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992年国际IS0成立了“环境特别咨询组织(ISO/SAGE)”,并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宗旨是: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标准,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环境质量,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达到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1996年10月1日,ISO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我国标准化组织,已于1997年5月27日正式批准等同采用ISO14000系列,其编号为GB/T24000—ISO14000。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即绿色质量管理,其特点是:1、产品质量与环境质量相平衡,产品生态价值寓于社会、经济之中。2、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过程始于自然—生产—消费—终于自然。3、生态系统管理贯穿于产品形成过程。4、建立生态系统管理和保证体系。结合ISO14000环境管理实施,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其模式为:1)森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管理模式。2)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管理模式,按功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林进行分类经营。3)森林多效益综合管理模式,以获取木材为目的转向游憩、放牧、生产木材、保护集水区和野生动植物等综合管理。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ISO14000标准有效结合,将ISO14000这一科学管理手段有效实施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保证生态质量,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与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组织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传统森林经营发展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必然的。现代林业已经融入整个“人类———自然———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过程。建立比较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把ISO14000标准管理理念融入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ISO14000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早在1992年,公司就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4年公司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全员环境意识,又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2004年4月19-21日,经中环(北京)联合认证中心4位国家审核员三天的严格现场审核,认为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是有效的,符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场审核通过,推荐认证注册。这不仅标志着公司的环境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改善公司对外环保形象,促进公司持续改进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以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为实例介绍实施ISO14000工作的具体步骤是:
(1)首先确定管理者代表,组建工作班子,确定1名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贯标科。会同相关的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开展贯标工作。
(2)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分期分批进行ISO14000系列培训;请具有咨询资质的机构派资深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ISO14000标准讲解;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贯标宣传,提高企业员工对环保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贯标意识,参加环境管理标准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证书。
(3)实施环境现状的测试和评价,明确环境因素。
(4)进行企业环境初期评审,评价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及环保现状,明确实施ISO14000贯标后所要达到的各项环境经济技术指标;组织进行可行性讨论,把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职责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5)参照ISO14000标准体系,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环境管理手册明确各部门和领导的主要职责,及开展贯标所提出的环境方针和承诺。相应的组织机构程序文件应包括17个要素22个文件,内容涵盖各部门。
(6)组织各部门对程序文件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消除分歧,使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7)由贯标科和相关科室的程序文件编写人员,对初始评审并经修改后的程序文件,结合ISO14000标准,根据国内外的实施经验,进行程序文件的系统性修改,使之既符合GB/T24000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又能切合生产的实际,具备可操作性。
(8)将程序文件下发到各部门学习讨论、使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操作岗位都明确各自岗位的环境职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9)进行内审员培训,选派各部门主管环保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具有ISO14000内审员培训资质的培训,经培训考核取得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并由最高管理者发给内审员资格委托书。
(10)最高管理者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11)进行内部环境管理评审(内审),对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发出不合格及观察项的整改通知单,限期组织整改。
(12)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改进,并对改进进行复审。
(13)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由最高管理者组织进行管理评审。
(14)对管理评审中的不合格事项,进一步落实整改,使环境管理体系进入新一轮的运行,并使之保持PDCA循环。
篇2
(一)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加强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环渤海地区能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资金,关键取决于该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具有市场总体竞争力,可以确保投资者收益。因此在确定区域经济增长规划时,应注重把握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通过政府、银行和企业畅通的信息沟通,来营造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格局,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和其他投资者增加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
(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应该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以抑制金融机构高风险运作,切实保护老百姓和债权人的利益。其次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务法制,适当扩大担保物的范围,特别是动产质押;着手构建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框架;完善电子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等。最后是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突出运用行政执法和司法手段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抑制违约行为的发生,从法律上对金融诈骗、故意逃避债务等违法行为的主体、范围、条件等进行相应的规定,细化执法依据。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征信体系
信用制度的高度发达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创造良好信用环境,维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信用意识,提高全民的信用水平和道德素质;其次是加快环渤海地区的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律法规,从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两个方面加速全社会重信守诺文化建设;最后是加快推进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建设企业和个人的征信数据库,进行归档管理。转贴于
(四)是加快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金融监管的目的在于消除“破产"的冲击,本质上是一种规范金融主体不适当行为的准则和监管机制。首先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能,监管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其次是监管方式上逐步由事后性监管、行政审批性监管向风险预警性监管和行政核准制监管转变,建立金融风险监控预警系统;最后是加强金融机构的个体自律和行业自律,在金融系统内部建立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
总之,目前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增长需要怎样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也还没有定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以下指标将会是考核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金融业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金融业对自身发展的催化作用;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的保障作用。最后,我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学术界完善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在区域经济增长成熟实践经验的推动下,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在企业内部,尤其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第二,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形象。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有效地避免环境风险和环境纠纷。这样可以有利于开展清洁生产,同时有利于实施各种节能降耗,另外还有利于减污增效的技术改进和综合利用。
第三,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防止企业环境污染,是保护区域环境,是实现当地环境目标的需求,也是公司良性和长期发展的需求。
由此可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本文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并重点讲解了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通过下表来体现:
该过程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初始环境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只有做好了这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合理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三、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
企业在不断致力抓好规范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自我加压主要有以下特点: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和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1、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
要想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要将环境方针和工作方针相结合,这也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一大特点。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严格科学的管理控制对象,严格制定各种目标和计划书等等;严格控制和管理环境改善、资源保护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
另外,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控制各单位、各部门重要环境因素,最大限度预防各种污染,企业内部各部门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来做到更好。
2、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结合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是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水平的另外一大特点。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以此来提高能源利用率。然而,目前企业仍然存在很多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各种开采工作造成的各种各样的污染现象;第二,运输、存放、转运等不同程度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第三,区域自然生态的改变。为此,企业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结合环境改善工作与资源保护工作,将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和实施企业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3、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科学有效的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实施。举例说明:在企业内部的重大项目建设中,我们要评价各种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声环境等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另外,对于企业管理来讲,要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等等,这样把企业管理和环境管理结合在一块进行管理,既促进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又提高了企业的效益。由此可见,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有效的结合环境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四、总结
很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较多,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优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仁志,孙蕾,陈恺立. 在我国实施自愿协议式工业环境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4) .
