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用风险管理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篇1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篇2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1、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西方企业几十年的经验说明,外贸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全面管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的各环节。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收账款,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追账只占信用管理很小一部分。当货物出口时,应对出口的货物和国外买家时时监控,保证货物的安全和国外买家得到满意的服务,争取早日收回货款。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市场销售部门,了解国外买家的资信优劣,为做好以后的出口提供决策依据,从业务流程上控制风险的发生。结合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逐步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达到控制外贸风险的目的。

2、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必须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不能认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就万事大吉,外贸企业就没有了风险,有的外贸企业有深刻的教训。如某外贸企业与信保公司签订综合保险保单,国外买家提货后即申请破产保护。该外贸企业于获悉国外买家申请破产保护后第3日向信保公司报损,同时提出索赔。但是在审理贸易合同时发现:该外贸企业与国外买家签订贸易合同中承诺于1月后支付某外贸企业20%的预付款,但是截至破产之日,国外买家也没有将预付款支付给该外贸企业。企业明知国外买家此次交易中未支付预付款,也未在申请限额时说明,存在故意隐瞒不良交易记录和知险后出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信保公司对其未来收汇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极大地损害了信保公司的权益。信保公司以该外贸企业在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为由,最终决定对A公司的出运损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并不退还保费。由此可见,购买信用保险,不等于就没有风险。因此,只有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才能最有效控制风险。

3、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业务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在目前汇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支持外贸企业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赔款权益转让方式和出口票据保险方式,外贸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两种方式。

篇3

一、RAROC相关理论基础

(一)RAROC的经济内涵

RAROC又称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或经济资本回报率,是当今国际先进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RAROC的核心原理是商业银行在评价其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其盈利是在承担了多大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时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并不一定高。

(二)RAROC的模型架构

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

=(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收入-成本和费用-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就银行而言,以上各项构成基本情况如下:

收入=利息+手续费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 营业外净收入-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

成本=业务及管理费+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营业支出

费用=资金成本

预期损失=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非预期损失

(三)RAROC的作用

1.RAROC的基础是经济资本分配,它覆盖的范围纵向上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战略目标及风险偏好,下接业务前台的各项日常决策,而横向上则可以在资产、负债和表外等不同业务领域分配经济资本。

2.将作为RAROC基础的有限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各种业务和各项投资之间进行分配,可以从整体考虑所有风险,也可以实现某一类风险的内部风险组合管理。

3.无论从事单笔业务还是进行资产及投资组合,或者是对所有风险实施管理,关键是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准确度量风险与收益的配比关系,RAROC是以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投入产出比率作为各项业务决策的基本依据,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它是准确度量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的标尺。

二、房地产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影响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银行收入和资金成本的波动;二是房地产贷款客户出现违约的风险增大,贷款客户的违约概率将显著上升;三是房地产价格下跌将导致房地产信贷质量下降,如果再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银行持有的房地产抵质押物价值会下降,主要反映为贷款的违约损失率增大。

(一)基本假设条件

假设1:商业银行根据总体风险偏好设定的房地产行业

RAROC指标为15%-20%。

假设2:压力下商业银行营运成本固定不变,不考虑其他综合收益和税收成本。

假设3:采取单因素方法进行分析,暂不考虑各因素同时变动下对RAROC指标的影响。

(二)单因素情境分析下RORAC的敏感性测试

从上表1可知,房地产行业在各压力情况下均不能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要求,潜在风险较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RAROC对贷款利率的变化最为敏感,各因素对RAROC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利息收入、资金成本、行业平均LGD和平均PD;其中,利息收入变动导致RAROC下降幅度最大。

(三)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从目前的经济环境中,房地产相关贷款违约的风险显著呈上升趋势,银行如要维持既定的战略目标,将RAROC保持在15%水平之上,必须适当调整业务策略:根据RAROC计算框架,在银行客户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贷款利率或增加风险缓释、降低LGD来提高RAROC水平。

从上表2可知,在房地产行业平均违约率提升10%,也即到达5.5%时,贷款利率提升1%,也即贷款利率达到13.13%,RAROC指标便可以提升1个百分点,至15.44%,从而满足风险偏好的需要。

