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碳排放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 the underground garage, ventilation and smoke control measures
. 中图分类号:TK2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并且,城市的小型汽车每年也在迅猛的增加。因此,为了解决汽车存放和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应运而生。这些车库属于地下建筑,基本上都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如若发生火灾,烟气的危害性比地上建筑严重,人员疏散也比地上建筑困难,火灾的扑救难度大。因此,为了减少和防止火灾造成的危害,高层建筑地下车库的通风和防排烟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地下车库通风与防排烟措施
地下车库由于面积大,常设置一些设备用房,如水泵房、高低压配电室、空调机房等。这里也集中了水电、消防、通风空调的大部分管线,因此高层建筑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设计和施工时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家现行相关的规范标准,经济合理地运行通风和防排烟系统。
下面从通风方式、风机设置、系统形式和风口布置四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高层建筑地下车库的通风和防排烟措施。
1通风方式
1.1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一种经济、简单、维护管理方便的通风方式,所以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中要求:“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并结合地面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织利用自然通风”。作为地下车库,应采取措施加大开敞面积,尽量利用经济的自然通风,既可节约通风设备的投资,又可减少设备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
1.2 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兼作排烟系统和送风系统。当地面建筑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本身实际情况不允许自然通风时,就必须结合建筑防火分区来考虑机械通风。做到既有利于通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又不会出现排烟风管跨域防火分区的现象。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平时通风量约为火灾时排烟量的一半,而平时通风管主干管风速一般设计在8~10m/s,火灾时排烟风管风速允许最大为20m/s,所以可使用一套风系统。同时还应再设一套机械送风系统,送风量为火灾时排烟量的一半。但应注意,通风排烟系统共用一套风管时应满足排烟风管所需要的壁厚。平时通风采用均匀设置的排风管及排风口,火灾时兼作排烟风管及排烟口。
2风机的设置
风机系统在通风和排烟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排风排烟风机应选用高温防爆轴流风机,它既能满足平时通风,又能满足在280℃时烟气环境下运行30分钟的要求。合理地布置风机系统,使其发挥好平时的通风和火灾时排烟的作用。下面有几种常用的风机设置形式。
2.1平时排风和火灾时排烟运用一台风机。在一个防火分区内设置一台低噪音轴流风机,在平时作机械排风用,火灾时仅开启高温防爆风机,关闭低噪音轴流风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风机系统具有结构较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投资费用较小的优点,并且在运行中出现故障能够及时发现,性能比较可靠。但是这种系统形式也有着明显的缺点,就是在平时排风中工作效率比较低,而在火灾时高温使风机的动力性能明显的减弱。
2.2对平时排风和火灾时排烟采取错开设置的系统形式。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设置两台高温防爆风机,一台平时开启作机械排风用,另一台在火灾时启动进行排烟。这种系统形式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运行风机,但是这种系统也有其缺点,由于设置了两台风机,占用的空间就会相应增大,成本造价也会随之增大。
2.3采用双速风机。设置一台双速高温防爆轴流风机,一台风机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按不同速度运行。平时排风时,风机低速运行;发生火灾时,风机高速运行。采用这种系统就综合了以上两种系统形式的优点,但是这种系统控制起来比较复杂,平时排风的工作效率仍然比较低、噪声也大、投资费用比较适中。
3通风与防排烟系统
3.1 车库送风系统兼作排烟时的补风,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共用风机及主管段,然后各分支路,在排烟支路上设排烟防火阀(常闭),在排风支路上设排烟防火调节阀(常开)。火灾时,消防控制中心电动打开排烟支路上的排烟防火阀,关闭排风支路上的排烟防火调节阀,只对这两个电动阀进行切换就可以实现排风系统向排烟系统的转换。由于省去了大量的电动阀门,使得系统控制变得非常简单,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由于阀门数量少,便于进行维护及定期的动作检查,使得排烟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3.2 车库送风系统兼作排烟时的补风,排烟系统与上部排风口共用风机及管路,下部排风口单独设排风支路,只在下部排风支路上设一个排烟防火调节阀(常开)。火灾时,消防控制中心电动关闭下部排风支路上的排烟防火调节阀,就可以实现排风系统向排烟系统的转换。这种方案控制起来更为简单,尤其适用于进深较大又不便向中央区域设置下部排风口的场所。
4排烟口与排风口的设置
地下车库的设计既有平常使用情况下的通风问题,又有火灾发生情况下的排烟问题,所以同时要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又要使系统简单、经济和便于管理。
众所周知烟气密度较小,火灾发生后烟气一般分布在车库的上方,因此,排烟口应布置在车库的上方。而过去通常采用的平时排风口的设置做法是:排风口在车库的上部和下部均应布置,且使从上部排出的风量为1/3,从下部排出的风量为2/3。通过对我国高层建筑地下车库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平时的排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达不到设计中要求的车库从上部排出风量的1/3,而从下部排出风量的2/3的规定。
为了更加迅速高效地排出车库内的废气和烟气,就应该分析地下车库的气流组织。首先,汽车尾气中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碳烟等有害气体。而尾气的排放温度可高达500℃,这样的高温会使排放的气流产生很大的浮力,有害气体很难滞留在车库底部。其次,有害气体的排放都是在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而发动机工作时汽车处于行驶状态,车库的气流随着车子运动处于强烈扰动状态,尾气处于涡流之中,所以排放物一般不会沉积于车库底部。
此外,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一般只停放小型轿车,所以车库的净高只要不低于2.2m ,停放小型汽车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这样的高度上下都布置风口,就会不便于施工,有时根本没有空间施工。
鉴于上述理由,我认为地下车库应该采用全部排风量均从上部排出的方案,将排风口全部布置在车库的上部,既满足火灾时的排烟要求,也能满足日常排风的要求,不需要任何切换。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建筑中地下车库的建造是大势所趋,而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系统又至关重要。因此,每个暖通工作者都应正确的使用规范,采用合理优化的设计方案,施工时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保证每个建筑项目的通风与防排烟系统设施配置齐全,功能完善,真正发挥其防火减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2]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3]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
[4]邹明.新汽车库防火规范与高层建筑地下车库通风排烟设计[J].建筑设计,2011年第10卷第7期
[5]陈慧荣.浅谈高层建筑地下车库通风排烟问题[J]. 陕西建筑,2011年10月第196期
篇2
1.1 脱硫系统的补水
脱硫系统的补水来源主要求:
(1)除雾器冲洗水。
(2)制浆用水。
(3)管道、设备冲洗水。
(4)滤布滤饼冲洗水。
(5)设备冷却水。
(6)其他补水。
1.2 脱硫系统向外消耗的水
脱硫系统的水耗主要有:
(1)饱和烟气带水。
(2)脱硫副产物石膏结晶水及石膏附着水。
(3)脱硫系统为了维持系统氯离子浓度在设计范围内和控制浆液中有害成分的浓度,系统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水。
1.3 高效除尘除雾器改造前后对脱硫系统水平衡影响
除雾器冲洗水是脱硫系统补水的补水途径,超低排放对除雾器冲洗进行改造,导致除雾器冲洗水两大量增加,因此控制好除雾器冲洗水是维持整个系统水平衡的关键。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项目部一期改造前除雾器冲洗每天耗水量约383t;一期改造后每天耗水量约1373t,改造后每天单塔除雾器冲洗水量约增加990吨。二期改造前除雾器冲洗每天耗水量约为352t,改造后每天耗水量约为548t,单塔除雾器冲洗水量约增加196t。
因为除雾器冲洗水大量增加,破坏了整个脱硫系统水平衡。各负荷情况下水平衡见下表1(未计算管道冲洗水、机械密封水、氧化风减温水)。
由表1可见,超低排放改造以后,脱硫系统除雾器冲洗水量由改造前的45m3/h增加至80.2m3/h,增加了近一倍。
2 除雾器冲洗方案的调整
2.1 高效除尘除雾器的特性
超低排放改造后除雾器冲洗方案无法维持吸收塔水平衡,需要对除雾器冲洗方案进行调整。系统运行时,除雾器必须要保证冲洗,否则会造成除雾器局部结垢增多,造成局部堵塞、烟气流速增加,进而使结垢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有倒塌的危险。
三门峡一、二期吸收塔高效除尘除雾器的结构组成为“一级管式+三级屋脊式除雾器”。其中管式除雾器主要去除大部分石膏浆液雾滴(>400μm),并且使烟气均匀分布,可循环利用冲洗水,不易堵塞,但不易除去小雾滴;一级屋脊式除雾器除去较大颗粒的石膏浆液雾滴(50μm-1000μm),拦截中等雾滴,易堵塞;二级、三级屋脊式除雾器除去非常小的石膏浆液雾滴(15μm-100μm),易堵塞;一、二、三级屋脊式除雾器叶片间距逐步变小可以提高对微小液滴的拦截效率。
2.2 冲洗方案的调整
由各级除雾器的结构特点、作用和喷淋层产生雾滴粒径统计,综合分析可得出各级除雾器对浆液雾滴的拦截量依次为:管式除雾器、第一层屋脊式除雾器、第二层屋脊式除雾器、第三层屋脊式除雾器。因此,除雾器堵塞速率由第一层屋脊式除雾器至第三层屋脊式除雾器逐渐减缓(管式除雾器不易堵塞,且可以借助屋脊式除雾器冲洗水实现自清洗作用,所以不考虑堵塞问题)。
2.3 除雾器冲洗方案调整后的冲洗效果
通过对调整除雾器冲洗后运行监测来看,#4吸收塔超低排放改造后投运时间最长,且中间经历过多次停机检修。运行除雾器差压持续稳定,维持在300pa以下,符合除雾器正常运行标准。此外,多次利用#4机组停机检修期间,检查#4吸收塔除雾器内部,各级叶片均干净清洁,未出现结垢和堵塞的现象(检查照片见下页:)。#1、3吸收塔超低排放改造投运后,除雾器差压均保持稳定无上涨趋势,持续维持正常运行范围内。除雾器冲洗方案调整后,#1、3、4吸收塔除雾器经过长期运行均未出现异常情况。冲洗方案调整后每天除雾器冲洗水量比调整前减少约961t。虽然,每天除雾器冲洗水量仍比改造前多出约230t。但是通过优化运行可以维持系统内水平衡。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除雾器冲洗方案的调整,在低负荷情况下,总耗水量已基本与总进水量相当,若再加上浆液泵轴封冷却水、管道冲洗水、氧化风减温水、雾化水等进入系统,长期运行仍会造成吸收塔水平衡无法控制。为保证脱硫系统水平衡长期稳定提出以下措施:
(1)根据机组负荷可适当延长除雾器冲洗间隔;
(2)脱水系统间断运行,视吸收塔密度情况而定,保证石膏旋流站压力在设计范围内,维持真空皮带机满负荷运行,石膏托盘内石膏沉积物在系统停运后,维护人员应办票清理干净,正常运行时,不得用工艺水冲洗托盘;
(3)保持各吸收塔石灰石浆液泵、石膏排出泵尽可能保持长时间运行,避免因频繁启停增加冲洗水;
(4)按规定每天投运废水处理系统,保证每天废水排放量且保证水质合格;
(5)制备合格的石灰石浆液,石灰石{液控制在1250kg/m3,在冬季防冻石灰石浆液箱补水门开启期间,适当提高制浆密度至1260-1270kg/m3,保证石灰石浆液密度在合格范围;
篇3
1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 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 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 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篇4
