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经营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日益表现出竞争形态、方式、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要在这样竞争环境中取得胜利,必须拥有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和优势实力,获取竞争优势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就是使企业经营活动具有战略适应性。
西南航空公司主营民航运输,其顾客是商务旅行者、举家外出者以及学生。该公司只提供中等规模城市间的短途、低价位的区间服务,以及大城市的转机服务。其每一航班的班机都是一架“波音737”;旅客不通过旅行社而是电话订票;机上无头等舱,从而可增加较多的座位;取消餐饮服务,从而减少服务人员,增加座位,着陆后可节省15分钟的清洁时间;不提供行李转机服务,使之避免从事延缓其它航班航线内部的行李运输;力求避免从事大型机场业务,并且不飞远距离的航线等等。因此,西南航空公司每日发出的众多航班以其低廉的费用,吸引了那些比较在意航班价位、原本将乘公共汽车或自己驾车外出的旅行者,以及那些力求方便、原准备乘其它航线提供的全程服务航班的旅行者。西南航空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其答案是:该公司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使自己赢得了一个独特的和有价值的竞争优势,为公司创造出真实的经济价值。
2 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的涵义及其类型
2.1 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的涵义
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是通过业务流程整合或再造使企业经营活动体系内各项活动内在一致、互为补充、互为加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它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1)它涉及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即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而不是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并且强调每项活动是很重要的。企业的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能够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缺少其中任一项经营活动将削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优势。
(2)它要求企业经营活动内在一致。即互为补充和加强,不是简单的加总,是“1+1>2”的放大效应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各项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产生远远大于单项活动的简单加总的效益。这是由于单项活动无法产生效益,更谈不上其效益大于融各项活动为一体的效益。
(3)它更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内在联系以及业务流程整合或再造。其结果是增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的价值链可知,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每项业务活动进行整合或再造除掉不必要的活动,增加必要的活动,并对各项活动进行必要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2 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的类型
(1)经营活动与总体战略的简单一致性。这是最低层次的战略适应性,它要求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与成本领先战略、歧异化战略等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员工的利益与成本降低挂钩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成本领先战略相一致,诸如此类的简单一致性确保了经营活动的优势的积累,确保了优势不会受损或自行取消,使战略更易于向顾客、员工及股东传播。
(2)经营活动的互为补充和加强。这是较高层次的战略适应性,企业经营活动并非是独立的活动,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加强的活动。它要求企业任何一项活动的实施都要朝有利的方向影响成本或其它活动,例如,购置质量好、预先剪切好的钢板可使生产简化并减少废料;改进时间安排,可以减少销售人员出差时间或交货车辆运输时间;更优的维护保养可改善机器制造的公差等等。
(3)经营活动的整合优化。这是最高层次的战略适应性,企业经营活动的整合优化就是让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相互影响和加强达到最佳境界。同一经营活动可能有多种完成方式,其中有的完成方式阻碍其它经营活动的完成,有的促进其它经营活动的实施。企业经营活动的整合优化要求以经营活动最佳实施方式来完成各项活动,以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另外,某一经营活动的变化可消除从事其它活动的需要,亦即消除多余活动,减少成本费用,如改变产品设计,可减少或消除对售后服务的需要或使顾客自己从事服务活动成为可能。
3 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是企业无形战略资源,能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
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产业的竞争力量模型“供应商、竞争者、购买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Strate?鄄gy)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歧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无论采用哪一基本战略,企业均需拥有属于自己的战略资源。而战略适应性可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歧异化或降低成本,或者兼而有之,它具有战略资源的四大特征:①价值性。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前述西南航空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战略适应性,从而为顾客带来高便利、低成本的溢价。与此同时,亦能为公司本身创造了价值;②优越性。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内在一致及互为补充和加强,是各项活动的整合和优化,是“1+1>2”放大效应的体现,因此,较竞争对手而言具有优越性;③不可模仿性。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通过创造强有力的连锁性把模仿者排除在外,是企业本身内在的,内化于企业组织之中,很难转移,更难以复制,竞争对手能模仿经营活动体系中一两项活动,但是很难模仿连锁性较强的经营活动体系。这是因为,模仿单项活动即使有较大的可能性,但模仿经营性活动体系的综合概率却很低(当a<1,n越大时,an就越小于a﹚;④独占性。战略适应性内化于企业组织之中,被企业完全占有,很难被竞争对手剽窃。因此,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是一战略资源,又由于它表现在为非物质形态,是无形的,因此,它是企业的无形战略资源。一切构成企业真正竞争优势,特别是长期优势的战略资源均是无形的。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各种有形资源的规模及以其为依据的生产规模将不再是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那些看不见的资源如经营活动较强的战略适应性、企业组织及员工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机制、顾客忠诚度等等,才是形成竞争优势的真正资源,这些资源的性质复杂,富有战略意义,是企业及其员工长期学习过程的结晶,具有价值性、优越性、不可模仿性和独占性。任何企业以追求有形资源扩张的方式来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努力,将是徒劳的,只有通过组织与员工的学习、创新以培养诸如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等无形战略资源才是企业制胜之本。
4 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的实现和增强
业务流程整合或再造是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的必由之路,它包括流程本身的调整、流程的延伸、流程的信息化等。
4.1 流程本身的调整
流程本身的调整包括经营活动的整合、分散、废除以及活动间关系的突破。活动的整合是将分工所形成的复杂流程进行归并,使复杂流程简单化;活动的分散,与活动的合并相反,是将某一专业职能分散到相关专业中去,取消原有的专业活动;活动的废除,是指对于不创造价值,或投入产出比偏小的活动尽可能精简;活动间关系的调整,是利用并行工程将串行的活动变为并行的活动。通过上述四种办法,可以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增强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
流程本身的和调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仅是增强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的起点,同时亦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工作。联想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总共清理、规范和优化了77个业务流程,依此改变了某些原有的经营活动方式或者不规范的习惯,增强了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不过,总体上我国企业进行流程整合或再造的实践还不够。
4.2 流程的延伸
业务流程的整合或再造要注重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它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整合和优化,而且要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延伸至供货商、经销商和顾客那里。这样,企业才能从利益相关群体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市场的要求、偏好和材料供给等等,从而形成利益统一体。特别强调的是,业务流程再造要以顾客为导向,某种意义上说,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为顾客的利益重新建造公司。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将直接取决于它为顾客创造的价值的多少,能否最终让顾客满意。同样,业务流程再造要想达到经营绩效的改进,就必须使改造后的流程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不断变化且日趋个性化的需求。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增强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例如,沃尔玛在实施流程整合或再造之后将供应商、商家和顾客均纳入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中。
4.3 流程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为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与流程再造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正如哈默所说:“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要谈再造,无异于痴人说梦话。”流程的信息化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加快流程速度,提高工作、活动的准确及效率,从而增强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
总之,企业的流程再造是以顾客利益为出发点,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以使流程本身能够在成本、时间、质量、增值能力或创新能力上获得积极的改进。通过流程再造,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组织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为企业创造出能够更有效地生产出组织能力的某些重要流程。因此,业务流程再造能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战略适应性,是企业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根本途径。
1 [美]丁·佩帕德,P·罗兰.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篇2
一、公证对企业订立、履行合同的法律作用
合同对企业经营非常重要,为了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企业或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或重金聘请法律顾问开展合同管理工作。这样做固然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由其“代言人”开展工作,在订立合同时往往会使双方产生防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公证机构是国家专门设立的法律证明机构,其中正而立,不偏不倚,以法律赋予的职权办理公证,对合同进行全面审查,深得当事人信赖,有利于企业订立合同(尤其是重要合同),促进合同的履行。据统计,通过合同公证,每年全国的合同履约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为当事人减少经济损失一百亿元以上。
1.合同公证可防止无效合同产生,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有效合同是企业与社会主体进行合作,实现经营目的的前提,而企业在经营中常会订立一些无效合同。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表现在: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予以返还;不能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折价补偿;过错方赔偿对方的损失;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因合同无效对支付违约金的请求法律不予支持。无效合同产生的法律后果使企业无法实现经营目的。无效合同的出现主要在于在于企业法律知识的欠缺。