(四)两点启示

1.针对客户评级低于行业平均评级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适当上浮贷款利率来提高银行净收益,从而提高房地产行业整体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目标要求。

2.商业银行为了确保风险偏好的实现,需要运用RAROC模型,将经济资本在各类业务和各个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制定组合层面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并实现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利益最大化。

三、实施RAROC技术的相关建议

(一)不断积累数据并提升数据质量

在商业银行的各项技术实施中,数据是根本泉源,也是掣肘技术效果的突出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了数据质量问题和充足性问题,很多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便可以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对RAROC模型的构成要素的分析可知,一笔业务的RAROC是与该业务相关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每一种因素都需要准确数据的支撑,理想状态是商业银行能够确保所有原始数据都匹配到每一笔债项上,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分摊的问题,使得RAROC模型可以方便地计算每一笔债项的RAROC,再从不同维度层层自下而上汇总,为银行战略的实施和风险偏好的把控进行服务。在当前形势下,银行需要从根本上提升数据的管理能力,有效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服务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能力,才可以从根本上保障RAROC模型的计算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二)持续推进客户信用评级模型优化工作,实现客户信用等级动态化管理

由于客户违约概率存在信用漂移问题,即任何客户的评级均会因时间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定期对客户评级情况进行更新,以有效保障RAROC指标的及时性。同时,客户信用评级模型也存在有效期,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模型效果验证,当区分度指标等监控指标出现下降时,需要及时启动模型优化程序。

(三)在使用RAROC技术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RAROC模型是针对每一个要素采取精确的计量方法进行计算,准确地度量了风险成本,但是该模型也有局限之处,例如某分支机构在当地扩大业务时,由于客户资源有限,很可能面临客户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会造成客户信用等级的下降,业务风险的增大,收益的下降,这就是说,客户和业务的边际收益会呈递减趋势,这样随着业务的扩大,商业银行在该地区的RAROC指标会因此下降,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动和区域内竞争环境的改变,该指标也会发生变化。

(四)在基础条件满足时,实施开发RAROC信息系统

为了确保RAROC模型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开发RAROC信息系统将是最好的选择。该系统建立在众多业务系统基础之上,其不仅需要能够从各系统中获取计算所需的历史数据,而且能提供不同数据输入条件下的试算结果,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调用该系统的特定服务模块,实现高效的数据测算工作。同时,必须认识到该系统建立后要进行不断优化,持续提升其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集中风险,尤其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贷款总量增长过快、贷款结构的改变以及投资规模过大、过于集中使得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急剧上升,潜在的风险不断加大。同时,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国有大型银行于2010年,股份制银行于2013年前,需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应对信用集中风险显得更为紧迫。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现状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刺激业务的发展,纷纷加大信贷投资量,其高速增长以及过高的贷款集中度使得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安全受到威胁,最终导致信用集中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贷款集中与否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 39 条规定,“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10%。同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50%。如若不符合要求,必须进行贷款重组。

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商业银行中,其“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两个指标有着上扬的趋势,凸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集中的特点。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成都银行、富滇银行、徽商银行、晋商银行、天津银行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2010和2011两年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见图1、图2所示。

如图中所示,上述五家商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2011年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但整体都在6%以上。尤其在2010年,成都银行达到9.4%,直逼监管红线10%。而2010和2011年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则凸显了五家商业银行的信用集中风险,均接近甚至超过了50%, 其中晋商银行在2010和2011分别达到了87%和78%。然而,深究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时,上述商业银行大都集中于房地产、交通运输业、能源行业或者某些大型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并没有风散,同质化情况严重,风险则应运而生。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显现出的信用集中风险,究其原因可初步归纳为四点:首先,信贷市场需求方融资的选择倾向。信用质量较高且效益好的企业大都直接选择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使得商业银行往往面临的是信用不好的借款者;其次,商业银行信贷部习惯性的客户选择行为。基于经验、熟知程度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信贷部倾向于在特定地区或行业开展业务,以提高其所谓的专业化服务;再者,银行为了维护融洽的客户关系,选择无法盈利的项目,使其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于特定的借款人;最后,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缺乏有序竞争,普遍存在对特定行业及集团客户的“羊群效应,致使信贷监督形同虚设。

