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发展机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机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发展机遇

篇1

第二,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过去,我国维持粮食高自给率,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围湖、开荒、高化肥及农药投入等追求产量目标的措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使国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促进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加入WTO后,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将会更容易,伴随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我国与国外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为紧密和频繁,这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因而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第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参照国际规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另外,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也有相关要求,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国内农业综合素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加入WTO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

第一,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开放的压力,国内农产品生产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加入WTO以后,根据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取消非关税措施,各成员的农产品进口控制只能通过关税措施。WTO要求的这种进口控制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各成员将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因而,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也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

篇2

篇3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我国农业是否现代化、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比较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变革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提高对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不断采取科学的手段,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我国的农业产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阐述现代农业的内涵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同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和理解不同,美国认为,现代农业包括食物以及纤维体系两大部分,并且可以划分为3个供销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密不可分。第一个环节是产前环节,此环节主要负责供应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料;第二个环节是产中环节,该环节一直贯穿整个农业的始终,从播种、栽培一直到收获为止;第三个环节是产后环节,主要是对收割的农业进行后期的加工和处理,以便制成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进行销售。而日本则认为现代农业大致以农业和食物关联产业为定义。对于我国来说,现代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三个领域。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国农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村人均机械设备明显增多,并且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逐渐提高,极大的增加了我国农业的产量,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农业机械也逐步使用在了经济作物和牧草等新的领域,使得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不断为农业提供越来越优质的服务,再加上不断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体制,使得我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竞争力也获得显著提高。然而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然而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和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首先,传统的机械化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低下,再加上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后难以适应,使得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难以获得真正的改善和提高。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较低的机械化水平导致我国的农业现状难以获得改观,难以达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延缓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水平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使得我国的农业竞争力较小,难以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三、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否获得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经济能否取得发展,我国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等重大问题,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后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机械化发展体制,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制度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大力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加大补贴投入和力度。过去农业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影响了对农业的正常投入和使用,为了避免设备不足的现象,在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贷款、设备基金等多种方式进行集资加大对机械设备的购买,以便其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农业的生产需要。甚至可以对部分机械设备进行免税,从而减少设备成本,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第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的认识并使得农民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设备进行农机作业,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然而,在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广大农业相关人员来说,能否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03).

[2]李颖,杨慧敏,组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内部就业途径[J],甘肃农业.2003(10).

篇4

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机农业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尤其是其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特点,不仅维持了农业生态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也创造了极大的市场机遇和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展趋势值得期待。

1稻鱼养鱼产业发展现状

稻田养鱼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分布区域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区有江西、湖南、辽宁、吉林、浙江、云南、贵州等,各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基本相同,普遍实现一田稻鱼两用,将稻田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据科学研究表明,稻田养鱼的生态结构可以实现稻田的产量增加,同时,稻田的鱼生长也极为健康,市场反响热烈。尤其是在经过后期相关产业的深度加工,为稻田养鱼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例如,吉林省企业针对稻田养鱼的生态模式,提出了渔业发展的新方向。为了尽可能保持鱼的鲜活程度,将收获的活鱼放在充满氧气的包装袋中,加入适量的水分,在5℃以上范围内,可以存活3到7天,进一步提升稻田养鱼新的销售形式,为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输送新鲜的活鱼。江西乐安县出台了发展稻田养鱼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稻田养鱼,提倡生态模式采取稻田套养鲤、鲫、鳝等,条件成熟可套养殖甲鱼、蟹、蛙、田螺等经济品种,将收获的活鱼加工成鱼干销售。这样的加工模式,不仅提升了鱼的综合价值,也间接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全新发展。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新的销售模式,增加了新的销售收入。这些技术带来的发展变革,也是稻田养鱼的新营销模式。不仅仅是鱼更加受欢迎,稻田的发展更是值得深度推广。稻鱼共生系统下的稻田产量,无论是质和量还是亩产效益都可以和单一种植水稻一较高下。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不仅如此,稻田米的种植形式属于有机农业种植,因此,其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极为可观。