Keywords: China city low carbon; Pl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框架
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但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思路应该包括如下5方面内容,即: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低碳发展重点方向低碳重要措施。
二、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
在城市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低碳发展是以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为基本方向。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是绝对总量目标,也可以是强度目标。但是两者相比之下,绝对总量目标本身的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比较强,而整个城市可以逐渐转变为低碳城市,主要是在碳排放的硬约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在确立低碳目标的过程中,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欧洲各国大城市因为本国对于减排的目标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城市为了可以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对于低碳发展更加积极,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有越高的低碳目标,最终实现的低碳目标就必定会高出越多。
当对定量化的低碳目标有所明确以后,下一步就应该将城市发展的低碳路线图确定下来。在城市今后发展各种情景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可能CO2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明确下来,将模型分解目标作为依据,寻找出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减排目标和实现途径。反溯法在国际上对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有所确定的重要方法,它的核心是:首先将让人们的某种期望目标所建立的场合合情合理;其次,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常见与现实系统相结合,最终找到可以适合最佳场景。
针对日本来讲,在2005年大概就有801万吨的CO2,按人均来算,大约排放CO25.4吨。而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发展情景和低碳的发展状况,大概要在2030年,要达到下降排放量的40%,这是与1990年CO2排放量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为了可以将低碳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提出六大战略:
①发展成为步行城市,最好不适用车辆;②在城市中大力对森林和建筑进行保护;③在生活方式中逐步实现低碳;④工业去碳;⑤可再生能源要实现利用价值;⑥将基金机制建立起来。但是在这几种战略中,只有第六种方案对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如果在细致地分析六大战略,首先使各个部门明确减排目标,然后在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各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这对于今后城市实现低碳目标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决策者可以确定付出努力和成本是否有价值,同时也是对公众低碳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城市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并且可以明确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的可计算性和可考核性。指标体系的原则应该是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反映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突出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核心原因。此外,国外许多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都包括了对低碳行动方案的监督机制,也有城市根据排放清单提供的基准数据对其行动方案执行状况进行比较评估。因此,国内城市可以考虑将一些常规性指标例如燃料使用、汽车出行百分比、车辆行驶里程等纳入城市低碳指标中进行年度考核。
四、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1.低碳交通
2008 年全球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1. 4% ,总量达 21. 50 亿吨标油,交通部门已经成为全球石油消耗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根据 IEA 计算,2008 年全球交通部门排放 66. 05 亿吨 CO2,占据能源活动 CO2排放的 22%。2008年全球道路运输排放 48. 48 亿吨 CO2,占交通部门排放的 73. 4%。因而道路运输是交通 CO2排放的核心主体,而城市是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客运的主体。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包括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
2.低碳废弃物处理
城市废弃物处置包括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CH4。城市废弃物所排放的CH4是城市 CH4关键排放源。全球约 3% ~ 4% 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由垃圾填埋产生。垃圾填埋后,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时间可能持续数天或数月,当填埋区内氧被耗光,垃圾中的有机物生化反应进入厌氧阶段。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的气体为 CH4、CO2。由于城市垃圾往往经过人工收集和管理,因而很容易形成厌氧条件,创造产生 CH4的途径。所以城市废弃物处理的 CH4排放在西方城市清单中往往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绝大部分以填埋形式处理,占全部处理量的 70% 以上。因此,清洁、有效地利用垃圾填埋场产生的 CH4,是中国城市废弃物低碳发展的方向。
五、城市低碳规划重要措施
1.城市低碳措施的原则
城市低碳措施的设计原则可以借鉴 Stern 等人基于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①将高影响行动设定为优先级。②提供足够的财政激励。③有力地推广项目。④利用可靠的信息辅佐决策。⑤项目简单易行。⑥提供质量保证。
2.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的内容
城市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各类技术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措施同时,对于各类低碳措施和技术,应该估算出其成本或者对 GDP 的影响,减排潜力大小以及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决策者明晰在多少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环境、经济、社会收益,以便决策者的决策能得到各执行部门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国际城市在低碳发展战略中比较注重经济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就业率等)。首尔的“低碳和绿色增长总体规划”中提出 2030年将会带来 100 万个就业岗位; 西雅图低碳发展规划中清洁技术提供工作岗位的比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 64%等。
六、结论
尽管中国许多城市已经确立低碳发展之路,也积极编制了城市低碳规划,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属起步阶段。当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城市低碳规划的许多内容还是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专题规划的套用。城市低碳规划与中国城市以往各类规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即其有非常明确的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目标,其他各类路线图、重点方向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所以城市低碳规划逻辑性非常强,可考核性和可测量性强。这一点国内城市和国外城市完全一致。本文在研究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框架时,提出了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城市低碳规划普遍面临的,有些是中国城市特有的,但理清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思路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无疑是中国城市低碳规划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01).
[2]戴洁.碳减排项目设计原则[J].中国环境科学. 2010(12).
篇5
低碳建筑的概念暂无统一的定义。通说认为低碳建筑就指在建筑在材料、设备的过程中,以及建筑在施工建造和建筑使用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化石能源的实际使用量,促进能效提高并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科学减排。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低碳建筑可定义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尽最大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满足人们舒适生活要求的建筑。可见低碳建筑是基于低碳经济理念提出的概念,主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既往提出的绿色建筑相比,低碳建筑重点强调碳排放并使之实现量化,据此测定不同建筑物对应的碳排放值,使碳税以及碳交易在建筑领域得以实现。
(二)相关参与主体
低碳建筑的相关参与主体有很多,主要包括政府决策、设计施工、承建商、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相关主体。要推动低碳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改变现在各自为战的局面,发挥这些主体的积极作用,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做到彼此配合,有机统一的做好低碳建筑的发展工作。
2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认识不足
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关注,但认识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政府应积极宣传和倡导相关理念。政府更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在政府层面更清晰、准确理解和把握低碳建筑的相关问题。低碳建筑不仅仅要注重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低碳建筑的核心是建筑从设计施工到最终报废拆除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低碳排放。
(二)政策层面的相关工作