公证机构的公证员是独立行使公证职能的法律执业人员,公证员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公证员办理合同公证,按照我国《公证法》的要求,“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公证员应当审查“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以及相应权利”,审查公证事项是否真实、合法。通过公证审查,可确认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合同形式是否合法。通过公证把关,使合同符合法律要求的有效条件,防止订立无效合同,给企业经营造成损失。
2.合同公证可防止合同漏洞及欺诈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企业经营订立合同时,因法律知识的缺乏或其他原因,往往会出现或合同的主要条款不完备,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或合同文字表达不清,出现歧义,或合同的签字、盖章不符合法律规定等,合同存在着漏洞在履行时就极易发生纠纷,使企业在争执中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及财力。另外,订立合同陷入合同陷阱,遭受欺诈的现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亦常会出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公证机构办理合同公证,按《公证法》规定,必须审查“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文书内容是否完备,含义是否清晰,签名、印鉴是否齐全”,“申请公证的事项是否真实、合法”。按《公证法》的规定办理合同公证,公证员发现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内容不完备的,要求当事人予以补充;文字表达不准确易发生歧义的,要求当事人予以更正;签名、印鉴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当事人予以完善;发现欺诈行为的拒绝公证。通过公证把关,有效地防止合同漏洞及欺诈行为发生,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3.提存公证有利于合同之债的清偿,担保合同履行
合同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合同之债得到了履行,依据合同享有的权利才能实现,合同之债得到了消灭,社会经济流转关系就此可得到有效的调整。企业在经营中因合同之债常会出现问题,其主要表现在要么债得不到履行,要么当事人存有戒备心理使合同无法订立。债得不到履行,有时是因债权人的原因,造成债务人无法履行,使债务人无法从债权债务关系中解脱出来,背负经济压力。另外,企业经营中不讲信用,不按合同办事的现象,造成了当事人在建立经济关系时,互不信任,为保全各自的利益都主张让对方先履行义务,当该主张不能实现时,宁可不订合同,放弃交易。这些现象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障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交往。
提存公证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当合同之债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法履行时,债务人可将债之标的(交付的物品、货币)提交公证机构办理提存公证。提存公证具有消灭债的法律效力,其表现在提存公证使债之标的物的风险责任予以转移,不履行债的经济责任得到解除,债权人日后不得再向债务人主张债权。另外,当事人订立合同因互不信任使合同无法订立时,可通过提存公证予以解决,提存公证具有担保作用。如订立买卖合同,买方主张先供货,后付款,卖方主张先付款后供货,为此双方协商不成时,可办理提存公证。方法是买方将要支付的货款进行提存,将货款打入公证机构专门帐户,当卖方按合同约定交付了货物,货款可经公证机构付给卖方,这样防止了卖方交了货收不到货款的现象发生;同样,卖方若不按合同约定交付货物,货物交付存在瑕疵,货款就无法从公证机构取走,亦防止了买方“付了款”,收不到货物或收到的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的情况发生。
二、公证的效力对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企业经营涉及的有关事项办理公证,公证的法律作用通过公证的效力可得到体现,对公证效力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经营与公证活动的关系。
1.公证的证据效力对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企业经营行为会涉及大量的法律行为,如订立合同、招标投标、联营、企业分立、兼并、股权转让、拍卖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事实有许多属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如商标权、专利权、法人资格、不可抗力事件引起合同的变更、解除、民事责任的免除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制作、使用的文书有许多是属于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如营业执照、公司章程、公司股东大会记录、授权委托书、声明书等。这些行为、事实和文书是否真实、合法,对企业经营十分重要。企业经营中涉及的有关行为、事实和文书当受到他人的质疑,当由此与他人发生了争执,当争执无法协商解决引讼或仲裁,这时证据的作用尤为重要。公证具有证据效力,其效力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独特的效用。
我国《公证法》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企业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办理了公证,当事人手中持有公证书,面对公证书,人们对企业是否享有有关权利的质疑就会得到消除,经营活动从而得到可顺利开展。当企业经营活动发生了争执,公证的事项在法律上得到了证实,争议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当纠纷无法解决诉至人民法院,公证的事项具有证据效力,公证可得到人民法院的认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经公证的行为、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经公证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因此,公证证据被人民法院所采信,纠纷可得到公正、顺利的解决。
2.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对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难免有纠纷发生,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司法救济,即经人民法院诉讼解决。诉讼解决纠纷往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经营中发生的简单、明了、单务性质的债权债务关系,当债的履行发生纠纷,可通过公证予以解决,无需经过诉讼。
企业经营涉及到单务性质的债(债权人只享有权利,不负有义务,债务人只负有义务,不享有权利),订立此种合同,可约定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可经公证强制执行。有了这一承诺,当发生违约,债务人对应当交付的物品,支付的款项逾期不予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债权人可对债权文书办理强制执行的公证,经公证债权人持公证机构出具的执行证书不经过诉讼,可直接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得到了法律的确认,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证的债权文书人民法院应当执行。公证文书的这种效力与人民法院签发的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保全证据公证的效力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其合法权利的确认,当与他人发生争议,对争议的解决无论在诉讼或非诉讼时,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下,都需要相关证据予以证明。证据有时会处在将要消失或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如证人将要死亡,物证因其物质特性会予以灭失,有关现场情况会不复存在等。当证据无法出示,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会受到影响。公证机构对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意外事件现场情况、行为过程和事实等证据进行提取、固定予以保全,当公证保全的证据在日后不能直接提取、出示时,当事人只要出示事前办理的保全证据公证书,有关事实既可得到法律的认可。
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遭受侵害,需有侵权产品的制作、销售等证据加以证明,当侵权产品将被侵权者销毁、转移日后难以取得时,可由公证机构及时采取措施对相关证据予以保全,待日后有关事实无法“重现”,公证保全的证据可起到证明作用,企业的维权请求会得到法律的支持。企业经营中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且给企业造成了损害,据此申请保险赔偿或请求免除不能履行合同的法律责任,需要证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及证明该事件造成的损害事实,有时因时过境迁,有关现场情况会不复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及时办理保全证据公证,公证保全的证据可对当时的情况予以“复原”,有关事实即可得到法律的确认,当事人的主张可得到法律的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计算机的有关信息易被篡改、删除,当此种风险存在时,为取得证据可由公证机构对有关电子证据予以保全,以便日后能够使有关证据予以“再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对涉及到保护自身利益所从事的相关行为也可以申请公证机构保全证据,即由公证机构对有关行为过程和事实进行录音录像、拍照等,对有关情况做真实记录,待日后需要出示证据,证明有关事实时,公证保全的证据可对当时的真实情况予以“重现”,起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三、公证对企业涉外经营的法律作用
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企业与域外的经济合作愈来愈频繁,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开展经济活动呈上升趋势。企业涉外经营活动会涉及到国际法规、域外法律的许多问题,企业必须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证对企业涉外经营合法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公证是国际社会通行的法律证明,其效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1.公证是企业涉外经营走出国门的通行证
国内企业到域外开展经营活动,企业派出的出国人员要办理护照及护照签证,签证的办理在一定情况下必须要有公证机构的公证证明,如办理结婚公证书、无违法犯罪纪录公证书、学历公证书、经历公证书、职称公证书等,凭有关公证书签证部门才给予办理出国签证手续,否则,企业涉外经营派出的人员无法出境、入境开展经营活动。有了公证机构的有关证明,企业派出的在国外人员人身、财产方面的合法权益才可受到法律保护。
2.公证书是涉外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法律文书
我国企业到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开展经营活动,应向驻在国提供公证机构公证的法人资格、公司章程、董事会名单、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等公证书,经驻在国核准,才能对我设立机构予以注册登记,批准营业。我国企业到国外从事进出口业务,需公证机构证明企业与外商签订的投资、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协议、合同以及签订协议、合同所需的委托书、授权书、法人代表资格等公证书,需公证机构对进出口产品出具产品、产地证明公证书,商品检验证书公证书等。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招标投标活动到国外投标,到国外承包工程、提供劳务和技术合作,域外有关国家需要我方提供经公证的营业证书,参加投标、签订承包发包工程合同的授权书,以及有关人员的专业职称、学历、经历、劳动保险、健康状况、无违法犯罪纪录等公证书。另外,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与外方交往的往来函件,还需公证机构证明中、外文来函件的副本、节本、译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以及证明文件的签名、印鉴属实。
3.公证是涉外经济诉讼、索赔、免责进行维权的法律保证
我国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会遇到诉讼、仲裁、索赔、免责等问题,处理此类问题,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而维权离不开公证。我国企业在域外参加诉讼、仲裁活动需对其合法主体资格进行确认,确认主体资格,可办理法人资格、法定代表人身份、授权委托书等公证。涉外诉讼、仲裁会涉及到适用域外法律的问题,为运用好域外法律更好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往往需要委托外国律师进行,这种需办理委托书公证才得以进行。涉外诉讼、仲裁向域外法院、仲裁机构提供的相应证据,如证词、书证等经公证其效力可得到确认。我国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遇到向域外保险机构的索赔,需提供索赔证据,如事实材料、事实记载、受损证明、质量检验证明等公证书。我国企业与外商的经济合作,当出现向外方当事人追索价款、赔偿金或免除我方责任等问题,需提供有关合同、验货证明、赔偿协议、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公证书。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有关证据有时会处在可能灭失、失真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为确保日后进行诉讼、索赔等活动有可靠的证据提供,应及时办理保全证据公证,否则,企业在域外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地维护。
参考文献:
[1]何静:合同公证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篇3
一、企业经营活动分析