篇4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篇5
1.1农业生产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统称为农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也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每种生物对自然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是由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的,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入手。
1.2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叫做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是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化发展和工业迅速发展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工业“三废”污染了土地、大气和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没有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品,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大气污染也是源于工业发展导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使气候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水资源污染目紧缺严重。一方面,水资源被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一些重金属离子,会在农作物体内积累,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水中若有化学药剂,会抑制农作物生长,有的也会导致农作物基因突变,降低产量和质量。另―方面,水资源短缺也会影响农业灌溉,使得农作物生长缺少必要的水分,会导致农业减产。
2.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也同时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4耕地资源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加大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学使用农药要大力推广,坚决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6
环境伦理与低碳旅游的辩证统一
伦理是一种规则,环境伦理与低碳旅游在根本上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和旅游环境生态系统间的矛盾———环境的污染、破坏和恶化。旅游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必须提到行为主体———人类环境伦理道德标准高度,即处理人与旅游环境间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如旅游生态标志标准的提出,包括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绿色旅游企业计划(GreenTourismBusinessScheme)、可持续旅游环球90年代行动战略(Globe90’sActionStrategyforSustainable-Tourism)、北欧生态酒店标志(NordicEcolabellingofHo-tels)和绿色承诺(CommittedtoGreen)。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ISO14000系列标准及其指南,核心是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认证所必需的审计程序,还规定了三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表现评价以及环境标志。NataliaTa-batchnaia-Tamirisa等(1997)在夏威夷用投入—产出的方法对旅游者的能源需求评估,探索了能源利用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1];StefanGossling(2002)也认为能源利用是旅游业影响全球环境的重要方面[2];SusanneBecken(2002-2003)则从利用模式、能源利用与交通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旅游能源利用进行研究[3]。低碳旅游的关键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旅游产业的生态系统;其次,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旅游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产业链条,形成旅游物质、能源实现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低碳旅游是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和促进手段。以千岛湖为例,淳安县“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道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总体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千岛湖旅游的业态已经从过去的纯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加速转型,探索出了一条颇有代表性的千岛湖湖泊旅游发展模式。在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明确提出了“以湖兴县、蝶变淳安”的发展总战略,注重举牌经营、差异竞争,并定位为湖泊旅游、休闲旅游、低碳旅游的目标,最具优势的生态产业、最具带动力的引擎产业和以湖兴县的先导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致力打造长三角首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初步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低碳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策略
利益相关者包含行业协会、政府及酒店科技部门等力量。图2碳伦理导向的“低碳金字塔”策略低碳时代已经来临,低碳旅游的实现必须基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通过开发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以及倡导低碳补偿等来实现。20世纪80年代,德国提出了绿色酒店的概念。美国的酒店管理组织和绿色环保机构也开始制定并推广绿色酒店标准。90年代,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绿色旅游企业计划(GreenTourismBusinessScheme)、可持续旅游环球90年代行动战略(Globe90‘sActionStrat-egyforSustainableTourism)、北欧生态酒店标志(NordicEcolabellingofHotels)和绿色承诺CommittedtoGreen)相继提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认证所必需的审计程序,还规定了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三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表现评价、环境标志。其中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环境审核(EA)标准、环境标志(EL)标准、生命周期评价(LCA)标准、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标准是针对产品的标准。国家旅游局刚刚批准了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方案,今后舟山将成为邮轮旅游、游艇旅游、禅修旅游、运动旅游、养生旅游、海钓旅游基地。这些新的旅游业态,将配合浙江旅游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低碳旅游逐步转型。仙居则通过搭建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油菜花节庆、浙年低碳生活乡村游等倡导低碳旅游。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延伸责任,政府、企业、中介等上下游。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研究,让生产者更加关注其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能,使社会各成员都承担保护环境的相应责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如资源税、碳税碳会计、鼓励设碳设施生产、能源效率达标、废弃物处理达标、产品认证等强制性的办法,行业协会、企业等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利用市场和消费者力量、环境标志、环境信息标志等等来实施,从而使生产者为其产品引起的环境危害承担行政责任(高碳罚款、责令整顿)、经济责任(物耗、能耗)、刑事责任等,引导旅游低碳化、生态化发展。碳关税传导到省内大量中小出口企业,相当于国内征收碳税。而在国内尚未实施碳税的情况下,这种传导机制会导致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巨大竞争力落差,从而导致大批出口企业转型或者倒闭,对于浙江的外向型经济的挫伤显而易见。低碳旅游是一种减缓气候变暖和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必须充分利用低碳及相关科学技术。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可向空中至少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一座建筑面积在8万至10万平方米的大型饭店,全年消耗大约13万至18万吨标准煤。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至15%。如今越来越多的客人对于环保酒店产生了兴趣,酒店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也成为客人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千岛湖洲际酒店集团为例,“绿色节能”的新型网络系统最多可节能25%,它的产品和自动控制解决方案符合ASHRAE和LEED标准,外加绿色认证。此外,包括CLXI系列和iLux灯光系统,CHV-TSTAT自动调温器,C2N-SDC窗帘控制模块,代替了一些老产品并且使其更省电。总之,旅游业作为浙江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两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低碳旅游与产业生态化的实施,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性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最佳运用,建立起旅游经济发展与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关系,使旅游业既是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利用者,又是生态环境建设者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维护者。