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其中碳排放税、碳基金和碳排放交易等的低碳激励政策,对于碳排放减排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我国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但专门性的低碳建筑法规和政策基本缺失。一方面没有专门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低碳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另一方面,对于建设低碳建筑政府没有积极的经济鼓励措施,致使建筑投资建设商缺乏积极性;另外对于高耗能建筑,政府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控制措施。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建筑市场上低碳建筑生存空间有限,低碳建筑建设混乱无序。
(三)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低碳建筑发展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我国住建部也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颁布了和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但从目前情况看还没有规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缺乏科学完备的建筑物碳排放量计算系统,没有国家层面的相关建筑材料以及设备能耗的碳排放控制的强制性标准,致使相关的低碳建筑的评估和评价工作很难开展。
(四)相关企业应着力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创新能力
发展低碳建筑就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等多方面有效减低碳排放,可以讲低碳建筑的发展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要靠科技创新优化建筑设计方案;要靠科技创新不断改进建筑设备;要靠科技创新研发新型建筑材料,要靠科技创新提高施工作业水平等等。在我国由于低碳建筑材料在研发上投入大,销量始终不能实现飞跃,所以低碳建筑材料的售价始终居高不下,甚至个别生产企业在研发低碳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国家应该尽快进行调研,以务实的态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科研创新体制。
(五)示范效应没有形成
低碳建筑的真正价值到底在哪里?这是笔者在实践中听到最多的疑问,很多人认为与自己不相关,看不见、摸不着。要想让大众形成更为直观的印象,接受和认同低碳建筑的理念,就必须通过示范的方式积极强化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建设好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低碳建筑项目对于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宣传低碳建筑的理念
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低碳建筑的相关宣传,让广大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渠道了解低碳建筑的相关内容和理念。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作为重点的宣传对象,让建筑行业先充分了解,让建筑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高低碳建筑的质量,更好的示范低碳建筑理念。
(二)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在当前广大民众对低碳建筑了解不多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积极宣传、鼓励和引导,政府应在法律法规制定、市场规范、监测和检查等方面发挥更为有利的作用。我国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低碳建筑法规体系,确保与低碳建筑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进一步明确低碳建筑质量相关的责任主体,保障低碳建筑市场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高效运行保。研究、颁布、实施低碳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建筑行业内部的沟通协作。对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开发商、建筑材料供应商等主体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资本市场向低碳建筑市场增加输出,鼓励各金额主体把资金更多的投向低碳建筑行业,为该行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三)制订相关技术标准
低碳建筑的相关主管部门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尊重低碳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低碳建筑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低碳建筑在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加强低碳建筑信息化水平,利用高效的信息技术监督和管理低碳建筑的相关数据,实施低碳建筑材料和相关设备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制,实现低碳建筑产品的终身责任制。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发展低碳建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倡导低碳建筑的科技理念,倡导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构建科技成果低碳建筑领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合理途径和渠道,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建筑设计方面,建筑设计单位要充分把握低碳建筑的核心理念,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设计出达到低碳建筑标准和要求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方案,不断出精品来满足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低碳建筑的相关结构体系,不以外形美观等要素为目的,其核心是节能减排,最大限度的控制碳排放量。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研究新方案、新方法和新工艺提升施工的科技含量,在施工环节尽最大可能降低碳排放量;节约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废料,科学控制建筑原材料用量;加强施工质量监控,避免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资源浪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研发环节下功夫,不断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设备,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五)加强示范工程建设,让低碳建筑理念深入人心。
在示范工程架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域、地段等多种因素,经过科学考量在最为适宜的地域和地段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低碳建筑工程。实现从建筑设计直至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和应用低碳措施和技术,注意细节,注重使用体验,在低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功能性优势。建设低碳建筑示范工程的过程中注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逐步扩大低碳建筑的建设规模,从单体建筑逐步发展到低碳住宅小区和低碳园区,直至低碳城市并最终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
篇6
目前,我国低碳化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为迎合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也曾引入一些低碳设备与技术,使得其低碳投资类指标暂时满足了当时的硬件要求,然而低碳设备与技术的运用却因企业自身能力所限或低碳意识淡薄而在实践中搁浅,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闲置,有悖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政府对企业低碳行为进行激励的资金是有限的,要想将有限的低碳资金分配给真正能够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企业,必须更加关注企业的减排潜力,因此作为政府激励手段的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中,可持续性应该成为指标设计时遵循的核心原则。努力程度是关键政府对企业的低碳激励标准应该以其实施低碳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为评判标准,因为努力程度代表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设计低碳水平考核指标时,努力程度是需着重考核的内容,这也是低碳水平的动态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财务视角)的重大区别。
企业低碳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为这两种碳行为抵销后的结果,即碳排放=碳足迹-碳中和。本文以碳足迹与碳中和作为衡量企业碳排放行为的运算基础,设计出以下三种低碳水平动态考核指标:低碳水平偏离指数低碳水平偏离指数反映的是企业与同行业相比节能减排的领先程度。产品(或服务)是否低碳达标取决于是否满足客户的低碳需求,而客户对产品(或服务)低碳程度的判断通常依赖或参照于行业标准,因此本文采用行业标准碳排放作为衡量标准,对企业低碳化目标以相对数的形式进行描述,计算公式为:低碳水平偏离指数=(当年实际碳排放-行业标准碳排放)/行业标准碳排放。低碳水平偏离指数>0,说明企业尚未达到同行业标准,属于高碳经营,碳排放超标,需改善;低碳水平偏离指数<0,说明企业、产品或服务已达到同行业标准,属于低碳经营,碳排放达标,相关产品或服务符合客户价值需求,可以交付给客户。此指标越小说明企业与行业标准碳排放越近。低碳水平偏离指数指标侧重于横向比较,以行业碳排放为标准计算企业碳排放水平与行业水平的差距,体现了企业碳排放的控制水平在行业内的领先程度。与现有文献中提到的静态绩效指标如低碳投资、碳排放量相比,领先程度能够体现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动态结果,将该指标作为政府或行业部门在对所属企业进行低碳资金分配、低碳绩效排名与奖惩时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效应。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反映的是企业的减排潜力。对企业低碳经营可持续性的判断需要从发展潜力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低碳水平进行历史、动态的分析,计算公式为: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当年减排量/上年碳排放量=(当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数/上年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的最大特征是通过每年相比上年的减碳比例,考虑了产品(或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产品(或服务)是否低碳,需要以一个动态的标准来衡量,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行业标准为限,或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低碳水平。低碳可持续水平侧重于纵向比较,动态地反映了企业低碳经营发展的未来趋势。实施低碳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初期的回报往往较低,资金一旦投入便会产生“锁定效应”,只有经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经营才有可能收回,这意味着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必须以长期发展的眼光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考虑企业低碳潜力,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那些有减排潜力的企业,才不至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低碳能动性碳足迹与碳中和描述的都是企业的碳行为,但二者具有相反的特性。