2稻鱼养鱼的意义

2.1控制水稻病虫害发生

由于全国各地区的稻鱼共生系统的鱼类种类各不相同,以江西乐安县为例,乐安县位于江西中部四季分明,适合鲤鱼、鲫鱼、鳝鱼、泥鳅、荷包鲤等,品种极为丰富。稻鱼共生系统可以为水稻和鱼提供相适宜的生存环境,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虫害的发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绝佳的保障,同时,针对稻田不使用任何农药,最大程度降低了水中的污染物质,保障了鱼类的生活环境。并且,稻鱼共生系统中,如果发生水稻病害,例如叶鞘、叶片等部位受病,稻田中的鱼可以剥食受病部分,减少病害的延伸和发展,降低病害传播。不仅如此,还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水稻受病的几率,降低风险的发生。而被鱼吃掉叶片后,增加了通风透光能力,进一步降低水稻纹枯病、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仅是受病叶片,还有一些特殊的虫害,鱼都可以帮助水稻提高抗风险能力。例如螟虫,对于水稻的危害能力极强,但是,一但螟虫在稻杆之间转移过程中,掉入水中,那么就成为了鱼的盘中之物。另外螟虫喜欢从底部侵蚀禾苗,而底部的叶稍已经被鱼类剥食,因此,降低了危害及风险。另一方面,不少昆虫都喜欢将卵产于稻杆底部,例如稻飞虱,而鱼类的存在,再一次保护了水稻,减少了虫卵的有效孵化。经过科学验证,不养鱼的稻田发生螟虫危害的数量是养鱼的稻田发生螟虫危害的数量的600倍以上,植株危害比是200倍以上。因此对于水稻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养鱼稻田的发生几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2.2抑制稻田杂草生长

传统的稻田种植模式,是单一种植水稻大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获得稻谷产量。但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不仅会产生部分农药残留,降低了稻谷的市场价值,还会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稻鱼共生系统则与众不同,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改善了稻田中的生态模式,不仅减少了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获得优质产品,增加额外收入,同时,鱼可以广泛觅食水中大量杂草。因此稻鱼共生系统中,稻田上基本没有杂草,除草效果优于除草剂,也可以节省施洒除草剂的人工费。通过科学统计,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减少费用支出,对于广大传统种植户而言,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2.3提升土壤肥力

传统稻田种植中,为了确保稻田足够的养分和能量,需要不断补充各种肥料,如钾肥、氮肥、磷肥等,提升土壤肥力,确保稻谷增产丰收。而有机农业是坚决抵制各种化学肥料的使用,尤其是额外地添加一些生长激素。有机农业的生态理念,是打造无污染、纯绿色、纯天然的农产品。因此,为了提升土壤的肥力,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鱼类粪便成为了稻田的养分,同时,适当地投入一些有机肥料如人畜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为稻田提供更多的营养和能量。

2.4提高经济效益

篇5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蒙城县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59万KW,拖拉机拥有量8・9万混合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0・29万台。联合收割机4千多台。与拖拉机配套的农具20多万台(件),平均每2.1个农户拥有1台拖拉机。播种、耕地、灭茬等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农业灌溉、运输、初加工和农田基本建设等也都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特别是近几年,我县的农机事业更是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大量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

一是要借助媒体作用进行宣传。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推进扶贫开发后,我县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 79%,要充分利用电视渠道,通过编辑通俗易懂的农机科普节目向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农机、认识农机、接受农机、依靠农机、支持农机。

二是要强化自身作用进行宣传。作为农机人,要时刻把弘扬农机精神,树立农机形象,打造农机品牌作为第一责任,做到工作时间专门宣传,业余时间随地宣传,走亲访友顺便宣传,来人咨询借机宣传。总之,就是要挖掘内部潜能,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进行宣传,达到让农机真正进入百姓生活。

三是要调动乡村作用进行宣传。乡( 镇) 和村里直接面对农户,做农民工作既便利又有效,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对农机进行宣传,具有得天独厚、事半功倍的自然条件。几年来,我们采取补贴倾斜、上门培训、主动帮扶、沟通感情、建立联系点等多种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2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含量

入世后,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市场发生着重大变化。首先,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农机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更趋激烈;其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接轨和融合。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应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同时,一要消化吸收国外农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可靠性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基础件等共性技术,实施工艺创新,推进工艺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二要更广泛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三要力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拓宽外向型经济领域,提高竞争力。

