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等级划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等级划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等级划分

篇1

线性权重法是目前定量考核供应商绩效方法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确定选择供应商所使用的准则或标准后,赋予每个准则相应的得分及权重,并将两者的乘积相加求和,得到综合计算后的总分。科研单位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制定好的考核标准,采用量化的方法对供应商进行考评及审核,同时对供应商数量进行优化处理,不仅可以集中精力对较为重要的供应商进行监管,还能将各类订单进行集中采购,为单位节约采购成本、创造第三利润源泉。

1.1 划分等级

根据供应商绩效考核的各项因素,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以百分制公开打分,打分时需有客观的资料、数据作为支持,在计算加权平均数后,依据供应商得分情况划分其所属的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供应商等级划分表

1.2 指标赋值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绩效考核的重点,所以在选取评价因素时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取最重要的因素,并为每项因素赋予合理的权重,达到真实评价供应商的目的。假设供应商绩效评价需要考虑m个指标,则评价小组要根据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一个评价因素赋予不同的分值,并进一步细化为多个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指标权重和为1,即A1 +A2 +…+Am =1。

表2 评价指标

若某一评价因素Cm,其n个细化指标为Cm1,Cm2,…,Cmn,同时每一细化指标的对应得分为Bm1,Bm2,…,Bmn,且其满分和为百分制,权重为Am,那么供应商在Cm下的得分就为:Bm=Bm1+Bm2+…+Bmn,如表3所示。

表3 影响因素Cm的细化指标

1.3 结果评价

由1.2可知,影响因素C1的对应得分为B1,权重为A1;影响因素C2的得分为B2,权重为A2…以此类推,则供应商的最终得分S为:

S=A1×B1+A2×B2+…+Am×Bm

计算出各供应商评分后,就可以汇总所有评分,按等级标准进行供应商划分。此外,还可以按照供应商所属的级别,划分出供货比例。

2.科研单位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

在划分科研单位物资供应商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某飞机设计研究院为例,采购的主要物资分为军品、科研试验、后勤保障三类,再根据各类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打分时除按照权重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外,还应邀请物资管理、使用单位等多部门专家同时打分,客观地对供应商进行考评。以科研试验类为例,该类别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如表4所示,综合三项总体指标Ai,后勤类供应商总分计算公式为:A1×B1+A2×B2+A3×B3+A4×B4。

表4 科研试验类绩效考核指标表

2.1 交货质量指标

交货质量A1反映了供应商提品的质量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B1=B11+B12,如表5所示。

表5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交货质量指标

2.2 交货进度指标

交货进度因素A2反映了后勤类供应商在交货时的快速响应能力,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2=B21+B22,如表6所示。

表6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交货进度指标

2.3 售后服务指标

售后服务因素A3反映了供应商产品销售后的相关服务能力,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3=B31+B32+B33+B34,如表7所示。

表7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售后服务指标

2.3 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因素A4反映了供应商产品报价、招投标是否规范等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4=B41+B42+B43+B44,如表8所示。

表8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辅助指标

3.科研单位供应商考核等级归类

供应商绩效考评后,就可以根据分类标准,将供应商及时归类,如表8所示。数据库内的供应商,可根据其绩效考核情况作出升级或降级处理,不合格者从供应商库中淘汰;对表现优异但还未入库的供应商,可根据入库流程,经评审通过后,按照其所属类别加入供应商库。

表9供应商绩效考核等级表

4.结束语

在科研单位物资供应部门,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考评机制,实施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将考评通过的供应商按照划分标准进行升级、降级或淘汰,能够使供应商时刻保持合作热情,根据科研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意识,形成动态管理供应商的良性运转体系,从而更好的保障科研生产。

参考文献:

[1]赵潮钢.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价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9,2

篇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大学城在促进“产学研”结合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升级成为大学城面临的迫切需求。由于大部分大学城的土地已经基本出让完毕,因此大学城整体升级所需的空间载体已经不足,需要在现有高校用地内进行整合挖潜。

现有高校由于分期实施的原因,用地情况呈现已建和未建两种形态。对于未建区能不能转化成高校升级承载空间,限制条件较多,需要进行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对大学城整体升级所需的空间载体限制要素综合评估,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南京市江宁大学城在整体升级中,根据各高校未建设用地具有多因素制约和不确定的特点,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因子模型来确定升级的可能度。建立挖掘潜力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因子的定量分析,为用地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升级背景与升级内容界定

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南京市提出建设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新目标。江宁大学城作为智力资源最密集、信息交流最活跃的高校聚集区,面临着全面升级的压力。具体升级内容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升级的实质是高校资源的深度开发

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升级的职能只承担与教学和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

地块筛选与单因子确定

根据现场调研和地形图(航拍)分析,对各大高校现状未建设用地进行初步筛选,明确地块用地范围界限。初步筛选的地块,仅表示地块的瞬时建设状态,不代表地块的长期利用情况。

高校未建设地块升级涉及很多因素,本次规划根据可操作性原则,选取对评价目标起主导作用的5大类因子,分别从校园规划、用地权属、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和产学研结合潜力进行定量分析。

影响因子判读

根据相关分析,将每个评价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各等级中,以对地块升级负面抑制影响力最小或正面促进影响力最大的等级分值为1,其他等级分值根据各自影响力大小减少,各等级分值分布在0—1之间,得出研究地块在单项评价因子中的分值。

单因子分值的确定采用多专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式,尽量规避人为的主观判断因素,确保分值的合理性。

校园规划功能因子

根据各大高校的规划情况确定地块规划功能用途。判读标准:根据校园规划功能,划分五个等级进行赋值。其中A为研发、教育培训功能,与升级目标最为吻合;B为绿地,为高校的弹性发展空间;C为高校辅助教学设施,发展模式和选址具有一定的弹性;D为运动场,属于高校重要的配套设施,在教学设施评估范围;E为教学核心功能,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校园规划功能因子 A 科研楼、交流中心、实训基地等附属教学和生产用房 0.9

B 绿地 0.8

C 室外附属教学设施(主要为影视基地和药用植物园) 0.7

D 运动场 0.4

E 教学楼、宿舍、实验室、行政楼 0.2

用地权属因子

根据高校用地权属情况,分为已出让和未出让。判读标准:根据高校用地权属情况,划分A、B两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升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其中A为未出让地块,B为已出让地块。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用地权属因子 A 未出让地块 0.9

B 已出让地块 0.5

交通因子

交通影响因素分为临近主干道、次干道、地铁站500米影响范围和高铁站1500米影响范围。判读标准:根据高校用地交通情况,划分四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挖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交通因子 A 紧邻主干道;且距离地铁口500米范围内,距离上坊站1500米范围内。 1.0

B 紧邻次干道和支路;且距离地铁口500米范围内,距离上坊站1500米范围内。 0.8

C 紧邻主干道 0.7

D 紧邻次干道 0.6

区位因子

区位因素主要分析紫金(方山)的影响。影响层次以500米和1500米范围界定。判读标准:根据高校区位情况,划分三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升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区位因子 A 距离紫金方山0-500米范围内 1.0

B 距离紫金方山500-1500米范围内 0.8

C 距离紫金方山大于1500米范围 0.6

产学研潜力因子

影响产学研潜力的要素主要为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方向。判读标准:根据高校用地权属情况,划分三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升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产学研潜力因子 A 科研实力强,且学科发展方向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 1.0

B 科研实力一般 0.8

C 科研实力较弱 0.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运算功能,综合多种因素。计算公式如下:N=n(校园规划功能因子)×{n(用地权属因子)×40%+n(交通因子)×15%+n(区位因子)×15%+n(产学研潜力因子)×30%}

(注:N为最终评价数据,n1-n5为一般单项因子分值,a%-e%为单项因子权重系数。)

评价数据分值越大的地块,可升级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数值大小只反映客观对象在研究内容上的定性比较,不表示定量差额关系。

由于南广学院发展备用地,权属尚不属于南广学院,学校近期建设的可能性比较小,长期闲置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规划建议对其调整校对,提高该地块的可升级度。神学院未建设用地虽为绿地,但神学院产学研结合度过低,并且神学院校园面积有限,需要一定的集中公共绿地。规划建议对其调整校对,降低该地块的可升级度。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升级度高的区域,最有可能成为高校升级的空间载体,为高校“产学研”结合提供空间资源,涉及10所高校的11个地块;升级度中等的区域,作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空间资源有一定的阻力,可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涉及5所高校的6个地块;升级度低的区域,应保证满足高校基本的教学功能,涉及11所高校的12个地块。

在GIS分析基础上,江宁大学城建立药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交通学院、江苏海事学院六大“产学研”基地,作为大学城整体升级的载体。

结语

基于GIS的大学城升级空间载体整合研究,通过对大学城高校学科特点和科研情况的梳理,对空间资源载体的挖潜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规划,指导大学城整体升级建设,特别是对用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昌新等;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m].科技广场,2007年ll期

篇3

科研成果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它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依据,同时以科研管理系统为信息化的工具。高校是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承担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重任。科学、公正地对高校科研进行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导向,以及国家杰出人才的培养,应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开展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尤为重要。

2 高校科研成果的含义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是指由高校教师承担的,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的各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所产生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知识产品或者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等,科学研究成果一般应具备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等主要基本特征,能够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或者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1],科研成果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高校科研成果所在领域的不同总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以及软科学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为了阐明自然现象及其特征与规律的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论且以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形式发表的成果形式,旨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形式,基础研究成果常常代表科学研究领域的共性问题,能够带动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很强的科学探索性。

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指为发展生产力水平而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苑、后续试验以及应用推广而产生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技术标准等[2],应用研究成果应治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以及技术福射能力,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软科学研究成果为政府等有关部门决策科学化、制度完善化、管理现代化而开展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预测、立法等科技管理及其决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软科学成果形式主要涉及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专著以及各种建议等,可以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据,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式。

根据以上定义,科研成果的核心与主体是一种创新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能够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对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

3 高校科研成果的组成及分类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根据天津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规定,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励等。

(一)学术论文

论文是高校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对高校教师考量的主要指标,其中可凝聚理论性、实验性、实践性、产业化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原创性的基本特征[4]。一般而言,论文的水平与质量通常与期刊的质量、影响因子及其被引次数具有密切关系,高质量、高影响因子、高引用率的期刊所发表的也自然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论文的水平往往与期刊的级别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常常将期刊的质量作为考量论文质量的间接方式。