(一)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还能够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电网发展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供电服务指标、经营业绩指标等在内的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来发现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对经营活动过程及内容的分析,来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以此来保障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此外,通过经营活动分析,也能够及时了解电力企业的市场发展动向以及对全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评估,并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二)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途径
加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具体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以企业最终的经济获得效益的提升为宗旨,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进行按阶段划分。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既把握整体,又注重细节,要对电力企业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进行点到点的全面而仔细的分析,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掌握。此外,对于企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三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各个经营环节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尤其是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经营指标多且杂,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资料收集管理,尤其是对于数据资料更好保证好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客观真实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行业发展信息内容的收集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一)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及工作原则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综合计划管理是针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备管理等内容的。所谓综合计划就是针对电力企业年度目标发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内容来进行的具有全局性和覆盖性的企业投资、建设等的综合管理。具体来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对电力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内容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覆盖,包括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经营规划及实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活动投资管理等等。通过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来全面地把控企业的整体经济运营状况,对于电力企业的长效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加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必须以“十二五规划”关于电力行业发展的综合目标为战略指导,并结合市场的经营环境等内容,充分结合电力企业专业的经营生产指标内容来进行综合平衡化的计划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计划指标体系的建立。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严密性和计划性。对于涉及到电力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经营指标要必须完全地涵盖在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范围之内。积极加强电力企业包括的工程建设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城乡供电服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利润指标等经营业绩指标等经营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各项计划指标内容要以量化标准来进行明确。尤其是对电力企业各个具体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发展,要严格把关各个节点指标内容。
二是要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专业分工。通过严谨、专业的归口管理部门的建设,来对电力企业下属各个分支企业以及生产经营部门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所涉及的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的具体落实,应该根据各部门、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内容来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专业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专业分工与具体到人的工作责任相挂钩。
总之,加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应该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与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内容结合起来,以精准的市场分析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来对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进行实时的把控。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式检查,以此来把握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4
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而采用内控管理能够有效实现上述目标,由此可见,采用内控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领导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方针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保障;熟悉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动向以及熟悉掌握企业经济实力,能够为企业的正确决策和判断提供依据。
2、防范企业风险,确保实现目标
及时地预防和控制企业风险,作为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目标的一种根本措施,而采取科学的内控管理能够强有力实现预防风险目的,由此可见,内控管理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内控管理首先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调整,将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予以消除,因此,可以实现有效防范企业风险,确保企业目标实现。
3、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企业资产的安全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并以内部控制结构作为企业控制制度的重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健全且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不仅能够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能够有效控制物资财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如计量、采购和验收等,可为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企业内部制衡的核心机制是会计控制,其以《会计法》相应要求监督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体现在几点。(1)企业内部员工、部门以及岗位之间相互验证仪保证各个机构间的相互制约,而内部结构之间相互牵制并形成相互影响的效果。(2)企业内部员工个人或者单独部门无权处理经济商业业务活动,且与本商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部门或者个人的许可证需要经负责人员核对后方可发挥效用,适当更换重要岗位工作人员,防止出现固定个人担任控制关键要害结构。(3)财务监控权由熟悉和了解企业经营环节的人员掌控,其主要是通过有效实现分权制度的方式,防止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和亏损,进而避免企业的各项利益受到损伤。
4、保障经营企业的有效运行
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依靠统计、会计以及业务等部门的相关制度与规划,整合经营、财务以及生产等部门,协调各部门间的联系,以实现企业内部整体协同的效果。采取较为严格的绩效考核以及监督制度,真实反映企业员工工作情况,采取奖罚制度激励员工工作潜能以及工作积极性,以实现整体提供经营效率的目的。综合考虑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企业发展至特定时期可能出现多种不协调因素,如资源设备、机构设置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等与企业发展形势不适应,资金、人员失控等现象逐渐凸显,因此企业经营管理失控风险得到彰显。严格且富有创新性的内控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其重视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建设,目的在于塑造具有企业个性和特色且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新型化企业管理模式。
二、内控管理体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运用
1、和谐管理环境的开创
企业员工自身行为受到企业管理环境的影响,即良好且和谐的企业管理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自觉性;此外,企业和谐管理环境能够为企业内控管理措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企业部门设置、企业监督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均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影响因素,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指出,企业部门应该构建合理的公司的运行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的合理构建,能够为企业责任归属、科学分工以及管理经验模式的构建提供保障。企业的经营致力于企业长远持久发展和扩大,而制定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额人力资源政策是前提,实施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是保障。
因此,企业招聘员工首先需要考虑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员工被聘请后,可采取继续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员工的自身专业素质。针对企业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行培养,以积极乐观、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员工作为员工培养主要方向,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增强企业管理层面的风险意识,为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持久进行创造持续条件。
2、企业经营风险的全方位评估
企业的良好运行同正确的风险评估之间的联系紧密,即企业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离不开风险评估,主要表现在,现代企业对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地进行辨别和分析,依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对应的弥补措施,进而实现企业安全顺利运行和操作。企业结合市场形势设立合理可实现的控制目标,针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可靠信息系统予以跟踪和全面调查,联系当前市场发展形势和企业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做出合理的风险预测分析和评估。
正确预测企业运营活动中的风险并予以良好的内部风险控制,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其一,针对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各个风险控制点进行管理,树立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设立有效风险管理系统;其二,统筹使用各类针对如何降低、避免、分担以及处理风险的应对策略,及时有效对风险进行控制;其三,以现代企业业务拓展情况收集以及风险变化等相关信息为依据,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凭借风险评估手段及时地调整企业内部措施,并落实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风险应对措施。
3、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增强
(1)审批制度符合企业现状
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面充分利用自身职权并积极承担与自身相关的责任,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予以规范性的操作,进而构建一个同现代企业内部员工素质、机构性质相一致的审批制度,包括企业领导层需要承担的责任、工作流程以及相关权限等。
(2)财政收支审批制度的完善
