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全球化的利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

篇1

报告认为,这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没;粮食生产风险增大;水资源匮乏情况将进一步恶化;生物多样性会遭遇不可逆转的损失。

2012年年末,国际能源署(IEA)了《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下称《展望》),对2035年前的全球能源趋势作出了预测。在报告中,IEA悲观地表示:“各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商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这一目标正变得难以实现”。

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挑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连线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请他来为我们解读:面对能源和气候危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IEA在《展望》中指出,即使考虑到未来各国的发展政策,我们依然不能确保全球能源体系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展望》预测,从现在到 2035 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尽管世界各国对于低碳能源的使用与开发都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未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主导全球能源的消费与使用结构。

在过去10年里,煤炭几乎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50%,其增速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中国的煤炭需求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并将持续至2035年。

谁来代替核电?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都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许多国家都把核电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福岛核事故令核电风光不再,许多国家纷纷重新评估核政策。谁来代替核电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展望》指出,目前全世界电力需求正在以近两倍于世界能源需求的速度增长。尽管在2035年前,煤炭依然是全球发电的主要燃料,但在全球新建发电能力规划中,一半的新增能力将以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

《展望》预测,到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并在2035年接近第一大电力来源——煤炭的发电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其技术成本逐年下降、化石燃料价格不断上升。此外,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不断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1年,全球对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约为880亿美元,2035年将增至近2400亿美元。

对话比罗尔:中国将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世界各国在能源利用,尤其是节能减排方面的进展如何?

比罗尔:几乎全世界各大能源消费国都已经宣布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6%;美国则采用了新的燃料经济标准;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把能源需求削减20%;日本试图到2030年将电力消费削减10%。虽然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过去10年全球能源效率表现不佳的局面,但是全球节能减排可挖掘的潜力依然十分巨大。

《中国经济周刊》:IEA对于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有哪些建议?

比罗尔: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在能源效率利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未被发掘的潜力。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工业产业、交通运输、发电和建筑等四个方面去寻找可降低能耗的机会。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在建筑领域方面尚有五分之四的潜力未被挖掘, 而工业产业领域有一半以上的潜力尚待开发。

中国目前在建筑领域的能耗控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相信,世界各国只要在这四个领域内制定出一系列可行政策,一定可以降低能耗,提升经济效率。

《中国经济周刊》: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大约以15%~20%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您如何评价这些产业的增长?

比罗尔:最近这些年中国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这些投入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目前全球风机产量约有30%来自中国,全球约有20%的太阳能发电量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之路影响全球。

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将在风能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在太阳能领域投资2000亿美元,这将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我相信,中国在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将会不断提升,并将造福世界。

篇2

一直以来,美国的发展扑朔迷离。尤其在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已经一跃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可谓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持续性的高速经济增长局面。在信息技术引领下,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升高、失业率与通胀率有所降低。这种“两低一高”的局面,即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源自美国,如今已席卷全球各个角落。