本文作者:李冬工作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篇7
1 国内外高校档案馆环境管理现状
以绿色环境管理体系来完善高校档案馆的建设是保障史实、资料、书籍、科研成果安全、可靠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绿色校园的内在要求。国外在绿色环境管理高校档案馆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与环境保护局缔结合约,推进绿色大学示范性工程建设;英国生态学校规划将环境生态学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从环境信托基金等方面给予学校绿色化经费投入,如“整洁的英国集团”(Tidy Britain Group)将立足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作为提升环境质量水平的基本目标。加拿大“种子计划”也将绿色校园列入规划,推进整个校园环境的改善。2012年伦敦经济和政治学校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校园的典范。从绿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来优化高校校园环境,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将绿色作为校园文化、科研、环境的重要方针,旨在创办世界一流高校的办学环境。如“十景”、“一河”、“一区”等建设工程的实施,从节能、节水、节电、节气以及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来推进环境友好型校园景观的构建。同样,在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来构建高校档案馆,需要从档案馆建设全过程,细化选址、布局、绿化设计与建设,能够从建筑风格、档案馆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面来完善档案馆绿色化管理目标,保护好档案,最大化的实现档案保存与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1]。
2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设计与建设内容
高校档案馆在贯彻绿色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2.1 布局上要融入环境管理体系。根据档案馆类别的不同,其建筑空间所具备的功能也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应该具备档案馆、道路系统、停车场、绿化系统,且不同功能区之间应该合理性设置[2]。如在主体建筑功能上有接待大厅、档案编目整理中心、档案保管中心、档案数字化中心、档案馆工作人员工作区域、以及档案馆配套用房等。接待大厅多为主要出入口,要能够与停车场、道路系统进行有效衔接,便于档案的接收、存放、管理等。档案存放区域应该设置过渡间,具备专门的档案运输线路,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空间布局上要考虑到通风、朝向的优化,保障相应的日照条件。如库房区域北向布置,办公区域南向布置,既有效规避了强光对档案纸张的照射,又能够兼顾办公区域充足的采光条件。
2.2 绿化设计要统合到档案馆建筑环境中。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建设要达到30%以上的绿化率,特别是周围绿植设计,要能够有效吸收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如侧柏、臭椿等树种具有较高的抗菌、抑菌效果;同时,在绿植规划上,要突出乡土树种特色,以常绿乔木为主、辅以黄槐、臭椿等落叶乔木,灌木以桂花、黄榕等为主,地被植物以藤类为主,保障周围四季绿意盎然,打破过去单一、陈旧、沉闷的档案馆印象。
2.3 以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来改善建筑特性。新建档案馆要加强对新型复合材料的运用,特别是复合墙体材料、外墙装饰面、防水砂浆层、多孔砖、柔性防水层、阻燃级聚乙烯板,以及内墙涂料,来改善档案馆室内温湿度变化问题。如在防水砂浆处理上,添加氯丁胶乳,能够充分发挥高分子胶体材料的吸附力和稳定性,提升传统水泥砂浆的防渗性能和抗潮性;多孔砖作为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利用砖体内的孔隙来降低生产能耗,增强隔热效果。据统计,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档案馆在夏季空调不开启条件下,档案库房温度变化≤2℃,湿度变化也很小,降低了空调、抽湿机的运行成本,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宗旨。
2.4 档案馆防火、防盗、防震、防虫等设计。防范水灾、火灾、虫害等灾害是档案馆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档案馆建筑的防火性能,一方面融入现代化自动火灾预警系统、灭火系统,另一方面从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耐火性等方面进行改善。如在档案馆防火分区布局上,同一防火分区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得小于3小时,不同分区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得小于4小时,库房缓冲区及库房的房门应该选用常开式防火门,库房墙面、顶面采用不燃材料进行装修,密集柜采用不燃性材料制作。在防盗设计上,以24小时电子监控设施来布置监控系统,如对保密区域、库房区域、办公区域进行布防,安装报警器并与保卫处报警电话相连接,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在防涝设计上,根据不同地区档案馆建设所在地自然气候特征的差异,格外注重档案库房防涝设计,减少因水浸而诱发档案纸张霉变、字迹褪色等损失。如在建筑顶部、建筑周围设置顺畅的排水管网,减少雨水的滞留时间。在防虫设计上,多采用真空充氮消毒法,能够有效杀灭各类幼虫、虫卵,还能够降低档案库房的湿度,减少因放置药片而带来对室内环境的不良影响。
2.5 绿色照明系统的设计。照明系统是档案馆能源消耗的重点,而构建绿色照明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光污染,还能够改善档案保存环境。通常在高校档案馆照明系统设计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对自然采光区域进行自动调节,来弥补因日光不足而带来的影响;二是在不同功能区设置自动调节光照程序,实现分区化照明;三是引入先进照明设备,改善传统灯管照明的不足。如对于书画类文物,因光照敏感性通常不能超过50lux(勒克斯),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照明系统,利用红外线探测设备来调节灯光的亮度、减少光能消耗。另外,在档案馆自然采光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反射、折射原理来补充电源照明。如在窗户设计上引入透光性玻璃;在自然采光中消除紫外线辐射。
3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的构建思路与对策
3.1 选址要符合高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校档案馆的选址要慎重,要从高校发展规划及拟建地址功能区域划分上,综合多方因素来合理选址。如区位选址要具有代表性,以高校出入口附近为主,保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要能够从人文景观、建筑风貌、校园环境一致性上更好地满足校内外师生的需要。同时,选址所占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要满足建筑负荷及承载要求,要远离易燃、易爆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具备完善的排水设施。
篇8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旅游景区在响应党的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对其旅游产品供给企业进行生态化管理。旅游企业生态化管理的核心是使景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相关概念阐释
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是指由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专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是指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不包括主题公园、人造景点等主题景区。这些旅游景区具有经营垄断性、目标多重性、资源不可再生性等共同特性,是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在当前“生态热”的背景下,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长期困扰着产业界与学术界,因此,本文主要以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中的前者即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文中的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主要是针对由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专供旅游者消费的生态旅游产品。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是指以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为主体,围绕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需求而提品与服务的企业,具体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餐馆、酒店、旅游车船公司、旅行社、旅游商品销售机构等众多类型。生态化管理是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全方位管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组织管理内容
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中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初期主要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与该景区的政府主管部门(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9个,有建设、林业、环保、国土资源、海洋、交通、水利、旅游和科学院系统等)对其规划项目、建设程序进行审批、监控,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到旅游开发建设完成后,进入经营期,在上述部门的主导下,主要通过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景区管理局或委员会对其旅游经营企业进行协调管理。本文主要以旅游经营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为主进行研究。
基于生态思维,可把众多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利益相关企业构成的集群,既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等垂直关系,也包括旅游企业与竞争对手、其它产业部门、利益相关者等水平关系。各企业之间可以按照食物链的关系加以管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而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利益协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