企业财政需要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进出债务需要依靠严格的规范制度,进而减少企业物资浪费现象;其次,依照严格的管理制度办理企业财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物资浪费现象的发生率。
(3)内部制度与企业需求具有一致性
以《会计法》以及国家会计管理相关制度为依据,构建能满足企业账务处理系统要求的系统。此外,现代企业还需要以自身经济业务流程为依据,不断探寻内控管理的控制点,并充分利用审核、审批制度等原始凭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会计业务章程。
(4)设立财政预算控制制度
严格把控企业未做预算的财政支出,即在企业财政预算范围内,采用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的方式对集体审批制度以及预算资金进行把控。此外,企业的评审监督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改正,这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由于企业经营活动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故内部控制需要得到严格的监控。
(5)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篇5
一、营改增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营业税属于价内税,企业在销售服务或提供劳务而获得的收入中虽然包含营业税,但仍然以实际收到的全部价款作为营业收入。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企业要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扣除销项税额后的不含税收入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于是,在营改增税制改革前后,如果同一服务或劳务在销售或提供过程中所获取的总价款一致,营改增前确认的收入金额比改制后确认的收入金额要大,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营改增后营业总收入与改制前相比是减少的。
2.对经营成本和费用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企业购进支出中包含不能抵扣的营业税,因此购进资产或接受劳务的价值较大,摊销的成本费用较高;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企业的采购业务可以按照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部分的不含税金额作为成本费用入账。这样,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营改增之后企业的营业成本和费用相应降低。
3.对税金及附加的影响
全面试行营改增之后,税金及附加组成内容增加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相关税费,同时取消了营业税。而增值税作为计算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等税种的计税依据之一,其实现又取决于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的余额,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税金及附加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营改增对企业资产及负债结构的影响
在企业总资产的组成中,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都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营改增之后,由于购进支出中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样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会明显变小。同时,由于营业税被取消,而增值税受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共同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应交税费会相应变化,负债类的期末余额也会随之变小。因此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导致企业资产及负债金额都有所降低。
(三)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如前所述,营改增之前,企业确认的营I收入金额较大,摊销的成本费用较高,计算并缴纳的营业税能够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营改增之后,企业确认的营业收入金额减少,购进支出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够抵扣,成本费用随之降低。同时,由于营业税的取消,企业可扣除的流转税也相应减少。可见,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对企业所得税的增量和减量因素都有影响。
二、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企业核算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列示
全面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会计处理也进一步得以规范,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预交增值税”等明细科目以及相应专栏,针对不同业务明确相应核算科目和会计处理。同时,将原“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名称调整为“税金及附加”科目,并对该科目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
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变化,随之影响财务报表的列示: “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待认证进项税额”、“增值税留抵税额”等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要分析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待转销项税额”等科目期末贷方余额要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负债”或“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列示;“未交增值税”、“简易计税”、“转让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代扣代交增值税”等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费”项目列示。这些对企业总资产与总负债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企业纳税申报工作
营业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是地方税务局,增值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是国家税务局。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企业需要向地方税务机关缴纳营业税;税制改革之后,企业不再向地税部门申报营业税,而是转到国税部门申报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申报方式和申报要求不尽相同,营业税的申报比较简单,申报表涵盖的内容比较少。但是增值税额的计算方式比较复杂,纳税申报需要填制的报表内容繁多,表体复杂,填制工作比较严格,因此企业的纳税时间成本耗费较多。但是这对规范企业合理合法纳税行为有着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方式。为此企业要利用政策内容,合理安排投资经营计划,不断完善自身会计核算和税收筹划工作,以消除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充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 “营改增” 试点改革对企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篇6
内控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内控管理与企业经营活动密不可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有着决定性作用,是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加强内控管理,强化控制力度,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总体来讲,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一)内控管理是确保企业管理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
要想实现经营成本的合理降低,就必须加强对于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重视完善相关内控管理机制,确保管理设计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指导和参照。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保障管理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对于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重视管理决策和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确保管理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但是,信息的获取来源是非常广泛的,要想保障其真实有效,就必须重视健全内控制度。大量实际案例证明,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意义,而且我国法律对于会计信息也做出了明文规定,指出必须重视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显而易见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大重视力度。
(二)内控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同时,由于企业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要想实现经营目标,首先必须重视加强风险预防,降低风险危害。内控管理是企业实现风险预防和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科学的内控管理,可以全面掌握风险状况,及时的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调整,尽量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和破坏力,实现科学的风险预防。完善内控机制,应从加强环节控制和采购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对于企业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内部员工,应重视权责明确,同时完善信息系统;提高内控管理措施的可行性;重视员工信息反馈。另外,内控管理应遵循科学的规范原则进行,不断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政策落到实处。内控管理不能忽视企业经营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因此,管理任务重、范围广,必须尽可能的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实现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面管理,确保员工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内控管理是确保企业资产完整的必然要求
内控机制的关键是会计控制,我国的相关法律明确指出,必须对于内部会计进行严格监督,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应形成互相制约和牵制的关系;商业活动的处理必须具有相关的许可证,禁止个人和某个部门单独进行业务处理,以便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对于重要岗位应实行调任制度,应尽量避免固定人员长期担任重要职务,对于关键岗位必须进行严格控制,使内部结构形成互相制约模式。内控制度的完善,对于确保企业的资产完整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对于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能够对企业物资进行合理调控,实现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和流程的有效管理,减少其中的资源浪费,维护企业财产的完整性。
(四)内控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篇7
一、物流业务外包的必然性
物流业务外包,简称物流外包,是指企业为了突出发展其核心业务、集中资源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这种业务委托和业务运作方式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相互渗透性和互利互惠性,与商贸企业自营物流业务相比拥有显著的优势,这主要表现为:
1.可降低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
因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具有丰富的物流业务运作经验、拥有专业化的物流策划与操作队伍、以及较健全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和丰富而广泛的客户群体,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根据各商贸企业物流业务的不同需求特点制定最适合的物流服务方案,并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的优势,以保证最高效最经济合理地完成各商贸企业的物流业务需求。
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合作,商贸企业可以充分享受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在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使商贸企业总的运营成本也随之降低。
2.可突出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