某高校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在认定学术论文时分为A、B、C、D四个级别,分别规定了中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和外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中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体现了我校对中文学术论文评定的等级及分类,详细规定了四个级别论文的具体范围,这种规定体现了我校对学术论文的导向,高级别的期刊基本上包括了某学科领域内最顶尖和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例如A级期刊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顶级的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另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期刊论文也属于于A级论文;B级分B1级和B2级,B1级期刊包括各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科学A辑:数学》、《计算机学报》、《研究》、《文学评论》、《经济学动态》和《财政研究》等,B2级则主要是指被CSSCI来源期刊和CSC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C类论文主要是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揽》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入选天津市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年的论文和由全国一级学会和985高校等举办的会议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D类则为一般期刊论文和各类期刊扩展版、集刊、增刊和专刊上的学术论文。

外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则主要依据为是否被SCI、S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工具检索。例如被SCI和S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2的期刊论文属于A级;发表在A级以外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属于B1级;被SCI、SSCI、EI和ISTP等检索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属于C1级,未被进入上述国际检索、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外文期刊上发表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属于C2级;除依据是否被SCI等检索工具检索外,B2级外文学术论文是指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要目总揽》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未列入上述类别的公开发表的外文论文则属于D类。

篇4

三级甲等一般是指三级甲等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是依照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划分的医疗机构级别,是中国内地对医院实行“三级六等”的划分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三甲医院申报考核的主要项目包括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技术水平与效率。中国内地民营医院也可以参与医疗等级评定。三级(病床数在501张以上)是向所在地区以及周边辐射区域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甲等是按评分标准获得超过900分为甲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Key words: Photovoltaic;innovation laboratory;training mode

1引言

创新实验室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主要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们可以自己提出方案,自己设计研究,自行独立的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比较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1]。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演示实验现象,由理性到感性飞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发现更多新的问题,在已学知识基础上去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学生实际上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久而久之,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光伏创新实验室建设

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验室的宣传和推广,学院每学期应安排相关讲座。通过讲座介绍光伏创新实验室、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可以开展光伏专题讲座,介绍光伏发电基本理论,光伏发展的历程,光伏的应用,光伏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光伏发电的前景等等。多开展此类讲座可以对想参加创新实验室的同学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学院创新实验室可以采用“基础实验室+拓展实验室”的建设模式。

基础实验室作为学生实验动手的一个基础性平台, 承担学科专业的基础实验, 面向学科的各个方面,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示基础实验的平台,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实验基本功,基础实验室同时也提供部分深层次的研究型实验。基础实验室作为实验中心的核心部分,承担起实验中心运行,发展的方方面面,实验中心每年的工作情况都要汇总到基础实验室进行评估。拓展实验室是创新实验室的主要组成部分, 建设模式主要以课题, 科研型实验为主, 将参与拓展实验室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来管理。

2.1 入门级

发挥大学生的素质优势, 重点建设“光伏创新论坛”,充分发挥学生技术社团在宣传推广光伏创新实验室方面的作用。此阶段的基本指导方针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导,老师辅导为辅,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光伏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二级学院应该重点建设网上“光伏创新论坛”, 论坛应收集入门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疑难问题,再根据反映的问题提供相应详细全面的解答资料,学院应该适当安排教师答疑辅导等环节,通过以上措施加速学生入门的进程;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光伏爱好者协会”相关的讲座,宣传活动,校内的创意竞赛等,以期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光伏创意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投身到光伏创新设计当中来。

2.2 提高级

光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成为本科生光伏设计的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学生如果要进入实验室,需要递交详细的申请书,并且经过实验室管理部门的筛选程序才可以进入。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划分学生的能力等级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较高等级者享用更多实验室资源,同时等级较高者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要协助低等级、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实验和学习,承担实验室日常管理维护方面工作等。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学院内大力资助,按照学生等级的不同,提供小额度的经费以支持学生完成光伏创新相关的实践课题或者科研项目。创新实验室内部会按照学生能力等级来划分不同的工作区域,但是不会将位置固定给哪个人,资源有限的情下况,按照先到先用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也可以营造竞争的氛围。学生等级的提升除了参考创新实践成绩之外, 还需参考是否承担指导低等级同学的任务, 最终由高等级学生投票决定。

2.3专业级

创新实验室应该突出电气学科与教师的科研优势, 吸收优秀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飞跃。经过以上两个级别的培养,本科生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一线的教师也比较欢迎这些学生参加他们的科研项目。让专业级的学生参与进科研项目中并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学院应该提供专业级学生创新实践档案,推动教师吸收本科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专业级的培养模式可以吸收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实质上可以实现本科生导师负责制,这样可以保证比较高的成材率。可以将进入专业级的本科生划分为两个研究团队:基础研究团队和应用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固定指导教师( 类似于导师带研究生进行项目的方式) ,每个小组设组长1 名,组长负责项目的进程并负责与导师的沟通。

基础研究团队的课题可以进行如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或者进行太阳能电池性能测量等工作,以此让本科同学能够比较感性认识光伏材料,打好专业知识基本功。

应用研究团队主要是提出光伏技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出想法创意,并且最终以实物的形式实现出来。比如太阳能电池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电池作为动力,完成各种实用的制作或演示装置。如: 太阳能充电器(可安装在背包,旅行箱外,或者可以将光伏材料折叠起来,在有阳光的地方展开为移动设备充电), 太阳能作为动力的赛车模型,太阳能+风能的风光互补模型装置等等。

能够进入创新实验室,一般是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本科生,他们有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热情,而相关指导老师的科研团队也有一些适合本科生做的工作,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由于实验室是由科研一线的老师负责,在宣传创新实验室的实验仪器的时候可以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这样方便学生的光伏创新方向和指导老师的课题衔接起来,实际上学生已经通过创新实验室进入到了科学研究当中去了。

创新实验室的人员变动很大,新成员刚加入实验室的时候,由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有限,可能会觉得老成员所做的东西比较复杂,由此可能会出现畏惧,不自信的心理,为了帮助入门级的同学克服这种心理,应该采取高等级成员带低等级成员的方式。老成员在做实验设计,调试的时候鼓励新成员在旁观察,学习,让新成员身临其境参加整个过程。要让新成员意识到实验过程总是会遇到新的问题,而学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是老成员把做好的作品,论文向新成员展示介绍,进行经验交流,让他们对要做的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可以激发新成员参与创新实验的热情和动力。等级高的成员在进入专业级之前,应该为低等级的小组成员留下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使得小组的工作保持连续性,低等级的同学可以在高等级的同学基础之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工作。

创新实验室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往往需要指导老师自己对创新有比较成熟的认识,指导老师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完成创新设计。

3 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创新实验室不是常规开放性的,进入的学生要经过相关程序的筛选审核。其管理方式采用以老成员带新成员,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专职管理的老师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具体运作, 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 主体培养方案的掌控。具体人员的培养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将从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学生中选拔出管理小组,具体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维护,仪器的保养等。

篇6

1.3应严格遵循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和招标方式,以及招标行政监督部门的招标要求例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中[11],明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增加招标内容,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农业建设项目一般将可研报告批复的各类土建工程建设内容,作为项目招标的依据。在实际招标中,划分标段(标包)时应注意招标范围与批复的一致性,原则上不能超出批复范围,也不能遗漏建设内容。对于农业建设项目中农业科研实验室、农业生产服务建筑招标,应根据属地管理要求,进入有形建筑市场操作。标段(标包)划分应符合工程所属地的招标规定,不能将归属多个招标行政监督部门管理的建设内容划分在同一个标段中[11]。

1.4符合施工许可要求按照属地管理要求进行划分,例如《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办法》规定[11]:“施工许可证应当以建设项目为单位领取。但房屋建筑工程可以以一个或者若干单项工程为单位分别领取;线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可以分段领取。”“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工程应当随同新建道路工程领取施工许可证;房屋附属设施工程、与房屋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应当随同房屋建筑工程领取施工许可证”。北京地区的农业科研实验室、农业生产服务建筑[12],在划分标段时应将附属于它们的供水、供热、电气、燃气、通风空调、弱电等设备、管线安装工程、道路、围墙、绿化等场区工程划入主体工程中,否则难以取得施工许可证。另外还应注意勿将属于不同施工许可部门的建设内容划入同一标段(标包)内。

2工程的工艺因素

2.1工程功能整体性从《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NY/T1715—2009)[3]看出,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突出特点是对项目的工艺部分进行单独设计,一般包括总体工艺设计和单项工艺设计总说明,实验室单项工程还需有单独的实验室工艺流程设计。标段(标包)划分时应以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工艺流程关系为划分依据。一般不应将一个完整的或者阶段性的工艺流程所涉及的土建工程内容进行拆分,同时还应考虑各类工艺之间平行、顺序或者搭接的关系,不能影响项目整体功能的实现。

2.2施工组织设计[13]标段(标包)划分可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施工工期、施工人力资源、施工机械的投入,以及施工现场总、分包协调管理等诸方面。一般来说,对于施工平面布置,应以缩短施工运距、便于工作面展开、减少施工人员间相互干扰以及便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为原则。对于工期,应以便于有效缩短工期为原则,尽可能使各标段平行或者搭接施工,同时兼顾冬、雨季对工期的影响。对于现场施工机械、人力资源的投入,应充分考虑劳务人员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数量上应满足施工期间各专业合理配置的需要,同时费用总体最低为宜。对于现场总、分包协调管理,应以清晰划分现场各施工单位责任界面为原则,协调配合,共享施工资源,防止相互推诿、扯皮。