碳排放具有被动性的特征,原因在于企业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发生的碳行为,其行为后果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碳排放数量的控制需要通过各种减排管理措施方能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对而言,碳中和则具有主动性的特征,原因在于此类行为的初衷大多出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或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的考虑,其行为后果表现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对环境的改善,与碳排放数量相比难度较为可控。因此,本文设定以下公式来描述低碳能动性,即低碳能动性=碳中和/碳足迹。该指标将企业碳行为的正反两种表现进行对比,是一种结构性指标。低碳能动性等于0,表明企业尚不具备低碳主动性的意识;大于0但小于1,表明企业有一定的低碳意识,虽然有一些碳中和行为但对社会环境的责任尚不能免除;等于1则表明企业低碳意识较强,已完全抵销了企业自身产生的碳排放数量,生产经营实现了真正低碳化,相应的环境责任因此可得以免除;大于1则表明企业低碳意识非常强,不但自身实现了真正的低碳化经营,还对社会、对环境承担起了额外的责任,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经营的战略目的。低碳能动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主动实施低碳的积极程度。从前述碳行为的表述可知,降低碳排放量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措施,但企业主动实施碳中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实施碳排放管制、碳超标罚款等负激励措施,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对主动实施碳中和的企业予以优先拨款、税费返还等正向激励必然更为有效。因此,低碳能动性指标能够为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考核企业低碳绩效提供“奖勤罚懒”的政策依据。无论政府或是企业层面低碳绩效的评价,低碳化水平的考核都是其评价体系建立与改善的立论起点。需要强调的是,合理有效的低碳水平评估需要政府或第三方准确地实施碳盘查、碳审计进行数据支撑,这样才能使低碳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碳盘查、碳审计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为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议政府部门能够尽快将第三方碳盘查、碳审计的业务制度化、流程化,以便为政府或企业自评低碳绩效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麦海燕 麦海娟
篇7
会议深入研讨了中外低碳城市管理机制、监测和评价体系的最佳实践,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和美国能源部国际事务司高级政策顾问Maria DiGiulian与会致辞。
蒋兆理表示,中国正处于低碳转型中,低碳城市的政策、规划、措施、投入都需要量化与评估作为基础。通过中美两国绿色低碳发展最佳实践的经验交流,将增进对低碳城市监测与评估的认识。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用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低碳政策和行动,应对低碳转型的挑战。
“在气候和低碳城市的多边创新合作中,我们期待通过一体化的、高效的、创新的措施,降低能源需求、支持低碳创新、降低清洁能源技术成本、实现清洁技术规模化应用,从而解决气候和能源带来的挑战。”Maria DiGiulian说:“借助工具可以评估低碳城市的低碳发展成效,很高兴能看到在这个领域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和中国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展开了很好的合作。”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介绍,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成效初显,在落实发展理念、创新推动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先行探索,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形成推动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倒逼低碳发展路径;协同推动实施低碳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立法,强化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
苏州市常务副市长周伟强说:“苏州市开展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监测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构建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管理系统,构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统计制度,构建分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以及构建落实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制度。”
以建筑为例,纽约市长办公室可持续发展总监Nilda Mesa介绍了纽约低碳发展管理监测评估体系。在纽约,通过在线工具,市民可以查阅纽约建筑每年的能源数据报告。“改造加速器”、“太阳能改造计划”、“社区改造计划”等案例增加了建筑节能改造的可行性,调动了纽约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新出台的“One City”提出了2050年减排80%的目标,并确定了100多个相应的节能效益分析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篇8
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UK, 2003)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从概念带向现实[1]。关于低碳城市及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在宏观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为了将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避免停留在炒作理念和新概念阶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建立一套可操作、可监管、可推广的规划编制方法,并融入到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之中,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1、低碳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1.1 理论研究
当前,国外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较为深入。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3];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4];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5]。
1.1.2 实践情况
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的一些领域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都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6]。
1.2 国内研究与实践
1.2.1 理论研究
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6]。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7]。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6]。
1.2.2 实践情况
目前,国内也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也分别提出了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规划措施,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明确单位GDP碳排放量不超过150吨-C/百万美元的控制目标,《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低消耗、低排放的空间结构,并制定了能源管理措施[6]。
2、厦门科技创新园的规划背景
为加快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及“十二五”发展需求,规划在环东海域建设厦门科技创新园,总用地面积约为4.88平方公里,将作为厦门三个低碳生态示范基地之一。园区东南侧为同安湾,西北侧为天马山和美人山,西北距厦门北站以及沈海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6.5公里,南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8公里,自然、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将着力打造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研发、办公功能为主,生活、休闲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融产、学、研、居、游、购等于一体的具有低碳生态示范意义的国内领先的第三代创新产业园。
3、低碳生态规划的技术路径
篇9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能源资源多样化。低碳城市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重点要开发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资源多样化,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
2.生产消费低碳化。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鼓励和推行低碳消费,实现城市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
3.温室气体减量化。低碳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发低碳技术,改造高碳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全面控制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大连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紧迫性
(一)面临的问题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处于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全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低碳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大连市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虽然对大连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强劲拉动作用,同时也增大了能源消耗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2.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连城市化速度在全国处于前列。在现有技术和能源消费结构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必然增大化石能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承载压力。
3.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大连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有研究资料表明,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4.机动车保有量剧增。大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0多万辆,近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势必增大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5.城市建筑增速加快。大连市城市建筑增速加快。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全球能源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三分之一与建筑物耗能有关。