在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中,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载体――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它同时扮演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多种角色,其它旅游企业以它为中心,围绕其开展业务活动。旅行社在旅游供给企业中主要作为中间商存在;旅游餐馆与酒店作为提供食、宿的旅游企业,会直接受到来自供应商旅游社以及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旅游车船公司与旅游纪念品销售商会直接受到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制约。各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念进行管理。
基于生态化管理理念,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应着重突出下列几个方面:
(一)重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
目前,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重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其核心思想。
因此,可把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看成是一个旅游企业系统,一个旅游服务供应链,尝试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进行管理。在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这一旅游服务供应链内,采取以旅游经营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下属的旅行社,这个旅行社属于该旅游景区管理局或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旅游经营企业)为核心,各相关供给企业为节点服务于旅游者的模式。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为了解决旅游产品各供给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增加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提高效率,应完善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一个可实现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二)培育生态文化并创建绿色企业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各级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应该把培育景区内旅游企业生态文化作为实施生态化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以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旅游景区处于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应率先大力通过游客中心的建设、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景区导游员的培训指导、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等向世人展示生态文化和环保理念。进而通过培育其他旅游供给企业的生态文化,共同创建绿色企业。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并创建学习型组织
我们可以考虑在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使用企业生态管理系统。企业生态管理系统是我国供应商独创的、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搜索技术,集合企业生态理论和政府优势资源打造的以帮助企业构建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内增长机制为目标的第二代电子商务平台和管理工具。此外,结合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使用新的管理理论,把旅游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实施生态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华夏认证中心与挪威船级社合作编制的《中国旅游行业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所有的供给企业均应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进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策划、建立、实施,并予以保持和改进,最终进行认证。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费时的工作,通常需要一、二年的时间,将占用全部人力资源的3.5%,因此,要想成功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参与决策并承诺。在项目实施阶段,旅游景区的最高管理层应积极参加项目管理委员会,授权计划的实施并跟踪项目的结果。
此外,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所有的供给企业可以考虑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寻求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率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进行双认证。
(二)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
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的目的在于树立旅游企业从环境保护中获益的机制,以利益驱动旅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环保水平的提高。具体到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其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收取资源使用费,即通过对旅游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征收一定的费用,从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以限制企业低效率利用资源的行为。费率的制订要体现公平效率与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各个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费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
对资源与环境依赖性较强的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更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生态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增加经营管理的生态内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企业的生态效应,以此提高企业的生态竞争力。生态化管理的效果应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管理主体生态化、管理效果生态化、生产经营生态化、营销手段生态化、品牌生态化。
此外,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还应努力寻找与营造生态美,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注重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亚兵等.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35)
篇9
制造企业为社会制造有用的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与此同时,它也是造成社会环境污染的重大因素,每年制造出几十个亿的废物,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引发了各项不稳定因素,当前的气候变暖、大气层的改变都与制造企业生产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是制造业的职责所在,是通往绿色制造、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从产品的设计到最终的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建立一个利于环保、安全的管理体系,引进制造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对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程的监控,绿色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防污染造成的环境伤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内外制造企业环境管理研究
日本,曾受到原子弹的创伤成为一个公害岛国,它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产业污染防治,成功地成为世界防治污染的典范,创造了历史的奇迹。日本企业在环保经营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在环保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贡献,而且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使日本经济曾被世界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们的经验是:第―,产业公司重视,制定环境战略和指导方针。日本的企业,如“夏普”、“佳能”和“索尼”,都以环境意识为原则,保护环境为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第二,企业内部构筑环境管理体制,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有力地监测企业排放的污染量,对超标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在富士胶卷公司,还特别成立了环境安全推进部,全面致力于工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第三,从生产的始端到末端进行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在产品设计方面,强调环境的保护,设计环境所承受产品生产周期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达到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日本丰田汽车的燃料,就是以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创造出低公害型的汽车。在材料采购方面,以减轻环境负荷的原料为原则,并组建环保团队,创设“绿色采购网”优先发配给关心环境的企业。在生产方面,配置对环境无害的设备,设计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有的再经过处理加工形成可利用资源等措施。保证产品的产出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环境的污染。第四,贯彻国际认证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真实、准确地计量和记录企业污染和防治成本的核算状况,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有效地评估。