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美国新经济是一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奠定在全球市场及信息革命基础上,也是市场经济与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的经济形式相比,美国新经济具有一定特征:①主要以信息化、高科技为增长的原动力;②打破粗放型管理模式,以集约型管理为主;③“新经济”发展趋向全球一体化,极大扩展经济主体的交往空间;④电子商务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交换媒介。总的来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在全新企业制度基础上,很多企业员工既是劳动者身份,也是股东身份,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以网络为代表性的“新经济”的发展,政府为其提供了技术与法律方面的支持,担负起保护网络安全的重大责任。可以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就是大规模应用高新技术的产物,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一致,同时符合经济学的创新性,通过理论、制度、实践的创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推动美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但是在认识到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由“新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虽然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是没有从根本改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化的矛盾,甚至可能加剧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在美国全面发展“新经济”过程中,往往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趋利性、自发性发生作用,给通货膨胀提供可能性,股市过热就是最好的体现,由此引发沉重的债务负担、加大贸易逆差、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这些弊端也会对美国“新经济”的顺利发展产生影响,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是否能抵御市场自发力量,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一)知识经济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所谓知识经济,奠定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及消费基础上,着重研究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将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等作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支柱。正是由于美国首先发展了知识经济,才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给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土壤,以创新生产力为前提,开展科学化研究,获得全新知识进程,其中包含了思想的开发、产生与研究、扩散等一系列内容。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给大规模实现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奠定在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系统性知识。知识经济的产生离不开新思想的研究与扩散。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化的创新难以确保企业的绝对竞争地位,尤其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任何创新模式都可能遭到复制或模仿,企业只有维持长久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初期,经济中心正逐渐由生产转为创新,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为经济制度创新奠定基础、提供了动力。结合当前新经济制度定义来看,制度主要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体制:其一,正式约束主要指国家规定的各种法律政策、规则等,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以及相关等级结构;正式约束可细分为界定分工责任、界定产权主体以及界定行为等内容;其二,非正式约束包含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信念、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应用非正式约束,可补充正式约束难以改善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是发展“新经济”的必要条件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是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本质区别。只有确保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升,才能让企业在保持原有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为利润增长提供保障。总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必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就会出现有形投入的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现象,最终造成物价上涨,失业率提高、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促进失业率的降低,维持通货膨胀率。反过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手段的支持。由于应用新技术,将会给生产函数带来改变,不断深化社会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确保了美国劳动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为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发展“新经济”的根本动力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通过各种商品、劳务的广泛交流,而实现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不断更新技术与信息,产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传播,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内容,包括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等。其中投资全球化以及贸易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通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国资本流动等方式,实现跨国生产要素的流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美国通过采取积极的全球性贸易策略,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扩展提供空间,实现美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当前,美国稳坐全球第一出口国的宝座,国外不断扩大的货币实力,为美国飞速发展提供条件,推动科技产品的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对外贸易行为,给美国提供了价格低廉的进口消费品,既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可避免通货膨胀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变化,推动了全球大市场的形成,为实现全方位、大规模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积极条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为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上可见,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给美国带来全新发展契机,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所谓“新经济”,奠定在知识经济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对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及经济结构等,带来一场深刻革命,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化、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化,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控制经济危机,实现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瀛元.浅议当代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8(3).

[2]储节旺,谢阳群.美国信息产业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7).

[3]李洁.美国新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研究.山东经济.2009(1).

篇3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

经济全球化大多情况是资本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集中到有市场的国家,直接受到本国的利率和国家之间的相对汇率影响。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浪潮中,其主要政策有: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2.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3.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战略

企业战略制订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确定目标优势;二是计算成本和收益,最后评价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战略进行。

1.提高企业竞争力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日益盛行,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都使出浑身的招数,我国企业具有成本领先、差异市场竞争、目标聚集细分市场等优势,相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能力比较偏弱。我国企业在进占国际市场中,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异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等保持巩固现有的企业竞争优势,然后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的商业联盟和分销网络等。

2.联合战略

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新的商业联盟和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一是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建立跨国企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二是国内企业联合,可以是同行业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也可跨行业联合,优势互补,扩大领域。三是与金融机构联合,提高融资能力。

3.“三外”结合战略

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必须对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很熟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具有一批懂外语、善经营的人才,并将这种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是我国企业进占国际市场的战略必备。本文认为各企业应走“三外”结合之路,即将对外联合,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角化经营。

4.科技创新战略

中国企业应把科学技术当做第一生产力。一是,要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能力,创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科技优势;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技术设备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三是,既要不拘一格招募人才,更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只有群贤毕至,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网络营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孙兆慧.全球化的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4

篇4

其次,我国投资环境的变迁,所蕴藏与所消失的商机,相关政策的拟定与限制,其实都跟全球化视角下经济失衡的冲击具有密切相关。在全球经济失衡———平衡过程中,我国向来以出口为成长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遇到瓶颈而势必转型。目前来看,我国就其未来经济发展策略而言,势必提升内部需求,包括商品与服务。此一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影响外商在我国甚至区域的布局,而对外的贸易流量与内容也将随之改变。