(二)建设低碳大连的紧迫性
1.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大连市是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极为匮乏、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城市。要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不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等低碳技术,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大连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比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向外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远远超出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逐步提高我市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3.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大连市未来城市地位、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低碳产品出口与对外服务总额等。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也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夯实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变低碳技术优势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我市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与借鉴
(一)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1.伦敦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减排降至1990年的60%。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帮助企业提高减碳的意识,并提供改变措施的信息。鼓励所有企业的新投资都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绿色交通。通过引进碳价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税,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等激励机制,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伦敦打造成为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
绿色建筑。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2.纽约
为了让纽约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公布了《策划纽约》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成立“能源规划部”。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
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严格的建筑物能耗标准,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3.东京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方面:
资助私人企业减排。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为企业提供多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家庭减排。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加装隔热窗户。
建筑减排。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
(二)国际经验与借鉴
1.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城市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最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伦敦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长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纽约公布了《策划纽约》的计划详情,宣布《纽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东京宣布《气候变化策略》,东京则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
2.全方位的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设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更是城市实现低碳的有利条件。
3.量化的减排目标
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世界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有明确的预期和监督的措施是否有效。
4.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低碳城市的启动和发展依赖于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没有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没有主要领域标杆性项目的示范,城市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建设低碳城市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统筹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台,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社会、居民应该成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
四、建设低碳大连的思考
(一)要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大连”的具体规划???????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科技、规划、交通、建筑、消费等多个领域,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增强低碳城市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尽快建立政府低碳经济的领导机构,组织发改委、规划、财政、统计、建委、环保、科技、交通、城建等部门的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明确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具体步骤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十二五”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低碳经济的具体目标融入到各项指标中去。
(二)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要适应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逐步调整产业重型化趋势,大力发展核电及装备、风电、电子信息、风力发电机组、半导体照明、光伏产业、新材料、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低碳经济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要积极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以推动我市低碳经济的集聚,进一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可依托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打造IT产业低碳示范产业园;可在瓦房店现有风电发展的基础上,打造风电产业示范园;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
(三)要强化金融理念,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发展趋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设立“碳交易所”,就占领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北京、上海已成立碳交易所,天津、成都也正在积极打造碳交易所。我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应积极谋划,争取建立东北地区的碳交易所。
建议应积极争取政策,将我市列入低碳金融城市试点,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绿色信贷,并通过创建碳交易所,开展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业务,开展与低碳排放有关的国际间合作,刺激公司客户开发低碳产品和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大连市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
(四)要降低建筑使用能耗,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低碳发展的突破口,推广低碳建筑是我市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改进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低碳建筑的生产能力;要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有计划开展节能、保温技术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
(五)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居民的低碳生活
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率先大规模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
要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形成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创建低碳社会。 要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低碳、节能、环保办公设备和用品,制定办公资源使用定额标准,进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使我市尽快跻身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前列。
(六)要设立碳基金,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政府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碳基金,把低碳科技支出作为财政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超收分配的重点,确保财政低碳科技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要完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研发成果转化作为考核研发人员绩效的重要依据,进而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并要密切跟踪国际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沿,加强国际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达.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11,03.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08.
[3]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03.