近年来,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问题十分严重,其相应的有效管理也愈发重要。但是,多数商业银行的信用集中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提高其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三阶段管理体系的建立

信用集中风险是银行发生巨额信贷损失甚至破产的重要原因,可分为名称集中风险、部门集中风险和传染集中风险。名称集中风险,指大量的信贷敞口集中于单一借款者,比较容易鉴别与测量;部门集中风险,指某一债务群体受到了除系统性风险以外的诸如行业、区域(国家)风险因素的影响;传染集中风险,指一个公司违约会触发其他相关公司违约,容易出现聚集。

目前,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管理,大多数的分析往往缺乏对三者的综合考虑,没有形成识别信用集中风险的有效体系。本文则初步提出要将三类风险综合考虑的积极信贷组合管理思想,为其有效管理提供相应策略。

第一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初步识别————名称集中风险

名称集中风险,其大量的信贷敞口集中于单一的借款者,其风险主要依赖于单个借款者在组合中的比例,为此以上市公司ST与非ST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模型等对贷款者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初步的识别。对于财务质量差的贷款者,银行不予以考虑;对于财务质量适中且所占比例较大的贷款者,银行应进一步考虑该类企业的部门集中风险。

对于初步识别阶段,名称集中风险的分析模型,国际商业银行目前大力推崇

的有经验分析法(5C评价原则)、数学分析法(线性及非线性)、统计方法(Logistic回归及分类数)以及各种定量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进一步识别———部门集中风险

部门集中风险,是由于特殊因素引起的,诸如行业、区域风险,小到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等。在本阶段,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四种评级模型有CreditRisk+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基于宏观因素模拟法的CPV模型以及KMV模型。通过对四种内部评级模型基本特点和适用条件的简单分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KMV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更为广泛。

在此阶段,运用KMV模型的相关理论,得出特定行业的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再与第一阶段中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相结合,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特定行业的违约风险。

第三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深入识别————传染集中风险

传染集中风险的忽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实践中,很难实现对传染集中风险的实证分析。一方面由于数学模型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双边商业关系及依赖性数据的缺乏,因而造成了传染集中风险实证研究的匮乏。然而,对其管理和分散,本研究提倡运用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热点————信用违约互换,以期在分散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同时能够保证其收益。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日益增加的信用集中风险,初步建立了三阶段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识别信用集中风险提供了思路,以期提高其测量水平,构建与新巴塞尔协议相一致的经济资本测度模型,从而增强其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光,刘海龙.商业银行组合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度方法研究[J].金融研究,2009,(4):143——158

篇5

1.信贷风险

与一般消费信贷相比,信用卡比更为简便灵活,更能满足客户经常性的消费需要,为客户以随机性支付提供方便和保障。作为发卡银行,在向持卡人提供这些优惠、便利信贷模式的同时,其背后总是要隐含并承担着相应和必要的信贷风险。

(1)无抵押贷款的风险。不同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是一种无抵押贷款,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无需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持卡人资金出现问题时,发卡银行不可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在进行信贷评估时审批员需小心及留意申请人的综合理财情况。

(2)循环贷款的风险。由于信用卡的还款方式较为弹性化,持卡人可选择部分或全部还款,只要是持卡人按最低还款额按期还款,且消费的额度未超过发卡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持卡人仍然可以继续用该卡消费。

(3)客户资料简单的风险。各发卡银行为提升发卡量,抢占银行卡市场,采取简便的申领手续,令客户提供的财务和其他信贷资料愈趋简单化,导致在审批方面,难以掌握全面、准确、安全的授信额度;在后期催收方面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联系到客户,其后果是失卡案件增多、风险系数增高、追索难度加大。

(4)Mark-up机制(超额使用)的风险。信用卡在发卡银行核批的信用额度之外,有一个Mark-up机制。Mark-up,就是为了给持卡人的消费活动提供更多服务,在授信额度之外给予一定金额、一定范围的用款额度浮动。这样,发卡银行的风险承担就不仅局限于信用额度内的损失。

2.信用卡欺诈风险

发卡银行的大部分风险损失都是由欺诈造成的。信用卡欺诈,是信用卡风险源头之一,信用卡欺诈的形式主要有:

