也不能过分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一定要在重视学生培养层面的基础上,做到互利、合作共赢。但是双方的合作是需要行业以及政府等第三方的积极监督,学校在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企业也要参与到学生培训的实际过程当中,优化自身的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稳定发展。例如,黔校赞作为第一个在贵州创立的校园赞助平台,在贵州高校赞助这方面开了先河。黔校赞搭建的是一个连接学生与商家的校园赞助平台,作为第三担保方来保证学生社团能高效的获取活动经费,保证赞助商能与对口、负责的社团对接。就花溪大学城而言,坐落了9所大学,十来万大学生,将近一千个社团组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基础。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赞助商家特别少,线上赞助又不可靠,整体形成了粥多僧少的局面。经调查发现,贵州本地并没有一家专门为学生社团赞助这块经营的公司或者组织,市场一片空白。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也可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来说,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为社会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必要举措。企业、政府以及学校一定要多方共同努力,创建更加新型的教学办学模式,在创建校企合作体系时,高校与企业一定要充分整合自身的优秀资源,创建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良好、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王洪艳,郝志莉,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205(04):13-16.
篇10
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是银行电子化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它对银行的意义相当于一个人的心脏。通过网络技术远程共享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使昆明市商业银行与保山城信社各自原有的客户都能使用自己的卡或折,到对方的营业网点办理存取款业务,且无需交纳手续费。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在目前各个银行系统各自为阵、“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下,这种合作模式显然具有革命性意义。一旦该业务模式推广开来,不仅使合作银行大大降低了科技成本,而且相当于使其的营业网点增加若干倍,以往网点较少的劣势可以得到有效改观,银行也可以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客户服务上去,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的联合将使银行“事半功倍”,正如昆明市商业银行杨槐璋行长所说,“将来就可以腾出手来与国有银行比拼服务了。”
为什么两家银行愿意合用一个心脏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资本约束的问题。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状况是影响银行业发展、科技投入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资本约束软化现象普遍存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逐步转向以资本管理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手段,审慎经营,持续发展。其中,中小银行因本身规模以及银行员工成本、市场推广开支上升等因素,面临日益严格资本金监管环境,它们所承受的成本压力更大。因此,如何合理地改进资本分配,一直以来是中小银行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益严格的资本金监管带给银行的业务变化主要表现在:以往大量集中在房地产、IT系统以及营业网点的资本金逐渐释放出来,用于银行的产品研发、客户服务、中间业务。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中小银行通过共享IT系统来合理分配资本已经成为趋势。目前日本最大的系统中心已经同时支持12家银行的业务。从大的环境上看也是如此,随着科技发展,IT设施趋同于公用事业也是世界潮流所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共同的理念的变化催生了昆明市商业银行与保山城信社的合作。
有效路径之一:经营创新
有了合作的基础,还必须选择正确的合作的路径。昆明市商业银行和保山城信社在寻找合作路径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过去,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常被表述为利润最大化,其中有一个重要缺陷,即没有考虑到资本成本及资本收益的要求。并且以损益表为基础的利润更多地反映企业的即期效益,而没有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能力。只有把企业价值和传统的会计利润区分开来,充分考虑资本成本等因素,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才能真正地为股东创造财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触及体制问题的改革措施必定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露出效果,那么,中小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快速达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希望,只有寄托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建设上了。但是,建设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复杂工程,根据估算,一个普通的区域性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新建一套符合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按5~10个网点来计算需要投入的建设费用约为400万,其中:一次性投入的系统硬件投资约100万~150万元、软件开发费约200~300万元、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约30万~50万元。抛除科技力量较薄弱的因素不说,与自身规模相比,投入几百万上千万开发功能寿命仅3―5年的IT系统,毫无疑问是中小银行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资金都投入到系统建设上,中小银行赖以生存的产品和服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就很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将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由此,通过经营创新共建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成为像昆明市商业银行和保山城信社这样的中小银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之路。
昆明市商业银行与保山城信社同属于云南地方金融体系内的成员,其中,昆明市商业银行是在昆明市原有二十多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于1996年组建成立的,近年来发展迅速,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拥有71个营业网点和较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在云南省金融界中有一定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保山城信社1989年成立,是保山市规模较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2003年末,为了满足客户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昆明市商业银行投入建设资金近5000万元开发了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昆明市商业银行拥有了超越传统服务重新设计金融产品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该行的竞争优势。保山城信社原有业务系统为单机业务处理系统,1997年投入运行,结算渠道不畅,信贷品种单一。对于昆明市商业银行来说,为了保有相对先进性和可扩展性,系统一方面必须预留一定空间,另一方面每年需投入维护费用约500万元,因此,如何利用闲置资源减轻维护负担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保山城信社来说,目前的IT系统已经不能适应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尽快进行彻底改造。