2.3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求。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是积极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等院所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长效机制。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农机生产知识、安全作业操作规程等,减少拖拉机违法载人、人货混装、无牌无证等重特大事故隐患,农机事故稳步实现“三降”,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要通过开展适合农村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使平安农机成为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2.4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农机服务模式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是通过培育市场主体,使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基础调节作用。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兴办的企业和农机修造企业的改革,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活力。

二是完善农机服务模式。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又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其特殊的要求,必须走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主的路子。近几年开展的跨区机收作业为我们完善农机服务模式提供了典范和经验。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制定政策措施,鼓励、规范、引导专业性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服务专业户的发展,为他们面向市场开展跨越行政区域的农机作业服务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3、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为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中国已经进入WTO,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很大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必将开创我国农机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永才.中国农业机械化面向21 世纪的发展和对策[J].农业机械学报,1999,30(2):129- 13

篇6

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2.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农机化投入不足

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

尽快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检测、鉴定、监控和标准化体系,提高国家对产品标准、作业质量标准的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化标准实施单位的执行能力,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一方面建立农机化标准体系,促进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维护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机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机化标准实施单位的执行能力。农机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机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的进一步下调和国外农机产品的大量进入,如何保护农机工业发展,限制国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劣质产品冲击性涌入,消除对我国农机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依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鉴定系统,增加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购置、更新检测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

篇7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亦是第一产业。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第三产业都无法强势跻身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赫地位当中。随着休闲农业模式的出现,农业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通过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产品并开始进行营销,农业因此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内涵的延伸使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其他诸多相关产业比如餐饮、文化、交通等等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休闲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诸多研究中有着大致相同的共识,认为在旅游业当中,每增加一名就业人员,则与之对应的产业便会直接产生三个以上的岗位。休闲农业对于旅游业的依赖众所周知,唯有休闲农业的“休闲程度”能够达到旅游业所要求的“一站式”服务标准化体系流程,才能谈及发展。而这样的形势,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可见,其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其再就业。

3、有利于扩大农村的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人们可以借旅游途径深入农村,切身体验农村风光的同时,亦可以直接买到最为“新鲜”的农业产品。与此同时,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便可以直接卖给人们,减少了诸多冗赘之销售环节。另外,由旅游需求所推动的游客体验需求量的增加,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宽泛的经济收入途径。除了农产品本身之外,休闲农业还赋予农产品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无形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化,以科技促效益、以低碳促发展,通过低消耗、小污染来推动农业实现转型。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降低污染、可持续利用和废物再生,也就是理论概念层面所指的3R原则。

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降低污染原则的实现需要依靠减量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保证成本最大化节约的基础上来满足游客们的消费需求。其实不单是在休闲农业领域,现代旅游业的宏观政策亦在倡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秉着此原则。而休闲农业的特别之处主要就在于其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立足于农村,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实为至关重要之大计。然而通过汇集诸多研究发现,目前仍有较多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采用粗放式,为了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根本难以顾及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本文观点亦认为,长此以往,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将起到巨大的阻碍性作用。

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好的解释。概括来讲,就是要确保农业资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确保其使用周期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休闲农业既然根植于农村,则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必将直接取决于资源环境,而资源环境一旦成为“一次性”事物,则所造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原则为基准。但是包括森林、土地以及水资源在内的农业资源又都不可再生,所以此原则的实现,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其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自然而然地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理念中对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又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指导,对可再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在实现资源运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美观与健康。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当将发展目标定位在更高品位与层次上,并且遵循循环经济原则,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模式。

1、环境导向模式

休闲农业的特色就在于其休闲环境的特殊性。立足于循环经济原则的休闲农业项目覆盖了农林渔牧等产业,除了旅游产品本身外,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以观光参与为主的体验。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提供最为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同时还能够有效唤醒农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进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生态家园的健康与完整。