3潜在投标人竞争因素

3.1标段(标包)划分应结合工程建设需要,要求潜在投标人的资格条件目前农业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承包资质参考同类型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参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标段(标包)划分应以资质序列、类别和等级与相应建设施工要求相符合为标准。对于在一个总体设计范围内的工程,建成后实现一个生产功能的单项工程应划分为施工总承包招标标段;类别和等级要求以形成充分竞争、就低不就高原则为宜。对于需要深化设计和只有专业工程施工队伍才能完成的建设内容,应在施工总承包招标标段中划出暂估价专业分包工程或者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专业工程;类别和等级要求也以形成充分竞争、就低不就高原则为宜[14]。如果标段(标包)划分不科学、不合理,在招标时对投标人的业绩很难提出要求。例如将农业科研实验楼和温室工程划分为一个标段(标包),在要求投标人业绩时就不能要求既有科研楼的业绩又有温室工程的业绩。因为行业、专业跨度大,一个施工单位难以同时满足。再如,将田间工程中的水源工程和田间道路、围墙(栏)池塘划分为一个标段(标包),业绩要求也难以提出。因此在分析项目工程时,还应以行业、专业跨度小、功能相近为标段(标包)划分原则。3.2以形成投标人的良性和充分竞争为标准,为能力相当的投标人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尽可能将施工难易度、履约要求、资质(资格)、企业实力和项目部人员技术力量等要求相当的建设内容划分为同一个标段,否则评标标准将难以设定,导致投标文件编制质量参差不齐,形成竞争假象,给后期施工管理埋下隐患。例如,一个农业建设项目中同时包括一般普通民用建筑工程和有特殊洁净度要求的实验室建筑(P3\P4实验室)就不应划分为同一标段。

4评标专家因素

农业建设项目工程招标的评标委员会一般应由招标人负责组建,其构成一般为5人以上单数[10]。其中评标专家人数不得少于评标委员会人数的2/3,一般应从行政主管部门组建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招标人代表由招标人派出,具备同等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因此,标段(标包)划分时应考虑2个问题:(1)满足专业条件的专家。例如农业建设项目中常见的科研实验类项目,常包括科研实验楼和实(试)验温室工程、畜禽舍、池塘等。如果将科研建筑工程、温室工程或者畜禽舍中任意2个或者全部划分为同一标段,评标委员会中评标专家的专业跨度会很大,难以就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沟通,可能会出现某一专家的意见左右评标结果的情况。(2)招标人代表。招标人是否有足够的人员能满足各标段的评标需要。

5招标成本控制因素

5.1招标服务费农业建设项目招标服务费的计取执行《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15],采用差额定律累进计费。从工程类招标服务费费率变化规律看,计费基数越小计取费率越高。如果标段(标包)划分越多,招标服务收费就越高。标段(标包)划分时,不能以多收取招标服务费为出发点,应结合以上4个因素综合考虑,统筹、合理划分。

5.2评标成本评标成本主要包括评标专家费、招标交易服务费、评标其他费用(评标场地租赁费、交通费、就餐费)等。一般来说,标段(标包)划分越多,一方面可能涉及专业越多,需要的评标委员增多,评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每一标段涉及的潜在投标人可能增多,评标时长增加,评标成本也会增加。如果标段划分过大,符合要求的潜在投标人数量很少甚至没有,招标失败的风险会提高,评标成本也会增加。

6案例分析

6.1案例基本情况某综合性畜禽改良中心招标项目,土建工程投资1.5亿元,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所本部和昌平区实验基地。所本部新建科研楼15000m2,框架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动物实验用房1000m2(有普通洁净度要求),地上1层,配套建设场区工程;实验基地新建畜禽现场检测室1300m2,畜禽饲养舍7000m2。立项批复土建工程全部公开招标,工期567日历天。项目建设单位为科研类事业单位,由后勤基建部门负责全过程建设管理,主要管理人员6人。监理单位已经确定。6.2标段(标包)划分分析与结果

6.2.1从法律和法规因素考量项目全部投资为2.1亿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为1.5亿元(所本部9000万元,昌平基地投资6000万元)。选择招标单位时应要求具有工程招标甲级资质,并能在北京市建设工程招标交易服务中心(总包市场)操作的单位。

6.2.2从工程工艺因素考量所本部土建工程建设内容为科研实验建筑,主要服务于科研实验人员工作需要,实验基地建设内容主要服务于实验动物饲养。两部分有独立的设计图纸,工艺分界面明显,施工场地较为宽敞、供水、供电等施工条件较为完善。所本部土建工程科研实验室除1000m2实验动物房有普通洁净度要求,施工组织设计有特别要求外,其他均为常用民用建筑工程。标段划分时,首先应先考虑分为海淀区所本部和昌平区实验基地2个部分。其次,依据特殊要求对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洁净工程、空调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弱电工程等按暂估项进行专业分包。

6.2.3从评标工作因素考量评标所需专家的专业与一般建筑工程类似,行业均为建筑行业,有形建筑市场专家库分类均能满足评标要求。招标人基建部门有2人具有工程建设类专业、1人有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均为高级以上职称,最多可同时满足2个以上评标现场工作要求。

6.2.4从招标成本考量本项目投资较大,施工难度不高,符合要求的建筑企业较多,结合以上因素基本已能确定项目标段的划分,因此招标成本因素在本项目中可不考虑。综合上述分析,标段划分结果已经形成,即海淀区所本部标段(连同所本部场区工程)和昌平区实验基地标段,委托招标公司分别招标2个施工总承包单位。海淀区所本部的科研实验建筑包含的洁净工程、空调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弱电工程按暂估项进行专业分包,待总承包招标结束后,进入北京市有形建筑专业和劳务分包市场进行招标。实践证明,本案例标段划分科学、合理,招标工作清晰、顺畅,实施效果良好。

篇7

摘  要   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 ,在最近几年被广泛 研究 。本文将粗糙集 理论 及 方法 引入高校教师成长信息,通过属性约简降低属性纬数,然后基于粗糙集理论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拓展粗糙集的 应用 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粗糙集;关联规则;教师成长;区分矩阵;属性约简   1  引言     粗糙集理论(rough set)是由波兰数学家z.pawlak 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型数学工具。利用粗糙集理论进行数据挖掘,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通过约简操作降低属性的纬数, 总结 出适用于决策支持的知识规则,是粗糙集理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迅速增大,数据间的关联规则往往过于庞大而难以 分析 ,如何有效的得到有意义的关联规则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高校信息化为应用背景,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师成长过程,得到实际可用的关联规则,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2  基本概念 2.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粗糙集理论将分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知识源于有认知能力的主体的分类能力,并用等价关系形式化表示分类。     定义1:粗糙集理论中定义信息系统为一个如下四元组:s=(u,a,v,f),其中u=(x 1 ,x 2 ,…,x n )是对象集,即论域;a是属性集合,a=c∪d,且c∩d=φ,其中c为条件属性,d为决策属性;v为属性a的值域;f是u×av的映射,它为u中各对象的属性指定唯一值。s又被称为决策表。     定义2:在信息系统s中,对于一属性集i∈a,可构造对应的二元等价关系。ind(i){<x,y>∈u×u|νa∈i,有a(x)=a(y)},称ind(i)为由i 构造的不可分辨关系。不可分辨关系实际上就是i上的等价关系。因此,针对属性集i上的不可分辨关系,u可划分为几个等价类,用u/ind(i)表示。     定义3:约简定义为不含多余属性并保证分类正确的最小条件属性集。假设条件属性集c的简约是c的一个非空子集 c′,c和c′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性质:     (1)ind(c,d)=ind(c′,d),不存在c″ c′有ind(c″,d) =ind(c′,d)。     (2)一个决策表可能同时存在几个约简,c的约简的集合记作red(c)。 这些约简的交集定义为决策表的核(core),core(c)=∩red(c)核中的属性是 影响 分类的重要属性。     定义4:信息系统s中关于属性集c的区分矩阵m(c)=(m ij )n×n定义为:

m(c)=(m ij ) n ×n 是代表了区分x i ,x j 的完整信息。 2.2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在交易数据、关系数据或其他信息载体中,查找存在于项目集合或对象集合之间的频繁模式、关联、相关性、或因果结构,通过分析数据或记录间的关系,决定哪些事情将一起发生。 定义6:设i = {i 1 ,i 2 ,…,i n }是项的集合。包含k个项的项集称作k项集。设d是数据库记录的集合,其中每个事务t是项的集合,且t i。设x是一个项集,事务t包含x当且仅当x t。     关联规则是形如x y的蕴涵式,这里x i,y i,且x∩y=φ。x称为规则的左部或规则的前提(简记lhs),y称为规则的右部或结论(简记rhs)。     度量规则的参数是支持度(support)与置信度(confidence)。支持度是指数据集中的实例同时包含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的共同概率,支持度揭示了规则的重要性。置信度表示实例在包含条件属性的前提下,也包含决策属性的条件概率,它揭示了规则的可信度。在粗糙集理论中支持度与置信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p(x)表示是指x在数据d中出现的概率,其余雷同。support(x y)指x、y在d中同时出现的概率;confidence(x y)表示在x出现的前提下y出现的条件概率。如果得到的规则同时满足支持度不小于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不小于置信度阈值,则该规则有意义。 3  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挖掘模型     本文应用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的挖掘过程分为三步:数据预处理,属性约简与关联规则的挖掘,见图1。     (1)数据预处理:通过对高校人事数据的初始信息进行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转换及数据选择,获取初始信息表,且初始表转换为粗糙集形式,并明确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     (2)属性约简: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删除多余属性,用区分矩阵来完成约简和求核,在此基础上生成约简属性集;     (3)关联规则挖掘:输入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根据数据约简结果,利用粗糙集理论 文献 [6]中的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

图1 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模型 4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师成长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在 社会 各方面的迅速普及,高校在近几年来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教师信息数据,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师信息数据库。然而,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高校管理者如何利用,如何从中发现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规律 ,特别是如何才能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正确结合?本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期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下面本文就以高校教师成长信息为例(本文以职称教授及副教授作为高校人才成长的标志,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作划分为成长的快慢),说明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构建的数据挖掘模型,利用启发式属性约简算法对高校教师数据进行约简。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其次求出约简或近似约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值约简等减少属性和个体数目,最后提取规则应用于新对象的分析和预测。     1)数据预处理     要用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知识发现,就需要首先组织好数据表。本文以某高校教师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模型,经关系数据库的导入及连接并进行抽象、离散化等预处理。将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性别、 政治 面貌、专业、第一学历、最高学历、毕业学校、年龄、学历变动、现聘职称、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作为系统的条件属性c,而将教师的成长速度作为决策属性d。通过属性选择与处理后的信息表示如表1所示: 表1  属性离散化表示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说明 性别 float(2) 1--男,2—女 政治面貌 float(2) 划分为四个等级:1-党员、2-共青团员、3-群众、4派 第一学历 float(2) 分为四个等级:1-博士、2-硕士、3-本科、4-本科以下 最高学历 float(2) 分为四个等级:同上 毕业学校 float(2) 概化为三个等级:1-国外高校、2-重点高校、3-普通高校 现聘职称 float(2) 分为两个等级:1-教授、2-副教授 评定年龄 float(2) 1-[31,35]、2-[36,40]、3-[41,45]、4-[46,50]、5-大于50 成长 float(2) 1-快、2-中、3-慢 学历变动 float(2) 1-是、0-否 专业 float(2) 划分为两类:1-理科、2-文科 教学能力 float(2) 离散化为三个等级:1-高、2-中、3-一般 科研能力 float(2) 离散化为三个等级:1-高、2-中、3-一般    