(1)虚假申请。一般是利用他人信息资料申请信用卡,或是填写虚假资料。最常见的是伪造身份证,填写虚假家庭地址或单位。

(2)失卡冒用。失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持卡人自身保管不善丢失;二是未达卡,即发卡银行在向持卡人邮寄卡片时丢失;三是被不法分子窃取。

(3)网上冒用。发卡银行为了提高产品的多元化服务,为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相继增加了网上交易、电话订购等功能,由于这些交易都是非面对面式,其安全性相对较低,信用卡卡号、密码等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冒用。

(4)伪造信用卡。伪造卡诈骗,其特点是团伙性质,从盗取卡资料、制造假卡、贩卖假卡,到用假卡作案是链条式的。他们经常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盗取真实的信用卡资料,当诈骗分子窃取真实的信用卡资料后,便进行批量性的制造假卡-贩卖假卡-大肆作案。

倘若发卡银行能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上所列的信用卡风险种类,并能因类而异,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监控措施,相信可以将信用卡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目前国内的信用卡发展趋势,信用卡市场竞争会愈演愈烈。发卡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采取积极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但是从整体产品发展战略上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1.采取积极、稳妥的市场策略

在信用卡产品推出市场以前,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发卡银行在决定开发某种产品之前,首先应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其次是锁定目标客户;再次,发卡银行在推出信用卡时,要分析现有每个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每个产品的目标客户、信贷政策、推广政策均不同,它们的风险程度也不同,发卡银行可以通过推出不同的产品分散风险,从而降低整体所承受的风险压力。

2. 利润评估做到准确无误

产品的本质就是产生利润。在信用卡品种分类上,信用卡属于明星产品,能积聚起一批高素质的客户,有着较大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当然,有利润空间,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得到利润,具体到某一发卡银行,应该避免进入市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好实际的卡产品利润评估。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先根据市场、客户及产品的特性,预测投入量和将会承担的风险,估算可以带来的利润。这种评估只要是审慎、准确和实际的,只要收益大于风险,产品能带来利润,就值得发卡银行进入这一市场,努力推出能为本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信用卡产品。

篇6

1.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其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才选拔方面,制定的招聘需求计划并未严格依照农村信用社的实际人才需要而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招聘活动。在人才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招聘的人才在自身素质和相应岗位能力要求不匹配。面临“行政化”管理现状,大部分员工都将晋升作为职务发展目标,忽视业绩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无法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农村信用社过分重视业务发展,忽视了员工业务胜任能力。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招聘的人员多为大专本科学历,基本上都采用招考方式进入,整体的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在职的部分老员工经验较为丰富,理论基础缺乏先进性,个别员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待提升。入职的新员工具有先进理论基础,但缺乏丰富工作经验,加上农村信用社缺乏完善的培训制度,导致新入职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升速度较慢。由于整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加上风险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信用社自身不重视员工培训,无法有效提升员工素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操作风险。

3.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操作风险的形成

部分农村信用社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无法详细明确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内部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岗位责任未彻底落实,导致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形成。由于受到产权改革制度的影响,内部控制无法充分发挥有效性,无法实现内部经营风险的防控,导致形成内部操作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内部原因

主要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缺乏、不健全、不完善所导致的风险。在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活动中,法人机构臃肿、经营规模较小时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组织结构上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上部领导班子人数众多,业务人员比例相对较小,加上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导致人浮于事,岗位责任无法明确,出现各类风险。没有引入上岗竞聘机制、缺乏科学培训制度,员工责任感不强,工作效率较为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信用社风险抵御能力。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三大内容:第一是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机构设置未监督管理,部分农村信用社一味扩招人员,未将有效资源合理利用,浪费人力资源。第二是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于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此种状态下,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扩充融资渠道,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减少不必存在的岗位和人员。第三是自身债务风险,一般的企业通常都惯于采用破产和资产重组方式来逃避农村信用社银行债务,导致农村信用社所贷资金无法准时收回,形成资金风险。融入内部活动中,缺乏对放贷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只放贷,不加强资金回笼工作,形成管理隐患。

四、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完善农村信用社自身制度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为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求政府相关单位、银监会等部门,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行业机构和政府单位要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制度,提升行业管理规范性。见此契机,农村信用社要依靠制度来加强内部人员管理,从优化组织结构入手,精减人员,避免人浮于事等浪费资源现象。对各个岗位责任进行明确,权责利相符,提高内部管理科学性、合理性。