2、资源导向模式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城乡的有效结合来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下,休闲农业亦可以通过现代化资源的引进,借人们旅游之机,最大程度地普及农业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论,以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还可借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普及来全面提升各个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此的认识,进而加大力度引进全新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加大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并通过成本的节约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3、文化导向模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就凝聚成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其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均有着较高的吸引力。立足于循环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使不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得以被保留与传承,包括饮食文化、休闲活动、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大面积拓展,以文化为导向,为循环经济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在社会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当下,休闲农业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发展建立于循环经济基础上,已然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由之路。鉴于上述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本文认为探寻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均需要以完整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这也是有效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休闲农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结合诸多产业的共同力量,包括当地文化产业、饮食业等等,为休闲农业的功能与形态做好明确的定位,构建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进而形成主导产业并突出优势,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效力。

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休闲农业的增收,绝不应当仅仅依靠盲目建设。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固然需要不断完善环境设施与拓展功能范围,但循环经济理论依然时刻在警醒着休闲农业的建设必须要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休闲农业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以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推动和谐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赋予休闲农业以更为现代化的教育意义,使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

3、加大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不断被完善。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应当由地方政府带头,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辅以政府力所能及的财政支持,以扶持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确保相关配套建设能够完全符合各个行业的相关标准,使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坚实循环经济之后盾。

4、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篇8

有关广西农业物联网的现实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物联网技术十分落后,早已不能跟上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物联网建设发展的步伐。②生产、运输设备简陋,运到市场终端的交通工具几乎都是脚踏车、拖拉机、三轮车等简易交通工具,除了国家扶贫扶持了一些交通工具外,几乎没有新型高科技交通工具。③资金不足,发展境况差。④土地流转现象严重。⑤农民普遍素质低下。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普及农业物联网知识,建设完善物联网技术

首先,作为一些种养殖大户,他们往往在这一领域起着“领头羊”的带头作用。因此,以他们作为切入点,向他们讲述相关生产设备和运输设施在现代农业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明确告诉他们目前虽然经营风险与种养殖风险成正相关关系,但是物联网的自动化、智能化系统能够很好控制、降低甚至消除这种风险,这就使得大户们迫切需要这种系统来使他们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三,一般规模越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就越重要,而农业物联网运输生产技术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第四,农产品种、养殖大户率先使用这种技术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由于一开始购买这种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价格较高,所以可以将种养殖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农户作为第一批介绍推广对象。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正大力扶持这种大户,在广西平均来说每个乡镇至少有3~4位这样的大户。

另外,除了需要对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进行更新换代以外,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与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农业物联网的交通运输方面,应该搞好公路、铁路的维修工作,车站以及码头的维护能够让装卸货物的速度加快,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各类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为了让外出运送货物的货车方便通行,应该将一些用沙石铺成的进村公路和村内道路改成柏油马路,这样在方便路人行走的同时也顺应了新农村、新发展的时代潮流。除此之外,可在路边设置路灯,方便夜间车辆的行驶。

二、简化物联网操作流程,提高物联网的易用性

鉴于物联网操作系统十分复杂,程序比较烦琐,这就需要专业人才对文化素质低下、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低的农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引进外部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因为农业物联网的相关专业人士是比较重要的人力资源,也对开拓发展广西农业物联网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决好本省农产品物流人才稀缺的相关问题,广西相关机构组织需要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①乡镇或乡镇以上的政府教育部门和拥有相关资源的高校联合开展定向化培养,加强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培训,大力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产品物流专业型人才。②持续提升并提高本地农户的农业素质。③在物联网设备操作的设计中尽量简单化,就像现在的傻瓜相机、电脑操作系统等让人们几乎一学就知道怎么操作。④将技术支持和设备维修进行外包,专门成立一个物联网站点,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设备维修,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建设和健全广西农业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人才,进行人才激励机制,号召国内外高层技的人才到广西创业、就业,并通过依靠我省的大学或大中专相关院校设立相关课程或相关专业,以加快实施人才培育方案,培养出农业物联网的专业化人才大军,为农业物联网向产业化大发展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

三、设专项资金进行支撑,创新物联网盈利模式

在国家大力推行的“三农”政策中,建议广西有关政府在“三农”资金中设立发展农村物联网的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与推广。以2011年为例,国家在全国的三农资金为1.04万亿元,其中,广西的三农资金为三百多亿元,如果按上述比例计算,广西用于物联网系统建设的专项资金大约为三亿多元,一个县城建立一个覆盖全部乡镇的物联网控制中心需要1000万元,每个县城按平均40个种养殖大户计算,再按照每户物联网终端成本需要投入平均20万元进行计算,每县需投入物联网终端费用为800万元,则一个县的物联网设施总费用就为1800万元,广西一共有68个县级市,共需122,400万元。据此推算,只需五年时间即可由国家三农资金凑齐广西农村物联网的建设费用。