以上划分等级的标准是根据以往实际经验和需要而确定,按表1的规则概化和离散化原始数据,得到预处理后的数据表如表2所示: 表2  预处理后的教师数据 属性   u c d 性别 专业 政治 面貌 第一 学历 最高 学历 毕业 学校 现聘 职称 评定 年龄 学历 变动 教学 能力 科研 能力 成长 1 2 2 4 4 3 2 2 3 1 3 3 3 2 2 1 3 3 2 2 2 1 1 3 2 2 3 2 1 1 3 2 2 2 1 1 2 3 1 4 1 1 1 2 1 2 1 2 1 2 2 1 5 1 2 3 3 2 2 1 3 1 1 3 2 …                         227 1 2 3 4 3 3 1 4 1 2 3 3 228 2 2 3 4 3 2 2 3 1 2 3 2     2)属性约简     core = {毕业学校,评定年龄,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第一学历},然后通过 计算 属性重要性,得到性别、专业和政治面貌几乎为零,即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和最高学历与本决策表的决策几乎无关可以省略。因此得到的约简为r={毕业学校,评定年龄,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现聘职称, 第一学历, 学历变动,最高学历}。这样提高了后续规则提取的效率。     3)关联规则挖掘     根据上面得到的约简,通过属性之间的隐含关系来挖掘关联规则,给定支持度阈值5%,置信度阈值80%,可得到同时满足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的项目集生成的关联规则有:     (1)(评定年龄 = 1)&(毕业院校 = 2)=>(成长 = 1);     (2)(第一学历 = 2)&(科研能力 = 1 )=>(成长 = 1);     (3)(最高学历=3) & (学历变动=1) & (科研能力= 3) => (成长速度= 3)     (4)(最高学历= 1) & (教学能力= 2) => (成长速度= 1);     (5)(最高学历= 2) & (教学能力= 3) => (成长速度= 2);     (6)(毕业学校= 2) & (评定年龄= 1) & (科研能力= 3) =>(成长速度 = 1);     (7)(现聘职称= 2) & (第一学历= 4) & (最高学历= 3) =>(成长速度= 3);     (8)(第一学历= 3) & (毕业学校= 3) => (成长速度= 2);     (9)(第一学历 = 2) & (学历变动 = 1) => (成长 = 1);     对以上规则的解释如下:     由第一条规则可知:毕业于重点高校的、第一学历是硕士的教师,评职称时在30~35岁之间,有80%以上概率可以断定教师成长快;由第二条规则可知:学历为硕士,科研能力高,则可断定该教师的成长速度快;第三条规则说明如果通过进修最高学历才达到本科,有82%的几率断定教师的成长速度慢;第四条规则说明最高学历是博士,教学良好,则有92%的几率断定教师成长速度快;第五条规则说明最高学历是 研究 生且教学能力一般,则有85%的概率断定教师的成长速度适中;第六条规则说明毕业学校是重点院校、年龄在31~35岁之间、科研能力低,即有81%的概率断定该教师成长快速;由第七条规则说明职称是副教授、第一学历是本科以下且最高学历是本科,则有82%的概率断定该教师成长速度慢;第八条规则表示第一学历是本科、毕业学校是普通高校,即有82%的几率断定该教师成长速度适中;由第九条规则可知:第一学历是硕士的、学历提高的教师,成长速度快。     由以上规则可以得出:第一学历、毕业学校、学历变动、最高学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及年龄对教师成长的快慢有显著 影响 。第一学历是硕士的教师,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属于成长速度快的类型;而第一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下的教师,在41~45岁才评上副教授,相对来说成长速度较慢(评为副教授的平均年龄是38岁左右);而最高学历是博士,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师,成长速度快;重点高校及国外高校毕业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为10~14年职称就被评为教授或副教授(评定副教授参加工作的平均时间为16年),其成长速度显然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因此,如果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快速成长,则在人才引进时就要限制引进教师的毕业学校和第一学历。 5  结束语     粗糙集 理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挖掘工具,已经很好的体现了它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粗糙集理论的基本知识, 应用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对教师信息数据实例进行 分析 ,挖掘出人才成长的相关要素,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 文献 [1] wang jue,miao duoqian. analysision  attribute reduction strategies of rough set [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998, 13 (2) : 189-193 [2]王国胤.rough 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 .西安:西安 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1 [3]han jiawei , kamber m.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m] .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1 [4]白秀玲,崔林,王向阳.一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粗糙集约简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39(10) : 185~186 [5]童舟,罗可.基于rough set 带结论域的关联规则挖掘[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5(4):166~169 [6]王旭仁,许榕生.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及应用[j] .计算机工程,2005;31(20):90~92 [7]李静,王建军.数据挖掘在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 科技 信息,2005(08):300~301

篇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11月19日在巴黎举行的大会上通过的决议[1]中对期刊所下定义是:凡用同一标题连续不断(无限期)定期与不定期出版,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编号或注明日期的称为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期刊所下的定义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2]。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88年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对期刊的界定是: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从这些对期刊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构成期刊的要素有以下4个方面:①连续出版;②有一个稳定的名称;③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有卷、期或年、月等表示连续出版下去的序号;④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即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2 关于期刊分级

国家主管部门1988年11月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91年6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2005年10月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均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对有关划分期刊级别问题有如下答复:有关划分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 [3]。

但由于众多部门和单位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工作的客观需要,我国期刊实际上又流行着形形的分级或准分级现象。这就造成很大矛盾,一方面是主管部门一再强调, 所有期刊没有级别之分;另一方面是各部门和单位几乎都在试图或已经给期刊分级,至今相当混乱。

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我们利用关键词“期刊分级”模糊查找,找到159条相关结果;以题名“期刊分级”模糊查找,找到93条相关结果。表明世界对该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本文对上述文章关于“期刊分级”的阐述进行总结,并对大量的政府文件和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研究。

2.1 期刊分级是现实的需要

戴立春等认为期刊分等级是一种客观需求:从部门和单位来说,它们要对成果和作者的业绩、水平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个量化标准[4]。因此,总希望有现成的“尺子”,以便于评价操作。对办刊者和作者来说,质量较好的期刊办刊者和水平较高的文献作者也希望刊物分级,否则,他们的劳动成果就难于得到应有的评价。科学地评价期刊,进行分等分级,有利于鼓励先进,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傅旭东进一步阐述了学术期刊分级的深层原因:①学术评价中存在信息不完全,面临“工具困境”。比如,对具体学术管理机构而言,评价论文存在信息不完全,主要表现为学术管理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的水平做出比较准确的认定。且学术管理机构在履行学术评价职能时,主要是通过其行政人员来操作。这些行政人员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如果没有确定的评价标准,或者缺乏其他信息来源作为补充,他们很难单独完成评价工作,学术管理机构进行学术评价时没有多少工具,而将学术期刊分级与论文的学术水平挂钩,就成为学术管理机构比较理想的选择。②追求学术评价效率。比如,要合理地评价学术论文的水平,学术管理机构必须借助更多的信息来源。但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必然要付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是学术管理机构不愿意或是无力承担的。因而,他们会选择耗费人力、财力、物力少,所需时间短的方法,以提高评价效率[5]。

正确地对期刊进行分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尹玉吉归纳出如下6点:①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②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③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④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⑤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⑥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6]。张琳认为:学术期刊划分级别促进了编辑部之间的优秀稿源竞争;促进了审稿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编辑校对质量的提高[7]。邱均平等指出期刊评价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对项目、成果、人员、机构等评价的基础和前提[8]。刘贵富进一步阐述了对期刊进行分级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期刊的合理分级有利于促进我国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核心期刊、方阵期刊及高校科研部门确定的权威期刊、重要期刊等都是我国期刊的精华,是国内名刊。它们对期刊界无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其次,对期刊的合理分级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①可以为图书情报界进行期刊采访提供参考;②可以节省读者阅读资料的时间,也有利于读者结合自身科研能力有选择地进行投稿;③可以为新闻出版部门对期刊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④可以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学术论文评价提供参考[9]。蔡丽珠、汪若洁在《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的文章中阐述了期刊分级的5个作用[10]。

此外,还有很多的研究对此进行了阐述,但内容基本可用上述观点归纳之。

2.2 主管部门对期刊分级的实际作为

2.2.1 国家新闻出版等管理部门对期刊分级的阐述和组织的活动 早在199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如下解释和答复: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其所刊登的文章总体质量就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级别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质量都低。据此,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此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多次强调: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期刊划分过级别。

但基于加强管理、提高期刊质量、促进期刊事业发展的目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曾做过一些规定,举办过一些全国优秀期刊评比评奖工作。而这些规定和评比、评奖工作又在一定意义上被“民间”解读成了对期刊的准分级。

 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根据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两类。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办)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办厅局主管(办)的期刊。

 期刊评比。①1992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进行过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 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②1997年底,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了“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也称“百刊工程”)的评比工作,并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比工作,规定此后“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每两年一届。③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评比的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科技部又共同评出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其中“社科类”期刊49种,“科技类”期刊64种,还分别评出“提名奖”若干,这被认定为国家级政府奖励 [11];2003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比,规定此后“国家期刊奖”每两年一届。

 “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是新闻出版署实施的一项名刊建设工程。“中国期刊方阵”分为4个层面:①为“双效”期刊,共1 154种。这一层面的期刊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是方阵的基础。②为“双百”期刊,共192种。这些期刊是从两年一届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中产生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是中国期刊方阵的中坚。③为“双奖”期刊,共107种。这些期刊是获“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基本上是大刊名刊,具有较强的自我扩张能力,它们已经是国内的名牌期刊。④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共65种。这一层面是方阵的最高层面和核心,也是我国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创建世界名牌期刊的基础。这一层面的期刊是在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科技部共同负责,重点进行建设,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一部分的调控力度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中国期刊方阵”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金字塔型的期刊分级结构。