基本原理和具体流程
昆明市商业银行由于拥有一级银行法人的营业资质,是云南省惟一同时具有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财政部国债承销团成员、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债承销团成员、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债券结算行等多项
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因此在同业合作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该行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双方合作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此外,昆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基于Vision Banking Core/400基础,以银行大会计、综合柜员制为基本内容,以客户信息管理为基础,以账务处理为核心,数据集中管理,面向客户、面向交易、面向服务,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在银行同业中都处于相对先进地位。该系统自身具备的几项技术特点为合作提供了基础。一是该系统上线后,一直运行稳定;二是它采用参数驱动及关系数据设计,在网点数量、规模上没有限制,只要增加硬件系统即可扩展规模;三是该系统支持“多分行”模式,易于维护、扩充,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异地机构共享。此外,为了保证合作的安全性,昆商行还采取了四项防范措施,一是将双方业务置于同一系统的不同物理分区,不实现逻辑集中,因此确保双方的业务不出现交叉、数据不出现交叉;二是采用“专线专用”,确保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和安全;三是在数据传输时进行加密,防止双方各自的数据及信息出现失窃;四是对主机的操作权限进行严密控制,通过制度确保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得到落实和执行。
基于以上基础条件和准备措施,2005年8月,昆明市商业银行与保山城信社达成合作意向,保山城信社租用昆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平台参加全国大额支付系统业务。9月,技术准备完毕,租用系统开始试运行。11月14日,试运行成功,双方签定全面合作协议,相互承诺以通存通兑方式对方异地结算业务,并在法律法规允许或经监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开展信贷资产转让、票据以及银行卡等业务的深入合作。
帷幕初开
国内中小银行的发展历史只有10多年,机构网点数量现在和将来都无法与国有大商业银行相比,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走大摊子、高成本、低效率的发展道路。因此,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成本,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才应是中小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要想在“成本付出最小”的同时达到“资源利用最大”,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中切实转变理念,在各项工作中项项计较成本,时时挖掘资源。昆明市商业银行和保山信用社的合作充分证明,通过科学有效的合作,银行不仅不会丧失自身优势,反而改进了资本分配,在网点设置、物质开支上量力而为、物尽其用,将有限的资金投向目前银行最稀缺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和回报更多价值的客户资源上,从而获得新的盈利和发展机会。
首先,节约成本、利用资源的目的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一是昆明市商业银行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了闲置的系统资源,寻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山城信社则节约了成本400多万元,包括一次性建设费用约400万及每年约30万至50万元的维护费用。二是两家区域性的银行机构跨越了地域屏障,将本行业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延伸对方城市,以昆明市商业银行现有71个营业网点和保山城信社现有6个营业网点计算,双方通过合作,各自节约的网点成本都非常可观。此外,双方共享的不仅是系统资源,也包括网点资源、人员资源和客户资源,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行业内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其次,提高了银行的联合竞争能力。一是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方便和更经济的服务。由于提高了资金清算、结算的效率,双方客户可以在异地办理业务,免除了过去发生异地业务时,要在不同银行间开户、转账或取现、存现的麻烦和成本。另外,由于系统可实时到账,缩短了客户资金的在途时间,提高了客户资金的使用率。二是为人民银行提供了更方便资金监控的渠道。由于双方的数据采集更为准确和快捷,为人民银行对跨行转账、大额交易的清算和监控提供了更方便的渠道。三是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由于规范了不同银行之间的接口信息,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流通手段,为银行的业务发展与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使地区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为中小银行利用有限的营业网点资源及电子网络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正因为如此,双方的合作刚一迈步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系统自9月1日试运行截至11月10日,已办理异地储蓄通存通兑1310笔,金额达5569万元:两行“资金往来”约1亿元。保山信用社通过昆明市商业银行的全国大额支付系统办理的业务,自10月9日以来仅1个月,就达504笔,金额达2200万元。保山城信社的存款仅1个月增长了10%。
当然,因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的成熟度、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更新、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共享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合作方式也存在种种问题和可能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管理,合作银行不但无法从中受益,反而会受损。
首先是信息控制的问题。一旦此银行内部的信息或资源在技术上存在被彼银行调用的可能,信息失控的风险就显而易见,比如客户资料、资金往来情况等等都有存在泄露的可能。
篇11