伴随我省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指数不断在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但由于物联网运输呈现出长距离、反季节的问题。特别是大规模投入及产出,反季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系统和服务情况更要注重质量和速度。对此,为了更好地保留食物的完整,保证生鲜类农产品的质量,应该在全国各地建立冷链物流系统,除保证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外还能够确保食品安全。为此,广西应该大力推进蔬菜水果以及禽、蛋、鱼、肉类的冷链物流设施。但现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所需资金庞大,运输成本很高,但是人们对于农产品价格是否便宜不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首要考虑的是农产品是否绿色安全。鉴于此,物联网的溯源性和实时监控性有助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监控,从而获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信息吃上放心粮、放心菜,积极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创新盈利模式并提升农村物联网的市场价值,实现农村物联网项目的盈利。

四、完善好土地承包制度,有助农业物联网发展

土地流转严重这一现象乍看之下和广西农业物联网建设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会阻碍农业物联网络的发展,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土地确权。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2.规范土地流转。各地政府应逐渐严格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程序,完善合同管理,流转合同标准化,流转期限不得超过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期的剩余年限。

3.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在农地流转不断扩大及建设新型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国土资源部将会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探索新形势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创新,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搭建土地交易平台。加快各地相继实施农地流转试点,就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产权交易所的成立,为农地入市搭建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搭建县、乡、村三级宽带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公开土地流转信息,加强对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及时为广大农户提供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

5.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让农地在生产、生活中可创造更宽松的经营渠道,激发一批承包大户的积极性。因此,开办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种植大户因资金短缺不能满足规模种植需要的问题,有效解决种地大户发展资金的“瓶颈”,有力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同时有助于农村相关金融机构探索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快速建立农村现代金融制度,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这些政策及建议对于消除土地流转对于广西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瓶颈有着积极作用,有益于提高农户收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五、优化农业物联网环境,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

现阶段资本主义市场上的物联网概念备受人们推崇,相较于2014年前物联网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今天,广西的物联网发展几乎为零,大多数当地特色农产品依旧停留在孕育时期,规模式的应用遥遥无期。另外,农业物联网的一些终端核心技术依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检验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所以要全力优化农业物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环境。其具体措施有:(1)吸引物联网投资者们投资物联网,招商引资。(2)设置农业物联网研究和发展应用平台,建设对应的研发组织机构,以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战略和重大科技计划为中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技术开发孵化阶段开展技术攻关,促使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日趋产业化。(3)设立农业物联网的专业载体,依托本省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激励相关单位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建立广西农业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域,为引入项目、企业入驻产业提供专业化的载体保障。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把农业物联网建设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这将会为广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带来机遇。当下,农业物流基础设备差,农产品区域交通不畅,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农业产品购买不便,农村逆向物流分布混乱,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搭建一个新型农村物流网络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构建:(1)引入合作培育的方式。集合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传感网领域高层次科技研发力量和研发中心机构,创新传感网技术所需的各种技术机构和服务机构,以自主创新的模式掌握传感网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创新型产品,设定相关专业标准,转变科技成果,开展行业应用示范。(2)信息化方面。设置通信系统和农业物联网系统,乡镇物流信息与农业产品信息平台,充分实现物流信息及时呈现,把信息化软件建设摆在第一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

六、结语

要想构建具有农产品特色优势的农业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广西农业物联网的各种发展优势,加强广西农产品的物流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广西农产品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促使广西农业物联网发展。即使现在农业物联网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但真正的形成和应用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了政府和企业高效的大力支持,以现在产业与应用的基础,这个过程一定会比预想的要快,估计不远的未来,广西将迎来农业物联网大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邓国富,韦昌联,陈仁天.广西近30年水稻育种的主要成就、问题与展望[J].杂交水稻,2010,(S1).