2.2.2 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期刊分级的实践 一些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把本地所属期刊分为省一级、省二级、省三级。这种提法来源于山西、吉林、河南、江苏等省进行期刊评审的实践。具体方法按照政治、业务、编辑、出版、效益、管理6个方面将期刊的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期刊要求必须为各类期刊中办得好、可以起到表率作用的期刊;二级期刊则为中间部分,期刊的各方面质量尚可,但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差距;三级期刊则在某一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12]。

2.3 其他行政部门及学术界对期刊分级的阐述、组织的相关活动和研究

2.3.1 其他行政部门对期刊的评比和分级规定

 1994年国家科委制订和颁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

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 教育部于2004年3月2日,委托“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开展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优秀编辑学论著(简称“三优”)评比活动,评委会对全国800多家高校科技期刊申报参评的近500种各类期刊进行评审。评委们按“国家期刊奖”评比标准,对申报参评材料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并以总得分排序,评出A类期刊(教育部重点院校),B类期刊(一般院校),C类期刊(高职高专院校)和D类期刊(技术类、少数民族文类、英文类)共60种为“一等奖” [13]。

 教育部科技司分别于2006年、2008年组织开展 “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和 “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参加精品和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的期刊共344种,评出中文精品科技期刊47种、英文精品科技期刊5种;评出优秀科技期刊98种;评出特色科技期刊奖100种 [14]。“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对453种期刊在学术、评价数据、编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审,共评出精品科技期刊76种,优秀科技期刊118种,特色期刊53种 [15]。

2.3.2 学术界对期刊分级的研究与阐述

 兰州大学1988年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以中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5]。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课题组通过对大规模的文献计量统计和定量评价后,请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进行了定性评审。核心期刊的确定虽然不是政府行为,但却以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图书情报界、科研管理部门和作者、读者的广泛认可 [16] 。

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该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是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不仅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前沿的动态信息,还为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者制定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技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17]。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又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库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它收录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适用于期刊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资讯部门的选刊工作以及为读者、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推荐各学科使用率和影响力较高的学术期刊 [18]。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天文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国出版的中、英文优秀期刊996种,其中核心库收录期刊645种。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个人的情况、个人论著被引用情况、机构及被引用情况、专利和其他非正式出版物被引用情况、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和被引用情况 [19]。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模式创建,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10余种期刊评价指标,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 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 [20]。

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系统。2008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在定期连续研发和出版“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这三者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有40多人参加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在分一级学科和学报类型的学术期刊评价中,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对各期刊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并依次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A+、A、B+、B、C,其中: 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A等为核心期刊,占各学科或各类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期刊;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期刊;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期刊;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期刊[21]。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系统,综合了影响因子、他引率、被引率、被摘率、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外文引文率、主要数据库和文摘期刊收录率等几项主要依据。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种学术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

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把期刊等级划分为8个等级:①被美国SCI收录的期刊是1级期刊;②被EI、ISTP、SSCI、A&HCI收录的是2级期刊;③被CA、SA、前苏联《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快报》等收录的是3级期刊;④在国内以英文出版的期刊是4级期刊;⑤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是5级期刊;⑥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是6级期刊;⑦省级期刊是7级期刊;⑧市级期刊、论文集以及增刊是8级期刊 [22]。

以上是关于我国期刊分级最重要的一些实践。

2.3.3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认定 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将期刊分为综合权威期刊、学科权威期刊、学科重要期刊、学科核心期刊、省级期刊5级。一般做法是:对于理工科类期刊,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权威期刊,被以上三种中任意二种同时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重要期刊,被以上三种中任意一种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核心期刊;对于人文社科期刊,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权威期刊,被其中任意二种同时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重要期刊,被任意一种收录的期刊认定为核心期刊。这种认定方法简明实用,操作方便,既考虑了学术界对期刊分级的研究成果,又考虑了期刊主办部门的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用较广[7]。

2.4 期刊分级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对期刊分级的若干意见

2.4.1 期刊分级的方法和依据 对我们搜集的近200份文献的归纳表明,绝大部分认为期刊质量客观上有高有低,等级是实际存在的,应该分级。讨论和分歧较多的是如何进行分级?如何正确评价学术性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什么?

 1996年于鸣镝撰文提出:①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②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③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④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即6项标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 [23]。但如何才能实现“划分期刊等级”的可操作,作者并没有展开。

 汪继南、张丽霞在《论期刊等级划分》中归纳了几种期刊划分的方法:①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②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③以期刊质量分级,并认为,按“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24]。但“期刊质量”又如何界定呢?作者并没有给出。

 尹玉吉、李金梅提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②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③培养人才的情况;④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⑤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⑥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⑦学术期刊的转载率;⑧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25]。可以说尹玉吉和李金梅的观点有较大进步。

 崔国平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①学术技术水平;②转载收录率;③权威评价分值;④印刷效果分值;⑤裁切装订质量分值;⑥技术加工水平;⑦错字率;⑧编排规范程度;⑨办刊基本条件完善程度;⑩规章制度健全程度;11出版秩序合格率。并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评比结果应该是 “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26]。应该说直到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才有了定量的倾向。

 尹玉吉在《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中说:在分析、解剖了国内论者们的观点后,我们认为,对中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因素:①各级科研基金课题在学术期刊中的数量和比重;②影响因子的高低;③二次文献转载率;④获得各级政府科学研究成果奖励的情况;⑤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⑦人才培养情况;⑧发行量;⑨编排、校对、装帧与印刷质量;⑩学术期刊历史的长短。他还建议:与西方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学术期刊起步晚,目前还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更没有“走出去”的,为此,政府的适度干预、权威机构的介入,对学术期刊进行优劣界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还不尽如人意[5]。可以说尹玉吉在综合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对期刊划分等级依据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 邱均平、李爱群和舒明全[21]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评价期刊的标准主要是看期刊的质量和作用。他们选用的6个指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期刊学术影响力有关,这些指标是:基金论文比、期刊被引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二次文献转载量。笔者认为,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将web即年下载率考虑为期刊分级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 2009年3月,何俊、蔡蓉华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评出的》一文中提到,《总览》2008版共采用了9个评价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27]。除了这些定量评价方式以外,《总览》2008年版还结合了分学科评价和定性评价。而且其中核心区评价数据量占全部数据量之比平均为0.3335,其大小基本符合布拉德福三分区,说明各学科核心期刊数量是基本合适的。

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可以看出,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可行和定量化。

2.4.2 对期刊分级的若干意见

 尹玉吉、李金梅在《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两个问题》中提出:并非在确定了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之后就能确定出学术期刊的级别来,这里还有个如何掌握的问题,即方法问题[25]。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还应该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学术创新上,放在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问题的解决与阐释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算出每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来。另外,以往国家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开展的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期刊分级工作中可以借鉴和参考。我们认为在学术期刊级别评比中,各地、各系统均发现了不少学术期刊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独具特色的栏目,这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统、各地区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学术成果就是这种“拳头产品”。这种情况在评比中应加以保护和考虑。

 戴立春等在《略论科技期刊的分级》中也给出了他们的观点:对所有科技期刊以某几项指标如引用率、数据库收录率等来统一划定等级,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术性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3]。例如:不同学科、专业性质的期刊,范围和特点各异。不同学科、专业期刊基数差别很大。有些学科、专业的期刊数量很少,引用量相对较大;反之,期刊多的学科、专业,引用量则较小。有些专业读者群较小,论文水平再高,引用的总量还是较少的。专业性较强的期刊,读者面相对集中,同专业的读者、作者首选本专业期刊,引用率自然较高,而综合性学术期刊,读者则比较分散。应用性学术期刊,引用率相对较高,而理论性较强、水平较高的期刊,往往因为曲高和寡,引用率反而不高。发行范围的不同,对期刊的引用率和数据库收录率也有直接的影响。有些学术期刊因保密需要,不能对国外发行,水平再高的论文,也不会为国外数据库收录。对以上这些因素不加以综合考虑,评判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就很难说是公平合理的。其次,一个课题组和有限范围内少数专业人员的研究与鉴定,远远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这种评判定级,离开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部署和领导,离开各系统、部门、领域和有关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的支持和参与,是无法形成权威的。第三,从数量上说,在尚未制订出科学、合理、严密的客观评判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案以前,高等级的学术期刊(如核心期刊)的数量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不公平,从而产生较大的偏差。

 钱荣贵认为,核心期刊研究似乎是一个怪圈和陷阱,我国的学术期刊,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还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其评价体系都需要重新构建,我国的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也需要变革,核心期刊的功能应该回归本原[28]。

 李力民、翁贞林也曾指出,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对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作者的论文成果和期刊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29]。但由于各种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不尽相同,各家期刊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课题予以肯定,竭力宣扬,并在期刊封面上显著标示;未上榜者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愤愤不平。作者感到迷茫,科技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学术期刊分级的复杂性,仅以某几项指标,如引用率、数据库收录率等统一划定等级,往往以偏概全,不够科学。研究工作虽有意义,但其结果仍需要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2.5 归纳总结――为何期刊分级在普遍的质疑和反对中得到推广

2.5.1 应用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推动学术期刊分级的最主要力量是众多学术管理机构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的实际应用,因此,期刊分级是一种工作上的客观需要,学术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学术期刊分级有着强烈的要求。

2.5.2 期刊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 戴立春等在《略论科技期刊的分级》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就期刊本身来说,由于各种期刊办刊宗旨、办刊条件、作者群和读者群的不同,也由于编辑出版者的情况各异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4]。不管你分不分,它们实际上是存在着等级差异的。人们心目中存在级别的概念是自然的。这就像任何产品都有一级品、二级品之分一样,只不过后者相对易于量化定级罢了。可见,期刊分级的基础是期刊的水平在客观上确实存在差异。

2.5.3 学术期刊分级有一定的可信度 学术管理机构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利用上述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对期刊进行认定,有一定的可信度。比如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将期刊分为学科权威期刊、学科重要期刊、学科核心期刊、省级期刊来进行论文水平的界定,大家的意见不是太大。

但笔者认为,“意见不是太大”并不意味着合理。关于期刊的分级,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摸索,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提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模式。