对于商贸企业来说,沟通产需、促进商品交换的完成是其核心业务,而物流业务是其非核心业务。如果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将使商贸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保证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来说,提供物流服务是其核心业务,在完成物流业务方面,其具有商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商贸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助于商贸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发展其核心业务,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商贸企业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将其促进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部分业务流程转移到本企业外部进行操作,从而转移、分散了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可以使商贸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的物流环节与其它环节之间建立起一种较连续的平衡关系,从而增加了商贸企业的柔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当前商贸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价格、服务质量和交货时间等方面,这其中尤其是在交货时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商贸企业往往做得不够理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贸企业的市场形象和顾客满意度。因此,商贸企业若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就可以使其客户得到优质的物流服务,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商贸企业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了商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5.有利于企业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商贸企业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起优良而稳固的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使商贸企业能够将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商贸企业在不断巩固和提高现有业务市场地位的同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项目的开发与运作方面,从而大大地缩短了新项目的开发周期,提高了新项目开发的成功率,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正是由于物流业务外包具有这些明显的优势,所以它已逐渐成为商贸企业运作物流业务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物流业务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虽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给商贸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诸多风险。由于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操作环节较多、参与操作的单位组合复杂、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较大,对准时化的要求较高、某一个局部微小的偏差就可能直接影响到商贸企业整个营销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商贸企业必须加强对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所谓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预期结果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发生差异所带来的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所谓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过程。风险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在商贸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商贸企业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来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实现企业间的协调,由于合作双方在资源配备、企业文化、信息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部分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信誉等原因,将导致各种风险的发生。如果对物流外包风险缺乏必要的预测和防范,将使商贸企业物流外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彻底失败,进而直接影响到商贸企业的正常运转。物流业务外包所隐含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企业经营战略构成风险
物流业务是商贸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贸企业实施其经营战略的载体。在实施物流外包的过程中,大多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与商贸企业的相关客户们直接接触,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自然对与其合作的商贸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很深入的了解,从商贸企业营销网络的布局到营销策略的改变,以及商贸企业的发展状况等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都可能得到较详实的信息,这就难免增加了商贸企业的经营战略或商业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2.降低了企业对其经营活动的调控力度
将物流业务外包,商贸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的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也自然会介入到商贸企业经营活动的诸多环节,成为商贸企业物流业务的管理者,从而导致商贸企业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依赖度增大,对其物流业务的控制力降低。当由于社会经济等不可预见的环境因素、或者物流行业以及商贸行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物流服务供应商或者商贸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出现问题时,由于其对物流业务控制力的降低,将使商贸企业对物流业务形成的新的需求难以迅速得到满足,从而大大降低了商贸企业对其经营活动的调控力度,进而会影响到整个贸易链的正常运转。
3.阻碍了企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商贸企业长期的实施物流业务外包,将造成商贸企业内部对物流业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降低,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尤其突出的是,由于长期的实施物流业务外包,使得商贸企业内部在物流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与配备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人员短缺、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的不良局面,从而导致商贸企业员工队伍的人才配备不够完善,阻碍了企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4.阻碍了企业供应链各环节间的协调有序运行
不同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由于商贸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对于供应链的认同程度、配合程度也难免出现不足之处,这将导致合作双方针对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与处理方式,出现意见分歧,从而影响了商贸企业经营活动各环节间、尤其是那些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业务接口的各环节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而会影响到商贸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三、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
随着物流业务外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商贸企业在高度重视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商贸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物流外包决策,并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加强风险管理,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发生。
商贸企业如何防范物流业务外包风险?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企业物流外包进行分析论证
物流业务本身就是商贸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企业应深入分析本企业的物流业务状况,深入探讨本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的能力,分析物流业务与本企业获取综合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商贸企业内部决策层对物流外包的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而且确定了物流外包的切实可行性以后,才能实施商贸企业的物流外包。
2.对企业外部的物流行业进行周密的分析考察
物流业务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商贸企业首先要结合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物流需求特点,对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行业来源、现有客户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真分析其管理水平、企业市场定位、企业运营网络建设情况、企业自身运营的弹性、行业运营经验、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信誉等等。在充分调研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来作为物流外包伙伴。
3.制定严密的企业物流外包业务规程
物流外包是商贸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但任何物流职能的外包都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计划、实施与管理。商贸企业必须与外包伙伴签订严密的物流外包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并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物流外包的业务操作流程、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商贸企业还要针对物流服务供应商制定严格的、切实可行的物流外包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在物流外包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外包活动进行严密的监控,对外包伙伴的绩效进行定期检查,以全面掌控企业的整个物流操作过程,从而保证物流外包战略的顺利贯彻实施。
4.保证企业内外信息渠道的畅通,以期巩固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发展
物流业务外包的实质是商贸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而合作的关键是双方的相互协调、相互信任;合作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为此,双方应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保持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合作双方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与设置自己的组织结构,建立高效顺畅的交流机制,以便于双方的相互沟通,保证及时准确的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必须的各方面信息,从而达到和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创新,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认真研究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优化企业的市场形象、增加企业的柔性,捉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关系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协作关系。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时,要改变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的观点,应该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能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只有合同及时有效履行才能实现双方的目的。因此,在合同签订后,企业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则要全面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在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风险,都应该和物流供应商及时沟通、协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清军. 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J]. 中国市场. 2008.6.
