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细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但是往往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因此,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继而转移话题,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官职)来主持,所以有了“公主”之称,后世继承。满清入关,为仿效明制,接近汉人的习惯,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大小乘佛教的区别,等等,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依据相关规定,根据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旅游事业单位岗位从业要求,独立开展岗位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出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执业能力。教学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履行应用性人才培养职责、完成应用性教学任务、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它具有培养目标性、知识传授性、教学方法性等等特点。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执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专业教学实践和旅游行业从业标准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映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性知识传授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旅游行业岗位从业的需要,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和岗位实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扮演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师角色和实习师傅角色的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传授者和实践训练指导者,与学生合作完成专业实训、实习任务,帮助学生成为旅游行业的准员工;三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应用性效果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对专业教学过程和专业教学成果进行应用性评价的能力,这种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以实践能力为指标,对学生的应用性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应用性教学能力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二)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执业能力,也称专业岗位执业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以旅游岗位员工的身份在旅游行业中从业的能力。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社会上兼职做旅行社经理、酒店经理或职业导游,表明他们的专业能力已经达到旅游行业执业活动水准,可以有力地推动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在旅游岗位执业活动中,不断开发自己的各种岗位能力。首先,要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研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运用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不断开发旅游产品的能力,并且这种旅游产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合格产品;其次,要开发对旅游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服务流程改造的能力、对旅游服务技术改造的能力、对旅游企业管理改造的能力和对旅游行业运作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长期深入旅游行业一线,长期蹲守在旅游岗位之中,与旅游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最后,要开发知识成果转化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开发,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根据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旅游行业服务新流程、旅游行业服务新技术、旅游企业的新产品等等。
(三)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从事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执业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教师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要开发教书育人能力,又要开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综合执业能力应有之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时刻探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机会,并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执业活动的前提下,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地方旅游行业和企业进行决策咨询服务、业务培训服务和管理指导服务,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执业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备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能力,具备了解地方旅游行业与企业发展现状的沟通能力,具备与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协调能力。
二、应用技术大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要求
(一)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应用技术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有旅游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执业经历,这是先进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的启示。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得益于教师在各类专业执业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使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各行各业急需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德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调整。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德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执业能力为突破口,将专业执业经历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录用的必备条件,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岗位水准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从专业教师的执业活动抓起,培养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
(二)完备的执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录用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性转型发展阶段,各应用型专业的办学处于探讨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只能借鉴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实现快速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要求有:博士学位;至少5年的行业、企业岗位执业经历,而且5年中,至少有3年属于完全脱产工作状态,这3年中,教师完全脱离学校工作,全身心投入专业相关领域的岗位工作;至少2年的教学或培训经历。这种任职要求使得专业教师时刻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保持联系,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使专业教学与企业同步,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岗位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内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聘用上,也应该奉行“学位+行业经历+培训经历”的模式,以此为基础,录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录用制度体系。
(三)旅游行业企业执业能力不断提升是教师考核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执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应该是应用技术大学对在岗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指标。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工作满4年,就需要主动申请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工作1个学期,目的是了解最近几年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同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生产实践同步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执业能力。这种情况属于对在岗教师的继续培训范畴,应该纳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岗位考核范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每隔3~5年,就到旅游行业企业中脱产顶岗1个学期,保证他们的执业能力持续不断地提升。
三、营造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执业能力的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执业活动是否积极,执业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与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学校大力营造教师参与专业执业活动的氛围,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造到行业企业执业的机会。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刚刚起步,各种管理制度都需要改革,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推进制度还不健全,表现为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执业活动的口号较多,切实的保障制度较少或者较为笼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事业单位执业锻炼的实际行动得不到充分的制度肯定和利益保障;同时,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展,但是还没有得到全社会最广泛、最深入的认可,多数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接受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给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执业活动的教师往往游离于企业中主要的专业岗位,而在一些边缘岗位虚位以待,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执业活动不但少,而且效果欠佳。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内完善教师专业执业活动管理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岗位执业活动的积极性;对外与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疏通渠道,为专业教师的执业能力提高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重要的岗位支持。