戴立春等也认为:对学术期刊划分等级,实际上是对科技人员智力成果的评价。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评价恰当,引导公平竞争,不仅会大大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期刊事业的发展,而且将促进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评价学术性期刊的学术水平,对学术性期刊划分等级的复杂性也就在这里。他认为关于科技期刊分级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4点:①期刊质量有高有低,等级是实际存在的;②给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性期刊分等定级比较困难,国家从未给刊物划分过等级;③各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对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科学评价;④社会上流传和实行的期刊分级不尽合理,缺乏权威性,但实际上却在不小的范围内被当作政策来执行。这是影响较大的、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相应对策[4]。

3 对期刊分类分级问题的审视

期刊分类分级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分级别问题,历来是学术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期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所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期刊分级有很大的需求,大家一直在使用一些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又无正式可靠的依据和官方权威规定。于是,有人认可,有人反对,沸沸扬扬,无所适从,这一现象是由于客观需要与管理滞后的矛盾造成的。

梁绪敏、尹玉吉在《论我国学术期刊的分级》中提到: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30]。所以,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指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很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31]。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2002年曾指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 [32]。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类期刊分级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但目前大家对期刊级别的划分五花八门,正如张琳所指出:目前期刊划分的特点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刊物,轻论文本身;人为分级多,互相认可少;评价短期行为多,注重长远效应的少[7]。

以无根据的或不准确的分级标准划定刊物等级,并进而以此判定其所刊载的论文水平的高低,作为科技人员评定职称的依据,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我们认为:虽然期刊分级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有很多困难,一些质疑期刊分级的学者的某些观点也不缺乏真知灼见,但是,当他们面对广大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时就显得十分苍白,以至于根本没有说服力。毕竟,客观需要才是硬道理。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表明:真正能产生广泛影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果,大都是旨在满足现实需求、最能捕捉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的。因此,探究旨在改变当前混沌状况、妥善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卓有成效地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不仅必要而且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此问题在近十年间的探讨并无多大进展,反映了管理严重滞后社会实践的现实。目前,迫切需要对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原则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由于期刊的分级目前还是一个处在热研中的题目,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人员、机构多,又各自为政,而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体系产生了众多的评价结果,况且,从评定组织程序上来说,对于如此重大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一个课题组和有限范围内专业人员的研究和鉴定,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政府适度干预、权威机构介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为确保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很有必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目前期刊分级的总结和评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给政策制定部门带来的困扰和误导,为今后的政策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同时,也为科研学术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解决当前面对的、现实的成果认定问题提供思路,对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起到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军.试论期刊刊名的虚与实.出版科学,2001(4):32-34.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234.

[3] 学术期刊的级别如何确定――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10-07-21].

.

[4] 戴立春,吴瑞芳.略论科技期刊的分级.编辑学,2000,12(3):143-145.

[5] 傅旭东.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科技与出版,2005(6):26-27.

[6] 尹玉吉.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75-85.

[7] 张琳.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122-125.

[8] 邱均平,李爱群,周明华,等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4-69.

[9] 刘贵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中文期刊的分级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5):60-62.

[10] 蔡丽珠,汪若洁.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2) :137-140.

[11] 国家期刊奖评奖委员会公告.新闻出版报,1999-12-03.

[12] 宋梅.关于期刊分级的理论与实践.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4-95.

[13] 关于公布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2010-07-21].dost.moe.省略/.

[14] 关于公布“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2010-07-21].dost.moe.省略/.

[15] 关于公布“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2008-11-28].dost.moe.省略/

[16] 李力民,翁贞林.期刊“级别”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02(6):44-45.

[17]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07-21].省略.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0-07-21].sdb.csdl.省略/cscd.jsp.

[20]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1] 陈图文,余顺得,王淑华.论期刊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论文质量的考核.情报杂志,2001(11):73-74.

[22] 邱均平,李爱群,舒明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 中国出版,2009(4):38-42.

[23] 于鸣镝.试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6(2):36-39.

[24] 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情报资料工作,2001(4):54-57.

[25] 尹玉吉,李金梅.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两个问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5-86.

[26] 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编辑学报,2000(1):41-42.

[27] 何俊,蔡蓉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评出的.中国出版,2009(7):19-24.

[28] 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9] 李力民,翁贞林. 期刊“级别”问题与对策. 编辑之友,2002(6):44-45.

[30] 梁绪敏,尹玉吉.论我国学术期刊的分级.科技与出版,2008(11):59-61.

[31]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处.科技期刊无级别之分.健康报,1994-02-01.

[32]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01.

[作者简介] 吴红光,男,1961年生,副教授,馆长,16篇。

王林霞,女,1982年生,馆员。

篇9

学术评价主要是对学术科研成果的评价,是提高专业人员研究积极性,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引领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学术论文是科研人员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因此在现阶段,学术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来实现的。学术期刊自产生以来就是学术论文的最主要载体,因具有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知识新颖可靠等优势,是科研人员相互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和媒体。因此,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尽管对这种作用的好坏仍然存在争议,但学术评价中越发重视学术期刊却是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已经被赋予了学术评价功能[1-4]。

1 问题描述与语言评价基础

1.1 问题描述

为了方便问题的表述,该文采用下面的符号来描述学术期刊质量的主客观评价研究:

1.2 基准等级评价集合的有关概念

1.2.1 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函数

在复杂的或模糊不定的经济决策环境中,语言短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出人们的主观感觉或判断。该文针对学术期刊等级评价问题,建立期刊等级的模糊评价体系,给出期刊的语言等级评价。下面给出期刊评价等级的三角模糊数的隶属度函数。

1.2.2 基准等级评价集合的特性

本文采用C、B-、B、B+、A-、A和A+为基准等级集合的构成元素。如果需要特定的等级划分(例如,更多的等级),则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来确定具体的等级,并且不会影响本文所提出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基准等级评价集合作为一个语言评价集合,下面简要说明等级评价集合的有关性质。假设TERMSET={t0, t1, …, tg}为一个语言评价集合,它是一个由奇数个(g+1) 元素构成的有序集合。例如,考虑一个由7条语言短语构成的集合TERMSET , 即TERMSET ={t0=“极差”, t1=“很差”, t2=“差”,t3=“一般”, t4=“好”, t5=“很好”, t6=“极好”}。

2 提出的方法

2.1 定性评价信息的规范化

专家给出的关于期刊等级的定性评价通常有采用下面的两种形式:1) 直接是某个等级,例如 A;2) 等级区间,例如,[B+,A-]。等级区间的评价形式可以表示为基准等级评价集合上的模糊集TERMSETB={[termB0], [termB1], …, [termBg]}。这样一来,期刊Si关于某定性属性[Cj]的等级评价为:

2.2 定性评价信息的集成

为了得出期刊Si的关于所有定性属性的综合评价值,需要对[Fsubj](Si)按照[W=(w1,w2,...,wn)]进行加权集成,记集成结果为[Fsubi],且[Fsubi]表示为:

2.3 期刊等级的评价

由2.2计算得到的期刊[Si]的综合评价评价值[Fsubi]为基准语言集合TERMSETB的模糊集,由此,可以计算得到期刊[Si]的单点值型综合评价值[di],

3 算例分析

本算例针对科学管理研究、图书与情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统计与决策、情报杂志5个学术类期刊进行了多属性评价,这里记方案集为S。各期刊关于权威性、影响力、新颖性和互动性等定性属性的专家评价如表1所示。

4 结束语

学术期刊的等级评价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见的评价方法是单独使用客观评价信息来进行期刊等级的评价。该文采用的方法考虑由专家给出的主观评价信息来针对期刊的定性属性进行评价,允许不同的属性采用不同粒度的模糊语言表达,能够充分体现各期刊定性属性的模糊性。该文提出的方法易于在计算机系统上实现,并且易于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李爱.期刊评价的价值实现与社合认同[J].重庆大学学报,2008,14(1):61-65.

[2] 李丽,张风连.科学评价科技期刊[J].科技与出版,2005,15(3):14-15.

[3] 陈冠初.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问题[J].编辑学报,2004,14(4):240-242.

[4] 王玲,叶继元.中文核心期刊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8(5):21-23.

[5] 邱均平,胡宗仪.新形势下期刊评估与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5) :396-400。

篇10

随着现在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对信息系统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它的诸多应用都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信息系统也成为了威胁、攻击以及破坏的对象。由于信息在网络上的存储、传输和共享等过程的非法利用,导致目前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成为了我们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我们正在有计划的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一定要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和等级保护方法。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2003年,中办、国办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提出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明确要求。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该级别是用户自主保护级。完全由用户自己来决定如何对资源进行保护,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保护。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该级别是系统审计保护级。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该级别是安全标记保护级。除具有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的所有功能外,它还要求对访问者和访问对象实施强制访问控制,并能够进行记录,以便事后的监督、审计。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该级别是结构化保护级。

第五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该级别是访问验证保护级。这一个级别除了具备前四级的所有功能外还特别增设了访问验证功能,负责管理访问者对访问对象的所有访问活动,管理访问者能否访问某些对象从而对访问对象实行专控,保护信息不能被非授权获取。

2、信息安全等级划分

2.1 按相关政策规定划分安全保护等级

对于我国中央和国家各级机关、国家重点科研部门机构、国防建设部门等需要对信息系统施行特殊隔离和保护的单位机关,均应按照相关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安全等级保护。

2.2 按照保护数据的价值划分保护等级

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需要实施不同安全等级的保护,这样不仅能使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得到应有的保证,而且又能缩减一部分不必要的开销。

3、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具体方法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的最优的选择是全方位划分等级,其最基本的思想为重点保护和适度保护。在此基础上,投入合理的安全投入,运用以下两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方法,努力使信息系统得到应有的安全保护。

3.1 全系统的同一安全等级的安全保护

全系统同一安全等级安全保护:在一个需要进行安全等级保护的信息系统中,在组成系统的任何部分,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全部数据信息,都需进行相同的安全保护等级的保护措施。

当有这样要求,规定所要保护的数据信息,不管处于系统中任何位置,进行任何形式的数据处理都需采取相同安全保护等级是,都应严格按照全系统同一安全等级安全保护方法开展系统安全性设计,设计出要求所需的安全机制。

3.2 分系统不同安全等级安全保护

所谓分系统不同安全等级安全保护:在一个需要进行安全等级保护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其中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全部数据信息,应该按照信息在组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每个分系统中的不同保护要求的原则,对其实施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安全保护。