[2]张孟强, 马丽丽. 中国物流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
篇8
1合同管理的内容
所谓的合同管理,不仅包括对每个合同的签定、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还包括对所有合同进行筹划的过程。因此,合同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施工任务、承包模式(合同结构)、选择合同文本、确定合同计价方法和支付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合同索赔等。
2合同管理过程中必经的几个阶段以及其的重要性
2.1合同分析
合同分析主要由企业的合同管理部门或项目中的合同管理人员负责。重点从合同执行的角度去分析、补充和解释合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合同目标和合同规定落实到合同实施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时间上,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使合同能符合日常工程管理的需要,使工程按合同要求实施,为合同执行和控制确定依据。合同分析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
1)分析合同中的漏洞,对有争议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
2)分析合同风险,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3)分析合同中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制定合理的完成方案。
2.2合同交底
合同交底即由合同管理人员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和各个工程小组学习合同条文和合同总体分析结果,使大家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规定管理程序,以了解合同双方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使大家各项工作协调一致,避免执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
2.3合同跟踪
合同跟踪主要是要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与控制,并加强变更管理,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主要依据是合同以及依据合同而编制的各种计划文件;同时要依据各种实际工作文件,最后还得依据管理人员对现场情况的直观了解。
3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分析与应用
3.1合同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而没有签订,使企业存在风险。
2)合同文字不严谨,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能靠明晰的合同文字。
3)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洞的往往是违约条款。详尽的违约责任条款可以一一把合同对方将来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交易信誉和对合同未来结果的预期,设计对自己有利但又能为对方所接受的“双赢”合同。
4)应变更合同的没有书面变更或没有及时书面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实际中存在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重新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5)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监督力度弱,考核不严格。
有的企业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在制度落实上做的不够;在企业里,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没有做到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考核没有和薪金报酬挂钩,缺乏必要的威慑力。
6)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合同管理效率低,信息传递不及时。
在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不同级别层次的管理者都参与合同管理时,很容易出现合同审批环节多致使审批效率低的问题,一份合同的签订前的审查,常常要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是纸质合同,还存在人工送审跑腿费力的问题,甚至丢失合同文本等合同资料,给工作带来被动。合同管理效率低有时会使企业错过某项业务的良机;信息传递不及时则会使各部门之间沟通变得困难。
3.2 解决合同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全过程把关、动态跟踪管理是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合同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合同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2.1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企业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充分估计、对对方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和制约,需要经过技术、经济等职能部门和法律部门做详细的论证,然后将论证结果传递给企业决策机构,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决定,并对做出决定的合同行为进行跟踪管理。
(1)一是明确职能分工。企业里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了解、判断一切问题,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社会,只有分工明确、方向专一才能做得更好。因此需要把合同管理的各项职责分解到企业相应部门或机构。如:技术部门负责论证和审查合同的经济性、技术性和合同项目的可行性;财务部门负责论证和审查合同资金资产的可支配性、价款或报酬结算的合理性;法律部门负责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和严密性。
(2)二是设计合理管理程序。这一程序既要整体表现企业的管理理念,又要具体的体现授权权限、部门分工、流转顺序等内容,一般要重点突出法律部门的把关职能,因为合同的合法性和严密性是合同得以生效的基础。在大部分企业里,管理程序通过会签审批来体现,从而实现对合同的立项、签订、履行、结算全过程管理。
3.2.2推进合同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企业的合同数量与合同管理信息传递效果和效率成反比关系。合同管理比其它管理更需要信息沟通和处理。合同管理信息的畅通是各个管理机构及时沟通协调必不可少的条件;合同管理效率的高低与否,决定着企业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同时,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合同登记、合同台帐、合同检索等,这些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低,但工作量很大,出错率高,若借助电脑和网络来处理,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此在合同数量较多的企业中,应当开辟合同管理的网络化途径,开发合同管理系统软件。网络化管理能极大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相关人查阅监督,能够实现合同事务管理自动化,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能有效避免合同补签、倒签现象,同时实现合同起草、合同会签审批、合同履行、合同检索、合同统计分析、合同自动归档和导出台帐等多种功能。
篇9
对于同一个企业来讲,虽然一致性会计原则的运用使其有可能进行不同期间的比较,但如果企业的会计环境和基本交易的性质发生变动,则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便大大减弱。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它们之间可比性比单一企业更难达到。由于不同企业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存货的计价、折旧的摊提、收入的确认以及支出资本化与费用的处理等,为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各个企业的现金状况进行比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现金流量表总体分析
对一般的报表使用者来讲,在获取报表后,要进行总体分析,在浏览现金收支明细项目之后,重点关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如果是正数,则比负数好;正数越大越好。由此便作出不与“现金净增额”为负数的企业打交道的错误结论,在有诸多商业客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较大的客户,忽视或排斥增加额较小的客户。在进行“现金流量表”的总体分析时,要关注企业“现金”的期末置存额。应说明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与“现金”不是同一概念。“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而“货币资金”对于不能随时支付的长期存款也包含其中。以某中型企业为例,1999年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为600万元,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为200万元。那么,该企业“现金”的期末置存额为800万元。如果随时能拿出如此数目的“现金”用于支付,其财务状况可谓不错。再利用“对比分析法”与同行业规模的其他企业或本企业的历史状况进行对比。如:与1998年对比,假如1998年末的货币资金为300万元,现金等价物为100万元,那么本年的“现金增加额”为400万元,增加了50%,说明企业的“现金”赚取能力较好,前景是乐观的。但是,即使该企业年末“现金”增加额不大,甚至出现负数,也不能认为该企业财务状况一定恶化,从而断绝与之业务往来。做总体分析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并非是最重要的指标,期末“现金”置存额应是关注的一个重要数字,将这个数字与企业规模大小相联系,即可评价企业的富有程度。这恰恰是报表使用者常常忽视的问题。假如,A企业1998年末“现金”置存额为810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为“10万元”;而另一个同等规模的B企业1998年末“现金”置存额为30万元,1999年末“现金”置存额为80万元,则1999年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净增加额”为“+50万元”,但绝对不能认为B企业财务状况比A企业好便放弃A企业,而和B企业打交道。因为,保证A企业年未有800万元“现金”,要比保证B企业年年增加50万元的难度要大得多。即使B企业“现金”年年递增50%,那么它所占有的“现金”也得若干年后能赶上A企业。
可见,进行现金流量表的整体分析,在关注“现金”增加额的同时,更应关注“现金”置存额,再结合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加以考虑,并进行横向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现金流量的经营活动分析
在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报表使用者往往首先分析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支付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人扣除用现金支付本期经营活动的支出外,用“现金”偿还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此能力的评价用现金流量充足率来表示:
现金流量充足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偿付额+资本性支出额+股利(利润)支付额
一般认为,该指标应大于1,并且越大越好;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能满足必要的运用及支出。例如:某企业1999年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400万元,本年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为200万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为250万元,对外分配利润为50万元,该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足率为400/(200+250+50)=0.8.如果就此得出企业经营收现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不好的结论,就有可能属于错误判断。原因如下:假如,该企业的“三项”支出数(200+250+50)不折不扣地完全是按计划支付的——债务全部偿还,内部投资项目全部到位,“红利”也全部分配给投资者,即使有20%的缺口,企业还能用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使用减少“现金”置存额的方法弥补,企业财务前景仍然乐观。但是如果债务的偿还,项目的投资以及“红利”的分配只完成了计划的50%,即(200+250+50)×50%=250万元,那么这个指标的数值将会提高到1.6(400/250),常规分析的结论将十分乐观。如果得出企业现金流量很充足,支付能力很强的结论,则又进入了财务分析的误区。因为该企业有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应支付的现金尚未支付,以后年度的压力将会增加,负担将会更加沉重,财务状况实际是不佳的。
对于上述指标评价,应结合企业内部决策的计划来进行,并与企业历年水平比较,与同行业水平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充足率都大于1,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满足偿债、扩大生产、分配利润等必要支出后还有盈余,企业的财务状况应该是良好的。作为供应商来讲可考虑与之赊销货物;作为投资者来讲,将来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赚取“红利”,进而增强继续投资于该企业的信心。
四、企业实现利润质量分析
在评价企业实现利润的质量时,人们通常用“净利润收现率”这个指标,并将其定义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这个指标可评价利润的可信程度,指标越高,利润真实程度越大。如:某企业1999年经营活动净流量为400万元,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为500万元,则:净利润收现率=400/500×100%=80%该指标的数字应该说越高越好(在有预收货款的情况下有