篇10
一、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为基础,以三低即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为途经,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很多部分,如交通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都被涉及到,除此之外,多项技术也被涉及到,如能源再生技术、新能源在开发技术等等。作为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建筑及建筑施工行业也是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制造者和排放者,因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从建筑施工行业入手,并加大在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控制力度,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行业与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二、影响建筑低碳建筑施工发展的因素
(一)、人们缺乏低碳参与的意识
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基础。因而,对于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包括低碳建筑的参与主体在内,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造师、施工人员、社区物业管理者、建筑材料供应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等都必须理解,并进行深刻的理解。但是,目前对于低碳建筑来说,其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更不用提对其具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淡薄的低碳建筑意识和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高耗能、高排放性依然持续在我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中,这导致我国推行低碳建筑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二)、缺乏建立健全的政策、机制
目前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的建造方面的政策、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建筑业低碳建筑还没有发展成熟且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现阶段,治理以煤炭能源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多污染结构的节能减排措施是政府政策措施制定的主要方面.致力于发展低碳建筑、特别是低碳建筑施工相关国家政策还十分缺乏,甚至还没有强制定的措施针对一些排碳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同时对于激励低碳排放的企业的政策也依然缺乏,这使得高耗能的建筑企业采取降低碳排放的措施的动力缺乏。因而,本人认为在阻碍低碳建筑发展的种种因素中,滞后的国家政策和不健全的机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制约
目前发达国家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早已致力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这无疑对我国是有利的。但是。发达国家担心向我国提供低碳技术会影响其在低碳技术市场中的竞争力,故不愿意积极主动转让低碳技术。而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相关技术转让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因此,国家要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低碳施工掀起一场施工企业的管理革命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施工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将生产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强调的是覆盖所有生产环节的碳管理和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生产经营行为。换句话说,低碳发展方式将会在施工企业中掀起一场管理模式的革命。
(二)、低碳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成本的节约和新兴市场的开拓上。在太原南站的建设中,中铁建工集团仅一项低碳焊接工艺的使用,就节约钢材337吨,节省成本近200万元,同时还减少了607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当然,施工企业在利用低碳进行内部挖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相关低碳新兴领域的开拓。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提高新能源领域工程的建设能力,占领在低碳经济中新兴的建筑市场。二是通过科技合作,将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引入建筑材料之中,开拓以建筑材料吸收温室气体的绿色智能建筑,进而开创一种新的建筑文明。
(三)、低碳施工为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以北京南站为例,自2008年投入运营以来,它以最低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为公众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它的现代化、人性化和公众化。这些与大量低碳施工技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冷热电三联供与污水源热泵技术的使用,就使天然气的利用率从35%%提高到了85%%以上,年发电量占到了整个站房用电负荷的49%%,不但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还可以每年节约运营成本近600万元。
(四)、这场革命将涉及企业的管理理念、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将“原生态、绿色、环保、智能”的建设理念植入施工管理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南极,中铁建工集团就将原生态的建设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拆除过的房址上看不出任何的建筑物痕迹,实现了对南极大陆环境的零破坏,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高度评价。要实现有效的碳管理,自然离不开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作为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房地产开发、房建施工和建筑物资经营的上中下游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够将碳管理的足迹覆盖到整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增强碳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将这种有管理的碳转化为企业的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五)、相比理念的转变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对于施工企业低碳发展作用则更加直接。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实施过程绿色施工或者过程低碳施工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实现机械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以此降低机械使用带来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二是要通过优化设计,促成绿色、环保、生态建筑材料以及低耗能设备在建筑上的使用,以及低碳、零碳建筑产品的最终实现。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有效节约建筑原材料尤其是钢材、混凝土以及周转材料的使用。四是要深入广泛推行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进而达到安全优质的目标,避免伪劣、低品质建筑产品带来的更大浪费。
四、低碳施工发展对策措施分析
(一)、发展低碳建筑,低碳施工须意识先行和全社会参与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人们的低碳觉悟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及控制环境污染等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因此,政府应加大气候变化危害教育和发展低碳经济宣传的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使人们高度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加快形成全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减少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碳排增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并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评审,选择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同时,施工企业、监理、业主等各参与方应以最大限度减少碳排量为己任,组建低碳施工委员会,实时监控和调整施工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三)、推广低碳施工新技术。
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应建立建筑产品排放动态检测评价系统,以保证能够动态、及时、实时地观察和控制既有建筑的能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及时有效地解决超耗能建筑问题,努力把能源消耗降到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优化用能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煤炭、火力等传统发电的能源比例。同时,优先使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用能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LED 照明灯,选用高效的利勃海尔轮式装载机等。
(四)、提高现场人员的低碳意识。
采取精细管理、低碳行动管理理念。“低碳型企业从我做起”等活动,号召所有管理人员加强节约、缩小开支、关心成本、共同监督,树立节约意识、营造低碳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实施低碳行为。发展低碳施工应加强低碳环保教育,充分调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其低碳意识。现场人员是低碳施工的最终执行者,离开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再完美的低碳施工方案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结束语
低碳经济为建筑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低碳企业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绿色低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培训,重塑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生态价值观;建立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低碳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实施低碳企业文化的组织保障;大力推进低碳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实施低碳企业文化的技术保障。施工行业提供了一次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机遇。首先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能够助推施工企业提升自身技术、开拓新兴市场,实现业务结构的调整与新领域的拓展,从而获得更高收益。同时也能够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启一个新的建筑时代,从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碳建筑施工时代的到来将使人们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因此,从的来讲,建筑现场低碳施工能为我国低碳经济做出极大贡献,真正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重视决策阶段低碳控制
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之前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投资合理性的前提,能否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投资合理与否。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有: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等。要加强军队工程项目投资的低碳管理,必须重视项目决策阶段的低碳控制,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减少碳排放费用指标体系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包括项目决策、实施、运营和报废处置阶段等的全部费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低碳技术所减少的碳排放费用。建筑全寿命周期减少的碳排放包括实施阶段的低碳材料、低碳机械、区内交通、绿化等降低的碳排放量;使用阶段节能、节水等降低的碳排放量;报废处置阶段采用低碳施工方法拆除、回收低碳材料和设备等降低的碳排放量。在评估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过程中确立减少碳排放费用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效益,一是促使建设单位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运营成本,应用低碳技术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了生态效益;三是通过建立减少碳排放费用指标体系,是对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的贯彻落实,也为军队建设在低碳领域树立了良好形象,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量化工程投资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是投资效益中关乎到人类生存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反映投资的宏观效益,比用单纯的经济效益指标更为全面和客观,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难以量化,这制约着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为了能量化生态效益评价,我们可以引入模糊数学和不定性方法,即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处理,将成本的定性估算结果表述为可以直观判断的数据结果。
3、进行科学论证,设定低碳目标
前期决策阶段是首要环节,建设单位与相关咨询单位对低碳项目开发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和社会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设定项目的低碳目标,最后做出投资决策。比如可以根据项目所在的环境条件,选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绿化方式等主要措施和控制指标等。低碳项目的开发要求开发商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来设定低碳建筑目标,按此目标分阶段实施低碳控制。
二、加强设计施工过程低碳技术应用
1、实行低碳设计
由于设计费用占工程投资份额小,但对工程今后建设产生的影响巨大,在工程设计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近期与远期的要求,还要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更要注重环境、生态、建筑、能源、材料和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与设计,整体区域多绿地少硬化、铺装的规划,节能墙体、低耗门窗、保温屋面的节能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地热供暖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利用,节水设计等,都可以大量地减少因为加热和冷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注意建筑能耗的影响,在运营维护阶段就会出现能耗大、室内通风采光不好及在拆除报废阶段部分建筑材料不能回收利用等不良现象。规划设计阶段是低碳建筑总目标实现的主要阶段,使其具有可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做准备。其次,实行限额设计,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经费概算控制设计。建设单位要与设计单位签订限额设计合同,防止超限额、超标准设计,把初步设计及概算、施工图及预算控制在批准的项目经费概算之内。凡超过设计限额的,设计方案不予采用,设计费用不予支付。
2、实行低碳施工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军队有些项目也陆续开始建设低碳建筑,而施工阶段是对设计的实施,是形成低碳建筑的实体阶段,也是最终形成低碳建筑产品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质量控制及减少施工能耗(如建筑垃圾、噪音、粉尘、材料及劳动资源浪费等)来实现,根据绿色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安排,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的质量及建筑物的低碳节能要求,能否做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材料、机械的合理安排。比如施工中我们可以采用钢模钢管架取代木模板木支撑,减少木材的使用量;采用滑模施工取代传统的定型模板,减少模板的使用量和人员的劳动量;进行材料、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技术成熟、能源消耗低的材料和设备及当地可利用的材料,尽量使所有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减少外地采购材料的运输耗能。同时在施工中要严格加强低碳建材的质量控制,目前低碳建材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很多低碳建材市场还不规范,用非低碳建材冒充低碳建材,从而给低碳建筑的施工及使用留下隐患。
3、建立低碳施工评价体系
为了推行低碳施工,积极引导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建立低碳施工评价体系,对低碳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评判。低碳施工评价体系的建立同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一样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实施低碳施工评价,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因此,首先需要回答诸如哪些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予以监督和评价?哪些应在招投标文件及工程合同中予以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碳施工发展现状,需要明确选择哪些评价指标,各指标需要利用何种模型进行评价以及现阶段可接受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从而最终建立低碳施工的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以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推行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低碳施工的健康发展,制定引导企业实施低碳施工的激励机制。还要对低碳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实施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低碳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低碳施工的内容要求,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工程运营融入低碳理念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单位的节能意识、对日常的维护管理以及低碳建筑拆除后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技术的发展。例如定期对低碳建筑主体及设备的合理使用进行维修和养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低碳维护和管理对低碳建筑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维护主要是针对故障处理,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仅考虑经济效益,很少注意到设施设备的碳排放。低碳建筑的维护要求低碳管理,需要管理工作参与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建设当中,进行主动管理。维护管理人员应参与到节能设计和决策阶段或将信息及时地反馈其中,因为他们对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十分清楚,可以弥补决策和设计人员的不足,为运营阶段的低碳排放打下基础,将设计方案精品化。如营区的绿化建设以低碳排放为指导,优先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尽量减少使用人工草坪等吸附能力基本为零的绿化方式。在旧营区维护管理中可以通过一些低碳改造,实现绿色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低碳建筑的拆除报废,尽量做到废旧建材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生产材料时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后的一次绿色产业革命,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出“高碳”时代,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决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于低碳经济政策的落实。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创建基于低碳的工程投资管理方法,推广低碳技术,定能实现军队的低碳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先君、罗远洲:工程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军:低碳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 解生涛: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应该注意的几个环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4).