2.贯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采用对应的内部管理策略,加强人员能力提升、人员培训,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重视内部员工关系管理,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整合,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要重视人才发展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作用,采用绩效评价体系、人才晋升体系和薪酬责任体制,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杜绝和降低人力资源风险。

3.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完善激励制度

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知识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精神奖励,设置规划科学的、公平的职务晋升或学习提升渠道,扩大个体发展空间,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减少操作风险的同时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农村信用社首先应从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员工认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主动防控风险。

篇7

一、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资金清算业务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于的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来讲,我国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务系统分散,整体风险防控难度大。由于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是以县级法人组织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虽然初步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业务系统,全国仍缺乏一个统一的现代化业务平台,各省农村信用社业务系统都自成体系,资金清算环节较多,数据需要通过多家联社的设备进行传递,如果数据传输失败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容易导致业务清算失败。第二,业务系统的防范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计算机联网技术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带来了便利,但是计算机联网技术自身就存在技术风险,如果没有严密的防范机制或防范措施不到位,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也会带来风险。虽然各省农村信用社在业务系统研发上投入很大,但现在仍然处于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照猫画虎的阶段,资金清算业务风险防控的整体水平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三,服务对象和地区发展欠发达造成的资金清算业务风险。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国家商业银行,它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以及农民,而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流畅、基础设施不健全,资金清算业务很容易受到区域、信息、对象的限制,造成账户的分散和资金支付数据不集中,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清算效率,增加了资金清算业务风险防控难度。

二、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的现状与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之后,接下来对原因进行分析。总体来讲,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的法人结构是造成现阶段资金清算业务系统整体风险防控难度大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办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提高业务经办人员业务素质是防范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操作风险工作的重要内容,毕竟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工作主要是由具体的业务经办人员来完成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在人员招聘以及培训环节存在着漏洞与问题,导致部分业务经办人员业务知识不全面、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第三,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制度仍需不断健全和精细化。资金清算制度是员工做好资金清算的保证,随着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改进,资金清算制度会出现空白点或规定与实际业务不匹配的情况,资金清算制度的健全和精细化必须成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以及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后,进行相应的策制定决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重要工作。首先,加快基础建设,拓宽服务范围。建立健全现代化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信息系统,成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支付体系,满足农村农民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的需求。第二,健全防范机制,降低清算风险。在信用社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防范机制,加强对于资金清算业务风险的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包括备付金风险控制、联行操作风险控制、差错调险控制以及账务处理风险控制在内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第三,提升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经营管理理念是做好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的关键,毕竟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经营管理理念服务,为此加强对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员工服务理念培养,树立顾客至上、诚信为本的服务理念。另外,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联行业务,加大银行卡的使用范围,加大业务系统的研发力度,切实提高资金清算业务操作风险防控水平。

四、总结

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市场。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清算业务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人员应该深入研究资金清算业务现状,创新资金清算业务策略,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业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篇8

中越比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中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中国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各项经济发展成就,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壮大,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信贷资产余额目前已突破60万亿元,同时我国信用债券市场余额也已经超过5万亿元。庞大的信贷资产和信用债产品,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由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一起组成的银行体系。

1.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信用风险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中国国内金融业严格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较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多集中于信用风险方面。

2.普遍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贷款五级分类: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管理信用风险,它比中国过去采用的四级分类法更能反映信贷资产面临的实际风险。贷款五级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

3.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经济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莫过于信用风险,如何尽快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入世”后我国银行界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信用风险可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随着我国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4.实行风险管理专业化。目前,中国很多商业银行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并且分工明确,风险管理逐步实现了专业化。

(二)越南

1.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因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把信贷增长放在第一位,各家银行都在扩大信贷规模,越南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不断增高。同时,贷款违约的情况也不断增加,贷款质量呈下降趋势。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已经在越南商业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增加股本金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安全。近年来,股份制商业股本金增长速度较快,资本金的扩大增强了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能让银行增大信贷规模,相对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使得越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迅速下降。