(二)建立积极参与旅游行业企业执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改革的关键是应用性大学转型,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一切有利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做法都应该鼓励,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应该以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归宿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包括专业岗位执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活动,并给予合理的激励。比如,将参与岗位执业活动和行业企业运行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到职称评审上,从根本上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向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教师转变;又如,改革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任职考核标准之一,同时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工作量支持。
篇3
1 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2 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3 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4
1 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2 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3 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5
1 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133229.cOM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2 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3 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6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旅游管理人才作为重要应用类人才,在多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从其培养的基础目标来看,旅游管理人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业务基础和高超的文化素养。面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巩固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要求。而在业务实践方面,旅游管理人才自身的交流谈吐、仪容仪表、知识展示、才艺展示、灵活变通成为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基本能力素质。设定旅游管理人员的综合基础素质的基础要求,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综合基本素质的专项训练,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
旅游管理是伴随经济管理科学发展而兴起,同工商管理并列于管理学科之下,面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许多学校也应社会需求广泛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考察可将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应用性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隶属于第三产业。其服务内容有着明确又灵活的特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市场与客户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总是进行变化和调整,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性表现为其务实,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满足客户要求,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综合性
旅游服务作为一项服务其依据客观载体来开展运行,主要依赖旅游管理人员来提供服务,所以旅游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关注游客的感受和反应,唯有以游客为中心及时提供多方面、综合才能推动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充分发挥。
(三)适应性
旅游服务的特点受制于市场和客户,受多重因素影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能够驾驭这种不确定性,迅速适应形势的变迁。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受影响的因素更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人才能够认真研究把握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市场趋势走向,较快融入市场和客户的发展变化中。
(四)国际性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旅游线路日益蓬勃兴起。但受各地区文化、风俗的差异影响,国际旅游管理同样面临诸多问题,突发性、偶然性事情发生概率日益上升。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必须预先把握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做好应急、应对预案。不断增强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旅游资源的运用把握能力。
三、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中,师资安排与协调组合上存在薄弱环节。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专业设置历史短,诸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后期转变,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设置和评估。教学队伍临时组建,缺乏正规和系统的训练。这就造成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本身缺乏专业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配置来看,诸多老师是从相关专业和类似专业转入,配置的教师缺乏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旅游管理教师和旅游资深人士互相混淆,有的学校甚至聘请一些热爱旅游、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从事旅游管理培训,这类安排在一定方面是有所必要,但整体上的比例要有所控制。引进旅游工作者虽然可以增强学生旅游实务的掌握,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影响旅游管理服务理论的研究深化,对于形成系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管理服务,培养不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有所局限,对长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培养制造了隐患。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本身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上与大纲和框架的安排上存在脱节现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工作是该专业掌握的基本内容。但部分院校急功近利根据需求将其他和管理及有关的边缘学科盲目转化为旅游管理的专业学科,符合大纲要求的课程缺乏专业老师来开设,许多课程是因老师来设而非按大纲而设。课程设置的改造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专业性。这种改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现象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肆无忌惮的开设了文史哲等间接相关的课程,而核心的专业课程如旅游经济、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等课程往往有所欠缺,造成了旅游管理课程的良莠不齐,人才培养教育出现较大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对于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培养而言,其至关重要的就是其实践应用性。这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重点和主要环节就是落实在应用层面。既要充分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不断将学习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来提升完善旅游服务,深化对旅游服务的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考试考核也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在许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变通、分析、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的训练。这就造成了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出现了掌握基础知识但面对具体实际问题却无法顺利运用知识的缺陷。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培养和实践训练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四、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路径
(一)推动教学师资结构和教育方式方法变革
师资结构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培养卓越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依赖优秀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配置,尤其是加强对专业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引进,从旅游管理人才的长期发展来开展课程设置,有效结合该专业教育教学大纲,注意均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比例,以专业化、应用化、系统化的旅游管理教师为主体,结合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业务实践操作训练,全面的提升旅游管理教学师资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师资结构不断强化的同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变革调整,努力变革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教学僵化、呆板的局限,通过引入实践体验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接受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适当掌握旅游管理服务实践。既避免了课程吸引力下降,学生的抵触。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从事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渠道平台,成为进入工作岗位的前瞻学习。
(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