篇10
1、引言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便开始了管理会计职业,并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和发展,但是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以来,会计在企业和各个单位的作用都是简单的记账和管账。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发的进行,尤其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传播后,会计开始逐渐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会计在企业当中参与经营决策仍然十分困难,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仍然未能针对各项会计数据,进行相应的决策和经营活动,所以,本文结合我国会计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认为会计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中来,同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若想实现自主经营并迅速发展,也需要会计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快速全面有效发展。
2、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制定相应的企业经营决策当中,需要进行各种类型的调查、分析、预测和判断,并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计算和预测,利用真实可靠的调查和计算数据代替主观想象和考虑,而且,进行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活动在很大情况下,不仅是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个人的事情,需要在调查和研究的前提下,集中企业各级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汇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过程,既是科学知识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又是一个集思广益进行决策制定的具体过程。
2.1会计人员有权利有责任参与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决策活动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进行考核与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已经拓展到事中与事前领域。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的,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
进行合理的财务是给在经营决策在起参谋作用,会计在企业进行其工作时,经过核算生成的财务信息一般需要经过两个过程:
(1)日常工作阶段――主要是通过核算后,填制和审核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所产生的会计凭证,并将其登记在册,形成会计账簿。
(2)财务信息的再加工过程――会计在充分进行以往账簿和记录的审查的基础上,以账簿记录为工作基础,并将其进一步的分类、汇总、浓缩,并利用报表的形式,以一定时间为期限,为企业形成完备恰当的财务信息体系。
因为会计决策所进行的企业资金活动,所得到的结果仅仅是决策方案的一部分,而企业经济决策出会计信息外,更要考虑其他类型诸如技术、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所以,会计是以决策分析和提供信息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并以自身的分析对决策者的行为提供一定的影响,会计参与经营决策的方式是提供有关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2.2会计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信息
会计通过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的各项资金情况,是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总结和控制,所以其目的和作用便充分反映和包括了参与经营管理的目的和意图,它在日常工作进行账目总结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单位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外,并通过对不同时间的会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企业经营活动的数量及其差异、,总结相应的变化,并从会计信息当中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判断。
同时,会计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以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依照时间顺序,完整、全面、准确、客观的进行会计的定量分析工作,这是会计工作参与到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一套会计科学方法结晶,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情况,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如当期资料、历史资料等,通过会计工作,可以使资料综合性科学的分类,为决策者参考。
2.3会计对企业的决策权表现在诸多方面,并能够极积配合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实施,以帮助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问题,而会计对企业法人决策权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进行税务调整、固定资产计算等,通过各类会计的计算,能够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帮助企业能够在低成本运作下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比如说,在企业经营中,会计通过进行税务筹划活动,采用加速折旧法,通过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加强固定资产的初期折旧率,提可使企业在运营前几年少交纳所得税,并充分享受到延缓纳税所提供的各项利益,并将节省下来的税金,用于其他急需发展的方面,如扩大生产规模等,而且更能使固定资产的投资得到尽早回收,降低投资风险,并在很大的程度上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
3、会计参与经营决策应具备的具体条件
3.1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改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进行逐步转变,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从各个方面使企业拥有真正自主决策的权力,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而对于会计的工作来说,要在本来记好帐的前提下,转变工作观念,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通过自身工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3.2 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进行转制变型,使效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促进了企业在经营观念上发生变化,更多人员参与到现代企业的经济决策中来,以满足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最关心的投资收益问题,尤其是会计的参与,使企业能够更有效的将自身的财务和资金情况与其他企业进行管理,更有效帮助了企业进行改制,提高了企业的决策能力。
3.3会计信息系统的调整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会计信息系统工作指的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由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所实现的会计工作,一般来说,会计工作人员将各类会计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调整,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在很大情况下,便要求会计人员在熟悉基础工作以及相关财经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注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将管理决策纳入业务学习当中,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提高了会计本职工作的发展,更能够有效提升参与管理的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更详细、更准确、更迅速的会计财务资料。
4、会计参与经营决策的程序
现代经济决策是一种建立在信息掌握基础上的方案设计,它在完整信息结构的指引下,进行相应的一起经营决策活动,所以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地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针对性,而会计信息是企业主要信息来源,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需要按照以下步骤
4.1确定决策目标,及时发现相应问题
发现问题是进行企业决策的前提,而提高效益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但不管是发现问题还是确定目标,都需要建立在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算,而会计的测算,能够准确反映资金、成本、收入、利润经济指标,同时也能够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具体情况进行反应。
4.2围绕目标,拟定多样化的方案并进行决策
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为实现经营目标一般会拟定多样化的方案,比如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可拟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产品销路、降低成本等实现,但各种方案的具体实施,便需要会计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方案。但也需要发挥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和相关员工在决策中充分分析包括会计报告的各类信息,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
对于企业来说,决策的过程包括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加工分析等步骤,只有加强会计决策能力的培养,提高会计进行决策的意识,才能有效促进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武付华.企业如何制定出满意的经营决策[J]. 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11
现阶段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没有将生产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在以利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划分不够细化,决策者无法直接了解到生产指标和利润的联系。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应该在以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生产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深化对利润的分析,以此建立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见图1。
图1中各级因素指标和利润指标的联系可以通过计算公式表达,即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它们对利润的影响。 但是影响利润的某些因素指标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出来,如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因此在分析中要对图1中的指标体系作补充,其中影响上网电量的因素为:电网运行情况、机组非计划检修、非停及降出力、运行方式、检修延期、燃料供应和库存、燃料质量、调度曲线考核、气候变化、公共关系等。 影响煤耗的小指标为: 汽压、汽温、给水温度、循环水温、氧量、飞灰、排烟温度等。
三、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
全面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必需把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相结合。企业通过事后分析总结评价经济活动效果,解释主要问题,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指导今后工作。再通过事前预测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因此,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应包括:
第一,事后分析。热电企业的利润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利润进行深入全面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素分析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财务和生产两方面的指标对利润的影响,敏感性分析作为对因素分析的补充,使利润分析进一步细化,分析生产中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的因素指标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事前预测。热电企业通过对利润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问题并查明了原因,则需要对下一阶段工作编制科学的计划,制定经营目标。此时在决策者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热电企业发电量等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为决策者选定经济合理的措施或方案提供依据。