3.越南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但多数银行仍保持较合理的贷存比。越南国有商业银行贷存比例比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即国有商业银行将更多的存款转化为贷款。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启示

(一)不良贷款率低

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1%的不良贷款率而言,其处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1.35%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0.76%的中间水平,越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6%,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优于越南。

(二)采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风险,应该摒弃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富有进取型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为辅。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如中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评价体系,信用风险度量明显改进。

(三)分散信用风险手段多样

为避免因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中国商业银行一直注意运用风险分散的手段来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集中度。

三、越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

(一)信用风险方面的缺陷

由于越南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时间较短,缺少管理经验的积累,对管理人才的培训也重视不够,严重制约了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在越南商业银行的推广和运用。目前越南商业银行依法、合理经营意识比较淡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越南国内经济影响到越南商业银行的运营

近年来越南将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危害缺乏重视。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利率,导致越南央行一方面通过高利率来收紧银根,另一方面又要增加货币共给以满足市场需求。越南国内居民和企业对越盾失去信心,将越盾尽快换成外币主要为美元或购买黄金。这导致越南国内在短期内越盾和美元的超额需求,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减少。

2.不良贷款比较严重

越南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比较严重的,据越南国家银行数据,2002年,各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7.2%、2004年为4%,2005年增加到5%。从2007年至今越南各家商业银行都努力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2010年11月越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2%,其中50%是损失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占1.19%贷款总额,国有商业银行占60.12%损失贷款类,而他们的主要贷款方是经营亏损的国有企业。

3.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过高

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是一个反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越高,风险就越大。越南商业银行近几年特别注重增加股本金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安全。不良贷款战股本金比率越高越影响银行经营能力,这将是个潜在的风险,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股本金,给银行扩大股本金规模的压力。

四、越南商业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

(一)优化内控环境

1.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为了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每个银行要设立有关客户和市场标记的警报系统。为了识别和度量这些标记的影响,信用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跟踪客户生产经营状况。科学技术将会带来正确、客观结果,为大规模贷款工作减少时间。

2.发展人力资源。人力要素是活动成败的要素。各银行要设立能敏锐评价信用效果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注重市场营销业务、售货艺术、合同协议和经营文化。

(二)外部控制

1.审定客户贷款资格。在这个阶段,各商业银行要从头做好收集信息、审定客户等工作,其中要注重对内部客户评核结果和国家银行信用信息中心评核结果作比较及分析贷款机构以确定贷款机构对客户破产危机的影响。

2.贷款监察和管理。在贷款期间,银行要监察客户如何使用贷款以及时发现警报标记和潜在风险,提出预防、克服方法。银行人员要定期照顾客户,监察客户的财务状况,再评价客户的潜力及其能力,同时要再检查贷款资料,跟踪市场和客户经营行业的变化。

3.催债和贷款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除再检查贷款资料以外,银行人员还要经常跟踪客户还债情况。通过还债进度可以看到客户的潜力、合作态度及将来的违约风险。

4.信用风险再审定工作帮助各银行确定客户破产时的损失程度。若没有抵押贷款,损失程度确定附属于资产负债表净效果和没有担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越南市场营销、操作与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独立模型在各商业银行还不普遍。越南国有商业银行还没运用这种模型,市场营销、操作和风险管理部门仍未完全独立,各部门之间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种模型的作用体现在,部门工作分工和专门化使各银行限制风险,部门专门化让各人员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这也是融入世界经济过程的必要要求以最好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

五、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越南商业银行正不断的完善以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越南商业银行正适当地引进发达国家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效解决越南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评估问题,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南商业银行将会建立起一个有效地管理越南国内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武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篇9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由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一起组成的银行体系。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不良贷款额巨大、资本充足率偏低、信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通过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发行特种国债、实现上市等手段得到了改善,但信用风险的管理仍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批与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判断,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机制。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检查、监督和参与。

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少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1.资本有效配置。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资本能否足够应对风险而不被风险所侵蚀,这同时也是监管当局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避免银行资本不足而设置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对银行自有资本的硬性约束,同时也制约了银行无限扩大杠杆作用的冲动。假设在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从而节约资本,增加收益,就能成为提高薪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风险管理的战略是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无论战略如何表述,都必须清晰地指明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承担的风险水平、预期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险偏好则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表现。在承担风险的水平与收益期望对风险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它体现了银行总体及各个业务部门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而这些战略和偏好的组合能否成为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指南与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和运作是否得当息息相关。管理的架构一定要服从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合理的架构设计和运作必定是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识别、度量、监控在内的风险管理过程要保证所有的信用风险都被有效管理,不留“死角”。