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大纲,面对学生短板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围绕服务行业的实践特色和应用特点来进行教育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教育为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提供基础训练,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面对旅游管理实务工作的本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突出实践训练的比例,在深化旅游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与实践相衔接关联的课程,注入人文特色、时代特色的教学因素。例如在新型人文环境下开展旅游心理的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增加相关联的学科如休闲学、运动体育等领域的相关课程。通过多元相关课程的开设不断拓宽学生知识掌握面。在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既要注意尊重高等教育普遍的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要注重学科发展的个性特色,根据社会的需求和长远发展来考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训练学生操作技能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取联系起来,把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和旅游公司运作等环节渗透进旅游管理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学习、实践、岗位责任承担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推动旅游管理实践的创新平台建设
旅游管理的实践环节离不开卓越的平台支持,作为一项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高度重视其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不断开创支持旅游管理实践的平台和渠道。同传统的课堂教育所不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习、技能培养和实务练习的一体化结合。必须通过鼓励院校和企业间的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机制,突破传统的分离式教育培养,探索校企联合的用人、育人、交流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培养训练中同企业间展开系统全面的合作,即为企业发展培育后备军,又为学校育人磨练了真人才。在企业中通过分期、分批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索,组织企业优秀职工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师,开展学徒制的培养,在实践中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际操作,以理论-实践-岗位的模式,逐步的开展锻炼,将实践环节渗透在每个学期和学年,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成长,将教学内容与企业运营相互结合,最终锻造出一批符合企业岗位和要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面对当前国内旅游管理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发挥的支撑带动作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实现转型跨越,既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娴熟把握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实现旅游管理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20-02
职业技能竞赛对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技能竞赛在中职教育专业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本文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阐述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功能价值,分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功能价值
职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也是校企之间联系的桥梁,更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
(一)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职业技能竞赛主要倡导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职业为发展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为学生创建各种相关的实践平台,以技能大赛为主题,将理论学科向职业能力为主进行转变,从而转变教学理念。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举办各种职业能力竞赛,可以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在竞赛前后,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努力地探索与创新,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各职业院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专业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模式,开展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内容和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三)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主要分为两种,即技术型和应用型。因此,在技能竞赛的引导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由知识体系向工作体系进行转变,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体的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身为教师,应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我分析和审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做出合理的规划。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高,参赛压力大。目前,学生参与旅游类技能竞赛大都是由学校或者教师推荐,而学生自身没有强烈的参赛意识、较高的参赛积极性。与此同时,多数竞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部分职业技能竞赛的奖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另外,赛前培训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为了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比赛成绩,学校从收到比赛通知的那刻起,就会组织学生参与赛前培训。而赛前培训是对学生旅游管理所有专业知识的重新巩固,由于时间较短,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参赛压力,而职业技能竞赛主要是对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运用能力的比拼,由于培训实践较短,实践培训太过片面,导致学生没有较全面地掌握实践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竞赛当中去。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基础知识了解不透彻。部分中职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没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而赛前培训只是短时间内高度强化学生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虽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但太过急功近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太过片面不够透彻。由于技能竞赛过程当中有太多的不可测因素会影响学生的临场发挥,学生没有丰富的参赛经验和应变经验,对于参赛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状况没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再加上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不够透彻,一旦有突况发生,学生会容易自我施压,甚至是过分紧张,从而影响临场发挥,直接影参赛结果。
(三)学生对指导老师过分依赖。学生在参赛之前所有的培训都由教师组织开展,如果教师的培训方式不当,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竞赛中的发挥和赛后结果;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参赛能力的培养,容易忽略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去参与职业技术培训,由于自身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不能充分理解,容易避重就轻。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赛前培养过程中,任何一个赛前培训环节都是面对面、手把手地去教导学生,因而没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应对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不能大胆放开、正常发挥,以及应对突况。
篇8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不断进行发展,尤其是现阶段,我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此寻求就业的机会。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为此,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职业核心能力
1.1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当中所掌握的最为核心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根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企业用人的关键已经不是原来的单看成绩,而是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1.2职业核心能力与旅游管理联系
目前旅游业最为缺乏的人才就是从事旅游实务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的相关课程中,开设了旅游类、酒店类的专业课程与选修课,对高职院校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旅游行业的管理者,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因此,他们更应该具备决策力、组织力、创新力、逻辑力、交际力、灵活处理问题等一些突出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靠的正是我们自教学中应该着重体现的职业核心能力。
2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2.1结合实际案例,全面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此教师进行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可以在其中结合实际案例或是管理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教师要特别注意所选用的案例中要体现的关键信息,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全面提升自身的实践与分析能力。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具体的分析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深入细致的分析问题,灵活的运用知识点,更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结合案例教学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做出总结,得出结论。针对案例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将知识点讲透。
2.2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