美国,是世界发达国家之首,现代先进企业的象征,通用汽车公司就提出了环境保护基本理念,开展减少废弃物及资源再利用的活动。
还有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也都出台了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中国,在2002年将环境影响评价立入法律,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造企业也设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上的规划,针对环境主题设定了各项指标来检测环境项目的达标程度,如:对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的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工业经济密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等;对水、大气、声环境和固体废弃物、土壤环境设定了自然环境指标: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等评价指标;对水生、陆生生态环境设定了生态环境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利用、石油利用、天然气利用和电力利用等项目设定了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矿产资源采掘量、淡水资源消耗量、化石能源采掘量等;社会经济指标、环境风险指标等。
二、我国国内对企业环境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污染情况也不断严重,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采,废气、废渣及废液向自然环境的肆意抛撒,如果不加以重视环境管理,中国的制造企业会被环境污染的恶习所吞噬,所以,要实现我国制造企业的效益最优化,可持续性的发展经济,综合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当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下列方面:
1.企业环境管理角色定位不明确。在我国大众的理念中,环境管理是政府部门的职能,由他们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制约着企业和公众的行为,所以,生产企业或公众往往出于一种抵触或否认情绪而不积极地配合环境管理。事实上,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不同,政府固然是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各种激励或责罚机制对企业和公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影响,但必须通过企业对各项技术管理或创新服务,对环境管理提供硬件支持,不断规范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行为,而公众则是社会环境直接享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所以,公众要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起着监督、评价的作用。三方合作,共同管理,才能将环境管理正常运行下去,而不能单单依靠某一方的力量。
2.污染控制设备的投入大于对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的意识。企业环境管理固然要添加抗污染环境的硬件设备,但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的软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从企业人员潜意识中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在微小细节中查询到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管理体制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都有待改善。在企业投入资金不足时,企业环境管理得法,是可以创造直观管理效益的。
3.有些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但意识形态没有跟上,人浮于事,缺乏规范管理。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力不够充分,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机制设置也不合理,对人员的专业配置和违反规定的行为无章可循,没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条文。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途径分析
1.要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环境及其影响。建立管理框架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敏地发现环境问题的变化过程,预查到环境变化造成的风险因素,制定适应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环境方针,公司上下成员的环境理念和目标达成共识,熟稔环境事故出现的应对步骤,根据公司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规定进行运用,力求资源单向流动转变成循环流动,使资源循环和利用模式顺利进行,切实保证企业发展持续稳定、污染防治措施到位。
2、制定科学的、具体的环境管理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ISO14000是国际化环境管理标准,是符合所在国法律法规,自觉改善环境,对污染防治和持续性改进的管理体系,结构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手段,使环境管理体系整体化。制造企业在制定环境管理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时,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将环境方针、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下、评价等要素贯穿体系的整体,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员工脑海当中,日常化、程序化地执行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环境管理达到“全面管理、预防为主”的真正目的。
2.1 制定环境方针为起点。企业在制定环境方针时,要对企业现有的环境管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认识,分别划出本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及弱势,从管理的角度去助长避弱,战略的观点去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措施,确定环境方针的实效性。
2.2 制定环境方针的实施规划。在企业实施环境方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从环境理念为出发点,制定中长期的环境管理计划,以及推进和评价反思计划,同时,唤起企业员工自觉地、义务地投入到环境管理的改善活动中,对环境污染监测指标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环境结果,而且要重视环境管理活动的过程,对过程中的细节要认真分析,对技术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环境管理漏洞,要及时地加以整改,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企业环境管理出现的问题现场考查,不断改善和革新现场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组织的能力。
2.3对实施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改进。在管理体系中,从上到下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环境管理的各个细节都囊括在内。对实施规划的结果监测,对企业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公示,引起企业上下层的警醒,要求各相关部门针对问题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制定改善和应对措施,使实施和规划步调一致,口径相符,实现效果显著。
2.4 由企业高层对过程重新审视,提出修正案,制定新环境方针。经过了规划、实施阶段后,企业高层以管理体系为标准,将预想的环境管理为蓝本,依据目视的环境管理现状为检查对象,描绘出应有的环境管理状态。如:物流环境负担率、产品环境负荷率、制造环境的负荷率等指标的重新设定。
3.对环境治理的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提供完整、规范的理论依据。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支持体系,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估,如:外部认证、支持工具和绿色采购等。
4.合理运用各项环境评价指标,使企业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实施环境管理。实现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完整,获得世界标准的ISO14001的外部认证,提升企业质量及环境的管理水平,赢得社会信任度。通过环境会计多元化的计量手段,提供企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会计信息,为制造企业决策层提供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利于环境生态的决策参考资料。制定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物流过程的环境管理等
四、结束语
构建制造企业环境及安全管理体系,是全球性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与环境的共同生存、相互依赖,制造企业必须要坚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不可盲目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而是要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保护环境最佳点的完美结合,致力于环境的长期有效管理,不断改善,使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循环顺畅地运行,让企业的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贾倩,黄蕾,袁增伟,张晓芳.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07).
〔2〕 段一群.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 金成晓,俞婷婷.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预警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 金成晓,俞婷婷.我国产业安全监测预警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
〔5〕 苏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5).