二、全球化视角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近来世界各主要经济机构都提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可能会带来未来经济成长的风险,因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仅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将使经济体减少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处理全球失衡问题的责任应由各方来承担,应加强国际合作。首先,美国应该积极调整国内的储蓄和投资结构,紧缩财政、鼓励私人储蓄,缩减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间的缺口;欧洲大陆也需要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激发经济活力;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推进银行和公司改革,有些国家需要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当然,在解决全球失衡现象,虽有上述理想性的措施,但也有执行现实面的困难,相关国家都必须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或经济成长为代价的共识,经过长期的调整,才能换得全球经济的平衡,而这尤其需要美国需要做好相关工作。

美国在全球恢复平衡过程中的作用相当明确,那就是竭尽全力去解决储蓄不足问题。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鼓励个人储蓄;二是减少财政赤字。美国以往是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如今转而变成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二者间的利弊,成为所谓资产经济的主要特征。不过,这种转变有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将以收入为基础的国内储蓄维持在极低的水准,同时不断扩大经常帐户赤字,以资产为基础的美国消费动力不仅驱动着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国经济,而且还需要通过无穷的资本流入来获取廉价的融资,以维系日益膨胀的美国资产市场。

就如美国现在因房价上扬,许多消费者利用低利率的优势和再融资的方式,取得现金来进行消费的活动。表面上来看,美国的消费持续带动着经济成长,但一旦资产升值达到极限,泡沫破灭将迫使储蓄短缺的美国消费者只能选择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机制,其结果势必抑制美国的消费,不但本国的经济成长无法维系,也会连带损害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在恢复全球平衡的过程中,美国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鼓励人民储蓄,建立激励机制,扭转个人消费习惯。

篇5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篇6

好的品牌,是一种承诺,是向购买者(客户)长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保证。这些产品和服务是正面的,能激发购买者(客户)的欲望,能让客户保持对品牌的信任。

品牌是企业长期经营中,通过一系列行动让消费者了解、熟悉企业价值特征的一个渐进过程。它重在价值的传播与沟通,强调产品和服务以外的感情和心理的认同。在企业品牌的统驭下,其推出在标志、内涵上有显著特色的各色产品,并提供持之以恒的品质、服务保证,而逐渐被市场所熟悉、认同,最终成为名牌产品,为客户乐意接受。品牌就是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信誉”、“质量”、“服务”、“安全”、“效率”等等的代名词。

经济全球化越是深入发展,全球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的各个过程中,就会涌现出更多的品牌产品,一些老品牌由于其质量和服务不断提高,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新品牌被消费者接受、认可而站住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也有其他的一些品牌由于不能不断更新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如何提升品牌战略

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要在每家银行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构建科学的品牌战略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需要持久耐力和决心的过程。

充分认清品牌的价值,努力树立品牌形象。品牌是无形资产,它虽无形,却渗透于金融企业的形象、各式产品、每项服务之中。我国的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各家银行应深入探寻“我是谁”,明确定位、加强培育和宣传,使员工对自己的品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取向相一致。品牌这个无形资产的打造和维护要求银行全体员工齐心合力、上下一心,必须贯穿在业务发展、客户沟通的各个环节中,唯有此才能有发展后劲,在增大盈利、加强和客户感情的同时,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多赢。

充分运用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一般来说,银行产品没有专利,推出一段时间后,同行就可以学会。但是,金融企业的形象和文化却不能简单复制。因此,金融企业只有在企业品牌的统驭下,有计划地推出有自我特色的新产品,长期提供并完善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化服务,品牌效应才能持久。可以说,品牌只有一个或几个,但产品可以有无数个。品牌往往就是企业的名称字号。在信息化的今天,银行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员工素质苦练内功的同时,应加大科技信息化建设,依赖信息技术,不断改进为客户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才是品牌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投入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长期生存有赖于其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更好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对企业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工商银行的“保护母亲河”捐款,民生银行的“守护敦煌”行动等等都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各自的品牌形象。