[2]甘国勇,宋芝鲜,韦素娥.广西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篇9

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

我国是传统型的农业大国,尤其是在工业和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后,又反哺于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科技贡献率在50%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加上技术与资源分布不平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农业依然停留于弱势产业、靠天吃饭的困境之中。例如,陕西省北部地区、南方部分地区的土质变化等,均造成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阻碍因素,因此,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合理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以下就该问题展开具体说明。

一、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理论、方法作为基础,从而展开对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按照基本理论要求,所采取的属于定量分析,具体是通过计量的办法,以ADF对应研究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各项投入,其要素包括设备、活动经费和技术人才等,重点是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加以检验。若通过以上分析证实了序列的同阶单整性,再通过E-G两步法对形成关系的两个对象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属于长期均衡关系。另外,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观察短期动态关系,利用Grange因果关系进行逻辑讨论。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首先,本次研究变量选取有两大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资源;二是农业经济增长(Y)。具体来看,第一,主要是H-农业技术人员、RD-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M-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则主要是指农业总产值。此次选择的数据资料取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4),若存在数据缺失,则选取当年的平均值进行补阙。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协整关系方面,对数变换并不对原始变量发生影响,所以,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对数,将新的变量分别标记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应用软件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据此次研究,在变量ADF单位根检验方面,变量总共得到12个,即上面的4个变量,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于一阶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阶差分序列);具体根据检验类型,一一对应的对ADF统计量、临界值(1%、5%、10%)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根据测算,得到了在不同的临界值方面的平稳或者不平稳性;结果为LNY、LNRD、LNH、LNM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协整方程方面,应用E-G两步检验法、Johansen检验法。具体是先通过迹检验、最大特征根检验方面的统计量、5%临界值、Prob.(均选择零假设、特征根);结果是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当解释变量为农业经济增长之时,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实现回归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检验整体通过,证实了二者间的关系。第三,设E为回归模型残差,就可以得到残差序列,然后进行残差的稳定性检验,方法依然是ADF单位根检验,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检验值为-3.011794,通过分析对应的1%、5%、10%三个临界值,得到滞后期为3,因此判定它属于平稳型。具体是根据上面所说的软件SIC准则自动计算得出。第四,透过对误差的分析,即机械利用不足,两个对象的关系是正相关,前者推动后者;但存在误差,所以,需要借助于误差修正模型加以解决。本次研究选择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变量X、Y时,且存在协整关系,那么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通过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表述,从而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情况进行正确反映,即短期关联性小,长期关联性显著。因果关系检验则主要是透过零假设、F-统计值、P值、滞后阶数四个要素,进行不是格兰杰原因的分析。

3.结果

农业科技资源序列、农业经济增长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存在误差,应该进行偏离均衡方面的调整,力度约为60%,重点是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拉动经济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评估,认识到它的利用率不足问题;农业经济类型为粗放,但处于向集约型过渡阶段。

三、建议

首先,建议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做好资源的科学配置,即减少无实践应用价值的科技及相关资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实验;最好是通过建立实验田的方式,进行多种、重复性的实验,以提高应用实践的频率,缩短研究与实践间的时间间隔。其次,注重对土壤、环境、水、气和生态等各方面的资源的深入分析,将生态、科学发展相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环境恶劣、生态破坏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科学理性地促进农业、生态和谐发展。再次,短期增加设备投入,硬件配置;长期做好技术型投入、资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第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袁隆平的实践经验,开设当地的研究机构,利用老师带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农业发展的软要素,将科技与农业本身的要素进行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地制宜。

四、结语

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技及相关的资源配置,只有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不断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分布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集中化、精细化发展。最好是通过目前正在建设的农村合作社形式不断扩大对农业的革新,让土地实现集约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实产出价值,减少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开发拉动GDP的增长模式,使我国的经济整体上趋向于平衡、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传喜,张俊飚,李树明,等.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农业生态区划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5,25(6):138-143.

[2]杨传喜.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5,13(7):46-49.

[3]孟鹤,郭建强,张峻峰,等.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19(12):104-108.

[4]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3):90-96.