篇10
连云港徐圩港区作为连云港市拓展港口功能、开发新的战略增长极的重要区域,建成后将具备4000万吨货物吞吐能力,来满足后方临港产业的需求。
然而由于近年来沿岸港口及海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又相当多样化,而且近海污染80%的来源是陆源污染:工业污染源、沿海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作为港口施工企业,对于联系密切地近海生态环境,应采取各种有效治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近海海域的污染。
根据水工建筑特点及港口航道施工现状,现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为例,分析高桩码头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辨识和控制。
1 工程主要施工工艺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由1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组成。码头水工结构为高桩梁板式,桩基为Φ1200mm 砼大管桩,码头结构总长616m ,由码头平台及4座引桥组成,总宽120m。
本工程主要材料为石子、黄砂、水泥和各种规格钢筋。高桩码头工程典型施工工艺如图1所示。
2 环境因素辨识
通过参阅连云港码头工程的环境评价报告及现场调研,并按照法律法规、公司《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中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对本工程环境因素进行有效辨识。首先成立环境评价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根据活动地点划分区域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评价,其次按照环境因素发生的状态和时态分析其发生频率来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按照影响严重程度分析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监视和测量,达到有效控制的目标。环境因素分两大类,一是污染物及噪声排放,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下面按施工现场区、预制加工区、试验区、库存区、生活区、办公区六个区域,对污染物及噪声这类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对能源及资源消耗本文仅涉及其评价方法,具体分析暂不涉及。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为例,对环境因素识别如表1。
3 环境因素评价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共识别出环境因素111项,为了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和轻重缓急,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从识别出的环境因素中,找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或潜在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以重要环境因素为对象策划环境管理体系。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素主要包括环境影响的规模、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环境因素发生的频率、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等;其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判断法、是非判断法、排放量对比法、频率对比法、污染负荷法、水平对比法以及纵向对比法等。
本工程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综合以上评价方法,将上述环境评价要素分为三个分数档次,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打分(如表2所示),然后累计各环境因素的得分,当环境因素的影响范围大、或社区关注强烈、或相关方合理抱怨、或不符合环保法规时,应当把它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各环境因素的累计分值为∑=a+b+c+d+e,当∑≥14分,则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当a=5或b=5或d=5时,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其中,法规符合性(d)评分标准主要参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表3―6所示)。
对于能源与资源消耗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年万元产值消耗量和可节约程度。评分标准如下表7。
各环境因素的分值为∑=f+g,当∑≥7分,则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当f=5或g=5时,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为例,环境因素评价表如表8所示,根据各环境因素的累计得分,辨识出重要环境因素7项。
4 环境因素控制与持续改进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确定本工程的环境控制目标和具体措施。
4.1 建立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控制,以项目管理部为单位,按照GBT24001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环境管理体系首先根据公司的环境管理方针,确定项目的环境方针和目标,对重要环境因素一一确定具体的目标值。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应成为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子体系,在公司管理体系的指导下运行,实现项目的环境管理目标并保证公司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要素主要包括投入所有的活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所规定的环保要求。严格执行健康-安全-环保体系标准,包括业主、监理的要求与地方的相关标准。
施工过程中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进行定量考核,实行奖惩制度。
在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时,条款中应有环境保护的要求,明确各方所负责工作范围内各自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并有相应监督体制。
项目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定期审核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目标及环境方案的执行情况。
项目部必须按照环境管理方案制定环境监测制度,掌握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4.2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
4.2.1 噪声控制
(1)所有施工机械采用必要的减噪措施,如消音器、减音器、挡音板或隔音罩等。
(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使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设备不用时要及时关掉或减速。
(3)在安排生产时,合理分散施工场所与施工设备,劳动力设备,非相关施工人员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体。
4.2.2 污水控制
(1)陆上机具冲洗物,包括水泥、淤泥和其它悬浮或溶解物质,引入污水井中,进行沉淀过滤,防止未经控制的直接排放或积聚在工地上;
(2)船舶施工时,各种垃圾、污水按港监要求进行规范处理并不得将油、固体废料或有害材料直接排入海中,油污和污水用水泵抽到专用运污船上交由海事部门统一处理;
(3)办公生活区的生活污水并入港区生活污水管道,施工现场采取三级沉淀池对污水进行有效过滤,达到地方标准后方才可进行排放。
4.2.3 废气、粉尘控制
(1)运输可能产生尘埃材料的开敞车上要安装适当的侧板、尾板,并用油布盖住;
(2)在运输石料和砂时,对石料和砂适量洒水,抑制粉尘;
(3)施工车辆在现场或附近车速限制在8km/h 以下,施工路面要经过适当的防尘处理,定时清扫、洒水,并建议车辆使用催化燃烧净化过滤器和无铅化、环保型燃料,降低尾气排放浓度。
(4)倾倒含有尘埃的材料时,在装卸点装帘子、罩子或排气过滤系统,加强围护和防漏;
(5)现场施工区的粉尘扬尘采取及时清扫、洒水等措施,降低粉尘饱和度。
4.2.4 固废控制
(1)固体废弃物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二部分,港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对生产垃圾中的有用部分加以回收,对于废弃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在业主指定地点掩埋,无用部分与生活垃圾分筒堆放,并定期由垃圾车送往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理。
4.3 监视和测量记录
通过各项环境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对比周期监测和检测情况,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杜绝了相应污染的发生。如表9所示:
4.4 持续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依据“规划、实施、检查、评估再规划”这样的闭环式循环来实现螺旋式的不断进步,持续改进。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于一些重要环境因素的指标值与标准值差距较大、而又限于条件一时难以一步到位达标时,可以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分解为若干递进值,分阶段进行努力,逐步达到要求的值;二是根据公司的战略要求,在达到最低的要求值后,可以以更高的要求作为目标值进行管理,达到提高企业形象和美誉度的目的;三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工艺、设备、材料、环境发生变更的情况,这时应适时地重新进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及时调整环境因素台帐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环境管理方案和实施方法;四是当前一些重要环境因素的目标值实现后,可以选择其它环境因素作为控制目标,以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保证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除接受公司的定期内部审核和认证机构的外部审核外,项目部应该参照审核标准和内审程序,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检查与审核,并形成制度。