篇12
(二)低碳物流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篇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总量为70-80亿吨左右,人均排放量近6吨。这是过去十年中经济强劲增长、工业繁荣发展、出口不断增加,以及持续推进的城市化的结果。这些趋势注定还会持续下去――某些相关预测认为,如果继续按照现有模式发展,那么到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145亿二氧化碳当量吨。
然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仍然只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小部分(2005年,美国的人均排放量为24.3吨,澳大利亚为28.7吨)。但随着中国人民日益富裕、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中国扶贫工作继续取得巨大进展,预计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将很快地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
不应该指望全球经济衰退及其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来改变这种趋势。随着法国、德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最近已纷纷从经济衰退中的复苏、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世界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恢复,中国的增长速度也将恢复到先前较高的水平。
中国各地的碳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是迥然不同的。下表中突出强调了碳强度。中国总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4个直辖市、22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区以及台湾。该图表反映了每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y轴),以及人均排放量(x轴)的情况。
各省的碳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
碳强度数据(y轴)以及人均数据(x轴)分别是化石燃料消费以及水泥生产(过程排放)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数,以及官方公布的人口和GDP统计。目前,在中国30个省和直辖市中,已经有6个在平均排放量方面超过英国,有13个平均排放量超过法国。
不足为奇的是,这些排放大户都是人口聚集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都是沿海较富裕的省份。收入和增长和排放量的上升有着明显的联系。中国要在所有的公民中推动低碳繁荣所面临的挑战是,让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脱钩。
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在多个连续的五年计划以及政府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中国在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可再生资源以及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然非常高,因为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相对早期的阶段。但是,自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碳强度已经下降了60%,这是很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在第11个五年计划中制定了远大的目标,即在2010年前,将能源强度进一步降低20%。如果能完全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将相当于从2010年起,与“现有模式”相比每年减少1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比之下,欧盟根据《京都议定书》制定的目标相当于在2012年遵约期终止前,每年绝对削减3亿吨。
中国在钢铁、化学品和水泥等主要产业中,采取的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根据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的分析,到2010年,这些措施将使得中国节约2.4亿煤当量吨的能源。因此,中国的减排起点虽然充满挑战,但是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势头良好。
中国已经在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
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有助于建设低碳经济的切实措施。
首先,第11个五年计划中远大的目标正推动着中国朝低碳经济的方向迈进,而实现低碳经济是和中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的目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的,同时也是这些目标的补充。
第11个五年计划中还提出了支持更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更广泛的措施。比如提出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解决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更多地获取清洁水资源、控制工业废料排放、减少车辆排放、保护生态区域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和能源领导小组;这表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政府政策的重点。
其次,中国政府制定的重要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括了很大比例的绿色支出(占刺激计划总支出的9%,相对于实际GDP的7%),其中包括对低碳汽车、更新电力网、拓展轨道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废水和废弃物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
再次,在今后建设全球低碳经济方面,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包括汽车、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建筑。见数据
第四,中国正在制定一项能源刺激计划(由国务院授权),该计划将调高中国在2020年之前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目标:
将核能发电量(从目前的10亿瓦)增加到60-80亿瓦
将风能发电量(从目前的12亿瓦)增加到100亿瓦
将太阳能发电量(从目前的0.1亿瓦)提高到10-30亿瓦
中国其他的行动和目标包括:
到2020年,确保30%的居民家庭拥有太阳能热水器
计划继续关闭效率低下的发电站(2006-2008年间关闭了总发电量达34亿瓦的发电厂)
计划补贴节能电灯泡(批发补贴30%,零售补贴50%)
在13座城市建设电力/混合公共交通项目,并开发电动汽车
中国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该继续得到世界更多的认可。
迈向低碳的未来
很明显,中国已经在为低碳的未来作规划。这并不非是第11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低碳的未来完全符合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从国际上看,中国似乎在日益向世界表明它的气候变化立场。在拉奎拉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核准了2摄氏度目标,这对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说都是重大的一步。远大的长期目标正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例如,国务院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副主任何建坤指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可能在2035年达到顶峰值88亿吨,但从2035年到2050年将不断下降”,《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甚至指出,2020之后,排放量增速将减缓,并在2030年达到峰值。
这种积极的方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进一步支持,该研究所提出,中国在2050年之前需要支出40万亿元来建设绿色经济。同时,中国正在考虑将碳强度目标纳入到接下来的第12个五年计划中。很明显,公共辩论和政策辩论正开始快速向前推进。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各项目标和措施是否足以实现国际目标。
第12个五年计划中的各项关键政策
中国似乎准备将低碳经济增长作为第12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主题。但是,要实现所需的排放量削减规模,必须在目前已有的进展基础上再接再厉。如果我们要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中国必须与其他重要经济体一道在实现必要的全球长期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非要求中国像美国或欧盟一样大幅减排,而是希望中国采取行动减少排放的增幅)。
这并不是一项不可能实现或者代价极其高昂的任务。相反,这意味着要利用、并深化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继续将资源投入到低碳发展,并让“绿色增长”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和优先事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将迎来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增长新时代,实现科学的发展。
数据2中对中国低碳增长战略的不同要素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并非面面俱到,只是阐述了可能对于今后可持续增长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些要素。
这些要素中最主要的是在接下来的五年计划中,继续努力实现远大的能源强度目标。如果要到2030年将排放量削减到目前的四分之一,那么在从现在到2030年间的每一个5年计划里都要包含至少将排放强度减少20%(差不多接近25%)的目标。在连续的五年计划中制定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向国内和国际社会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政府极其重视在经济的各个层面实现低碳、集约型发展。
中国政府以及各行业在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发展方面,采取一致的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燃烧,因此,努力实现能源供应和消费的脱碳化对于中国今后发展低碳经济是关键之举。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有助于推动创新和科学发展,降低这些技术的成本,并鼓励人们改用煤炭之外的其他能源,而且还将减少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促进中国的能源安全。在提高各产业和建筑等终端用户的利用效率的同时,这些措施还可以实现大幅减排。