在旅游管理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可以让情景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入住登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模拟手续办理情景,让学生扮演前台服务员以及住客,以此了解未来在工作时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情景教学时,学生可以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服务员,另外一组为客人,按照实际入住的流程填写表格、办理手续,无论是服务员还是住客,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都可以获得实践知识,提高对于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2.3重视校内、外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要求必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实习实训课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校内的实训室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校教学日常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的需要,便于实训课堂的演示、练习和学生课上、课后的训练要求。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则为学生的就业和与社会需求对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应该选择一些规模比较大、规格比较高的,或是在行业内有良好口碑和示范作用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让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到各个岗位,了解岗位的需求,从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4重视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多是服务于地方旅游行业,例如广西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广西以及周边地区输送一线的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壮族的特色建筑、饮食习惯和节庆活动,以及与政策紧密联系的北部湾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情况等。
3结束语
文章中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措施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平,以此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可.基于游客满意的旅行社质量评价体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8.
[2]杨晶,孙静.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2):226-226.
[3]田丰.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J].中国海关,2011(7):74-74.
[4]王田甜.试析半岛蓝色经济区如何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98-98.
[5]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6-99.
篇9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根据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型课程,本专业以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基础知识教育为主,主要是为培养从事国内外旅游服务型人才以及从事于旅游企事业和酒店管理的工作者。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但是就目前的中职生教育而言,中职生所掌握的技能偏低,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为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提供旅游人才而设立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直接上岗的导游人员以及酒店管理服务人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因此,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兼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
1、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强
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中职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旅游业是涉外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尤其需要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同时旅游业还是一个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1]。
2、教师的储备不足
旅游业是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的速度,因此我国在旅游专业教师的储备上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缺失,结果很多学校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将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推上岗位,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滞后
我国大多数旅游学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材讲解为中心,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没有及时跟更新。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时,老师凭借固有的经验教导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旅游管理的情况大相径庭,从而严重制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各占一半,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有的院校竟然连最基本的客房和餐厅实训室都没有,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影响学生的就业[2]。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模式探究
(一)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快速入职企业的硬性指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依赖参与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锻炼。情景再现教学指的是学校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教学能将学生带入“现场”,通过现场出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应急、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将理论知识无意中传授给了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旅游管理的实践操作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战的能力[3]。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是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同时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会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企业的需要,这将是学生的自我定位更加准确[4]。
(三)改善教学方法,突出旅游教学的特色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专业,同时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善目前滞后的教学方法。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为此课堂上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旅游行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综合型专业,注重学生的技能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外语口语交流课程,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等等。
三、结束语
篇10
一、分析CBE教学模式
CBE全称为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译为能力本位教育。CBE模式是近几年在北美国家比较流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出发,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CBE模式要求人才达到岗位的能力需求、基础知识需求、知识能力的掌握及运用。CBE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学目标定义为如何使人才具备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相吻合。CBE模式中创新了传统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以能力培养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CBE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其流程来组织课程及教学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应该了解教学评价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CBE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意义
(一)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更具体
以CBE模式为基础,在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可以有效掌握当前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需求及素质需求,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使旅游管理专业实现文化教育
旅游专业的教育表现了以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使用CBE模式,既满足了行业的发展需求,也有效提高了旅游专业教育质量,还使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使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及实践性,只有进行实践教学,才能符合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使用CBE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实现实践教学,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旅游管理职业的能力为基础,又深到浅、由易到难、有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重视实践、实训教学,与当地旅游单位合作教学,实现了旅游管理中专业的实践教学。
(四)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个性化
要想培养实用型、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就要使旅游管理教学个性化及鲜活化。以CBE模式为基础,创建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以教课、学习、实践为原则,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职业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职业素养,达到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也就要求培养出来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这就造成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有冲突,对专业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步骤、环节、技能、职业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目前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都是以饭店的服务、旅游服务、景点服务的实习为主,而且都是针对某一项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不能综合学习。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安排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多,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今后学生的就业中会造成困扰。