3.3 虚拟系统不同安全等级安全保护

络信息安全进行控制。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使用路由器对外界进行控制,将路由器作为网关的局域网上的诸如Internet等网络服务的信息流量,也可以通过对系统文件权限的设置来确认访问是否合法,以此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3.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大因素,因此应该对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对其基本的防治技术手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在发现病毒的第一时间里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加密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和读写控制等手段,对系统中是否有病毒进行监督判断,进而阻止病毒侵入计算机系统。

3.5 漏洞扫描及修复技术

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极大隐患,因此,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漏洞扫描,以确认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中是否存在着系统漏洞。一旦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系统漏洞,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修复,避免被黑客等不放法子利用。漏洞的修复分两种,有的漏洞系统自身可以进行恢复,而有一部分漏洞则需要手动进行修复。

4、结语

篇11

二、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常是根据AHP理论来限制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采取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对其进行评定,从而可以有效地建立完善好地下公共建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另外还需要结合以往的消防安全评估实例,进行验证计算出该方法对指导地下公共建筑防火设计是否是切实可行的。针对近几年安全事故的致因理论,一般情况下,事故发生主要是由管理失误引起的,管理失误有主要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中的又以人为因素为主。因此,在分析地下公共建筑火灾危险性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建筑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状况以及建筑物本身安全防火状况。建筑物本身的状况需要结合地下公共建筑物发生火灾的实际情况,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物自身是否具备防火的功能;相关设施自身所具备的扑灭火的能力;建筑在发生火灾后具备的在进行安全疏散时的能力。

三、消防安全等级划分方法

1.扣分制扣分制是衡量消防安全特征重要的程度,地下建筑物如果将消防方面的供水能力作为实例,并且某些地区消防方面的供水能力远远多于消防队原有供水水平。相反,如果某些地区消防供水能力少于消防队原有供水,仅仅根据供水特征不能完全的反映出实例的准确性,其本身的作用也就失去了。2.以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一种在运筹学原理的基础上的逻辑分析的演绎分析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事故树分析法,它是从发生事故开始一层一层的深入演绎,合理的利用布尔逻辑门将出现概率较大的事件组成一个逻辑系统和整体,在整个系统中事故之间是存在这联系,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基本事故之间的相互逻辑联系,并且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出系统中失效的部分。

四、地下公共建筑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

如果在每个指标层处于B到F的等级的情况下,此时地下公共建筑物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总目标层和准则层的具体权重;如果指标层处于不同等级,确定各层次下权重改变之后的系数:确定在对该系统进行等级划分后的指标。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建筑物,然后确定其构造和安全疏散系统。采用计算机模拟确定建筑及其构造B和安全疏散系统。同时要确定两个准则层(包括建筑物本身以及它的构造、具体的电气设备、有关灭火的系统以及发生是事故后安全的疏散系统六个方面)各指标层的权重,另外如果指标层是处于不同等级的情况,此时权重系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确定。

篇12

一、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薪酬分配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现行薪酬体系分为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岗位津贴、综合补贴和房贴等。

1.工资:职务等级是工资中的固定部分,按技术职务或等级序列设置,每一职务分别设立若干工资档次。

2.岗位津贴:目前各高校实施的岗位津贴制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以专业技术职务的等级划分岗位,包括教授岗(正高级)、副教授岗(副高级)、讲师岗(中级)和助教岗(初级),这种岗位划分仍然按照国家人事部的规定和高校教师的学术职务,根据教师所聘岗位及任务完成情况发放津贴。二是以工作任务和职责划分岗位,按照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比例不同分为三类:教学岗位、教学科研岗位和科研岗位,各类教学科研岗位根据工作量比例结构分配相应的津贴,这种岗位划分制度可以充分体现以能务为基础,使能力与职务相匹配,用人所长,但是津贴标准的差距与贡献价值难以确保十分公平。三是以等级来划分岗位,这种等级制是按岗位类别把津贴标准分为若干等到级,设定每一级岗位的任职资格、具体职责和对应的津贴标准根据教师所聘岗位的任务完成情况发放津贴。四是以A、B、C类别划分岗位,从各类中又细分出几级,其中有的学校分校聘关键岗位和院聘岗位。这种岗位划分的方法实际上与等级法相类似,只是分了两个层次。现各高职院校岗位津贴基本是分为教学科研岗位、党政管理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岗位津贴由受聘岗位和学院财力确定,即受聘岗位确定系数,学院财力确定基数。岗位津贴分为基础津贴和绩效津贴两部分[3]。根据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业绩,经年终考核后,依据每个系列岗位发放条件进行计发。基础津贴的发放根据出勤情况的考核结果发放,绩效津贴根据工作实绩的考核情况实行预发70%,另外30%待年终时总结算。年终考核为优秀、合格的,30%全额发放;基本合格的,发放15%;不合格的,不发放。

3.综合补贴和房贴:地方性津贴补贴是指高校按照所在地政府规定政策执行的各项津贴。校内福利包括为在职在岗人员的工作日发放的工作餐补助、教师节等节日发放的慰问金,在校无住房教师的交通补贴及工会福利等,还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学校补贴部分、住房补贴、社会保障费和其他福利收入。

在教师的总收入当中,国家工资约占30.6%,校内岗位津贴33.8%,地方性津贴约占25%,福利收入约占10.6%[9]。由此可见,国家工资在高校教职工工资结构中已不占主导地位。国家工资、地方性津贴和福利收入在校内的分配都非常平均,收入差距基本没有拉开,但是岗位津贴的分配初步拉开差距。

(二)薪酬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激励缺乏对教师个体心理需求的分析。人的需求包括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和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且需求随着人们发展阶段和生活条件的不同有所变化。目前学院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忽略对教师个体的分析,忽略教师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2]。

2.激励的时间、内容、力度缺乏弹性。激励的时间、内容、力度是一个有效激励机制最基础的要素,它具有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绩效的潜力。一些高校对教师激励都已制度化、程序化。在激励中对教师的奖励时间,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开表彰会。激励的内容也不外乎评几个优秀和先进工作者。

3.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高校人才资源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则实行完全的聘任制,即使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聘任合同制改革,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聘任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各高校设岗时,为确保大多数人有岗可上,不致出现太多待聘或高职低聘人员的现象,因人设岗和统筹安排的情况时常出现,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

4.激励机制重使用轻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在重视对高学历、高职称老教师价值挖掘的同时往往忽略对青年教职工的培养。青年教职工的考核多以上级主管评价为主,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压力因素大于的激励因素。此外,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少,教职工在职业成长中系统科学培训少。

5.薪酬激励外部不具竞争力,内部缺乏公平性,薪酬满意度不高。薪酬是对教师工作付出给予的回报,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前者主是指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后者是指不可量化的各种奖励价值,如培训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等。当前各高校对前者关注的较多,对后者则相对薄弱,有的甚至没有认识到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对“外在”薪酬制度,我国高校中多以职称、职务为分配的主依据,职称、职务越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收入差别不大。

6.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不能满足教师提高的需要。高校教师是一项要求很高的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队伍总体上不能适应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现实进一步凸显,教师培训的需求日益扩大,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日趋多元化。但就目前来看,高校的教师培训还多以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为主,培训资金和教师资源的不足等因素,造成对教师在职进修的忽视。

二、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改善策略与建议

(一)改善薪酬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在学校的管理中要以教师为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要围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要致力于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2.公平性原则与竞争性相结合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一个人对他们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价值,而且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价值[7]。竞争原则体现在内部竞争性和外竞争性两个方面。内部竞争性要求薪酬设计明显提高有关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关键及重要岗位的薪酬水平;外部竞争性要求薪酬高设计在参考市场的薪酬水平基础上,结合本校特点,合理设计有市场持续竞争力的薪酬水平。

3.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赫斯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保健因素,一个是激励因素。通过保健因素达到激发动机的激励,叫外激励;通过激励因素来达到激发动机的激励,叫内激励。只有通过二者的互促互动,才能实现激励的整体功能[10]。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解除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

4.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物质的需要,属低层次的需要;而其他的高层次需要则是精神属性的需要。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人们的动机,从而调动积极性;而精神激励主要是通过理想、成就、荣誉、情感等非经济手段激发人们的潜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6]。现在的高校一味重视物质激励,以奖金为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教师一干工作就讲条件,一搞科研就提分成,无法达到激励的真正成果。

(二)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充分把握人才的心理需求。高校教师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殊性。他们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与个性,而其个性往往蕴含在专业地位之中。赫斯伯格把人受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激励的因素,这更合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今社会,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一种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与个人一同发展的原则,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避免产生人才的流失。

2.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组织文化,使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会使教职工有家的感觉,无形中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

3.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在高校建立起一套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气氛,给每个人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尤为重要。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注意的不是他得到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1]。这就意味着高校组织中,不仅在职称、职务晋升这一方面,而且在津贴、科研立项、科研评奖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评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是为了及时掌握每个教师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找出个人的优势与不足,了解个人的工作效能和个人才能,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调动教师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5]。一般对业绩的考核可以定量,对素质的考核只能以定性为主。在合理确定教师教学工作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和考核教师实际完成的情况,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不仅要考核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而且要把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均纳入量化的考核的范畴,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评。定性评价的方式可以综合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及领导评价等手段,但是考核还是要以定量为主,兼有定性。合理有效使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教师待遇、教学工作奖惩等挂钩,建立一套简便易行又符合学校实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学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基本指导思想,充分把握人才的心理需求。根据各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组织文化,给教职工创建出一片纯净的学术天地;以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为依据,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从而起到对教师的真正激励;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评,做到以定量为主,兼有定性。

参考文献:

[1]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5期[2]韩斌,高天云,程美秀.财经类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探析[J].山东经济,2008,24(2)118-121,125.

[2]谢印成.高校岗位激励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4,(7)19-20.

[3]邱夏.对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4)114-115.

[4]傅晓敏.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1-153.

[5]许长青.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127-130.

[6]冯霭群,冯婉娥,林海文.试论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意义及其构建[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2)230-231.

[7]吴元元.高校教师激励问题实践与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8,(8)220-221.