并购中的品牌形象维护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无论在经济增长期,还是在后危机时期,跨国银行都在不断掀起全球性的并购整合浪潮,有的并购整合动辄涉及几千、上万亿美元,金额相当于几个中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从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它们并购整合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内部治理、管理机制改革和外部竞争压力的挑战。无论是跨国银行还是一般中小银行的并购整合行为,其挑战的核心是,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获取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发展,这关系到跨国银行和所有银行未来的发展和兴衰存亡。

在并购中,品牌形象可能受到影响,必要时必须修订品牌发展战略,在以下几种情况时尤其要慎重,以免在并购过程中使既有的品牌形象受损。

篇7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国家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以国际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化,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除了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增殖提供了条件外,其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度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依赖度明显增强。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提高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契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首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分工专一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国际分工的效能,从而更快地提高本国生产力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增值提供了条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虽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但有些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机会。经济全球化既可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又可使发展中国家扩大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在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将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威胁经济安全。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

2、危害金融安全。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按照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所以更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当前世界上的“新经济”仍然是“富人的游戏”。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迅速改变信息产业落后、信息贫困的状况,就会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发展中国家遇到了一系列全新和复杂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认真地进行研究,结合本国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并获取利益最大化。

第一,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第二,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市场需求动向,寻找能发挥本国劳动力优势、资源特点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切入口,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实现和增殖本国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

篇8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注释②

二、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近代市场经济的建立,而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以致被人们所感知并为之震撼,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尤其是上世纪的最后20年,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化的浪潮更是汹涌澎湃。注释③

(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

3、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4、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

众所周知,主导世界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近年来,两大法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与趋同发展;另外,随着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统一立法活动深入开展,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法制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贸易手段、商品标准以及合同样式逐步统一和规范。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

2、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其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因此使相关各国间的经济关联程度提高。

3、资本流动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对外资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投资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高速成长导致的国际游资的形成,使得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大。

4、金融活动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各国相继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退出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拆除了不同金融业务的隔离墙,加快了金融业的整合。自由宽松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加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从而形成了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统一国际金融大市场。

5、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

当今世界除个别国家外,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统一的经济体制基础。

6、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得益于两大法系的趋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

三、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例子如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家们因此担心,当前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国家经济的让与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较大。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20年对外开放的结果,中国经济已深入地融合于全球经济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应该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真正实行政府与企业职责分开,政府只负责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的布局与协调,以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富有生机、活力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

(二)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与我国现行对外贸易体制相关的外汇、金融、投资等体制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是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现就是开放性不够。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尽快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其次,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国有民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三,规范进出口管理,完善进出口商品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性的投资和贸易体制。第四,强化商会职能,维持良好的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秩序。

(三)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的调整,国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时期。我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时,必须做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其中要着重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比重。

(四)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逐步实现法治的时期,因此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本国法律保障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加紧修补和完善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的法制环境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五)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当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区域合作,注重加强与APEC的经贸联系。要善于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把进入区域化的APEC作为我国进入全球化的一个“试验场”和“练兵站”。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中国应该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文章注释:

注释①:[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注释②: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用曾说过“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是早期的全球化”。对此,本文认为,“丝绸之路”仅仅代表了简单的商品贸易,并没有实现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另外,当时尚未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运行的全球规则。因此,经济全球化只是近年以来才出现的现象。

注释③:在“全球化”起源及发展阶段的划分上,学界存在“一阶段论”、“二阶段论”和“三阶段论”三种不同意见。本文采“二阶段论”。相关研究见盖世金,张立:《“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参考资料:

1.《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作者:刘吉原载《文汇报》2001年2月20日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原载《求是》2001年第1期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诚

篇9

数据流不仅创造价值,还改变了传统商业。全球一半的服务贸易已经数字化,该比重还在不断增长。12%的全球商品贸易也是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实现的。此外,Airbnb、TripAdvisor等网站还为人们提供便于出行的信息,说明数字化可促进人员流动。

另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增长却渐趋平缓。主要原因为需求疲软和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此外金融危机也有影响,自危机后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贸易都陷入停滞。同时,众多公司正在重新评估长供应链带来的管理风险和复杂性,更加注重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和其他业务成本,对劳动力成本的关注相应减少,因此会在消费量大的国家增加生产。未来,3D打印技术将进一步颠覆国际贸易。