(二)没有完善的课程设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都是管理类、经济类及技术性的课程,此种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狭隘,缺少职业素养及人为素养,导致学生潜力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普遍为传统市场,没有以适合行业需求及就业为目的,造成学生就业率下降及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稀缺等现象。
四、CBE模式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运用CBE模式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较为广泛,可以以饭店、旅游团、旅游景点等为就业群,从而分析他们选用人才的能力需求。在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专业特点、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及经验,并且时刻关注社会中旅游管理行业的动向,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创新及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程中创建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旅
游管理教育应创新传统的“学历文本”的教学理念,以就业及市场为基础,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为首要目的,创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建以社会为目的的实践课程
了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创新传统的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建符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课程。可以按照实习、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四个阶段创建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实践案例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知识要点、难点,在此过程中穿插实践例子,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评价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应该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技能教学为辅助、行业发展对促进进行设置,创新传统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模式。学校可以对旅游管理市场、往年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旅游的发展、旅游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并且创建评估体系,并且可以邀请社会中旅游管理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提高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质量。
(三)创建旅游管理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创建旅游管理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可以创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创建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模拟现实的实训室及工作场所,利用先进的设备及软件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一般包括语音实验室、餐厅、房间、旅游企业等等。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与校外企业和相关单位互相合作,创建长期的实习基地,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此了解旅游管理行业内部的运行模式及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意识。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工作环境,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创建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校外实习基地更加规范和稳定。
(四)创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可以结合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目的,创新、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及管理质量,使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操作等阶段,应该有规律的进行考核,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的学到实践技能知识。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旅游企业的反馈内容,根据不同层次进行不同评价。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监控措施,那么所有的教学计划和目的都不会达到目的,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及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及制度,制定有效、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细则,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五、结语
篇11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U3,U4}(1)
Ui={Uik}(i=1,2,3,4;k=1,2,…,nk)(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α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项目数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70.8225
实际操作知识30.6760
经营管理知识6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9)(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篇12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以及行业指向性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上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高层次的需求。为了减少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更是为了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也开始使用实践型的教学模式。
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却遭到了质疑和漠视。据统计,全国拥有138家各级各类的旅游学院、学校,他们分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但是大部分院校都还没意识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育与培育学生中的重要性,仍在沿用着原有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还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但具体的教学实践,却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另外,从学生本身来讲。学生自身不求上进,认为实践能力只有在真正工作实践后经过慢慢锻炼和培养才会得到增强和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旅游业成为大部分国家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行业发展中最迅速的一个。据预测,世界旅游业的旅游人次量到2020年将升至15亿。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对市场上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竞争优秀生源,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大高校也必将对实践教学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严格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行动中势在必行。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建设一个学生实习的校内小平台,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这种校内模拟平台可以让学生大胆探索与实践,在减少学校培训费用的同时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二)建设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场所。在实现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企业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自我提高。在实习学生在模拟锻炼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的激发下,旅游企业也可以实现创新。
(三)巩固专业知识,掌握基础知识
知识是对一切实践活动的一种总结。只有掌握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避免学生在就业后犯一些低级错误,也能减少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建议各大院校建立比较稳定的知识学习基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举办各种竞赛以及知识创意活动。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学生在运用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市场需求 基础教育 能力 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人才成为紧缺资源。这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各大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探究。本文对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现状以及其内容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以及行业指向性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上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高层次的需求。为了减少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更是为了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也开始使用实践型的教学模式。
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却遭到了质疑和漠视。据统计,全国拥有138家各级各类的旅游学院、学校,他们分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但是大部分院校都还没意识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育与培育学生中的重要性,仍在沿用着原有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还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但具体的教学实践,却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另外,从学生本身来讲。学生自身不求上进,认为实践能力只有在真正工作实践后经过慢慢锻炼和培养才会得到增强和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旅游业成为大部分国家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行业发展中最迅速的一个。据预测,世界旅游业的旅游人次量到2020年将升至15亿。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对市场上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竞争优秀生源,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大高校也必将对实践教学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严格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行动中势在必行。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建设一个学生实习的校内小平台,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这种校内模拟平台可以让学生大胆探索与实践,在减少学校培训费用的同时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二)建设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场所。在实现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企业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自我提高。在实习学生在模拟锻炼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的激发下,旅游企业也可以实现创新。