3.风险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如果说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为强大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制度保证,那么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是实现强大管理功能的技术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这就决定了风险管理效率的整体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运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工具综合运用的结果。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零为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风险,应该摒弃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富有进取型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发展到外部交易。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如严格的授信标准、规范的贷款条件、要求提供抵押等内部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如采取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商业银行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暴露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同一体系。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邹新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技术经济,2002(7)

篇10

[4] 新华网.工行创新网络融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EB/OL]..

[5] 人民网. 建行“扶小助农”创新服务实体经济[EB/OL]. .

[6] 搜狐. 农业银行: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12亿元[EB/OL].http:///20140805/n403145570.shtml.

[7] 张兰.“保险+信贷”助广东小微企业摆脱困境[N].金融时报,2014-8-2.

[8] 吴玲玉,夏斌.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创新面临的风险[J].银行家,2013(6).

[9] 中国金融网.潘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应关注的风险[EB/OL].http:///News/20141022/2013cfn/

112040525200.shtml.

篇11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版权所有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篇12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AnthonySaun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JohnWileyandSons,1999.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9―0052―03

一、操作风险的性质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异质性

这是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都很不同的一种特性。后两者尽管在各产品和业务中的表现会各有差异,但同一类风险的影响因素具有共同的规律,如市场风险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各金融产品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其价格波动受许多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信用风险都可以分解为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因素来分析,而且也大都受到企业、行业和经济周期等大致相同的主要风险因素的影响。但是,操作风险由于覆盖范围广泛,诱发因素多种多样,不同操作风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性质差异。外部欺诈、计算机病毒引发的系统崩溃、地震以及恐怖袭击等尽管都同属于操作风险,但显然其诱发因素和性质的差异是很大的。这种性质差异导致了操作风险的管理从量化到管理控制、监测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操作风险的普遍性

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前台、和后台,总行、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交易业务、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等等。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业务流程之中,也存在于风险管理本身的实施过程之中。操作风险的普遍性是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操作风险的不对称性

这是指反映操作风险的操作损失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与信用风险相似,而与市场风险相异。这主要反映在操作风险从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二是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损失相对大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使得操作风险在分布上呈现出肥尾的非对称特征。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操作风险的非盈利性

这是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后两者由于存在盈利的可能,商业银行承担它们的一个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盈利,而操作风险却并不能直接带来盈利,商业银行之所以承担它是因为在业务开展和机构管理中它不可避免。因此,在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时,商业银行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并将这种管理风险和收益平衡能力视为其核心的竞争能力。而对于操作风险而言,由于不具备盈利性,商业银行的基本策略就是尽可能降低,然而这必须受到成本支出的约束,因而需要追求的是降低操作风险和增加管理成本之间的平衡。

(五)操作风险的可转化性

在实践中,操作风险通常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交易员里森的欺诈最终转化为该银行在日本金融市场上的巨大风险;一系列银行信贷流程中的问题最终也会转化为大量的信用风险。由于操作风险的这种可转化性,人们往往难以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区别开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银行体系大量的不良贷款,不少人由此认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缺陷,而实际上,大量不良贷款中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水平欠缺。因为严格地讲,只有由于借款人信用水平变化(而并非信用水平低)所导致的可能损失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信用风险。即便是借款给欺诈者,银行首先面临的也并非信用风险,而是操作风险,因为借款者的信用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导致银行可能损失的是银行内部识别和管理信用水平的能力和流程出现的问题。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操作风险难以进行量化管理

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市场风险因交易数据丰富而最容易计量,信用风险的计量就困难得多,但近些年随着贷款销售和资产证券化导致信贷产品流动性加强,同时信用计量模型也不断被开发出来,其计量的难度相对降低。而操作风险则成为当前最难计量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构成复杂,性质各异,各风险因子之间的可比性差;损失数据,尤其是大额损失数据稀少且缺乏积累;大多数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与人的作用有关,难以客观量化;风险量化模型的开发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等。操作风险的量化困难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操作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操作风险不易通过市场转嫁