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创新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形势下,各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力度,建立健全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并通过政府资金导向作用来引导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重要因素逐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能够最大程度上为企业争取资金投入,进而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优良的融资环境,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换的资金需求,在推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型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并强化科技创新,加强资金管理,促进现代化的投融资价值链的形成,确保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科技融资体系,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切实推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2 搭建优良服务平台,将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积极创建优质的科技型企业服务平台,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提供可靠的平台。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设立科学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立科技金融谷以及成立科技支行等都是可行的服务平台,便于对政府有关科技结合金融的支持性和鼓励性政策进行宣传,并且能够及时开展金融结构域科技型企业的专项对接活动,切实解决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技结合金融过程中的难题,为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融资服务桥梁,促进科技及金融信息的有效传递,保证实体经济与企业债券融资以及股改上市等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真正意义上推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3 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就宏观层面来看,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能够深入挖掘科技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促进科技创新的顺利实现。在此种情况下,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应当立足于科技金融的服务方向进行系统化分析,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科技资源,以此为主要依据积极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的金融组织形式,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加大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的粒度,结合科技型企业的资产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开发出具有示范性的科技金融产品,并构建一条完善的业务链条,促进投贷联盟、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产品的实现,切实提高组合性产品、集合类产品以及新兴类产品的服务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强化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与此同时,积极借助多方资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金融指出和服务。
4 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促进科技金融深层次融合
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过程中,风险控制是制约融合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针对此问题,各地区纷纷开展积极探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风险控制难的问题,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融合。
4.1 建设信用体系
信用是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一道看不见的墙,极易对科技融合金融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各地区明确指出在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结合时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改革,提升企业整体信用水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4.2 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系统
坚持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并鼓励企业对自身进行评估和披露,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依法面向社会公开企业的信用信息,营造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的良好信用环境。同时,在信贷评审中引入科技专家参与评估与调研,有效降低科技贷款的风险。
4.3 不断拓展科技成果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
如与银行、保险等开展战略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成立科技金融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对担保机构专利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担保或有损失的补偿,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培育组建融资再担保公司,提升融资担保功能,引导融资性担保行业走向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行业融资担保能力,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比如科技金融新模式“科技之星”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有效抵质押物担保的难题,帮助众多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推广,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开展科技型企业信用履约保证保险贷款业务,帮助有技术、有市场,但缺乏资金、缺乏有效担保的企业加快成长;针对具有先进技术、获得有关专项基金拨款的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宝贷款业务,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对科技附加值较高,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创新研发专利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5 强化服务,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对时间、效率、服务的要求较高。服务部门应打造过硬的营销队伍和专业化的审批团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通融资绿色通道,从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到实现放贷,承诺限日完成,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把握商机,切实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到实处。要创造条件,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为各科技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建议和帮助。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二者协调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在此种情况下,应当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以科技创新拉动金融创新,逐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推进产业发展,最大程度上激活科技资源的潜在价值,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民,张玲霞,田生虎,陈参军,王永强,牛玉凤.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西部金融,2016(3).