开放平台、虚拟商品和“数字化包装”

大企业纷纷搭建平台管理供应商、联系客户、方便内部交流和信息共享。一些为内部专用,但规模最大、最出名的仍是开放平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数字化媒体平台不断扩展,联系着亿万名全球用户。

这些开放平台蕴含着可观的客户基础,使企业直接与客户互动,同时打造透明高效的全球市场: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获取产品、服务、价格和全球各地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中介,大幅提高了市场效率。

此外,得益于数字化平台,主营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无需实体网点,也能进军新的全球市场。数以百万中小型企业得到新的出口渠道。例如,eBay调查了18个国家后发现,88%~100%不等的中小企业依靠 eBay平台出口,而在传统企业中该比例不足25%。

电子书、应用程序、网络游戏及音乐下载等虚拟产品和流媒体、软件及云计算等虚拟服务的贸易也逐年扩大。3D打印技术的成本降低将带来贸易新领域――也许日后,企业只需发送电子文件,商品便可在当地打印生产。实际上,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在边远地区3D打印零部件和替换件。

许多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包装”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价值。以物流公司为例,可以利用传感器、数据和软件追踪运输过程。某项研究发现,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节省高达七成的库存成本,大幅改善效率。在德国的案例研究(样本包括宝马和惠普)显示,该技术减少了11%~14%的运输损失。

开启数字化探讨

20世纪全球化的商业模型在数字时代或已不再适用。企业领导者在权衡得失利弊时,可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开启数字化讨论。

1.我们是否清楚竞争现状?

数字化平台打破了规模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企业可以迅速推出产品、扩展新市场,竞争因此日益激烈。亚马逊现有200万第三方商户,而阿里巴巴平台更是吸引了1000万商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由1977年的84%降至2013年的50%,体现了该国最为明显的趋势――“微型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全球各地的新兴数字化公司参与到竞争中,带来了价格压力,使得产品周期缩短了。

2.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竞争资本和能力?

建立数字化平台、线上客户关系和数据中心不再是互联网巨头的专利。例如,通用汽车正在改革其核心制造能力,希望借此引领物联网技术。各行业的企业都应当重新审视手中的资产(包括客户关系和市场数据),探寻获利新途径。为此,企业需要先进的数字化能力,才能占据主要的竞争优势。至于尖端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利用线上人才平台,从更广阔的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寻找千里之外的人才。

3.能否简化产品战略?

过去,企业针对不同地区市场提供定制产品、服务或区别定价时,常面临种种困难,而数字化大大便捷了这一流程,另外也简化了全球产品的种类。多家汽车制造商纷纷朝这个方向努力;苹果iPhone和iPad系列不论在哪里买,设计和品牌全球统一;Airbnb、Facebook和Uber也是一樱在开辟新市场时未做过多因地制宜的调整,而是复制原有的数字化平台模式。媒体和消费者技术产业能够全球同步发行产品,主要得益于社交平台和其他数字化平台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即刻了解其他国家的更新内容。因此,这种同步发行机制可能使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流行。一言以蔽之,审慎权衡产品定制化愈发成为高层领导考虑的重中之重。

4.企业组织和供应链是否有待改善?

借助远程协作和即时通信工具,企业可集中某些散布在全球的职能部门,跨越国界打造虚拟的全球团队,甚至完全抛弃只有一个全球总部的传统模式。例如,联合利华通过技术解决方案,精简了40条全球服务线,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团队成员可以在视频会议上讨论交流。

同时,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产业链。近期一份UPS调查显示,约1/3的高科技公司将生产或组装厂址迁至更靠近终端用户市场的地区。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更多企业将重新考虑制造选址,最终或将重塑全球制造价值链。

篇10

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要在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强有力的调控体

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1.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

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

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集体应对全球化。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

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

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

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

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

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

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

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

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

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

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

二、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

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

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

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

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

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三、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

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

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

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伍贻康.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3]张家哲.全球化和发展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5.