转嫁风险是现代风险管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策略和技术之一,也是金融体系实现风险配置(即将风险由没有承担能力或意愿的参与者转移到有承担能力和意愿的参与者)的重要途径。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中,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在内的各种市场转嫁产品构成了被称之为金融工程和信用工程的现代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然而,市场转嫁策略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相对而言就困难得多,传统上商业银行可转嫁的操作风险主要局限在保险公司愿意承保的火灾、盗窃等风险范围,其主要原因在于上述操作风险难以计量的管理特征。不能计量的风险,就不能定价,不能定价自然就不能交易转让。

(三)与业务线路的管理过程相融合

由于操作风险源自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人员、系统和流程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管理显然与业务线路本身的管理是相互融合的。即便是审计、公司治理和独立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其最终发挥作用仍然必须通过对业务线路的管理产生影响而实现。因此,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具体的业务部门应该首先对自身的操作风险负首要责任,董事会则应承担最终的责任。

(四)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所决定的环境和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公司治理是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基本制衡结构,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从事业务和管理各项活动的人的相应激励机制,内部控制是覆盖商业银行所有人员在内为达到预定业绩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管理的基本环境和文化。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下,才能确保商业银行整体上将其操作风险有效地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五)事前合规管理和事后稽核审查是主要管理手段

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各项外部法规和内部制

度是管理的主要依据,而对这些法规和制度的违反正是导致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保持对相关内外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是成功的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传统上,审计活动(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是确保各项法规和制度得到遵循的主要手段。近些年金融界出现了强调合规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审计相比,合规管理偏于事前,更加符合风险管理事前性的要求。

(六)人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尽管操作风险被定义为来自于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多方面因素,但在操作风险管理中,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而且职位越高,风险越大,因为一旦位高权重的人犯下错误,其所导致的损失也相应大很多;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也是操作风险管理动力的主要来源,人的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其对风险管理的责任和作用也越大。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风险规避

商业银行在面临某一项业务所带来的操作风险暴露时,其应对的策略可以分为基本的两类:规避或者承担。选择规避策略,意味着商业银行将拒绝开展该项业务,或者关闭已开展的该项业务。规避策略使得商业银行彻底地消除了对该项业务操作风险的暴露,而且并不支付任何管理成本。很显然,该策略的代价是在消除风险暴露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失去了开展该业务可能带来的盈利。规避策略适用于操作风险很大和风险难以衡量、缺乏管理手段的新业务,也适用于操作风险水平和业务的盈利水平不匹配、不相称的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策略尽管简单,但其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规避的风险对象,即什么样的业务因操作风险过大应该规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主观经验判断来确定风险规避的对象。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资本配置技术和操作风险量化方法的发展,主要用于市场和信用风险的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风险和业务限额管理技术也逐渐开始用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规避策略应用的技术基础得以加强。

(二)内部控制降低风险

内部控制降低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一是通过实施IT技术或项目管理方案等来改善业务部门本身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审计稽核、合规检查和操作风险管理等业务部门以外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来降低业务的操作风险;三是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作用,在商业银行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良好环境和文化,制定合适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这一类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改进对所承担的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降低。

(三)风险转嫁

商业银行并不能对所有承担下来的操作风险都可以采取策略降低风险的,有些应该采取风险转嫁的策略。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操作风险性质过于复杂或者操作风险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并不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领域,商业银行并不擅长管理和控制这一类操作风险,自己采取控制措施降低操作风险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而经济体系中又存在着管理这类操作风险的专业机构,合理的方法显然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代价将这一类操作风险转嫁给擅长管理这类风险的机构。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将商业银行并不擅长或在战略上不愿意重点拓展的业务或管理环节委托给相应的外部专业机构。另一方面,转嫁风险是因为业务中的某些操作风险具有发生概率很小、但后果很严重的性质,商业银行本身缺乏管理的手段和承担的能力,于是通过购买保险将该操作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通过在全社会中集合类似的操作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摊这种风险。保险不仅是商业银行转嫁操作风险,如自然灾害、员工安全等的传统手段,而且,随着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保险在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