篇10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篇12

1 数字农业发展概述

数字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念,是在1997年的时候由美国开始运用,具体来说,数字农业指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集约化和信息化特征的农业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数字农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将与计算技术有关的相关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技术、实时监控技术、网络信息化技术等,和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如地理学技术、植物学科、气候土壤学科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可以在人机界面上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监测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空气湿度、温度、土壤状况等条件,并将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统计,与农作物生长的相关状况进行对比,可以定期获取一些信息,比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遭受病虫害的情况、农作物对水肥状况的适应程度等,这样就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比人工更加精密和及时,能够合理利用和分配农业资源,进一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等。

2 农业机械的发展概述

农业机械指的是在农作物进行耕种收割以及相关劳作时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称。农业机械的分类较多,具体来说有农用动力机械――比如现在在我国农村被大量使用的拖拉机(用来拉动犁耙等)、电动机、水轮机等;农田建设机械――农田建设机械是用来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开挖沟渠、开凿水井等重要事务的机械,比较常见的包括平地机、铲运机、种植施肥机收割机等等。另外,最为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了一类:农村副业机械――如林业机械、渔业机械等与农作物关系不大的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被运用的历史很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会使用简单的农具。我国成立初期,运用最多的是畜力农具,即利用畜力和机械的结合进行较为迅捷的农作工作,使用最为广泛的如步犁、畜力拉力播种机、拉力收割机以及南方常见的水车等。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规模化的农机具制造,其中最为典型的农机局是拖拉机。直至现在,现代化的农具使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和机械设备的发展下,农业机械设备已经迈向了智能化、自动化和整体化的方向,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不仅加快了农作速度,更可以进行以前不能够尝试的劳作,发展了农作物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3 数字农业和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

3.1 便于农业资源调查和粮食安全在数字化农业发展中,先进的信息系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利用遥感技术以及GIS、GPS等技术的前提下,我国的粮食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进行各个地方农业资源的调查,在利用卫星设想等技术对我国农业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之后,可以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能够取得第一手信息,不受虚假消息的影响和人力传递笑死的误差影响。在西方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盟等,自三四十年前就开始使用遥感监测运行系统从,从经验可以看出,这些技术确实为这些国家的农业环境调查和粮食安全预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进行科学的农作物估产 估产指的是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气候条件估计或预测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原先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我国的估产工作都是运用人力来完成的,具体的方法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走到田间地头询问当地的民众近些年的具体亩产量,然后管理人员运用咨询来的消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再加上查找当地粮管所的记录等等,整理出一份统计报表。

篇13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2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44-02

收稿日期:2012-04-01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

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是合理、充分利用农业淡水和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1.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小。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超强度地使用淡水,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所以, 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持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U 形渠道防渗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等。节水机械投资较大,但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识,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道投资,积极推进先进节水机械的发展。

2.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

由于我国人口急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现有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保护耕地资源, 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 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保护性耕作不仅改善了我国的耕地减少的问题,还对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防护必要技术之一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发展机械深施肥技术。

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大量施肥,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花消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

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 以上。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与农业生态环境,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保护 作用。

3.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养分, 抑制杂草滋长。秸秆还田一般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或带有切碎装置的收获机械直接还田。

(三)农业机械化对抵御自然灾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在抵御这些自然灾害中,农业机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有就是,我国积极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农业灌溉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等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农业机械在抵御农业自然灾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农业机械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的重要工程措施

1.农业机械对农产品产出贡献越来越大

在水、化肥、种子、农药等物质要素综合作用下,农业机械对粮食产量的贡献随着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相应提高。随着大批禽畜饲养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大中城市郊区养鸡、养猪、养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大幅度地提高了肉、蛋产量。

2.农业机械对农产品加工和安全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国农业水平非常低,不仅体现在土地产出率上,而且在产品加工和安全上也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已经进入WTO(国际贸易组织)已经十余年了,农产品加工与安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抵御国际冲击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实施了一定的措施,但要想我国的农业发展起来就必须参与国际间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检测,在这里,农产品加工机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时期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比单纯的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效,更加彻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和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到21世纪中叶,农业机械化必定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实现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土地、淡水、能源等农业资源的严重短缺,日益恶化的农业环境和不断增长的庞大的人口负担的巨大压力等问题,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 世纪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路。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还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农业新技术革命得以的载体和手段。因此,要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参考文献

[1] 陈志.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学报. 2001年1月.

[2] 李玉田.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村牧区机械化2003 年第3期.

[3] 吕天冲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 江苏农机化. 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