(三)巩固专业知识,掌握基础知识
知识是对一切实践活动的一种总结。只有掌握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避免学生在就业后犯一些低级错误,也能减少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建议各大院校建立比较稳定的知识学习基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举办各种竞赛以及知识创意活动。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学生在运用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四)各院校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是俗语,但也是真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考核制度进行督促和诱导,各种模式在运作的过程中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各个院校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在突出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对课程性质进行分阶段、分步骤的量化考核。例如对于顾客的讲话态度、微笑方式,摆台的程序、学生对实验事件模拟训练的各种细节等等各种问题制定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标准。
(五)分工合作,明确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责任
为了使各种制度以及考核标准实施的更加顺利,各个院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一定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把责任与任务分配到个人,并要明确实践教学管理的岗位职责等相关内容。此外,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研教学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的运作方向。
另外,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院校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制定好应对措施。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服务性非常强的行业,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于大自然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所以在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一种要求。其次,要定期召开专题交流讲座。现代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要紧紧的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开阔眼界。在定期召开的交流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模式的运作方向,以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和有益性。再次,要在考生入学时就注意加强入学面试考核。目前很多学校注重只有分数,却忽视了面试这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是操作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才,而不单单是分数高的学生。所以各个高校要严把面试考核关,录取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
结束语:
市场在不断的变化,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作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机构,都应该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的进行模式创新,并将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为学生,不断优化学校实践教学环境。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很强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篇13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二十余年,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目前教育部的要求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与规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并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发现,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呈现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管理结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这表明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及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定位是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也直接导致前者更注重理论课程而后者更侧重实践课程。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专业,这就要求在普通高校内其课程设置必然要涉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因此,理论课程本身的实践定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契合,就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其培养的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的协调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地理、心理等均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他如社会学、人类学也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范畴内。然而纵观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在系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多有缺失,很多学校在本科课程中也未能设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课程,这导致学生在旅游基础知识的构建方面存在缺失,很难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课程与管理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很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课程自身,二是在于教材选择。一方面,理论课程相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力、思辨能力、领悟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程度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就是一个难题,即理论不能明确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抽象性,其教材通常选用带有“旅游”字样的相应理论课程教材,这样无形之中就打乱了原有的经典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人为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建立与旅游管理实践间的关系,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信息获取的不健全及其引发的理论到实践多重路径的缺失。
(三)实践课程定位偏差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能、礼仪、实务领域占有的比重偏低,必选课多于选修课。这些课程以公共礼仪、导游实务和客房技能为代表,由于其定位较低端,社会普遍认同度较低,因此学生对该类课程存在逆反心理,直接导致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输入较高但输出较低的现象。加之这类课程的讲授与考核方式的传统、僵化,使得本应该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的课程反而使学生产生压力,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尤其是校外的实习课程,由于存在工资收入低、住宿条件差及歧视等问题,尽管学生参与了实践/实训活动,但已经丧失了对该专业的兴趣,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极强的专业抛弃性。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定位主要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普通高等院校的长处,中高职、应用型大学相比之下更具有优势。因此,相对这类课程后者院校的学生接受程度比前者要高出很多。加之目前很多的实践/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因此对于知识的吸收效率相对较低。而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端管理人才,旅游行业中涉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工作活动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的训练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关于旅游管理领域的实践课程却鲜有出现。
三、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彰显社会文化特征的理论课程设置
Inui等认为旅游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思考[2]。Holden、Wickens等人也主张旅游高等教育应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3],以便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励智力好奇心及审视和改进知识[4]。基于此,本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打破传统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中外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以理论带动实践,旨在引发学生通过对各个理论的思考及自身的反思,从根本上指导其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活动。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保证和更为有效地考核理论课程,除了进行常规的理论课程考试外,学院可以考虑将导游资格证考试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导游资格证考试涵盖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和政策与法律法规,这三大类内容对于学生掌握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了解行业的政策法规及熟悉业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理论课程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也便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典理论教材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