篇13

风险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装备领域科研项目中,以“拖进度、涨经费”为主要特征的项目管理风险是世界各国在国防科研项目管理和装备采办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降低国防科研项目管理和装备采办中的风险,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DoD)在其科研项目管理和装备采办过程中引入技术成熟度(TRL)评价方法。在装备研制过程中,作为对技术风险的一种度量方法,技术成熟度评价已经获得了装备领域重大项目管理和采办的广泛接受,但是,技术成熟度作为一种衡量方式还存在一些应用上的局限性。TRL评价仅仅是从技术能力满足目标产品性能方面度量成熟度,只能度量技术风险的一个维度,而无法给出与技术风险有关的完整信息。

2 制造成熟度发展概述

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在装备项目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深入判断技术和设计满足目标需求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项目需求,降低了技术风险,但是,随着科研项目从理论设计转向实际生产时,由于对目前制造领域的技术条件没有系统的分析,由制造问题而引起的风险逐渐显现出来,而这是在实施技术成熟度时没有考虑在内的问题,为了弥补技术成熟度评价的局限性,也为了更全面地评估科研管理和项目采办过程中的风险,因此,制造成熟度(MRL)概念应运而生,目的是弥补技术成熟度在由技术向生产转化时,对技术转化能力的一种评估。

3 制造成熟度评价技术

3.1 制造成熟度等级划分

MRL是用来度量一项技术或工艺是否达到了向装备生产转化,或者确定一个装备研制项目是否达到了进入下一阶段的判断指标。自从开始研究制造成熟度以来,各研究机构已经了多个版本的制造成熟度等级手册、评价手册、等级指南草案等。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制造成熟度等级和评价不断完善,2010年,美国国防部制造成熟度手册将MRL分为10个等级。

3.2 影响制造成熟度的因素

在装备由设计转向生产制造时,制造风险将变得尤为重要,不成熟的制造工艺用于生产,将会导致成本上升、产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和难以按期交付等问题。为了全面完整地识别由产品制造引起的风险,美国国防部制造成熟度评价方法中将涉及制造的风险因素划分为技术和工业基础、设计、成本和投资、材料成熟度、工艺能力和控制、质量管理、制造人员、设施和制造管理等9大制造风险因素,每个风险因素通常还包括若干个子因素,通过综合考虑9大制造风险因素及其子因素,形成了对应每一级的MRL评价准则,作为制造成熟度评价的依据。

4 电子元器件工艺成熟度评价研究

在我国,针对制造成熟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对制造成熟度进行描述、评估,迄今为止仍未能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对项目制造成熟度进行度量和评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实践。

电子元器件是一切电子信息系统和装备控制系统的基础,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整机装备的功能,是装备发展的基础。制造成熟度评价方法将涉及上述九大因素,每个制造风险因素还包括若干个子因素,对于如何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制造成熟度评价准则,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因此,本文将着重于研究探讨电子元器件工艺成熟度评价技术。

4.1 工艺成熟度等级划分

工艺成熟度(Process Readiness Level,PRL)将着重于评价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最终产品实现的工艺能力水平高低的研究,工艺成熟度评价的对象是工艺,即产品制造工艺水平的高低。工艺成熟度评价着重于产品的可制造性,产品能不能批量生产,产品质量和成本能不能达到目标要求,最终能不能投入市场满足客户需要等。

工艺成熟度等级是度量工艺成熟度的一种量化的表示方法。工艺成熟度和技术成熟度是相互关联的,两者都是识别相关风险的。标准技术不成熟和设计不稳定都将影响产品制造工艺,如果产品技术不成熟或设计不稳定的话,工艺成熟度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每一个工艺成熟度等级定义中都包含了相应的技术成熟度等级,也就是说当工艺成熟状态达到某一等级时,其技术成熟状态必须达到相应的技术成熟度等级,其定义如下:

PRL 1:工艺基本原理被发现;

PRL 2:制造工艺概念得到确认;

PRL 3:工艺方案被确认,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得到验证;

PRL 4:具备生产出原理样件的能力,该原理样件通过了试验室环境的验证;

PRL 5:具备生产出样件的能力,该样件安装到分系统级样机,并通过了模拟使用环境的验证;

PRL 6:具备生产试生产件的能力,该试生产件安装到系统级装备中,并通过了典型使用环境的验证;

PRL 7:具备小批量生产的能力,生产线能力得到验证;

PRL 8:生产线可接受的量产和可生产性水平得到验证;

PRL 9:全速率生产能力得到验证。

4.2 工艺成熟度等级详细定义

工艺成熟度等级仅给出了一个粗略的等级划分标准,还需要针对工艺成熟度每一级定义制定一套具体的评价准则,评价准则在工艺成熟度评价过程中,起到提示的作用,启发专家从哪些方面考虑问题,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工艺成熟度,但又不局限于这些问题。一般来说,工艺成熟度等级的第1,2的技术不足以定义一个制造过程,因此,从3开始,其评价准则如下:

PRL 3:工艺方案被确认,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得到验证。

PRL 3等级是对产品生产工艺路线的制定,并且制造工艺在实验室环境下得到验证,并评估关键部件的当前工艺方案的可生产性;

PRL 4:具备生产出原理样件的能力,该原理样件通过了试验室环境的验证。

当工艺成熟度达到4级时,技术成熟度应该达到相应的等级之上。此时,应该已经具备生产样件的原材料;关键工艺得到确认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得到评估;解决可生产性不足的风险降低措施得到确认;

PRL 5:具备生产出样件的能力,该样件安装到分系统级样机,并通过了模拟使用环境的验证。

当工艺成熟度达到5级时,表明产品已经进入工艺开发阶段。此时,材料消耗定额已经确定,对工艺装备、试验和检测设备的选择及鉴定原则和方案的制定已经完成,但过程能力不足,产品成品率低。

PRL 6:具备生产试生产件的能力,该试生产件安装到系统级装备中,并通过了典型使用环境的验证。

当工艺成熟度达到6级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性能、数量、进度满足生产要求,对产品特点、结构、特性要求进行了工艺分析及说明,对关键件、重要件、关键工序的识别,以及质量控制点的合理设置,特殊过程工艺试验和检测项目的正确性,过程能力满足要求,产品成品率处于一般水平。

PRL 7:具备小批量生产的能力,生产线能力得到验证。

当工艺成熟度达到7级时,产品初始质量水平得到验证,具备小批量试生产能力,工装、检测和测试设备在生产环境下得到验证,工艺流程得到验证,过程能力充分,具备工序控制点精度保证及质量稳定性控制的能力,产品成品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表征产品工艺水平的关键指标处于行业中等水平,所有设计要求得到了满足。

PRL 8:生产线可接受的量产和可生产性水平得到验证。

当工艺成熟度达到8级时,产品生产过程能力非常充分,产品成品率处于行业高水平,表征产品工艺水平的关键指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设计稳定,很少或者没有设计变更,制造工艺充分得到理解而且控制在相应的质量水平,生产线达到要求的稳定水平。

PRL 9:全速率生产能力得到验证。

工艺成熟度达到9级时,产品生产过程能力绝对充分,产品成品率处于行业最高水平,表征产品工艺水平的关键指标处于行业最高水平,生产线运行达到要求的质量水平之上,稳定的生产。

4.3 关键工艺特性确定

工艺成熟度评价准则仅给出了一个宽泛的评价指标,而最终能够指导评定专家展开工艺成熟度评价工作的是根据这个评价准则,以具体产品为评定对象,通过识别产品的关键工艺,制定关键工艺特性判定细则,最后根据该关键工艺判定细则进行工艺成熟度评价工作。

所谓的关键工艺特性是指在特定的工艺方案中存在影响产品功能性能的不稳定制造工艺、制造过程控制的不确定性及生产过程不可检验项目等决定该工艺方案的关键工艺参数的总和称为关键工艺特性。

4.4 评价实施

工艺成熟度评价过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4.4.1 识别关键工艺特性

这一阶段主要是项目负责人根据产品使用环境和功能确定基本工艺特性清单,然后被评定方根据产品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提供初始关键工艺特性清单,向评定专家组提供被评价项目的关键工艺特性初始清单,评定专家组针对基本工艺特性清单和关键工艺特性初始清单进行评审并确定最终关键工艺特性清单。然后,被评定方根据最终确定的关键工艺特性制定关键工艺评价细则,提交评定专家组进行评审、修订并补充形成最终评价细则。评审专家组最终根据确定的关键工艺成熟度评价细则进行评审工作。

4.4.2 评价关键工艺的成熟度

评定专家组按照工艺成熟度评价准则和关键工艺评价细则逐级、逐项评价每一项关键工艺的情况,深入了解该工艺研究与应用情况,分析工艺原理的掌握程度,掌握工艺攻关的完成情况,搞清亟需突破的技术瓶颈,并按工艺成熟度评价细则,评定其工艺成熟度等级。评价的依据是工艺成熟度评价准则、关键工艺成熟度评价细则和相关关键工艺的基本数据。该阶段主要包括关键工艺成熟度评价、关键工艺成熟度评价结果协调和完成工艺成熟度评价报告等工作。

5 装备研制阶段对电子元器件选用要求建议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性能与可靠性是整机装备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某航天产品在初样研制阶段发生的32项重大质量问题中,15项是由电子元器件质量问题引起的,特别是在装备总装测试过程中发现的13个重大质量问题中,有高达8项是由电子元器件引起的,电子元器件在整机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电子元器件工艺成熟度等级定义贯穿于装备研制的整个阶段,因此,应在立项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阶段、试样阶段和整机定型阶段的各个阶段过渡前进行电子元器件工艺成熟度评价工作,并将其作为立项论证、转阶段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图1所示,立项论证阶段时的工艺成熟度应至少达到三级,方案阶段转初样阶段工艺成熟度应达到五级,试样阶段工艺成熟度应达到六级,整机定型阶段电子元器件的工艺成熟度等级应至少达到七级。

6 结束语

对电子元器件工艺成熟度的评估,可对军用电子元器件承制单位的工艺水平做出评估,从而为装备用电子元器件的选用提供依据。通过对产品工艺成熟度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识别电子元器件制造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时了解产品工艺的行业水平,有利于企业找出工艺控制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对工艺投资的决策,并且可以借鉴同行业的经验及各评定专家的意见,改进和提升本单位的工艺水平。

参考文献

[1]OS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gram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joint service/industry MRL working group[R].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 Deskbook,2010.

[2]马宽,王声,刘瑜,周少鹏.制造成熟度及其在我国航天的应用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4,23(02),132-137.

[3]高原,高彬彬,董雅萍.制造成熟度管理方法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2(03):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