篇11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趋势,实际早已开始,尤其是在80年代之后。而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需要利弊权衡的“双刃剑”,它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及先进的技术水平,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但同时也给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风险,甚至为其与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在金融业市场营销层面,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社会化等世界性全球性问题,应当作出属于金融行业特殊营销体系的策略调整,积极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机遇,迎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的新变化

金融服务业体系主要由以信托、银行、保险、证券四大行业为支柱,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机构构成。而经济全球化时期的金融市场注定是风起云涌的,在全面开放之时,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本土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大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加大品牌推广的力度。

着眼于目前的国内市场,首先由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数年的快速增长,其相应市场需求的高效稳健的服务被大量需求,金融业及其销售服务也应当快速适应这一基本需求,但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尽管其市场需求较大但市场供求的不确定性也扶摇上涨,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加大,这都是国际大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其次源于金融市场中经济与投资主体的加速变化,其供求的状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由于产品周期短暂、投资者针对性要求高等新进特点,对于金融市场价格决定、企业的运作方式、融资监管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环境下的新要求。第三也是最为突出的一点则是较之前的旧型金融市场,其垄断性强、地位高且竞争并不激烈,然而开放的市场环境将为新型的金融营销市场带来变革型的市场改革,在利益机制下其金融业的内部竞争将愈加激烈,对于这样一个身处社会经济系统高层的市场中,其营销策略与战略显得弥足重要。

然而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其内部的竞争及发展更多是源于开放的国际形势,自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项金融管制放宽。由国外金融业大量进军中国市场带来的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使中国并不非常健全的金融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果不能在其市场战略上有所调整应对,积极准备,就可能发生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严重的甚至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影响世界经济与贸易稳定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营销策略较之中国内部其自主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和市场性,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意识到,当前的销售渠道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营销距离在拉近,营销空间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同时,新经济的先进技术除了循环迅速的金融产品也同样体现在市场调研和促销手段当中。信息技术的渗透改变了传统调研的落后局面,使调研呈现出科技化、便捷化及准确性、时效性强的特点。而强有力的现代企业管理营销团队也应当是中国打向世界金融市场的销售王牌,能否对动态市场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市场空间的扩展、营销技术的改进和销售渠道的变革,敏锐的洞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优秀的管理能力,新时代的市场份额竞争也是营销人才的机遇。

二、金融业角度的营销策略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全面迎接挑战是必须的,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分析无疑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外部环境。它们推动市场开放,推动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的跨国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它们又带来种种冲击,全球经济的动荡会影响我们的企业。

1.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当做中国经济转型、重组的催化剂,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稳健的经济制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又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其主要措施包括首先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善经营和调整改革,合理安排及下放权限,发挥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利用杠杆效应对于经济进行调整,支持中小城市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加快金融改革,积极预防金融风险,加强相应金融监管

随着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当金融管制要求被放开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就解释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尤其以几乎取消各项限制的外汇业务为主导。国外的金融零售业、证券、保险业大举进军中国,在压力面前,唯有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金额市场间的中介作用,利用国际资源为国内市场的稳健服务才是明智的抉择。而与此同时,适当建立系列风险防御措施,如完善银行管理体制、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等,化解潜在中的金融风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观念上积极主动,任何逃避和消极的应对都当被世界和时代所抛弃。唯有认真正确分析其影响,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营销角度的营销策略

就金融业的市场营销层面而言,应当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的环境和特点,积极分析其市场需求及针对群体,做出正确的市场判断,采取合理的营销手段。

1.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市场营销理念

当前,金融市场竞争已步入客户经济时代,客户是其“衣食父母”,而优质客户更是其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金融市场营销一方面要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营销应当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以服务投资者的个性化要求为理念,不断发展并改善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监控结果、修改策略的过程,其最高境界是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正确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应做到五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的以市场为中心向以投资者为中心转变;二是要从过去的同质转为针对不同需求群体的异质型服务;三是要从过去长期条块分割、专业分工向发挥整体优势、一揽子对外营销转变;四是要从传统业务和陈旧服务形式向不间断地创新开发金融新产品,并将生产中的各项因素差价转移至本地的位置,保证最佳的集体利益;五是要从粗放型经营向精干高效集约型经营转变。