篇12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推进“三农”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与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分析农村金融现状,总结农村金融发展困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广大农村金融工作者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努力发现和总结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思,积极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工作的健康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多,个别地区的农民要想办理金融业务需要奔波很远的路途,不能保证业务办理和咨询等一系列业务的时效性;二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有待丰富,其服务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同时服务内容也有待完善,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的需求;三是农村的经济环境决定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农民融资困难是普遍现象。
1.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贷款的利率有待进一步调整,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而言,利率还是偏高,极容易出现“惜贷”现象。同时还存在一些“民间贷款”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其次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辅助行业发展缓慢,例如与农村金融相关的咨询、法律、服务等,不但影响农村金融健康发展,还影响整个农村市场环境。
1.3支持农业信贷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近年来农业贷款质量普遍不高,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银行不敢大力投入;二是部分地区对于农业金融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村信贷比例;三是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的投资热情不高。
2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部分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村村镇银行,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农村金融服务,其他地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银行的支农作用,科学合理的扩大放贷权限,拓宽农业信贷范围。同时还要努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农村金融发展所需。更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强化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2.2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可以适当降低税收,或者通过一些农业补贴,通过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共同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二是可以适当制定奖励和补贴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收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三是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金融信贷行为,尤其是对于民间贷款的约束十分关键,以免出现民间信贷纠纷,不仅容易使人们财产受到侵害,还会影响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2.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
随着治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大农村金融环境的治理力度,对于银行信用体系,担保机制,以及风险的降低,支农力度的增加都具有显著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权,从行政区域上来说基本集中在h级及其以上的分支机构,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基本没有放贷权。然而在乡(镇)的分支银行对农户的状况比较了解,相比能够较为准确地甄别出农户的资信状况。治理水平的提高,放贷权的下放,有利于银行甄别并接收信用好的农户所传递的信号。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和使自身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的金融部门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贴,以激励其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减少“惜贷”的情况。加快信用担保体系、法律、会计和咨询等金融辅助行业的发展,以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环境诚信化。一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和金融知识;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贷款用户信用指数数据库,定期审查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情况,将其与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贷款抵押比例挂钩;三是制定逃避债款的惩罚办法,严厉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促使人人诚信,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瓶颈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难题,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同时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环境空间等举措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安秀梅,李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6).
篇13
一、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总体发展状况
从表1可见,“十一五”期间,河北省GDP和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与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河北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也说明河北省的低碳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2010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2亿吨标煤,同比增长6.2%,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62亿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733吨标准煤/万元,可见高耗能特征还是十分明显。
(二)河北省的能源利用状况
长期以来, 河北省存在突出的能源供求矛盾(见图1)。1981年以来, 河北省能源生产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5562.8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6879.85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生产总量平均占85.7%左右, 原油和天然气近年有所增加,在12%和2%左右,水电在0.3%左右。而能源消费量从3627.8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5 418.79万吨标准煤, 原煤消费量占92%左右,石油逐渐减少到6%,天然气增加到1%,水电增加到1%。可见,能源供求存在很大缺口,而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其中风能资源可开发总量超过2100万千瓦; 农作物剩余废弃秸秆量每年超过1200万吨,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但是,与丰富的资源相比,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2010年,新能源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2.6%,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生物质能利用率不到20%。可见,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方面河北省的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200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和环保厅联合制定了《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发展理念,并通过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对绿色信贷的认知,对国家倡导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和企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商业银行普遍推行“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462笔,共计300.53亿元,其中用于重点项目贷款55.85亿元,用于技术创新贷款23.71亿元,用于技改升级贷款28.95亿元。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严格控制,并加快对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退出步伐。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金融机构累计拒绝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贷款申请项目61个,共计13.59亿元;退出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企业贷款5家,金额3.19亿元;收回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贷款13家,金额4.02亿元。可见,河北省金融机构的发展理念不断转变,对绿色信贷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2011年前三个季度河北省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放的贷款仅占总贷款的8.8%,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影响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 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与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存在矛盾。面对快速发展的“低碳经济”,金融机构一方面想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毕竟低碳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谁涉入得早,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可观的收益;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性仍相对较大,与产业持续的巨大投入相比,其有效产出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再加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政策引导,致使低碳产业的信贷市场成为一种买方现象,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致使其信贷成本提高,信贷风险加大。而受现有税收制度、担保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很难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