5 结语
按照上述措施执行,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发生环境污染或者环境投诉事件。
海洋航道环境污染控制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控制复杂等特点,从事水工工程施工中为了加强近海环境保护,可以针对上述特点,以区域划分为基点,逐条进行分析辨识,确保辨识完整不漏项。积极参照当地专业部门的环评报告,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因素做到提前预见、加强防范、有效控制,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B 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
[2] 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
篇11
环境管理体系(EMS)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6年正式颁布的可用于认证目的的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它要求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来达到支持环境保护、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的目标,并可通过取得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形式,向外界证明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环境管理水平。由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带来节能降耗、增强企业竞争力、赢得客户、取信于政府和公众等诸多好处,所以自之日起即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被视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同时,由于ISO14001的推广和普及在宏观上可以起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节约和推动技术进步等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各国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加清晰和明确ISO14001标准的要求,ISO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04年11月15日颁布了新版标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0认证标准认证地位
ISO14000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要求建立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文件化的监控管理体系,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和运行程序来达到环境目标和指标,实现环境方针。这套体系如果实施得当,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并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和环保可持续性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讲,这与中国外经贸所倡导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以质取胜”和“外经贸名牌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看待ISO14000,并将其纳入中国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篇12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篇13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到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批准号:03HS28)、上海市会计学会2006年课题、新加坡国家科技局课题(批准号:ARCJT97-6)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谢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与会计方法、环境会计;(上海200235)
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江苏南京210016)
FGLiang,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Singapore,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新加坡639798)
虽然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本身就暗含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在环境、社会问题管理与经济成功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因此,环境、社会问题管理是否对经济成功具有贡献这一命题,依然很难给出清晰答案,迄今为止很少有文献涉及生态环境、社会两个方面的措施与长期经济目标成功之间的关系。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这一明显的稀缺性资源,近10年来众多企业管理层纷纷采用有关管理工具,建立了专门环境或社会管理体系,防范相关风险。目前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运行管理层次,即没有连接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最新研究表明,对于环境/社会问题有效管理,缺少合适战略;(2)环境管理体系都是与传统的一般管理体系分开执行,呈孤岛型运行。企业的中高管理层是通过一般管理体系来控制和管理经营业务;(3)即使企业非常希望同步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也缺少相关整合工具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战略管理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试图为阐述可持续管理对经济成功贡献之间所暗含的依存关系提供连接平台和相关工具,正面推动绿色经营。
一、绿色经营战略管理
本文对于绿色经营战略管理的定义:经济和环境同步提高的战略管理方法,总体假设同参考文献[2]一致。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通常称为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策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推广,并得到非政府组织(NGOs)的认可。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经济――生态效益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定为可以采纳的合适目标,并且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许多公司和行业协会政策的组成部分。英语中的前缀eco-同时代表经济和生态。因此,经济生态效益又称为E2效益。介于经济和生态之间的混合生态效益,经济――生态效益不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所有方面,如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方面。
可持续发展所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可持续发展表现为图中向右上区域箭头A方向和更好的社会绩效方向移动。点O是企业当前的状态,绿色经营侧重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图中“经济――生态效益线”,表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比率已经得到改进,也表明经济――生态效益得到改进。如果只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和生态环境),经济――生态效益可分为:强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箭头A)和弱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箭头B,C,环境绩效改进与经济绩效改进之间的抵消为负增长)。为便于理解,这里我们将图中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之间成正相关的经济――生态效益区域称为“绿色经营“,即改进企业环境绩效和环境相关社会问题,实现长期经济成功。
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原有设计主要鉴别企业战略性问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上,都是从上而下的。根据Kaplan和Norton战略管理思想,第一步对愿景和战略的清晰化以及解译。对于生态环境方面,文献给出了四种企业环境战略愿景。
(1)不符合。指企业由于成本限制或者管理者的惯性,无法响应日益变化的环境标准
(2)法规符合。指企业按照环境立法的进展不经常的开发环境解决方案,企业无法预期任何法规变化。
(3)符合有加。指企业开始采用主动环境管理,并思考超出环境标准的方法,寻求将环境管理体系集成进企业通用战略,并考虑组织变化。
(4)主动环境。指企业认为环境管理是好的控制和管理,而且采用该战略的企业环境实践作为其它企业的标准。通过该战略愿景,企业将由于环境改善而获得比较优势。