将来,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在消费品和服务产业上的开支也会增大。因此,设计并建设节能型建筑,并翻新现有的建筑,对于实现远大的能源强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像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采用节能型的照明以及设备、高效地利用取暖和空调设备这样的措施,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大规模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可以缓解主要人口的交通出行问题,而且还有助于遏制因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而产生的对于汽车需求的强烈上涨。广泛采用电动汽车将能够极大地改观当地的污染状况,遏制全国的排放量,并避免未来对于石油越来越多的依赖。
另外一个重点领域是投资于中国国内的碳汇,以储存和保存碳汇。中国已经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保护生态系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未来制定农业脱碳化政策,并采取措施提高生产力以提供更多的食品,同时防止森林砍伐,将有助于在今后保护中国的碳汇。降低土地和空气的污染所带来的双重利益,将对人类健康和劳动生产力带来重要的连锁反应。
低碳经济也意味着继续实施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这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关键目标,它符合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随着中国逐步朝低碳经济的方向迈进,这些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投资于人才培训、解决不平等问题、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早已经是政府常抓不懈的目标。这些政策完全符合实现低碳增长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要降低对重工业的依赖,并转向更注重服务的和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同时,加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力度,来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技能,将有助于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动自主创新的能力。
最后,低碳增长政策框架应该加强并支持上文讨论的各项措施。无论通过何种合适的手段,给碳定价对于行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中国,很有可能在早期阶段对碳征税,并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出台政策建立国内碳市场。中国政府已经在考虑环境税和碳税机制,包括按比例对煤炭以及汽油等化石燃料征税。
仅确定碳价格是不够的。制定规章和措施来引导行为的变化,对于巩固上述各项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政策框架还应延伸到政府自身制定的体制激励措施,即对实现环境目标的部门进行奖励,这是一种很好的理念,将在中国对上述的任何一项政策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加强机构能力,来监测并报告全国和各行业的排放量,将为中国与全球碳市场接轨铺平道路。
向第三产业的迈进符合降低能源强度的目标
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由经济历史传承而来,是工业占主导的结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正稳步并始终如一地向服务业转型(数据3显示,农业的比重在稳步下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工业迅速扩张,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量快速增加,实现了高速发展。如果中国在今后30年里,继续以同样的速度发展下去,那么就需要找到能实现较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这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内外平衡的目标。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在实施各项政策,推动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并建设强大的服务业。低碳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出路。
推动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目标一致,因为低碳经济的关键是高新科技以及“低碳产品和服务”。
经济衰退造成了工业产能过剩,这意味着目前可能低估了服务业经济活动所占的比重。
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机遇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机遇,这是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的。中国可以采取目标远大的行动,制定推动投资的激励措施,为低碳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第一和第二部分说明了为什么低碳经济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说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将增长、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看成是相互统一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如果能够实现目标,我们将迎来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最具有活力、最振奋人心的时期,就如同发明铁路和电那样让人振奋。
低碳技术是推动世界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可以在低碳技术上领先世界,就能抓住这个机遇,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仅仅依赖于制造业将不足以推动增长,也无法满足未来大量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中国出台的财政刺激方案已经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力,更重要的是,刺激方案证明了经济复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可以是相辅相成的目标。继续进行政府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能为私营部门带来巨大的机遇。
展望未来,并利用自身的能力、规模优势和创造力,中国将可能引领全球低碳增长时代,为今后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增长奠定基础:
在技术方面――中国可以成为低碳和可再生技术方面的领先国家,可以不断创新,与发达国家抗衡,并获得重大的市场优势。
在城市设计方面――中国可以处于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设计的领先地位,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参照标准,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在环保汽车方面――中国可以综合采用电动汽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百分之百环保汽车的国家。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可以通过在全世界率先构建低碳经济来获得大量益处。在这过程中,还能获得其他的经济机遇:促进增长的机遇、创造就业的机遇以及提高竞争力的机遇。
这些机遇将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共同利益,因为减少污染和创造更清洁、安全和更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会帮助我们提高能源安全、保存和保护资源。 ■
数据1: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 气候组织)
中国内地供应的光电能源占全世界需求的30%,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占全世界总量的65%。中国使用的能源中有9%(2005年为7.5%)是可再生能源。
中国推出了严格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开发了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插头,现在已有50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
虽然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政府正在努力替换那些低效发电站和用户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发电技术。中国还在推出碳捕获和封存(CCS)项目――绿色煤电计划、烟台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站、与欧盟建立伙伴关系,建设几乎为零排放的燃煤电厂。
中国所安装的风力涡轮机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快,2008年的发电量达到1200万千万,而且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政府制定了远大的新建筑节能目标,促进利用低碳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推广太阳能的使用。几个生态城市的规划已经处于后期阶段。
数据2――低碳增长战略的要素
建设低碳的未来
宏大的能源强度目标(单位产出排放量)
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和核能
投资于低碳技术,支持创新,提高生产力
建设低碳基础设施(火车、建筑、城市规划)
继续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推动远大的再造林计划
电动汽车
继续侧重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
投资于人力资本(健康、教育和科学),减少不平等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增长政策框架:
通过合适的措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
监管和行为变化
对达到环境目标的区域进行奖励
加强监测和汇报全国和各部门排放的能力
数据3: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来源:世界发展指标2008)
数据4:低碳增长是一个经济机遇
低碳增长是
未来增长的唯一出路:
建立在碳氢化合物高消费基础上的增长将没有未来(碳氢化合物价格高昂而且恶化环境)
气候责任和经济增长不应相互冲突
低碳经济时代将是经济发展史上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时期,会有很多发现,经济将强劲增长,能将中国带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时代。
绿色财政刺激方案
显示出领导力:
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能创造就业机会,增长,降低排放量。证明保证发展和承担气候责任是可能的。
中国完全能在新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规模、规划能力、创造力以及低成本制造能力,都将有助于广泛、迅速地传播创新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低碳增长具有吸引力
并将支持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高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