四、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预测模型
其一,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将综合经济指标分解为各个经济因素,通过分析指明哪个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变动起了积极作用,哪个因素的变动对其起了消极作用,从而确定改进的重点。
由图1所示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指标体系可知利润总额的构成如下:
利润总额=(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供热量*上网热价)-(材料费+修理费+折旧+工资及附加+其他费用)-购电费-水费-供电煤耗*上网电量*综合标煤单价-供热煤耗*供热量*综合标煤单价-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营业外净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应用因素替代法公式推导计算出各因素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上网电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电价-基期供电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电量-基期供电量)
上网电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上网电价-基期上网电价)
供热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热价-基期供热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热量-基期供热量)
上网热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上网热价-基期上热电价)
综合标煤单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上网电量+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量)*(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综合标煤单价)
供电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综合标煤电价*(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供电煤耗)
供热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综合标煤单价*(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煤耗)
水费、购电费、材料、职工薪资、大修、折旧、其他费用、税金及附加和财务费用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值-本期值
其二,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因素分析的补充,对影响利润中的一些无法用计算公式表达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对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发电量方面。利润相对于上网电量的敏感度=上网电价,即上网电量的单位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上网电价。进一步,上网电量又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则这些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因素对发电量的影响值*上网电价)。
煤耗方面。利润相对于煤耗的敏感度=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进一步,煤耗又受到某些生产小指标的影响,则这些生产小指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生产小指标对煤耗的影响值*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
其三,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就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研究复杂多变的因素,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这里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对供电量指标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实质是一次累加生成,即将原始数列依次累加后,形成明显的指数规律,然后用一条曲线去拟合累加生成,在累减还原即可得到预测值。原始数列x(0)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五、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模型的应用
其一,因素分析。对某热电企业的利润总额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本期值为该企业2009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上年同期值为该企业2008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增长为本期值减去上年同期值,影响值则是利用上述模型中因素分析的公式计算的影响值。
从表1可以看出:
本期利润值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本期上网电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利润的增加(影响程度为-66.57%),但是由于本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热价的增加对利润增加的影响程度分别为62.05%和67.26%,因此利润总额还是得到了提升。此外,财务费用的降低也对利润的大幅增加产生了一定作用(影响程度为15.9%)。
一些生产指标的小幅变化引起了利润的大幅变化:本期供电煤耗减少了1.02克/千瓦时,直接导致利润增加了1645892.99元;由于本期供热煤耗增加了1.69千克/吉焦,利润减少了3524175.42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降低23.7元/吨使得利润增加了21776278.15元。
根据以上数据,决策者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财务及生产方面的各个指标对利润变化的影响,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
其二,敏感性分析。供电煤耗影响利润变化的主要生产指标,而供电煤耗又受到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这些指标对利润的影响。已知某热电企业本年供电煤耗在表中各因素指标的影响下较去年减少了4.522克/千瓦时,由于供电煤耗减少导致利润增加了8181595.6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为706.15元/吨,本期上网电量2562185千千瓦时,则利用上述模型中敏感性分析的公式可计算出汽压等小指标和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值。见表2:
从表2可以清楚直观的了解到热电企业的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对供电煤耗及利润的影响值,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利润变化的原因,为企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其三,趋势分析。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利用Matlab对某热电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进行预测,该企业已有的原始发电量时间序列如表3所示,利用2004年~2009年的利润数据对该企业2010年的发电量进行预测。
从表3可以得出该热电企业2010年预测发电量5859939千千瓦时,企业在进行2010年工作安排和计划部署时应该参考该发电量,合理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利润等重要指标进行预测,这里不再详述。趋势分析有利于热电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正确决策以减少损失。
六、结论
经济活动分析是热电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和生产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和分析预测模型。热电企业利用该模型,能够科学、全面、预见性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认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足和困难,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为企业领导科学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不断地推动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泽锦:《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篇12
作为企业,它们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优劣评价。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对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不是单独发挥作用,它是渗透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企业的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无时不刻地发挥着活性作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其企业精神无一不是高尚的价值取向,又无一不与本企业行业特点,内外经营环境相结合,显示出新的特色,并发挥激励作用。从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这个层次来看,企业目标应当反映在职工的意识中,成为职工观念上对自己行为的预期。比如在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发展规划、近期奋斗目标中,包括产值、利润、效益、技术进步、职工生活、管理水平等内容,都应表明企业实现目标后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可以满足职工对企业的受益期望,从而形成职工对本企业的拥有心理。
企业目标确定后,企业的各级组织就应当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做出相应的保证计划和措施。广大干部职工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追求,也应当竭力去完成相应的目标。一方面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目标的形成,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企业各项职能管理这个层次来看,企业文化虽不能代替具体管理工作,但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代表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思想,要求企业的各项工作乃至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标准,使职工明确工作、办事的规则和行为准则,推动领导和职工之间以及企业内外之间的团结合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决策管理民主化,规章制度规范化。无论是对工人还是对管理干部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在企业外部,由于职工群体形象树立起来,服务形象树立起来,企业形象也就自然树立起来了。企业在市场开发上既获得了内在的动力,又拥有外部的认可,那么新的营销体系很容易实现良性运转。
篇13
许多卓越品牌的成功之道值得我们借鉴。
带有“蓝天白云螺旋桨”标志的世界名牌宝马BMW,其品牌核心价值是“驾驶的乐趣”,多少年来,宝马一直不遗余力地演绎着这一核心价值,使“开宝马”成为一种真正的乐趣和享受,连007系列电影的男主角詹姆士邦德也把宝马作为自己的座驾。
宝马有一则有趣的广告,标题是“终于,我们发现了一个未能享受宝马驾驶乐趣的人”,原来这个人是个机器人,寓意宝马车的许多功已经能智能化,就像有个机器人替你驾驶一样,机器人很辛苦而未能享受驾驶的乐趣。
为了真正体现出“驾驶的乐趣”,宝马的每款车造型设计都轻盈、飘逸而富于零性,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潇洒、灵动的气质。而且,宝马的整个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也都紧紧围绕“驾驶的乐趣”的核心,宝马汽车加速性能和高速性能在世界汽车界中数一数二,因此各国警方的警车首选就是宝马。宝马汽车有3、5、7系列,以及宝马Z3、Z8、X5和宝马M,其中宝马3系堪称“驾驶乐趣”的杰出典范,最近14年以来,宝马3系连续入选美国《名车志》“十大最佳车型”的纪录遥遥领先于其它车型。
宝马的精神在于路上驾驭的乐趣。宝马成功地把“驾驶的乐趣”贯穿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使驾驶者每一脚油门、每一次切弯、每一瞬回眸,皆是乐趣的源泉。许多商业新锐、演艺人士以及活力、激情且喜欢自己驾车的成功人士,都把宝马当作自己座驾的首选,“驾乘宝马,其乐无穷”的品牌形象也深刻在消费者的心里。
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一11”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7一11”1992年起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说起来,“7一11”单个店面面积不算大,陈列商品有限,而且价格并不便宜,为什么还吸引那么多人呢?如果要探究“7一11”成功的秘密,就会发现,这家全球最大的便利连锁店,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速递新鲜生活”。