二、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对于绿色经营,其整合方法同参考文献[2]提出的三种可持续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整合方法一样,区别是暂不考虑社会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三种整合方法:(1)在常规四个战略角度内整合;(2)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3)衍生平衡计分卡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企业核心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在构建流程的第一步就要开发。衍生平衡计分卡方法从核心平衡计分卡中延伸出来一个平衡记分卡,属于第二步开发流程。另外核心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前两种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平行进行的。
对于某特定业务单位的战略,只有在深思熟虑后才能正确地决定采用何种恰当的平衡计分卡结构,其结构取决于平衡记分卡制定过程中所辨识出来的生态环境方面战略相关因素的本质。选择如何整合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是在制定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制定开始就能决定的。
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中是否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我们认为应存在以下两个基本前提条件:(1)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必须是战略相关,即它们或者是战略核心因素,或者是业绩动因;(2)根据战略相关性,它们不可能恰当地包含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常规战略角度。但是事先无法决定是否需要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只有在制定过程中才能确定。
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1)制定过程必须将生态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一般管理;(2)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能满足某个企业战略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和特殊要求,应针对该企业产品以及流程具体特点、策略特征,从而在构建过程中能确保该企业特色;(3)必须整合战略相关性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
三、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程序化步骤
图2为构建绿色平衡记分卡的主要步骤:第一,选取战略业务单位,假设所选择的业务单位,其战略已经确定;第二,辨识生态环境方面所关心的问题;第三,针对该企业战略,确定生态环境方面的战略相关性。
1.选择战略业务单位。Kaplan和Norton平衡记分卡原有设计主要针对业务单位层次的战略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业务单位层次应该是整个公司层次。对于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由于其业务单位所面向的客户细分市场不同,这些业务单位组织结构往往是独立的利润中心。这里所选的企业单位,假设其战略已经存在,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基本策略比较清晰。需要指出的是平衡记分卡不是制定战略的工具,而是用来以一致的方式描述和解释已有战略,以便促进该战略的成功执行。构建平衡计分卡是竞争定位和战略确定等整个大框架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流程。
2.辨识业务单位所面临的环境影响。构建具有该企业特色针对性的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需要辨识该业务单位的生态环境因素,列出所面临的所有与战略可能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按企业为边界,企业经营活动引发的环境影响主要分为:(1)对企业经济系统的环境相关影响(environmentallyin-ducedimpacts);(2)企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Physicalenvironmentalimpacts)。每一类环境相关影响可以通过相应的环境信息来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所有影响最终都能追溯以物理和(或)化学形式来表达。环境影响的辨识是全面了解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影响,因此在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时,必须检查该业务单位的所有活动和产品,并考虑所有相关环境影响。
3.确定环境因素的战略相关性。无论是常规平衡记分卡还是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核心步骤都是战略辨识和面向战略的条线化。确定战略相关性是把书面形成的战略转化成因果关系耦合的目标和指标。这里采用常规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即辨识出与战略最相关的15至25个方面的内容,以因果链、层次化方式连接到长期经济成功(由财务战略角度来度量)。作为战略管理工具,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是自上而下的构建过程,需要识别所有四个标准角度中战略相关的内容。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除了常规的内容外,需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
根据Kaplan和Norton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企业相关问题的方法,环境方面战略相关性内容也分成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方面代表战略核心问题,采用滞后指标来定义。滞后指标主要度量该角度的战略核心要求是否达到,可以采用Kaplan和Norton所设计的每一角度滞后指标的种类。(2)业绩动因如何在四个战略角度上实现滞后指标所要求的结果,采用超前指标来表示。业绩动因具有很强的业务针对性。任何时候生态环境方面作为业绩动因时,超前指标都将反映环境问题。(3)最后,生态环境研究相关社会问题也代表了企业是否健康运行的因素,可由诊断指标来判断。健康运行因素指充分管理受控的问题以保证企业成功运作,但并不产生任何竞争优势。健康运行因素对战略成功执行是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可以不包括在平衡记分卡中。
在制定绿色平衡卡过程中是否需要增加非市场角度,需要在四个常规战略角度上相关内容辨识后,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非市场机制来作用的、对企业战略成功产生显著影响的生态环境/社会方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问题来选择:(1)有没有环境问题是由非市场机制来影响企业成功的?(2)是否这些环境问题是企业为了成功实施其战略必须胜出的核心要素?(3)这些业绩动因对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当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分析这些战略角度时,需注意,所辨识的战略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会超出在某个战略角度内的滞后和超前指标。重要的是,所有因素和指标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财务角度相连。根据图2所示,下一层次角度的战略性核心内容和价值驱动因素是为实现上一层次战略角度上目标所设定的指标而服务的。因此,当某个因素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上一层角度移动到下一层角度时,必须保证并且清晰地显示低层次战略核心因素和业绩动因是如何为实现上一层次角度目标作贡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建立层次递进的因果链,将所有战略相关因素连向战略成功执行。非市场角度与其他常规战略角度的区别是非市场角度整合了其他角度上相关内容,其战略因素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连向财务角度。
4.面向信任度策略的绿色经营战略地图。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所辨识的战略相关因素,利用合适的滞后或超前指标体系来形成层次递进的因果关系网络,将企业战略从战略层面转换到一般经营运作层面。通过由上至下系统地逐一审核这些角度,就能清晰地确定环境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以及常规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从而把环境/社会因素融合到一般管理体系。根据Kaplan战略地图形式,可以制定面向信任度策略企业的绿色经营战略地图。面向信任度策略的企业主要关注防范企业形象或声誉风险,并且考虑创建“负责任企业公民”形象。企业通过向公众展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技术或者服务和所主动承担的相关环境引发社会责任来获取“经营执照”。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包括商业原则、行为准则、正在讨论中的更为严格法律法规,提高能源、水和物料效率,确保其内部流程的安全性和清洁度。在市场方面,其产品属性可以通过增强和培育其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营销来突出企业形象和信任度。财务角度关注公司价值、风险后果、或者资本市场的声誉、以及招聘新员工的成本。声誉总体上对企业的重要程度非常高,直接影响金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企业的评级,引发资本成本。根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不同,战略角度及其目标、超前和滞后指标、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也相应有所区别,体现企业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谢琨,等.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研究和探索[R].综合研究报告,上海市教委课题,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