2.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优化营销战略

在营销工作中要制定系统的整体营销策略。一是产品策略。要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制定产品开发规划,尤其要深化投资者文化、消费习惯等各项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要加强对现有产品的整合包装,增加已有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推出个性化的品牌产品,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营销吸引更多客户。二是建立具有适应力的管理体系,融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没有良好而完善的管理作为支撑,将是一句空话。作为企业领导者和它们的高层管理者有责任保证管理系统行为及战略融入到组织的每个细胞中,要为企业量身定做一个战略行为框架。三是建立具有适应力的营销体系,培养的新型营销复合型人才,即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精通并能创造性运用现代营销技能的人才,对其进行终身教育,并在适宜的情况下培养国际人才。四是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的公关战略,建立“中国制造”的营销王牌。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将有更的多的机会在全球发达的消费市场中展示实力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跨国经营。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公关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是作为现代企业营销管理者应当重视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小济.走向世界市场—30年对外开放回眸[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9.

篇12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规模庞大的基础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提倡高效课堂要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论得到思想政治教师的普遍认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往往还是只注意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这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相悖的。下面就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阐述。

一、要善于利用“活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活动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和精心的设计规划。只有在充分准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到政治课活动中来。例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内容的活动课教学中,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并查看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情况如何进行分组、活动课中教具的准备、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研究“竞争合作求双赢”的一个课题。第一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第二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表现(举一些具体的表现并表述其利弊),第三组负责经济全球化中的合作表现(举一些具体的表现并表述其利弊),第四组负责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有何双赢?通过各组的表述,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教学任务,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有价值的想法,并且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放松、更加真实地发言和讨论尽情表现个性。

因此,通过利用“活动教学”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的关键。

二、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快乐中接受知识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让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政治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满堂灌的陋习,而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实用准确、严密又要力求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因为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能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又发人深省,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出发,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同时,教师也要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中学生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及时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深入挖掘材料中的教育因素,努力把信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总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要善于挖掘“生活化”信息,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政治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指导着学生如何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融入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新一轮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按照“以生活为基础,构建知识板块”的理念编写的,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社会、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教材中蕴藏着较多的“生活化”信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把严谨的理论生活化、生动化,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其次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理念,认识到多样的社会生活为“生活化”的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生活,寻找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与教材相联系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 的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教师大量的生活化信息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课堂内容的生活化,加强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篇13

(一)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影响的现状对比中国当代美学范式遵循着工艺美术的底蕴,可以说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由于这种底蕴需要很深的艺术造诣,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进去的,可以说是一种脱离大众生活的设计方式。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大众化与通俗化,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就使很多人开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设计行业,而且有种泛滥的趋势,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艺术设计师,他们不想让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付之东流,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肤浅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秽的表现手法,他们认为那些设计是对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设计的耻辱;另一方面是全盘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设计人,他们认为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应当回到社会大众中去,不应该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阁,所以他们充分结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轻松、简单地产生设计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二)西方美学范式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在中国平面设计方面的融合当全球化这一概念形成的时候,融合就是一个大的态势,在现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不变就会被时代唾弃,固守陈规将会失去发展的好时机。中国的平面设计业也是如此,西方美学范式不可阻挡的进入,认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点,将它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充分融合,扬长避短,使其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现代主义理念融合到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中国平面设计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应当开始探索将两种美学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两者中权衡利弊,从西方美学范式中学习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设计者不再唯单一的主流设计风格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设计模式、表现手法,更加积极地寻求艺术设计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设计的未知领域,为艺术设计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多媒体技术使设计工序越来越便捷、简单,使平面艺术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并且还扩大了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当代设计师认为平面设计不单单是对良好的技术和功能的追求,而且还要表现丰富的个性和形式的多样。在探讨西方美学范式的同时,审视中国传统美学范式,寻求两者结合的黄金点,使两种美学范式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